同花顺(300033)财经1月7日讯,有投资者向文灿股份(603348)提问,贵公司参与863的项目研究有何进展有何成果公司回答表示,2012年12月,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为依托单位,联合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构件先进制备加工技术”课题“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大型构件制备加工技术及应用”。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完毕。谢谢您的关注!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钟源)5月17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密集发布》的报道。文章称,随着“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重点专项拟资助项目相继公示,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拉开了大幕。《经济参考报》记者16日从科技部获悉,近期三个批次的项目清单密集发布,涉及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在内的16个专项237个项目,国拨经费共计51亿元,其中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未来科研经费重点投向。项目清单密集发布公示清单显示,自5月4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公示2018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立项清单起,截至目前,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在内共发布三批次的拟立项公告,累计16个专项237个小项。其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的11个专项中,投入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三年总经费25亿元,2018年为8亿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五个专项中,纳米技术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的三年总经费分别为17亿元和16亿元。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2018年计划资助6亿元,三年总经费将达20亿元。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认为,“这凸显国家对汽车行业升级改造的决心。从汽柴油车到新能源车的更替不仅符合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期盼,同时能使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此外,在李红军看来,干细胞、纳米、量子都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开展研究,这些是生命科学、材料、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竞争中愈加重要。“与芯片问题相似,这些基础领域的研究必须得到更多重视,需要研究出有原创的重要理论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工艺产品。”李红军直言。另外,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要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为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有重大作用,因此三年共获得20亿元的国拨经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8年定向申报项目较往年明显增多。李红军表示,定向项目主要考虑短期内关注的热点、突发事件,或者指定在一定范围内、由特定单位组织申报的项目。“这些定向项目主要集中在和人类医疗健康有关的专项。针对突发性传染病、慢性重大疾病、数字化诊疗方面的问题,今年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四个专项中共设置了26个项目、5.3亿元经费。此外,定向项目还包括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李红军分析称。为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根据先前发布的申报指南,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社会发展、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等四大领域中,今年资助力度最大的为社会发展领域,其项目数和经费预算数占比达41.7%和34.8%,其中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获得资助最多。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数量为162项,占比25.2%,经费高达44亿元,与社会发展领域资助力度接近。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该领域的前两位,为优先布局行业。不过,与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情况类似,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数分别为558项、360项和268项,经费投入分别为103亿元、62亿元和47亿元。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不是说这些项目不重要了,经历多年高投入之后,这些项目正逐步进入‘消化期’和‘收获期’。”事实上,前几年布局的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正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不同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实施周期一般为五年,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由于项目数和经费同步下降,上述社会发展领域的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并未减弱,平均每项研发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某些领域还存在不足。在李红军看来,我们必须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自主培育创制一批应用价值较高的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先进适用技术与模式,并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掌握了基础核心科技,就可制定游戏规则、拥有主动权。”李红军直言。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在科研评价体制的指挥棒作用下,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发文章、报奖励来评职称,申报没有价值的专利应对项目结题,跟风研究获取科研项目,而短期内难出成果的基础性研究受到冷遇。要改变这种‘轻基础、追风头、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氛围,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行动。”李红军直言。事实上,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落地,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进步。为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早在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五部门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开展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材料审查工作。据悉,此次核查探索实现跨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强化方式方法创新,转变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监督检查机制。“2018年是‘十三五’的中间年度,2016年和2017年获批的大部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如期进行,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做好项目中期检查的准备。特别要注意的是,涉及单位、经费、主持人等重大调整一定要逐级上报,对预算科目、参与人等一般性调整,各项目牵头单位也需要做好审批备案,切实履行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主持人主体责任。”李红军表示。(完)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对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立项项目信息陆续进行公示。近日,“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在网上公示,北航2个项目入选,分别是蔡维德教授的《现代服务可信交易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吴文峻教授的《智能服务适配理论与关键技术》。至此,北航已有9个项目入选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批金额达13731万元。9个项目分别是2019年以来,已经先后有8个重点专项公示,分别是“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重点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重点专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一共有41所高校获批项目。北航在其中5个重点专项中有所斩获,获批6个项目。(图片来自“原始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
“863”,中国高技术奋起发展的标志从载人航天的神舟飞船,到深潜入海的“蛟龙号”;从解决粮食自给的超级杂交水稻,到便捷出行的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从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商业应用的高亮度激光投影产品,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这些在当下足以代表中国最高科技水平、提振国人民族自豪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共同的起点——“863计划”。对于年轻人来说,“863计划”可能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对于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来说,它无疑是中国高技术奋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今,站在“十四五”的起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回首来路,“863计划”的开创精神与奋进力量,值得我们在新征程中重温、追随。1.科学家战略眼光与政治家高瞻远瞩相结合的产物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星球大战”演说,提出实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此举表面上是针对苏联进行战略威胁,实际上是以高技术发展为核心,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此后两三年间,各国符合或针对“星球大战”计划的对策计划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形势下,中国怎么办?在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部分观点认为,我们也应该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迎接新技术革命;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我们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人家搞出来,再为我所用。“我心里着急啊!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我认为中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倡导者之一杨嘉墀院士介绍,在各种讨论会上,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等科学家观点相近,认为“尽管当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全面发展高科技,但争取在一些优势领域首先实现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1986年年初的一个夜晚,陈芳允敲响了王大珩的家门。经过一番长谈,二人决定,由王大珩起草一份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项目的建议书。后经与王淦昌、杨嘉墀商议定稿后,送给中央领导。3月3日,由这四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同志面前。两天后,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此后几个月内,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作了极为严格的论证。同年11月,编制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于次年3月正式实施。由于该计划提出时间是1986年3月,因此又称为“863计划”。这是首个由科学家倡议、政治家决策、中央政治局讨论的科技计划,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对于这段历史,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原“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院士评价为“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与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相结合的产物,凝练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需求”。2.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发展根据“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863计划”确定了7个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领域,即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后又于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无疑是近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下的明星。它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是世界上首台峰值计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多次获得全球超算排行榜第一名。该成就始于三十多年前。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高性能计算机研发被列入“863”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SMP(对称式多处理机)结构计算机——曙光一号计算机,达到90年代初同类计算机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曙光一号是智能中心历史上精彩的一幕。”多年后,李国杰在撰写回忆文章时仍对这段历史感到自豪。李国杰表示,由于国内的条件有限,当时决定派出一只小分队到国外去研发。这种借树开花、借腹生子的做法大大缩短了机器研制周期。不到一年时间,研究人员就完成了曙光一号研制。曙光一号的诞生,成功打破外国公司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垄断。其诞生的几天后,美国便宣布解除10亿次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从曙光一号到“神威·太湖之光”,伴随着“863计划”的启动与实施,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所代表的信息技术从弱到强,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创新,在不断满足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逐渐成为我国异军突起的若干高技术领域之一。1991年,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亲笔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指明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内含着产业化方向。“863计划”也确实为我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比如研发出一批自主可控的高速列车核心技术,使高铁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重要“名片”。通过持续稳定的投入,“863计划”有效带动了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由点到面、由跟随到创新发展的转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的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计。3. 科技体制改革不停歇作为改革开放后实施的重大科技计划,“863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具有科技体制改革的显著特征。曾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在《难忘的岁月》一文中回顾了“863计划”开始前的历史:“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科技界习惯于按照国家计划工作,只要完成计划就可以‘交账’了。至于自己的工作如何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战斗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用不着、也没有能力去操心。”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863计划”的实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863计划’的一大特色就是充分相信科学家集体的智慧,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在全国范围遴选专家,组成领域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具体组织研发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863计划’框架下由这些专家集体通过调研,自主进行技术决策。这对于克服当时面临的种种难题起到了关键作用。”朱丽兰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的李未认为,与研制“两弹一星”时“政府的计划调控是决定性的”特点不同,“863计划”是第一个在科研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国家计划。他在撰写回忆文章时介绍,这种科研体制和机制经过“863计划”的实践检验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以及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广泛采用。随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搭建起包括“863计划”“973计划”等在内的科技计划体系,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媒体统计,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计划有近百项,分别由数十个部门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为解决该问题,使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构建更加强化国家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新的科技计划体系。2016年,随着《方案》中新五大类科技计划之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出台,“863计划”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杜祥琬说,这是我国新时期满足国家发展需求、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适时之举。“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停歇。
3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基于广播网与5G移动网融合的超高清全媒体内容协同分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举行。来自科技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项目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局、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首先参观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关于总台5G媒体应用和8K超高清试验频道等研究成果的介绍。△专家组参观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副召集人智卫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成员姜文波发表致辞。姜文波表示,本次项目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探索利用5G技术创新全媒体传播模式、把5G与媒体行业从“简单相加”推进到“一体化相融”新阶段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将为总台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量。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总台将全方位支持项目开展,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突出成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成员姜文波致辞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张金国介绍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并就项目的组织管理以及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处项目主管王元原就项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实施方案编制、财务管理办法、监督及信用管理机制、项目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金国处长对项目研究和管理提出要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项目负责人顾军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本项目将立足于超高清和5G两大基础支撑技术,探索多内容灵活组织、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联动呈现的端到端关联式内容消费体系的关键技术,紧紧围绕“三个一”目标,即“建立一套技术体系”、“建设一个全媒体体验中心”和“打造一组示范应用”,形成适应融合媒体发展的下一代全媒体关联内容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在总台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对内面向全国推广,对外凝练内容形成国际标准草案打造中国媒体技术的国际影响力。本次项目将建设覆盖内容生产、传输与呈现的端到端全媒体体验中心,利用总台独特的传播优势,面向2021东京夏奥、2022北京冬奥、总台春晚、两会报道等大型活动开展示范应用,为下一步项目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提供支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项目负责人顾军介绍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肯定了项目组前期的工作,并围绕项目研究方法、课题分工及接口、项目进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的建议和要求。△项目专家组组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张树武研究员发表意见近年来,总台坚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努力提升内容生产传播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了5G新媒体平台建设、4K/8K超高清生产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本次项目提供了又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总台将继续发挥科研平台与产业平台的集聚优势,打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渠道,为构建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技术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
距离2019年结束只剩2个多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也于近期集中公布。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部官网发现,截至10月中旬,2020年度重点研发计划已有28个重点专项(含定向)发布了申报指南征求意见。根据记者统计,在这28个重点专项中,已经公开2020年经费的有10个专项,国拨经费达29.31亿元。今年发布的指南相比往年有何变化?对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又有哪些指导意义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什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中央财政资金设立,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重点研发计划主要是为了集中产学研多方优势力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协同攻关,每一个重点专项的实施周期一般在3~5年。因此在2015年设立之初,计划就有着覆盖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全链条的特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技综合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重点研发计划是进行全链条设计,最终希望有重要基础原创成果与面向应用的产出落地。该所牵头了1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涉及材料基因工程、纳米科技、生物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智能电网等多个重点专项。上述负责人说,重点研发计划在设立之初是按照不同领域部署的,但不能简单地把每个专项归为基础研究或是应用研究。比如,纳米科技专项实施内容既包含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也包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每个专项都是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的,部署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研发阶段的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朱磊在2016年拿到了重点专项青年项目资助,他的项目已经进入结项阶段。他告诉记者,这些重点专项在立项之初就会设定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实施周期每年发布当年的申报指南,每一年的指南代表支持的方向以及会设置的指标,在申请项目时申请人/单位还是比较自由的。朱磊表示,后续新立项的重点专项基本代表着国家产业的支持方向,比如2017年立项的“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智能机器人”,2018年立项的“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这些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领域。今年申报指南重点每年申报指南的具体内容,基本涵盖了紧跟市场的新兴技术研究方向和应用示范建议。在今年已发布的2020年度28个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中,高新领域共9个,占近三分之一。其中“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智能机器人”等专项在立项之初就是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制定的。以“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专项为例,该重点专项按照新型网络技术、高效传输技术、一体化综合网络试验与示范3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4个重点研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2020年,该专项的申报指南研究内容主要有新型网络技术、高效传输技术与设备、卫星通信技术三个方面。如何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运用和推广,也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所需要的。按照中国信通院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将达24.8万亿元。相比于2019年度,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关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具体部署有不同侧重。比如,2020年度的基础前沿理论方面,有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5G-TSN 网络实时传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方面,有工业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与运行工具、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超大型综合港口泛在感知与预测技术等内容。此外,在“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也有基于广播网与5G移动网融合的超高清全媒体内容协同分发关键技术研究、全媒体信息传播理论与基础服务技术研究等。具体来看,研究内容包括面向4K/8K超高清和5G移动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超高清直播视频内容的全媒体关联内容智能感知、获取与封装等技术,研究面向超高清全媒体内容的广播网与移动互联网智能协同分发、适配广播网与互联网的封装切片等技术等。我国5G商用牌照自6月发布以来进展迅速。截至9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已在全国开通5G基站8万余个。基于此,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对8K投入了专项资金进行开发和相关实践场景测试。据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2019年1~6月中国彩电消费及下半年趋势预测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彩电消费2200万台,其中4K超高清电视消费占比达到70%,预计年底消费占比将超过80%,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将突出企业主体作用自2016年首个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专项“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启动以来,企业的主体作用持续凸显。据科技部今年年初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年度实施情况,截至2017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启动实施50个重点专项。而在2017年新立项的1310个项目中,大专院校承担481个,事业型研究单位承担415个,企业承担334个,其他单位承担80个。朱磊说,目前重点研发计划若是由企业牵头承担,配套资金一般不低于1:1,也就是获得多少国拨资金,就需要再自己出资相同的部分(或者更多)。“其实企业参与或牵头重点专项,也能让企业减轻一部分资金压力。”如今,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4%、13.7%和7.4%。企业依然是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随着“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重点专项拟资助项目相继公示,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拉开了大幕。《经济参考报》记者16日从科技部获悉,近期三个批次的项目清单密集发布,涉及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在内的16个专项237个项目,国拨经费共计51亿元,其中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未来科研经费重点投向。项目清单密集发布公示清单显示,自5月4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公示2018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立项清单起,截至目前,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在内共发布三批次的拟立项公告,累计16个专项237个小项。其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的11个专项中,投入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三年总经费25亿元,2018年为8亿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五个专项中,纳米技术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的三年总经费分别为17亿元和16亿元。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2018年计划资助6亿元,三年总经费将达20亿元。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认为,“这凸显国家对汽车行业升级改造的决心。从汽柴油车到新能源车的更替不仅符合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期盼,同时能使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此外,在李红军看来,干细胞、纳米、量子都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开展研究,这些是生命科学、材料、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竞争中愈加重要。“与芯片问题相似,这些基础领域的研究必须得到更多重视,需要研究出有原创的重要理论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工艺产品。”李红军直言。另外,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要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为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有重大作用,因此三年共获得20亿元的国拨经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8年定向申报项目较往年明显增多。李红军表示,定向项目主要考虑短期内关注的热点、突发事件,或者指定在一定范围内、由特定单位组织申报的项目。“这些定向项目主要集中在和人类医疗健康有关的专项。针对突发性传染病、慢性重大疾病、数字化诊疗方面的问题,今年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四个专项中共设置了26个项目、5.3亿元经费。此外,定向项目还包括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李红军分析称。为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根据先前发布的申报指南,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社会发展、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等四大领域中,今年资助力度最大的为社会发展领域,其项目数和经费预算数占比达41.7%和34.8%,其中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获得资助最多。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数量为162项,占比25.2%,经费高达44亿元,与社会发展领域资助力度接近。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该领域的前两位,为优先布局行业。不过,与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情况类似,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数分别为558项、360项和268项,经费投入分别为103亿元、62亿元和47亿元。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不是说这些项目不重要了,经历多年高投入之后,这些项目正逐步进入‘消化期’和‘收获期’。”事实上,前几年布局的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正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不同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实施周期一般为五年,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由于项目数和经费同步下降,上述社会发展领域的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并未减弱,平均每项研发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某些领域还存在不足。在李红军看来,我们必须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自主培育创制一批应用价值较高的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先进适用技术与模式,并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掌握了基础核心科技,就可制定游戏规则、拥有主动权。”李红军直言。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在科研评价体制的指挥棒作用下,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发文章、报奖励来评职称,申报没有价值的专利应对项目结题,跟风研究获取科研项目,而短期内难出成果的基础性研究受到冷遇。要改变这种‘轻基础、追风头、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氛围,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行动。”李红军直言。事实上,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落地,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进步。为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早在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五部门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开展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材料审查工作。据悉,此次核查探索实现跨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强化方式方法创新,转变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监督检查机制。“2018年是‘十三五’的中间年度,2016年和2017年获批的大部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如期进行,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做好项目中期检查的准备。特别要注意的是,涉及单位、经费、主持人等重大调整一定要逐级上报,对预算科目、参与人等一般性调整,各项目牵头单位也需要做好审批备案,切实履行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主持人主体责任。”李红军表示。(记者 钟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在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和“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进行了公示。其中,“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 拟立项33项,“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拟立项11项。44个拟立项项目,高校斩获20项,科研机构斩获6项,医疗机构3项,企业斩获15项。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在拟立项的33个项目中,来自高校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来自科研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有2项,医院系统有中日友好医院,值得一提的南昌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有2项,复旦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有2项,普通高校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最大的黑马,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均有1项。总体看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获得18项,科研机构有5项,医疗机构3项,其余7项被企业获得。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在拟立项的11个项目中,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是仅有的2所高校,来自科研机构的只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1家,其余8项均被医疗类企业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审核立项的最高级别科技项目,也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证明研发实力和争夺的重要项目,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能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单位来说,不仅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实力和标志性重要科技项目的代表,更是国家重点研发领域的风向标,代表的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先领域,主要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
16个专项国拨经费51亿元 重点投入量子、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密集发布随着“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重点专项拟资助项目相继公示,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拉开了大幕。《经济参考报》记者16日从科技部获悉,近期三个批次的项目清单密集发布,涉及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在内的16个专项237个项目,国拨经费共计51亿元,其中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未来科研经费重点投向。项目清单密集发布公示清单显示,自5月4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公示2018年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立项清单起,截至目前,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在内共发布三批次的拟立项公告,累计16个专项237个小项。其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的11个专项中,投入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三年总经费25亿元,2018年为8亿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五个专项中,纳米技术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的三年总经费分别为17亿元和16亿元。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2018年计划资助6亿元,三年总经费将达20亿元。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认为,“这凸显国家对汽车行业升级改造的决心。从汽柴油车到新能源车的更替不仅符合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期盼,同时能使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此外,在李红军看来,干细胞、纳米、量子都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开展研究,这些是生命科学、材料、通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竞争中愈加重要。“与芯片问题相似,这些基础领域的研究必须得到更多重视,需要研究出有原创的重要理论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工艺产品。”李红军直言。另外,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要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为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有重大作用,因此三年共获得20亿元的国拨经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8年定向申报项目较往年明显增多。李红军表示,定向项目主要考虑短期内关注的热点、突发事件,或者指定在一定范围内、由特定单位组织申报的项目。“这些定向项目主要集中在和人类医疗健康有关的专项。针对突发性传染病、慢性重大疾病、数字化诊疗方面的问题,今年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四个专项中共设置了26个项目、5.3亿元经费。此外,定向项目还包括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李红军分析称。为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根据先前发布的申报指南,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社会发展、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等四大领域中,今年资助力度最大的为社会发展领域,其项目数和经费预算数占比达41.7%和34.8%,其中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获得资助最多。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数量为162项,占比25.2%,经费高达44亿元,与社会发展领域资助力度接近。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该领域的前两位,为优先布局行业。不过,与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情况类似,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数分别为558项、360项和268项,经费投入分别为103亿元、62亿元和47亿元。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不是说这些项目不重要了,经历多年高投入之后,这些项目正逐步进入‘消化期’和‘收获期’。”事实上,前几年布局的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正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不同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实施周期一般为五年,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由于项目数和经费同步下降,上述社会发展领域的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并未减弱,平均每项研发费用在2000万元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某些领域还存在不足。在李红军看来,我们必须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自主培育创制一批应用价值较高的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先进适用技术与模式,并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掌握了基础核心科技,就可制定游戏规则、拥有主动权。”李红军直言。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在科研评价体制的指挥棒作用下,科研工作者热衷于发文章、报奖励来评职称,申报没有价值的专利应对项目结题,跟风研究获取科研项目,而短期内难出成果的基础性研究受到冷遇。要改变这种‘轻基础、追风头、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氛围,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行动。”李红军直言。事实上,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落地,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进步。为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早在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五部门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开展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材料审查工作。据悉,此次核查探索实现跨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强化方式方法创新,转变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监督检查机制。“2018年是‘十三五’的中间年度,2016年和2017年获批的大部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如期进行,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做好项目中期检查的准备。特别要注意的是,涉及单位、经费、主持人等重大调整一定要逐级上报,对预算科目、参与人等一般性调整,各项目牵头单位也需要做好审批备案,切实履行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主持人主体责任。”李红军表示。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同花顺(300033)财经1月7日讯,有投资者向文灿股份(603348)提问,贵公司参与863的项目研究有何进展有何成果公司回答表示,2012年12月,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为依托单位,联合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与构件先进制备加工技术”课题“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大型构件制备加工技术及应用”。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完毕。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