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神图”,“新政”,彻底改变了他们!近日战友小李道出他自己的若衷,对未来不知道命运如何确定,小李说出他的情况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只能看未来政策怎样实施了。小李是,来自我国的兵员大省,全国拥军和参军最热的山东。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也是一直崇尚孔孟文化,当地的民风忠厚,当地的参军报国的热情,也是一直非常强烈。小李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小李在高考时选择报考了985的国防生,他就这样成了一位为令父老乡亲非常羡慕的“共和国军官”。在小李的老家人看来,通过当兵,如果再娶上济南或者青岛的媳妇,并能够转业时安置到这两个大城市,应该算一生就可以功德圆满。小李深受家乡文化和家族观念熏陶,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正有此意。他起先的计划是,在本科毕业之后,争取能够考取研究生,尽可能地毕业后分配到济南或者青岛的部队单位,能够找一个当地的媳妇,随后开始准备转业。在小李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正好部队进入了裁军期。很可惜小李并没有分配到理想中的城市,却去了非常远的北方小山村。只是这样的安排并没有打乱他的计划。他依然准备找一个在济南、青岛、烟台地区的媳妇,结婚后先过几年两地分居的生活,然后再通过转业回家团圆。也有不少人介绍过非转业安置地的女孩给小李,根据他的计划安排,他都给拒绝了。“结婚这事千万不能于错了,如果整不明白,到转业后可就凉了。”在裁军三十万那一年,小李看到了无数的硕士、博士,一个个都顺利地转业,看到这样,让985的大学生,真的羡慕不已。不少人对小李的“转业计划”表示质疑,毕竟,像小李这样的高学历干部,正常情况下并不容易转业。只是小李自己非常自信,还透露出自己在京城的“关系”。“不要担心,本人自会有妙计。”只可惜,这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小李毕业后的第二年,干部转业名额就开始大幅下滑。他所在单位,开始进行调整换防,他原有的人际关系也被迅速给打乱。小李“刚毕业就转业”的计划彻底破产了。2021年1月1日,新的《军官管理暂行条例》正式下发实施,文件中明文规定:军官的最低服役年限为任军官职务6年,其中在读研究生期间相应顺延。如果没有三年研究生的干龄,小李瞬间发现根本就不满足最低服役年限,这样的情况转业资格都没有。小李叹到“唉,越改越差!靠什么栓心留人!”小李的想法可能是有一个缩写,不过对于高学历的干部,还是需要能够长期在部队服役,为部队多做贡献才对。
4月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将军路校区举行。记者了解到,今年南航毕业的2549名研究生中,有1000余名选择了国防行业就业,主动服务航空航天民航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我即将启程前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我希望我们研发的超声电机可以驱动着国家一项项高端精密装备的研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用知识和勇气去驱动中国新一代歼击机振翅翱翔。”航空学院刘吉磊告诉记者,超声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机,在轿车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精密仪器仪表、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超声电机以其高转矩重量比、快速响应、高精度和断电自锁等特点、将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中受到愈来愈大的重视。“‘打铁必须自身硬,造心必先有匠心’,我将始终秉持一颗‘匠心’,牢记南航人‘航空报国’的初心、扛起能动人‘为国铸重器’的使命。”能源与动力学院刘子赫即将前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工作,他告诉记者,航空发动机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作为飞机的心脏,不仅是飞机飞行的动力,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航空史上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我们能动人就是飞行器的‘造心人’。回首研途,无数个日夜,反复论证加速优化控制方案,为的就是让这颗‘心脏’迸发出更强大的能量。”现场,导师为学生正衣冠,校领导为他们拨流苏。为表达南航对学生们寄予的厚望,南航为每一位毕业生送上南航毕业纪念印章,希望每一位南航毕业生把南航精神、南航品格、南航使命印在为祖国服务的每一步足迹上。航空学院博士毕业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南航-韬讯”无人机创业团队的郭述臻同学代表全体毕业研究生为母校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由南航博士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微型共轴无人直升机,饱含了毕业研究生对母校的感激与矢志报国的庄严承诺。
邢栋 三剑客作者:荆栋;题图/大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兵龄再长,军旅生涯总会有画上句号的时候。“铁打的党委流水的书记”,也不管你职务多高,主管岗位总是在保持活力中固定轮换。最终,能在部队干到退休的寥寥无几,符合自主择业的少之又少,很多军官都会面临转业离队,脱下军装的那一刻。2019年,我这名服役20年的老兵,从担任了6年营主官的岗位荣归故里。时至今日,回顾这一年来走过的路,跟大家说说我是如何闯过三道关口的吧。选择关:在纠结中抉择,无怨无悔其实人在很多时候,痛苦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现有政策这样规定,军改期间,兵龄满18年的军官既可以选择计划安置,也可以选择自主择业。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没能脱俗,也是陷入了纠结之中。第一次摸底填报志愿时,我是选择的自主择业,因为那是我很早的奢望,只要符合条件,我就毫不犹豫选择自由生活,毕竟部队严格的环境让人压力巨大,自主待遇丰厚,保障还算可观。但是考虑到自己只是一名基层主官,没有任何军地通用专业技能,自主后可能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离开安阳到外地打拼,又违背了回归家庭这个初衷。于是,在第二次正式填表时,我又改为计划安置,并抱有安置不好,大不了就滞留一年再改自主择业的念头。然而,在备考培训复习初期,我反复思量,又觉得自己年龄偏大,学习吃力,可能还是会选不到合适岗位,在战区转业干部档案集中会审期间,又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经过反复沟通,又是写申请,又是递报告,并亲自回到单位说明情况,经过个人几个不眠之夜的思想斗争,还是放弃了修改,最终选择了计划安置。现在看,通过这些反反复复的过程,既影响了单位建设,又分散了自己军转安置的学习精力。在此,我要奉劝即将转业又符合自主条件的战友,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综合评价,结合自己年龄、职务、专业,特长,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尽早定下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别人的意见只能参考,确实让选择符合内心,符合实际。说白了,人到中年,有时还是贪求一个安稳。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都会被现实打击的支离破碎。若选自主择业,就放平心态积极创业,放下过去和身份,不再为一官半职煞费苦心;若选计划安置,就安心复习等待分配,在体制中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告别反复折腾和纠结后悔,才能轻装上阵。备考关:重压之下,拼尽全力从我的情况看,2019年回到安阳的众多军转干部中,有的获得过荣誉称号,有的多次荣立军功,有的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还有的娃娃兵特招入伍,可谓各具特色、人才济济。已经年近不惑的我,再次拿起书本的那种感觉相当沉重,摆在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遗忘,昨天学的知识,第二天就严重遗忘,战胜遗忘这个敌人,那就得靠经常学、反复背。除了报名参加地方辅导班集中听课,我的经验是坚持业余时间个人自学。作为长期脱离家庭生活的军人爸爸,转业后第一件要补上的事,就是回归家庭,照顾孩子。我白天既要接送孩子上学,晚上还要辅导作业,直到看着两个孩子进入梦乡后,才开启自己的挑灯夜战时刻。相信很多战友都是这样。我的手机APP下载的都是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软件,订阅的公众号关注的也是各类题海讲解,每次模考,我严格按照国考、省考的标准,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坚持做完卷子。然而,看着惨不忍睹的模考成绩,我还是压力如山、心急如焚。晚上11点的泡面火腿,12点的咖啡浓茶,成为标配,甚至睡不着时候的杯杯烈酒,都在述说着那份不懈努力。真正学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看到图形,心中就在默念“点线角面素”去对应顺序;看到九宫格,下意识的都在寻找“S型、回型、米字型”规律,看到资料分析,各类运算公式条件反射般的一一呈现。在历经基础课、巩固课、思维导图、刷题冲刺、N多模考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行测、申论两门课成绩均超过70分,最终,我以258.3分的总成绩,在营以下军转干部考核综合排名第一,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岗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这个岗位,主要负责上级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领导在基层调研、检查指导的督查落实和情况反馈。接触过这些新工作后,我深感,真正是“点多面广战线长,人少事多责任重”。我的另一个战友马召宇,行测85.8分,申论79分,作为连职干部,在档案分较低的情况下,他实现了逆袭,选择了市委宣传部的岗位。最终,军分区动员处的陈参谋去了司法局,海防旅船艇大队LD958艇宋艇长去了编办,合成旅火力科孙参谋去了统战部,朱日和训练基地张参谋去了金融工作局,空中突击旅马干事去了扶贫办……,部队是个大熔炉,让我们百炼成钢,地方是个大学校,让我们学无止境,愿军转们在“清零重启”道路上一帆风顺!也不错,是吧。总结关:回顾展望,继往开来按照我们这边的要求,部队团以上领导干部转业前,都需要写自传,对自己的军旅生涯进行回顾评价,其实不光团以上干部,每名军转干部都应该对自己的军旅生涯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毕竟这一年承上启下,意义非凡。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除了准备军转考试外,个人自由支配时间还是挺多的,每次静坐品茶或是独自散步时,我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曾经在部队的场景,带着耳机,每每听到军歌想起,就会把音乐调成循环模式、最大音量反复播放。人只有真正离开一个地方,才会对它倍感珍惜更加怀旧。我在部队时候就擅长编写画册,2008年抗震救灾时,按照人物特点,汇编了抗震救灾官兵风采录;2009年跨区演习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跨区演习故事集,还有担任营主官时候制作的单位建设汇编等,都是很好的总结材料。于是,我把在部队期间取得的成绩荣誉,不同任职期间的军旅日记,新闻报道发表的杂志,梳理汇编成一本画册,留给未来的自己。再一次回忆那一件件军旅往事,参军考学、抗震救灾、赴藏演练……那些熟悉的场景重新略过脑海;再一次抚摸那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立功受奖证书、新闻报道稿件、中校军衔命令……、那些曾经的荣光再次浮现眼帘。尘封过去,展望未来,最后,用了四个收纳箱,八包樟脑丸,把这些家底打包分类存放,就让这些成为军旅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作者简介】荆栋,历任学员、排长、指导员、副教导员、干事、教导员、营长等职。(国防大学研究生学历,中校军衔,转业前系某集团军特种作战旅营长。)
荆栋 三剑客三剑客一年一度的军队转业工作即将结束,昔日我送别人返故乡,今朝他人祝我踏征程。忙完军转考试,搞完岗前培训,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梳理军旅记忆,回忆峥嵘岁月。如今39岁的我,望着照片中19岁的自己,满眼都是双立臂挂腿上高板的模样……先用一组数据总结自己的军旅生涯:20年戎马生涯,4年军校时光,毕业后16年任干经历中,1年机关深造,15年基层历练,其中,9年营连主官任职,正营满6年后,达超龄的我卸甲荣归。时光追溯到1999年,那年5月,我们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面目全非,我们抗议游行,忍辱负重;那年9月,我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分数携笔从戎,考入原装甲兵指挥学院,开始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那年开始,我的头发只能在规范的4种发型中变换,帽墙下发长从未超过1.5厘米,曾经的三七分、四六分、中分发型从此与我告别。入校后,恰逢祖国50周年阅兵大庆,穿上军装的第一张照片最珍贵,敬礼虽不标准,军姿还欠挺拔,但心中却已埋下无私奉献、扎根军旅的种子,三个月强化训练是痛苦的,紧急集合让我们不敢睡觉,甚至有时候晚上穿着鞋子躺被窝里。“被子三分叠七分整”。我们每个人的被子都是扔在地上,用凳子压实反复推来推去叠起来的,内务卫生检查后,很多人的被子因为不像“豆腐块”都跑到水房了。南山驾驶场,风沙弥漫,战车轰鸣,射击、驾驶、通信,三大专业,是成为一名合格装甲兵的必修课,“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是装甲兵学院首任校长许光达大将的至理名言,战高温斗酷暑,我们驾驶战车翻越土岭、驶过车辙桥、出入弹坑、避开限制路等障碍,头戴工作帽,呼叫主属台,我们的青春就在只有我们能听懂的“腰两三四,拐捌勾洞”中,我们的研讨就在沙盘推演的“敌、地、我、友、天”中……毕业后,我成为“猛虎师”一员,“任务重于生命,事业重于家庭,使命高于一切的”三句话猛虎精神,成为激励我干好本职工作的无形动力,外训实弹射击期间,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5点前警戒到位,晚上7点刚过就立刻睡觉,这就是在靶场的真实写照,翻蝎子、煮鸡蛋,这些特殊名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感受深刻,那些苦乐年华成为成长的代名词。担任新兵排长,成为军旅任干期间的第一笔财富。“老兵连行不行,主要看连长,新兵连行不行,主要看班长”,作为新兵排长,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兵排学的第一首歌就是《战友之歌》,我亲自教的一首歌就是《官兵友爱歌》。新兵到来的第一天,我就要求定下死规矩,坚决不得打骂体罚,作为一条红线坚持始终。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新兵已经退伍,但是也有少数新兵已经成长为四级军士长,依然留在部队,不论我的职务如何变化,依然亲切的称呼我为排长。2005年暑假,根据上级安排,由我带队负责部队驻地某中学组织军训,我带领队列素质较好,口令洪亮的几名士官一起去军训,受训对象都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叫申杰,很崇拜军人,于是留下了这张合影。军训结束时,我专门评选了军训队列标兵,免费为每人拍照并发给他们。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流下了不舍的眼泪,这种感觉绝对是很纯真、很朴实的。他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要亵渎了那份对军人的尊崇。2008年抗震救灾,是我最骄傲的经历。我部万人千车,兵分三路,火速赶往灾区救援,在“进村入户”过程中,连队为灾区铺设道路600余米,搬运救灾物资300余吨,搭设帐篷189顶,筑建木板过渡房2栋,平整地面1200余平方米。为使蓉城制药厂尽快恢复生产,我连30名党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从危楼里抢救出价值100余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全连官兵无私奉献,赢得了地方群众高度赞扬,这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真正展现了部队“一声令下,立即出动”的优良作风。5231米!是唐古拉山口海拔高度,出征前,我体检出有轻微高血压,但是作为营主官,我岂能有留守的念头,高原高寒,只有跨越天路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窒息的感觉,缺氧头晕,只有心怀使命的人,才能忍受那种痛苦的磨砺。面对早晚温差大,紫外线强的恶劣环境,我们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号车已通过唐古拉!”随着电台汇报,全营最后一辆车通过制高点,我们圆满完成赴藏演练任务,锤炼了官兵意志,检验了部队能力。37岁实现考研梦想,晚吗?只要心存梦想,就不晚,我历经数个不眠之夜和挑灯夜战,终于实现学历升级,在国防大学红山口校区,面对校史馆将星闪耀的穹顶,我的心灵得到强烈震撼,促使我必须如饥似渴的求知,回忆总是那么难忘,考研读研的过程恰逢军队改革,我从一名政治教导员换岗为一名营长,从家门口干部移防为两地分居,从机械化部队转型为特种作战部队,作为十月在职联考的最后一届考生,作为猛虎特战旅第一代营主官,作为国防大学第一批集中统训军硕研究生,我倍加珍惜、倍感荣幸。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从参军伊始的81杠1式自动步枪,到QBZ95式自动步枪,手中武器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提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武器装备”,是我们车场日,装备保养的口号和要求,如今,我已经熟练掌握武器的基本性能,各类参数熟记于心,各种要领外化于行,作为干部,使用最多的就是手枪,永远记住在模模糊糊枪口旋转中画圈,瞄准下八环,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就能命中目标!干部转业工作的文件如期下达,以前我经常教育别人要正确面对进退走留,如今终于轮到我了,年龄偏大,进无望,交流受限,走不成,任职较长,留不住,达龄超龄,退成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忘不了新兵入伍的铮铮誓言,忘不了训练场上的杀声震天,忘不了立功受奖的喜悦荣光。曾几何时,我们身披戎装,奔赴震中区的“救灾一线”,翻越唐古拉的“高原天路”,驰骋朱日和的“硝烟沙场”,都留下过我们拼搏的足迹、难忘的身影。时至今朝,我已卸甲归来,即将奔赴新的战场,离开部队“大熔炉”的我们百炼成钢,走进社会“大学校”的我们踌躇满志,“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军旅无声,画照载忆。”转业之后,结合自己的军旅日记和照片收集,我筹划整理并制作一本画册,有经历,有荣誉、有上稿文章,有难忘瞬间……,用文字和图像去记录那段岁月,画册名字一语双关,就叫做“荆”历军旅,“栋”晓人生吧,不论以后如何,都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因为,我们的青春在那,芳华在那,即便转身,未来正赢!
012005年,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的国防生。2017年,国防生停招之年,我转业了,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幸运。在做转业决定的那段时间,内心有一股赚了的负罪感,我兴奋地纠结,激动地挣扎,不是我矫情,毕竟我做不到完全洒脱,别人转业时的那份轻松惬意,我没有。我清楚地记得,在我考上大学,成为国防生的时候,父母喜极而泣。成为军官,是他们的骄傲,更是他们的定心丸,因为他们认为,从此自己的孩子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保障。我清楚地记得,在保留学籍两年后,也就是在2011年,脱产回地方读研的时候,我曾签下了一纸一式五份的协议书:毕业五年内,不得提出转业申请。那份协议我签的如此欣然,从未设想在2019年以前,人生会忽然多出一个选项。当转业政策逐渐变得明朗:“严禁”变“严控”,研究生5年变3年,转业指标倍增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我那颗转业的躁动的心,却不再沉寂,一下子喷薄而出。在选择的关口,我似乎看到了父母那双被辜负的眼神,我没有变成他们渴望的样子。我感觉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尚没有完整履行与这身军装的契约。我默默说了一声:对不起。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当时有点“人之将走,其言也善”的味道,不过也有些后怕,万一没走成,自己会不会变成另外一副怨天尤人的模样。02转业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抢答题。不知道是谁总结的,我感觉还算精辟,因为转业不是你想走,想走就能走。在转业这个问题上,我显得特别现实,自信手短、速度慢,所以一直以来不敢抱有幻想,因为自己连抢答的资格都没有。恰逢改革,突然有一天,却意外发现自己拥有了这样一个抢答的机会,于是欣喜和彷徨交织在了一起,因为我非常清楚,走留不能两全,必然都有遗憾。走,会遗憾:悲愤中带着不甘的情绪。留,同样会遗憾后悔:曾经有一份转业的机会摆在你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最终,我决定要走。03选择转业,意味着自己将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很多文摘中都曾看到“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让人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不可否认的是,部队有点辛苦,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成功地把部队活成自己的舒适区:固定的环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在这四面墙构成的舒适区里,间歇性踌躇满志,当然不能否认有人混吃等死。虽然经常萌生一些换轨的热血冲动,但是总是经不住自己内心另一个声音的软磨硬泡:如果离开部队,我能干什么?焦虑、恐慌、未知、不适,付出额外的艰辛痛苦与失落,能换来什么?感觉自己尚有容身之处,为什么我一定要跳出舒服圈呢?脱离舒适区到底能带给自己什么?部队工资xxxx,回去我还能拿到这么多工资么?房贷、车贷、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感觉自己在部队混的也还可以,我到底要不要跳出舒服圈?另一个声音,总是不失时机的跳出来为自己辩护,努力让自己认同当下其实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状态。如果你不够优秀或者不够洒脱,要走出舒适区并不容易,因为你势必要经历一凡苦痛挣扎。毕竟当自己真正决定转业,选择站到舒适区的边缘的时候,焦虑真的非常乐意与你为伍。转业后,朋友纷纷祝贺我脱离苦海,但是我清楚地知道,部队才是自己真正的舒适区,虽然苦点累点,但焦虑甚少。04转业是一场冒险。我必须承认,我曾反复琢磨过这样一句话:你真的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一位年轻的朋友说:只要能够转业,哪怕背处分,在外面吃苦、后悔我也情愿。他的意气用事,令我躁动。反观自己,身处部队,本该是努力提升和精进的年龄,却常常有些无精打采,虽然开始显得老练,却找不到兴奋点,总是表现出一副沉闷的空虚和苍老的疲态。想起了某位青年作家的一段话:我逐渐明白,为什么小城市的年轻人宁愿选择在大城市忙死,也不愿意在小城市安逸的生活了。在北上广,哪怕他们累到半死,成天加班辛苦,也要豁出去闯一闯。因为宁可忙死,也不想被闲死,只有一次的青春,不拼了命,也就不能尽了兴。万无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险。为了避险,才去冒险,躲避平淡无奇的险,值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离开部队的舒适区,我只是不想早早的死去,毕竟我这么年轻,才刚三十岁而已!(苦笑,呵呵哒!)我喜欢这样的冒险,充满了渴望、惊险、刺激、兴奋、恐惧和不确定性,这种焦虑让我有一种活着的新鲜。05转业了,圆满了。年初的时候,大学群里几个兄弟在热烈讨论转业的事情,我说,我就不多想了,我还是继续奋斗吧。他们也纷纷@我:两横一竖就是干,好好干!没想到最后,那些个天天喊着、盼着、等着转业的人,最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一个转成,反倒是我这个在转业之路上默不作声的人率先转业了。大家纷纷@我说:你圆满了!我说,何以见得?一朋友评价我说,上过机关,干过主官,读了研,评了残,干龄八年,年轻依然,阅兵九三,立功梦圆,军旅无憾,岂不圆满?我嘿嘿一笑,我知道,他觉得我再来个处分就完美了!我说,还行吧,要说圆满,主要还是圆满解决了几个现实问题:千里随军,举家迁徙,有着太多现实阻力,这是其一;父母年迈,乡土情深,相隔太远照顾不便,这是其二;抬头望房,低头兴叹,驻地安家想想就好,这是其三;年芳三十,正连一枚,励志逆袭别想太多,这是其四;不成想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历史,圆满!06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真的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吗?一位转友说:想通过转业改变命运?哥们儿,醒醒吧!让我混顺一哆嗦,打了一个激灵。转业是一场“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竞争,更适合的留下,不适合的离开。我清楚,自己真的不够优秀,但是我依然愿意努力前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谢谢你,军营,打仗的时候记得叫我!若有战,召必回!虽已转身,情结犹在。有时感觉写这些东西感觉挺矫情,但是不写又感觉不痛快。我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转业的转业就像是强行自嗨,最后只能停留于自嗨,因此,此刻更是有一股子立字为据的不要脸劲头!其实,我更想祝福那些受郭徐流毒影响,却依然背负着梦想的优秀老军转们,在地方能够步履铿锵。
本科毕业不满八年,研究生毕业不满五年,不得转业。这是军改之前,年度转业政策的通行做法。这里的八年和五年,指的就是干龄。所谓干龄,指的就是指从提干之年开始计算,当年无论何时批准提干的都算作一年,以后每年以后每年1月1日起递增一年,直到转业、复员、离休、退休命令下达之年为止。这里的提干,一般从本科毕业正式拥有干部身份开始计算。从干龄的提法,我们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身份管理的特点。干龄的计算方法,基于身份而不是基于职务和岗位,和当前强调岗位和任职的导向存在一定的冲突。过去,军队干部主要以提干为主,干龄,能够反应干部的任干年龄。后来,随着军队干部来源日趋多样,越来越多的地方大学生,国防生以及社会人员直接进入部队任干,干龄的含义,也越来越像岗位本身靠拢。干龄不满八年,不得转业当中8这个数字,实际上是现役军官法当中,正连职和技术初职最低12年的服役年限,减去军校或者本科四年得来的数字。这个做法,在改革之前非常通行。八年排长之说也正由于此。过去,有一些年轻干部不愿意服役,部队于是让其干满八年连职排长,耗费青春,渐渐地也就走上了熬转业的道路。军改期间,释放了大波红利,其中最大的红利之一就是放宽了年轻干部转业复员的年限,一大批年轻人得以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彻底离开自己无法适应的压抑环境。用干龄来衡量退役条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在不同群体之间产生偏差,照顾从地方入伍的干部。比如,一名从地方入伍的毕业大学生,任职第一年军龄为第一年,而同期的士兵考学,军龄已经是第七年。如果仅仅按照军龄来计算退役年限,地方入伍的大学生将会严重吃亏,甚至出现永远够不上退役条件的局面。然而,如果只计算干龄,那么士兵考学和军校生的军龄优势,则无法体现。我们指知道,军龄实际上体现的服役贡献,军龄越长,服役贡献越大。单以干龄来计算,过多强调干部身份,对军人本身服役的奉献性则有所淡化。因此,干龄和军龄之间, 需要进行有效的折中和平衡。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制度:它既能体现服役贡献,又能平衡从地方入伍的群体,尽可能地取“最大公约数”,让大家不攀比,都满意。无论是转业,复员还是逐月领取退役金,干龄和军龄,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军官法出台之后,每一衔级还会出现“衔龄”。军官可以根据这“三个龄”,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当然,对于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以及紧缺专业人才,军队依然会在年度退役通知当中另设门槛,尽最大可能挽留人才,为强军助力。《兵役法》修订案马上就要面世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政策会密集出炉。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愿意在部队长期服役的人们来说,政策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不想长期服役,误打误撞进入部队的人来说,尽早让自己满足退役条件,离开军营,回到社会也不失为一种上策!对于犹豫不决,且战且走,什么好处都想要,什么风险都不想担的人来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啦,听天由命,各自安好吧!
到底要不要考研?还在纠结的你快来这里找答案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被认为是高层次的学历,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而我们所说的考研,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硕士、博士是学位,本科、研究生是指的学历!)。今年,地方各大城市、各大单位吸引高学历人才一时成了热点话题,有的开出优厚的待遇,给房补、给安家费、给落户等等,有的城市为了引进博士,甚至提出给上百万的年薪,真是很让人心动,没学历真是急红了眼!从今年的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来看,也可以明显看出考研越来越热的趋势,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增长了18.4%,考研增长率创历史新高,而且985名校考研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看来,学习深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不考研还真是会落伍的。从军内来看,报考军校研究生的人数也是一年大大高出一年。近几年考研情况来看,据了解,某校某专业的2017报考人数比2016年已经翻倍,达到了400人左右,录取率达到了1:20,多数是来自基层的一线官兵。前几天,军队的最高学术委员会召开了学科建设会议,相关消息刊登在了军报。今后院校的专业设置大致可以概况为军事学类专业、专业学位增多,非军事学、学术学位的会大大减少,人才的培养导向也更加明确,主要还是面向一线部队,着眼提高新时代的打仗能力。我本人是去年刚毕业的研究生,现在组织科做干事。因为下半年报考研究生的时间就要到了,单位很多同志有的还在犹豫该不该考,既不全身心投入工作,也不全身心投入复习,也有的在咨询复习的方法或打听学校招生的消息,总之,在这个时间,有想法的同志确实该做准备了。军队是个特殊的群体,势必不同于地方。鉴于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加上个人在读研期间的一些感受,给考研的同志们一点建议:一是职务比学历更重要。很多同志犹豫到底考不考,可以先问问自己想不想干。如果想干,如果有位置的话,那先不要考。因为考了研去脱产学习,位置肯定不会等你,读研期间有可能还调职受限,不要指望自己读研回来,领导能高看你一眼,不妨先调了职,再找机会读研。以逃避现实为借口去读研,我是不建议的,因为最终还是会回来,吃亏的是自己。二是技术干部建议读。如果你是技术干部,而且打算长期发展,那还是读研比较好。因为从现在这个趋势来看,未来职称评定肯定也会有学历的因素,早点读研,顺便把技术做深一步研究,多发点文章,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技术命令到年限一般不会卡,读研期间跟领导沟通沟通还是可以正常调级的。转载的朋友,请将上图置于文中位置。原创不易,请遵守和配合!三是打算转业早点读。如果你本身就后悔来部队,不想在部队多待,混满8年就想走的话,建议早点读研,不要干连主官!因为,一般转业到地方的话,有个研究生学历还是好一些。可以算一下时间,毕业两年就开始考研,读研三年,回来再服役三年,差不多满足条件就可以转业了(按照现在的政策)。如果单位不批准的话,建议还是别读了,毕竟早点转业回地方去,年龄比学历更重要(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对军转干部的选择,一般是年轻大于学历)。四是自主择业建议读。如果你想在部队长期服役直到满足自主择业条件,那么你还是读研比较好。因为在军内读研不交学费,读研、考博是你自主择业后奋斗的资本。利用服役的时间去深造还是很好的选择。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读了博士,毕业后自主择业走人,去了高校当老师,收入很高!当然,这样想有点不太好,千万别让领导听见!五是有想法的可以读。有的同学想通过读研多认识些人,比如导师、领导之类,确实,读研如果能碰到很优秀的导师还是很幸运的,还是有可能被推荐去大机关或院校帮忙,这无疑为自己提供了拓展机会、施展才华的可能。还有的想好好学习锻炼下自己的写作、科研能力等等,这也是可以的。读研期间跟着老师研究一些问题,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尤其是导师教的一些研究方法,那是受益终身的。那么如果打算考研的话,专业、学校怎么选?我认为三个原则:一是感兴趣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就选那个专业,即使读研回来没什么直接用处,自己喜欢,也可以长期作为兴趣研究下去,以后肯定会有用的!二是讲究实用最受益。如果打算服役的话,建议还是选择跟自己工作或专业相关的,比如你是政工干事就读政工专业,如果你是参谋的话就可以读军事指挥类等等。如果不想长干的话,还是建议读一些基础性、通用性的学科,比如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等,这些专业军地通用,即使到了地方也很容易承认,对自己的安置或工作也有好处。三是难度适中最关键。不可否认,有些专业确实报名人数很多,考研的人真是挤破了头,国防大学的很多专业就是这样的。报名前不妨咨询下研招办,录取比例或报名人数的多少,提前心里有个底。如果单位领导不好商量,就给你这一次考研机会的话,还是选择个适中点的专业,如果领导好说话,可能考两次的话,建议报个好学校,毕竟资源不一样、视野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了,再啰嗦一点,千万不要把读研想得太理想化,没人会把你培养成学科带头人。注意跟老师处理好关系,不要成为书呆子,你所学的东西回到单位可能一无是处,你的论文和成果领导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其实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才是最重要的!最后,提早祝愿考研战友们金榜题名。作者:兵小宇,来源剑戟如梦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各大高校热门专业内卷程度超乎想象,部分学校分数线炸穿地心。比如,计算机行业科软:“今年录取530名学生,但不幸的是,400+的同学就有400个,对,你没有看错,是四百个!!!如果严格卡1.2复试比例,复试分数线将是可怕的390!”这里的科软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的简称,而不是大家熟悉的国防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简称。相比而言,学科实力不俗,专业等级评分高于中科大的国防科技大学军人硕士研究生,却没有招满。其中,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是王牌学院计算机学院——那个在抖音上被流传为考上清华北大也不一定能考上该院的尊崇之地。电子信息专业,调剂计划达到了74个,而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好像也不多。调剂比很高下图为军人招生计划:也就是说,该专业几乎无人报名,或者说报了名能上线的人几乎没有!同样为科,同样为软,为何姓“中”的火爆异常,姓“军”的却门可罗雀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军人硕士研究生,在很多军校的很多专业,都没有招满,确实存在不少缺额。这恐怕和军人职业化新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军官政策中,免职就读的全日职在职军官,最低服役年限需顺延三年,且毕业之后还要严控三年退役。军官,考上研究生,等同于给自己延长了六年的服役年限。因此,原先想通过读研来提高学历增加转业优势的军官,可能不会再做出读研的选择了。另一方面,目前科研院所的军官数额大幅减少,潜在适合读研的军人数量也在急剧缩减。对于基层指挥管理军官来说,读这些技术类的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没什么用,反而会耽误调职晋衔。最终的结果就是:想走的不报、想调职的也不报、适合报的岗位变成招地方文职和直招军官了,人家进来就是985硕博,自然不需要再去读这个研究生。军校军人研究生逐渐遇冷,这实际上是历史合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越来越多的军官清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破除唯分数论、唯学历论,拒绝内卷,把名额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且让他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备考上。需要这个学历的,稍微复习一下,过国家线便可,把更多的精力留在备战打仗主业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其实很多基层的单位以及领导都不是很喜欢部属去读研究生。毕竟,军官去读研究生,什么也不干却还要给他发工资,单位当然不乐意。现在,军人研究生逐渐遇冷,单位恐怕还是很开心的。对于院校来说,内卷程度降低的结果就是“科研民工”不够多了,奋斗逼理论或许不再好使,毕竟好不容易招来一个干活的可千万不能给他气退学啊!院校可能确实需要思考一下转型的问题,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放给艰苦边远的兄弟。虽然他们的做题能力可能不符合院校一贯愿意招收的标准,但是他们的忠诚和热血一定符合军队的用人要求!来源:飞翔的垃圾桶
2021年已经开始了,《退役军人保障法》《国防法》正式开始实施,军人无论服役与否,都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和尊崇,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最近,在一些群里跟一些战友们交流起来,少数同志还是负能量满满,小编理解,体制内憋得太久,到网上吐槽吐槽,虽说不好但也很有必要,否则压抑时间长了,心理上会出问题。吐槽的内容呢,无非是想走,赚的工资与自己牺牲家庭、照顾不上妻儿、24小时留营、职业倦怠、未来服役年限拉长,转业名额少、想走不让走,每天重复着无意义的工作,似乎今天就可以看到未来10年后的样子,我的军旅人生意义在哪里?一、吐槽归吐槽,但你研究过这些负面情绪从何而来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历史上就产生了部落之间的战争,人们对于兵法问题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军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受社会思潮所影响,虽然我们的教育搞得非常经常,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会通过网络等形式传入军营中,对官兵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小编在部队的那阵子,一个感觉,就是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他们普遍知识比较丰富、对于你讲的理论知识和大道理,他知道对,但就是不愿意听。而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段子,却深信不疑。其实很多负面思想,来自于人性,人性的弱点有很多,比如贪婪、自私、妒嫉、好逸恶劳、优柔寡断、虚荣、胆小、刚愎自用、猜忌、悲观、膨胀...... 当然,这些只是我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它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我们今天主要谈目前很多年轻军官和中年军官的痛苦与迷茫心理。1.为什么会痛苦?人活着都有欲望,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永远像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痛苦主要来自于年轻军官,他们明知道自己服役时间不长,达不到转业的条件,却依然想通过转业的方式离开部队(敢复员的是少数),当转业的欲望达不到满足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小编曾经身边有一群这样的年轻人,每天都是嘴上喊着转业,现实中混日子,一到年底,就开始上串下跳,打听名额有多少,焦虑担心政策对自己是否有利,最后,没走成,灰心丧气之后,明年又打起精神报转业。2.为什么会迷茫?迷茫来源于选择,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犹如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船,缺少灯塔的指引,它就不知道该驶向何方。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没得选择,也不会想着走,都是一门心思向上爬。可到中年之后,就慢慢开始有选择了,是转业还是转文职,是安置还是逐月,还是熬到退休?这些选择才造成我们的迷茫,加上近期退役的相关政策正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变化,所以,很多人处于对未来的担忧,就更加迷茫了。二、吐槽归吐槽,转身你真的想好了吗?其实我们人,从18岁进入军营,就被教育成又红又专的革命战士,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的天空只有那么一小块,却误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小编虽然刚刚退役2年不到,但已经深有体会,很多战友,觉得无论逐月给多给少,自己就想通过逐月、或者转业赶紧离开部队,回到地方,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军营那个地方,需要高度的集中统一,又有战备等方面要求,自然军人不能像普通人那般朝九晚五上下班。但其实,地方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你了解到的都是道听途说,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我们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随便列举2个问题,大家一看便知:1.安置当公务员,就一定好吗?很多人认为,通过计划安置,回到地方当上公务员,就说一劳永逸,一杯茶水一张报纸,每天到点上班,正点下班,还能顺路接个孩子,回去做个饭,看看电视,全家人天天能见面,别提多幸福多开心了。但现实是:先不论你能不能安置到公务员岗位。很多转业的都是降级安置,到单位后融不进地方的小圈子,军转干部总是被孤立,而且刚去,单位人心复杂,人心隔肚皮,谁都留心眼。一些背锅的活、脏活累活都派给你,稍不留神注意,就要担责,挨处分。以前看过一份《压力最大职业排行榜》,其中将公务员排在了排行榜的第一名。一位处级女干部在她的日记里写到:自我工作以来,外界传说的公务员“一张报纸、一杯茶过一天”的日子,我从未有过。公务员职级结构俨然一座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处在金字塔的最低端(军转更是如此)。大体上,30多前没解决正科,35之前没有到副处,40前没有到正处,50前没有到厅局级,职业生涯基本就可以一眼望到头了。如果是在县城,一个局长就算是很大的官了,也才正科,更难熬。我对本地区公务员工资收入的一个评价:足以维持温饱,不足以生活小康;可以养家糊口,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经常喊个口号,叫“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你以为是喊着玩的?那是来真的。现在地方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老百姓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当官的没有了以前的“威风”,为了维护人民的正义而默默奋斗,真正成了“人民的公仆”。隐形奖金福利不再有,过节月饼不再有,加班在一些单位是常态, 经常是处长科长带头加班到深夜,甚至一些比较忙的单位,直接把行军床架在办公室,吃住在单位。不只是部队,多数体制内单位都需要值班,可能值班的强度不如部队,但也要人在岗在位。特别是多数军转干部的去处(公安),4天一个班,是需要随时出警的,一天基本睡不了觉,有些警察就因为睡眠不够,工作强度大,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起来。2.逐月后,地方上的钱好挣吗?很多人觉得部队工资少,觉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目前领导的薪水。一度觉得地方到处都是黄金,凭着自己985的学历和部队任职经历,回到地方随便找个班上,都能拿年薪,几十万。其实地方上的钱好挣吗?这个问题是个玄学,对于能挣钱,会挣钱,有能力的,钱自然好赚,可你选择逐月之前,一定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各方面,有没有资源、有没有专业、有没有人脉、有没有资本,能不能承担起风险。今年5月28日,领导在今年两会闭幕召开的记者会上说:“我们人均年收入说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网络和电视剧中经常鼓吹什么白领丽人,豪车洋房,出入高档餐厅,年薪百万。这其实是把社会中真正的精英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调动大家努力向上的欲望和博眼球。其实现实是,现在中国人的收入远没有网络吹嘘的那么厉害。在三四线城市月薪能够上3、4千就很不错了。如果你月薪5000以上,那你已经超越中国95%的人口!什么都不考虑,直接就选择逐月,可能最终赚到的钱,真不如你继续在部队干,干到退休,拿着退休金一辈子。人家985.211毕业的热门专业研究生,才能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找到一份年薪20万以上的工作。但你是什么专业?火炮?踢正步?还是五公里?加上日益增长的岁数,其实,留给你的选择,真的不是很多。目前,全世界的退役军人再就业都是个难题,而疫情造成的经济增长缓慢,很多商家都撑不过这个冬天,创业的风险在全世界经济都在下滑的情况下,又明显增强。十个创业九个死,退役军人的创业难度可想而知。就业的话,你能找到的工作岗位有限,一线以上大城市中心地段,应该还能找到万八千块钱的工作,但二线以下城市,基本都在4000、5000左右。加上你那点逐月领取的退役金,即使现役不涨工资,你也比不上。三、吐槽归吐槽,军旅人生的意义是需要自己去定义的古人云:“人生识字忧患始”。意思是说,学会识文断字,固然能够给人的交流提供方便,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但也可能使人“杞人忧天”、患得患失。这也是近期“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调查”中,“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居前列的原因。相对于不识字的动物不会出现的烦恼与困惑,有了文字之后的人类,不得不面对难以两全的困境:一方面人的自然生命注定人有生必有死,要吃也要喝,会搔痒,会打嗝;另一方面人的文化生命又使得人不安于自然生命的满足,而总想突破固有的限制,赋予生命以价值与意义,甚至不惜与人的自然需要相对立,如不食“嗟来之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军人当然也是一样,一方面是上级给你定义出来的军旅生涯意义,另一方面是你自己的思维体系构建出来的意义,当二者不能达成统一甚至出现矛盾的时候,你自然会痛苦与迷茫。因此,如何处理与协调这种二重性关系才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任何偏执于一段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人固然需要满足自由需要和家庭回归需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相对来说,怎样把个人军事技能练好,努力为强军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这其实也是每个军人所应当珍惜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以精神产品的形式被保存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历史里。不能恰当处理这种二重性关系,正是我们陷入价值危机的根源。对一个内心没有信仰、忘记初心使命的人,当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进而丧失其现实基础之后,它既要面对体制内卷不断加剧的裹挟,又要面对消费社会的滚滚洪流。前者不断提高标准、反复机械、人人彷佛成了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后者则坚信钱能通神,崇尚物欲横流、醉生梦死的所谓时尚生活。在这两种思潮夹击之下的人陷入价值的迷失于意义的虚无,就一点也不奇怪了。2020年我们每个人活得都不易,曾经我问过一位转业进公安的战友最近过得如何,他的回答略显疲惫:“能活着就不错了。”岁末寒冬,伦敦溃散,日本封国,巨星不断陨落,疫苗尚未普及病毒却多处变异,世界仍不太平。活着,就是不幸中的万幸;还在,就是绝望中的天籁;祖国正因为有我们的守护和努力,才会度过难关,走向辉煌!作为备受尊崇的职业化中的一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争取多干几年,领取高比例逐月,或是干到退休呢?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交流,请点击下方,参与留言讨论。
再过3天,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拉开帷幕,万余名报考研究生的军队在职干部将走进考场,向着军旅人生的又一个目标进发。在职考研,是许多军队干部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部队上下都很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军队研招政策的调整完善,在职干部考研的渠道更加通畅,研究生招生的条件流程更加规范,许多部队不同程度出现了干部“考研热”。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职干部考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各级研究解决。考研不仅涉及广大干部的切身利益和职业发展路径,也关系到我军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部队战斗力。那么,在职干部选择考研的动机主要有哪些?一些干部反映的“考研难”到底难在哪?干部热衷考研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有何影响?部队高学历干部的发展状况如何?在职干部考研需了解哪些政策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解放军报》今起推出“聚焦在职干部考研读研”系列报道。初冬,深夜,忙碌了一天的第82集团军某旅装备管理科科长王泰离开机关楼,快步小跑回到宿舍,开始伏案做题。再过10多天,王泰将与该集团军118名报名考研的在职干部一起,走进全国研招考试的考场。大考将至,他们利用点滴时间加紧复习,进行考前冲刺。披星戴月,只为实现考研梦。近几年,许多部队出现“考研热”。在这个集团军,今年就有400多名在职干部提交考研申请。在职干部热衷考研为哪般?如何看待他们的考研动机?请看来自该集团军部队的调查。■日趋多元的考研动机,是促成“考研热”升温的内在原因用“研友”们的话说,王泰今年考研属于“二战”。6年前他就考过,并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当时他在当连长,适逢连队指导员外出参加半年培训,他主动放弃了读研。“两次考研的动机大不相同!”王泰告诉笔者,“6年前考研更多的是出于从众心理,没什么特别的想法,而今年再次报考,完全是由于岗位需要、能力倒逼。”近年来,部队装备更新换代很快,走上装备管理科科长岗位的王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带队去接装,由于对新装备性能构造了解不深,交接签字时他“手都有点发抖”;参加装备调研论证,他明显感到“自己肚子里缺货”……“书到用时方恨少!”愈发感到本领恐慌的王泰,今年决定报考国防大学军事装备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像王泰这样,因能力倒逼而考研的不在少数。许多在职干部反映,这些年部队变化很大,体制编制调整、训练方式转变、装备升级换代、使命任务拓展、全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出现,对干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在很多干部眼里,攻读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是迎接新挑战、适应岗位新要求的重要途径。统计结果显示,在这个集团军,因本领恐慌、岗位需求报考研究生的在职干部,占今年报考总人数的46%。正在复习备考的某合成旅女排长薛桂清说,某种意义上讲,她是被自己带的兵们“逼”上考研之路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基层战士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现在不少战士都是本科生,我们再不提升学历,带兵都会缺少底气!”薛桂清说。第82集团军在职干部考研动机的调查 图源:《解放军报》某旅教导队教员王奇对考研则有另外一番考量。去年他在调整改革中被编余,按现行政策,明年可能要转业或转改文职。他左思右想后决定申请考研,理由是:脱产读研不占岗位,说不定可以规避改革过渡期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到毕业时军官职业化政策已出台,可能就不用为走与留的问题犯愁了。还有一些干部选择考研似乎是因为各自的“小九九”:有的觉得基层太苦太累、压力太大,想通过考研到院校过几年轻松日子;有的是为将来到地方就业“攒资本”,少数干部一边报考一边琢磨读什么专业到地方更吃香;有的两地分居干部,选择报考离家近的院校,希望读研期间照顾一下家庭;有的大龄干部在基层没时间恋爱,考研是为了找机会“脱单”;还有的干部考研是出于“别人能报我为什么不能”的攀比心理……某旅人力资源科科长董玮介绍:“与前些年相比,调整改革期干部考研的动机日趋多元,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考研动机,是促成‘考研热’的重要原因。”■大目标也好,“小九九”也罢,端正了考研动机就没错“听说罗排要考研!”“他就是瞎折腾、躲清闲,你说排长那点活儿跟研究生有啥关系?”前不久,排长罗永浩蹲厕所时,偶然听到两名战士的对话。几句不经意的闲谈,给正在复习备考的他“浇了一盆凉水”。类似的议论,反映出一些官兵对干部考研的态度。一位营主官在给申请考研的干部做思想工作时说:“现在营里大项任务这么多,在这个节骨眼上你们要考研,这与当逃兵有啥区别?缓缓再说吧!”当天下午,该营有2名干部主动撤回了考研申请。对待干部考研的意愿,部队上下有不同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35%的官兵认为干部考研对部队长远发展有利,应当支持;而39%的官兵则认为干部考研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基层干部队伍稳定和部队工作有负面影响;还有8%的官兵认为干部考研是不务正业、不安心基层,是“种了个人的地,荒了单位的田”……得不到理解,令许多准备考研的干部望而却步,一些已报考的干部甚至不好意思光明正大地复习。某合成营火力连排长黄鸣复习备考,通常是到连队储藏室或车炮场,总之要避开官兵。问及原因,他无奈地说:“怕战友们说闲话!”11月下旬,某合成旅召集今年报考研究生的18名干部座谈,会上大家呼吁最多的是:希望领导和战友理解自己的选择。第82集团军某该旅人力资源科干事李享(右一)来到训练场,与副连长刘前山(左一)就在职考研进行交谈 赵志超摄“关于在职干部考研,大目标也好,‘小九九’也罢,都不能简单下结论说孰对孰错,更不能轻易贴标签、扣帽子。”某合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付运红认为,每个人都有规划自己人生的权利,对干部考研的动机要客观分析,要站在部队长远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干部考研,该支持的要大力支持,该纠正的要坚决纠正。该集团军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处一名干事也觉得,每个人都面临一些实际情况,对待干部考研的动机不能简单用对错来评价,不能动不动就说是“私心太重”“不务正业”。也有一些干部的考研动机有待商榷。今年7月,某合成旅装步连分来一名新毕业排长。报到第一天,他就向机关干部打听:“像我这种情况何时可以考研?”指导员刘磊向笔者介绍,像这种到基层板凳还没坐热就一心想着考研的干部,大多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时半会很难融入基层。“这种为了考研而考研的现象,需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刘磊说。■只有正确处理好部队建设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理性报考这是一名营教导员与考研申请未被批准的副连长的对话——“别泄气,明年有机会再报。”“不报了,明年我该转业了。”原来,这名副连长因报考专业与岗位现实需要关系不紧密,旅党委没有批准他的考研申请。按照规定,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须具有3年以上军队工作经历,符合条件的技术干部可报考承担“强军计划”的地方高校。从近几年军队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招生名额中在职干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军委训练管理部职业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部队在职干部考研的渠道更加通畅、选择余地更大。那么,是不是广大干部的考研意愿都能实现呢?某合成旅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科干事张望正的回答十分干脆:怎么可能!张望正指着一叠干部考研申请和一份红头文件解释道:“今年全旅有56名在职干部申请考研,如果让这些干部全都去考,单位工作势必会受到严重冲击。让谁考不让谁考、谁先考谁后考,我们必须从部队建设出发为首长决策拿出合理化建议,还要让大多数人接受。”笔者了解到,这个旅采取的办法是:综合个人军事训练成绩、民主测评结果、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报考专业与本职岗位的匹配度等,拟定考研名单,再根据单位工作实际进行取舍。从2016年开始,在职干部考研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师(旅)级单位。采访中,笔者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审批标准:有的单位根据排名结果,谁优秀让谁先考,谁有培养前途安排谁报考;可有的单位对那些在主要岗位、实绩突出的干部,尤其是营连主官考研从严控制,理由是“岗位离不开”。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层领导意见不太统一。一位旅政委认为,让那些表现一般的干部考研,何以服众?可另一位旅长说:“骨干都去考研了,这么多工作谁干,部队谁来带?”“只有正确处理好部队建设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理性报考。”该集团军政治工作部主任杨友斌认为:军队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研究生,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服务部队战斗力,考研审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干部成长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建设”为标尺。怎么用好这把尺子,对各级党委领导是一个考验。图源:中国军网在这方面,该集团军部队进行了一些探索:某合成旅邀请院校专家教授为拟报考干部分析考研形势,介绍与战斗力建设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鼓励干部报考部队急需专业;某陆航旅跟进做好考研未获批准干部的思想工作,研究完善干部考研审批标准……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