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本报讯 记者邵龙飞、通讯员张志华报道:刚满36周岁的女干部姚雯晋升为研究员,张周、曹璐两名不满32周岁但业绩突出的科研人员晋升为副研究员……日前,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审结果揭晓,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该研究院政委卢周来介绍说,这是他们立起“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鲜明导向,精心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的一个缩影。这个研究院担负了许多前沿性、基础性的军事科研任务,是典型的科技密集型单位。该研究院党委坚持以引才聚才、院士培养、借智用智、激励保障、平台搭建、培育孵化“六个工程”为抓手,成立人才发展规划论证小组,先后组织到军工集团、清华大学等单位调研学习,拟制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持续深化 “项目、成果、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加速成长铺就“快车道”。前不久,这个研究院面向全军集中选调了120余名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这些人才平均年龄不到33岁。为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该研究院广泛开展议研活动,将科研单位业务需求和个人专长结合起来,合理定岗定位;建立新老挂钩、团队帮带、定期轮岗等机制,为每名科研干部精准设定业务“路线图”,让每名同志工作有方向、课题有人带,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该研究院党委坚持多渠道、多层次考察干部,通过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基层评价、专家评议等多种形式,对考核对象的业务素质进行全面衡量。同时,他们还请纪检监察机关全程参与评审工作,对违反科研道德、学术弄虚作假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
近日获悉,2020年中北大学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获批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创新团队2个,也是中北大学时隔10年再次获批该类团队。至此,中北大学共获批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此次获批的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分别是丑修建教授团队和赵宇宏教授团队,此前获批的两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则是张文栋团队和张治民团队。丑修建于2008年6月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中北大学任教至今,现为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和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装备发展部预研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他引频次1000余次,EI收录60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4项,已授权专利32项,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和技术发明二等奖(第2)。赵宇宏,现为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有色金属液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中北大学学士,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日本琦玉工业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96篇,ESI高被引1篇,SCI论文他引1836次,中国知网下载15682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件(国际4件)。荣获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一等奖、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张文栋,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法国高等师范大学(ENS)、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的高级访问学者,美国IEEE高级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骨干教师、首届“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在国内外首创了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存储测压装置,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和重点武器型号,为“神 1- 神 7 ”载人宇宙飞船逃逸系统和“嫦娥一号”等研制了关键测试设备,获取了理想的测试数据,为多种大型系统提供了微型测试技术,直接经济效益和增收节支总额达15.26亿元。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等科研奖励。张治民,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来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任教,1987年7月获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燕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国防“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等。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省部级奖16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收录22篇、EI收录29篇,出版专著一部。中北大学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学校曾经是国防科工委直属的八大国防本科院校之一(“国防八子”之一)、兵器部直属的“兵工七子”之一。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并为学校搭建“清华、北大、北理工、西交大、国科大”五所一流高校与中北大学全面合作的平台以支持中北大学率先发展、创建“双一流”大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今天上午视察军事科学院,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军事科学院第八次党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军事科学院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军事科学是指导军事实践、引领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坚持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军民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军事科学,努力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军事科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科研机构,几十年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军事科学院进行了重塑,习近平去年7月向重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授予军旗并致了训词。9时15分许,习近平来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考察相关科研工程进展情况。看到不少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习近平很高兴,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离开军事医学研究院,习近平来到军事科学院机关。习近平对科研人才高度重视,他特意看望了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两院”院士,关切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习近平指出,你们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我一直惦念着大家,希望大家多出成果、带好队伍,为强军兴军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叮嘱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扎实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一幅幅展板、一件件实物,集中展示了军事科学院的科研成就。习近平看得很仔细,不时驻足询问,详细了解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亲切接见了军事科学院第八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随后,习近平听取军事科学院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军事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创新,把军事科研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指出,要紧紧扭住战争和作战问题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作战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新境界。要打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回路,让军事理论研究植根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实现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巩固和加强优势领域,加大新兴领域创新力度,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孵化孕育。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尽早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要坚持聚焦实战,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使科技创新更好为战斗力建设服务。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军事科研领域政策制度改革,形成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要深入研究理论和科技融合的内容、机制和手段,把理论和科技融合的路子走实走好。要坚持开门搞科研,加强协同创新,加强军民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军事科研工作大联合、大协作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最后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各级党组织搞坚强,把党的领导贯穿军事科研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加强科研作风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风气。各级要主动靠上去解决实际困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努力开创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新局面。许其亮、张又侠、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参加活动。(来源:中国军网)
5月19日,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摄千龙网北京5月19日讯(记者 秦胜南)5月19日,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标志着2019年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据悉,实验室开放日于即日起至5月26日在北京、天津、哈尔滨、青岛、南京等全国8个城市举办。2018年10月,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联合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实体企业等40余家单位,按照平等自愿、合作共赢、开放融合的原则,自发组织成立了协同创新合作组织“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实验室开放日是由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是国防领域重点实验室首次大规模集中开放。开放日活动的主题是“开放的实验室更自信,自信的实验室更开放”,全国分华北、东北、华东、西北4大片区,8个城市,12个重点实验室同时举办,覆盖材料、器件、制造、信息、动力等多个专业领域,将以现场参观、科普讲座和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展现国家级实验室的风采风貌,增加公共科技供给,为联盟与社会各界搭建更加开放融合、协同高效的沟通桥梁。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涉及北京的实验室主要有北京理工大学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所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材料环境适应性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实验室等,中小学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代表、市民代表等将参与此次活动。更多实验室开放内容可关注大柳树防务微信公众号。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也是全国科技周和2019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精彩系列活动之一。会上,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杨德森院士,原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彭艳萍副巡视员,军事科学院姜春良少将围绕创新基地建设发展和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做了主题发言,4个重点实验室主任做了各领域前沿技术发展报告。会议由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承办。来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实体企业、投资机构、第三方平台的各界人士以及中关村管委会、山西省环渤海招商局、太原市不锈钢园区等地方政府代表出席会议。5月19日,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摄
新华社长沙11月10日电题:向着未来战场冲锋——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创新记事新华社记者王逸涛、张金娟 解放军报记者康子湛“2015年,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迈出了我们从区域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那颗星正在星空中闪耀。”接受采访时,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创新团队的专家们正在深夜鏖战。在国防科技大学“北斗楼”里,一份“打卡榜单”引人注目,屏幕上滚动公布每天“最晚下班”和“最早上班”的人员名单。每间实验室角落里,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每个人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发。几年间,团队先后突破 “卫星抗干扰”“系统高精度测量”等重大技术瓶颈,攻克近百项关键技术,研制出两千多台(套)核心装备。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北斗楼”内阵阵欢呼。这一天,距离之前定下的开通目标,整整提前了半年。星光在闪烁,嘱托在回响。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努力把国防科大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瞄准自主创新,国防科技大学不断发起冲锋。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号”以每秒5.49亿亿次的峰值计算速度和每秒3.3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只有不断创新超越,才能让‘中国速度’越来越快。”研究员肖立权说,“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正向着每秒百亿亿次计算的目标迈进。为构建自主可控系统,团队完成了核心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为“天河”安上了“中国芯”。如今,“天河”已成功应用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广州、长沙中心。浪花翻涌,一辆无人战车破浪而出,车轮迅速转换为履带模式,从泥泞的池沼中飞速通过……“无人作战系统”创新团队的最新成果——某型两栖无人平台,在部队演训一线成功展开试验测试。“近年来,主要国家各种无人作战平台大量出现,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未来作战新趋势。”团队成员、教授徐小军说,几年来他们瞄准无人作战领域前沿技术聚力攻关,跑部队做试验、跑厂家做样机、跑评审会鉴定项目。目前,他们研发的“猛士无人驾驶系统”、班组战斗支援无人车、“某型自动化武器站”等一批无人作战成果投入应用。“武器装备搭载了激光陀螺,就犹如在迷雾中,有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激光陀螺”创新团队成员、教授杨开勇说,“有了它,飞机、舰艇、火箭、导弹等运动载体,就可以自主进行导航、定位、定向和姿态控制等。”“小一寸,难万分。”为了更好地适配某新型装备系统,突破小型化、高精度难关,教授张斌扎在一人多高的数据纸堆中,一干就是9个月;为了做好某新型激光陀螺的定型海试,大病初愈的教授龙兴武,从渤海湾到南海,在风浪中“奋战”半个多月……多年来,他们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使我国跻身世界上极少数能独立研产高精度激光陀螺的国家行列。伴随着一次次奋力冲锋、一项项技术突破赶超,一件件国之利器横空出世。在国庆70周年阅兵中,搭载了“某型自动化武器站”的新式装备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斗导航系统为建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提供精确标绘,为车队运送物资提供精确导航;在某型导弹试射中,搭载了激光陀螺的某型导弹,成功实现“点穴式”打击……伴随着一系列成果的诞生,一个个青年创新团体迅速崛起。——今年8月,由青年教员带领研究生研制的天拓五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成功,研发创新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研究生创新基地、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主题科技文化节……超常举措,超前培养。每一名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全程导师,“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已成为研究生的成长模式。——这些年来,学校实施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一流团队建设计划”等一系列加强人才建设的新举措,一批40岁左右的年轻专家在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中挂帅领衔。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学校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不断接续、传承,向着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奋力冲锋。(参与采写:王握文、张照星)(完)
5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揭牌,同时举办“共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助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高峰论坛。论坛围绕服务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进行交流,为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智慧。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站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前线,为国防科技领域提供智力支撑、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资源互补,推动军民融合战略不断深入。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通过实施书院制和博雅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张军总结了学校在推动军民融合实践中形成的三点认识:一是高校军民融合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才培养。要围绕部队改革、新军事变革需求和高精尖方向进行专业布局,采用本硕博贯通、军地联合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通过教学体制改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高校军民融合的重点在带动科技原始创新。要发挥在军民融合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开展创新探索,面向重大应用和战略需求进行布局,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带动军民融合整体科技创新。三是高校军民融合的关键在构建创新体系。要通过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平台,打开校、地、军、企合作新局面,构建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链条军民融合体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局局长尹卫军和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为新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揭牌。研究院将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能力,汇聚优质科技资源,产出前沿创新成果,构建深入融合、要素齐全的军民融合“大体系”。研究院下设军民融合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律研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法律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6为资深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龙腾汇报了学校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并展望了后续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哲荣介绍了中国工程院军民融合咨询项目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围绕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出了分类、分层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卢周来深入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孔昭君论述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国防动员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来自全国各地军民融合领域的政府机关、兄弟高校、集团公司、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的百余名领导、专家和北理工师生参加论坛。(李玉兰)
人物名片郑东升,军鹏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常务副会长,2018年被评为“福建省爱国拥军企业家”。2020年10月20日,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出生在农村的我,从小对部队和军人有着深厚感情。那时候有一支部队的营区离我家很近,放学时我常站在营门外观望,参军也成了我儿时的梦想。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如愿参军。后来,我便立志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1987年,刚满16岁的我,怀揣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之初,我尝试为部队提供一些简易的训练器材,后来全身心投入军工行业中。2000年初,当了解到部队训练过程中,指挥员因携带过多装具面临诸多不便而影响训练指挥,我便和工友们攻关几个月,研发出野战指挥作业箱。部队一经试用,立即给予认可。在走访部队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官兵投弹训练中面临一些具体困难,我与研发团队一起攻关,2005年成功研制了一款模拟手雷,方便了官兵投弹训练,也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那时候,我都是瞄准部队实际需要,义务进行研发。凭借着这种真诚和付出,我们也逐渐赢得了部队的信任,产品在部队应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部队官兵面对面交流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承诺:“有困难找军鹏!”一次到部队开展业务,我偶然看到一名士兵用木杆架起靶标训练,感觉到有改进空间。回来后,我自己尝试着研究结构,设计出可以实现起倒功能的靶标,就近就便免费提供给部队使用。经过不断完善,2009年我们成功研发了第一代轻武器实弹射击靶标,后来结合部队实际需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我们的靶标产品实现了人工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逐步提升。我们终于成为了国防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亲人。亲人的需要,就是军工人努力的方向。除了坚持靠行业技术践行科技拥军理念外,我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官兵排忧解难。2014年3月,我从朋友处得知,驻福建省晋江市某部士官施承斌的妻子患白血病,当即联系晋江市支前办了解情况,第二天就前往医院探望,并送上慰问金。随后,我还以军鹏的名义同驻晋江某部、晋江市双拥办设立了一个临时爱心账号,募集20多万元爱心款,为这位军嫂的后期治疗提供了经费保障。把拥军作为一份事业,从个人拥军到行业拥军,从企业拥军到社会拥军,我和军鹏工友们的拥军之路越走越宽广,大家也逐渐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征得大家同意,我把拥军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制定出“四个一”拥军方案。军鹏内部成立双拥办和退役军人就业办,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培训,目前企业的退役军人员工占全体员工的20%。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春节,我都带领党员工友同晋江市双拥办、泉州相关协会一起,组织开展文化进军营活动。近年来,军鹏坚持定期慰问部队,还帮助一些家庭贫困官兵解决了实际困难。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得知野外驻训某部急需防疫物资后,立即在晋江双拥办带领下送去1万个口罩和6箱防疫冲剂,为官兵解了燃眉之急。心中的军人情结,始终督促着我在拥军之路上,努力争当一名国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7日电(见习记者 王晓芸)5月26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海淀区人民政府协办的“共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助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服务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会专家就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进行了交流,为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智慧。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也于当日正式宣布成立。“共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助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高峰论坛现场。校方供图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站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前线,为国防科技领域提供智力支撑、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资源互补,推动军民融合战略不断深入。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张军总结了北京理工大学在推动军民融合实践中形成的三点认识:一是高校军民融合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才培养。要围绕部队改革、新军事变革需求和高精尖方向进行专业布局,采用本硕博贯通、军地联合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通过教学体制改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高校军民融合的重点在带动科技原始创新。要发挥在军民融合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开展创新探索,面向重大应用和战略需求进行布局,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带动军民融合整体科技创新。三是高校军民融合的关键在构建创新体系。要通过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平台,打开校、地、军、企合作新局面,构建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链条军民融合体系。活动上,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悉,研究院将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能力,汇聚优质科技资源,产出前沿创新成果,构建深入融合、要素齐全的军民融合“大体系”。研究院下设军民融合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律研究中心。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将携手相关单位,继续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为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要点提示■自主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上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掌握关键技术,把国家和国防安全的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保障、制度机制、环境营造和人才引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激情和活力。先进国防科技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是维护国家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撑,国防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前列。坚持引领发展,将国防科技置于优先重点发展位置从发展历史看,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常常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防科技是世界大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未来二三十年,国防科技领域的竞争,将直接影响世界大国战略格局。当前,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进入关键时期,必须把国防科技置于引领崛起、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国防科技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是要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以科学技术的整体领先支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科技强,首先必须是国防科技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国防科技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建立起独立的门类齐全、系统配套的国防科研和装备生产体系。国防科技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整体进步,航空、航天、船舶、核电以及电子信息等技术和产业,都是在国防科技的直接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当前,尽管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但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对国家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国防科技是国家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国防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国防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砝码。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国防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力图抢占先发优势,形成战略竞争优势。当年,“两弹一星”的成功,有力捍卫了我国国家安全、奠定了我国重要国际地位。进入新世纪,神舟飞天、 “北斗”导航、“神威”计算机等重大国防科研成就的取得,不仅带动了我国科技快速发展,而且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科技是引领军事变革和影响未来战争胜负的核心要素。国防科技是直接用于国防领域的科学技术,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核心战斗力,影响着未来战争胜负。20世纪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充分表明,谁掌握了先进国防科技、谁拥有技术装备优势,谁就拥有更多的战场主动权。科技发展史表明,国防科技的进步一直是引领军事变革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等前沿技术发展必将催生新的作战样式,国防科技发展水平对未来战争胜负的影响越来越大。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国防科技创新和发展主动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上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掌握关键技术,把国家和国防安全的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国防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迅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国防科技发展迎来了大好发展契机。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近期的一些情况可以说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让我们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把握好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要认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国防科技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国防科技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立足自力更生,坚持以我为主,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内在要求。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支军队,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否则就会受制于人。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依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要丢掉幻想,向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国防安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要重点突破。国防科技发展要加强战略研究,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影响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引领未来的重大关键技术,在关键方向、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尽早取得突破。要高度重视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加强对前沿科技、颠覆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起点高度。坚持多措并举,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激情活力当前,国防科技创新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政策保障、制度机制、环境营造和人才引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激情和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防科技领域,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国防科技创新领域从来都是最活跃和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国防科技领域与时代要求不适应、与创新驱动不相适应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国防科技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加快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制度机制创新牵动着国防科技发展全局,要加强制度设计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国防科技领域的制度机制建设仍滞后于改革要求,不仅和科技强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即便是与国家科技政策机制比较也无优势可言。迫切需要既充分考虑国防科技特点,又借鉴地方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改革和创新国防科技领域科研经费和使用管理办法,改革国防科技评价机制,将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中解放出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千秋功业,要在得人。国防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人才竞争态势异常激烈,国防科技领域的人才竞争面临国际、国内人才争夺的双重压力,国防科技领域人才制度政策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长期以来,国防科技领域发展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情怀留人,凝聚了一大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科学家队伍。但根本和长远的是要靠政策制度留人。破解这一难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考验着我们的胆略。要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国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鼓励和倡导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防科技奖励制度,让国防科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充分激发国防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大力营造才当其用的创新环境氛围。当前,尤其要针对国防科技人才建设中的现实矛盾问题,加快推进法制保障和管理机制创新,给予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为国防科技人才潜心探索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聂荣臻元帅在主持国防科技工作时提出,必须保证教学科研人员每天有充足的时间搞业务,要摒弃形式主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活动。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重点支持那些能够开展原创性研究、具有奇思妙想精神的后起之秀,既要期待他们成功,也要宽容创新失败,塑造青年人才静心科研、献身国防的情怀担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图为重庆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交流会现场。 钟旖 摄中新网重庆12月29日电 (钟旖)29日,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由重庆市璧山区联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协作配套中心、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建,将引导先进军民科技成果落户重庆进行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当地军民深度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重庆现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约100家,其中中央军工单位在渝机构、企业、研究所有42家,主要涉及兵器、船舶、航天航空、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重庆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郭坚在当天举行的重庆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交流会上透露,该市军民融合的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2015年重庆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郭坚称,重庆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也初见成效。最新数据显示,该市“20多家军民融合企业的装备能力、加工生产能力、研发能力通过智能化改造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的运营成本平均降低了13.8%,生产效率提升了25.7%,产品的不良率降低了28.4%,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平均缩短了40.5%。”军民融合的平台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郭坚透露,“十三五”期间,重庆将围绕汽车产业、高端装备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创新驱动,“力争到2020年,实现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建言,重庆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军民融合,发挥军民融合项目在防灾减灾、新能源和新能源传输方式上的作用。“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机械化和自动化企业偏多。当下军民融合态势为重庆制造业融入信息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认为,重庆军工企业应加快与当地技术优势、市场相结合,推陈出新,形成良性循环,完成转型升级。现场,璧山区人民政府还分别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协作配套中心、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805所)、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签署了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