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备考过程,大概应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春天已经到来,在这阳光和煦、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更容易激发出我们的斗志,做出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决定。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等到复试以后,可以说基本上算是尘埃落定了。需要参加2020年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们,现在就应该积极的准备起来了。说到研究生考试应该如何去进行准备?大概分为几个阶段?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这方面的话题。第一步,应该说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决定考还是不考。如果不参加2020的研究生考试,那倒省心了,但是找到自己心仪的一份工作,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要决定考,一定要从自身的多个角度、多种因素来综合权衡一下,自己考试为什么考?我能否下定决心在这样的一次考试中间,全力以赴全身心的投入。如果仅仅只是无所谓的随大流,我想还不如不考。因此说抉择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而不能患得患失,不能中途放弃,否则的话会前功尽弃,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本来不必要的困扰。第二步,全面了解报考学校和报考专业的相关情况。如果已经决定在2020年我将会参加考研,那接下来就是了解相关情况,报考学校的情况,报考专业的情况,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以后的就业情况等等。具体来说,就是说我考哪一个学校?要不要换专业考?当然换专业考,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毕竟我们跨专业去考研的话,这个所带来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些时候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同学在此之前就做过相关的准备工作。还有就是尽可能的查找近几年相关学校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分数线,这样对可能的困难充分预估,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步,制定各考试科目的备考计划。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在考研科目的4门考试课程中间,政治和英语是国家统考,两门专业课一般是高校自主命题。由于不同同学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可以分科目分别来制定备考计划。比如说政治,我在什么时间段把政治教材通读一遍;什么时间段将正式精读一遍;还有什么时间段我来通过做练习题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有在什么时间段我们要去训练一下以往考研过程中的真题。英语科的备考。由于不同同学的英语水平不一样,其计划就不一样。比如说本来有些同学就已经过了英语6级,那么在考研的过程中间可以直接通过做习题或者练习真题,来保持和提升自己的英语考试水平就可以了。而有的同学,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可能还要背单词充实自己的词汇量,那准备起来就难一些,付出的精力要更多一些。专业课的准备。一般在大学里面专业课作为自己专业学科的核心知识,只要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翘课,认真的学习了,去准备起来也并不是很难的。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近些年来,这个学校在考这些专业课的真题试卷,做个近三年或者是近五年的试卷,我们就应该能大致了解它专业课考试的具体的题目类型是什么?但在此之前,我们最好是再认真通读一遍课本,认真研究一下教材,一定要选用报考学校指定的教材。虽然说有些同科目教材之间是大同小异,但是不同教材之间,他在讲解某个问题时的侧重点可能性会是不一样。最后,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要摆正心态,按照计划来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时间不等人,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距离2020考研的日子不是太多了。在备考的过程中,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备考计划,不要患得患失。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一切都还未知,就像量子力学里的薛定谔猫一样,不到打开箱子的那一刻,我们是不知道猫是死是活的。相信天道酬勤,愿君前程似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开展,近些年我国的顶级发学都纷纷向着研究型大学转型,研究所的扩招也随之而来,几乎每一所顶级研究型大学每年都会招手四五千名以上的研究生,很多顶级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都达到甚至是超过了1:1,在这个情况下,对研究生中一些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奖赏,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些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各高校在研究生奖学金这一项的支出上也是水涨船高。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有一所顶级高校在过去的一年对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在最近山东大学公布的“2020年度研究所奖励体系大数据”中可以得知:在2020年山东大学的年度研究生奖励总额突破了一亿元,其中学业奖学金占据了其中的七成,获奖者覆盖了2.3万人,而且年纪最小的获奖者则是出生于2001年的00后,年度最多获奖者则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在2020年总共获得了16.5万元的奖学金。这么看来,只要科研做得好,依然是可以致富的嘛!山东大学的年度研究生奖学金之所以能够过亿,和山东大学现在的研究生教学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山东大学作为我国顶级高校中的一所,其学校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在这些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山东大学研究生院也是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近些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都在七千人左右,这样下来硕士研究生阶段,总计人数就奖金2万人了,而加上博士生,那么山东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学生规模是相当庞大的。不过我国的顶级高校中,和山东大学的规模不相上下的其实不在少数,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山东大学差不多甚至是超过山东大学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顶级高校都招生人数是超过了山东大学的,所以说山东大学的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过亿,也不只是山东大学的规模所致。从山东大学的年度研究所奖学金过亿,也可以看出山东大学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如果没有这种重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们是拿不到这么多的奖学金的。山东大学之所以对研究生的教育这么重视,和近些年高校的发展趋势又很大的关系。在近些年以来,世界高校都在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是至为关键的,山东大学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有助于山东大学朝着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也不只是学习,也是一种 科研投入,甚至有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有非常不错的科研发现,这些科研发现,能够让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从而带来高校实力的整体进步,可以说山东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是在下一盘大棋。看到山东大学这么重视研究生教育,也让很多学子对报考山东大学有了更多的想法。山东大学既是一所名校,而且一旦能够到这所大学去读研,又很大的可能性直接连学费都解决了,这也让许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研究生大多数都还没有谋生的能力,大多数都还是家庭的负担,不分家境不好的研究生,在 读研期间可能还要被柴米油盐分心,如果到山东大学读研,并且有不错的表现的话,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只要读得好 ,那么这些都完全不是事。只能说山东大学在研究生的奖学金方面有如此大的手笔,是真的大好事,不过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并不好考,想要到这所大学读研,还需要各位考研的学子非常努力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是做好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学期伊始,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对于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 坚持“四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四为”方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为”方针,即大学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做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是新时代我国大学发展的基本遵循。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必然要坚持“四为”方针。首先,研究生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既要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为广大优秀的接受过本科教育或具有相当资质的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教育,同时,培养的人才又能够为人民生活幸福谋福祉;其次,研究生教育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收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队伍中来。培养的人才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再次,研究生教育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因为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养的人才要持续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后,研究生教育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的人才要通过所学专长,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二、 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其实质在于科技和创新人才的竞争。自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以来,科技和创新人才竞争日趋明显,一些高精尖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就必须走在科技发展前沿,拥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在于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从近年来我国最高等级的“国家三大奖”奖项情况来看,高校总体获奖比例超过七成。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高校之所以能够斩获这些殊荣,很重要的力量在于研究生教育中的中青年教师骨干、博士研究生以及少数硕士研究生的参与。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很好的基础,为持续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实践可能。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在关键领域有更大作为,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三、 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和载体。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必须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得以实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已有几十年历史,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和优化。从学科专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大都遵循的是学科逻辑,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连续性,忽视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和相互性。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大多数集中在交叉学科领域。目前,我国拟将交叉学科新增为第14个学科门类,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批示指示精神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不仅仅是交叉学科专业,一些传统的专业设置也已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所教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学知识用不上等问题。因此,高校有必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就研究生学科专业做出相应调整,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四、 坚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通常来说,拥有好的学科带头人,往往能够带动整个学科专业团队的发展。从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来看,导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从发展情况来看,全国研究生导师队伍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首要在于加强师德建设。要培养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推动教师把育人放在根本和首位;其次,高校既要重视引进优秀的导师,积极延揽优秀海外或回国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教授博士的同时,学校更要练好“内功”,做好已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创新机制,聘请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业人士做兼职指导;再者,导师队伍本身也要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思想和方法,积极加强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实现科教和产教深度融合,这样才能推动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前沿,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最后,导师队伍还要加强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和成长,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路人”作用。五、 坚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方案、模式、途径和保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生培养体系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的,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首要问题。在既定培养目标下,进一步细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以及相应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因学校而异,也因学科专业不同而异。有些高校做了很好的总结,形成了相应的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上,研究生不同于本科学生,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研究性项目或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在项目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最后,高校还要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搭建、经费资助等制度保障,最大程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姜朝晖精彩推荐:研究生教育需要一场“地震式”改革打造研究生教育“四有好导师”队伍「强国教育丛谈」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建设新征程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摘 要]进入新时代,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要深刻把握历史方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十大专项行动,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出工作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落实落实再落实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各地各培养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抓紧落实好《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系列文件,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抓好落实要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方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从纵向发展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就与短板并存。一是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培养了1000万研究生,其中博士生90多万人。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毕业研究生成为各领域的骨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教育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建立了13个学科门类、112个一级学科、47种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系统构建了国家主导、省级统筹、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三级体系,形成了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创新。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上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稳定在2/3以上,高校承担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人员中占比超过50%。高校涌现出不少国际公认的原始创新成果,填补了部分关键领域空白。四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对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的认识还不到位;学科专业发展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部分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有待提升;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和标准建设有待深化;质量管控还不到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直面新问题,落实新任务。从横向比较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影响与差距同在。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2019年,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我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包括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议。二是在规模、结构、质量上还存在不小差距。从规模上看,印度2019年度研究生注册人数达到424.2万人,注册规模全球第一。美国千人注册研究生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是5到7人,而我国只有2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研究生规模还有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的空间。从结构上看,美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占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0%以上,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已达到60%,但缺口仍然较大;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相对滞后,类别设置偏少,培养规模偏小。从质量上看,2019年斯坦福大学统计学院约阿尼迪斯教授带领的团队公布了全球排名前10万名科学家榜单数据,其中46013位是美国人,中国仅1646人。全球4000名顶级科学家中,美国占2639人,中国仅有482人。这说明,我国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从供求关系演化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短缺与错位交织。这种短缺与错位,既体现为数量、质量上的供给小于需求,也体现为结构上的供给与需求错位,还体现为供给侧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满足需求能力的提升。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当前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量巨大,例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300万人,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411万人,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3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人才缺口25万人。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美国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的“人才驱动创新”指标仅为5.89,落后于德国(9.47)、美国(8.94)、日本(8.14)。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以及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要。整体上,研究生教育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需要精准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抓好落实要紧紧围绕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局面,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育人育才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全面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的领导,着力构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意见》强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二是切实推进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引领。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因此,要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导师激励机制,调动导师潜心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导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既做学业导师,也做人生导师。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示范效应。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摆在第一位,建成一批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发挥示范效应。其次,要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党建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筑牢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样板党支部在思想引领、团结带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党员标兵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四为”教育方针,精准对接国家需求。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教育高地。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雄安新区打造教育开放新标杆,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培养急需人才。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升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持续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今后招生增量要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倾斜。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三是对接产业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一方面,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相互牵引、环环相扣,将产业需求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不断提升产业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聚焦全面质量保障,切实提升培养质量。一是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观,建设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培养单位、广大师生、管理人员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深化对质量文化的认识,加强质量文化培育。要立足本单位实际,发扬优良学术传统,明确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完善制度体系,引导全校师生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正确质量观,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与优势。二是严把人才培养链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管理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意见》提出:“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因此,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坚守质量生命线,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把好“入口关”。要压实导师主体责任,强化导师岗位职责,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加强关键环节管理;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把好培养“过程关”。要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三是改革评价机制,把好发展方向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要过“评价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清理“五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评价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等功利化倾向,根据服务需求的类型、学科专业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努力发展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要聚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施行多元评价、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打造特色卓越品牌。《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研究生教育品牌。一是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生教育标准。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就是影响力,标准就是控制力。要在学科设置与建设、学位授权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学术训练、学位授予和基层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可复制可借鉴的研究生教育标准体系。要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使之既符合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文化制度特色,努力引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潮流。二是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标志之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的好苗子,提高生源质量。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业进步、未来发展拓展广阔空间。要引导学生积极为知识传播、科学发明、文化传承等作出更大贡献,更好体现自身价值。三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研究生教育强国必然要求掌握研究生教育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中国研究生教育卓越品牌。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更多国际生源,树立中国研究生教育良好形象。同时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师生国际流动,加强中外联合办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抓好落实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专项行动立足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时代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坚定的使命担当,大力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 2025)》;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二是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的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三是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四是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完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五是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拓展体系;落实《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强化导师岗位管理,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激发导师育人育才积极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六是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四个一批”建设;试点编写研究生核心教材,规范教材建设;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七是产教融合建设行动。组织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 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九是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十是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落实《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强化全过程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作者洪大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洪大用
迈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十三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1.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2.胜利召开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并作重要讲话,陈宝生部长作出工作部署。会后,及时印发了“1+4”系列政策文件,启动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3.不断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科研系统训练,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产业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和指导。三是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4.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5.着力探索关键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瞄准“卡脖子”核心技术,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启动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拟定“应急管理”二级学科设置基本要求、博士和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推进20所相关学科基础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更加有力1.全面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一是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要,发挥申请基本条件的质量“门槛”作用,强化省级统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了第12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新增了2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9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1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坚持放权赋能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启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目前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点。三是加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2015年以来,全国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销1663个博士硕士点,增列了1046个博士硕士点。2.系统推进专业学位发展。印发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从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大力提升培养质量等入手,加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调整,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3.完成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按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部署开展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学位点评估,对学位点培养条件和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全面体检。全国1287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评,抽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学位授权点2292个,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并被作出撤销学位授权处理,33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限期整改”并被作出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处理。4.布局启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提出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研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对交叉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三、“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1.完善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依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等,即将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二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开展全覆盖式的建设调研,从总体上掌握“双一流”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举办“双一流”建设专题研修班,组织140所建设高校和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政策研讨,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密切协同,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2.阶段性建设目标总体实现。建设高校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坚持引育并举,重视高层次人才,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需求,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支持分类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学科优势特色逐渐突出;鼓励潜心科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些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未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坚定教育自信,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考研的学生或许现在正在认真的准备着自己的复试,祝愿你们能够在复试中有一个优异的表现。那么在研究生这三年期间 你一定要做很多事情,研一的你或许更多的是在忙着每天的实验和课程,但是到了研二和研三时,你又在干什么呢?是宅在寝室里吗?又或者是每天都碌碌无为呢?其实在你研二研三这两年期间你必须做三件事情,这对于你的毕业和以后的就业都会有非常不错的帮助,这不研究生学姐也表示尽管很累但是很快乐。第一件事:找一份实习工作。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研二这一年期间由于没有了课程安排,所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支付自己每天的时间,所以不能浪费这样的时间,因此找一份实习工作成为必然。我们都清楚实习是在读研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因为实习能够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能够更加的熟悉我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能够更直接的和社会所接触。同时在毕业的时候如果你曾经在一家专业内比较好的公司实习过,那这也是一个加分项。所以在没课的这一段时间,研究生的我们必须找一份实习工作。第二件事: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研一的我们由于刚刚进入研究生生活,加上每天繁重的课程安排,所以很多学生没有了写论文的心思,以至于一直没有论文产出。但是在研二研三期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多渠道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多阅读所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论文,也可以认真仔细的收集多项实验数据,为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数据,帮助我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以这一段时间,你大可以用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毕竟读研期间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是不完整的。第三件事:开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答辩,外审的相关准备工作。研究生三年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因为自己论文外审通过了我们才能够拿到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在研三的我们应该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首先是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构思整个论文的框架,完成初稿,导师修改,二次创作,预答辩,正式答辩,最后外审。整个过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汗水。所以一定要尽早的准备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因为其 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之,在研二研三的硕士研究生,这三件事情是你们所必须完成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顺利毕业,对于以后的就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央视网消息: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通知,要求各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中指出,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发生,暴露了导师责任还未完全落实,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有教育学者就表示通过对研究生严格实施限时毕业的做法,就是在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操太圣:以前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好像入学比较难一点,但是出口相对来说比较松一点,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但现在从教育部一些政策的出台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比以前强调得更多了。今年以来包括中山大学、北航、中传等不少知名院校都发布了清退研究生的公告。今年10月,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布了名为《2019年秋季学期超过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公告》,称根据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分别为5年和7年,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学期开学前,称67名博士和8名硕士研究生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经研究不再保留学籍,按退学处理。今年3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了《关于对2019年即将达到学习年限研究生的学籍预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 詹亚力:出台这个《规定》也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如果你没有或者不是为了搞研究,你赶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定》将起到非常好的督促作用。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就此,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根本遵循。其精神在于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确立三大高度:指明政治站位高度,瞄准学科阶位高度,提升育人定位高度。 指明政治站位高度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与学历教育的顶层,谋划研究生教育工作,务必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政治站位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建国当年全国在读研究生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累计为我国输送创新生力军达1000万名之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而不强之忧尤甚,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不断使研究生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三期叠加之忧,人才需求之急。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然而,我国发展受“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制约,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与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迫在眉睫。就业乃“六稳”与“六保”之首。党和国家视研究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寄语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研究生应该到基层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广袤无垠的新农村是研究生建功立业的新天地。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粲然开启,高层次人才的青春之花应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危机围困之忧,人才需求之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既使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又让公共生活停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进而提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闻令即动、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展现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亟需大批高层次人才投身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同时,疫情防控倒逼产业乘坐互联网之“云”、植入人工智能之“脑”、开掘大数据之“矿”。以“宅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逆势暴增,既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更催生又一批“三新”经济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疫情防控之危必将激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捕捉和创造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之机。创新瓶颈之忧,人才需求之急。就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及的便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解三期叠加之忧与危机围困之忧,唯有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经济当下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关键在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为人才驱动。创新人才培育,均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得以实现,尤需国际合作交流的支撑。当前,全球深陷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灰犀牛”事件与“黑天鹅”事件制造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构成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变数。由美国悍然发动的经济脱钩已蔓延至人文交流领域,一方面技术封锁,另一方面访学留学阻截。创新与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业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科学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在中外高层次学者学生合作交流方面坚持合作共赢这一人间正道,更要在自主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大力提升能力并拓展路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可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瞄准学科阶位高度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这两点构成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即为创新。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而言,打造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与创新人才的聚水池,迫在眉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科是基础,专业是载体。学科与专业绝非覆盂之固,其目录须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学科的高阶性决定学科的基础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而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之所以高层次,就因为其立身之本的学科具有高阶性。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到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到“中国天眼”FAST,均展示学科的高阶性,体现于学科的重大性、尖端性、基础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方面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千载难逢的历史性交汇。我国科技事业虽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学科设置与调整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呼唤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布局。通过立足高校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内的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综合推进高校学科的审核评估、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形成学科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通过压缩一级学科调整周期与规范高校自设二级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营造良好学科生态。学科的高阶性决定专业的适切性。有别于直接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一旦学科以其高阶性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专业便可充分发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直面世界科技前沿、直面国家重大需求、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直面民生建设大领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尤其当前要适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所需。一方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重大规划,另一方面牢牢聚焦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以及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民生问题,建立教育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专业多元分类供给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仅限于拔尖创新人才,更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服务型人才、高端管理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类型从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研究生专业建设亦须学术型与专业型兼顾。唯有在国计民生、学科发展规律、高校办学特色之间寻求平衡,身处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研究生专业才能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高层次人才保障。学科的高阶性决定大学的层次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一流,意味着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须以全球可比性来设定坐标系。通过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在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科高阶性对大学层次性的决定性意义。而大学是否世界一流,须靠能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衡量。于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无疑被视作重大契机,尤其高端引领之契机。以统筹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整体建设撬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突破与深层次变革,把一流学科优势与一流大学优势转化为一流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手棋,既能为我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先机,助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亦可激发各级各类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带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向着世界一流跃升,并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提升育人定位高度自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13年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已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在这份不菲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使研究生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大力提升育人定位,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尤须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本,全面提升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以课程资源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与此相适应的培养,强调寓教于研,以基于学术研究的课程为载体,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树立创新精神、锻造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注重科教融合,构建以创新创造为导向、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接、与博士生培养和博士后培养有效衔接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产学融合,构建以职业技能力为导向、与行业需求对接、与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势能互动,以及中外学术交流互鉴,打破教育、研究与生产之间的壁垒,倡导学术无国界,建立优质资源(如国家各类重大项目资助的设备与平台)共享机制,整合创新创业要素,形成产学研相长新模式,确立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新格局。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打造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研究生课程。与培养科研能力并行不悖的是学术志趣与学术伦理的培养,尤其重视“三助一辅”(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须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在为学和为人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以评价体系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检测质量的利器是评价。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所确立的发展主线就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以来,业已形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三级质量管理保障体制,并构建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即所谓的“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然而,从考试招生到学位论文评审与学位授予,从学术伦理到师德师风,频频暴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短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通过落实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走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高校党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引领性,以建设教育与惩治兼备的学术诚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通过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强化以质量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评促建。当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旨在激发高校办学生机与科研创新活力,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此,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建有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制度环境。以导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因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受聘的导师,其第一身份却是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既要在科研上甘于寂寞,皓首穷经,又要在教学中甘守讲台,心无旁骛。但导师并非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谋取平衡,而是视教学为学术,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资源并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在学术各个环节中把握育人契机,把研究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沃土。研究生成长成才恰恰是导师考核最重要的指标,师德师风建设乃导师队伍建设之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导师的身份绝非一劳永逸,要推进导师专业发展,把导的能力统一于做人、做事、做学问,提升“导德”“导学”“导研”能力。导师之导,最佳方法莫过于身教,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精神上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引导研究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研究生的智慧,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全国46万导师要以李保国、黄大年等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同研究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把创新创造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应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俞可精彩推荐:打造研究生教育“四有好导师”队伍「强国教育丛谈」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建设新征程劳动教育:研究生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秉持科教融合核心理念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科教融合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科教融合要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博士生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硕士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大学要深化科教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清华大学要着力推动以下三方面工作。一、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科研和教学相融合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深化科教融合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前提。教学也是学术。学术不仅限于科研,一切与促进教学有关的研究都可以被认为是学术活动。教师要把科研和教学都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把育人落实在科研、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4月19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旨在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设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80项,有力促进了研究型、实践性、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创新。二、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科研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创造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也是教学的一部分。科研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包括查阅科学文献、确立科研选题、开展科学实验、发表研究成果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要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诚信,实现为学和为人的统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所倡导价值的体现者、所培养能力的展示者、所传授知识的拥有者。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土木系博士生郭宇韬跟随导师聂建国院士参与武汉天河机场马家湖跨线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等研究工作。无论是选题方向、论文修改,还是技术方案的选择,聂建国院士都给予他细心的指导。导师严谨、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郭宇韬,并坚定了他未来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生追求。三、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研究性,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2018年,清华大学制定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方案,明确要求“加快课程知识体系更新,吸纳最新学术成果”,建设了一批以拓展学生前沿视野、提升课程挑战度的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建成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研究生精品课80多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郑泉水院士创建了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在高阶张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郑泉水院士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张量分析》教学过程中,每一章都结合真正的研究案例,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清华大学将秉承科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强化理念对办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努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摄影 | 李派编辑 | 赵姝婧
首先,读研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创新成果等等,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同时也需要开展一系列实验。实际上,对于不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每天长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一种常态,有的实验过程往往会持续数个星期,这期间都需要密切关注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要出现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不少同学也会住在实验室,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当然,读研的过程虽然会比较枯燥,但是读研的过程也有很多乐趣,毕竟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会汇集大量的科研专家,与这些科研专家之间的交流也会让自己受益良多,但是在读研的前期确实会遇到很多挑战,不少同学甚至会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科研任务,这都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只要能够坚持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会顺利走出来。读研的初期要尽快确立一个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导师的主攻方向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研究方向尽量与导师的主攻方向保持一致,这样会有更好的读研体验,也更容易尽快获得科研的成就感。读研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一定要制定好自己的读研计划,尽量把一些可以自己把握的任务往前赶,这样后续的科研过程会相对从容一些,也更容易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对于在课题组当中的研究生来说,还需要平衡好科研任务与课题任务之间的关系。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