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社会对医学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很多学生都想进入医科大学就读,将来成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但是由于优秀医医科大学的分数普遍偏高,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然而,医学从来不是学霸的专属。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推荐6所医学院校,这些院校由于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实力都非常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由原来的学院晋升为大学。一、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原名广州医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坐拥了很多资源,近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钟南山院士更是担任了该学校呼吸疾病实验室的主任。学校的多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C类学科,并且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因此,学校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二、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由徐州医学院更名而来,于2016年时升级为医科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三个学科取得了C+。徐州医科大学被称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麻醉学拥有着一流的师资团队和和教学设施,在国内获奖无数,麻醉学专业经常能够排名全国第一,毕业生是非常的吃香。三、西南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改名之前是大名鼎鼎的泸州医学院,学校拥有临床医学和中西临床医学两个特色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入选了ESI全球排名前1%。同时,学校拥有16个硕士点和一个博士点。这是学校在网络的知名度是非常的高,但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也是比较适合普通的学生报考。四、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贵州医学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很不错,硬件设施也非常完善。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学校的预防医学和医学检验获得了国家特色。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类,在省内的高校里面算是不错的成绩。将来留在贵州发展,就很适合选择贵州医科大学。五、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温州医学院。学校在国内的排名一直很高,在浙江医科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多个学科被评为C类,其中临床医学和药学被评为B类。并且温州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省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度都比较高,学校的排名也一直在稳步提升。六、桂林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目前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学校医学类专业齐全,并且为西南地区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医学人才,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知名度非常高,在省内是仅次于广西医科大学。两广地区的县级医院里面都有很多桂林医学院的毕业生,说明学校在两广地区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认可度也很高。以上就是6所进步迅速的医科大学,这些大学虽然没有“985”、“211”等耀眼的头衔,但是却一直在进步,并且纷纷由学院晋升为了大学,非常值得考生报考。
贵州医科大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唯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历史变迁贵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援助建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李宗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国立贵阳医学院,使其被誉为当时的“小协和”,开创了贵州高等教育之先河。学校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4月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师资力量贵州医科大学现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603人。信息音乐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校还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6人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建设贵州医科大学设有21个教学单位,8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重症医学科学、急诊医学科学、皮肤性病科学、普通外科学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剂学 、卫生毒理学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化学药仿创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奖众多2011-2018年间,贵州医科大学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0多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特色明显。大家对于贵州医科大学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
聚才筑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1月3日-4日,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贵州大学城举行。据悉,结束了1月3日上午的主论坛之后,当天下午将举办“基础医学分论坛”、“临床医学分论坛”、“药学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论坛”。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新加披、中国等国内外33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本次论坛由贵州医科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承办,论坛自2019年8月起开始报名,共计收到336份报名表。经过学校4轮考察筛选,最终邀请参会学者33人。贵州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是贵州省唯一拥有医学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学校共有四个学科参加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基础医学、药学两个学科获评为C+,为贵州省医学学科门类中最高等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评为C。2019年,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搭建与海内外优秀青年英才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展开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科交叉及学术创新,加深对“爽爽的贵阳”和“80年贵医大”的全面了解,汇聚并精准引进认同贵州医科大学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文化且人岗相适的有志之士来到贵州医科大学创新立业。论坛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相关研究领域。都市新闻记者 王迪编辑 高琴校对 章虹编审 罗玮 周密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校园风光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一、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基本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体制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为建设健康贵州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到2020年,全省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贵州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教协同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贵州建设需要。二、主要任务(一)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提高生源质量。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在招生批次、招生宣传、就业及职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医学专业,提高生源质量。根据我省实际需求扩大省内医学院校总体招生规模,严格控制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单点招生规模。2、增强医学院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我省共建高等医学院校,并加大对贵州高等医学教育的支持。加快院校建设,支持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贵州大学医学院建成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医科院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更名为医药(科)大学。3、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逐步缩减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逐步转向在岗乡村医生能力和学历提升。省内医学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基层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到2020年,县级公立医院45周岁以下执业医师全部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乡镇卫生院85%以上医疗技术人员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95%的村医取得中专及以上学历。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届时确有需要举办的,应依据本地区村卫生室人员岗位需求,按照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有关开办区域、培养规模、执业地域范围等方面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备案后招生。根据行业需求,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重点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稳步发展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优化调整专科层次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医疗卫生大类专业结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办好以上专业。为保证医疗卫生大类专业的办学质量,高等学校增设本科、高职(专科)医学类专业,须征求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意见后报教育部。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研综合大楼门诊大厅4、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夯实5年制临床医学、中医学教育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成立本科医学学术委员会,分层分类制定本、专科实习内容、考核评价、质量控制标准或指南,保障实习质量,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探索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建设贵州省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建立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对新任职教师(含临床教师)实施岗前培训制度。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工学结合,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教学标准动态更新,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临床技术技能同步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考试招生要加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考查;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个案报道、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积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加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订完善各类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和准入制度,严格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依托高校附属医院建设一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将我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高校附属医院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加大教学投入,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构建实习生统一考核机制,实习生考核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5、建立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落实并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健全临床带教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过程管理和结业考核,持续加强培训质量建设。保障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待遇,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对在培住院医师(社会人、单位人)予以适当补助。积极扩大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规模,探索建立培训招收计划与临床岗位需求紧密衔接的匹配机制,增补建设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前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培训基地要加大投入,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提升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水平,将符合条件的附属医院优先纳入培训基地。稳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不断提高临床医师专科诊疗水平,探索和完善待遇保障、质量控制、使用激励等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扎实、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积极探索和完善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取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的办法。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调整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年限以及考核要求等规定,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6、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围绕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制订继续医学教育指南,遴选开发优质教材,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强化规范管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建立贵州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7、强化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起符合贵州实际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加强医学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第三方评估。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高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医师和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专业认证结果等逐步予以公布,并作为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对高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动态管理,质量评估与专业认证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不达标者取消招生(收)资格。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大楼(二)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8、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老年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支持鼓励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开办健康促进类专业,推动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严格医学教育准入标准,规范医学专业办学,强化监督管理,新增医学类专业布点重点向省内贫困地区倾斜。省级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沟通,坚持按需招生、以用定招,探索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制定和发布人才需求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医学院校要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9、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教育培养政策,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本科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需求适度扩大培养规模;严格履约管理,及时落实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县管乡用”的用人管理制度。对在岗基层卫生人员(含乡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中医学基本知识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10、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做好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衔接工作。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围绕健康服务发展需求,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开办和设立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加大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类专门人才培养。以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为重点,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报考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支持贵阳中医学院申报苗医学、苗药学专业,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民族医学专门人才。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名老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培养,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上讲台”,中青年教师“做临床”,临床医师“授经典”。加强师承教育,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师承教育独特作用,推动师承教育全面发展;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作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医医师临床诊疗水平。推进师承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专项建设,开展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11、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我省医学院校建设。积极争取发达地区高水平医学院校对口支援我省医学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充分利用对口帮扶优质医疗资源,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帮扶。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和“黔医人才计划”,通过专家支援、骨干进修、适宜医疗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我省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三)加强医教协同管理12、建立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建立教育、卫生计生、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统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共同研究协商重大政策与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设定专人负责,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地各部门实施情况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要设立医教协同综合管理处(办公室),落实和推动医教协同各项工作,同时加强对附属医院及其教学医院的教学科研功能定位,推进校内医教协调,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专家在榕江县中医院给患者开处方。 刘进银摄13、强化医学教育统筹管理。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成立省级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行业学(协)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标准制修订、考核评估等工作,相关公共服务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积极争取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我省共建医学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积极争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政策支持,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14、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组织领导,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逐步实现配备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院长(主任),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由常务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院长(主任),或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医学院(部)书记。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承担医学相关院系和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职能。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要组织开展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上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四)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政策15、提升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高级岗位比例。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分层分类完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康复学、医学技术等各类专业人才准入和评价标准。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可由医院采取简化考试程序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全科等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考核聘用。进一步优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政策。乡镇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通过特设岗位予以聘用。落实服务基层奖励政策。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医学类专业具有学历学位博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学类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给予每人每月800元生活补助。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医学类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生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生活补助;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类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并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已在县级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符合上述条件的相关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将以上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相关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以上生活补助原则上由县级财政负担,省市财政给予困难县适当补助。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贯彻落实。思南县医务人员查看病人病情。 李大勇摄(二)保障经费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办学成本、学费收入等情况适时调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落实好医学类折算系数倾斜、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机制,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合理确定医学门类专业学费标准,完善对贫困家庭医学生的资助政策。改革探索以培养质量、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经费拨款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省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强化追踪监测。建立健全追踪监测机制,制订部门分工方案和追踪监测方案,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实施常态化、经常化的督导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对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来源: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编辑:冷兵审校:石婷签发:安辉
对于 “考研族”们来说,2020年的3月份是煎熬的。往年这个时候,国家线、复试工作基本已经全面铺开。而今年的国家线已经确定要到4月中旬才能公布。但是伴随而来的好消息是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万人。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尽管现在具体招生名额怎么分配到各个大学尚未明确,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医学专业的考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今天小编就给各位考生介绍几所西部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位于重庆市,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位于广西南宁市,原名广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肿瘤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位于云南昆明市,原名昆明医学院,2012年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位于贵州贵阳市,原名贵阳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西南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泸州医学院;2015年4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12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是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学是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研究生扩招,最终这19万个硕士名额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会落到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上述高校录取的人数肯定也会超过之前拟招生的人数,医学考试有较大希望能够进入复试。最后希望考研族们都能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如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请帮忙点个赞转发分享。
贵州省的高校在国内来讲,综合实力不高,即使是省内的实力第一的贵州大学在国内的各种排名中,也是百名开外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能说明,贵州省的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我觉得只是在科研,学术上可能拉低了学校的排名,毕竟,科研经费可没有那些超一流的多呀。今天说的是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至于贵州大学,那毕竟是所“双一流”院校,档次摆在那,考分够高的话,当然是最先报考了。之所以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一是,在排名中,它们一直排在省内高校的前三。二是,这两所大学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当然,贵州省内也还有别的大学也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就说明,学校在这个学科上的教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不是排名能左右的,没有这个实力,国家也不会授予这个权力,所以说,在挑选大学的时候,学校有没有博士学位授予前,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贵州师范大学,是贵州省的省属重点大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如果有志愿成为一名教师,在贵州省最好的学校就是贵州师范大学了,它可以说是全省培养教师队伍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地。大批的优秀教师都是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当然,学校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像什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也都有招生,各类考生都适合报考。贵州师范大学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共覆盖了32个二级学科。这6个学科分别是: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能有6个博士点,这在省属的大学中是非常不错的了,即使是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学,也不一定能有这么多。所以讲,贵州师范大学的教学水平非常不错,尤其在以上这些学科,考生在填报专业时,这些学科专业要重点关注,尤其想本科毕业后考研的考生,更不能错过。学校还拥有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107个二级学科),也是重点关注的专业,比如: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等。贵州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也是非常具有实力,在81个本科专业中,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就有7个,它们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还有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旅游管理、教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还有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这些个本科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没有自己喜爱的专业,那么就考虑报考这些专业。既然说到贵州师范大学是所不错的大学,那就离不开学校的教师队伍,有一只一流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来讲那是必须的。贵州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中有超过86%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校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3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可见学校的师资力量很是强大。贵州医科大学,一所医学类高校,也是一所不能忽略的优秀大学,想当年,学校可是有着“小协和”的美誉。是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历史地位非常高,还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学水平那是相当的高,现在嘛,之所以在国内的排名不高,想来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吧。不过,在贵州省,学校的实力和口碑那是相当不错,尤其在医学领域,所以,要想学习医学,那报考贵州医科大学是没错的。由于学校的学科专业开设的不多,所以,其一级学科的博士授权点也只有2个,就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还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0个;学校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分别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同样的,这些学科专业是报考时最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有实力就报考,不要错过。有的考生和家长会说,学校还有一些重点学科,或者一流学科,实际上,您要是仔细看的话,这些学科都是有博士授权点或硕士授权点的学科。本科专业的选择对于考生和家长是最为关心的,贵州医科大学共有37个本科专业,其中的王牌专业是学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贵州省示范性本科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院影像学、护理学。最后也要说一下学校的师资队伍,这样可以让考生和家长们更能清楚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另外,学校还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6人担任客座教授。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近40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1600多人。
聚才筑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1月3日,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盛大启幕。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新加披、中国等国内外33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本次论坛由贵州医科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承办,论坛自2019年8月起开始报名,共计收到336份报名表。经过学校4轮考察筛选,最终邀请参会学者33人。为期两天的论坛分为主论坛与分论坛。主论坛主要主旨演讲交流发言,分论坛主要分为“基础医学分论坛”“临床医学分论坛”“药学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论坛”等。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与海内外优秀青年英才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展开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科交叉及学术创新,加深对“爽爽的贵阳”和“80年贵医大”的全面了解,汇聚并精准引进认同贵州医科大学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文化且人岗相适的有志之士来到贵州医科大学创新立业。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据了解,此次参与论坛的青年学者主要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下,并具有知名大学博士学位。个别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者,或者相当层次、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年龄也在45岁以下。据介绍,贵州医科大学现有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是贵州省唯一拥有医学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学校共有四个学科参加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基础医学、药学两个学科获评为C+,为贵州省医学学科门类中最高等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评为C。2019年,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国军编辑 张元斌编审 陈玉祥
#冷丝说考研录取#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相比较过去几年,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已经是定势,而且,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扩招名额主要是向西部、东北地区倾斜,而扩招的专业覆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人工智能,并向这些专业倾斜,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由此可见,冷丝认为,我国西部、东北的高校,尤其是那些拥有医学类专业及人工智能等工科类专业的院校,它们将会获得扩招名额的政策性倾斜。冷丝简单整理了一下,以临床医学为例,比如,四川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等,这些高校今年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一定会大幅增加。各位网友可以根据临床医学的案例,以此类推来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相比较欧美国家和邻国日本,我国处于高等教育顶端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拥有较大的扩张空间。研究生教育规模可以且有必要进一步扩张,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及成熟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城市家庭大多有对子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说,研究生扩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但是,冷丝也注意到,很多人提出自己的担忧:研究生未来就业将如何发展?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相对应本专科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性,他们也因此对用人单位的态度跟本专科有一些不同比,他们普遍对于单位的性质、薪酬待遇等要求较高,大多很在乎岗位的级别、专业是否对应、工作是否稳定等。同时,研究生对岗位的要求也较高,部分研究生宁可待业也不找不合心意的工作。而目前的用人单位也不像以前唯学历论,更加倾向招聘一些实际操作能力强、可塑性高的学生,这使得本专科学生较研究生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如年轻有活力、薪酬低等,这也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导致研究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那就是高校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学习不刻苦,把读研的目的看作多领一张证书。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却没有显著增加,很多高校都会出现一个导师带好几个学生的情况。一些学生心理落差大,平时不愿意下功夫研究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甚至比不上本专科的学生。还有就是研究生较本专科相比学制短,还没有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就该考虑就业了。总而言之,这些都是造成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而冷丝也有这方面的担忧:研究生扩招势必会造成一些研究生培养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部分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加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这是高校必须为研究生所尽到的义务。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考察过程中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来为难应聘者,这样就要求研究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冷丝建议,研究生除了拥有较高的个人学术水平和技能外,还要多多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唯有如此,一名毕业研究生才能在就业市场处于不败之地。
从“学院”升格为“大学”代表着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基本每年都会有一批“学院”升格为“大学”,在这些升格的院校中属医科类院校最多,从2012年算起,到目前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至少有10所医学院成功升格为大学,还有两所正在申报更名为大学。第一、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前身是昆明医学院,于2012年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省级科技奖特等奖6项、一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55项,位居全省第三,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跻身全国100强,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昆明医科大学第二、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年3月)学校成立于1956年,原名内蒙古医学院,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同年11月,学校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第三、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6月的广州医学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广州医学院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虽然不是双一流院校,但在全国还是比较知名的,学校的呼吸疾病实验室是广东地方高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主任就是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在SARS和新型冠状肺炎这些重大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有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在学科评估中,广州医科大学共有3个学科参评:药学C、护理学C、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广州医科大学第四、温州医科大学(2013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前身是温州医学院,学校同样创建于1958年6月,同样于2013年4月更名为大学,并入选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早在温州医学院时期,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已经相当不错了,当年温州医学院教授研制的“对数视力表”被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在全国实施。在2019ESI综合排名中,温州医科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74位,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一位。而且在2019年新增的两院院士名单中,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学校由此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第五、西南医科大学(2015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前身是泸州医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5年制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五年蝉联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泸州医学院先后于2015年4月、2015年12月两度更名,并最终定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第六、贵州医科大学(2015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2006年学校成为贵州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6月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后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对口帮扶下,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在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4个学科参评:基础医学和药学被评为C+,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评为C。贵州医科大学第七、广东医科大学(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位于湛江市,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64年湛江分院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湛江医学院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学校曾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其主要优势学科是临床医学,现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第八、锦州医科大学(2016年3月)锦州医科大学位于辽宁锦州,学校历经锦州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等时期,于2016年3月由辽宁医学院更名为锦州医科大学,1978年学校承担的“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研究”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贡献奖;1980年学校在“地甲病”和“地克病”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获得卫生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由此学校成为全国“地甲病”和“地克病”研究中心。第九、徐州医科大学(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该校是整个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2013年学校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3月学校由徐州医学院升格为医科大学,在学科评估中,学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药学3个学科被评为C+。徐州医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并建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麻醉学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学校在麻醉学领域拥有不凡成就,因此被誉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徐州医科大学第十、遵义医科大学(2018年12月)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连医学院为支援三线建设南迁至遵义,并改名为遵义医学院,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先后与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年被认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近些年学校建设发展得到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2012年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成为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年药学获得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立项建设,2018年12月教育部同意遵义医学院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第十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和其他医科院校不同的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是一所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学校是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资源组建而来,经教育部评审批复,2019年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这一点和北京协和有点类似。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3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6个。曾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目前指导全省开展职业病、皮肤病、寄生虫病、肿瘤早诊早治、辐射防护、防盲治盲、罕少见疾病防治工作,另外还拥有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正在申报的两所医学院校第一、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7月,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学科评估中,学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进入C类,近些年来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0%以上,因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学校于 2015 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 强。此外学校还有 2 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直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卫生部首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和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2019年11月4日,经专家考察和评议,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并报请省政府向教育部申报,目前正在申报过程中。第二、桂林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创建于1935年,是全国建校历史较早的医科院校之一,被誉为“闪耀桂北的医学明珠”,学校目前是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高校,2014年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技术、药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C类,并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2019年9月,广西教育厅发布公示,将桂林医学院申请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
本报讯 (记者 杨国军)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水平,作为贵州省唯一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的高校,贵州医科大学下一步将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贵州医科大学是我省最早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点和三个本科专业,迄今已招收和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4524名,目前在校生1679名。毕业生中70%左右活跃在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等。同时,该校公共卫生师资队伍长期开展疾病防控研究、参加各级卫生政策规划制定、参与贵州省卫生事业建设相关决策研究等。新冠肺炎疫情一暴发,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积极主动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科普宣传、答疑解惑,指导防控工作,向社会提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宣教服务。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研判专家组办公室也设在该院,专家组组长为该院院长洪峰教授。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也暴露出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目前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不足0.3人,远远低于“到2020年达到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83人”的要求。同时,现有公共卫生人员中,不论是具有全局(全球、全国)视野的领导型公共卫生专家,还是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疫和消杀等专业人才都凸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基于此,贵州医科大学下一步将聚焦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聚焦慢性病防控等平战结合要求,加大力度引进和建设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和改革现有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体系和课题体系,大力推进公共卫生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围绕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用型、实践型和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目标为己任,为健康贵州建设提供公共卫生智力与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