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文化投资强劲创可贴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文化投资强劲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产业是我省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2017年贵州文化产业呈现经营潜力大幅增加、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业态不断凸显等良好发展态势。一、发展现状(一)文化单位经营潜力大幅增加。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6898家,比上年增加12230家,增长49.6%;其中规上文化产业企业为799家,比上年增加234家,增长41.4%。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896.17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吸纳就业人员41.71万人,比上年增长20.6%。(二)文化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包含规上、规下单位和个体户在内的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4.04亿元,比2014年增长89.4%,比上年增长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9%。在全省文化产业中,规上文化企业增加值为117.83亿元,较上年增长13.7%;规下文化企业增加值为100.66亿元,较上年增长9.7%。按领域分,文化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229.44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为70.8%;文化相关领域实现增加值94.60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9.2%。(三)文化投资增添产业发展后劲。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034.18亿元,比2015年增加513.38亿元,增长98.5%;比上年增加147.63亿元,增长16.6%。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5%,比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出4.36个百分点。2017年,文化产业占投比(固定资产投资与增加值之比)高达3.19倍,表明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有文化单位和个体户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将为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及服务水平夯实基础。 此外,“十三五”时期,我省明确了投资多达三千多亿元的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陆续建成的文化园区、基地、小镇等,将催生或吸引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四)新兴业态凸显特色良好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划分为九大行业类别,其中,代表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意设计服务”和部分代表新兴文化业态的“文化传播渠道”分别实现增加值59.27亿元和77.71亿元,两者合计占全省文化产业的比重为42.3%,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凸显。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按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增加值(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全省合计324.04100一、 文化核心领域229.4470.81.新闻信息服务17.325.32.内容创作生产28.298.73.创意设计服务59.2718.34.文化传播渠道77.7124.05.文化投资运营0.230.16.文化娱乐休闲服务46.6214.4二、文化相关领域94.6029.27.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9.9712.38.文化装备生产6.191.99.文化消费终端生产48.4314.9二、存在问题(一)文化企业单位规模尚小。2017年,全省规上文化法人单位为799家,仅占全国的1.45%,也仅占全省文化法人单位数的2.2%。分行业和规模看,在156家制造业法人单位中,仅有大型法人单位1家,而小微法人单位为141家;在123家文化批零业法人单位中,没有大型法人单位,而小微法人单位为104家;在520家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大型法人单位为12家,占比2.3%,而小微法人单位为455家,占比达87.5%。文化单位呈现散小格局,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文化制造业经济效益下滑。2017年,全省规上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95.62亿元,占全省规上文化法人单位的50.57%,比全国高出3.09个百分点,以电视机制造、包装印刷、鞭炮焰火生产、雕塑为重点的文化制造业已成为全省规上文化产业的主体。但从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看,2017年,规上文化制造业分别为100.6万元和7.68万元,比上年下降0.24万元和0.34万元,而同期规上批零文化业和规上服务文化业分别实现人均利润8.17万元和5.15万元,比上年增加3.34万元和1.38万元。规上文化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主要是鞭炮焰火生产、包装印刷、植物纤维编织、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珠宝制造等行业下降所致。(三)文化产业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全省有R&D经费投入的规上文化企业为9家,仅占全省有R&D经费投入的规上企业的0.94%。规上文化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为1289万元,仅占全省规上企业R&D经费总投入的0.2%。文化企业R&D经费投入面小量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观者如市

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核心领域带动增强(图)

贵州积极整合各县域文化资源,以“文化+扶贫”的“千村计划”,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产业聚集与农旅融合;以《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为引领,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文化”新业态迅速兴起;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发展。2019年,全省被国家标识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26560家,从业人员204813人,资产5450.7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25.70亿元,产业发展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效能更显著。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1。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一是中坚力量稳中有升。贵州坚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2019年,524家两年均在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3.76亿元,比上年提高5.17亿元,增长1.7%,成为一抹亮丽色彩,支撑产业发展稳中向好。二是核心领域带动增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活动的集合,围绕文化“核心”,分为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2019年,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538.73亿元,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86.98亿元,核心领域所占比重从72.8%提高到74.2%,文化“内核”提升。三是阵地作用成效初显。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带来舆论媒体的深刻变革,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战略举措的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效果。2019年,九大文化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独领风骚,创造营业收入24.33亿元,实现45.5%的增长;“文化传播渠道”也有不俗表现,实现营业收入108.07亿元,增长6.5%。四是产业储备更加厚实。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产业变革,企业并购整合日益多元频繁;加之贵州省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市场发育度低,多数企业还处于资产积累期。2019年,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投资运营”等行业领衔,全省文化资产增长9.3%,厚积文化产业发展力量。2。布局结构合理调整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71.59亿元,产业结构比重从76.3%上升为78.8%,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服务业贡献1.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贡献0.9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态高级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先行优势,把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全省“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收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等分别实现78.0%、280.0%、76.7%、78.1%和42.5%的增长。三是产业活动亲民化。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在乡村逐步普及,又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的落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乐土。2019年,贴近人民生活的产业活动如“娃娃玩具制造”“群众文体活动”“名胜风景区管理”等营业收入逆势增长,产业构成分别实现0.03、0.04和0.49个百分点的提高。3。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一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贵州省扎实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文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0%。二是群众消费需求旺盛。贵州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省“文化科研培训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69亿元,增长3.7%;“文化艺术培训”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文化艺术辅导”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增长5.1%。三是国民消费能力增强。近几年,贵州省抓住时代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08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97元,增长13.2%,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超女

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核心领域带动增强

中商情报网讯:贵州积极整合各县域文化资源,以“文化+扶贫”的“千村计划”,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产业聚集与农旅融合;以《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为引领,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文化”新业态迅速兴起;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发展。2019年,全省被国家标识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26560家,从业人员204813人,资产5450.7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25.70亿元,产业发展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效能更显著。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1.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一是中坚力量稳中有升。贵州坚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2019年,524家两年均在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3.76亿元,比上年提高5.17亿元,增长1.7%,成为一抹亮丽色彩,支撑产业发展稳中向好。二是核心领域带动增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活动的集合,围绕文化“核心”,分为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2019年,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538.73亿元,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86.98亿元,核心领域所占比重从72.8%提高到74.2%,文化“内核”提升。三是阵地作用成效初显。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带来舆论媒体的深刻变革,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战略举措的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效果。2019年,九大文化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独领风骚,创造营业收入24.33亿元,实现45.5%的增长;“文化传播渠道”也有不俗表现,实现营业收入108.07亿元,增长6.5%。四是产业储备更加厚实。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产业变革,企业并购整合日益多元频繁;加之贵州省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市场发育度低,多数企业还处于资产积累期。2019年,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投资运营”等行业领衔,全省文化资产增长9.3%,厚积文化产业发展力量。2.布局结构合理调整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71.59亿元,产业结构比重从76.3%上升为78.8%,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服务业贡献1.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贡献0.9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态高级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先行优势,把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全省“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收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等分别实现78.0%、280.0%、76.7%、78.1%和42.5%的增长。三是产业活动亲民化。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在乡村逐步普及,又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的落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乐土。2019年,贴近人民生活的产业活动如“娃娃玩具制造”“群众文体活动”“名胜风景区管理”等营业收入逆势增长,产业构成分别实现0.03、0.04和0.49个百分点的提高。3.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一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贵州省扎实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文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0%。二是群众消费需求旺盛。贵州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省“文化科研培训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69亿元,增长3.7%;“文化艺术培训”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文化艺术辅导”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增长5.1%。三是国民消费能力增强。近几年,贵州省抓住时代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08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97元,增长13.2%,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术数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红利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内容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对于贵州而言,“星空影城打造高端视听影视”“成为创作家园的花溪板桥村”“以军品开发为主线路的黎阳航空小镇”……面对这些红利,文化产业中如何做到既能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呢?文化+科技 多维发展立体呈现走进贵阳星空影城东原财富广场店,宽22米高12米的巨幕映入眼帘。据悉,该项目集成了星空原创的sky-max巨幕厅、儿童亲子厅、VIP头等舱厅、VR体验厅,共有8个影厅、999个座位。全部采用最先进的进口激光放映设备和杜比全景声音响,时尚性与个性化融为一体,着力于放映技术的升级换代,创造星空电影生活全新体验。该影城由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贵州星空影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贵州星空影业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电影院线公司,截至2019年3月,其在省内外共建57家数字影城,拥有近200块屏幕,座位数达1.8万个。同样深度融合文化+科技的还有安顺市黎阳航空小镇。逼真的C919大飞机模拟机舱驾驶体验令人震撼,馆内陈列各式各样的飞机模型以及图文解说,讲述了航空工业从活塞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演进历史。作为航空小镇的精华所在,黎阳航空展览馆秉持现代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以彰显特有的航空精神、科普航空知识、“三线文化”体验、科技博览、红色爱国教育为展示核心,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为展示手段,采用声、光、电和听、说、看、动等多种情景体验互动模式,宣扬航空报国的重要意义,让人们切身感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走进西秀区融媒体中心,可以看到全媒体新闻采、编、播的高效快速、“一触即发”和功能平台等等,无一不展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有机融合的成果。西秀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今年2月启动,目前有电视新闻、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动静西秀、天眼新闻西秀栏目等多个宣传平台,形成了渠道丰富、载体多样、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媒体传播矩阵。目前,西秀区融媒体中心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主要是与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合作,使用的是天目云系统平台运营。文化+艺术 文创生活新方式●○走进位于花溪田园大道的贵阳板桥艺术村,废旧轮胎制作成卡通小黄人,工业油桶变身成造型新颖的椅子,道路两旁的废旧机床则在艺术家的装扮下穿上了色彩鲜艳的外衣;书画展厅、刺绣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的手工作坊,一个个文化场所亮点频闪,让人目不暇接。工业遗产、传统技艺、现代艺术,汇集于此。自2015年开发建设以来,目前已入驻 艺术机构、商户等60余家,产业业态涉及舞蹈、音乐、美术培训、影视传媒、动漫制作、微电影拍摄、设计、VR等。2018年,板桥艺术村被省委宣传部列为贵州省“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现已顺利通过国家级3A景区评审,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工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据了解,山里江南文创园位于旧州镇山里江南商业区乐艺街,建筑面积约13471.52平方米。文创园主要以非遗文化与传统技艺扶贫教育为核心,为游客提供参与蜡染、木作、刺绣等传统技艺体验的同时,又对安顺当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多了一份认知,以便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产业融合。文化+旅游 创新业态优化结构●○走进幺铺镇民国街,街两旁“老字号”商铺林立,留声机、黄包车,身着旗袍的女士优雅地打着油伞漫步街头,两三名报童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曲曲充满民国风格的音乐传入耳畔,让人顿感穿越到100年前。民国街是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街道,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故事,以民国建筑元素为主,结合旅游观光和餐饮娱乐,建设成文化旅游一条街。文化的塑造,需要挖掘历史文化,讲述好文化故事,才能让区域发展有灵魂。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内的文化多元,挖掘“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打造了黄齐生故居、戴安澜将军广场、幺铺新城、娄湖生态公园、“十里荷廊”风景区等特色文化项目,让该区成为追历史、看风情、品美食、享生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成为安顺文化旅游的靓丽风景和名片。 在平坝区群众艺术中心,宽广的阅览室、敞亮的图书馆里,学生和市民静静地阅读;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融合了图片、视频、情景再现等展示平坝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演变……该中心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规划馆和大剧院为一体,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已运行,并于2018年2月开馆,截至目前,共开展文化演出、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8次,参与群众13000余人,共开展舞蹈、书法、美术等公益培训班共13个,培训学员256人。现在,这里成为平坝区图书阅览、文艺培训、非遗展示、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崭新的文化地标。栏目:文化自信来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当事人

2019年贵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新闻信息服务营收大涨

中商情报网讯:在《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引领下,全省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23.96亿元,同比下降8.4%,但数字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新闻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互联网搜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76.7%;“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1%。二是“内容创作生产”中的“互联网游戏服务”实现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三是“创意设计服务”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四是“文化传播渠道”中“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实现营业收入37.34亿元,增长4.8%;音像制品、电子和数字出版物批发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增长22.79倍;“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实现营业收入0.31亿元,增长280.0%。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巧转

贵州文化产业乘势而上迭代升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进入新时代,贵州苗绣、苗银、蜡染等非遗手工艺产业迎来转型升级,不仅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传统非遗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劲头也体现了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强大活力。“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提升;文创产品走向世界,彰显贵州多彩魅力;一批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伴随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更新,文化产业正成为助推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文创产品为旅游发展赋能走进遵义市红军街非遗传承人李跃的工作室,一件件独具匠心的剪纸作品,让人感受到文化和创意碰撞出的无限魅力。8年前,李跃把创新的目光放在红色剪纸上,将遵义会议会址、毛主席旧居、娄山关等著名旅游景点“剪”成画,用相框装裱,或用装饰品点缀,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摇身一变就成了“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创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剪纸艺术与“转折之城”的历史底蕴相贴近。当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双向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文旅融合脚步的加快,各大景区对文创产业的要求愈来愈精准严格,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要求推出更多品质更高、大众认可度更高的文创产品。抓住市场需求、依托顶层设计,“贵银”在文创产业中脱颖而出。2018年,贵州省多彩贵州贵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贵银”首次以品牌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两年来,“贵银”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并大力探索“旅游 文创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12月26日,首家贵银景区销售店“贵银礼屋”在青岩古镇揭牌运营。凭借其既满足消费者对伴手礼的需求,又彰显了贵州民族文化的设计定位,广受市场认可。今年,“贵银礼屋”还将进入梵净山、黄果树、镇远古城、万峰林等10个景区。如今,“贵银”品牌升级为全省公共品牌,向着千亿级产业的目标扬帆起航。线上文化满足消费需求1月10日晚,由贵州省黔剧院创排的脱贫攻坚题材黔剧《腊梅迎香》,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通过网络直播首演,免费、高清的直播体验吸引了50多万人次的网络观众观看。2020年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量文化活动被搬上“云端”。除了“云观剧”,云录制、云展览、云直播等纷纷开启,丰富优质的线上内容供给,满足了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也给疫情中的文化产业缓解了压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多彩贵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周末聚”活动是贵州重要的非遗传承品牌。2020年,该活动依托国内电商及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全省102个非遗工坊及传承人参与其中,53个扶贫工坊及传承人开设独立线上商铺,全省有24个县参与活动。在直播平台里,共上架产品40余款,为全省30余个县(市、区)40多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打开了非遗商品的线上销路。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让创新潜力充分涌流。构建产业新生态新模式近日,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成功列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成为全国首批入库的项目之一。“朱砂古镇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自2015年开发建设以来,在文化上做“加法”,充分利用原汞矿遗址和970公里长的采矿坑洞,打造了朱砂大观园、那个年代一条街等,创建了“千年丹都 朱砂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现代、多元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朱砂古镇成功“出圈”,折射出贵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头正旺。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化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贵州大地铺展开来,并在不断转型升级中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黎阳航空展览馆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为展示手段,采用声、光、电和听、说、看、动等多种情景体验互动模式;贵阳板桥艺术村汇聚书画展厅、刺绣博物馆、非遗手工作坊等,一个个文化空间亮点频闪,让人目不暇接……“文化 科技”创新业态发展,“文化 艺术”助推文创融合……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展示了创意的魅力,多样的跨界融合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栖于山林

2019年贵州文化产业实现营收723.96亿元 数字文化产业增长较快

贵阳网讯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官网获悉,在《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引领下,全省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23.96亿元,同比下降8.4%,但数字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新闻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互联网搜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76.7%;“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1%。二是“内容创作生产”中的“互联网游戏服务”实现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三是“创意设计服务”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四是“文化传播渠道”中“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实现营业收入37.34亿元,增长4.8%;音像制品、电子和数字出版物批发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增长22.79倍;“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实现营业收入0.31亿元,增长280.0%。编辑:何莹莹统筹:汪东伟编审:干江沄

蟒蛇窟

《贵州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印发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有关工作要求,为加快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突出特色、产业、项目和效益,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年计划,做实“三增一降”,持续巩固提升大旅游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全力打造“双一流”目的地。印发了《贵州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加速度、高质量发展,助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二、重点任务深挖我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突出文旅、文广、文创等重点,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纽带、以创意为手段、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构建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不断壮大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三、保障措施推进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要切实加强深化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导,聚焦重点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纳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年度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统一安排部署。(二)落实政策支撑。全面落实《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推发展。积极协调省有关政策执行部门加大支持配合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尤其是系统梳理并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为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提供政策支撑。(三)强化调度督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省委宣传部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单位和市(州)围绕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深入调研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四)注重宣传总结。按照“深挖、提炼、扩面、广传”的要求,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过程中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分析并及时予以推广普及,深入挖掘提炼相关工作特色亮点。来源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贵州宣传

两亩地

展望十四五|贵州文旅系统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贵州文旅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全会内容、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融合贯通到实际工作中,认真谋划好‘十四五’文化旅游工作,着力‘文旅+’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新场景,综合引领国内文旅新消费、担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玉广说。展望“十四五”,我省文化旅游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加速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着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的系统保护、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二是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创新融合发展新平台、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建设保护成果共享;三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以避暑康养、温泉康养为核心康养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创新,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文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四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做出更大贡献,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融入经济内循环,扩大提升文旅消费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五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加强长征文物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进长征沿线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长征精神文化价值研究发掘、完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环境配套、实现长征文化传承的数字再现等。“十四五”期间,我省文化旅游思路是将着力构建“一核、七区、五带、多点”的战略布局。即以贵阳中心城区为核心,持续打造黔中城市群中心,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业协同发展。优化提升遵义市红色-名酒文化旅游区、六盘水市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黔西南州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区;全力拓展毕节市观光-康养度假旅游区、铜仁市生态文化旅游区;加速开发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康养医养旅游区、黔南州地质-天文科普旅游区。推进打造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国际度假旅游带、长征(贵州段)文化旅游带、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带。以特色旅游城市为基础,以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为支撑,提升核心旅游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和旅游集散功能,积极引导各类旅游目的地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构建核心旅游城市、标杆性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极旅游目的地体系。展望“十四五”,到2025年,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更加巩固,基本建成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强省,建成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的度假康养目的地,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文字编辑/陆青剑视觉编辑/赵相康编审/李缨

车城

贵州:文化产业,给安顺带来哪些发展潜力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持续抓好“多彩贵州·富美安顺”文化强市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以项目为抓手,通过示范带动、项目拉动、园区推动,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构建齐推进、广覆盖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格局,目前,省级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2亿元。深入实施安顺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贵州安顺神骏生态文旅小镇、关岭九仙洞天文旅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抓好园区发展。通过鼓励、引导、扶持,实现文化项目、文化企业向园区聚集,努力实现产业大带动、大发展。推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产业园等10个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实施,加快安顺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安顺)石材产业园、山里江南文创园区等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体现黔中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抓好示范引领。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山里江南文化旅游街区)、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评为第七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奖励资金20万元。持续做好安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四批评选工作,新增申报评选市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示范点、文化产业扶贫示范村、文创示范点3个类别,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加强统筹策划。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引资工作,充实完善安顺市文化产业项目库,更新入库项目34个。按月调度各县区文化产业招商引进工作,近三年共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亿元。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在安顺召开,山里江南文创园、平坝区群众文化中心、经开区幺铺镇民国小镇、娄湖生态公园等一批文化融合项目作为重点观摩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加强宣传推介。组团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织西秀茶投、朵贝重华、镇宁金瀑等特色茶文化企业参展推荐,发放安顺文化产业推介项目手册》及安顺文化宣传资料200余册,组织34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定点推介,“镇宁金瀑”黑茶作为全省“三绿一红一黑一抹”茶文化产业的重点推荐之一。做好项目储备。依托安顺特色鲜明的多民族文化,以及文化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包装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细分市场定向招商。以“文化+气候”引进“安顺·澳维天下乐城”等一批文化旅游地产项目;以“文化+市场成本”,打造西秀科技产业园,引进大批文化设备制造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65亿余元。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支撑积极整合项目资源。积极发挥市文产委各成员单位、各级文化企业的作用,整合资源、项目、资金,将“锦绣计划”“走进100个美丽乡村”“黔中生活惠”电商平台、“千企帮千村”等10余个项目打捆实施,整合资金5亿多元,带动脱贫5000余人。通过各项政策扶持优惠,各级平台公司聚焦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安顺市共成立组建各类国有文化类运营公司36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创作平台,出台安顺市加快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实施意见和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加强对文化文艺骨干人才的培养,为建设“多彩贵州·富美安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文艺创作基地、艺术家采风基地,挂牌文艺创作基地15个,艺术名家工作室85个,涉及艺术门类10个,文化产值达3000余万元。作者:佟建安来源:中共安顺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