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屈臣氏携手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等共商梵净山生态保护天养

屈臣氏携手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等共商梵净山生态保护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屈臣氏日前携手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等共商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的生态保护事宜。梵净山所在的江口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于2016年引入屈臣氏梵净灵水天然矿泉水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经投产运营。江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辜应强对记者表示,该项目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艰巩固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希望做成江口县的优质产业、民心产业。(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截稿日

平坝区与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签署共建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框架协议

7月20日,平坝区人民政府与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签署共建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框架协议。平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崇敏,平坝区副区长李隆,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等参加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李隆代表区委、区政府对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省农科院把基地选在平坝区表示感谢。双方就合作相关事宜作交流发言。李隆与省农科院生技所党委书记范士杰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了解,该科研基地位于天龙镇合旺村,预计科研基地用地100亩。基地建成后,将筛选适宜平坝区农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全区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基地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等费用由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自行承担,天龙镇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及基地办公仓储用房协调,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业务对接。平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奎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小友编审  胡丽华

我行我素

小菌朵绽放脱贫大产业

水城县米箩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内,23万菌棒吐露生机,100多人在采摘、洒水、分拣、打包……“每天采摘七八吨菌菇,销往贵阳、重庆、深圳。”缪贵军步履不停。“菌菇是短平快产业,很稳定。”妻子朱运云信心满满。夫妻二人来自水城县野钟乡响石村,是远近乡邻熟悉的食用菌种植大户。而此前,他们一直在广东、深圳打工,收入也不错。但跨山越海的奔波,总觉得日子飘零不定。2015年,两人回到响石村,选准食用菌,前往四川、云南等地学习后,在45亩土地上搭连体棚种起了羊肚菌。而一直到2018年,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损失了200多万元。“山穷水尽时,真是感觉跌到人生的最低谷了。”缪贵军坦言,“但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不同菌种,生长环境不一样,对大棚的要求也不一样。”总结原因,缪贵军说,仅靠努力不行,基础设施得跟上,种植技术也要强化。彼时,搭乘农村产业革命春风,水城县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缪贵军找到了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群缘生物科技公司是水城县的平台公司,以完整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链条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提供大棚、菌棒和技术指导,成为了缪贵军的“及时雨”。借助好政策,缪贵军在水城县果布嘎乡大寨村租了86个大棚种植羊肚菌,在米箩镇租了3个大棚种植秀珍菇、姬菇等品种。种植经验加后方保障,缪贵军夫妇摸清了不同菌种的“脾气”。“今年羊肚菌的纯利润在100万元左右,米箩镇的3个大棚预计每年有150万元的收益。”缪贵军说。时下,羊肚菌采收即将结束,缪贵军一边与平台公司选产品、制菌种,一边为清棚做准备。去年试种6万棒黑皮鸡枞菌,每斤30元,他赚了20万元,计划今年再投入20万棒。“打好时间差,发展高经济价值的产品。”虽然今年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缪贵军却干劲十足。今年初,滞留的8吨多菌菇,米箩镇政府按市场价帮助出售到机关食堂、超市、社区,甚至送往路边服务点销售。危难之时政府的倾力扶持,缪贵军感恩于心:“要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父亲采摘、母亲分级、儿子管理,阿嘎镇松绿村村民萧忠才一家都在缪贵军的大棚里打工。从菌棒入棚到采摘出菇,萧忠才勤勤恳恳,他说:“父母每天80元,我每月3000元,一年存款10万不难,今年也脱了贫,家乡有了好产业,我们过上好日子。”从果布嘎乡到米箩镇,贫困户优先务工,已有200多人跟随缪贵军以菌为业。小菌朵,大产业。据统计,2019年,水城县生产菌棒5125万棒,种植4372万棒,总产值4.83亿元,通过菌种场带动稳定就业近4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种植基地带动临时用工人员4200人(次),人均月收入1800元左右。作为“9+3”挂牌督战重点县之一,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水城县乘势而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一手抓生产种植,一手抓提能增产。在管好用好2个菌种生产场和3377个种植大棚的同时,水城县还启动杨梅菌种场二期生产线改扩建,提升菌棒生产能力,并加大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寻求技术支撑。果布嘎乡长熊朝献也分享着喜事:“不少农户都找我筹划租用大棚种菌!”从户自为战向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水城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正扎根乡土,共同采摘希望。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刻意尚行

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专家团队赴湄潭县开展调研

2021年1月21日,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王济红研究员、刘曼研究员(省科技特派员)等一行4人赴湄潭县复兴镇开展调研。调研座谈会由湄潭县科技局副主任胡中扬主持,复兴镇组织委员王家乾、镇9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等20余人参会。座谈会上,王家乾主任介绍了复兴镇产业发展现状,9位第一书记分别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向省科技特派员刘曼研究员提出重点产业技术支持、科技合作等方面的需求。刘曼研究员表示自己作为科技特派员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科技帮扶,协调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解决茶、水稻、花椒、蜜蜂等当地主打产业中的技术难点,为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山地农业贡献力量;随后,王济红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专家团队表示将尽快开展实地调研,制定精准的科技帮扶和合作计划,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丝丝入扣

科学家在贵州又有新发现!来自远古……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在我国贵州的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贵州独山中泥盆吉维特阶鸡窝寨生物礁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郄文昆、梁昆介绍,此次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位于贵州省独山县,有3.85亿年历史。研究团队运用精细采样的方法,在这一生物礁化石群中的7平方米范围内选取28个样方,原位采样665块,制得化石薄片2804张,基于大量系统数据,开展了高精度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统计工作。贵州独山中泥盆吉维特阶鸡窝寨生物礁中的主要造礁生物:层孔虫和刺毛虫截至目前,在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内,已经识别出83种远古海洋生物,它们隶属于8个门类、44个属,包括四射珊瑚、层孔虫、横板珊瑚、苔藓虫等。贵州独山中泥盆吉维特阶鸡窝寨生物礁中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态关系“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这一化石群不仅包含的物种数量多,而且存在复杂的生态关系。比如,不同物种之间既会‘争夺地盘’,也会相互依存、共同生活,许多生物内部常常能看到存有其他生物的骨骼。这为我们研究远古海洋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梁昆说。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质学期刊《三古》上。(来源: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美国派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分中心在省农科院揭牌

7月19日,“大手牵小手”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签署合作协议,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分中心揭牌仪式在省农科院举行。据了解,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多个领域研究水平达到世界“两个一流”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依托该所成立的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选择在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建立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研究中心,将围绕贵州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大技术问题,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基础生物学与应用基础学的研究,为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及12个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这既是科技帮扶地方模式的创新体现,也是中央扶持地方,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根据双方协议和有关要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将在贵州研究分中心运营管理上提供相应配套经费,并加大项目合作研发、加强人才培养等,力争把分中心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好的研究平台,实现“双赢”。省农科院、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出席签约揭牌仪式。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分中心挂牌成立。通讯员  裴晓红 姜敬伟编辑  刘钰银编审  周静

逃之夭夭

经信委、能源局、科学院,贵州这些事业单位都在招人,182个名额!

9月18日贵州省经信委贵州省能源局贵州科学院三家事业单位纷纷发布招聘信息快来看看下面这些岗位有合适你的吗?贵州省经信委所属事业单位招聘91人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1名,有意报考者可于2018年10月8日9:00 —10月10日17:00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提交报名申请。符合相应条件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2000年10月8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8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者可报考。硕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放宽到40周岁(1977年10月9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非在职)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放宽到45周岁(197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以上日期均含当日。具体招聘岗位及要求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所属事业单位2018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及要求一览表》附件:贵州省经信委所属事业单位2018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职位表贵州省能源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22人根据工作需要,贵州省能源局直属事业单位——贵州省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2名。贵州省机械职业技术学校是贵州省能源局管理的正县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学校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具体招聘岗位及要求见《贵州省能源局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及要求一览表》。符合相应报名条件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2000年10月8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8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者可报考。硕士研究生(非在职学历)年龄放宽到40周岁(1977年10月9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放宽到45周岁(197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以上日期均含当日。有意报考人员可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报名。每位报考人员只能报考一个岗位。网上报名技术咨询电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考试院0851-86810676、86831833。资格审核咨询电话:省能源局人事处0851-86891441。贵州科学院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69人贵州科学院事业单位——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分析测试院、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9名,其中管理人员11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工勤人员3名。有意报考者请于2018年10月8日9:00—2018年10月9日17:00期间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报名。具体招聘岗位及要求见《贵州科学院事业单位2018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及要求一览表》。符合相应岗位条件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2000年10月8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8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者可报考。硕士研究生(非在职学历)年龄放宽到40周岁(1977年10月9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放宽到45周岁(1972年10月9日以后出生)。以上日期均含当日。据悉,此次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由贵州科学院组织实施。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相应类别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笔试科目考试大纲可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试行)2015年版》,详见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撰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王雨

马赛人

首届中国松乳菇节在贵州举行

2020年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分类学专业委员会、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松乳菇(贵州紫花菌)节暨野生菌与健康高端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开幕。来自云贵川湘等食用菌科研机构和企业百余家以主题为“紫气东来、花好月圆、菌苑共赢”开展了松乳菇、野生菌与健康专题学术研讨、菌产品展销、文化交流,现场还颁发了食用菌企业突出贡献奖,推出优秀食用菌企业。与会代表共同认识到对原产地进行保护,设置松乳菇原产地保育重要性,一致呼吁通过普及松乳菇科学知识及地方立法等措施保护我国珍稀松乳菇野生资源,并提出了《中国松乳菇保护与发展(贵州)倡议书》。“松乳菇是与林木共生的菌根性食用菌,是稀缺的生物资源。松乳菇不仅是天然的食材,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林下经济中最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类群之一。”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良栋说,此次活动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大家共同推进食用菌根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普及松乳菇科学知识及地方立法等措施保护我国珍稀松乳菇野生资源。松乳菇属红菇科、乳菇属,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枞树菇,茅草菇,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又称“谷熟菌”“谷黄菌”“黄谷熟”“早谷菌”,贵州称“紫花菌”。它生长在松树林,冬瓜树等阔叶林地区,尤以初秋稻谷成熟之时最多,故称谷熟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美味食用菌。一般生长期为每年的10至11月秋收时期。“未来,松乳菇以奶浆为优势,以食为中心,以现代化加工为基础,促进松乳菇产业发展。”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会长韩省华说,松乳菇栽培技术适合中国大部分山区和丘陵地区推广应用,其栽培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显著,特别适于退耕还林地带和农村家庭自留山发展,这既便于农民独户经营,又适合公司集团规模经营,也可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大新型项目,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完美统一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此次会议召开,为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保护松乳菇资源,加强业界交流,提升中国松乳菇知名度和菌菇文化影响力,推动了食用菌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强了专业市场和行业流通供应链管理,促进了菌美食文化健康发展,同时还联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省份的食用菌文化深度交流。“食用菌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规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去年迈入全国第一梯队。”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省食用菌专班副班长何光前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省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5亿棒(万亩),产量111万吨,产值144亿元,总体达到去年全年的生产水平。何光前表示,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因地制宜发展松乳菇在内的野生食用菌,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次论坛的主角——松乳菇,在贵州又名紫花菌,是一种珍贵的大型食用真菌,营养价值很高,深受民众欢迎。”贵州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少奇介绍,贵州省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松乳菇的生长,目前,包括松乳菇在内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12个特色产业之一,是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贵州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黔西北乌蒙山区中高海拔,北部、东部大娄山区–武陵山区中海拔,黔东南、黔南苗岭中低海拔,黔西南喀斯特山区中低海拔和黔中山原山地等五大食用菌产业带,品牌培育已初见成效。(文/图 王都安)责编:张靖雯

其言虽教

3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十五届贵州青年科技奖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罗亚楠)5月27日,记者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获悉,龙波等3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十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据了解,为激发贵州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贡献。2019年8月,贵州开启第十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活动。活动经个人自愿申报、单位审核推荐(个人自荐)、专家组评议、评审委员会审定后,共评选出30名第十五届贵州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员。该奖项自1991年开始以来,我省获奖科技工作者达到367名,其中很多获奖者成长为有关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贵州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办法,建立健全鼓励冒尖、尊重个性、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和环境,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附:第十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员名单(共30名)理科及交叉学科(8名)龙 波贵州民族大学张立云贵州大学刘雄利 贵州大学黄 啸 铜仁学院罗 娅(女) 贵州师范大学卫高峰贵州师范大学张计划贵州师范学院胡祖权 贵州医科大学工 科(11名)李富盈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邵姣婧(女) 贵州大学虢 韬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铜仁供电局徐桂弘(女) 贵州理工学院夏大文 贵州民族大学陶铁军贵州大学陶 猛贵州大学张嘉玮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罗 军贵阳学院申朝永 贵州省第三测绘院徐国敏(女) 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农 科(5名)冯文豪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马玉华(女) 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龚 俞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张珍明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王 勇贵州大学医 科(6名)郑 林(女)贵州医科大学徐靖宇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喻 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唐开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唐 智(女)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 洁(女)遵义医科大学编辑:曹轶编审:李蓓审签:王幸韬

诡娃娃

贵州农职院农艺工程系、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 赴红托竹荪主产区调研

近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农艺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刘锡、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主任万俊杰和省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向准等5人组成红托竹荪产业专题调研组,赴织金县、纳雍县和贞丰县,对我省红托竹荪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4月8日,调研组首先来到位于织金县的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了两家公司的桂果红托竹荪生产试验示范基地,与公司负责人阳旭、陈光贤等进行了座谈,就红托竹荪传统产区织金县的红托竹荪栽培历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产品加工、市场供求等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对红托竹荪固体种繁育及产业各环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红托竹荪生产基地调研4月9日,调研组走进位于纳雍县的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公司总经理庄继文等进行了座谈,就该企业创新红托竹荪栽培模式——红托竹荪周年出菇栽培的温室建设、栽培框制作、菌种制作、栽培管理技术、鲜品市场供应等进行了交流探讨。调研组深入到该公司生产基地周年化出菇棚参观学习,并探望了在该公司负责基地管理工作的学院2016级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刘斌、2017级实习生白明茂等进行了探望。在金蟾大山公司红托竹荪生产基地的合影4月10日,调研组赶到位于贞丰县的贵州丰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深入该企业的红托竹荪床架栽培温室,与公司负责人就红托竹荪栽培技术、管理方法以及鲜品烘烤工艺进行了探讨。free photos.在贵州丰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红托竹荪生产园调研调研组就三个县的四家企业红托竹荪生产情况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红托竹荪生产中仍然存在菌种质量不稳定、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到位、菌棒价格偏高、设施栽培技术较粗放、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学院将组织整合利用农艺系、食用菌工程中心的师资、设施等资源,联合省、地有关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加强在红托竹荪菌种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标准化栽培管理、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校企合作,加强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努力为我省红托竹荪产业长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来 源:农艺工程系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撰 稿:杨澍雨审 稿:刘 锡编 辑:雍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