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专业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评估可研,找圣思策划编制,4200+案例经验,工程咨询领域专家。用于项目立项、拿地、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涵盖:房地产/土地开发、综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项目、旅游康养/学校医院等各行业成功案例。一、为什么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工程学名词,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手段。1983年2月原国家计委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式列入我国基本建设程序(是项目立项必须提交的一项正式文件),并执行至今。一般来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为项目决策部门对项目投资的最终决策提供依据。而根据具体项目投资开发项目的规模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分为投资机会研究阶段、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均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报告的工作目标、内容各不相同。二、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哪些材料进行编制?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及其批复(如果有); 2、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所处行业部门发展规划,如江河流域开发治理规划、、电力电网规划、森林开发规划等; 4、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5、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的矿产储量报告及矿产勘探最终报告; 6、有关机构发布的工程主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定额; 7、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各方签订的协议书或意向书; 8、编制《报告》的委托合同; 9、其他有关依据资料。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可研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包括: 1、深入细致的调研:找出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2、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项目所处行业发展情况、政策支持、发展瓶颈、进入壁垒、竞争情况等; 3、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方案):一是适合项目本身的成熟技术,二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能实际解决当地存在的具体问题; 4、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组织、管理、资金、技术、运行等; 5、数据真实可靠,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算法误差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要求是什么?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投资者和项目决策者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做到编制依据可靠、结构内容完整、文本格式规范和附图、附表、附件齐全。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必须能够满足投资决策和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1、应能充分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内容齐全,结论明确,论据充分,满足决策者定方案定项目的要求。 2、选用的主要设备规格、参数应能满足订货要求;主要工程技术参数,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资料数据准确可靠,技术方法要科学、合理,并多方法验证,分析要逻辑化、有说服力。 3、资金筹措或融资方案应能满足政策和各级部门、社会团体决策的需要。 4、应有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须的合同、协议、承诺、政府批件、意向书等。五、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写收费依据?主要根据项目总投资额和项目类型等方面核定定价的,项目具体费用咨询可直接联系圣思策划(贵州圣思项目策划有限公司)进一步的沟通。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周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周期,视具体项目规模复杂度、材料完整度而定。具体时间依据双方沟通商议后签订的合同规定时间完成,项目咨询欢迎来电咨询或添加微信号:圣思规划设计可研七、商业计划书编制服务流程贵州圣思策划有限公司,一方面可直接针对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定制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面向全国县市诚招代理商,代理商负责当地业务洽谈,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圣思策划全国工程咨询与技术服务网络。八、圣思策划公司简介贵州圣思项目策划有限公司,是广圣集团子公司,简称“圣思项目策划”或“圣思公司”。公司注册资金:壹仟贰佰万元人民币,公司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苏克林,公司办公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美的林城时代美观苑12栋404-405号。圣思公司是西部地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调研、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研报告、资金申报等);脱贫攻坚项目开发策划(整县整镇整村扶贫产业规划、具体扶贫项目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发展深度规划);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概规、修规、建筑设计、市政道路设计、园林景观、城乡规划,从总规到修规,从初设到施工图);全程策划(田园综合体项目、景区、农文体旅+项目的全程策划、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企业整合提升策划、企业发展全面战略策划,乡村振兴规划与战略及品牌提升等);项目评估(社稳评估、节能评估、环评等)专业公司,做有大型成功案例4200多个。该4200多个项目中可行性研究报告3600多个,其中用于立项2800多个,立项成功2791个,9个非一次性成功案例中自动放弃项目6个,立项未成3个;用于融资1800个(含政策性资金申请),除了22个项目获得不理想资金数额或不成功外,其余全部达到理想融资目的。另外有800多个项目为评估,其中环境评估280多个,其余为节能评估和安全评估,评估报告整体全部通过或少部分项目稍作修改也全部通过。 4200多个案例中有600多个项目做了概念性规划设计、控制性规划设计、修建性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图,基本为全程服务。在4200多个案例中,省外项目280多个,主要来自浙江、广西、重庆/四川、辽宁、吉林、甘肃等省份,其余为贵州省内项目,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州市县,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内仅有1个县没做过项目,其余87个县全部做有项目。 4200多个项目中基本涉及各行各业,重点涉及建筑、市政、医院、学校、化工、环境工程、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水利水电、海运航运、公路桥梁、化肥农药、医药制造、科技信息、批发贸易、轻纺食品、土地整理、产业园区等领域。详见网站http://ssplan.com.cn/。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规模加快壮大,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明显改善。进入新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城市化战略,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贵州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增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一条“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贵州省当前正处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的重要发展节点,面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道路升级和特色塑造的要求。本课题在总结成效问题和研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聚焦“一核四新三标杆”重大战略举措和行动部署,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01“十三五”时期贵州城镇化建设成效(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09—2019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突破50%,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十三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95%以上是城镇化集中安置,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二)山地城镇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城镇供水能力达到55亿立方米,比2015年提高11.7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2%、93.3%,分别比2015年提高4.9和10.5个百分点。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实施“3个1工程”,重点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和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四)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以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促进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发展,有效带动三产增加、乡村就业及居民农民增收。(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建设迎来大发展,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全省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2017年实现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2019年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到了13.85平方米,比2015年提高4.05平方米,高速铁路开通拓宽对外联系通道,快速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六)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100%,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4%左右。(七)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住房、土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省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综合试点特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02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一是人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难以高质量融入城镇,面向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响应不足。二是产业经济发展动能不强,对城镇化就业支撑和吸纳能力不足,外出务工仍然呈现加剧态势。三是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综合承载力偏低,面临结构性失调。四是黔中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未能实质性突破,缺乏有效抓手,协同格局和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五是城镇化空间格局仍然呈现散点布局特征,与新交通格局协同性不强,土地资源投放结构性错配低效问题突出。六是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有效打通,特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八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资金三大瓶颈突出,显著制约城镇化发展后劲。03贵州城镇化发展趋势研判与模式转变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将呈现八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升,高位增长趋势将有所放缓。在考虑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的情况下,2025年全省城镇化率有达到60%的潜力。二是返乡回流人员将逐步增多,人员外流的异地城镇化仍将是重要趋势。三是全省城镇人口向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集聚趋势将持续。四是都市圈作为全省的引擎和中枢作用将更加凸显。五是快速立体化交通网络将重塑城镇化空间格局,引领省域“1—2小时经济圈”和重要走廊发展。六是城乡人口经济等要素双向流动将日益频繁。七是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更加重要。八是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关注重点。顺应中长期发展趋势,贵州省城镇化工作应着力推动五大转变:(一)人的城镇化需求响应转变。从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需求”向关注“易地扶贫搬迁人群、本地进城务工人群、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术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全面需求”转变。(二)城镇化发展动力转变。从房地产、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城镇化,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激发的新经济新业态驱动的城镇化转变;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向全域旅游的生态产品转变;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向富有魅力的文态产品转变。(三)城镇化发展路径转变。从小城镇主导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向以都市圈引领、若干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转变。(四)城镇化空间格局转变。从广域分散、点域分散向交通导向、点轴集聚转变;从增量扩张为主的城镇化向内涵质量提升的城镇化转变;从城乡分割的城镇化,向城乡融合共生的城镇化转变。(五)城镇化基础支撑保障转变。从关注物理空间互联互通向关注信息空间互联互通转变;从以推进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向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转变;从以物质空间载体开发建设为重点,向以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机制创新为重点转变。总而言之,未来5—10年,贵州省仍是中央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地区,应积极为城镇化发展做好支撑服务,明确以都市圈战略统领全省城镇化格局,探索走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特色道路。04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满足贵州人民对美好城乡生活的向往,实现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将贵州省城镇化模式塑造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示范和西部标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突出贵州山地特色和文化特色,坚持高质量动能、高标准环境、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机统一,实施“一核四新三标杆”重大战略举措,响应多元人群需求,以人为核心全面促进人的高质量城镇化,聚焦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发展新动能,以现代化都市圈为统领,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质魅力,营造山地城市人居新环境,深入开展“3个1”工程,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水平,深入推进“生态贵州”机制创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加快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树立智慧城乡运营服务示范标杆,积极塑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树立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标杆。05重大战略举措(一)响应多元人群需求,全面促进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重点关注易地扶贫搬迁人群、本地进城务工人群、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术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促进人的高质量城镇化。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面融入城镇,保障本地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建立完善农村留守群体的关爱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发力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和双创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完善外来旅游人口服务体系。(二)聚焦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康养旅游经济、特色制造经济、数字经济、特色服务经济和山地特色农村经济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支撑动能。依托优质生态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基础,构建全省域大旅游、大健康发展格局。打造五大新兴产业和特色轻工业“五张名片”产业集群,提升就业支撑力。尤其要积极探索“数字化+特色工业”“现代设计+特色手工业”“绿色化+精品农业”与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培育全链条大数据产业体系,促进大数据与产业城镇深度融合,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发展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金融业和特色会展业,提升服务业就业拉动能力。多业态发展山地特色农村经济体系,推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双创”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三)以现代化都市圈为统领,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实施“开放联动、以圈带群、有机集聚、分类引导”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群两圈五组八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第一,“开放联动”深度对接成渝粤港澳地区,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新渝贵高铁建设,打造成渝贵环形经济圈和高铁旅游精品带。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干线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打造黔渝、黔蓉、贵广、沪昆四条综合发展带,加强产业协作,扩大对外开放,构建经济走廊。第二,“以圈带群”补齐城镇体系链条,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两大都市圈建设,培育壮大核心增长极,以“圈”带“群”,带动和支撑黔中城市群发展壮大。以贵阳—贵安新区同城化发展作为都市圈建设重要突破口,深入推进落实“五联十同”。推动贵阳与周边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环阿哈湖的大空间格局。加快建设贵阳—遵义、贵阳—贵安—安顺、贵阳—龙里—都匀等城市发展轴线。在两大都市圈发展建设方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交通走廊同城化联通,推动产业同城化协作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共享,加快要素市场同城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统筹导控,搭建跨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健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推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七位一体”协同发展。第三,“有机集聚”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组群协同发展,推进特色小城镇提档升级。分类培育五个城镇组群,加快培育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快速通道,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容量,带动组群县(市)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八大支点城市和一批示范宜居小城市,分类推进特色小城镇提档升级。进一步壮大县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加强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协作。大力改善县(市)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小城市宜居品质。在已有100个示范小城镇基础上,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再新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编制实施好特色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特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特色小镇/小城镇特色产业集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接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依托景观公路培育高质量特色小城镇,每个市州推进1—2条“产城景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第四,“分类引导”四大板块,构建人地和谐的省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尊重和顺应贵州省城镇化的规律,差异化引导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路径与模式。一是黔中城镇连绵发展区,以都市圈为抓手推动城镇化全面升级,打造为全省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域,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二是毕水兴矿产资源富集区,壮大中等城市带动城镇化转型升档,打造为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有序引导中等城市壮大,带动贵州省西北扇面的城镇化发展。三是黔东南文旅资源富集区,探索以宜居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为载体,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双提升的特色城镇化路径,实现城镇化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和谐统一发展,探索一条通过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提升来满足该区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独具魅力的城镇化道路。四是黔东北多元驱动发展区,充分发挥多元动力优势,通过若干专业化城镇职能的跃升来促进黔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依托特色资源,结合重大区域交通设施,选择合适的地理区位布局一批专业化城镇。(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魅力塑造,营造高质量山地人居新环境。优化山地城市紧凑宜居的空间形态,完善“15分钟山地社区生活圈”,加强适应山地出行特征的线性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山地城市品质提升与魅力塑造,推进山地城市绿道网络、沿山生态休闲带、景观视廊、天际线等要素的整体设计。健全山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机制与城市有机更新机制。强化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六网支撑,提升山地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能力与精细化治理水平。(五)深入开展“3个1”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水平。深入实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3个1”工程,推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提档升级、培育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1+N”镇村联动工程,构建五大联动体系,创新推广“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互动”联动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均等化布局,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制定城乡设施建设的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六)深入推进“生态贵州”机制创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优质的“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整体连续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和治理,深入实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工程升级版。建成环境管控单元管控体系,提高环境准入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行“河长制”,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监测评估预警管理平台,健全生态保护与治理体制机制。分区分类引导地方生态资源产品化、产业化,丰富贵州特色生态产品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法律、技术、管理、资本、宣传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投融资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体系、技术体系和宣传保障体系。(七)积极塑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打造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标杆。推进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深度激发特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文化发展产业和品牌优势。加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传统村落修复和保护。推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机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划省域全覆盖,搭建文化遗产统一管理数据平台。健全优秀文化传承机制,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传播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化、体验化和数字化文化博览交流平台。深入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融合化发展,在全省设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示范小镇和体验基地。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体系,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激发乡村复兴活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全民精神文化需求。(八)加快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打造智慧城乡运营服务示范标杆。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化城市平台。健全智慧城市管理运营系统,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推广智慧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营造智慧化城市生活。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建立智慧城镇化建设省级统筹和市州试点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模式,灵活解决资金难题。06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一)深入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完善人地钱配套政策。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配套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二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强化城镇化金融支持,拓展民间投资新空间,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特许经营体制,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导基金,大力扶持绿色金融机构以及绿色企业发展,创新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金融产品,鼓励成立专业绿色金融服务组织,积极搭建绿色要素交易平台。三是健全产城融合配套政策。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体制,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都市圈产业园区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四是健全城乡融合配套政策,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广“三变”改革。推动人口人才向乡村流动,出台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城市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激励政策。健全城乡融合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引导城镇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兴业。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机制。五是建立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管控机制。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允许和鼓励存量低效土地原产权人按照合法程序再开发。加强区域和城乡间土地资源统筹管理与调配。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探索。六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激发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用活用足试点相关政策,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机制、设立引导基金、绿色金融改革,激发生态资源经济价值。(二)全省推广国家试点成熟经验。探索推广湄潭依托合作社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变“股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等经验;推广安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广都匀建立投资、筹资、资产运营平台,发行债券、设立城镇发发展投资基金、加强政银合作、对接大型资本交易平台等拓宽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的经验。(三)积极争取国家更大力度政策支持。积极向国家争取将贵州作为生态宜居搬迁试点省,支持贵州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将处于地质灾害易发高风险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约200万农村人口搬迁落户城镇。争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争取更大力度财政支持全省教育、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争取国家支持贵州开展“规范引导资本下乡兴业创业”试点探索。争取国家支持贵州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试点,允许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国家加大支持贵州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力度,有序推动县改市、县改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加大城镇化统筹改革工作力度。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投融资、城乡融合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省级层面改革统筹力度,研究制定改革总体方案、配套政策体系和实施指南,为地方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加强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日常指导、监测评估、信息通报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定期组织召开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培训研讨班,加强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宣贯和试点成功经验交流。牵头组织高端科研、教育、咨询机构,与欠发达试点地区开展战略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贵州省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21年1月25日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贵州省财政厅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积极争取中央大力支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减收增支矛盾,实现全省财政收入正增长,有力兜住基层“三保”底线,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全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 全省财政总收入3082.2亿元,比上年增加30.68亿元,增长1%。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6.78亿元,为预算的99.2%,增加19.31亿元,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1086.02亿元,减收118亿元,下降9.8%;非税收入700.76亿元,增加137.31亿元,增长24.4%,非税收入占比39.2%,主要是各级政府积极挖掘潜力,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收入。加上中央转移支付3258.6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990.8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35.56亿元、调入资金555.78亿元、上年结余107.35亿元,收入合计7034.9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23.27亿元,减支225.48亿元,下降3.8%,主要是中央下达的新增一般债券、车辆购置税补助分别减少228亿元、89.54亿元,剔除该因素,同口径增长1.6%。全省民生类重点支出4122.15亿元,增加90.34亿元,增长2.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779.6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38.93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4.75亿元、调出资金9.61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18.71亿元,支出合计7034.93亿元。收支平衡。 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0.73亿元,为预算的102.7%,增加21.34亿元,增长4.7%,其中:税收收入224.97亿元,减收22.05亿元,下降8.9%;非税收入245.75亿元,增加43.39亿元,增长21.4%,非税收入占比52.2%,主要是省级按规定征收的省属国有企业特别收益金比上年增加。加上中央转移支付3258.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1.04亿元、调入资金88.25亿元、市县上解收入101.72亿元、上年结余收入45.28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990.86亿元,收入合计5216.48亿元。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12亿元,减支259.46亿元,下降18.2%,主要是2020年中央下达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增一般债券减少157.72亿元。加上省对市县补助支出2893.51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3.42亿元、上解中央支出38.93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8.13亿元、一般债券转贷市县支出739.4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48.93亿元,支出合计5216.48亿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047.12亿元,为预算的95.9%,增加336.18亿元,增长19.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加238.69亿元。加上中央补助214.23亿元、上年结转174.71亿元、调入资金16.2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1535.94亿元,收入合计3988.29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2829.72亿元,增加1482.81亿元,增长110.1%,主要是新增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加上调出资金283.8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556.9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17.78亿元,支出合计3988.29亿元。收支平衡。 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31.8亿元,为预算的78.4%,增加89.31亿元,增长210.2%,主要是政府还贷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增加收入95.36亿元。加上中央补助214.23亿元、上年结转76.89亿元、上解收入36.89亿元、调入资金7.8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1535.3亿元,收入合计2002.92亿元。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33.27亿元,增加184.48亿元,增长378.1%,主要是车辆通行费安排的支出增加92.98亿元。加上省对市县补助支出199.85亿元、调出资金3.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支出1400.62亿元、专项债券还本支出40.9亿元、结转结余124.88亿元,支出合计2002.92亿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40.65亿元,增加242.7亿元,增长247.8%,主要是高速公路股权出让收入,以及部分国有企业上缴经营利润增加较多。加上中央补助0.19亿元、上年结转2.41亿元,收入合计343.25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4.89亿元,增加166.58亿元,增长285.7%,主要是增加高速公路股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加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合计343.25亿元。收支平衡。 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0.39亿元,增加172.75亿元,增长255.4%,主要是高速公路股权出让收入增加15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0.19亿元、上年结转0.85亿元,收入合计241.43亿元。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1.4亿元,增加110.56亿元,增长358.5%。加上省对市县补助15.14亿元,调出资金73.89亿元、主要是按规定比例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结转下年支出11亿元,支出合计241.43亿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218.51亿元,为预算的89.4%,减少141.62亿元,下降10.4%,主要是落实国家减免社保费政策。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27.83亿元,为预算的99.9%,增加96.98亿元,增长8.5%。当年收支缺口9.3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555.76亿元。 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43.78亿元,为预算的79.1%,增加223.41亿元,增长101.4%,其中:保险费收入293.46亿元、财政补助收入126.12亿元、利息等其他收入24.2亿元。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04.49亿元,为预算的98%,增加343.51亿元,增长213.4%。当年收支缺口60.7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827.83亿元。收支预算增幅较大,主要是从2020年起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预算由省级统一编制。 (五)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债务收支 2020年,财政部下达我省的政府债务限额11658.3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579.27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079.08亿元。省本级政府债务限额2306.1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729.2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76.88亿元。 全省政府债务余额10989.0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208.41亿元、专项债务余额4780.61亿元。省本级政府债务余额1789.8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470.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18.98亿元。全省及省本级政府债务余额均未超过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 二、2020年的重点工作及“十三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20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切实发挥财政对脱贫攻坚和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稳步前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奋力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一是坚持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4.58亿元,增加41.8亿元,增长22.9%,其中挂牌督战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39亿元。二是大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将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权、使用权完全下放到试点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199.08亿元,由贫困县统筹用于脱贫攻坚任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支持产业扶贫。安排23亿元支持茶叶、牛羊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实现12个农业特色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四是狠抓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挂牌督战。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挂牌督战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各类扶贫资金使用发现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基本民生。一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保障。迅速制定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财政保障措施20条,支持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筹措疫情防控资金共计90.07亿元,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安排新增专项债券133.7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2.58亿元、特殊转移支付4.92亿元,支持各地防疫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二是突出保障基本民生。针对疫情对就业和低收入群体带来的影响,统筹安排414.39亿元,确保就业、养老、医疗、困难群众救助等各项基本民生保障举措落到实处,坚决守住“六保”底线。统筹安排50.29亿元,全方位构筑防灾减灾救灾防线,迅速击退60年不遇的严重洪灾。三是积极推进秋冬疫情防控。统筹安排33.22亿元,开展省属公立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以及疫苗采购等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 (三)精准施策积极有为,有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53.63亿元,同时,减免各类企业(单位)社会保险费166.75亿元,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3.07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减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2.78亿元,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实,有效助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二是加快推进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争取新增专项债券979亿元,并迅速发行转贷,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和民生保障等领域建设,既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恢复经济赢得了主动。三是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财税金融政策17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等,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保险补贴等支持,财政金融联动助力实体企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 (四)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大力支持市县兜牢“三保”底线。一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年初预算编制时,省级按18%压减一般性支出、按15%压减公用经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再按20%压缩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共压减28.22亿元。全省各级共计压减约88亿元,全部用于保障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点民生领域,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坚持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累计下达市县转移支付3108.49亿元,增长14.7%,其中,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以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增量377.3亿元,加上转贷市县的新增债券资金898.29亿元,下达市县的转移支付和债券的增量达1275.59亿元,切实增强了县级的“三保”保障能力,支持市县强基础、补短板,拉动有效投资。建立健全库款监测调度机制,按日监控、按旬通报市县库款管理保障情况,直接调度市县“三保”等支出资金和“9+3”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资金,确保脱贫攻坚和“三保”等重点支出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推动直达资金迅速惠企利民。当好“过路财神”,坚决不当“甩手掌柜”,采取“线上监测、线下督导”有机结合方式,推动直达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一个系统管到底,实现资金运行过程可记录、风险可预警、责任可追溯。已下达直达资金用于“三保”支出714.97亿元,占比达83.5%,极大缓解了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减轻了民生类重点支出的保障压力,有力地支持市县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五)稳妥审慎疏堵并举,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一是不断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出台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规定、政府性债务和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等系列制度办法。建立常态化债务风险排查报告制度,健全债务举借、使用、偿还、预警、监督、问责等全流程、全链条的债务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二是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层层压紧压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按照“一县一方案、一债一策”的原则,详细制定债务化解实施方案,将债务化解任务目标细化到具体债务项目、具体化债措施、具体完成时限、具体责任领导、具体实施单位。建立债务化解日报告、滚动审核工作机制,每日对各地各部门化债数据进行滚动审核。全省各级各部门联动配合,依法依规化解政府存量债务。三是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综合运用化债应急周转金、纾困资金,以及到期债务展期重组等措施,帮助市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通过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严格2020年预算项目审核,削减不符合零基预算导向资金600余亿元,削减率达40%。在全省范围拓展零基预算改革,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增强财政资金有效供给,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省级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四本”预算全覆盖,涉及资金1164.8亿元。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政府性债务支出、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和项目,涉及资金1402.6亿元。健全预算执行和绩效运行双监控机制,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全省各市县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各类配套制度276个,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体系。三是稳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省以下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完成全省资源税改革,确定63种资源的税目、税率以及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省级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系统全面上线使用,毕节市和七星关区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试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全省财政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503.3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86.78亿元,年均增长3.5%,“十三五”时期累计8456.2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259元增加到4932元。中央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项转移支付从2397.64亿元增加到3473.02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2020年增长13.1%,增幅为“十三五”以来历年最高,“十三五”时期累计14999.5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5倍。二是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在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939.5亿元增加到5723.27亿元,年均增长7.8%,“十三五”时期累计25576.5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4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1162元增加到15797元。三是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有力,有效促进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自2018年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减税降费1265亿元,在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各项重点民生支出稳步提升,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九项重点民生支出从2736.06亿元增加到4122.15亿元,年均增长8.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比重达70.2%,奋力兜牢民生网底,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五是重大战略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各级投入脱贫攻坚财政扶贫资金5811亿元,打好“四场硬仗”,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完成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统筹安排2608.53亿元,全力支持实施“六网会战”,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统筹安排230.03亿元,有力支持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产业安全高质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统筹安排915.27亿元,大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六是财税金融改革持续深化,财政管理不断提质增效。我省的零基预算改革得到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充分肯定,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构建起1个实施意见、1个工作方案、11个实施办法的“1+1+11”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全省医疗卫生等7个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省以下财政关系更加清晰。建立1个基本制度、7个专项风险管理办法、37个操作规程的“1+7+37”财政内控制度体系,财政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促进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做优做强。不断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五年来,财政各项改革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中央关怀厚爱、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有效监督、有力指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全省地方税收收入主要依靠烟、酒、煤炭等传统产业支撑,税源结构较为单一,新兴产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财源支撑基础薄弱;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压力增大;部分市县政府债务负担较重,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市县未严格遵守财经法纪,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财政服务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抓手还不够多,体制机制还亟待完善等。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通过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等方式研究解决。 三、“十四五”时期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新征程已全面开启,财政部门要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以“政”领“财”,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全面建设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引导、调控作用。围绕生产、分配、消费等各环节,聚焦促进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施策,科学配置财政资源,引导和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共同构建适应新时代贵州改革发展的新型经济格局。二是坚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作为长期方针,努力优化支出结构,有保有压。增强财政资源配置的完整性,加强公共资源综合管理,增强财政支撑保障能力,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确定的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建设保障到位。强化财政资源跨期配置效率,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推动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财政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财会监督能力,切实严肃财经法纪。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推进新时期财政管理提质增效。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持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实现财政改革发展更可持续。 四、2021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草案 2021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集中财力支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加快发展。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遵循“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将统筹预算、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的理念贯穿整个预算编制过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注重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础,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一般公共预算 统筹考虑我省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良好态势的有利因素,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1.5%的预期目标安排,为1814亿元左右。加上中央预计提前下达转移支付2556亿元左右,以及各级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收入等,全省收入总计预计为524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4950亿元安排(含中央提前下达各项补助相对固定部分),比2020年年初预算4800亿元增加150亿元,增长3%。年度预算执行中,中央非固定专项补助下达后,实际支出还会增加。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上解中央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合计5246亿元。收支平衡。 2021年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1.5%的预期目标安排,为477.79亿元。省本级安排的支出预算为1151.49亿元,比2020年年初预算增加59.13亿元,增长5.4%,其中:省本级列支859.12亿元、省对市县补助292.37亿元。 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79亿元,加上中央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调入资金、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市县上解省级资金等,省本级收入合计为3479.85亿元。省本级支出预算安排在省本级列支859.12亿元,加上中央补助在省本级列支264.26亿元,省本级支出预算合计为1123.38亿元。加上省对市县相对固定补助支出、上解中央支出、债券还本支出和结转资金安排支出等,省本级支出总计为3479.85亿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汇总代编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2.83亿元,增加65.71亿元,增长3.2%。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调入资金334.15亿元等,收入合计2446.98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663.45亿元,减少124.79亿元,下降7%,主要是上年中央提前下达我省新增专项债券150亿元,今年无此因素。加上调出资金、结转资金安排支出等783.53亿元,支出合计2446.98亿元。收支平衡。 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93.67亿元,增加61.87亿元,增长46.9%,主要是车辆通行费收入增加。加上中央补助9.19亿元、结转收入124.88亿元、调入资金7.18亿元,收入合计334.92亿元。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66.62亿元,减少8.31亿元,下降4.8%,主要是上年中央提前下达我省新增专项债券在省级列支15.5亿元。加上省对市县转移支付43.42亿元、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124.88亿元,支出合计为334.92亿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汇总代编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167.67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减少172.98亿元,下降50.8%,主要是上年高速公路股权转让收入增加较多,今年无此因素。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1.35亿元、中央补助0.19亿元,收入合计179.21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0.1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53.68亿元,增长80.8%。加上调出资金、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等,支出合计179.21亿元。收支平衡。 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0亿元,增加9.61亿元(2020年完成数240.39亿元,扣除高速公路股权转让收入150亿元为90.39亿元),增长10.6%,主要是省属企业经营利润预计增加较多。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1亿元、中央补助0.19亿元,收入合计111.19亿元。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9.96亿元,增加12.9亿元,增长27.4%。加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30.61亿元,省对市县的补助12.69亿元,以及结转资金安排的支出7.93亿元,支出合计111.19亿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509.26亿元,增加290.75亿元,增长23.9%。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317.26亿元,增加89.42亿元,增长7.3%。当年收支结余19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747.76亿元。 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18.51亿元,增加174.73亿元,增长39.4%,主要是上年落实国家减免社保费政策,保费收入减收。其中:保险费收入448.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134.27亿元、利息等其他收入35.96亿元。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541.22亿元,增加36.73亿元,增长7.3%。当年收支结余77.2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905.12亿元。 需要报告的是,在将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前,为确保省直部门必须支出顺利支付,我们已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预安排了部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提前预下达了市县部分转移性支出等相关支出。 五、2021年财政主要任务 2021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扣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全年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收入征管,持续培植稳定税源。依法依规组织征收各项税费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严禁采取“虚收”“空转”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抓住今年财政收入将恢复性增长的有利条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做到应减尽减、应退尽退。财政政策全面提质增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积极涵养培植税源,进一步夯实税源基础,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 (二)注重有保有压,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能压尽压、该减尽减、可省尽省,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继续压减省级部门非重点、非刚性支出。聚焦保障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建设,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以项目谋预算、以项目看绩效、以项目促发展,预算项目审核严格同项目准备情况、预算执行进度、审计指出问题及整改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项目评审情况“五个挂钩”。持续盘活各类存量资产资金,继续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财力保障“三保”支出、法定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 (三)坚持财力下沉,持续增强市县“三保”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对市县预算编制合规性审查实现全覆盖。督导市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足额编列“三保”预算,严防基层“三保”风险。“三保”保障不到位的地区,督促市县及时调整预算予以补足。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提升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市县兜牢“三保”底线。加强对市县预算执行监测。结合直达资金管理,动态掌握基层执行情况,严禁挤占、挪用“三保”支出。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按照中央部署,清理规范不合理的民生政策,研究制定民生政策清单,清单内的民生政策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四)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严格按规定优先保障、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统一出台民生政策,应保尽保、全面落实。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学前教育、城乡义教、高等教育发展等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开展职业教育提质扩容,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资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强化医疗卫生保障。落实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 (五)创新投入方式,持续聚焦重点任务落实资金保障。围绕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省级财政安排420亿元,采取政策刚性加基金弹性叠加投入方式,全力支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大生态战略。凡是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的项目,原则上通过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给予支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确定财政投入规模,支持方向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基础差的地区倾斜。支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着力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向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数字化新业态聚焦。 (六)树牢底线意识,持续抓实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完善债务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健全规范举债融资的体制机制,严控新增债务,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压紧压实各地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主体责任,依法依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压缩开支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化解政府债务。全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格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积极争取中央部委和金融机构支持,助力全省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专项债券监管。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平台”的立体管理模式,强化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专项债券使用效益,严防专项债券偿付风险。 (七)继续深化改革,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纵深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零基预算改革,并着力推动两者进行有机衔接。加快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制度+技术”财政运行监督机制。将绩效理念和管理嵌入财政监督管理各环节,全面构建财政大数据监督新格局。强化直达资金监控机制效果,常态化开展资金监控。切实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财经法纪,严肃政府债务监督问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2021年预算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指导,虚心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建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来源 贵州日报编辑 李劼编审 王璐瑶
特种连接器、特种继电器产业化建设项目 1、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 本项目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航天电器”)现有厂房内拟新建8条生产线,主要生产特种连接器、继电器等产品,增加年产922.05万只电子元器件产品。项目总投资28,450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28,019.0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为航天电器,建设地点为航天电器现有厂房内,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路7号。项目建设期为3年。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预计达产年销售收入51,580万元。本项目已取得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服务局出具的《贵州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明》(项目代码:2020-520114-39-03-572704),项目总投资为28,450万元。本项目已取得贵阳生态环境局出具的“筑环表[2020]311号”批复。本项目实施涉及的土地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筑经开国用(2009)626号),所涉厂房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筑房权证小河字第13016973号)。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连接器产业升级,满足防务领域高端产品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持续发展,国家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将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作为重点支持发展领域,并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列入工业强基工程。作为国内连接器特别是防务连接器领先企业,公司的产品已在航空、航天、舰船等多个防务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公司产品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代表着我国连接器产业特别是防务连接器产业技术水平。我国连接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有部分高端产品未实现国产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公司产品及整个连接器产业的升级,降低国家军事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对国外高端连接器的依赖,满足国内防务领域对高端连接器产品需求。(2)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生产供应链体系,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创新型企业,公司研制生产的产品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点项目,并圆满完成重大工程项目配套任务。航天电器凭借技术、品牌、产品、管理等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高端连接器、继电器的核心骨干企业,2019年在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排名第24名。但是,相比国际领先企业,仍存在差距。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提升研发能力、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能有效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公司的技术优势为募集资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航天电器在元器件领域掌握大量核心关键技术,拥有绞线式弹性插针、激光熔封焊接、高致密性镀金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玻璃烧结密封、镍磷合金化学镀、继电器多余物控制、精密薄壁塑料成型、宇航级产品过程控制等10多项国内领先技术。公司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强,为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2)丰富的客户资源支撑募集资金项目预期目标的达成 公司目前拥有上千家客户,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同时在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能够有效支撑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项目的预计目标的达成。
1月25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贵阳隆重开幕。开幕会上,代省长李炳军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贵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成桂红编辑丨王培编审丨李中迪 张传保热点关注吓人!一男子头戴人皮面具窜进民房作案……返乡人员包括哪些人群?国家卫健委权威解答来了又跑一家?贵阳观山湖一健身房人去楼空,会员傻眼了
10月15日,记者从遵义市发展改革委获悉,蓉遵高铁泸州至遵义段(以下简称"泸遵铁路")规划建设有了新进展。10月12日,贵州铁投公司在贵州省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了《泸州至遵义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贵州段)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招标公告》,这意味着泸遵铁路即将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据了解 ,泸遵铁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国家纵向高铁通道,助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强化互联互通,推动成渝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合作发展;有利于服务脱贫攻坚,促进赤水河流域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小康。据悉,蓉遵高铁起点为成都东站经四川省自贡市、泸州市至贵州省遵义市全长498公里,其中成都至自贡段178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客专)及自贡至泸州段84公里(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城际)均已开工建设。泸州至遵义段(即本项目)全长236公里(其中遵义段约184公里),拟按350公里/小时客运专线标准建设,估算总投资409亿元,其中遵义段约318亿元。时间节点回顾2018年7月,泸遵两市政府签订《遵义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蓉遵高速铁路泸州至遵义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6月,中铁二院在遵义市开展泸遵铁路可行性研究调研工作,我市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沿线县(市)政府进行座谈;市政府就泸遵铁路线路走向、技术标准、建设时机及工期等事项复函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并积极争取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支持。2019年11月,泸遵两市政府签订《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深化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泸遵两市协同推进泸遵铁路,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已组织编制完成泸遵铁路遵义段国土空间规划及泸遵铁路遵义段投融资方案初稿。因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泸遵铁路为客货混用的普速铁路,我市和泸州市计划按照350公里/小时客运专线标准规划建设泸遵铁路,为解决泸遵铁路货运分流通道,争取国家层面对泸遵铁路的支持,拟规划建设大村(四川省古蔺县)至遵义铁路,并已编制完成项目预可研。来源 “遵义晚报"公众号编辑 徐春燕编审 陈富强
近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0)》。本报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蓝皮书课题组”2019年的年度分析报告,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所组织省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撰写。报告分别对精准脱贫、农村产业革命、社会治理、社会舆情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2019年是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增速持续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脱贫攻坚再传捷报,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5%;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3%,全省森林覆盖率59.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5%。课题组认为,2019年贵州省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攻克深度贫困最后堡垒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长乏力,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稳增长任务艰巨;民生改善的压力仍然较大,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防风险任务艰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任务艰巨。课题组认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贵州省社会发展将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赢三大脱贫攻坚战,全力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加快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报告认为,2020年贵州社会形势将发生四项根本性变化:一是贵州将高质量完成脱贫硬任务,撕下贫困的标签: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成果全面巩固提升,从而真正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二是贵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进入城市文明时代:2019年贵州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按照贵州省每年1.6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加上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完成,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实现城市对农村的超越,进入城市文明时代。三是贵州将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贵州省的总体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以上,人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将顺利完成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初步现代化的征程。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共享。(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温源)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据贵州省人民政府网1月30日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现公布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本报告包括总体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六个部分。除特别说明的外,所列数据统计时限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报告电子版可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下载。公众如需进一步咨询了解相关信息,请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邮编:550004,电话:0851-86893991)。报告全文如下——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一、总体情况202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新修订《条例》各项规定要求,紧密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中心工作,着力深化公开内容、加强政策解读、主动回应关切、健全公开平台、强化督促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主动公开方面。一是扎实抓好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发布。严格落实公文公开属性源头认定制度,凡是标注“此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成文后第一时间上网公开,将黔府办发电新增纳入主动公开范围,全年公开7类政策文件236件,其中政府规章3件、行政规范性文件31件。集中清理1979年至2019年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全面公开清理结果及文件目录,决定废止121件、宣布失效89件、修改28件、现行有效684件。坚持按季度公开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情况。及时公开《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信息。全面公开2019年统计公报、2020年统计年鉴和第四次经济普查系列公报。细化公开省本级和省政府办公厅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完整公开国家和省级建议提案办理复文870余条。二是扎实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公开。省政府办公厅认真履行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联动相关单位,依法依规及时全面公开疫情信息。1月20日起,在省人民政府网开设“贵州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战”专栏,每天通报全省最新疫情,集中发布省委、省政府重大防疫决策和政策举措。复工复产等重要政策文件及时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微信公号等政务新媒体发布,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提高信息公开的精准性和到达率。根据抗击疫情工作需要,细化公开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阳性检测者主要活动区域,及时公开发热门诊、隔离酒店、定点救治医院等信息,以县为单位公开风险等级及防控措施。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公开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各类经营场所等防控指南。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及时公开中高风险地区来黔人员、进口冷链产品监测、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疫苗接种等防控信息。三是扎实抓好重要政策文件解读。制定《省政府及省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文件解读办法》《省政府办公厅政策文件解读工作规程》,将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实施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政策文件全部纳入解读范围,发布解读稿件44篇、图解政策56期、专家解读11期。优化政策解读工作流程,将政策解读作为发文会商重要内容,对需要解读的政策文件,未附解读材料一律不予发文。严把政策解读质量,细化政策解读材料“六要素”,对质量不高、起不到解读效果的材料要求“返工重来”,坚决避免简单重复文件内容、把“政策解读”变成“文件摘抄”等简单化做法。丰富拓展解读形式,积极探索通过案例讲解、数据呈现、一问一答等方式进行形象化、通俗化解读,方便公众理解和互联网传播。四是扎实抓好公众关切回应。持续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对于公众普遍关切的民生问题,特别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热点舆情,及时发现、及时研判、及时回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置,全年通过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权威回应信息360余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主动回应企业和公众诉求,系统梳理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涉企优惠政策汇编,升级建设“惠企利民政策明白卡”,分30个大类梳理公开“政策简本”,全面公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5条、服务业企业发展17条、金融支持企业发展10条、财政支持金融强化服务14条、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24条、旅游景区有序开放50条等政策措施,以公开助推“六稳”“六保”政策落地落实。五是扎实抓好政民互动交流。管好用好省长—群众直通交流台、人民网省长留言板、省长信箱等互动渠道,全年办理各类网民留言7337件、办结率97.6%,网民满意度达97%。建成全省统一的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为政民互动中最频繁、最集中、最常见的问题配备“标准答案”,答问效率和互动质量明显提升。通过省人民政府网就重大政策措施征求公众意见49次。办好“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接听群众有效来电5395个,办理率100%,总体满意率96%。“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24小时在线运行,认真倾听企业呼声,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受理来电来信3169件。整合办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2020年全省受理企业群众各类诉求285万余件,接处疫情有关诉求18.4万余件,省级工单办结率达98%,满意度超过95%。(二)依申请公开方面。出台《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函〔2020〕52号),进一步细化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要求,强化制度约束力。制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依申请公开办理各环节各流程,厘清工作职责边界。2020年共办理公众向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47件(含上年度结转7件),申请内容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相关领域。依法按时办结137件,其中予以公开21件、占15.33%,部分公开36件、占26.28%,不予公开3件、占2.19%,无法提供64件、占46.72%,其他处理情形13件、占9.49%(其中5件申请内容不明确,发出补正通知书后,申请人未再提出申请;1件为申请人在办理过程中主动撤销申请;7件申请内容不属于《条例》所指政府信息),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10件。处理未经复议直接提出的行政诉讼1件,结果维持原行政行为;处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2件,其中1件维持原行政行为,1件为其他结果(申请人撤销复议申请)。(三)政府信息管理方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动态调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逐一明确公开什么、谁来公开、在哪公开、多久公开等10个关键要素,据此进一步优化省人民政府网相关栏目设置。以政务公开标准规范体系为遵循,督促指导各级行政机关对过去公开不充分的信息重新补充公开,对分类混乱、查找费时费力的信息重新归类。定期对非涉密但未公开的信息以及依申请公开较为集中的信息进行清理,并对研判后能够公开的信息主动公开。出台《贵州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暂行)》,对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应用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完善全省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季度检查、年度评估”三位一体监管工作机制,累计发送2000余份《贵州省政府网站常态化监管工作提示单》。持续优化完善政府网站检索功能,加强入库信息精准化管理,努力减少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时间成本。细化明确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公开“八要素”,自上而下统一公开要求。(四)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切实抓好政府网站公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公开平台作用,依托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建设成果,全力打造“1+N”政务公开平台体系,省人民政府网全年发布信息5万余条。建成“贵州省政务公开平台”,全面整合15个相关平台,让公众“进一张网、知全省事”。建成全省统一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全省已公开的300多个规章、7000多个规范性文件逐步入库、统一管理。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组织开展省政府网“在线访谈”44期。建成全省统一的依申请公开平台,更加便利群众提交公开申请、了解办理进度,实现依申请公开全程留痕和规范管理。牵头开发政务公开专题页面模板,为集约化以后不再单独办站的市、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提供公开渠道,确保全部行政机关都有标准统一的专题页面公开政府信息。全面完成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工作。二是着力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统筹推进全省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建设,按月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影响力排行和对问题账号进行通报提醒,有效整治“休眠”“僵尸”账号,促进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掌上服务、政民互动等功能不断健全,管办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新媒体管理系统,逐步将全省3900多个政务新媒体纳入系统集中管理,形成全省政务新媒体矩阵,政务新媒体底数不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大信息协同发布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做好省政府办公厅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2020年“黔办之声”政务微博发布信息800余条,总阅读数近600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政务微信发布信息1900余篇,阅读数超2100万,总订阅数超67万。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权威公开渠道作用。着力提高省政府公报办刊质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要求,进一步优化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及时准确发布省政府重要政策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全年出刊12期,圆满完成目标任务。持续扩大省政府公报服务面,及时将部分村(居)委会、星级宾馆酒店、3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站点、中职院校和中小学、市县医院等纳入免费赠阅范围,免费赠阅单位1.18万个,每期赠阅3.13万本以上,其中基层单位和公共场所占比超过90%。建好电子公报平台,进一步优化电子公报阅读界面和检索功能,坚持电子公报与纸质公报同步发行,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发布省政府公报电子版22期。(五)监督保障方面。一是建立定期通报机制。自2020年二季度起,省政府办公厅坚持按季度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年度工作要点、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政务新媒体运行管理、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决策公开、政民互动等重点工作进行抽查通报,有力倒逼工作落实、责任落实。2020年10月,牵头组建2个督查组,深入扶贫、环保、就业、教育、民政、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部门一线和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点等基层一线,对政务公开进行专项督查,通过定期通报、发送督办函等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共性问题整改到位。二是认真开展考核评估。继续将政务公开纳入省直机关2020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等单位,精心制定《2020年度省直机关政务公开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实施方案》,对41家省政府部门、4家党的工作机关加挂行政机关牌子的单位进行考核评分。继续委托第三方机构,结合实际编制《贵州省2020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对42个省直部门、9个市(州)和88个县(市、区、特区)政府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全省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上通报评估结果。三是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省政府办公厅连续5年将政务公开纳入全厅干部教育培训计划,2020年8月,顺利举办“全省政府系统2020年度政务公开专题培训班”,来自省直部门和市县政府的100名政务公开联络员参训。在培训期间创新开展“找差错找不足”活动,参训学员两两结成对子,互相查找对方门户网站存在的差错和不足,累计查找出240多个问题短板,逐一推进整改到位,有力促进公开意识和公开能力提升。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一年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的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不少问题和差距。一是信息公开的“含金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栏目中,信息发布不够精准,仍有不少工作动态信息或程序性新闻报道,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尚未完全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的刚性约束力有待继续加强。二是重大决策预公开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一些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虽然也在政府网站上征求公众意见,但是没有同步通过政务新媒体、新闻发布会、报刊、电视、广播等渠道扩大知悉范围。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不足10个工作日。三是重要政策文件的解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省政府及省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文件解读办法》印发之后,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政策文件,基本做到“应解读、尽解读”,但部分单位送审的解读材料质量不高,有的以起草说明“充数”,有的仅仅是政策文件的“压缩版”。政策解读形式多以文字解读为主,其他形式的解读还比较少。四是回应关切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回应关切信息中,有的是转载新闻媒体报道,有的直接转发相关政策文件,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自主发布的权威回应还不多,主动回应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下步工作中,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将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政务公开的要求,认真执行落实《条例》各项规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全省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大力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向村级延伸,让基层政务公开不留“死角”。指导各级行政机关继续完善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和制度体系,组织对标准规范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地生效。对省人民政府网政务公开专栏进行优化升级。二是继续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严把公文公开属性源头认定关口,严格执行重要政策文件发文会商制度,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应解读、尽解读”的原则,持续做好重要政策文件的发布解读工作。督促指导各级行政机关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专题页面建设和栏目设置,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精准性和“含金量”。三是继续抓好公开平台体系建设应用。继续完善全省“1+N”公开平台体系,大力推进“贵州省政务公开平台”与其他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加快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库录入进度,加强依申请公开平台推广应用,组织做好惠民政策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平台上线运行各项工作。提升政务新媒体管理运维质量,对无力维护的政务新媒体限期进行关停,抓好精品账号打造,依托政务新媒体推出更多优质政务服务。抓好省政府公报稿件搜集、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组织开展好省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四是继续提升政民互动水平。更加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规范性文件,凡是不涉密的,一律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台账化推进回应关切各项要求落地落实,对公众高度关切的事项,通过下发回应通知书等形式,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开展权威回应。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由于省本级无集中采购机构,本报告第二部分“集中采购项目数量、采购金额”统计口径为进入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协议供货项目数和采购金额。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一审:朱若岚二审:林萌三审:王幸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现公布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本报告包括总体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六个部分。除特别说明的外,所列数据统计时限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报告电子版可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下载。公众如需进一步咨询了解相关信息,请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邮编:550004,电话:0851-86893991)。一、总体情况202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新修订《条例》各项规定要求,紧密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中心工作,着力深化公开内容、加强政策解读、主动回应关切、健全公开平台、强化督促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主动公开方面。一是扎实抓好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发布。严格落实公文公开属性源头认定制度,凡是标注“此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成文后第一时间上网公开,将黔府办发电新增纳入主动公开范围,全年公开7类政策文件236件,其中政府规章3件、行政规范性文件31件。集中清理1979年至2019年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全面公开清理结果及文件目录,决定废止121件、宣布失效89件、修改28件、现行有效684件。坚持按季度公开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情况。及时公开《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信息。全面公开2019年统计公报、2020年统计年鉴和第四次经济普查系列公报。细化公开省本级和省政府办公厅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完整公开国家和省级建议提案办理复文870余条。二是扎实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公开。省政府办公厅认真履行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联动相关单位,依法依规及时全面公开疫情信息。1月20日起,在省人民政府网开设“贵州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战”专栏,每天通报全省最新疫情,集中发布省委、省政府重大防疫决策和政策举措。复工复产等重要政策文件及时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微信公号等政务新媒体发布,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提高信息公开的精准性和到达率。根据抗击疫情工作需要,细化公开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阳性检测者主要活动区域,及时公开发热门诊、隔离酒店、定点救治医院等信息,以县为单位公开风险等级及防控措施。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公开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各类经营场所等防控指南。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及时公开中高风险地区来黔人员、进口冷链产品监测、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疫苗接种等防控信息。三是扎实抓好重要政策文件解读。制定《省政府及省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文件解读办法》《省政府办公厅政策文件解读工作规程》,将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实施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政策文件全部纳入解读范围,发布解读稿件44篇、图解政策56期、专家解读11期。优化政策解读工作流程,将政策解读作为发文会商重要内容,对需要解读的政策文件,未附解读材料一律不予发文。严把政策解读质量,细化政策解读材料“六要素”,对质量不高、起不到解读效果的材料要求“返工重来”,坚决避免简单重复文件内容、把“政策解读”变成“文件摘抄”等简单化做法。丰富拓展解读形式,积极探索通过案例讲解、数据呈现、一问一答等方式进行形象化、通俗化解读,方便公众理解和互联网传播。四是扎实抓好公众关切回应。持续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对于公众普遍关切的民生问题,特别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热点舆情,及时发现、及时研判、及时回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置,全年通过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权威回应信息360余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主动回应企业和公众诉求,系统梳理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涉企优惠政策汇编,升级建设“惠企利民政策明白卡”,分30个大类梳理公开“政策简本”,全面公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5条、服务业企业发展17条、金融支持企业发展10条、财政支持金融强化服务14条、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24条、旅游景区有序开放50条等政策措施,以公开助推“六稳”“六保”政策落地落实。五是扎实抓好政民互动交流。管好用好省长—群众直通交流台、人民网省长留言板、省长信箱等互动渠道,全年办理各类网民留言7337件、办结率97.6%,网民满意度达97%。建成全省统一的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为政民互动中最频繁、最集中、最常见的问题配备“标准答案”,答问效率和互动质量明显提升。通过省人民政府网就重大政策措施征求公众意见49次。办好“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接听群众有效来电5395个,办理率100%,总体满意率96%。“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24小时在线运行,认真倾听企业呼声,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受理来电来信3169件。整合办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2020年全省受理企业群众各类诉求285万余件,接处疫情有关诉求18.4万余件,省级工单办结率达98%,满意度超过95%。(二)依申请公开方面。出台《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函〔2020〕52号),进一步细化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要求,强化制度约束力。制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依申请公开办理各环节各流程,厘清工作职责边界。2020年共办理公众向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47件(含上年度结转7件),申请内容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相关领域。依法按时办结137件,其中予以公开21件、占15.33%,部分公开36件、占26.28%,不予公开3件、占2.19%,无法提供64件、占46.72%,其他处理情形13件、占9.49%(其中5件申请内容不明确,发出补正通知书后,申请人未再提出申请;1件为申请人在办理过程中主动撤销申请;7件申请内容不属于《条例》所指政府信息),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10件。处理未经复议直接提出的行政诉讼1件,结果维持原行政行为;处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2件,其中1件维持原行政行为,1件为其他结果(申请人撤销复议申请)。(三)政府信息管理方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动态调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逐一明确公开什么、谁来公开、在哪公开、多久公开等10个关键要素,据此进一步优化省人民政府网相关栏目设置。以政务公开标准规范体系为遵循,督促指导各级行政机关对过去公开不充分的信息重新补充公开,对分类混乱、查找费时费力的信息重新归类。定期对非涉密但未公开的信息以及依申请公开较为集中的信息进行清理,并对研判后能够公开的信息主动公开。出台《贵州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暂行)》,对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应用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完善全省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季度检查、年度评估”三位一体监管工作机制,累计发送2000余份《贵州省政府网站常态化监管工作提示单》。持续优化完善政府网站检索功能,加强入库信息精准化管理,努力减少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时间成本。细化明确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公开“八要素”,自上而下统一公开要求。(四)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切实抓好政府网站公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公开平台作用,依托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建设成果,全力打造“1+N”政务公开平台体系,省人民政府网全年发布信息5万余条。建成“贵州省政务公开平台”,全面整合15个相关平台,让公众“进一张网、知全省事”。建成全省统一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全省已公开的300多个规章、7000多个规范性文件逐步入库、统一管理。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组织开展省政府网“在线访谈”44期。建成全省统一的依申请公开平台,更加便利群众提交公开申请、了解办理进度,实现依申请公开全程留痕和规范管理。牵头开发政务公开专题页面模板,为集约化以后不再单独办站的市、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提供公开渠道,确保全部行政机关都有标准统一的专题页面公开政府信息。全面完成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工作。二是着力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统筹推进全省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建设,按月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影响力排行和对问题账号进行通报提醒,有效整治“休眠”“僵尸”账号,促进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掌上服务、政民互动等功能不断健全,管办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新媒体管理系统,逐步将全省3900多个政务新媒体纳入系统集中管理,形成全省政务新媒体矩阵,政务新媒体底数不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大信息协同发布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做好省政府办公厅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2020年“黔办之声”政务微博发布信息800余条,总阅读数近600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政务微信发布信息1900余篇,阅读数超2100万,总订阅数超67万。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权威公开渠道作用。着力提高省政府公报办刊质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要求,进一步优化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及时准确发布省政府重要政策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全年出刊12期,圆满完成目标任务。持续扩大省政府公报服务面,及时将部分村(居)委会、星级宾馆酒店、3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站点、中职院校和中小学、市县医院等纳入免费赠阅范围,免费赠阅单位1.18万个,每期赠阅3.13万本以上,其中基层单位和公共场所占比超过90%。建好电子公报平台,进一步优化电子公报阅读界面和检索功能,坚持电子公报与纸质公报同步发行,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发布省政府公报电子版22期。(五)监督保障方面。一是建立定期通报机制。自2020年二季度起,省政府办公厅坚持按季度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年度工作要点、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政务新媒体运行管理、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决策公开、政民互动等重点工作进行抽查通报,有力倒逼工作落实、责任落实。2020年10月,牵头组建2个督查组,深入扶贫、环保、就业、教育、民政、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部门一线和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点等基层一线,对政务公开进行专项督查,通过定期通报、发送督办函等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共性问题整改到位。二是认真开展考核评估。继续将政务公开纳入省直机关2020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等单位,精心制定《2020年度省直机关政务公开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实施方案》,对41家省政府部门、4家党的工作机关加挂行政机关牌子的单位进行考核评分。继续委托第三方机构,结合实际编制《贵州省2020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对42个省直部门、9个市(州)和88个县(市、区、特区)政府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全省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上通报评估结果。三是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省政府办公厅连续5年将政务公开纳入全厅干部教育培训计划,2020年8月,顺利举办“全省政府系统2020年度政务公开专题培训班”,来自省直部门和市县政府的100名政务公开联络员参训。在培训期间创新开展“找差错找不足”活动,参训学员两两结成对子,互相查找对方门户网站存在的差错和不足,累计查找出240多个问题短板,逐一推进整改到位,有力促进公开意识和公开能力提升。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一年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的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不少问题和差距。一是信息公开的“含金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栏目中,信息发布不够精准,仍有不少工作动态信息或程序性新闻报道,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尚未完全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的刚性约束力有待继续加强。二是重大决策预公开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一些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虽然也在政府网站上征求公众意见,但是没有同步通过政务新媒体、新闻发布会、报刊、电视、广播等渠道扩大知悉范围。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不足10个工作日。三是重要政策文件的解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省政府及省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文件解读办法》印发之后,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政策文件,基本做到“应解读、尽解读”,但部分单位送审的解读材料质量不高,有的以起草说明“充数”,有的仅仅是政策文件的“压缩版”。政策解读形式多以文字解读为主,其他形式的解读还比较少。四是回应关切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回应关切信息中,有的是转载新闻媒体报道,有的直接转发相关政策文件,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自主发布的权威回应还不多,主动回应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下步工作中,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将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政务公开的要求,认真执行落实《条例》各项规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全省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大力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向村级延伸,让基层政务公开不留“死角”。指导各级行政机关继续完善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清单和制度体系,组织对标准规范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地生效。对省人民政府网政务公开专栏进行优化升级。二是继续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严把公文公开属性源头认定关口,严格执行重要政策文件发文会商制度,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应解读、尽解读”的原则,持续做好重要政策文件的发布解读工作。督促指导各级行政机关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专题页面建设和栏目设置,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精准性和“含金量”。三是继续抓好公开平台体系建设应用。继续完善全省“1+N”公开平台体系,大力推进“贵州省政务公开平台”与其他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加快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库录入进度,加强依申请公开平台推广应用,组织做好惠民政策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平台上线运行各项工作。提升政务新媒体管理运维质量,对无力维护的政务新媒体限期进行关停,抓好精品账号打造,依托政务新媒体推出更多优质政务服务。抓好省政府公报稿件搜集、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组织开展好省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四是继续提升政民互动水平。更加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规范性文件,凡是不涉密的,一律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台账化推进回应关切各项要求落地落实,对公众高度关切的事项,通过下发回应通知书等形式,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开展权威回应。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由于省本级无集中采购机构,本报告第二部分“集中采购项目数量、采购金额”统计口径为进入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协议供货项目数和采购金额。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12月19日,贵州大学贵州省房地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黔南州惠水县明田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场发布《贵州房地产蓝皮书:贵州房地产发展报告No.7(2020)》。该书客观地反映了2019年全省各市(州)的房地产发展状况,其中指出,当前贵阳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观望情绪逐渐增多,房地产行业投资和消费意愿持续减弱。贵阳通过综合考量,确立到2035年贵阳聚集800万~1000万人口,市场需求前景可观,今后,房地产业对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会继续做出重要贡献。《贵州房地产蓝皮书》由总报告、土地篇、住房保障篇、金融篇、地区篇、专题篇、热点篇组成。对2019年贵州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贵州省各市(州)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不同解析。报告数据收集详尽,真实客观地反映了2019年各市(州)的房地产发展状况,对各市(州)房地产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指导价值。《贵州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20年贵州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于2019年,2020年贵州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价格等增速明显低于2019年等。《贵州房地产蓝皮书》指出,当前,贵阳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及问题。 一是调控压力较大。2019年来房地产市场延续了2018年的一系列调控措施;2019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房住不炒”,释放了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信号;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重申“房住不炒”,同时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总体上目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调控压力较大。二是市场预期下降明显。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个别专家学者以及部分自媒体对市场的预测普遍看降,加上有关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宣传炒作,市场观望情绪逐渐增多,房地产行业投资和消费意愿持续减弱。三是购买力不足。从2017年至今,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贵阳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贵阳房地产市场购买力持续集中释放,目前市场已相对饱和,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购买力。四是银根持续紧缩。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房地产行业作为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实行更加审慎的贷款标准,预计短期内房地产行业资金面偏紧的状况不会有明显改善。从下步发展来看,贵阳是贵州省会城市,国家“一带一路”、陆海贸易新通道南下的重要节点,黔中经济区的经济枢纽、交通枢纽,是引领贵州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核心,肩负着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责任。贵阳市委、市政府通过综合考量,确立到2035年贵阳聚集800万~1000万人口,市场需求前景可观,今后,房地产业对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会继续做出重要贡献。2020年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推进贵阳市贵安新区融合发展为契机,全力增强城市能级,明确加快构建六大体系,为贵阳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预计202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将保持平稳增长,房价大概率维持横盘整理态势,局部区域和个别高品质项目仍会保持稳中有升,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来源/贵阳政府数据开放编辑/邬建玲校检/唐燕编审/肖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