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个啥?它可不是教你混社会的,学术一点,就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如果要历数贵州民族大学的“金字招牌”,社会学肯定位列其中。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社会学学科进入C档,全国民族院校排名第三;在“2018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行榜”中,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排名第17名,跻身5星级行列。而在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科在全国社会学科中排名前30%,位列第26名。创建30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科何以在中国社会学教育中独树一帜?无他,靠的正是独辟蹊径的“三字诀”:引、融、拓。一曰引 引得名师育新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从何谈起?”谈及队伍建设的“秘籍”,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国勇给出了一个字:引。社会学学科49名教师中,教授23人、有博士学位者4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管专家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3人、双师型教师12名……阵容如此强大的师资队伍,奠定了社会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千方百计引名师,方能独具匠心育新人。”王国勇说,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社会学办学30余年来,大批人才的引进,壮大了师资队伍,打造了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在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学逐渐形成了研究主题突出、学科方向鲜明、专业教育模式新颖的学科特色,社会学学科也成为了贵州民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06年,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成为贵州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实现了贵州省人文社科博士招生、培养零的突破。2017年成为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我们围绕社会学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使命,始终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利用自己立项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王国勇举了一个例子。2015年,“精准扶贫”上升为我国消灭绝对贫困新战略。敏锐的科研嗅觉告诉他:这是个有价值的选题!王国勇迅速找来学生邢溦,亲自指导其查阅文献、开展调研。两人撰写的论著《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刊发在经济类CSSCI双核心期刊《农村经济》,其创新提法和观点获得业界高度认可,截止目前,该论著在中国知网上下载20000余次,被引600余次。王国勇表示:“30余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超过3000人。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达101人,年终就业率100%。众多毕业学子已成为高校教学和学术骨干。”二曰融 融入本土焕生机地方高校承担着本土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科建设不融入本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注重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是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显著的特点。”王国勇认为,社会学作为西学引入中国,需要对其理论与方法做出创新,使之融入中华文明、融入本土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坚持融入本土,贵州民族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分为“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应用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等四个各具特色又联系紧密的研究方向,而每个方向均有着浓厚的本土化色彩。“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方向以“关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民族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的制度创新以及政策落实的实践机制”为特色,聚焦贫困治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地区社会政策等研究;“应用社会学”方向以“关注族群关系与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为特色,聚焦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安全、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大众传媒与社会治理等研究;“民俗学”方向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民族典籍的搜集与整理”为研究特色,聚焦民族地区的口头艺术、濒危语言、文化表达、族群记忆等研究;“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方向以“社区教育、民族宗教信仰、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特色,聚焦民族传统知识传承和技艺革新、智慧旅游、民族旅游社区社会治理等研究。“四个方向均积极回应着国家新形势、新任务、新战略,具有专业前瞻性、学术前沿性,引领着科研团队聚智发力。”王国勇说,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47项,出版专著33部,发表核心期刊133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获得省部级等领导批示15份。“我们民俗学方向在民族典籍搜集与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王国勇说,由博士生导师肖远平教授负责的《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系统、全面、规范地搜集整理屯堡文化,进而打造综合数据库及共享平台,有效地激活了地域文化资源、助推屯堡文化振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肖远平教授主编、国家一级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分别以名录式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法律保护、数字化保护为主题,推出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得到非遗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国内首部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蓝皮书,这也使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三曰拓 开拓创新天地宽或引经据典,或声情并茂,尽管是线上演讲,却是精彩不断互动热烈。演讲者是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从“触摸江村:缘起与发现”“文化自觉,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别’”“从江村走向中国”等方面,周晓虹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及人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费孝通江村调查做了深入解读。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教授主持了2020年5月12日的这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别演讲,同时拉开了社会学长江学者工作室“空中讲堂”的精彩序幕。此后,翟学伟、谢立中、贺雪峰、叶敬忠、田毅鹏、张文宏、文军、邱泽奇、胡荣、李路路等10位长江学者、社会学家相继走进“空中讲堂”,为民大学子以及社会各界同仁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大餐和学术盛宴。5万余人次在线观看、30万人次浏览量,11场学术演讲引发众人“围观”,社会反响超出预期。这在王国勇看来,不以为奇。因为开拓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视野,原本就是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王国勇表示,为创新教学模式,开拓教学资源,2020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理论与经典文献选读》《社会研究方法》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以网络授课形式,邀请周晓虹、谢立中、文军、翟学伟、田毅鹏、李路路、邱泽奇、张文宏、胡荣等社会学长江学者为学生们开展线上讲学,这在全国社会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民大社会学的专业博士研究生因此被学界戏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宠儿”。从2015年开始,贵州民族大学连续6年作为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承办方,每年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宏文纵论新时代社会学发展;2016年主办“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的相关机构以及全国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共话“非遗”,为业界瞩目;2018年主办“2018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创新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2019年主办“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研讨会”;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波尔德大学、杜克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并选派学术骨干访学、进修等等。谈及学院未来发展,王国勇信心满满:未来5年,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将继续巩固社会学学科在贵州省内的领先地位,力争将社会学学科申报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将社会学学科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一流学科,乃至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任洁 何春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提供)
11月20日,贵州民族大学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开幕。该校党委书记褚光荣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校党委副书记张鹏程,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任达森出席。开幕式由校团委副书记李建玲主持。开幕式伊始,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褚光荣讲话。他指出,全校青年学子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青春之我,以奋斗之我,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伟业中。褚光荣指出,过去一年里,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引领、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维护广大同学的合法权益,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面对学校改革发展和自身成长成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褚光荣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加强政治引领,切实增强各级学生组织的政治性,充分发挥组织中党、团员的模范作用;二是要深化服务内涵,切实服务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三是要明晰定位和职能,扛起学生组织应有的使命和担当。继承优良传统,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大有作为。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教授宣读校党委《关于召开贵州民族大学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的批复》。该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胡斌致辞。他代表校团委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新时代、新目标,赋予当代青年新的使命。190名本科生代表和30名研究生代表要以饱满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与权利,动员和带领全校各族青年学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作出新的贡献。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周杰宣读省学联《关于召开贵州民族大学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的批复》。该校党办、校办、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委负责人,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兄弟院校学生会代表,全体学生代表参加。(通讯员:贵州民族大学文婷汇 谢汕贵 吴显佳)
7月27日,贵州警察学院院长吴一文教授代表贵州警察学院与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教授签订联合培养法律硕士(警察法治方向)协议书,标志着贵州警察学院与贵州民族大学联合开展法律硕士培养工作正式启动。吴一文在签约活动上说,贵州警察学院升格为本科后,法学学科的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急需加强。贵州民族大学办学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法学教育在我省具有特殊地位。警察学院能够与贵州民族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合作,为我们向贵州民族大学全面学习、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两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贵州民族大学对贵州警察学院最有意义、最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对于警察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警察学院将按照《协议》的要求,积极开展好导师推荐遴选工作,拟定好法律硕士警察法治的课程设置,为的学生做好管理、学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他们安心学习,学有所成。陶文亮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贵州民族大学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和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警察学院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是可喜之事,今后贵州民族大学要进一步做好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导师遴选、培训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希望贵州警察学院通过此次联合培养研究生,探索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未来提升办学层次奠定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培养探索出成功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助力贵州省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发展。签约仪式由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韦维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教授、研究生处处长索洪敏教授、法学院院长宋强教授、校长办公室主任李雪如等参加签约仪式。贵州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真波教授以及科研处、法律系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签订活动同时举行。来源:贵州省公安厅编辑 王茂华编审 杜明
7月27日,贵州警察学院院长吴一文教授代表贵州警察学院与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教授签订联合培养法律硕士(警察法治方向)协议书,标志着贵州警察学院与贵州民族大学联合开展法律硕士培养工作正式启动。吴一文在签约活动上说,贵州警察学院升格为本科后,法学学科的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急需加强。贵州民族大学办学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法学教育在我省具有特殊地位。警察学院能够与贵州民族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合作,为我们向贵州民族大学全面学习、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两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贵州民族大学对贵州警察学院最有意义、最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对于警察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警察学院将按照《协议》的要求,积极开展好导师推荐遴选工作,拟定好法律硕士警察法治的课程设置,为的学生做好管理、学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他们安心学习,学有所成。陶文亮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贵州民族大学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和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警察学院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是可喜之事,今后贵州民族大学要进一步做好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导师遴选、培训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希望贵州警察学院通过此次联合培养研究生,探索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未来提升办学层次奠定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培养探索出成功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助力贵州省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发展。 本台记者:俊江
11月10日,以“聚焦与创新: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西江旅游论坛”暨第二届 “旅游教育教学研究论坛” 在贵阳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为期三天,11月8日—10日,来自省内外高校、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共2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据悉,本次活动由贵州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承办,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分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分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景区分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商品分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运输分会、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天河潭景区、青岩古镇景区协办,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为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轮值单位为肇庆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曲靖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活动分为平行论坛、会议主旨报告、参会代表考察天河潭以及青岩古镇三大板块。平行论坛版块,文旅融合与旅游创新发展、全域旅游与旅游教育、民族村寨旅游与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研究生专场、旅游教育与行业对话圆桌论坛六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主旨报告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罗秋菊、厦门大学教授林璧属、青岛大学教授马波分别做了《中山大学旅游本科教育路径与挑战》《移动课堂——重塑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新实践》《高等旅游教育研究图解》主旨报告。 政府领导、学术界专家、业界代表围绕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带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和需求的变化等现实问题,展开对话,共襄良策;与会专家学者就旅游教育建设问诊把脉、建言献策,为努力构建基于社会需求、产业要素、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体系,促进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作出了有益实践。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雨殊编辑 胡蓉编审 肖慧
观风山坐落在穿城而过的南明河畔,草木葱茏,百鸟嬉戏,曲径通幽,亭台楼榭,是贵阳古八景之一。相传诸葛亮南征曾遣将驻兵于此,观天象,测风云,后因观风台亦称观象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那镇西湖、锁东山、策南河北去的气势,颇有文人点赞。[清]杨文照诗云:乱草碧如烟,晴光落眼前,寺门缘路转,河势抱山圆。作为观风山脚的老住户,我常常追寻古人“风台踏草”的韵味,更爱如今生意盎然的早晨。当深秋的朝阳穿透枝枝蔓蔓的山林,我踏着雨夜散落的残叶,漫步环山而上的小道。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含露舒展的绿叶恰似睡眼朦胧的娃娃脸,欢快的鸟语不绝入耳。特别是路边几只悠然觅食的野画眉,一蹦一跳,人走近了才扑腾一下往苍郁的密林飞去。密林深处,依稀可见朱红的亭阁和憧憧人影,美妙的音乐随风飘荡,不时袭来花的馨香。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在高搂林立、车水马龙的主城区,观风山俨然一座绿色的堡垒,坚守着打造林城的信念,给人以生态的怡然和生活的惬意。在环山二道的草坪上,一蓬蓬八角金盘亭亭玉立,清晨的滋润和阳光的浸染,宽宽的叶面透出油油的绿意。让人最感绿意的是一群翩翩起舞的中老年妇女,绿色背景,绿边白裙,绿扇摇曳,伴着著名歌手雷佳那曲《芦花》的优美旋律,一起一伏,亦步亦趋,无不呈现当代女性的优雅与自信。我一眼认出那瘦高个张阿姨,多年前企业转制下岗在超市打工,丈夫长年病休,儿子高考落选,每每遇上她嘴角总有一丝无奈的笑意。后来夫妻都办理了社保和医保,儿子读完职校在国家级贵安新区成了工程师,不仅结婚生子,喜遇国家二孩政策,一家三代还从棚户区搬进新宅小区盛世花城。张阿姨索性辞职在家搞后勤,成了晨炼队伍的积极分子。旋转的舞姿不仅展示生命的活力,更展示一种精神世界,特别是愈来愈追求的生活品质。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的梦,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当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主旋律激荡在贵州的山山水水,成果共享逐渐成为真金白银般的感受,发展是硬道理也逐步成为人们自觉的共识。登上古树参天的半坡方亭,映入眼帘的是红柱、坐栏、画梁,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疏疏落落的阳光下隐隐泛光。一位两鬓斑白的男子沉思般地向远方发声: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呵汇成歌……我知道这是大学的张教授,1969年当“知青”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代棵,1977年恢复高考贵阳师范学院毕业,从县城中学教师成长为副县长,上世纪90年代照顾夫妻分居调回省城任教,现在还带着研究生,承接了贵阳大数据产业园的课题。我们有相同的“知青”经历,在一次邂逅闲聊中,他坦然表述家人团圆很幸福,一旦离开那片洒过汗流过泪的深情土地,还有点依依不舍。他忘不了在昏黄油灯下孤独备课的静寂,特别是破庙改建的教室里孩子们懵懂而期盼的目光。这些年乡村校舍焕然一新,普及实行“双免”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吃上政府提供的营养餐,诸多的好事、新事总让他感叹不已。听说自己的学生从国外、省外回到贵州这片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热土,心里禁不住一阵阵激动。对于这代人,最难忘的就是青春岁月,从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花季少年,到困惑、探索、拼搏的花样年华,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历经磨难更懂得珍惜。改革开放的舞台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青春是无悔的。观风山的早晨是美好的,不仅在那空气和景色的魅力,更在那多姿多彩的人生画面。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观风山作为城南西湖社区的一处自然景观,始终依偎着南明河环绕的省委大院,阅历了一次次时代的变迁。上世纪60年代后期出于备战的需要,这里曾是一片神秘的山林,人们离得那么近,仿佛又那么远。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冬眠的大地,观风山豁然敞怀,迎接着潮水般涌来的人群。2011年作为贵阳古八景恢复修缮后,这里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地方。置身这所小巧玲珑的天然氧吧,融近秀,招远胜,拂清风,令人心旷神怡,也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7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挥手之间,但紧跟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坚实步伐,欠开发、欠发达的贵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点赞贵州后来居上、大有希望,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脱贫攻坚走出了不同于西部也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路子,呈现出弯道取直、包容开放、拼搏创新的时代特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缩影。尤为一提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辨证思维拓宽了视野。特别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引领,贵州绿色的优势凸现出来,爽爽的贵阳也越来越靓丽,作为母亲河的南明河畔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站在观风山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穿过树木的间隙举目远眺,山中城、城中山,省会贵阳像一座雏形渐成的公园,在那国际化新都会生态格局的时尚、高雅和繁华中,绿荫密布,盆景错落,色彩斑斓。宛若玉带的南明河在淡淡的雾中轻轻飘逸,时隐时现几只白鹭贴近水面比翼盘旋。标志性的甲秀楼历经400年风风雨雨,以那朱梁碧瓦、水光楼影,沉稳于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景观的烘托,独秀于雨后春笋般矗立的现代建筑群。无论朝霞满天,还是华灯初放,总显得古老而年轻。花前、林下、河边,市民们相约琴棋歌舞;小吃街、微公园、智能服务,无不增添贵州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的获得感。乡村旅游、风情旅游、红色旅游呈井喷式增长,酒博会、数博会等国际性活动年复一年,正在成为宣传地方产业的响亮名片。贵阳古时多竹,素有“筑城”的别称,宽广的筑城广场象征多民族贵州开放包容的胸怀,也恰似爽爽贵阳的城市客厅。特别是那八枝巨大芦笙支撑的“筑韵”造型,与南面鼓楼造型的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相应成趣,配以周围的铺装、雕塑、钟塔等景观背景,无不体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生态的融合。时代在变,城市格调在变,人们的心态也在变。四方游客接踵而来,商贾创客风涌云集。随着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高科技、高效率、高环保的园区汇聚,创业创新成了贵漂新人最务实的选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全国人口增量城市贵阳进入前15名,去年五月QQ大数据发布的《2018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贵阳以88的年轻指数超过深圳一跃成为全国“最年轻城市”。最年轻城市看重事业的兴旺发达,更看重环境的优化配置。随着城建观念的转变,南明河畔参差不齐的房屋逐步拆迁,贵阳人曾赞叹不已的8层电信大楼,早已羞涩于蓬勃生辉的现代建筑群,建筑群的空隙别有一片风景。借力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南浦路、米市巷、岑家花园等市民身边的微公园越来越多,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渐行渐近。我曾纳闷观风山晨练中少了许多熟悉的面孔,终于明白人们有了更多的休憩、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今天看来,观风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山堡,但它见证了南明河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小伙伴们在清清的河水中仰漂,悠闲地数着天上的云朵,后来河道逐渐污染。1986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清淤劳动,南明河治理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河长制的先行先试,进而再生水处理工程的陆续启动,在贵阳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南明河风景独好。蓝天、绿地、青山、碧水交相辉映,城市品位节节攀升。观风山的早晨的确是美好的,但毕竟是一种开始。透过一群群晨练的身影,我仿佛看到几代人执着的追求,也想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复兴梦想。党的十九大为实现这个梦想注入新的动力,在奔向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征程上,爽爽的贵阳始终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就连阿里、腾讯、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和美国苹果公司也把有关项目放在这里。特别作为入选国家首批12个5G试点之一的城市,正努力实现由人的连接向万物互联的跨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贵阳市经济社会在曲折中前进,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额比1978年翻了8番,比1949年翻了12番。2012年到2018年,贵阳市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这为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加快了城乡融合的步伐,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观风山会继续见证:奔流不息的南明河不仅尽显“不择溪流、汇九派云烟”的母亲情怀,而且随着河源绵延十里、百里的开放开发,必将成为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位卑未敢忘忧国”,我的心始终没有静下来,目光往重重迭迭的山林扫去。凉风习习,清秋入骨,我看见万木葱茏隐隐浮现的娇黄色,几树红叶在娇黄中格外醒目。红叶下几个小伙子捧书徘徊早读,丛林间戴红领巾的姑娘撒食逗鸟成趣,长亭中儿童们围着大人蹦跳嬉戏。弯弯的山道上,一行行新栽的香樟树、红枫树在延伸,一枝一叶随风摇曳。我也看见南明河畔高楼亮起的灯光,河对岸保利·国际广场前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匆匆的行人。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关键是对所走之路的自觉自信,贵州乃至贵阳的自觉自信已经不是一层人、一群人和一代人,而是层层传递、面面铺开、代代接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再次感悟中唐诗人刘禹锡《秋词》中哲理的意蕴,特别是那志存高远的思想境界。秋天是成熟,更是一次新的孕育和期待,收获终究属于辛勤耕耘的人。我一下振奋起来,慢慢走到东边苔色班驳的崖壁边沿,迎着如火的朝阳,微微闭上眼,心里在深深地祝福:祝福家乡的人民,当然也祝福观风山的早晨。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征文”启事(点击查看)文/潘新文字编辑/李缨视觉实习编辑/杨简编审/李缨
青春是一首赞歌,在激昂的旋律中,新时代贵州学子追光而行,以高昂的热情勇担重任,聚起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五年来,贵州省学生联合会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团省委的指导下,在全国学联的带领下,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学生工作特点和规律,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团结带领广大同学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中绽放青春光彩,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条件。 培根铸魂 筑牢思想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铸魂育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年来,省学联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紧抓住党的十九大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契机,培养同学们对党的忠诚信赖和对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与信仰对话”“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青年学习社”等主题活动,筑牢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今年3月22日,省学联召开线上学习分享会,分享大学生志愿者战“疫”故事,来自全省高校学生骨干代表就如何坚定信仰,积极发挥力量进行深入讨论。汲取榜样理想,交流思想感悟,大家收获很多。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点组织“黔青英才”省级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省、校、院三级的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同学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增强活力 汇聚青春力量 学联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省学联充分发挥学联学生会组织贴近同学、覆盖广泛的优势,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向城乡社区报到,积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万名学子为构筑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贡献了青春力量。 引导同学们奔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地结对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青少年后续服务,奋力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让同学们在基层一线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鼓励广大同学积极投身大数据创新创业,“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赛、科技主题讲座、大数据专项奖学金等,为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培养了更多的本土人才。 引领社会新风尚,“光盘行动”“垃圾分类”“青春思辩·低碳发展”全省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节能减排设计作品比赛、巡山巡河巡城实践队等,宣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强化服务 促进成长成才 五年来,省学联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重要要求,助力广大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组织广大同学积极参加高校青年师生“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信仰的力量”学联主题沙龙,“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实践活动,发挥了组织育人优势。 校园文化宣传月、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校园音乐节、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等,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多彩贵州·青春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青春健康”行动等,强健同学们的体魄。 贵州万名志愿者服务基层项目、“千校万岗”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扬帆计划”大学生见习活动等,切实为同学们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海外学子华夏行”贵州考察活动、贵阳台北青年橄榄球邀请赛等,搭建了同学们与海外中国留学生、黔台两地青年的交流平台。 从严治会 阔步向前远行 五年来,省学联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刀刃向内,回归服务同学宗旨,找准组织定位、明确组织职能、聚焦主责主业,学联学生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共青团和学联对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指导管理责任的若干规定》等,改革工作持续深化。 各学校学生代表大会的规范召开,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退出等机制的建立,组织活力不断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理想信念培训班、学生干部作风建设专题论坛等,加强骨干培养,引导学生干部自觉践行《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遵守《学联学生会工作人员改进作风服务同学的若干规定》。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省学联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贵州省学生联合会各项工作,团结和引导同学争做新时代品德优良、勇于追梦、知行合一、艰苦奋斗的后浪,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中绽放青春光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编辑 韦一茜编审 杨仪 李劼
高峰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资料图片)“一带一路”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影视的文明互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背景下的“中国故事的影像回望”,2018年末2019年初迎来中国电影史上“贵州年”热点下的“中国电影的贵州表达”……10月26日至27日,在贵阳举行的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艺术高峰论坛上,来自蒙古国、俄罗斯、韩国的学界与业界专家,分享了他们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的影视理论观点与实践构想,并与中国学者进行文明互鉴与友好交流。在两天的议程中,与会的57位嘉宾在两个主题论坛、“多元媒介共融与影视工业蓝图”“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影像之路”以及“‘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国际影视文明互鉴”三个分论坛上开坛论道,分享了他们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的影视理论与实践构想。虽然各位学者的题目各异,但都以“一带一路”影视交流为核心,在艺术与学术上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识。此外,专家学者们还从电影工业的角度,就各国影视资源、文化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影视、贵州影视的未来发展作出深刻思考,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研究的新格局。A “一带一路”全球化视野下的“文明互鉴”高峰论坛会场里,不时响起俄语、韩语、英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理论与实践,成为嘉宾研讨的一大着力点。俄罗斯电影研究所原所长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高级研究员谢尔盖·卡普捷列夫、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学院高级研究员皮特·索尔丹金科夫,论述了当代俄罗斯电影资源发展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美学资源,并以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为个案,分析其对当代电影领域的影响。蒙古科学与环境电影工作者协会会长松虎·杜兰扎夫,分析了蒙古的自然环境在影视取景及创作上的可能性;韩国东西大学影像内容研究生院主任教授李炫锡,对中韩影视文化交流进行回望及展望。此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就俄罗斯、蒙古国、韩国、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艺术,展开创作现状、影像语言、美学表达、中外影视文化互鉴等角度的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李芝芳,介绍了“中俄电影交流合作借鉴前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影视文化交流;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邵奇,进一步讲解了“中俄合拍片现状与发展策略”;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探讨倡议下国家电影的民族性探索的路径,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电影文化交流的桥梁;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克勤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冷战思维开出的一道“良方”……这些观点均可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尧教授论述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中找到支撑。“高峰论坛不仅让中外电影专家有机会互通有无,更是促进了国内俄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与电影专业学者、从业者的一次大聚合,意义重大。大家达成了影视作品要向善、向美,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阳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活动的一场主题论坛。陈阳说,过去国内学界和观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电影艺术关注不够多,但近些年来,来自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家的电影纷纷引入国内上映,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与票房,“小语种”电影的价值被大家重新认识。“这些沿线国家的电影产业,一方面要与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方面与本民族文化相融相通。对他们成功的发展理念和路径的研究,对我国影视行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陈阳说,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沿线国家不仅需要经济交流,更需要文化互通,才能促进各国间的紧密合作,影视无疑是一个好的着力点,因为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世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文化方式。B 回望中国影像故事里的“文化自信”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70年影像里的“中国故事”,是电影研究者不约而同选择的课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尧教授提供了一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17年来总计600多部的产量,发展为每年创作超过1000部、2018年总票房超过600亿元的巨大产业与市场。张金尧从中国军事电影的角度展开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智取华山》《董存瑞》《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到千禧年以后的《喋血孤城》《血战湘江》,再到近年的《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战狼》《红海行动》等,军事电影在传统题材上有了进一步挖掘突破,开始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军事电影所关切的对象;在人物塑造上,军事电影平衡“作为人的英雄”与“作为英雄的人”两者之间的矛盾,努力寻求电影中人物英雄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以更熨帖的方式将英雄精神具象化为个性的人物。“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军事电影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张金尧说,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的军队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倾向具有更开阔的视野,中国军事电影在类型化逐渐明确、类型融合不断深入的创作过程中,开始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作路径。这正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各个历史时期有特色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中,可以透视中国电影和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认为,70年来,中国电影形成了“‘十七年’电影经典”“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典”以及“21世纪视窗化进程的影像经典”三个阶段的创作经典,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可以透视时代政策变化和艺术观念转换的代表作品。“70载中国银幕史,不仅是一门艺术史、一部美学史,而且以其独有的方式见证了共和国史,抒写了人民心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苏米尔说,作为当代大众文艺“先锋队”的电影艺术,要回答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强起来”的时代问卷。如何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强”?他认为,这需要电影工作者面对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位电影的审美需求,与近些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数量激增、银幕数激增而电影品质下滑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直面电影创作标准、创作生态问题,平衡实践与理论的“两翼”,实现中国电影的腾飞。C 彰显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力量”2018年末2019年初,饶晓志、毕赣、陆庆屹这三位编织贵州故事的贵州导演,集体站在了聚光灯下:饶晓志的《无名之辈》依靠超高口碑完成逆袭,以3000万元成本获得近8亿元票房;陆庆屹执导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以1500元成本荣获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毕赣执导,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陈永忠主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选法国《电影手册》刊发“2018年最期待电影”封面专题,并成为当年金马奖的开幕影片。贵州电影人在贵州取景表述的贵州故事,一时成为引发全国范围关注的“贵州现象”,业界评论其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贵州年”,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力量”。参加高峰论坛的陈旭光先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他说,中国电影“贵州新力量”的代表人物毕赣、饶晓志、陆庆屹等,实际上代表了贵州电影的三种力量:凭借《路边野餐》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银豹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新导演奖的毕赣,其执导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多关注当下人的内心潜意识梦幻世界,叙事碎片化、梦幻化,呈现出某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饶晓志的《无名之辈》《你好疯子》黑色幽默,夸张错位,呈现出荒诞性的美学品格;陆庆屹的《四个春天》,和另外一位黔籍纪录片导演周浩的《棉花》《大同》,则用影像记录家庭以及社会的变迁,传达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底层群体的记忆。陈旭光说,在虚构与记录、荒诞与现实的交叠中,贵州新力量导演依托贵州地理、文化、经济背景,在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生产中佳作不断。“这一支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力量’,对于我们考察与认知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与工业化生产的整体情况,有着独具一格、不可或缺的借鉴参考价值。”他如此评价。事实上,贵州电影的新气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从2002年的《寻枪》,到王小帅具有“成长电影”味道的《青红》《我11》《闯入者》,到数量颇多的本土少数民族电影如《花腰新娘》《我们的嘎桑》《阿娜依》《侗族大哥》《云山太阳》,再到部分在贵州取景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山人海》,以及《路边野餐》《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或取材于贵州,或把影片的地理空间选在贵州,追求表现或原汁原味或奇观化的贵州。其中,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将黔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原著的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搬上银幕,肖江虹担任电影编剧,电影上映后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影片。肖江虹还担当了微电影《心墙》《北纬26°》的编剧,并编剧执导电影《岩中花树》,至此,肖江虹以作家为主、编剧为辅的复合型写作者身份日渐清晰。还有同样身份的,是贵州文坛领军人物欧阳黔森,他创作有长篇小说《伟大的转折》《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余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有《伟大的转折》《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十三部,曾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全国电视“飞天奖”、二次全军“金星奖”,获首届国家广电总局剧本大奖以及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五十余次。由他担任总制片和编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不久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完美收官。贵州影视群体中,有着优秀“作家编剧”的视野。高峰论坛上,肖江虹作了《电影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电影表达》的心得分享;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燕从“超验精神”“地方经验”与“世界目光”三个维度剖析了毕赣的电影;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肖艳华对王小帅电影中的“贵阳”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介绍……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力量”、中国故事的“贵州表达”,正在自觉自信地走出大山。延伸阅读构建本土影视研究及产业合作新格局 此次高峰论坛由电影评介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电影评介杂志社、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据介绍,自2018年开始,《电影评介》杂志社开始主办该高峰论坛,旨在发挥学术杂志的特长,在电影研究界与产业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电影评介》以“研究影视,服务影视”为宗旨,一直聚焦影视理论前沿成果与具体电影文本研究的结合,在努力挖掘富有学术潜质的作者、培养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读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造就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高品质电影观众群体,因成效显著而成功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今年适逢该杂志创刊40周年,《电影评介》杂志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专家委员会编委聘任仪式,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艺术家的力量,合力发布业界的新成果、构建本土影视研究及产业合作的新格局。(郑文丰)
近年来,遵义医科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贵州特色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潜心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技平台为载体、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的科技创新体系,扎实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高质融合高校资源与地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升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助推贵州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和人民生命健康贡献遵医力量。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其它各类科研平台21个。依托高水准科研平台,学校科研产出硕果累累。近五年来,科技项目共立项2342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技任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性案例,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疑难疾病诊疗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干细胞技术由于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备受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肯定了干细胞技术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明确指出支持干细胞治疗产品,这标志着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正在成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第三种医疗手段。提升疑难病诊疗能力。在何志旭、陈代雄、王达利、余丽梅等一大批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遵义医科大学的干细胞研究,从填补贵州空白到与东部地区同步发展,不断深入到国际干细胞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中。2003 年,学校将干细胞技术引入贵州,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省级干细胞研究平台。开展了从脐带、胎盘、羊膜组织中分离并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干细胞库、干细胞临床试验等关键科技任务,成功应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用于白血病移植治疗试验,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血管闭塞性疾病等临床难治性疾病取得突破,相关研究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体外规模化分离、培养、储存间充质干细胞等多项关键技术,获得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试验基地资质,使贵州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成功举办中国干细胞第十届年会。学校党委书记何志旭作为主办方致辞。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通过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开展,整合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奖项获得者50余名,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团队,目前已培养博士后 5 人、博士 30 人、硕士近 200 人,为贵州省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干细胞中心等企业联合组建了“贵州省分中心” 和“贵州省干细胞库”等研发机构,与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了“贵州省现代药物协同创新联盟”,推动贵州省干细胞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创新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校还通过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贵州汉氏生物、中科生物等成为知名干细胞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了贵州医养大健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面向地方产业特色助力赤水市脱贫攻坚2010年,赤水市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多石少地的地理特征,依靠附石栽培金钗石斛成为一部分赤水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脱贫攻坚总攻的号角吹响,遵义医科大学发挥智库优势,最终提出金钗石斛产业发展“以医院饮片市场为核心,以优势品质打通医院渠道,同时兼顾其他渠道”的发展战略。携手中国药理学会,打通金钗石斛科技壁垒。遵义医科大学石京山教授的科技团队,携手中国药理学会,对金钗石斛进行了系统研究。学校石斛专班相关研究联合十余家企业获得贵州省重大专项733万元,已获得科技部97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资助,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5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88篇,研究成果被其他科研工作者广泛引用830次;获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8人,博士研究生2 人,实现了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与贵州社会经济的接轨,履行了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的神圣使命;连续召开六届全国金钗石斛论坛,推动贵州赤水金钗石斛在北上广深等地的知名大型中医院使用,石京山教授本人在3000人规模的世界药理学大会上向全世界药理学研究科学家宣讲金钗石斛,推动了金钗石斛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的提升,绿色的石斛为裸露的岩石减轻了风化作用产生的粉尘量,成为“多彩贵州,丹青赤水”的另一种诠释,演绎出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石京山教授在赤水金钗石斛基地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校企合作。从2011年至2019年,学校持续争取政府性投入资金开展石斛科技及产业化工作达2000万元,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引起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成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十二大主导产业之一;充分整合了赤水信天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赤水国礼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等的商业资源,项目前景得到产业资本高度重视,浙江友诚集团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先后注资累计近亿元。在科技支撑和系列组合政策的推动下,通过“优势资源+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的“动车组”,带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2018年直接带动了4050户贫困户12604人脱贫,最终成为赤水市于2017年成功出列国家级贫困县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遵义医科大学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遵义市重点支持的省属地方高校,遵义医科大学现有博士578人,涵盖医、药、理、工、文、法等多个学科方向,拥有在校本科及研究生16000余人,获得授权专利500余项。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高科技人才资源及成果与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审时度势,围绕遵义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遵义医科大学以建设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作为契机,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和学科优势,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通道;同时,借助遵义高新区升建国家级高新区的东风,构筑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努力把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特色大学科技园,为遵义市创新资源聚集和辐射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通过与遵义市的有效协作,已经开建总投资近亿元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品中试研发系列生产线。同时,和贵州省遵义高新区合作及建设了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系列新型研发机构,建成了遵义高新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大学科技园已经完成了重要支撑性第三方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已经实际运营。大学科技园的平台搭建,吸引到来自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的科技资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均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同时,还深化了遵义医科大学既有的科技平台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为遵义医科大学校内高精尖科研平台如特色民族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提供与市场和地方经济接轨平台。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加速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承担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二是承接了大量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横向课题;三是先后与贵州华夏本草、盘州中药材产业促进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四是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兰科植物资源发掘及研发转化。学校深入梳理了贵州产业特色资源,除了赤水金钗石斛外,还梳理出绥阳金银花、剑河钩藤、正安白芨、正安野木瓜、大方天麻、茅台小红高粱以及凤冈锌硒茶等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分析健康优势、寻找健康证据,积极开发健康和医药产品,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仅十三五期间,学校就成功为绥阳开发出30多个金银花的系列产品;帮助正安的野木瓜企业获得并完成国家级项目,开发出多个野木瓜产品;2019年学校获准省委批准设立中的石斛专班、食用菌专班和茶专班三个专班进行专项科技攻关;为遵义烟草公司提供烟草生物育苗与防病增产技术服务,开发微生物菌肥来解决烟草种植连作障碍和专用肥料短缺的问题,金额达200万元。遵义医科大学科技特派员荣获贵州省十佳智力扶贫工作者2015年-2017年间,学校共选派了42名博士、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前往播州区、赤水市、正安县、绥阳县、道真县、安龙县等地,深入基层服务开展科技扶贫,带领团队及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切实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反哺社会的能力。风好正是扬帆时砥砺奋进书华章面向未来,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遵义医科大学将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感,继续砥砺奋进、逐梦前行,瞄准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特色,在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治创新攻关能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国家急需民生领域,扎实开展科学研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培养更多更优扎根祖国大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通讯员何芋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肖知潞编辑唐嘉阳编审范觉文
近年来,贵州省90后青年作家创作活跃,发表了大量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90后新锐作家,作品纷纷登上国家刊物或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转发。在各种文学奖以及中国作协各专业学会、全国文学期刊主办的文学奖项中,我省90后青年作家作品屡获奖项,显示较强的创作实力。他们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优秀作品不断涌现。2020年8月22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展示我省90后文学领军作家的相关创作情况,贵州作家网联合中国青年作家协会、《贵州作家报》、《贵州文学》、贵州智慧文库、广西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人人文学网、《贵州诗刊》、《黄果树》杂志、《茅台文艺》、《威宁诗刊》、贵州作家论坛、娱道文化传媒、江西作家网、诗梦文学音画网、梦之旅原创文学网、作家网、文狐网、民族文学网、诗中国、文字部落原创文学网、国文社、青随网、少年作家、原野文学、旅游文学港、浩然文学网、水城文学艺术网、中国青少年作家网、青年文学网、掌阅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了贵州省90后作家排行榜评定小组。成员是由各单位推荐的作家、诗人、学者、出版人、媒体人、读者代表组成,小组成员平均年龄40岁,包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历时半年,通过走访调查、网络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90后出版物市场及读者意见,采取六轮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20位得票数最高的2020年贵州省90后作家,按综合评比得分由高到低排列:01.洪绍乾(毕节大方县)、02.曾入龙(安顺关岭县)、03.吴天威(黔南荔波县)、04.邓守强(黔南龙里县)、05.张婷(毕节黔西县)、06.周渝(贵州贵阳市)、07.陈再雄(毕节纳雍县)、08.朱广旭(毕节威宁县)、09.曾云(黔西南贞丰县)、10.赵永富(毕节威宁县)、11.邹元芳(黔南平塘县)、12.李兴学(毕节赫章县)、13.张谷吟(六盘水钟山)、14.展凌风(毕节七星关)、15.李江富(黔东南雷山)、16.兰静(毕节七星关)、17.韦夏夏(黔西南贞丰)、18.彭丰(贵州湄潭县)、19.罗富娇(遵义湄潭县)、20.梁敬泽(遵义绥阳县)贵州90后作家排行榜前20名作家介绍:1.洪绍乾(毕节大方县),笔名:笔若,贵州毕节人,中国90后作家、诗人、摄影师、音乐人。中国好品牌影响力艺术青年形象大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编辑部副主任、贵州省诗歌学会首届诗歌研修班主持人、学员、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2008年开始创作,先后出版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女人和果实》《梦见灯塔和雪山》等多部作品,作品散见《参花》《天津诗人》《中国诗歌》《贵州作家》等,书籍曾被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发行过音乐专辑《诗人与歌》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贵州省首届90后作家排行榜首榜人物、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人物之一,曾获得“中国90后金笔作家奖”、北京“人人文学奖”。2020年荣登共青团贵州省委主办的《青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等。2.曾入龙(安顺关岭县),曾用 笔名 天随子,1994年生,中国90后作家,贵州安顺人,作品散见《诗刊》《星星》等百余种刊物及《恋恋中国风》系列杂志,入选《情感读本》《当代中华诗词库甲午卷》《华语诗歌年鉴2013卷》《一寸相思一寸灰:古诗词中的情与美》(2017年,随笔集,江西人民出版社);《放牧云朵的风》(2018年,诗集,作家出版社)。诗集《放牧云朵的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选鲁迅文学院“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五辑)”。在全国各种征文中获奖百余次。3.吴天威(黔南荔波县),1991年生,中国90后作家,籍贯贵州黔南荔波县。中学教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荔波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2015年9月获贵州省第二届尹珍诗歌奖。迄今已在《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中国诗人》《潮人文学》《天津诗人》《贵州作家》《夜郎文学》《当代教育》等刊发表作品,有诗入选《2011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布依族卷》《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2016中国最佳诗歌》 等选本。2014年参加第7届《星星》诗刊夏令营;2015年9月获贵州省第二届尹珍诗歌奖。4.邓守强(黔南龙里县),笔名 凹凸,1991年生,贵州90后作家、诗人、布依族民俗学者。贵州龙里人。现居贵州省贵阳市,供职于贵州财经大学。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贵州省布依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代表作有《龙里赋》、《夜郎飞歌》、《在幸福中逃亡》、《行在诗途》等。“都匀市作家协会优秀会员”荣誉称号、龙里县人民政府授予“龙里县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布依女》、“黔南州首届高中政治论文大赛”一等奖。5.张 婷(毕节黔西县) 女,贵州毕节人,贵州省作协会员,90后公安作家。贵阳阳明文化传播使者,贵州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公安文联理事,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贵州作家网智慧文库专家。曾荣获公安部个人二等功。出版有散文集《仰慕星空》诗集《喊一声小马哥》合著长诗《善广顺行》等。6.周渝(贵州贵阳市),男,1990年生于贵阳 ,贵州90后作家。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获得者。 周渝著有《卫国岁月》《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等文史刊物。 2015年,周渝获评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 主要力行于“汉服复兴”与“关注抗战老兵”活动。代表作有纪实文学《卫国岁月》。著有小说《梅花岭》;杂文集《海棠残梦》,诗词集《醉梦桃花》等。8.朱广旭(毕节威宁县),笔名墨扬,贵州90后作家,1993年出生,贵州省威宁县人。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作协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威宁县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起点诗社会员,原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书画文学社主席。作品散见《中国作家论坛》《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等刊物发表,荣获广东省茂名散文学会主办全国散文诗《春天的脚步》校园新秀奖。9.曾云(黔西南贞丰县),笔名 凤鸣,贵州90后作家,生于贵州黔西南贞丰,作品发表在《当代教育》《金三角》《经济信息日报》《贵州民族报》《天津诗人》等多家报刊,入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2012卷)等。出版个人诗集《有病呻吟》、《西南往南是黔西南》,民刊《左右》创始人兼主编;《南方作家》副主编。10.赵永富(毕节威宁县),贵州威宁人,1992年生,笔名湘诺、州川,青年作家、诗人。中国作协、上海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第五期高研班学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南边文化艺术馆第三届签约作家。作品见《散文诗》《中国青年报》等。著有南边文化艺术馆出版收藏的诗集《予爱芛鸣》,合著有《泼诗水墨卷》。作品分别入选《云上威宁》《全国90后诗歌大展》等。11.邹元芳(黔南平塘县),1995年生,贵州90后作家,黔南平塘县甲桐小学教师,平塘作家协会会员,黔南州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在《民族文学》《夜郎文学》等杂志发表诗歌几十首,部分作品入选《朝花文集》《扶风印象》等高校文学作品集。她创作的组诗《分别是一场大雨的哭泣》被《夜郎文学》杂志刊发后,2018年又获“夜郎文学奖·诗歌新人奖”。12.李兴学(毕节赫章县)笔名:李子檐、李诗檐,90后作家、诗人、编辑、记者。北华大学校友;中国作家网会员;曾担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改革报编辑记者;湖南网络作家协会会员、贵州诗歌学会会员、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贵州作家网智慧文库专家、笔若诗歌网行政部副主任;广西作家网签约作家、广西作家网散文栏目编辑;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作家访谈嘉宾、青年作家网上海分盟主席;笔若文学网签约作家、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猫与旧时光”公众号创始人;毕节作家网编辑。曾在顺丰集团,圣象集团,北京文贤阁图书有限公司工作过,现在在上海万韵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咨询师,主要从事ISO咨询工作。13.张谷吟(六盘水钟山)女,1994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贵州六盘水人。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贵州作家网智慧文库专家,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心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心理统计与测量方面的研究。文学作品曾刊登于《新都市文学》及《泉州师院报》等。本科任校报及院报编辑部副部。14.展凌风(毕节七星关)作文教学讲师,中小学生演讲教学讲师,大学生演讲教学讲师;《超级少年》演讲教材编著者,曾任《南风》杂志社文字总监兼运营总监,《法治中国》贵州频道记者,创办90后纯文学杂志《绝版》并受邀参加中国第七届国际文艺博览会,陈列北京栗宪亭图书馆收藏。作品散见《诗选刊》《贵州都市报》《高原》等,出版书籍多部。15.李江富(黔东南雷山)黔东南州雷山县人,苗族青年诗人。初中开始写作,文学作品散见《贵州民族报》、《杉乡文学》、《散文诗》、香港《新文学》、香港《中华作家》、《桃花源诗季》 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作品入选《2013中国年度诗歌》等选本。曾任雷山民族中学校刊《勤风》杂志主编,16.兰静(毕节七星关)兰静,男,汉族,笔名:乌蒙兰郎,90后,毕节七星关人,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初级会计职称,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 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协会会员,诗词作品获奖三百余次。17.韦夏夏(黔西南贞丰)90后,贵州贞丰人,布依族鲁迅文学院第32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近年来,有散文作品在《夜郎文学》《贵州散文》《贵州作家》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并被全国多家报刊网站转载。著有散文集《青春记忆》。18.彭丰(遵义湄潭县),笔名海韵暮草,贵州湄潭人,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求学于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遵义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上海电力大学凭虚文学社社长,书香海韵网络文化社区总管理,上海电力大学主持人十强TOP3,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世界日报》(菲)、《诗词世界》、《贵州诗联》、《上海电力大学报》、《湄江文艺》等各级刊物。先后策划发起征文六次(全校征文五次,全国征文一次),擅长小说、戏剧、现代诗、古体诗词创作。19.罗富娇(遵义湄潭县)笔名南嘉子,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1991年生,贵州湄潭人,现居贵阳,中共党员, 201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攻唐宋文学。20.梁敬泽(遵义绥阳县),原名 梁琦,男,贵州90后作家,1990年9月生,贵州遵义绥阳人,2014年开始发表,2016年创办并主编《无忧诗刊》。曾任《上海文艺网》记者,编辑部副主任。本次推出的“2020年贵州90后作家排行榜”。它是在贵州地区90后文学领域权威度最高、公信度最大、参与度最广的文学榜单。该份榜单旨在提供贵州行业专业性数据,助力贵州文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社会认识到我省90后作家的巨大潜力。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场化、媒介化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无法拒绝的生活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0后作家成长起来,他们的文学作品急需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概念去认识、去解读,帮助更多的大众读者点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2020年“贵州90后作家排行榜”的发布有利于社会更好的认知90后作家、诗人,有利于文学研究者掌握更为全面的贵州省90后作家的文学资料。本次榜单的发布必然引起贵州省内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坛的关注及评论,有的人为上榜90后作家点赞,有的人为自己没能入选愤愤不平。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每个时代都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贵州90后作家排行榜”评定小组希望通过这次榜单的发布,让更多人关注文学、热爱文学、助力文学,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及相关部门能够给予贵州省90后作家更多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