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10日从相关部门获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依照贵州省政府《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贵州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设置规定》黔教民办发〔2018〕222号文件规定,进一步促进贵州省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营造民办教育机构有效管理的良好氛围,自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开展贵州省非学历教育有效管理及市场需求调研。本次实地及网络调研,均不收取费用。各机构收此通知后,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投票。联系地址:贵阳市宝山北路180号(贵州师大内)。网址:www.gqeta.cn。公众号:贵州民办教育管理。调研对象为全省从事民办教育培训,教学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公示的入围机构300家。调研内容为:全省各类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规模、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安全保障、师资队伍、收费标准,有证是否合符标准、无证是否申报、行政许可颁证机构监管等情况;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相关机构就提高该行业整体管理措施的建议和意见。为确保调研工作公平、公正以及调研数据客观真实,本次调研工作由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牵头,委托贵州省素质教育学会进行,并邀请相关专家、新闻媒体等组成调研组共同开展调研。本次调研样本,将从省人力资源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教育部门提供名单中,随机选录300家,力争做到全覆盖,并具有代表性。调研工作结束后,将综合整理并撰写《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有效管理调研分析报告》,呈报省委、省政府、民盟贵州省委,形成专案报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应急管理厅等单位,为政府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有效管理提升行动提供详实参考。为进一步推进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有效管理工作,营造健康有序的教学环境,确保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本次调研工作中发现的不良教学、违规办学行为,将通报给各相关单位,并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网上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组织召开“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有效管理专题座谈会”,邀请征选出的“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示范学校”共同签署并向社会发布《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有效管理自律公约》,接受主管单位及社会的监督。统一网上调研结束后,综合排名前100名机构,结合调研组实地调研情况,将列为“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示范机构”,并通过媒体公告、授牌,核发证书,接受主管单位的管理及社会监督。网上投票办法:各参评机构收到通知后,组织本校在读学生(家长)和周边群体关注“贵州民办教育管理”公众号,按操作提示参与投票。为了此次投票的公平、公正、公开,将统一开放投票时间确定为2019年2月12日上午九时,统一结束投票时间为2019年2月28日中午12时。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有效管理调研组,将联合教育主管部门集中登报向社会公示入围名单,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基本简介、咨询电话、机构地址)。录入《贵州民办教育管理》公众号名师名校栏目,供学生家长参考选择,提示学生选择培训机构的标准。各地教育颁证和市场监管、消防等管理部门对接受整改、申办证照的机构作为参考学习的示范模版。优先推荐成为贵州省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设置贵州省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民办培训模范基地。优先享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师专业水平认证考试基地设置,承办本区域内民办教师专业水平认证考试。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教师水平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同步进行教师队伍稳定管理、约束机制,减少生源流失。优选为“2019贵州省民办非学历教育(五优)教学单位”,首批辅助单位(五优:优质课本、优质教学、优秀管理、优美环境、优惠服务)优先享受民办教育专属律师团队打包服务,组团共享共建长年律师顾问服务。(《贵州日报·科技周刊》通讯员 段超木)
10月9日,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省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报考工作启动。资格审查办理将于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进行。 据悉,2020年教育部下达博士生计划1000人(不分配到省),硕士生招生计划4000人,其中贵州328人。招生计划数在10人以上的招生单位可招收不超过10%的汉族在职考生,招生计划数不足10人的招生单位全部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的博士考生中,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80%。学生毕业后,必须按协议履约,不得违约。对未履行定向协议的毕业研究生,将视情记入个人征信档案。 符合国家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具有贵州籍贯(或在贵州省参加高考并录取)的少数民族应届、往届非在职和在职考生;贵州籍汉族、非贵州籍汉族和少数民族考生,需在贵州省工作3年及以上,且报名时仍在贵州省工作。 今年我省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九个市(州)招生考试机构和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两个高校共设置11个报考点。其中,各市(州)报考点原则上只接受户籍或学习、工作单位所在地在本市(州)的考生报考。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报考点原则上只接受户籍或学习、工作单位所在地在学校本部所属行政区域内的考生报考。 因考位限制,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报考点将设置报考人数上限,当缴费人数达到报考点容纳上限时,系统将自动关闭该报考点,并禁止未缴费考生继续缴费。考生须先取消当前报名信息后,再在系统提供的可选报考点中重新选择报考点进行报名、缴费。 在省外院校就读的应届考生,原则上在就读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考点考试,考点设置查询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试文件规定;省内院校应届、往届非在职和在职考生,只能在省内考点参加考试。 考生需登录资格审查平台注册后申请,其中,办理资格审查需提供材料为: 1.应届考生: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上传就读学校教务或学生部门出具的在校证明(须写明姓名、性别、籍贯或入校前所在省份、民族、入校及毕业时间、专业等信息)。 2.往届非在职考生:除常规填报事项外,往届非在职考生档案、户口必须在贵州,需上传由贵州省、市(州)、县人才交流中心或贵州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管理并出具档案保管证明。 3.在职考生: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上传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格式自拟,汉族考生还需注明工作年限),并加盖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法人单位公章,没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同时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在职考生户籍、档案必须在贵州省。 据悉,报考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查办理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节假日及其余时间不予办理。网上报名后,工作人员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报考博士研究生办理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起,节假日及其余时间不予办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晏海艳编审 王璐瑶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一共拥有29所本科院校,本科院校数仅比重庆市、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多。29所本科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分别为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2004年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9月,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学校占地面积4646亩,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7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13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贵州医科大学:原名“贵阳医学院”,其前身为1938年建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并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65年将“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划离另行组建“贵阳中医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4月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868亩,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医院6所,非临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82个。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1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近2800亩。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81个本科专业。遵义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学校现由贵州省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广东省珠海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约2515亩。学校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下设28个教学院系、包含30个本科专业,5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学校2004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11月,原“贵阳中医学院”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林城贵阳,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现有23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
近日,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包括哪些方面?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跟小编一起来看↓↓↓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充分激发办学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3.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行政岗位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5.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6.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三、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7.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8.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9.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0.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11.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推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水平民办高校学位授权的支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12.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单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继续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博士招生计划弹性管理。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1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7.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18.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全球布局。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五、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19.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21.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22.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23.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2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单位党委会、常委会,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25.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26.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27.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保障办公条件;健全校、院(部、系、所)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28.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资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各地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宣传引导,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20年9月4日
11月18日,省招生考试院下发关于2020年贵州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安排及有关事宜的通知,2020年我省暂无新开专业,一批自考专业将停考。其中,中学教育类专业、英语(本科)、环境设计(本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已下文停考,但目前尚有部分遗留考生,2020年继续安排课程考试。农业经济管理(专科)、基础教育(本科)、公安管理学(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由于报考规模过小,且生源持续下滑,2020年停止接纳新生,过渡一年后于2021年停考。动漫设计(专科)、烹饪工艺与营养(专科)、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及产品设计(本科)等专业由于实践性较强,社会零散考生实训组织较难,所以不对社会零散考生开考。除2018年之前已下文停考的专业外,我省所有专业均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要求,使用新的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在新《专业基本规范》出台之前,专业课程设置不变。2020年全国考委修订了部分教材、大纲,我省共涉及10门课程;2020年4月考试启用的省考课程新教材共65门,2020年10月启用的省考课程新教材,考生可于2020年5月10日后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的自学考试版块查询《专业计划及教材信息》。报考本科的考生,取得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合格成绩后即可到主考学校报名申请撰写毕业论文,报名时间为3月、9月(具体时间需与各主考学校联系确认)。各主考学校联系电话:贵州大学0851-88154336贵州师范大学0851-86702452贵州医科大学0851-86778823贵州财经大学0851-85989574贵州民族大学0851-83610603贵州师范学院0851-8582贵阳学院0851-85842786贵州理工学院0851-88402681遵义医科大学0851—28609379 贵州商学院0851-86826002都市新闻记者 熊俊松编辑 郝梦校对 高琴编审 钟俊怡 周密
2020年贵州省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材料公示信息公布,一共新增80个硕博学位点,其中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从各学校分布情况来看,贵州大学新增11个博士点,其中8个一级学科点(民族学、物理学、冶金工程、电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公共管理)、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学、资源与环境、兽医)。贵州师范大学新增15个学位授权点,其中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教育学、生态学、中国史)、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2个(天文学、哲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个(教育、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8个(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工商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机械、林业、农业、土木水利)等。贵州医科大学新增6个学位授权点,分别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1个(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个(翻译、生物与医药)。遵义医科大学新增6个学位授权点,分别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贵州中医药大学新增5个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护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另外还有贵州师范学院的教育、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电子信息、教育、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与化工、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农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贵阳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8个硕士学位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国际商务、教育、体育、艺术),贵阳财经大学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公共管理)、2个硕士专业一级学科点(数学、城乡规划学)、3个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点(新闻与传播、工程管理、艺术),贵州民族大学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硕士学位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机械、旅游管理、图书馆情报、药学)。
公示新闻内容近日,贵州省教育厅公示了贵州省2020年度拟新增申报的硕士、博士授权单位,根据公示材料来看,贵州省一共有6所高校申报,其中,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申报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申报成为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根据材料,香蕉进行了一些整理:(一)关于博士授权申报贵州省今年有2所大学申报,且都是医科大学,一所是西医,一所是中医,据悉,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都是在1981年的时候就正式成为硕士授权单位了,硕士授权已经39年了,学科建设经验丰富、底蕴深厚,申报成为博士授权单位,也是情理之中。贵州中医药大学申报了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博士(专)三个博士授权点。遵义医科大学申报了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基础医学三个博士授权点。(二)关于硕士授权申报1、铜仁学院该校2010年才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本次申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硕)、材料与化工、农业三个授权点。2、遵义师范学院该校于2005年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本次申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教育三个授权点。3、贵州师范学院该校于2012年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本次申报了教育、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三个硕士授权点。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该校于2004年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本次申报了教育、艺术、电子信息三个专业硕士授权点。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希望最大,首先,它的学士学位授权最早,已经有16年了,而其他高校甚至还有2010年后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如果有两个名额,小编认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和遵义师范学院最有希望!小编拙见,不喜勿喷,谢谢。
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贵州省贵阳市的几所大学吧!速看!贵州省这三所大学,坐落于贵阳市!一,贵州大学贵州大学简介:贵州大学于1902年始建,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公立大学,是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于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办学条件:截至2016年12月,学校设有40个学院、有13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二,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简介:贵州医科大学简称贵医大,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唯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办学规模: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简介: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交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办学规模: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总结本文就到这里,小伙伴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跟小编一起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贵阳市#
2020年,贵州省教育工作怎么干?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按照2020年教育工作总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制定了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年要重点抓好35项工作。具体有哪些?一起来看↓↓↓今年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教育脱贫攻坚目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0%。所有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95%以上。“校农结合”“营养餐”本地贫困地区农产品采购比例达到80%以上。——教育民生工程目标:在100所中小学实施“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建设100所公办幼儿园、50所中职强基工程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目标:重点打造植物保护学科群、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等23个学科(群)。重点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52个,省级一流专业154个。做好2020年国家级及省级一流专业申报工作,继续打造建设与我省12个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直接相关的10种共19个布点专业的建设。力争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4家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左右。——科学研究攻关目标:支持高校围绕“三大战略”开展科研攻关,特别是服务12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等领域,资助建设重点领域攻关项目50项左右,资助建设特色领域项目40项左右,资助建设科技拔尖人才项目20项左右,资助建设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300项左右。——教育质量提升目标:基本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95%、90%、40%,职业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安全设施保障目标:完成教育部明确的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100%,一键式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联网率100%,专职保安配备100%“三个100%”的目标要求。完成2020年工作目标任务,要继续盯住“1+1+8”重点工作任务不放,紧紧围绕“1234”工作思路(坚持一个统揽: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关注两个焦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三项重点:高质量打好“十三五”收官之战、高精准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高站位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抓好四项保障:运行运转机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保障、防范化解风险保障、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保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啃下“硬骨头”,全力推进新时代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性提高。2020年全省教育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35项工作Part 101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目标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育系统特色,聚焦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教育系统专责推进的改革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协同推进的改革任务、需要率先探索的改革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对重大改革提供研究咨询评价服务等五种类型,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工作措施:制定2020年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创新学习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列入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和教职工教育培训内容,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制订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情况纳入巡察监督重点检查内容。02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工作措施: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反三转”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规范高校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高校完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培育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推进中小学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加强工会、青年和妇女工作。全面提升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老同志独特优势和作用。03着力打造爱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目标任务:把加强思想和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干部执政本领。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平台、优环境,留住吸引聚集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措施:认真做好高校党委换届工作。组织开展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指导高校做好换届工作,配合省委组织部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认真做好高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工作。加强对民办学校党组书记的选派和管理工作。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重视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高校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健全完善高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督促指导各高校抓好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领军人才培养工作。配合省委组织部积极做好“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十百千”“长江学者计划”“西部之光”等人才项目遴选工作。04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目标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践行“四种形态”,紧扣“六个围绕、一个加强”,持续深化政治巡察、政治研判、专项检查等党内监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地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机关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制订厅党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和主体责任清单。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整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坚决整治拖欠和挪用教育经费问题。不断加强巡察规范化建设,努力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巡察整改日常监督机制,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Part 20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树牢爱国主义根基,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措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师生,旗帜鲜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学段衔接、完善顶层设计,统筹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发展,统筹校内校外、强化实践育人,统筹各类课程、做强课程思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辅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和改革,推动形成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格局。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化每一位教师育人意识,在每门课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堂。建立“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新思政格局。加强对新办、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学校思政工作的领导。探索建立与省属本科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结对共建的制度,在项目、资金、队伍培训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压紧压实各主体责任,尤其是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党委(党组、党支部)书记真正担起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政治巡察、检查考核制度,强化述职评议制度,切实落实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制度。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好建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队伍保证。06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目标任务: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推动大中小学体育、美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体育考试评价办法。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完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军事技能训练制度。工作措施:研究制定《贵州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学业)体育考试制度,探索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测试办法改革。完成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学生体质监测制度,以市(州)和高校为单位,发布《贵州省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白皮书》。加强教体融合。建立高等学校体育评估制度。组团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决赛阶段比赛。开展以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冬季项目为重点的学生体育竞赛、教师培训;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扎实推进“八大体系”建设,畅通足球学校特长生升学通道。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学校美育发展改革备忘录》,强化学校美育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省级活动。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落实《贵州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狠抓儿童青少年学生近视防控。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完成好第八次全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做好全省学生国防教育及军训各项工作,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国防体育工作开展,打造贵州国防教育新模式。07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拓渠道、优服务、强保障,确保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就业局势基本平稳。工作措施: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配合相关部门把“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做好做实。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引导学生投身军营成长成才。做好教育部直属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抓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促进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Part 308紧紧围绕“1+6”重点任务抓好义务教育保障工作目标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补短板、兜底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更好发挥教育脱贫一批作用,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工作措施:继续紧盯“控辍保学”这一个核心指标,抓好“学生资助、教育经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教师队伍配备、东西部协作、学校安全稳定”这六项教育保障。用好控辍保学“五个四”举措和《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进一步压实“七长”责任,落实定点联系指导机制,强化督促,扎实劝返。抓实学生资助保障,坚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不漏一人,确保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抓实教育经费保障,坚持“两个只增不减”,确保教育资金及时、足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抓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抓实教师队伍配备保障,配合省委编办落实好《关于进一步控潜创新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动态调剂、互补余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教师配备。抓实东西部协作保障,坚持“一对一”或“多对一”,推动全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与东部帮扶城市学校全面形成组团式帮扶关系。抓实学校安全稳定保障,坚持平安、阳光、文明、和谐发展标准,多管齐下,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助推脱贫致富。继续深入抓好定点帮扶荔波县和平塘县大塘镇工作。09加强语言文字应用和管理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推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和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结合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的培训工作,推动双语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的国培计划继续开展。完成全省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县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和语言资源集的编写等相关工作。10推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目标任务: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措施:认真实施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继续聚焦民族教育质量与特色发展,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加强偏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试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调整普通高中“民族班”“宏志班”招生政策;优化培养布局,办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后备高素质人才;继续认真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Part 41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目标任务:多渠道扩大公办资源,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整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工作措施:继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工作。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推动省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工作,推进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建设。推进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项目、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项目在我省的实施。在农村地区实施幼小衔接与入学准备项目试点,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12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任务:缩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强城镇学校建设规划,扩大学位供给。确保2020年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巩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成果。工作措施:推动贵阳市、遵义市等地率先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快乡镇学校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确需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达标建设,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促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督促指导“大班额”任务较重地区切实完善工作措施。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因地、因家、因人采取精准化帮扶措施。13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目标任务:全省普通高中66人以上超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左右,56人以上的大班额比例持续下降。保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中有升。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工作措施: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相关工作,做好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高中第二次评估工作。继续扩容建设普通高中学校。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不断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14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中课程实施,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线上线下同步管理,按期完成线上培训机构备案工作。组织实施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组织实施2020年国家高中课程实施监测,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校。Part 515加快构建贵州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牢记嘱托,办好职业教育。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围绕实施“职教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出台《贵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提高教育“9+3”计划成果。实施“中职强基工程”“高职双高计划”。加强中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实现“中高本”教育贯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育训结合,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推动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提升继续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目标任务: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范管理,加强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措施:推进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推动全省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指导推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鼓励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能力。17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任务:建立完善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落实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作措施:加大部省合建贵州大学支持力度,努力将贵州大学打造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支持设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及空白领域的高等院校。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工作方案》,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建设,构建跨学科组织模式和学科联盟,打造一批贵州高峰学科。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双万计划”,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开展本科专业预警和专业评估、新专业评估。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及脱贫攻坚、27个重点产业申报专业,培育建设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启动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强化学生实习实践,优化实习过程管理。继续深入实施学科突进行动计划,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战略高地。发布《贵州省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指南》,引导高校谋划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一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授权点的重大突破。启动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推动产学融合从理念向制度落地的先行实践。进一步加大对文史哲天地生数理化传统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新建本科高校和市(州)本科高校增列一批贵州省特色学科。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鼓励我省高等院校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支持省内高校做好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学科专业布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生态文明教育。18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能力目标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提升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工作措施: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汇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围绕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的12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制约农业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高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动对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组织高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电子、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颠覆性研究,争取建设1-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大地论文工程”,完善项目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砥砺科研热情。Part 619稳妥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稳妥启动高考改革再深化、再攻坚,提升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工作措施:制定出台高考综合改革相关配套文件,做好综合改革后高考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培训。强化命题管理能力建设,开展高考命题专家库和命题管理制度建设。启动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基地建设工作。启动标准化考点升级改造,建设考试作弊防控系统,开展保密室高清升级及试卷流程监控智能系统建设,计划并力争在2020年高考中投入使用。深化自主招生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普通高校专升本制度改革。20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目标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方式,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工作措施:积极参与国家教育评价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完善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实施“五育”并举引领支持计划。研究制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加强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宣传解读,推动凝聚改革共识。将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健全教师分类评价办法,加强师德考核力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严肃学术行为。21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目标任务: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执法关键环节能力,加强普法教育,全面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措施:推进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地方教育立法前期工作。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健全依法行政机制,完成《教育行政执法文书统一格式》和《教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参考基准》制定工作,完善教育制度实施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支持教师依法实施教育惩戒权,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大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继续实施好青少年学生“1+N”普法工程。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学籍学历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切实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法治毕节”创建和收官总结。继续推进教育领域户籍改革工作。22持续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工作措施:督促高校抓好《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落实。推进落实《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配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职称评审规定(人社部第40号令)》,进一步加强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督和服务工作。落实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畅通依申请公开渠道。统筹规范监督考核工作。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开展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专题培训。23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目标任务:着力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对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分级督导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热点难点进行专项督导。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自查工作,开展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工作。巩固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监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认真开展好常态化、随机化的专项督导检查工作,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督学责任区建设,严格落实督导挂牌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立足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实际,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全省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水平。24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目标任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措施: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政策体系,稳步推进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开展民办高校年度检查和专项审计,加强对民办高校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制定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审批及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置及管理,提高民办义务教育水平。分类治理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民办学校和无证民办幼儿园。建立优质特色民办学校项目库,集中扶持一批条件好、质量优、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多层次合作办学,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扶持,帮助民办高校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办出特色。25扩大新时代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目标任务: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升级版,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 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办好2020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服务国家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打造务实合作精品项目。继续加强来黔留学工作,拓展来黔外国留学生国别,规范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院校工作、稳步扩大来黔留学生规模,着力提高来黔留学质量,打造“留学贵州”品牌。继续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国家及地方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加大公派出国留学力度,加强服务监管,提高选派质量。继续加大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Part 726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目标任务:深化师德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工作措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纳入各类教师培训项目重要内容,强化宣传解读,推动各项规定落地落实。督促各地各校落实履行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持续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绷紧监督之弦,加大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查处力度,对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坚决做到“零容忍”。继续开展“四有”“三者”好老师专题培训。27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标任务:践行教诲,抓好“四有”“三者”好老师建设。打造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升级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措施:抓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启动县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和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基地学校建设工作。抓好“特岗计划”实施,加大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及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抓好“国培计划”实施,重点加强乡村教师、校(园)长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校(园)长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全面落实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展好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28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目标任务:强化地方主体责任,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政策。工作措施: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继续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强对各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实现全省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继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9深化教师管理改革目标任务:推动教师管理机制创新,增强教师队伍治理能力。工作措施:抓好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认定、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相关工作。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规范针对教师的各类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各类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各种报表填写,抽调借用教师等行为,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性事务负担。八、30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权责清晰、分担合理、更为多元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更加科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和监督体系。工作措施:继续最大限度争取各项教育资金,确保“两个只增不减”。指导督促各地按要求完善和落实本地各类学校的生均财政拨款政策,及时落实相关财政资金。继续制定出台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继续实施厅机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数据分析与利用,充分应用由教育部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平台,努力实现实时动态掌控全省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拨付、使用进度等情况。继续开展对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31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标任务: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师生信息素养;加强全省教育大数据应用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工作措施: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为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安全保障等提供支撑。实施“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推动全省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省级平台功能,丰富平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快各级平台互联互通;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夯实信息化环境基础,实现提质增效;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应用;积极推进贵州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小学微课应用暨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微课应用活动实验校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课堂变革;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努力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校长、教师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32强化教研科研工作和教育质量监测目标任务: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措施:开展贵州省第七届中小学(幼儿园)优质课评选观摩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省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省级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深入基层指导学校经常性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制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深化专题研究,提升服务决策能力,开展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做好全省全面小康“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标”统计监测工作,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33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建设平安校园,保护学校、师生安全,坚决减少校园命案。工作措施: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综合防控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构,完善各级教育安全工作部门联动机制、信息通报制度和应急处置制度。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完善数字化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加大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法治教育常态化机制和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机制。健全完善省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危化品、实验室安全防控、消防、食品卫生、防溺水等防范学生非正常伤亡等的督导检查。配合相关部门强化接送师生车辆安全管理。推进防治学生欺凌、性侵、校园暴力等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作。34强化教育系统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维护全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加强对学校网络、校报校刊的管理,严明教学纪律,坚决防范错误思想、宗教活动等对学校的侵蚀,切实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加强对新办高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项目、资金、队伍培训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制定相关工作应急预案,做好改革风险评估和舆情监控,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35加强教育宣传目标任务:讲好“贵州教育好故事”,发出“贵州教育好声音”,传播贵州教育正能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工作措施:完善教育宣传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大主题宣传力度。密切与中央驻黔和省内新闻媒体的联系,办好省教育厅门户网、“贵州教育发布”和“贵州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号、《贵州教育》杂志、《贵州教育报》。加强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以下5个方面↓↓↓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牢育人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实现教育公平惠及,必须精准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贫困地区是教育发展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加快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守一个不能少的定力,一个不掉队的毅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让人民满意。三是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家化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才能真正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是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必须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是破解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发展的活水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扫清发展障碍,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发展机制,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各方面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努力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五是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必须不断寻求单项或节点突破。特色就是竞争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深入推动特色教育强省“五项行动计划”,做足特色文章,在学科设置上培育特色、在科学研究上形成特色、在办学模式上打造特色、在职业教育上突出特色,多争取“单项冠军”,才能引领教育现代化水平节节提升。编辑 罗镇武校对 黄盈莹编审 廖波 周密来源 贵州教育发布
考研的同学请注意!贵州省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来了,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初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怎么报名?初试如何安排?随小编一起来看↓↓↓01.初试时间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02.初试科目初试方式均为笔试。12月26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6日下午 外国语;12月27日上午 业务课一;12月27日下午 业务课二;12月28日 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请见《准考证》及考点和招生单位公告。03.报考点设置及要求我省2021年设置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花溪)、遵义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安顺市教育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毕节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铜仁市招生考试院、六盘水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黔南州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黔东南州教育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黔西南州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共十二个报考点。报考点接受考生咨询,办理报名手续,安排考场,组织考试。1.贵州大学只接受报考贵州大学的考生。2.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原则上只接受户籍或学习、工作单位所在地在贵阳市的考生报考,贵阳市报考贵州大学的考生原则上应当选择贵州大学报考点。3.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花溪)、贵州财经大学报考点原则上只接受户籍或学习、工作单位所在地在报考点所属行政区域内的考生报考。因考位限制,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花溪)、贵州财经大学报考点将设置报考人数上限,当缴费人数达到报考点容纳上限时,系统将自动关闭该报考点,并禁止未缴费考生继续缴费。考生须先取消当前报名信息后,再在系统提供的可选报考点中重新选择报考点进行报名、缴费。4.贵安新区的考生按就近原则选择安顺市或贵州财经大学报考点报考。5.其余各市(州)报考点原则上只接受户籍或学习、工作单位所在地在本市(州)的考生报考。考生在报考时应当仔细浏览各报考点公告,按报考点要求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报考点。6.报考点联系方式04.报名程序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或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在网上缴纳报考费。网上报名及缴费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现场确认由省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相关报考点进行。05.网上报名(一)网上报名时间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二)网上报名流程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请关注贵州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有关报考条件和注意事项,详见教育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已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公开)及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报考招生单位公告。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06.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一)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为2020年11月6日至11月10日。(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流程考生应及时关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及各报考点发布的公告,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退出现役证》原件或复印件。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考生未按规定完成网上报名、缴费及网上确认(现场确认)的,其报考信息无效。07.打印准考证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8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08.其他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他有关事项请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和“贵州省招生考试院(http://www.eaagz.org.cn/)”网站浏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