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间,贵州大学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据悉,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大学实际情况,经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贵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除下表所列情况外,其他未提到的学科、专业或领域(包括总分、单科分数线)均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B类考生)”。 专项计划考生复试分数线已另行公布,详情请登陆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询。要提醒考生的是,贵州大学校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形式及要求等,将于近日通过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各学院(中心、实验室)网站及时对外发布。请考生密切关注,安心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都市新闻记者 熊俊松编辑 王浩校对 肖阳编审 廖波 石云华
5月6日,贵州大学公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具体如下:据介绍,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大学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贵州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除上表所列情况外,其他未提到的学科、专业或领域(包括总分、单科分数线)均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B类考生)”。专项计划考生复试分数线已另行公布,详情请登陆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询。(http://gs.gzu.e.cn/) 贵州大学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形式及要求等,将于近日通过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各学院(中心、实验室)网站及时对外发布。请考生密切关注,安心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咨询电话:0851-88292217。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王迟编审 胡莹
4月24日,记者从贵州大学获悉,经研究并报经省教育厅批准,贵州大学决定从4月25日起,分批、错峰、有序地安排研究生陆续返校。 其中,第一批返校学生为经批准的省内博士研究生,返校时间为4月25日13:00-20:00。第二批返校学生为经批准的省内理、工、农、医类拟毕业研究生,返校时间为4月28日 8:00-20:00。其他返校批次待定。 据介绍,学生在入校时,步行可选择西校区正大门或南校区南湖路入口大门,自驾车同学经批准以后可从东校区西门进入,其他批次待定。同时,返校学生需携带健康证明、身份证、学生证或校园一卡通等证件。进校流程为:身份初核(身份证、学生证、校园一卡通之一和健康证明)——第一次测体温——扫入校码——第二次测体温——卫生消毒——领取口罩——进入校园。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李劼编审 王璐瑶
4月24日,记者从贵州大学获悉,经研究并报经省教育厅批准,贵州大学决定从4月25日起,分批、错峰、有序地安排研究生陆续返校。其中,第一批返校学生为经批准的省内博士研究生,返校时间为4月25日13:00-20:00。第二批返校学生为经批准的省内理、工、农、医类拟毕业研究生,返校时间为4月28日 8:00-20:00。其他返校批次待定。据介绍,学生在入校时,步行可选择西校区正大门或南校区南湖路入口大门,自驾车同学经批准以后可从东校区西门进入,其他批次待定。同时,返校学生需携带健康证明、身份证、学生证或校园一卡通等证件。进校流程为:身份初核(身份证、学生证、校园一卡通之一和健康证明)——第一次测体温——扫入校码——第二次测体温——卫生消毒——领取口罩——进入校园。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记者:王雨
【前言】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做强贵州大学。省两会期间,就如何做强贵州大学这一话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参加全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他们纷纷表示:贵州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急需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作支撑,贵州人民亟待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服务。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前林“‘做强贵州大学’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贵州人民的殷切希望,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前林说,贵州大学是全国14所部省合建高校之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做强贵州大学,就是要支持贵州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支持贵州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全省高等教育‘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工作。”陈前林说,政府要加大投入,为学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贵州在人才选拔和项目申报的限人限项中,要充分考虑贵州大学的师资规模和水平,给予更多的资源分配。 “从学校来讲,我们要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陈前林表示,学校师生要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以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陈前林说:“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大家一起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一定能把贵州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策划 | 岳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编辑 杨羽编审 杨仪 施昱凌
基于氮杂环卡宾催化剂开创了系列新型催化模式,实现全新骨架活性分子的快速高效构建,为新型免疫诱抗小分子先导发现打下坚实基础,并实现了农药分子高效清洁合成,达到农药及功能分子合成领域最前沿的国际顶尖学术水平;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环瓜环“外壁作用”新概念,揭示了瓜环与农药边界效应,实现百草枯、胍类农药分子可视化的低成本快速检测及毒性抑制;构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模式,在全国13个省累计推广应用4127万亩…… 近年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团队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以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核心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特色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一些成果达到领域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贵州大学校园在2020年9月16日举行的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会上,由10余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农药学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建设“双一流”大学,是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得益于“双一流”大学建设,贵州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实现了为4000万贵州人民提供不用出省就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75%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积极投身全省各领域,发挥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贵州大学还聚焦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2018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贵州省最高科技奖2项、一等奖6项,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率78.8%;陈肖虎教授团队首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磷矿中工业化回收碘的国家…… 取得如今的成绩,贵州大学走得并不容易。虽建校百余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诸多原因,贵州大学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尤其是学科建设,发展相对缓慢。2020年贵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3项,在西南地区高校中名列第三。图为贵州大学师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穷省也要办大教育。2004年,贵州抓住国家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契机,将原贵州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进行整合,集中两校优势科研力量和学术队伍,凝练9个学科群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群作为贵州大学申报“211工程”的主要学科支撑。2005年9月8日,经过不懈努力和各方支持,贵州大学成功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成为全省唯一一座“211工程”大学,结束了贵州没有“211工程”的历史。 入选“211工程”后,贵州大学开始走上发展快车道。2012年9月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2016年4月被列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20年9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1项,较上年增长61项,立项数实现历史性突破。 纵览贵州大学百余年办学历程,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从进入“211工程”到迈向“双一流”,学校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贵州大学金林红教授团队在茶园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贵州省推进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方案》(黔府办函〔2019〕88号),通过3—5年建设,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百强名校行列;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排名提升至全国前60名,建成国内一流大学;到2050年,2—3个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学校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成为国际知名大学。 当前,随着全省进入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新发展阶段,一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服务已成为贵州发展的迫切之需。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做强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也志在成为全省高等教育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实干人才、提供科研支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编辑 刘娟 编审 杨仪 肖慧
2月12日,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贵州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及复试有关工作的通知》。初试成绩公布1.成绩公布时间:2020年2月21日2.成绩公布渠道: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在2021年贵州人才博览会召开前夕,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大学通过优化政策育才、拓宽渠道引才、创新体制用才、优化环境留才,逐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据介绍,“十三五”以来,贵州大学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1人,约占全省高校的70%;引进博士478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从2016年的31.84%增长至目前的47.5%。自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每年均有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并实现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捷(右一)为宋宝安(左二)、马克俭(右二)颁发“优才卡”。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左一)陪同颁发“优才卡”。(骆文文 摄)贵州大学的人才工作,最突出的成绩是人才培养走出新路子。作为贵州高等教育“领头雁”,近年来,贵州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聚才谷”,为更多优秀人才创造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贵州大学“特设岗位”正因此而生。贵州大学的特设岗位,是吸引包括“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卓越人才”“青年英才”等人才类型在内的选才用才机制,其目标是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合同管理,以高水平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较为优厚薪酬体系为杠杆,促进人才资源最佳效益的发挥。2020年贵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3项,在西南地区高校中名列第三。图为贵州大学师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自2018年设置特设岗位以来,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到贵大工作,也激励了校内优秀人才奋发作为。目前学校共聘用特设岗位人才161人,经过科学培育,其中1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0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大学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20%由特设岗位人才申报。特设岗位作为贵州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成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坚强支撑。以特设岗位为代表的贵州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贵州大学对标贵州各项战略规划特别是产业振兴规划,引进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十大工业产业人才以及结合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推进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数据显示,贵大领军型高端人才占全省高校80%,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占全省高校60%,对全省科技的贡献率占全省高校的60%。自建校以来,贵州大学累计向社会输送了5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70%奋战在贵州省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条战线,培养造就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宋宝安,在贵大校友中,涌现出周卫健、郝小江等中科院院士。贵州大学校园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利用智力和人才优势,参与全省产业发展。贵州大学2020年获批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西南前三,其中143项围绕贵州特色资源、71项聚焦乡村振兴开展科学研究,这将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当前,贵州大学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5个,居全国高校第12位;“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居全国第56位;“艾瑞森”校友会全国高校排名第87位……贵州大学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下一步,贵大将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抓手,以“做强贵州大学”为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编辑 孙远铭编审 田旻佳 韦一茜
4月22日,太原理工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信息更新显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郑强已出任该校党委书记一职。郑强 资料图郑强,男,汉族,福建武夷山人,196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委员会书记。1978年至1982年,浙江大学本科就读(理学学士);1985年至1988年,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工学硕士);1990年至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日本京都大学留学,1994年12月获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浙江大学教授。历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副教务长兼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求是学院院长。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其间: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任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挂职);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任贵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6年12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2020年4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先后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等。担任《高分子学报》、《功能材料》副主编,《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通报》《应用化学》《塑料工业》《功能高分子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5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5篇,大于5的50余篇,大于3的2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应用研究成果已产生经济效益逾50亿元。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以第1完成人获省级科技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近十年,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高校、企业、机关、中学进行了200多场讲演,主要涉及人才、科研、教育等与高校和人才息息相关的话题。央视1套《东方时空》《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等栏目,中央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人物》等杂志均予以专题报道。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