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大学,勉励同学们要在实践中全面磨练和提升自己。九年后的5月8日,以“格物致用”为主题的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拉开序幕,该论坛自2017年起已举办四届,旨在重温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我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勉励广大学子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论坛主会场设在贤正楼多功能报告厅,百余所兄弟高校学生代表、我校各单位师生通过连线进行“云分享”。校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宣读省长谌贻琴给贵大研究生会同学们的回信《回信》指出,贵州大学师生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新时代贵州青年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传承弘扬“五四精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奋斗礼赞时代,用拼搏成就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留住最美丽的芳华。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深刻阐述“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内涵以“格物致用”为主题,再次回顾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希望同学们发奋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继往开来,报国常抱赤子心。他深刻阐述了“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的内涵。要求同学们要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钻研透彻;要通过不断从总书记讲话中汲取营养,做到真正“致知”;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国计民生,改造世界;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学以致用。他希望,贵大学子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团省委副书记丁毅诵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他在诵读前告诉同学们,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九年来历久弥新、余音绕梁,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让人倍感兴奋、受益匪浅。新时代青年要养浩然之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校长宋宝安院士为获奖同学代表颁发“书记校长特别嘉奖”林洁如、徐琳、袁有树、黄佳瑜、张建、李定银、吕艳超、唐文、白天泉、罗继伟、田浩原、陶怡、熊小龙、陶永志、耿和希、安旭民等十六名在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获得嘉奖。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演唱原创歌曲《博士村长》“你是博士,也是村长,誓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现场动情演唱了原创歌曲《博士村长》。研究生会主席邓园园同学号召同学们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贵大青年学子定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志存高远,在新征程中绽放青春风采。援鄂战士2016级生物学博士生林洁如同学分享一线战疫故事作为援鄂医疗队一名大夫,她履行了医者的誓言,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以“心、情、志、行”四字解读青年责任与担当贵州大学举办此次论坛,对进一步重温习总书记在贵州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贵州教育系统、青年师生的精神风貌。他用“心、情、志、行”四个字深刻阐述了青年责任与担当,希望广大学子一是要坚守初心,常怀忧国之心,悟透“格物致用”的时代背景;二是要厚植爱国之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三是要有砥砺强国之志,锤炼风雨无阻的高贵品格;四是要实践报国之行,投身决战决胜的生动实践。他强调,广大青年学子要牢记习总书记殷切嘱托,弘扬“五四”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论坛总结以线上“云闭幕”方式在中国文化书院举行。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贵州大学等校研究生代表相继通过一个线下主论坛和四个网络“云”分论坛,开展了青年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青年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抗击疫情中青年的担当与作为,在脱贫攻坚中青年的担当与作为等主题交流活动。在书院现场,贵州大学同学以线上直播方式向论坛与会者介绍了“五九”重要讲话及中国文化书院的概况,南开大学王天皓同学、南京师范大学刘文远同学、中央财经大学冯越同学、石河子大学朱普生同学、贵州大学邓园园同学作了主题总结分享和交流发言。本次论坛共收到参会论文375篇,根据《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征稿启事》的要求,经论坛组委会评选、贵州大学图书馆查重检测,选取产生102篇优秀论文,结果如下: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优秀论文名录格物致知 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报效祖国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立足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文字:尹梓熹、实习记者 周尧图片:冯月成、贵研新闻社 贾正伟编辑:陈仕婷责任编辑:李辉审校:尹梓熹编审:文洋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为贵大点亮在看!↓↓
5月15日,由贵州大学城乡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发起的镇山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系列活动之“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2020年度志愿者工作营培训交流会在贵阳花溪镇山村举行。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文物局、贵阳市住建局、花溪区住建局、花溪区文旅局、石板镇人民政府、贵州山和少年研学教育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镇山村村民、驻村艺术家、贵州大学设计师等36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志愿者工作营培训交流会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地处花溪水库中段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是一个以明代屯军文化为背景的布依族村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镇山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之一。 据悉,“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活动是贵州大学余压芳教授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在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之一。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是急需保护的敏感地段和时段,客观存在识别遗漏、价值低估、保护无准绳等问题。活动连续举办目标是在1000座民族村寨中寻找文化空间、开展研学旅行,构建民族村寨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模式,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活动座谈交流现场据余压芳介绍,“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目前已经在200余座村寨中开展,其典型做法包括:(1)识别文化空间;(2)培训村民文化讲解员;(3)开展文化空间定向越野;(4)总结交流。本次活动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使村民和访客深度理解文化空间保护传承的意义,帮助村民和访客找到文化线索,树立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镇山村的普及和发展,有效推进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觉意识。在保护文化空间本身的同时,激发村民和社会各界力量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潜力,具有重大的文化普及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公益性意义。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侯帮虎编辑 王琳编审 晏海艳
新冠病毒肆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离家万里远赴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们也不例外。近段时间,贵大的留学生们也在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为中国加油打气。接下来,溪溪就带你去看一看吧!01“Come on!China”有人手写祝福,为中国加油。张德江(印度)杜丽(老挝)缇娅娜(俄罗斯)光洁(埃及)王笑笑(埃及)达沃(冈比亚)阮氏秋恒(越南)梅花(哈萨克斯坦)马燕飞(孟加拉)乔峰(冈比亚)那歌(冈比亚)蒋拉民(冈比亚)有人通过朋友圈声援武汉,声援中国。有人捐款捐物,援助一线。02“我们一直都被学校爱着,关心着,被体贴着”2020年寒假,我校有170余名留学生留校或外出旅游,国际教育学院及时了解留学生外出旅游情况后,学院出台完善了系列文件,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护工作,按照疫情预防的重点,学院在留学生宿舍安装了临时门禁,并在电梯、公共浴室、洗衣房、宿舍房门等醒目位置张贴疫情防控“温馨提示”;向在校留学生发放一次性口罩,并在宿管办公室配置体温计、消毒棉签、酒精等预防必需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多渠道指导学生做好防护,并要求班主任将重要提示不间断地发到班级微信群;指导留学生使用贵州大学开通的心理支持网络辅导服务平台,以获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服务。一张张具有保障安全的临时门禁卡,一个个需要时送上的口罩,一条条及时的疫情防护提醒消息,······不同肤色的留学生在贵大感受着相同的温暖。于是,他们将温暖铭记在心,提笔写下一封封感谢信。他们写了什么呢?快和溪溪一起来读一读吧!巴基斯坦留学生罗坚给国际教育学院的感谢信我每天都能看到有关病毒的新闻。根据每天的新闻和更新,大家都了解到这次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是十分危险的状况。尽管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我衷心的与我们的邻国一起祈祷和祝愿中国能够度过这次难关。这不仅是因为我在中国求学期间所受到的中国师生的细致关怀,更是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我完全信任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会尽快控制住这种病毒,他们动用了所有资源会带着中国人重新微笑地走向生活。祝愿我在中国的所有老师和朋友都健康平安。所有人的家人都很安全。也祈祷在去除这种病毒后能继续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冈比亚留学生乔峰给国际教育学院张成霞院长的感谢信致老师:愿你们永远安康!谢谢所有的老师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还想到了我们,我们在贵大国教院的领导和保护下,我们一直都被老师们爱着,关心着和被体贴着。我卡里姆和其余的学生非常感激你和其他教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也非常清楚和肯定国教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因为我们有同事在其他大学。因此,我们向所有老师们致以问候,同时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对你身边的老师们和他们所做的努力表达我们的感谢。教授,感谢您和其他老师,也特别感谢您对我们的爱和无尽的努力,让我们永远快乐。我们很高兴,我们爱您,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谢谢您,祝您有美好的一天。我们将一起战斗,取得胜利。爱无国界,情系中国,共克时艰,共盼春来。溪溪相信,抗疫之战的胜利属于我们!图文来源:国际教育学院转自贵州大学
思政课是不是只讲大道理,而且特别沉闷无趣? “不!”贵州大学学生回答:“我们的思政课非常有意思!有时讲故事,有时看电影,有时还会‘做实验’……” 思政课老师都是严肃刻板的老太太吗? “不!”贵州大学学生回答:“我们的思政课老师非常有魅力,讲课个性很鲜明!有的是优雅动人的小姐姐,有的是风趣幽默的帅大叔……”贵州大学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思政教学,展现思想魅力,引导学生从“学校要我学”变成“我要主动学”,让思政课成为大家喜爱的课程之一。思想课里的生活哲学现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的黄莉,依然站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从教30余年,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一直都在。全校各学院的学生思政大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专业课,她都信手拈来。 这学期,黄莉在给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上专业课,为此,她手写了一本教案。 注重“基本功”,是黄莉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认为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质。 “我1985年毕业后到原贵州农学院社科部任教,社科部没有立即安排课程,而是要求新教师跟老教师做助教一年,练好基本功后,才允许正式上课。这让我受教终身,只有老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教好学生。”黄莉说的“基本功”,最基本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有节课,黄莉给学生上课的主题是“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她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一话题的感想,大家敞开心扉,畅谈了过去家庭、学习、生长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令黄莉欣慰的是,学生们告诉自己,面对之前成长中的困难,思政课教会他们怎样乐观地看待生活、热爱生活。 “这就是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意义所在。我一直认为,高校开设思政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艰难的环境中热爱生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学会感恩学校、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成为一个有底线且能守得住底线的人。”黄莉说。 在学校,不少专业相近的行政岗位老师被遴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这是贵州大学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之一,也是对教育部提出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高等学校可以探索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一种契合,更是达到高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重要途径。思政课里的匠心精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学生们齐声诵出了南宋爱国将士岳飞的《满江红》。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薛丽用一个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人为什么要爱国”“人的爱国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国家”…… 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的节奏紧凑而有趣,学生们的目光始终紧随着薛丽和一张张变换的PPT。 今年10月,薛丽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同时也收获了新的教学经验,更加注重怎样把思政课上得生动。 “上好思政课,老师自己要‘真信、真懂、真学、真教’,这样讲课才会充满自信;要把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起到和学生更好的互动;要注重教学设计,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事讲知识点,不能脱离实际;要摆正教学态度,用认真的态度对学生潜移默化。”薛丽说。 这次展示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易丹妮和潘海涛也分别取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她们对讲思政课有着各自的体会。 “感触最深的就是思政课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清晰的逻辑、问题的导向意识,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牢牢把握好这三点,立足学生,结合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做好一名思政课教师。”易丹妮说。 “思政课老师不能一门通,要门门通,把整个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再用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讲解深奥的理论,才能让学生听懂、学懂,这也是我教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潘海涛说。 据悉,此次展示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院教师做“后援团”,并邀请浙江大学专家指导,在半年时间内组织了数场教学演练,集专业教师之力的做法成效显而易见。 “参加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并取得成绩,既是对她们工作成果的肯定,也体现了学校思政课改革的成效,同时对其他思政课教师起到了激励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卢正涛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会借鉴这种方法,力争打造好每一节思政课,承担好高校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里的人格魅力前不久,贵大学子在“砥砺前行七十载·奋斗成就中国梦”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佳绩,以“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为主题的讲课作品获国家级优秀奖。 此前,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了该赛事的校级比赛,选拔出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秀学生团队。 “这场比赛,让我们对思政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讲思政课,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要更深刻,还能让我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这也是这个比赛的初衷——引导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参赛学生陆佳俊表示:“作为学生能够顺利以‘老师’的角色讲思政课,受益于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导。思政课的课本都一样,但想让学生印象深刻,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好老师的人格魅力对我们影响太大了。” 据介绍,“大学生讲思政课”是国家推进思政课改革的一种方式,也是贵大积极响应、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的一项重要举措。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蝉 代烨怡 龙坪编辑 向禹编审 范觉文
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贵州全省野生分布的50多种石斛物种,如今在贵州大学石斛示范园中可以一睹芳容。除了在树桩上、碎石头上“种草”的“奇观”之外,橙白相间的灯笼花、红艳艳的百合花和绿色的石斛相映衬,也让示范园极具观赏性,吸引了不少人前来看看“什么是石斛”。石斛研究院科技示范园2019年11月,依托石斛示范园,占地30亩,包含育苗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的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建成。这是贵州大学继成立石斛工作专班、技术服务团队后的又一推进性举措。“从校内占地中给出30亩来专门做石斛研究和展示,这在全国高校中少有,目前我们学校是规模最大的。”我校农学院副教授、石斛研究院负责人黄明进介绍。选育的金钗石斛新品种——赤钗1号育苗种植区走进研究院的第一个展示区,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排排“长”着石斛的树桩。“这些树桩就是用来做附树栽培示范的,把石斛种苗固定在树桩上,让它们自然生长,为了增强观赏性,我们还精挑细选了外形好的树桩。在育苗大棚一旁种植示范区内,还有附石栽培,这两片区域展示的是石斛仿野生栽培模式。”黄明进说,贵州省石斛生产80%以上是仿野生栽培,面积跃居全国第一,该种植模式下的石斛不打农药,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值得推广。此外,由于石斛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长达三年以上,考虑到收益问题,他们同时试验示范了“短、平、快”的立体化栽培模式——在树下种植观赏性强或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例如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的百合,以短养长,实现多元化经营。黄明进(右二)指导研究生创新育苗——铁皮石斛种苗驯化工作石斛附树栽培除了种植模式,科研成果的展示、创新技术的研发也是石斛研究院的重要工作。哪些种质资源高产、优质?不同品种分别适宜种在什么地方?研究院通过收集、挖掘各类石斛种质资源,进行品种选育,目前已经展示了贵州省现有的50余种石斛及其适宜种植的地区,最近又和江口县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了高产优质的梵净山石斛,下一步计划将其推广种植。石斛附树栽培而如何让种苗繁育节本增效则是研究院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的突破。“种苗繁育一般是实验室培养组织育苗,虽然见效快,但由于需要无菌培养,成本很高。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扦插育苗和种子直播技术,在原组织的基础上剪下茎枝再扦插,或者改变配方,在大棚苗床上直接播撒种子,实现种子直播育苗,降低成本。”黄明进介绍,扦插育苗技术已成型,正在推广应用阶段,期望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石斛展示区1对于花、茎、叶、根都含有极高药物及养生成分的石斛,研制药用产品的价值也很高,以石斛为主要原材料进行新药创制,是专家们做了10多年的工作。前不久,他们创制的用于治疗胃炎的药品处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下一步研究院将找相应的制药公司联合深入开发利用。“初步估计药品的经济效益至少上亿,如果能做起来,就可以推动石斛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大大提升石斛种植户的收益。”黄明进说。除此之外,有美白、杀菌等功效的外用药,以及石斛酒、石斛水等产品,研究院也正在紧密锣鼓的研制开发利用。石斛附石栽培石斛附石栽培自石斛研究院建成至今,虽然只有六个月时间,却已搭上了扶贫快车,帮扶种植贫困户。今年3月,在得知凤岗县土溪镇石坝村贫困户种植的石斛种苗紧缺后,研究院捐赠了25万丛优质种苗,价值30万元,三年后可给贫困户带来经济收益100万元以上。同时,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专家们还完成了对80余人次种植户的技术培训。“研究院现有30多名专家,其中核心成员18名,研究范围涵盖中草药栽培、病虫害防控、药用植物学、药材加工等,是很强大的一支人才队伍,近几年帮扶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赤水、凤岗、沿河、江口、锦屏、施秉、从江、荔波等地的石斛产业发展都有我们的技术支持。”黄明进说,赤水的金钗石斛种植面积全国最大、品质最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是学校省管专家赵致教授带领的中药材(石斛)产业团队多年来为其提供技术帮扶的成果。现在,赤水种植户1亩地的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加之当地企业产品开发做得好,又大大推动了原材料种植端的需求,扶贫效果凸显。此外,锦屏县去年新增了1.2万亩铁皮石斛种植面积,扶贫效果也指日可待。石斛展示区25月12日,省委书记孙志刚主持会议专题研究中药材(石斛)产业发展,指出要抓住食药同源试点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天麻、铁皮石斛等品种。推进我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重要工作之一,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研究开发创新技术、示范推广石斛的科研成果,助推全省石斛产业发展”的主旨,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是推动我省石斛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的重要技术力量之一。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做好资源整合,抓好石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斛新技术、新产品,聚焦脱贫攻坚,真正突显示范、推广作用,为全省的石斛产业发展助力。文字:张蝉摄影:李柏锋贵州大学
近日,贵州大学北校区许多学生反映,天气渐凉,但他们已将近一个月不能正常使用热水了。无法补办热水卡一名研三的刘同学说,他以前是办了热水卡的,后来热水卡丢失了。去热水卡办理的窗口很多次,工作人员都说系统故障,无法补卡,也无法确定补卡时间。“用不上热水,特别是我们女学生更不方便…”多名没有热水卡的女同学表示,天气渐渐寒冷,洗脸、洗脚、洗澡都需要热水,但老校区能洗澡的地方有限,感觉很不方便。↑ 热水卡放置在水控表处可使用热水。力争尽快修复系统“热水卡无法补办,是学校使用的热水供应系统的软件出现故障所致”,宿管中心康主任向记者操作了一下,将一张挂失的热水卡放在读卡机上,电脑就是无法进入系统,无法补卡。↑ 系统软件故障显示无法办理补卡。9月23日出现故障后,他们立即联系了安装设备的河南厂家。25日、26日,厂家贵阳办事处人员到现场,未能解决软件系统故障,已上报总部请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处理。经校方多次催促,厂家现已承诺,总部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于本周日抵达贵大,帮助修复系统故障。如无法修复,将考虑对整套热水机组设备系统进行升级,力争尽快让学生办卡使用热水。而且,北校区宿管中心原备用的4500张新卡,今年9月开学后,部分新卡给老生补办丢失、损坏的卡了,现在尚有上百学生暂缺新卡。宿管中心已催促厂家专制800张新卡,本周内新卡到齐后,为学生接着办理新卡,系统软件故障一旦修复,补卡可同步进行。目前,贵大北校区共有15栋学生公寓,现有研究生和本科生11000多人入住,在学校后勤管理处和宿管中心的努力下,已将北校区中山园一层楼的洗浴场所,改建成两层楼都可洗浴,并在8栋、10栋、11栋共增设了8个洗浴房间,更大程度帮助学生洗浴。↑ 学生公寓楼的洗浴房间。都市新闻记者 张斌编辑 武芮西编审 罗玮 周密
近日,科技部公布一批农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项目。由贵州大学牵头承担,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负责的项目《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研发与示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立项。这是贵州大学首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该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经费4379万元,实施周期为3年。项目内容 据了解,该项目拟围绕解决我国主要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品种与剂型老化、抗药性加剧以及替代传统农药的小分子农药、新剂型缺乏等实际问题,以我国重要的蔬菜病毒病害、抗性看麦娘杂草、水稻飞虱等有害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研发与示范。项目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拟研发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3-5个,新制剂3-5个,获得农药登记证2-3个;建立绿色制造工艺和生产装置,实现生产过程废渣和废水循环利用,安全无害;研制环境友好新剂型和配套应用技术;形成田间防控技术规程2-3个,绿色小分子农药产品推广示范400万亩;实现较常规化学农药减量施用15%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6%以上,农作物平均增产3%;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来源:贵州大学、动静贵州编辑:西城编审:刘文强
张蝉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贵州全省野生分布的50多种石斛物种,在贵州大学石斛示范园中均可一睹芳容。除了在树桩上、碎石头上“种草”的“奇观”之外,橙白相间的灯笼花、红艳艳的百合花和绿色的石斛相映衬,也让示范园极具观赏性,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2019年11月,依托石斛示范园,占地30亩,包含育苗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在内的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建成。这是贵州大学继成立石斛工作专班、技术服务团队后的又一推进性举措。“从校内占地中给出30亩来专门做石斛研究和展示,这在全国高校中少有,目前我们学校是规模最大的。”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斛研究院负责人黄明进介绍。走进研究院的第一个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排排长着石斛的树桩。“这些树桩就是用来做附树栽培示范的,把石斛种苗固定在树桩上,让它们自然生长,为了增强观赏性,还精挑细选了外形好的树桩。在育苗大棚一旁的种植示范区内,还有附石栽培,这两片区域展示的是石斛仿野生栽培模式。”黄明进说,贵州省石斛生产80%以上是仿野生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一,该种植模式下的石斛不打农药,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值得推广。由于石斛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长达3年以上,考虑到收益问题,贵州大学石斛示范园同时试验了短、平、快的立体化栽培模式——在树下种植观赏性强或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例如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的百合,以短养长,实现多元化经营。除了种植模式,科研成果的展示、创新技术的研发也是石斛研究院的重要工作。哪些资源高产、优质?不同品种分别适宜种在什么地方?研究院通过收集、挖掘各类石斛资源,进行品种选育。目前已经展示了贵州省现有的50余种石斛及其适宜种植的地区,最近又和江口县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了高产优质的梵净山石斛,下一步计划将其推广种植。而如何让种苗繁育节本增效,则需要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种苗繁育一般是实验室培养组织育苗,虽然见效快,但由于需要无菌培养,成本很高。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扦插育苗和种子直播技术,在原组织的基础上剪下茎枝再扦插,或者改变配方,在大棚苗床上直接播撒种子,实现种子直播育苗,降低成本。”黄明进介绍,扦插育苗技术已成型,正在推广应用阶段,期望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花、茎、叶、根都含有极高药物及养生成分的石斛,研制药用产品的价值也很高,以石斛为主要原材料进行新药创制,是专家们做了10多年的工作。前不久,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创制的用于治疗胃炎的药品处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下一步,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将找相应的制药公司联合深入开发利用。“初步估计药品的经济效益至少上亿元,如果能做起来,就可以推动石斛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大大提升石斛种植户的收益。”黄明进说。此外,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也正在紧锣密鼓研制开发有美白、杀菌等功效的外用药,以及石斛酒、石斛水等产品。产业扶贫是贵州大学石斛研究的重要任务。今年3月,在得知凤冈县土西镇石坝村贫困户种植的石斛种苗紧缺后,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便向他们捐赠了25万丛优质种苗,价值30万元,3年后能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经济收益100万元以上。同时,专家们还完成了对80余人次种植户的技术培训。“研究院现有30多名专家,其中核心成员18名,研究范围涵盖中草药栽培、病虫害防控、药用植物学、药材加工等,是很强大的一支人才队伍,近几年帮扶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赤水、凤冈、沿河、江口、锦屏、施秉、从江、荔波等地的石斛产业发展都有我们的技术支持。”黄明进说,赤水的金钗石斛种植面积全国最大、品质最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是贵州大学省管专家赵致教授带领的中药材(石斛)产业团队多年来为其提供技术帮扶的成果。现在,赤水种植户1亩地的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加之当地企业产品开发做得好,又大大推动了原材料种植端的需求,扶贫效果突显。此外,锦屏县去年新增了1.2万亩铁皮石斛种植面积,扶贫效果也指日可待。推进贵州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致力于研究开发创新技术、示范推广石斛的科研成果,助推全省石斛产业发展的科研方向,再加上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是推动贵州石斛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的重要技术力量之一。未来,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将继续做好资源整合,抓好石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斛新技术、新产品,聚焦脱贫攻坚,真正突显示范、推广作用,为全省的石斛产业发展助力。
“希望广大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大学,勉励同学们要在实践中全面磨练和提升自己。九年后的5月8日,以“格物致用”为主题的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拉开序幕,该论坛自2017年起已举办四届,旨在重温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我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勉励广大学子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论坛主会场设在贤正楼多功能报告厅,百余所兄弟高校学生代表、我校各单位师生通过连线进行“云分享”。校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宣读省长谌贻琴给贵大研究生会同学们的回信《回信》指出,贵州大学师生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新时代贵州青年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传承弘扬“五四精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奋斗礼赞时代,用拼搏成就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留住最美丽的芳华。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深刻阐述“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内涵以“格物致用”为主题,再次回顾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希望同学们发奋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继往开来,报国常抱赤子心。他深刻阐述了“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的内涵。要求同学们要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钻研透彻;要通过不断从总书记讲话中汲取营养,做到真正“致知”;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国计民生,改造世界;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学以致用。他希望,贵大学子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团省委副书记丁毅诵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他在诵读前告诉同学们,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九年来历久弥新、余音绕梁,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让人倍感兴奋、受益匪浅。新时代青年要养浩然之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校长宋宝安院士为获奖同学代表颁发“书记校长特别嘉奖”林洁如、徐琳、袁有树、黄佳瑜、张建、李定银、吕艳超、唐文、白天泉、罗继伟、田浩原、陶怡、熊小龙、陶永志、耿和希、安旭民等十六名在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获得嘉奖。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演唱原创歌曲《博士村长》“你是博士,也是村长,誓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现场动情演唱了原创歌曲《博士村长》。研究生会主席邓园园同学号召同学们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贵大青年学子定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志存高远,在新征程中绽放青春风采。援鄂战士2016级生物学博士生林洁如同学分享一线战疫故事作为援鄂医疗队一名大夫,她履行了医者的誓言,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以“心、情、志、行”四字解读青年责任与担当贵州大学举办此次论坛,对进一步重温习总书记在贵州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贵州教育系统、青年师生的精神风貌。他用“心、情、志、行”四个字深刻阐述了青年责任与担当,希望广大学子一是要坚守初心,常怀忧国之心,悟透“格物致用”的时代背景;二是要厚植爱国之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三是要有砥砺强国之志,锤炼风雨无阻的高贵品格;四是要实践报国之行,投身决战决胜的生动实践。他强调,广大青年学子要牢记习总书记殷切嘱托,弘扬“五四”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论坛总结以线上“云闭幕”方式在中国文化书院举行。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贵州大学等校研究生代表相继通过一个线下主论坛和四个网络“云”分论坛,开展了青年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青年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抗击疫情中青年的担当与作为,在脱贫攻坚中青年的担当与作为等主题交流活动。在书院现场,贵州大学同学以线上直播方式向论坛与会者介绍了“五九”重要讲话及中国文化书院的概况,南开大学王天皓同学、南京师范大学刘文远同学、中央财经大学冯越同学、石河子大学朱普生同学、贵州大学邓园园同学作了主题总结分享和交流发言。本次论坛共收到参会论文375篇,根据《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征稿启事》的要求,经论坛组委会评选、贵州大学图书馆查重检测,选取产生102篇优秀论文,结果如下:贵州大学第四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优秀论文名录格物致知 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报效祖国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立足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文字:尹梓熹、实习记者 周尧图片:冯月成、贵研新闻社 贾正伟编辑:陈仕婷责任编辑:李辉审校:尹梓熹编审:文洋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为贵大点亮在看!↓↓
5月15日,由贵州大学城乡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发起的镇山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系列活动之“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2020年度志愿者工作营培训交流会在贵阳花溪镇山村举行。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文物局、贵阳市住建局、花溪区住建局、花溪区文旅局、石板镇人民政府、贵州山和少年研学教育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镇山村村民、驻村艺术家、贵州大学设计师等36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志愿者工作营培训交流会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地处花溪水库中段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是一个以明代屯军文化为背景的布依族村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镇山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之一。 据悉,“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活动是贵州大学余压芳教授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在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之一。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是急需保护的敏感地段和时段,客观存在识别遗漏、价值低估、保护无准绳等问题。活动连续举办目标是在1000座民族村寨中寻找文化空间、开展研学旅行,构建民族村寨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模式,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活动座谈交流现场据余压芳介绍,“民族村寨文化空间千村寻”目前已经在200余座村寨中开展,其典型做法包括:(1)识别文化空间;(2)培训村民文化讲解员;(3)开展文化空间定向越野;(4)总结交流。本次活动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使村民和访客深度理解文化空间保护传承的意义,帮助村民和访客找到文化线索,树立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镇山村的普及和发展,有效推进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觉意识。在保护文化空间本身的同时,激发村民和社会各界力量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潜力,具有重大的文化普及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公益性意义。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侯帮虎编辑 王琳编审 晏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