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题研究不仅成为职称评定的一项指标,也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活动。因此教师对课题研究活动要有基本认识。什么是课题研究呢?许多教师错把实验当做是课题研究,这是认识上的错误,需要纠正。简单来说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明确的研究目的下,运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相应的研究方法,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活动。理论依据和收集证据或数据是课题研究的两大标志,缺一不可。教学研究根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在此我简单谈谈根据方法论和数据的形式把教学研究划分为三类:质性研究、量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朱晓燕 2013)。质性研究是指数据形式为文字或图片的研究;量性研究指数据形式为数字的研究;混合研究指文字和数字两种数据形式结合的研究。
教育和教学中文摘要:深入了解教育与教学。关键词:教育与教学引言:对教育和教学的深入探讨,更能清晰的深刻的认识教育和教学,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中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种指导的意义。要清楚的了解两大块内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认识他们。教育的概念从狭义的概念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接基本的要素是教育活动最原始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核心最基本最基础的存在形态。与教育目的的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使得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发生联系。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与同构性。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本质。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水几经变化感激,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女主人,其基本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中小学得到了实现。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将它看成是人类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另一种则是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及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这三个字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的住进人的体智德美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它具有未完成性,能动性的特点,使得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有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个体活动。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以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的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我们应当让年轻一代的发展过程成为战将引领下的有意义的事,为自觉自强的过程。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被社会所制约,但教育也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只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及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新功能有具体细化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刺猬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课程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已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当代的重要意义,有有以下几点,一觉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而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教学中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等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有说明或前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包括书也称课本,它是一句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的暗扣,按照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城市设计是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将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而教学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是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成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包括最低标准和最低最高标准,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教学爵士,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领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力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到这里有必要和把教育教学加以区分,教育教学和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下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教学过程也要注重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性,首先是间接性质,其次是引导性,最后是简洁性教育过程也是以教育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遵循你实现价值的目标过程。同时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狮身兽兽之食为特征的传授教学,另一种是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教学。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虽然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模式研究较多,如主动性教学模式,自主训练教学模式等在一线的教学中对处理主导与与主体的关系本身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没有真正理解和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主导的过多满堂灌的现象大量存在,另一种是已故人自由任制,放任自由,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满足学生的快乐,而完全不要教师主导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采用一些合理的策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前提,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基本原则,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是实现主体主导最佳结合的,基本上单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契合,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重要条件,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主要途径。教学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他禁止导师禁止,导致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而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教学原则有主要有启发性原则。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血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也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学教的方法和教学升学的方法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取决于面临的教学任务,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学的艺术在于选择与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和研究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课是教学的主要工作,为了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课后教师还要辅以其他教学形式,为了保证教学有效的运行与改进,还必须适时的对其评价,将教学并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组织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师生互动流程,它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大体分为两种,学生自己学习和通过其他途径帮助他学习,在目前的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和结果,那如何才能最大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并且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成为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一、学生之间差异明显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习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可能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掌握得快,出错少,有的同学则是反复出错,但是过了几年之后班里绝大部分同学几乎都是可以完全掌握的,这就说明那些当时没有掌握的同学是有学习的潜力的,他们不可能永远学不会一个知识点,只是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时间和方法。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可以用时间和努力去弥补或缩小的,这就是说,教师是可以具备帮助学生缩小这个差距的能力和责任的,但教师还只是教师,除了在学校教学时间帮助他们,另外的时间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如何在课上课下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则引起了我的思考。二、想要对症下药,就得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首先,在课堂上,一个班级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有多少学生能听懂,又有多少学生能把课堂的知识都吸收进去,这就涉及到学生课堂效率的问题,老师在上面拼命讲,学生没有听进去也是白忙活一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尽最大的努力去听、去理解,就是给这节课最大的回馈。其次,在课下,如果上完课就完全把书丢到一边,不去自己查缺补漏,不去学会自主学习,那么这个学生就终究还是不能够掌握到学习的精髓,所以学生还是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制能力。三、课堂教学的优点能够时刻监督学生、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学习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去认真学习,这就是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不同的一个地方,课堂教学是通过外在条件去帮助他们学习,以目前的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状况来看,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学习时会不自主地发呆走神,大脑游离,导致学习效率低,这时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去激励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自然会带动班级学习的气氛。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控制好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上好一门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律学习的一个途径,有了较好的课堂纪律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上课的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用敏锐的眼神抓住思想游离的学生,及时把他们拉回课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逐渐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数学的神圣在于它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的严格性,然而在初中的阶段在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维显然是还没有成熟的,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要去培养,只能通过不停的做题练习而去潜移默化地形成这种思维,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培养严谨性的思维,这是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第二个区别。五、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培养的?在数学的新课导入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结合生活和所学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思维,成功为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做铺垫,就能让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的接受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尤其突出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教师向学生一步步展示证明过程,通过严谨的推理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每一个定理或公式的由来,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教师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对所有的知识有个清晰的框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或许一个定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句话,他们学习的方式或许只是将这句定理机械式的记忆下来,他们也不擅长总结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当代学生把学习学死的一个原因,也是他们急需改进的一个地方。因此,我们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帮助学生去形成一个严谨性的逻辑思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忽视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中犯了“自问自答”的毛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就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性,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出思维的逻辑性。六、父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如今很多家长和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越来也不会学习了,没有人在后面鞭策他们监督他们学习,他们就会原地踏步走,他们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也就不会自主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有二:一是意志上存在障碍。特别是一些调皮好玩的学生,他们还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现象,学习在他们看来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学习没有成为其内在的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只要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行。有了目标,再树立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个时期的孩子各方面没有自己太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在家里主要的就靠父母的监督,一旦父母不重视,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也是不重视的态度,得过且过;在深入了解中发现,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了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提升,花钱请家教上补习班等等,可是就是不见效果,没人监督孩子学习就没有了主动性。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老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不会形成大的问题。那么相比于课堂教学,学生在一个学习氛围较浓烈的环境中学习还是比较主动的,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在课上课下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为了所有老师以及家长所关注的问题了。七、如何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学习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快乐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会广泛地涉猎、研究与之有关的知识。否则,他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直至半途而废,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内容形象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形象化,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容易唤起人的激情。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死板教条,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有新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式、积极和学生互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3、用言行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想将这一活动圆满完成,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师生情感融洽,学生就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那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更应该心中有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困难和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他们,体恤他们,这样,学生就更能主动学习和进步了。课上和课下都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方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既要抓住课堂教学,也要学会自主学习,两者兼得才能成为学习中的王者。
我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国家级期刊有: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期刊《课程 教材 教法》(北大核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北大核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现代物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技术物理教学》。省级期刊有《物理教师》(北大核心)、《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心)、《中学物理》(北大核心)、《物理教学探讨》、《物理通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实践新课程》。我担任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能力检测与评析》、《高中物理选修与总复习训练》、《高中物理考点方法技巧》《高中物理学习目标与达标训练》《高中物理导读与检测》《物理200问》,分别由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担任副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课程辅导》(上下两册)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主审的书有《高中物理课时训练》和《初中物理课时训练》由沈阳出版社出版。我撰写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课题开题和结题报告40余篇,全部通过验收。我指导研究生论文20余篇全部通过答辩。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和在职教师在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我的传略分别被《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家辞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中学骨干教师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和《世界名人录》收录。
大连樱华高级中学“樱华杯”教师论坛如期举行大连樱华高级中学是在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诞生的特色学校。“育国际性人才”的办学宗旨、“突出日语特色”的办学方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填补了“日语高中“教育的空白。也因此,吸引了多方优秀人才的投奔“施能”。“我研究、我快乐、我成长”的科研主旨,为教师们提供了“试手”的平台。2021年2月26日,“樱华杯”教师论坛如期举行。论坛中,冷老师“凉中取暖“,为平常班点燃火种。冷文远老师是一名班主任老师。在班主任队伍中,她是有”特点和激情“的骨干,在班级建设上,也有自己的独到方法。虽然自己姓”冷“,但她总能给学生送去”热能“,让学生们充满活力和朝气。她以《班级管理小组建设》为主题,为全体教师谈了自己的做法和感受。由于她采用了”独到“的管理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原本的平常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宋老师“擅于突破”,并在试卷分析上寻找答案。宋智老师是一名物理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老师。宋老师是班主任队伍中的智者之一,在课堂教学上有自己的方法和对策。她的课堂针对性强、效果佳,在教学实践上,走在其他教师的前列。她以《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研究》为主题,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高成绩、怎样利用试卷分析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两个方面,为全体教师点亮了求解新方法之灯。吴老师“锦上添花”,利用学科优势施教。吴涵老师是一名数学老师,在数据分析和统计上有着别于其他学科的独占优势。她在优化自己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学科的优点和特点,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她以《数学教学情境素材的积累》为主题,在情境素材的积累上谈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学科特点,介绍了利用“必由学”平台等教学手段,加以对学生答题状况进行分析的经验。邹老师“巧用特长”,用创新的方式营造新颖的课堂氛围。邹德慧老师是一名英语教师,但他的中文文字功底和书法有着“独有的特色”和“自我风格”。这对助力教学和提升学生成绩,起到了“营造氛围”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以《板书艺术》为题,谈了板书的意义、板书的作用以及怎么有技巧地练习书法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教学实践中“板书“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与之相反的是,时下重视“板书”的呼声却逐渐提高,资深教师普遍认为“板书”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作为一线教师,重视“板书”、学好“板书”理应是当务之急。教师代表们的分享和发言展现了大连樱华高中教师团队的钻研精神、反思精神和分享精神,更是樱华高中教师队伍教学素质过硬、学科知识丰厚、管理经验丰富的体现。在尊重式教育、个性化培养、开放式教学”的办学理念下,樱华人一定会认真践行“勤勉敬业、备课精准、尊重个性、真心关爱”的教师行为准则,牢记“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培养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人”为办学使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行优良、身心健康、学业优秀,既具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又具突出的外语特长,拥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以上是我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喜欢的劳驾点击关注。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教学案例研究的三种指向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5期 作者:陈大伟 内容提要:教学案例是蕴含教学问题和疑难,或者能提供教学启示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的价值实现依赖于对案例中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以学论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定位和依据。对效果理想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要发现达成理想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从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教学策略;研究不理想的教学案例,要找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重建;研究存有疑惑的教学案例,既要“入乎其内”地理解,又要“出乎其外”地超越。关 键 词:教学案例 案例研究 以学论教 教学重建对于教学案例,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笔者认为:(1)就其结构和作用,案例和寓言具有某些一致性,“寓”是寄寓、放置,“言”是人生道理,寓言就是寄寓着人生道理的故事;教学案例就是蕴含教学问题和疑难,或者能提供教学启示的教学故事。(2)就其来源,寓言大多来源于杜撰,而教学案例应该来源于真实的课堂实践和课堂观察。寓言的作用实现依赖于对寓言意义的领悟,教学案例的价值实现依赖于对案例中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就教师的专业实践和专业成长而言,缺乏背景、故事支持的理论学习可能枯燥和难以实践运用;但仅仅停留在知道某一案例中故事的表层学习可能“当时热闹,过后忘掉”。避免“过后忘掉”,案例研究需要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跳出来,通过对教育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去把握更上位的教育实践方法、教育实践原则和教育实践伦理。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以学论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定位和依据。从学习效果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学案例分为学习效果比较理想的案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案例、当下效果存有疑惑的案例。对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一、从效果理想的案例中发现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效果理想的案例可以借鉴和模仿,但如果缺乏深入的研究,盲目的借鉴和模仿就可能东施效颦、南辕北辙。德国教育家布雷津卡认为:“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学并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是一种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学。”[1]对效果理想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达成理想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从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从“个”到“类”、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和概括,解决好案例知识“远迁移”,在更大范围内借鉴实践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生物教师马老师刚一进教室,学生就大笑起来。原来黑板中央挂着个吹得胀鼓鼓的猪膀胱,旁边还写着:“请讲讲猪尿泡是怎样割下来的,有什么功能?”马老师没有气恼,只是静静地说:“这位同学用生动直观的方法提了一个生物学问题。看来这位同学对解剖学很感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我不以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说不定他还会成为一个解剖学专家呢。不过,大家笑也是有道理的。提猪尿泡的问题就挂一个猪尿泡,这是完全没必要的。难道提出关于人脑功能的问题也要挂一个人脑吗?”马老师接着说:“敢于提问很好,但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该讲,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讲这一问题的。到时候希望提问题的同学能认真听。”下课后,一个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2]“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这里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个人魅力、能力、效果的赞美和欣赏上,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赞美只是一种临渊羡鱼。研究意味着要“退而结网”,要从效果理想的案例中发现教育实践的启示,从中找到达成理想教育效果的方法,获得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面对教学意外:(1)对于学生的恶作剧(或者挑衅)不要气恼,要接纳学生的不成熟,理解他们的淘气(甚或是恶作剧的)举动;(2)要尽可能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善意解读学生言行,找他们值得肯定的言行加以肯定;(3)对不合理言行,教师要尽到教育和引导的责任,教育和引导时又要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指明学生的错误;(4)要说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要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的合理要求、意见的重视和尊重。二、对不理想的教学案例研究原因并进行教学重建对效果明显不理想的教育案例进行研究,需要找准原因,并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重建。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小学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然后在四个大组中各找一名同学演算。同学演算时,其他同学无事可做,有的开起了小差。老师一看,问同学们:“你们组的代表在做题,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说:“给他们加油。”老师不假思索:“对,大家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紧张带来压力,四位同学有三位做错了。老师另找四位同学检查,又有两位同学不知道什么地方错了。老师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这两个同学低下了头……围绕这一现象,笔者与执教老师有这样议课交流:陈:“某老师,两位同学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你想过没有,原因是什么?”执教老师:“当同学们在黑板演算的时候,他们在开小差。”陈:“我注意到他们在喊‘加油’,当时他们的心思都在这上面了。”执教老师:“看来,我不该批评他们。因为‘加油’是我要求的,他们在按我的要求做。”陈:“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执教老师:“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让学生动起来吗?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陈:“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我很赞成。问题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应该是智力活动还是体力劳动?”执教老师:“我是教数学的,主要还是智力活动吧。”陈:“对呀,只有肌体运动没有智力活动是达不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如果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你觉得在这个环节可以做出怎样的调整?”执教老师:“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其余学生在下面自己做一做黑板上的题,然后让他们对比自己和那四位同学的做法?”在分析和研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时,要尽量避免归因于学生——“他们在开小差”,因为仅仅在学生身上找原因,不仅无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且可能使老师对学生不再信任,甚而可能恶化师生关系。事实上,学生不理想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或多或少都和老师不合理的教学行为有关,教师不能讳疾忌医,而是直面问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准了原因,教学实践的重建才有可靠性。 “如果思维不和提高行动的效率结合起来,(不和增加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思维就是有毛病的。”[3]作为实践者,教师研究教育案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识和理解教育案例,而是从案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用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未来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过程就是教学重建的过程。这里的教学重建不仅包括教学行为的重建,而且包括教学观念的重建(比如,对“让什么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观念变革;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大多和教师教学的不当有关),以及教学思维方式的重建(比如,出现不理想的效果后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针对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研究要特别关注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建,可以说,教学观念、思维方式的重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要和根本。三、研究存有疑惑的教学案例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对于一时看不清楚效果、存在疑惑的教育案例,案例研究要充分理解案例中的行为,批判性地认识案例中当事者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入乎其内”地理解,又要“出乎其外”地超越。如下例:在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一位读书很有感情的同学鼓掌。等掌声停下,这位老师却对同学们说:“对不起,我忘了给大家说,我的课堂拒绝鼓掌,请大家不要在我的课堂上鼓掌。”班上的学生表情不一。授课教师的做法让人不解,对这种让人不解的案例我们不能囿于成见而简单地进行肯定和否定,而是要先以“空杯心理”去“入乎其内”地领悟上课教师的行为。在这里,领悟的对象不能停留在具体的行为上,行为蕴含理念,更重要的是领悟行为背后的价值和理念:“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一般来说,对课堂上的鼓掌找问题,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发现:首先,课堂上的掌声往往只为优秀的同学而鼓,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可能始终无法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这会使那些得不到掌声的同学丧失自尊和自信,课堂上的掌声形成了马太效应,扩大了学生与学生的差异;经常获得掌声的同学还可能看不起没有得到过掌声的同学。并由此可能出现对立,这样的鼓掌导致了课堂上的分层。其次,课堂上的掌声很多时候只是为结果而鼓,读课文读得好,“棒棒棒,你真棒!”回答问题精彩,“行行行,你真行!”……由于没有对受鼓励的具体行为的说明,被鼓励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其他同学没有从中得到努力和成长的方向指引,也不知道可以从中学习什么,这样的鼓励价值不大。理解了这两点,我们就会进一步理解执教者的用心。在“入乎其内”尽可能理解上课教师以后,我们又要“出乎其外”,“出乎其外”的方法是对自己原有教法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进行超越。比如可以进一步研究这样的问题:“怎样更合理地通过掌声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由此我们可能形成这样的认识:不能为先天因素的差异(比如智力水平和能力的差异)而鼓掌,可以对后天的努力和成功的方法鼓掌。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某某的答案精彩而鼓掌(这可能使某些智力相对低下的同学得不到掌声),可以为他获得这个答案所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方法而鼓掌。在鼓励和奖励时,要把鼓励和获得奖励的原因结合起来。推而广之,鼓励和奖励这样,惩戒也应该这样。课堂上是可以惩戒的,但惩戒的对象应该是后天的违规行为,不能针对先天的能力水平实施。比如,对于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如果是因为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我们是不能批评的;如果是因为不做作业,学生不承担学习的责任,我们就应该批评教育。这样的批评教育是促进他们进步,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任。参考文献:[1]转引自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2]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34~135.选用有删节.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41:16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策略探究摘要: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我想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要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学习速度;第二个是学习结果;第三个应是学习体验。接下来,我以这三个方面为核心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探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有效性;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相应的科学测量方法和学习的情感体验。一、提升学习速度学习的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速度实际上是指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同样完成一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最少,并且达到的学习效果较好,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我校高中生物常规性授课的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达到最大化或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精心打磨,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效率角度出发的。例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就考虑了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具体设计如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复习了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大家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什么?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如何?用简洁的语言精心设计问题串,意图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活化高三一轮复习的生物课堂。二、科学诊断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检测指标应该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检测的方式通常是设置习题进行习题巩固。在《其他植物激素调节复习》这节课中我精选了几道例题,选题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切实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础做到有针对的性的设置习题。在学生看来应该感觉到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稍有不注意就出现审题及规范答题方面的问题。课堂巩固的习题同时兼有教学环节过渡的辅助作用。因此习题设置的有效,既能做到对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又能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一)设置有效的课堂巩固习题例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问题设置意图:A项考察了生长素的合成原理;B项考察了生长素的运输;C和D考察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及其表现。从以上实例来看,这道例题考察了学生对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检测结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课堂的反馈效果较好。在检测学生对五类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方面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例2.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检测结果:大部分的学生能选择出正确答案,但在分析例题的时候,能发现个别学生运用的是排除法作答,对有些选项涉及的知识还不够理解,因此我要求个别学生描述分析过程。这样对学生的检测既做到了全面又关注了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表格类的问题在高考中考察的比较多,曲线类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题型,如何分析曲线,分析曲线类问题的一般程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高考中的得分率及答题速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精选了一道曲线类的例题。例3.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C.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检测结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集中的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不能按照一定步骤解答。解题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解题效率低。客观题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若想很好的检测学生的答题规范性应该设置一道主观题,在本节课的最后为了进行综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置了如下例题:例4.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α淀粉酶催化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 ,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 。检测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能分析作答,但是答案有些不规范,突出表现出还不能运用较为专业的生物学术语来书写答案。正因为设置了样一道有效的例题,才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今后的二轮复习指明了方向,最终大大提升了复习的效率。(二)布置有效课堂任务由于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不爱动手参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下面大家拿出作业纸从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主要作用三个方面列表比较。 巡视,待学生完成后用手机拍照上传大屏幕,大家看大屏幕,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加以补充完善,强化说明。列表比较只是一个层次的要求,反映出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但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程度,因此我进一步追加任务:进一步要求学生来分析表格:说一说,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强调: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例如小苹果长成大苹果体现发育,青苹果变成红苹果体现的是成熟。引导分析:大家注意在细胞伸长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表现出相同的促进作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协同作用,而在细胞分裂方面,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又表现出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拮抗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植物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三)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高中生物教学常规性一个环节,如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是提升课内和课外学习互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出示了两个方面的课后学习任务。第一个属于巩固习题,第二个主要是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三、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体验什么是学习体验?可以用两个词来简单概括。第一个是“伴随”第二个是“生发”一节精彩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应该是课堂气氛生气勃勃而不是死气沉沉。有些同学在课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有些同学则习惯沉默寡言,但是这些同学也在思考,也在参与学习活动,虽然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但是他们注重的是学习结果,或者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会了哪些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生发”伴随着生物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学科知识获得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会是越来越强,这样的富有成就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无论课前备课还是课中的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短期教学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长期育人目标。主要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4]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5]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很多新老师或者实习老师刚进入岗位遇到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怎么上好一堂课”,因为课堂的情况千变万化,老师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成功吸收知识!那么,除了那些千变万化的教课笔记,导学教案,怎么才能找到自己最能驾驭的方式,或者说最适合的教学风格呢?当我把这个问题问向新老师时,很多人会回答我:“多上几堂课后,总结下,就能找到好的方式!”那真的只需要多实战几次就能上好一堂课吗?其实不然,对老师来说上好一堂课绝对不仅仅只是顺利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而是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教学法则来帮助新手老师快速成长!所谓实践出真知,但是前提还是需要结合或参照理论知识哦!今天来说的就是掌握难度比较复杂的“情境教学法”,这个是语文教学行业一直研究的范畴,虽然很早期就存在,但是因为方式很多,风格迥异,而教学效果好,所以深受老师的喜爱的一种方式!其实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或模拟一种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来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了,那孩子就更容易发挥想象力,掌握知识就易接受、易巩固、易提升!说个最早期大家耳熟能详的情境教学模式,可能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会理解,那就是基本我们每个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多接触的“英语角”,用轻松英语话题聊天的方式,开口说英语,大家是不是更容易提高英语水平呢?而运用在老师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有很多,常用的有用图片展示的、动画影片的、配乐诵读的,现在因为课堂中可引入iPad教学,学生还可以结合一些课件设置的教学环节,一边互动一边上课,因为充满着学生喜欢的游戏感受,所以上课就丝毫不觉得困乏了!但所有的方式只是配合教师的授课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还是需要设置引导情境环节,一定是一步步导入的,不能把教学内容中所有的情景一通展示,那就太过于混乱,没法让学生抓住主次来接受了!其次,情境模式有了,老师还需要结合课堂进度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再训练学生能生动的复述出来,这样情境教学就真正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情境教学模式虽然千变万化,教学效果也会特别好,但是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教材内容的,只有那些富有形象或能唤起学生幻想的内容才适合!所以,情境教学方式是老师教好一门学科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只有不停的结合教学目标揣摩,找到自己适合的一套方法,才能增强课文知识的形象性,那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得更容易,记忆更深刻,而这样的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让下一次的情境教学更好的效果,这可都是好的循环!欢迎下方留言沟通交流学习和教育,请成为小习老师的粉丝,求加关注哦!
本文是十堰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结题材料论文节选。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意义(1)将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学科教学能促进学科教学的效果。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学科教学可以改变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知识牢固。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者、陪伴者和引路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绩上升明显。(2)将学科教学中的案例、探究实验、阅读材料、知识融入研究性学习中能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及开展途径。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都有一些探究实验,可以直接作为研究性学习实验类的探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名人名篇、写作技巧都可以迁移到研究性学习中;数学学科中的统计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应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目的(1)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科教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每门课、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2)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化、正规化。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 方法和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就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可以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就能够深刻理解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 就能够将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方法(1)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将研究性学习渗透进高中学科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探索思考问题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在班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教师开始研究性学习之时必须正视过程的重要性,应用的必要性,体验的关键性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以课题的方式教学能够更加充分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序列,站在课程内容结构的高度去看待每一学年、每一阶段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明确了目标以后,可以将每学年的目标转变为可供研究的主题,再把每一阶段的目标转变为在这个主题之下的若干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又可以分为若干二级子课题,这样就把原有的知识体系分解并重新组合为若干研究专题。(2)利用各学科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涉足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几个部分,这些领域特点不同,因此探寻方法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中学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语文、历史学科当中都有很多争议问题,如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评价,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并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实验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它不仅能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将待验证的物理、化学规律看作是科学假说,然后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索和实践中去。(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首先,人教社试验修订版教材,已经为各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语文等一些学科中,许多教学单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研究专题。例如语文教材第三、四册单元的内容是“现当代外国诗歌”、“汉魏六朝以前诗歌”、“唐宋诗词”、“古代散文”、“现当代外国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外话剧”、“中国古典戏剧”、“中国传奇小说”,这些单元的设计对于以专题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方便的。其次,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研究性课题。在一些学科中,教材编者为师生直接设计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如数学教材中的“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化学教材中的“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生物教材中的“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再次,充分利用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材料与课文联系密切,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完全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4)充分利用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实验作为实验类研究课题。例如物理中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课题研究:如何提高煤气灶的烧水效率》等; 化学中的《探究肥皂的去污原理》、《科学探究原电池构成材料的选择》、《探究软化永久硬度的水》等;生物中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等。这类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又巩固了学科知识。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市级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算”?2004年11期的《人民教育》上,曾经开展“评课谁说了算”的专题讨论,就我的阅读理解,专题讨论的焦点在“谁”上,讨论的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教研文化,实现评课中参与者的平等主体地位,避免专家的话语霸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在现实的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有专家来了,就听专家的;省教研员来了,尊重领导,省教研员说了算;省教研员不在,听市教研员的;接下来是县教研员、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然后才听胡子长的老师、先说意见的老师。可以说,是屁股的位置决定了说话的分量,把学术探讨变成了专家指导和上级领导。关于“算”的思考在阅读这一组专题讨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 “算”才是有效教研的核心和关键,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性的思考。什么是“算”呢?我们的看法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实践,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只有研究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说得上“算”,“用”了才“算”,不“用”和无“用”都不能说“算”。在这里,“算”大致可以用“用”来表示,“用”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是对现有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的问题。“用”与“听”的关系是否采“用”首先取决于听者是否“听”进去。听具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合意(这里的合意不仅有内容的合意,还有言说者的身份、言说者的态度以及言说的方式是否合意)的东西听,而不是首先选择不容置疑的东西听。这样,“说”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说”的方式和态度,我们认为“议”的可接受性高于“评”的可接受性,“议”方式更具有互动的研究性,更能促进参与者平心静气地倾听和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议”呢?这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的基础,需要以有效的“观”为前提,“议”以“观”为基础。一些启发这样,立足于“算”的有效性,我们以“用”—“听”—“议”—“观”的思路,追溯了彼此的关系链条,构建了以观课议课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观念和操作体系:读懂课堂(观课)——有效交流和讨论(议课)——对未来行动思考(计划)——进行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行动)。我们意识到,“算”的含义不仅有是否有作用、是否“算数”的结果,还有算计、权衡、比较的过程。从算计的过程看,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自我算计权利,理解和接受他们经过算计以后选择不行动的行为。同时我们自己还要学会算计,通过算计学习选择,在选择中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效益,以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校长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接受了“教师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因此,教室里的讲桌可以放置在学生当中”的建议,回到学校,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会,交流了培训中的收获和体会,并且征求教师意见:“我们学校里讲桌的位置能不能变一变,大家能不能把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教师们轰然答应,觉得这很简单。第二天,校长在教室周围巡视,发现所有教师讲桌都在黑板前面,原有的位置没有改变。校长走进其中的一间教室,将讲桌搬在学生当中;一会儿,他又来到这间教室,发现讲桌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校长再一次走进教室,讲桌又到了学生当中;快要下课时,校长巡视,发现学生中的讲桌又回到了黑板前面。课后,校长叫住了上课的老师:“昨天,你第一个赞成将讲桌放在学生当中,今天你怎么……?”老师一脸的尴尬:“将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我找不到当教师的感觉了。”改变我的位置意味着改变我的生活习惯,改变教学意味着改变我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把教学改进的问题过于简单化,教学改进是生活改善的问题,生活改善的问题既关乎认识的提高,也关乎技术的改进,更关乎意愿和态度的调整,这是一个综合而整体的改进。回过头来看一看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我个人认为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壹第一个阶段是以理念启蒙为重点阶段,主要是以解决认识问题为主要矛盾,也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批判性地放弃什么?……贰第二个阶段是以模式探索、增强效能为重点阶段,针对技术和方法问题,比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推广,其目的在于解决什么方法更有效,“能”与“不能”、“会”与“不会”、“怎么做更好”等问题……叁我认为,第三个阶段将是以促进生活改善为重点的阶段,它定位于提高教师课堂生活质量,改善教师生活质量。从生活改善的角度,课堂教学改进不仅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技术和方法和支持,而且需要教师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这是“愿意”与“不愿”、“想”与“不想”等问题。把三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生活改善的角度促进教师的继续改善,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目标”。以上内容选自《有效观课议课》素材来源:成都陈大伟(cddxcdw)。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