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基层调研报告怎么写?注意啥?想入非非

基层调研报告怎么写?注意啥?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是党委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篇好的基层调研报告,有助于领导机关了解基层情况、收集意见建议,也有助于领导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一篇好的基层调研报告的基本要素什么样的基层调研报告才是一篇好的报告呢?立意要高。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地方中心工作,落到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把情况和问题反映上来。切口要小。城乡发展中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不计其数,在一篇调研报告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或者新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展调研。情况要真。客观真实是调研报告的生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路线,深入了解实情,敢于讲真话,如实反映城乡发展的真实情况,讲成绩不夸大,讲问题不回避,杜绝掺水分、想当然、搞粉饰。内容要实。调研报告要充分、具体、翔实,做到见人、见事、见物、见数据、见对比,让人读了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分析要透。对调研所得要进行认真甄别、深入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阐释,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究其然也要究其所以然,触及问题根源、症结要害,从一定理论高度来提炼观点、总结规律、表达感悟。对策要准。调研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策建议上,要紧紧围绕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做到“语当其时,谏当其用”。基层调研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在经过深入扎实的实地调研、掌握充足的一手材料并进行系统梳理思考后,就可以着手起草报告了。当然,起草过程中如发现调研不充分、材料不够用,仍需及时搜集和补充。精心提炼观点。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是报告成败的关键。在撰写报告时,必须深入思考、反复琢磨,常用的提炼观点的方法有:求同提炼法,即从不同案例反映的共同问题、众多群众表达的一致感受中提炼观点;对标提炼法,即对照中央要求提炼当地做法;比较提炼法,从与其他地区的横向对比或与本地区在时间线上的纵向对比中提炼观点等。就标题而言,作为观点的集中体现,可提炼规范式标题,如《关于×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直述式标题,如《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贯彻落实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结论式标题,如《×地大数据产业助力疫情防控》;提问式标题,如《如何破解×地小微企业发展困局》;复式标题,如《燃气入户千家暖,烟尘消散万里晴——管窥×地“煤改气”现状》;等等。合理安排结构。报告的结构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一般可分为总分式、纵式、横式、纵横式4种。总分式是总论和分论相结合,如一篇《关于××县基层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先总述近几年的主要变化和特点,再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分述。纵式结构是按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论证逻辑的先后顺序来写,各层次之间是递进、由浅入深的关系,如一篇《××区民营经济状况调研》,从民营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有关建议等一层层深入展开。横式结构是按照事物内在逻辑关系,把主体部分分为并列的几个层次来写,如一篇《×地乡村污染的治理措施》,从生活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多个角度依次呈现。纵横式结构则是将上述两种结构综合起来,如全文用纵式结构,文中各部分内部用横式结构,或者全文用横式结构,文中各部分内部用纵式结构,既条理清晰又步步深入。科学取舍材料。调研过程中获得的档案资料、图表数据、访谈记录等,都是报告的原始素材,但这些材料不可能也不必都写入报告,应科学取舍、粗中选精,不断加工筛选、优化提升。要选关联度高的,即与主题联系紧密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否则不论材料多么生动也要忍痛割爱。要选典型性强的,即最能支持和佐证观点的材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选新鲜度好的,即所调研地区的新情况、新事物、新思想、新经验、新数据、新典型、新问题等,避免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如一篇调研报告聚焦三农问题,选择小麦种植面积测量“从卷尺量地到卫星巡天”、村两委和村民活动站“从借地办公到筑巢引凤”、新农合“从试点医保到全面普及”3个事例,以小见大,较好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幸福的深刻变迁。紧扣主题行文。提笔撰写调研报告之前,经过提炼观点、谋篇布局、取舍材料,思虑周全后方可落笔行文。调研报告文字不能过于华美绚丽,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更不能官话套话连篇,而要结合调研主题、突出地方特色,多使用基层群众话语,做到既准确、鲜明,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逻辑深度,又生动朴实、深入浅出,让人看得懂、愿意看、看了有收获。千锤百炼修改。报告完成后要反复修改,既要看逻辑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匀称,次序是否合理,前后是否呼应,又要看内容是否完整,论证是否有力,表达是否得体,语句是否顺畅。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撰写基层调研报告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抓住主流。调研报告最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贫困户的特殊困难而否定整村脱贫的成绩,也不能因为一条公路修得宽阔气派而忽视全县还有十几个村交通不畅。二是处理好敏感事项和个人隐私。调研过程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敏感事项或者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回避,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三是适当控制篇幅。调研报告宜开门见山、摆出材料、讲清观点、作出结论,做到短小精悍。四是结论应产生于调研之后。要杜绝未调研先下结论,不能背鞋找脚、先射箭再画靶。凭着主观臆造、凭空想象写出来的报告,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贻笑大方。五是注意时效性。调研报告所写的内容、所用的数据都是为了反映当前状况、提供决策参考,时过境迁便如明日黄花,失去参考价值,甚至误导决策,必须抓住时机、及时提交。(作者单位:中央办公厅人事局)(来源:“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 《秘书工作》2021年第1期)

搭便车

西南交通大学教师获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一等奖

近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刘鑫老师主持的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机制与政策选择》,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暨优秀软课题研究一等奖。据悉,第十一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暨优秀软课题研究成果征集活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共收到全国报送作品210篇,参评作品来自国务院相关部委、地方知识产权局、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作品内容涉及知识产权政策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研究、国际热点问题研究等方面。按照评选标准和程序,经专家初评和评选委员会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45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0篇。刘鑫老师围绕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紧扣西南交大改革特色,形成了系列具有一定时代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改革实践的主要研究者和前述重要成果的主要执笔人,已初步形成了成体系的系列学术成果,相关研究仍在继续拓展深化中。(通讯员:西南交通大学唐明)

其无私德

如何写好调研报告?研究室主任:把握好六个方面,就会谋在点子上

搞好调查研究是笔杆子“参”与“谋”的基本功,写好理论调研文章,更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写好调研文章绝非易事。笔杆子撰写的调研文章和调研成果,如何能进入领导视野,为领导决策服务?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六个关键点。第一,把握政策性,推动实际工作。政策性是调查研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工作的主旨和主线,搞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方面工作质量高低关键要看有多少研究成果进入了决策程序,变成了实际政策,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可以说体现政策性是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最重要的特征。第二,把握针对性,谋在关键处。政府工作千头万绪,调查研究必须围绕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大局考虑,考虑政府决策的需要,着力研究解决政府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政策研究工作,只有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才能富有成效,事半功倍。具体要把握好四点:一是领导思考的要点。要站在领导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思领导之所思,谋领导之所谋,以明晰的情况、透彻的分析和合理的建议反映领导所关注的问题,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直接依据。二是决策落实的难点。真实地反映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三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出现的群众关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或热门话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民意,下情上达,这有助于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理顺情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别名

一份研究报告结果出炉,美国超1/3新冠治愈者,出现同种类型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持续存在,使得各界专家最担心的,莫过于治愈者后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其他症状,以及有可能受到的一切影响。毕竟不管怎么说,解决新冠病毒造成的危机,各国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如果治愈之后还将产生更多的危机,这着实叫人难以接受。而事实说明,专家们的担心并非真的没有道理,一项研究报告结果出炉,美国部分患者新出现的疾病,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进一步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美大量新冠治愈者被指出现同种类型疾病据环球网报道消息指出,近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已经被治愈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部疾病,这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糟糕的情况当中,被确定大部分的患病人员都是来自于美国的新冠患者。按照美媒报道的内容所指,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当下有34%的新冠患者,在治愈之后的六个月时间之内,被诊断出患有神经或者是心理疾病。其中,17%的患者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近15%的患者被确定患有情绪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五十个患者当中,就会有一个出现影响大脑的疾病。专家指出,随着新冠疫情危机的持续上升,关于这部分的情况,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专家强调,关于患者患有脑部疾病的情况,更多的会体现在新冠肺炎的治愈者身上。相比于其他的病毒,新冠病毒后期造成的风险性会更大。所以关于新冠肺炎的治愈患者,专家建议,在恢复之后的六个月阶段之内,这些患者的所有情况,仍然还需要保持密切的重视,以免糟糕结果的出现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新冠治愈患者感染类似疾病比例更高为了确定最为真实的研究结果,英国牛津大学专家联合另外的几名学者迅速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据了解,相关研究通过覆盖超23万的新冠治愈患者进行开展,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美国。最终确定,凡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患者,之后出现精神疾病的概率以及风险都会变得更大。另外,关于新冠肺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会多少受到明确的影响。不过,这样的研究因为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研究过程就不存在数据疏漏的地方。总而言之,相比之下,各界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视程度应该要更大一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专家希望,各界对于精神疾病所需要用药的医疗资源,都应该做到更好地配置,也不至于等到危机真的出现的时候,很多医疗机构都无法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新冠疫情或给医疗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当然,这样的一份结果,可以非常明确的强调,关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迅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但是真正意义上来看,还需要保留更长的观察期限。按照专家所说的,新冠疫情给医疗系统带来的,将会是非常长期的影响。短时间的治愈,并不能让长期的问题被进一步的忽视。诺丁汉大学精神病学专家萨米表示,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关于新冠肺炎到底是如果做到,去影响人的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问题,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或将造成的后果,很多都会是处于慢性的阶段,因此有必要通过更多的视角来保持全面关注。只有完全做到各方面的资源实现积极配合,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方面所造成的莫大影响!

鲿鲨

护绿行动丨娄底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研报告》的回复

4月6日下午15:40,我会向娄底市生态环境局发出《关于请求查处娄星区涉嫌非法贮存固废的企业的举报函》,并于17:10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了详细的环境问题调研报告。4月7日下午,我会收到娄底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娄底市娄星区部分企业涉嫌非法贮存固废的调研报告》的回复。在此,我们为市局的反应迅速点赞!同时,根据娄底市生态环境局的回复,我们也呼吁,涟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新时代推进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应依据《固废法》做好产业链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国企的担当和责任。我会也将持续关注此次涉嫌违法企业的整治情况。现将娄底市生态环境局回复内容公布如下:(最多18字)欢迎全省各有关单位、志愿者、群众向我会举报非法采矿、采砂行为。如有相关线索,请将相应的照片、地理位置、简要情况发至我会公共邮箱:hunanhuanbao@qq.com。护绿行动,人人有责,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词与物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3)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关于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儿童校外活动丰富多样校外生活多姿多彩1.儿童在上学日和周末的校外时间里兼顾了学习与休闲调查显示,在上学日,平均每个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分配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类别是做作业(包括学校作业、课外班作业、家长布置的作业、其他作业),占时87.85分钟(其中学校作业平均占时62分钟)。其次是外出游玩(45. 82分钟),其中,占时最多的是去公园、小区露天场所等公共场所(18.59分钟)。再次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43.24分钟),其中,利用电子产品娱乐时间(包括抖音、动画片、快手等)最长(16. 60分钟),进行学习(包括电子书、App学习、网络课程等)的时间为13.90分钟,利用电子产品玩游戏、网络聊天(包括网络游戏、QQ、微博、微信等)的时间为12.75分钟。在周末,占据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最多的类别是外出游玩,占时116.20 分钟,与做作业总时长差不多(115.85分钟)。具体到20项事件来看,周末占时最长的前五项校外生活依次是学校作业(78.07分钟)、自己玩耍(49.88分钟)、去公共场所(49.41分钟)、利用电子产品娱乐(38.30分钟)、阅读(37.08分钟)。相较于上学日,周末学习时长略有减少,而自己玩耍、去公共场所、利用电子产品娱乐时长相应增加。可见,儿童在周末更多以休闲为主,这是与上学日校外时间利用状况最大的不同。2.儿童放学后及假期安排丰富多样“放学后去哪儿”、“和谁在一起”也是儿童校外生活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虽然放学后直接回家是儿童的首要选择(占比为73.55% ), 但其他事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占比合计为14.41% ;再次是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占比为10. 11%。“同学、伙伴”是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耍对象,与同学、邻居同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玩耍的比例分别为22.36%、16.94%、3.72% ,合计为 43.02%;其次是独自玩耍,比例为21. 25% ;再次是与兄弟姐妹一起玩,比例为18. 83%;排在最后的是和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14.84%。在假期这样长时间的校外生活中,儿童校外生活的安排也是丰富多样, 除了日常生活外,还有学习、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例如,78.70%的儿童有暑假走亲访友的经历,62.00%的儿童有外出旅游的经历,46.30%的儿童在暑假参与课外班(其中,学科补习班28.64%、兴趣班13.63%、其他课外班3.58%);国庆节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别是63.40%和42. 60% ,而参与课外班的比例是24.80%。3.儿童校外活动需求更加多元,校外服务类型更加多样从儿童参与课外活动的目的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培养兴趣 (56.67%)、提高成绩(44.39%)和培养自信(32.92%)。日常生活中,有60.4%的儿童参与课外班。其中,上学日各类型课外班的选择比例依次为学科辅导66.5%、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 35.7% ,而周末则是学科辅导84.2%、文艺特长66.7%、体育特长51.5%、科技兴趣31.1%。各类校外机构为儿童校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活动内容也从单一化、一般化逐步走向多样化、优质化,不再是单纯围绕学习,而是不断除旧布新,充分发挥校外机构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校外活动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多元化, “唯成绩论” 一家独大的特征日益淡化,兴趣、成绩和自信都成为家长和儿童参加校外活动考虑的内容。

范艳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7)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关于儿童校外生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1.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调查显示,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在城乡、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类型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城市儿童在学习、体育锻炼、外出游玩上的时间更多,而乡镇农村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家庭劳动上的时间更多;城市地区、家庭收入高的儿童的假期父母生活照料情况、课外班和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参与情况明显高于乡镇农村儿童;优质学校的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更加现代化,更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与儿童的陪伴/交流时间更多。简而言之,优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丰富,弱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单一。虽然优质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当前优质资源毕竟还是有限的。儿童校外生活质量的城乡差异反映出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单就课外班来说,无论日常还是假期,城市儿童的参与率都高于农村儿童。排除家长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校外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诸如学科辅导、兴趣培养的服务,让城市儿童有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与技能。而在农村,这些资源相对紧缺。就休闲娱乐而言,周末城市儿童外出游玩的时长也明显高于农村儿童,部分原因就在于城市的公共设施更完备。例如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27万个,占58. 61%;场地面积13.37亿平方米,占68.61%。分布在乡村的体育场地67.97万个,占41.39% ;场地面积6.12亿平方米,占31.39%。可见,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休闲资源,农村都远不如城市, 城乡儿童在这些方面的校外生活质量必然会拉开差距。从不同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家庭收入越高的儿童,在假期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比例越高,周末阅读时长越多,这些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不仅有助于拓展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社会交往技能。2.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上述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城市儿童、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优渥儿童等优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就是完美的,相对于农村儿童、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等弱势家庭儿童,前者虽然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但他们的学业压力更大、学业负担更重,做作业时间更长,周末需要上更多的课外班,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不足,就连睡眠时长、室外活动也都少于后者,这同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这种不完美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儿童校外生活发展得不充分。调查还显示,无论是放学后还是在周末,儿童在家庭劳动(上学日28.11分钟,周末50.11分钟)、社会学习(上学日12.01分钟,周末29.41 分钟)上的时间都不长。这与“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社会现象是一致的,说明当前儿童的校外生活依然是以智育为主,而对劳育等方面的培养仍然不够充分。

彼何罪焉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8)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关于儿童校外生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儿童校外生活“影子教育”痕迹明显其他校外生活时间被压缩“影子教育(shadow e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也就是在东亚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课外班现象。调查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 5% ,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暑假期间,仍然是学科辅导的课时最多,平均为15个课时,其次为体育特长,平均12个课时,而文艺特长和科技兴趣则分别为10个课时和6个课时。从课外班参与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仍然有较大影响。除提高成绩(44.39%)之外,掌握知识(32.83%)、掌握学习方法(21.00%)、培养学习习惯(17.81%)、先学有优势(10.58%)等目的也被选择。这表明,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儿童不再以单纯的实现升学目标(8.14%)和培优/竞赛(3.82%)为直接目标。在课外班形式上,尽管当前互联网普及程度很高,但线下课程仍然是主流,占比71.85%;同时选择线下课程和网络课程的次之,占比24. 29% ;只选择网络课程的比例远远低于预期,占比仅为3.86%。可见,无论是课外班参与比例和目的,还是课外班参与形式,都说明在儿童校外生活中,“影子教育”痕迹严重。一方面,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当下, 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关注如何在竞争性考试制度中成为优胜者,当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竞争性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生这一需求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的教师和家长变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课外教育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课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但呈现一种管理混乱、缺少约束的野蛮生长状态。正如《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的那样,“近些年来,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以下简称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调查显示,上学日,幼儿园平均睡眠时长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为9小时13分钟;初中为8小时。儿童睡眠低于10小时的比例,在幼儿园阶段为54.04%;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8.30% ,其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76. 93% (二、四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5.49% ,六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9.57%),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80.78%。可见,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

绝命岭

调查研究|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选读(11)

儿童校外生活是指儿童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经历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领域。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于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儿童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儿童校外生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报告主要从六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儿童校外生活质量提出建议,具体方面如下:倡导科学家庭教育观引导儿童健康校外生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是儿童日常校外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儿童校外生活中,家庭的作用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在帮助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同的家风塑造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家庭的育人功能正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生活是制度化的,家庭生活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教育理念都不尽相同。这些个性化和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只有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才能总体上为儿童健康、平等、高质的校外生活提供保障。因此破解“剧场效应”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观众”,也就是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教育观,了解和尊重儿童权利、掌握科学育儿知识、遵循儿童的发展特点与个性需求,在别的“观众”都站起来时依然能沉稳有底气,注重儿童的自主发展与成长。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创造平等参与的良好家庭氛围,注重亲子关系的均衡化发展,倡导父母协同养育,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形成良好作息习惯, 保障儿童充足睡眠,控制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引导儿童参与家庭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家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还需要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家庭育儿能力。规范引导校外教育机构发展丰富儿童校外生活资源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既能激发兴趣,还能拓宽视野,对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多种校外教育机构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校外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社区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面向儿童开展各种类型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校外实践活动。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等新的校外活动方式,更是满足了儿童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校外教育机构的规范化、多元化发展才能保障儿童校外生活的高质量。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的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兴趣爱好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目前,校外教育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亟须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创办、准入、运行、发展加强监管和保障力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为校外教育机构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政府要承担起“剧场管理员”的责任,创造让家长“安心坐下来”的环境,防止“剧场效应”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由政府出面加强对各种校外教育乱象的治理,可以从加强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指导、强化全国及各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能、明确校外教育机构保障政策、完善校外教育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等方面促进校外教育机构的规范化发展。校外教育机构提供的多元化服务是儿童丰富校外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校外教育机构要根据自身类型和规模,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着力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出后

调查研究| 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选读(7)

儿童参与是指儿童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广泛的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及文化生活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信,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见、更为主动全面地发展。由中国儿童中心主编的中国首本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于2017年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儿童参与”为主题,通过对全国7城市884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及相关案例分析了当前中国儿童在家庭、学校和幼儿园、放学后安排、校外教育、社会交往、网络、公共等方面的参与状况。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是指儿童“是否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表示完全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这一比例占到71.2%。第二,小学生表示有信心的比例达83.9%,明显高于初中生的70.8%和高中生的58.5%。其中,近半高中生(41.6%)表示比较没信心或完全没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状况。公共参与的兴趣是指儿童对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是否有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兴趣。结果显示:第一,比较各项公共事务,“环境问题”成为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公共事务,有69%的中小学生表示感兴趣,3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其后,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公共事务依次是“中国社会问题”(63.4%),“国际政治问题”(57.7%)、“本地社会问题”(53.5%)第二,比较中小学生,除“环境问题”之外,高中生对“本地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感兴趣的比例依次高于初中生、小学生。但是在问及“是否有兴趣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时,却表现出相反的方向,即高中生感兴趣的比例(54.2%)低于初中生的比例(58.1%)和小学生的比例(65.3%)。儿童公共参与的行为包括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新闻、参加志愿者行为、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综合来看,有26.7%的中小学生从来不看电视新闻;有43.2%的学生从来不看报纸新闻;有28.8%的中小学生从来不看网络新闻;但也有15.2%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看电视新闻;9.8%的学生每天都会看报纸新闻和18.1%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看网络新闻。第二,52.0%的儿童当过志愿者;73.9%的中小学生捐过款;54.0%的中小学生表示有过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