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工作这么多年,要想突破职场瓶颈,并且继续晋升,本科学历很难达到晋升的要求,所以我很想拥有研究生学历”,32岁的王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考虑现在有了家庭事业,并且考研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职研究生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我。”在当今生活中,有许多在职人员都和王先生一样,因为学历没有达到要求,导致无法成功晋升更高的岗位,那么怎么样才能高效地提升自己的学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研究生的分类有哪些,哪些是全日制研究生,哪些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哪些我们有条件能够报考。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在职研究生进行报考,并且获取到学位学历证书。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想要拿到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那只有报考专业型硕士。若只是需要学位证书,那可以报考五月同等学力申硕以及国际硕士。当然,目前管理类可能是目前报名最火的种类之一了。这里,小编还整理了管理类研究生分类,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相关的资讯可以私信小编哦。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本身就是一个专业,12月管理类联考,国家统招的,毕业后可以拿到双证。可以学习12门相对应的核心管理知识和选修课程,也可以学习500强和上市公司的经典案例分析,严进宽出,有在职和脱产两种就读方式,上学期间达到学校规定的出勤率,期中期末考试合格,就可以拿到学历证,学分修满可以拿到学位证。MEM:工程管理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是培养产品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是独特领域方面的管理学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是以公共管理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MPAcc: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cc)是培养具有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大专毕业满两年、本科应届即可报考)。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养、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中、高层管理者,有别于MBA,以及其他各类针对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在职研修班等EDP培训。
小编整理了管理类研究生基本信息,阅读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到管理类研究生(如MBA)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报考流程、面试等信息。01MBA报考条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学历有5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的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历身份报考。党校本科学历除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外,其余的党校本科学历不能报考。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现役军人考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4.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院校规定的体验要求。注意:时间的计算统一以毕业证书发证日期为准。(即毕业后有对应的工作年限)部分院校有额外要求,请按照院校规定为准。02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MBA联考科目为综合能力(代码199)和英语(二) 代码204。综合能力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200分,分为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3个部分。其中数学基础的考察范围为算数、代数、几何和数据分析。写作部分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论证有效性分析是评论一段有缺陷论证的有效性。论说文为命题作为或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英语(二)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非英语本科专业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100分。试题分为英语知识应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英译汉和写作4个部分。翻译部分为英译汉,要求将150词左右的英语段落全部译成汉语。写作部分为A.B两个环节组成,A节为应用型短文或者根据汉语文章作英文摘要,B节为说明文或议论文。18年增加新题型根据文章意思挑选标题。03管理类联考报考及录取1. 提前批面试报名登陆报考院校的中心网站,按照规定时间提交网上申请及书面面试申请材料,学院组织专家评审申请资料,择优给予提前面试资格并组织面试。面试后获得条件录取资格和条件录取递补资格的考生需要参加当年12月举行的全国联考。2.全国联考报名(1)网上报名:报名日期:一般为10月初至月末。网上报名地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简称研招网报名点选择、报考缴纳方式及标准届时详见研招网及报考院校研究生院网站。(2)现场照相、确认信息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需携带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原件以及报名点需求的资料并在制定时间和地点配合采集电子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3.资格审查、发放准考证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发现伪造证件情况,将会扣留伪造证件,对考生学历(学籍)有疑问的,需在规定时间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说明,方可准考。准考证发放: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具体时间详见研招网和院校研究生院通知。4.参加全国管理类联考(1)考生凭借准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参加联考。(2)联考时间:每年12月,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3)联考地点:所报院校或者当地安排的院校地点,具体考场准考证上通知学员。(4)考生在研招网或者院校官网查询成绩。(5)入学考试作弊的考生,将会通报所在学校或单位,当年作弊第二年不允许报考,情节严重,暂停硕士研究生考试三年的情况。违法者,将会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形式责任。5.进入复试(1)二月中下旬查询成绩(2)进入复试后,参加院校复试。(院校提前面试说预复试的考生根据院校通知来进行)6.录取院校按照规定的招生计划,提前批面试获得条件录取资格的考生联考成绩达到对应国家线,正常批考试根据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同时英文听力、政治考试合格,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成果、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拟定录取名单(原则上不收外校调剂考生)考试诚信情况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重要内容和录取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试不合格着。不予录取。根据部分学校规则,录取的考生可能需要签订协议书,缴纳学费《协议书》由院校委托商学院发放给考生。04 提前面试考生在报名前,先参加商学院组织的提前批面试,若面试通过即可获得预录取资格,只要笔试过线即可录取。提前面试是商学院给工作年限较长、有管理能力但笔试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员进入相关院校深造的一个绿色通道,也是各大院校抢夺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参加的好处:1同时申请多个院校提前面试,先面试在报考,根据面试结果再决定报考院校,增加主动权。提前面试成绩优秀,笔试只要通过国家线即可预录取,降低录取风险。先提面在联考,联考达到院校要求即可录取,缩短备考时间。部分院校提面成绩可保留两年,笔试没过线第二年无需在面试。需要准备的材料:每年5月-10月是面试提交申请材料的高峰期。材料通过后按院校公布的面试时间参加学校提前面试,考生可安排时间参加不同学校的提前面试。但这并不意味着提交材料就有面试资格,建议考生早点准备,让专业老师知道和修改申请材料,突出优势,将您的经历完美呈现,并就申请材料中内容让老师进行模拟面试。考察的知识:主要考察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管理经验、外语水平、海外经历和创业经历等。考察的内容:包含仪表仪态行为、语言表达(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价值取向和职业能力、创业精神与创新知识、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若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收藏和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哦!你的收藏和分享转发是小编的最大动力!”
气道管理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每一位参与患者围术期管理成员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临床麻醉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近日,《围术期医学论坛》有幸邀请到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薛富善教授,为我们解答气道管理进展的相关问题。气道管理的最新研究应从哪几方面进行?薛富善教授:对于麻醉科来说,气道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手术中,气道的建立和通气的维持对患者的安全来说极其重要。近几年,气道管理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气道管理指南发布首先是指南有极大的推进。自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在1993年发布了第一部气道管理指南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已经推出了38部各种气道管理指南,这对于推进气道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自2001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推出了3版气道管理指南,指南的发布对于改善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安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2、气道管理研究增加其次是气道管理研究近年来明显增多。1989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结案诉讼调查发现,气道管理问题是导致围术期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此之后,气道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过去的30年,麻醉科医生在气道管理研究方面的文章大幅增加。英国Anaesthesia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提到,过去5年中气道管理研究文献明显飙升。而且在气道管理研究文献中,基础实验与临床试验明显增多,这些研究与有效工具的使用对改善临床气道管理安全非常重要。在2019年底,以气道管理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上搜索到的国内文献就有2000多篇;如果以喉上通气装置为关键词,可检索到800多篇文献;如果以气管插管为关键词,则可以检索到3000篇左右文献。国内外研究文章的大量发表,对提高气道管理安全措施的证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3、新型气道工具应用及技术培训的增加最后是新型气道管理工具的应用。气道管理工具的应用,近年来在以下2方面表现最为突出:(1)喉上通气装置;(2)可视化气道管理工具。尤其是视频喉镜、视频软镜、视频硬镜的出现,对安全气道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初期,这些工具还仅是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和应用,但在2000年之后,喉上通气装置、视频喉镜和视频软镜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同样迅猛。同时,新型气道工具使用技术的培训也在增加,如今不管是何种级别的学术会议,只要与患者的预后相关,会议上都会开设气道管理技术培训,通过交流新型气道工具使用的新技能、新操作、新方法来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而且学员的学习热情饱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必须强调,一种技术的推进必须有强大的研究背景与技能培训体系做支撑,如果仅有工具而没有研究和培训,则不能将这项工具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只有当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价值被人们充分掌握,它才能真正成为一项优秀的技术,从而应用到临床使患者受益。来自: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 薛富善教授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
1月23日的花粉年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了华为三大最新健康预研项目,包括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和冠心病筛查研究,在健康研究领域带来进一步探索。首先是高血压管理研究。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目前,华为正以家用医疗级高精度血压测量为核心,研发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据了解,华为将与国内知名机构启动高血压管理研究,目标是基于华为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其次是智能体温健康研究。众所周知,血压、脉搏外,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免疫系统状态最简单、最直接的标志。当前,华为已突破基于智能穿戴的体温连续检测技术,基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准测量腕部皮肤温度,并使用智能补偿算法,实现体温连续检测。据悉,华为也正在开展智能体温的联合研究,除了高精度连续检测体温,还提供体温异常筛查能力。第三是冠心病筛查研究。资料显示,全国约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4000万+疑似心绞痛患者,冠心病死亡率位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而其诊断以有创方式为主,且费用高,流程复杂,缺少快速筛查手段。目前,华为正在开展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融合PPG、ACC数据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可有效地管理心脏健康。据华为官方透露,这些健康研究将陆续基于华为穿戴产品启动或发布,预计很快将和消费者正式见面。也有消息称,今年华为或将发布华为WATCH 3系列或华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极有可能首发搭载这三大健康预研项目新功能。了解华为可穿戴设备线的人都知道,除了以上三大健康预研项目,华为还针对主动健康管理展开了更多专业研究,背后则是华为针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如果时间倒退到几年前,当时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是Fitbit、Pebble、Jawbone等老牌先驱的天下。但就在短短几年间里,智能穿戴行业迎来了一次洗牌,这些品牌已经在TOP榜单上不见了踪影,或倒闭或大幅衰退,出货量大幅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半路出家”手机品牌。究其原因,随着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人们开始对自身运动、健康数据的有了强烈的关注度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刚需。以往产品单一、创新乏力的厂商要注定要被淘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出货量排名靠前可穿戴设备厂商,无一不将运动、健康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而其背后,则是智能穿戴设备从手机的替代品的1.0时代,到聚焦运动健康功能2.0时代的转型。据IDC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以941.4万台出货量稳居第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行业第一厂商,对于未来行业方向嗅觉最为敏锐,判断也最为精准。在满足用户基本的运动、健康数据分析、管理之后,接下来的智能穿戴设备将如何演进和发展?在华为看来,智能穿戴设备将进入数字健康3.0时代,成为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桥梁。在此之前,华为穿戴设备全球服务用户已超过2亿,背后的健康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基于华为智能穿戴设备拥有高性能传感器以及精准的数据监测能力,华为通过与多家专业机构开展健康研究项目,为百万用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帮助上万人筛查出高风险,让4000+用户及时确诊,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做到早预知、早干预、早治疗、早健康。比如,华为加入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项目,实现对房颤、早搏的早期风险筛查,心脏健康研究项目更写入了医学指南,获得了国际医疗界的认可。此外,华为与中国医促会合作的血管健康研究项目,精准筛查动脉硬化。从2014年华为穿戴APP上线,到2018年HUAWEI TruseenTM 3.0、HUAWEI TruRelaxTM 压力管家、HUAWEI TruSleepTM 2.0科学睡眠、心脏健康研究首次出现,到2019年HUAWEI TruseenTM 3.5、房颤&早搏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血氧饱和度检测崭露头角,再到2020年HUAWEI TruseenTM 4.0、HUAWEI TruseenTM 4.0+发布、全天候连续血氧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心电采集、血管健康研究先后上线,华为在短短六年内,一步一步通过深耕运动健康技术创新,赋能可穿戴设备,为用户体验带来了真正有价值的革新。当下,以手表、手环为代表的腕式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消费市场上展现出了蓬勃的增长势头。随着传感器和算法技术的升级,不仅在持续吸引更多用户尝试或更新腕式设备,也在推动监测数据种类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今后在运动、健康服务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IDC曾在报告中指出,腕式可穿戴设备市场与运动、健康和医疗行业的联动,将成为提升设备附加值和拓展设备营销渠道的重要方向。尤其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专业机构能够设备的数据准确度和专业性,而与新兴科技行业的合作将为传统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尝试性案例。另一方面,手表、手环在数据监测的丰富性和服务功能的接入体验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多数与专业机构合作案例中所选择的产品。基于对数字健康新时代大潮的判断,华为看准了与专业机构深挖健康数据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先于对手抢先踏入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三大“无人区”,利用现有华为运动健康的设备、技术、生态、布局优势抢占制高点,在战略上已经领先一大步。战略决定战术。不难预测,华为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落地,将对其他可穿戴设备厂商形成降维打击以及差异化竞争优势。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华为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睡眠、心电采集、脉搏、血压、体温等重要健康指标的全面覆盖和专业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深度主动健康管理能力,更为行业带来了一整套基于可穿戴设备,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全新健康体系。
1月23日的花粉年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了华为三大最新健康预研项目,包括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和冠心病筛查研究,在健康研究领域带来进一步探索。首先是高血压管理研究。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目前,华为正以家用医疗级高精度血压测量为核心,研发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据了解,华为将与国内知名机构启动高血压管理研究,目标是基于华为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其次是智能体温健康研究。众所周知,血压、脉搏外,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免疫系统状态最简单、最直接的标志。当前,华为已突破基于智能穿戴的体温连续检测技术,基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准测量腕部皮肤温度,并使用智能补偿算法,实现体温连续检测。据悉,华为也正在开展智能体温的联合研究,除了高精度连续检测体温,还提供体温异常筛查能力。第三是冠心病筛查研究。资料显示,全国约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4000万+疑似心绞痛患者,冠心病死亡率位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而其诊断以有创方式为主,且费用高,流程复杂,缺少快速筛查手段。目前,华为正在开展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融合PPG、ACC数据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可有效地管理心脏健康。据华为官方透露,这些健康研究将陆续基于华为穿戴产品启动或发布,预计很快将和消费者正式见面。也有消息称,今年华为或将发布华为WATCH 3系列或华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极有可能首发搭载这三大健康预研项目新功能。了解华为可穿戴设备线的人都知道,除了以上三大健康预研项目,华为还针对主动健康管理展开了更多专业研究,背后则是华为针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如果时间倒退到几年前,当时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是Fitbit、Pebble、Jawbone等老牌先驱的天下。但就在短短几年间里,智能穿戴行业迎来了一次洗牌,这些品牌已经在TOP榜单上不见了踪影,或倒闭或大幅衰退,出货量大幅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半路出家”手机品牌。究其原因,随着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人们开始对自身运动、健康数据的有了强烈的关注度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刚需。以往产品单一、创新乏力的厂商要注定要被淘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出货量排名靠前可穿戴设备厂商,无一不将运动、健康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而其背后,则是智能穿戴设备从手机的替代品的1.0时代,到聚焦运动健康功能2.0时代的转型。据IDC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以941.4万台出货量稳居第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行业第一厂商,对于未来行业方向嗅觉最为敏锐,判断也最为精准。在满足用户基本的运动、健康数据分析、管理之后,接下来的智能穿戴设备将如何演进和发展?在华为看来,智能穿戴设备将进入数字健康3.0时代,成为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桥梁。在此之前,华为穿戴设备全球服务用户已超过2亿,背后的健康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基于华为智能穿戴设备拥有高性能传感器以及精准的数据监测能力,华为通过与多家专业机构开展健康研究项目,为百万用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帮助上万人筛查出高风险,让4000+用户及时确诊,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做到早预知、早干预、早治疗、早健康。比如,华为加入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项目,实现对房颤、早搏的早期风险筛查,心脏健康研究项目更写入了医学指南,获得了国际医疗界的认可。此外,华为与中国医促会合作的血管健康研究项目,精准筛查动脉硬化。从2014年华为穿戴APP上线,到2018年HUAWEI TruseenTM 3.0、HUAWEI TruRelaxTM 压力管家、HUAWEI TruSleepTM 2.0科学睡眠、心脏健康研究首次出现,到2019年HUAWEI TruseenTM 3.5、房颤&早搏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血氧饱和度检测崭露头角,再到2020年HUAWEI TruseenTM 4.0、HUAWEI TruseenTM 4.0+发布、全天候连续血氧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心电采集、血管健康研究先后上线,华为在短短六年内,一步一步通过深耕运动健康技术创新,赋能可穿戴设备,为用户体验带来了真正有价值的革新。当下,以手表、手环为代表的腕式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消费市场上展现出了蓬勃的增长势头。随着传感器和算法技术的升级,不仅在持续吸引更多用户尝试或更新腕式设备,也在推动监测数据种类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今后在运动、健康服务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IDC曾在报告中指出,腕式可穿戴设备市场与运动、健康和医疗行业的联动,将成为提升设备附加值和拓展设备营销渠道的重要方向。尤其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专业机构能够设备的数据准确度和专业性,而与新兴科技行业的合作将为传统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尝试性案例。另一方面,手表、手环在数据监测的丰富性和服务功能的接入体验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多数与专业机构合作案例中所选择的产品。基于对数字健康新时代大潮的判断,华为看准了与专业机构深挖健康数据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先于对手抢先踏入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三大“无人区”,利用现有华为运动健康的设备、技术、生态、布局优势抢占制高点,在战略上已经领先一大步。战略决定战术。不难预测,华为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落地,将对其他可穿戴设备厂商形成降维打击以及差异化竞争优势。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华为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睡眠、心电采集、脉搏、血压、体温等重要健康指标的全面覆盖和专业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深度主动健康管理能力,更为行业带来了一整套基于可穿戴设备,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全新健康体系。
来源:工商管理学者之家1-THE FIRST-管理研究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管理研究为何而来?应是从应对企业问题中来,为着发现企业的问题,为着解决企业问题而产生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这个问题就是最初管理的起因。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投资研究、组织研究、创新研究等这些都应运而生,所以管理研究始终是为着解决企业问题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管理总体上比较粗放,生产水平也很落后。在整个八十年代,我们的企业处于管理的学习阶段,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日本的管理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现场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到九十年代,我们开始引入MBA教育,我国企业管理研究有了一定发展;伴随着国企的改革、民企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壮大,这一段的管理研究更多转向对企业制度的探讨。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面对的主要是互联网、新技术革命、企业“走出去”、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由此,这一段的管理研究紧紧围绕着企业创新、国际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展开。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和全球爆发后,对企业产生了巨大压力和影响,管理学界又围绕如何应对疫情为企业献计献策。所以我想,企业的管理研究是个实践产物,它来源于企业,是为着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而开展的。对于企业管理研究者来讲,我们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变化和企业的问题,针对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升华为管理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企业的工作。我在企业工作了40年,其实大多是做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管理理论和知识给了我很大帮助,同时我自己也从一个管理的实践者变成了管理的研究者。我觉得随着企业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变化,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管理研究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管理研究确实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和促进企业的发展。2-THE SECOND-管理研究服务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研究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指导企业经营发展,它的成果应该应用于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应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因而,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著书立说,为什么、为了谁这个目标不能缺失。如果我们写的东西让做企业的人看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肯定是管理研究的失败。过去这些年,一些知名企业家批评现在的管理教育不解决问题,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我认为这些批评并不是对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批评,而是对脱离企业实际和对象、束之高阁的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批评。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界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需要高水平、有针对性的管理指导,应该说这对做管理研究的学者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研究企业这些新问题和新变化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难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研究出一项成果或许能用好多年,但现在可能很快就不适用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管理研究的学者要贴近企业、贴近企业家,要与时俱进。我们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反馈企业、指导企业,征得企业家的认同。企业管理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判定管理研究成果的好坏也只有放回企业,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管理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我想这是研究的特征。但这些理论要让有学习能力的企业家看得懂,也就是说研究成果要达到能让大家茅塞顿开和喜闻乐见的效果。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研究上的思维重点有所不同,东方人比较喜欢定性,而西方人比较喜欢定量;东方人比较重视结论,而西方人喜欢过程求证。这可能是深层次的文化偏好,大家各有所长,所以东西方研究方法也应互相借鉴和融合。企业管理研究要借助数学进行逻辑验证和概括,但又要直白地把原理和结论写清楚,这样会更方便让企业人士看清楚。现在企业里的管理层大多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应该说普通的数学原理大家是看得懂的,但如果过度使用数学会让大家望而生畏失去读者,那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2009年,我在水泥行业大规模推进联合重组,引起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重视。资深教授鲍沃先生带了几个学生,深入到我正在整合的南方水泥调研几个月时间,写出了一个案例。他们把案例拿给我看,我看后大吃一惊。整个案例写得极其简单直白,写了整合水泥的起因、整合的方法和效果,让人一目了然,通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也没有数字曲线和表格。去年,也就是十年之后,我还专程去哈佛商学院就这个案例进行了演讲。这几年,我带领中国建材做的水泥重组和三精管理,也两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成果的写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把起因、目的、措施、效果、案例、结论这些说清楚,让大家能看明白、看进去。3-THE THIRD-知行合一的管理研究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主张企业管理应知行合一,并且认为首先是行不是知,他这句话表明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实践性特点。纵观德鲁克的管理书籍,里边布满了他对企业案例的研究;其实我了解美国一些大企业管理特点大部分来源于读德鲁克的书,德鲁克的书籍中也鲜有数学公式和曲线。和德鲁克先生一样,陈春花老师也注重实践,投身于华为、新希望、云南白药等进行实战性研究,所以陈春花老师写的书有广泛的企业读者。这次抗“疫”过程中,不少企业研究学者为企业出招应对困难,获得了企业界的一致好评。企业管理研究和一些纯理论研究不同,它必须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必须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经常拿医学院和商学院进行比较。在医学院大部分教授都去临床,因为只有具备临床经验才能真正更好地进行教学。医学的研究建立在解剖等办法上,就是那种追根溯源的做法。医疗上还有个办法很值得企业学习,就是会诊制度,大家针对病人的病情和医疗方案共同研究,以减少失误。医学界的临床和会诊模式很值得我们企业管理界学习,医学最终是为了治病救人,而管理说到底是为了做好企业。当然讲这些,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位做管理研究的学者人人都去搞一家企业,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是希望我们做管理研究的人员要深入企业,更多获得企业一手资料,为企业提供服务,这应是我们做管理研究的思想基础。我对商学院的教学也赞成在录取和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毕竟商学院的教育是实践性和继续性教育。我也赞成在商学院里增加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实践教授,形成“教授+教练”的教师结构,企业家的进入也会促进管理研究的实践化。虽然我讲了很多管理实践的意义,但我还是十分赞成加强管理理论的研究。而且,在从事管理的过程中,我也十分受益于管理理论的学习。同时我也主张更多的企业家来学习管理理论,我认为只凭经验不学习管理做不好企业,反之亦然。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企业管理毕竟是以研究企业为对象的,工业革命后管理热潮产生于英国,20世纪上半叶美国独领风骚,而后日本跟上,现在应是讲中国企业故事的时代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理论是和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分不开的。现在我国经济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尤其随着互联网、5G、AI等一批新经济企业的快速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了。以前袁宝华老先生提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身一家”的这一主张,今天具备实现的条件了。作者简介宋志平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双料会长”。在40年传奇企业历程中,他从技术员到央企掌门人,数次将身陷绝境的困难企业改造成全球领军者,先后推动8家央企重组,整合上千家民营企业,成功带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他常年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国企改革创新,出版十多部专著,为业界贡献大量成功企业思想和经验,被誉为中国“企业思想家”。 本文亦在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一点号、趣头条、百家号、微博、企鹅号、快传等平台同步更新。END编辑|思洋 校对|坚果 视觉|牛小伟使用须知:文章已获得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建设的核心,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意识,牢牢把握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通过批判性地回顾、科学性地梳理和创新性地提升,打开工作的新局面。试验管理是施工企业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是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优秀的工地试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掌握现行的新规范,熟悉原材料、配合比、土工相关试验。同时,还必须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维护保管及资料整理收集归档等工作。1项目前期工地试验室管理在项目上场前,试验人员要先期进场,进行原材料的调查试验,看图纸了解施工工艺及对混凝土的要求、钢筋间距的要求,做好试验室建家安家、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仪器的开箱记录检验。在开工前期根据设计图编制试验检测方案,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仪器设备、配合比的管理、工程材料检测频率和项目、工程实体的检测等。结合项目施工进展情况,加强试验工作的监督作用,超前规划,注重过程控制,避免出现漏检缺项的现象。建立和规范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试验室管理制度、工地标养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委外试验管理制度、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检测事故报告分析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不合格品处理制度等。使工地试验室与施工技术管理部门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强化试验人员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试验室的综合实力。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任务和职责。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及维护工作。建立工地试验室安全卫生责任制,确保工地试验室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立工作联系和工作汇报制度,工地试验室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工程施工现场提供检测数据,为工程质量控制服务,所以要加强与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员联系,及时将检测数据和结果提供现场和工程部门,并把试验结果反馈给物资部,并出具处理意见。同时,定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定期召开会议,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新的部署。以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安全有效,为检测依据的可靠性提供有力的保障。2工地试验室的材料管理2.1 原材料进场检验管理(1)原材料进场后,首先仔细核对产品质量证明书(型式检验报告)、规格型号、数量、炉罐号、出厂日期、编号、外观质量等,确认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2)对工程材料应坚持“先试验后使用”的原则,严禁未经试验和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投入使用。2.2 原材取样要求2.2.1 钢筋钢筋进场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要求,同一厂家、同一炉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每60t为一个验收批,不足60t也按一批计。每一验收批取一组试件(热轧带肋钢筋:拉伸、弯曲各2根,重量偏差5根)。试样应从不同根钢筋上截取,钢筋头上去掉0.5m,重量偏差试件数量不少于5支,每支试验长度不小于500mm。2.2.2 水泥水泥取样要遵守“五同原则”,即同一厂家、同期出场、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同一出厂编号为一个验收批,抽检频率按散装水泥500t为一批,袋装水泥200t为一批,不足时也按一批计。2.2.3 骨料细骨料的抽检频按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进场,每400m或600t为一验收批,不足400m或600t时也按一批计。粗骨料的抽检频按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进场,每400m或600t为一验收批,不足400m或600t时也按一批计。2.2.4 防水材料以同一厂家、同月生产、同标记的为一个验收批,在外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时抽取,防水片材(材质ECB、PVC)取1m2,止水带取1m,遇水膨胀止水条取1m,土工布取3m2。2.3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管理项目上场后,必须对拟定商品混凝土厂家进行考察,综合对比其产品质量、产能、运距等,根据设计要求、施工环境、工艺等,选择经济合理的配合比进行验证,验证合格后上报公司备案;对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验证时,需根据图纸要求,对本工程要求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进行验证,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拌和站原材料的质量监督,每季度应不少于一次抽样检测。2.4 商品混凝土现场的质量控制(1)混凝土运至现场,由现场技术员检查发料单上的单位、地址、工程名称、发车时间、强度等级,防止砼车误送或者到场时超过初凝时间。(2)试验人员与施工现场人员保持密切联系,方便解决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把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回拌和站,试验人员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配合比。(3)商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时,由现场试验人员逐车进行坍落度试验,对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严禁使用。(4)砼运输车在浇筑前必须一直处于搅拌转动状态,并严禁向搅拌车内随意加水。(5)混凝土、砂浆试件必须在浇筑现场由试验检测人员进行制作,按规范规定进行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严禁现场工人或非试验人员进行试件制作,严禁弄虚作假。3提高工地试验室全员素质(1)工地试验室管理人员一切以施工生产为目标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要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请示,和监理、业主多沟通交流,及时提供现场需要的试验资料,用数据指导现场施工并认真做好现场服务工作。管理过程中加强和工程部、物资部的沟通,材料进场及现场检测要及时准确。(2)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按计划组织试验人员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试验基础知识、试验操作方法、标准规范、仪器设备的操作及维护保养知识等。进行定期考核,形成工作机制。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及工作业绩等提高试验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效率。目前项目已组织人员培训学习考试。(3)加强日常工作制度的管理。试验检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也是工程质量控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漏,因此管理制度优化势在必行。在日常工作中,对人员的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质量安全教育,使员工要在思想上提高质量安全意识;②不断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高质量的完成本岗位工作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③在此基础上,还要坚持从企业实际和长远目标出发,逐步完善管理的工作运行、指导推进、激励制约、物质保障等机制,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总之,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工作在工程管理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对整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要,不仅影响企业经济利益,而且影响着工程的各个方面。撰稿:李会杰,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地铁施工。(转自《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12期)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也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时也逐步开始重视知识管理,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并最终促进相关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我国社会发展在过程中积累的一项重要资产,因此,可以说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历史的走向。目前,随着经济进步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迈入工业经济时代。这时,知识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知识在一个国家的地位。故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以知识发展来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局面。在这个大背景下,知识管理对于中核集团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就至关重要。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时也逐渐开始贯穿知识管理的内容,通过知识的分配、增加相关利用率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优化各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最终提升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知识从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有形知识资产和无形知识资产。其中,有形知识资产主要指的是技术图纸、文件资料以及专利知识等;无形知识资产则主要指的是一些专业人才的经验、理解和相关的感悟。无形知识资产和有形知识资产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无形知识资产最初大多数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无法确保其稳定性和持续改进,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去感受、体会和积累,且相对更加重要并不易为人所认识和理解。为有效提升中核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各企事业单位需要有效地利用有形知识资产和无形知识资产,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2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和联系2.1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将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其差别较为明显。(1)知识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建立较为开放自由和相互信任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环境,以此来优化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行为目的,实现员工之间的有效合作和资源共享,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为企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最终达到管理工作服务企业发展的目标。(2)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是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目标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本质是管理好寻找到的项目,对于守成和发展中的企事业单位来讲,发展本身就是管理好一个又一个项目。(3)知识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获取、开发、分析和共享。而项目管理通常情况下是针对一个预定的目标,对企事业单位的任务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管理,进而实现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目标协调,在实际管理的时候,需要满足时间、资源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要求。2.2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联系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项目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也归属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知识管理的范畴。虽然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知识管理却又会在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体现,并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没有人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的项目,企业项目都需要组建项目团队;其次,团队组件完成之后项目管理牵头人需要把任务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确保每一个成员所负责的是他们有经验的、适合的部分。这些任务分派中的决定因素就有知识管理的成分,要联合起来完成整个项目又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知识管理共享和有效交流。3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3.1项目型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需要对于项目型企事业单位来讲,其在实际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必须需要引入知识管理,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当前,项目型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严峻,而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项目型企事业单位必须引入知识管理和概念型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的创造、积累、转换和利用。另外,通过引入知识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项目型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创新,对于其实现长久发展和经营成功方面意义重大。3.2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项目本身就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因此,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点。也可以说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知识的创造过程。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项目实施完成以后都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企事业单位的经验丰富程度也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项目实施的顺利与否。这些都需要企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引入知识管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不断积累相关经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作用显而易见,仅只是项目的收尾工中知识管理就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结束之后,除了项目的成果的汇报工作之外,对于项目完成结果进行分析、复盘,除了整理好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资料之外,心得的记录是项目收尾阶段应该完成的关键事项。只有对项目的完成效果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才能为下一次的项目积累经验,这其中知识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3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项目合作企事业单位通过引入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项目合作。具体表现为:(1)企事业单位利用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项目沟通的现状,实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相互合作和共同进步的企事业单位文化,以此来塑造和谐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氛围,缓解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2)企事业单位引入知识管理,也可以转变项目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使其认识到项目实施的核心是知识,从而明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应用。4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模式4.1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企事业单位在引入知识管理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想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首先应该做到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管理平台,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完善的数据库,并增加信息公开以及在线互动等各种功能,帮助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可以获取完善的知识信息。(2)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其利用公共管理平台进行学习,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最终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效率和效果,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事业单位的高速发展。(3)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公共知识管理平台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专利保护等方面的完善,通过建立线下的管理服务器等加强对公共知识管理平台的安全管理和保护,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发放专属的登陆账号,避免出现平台的安全问题,影响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4.2建立完善的交流共享平台上文已经提到企事业单位的知识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对于有形资产,员工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进行查询、下载和传阅,并结合自身的需要进行知识的利用。但是无形资产在知识管理平台中的保存和传播的难度就非常大。因此,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流共享平台,以此来实现无形资产的传承和传播。而这样的交流共享平台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共同完成交流共享的目的,比如线上线下以及规模不同的交流会议和分享聚会。另外,企事业单位在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团队内部、各个团队之间以及团队和企事业单位上层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交流的全面性,避免因为知识交流不够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地区的部门,企事业单位更需要建立交流共享平台,帮助其树立共同的工作目标,解决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矛盾,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最后,为尽早使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企事业单位可以在当前已经有的、成熟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中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263云通信以及钉钉等平台。如果自身的需求较为特殊,也可以结合企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自行研究或定制,研究开发出属于各企事业单位自己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提高平台的专用性和有效性,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率。4.3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各企事业单位在引入知识管理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以此来解决相关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最终促进各企事业单位的进步。为此,第一,相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知识转化和创新的重视,明确知识转化和创新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大资金投入。第二,各企事业单位需要明确要想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就需要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合作、探索和不断突破。因此,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各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知识转化和创新路径的优化,加强对员工的鼓励,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对知识转化和创新过程的监督,保证其转化和创新的效果。第四,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内部环境,并制定相应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最终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提高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水平。4.4结合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基于知识管理在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事业单位在引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知识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配套的项目管理制度。为此,各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将其贯穿于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在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融入知识管理的要素,以此来完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各企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在进行制度建立的时候需要以知识创新和共享为指导思想,实现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最终提高各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5结语狭义上讲,项目管理是指施工建造楼房、生产线或者桥梁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广义上讲,项目管理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在IT企业中,完成某个产品或者攻克某项技术,这个过程是项目管理;对集团公司的所有下属企事业单位来讲,完成本单位某季度的生产经营或科研任务,把目标一项项拆解分配实施到最终达成季度任务的过程也是项目管理。在上述各类项目管理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管理贯穿和融入了所有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无论在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的全过程中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发展。撰稿:郑文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18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健康产业的成长条件日益成熟,形形色色的健康机构、健康产品纷纷亮相市场,为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做出了有力推动。为保证健康产业始终沿着规范路径发展,真正服务群众生活健康,在2020年12月17日,由健康时报首席媒体支持,多燕瘦承办的“2020健康中国·健康管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行业专家及嘉宾围绕如何做好科学体重管理、实现科学减重等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当天,来自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保健协会健康服务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多燕瘦(中国)有限公司和健康时报的多位行业人士共同为健康产业品质管理研究院揭幕。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廖靖军先生受聘担任研究院院长,并将主持研究院各项具体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廖靖军先生直言:“希望随着品质管理研究院的成立,和多燕瘦携手对健康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规范,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共同助力行业的规范化建设。”中国保健协会健康服务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郑守曾则表示,“品质管理是健康产业需求侧改革的杠杆,同时也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与抓手。”强化产品品质管理,这是与会人员的共识。作为活动的承办方,多燕瘦(中国)有限公司也将全面配合参与到研究院品质管理研究工作中来。多燕瘦企业总裁王军先生谈到,企业在品质管理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机构质量检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多燕瘦的每一批次产品在完成内部检测之后,还将送交SGS、广州华测、微谱、中广测等多家机构进行再次检测,以保证品质安全无虞。接下来,健康产业品质管理研究院与多燕瘦还将继续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探路品质管理新途径。
我们其实在管理学研究当中,对于蛮多人都有一个挑战,就是怎样让研究面向实践。那在这个学科的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其实一直都有这两者之间如何融合的话题。而且我们在管理研究的理解当中知道,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它的实践性,以及它的创新性。学科本身的属性,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面向实践。下面我就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怎么展开面向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管理理论源于对管理实践问题的长期密切观察我先帮大家回顾一下文献。其实我一直关注一个话题,就是那些特别好的管理理论到底是在什么时间被呈现出来的。蛮有意思的两本书:Smith和Hitt(2005)的《杰出管理思想:理论发展进程》和Pugh,Hickson和Hining(2007)的《组织领域的伟大作家》,它就告诉我们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当中产生特别多的组织管理理论,其实是在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就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然后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个时期当中,就产生出来我们在组织管理理论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我们讲的概念、理论,还有我们讲的这些今天我们看来在管理学科当中奠定基础的这些经典理论。那当我去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相信我们都明白地看到一种叫做研究的关键,就是这些产生重大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经典著作的这些学者们,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本身其实是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是一个密切的观察者。德鲁克就曾经在写他的自传的时候,这个自传的名字就叫《观察者》。然后他们因为能够亲身地、密切地去观察,他们亲身经历了这些组织的一些问题,或者他困惑于观察到的各种组织形式的这种时间和变异,所以他们得出这些组织管理理论。我想这样一个文献的回顾,其实帮助我们去理解,如果我们来做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我认为,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必须对观察到的现象,要有非常长时间的体验。我在过去的研究当中,感受特别深的是,我们非常多的年轻管理者、管理研究学者其实是有一个习惯没有养成。也就是我们其实是常常喜欢用一个横切面去看一个企业,两个企业,或者更多的企业,它遇到的情形是什么。但是如果真的做管理研究,反而我们需要纵向去看,也就是说你必须选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非常长时间地去跟踪它。在这个长时间的跟踪它的过程当中,其实你才可以真正观察到我们讲管理所产生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我第一个要跟各位分享的建议,也就是说管理研究,一定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有非常长的时间体验。那为什么这个时间长的深入的体验和观察这么重要?是因为你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其实你可以首先记录它在过程当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当你能够记录这些现象的时候,不断记录的过程当中,你其实才有机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而只有我们能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才有机会讨论我们在解答这些问题,或者是企业实践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产生新的概念和理论,这就是深入观察它的好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为什么我们的管理研究和我们的管理实践的鸿沟特别地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其实是在两个话语体系当中。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的鸿沟,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研究和实践之间达成共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做研究的人,我们非常关心什么?关心自洽性,也就是说我自己的东西,我提出来之后,我能不能够再回溯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并没有关心说,我提的这个东西跟实践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关心说我提的东西,我的自洽性够不够。然后我们再作假设和建模,接着下来就去找文献了,看文献支不支撑。然后在文献支撑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提新概念。然后在新概念提出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边界设定,最后我们去研究它的关联和影响。但是调过来,我花很长时间跟企业的实践者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企业实践完全跟管理研究,我们讲的语境完全不一样。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它并不关心这个自洽性,其实它关心什么?就是怎么去实践。所以它也不关心说你这个假设的建模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其实非常关心的就是执行和结果是什么。然后它并不在意说历史上、文献上能不能支撑,它其实是在意如何创新和尝试。那接着下来它希望所有人都能听得懂,而不是说这个概念你不懂。然后再往下来,它其实不会在意说,我们有没有边界的限制或者界定,它一定是要求自己的企业是能够动态应对的。好,它最重要的是关注核心要素和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我们在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之间,你会发现这个鸿沟其实是非常巨大的,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两出两进”找到管理实践真问题那我们怎么能让它达成共识?其实就是我们在做研究,我们必须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让两者去达成,你就会发现有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可以让研究跟实践是达成共识的,就是我们其实都共同关心真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当中,首先你要有能力去框定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而且我把它称之为就叫真问题。因为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从文献来的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真的问题,可能它仅仅是一个在文献当中人们关注的部分,甚至是研究学者关注的部分。而企业真正关心的真问题,也许在文献里看不到,因为它的问题都是现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它并不是过去发生。所以我们就需要你在做研究当中,你首先是要能够框定企业关心的真问题。那我们怎么能够框定企业关心的真正问题呢?我在过去自己的实践研究当中,我就得出了我自己的一个方法论,我把它称之为叫研究与实践的弥合。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我怎么能够把它融合在一起?我就用了一个我自己的方法就叫做“两出两进”。第一个“出”,就是必须从实践观察出问题。也就是说你的问题,一定不要从文献来,你必须是从实践当中,你必须真实地去观察实践,它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发生的问题,哪一些问题是在你看来,你愿意去深度讨论和研究它,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你从实践观察出问题之后,我们就开始第一个“进”。也就是说,你必须还要把观察到的问题,进入到文献去检验它是否有理论的价值。如果你不把这个观察的问题,回归到文献检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也许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它可能没有理论价值。我们是不是让这个问题,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就取决于你把观察到的问题,能不能回归到文献检验,那么这个我称之为叫一“进”。“一出一进”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完成我们要做的研究,我们接着下来就是“二出二进”。那么“二出”是什么?就是把我们进到文献检验的这个有理论价值研究的问题,我们把它再转化为一个叫做理论问题。也就说我们必须从文献上升到我们能够把它转化为理论问题,那么这个转化为理论的问题,其实我们才有真正的研究的可能性。你不能仅仅是把它从实践观察出的这个问题,就直接拿来做研究,它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把它称之为转化成为理论问题。当你转化成为理论问题之后,你就开始展开你的研究。等你展开这个研究的过程,包括你的模型,你的假设,甚至你的验证,你的整个关联关系影响之间的这个研究,做好了之后,我还是建议再做第二次进入。第二次进入是什么?就是再把这个理论的问题回到实践中,来验证这个有理论价值的问题是否有实践的意义。如果你把所有的关联都研究完,反过来你没有再完成最后一步,让它回归到实践中,也许这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但是因为它没有实践意义,这个研究其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去关注你的整个面向实践的研究,其实就是需要训练自己要有“两出两进”的这个习惯。当你有“两出两进”这个习惯的时候,其实你就解决了研究跟实践之间的融合问题。管理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的知识准备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和实践对话的弥合的这个训练之后,我们反过来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你必须做好我称之为叫“知识准备”。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其实你也很难真正地把从实践观察的问题转化为理论的问题。那么做好知识准备,在我自己的训练当中,我认为要做四个方面的储备。1 第一个知识准备,就是你对理论要有深度的理解换个角度说其实你一定要理解理论跟实践的关联。那么这种关联当中,就是理论本身它具有的内在价值。我想我们过去在管理学当中学到的所有的这些好的理论,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完全是源于它跟实践之间的深度的内在关联,然后产生出来。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源于迈克尔·波特对于美国西南航空长期的观察,结果他发现,美国西南航空之所以能够在航空业行情好或者行情不好的时候,都能够有稳健的 两位数字的增长。他寻求它背后的原因,最后他发现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所以波特就给命名为竞争战略。而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就是它的总成本领先。那你就会发现其实竞争战略本身跟美国西南航空之间的这种关联,这种内在的价值,其实就被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理论一定要有深度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上,不是停留在你会把这个波特的理论背出来,其实你一定要知道它跟实践之间的关联,到底是怎么构建的。而这种真正的关联,其实才是你对理论深度的理解。2 第二个知识准备,就是你对知识要有真正的自信我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好像管理学界对于自己的管理理论,表面上看它是比较自信的,但实际上来讲它也不太自信。比如说他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地跟企业家对话,他也不能够用真正的知识来回答企业的问题。其实你不能用知识回答企业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对知识的自信不够。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的管理理论的知识,其实都是从实践来,而且它一定能够回到实践中去的。比如说我自己在做组织管理研究当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们就会发现组织的效率不够。那组织效率不够当中,如果你对知识有自信,你会发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真正的资源和授权给到一线,如果你把资源和授权给到一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组织的绩效是会很快得到。因为产生绩效就需要我们讲的授权和资源。这实际上是理论概念上,如果你了解组织管理这个定义的时候,你其实是就很清楚,这个定义的内涵就是在讲这个。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对知识的自信,所以当企业来讨论他的绩效完成不够好的时候,你就没有回归到知识的系统来回答他。你可能就在想说,我有没有在别的地方看过人家是怎么解决的,或者另外一个企业它如何来解决我们讲的这个绩效的问题。你希望你看的多你可以回答他,其实不用,你只要对知识本身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你就可以回答,因为这个知识本身就是在回答问题当中被累计出来,并归纳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知识的自信。3 第三个知识准备,是需要你真的要掌握经典管理思想其实我们在做研究当中,可能大部分的年轻的管理研究学者比较关注我们讲的前沿,我们比较关注新兴的课题,我们比较关心在文献当中近三年来的文献大家所讨论的话题。我觉得这个关注是对的,可是我也给大家一个建议,你必须掌握经典管理思想。如果你是一个决定从事做管理研究的人,那我真的要问你一个问题,你也可以问自己,你对于这个学科领域的所有的经典管理著作和思想,你到底把握了多少?你是不是把每一个经典管理著作,都很清晰地理解,并且能够真正地变成是你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我过去实际上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阅读管理经典,甚至为此我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读书笔记叫《我读管理经典》。那为什么我会每读一个经典都要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很好地写下来?原因就在于我必须不断地重复、精读、阅读,去理解这些管理的经典的思想,对于我们整个知识体系的帮助。如果我们缺失这一块,仅仅阅读文献,仅仅理解我们讲的前沿和近三年的研究,我认为你可能是缺了很大的一块,就是你没有一个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个准备,来帮助你理解真正知识的构架。4 第四个知识准备,就是你能不能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讲,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去获得它。那我自己给自己的训练,可能跟很多人的方法不一样,就是我只要掌握一门知识,其实我就采用了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就是写教材。比如说我研究企业文化,作为我其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时候,我就很认真地去学企业文化的教材。然后当我确定我必须沿着组织管理的方向去展开的时候,我其实就非常认真地去写《组织行为学》的教材。那么写教材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其实就是你能够把整个教材,整个课程,或者是整个知识的系统,非常完整地得到,无论从核心概念、经典案例、经典内容、知识体系,还有经典理论,或者我们说的核心架构,以及它的这个知识结构,其实你都可以得到。但是这个的的确确对我们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你也可以不用我的这种笨的方法,你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但是我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来源:未来教育管理研究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我读管理经典(珍藏版)》作者:陈春花ISBN:9787111546597在从事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20年间,我发现,身边非常多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理论,只要有新概念、新理论或者新观点、新模式出现,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希望可以找到成功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