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整理管理学家的过程,收获很大。我们发现每一位知名管理学家理论的背后往往伴有一名修订者,还有一名反对者,总体看,西方管理学是一个不断积累演进的系统,有时候不是管理学教条,而是我们应用的教条。统计来看:中国对世界管理学基础理论贡献很低,100位世界管理大师的国籍,其中美国人67位,欧洲人21位,亚洲人3位来自日本,1位来自印度。源自哈佛大学的13位,麻省理工7位,斯坦福6位,密歇根5位,剑桥3位,耶鲁2位,哥伦比亚2位,还有来自很多西方名校但没有中国。也就是说,核心管理学家来自美国,来自美国大学。这些都是原创理论大师,他们的理论其实早已融入了中国先进公司的血液。所以,管理学是“美式咖啡”。这个分享借鉴了前人梳理的成果,如不严谨或错误请订阅号留言反馈,谢谢。(排名以姓氏字母不分先后)1、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ra,1925—),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领域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主要论著:《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点评:心理学在中国商业领域是被广泛忽略的基础科学,由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喜欢揣摩个体的心理变化,并且自我情感和认知都很丰富,所以对于以观察和统计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较浅。但对于组织而言,心理学洞察比主观认知更有价值,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的基础。2、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长寿公司模式的创造者,“学习型组织”概念的重要创始人,是当代管理大师之一。阿里德赫斯以其在"学习型组织"概念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闻名。他还写了关于组织的一系列著作,从整体的角度论述了公司及其环境。作为一位在事业末期才进入学术界的职业经理,他将极具高度的理论同实用主义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未来公司唯一可持续的优势可能就是其学习能力,这一论述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咒语。他关于组织的诸多论著,系统地论述了组织是有机体、组织学习是管理的核心等现代管理思想。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论著主要有《计划即学习》(1988)、《公司是什么》(1995)、《长寿公司》(1997)等。1997年,《商业周刊》将《长寿公司》一书评选为当年10本商业类最佳图书之一。点评:学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在中国企业家中已经有了广泛共识。但是如何建立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广泛被忽略的,很多企业家喜欢买一大堆书发下去,这非常初级。需要澄清的是,学习型组织是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也是一把手推动的战略工程。个人比较推崇在人力资源部设立首席学习官,通过多种方式定期为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提供学习内容,并推动知识管理系统沉淀。3、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Elwood Spencer Buffa):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出版的著作很多,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1975)。《生产管理基础》是伯法根据《现代生产管理》改写的,简明易懂,曾被《哈佛商业评论》推荐为经理必读书目。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正是这些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伯法认为,在一定生产系统的成功管理依赖于以下因素:计划、关于实际情况的信息系统、管理者对需求、库存状况、进度、质量水平、产品和设备革新等方面的变化所做出的决定。伯法认为,生产系统中所产生的问题要求两种主要类型的决策,一种是长期决策,它关系到生产系统的设计,例如产品的选择和设计、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选择、加工对象的生产设计、作业设计、生产系统的地址选择、设备平面布置等;另一种是短期决策,它关系到生产系统的运行和控制,例如库存和生产控制、生产系统的维修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劳动控制、成本控制等。伯法认为,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两类。开放系统的特点在于输出对输入做出反响,但输出却并不影响输入。封闭系统即反馈系统,是受它自己过去行为的影响。一个反馈系统有一个封闭的回路结构,它使系统的过去行动的结果回过来控制未来的行动。管理人员把系统概念应用于工作的最大好处是加深了对其所管理系统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管理科学中用到的关于生产和营运管理中的各种分析方法是在遵循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分析方法中必须确定衡量效率的尺度,建立一套标准来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效率。这些方面的衡量尺度可以包含利润、贡献、总成本、增量成本、机器停工时间、机器利用率、劳动成本、劳动力利用率、产品单位数量和流程时间等。在伯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分析和经验判断的定性管理,不再能满足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而更加标准化的定量管理技术,越来越被管理学界所重视。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定量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如何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减少管理者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难以避免的失误,提高管理者在计划、控制、决策方面的效率,成为管理学亟待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顺应这种趋势,伯法在1961年出版了《现代生产管理》。这本书出版了八版,受到社会上的高度评价,影响了此后管理学在生产和作业领域的研究方向,并有大量教科书引用了该书的核心内容。1963年,他又出版了《操作管理:问题与模型》。该书出版了三版,强调研究领域的分析技巧。1975年,伯法出版了《生产管理基础》,全面论述了管理科学的核心思想,主张用数学控制、程序化系统方法来解决管理学科的主观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哈佛商业评论》曾把这部书推荐为经理必读书目。1977年,伯法与得克萨斯大学的吉米戴尔合写了有关管理科学方法论的《管理科学ㄍ运筹学:建模和解决方案》。伯法的这些著作,都采用了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化转向定量化。由此,开拓了管理学的又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因此成为管理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伯法认为,运用数理方法的关键,不在算法,而在建模。也就是说,不是要让经理一头扎进数字堆,更不是让经理都变成方程高手,而是要让经理恰当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具备系统眼光。于是,伯法试图以数量方法来走出管理学的迷宫。1981年,他决定用更宽泛的结构撰写一本全新的管理学基础书籍,但这次撰写的《操作管理:生产系统管理》却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伯法还曾试图对工商业进行基础性论述,曾经与普莱切尔(Barbara Pletcher)在1980年合写了《了解商业的今天》,但此书也未能获得成功。经过这些尝试,伯法最后走向了战略研究。1984年,他满怀激情撰写了《迎接竞争的挑战:美国公司生产的战略》。在伯法眼里,那些走向全球竞争的美国公司,只是试图一味追求更大更快,而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基本原则;总经理们更多地关心并购公司,扩充自己的职位权力,而忽视了生产和质量上的成本问题,结果被日本、西德以及其他国家的公司超越。1986年,伯法与博格(MarcBogue)合作撰写了《公司战略分析》,这是他把生产管理研究的数量方法运用到战略领域的代表作。点评:伯法对于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在生产系统构建上的论述是值得关注的,这不仅仅是定量研究的根本,同时也是构建超大型制造组织的核心。中国企业其实擅长短期决策,随着商业环境的进化,基于长期决策的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必将受到更多重视。另外伯法对于系统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见解非常深刻,值得品味。他提到的美国公司更重视外向型扩张,而忽略了日本式的精细化运营其实同样惊醒中国企业。4、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 )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教育系,1949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任职于斯隆学院。在组织文化领域中,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在组织发展领域中针对组织系统所面临的变革课题开发出了组织咨询的概念和方法(Process,consultation)。他的主要研究著作包括组织文化和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eadeship)、组织心理(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职业动力学(Career dynamics)、咨询过程(Process consultation)、重新思考咨询过程(Process consultation revisited)等,另外还有几十篇研究论文。以下主要介绍他关于组织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1992年,沙因在他的名著《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一书中,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种基本假设的模型──由特定群体文化在处理外部适应与内部聚合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由于运作效果好而被认可,并传授给组织新成员以作为理解、思考和感受相关问题的正确方式。”根据沙因的说法,如果我们不能够将组织文化作为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的话,所谓的组织学习、组织发展、有规划的变革,等等将无从谈起。而且,如果管理者对自己的组织文化无意识的话,他们将被动地为文化所左右。文化最好能够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所理解,但是,对组织领导者来说,理解自己的组织文化则是必须的。点评:沙因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对组织和文化关系的认知。也就是说,他认为文化是组织的前提,这很值得企业家思考。中国很多企业要么一味传递老板偏好的思想,要么重视组织管控而不重视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所以,“组织”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群体也就谈不上组织。从实践中,其实中国最强大的公司基本上组织都很强大,华为、阿里莫不如此。5、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1918—2007):伟大的企业史学家、战略管理领域的奠基者之一钱德勒1918年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二战”期间,他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海军服役五年。他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霍普金斯大学。自1971年被哈佛商学院聘为企业史教授后,他一直在那里工作,直至近80岁退休。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史(美国人称之为商业史)这一研究领域就是他开创的。在英语缩略语中,BC为公元前,AC为公元后,而美国的《商业周刊》曾借用这一词汇赞誉钱德勒:“在商业历史中,BC意味着在钱德勒之前(Before Chandler)。”所以,商业史时代也被称为AC(After Chandler)。与钱德勒的AC相提并论,有人把德鲁克也拉出来,称管理学时代为AD(AfterDrucker)。由此,不难看出钱德勒的学术地位。据说,当钱德勒开始研究企业史的时候,全美只有13名相关学者,但当他2007年去世的时候,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1300名学者。如果说,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管理学提供了理想的组织模型,那么,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则为管理学提供了现实的组织演变轨迹。钱德勒在1977年出版了《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Hand:The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主要讨论美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革命。在这部著作中,钱德勒明确表示,这本书所讨论的主题就是“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由于获得了原先为市场所执行的功能,现代工商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强大的机构,经理人员则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决策者集团。”钱德勒不仅明确提出了和“看不见的手”截然相反的“看得见的手”的论点,指明了“看得见的手”已经在企业中取代了“看不见的手”,同时还在该书前言中列举了为什么管理协调“有形的手”取代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八个论点。在管理协调:(1)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在管理层级制:(2)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在效率和利益:(3)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的。在持续增长的源泉:(4)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在技术化和职业化:(5)指导各级工作的支薪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性和职业化。在经营权和所属权的分开:(6)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更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经营权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在着眼长远:(7)在做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员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在经济基本结构:(8)随着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它们改变了这些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在钱德勒看来,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相比市场协调这只“看不见的手”而言,能够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厚的利润,能够提高资本的竞争力,由此管理的变革会引发生产和消费的显著提高。这也就是钱德勒所谓的“企业的管理革命”。《看得见的手》为钱德勒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出版当年就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纽康门(Newcomen)学术奖和哥伦比亚大学班克罗夫(Bancroft)美国历史研究奖,后来还获得了美国新闻图书最高奖普利策(Pulitzer)奖。钱德勒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令人遗憾的是,据说由于瑞典皇家学院“很难确切定位钱德勒的地位”,使得他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是钱德勒所提出的理论,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影响深远。点评:看得见的手,真的由衷感慨这个比喻的形象。钱德勒的学术地位不需多言,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他作为历史学教授,在开创创业史的过程中,也提示给企业家一种战略研究的方法——企业对标学习,读不同企业的历史帮助会很大,也就是我们“战略10讲”中提到的“战略普遍性”规律。在中国企业的对标研究中,我们建议行业对标和管理要素对标同时进行,往往可以发现很多规律。6、艾利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大师,“TOC制约法”的创造者。他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高德拉特20岁时就立志要教导别人思考的方法,他对于传播观念抱有极大的狂热,可以一天只睡3个小时,奔波于世界各地发表演说。他还创立了“高德拉特机构”,并在全球广设分部,以此来训练TOC人才,推广“TOC制约法”,辅导对象包括通用汽车、波音飞机在内的诸多知名企业,以及包括教师、美国空军将领在内的各行业知名人士。继《目标》之后,高德拉特相继出版了《绝不是靠运气》、《关键链》和《仍然不足够》三本企业管理小说以及数本“TOC制约法”理论专著,在全球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四部主要著作如下。《目标》:反映了一位科学家对管理问题的种种思考。高德拉特原本设计了一套昂贵的软件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并写了《目标》这本书来解释他独创的“制约法”(TheoryOfConstraints,TOC),但是起初根本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睐,他们质疑:“由物理学家写的企业管理小说?把科学方法应用在企业管理上?没有人会读这样的一本书的。”高德拉特不气馁,利用各种机会自己推广这本书,不久信件就如雪片般飞来,一位企业主管在信上告诉他:“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书!我规定所有员工在读完这本书后,才准休假,这本书让我们公司脱胎换骨!”高德拉特把这封信连同全部书稿,寄给北河出版社,一本畅销书就这样诞生了,连品质管理大师戴明博士读了以后,都大力赞扬。《绝不是靠运气》《目标》是以生产管理为主线,《绝不是靠运气》以分销管理及如何破解冲突等问题为主线。也是具体介绍TOC的其中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TOC思维方法”,这关乎企业要解决的3个甚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改善些什么?要改善成什么样子?怎样才能有效的、一步一步地执行这些改善?“TOC思维方法”很强调管理人员必须懂得很快、很准确地抓住每日面对的众多难题背后的共同根源,千万不要“救火式”地、“见招拆招”式地处理问题。因为纵使今天的火被扑灭,明天它必然会再燃。没有抓住问题背后的根源,只可能日日疲于奔命。《关键链》:主要谈管理项目,高德拉特博士的结论是:一定要寻求突破。这本书依旧以小说的形式写成,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鉴于现行的项目管理和知识不足,以应付他们日常工作所需,这群人不约而同参加一个在职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希望得到答案。在导师带领下,他们一步一步分析项目管理问题的源头,然后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同样是苏格拉底式的探索问题,并提出挑战性的新理念。《仍然不足够》:“不足够”,是指什么呢?是指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意思就是,要管理好一个企业,信息技术是必须的工具,但光靠它来达到企业业绩的显著改善,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还欠缺什么呢?这本书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这本小说围绕一家ERP供应商的经历而写成,对信息技术行业,尤其是ERP行业,以及已安装或正考虑安装ERP的企业,会有很大的启发。这个行业竞争激烈,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甜酸苦辣、惊涛骇浪,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作者在最后几章多次提及TOC专家在ERP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主张企业管理阶层、ERP专家以及TOC专家三位一体,协同操作,才是ERP实施之道,才能令新科技快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小说也点出了世界各地都面对的一大难题,也就是TOC专家严重短缺,人才难求。作者说,以小说形式写一本技术性的书是有风险的。技术性小说犯了什么小错,或者什么解释不够清晰,就会异常碍眼。因此,技术性小说必须将所有资讯极清晰地带出。点评:高德拉特是一位物理学家,这很有趣,我们做战略研究也经常从物理学和生物学中获得规律和法则。现代管理学叫复杂性科学管理,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讲,开卷有益,知识广博是很有必要的。TOC思维方法现在看来确实有一点古老,但据我所知依然适用大多数中国企业。而他对信息管理的“不足够”思考,个人认为很有意义,现在很多企业家痴迷于大数据。7、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创新思维之父, "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法"、"DATT"、"CoRT教育思维"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医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博士学位、马耳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的任教经历,国际最知名的思想家,被誉为“世界创新思维之父”,剑桥大学思维基金会主席。主要成就德博诺博士发明的“水平思考”(又称“横向思维”,被收入牛津和朗文词典)是一种提高创造力的系统性的手段(您将通过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特定的步骤和技巧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他所发明的一系列针对不同群体的思维训练课程,在不同领域包括商业、教育、政府和社会团体应用,效果反应非常强烈。使创造力成为了任何智力健全的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而掌握的技能。德博诺博士开发的教育课程《CoRT认知思维》和《六顶思考帽》在全球已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以色列、马耳他等50多国家的学校。还有比较著名的《德波诺思维训练》点评:六顶思考帽是我在美世咨询工作期间,我的老师孙贺影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管理学理论。最开始我感觉认知非常复杂,好像凭中国人的聪明劲儿不需要这么复杂,但随着在大型公司组织实践的深入,我发现科学思考的方法确实是中国企业普遍需要的,这方面培训投入是值得的。国外很多看起来有点古老的管理培训方法,个人认为仍然有吸收学习的必要,而中国人的思维训练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辩证思维的培养。8、爱德华劳勒(Edward E. Lawler):人力资源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期望激励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1968年与莱曼波特一起在《管理态度和成绩》中提出期望激励理论。主要贡献是劳勒提出的期望理论模型认为,激励的第一个因素是个人觉得自己的努力可能导致绩效的概率有多大;第二个因素是他觉得他的绩效产生正面或反面结果的概率;第三个因素是他对结果所赋予的价值。1968年,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劳勒和莱曼波特在《管理态度与工作绩效》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劳勒—波特激励模式。他们指出:一个人努力的程度是由工作所获得报偿的价值和个人感到努力后可能获得报偿的概率决定的,而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依赖于努力程度,同时还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的“角色认识”(即对自己工作方向、规范的认识)以及所处环境的限制。一个人的满意感取决于所获得报偿同个人自认为应获报偿同个人自认为应获报偿的一致性,如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会提高个人满意感,反之则会降低个人满意感。同时一个人最后得到的满意程度又将影响以后的价值判断。此外,一个人做出的成绩与效果(绩效)一方面直接影响他自认为应得的报偿,另外一方面影响到今后对该项工作的期望值。劳勒教授他是一位全球广受欢迎的学者和作家,独立著书或与人合著了200多篇论文和20多本专著.。《商业周刊》将劳勒评价为美国大师级的管理专家。其主要著作有:《善用你的金员工》《管理态度和成绩》(1968年, 与莱曼波特合著)《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1967年,与莱曼波特合著)《从事有益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1985年).《高度参与式管理》(1986年)《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1989年,合著).《美国的雇员参与》(1989年).《战略上的薪酬》(1990年)《雇员参与与全面质量管理》(1992年).《最终竞争力》(1995年)点评:坦率的说,虽然个人在美世咨询做过绩效和薪酬的项目,但之前一直不太清楚真正的理论奠基人是劳勒教授。从个人体会来看,中国几乎所有的顶级大公司都已经在西方咨询公司帮助下建立了科学的绩效和薪酬模型,但对于如何结合中国实践激励管理者研究的可能并不太多,绩效在中国的重要性个人认为大于薪酬。管理现实中,很多企业会出现一个问题——强KPI让员工已经无法被软性激励,或者996榨取了被激励的热情,应该说这在需要创造性产出的岗位上应该极力避免的。9、奥古斯特-威廉舍尔(August-Wilhelm Scheer)教授是IDS Scheer公司的创始人,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业务流程管理(BPM)专家,声望与创建BPR理论的专家汉默和钱皮齐名。更胜于理论专家们的是,Scheer教授不仅将BPM理念广为传播,而且真正运用信息技术研发出了一套用于业务流程管理的方法论和软件产品ARIS,从而帮助将BPM理念投入应用。ARIS的方法论的雏形是Scheer教授在1980年在德国萨兰大学中的信息技术专业从事科研项目研究时发明出来的,当时他已经是一位著名教授和学者。1984年,为了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应用中,他创建了IDS Scheer公司。1999年,IDS Scheer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上市,自上市以后,经营运转良好,销售额每年均以35%递增,在股市上一直名列科技蓝筹股行列。目前,IDS Scheer已经成长为一家国际公司,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设有业务,年销售额3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在ARIS产品平台上提供业务流程管理方面的咨询和实施服务,以及SAP系统的应用实施服务。目前,已有50 多个国家的5万多家企业和公共机构认购并使用了ARIS 软件。在带领IDS Scheer公司走到今天的同时,Scheer教授还一直坚持学术工作,从事科研、出版著作、发表讲座,他是世界上很多大学的荣誉教授,包括中国的同济大学等。今天的Scheer教授身兼多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担任IDS Scheer公司的监事会主席;另外,他以教授的身份掌管萨兰大学人工智能中心下属的信息技术研究院IWI;同时,他还是SAP公司董事会的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于Scheer教授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就非凡,从1999年开始,他成为了德国国家政府在产业革新、科研领域的顾问。因为发明了ARIS并成功地将研究成果投入到企业应用中,2003年,他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获得了著名的菲利浦莫里斯研究奖(philipMorris)。点评:很早知道BPM,但不知道舍尔教授。流程管控在中国大型组织中,确实也是非常核心的,客观讲,这块的方法论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中国管理学家对于超大型组织的流程管控实践主要以学习国外为主,毕竟美国欧洲已经有百年的积累,中国咨询公司也很难突破。友人处获得的信息:中国超大型工程的底层系统自动化管控系统软件100%来自西方公司,说明我们在这块的研究是不足的。10、保罗·赫塞是一位全球公认的领导力大师,世界组织行为学大师,情境领导模型的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一生致力于领导力研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领导力理论大师,同时还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演说家。作为“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席,他培训过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顶尖企业和1000多万职业经理人,其中包括来自美孚、IBM、通用汽车、施乐和贝尔等知名企业的高级经理。此外,他还走访过137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异同和人性共同点,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情境领导模型。保罗·赫塞认为,“执行力”的本质是“领导力”,企业执行力的获得,要靠推行情境领导,即根据被领导对象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领导方式和行为。保罗·赫塞在其经典著作《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著名的情境领导模式。该模型根据员工的意愿、能力、自信将其分为四种情境:即R1(没能力而且没自信)、R2(有信心但没能力)、R3(有能力但没信心)和R4(有能力而且自信)等四种准备度。领导者必须根据这四种状态分别采用告知式、推销式、参与式以及授权式四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时要视下属情况的变化调整领导方式,比如有的时候需要给员工多一些工作上的指导,有的时候需要多一些放权。这一领导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多数领导力学说都过于关注领导者本身,忽略了下属以及环境变化对领导效能的影响,而情境领导则将组织目标领导人目标、被领导者目标结合在一起,要求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随环境和员工的情况而变,是一种高效的领导模式。在保罗·赫塞看来,领导力可以存在于领导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员工身上,具有领导力的员工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影响老板的决策。不过,保罗·赫塞也强调,不管领导方式如何变化,领导人对组织、员工的承诺是不能改变的,对人和生产力的关注是不变的。主要著作保罗·赫塞一生著述不多,但皆为管理学精品。1969年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一书目前已经出到第八版,被翻译成14种语言,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册,同期推出的《情境领导者》一书也畅销不衰,成为全球经理人的案头必备教材。点评:赫塞的美国领导力协会的课程我个人和公司的员工都体验过,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论,自我启迪式的学习效果很好,虽然对于节奏更快的中国人来讲多少有点慢,但也正是需要我们弥补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高回报活动”,这个理念至今都对我影响很大。周掌柜:北京周掌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知名商业战略顾问,为多家全球化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专注于研究战略管理”复杂性科学“领域。同时,周掌柜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入选中欧汉堡峰会“中欧青年领袖”,聚焦商业实战和原创商业理论研究,常年在全球3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做全球化调研,对华为、荣耀、谷歌、微软、联想、美的、阿里、腾讯、滴滴、抖音、快手、中国平安、德国博世等有深入研究。
2014年,黄蓓蕾做了个决定:重回汽车圈。彼时,她还在正和岛担任整合营销部总监,组织过千余人的论坛活动,从前期策划到中期组织、主持,到后期传播,做得如鱼得水。 在这之前,她从事媒体行业多年,曾在《法制晚报》、《汽车观察》杂志社等媒体供职,并担任《汽车观察》杂志社副主编。曾担任过北汽集团、北汽股份、赛德斯奔驰等项目的公关传播负责人,还曾参与创办过女人车网。目前,黄蓓蕾供职于牛车网,担任战略投资部总经理,专注于链接汽车智能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有幸采访了黄蓓蕾,聊了聊工作经历和投资。媒体时期培养的特殊天性 我本科学的新闻学,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一毕业,义无反顾地选择进入媒体,最开始做深度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金牌主持克朗凯特曾说过,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是没有光亮的隧道。经常深入到一线采访,每天需要抱着一种激情去关注热点事件,但也要用冷静的笔触去记录事实真相。后来,我选择要成为领域专家型的记者,转做汽车产经,在汽车观察杂志,很感念当时的领导,让我从一个汽车“小白”,转变成杂志社封面故事的“专业户”,这是用深度报道的手法去解读整个汽车产业的变迁与发展。 媒体时期培养了一种特殊的天性——好奇、提问、质疑、思考、快速学习……这些基本的品质对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遇到问题,你愿意多去找不同的方法去尝试,遇到大咖级、难以接触的人,会想方设法建立起联系,并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和认可。 三年前,我去了正和岛,它是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在高端社群中,它也是运营得最好的一家。我很有幸在这一平台上结识到很多高质量的人群,而我当时负责的创新项目“狂客驿站”也给了我一个展示的舞台。 《尚书》中有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也就是说非圣人不能真狂,非真狂不能成圣,只有修炼出理性克制的大狂和狂放不羁的大克才是圣王之道。“狂客”显性的一面是“狂”:有“疯狂、狂热、狂妄”之状,狂野的气质注定了他们可能成为商业领域的探险者、颠覆者,目标感强、思维创新、动力十足。隐性一面是“克”:理性克制、大智若愚、关注细节、善于平衡、敏于风险。“狂”多是先天的特质,“克”多源于后天的修炼。 在正和岛上,能够接触到大量有思想、有价值的企业家人群,与此同时,还接触了很多创新创业的群体,其中很多的创始人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让我能够感受到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像调查记者一样做投资项目的调研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非创业者找上门,这个项目都会签,我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我们甚至会把这一领域的一线公司都走访一遍,采访到他们的创始人,体验他们各自的产品,也会和业内的专家进行一番沟通,最终才会签订这个项目。而这也是不同于传统FA的做法。真正开始接触投融资也是在正和岛,它成立了一支正和岛联合投资基金,它的诞生是基于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在寻找最优秀的投资机构;杰出的投资机构在寻找优质项目;以行业领军企业为主体的LP也在寻找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优秀企业,而正和岛能通过其独有的联合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将岛内的这三大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有效满足他们的差异化需求。很有幸,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去帮助创新创业者链接适合的投资机构。 回归到汽车领域,重拾创业者和投资人链接的FA,是得益于我现在的老板,牛车网创始人海兰女士,我们经过多次的交流,认为在汽车互联网投资领域真正的独角兽只会来自汽车智能创业区域;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未来20年的主体创业。唯有汽车智能领域创业公司更容易建立门槛和护城河,能更轻快跑动,结合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占领市场。 这里有一组数据:2015年汽车创业类项目共完成239次融资事件,相比于2014年95次,2015年汽车创新创业投资热度实现大幅升温;今年新车销售量将突破3000万辆,存量车市场1.5亿规模;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车联网产业的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这些都表明,汽车智能这一领域创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我们目前是专注寻找在汽车互联网创业领域的“独角兽”。我们每月举办一场汽车智能的沙龙或论坛,邀请到汽车领域学术界的专家、汽车智能领域的创始人以及机构投资人,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5期,每期人数都在百余人,我们的话题也涉及到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分时租赁等多个领域,每个话题都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课题,应该说初步获得汽车创投圈的认可。 大家都在说资本寒冬,我和我的团队在这个阶段也非常冷静,我们并不是为了签单而签单,实际上,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也更理性的知道这个阶段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冲出来。
前两年提出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就是工匠精神,这个在我们略有些浮躁的行业内,太应该被推广了。但当这些被提得多了之后,很多人对工匠精神有了误解,觉得工匠精神就是我自始至终做好一件事。误解就出现在这里,工匠精神确实是做好一件事,但却不是你只会一件事,因为往往你只会一件事,你很难做好一件事。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到只懂一块但其他什么都完全不了解,这就是过犹不及了。其实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这类的故事也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有两个。第一个故事是聪辩先生和丁春秋,来证明博并不是你不专的理由。两位是师兄弟,丁春秋暗算无崖子,聪辩先生打不过丁春秋,所以摆下珍珑棋局,选拔有才学之士来传授武功,为师报仇。这里就有个小故事,无崖子武功星象占卜医道棋术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乃是一个全才。但为何两位弟子并非武功相当,而是聪辩先生不及丁春秋呢?书中说只怪聪辩先生所学过博,故耽误了习武。若论博,聪辩先生固然博了些,自己的徒弟们函谷八友个个拿出来都是某一个行当的大家。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打不过丁春秋,却并非是因为他的博,而是因为他的专。在武侠小说中,武林人士自然以武功为正宗,但聪辩先生所从无崖子所学的,最为得意和在意的其实并非武功。丁春秋学武功较多,专于武功,聪辩先生学医道棋术等较多,专于医道棋术。两个人只是专的方向不同而已,因此,聪辩先生打不过丁春秋,不是“博”的锅。第二个故事则是博的好处。金庸小说中,两个人最“博”,一个是上文说的无崖子,另一个则是五绝之中黄药师,东邪的博雅高深,也是无所不涉猎,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黄老邪并没有因为其涉猎的多,就不专了,相反他将他涉猎的易经八卦、乐理医道等知识,充分的应用到武功之中,无论是碧海潮生曲、桃华落英掌还是奇门五转,都是与其深刻相融合与呼应,大大的增加了武功的威力。在黄药师这,他的博学非但没有影响他在武功上的精进,反而成为他武功独树一帜的特色。就此看来,博学无过,错的是你只是对其略懂一二,没能真正的博,对自己专的东西也只是略懂皮毛没有真正的专。专的不深,博得不精,这才会有觉得必须要把时间放在如何精专上的错觉。因为精专本岗位本专业,不代表不能博学其他岗位其他专业。尤其是对于HR而言,人力资源的各个岗位或者各个模块之间;或者是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其实相同之处太多,需要彼此呼应的事情太多。对内,自己如果只知道本岗位的事,那对于部门来说简直是再难,彼此不能补位,也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信息共享和通力合作,这样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岗位再精再专,恐怕也很难称作是一位好员工吧。而对外,人力资源知识以为,一位优秀的HR,在沟通技能上、办公软件操作上、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上甚至是对法律等的了解程度,也对他的工作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专业知识在很多时候是道,但也需要术的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乏夸夸其谈的人,说出口成章也不为过,口中对某个管理学派了如指掌,或者对哪个管理模型一清二楚。但在公司如何落地?如何具体地开展这项工作?怎样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些人沟通能力也很强,专业能力也不错,但却对于基本技能几乎一窍不通,做PPT如同简直如同要了他身家性命,写文字材料简直惨不忍睹。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在WORD与EXCEL之间虚掷年华,应该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能力,但却只会纸上谈兵。这些短板特别明显的HR,真的是大材小用了吗?不,是小才大用了。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人,是扎实工作的人,是可能有瑕疵,但愿意努力的人。因此,所有年轻的同仁们,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上,甚至就是在你打开三茅的过程之中。真的去想一想,规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去增强自己的综合技能。既要做精于某道的工匠,也要做博学多才的大家。
7月27日上午,海南大学管理学院与博学通国际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联合举行管理培训项目、联合开展管理咨询项目、校企文化交流、实习实践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海南自贸港建设高级管理人才。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邢谷川、管理学院副院长许能锐、博学通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博学通自贸港国际学院院长兼海口市龙华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陈书传等出席签约仪式。会上宣布,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凭借本硕博一体化的学术优势,结合博学通国际教育集团专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将联合打造海南大学自贸港建设启航班和海南大学自贸港建设领航班,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据悉,启航班与领航班课程将涵盖解析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发展机遇、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财税制度与政策、打造海南自贸港金融核心竞争力、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等课程模块。博学通国际教育集团(BoXueTongInternationalEcationGroup)是海口市龙华区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陈书传先生投资创建,以管理教育为特色的国际教育集团。下辖博学通自贸港国际学院(BoXueTongFreeTradePortInternationalSchool),主要从事国际教育、咨询培训、私董会、国际交换生及国际游学四大业务板块。该集团引进法国、芬兰、比利时、俄罗斯及美国高等教育项目,形成了国际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博士(DBA)为一体的高端管理教育体系,为符合毕业条件的学员颁发国际学位证书,为全球英才圆硕士、博士梦。【来源:海南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考博圈 作者:法律九剑疫情之后,国内高校陆续迎来了全面恢复开学地重要时刻。但近日,本人时常遇到那些想要进一步深造读博的学弟学妹们发来咨询消息,其中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学长,请问攻博计划书如何写?对此,本人总是不厌其烦的跟他(她)们谈了一些我的体会。我想这也许是绝大多数想要考博的人士都会遇到的,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博计划书在考博过程中的重要性,本人就不过多赘言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一旦你决定读博,你就必须考虑如何写出一份说的过去的攻博计划书。因为,攻博计划书是博士选拔的核心必备文件。为帮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写出一份像样的攻博计划书,本人愿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本人就读法学专业(部分可能仅适合法学专业),好了,不多说废话,咱们直接上干货。01、何为攻博计划书?通俗而言,所谓攻博计划书就是指你对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安排所做的一份计划。这份计划书实际上可以较为宏观的展现出你读博期间三年或者四年将要做什么样的研究,甚至可能与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方向相关。02、攻博计划书的一般结构?所谓攻博计划书的一般结构,是指攻博计划书大致包括哪几大块的内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格式问题。如果你认真经历过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全过程或者参与过某项课题申报书的撰写,那么,恭喜你!因为,其实你已经摸到了攻博计划书撰写可能涉及到的基本内容了。一般而言,攻博计划书包括以下8项内容:1.题目;2.研究背景和意义;3.研究涉及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研究思路和方法;5.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6.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7.研究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8.主要参考文献。03、攻博计划书如何选题?攻博计划书如何选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步来考虑:其一,攻博计划书的题目从哪里来?论文题目一般应遵循具备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价值意识三个层面的要求。一般来说,研究题目来源有四:①找最新的选题,这样的选题一般从最近的报纸新闻或者最近的立法动态或者最新的案例中来,但需要你自己抽象出其中的法律关系来。②从借鉴国外最新的立法研究动态中来,当然这需要有良好的外文尤其是法律英语功底。③从现有的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中来。④从以前做过的考题中来,但你可以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来加以阐发。其二,找到了研究方向之后,攻博计划书的题目怎么列。论文题目一般是要求“新颖、精炼、明确、概括、宜小不宜大,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攻博计划书的题目的列法也有一定的规则。譬如,题目一定要符合研究领域的基本要求。你可以列法律对策型的题目,也可以列纯法理研究的题目,还可以列纯粹属于某一部门特色的题目,再不然你还可以列一个主标题外加一个副标题。04、攻博计划书中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部分如何写?(一)研究背景写什么?选题背景重点在于阐述你为什么选这个题?是某种现象引起你研究这个题?还是某项国家政策的出台引起你研究这个选题?还是出现了某些比较严重的现实问题,而学界有没有关注到?写的背景要与选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二)研究意义可以从什么角度展开来谈?一般写研究意义可以从四个层面展开:1.本论题在学科上有何意义?或是填补了学科上的研究空白或专业知识,或是厘清了学科上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或是对完善某一理论体系有贡献?等等,实际上这一部分就是要写理论意义;2.本选题在立法上有何意义?对完善某一具体法律制度有何作用?3.本选题对司法实践有何意义?4.本选题对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有何特殊意义?05、攻博计划书中的文献综述如何写?攻博计划书中的文献综述如何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想要考博的学子。现在,我们就来现实地谈谈这个问题。一般可遵循六个步骤来撰写文献综述:第一步,选择主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通常是从对现实问题的兴趣中产生的。这种兴趣必须要从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能成为研究课题的想法。这个课题必须是一个明确的问题,并且必须与具体的学术领域有所关联。使用学科语言、提炼研究兴趣、选择学术观点,这是建立研究课题的必经之路。这些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研究课题;第二,文献搜索。文献搜索决定文献综述将包含的信息。文献搜索的任务是选择信息,找出能够支持论题的最有力的资料证据。在搜索文献时,必须预览、选择和组织资料,可以借助浏览、资料快速阅读和资料制图等技巧对相关资料加以分类和存储;第三步,展开论证。要成功地论证主题,需要建立和呈现论证方案。论证方案要对论断进行逻辑安排,对相关资料加以组织,使之成为证据主体。证据主体则要对关于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解释;第四步,文献研究。文献研究对检索大的资料进行集中、综合和分析,从而建立探究式论证。依据证据,建立一系列合乎逻辑的、可信的结论和论断。这些结论就是阐述研究问题的基础;第五步,文献批评。文献批评是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理解,分析先前的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第六部,撰写综述。论文写作使研究项目转变为可供别人参考的资料。通过构思、塑造、修改,文献综述成为一份可以准确传递研究内容,让目标读者明白研究问题的书面材料。写作者要经过撰写、审读和修改等步骤创作出精雕细琢的成稿。你应当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1.你的主题是什么?2.对于这一主题,你知道什么?3.围绕这一主题的背景是什么?4.为什么这一主题是重要的?5.你的核心论点或主旨是什么?6.你怎样证明它?7.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哪些理由能够支持这一结论?8.你的研究对这一领域有何意义?9.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否清晰?10.支持各个结论的论断与论据是否各居其位?11.论证的形式和逻辑是否有明确的解释或者清晰的暗示?12.各个论证是否都合乎逻辑推理?13.逻辑推理是否令人接受?14.论证结论是否得到了适当的推理证实?15.总体论证过程能否形成主题?06、攻博计划书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如何写?(一)研究方法在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中,一般有传统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此后,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其他社会科学方法也逐渐引入研究之中。譬如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分析、博弈分析;管理学领域的质性分析法;社会学领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那么,问题来了,有这么多方法,我们在写攻博计划时应该使用哪些研究方法来阐明或论证研究主题所及的内容呢?这里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本人曾写过一个主题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研究课题,在该课题中,本人是这样表述自己所用研究方法的:1.文本分析法。课题组将梳理和分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及条文;并进一步根据近五年来涉及该主题研究的相关文献作系统分析,试图阐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演进历程及背后逻辑。2.比较分析法。课题组将比较分析国内学界与国外学界关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主要观点及其差异性;比较分析国内学界关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主要观点及其差异性;比较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对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立法态度之间的差异性等。3.实证分析法。课题组将就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政策对引进外资、促进国内自主创新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其实践效果。同时,课题组还将就本主题研究前瞻性建议进行经济分析以及博弈分析,预测其可能产生的效果。4.规范分析法。本课题组将运用法的价值分析法研究中国对企业知识产权实施立法保护的法治逻辑;运用规范分析法研究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改进原则。(二)研究框架研究框架的撰写实际上与研究主题所涉及的内容相关,一个比较简易可行的做法是先把研究主题的三级标题列出,然后根据三级标题书写研究框架。当然,研究框架只需用到内容的二级标题,并且对二级标题项下的内容要有所介绍。07、攻博计划书中的重难点和创新点怎么写?(一)重难点的写法1.重点内容的写法写研究重点时之前,需要明白在一篇论文或者一项研究中哪些是其重点内容。一般说来,以研究论文或研究课题或研究计划中涉及的基础理论肯定是重点,其次原因分析、不足之处、对策或结论部分均为重点。但引言不是重点,第一章的内容通常也不是重点,结语部分也不是重点。当然在写重点时,必须根据研究涉及的具体主题及框架内容进行自我概括。2.难点内容的写法要写难点内容,就必须弄清楚哪些部分是难点。我们可以说难点一定是重点,但却不能说重点完全就是难点。这里需要作出一个区分,你需要自己判断攻博计划中所列框架的哪部分是研究难点,这个难点可从重点内容中挑选。在写难点时,你不仅需要写哪些部分是难点,而且还需要分析为什么这些是难点。后者比前者可能更为重要。(二)创新点的写法研究中的创新点一般包括四项内容的创新:其一,思想创新,这个在人文社科领域很难做到,所以一般也不谈有什么思想创新;其二,方法创新。譬如研究中常用的传统方法是规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现在如果要谈有什么方法创新,那就要有使用了除规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之外的其它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呢?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新的研究方法:法律经济分析法、法律博弈分析法、质性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其三,研究视角新。如果要写新的研究视角,那就需要先把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做一个汇总,看那些视角是已经使用过的,还没有使用过的视角有哪些。那些没有使用过的视角就可以作为新的研究视角;其四,创新观点。所谓创新观点,就要比现有观点要有所改进之处。大家更为困惑的是创新观点如何书写,既然是观点,在表达时就必须言简意赅,每一个创新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一般写3-4个创新观点即可,多了可能就不是创新了,而是纯粹为创新而创新的多余的话了。08、攻博计划书中的预期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怎么写?(一)预期研究成果1.预期最终成果:CSSCI 期刊论文至少XX篇;2.预期成果的去向:作为立法机关立法、政府部门拟定政策的参考依据;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教学和科研之用;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和指导;3.预期的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将拓宽学界研究XX主题的角度和深度;也将为政府部门出台有力措施遏制XX行为提供有益思路;同时还将对立法机关改进XX制度或规则提供有益的参考。(二)研究进程安排例如:本攻博计划的研究将分阶段完成,预定完成时间为3年。具体研究计划如下:1.文本分析阶段(2020.5-2020.6)。大量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各类文献,梳理出国内外关于“XX(题目)”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争议焦点和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将完成撰写提纲的细化工作。2.专题调研阶段(2020.7-2020.11)。本人将按照研究计划分别组成不同的调研小组,有选择性地分别前往XX企业或单位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掌握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将走访参与过XX类型案件办理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寻求相关案例支持。3.写作研究阶段(2020.12-2022.10)。本人将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细致地分析以去伪存真,在充分研究现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研究论文2-3篇。4.全面完成攻博计划阶段(2022.11-2023.4)。本人将对攻博计划完成情况做一汇总。09、攻博计划书中怎么列主要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的水平基本上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即,你列出什么类型的参考文献基本上可以看出你所写攻博计划书的水平。要知道,很多博导并没有时间从头到尾读完你的攻博计划,他们常常会通过扫一眼题目和参考文献来判断攻博计划的质量。因此,在你的攻博计划上列出形式上符合要求的主要参考文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列主要参考文献时你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尽量列最新的参考文献,时间跨度以近五年为宜;(2)至少要有1/3以上的外文文献,一般以引英文文献为主。当然,如果你自修过德文或日文,那也可大量引用德文或日文文献;(3)尽量列经典的参考文献。所谓经典的文献,判断标准有:①引用次数最多的,②或者是本专业领域的奠基之作,③或者是本专业的集大成之作,④或者本专业领域公认的重要文献,⑤本专业重要专家的成名之作。(4)尽量列级别较高的期刊文献。①以中文期刊而论,一般引用南大核心(C刊)期刊;②以英文期刊而论,一般引用SSCI期刊。当然,能够引用世界著名法律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就更好了。这些著名外文法律数据库如LexisNexis、Westlaw和heinonline.(5)在列中文书籍或外文译著时:①应尽量多列论著书籍,而尽量少列编著书籍。这个很好辨析,一般书的封面上会有XX著、xxx编著字样;②应尽量多列级别较高的论著,少列级别较低的论著。所谓级别,一是指本专业大牛的专著,二是指由较为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三联书店、法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以文科见长的著名出版社。(6)在列外文书籍时,也应当列由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比如哈弗大学出版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7)一般不要列未经出版的硕博学位论文,尤其是不要列硕士学位论文。如果必须列博士学位论文,请看一下这篇博士毕业论文是否已出版了。如果已出版,请列出版后的论著。(8)如需要列网页文献,应尽量列权威的网页文献。一般要列政府官方网站的网页文献,或者列著名大型网站的文献,或者专业学术网站。(9)如需列研究报告,也应当列官方出版的报告或者权威学术机构出版的报告。(10)如需列报纸,也应当列官方权威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或国家部委出版的报纸。
@科学世界博览,原创教育品文:《中国16大“考研名校”的3大热门专业:管理、金融、计算机升温》,值此首发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全体教育团队,诚迎同学们点击上角“蓝字”,订阅“科学世界博览”。现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备考期,考研大军正在厉兵秣马,迎接高考之后的再一次人生转折。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读研或许是多是同学考虑过的毕业出路;但是对于侧重技术实践的理工科学生而言,读研或许是一种纠结。有的同学说可能会说,等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本科就业的同学已经是你初始工资的好几倍了。但是,林老师要说的是“长远打算”,研究生毕业后的平均薪酬要比同期毕业的本科生高出一截,等到了35岁之后,学历将成为同事之间比拼的重要参考因素。创新港研究生公寓所以,在“考试能够改变命运”的时代,在这个“依然看重学历”的时代,在你还来得及夯实学历的年纪,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读研未尝不是一项务实的出路。根据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越是知名的高校,其毕业生的深造、出国比例越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高校反而比人文社科类知名高校的读研率要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理工科专业强校也有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该校学生在本科阶段虽然没有专业优势,但是有平台优势,此类学校的保研名额较多,而且在考研的时候,被其他高校认可的程度较大,比如985高校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16所理工科强校。华东政法大学关于国内高校中读研率较高的专业,金融学、法学、管理学名列其中,尤其是法学专业,由于司法考试调整规则,法学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难以参加司法考试,只得在大四之后参考,这意味着法学科班生的从业资格门槛被抬高,于是读研成了法学科班生的重要出路,所以,近几年法学领域的考研热度异常高涨。另外,法律硕士作为一个跨专业考研的热门,由于不考数学,且为全国统考,为多数同学敞开了跨入名校的“门缝”,因此,多数对律师、公检法职业存在憧憬的同学,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法考之路。一旦走通这条“名校法律硕士”的道路,你将有希望跻身国内高层律师圈或法务圈,其光环效应带来的财富可以想象。当然,你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律师的辛苦是多数法律科班生始料未及的。对于国内16所理工科强校,以及这些学校的热门考研专业学生群体,大家有哪些补充看法呢?欢迎一同交流、讨论。【本期“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文主编/林瑜伽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校园·拓荒牛剪影
机器学习硕士毕业后,读博或工作,这是一个忧桑的人生抉择。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和不确定的就业条件等等。但是在读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间,我们又会遭受各种打击、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博。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们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读博还是投入业界的怀抱?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生表示,Ta 敢肯定几乎每一位机器学习博士生在做项目中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就 Ta 自己而言,在完成第三年博士课程后,Ta 认真考虑要投入业界。虽然与研究团队成员相处愉快,但节奏太慢了,Ta 觉得自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过去三个暑假,这位博士生一直都在实习(一次是在一家较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另外两次是在两家较小的创业公司从事工程师相关研究工作),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研究,Ta 更享受创业公司的工作环境。Ta 称自己更喜欢构建一个能够在现实世界运行的系统,而不是想出一个性能在 CIFAR100 数据集上提升 0.5% 的架构。Ta 宁愿从事研究性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或通用软件工程,但 Ta 不认为自己能够进入一家研究实验室。最好的情况是,在度过 6 年博士生涯后顺利毕业,然后有可能从事那些只要求工科硕士学位的研究工程师工作。一方面,Ta 觉得自己会后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并因此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再熬三年获得高薪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度过青春年华(这位博士生的大学在一个无聊的大学城中)。看着 Ta 的那些本科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们正在职业之路(工程师)上大展宏图,而 Ta 自己只能苦逼地一天天呆在实验室赶制一篇又一篇论文,这真是太丧了!Ta 想问问大家,你们当中那些拿到工科硕士学位后即认真考虑投身业界的朋友有没有后悔呢(或者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有没有后悔呢?)大神们怎么看观点 1:支持继续读一位即将毕业的 PHD 表示,Ta 也因为这个问题挣扎过很长时间,很多次都想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但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 Ta——Ta 觉得读博就像开一家创业公司:你投入了很多,并希望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么想的话,写论文就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对于 ML 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许多刚出校门的 PhD 就得到了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因此,如果坚持读下去,即使志在业界,你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这位准 PhD 自己也在业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 Ta 认为博士学位在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于「实战经验更好」或「PhD 只是一纸文凭」之类的论调,这都是太想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在和你竞争相同的职位。对于谷歌之类的大公司,如果不是 PhD,甚至都不会有面试的机会。而且对于博士生来说,实习的机会有很多,因为它们想在毕业后雇佣你。一位过来人表示,对于工科博士和硕士而言,薪水、待遇、升职空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博士的额外收入和能够拿到的项目的确和硕士不一样。大家对硕士的要求可能是「做出昨天需要的东西,立刻、马上」;而对博士的要求可能就是「尝试做出 10 年后还能卖出去的东西」。另外,尽管薪水可能相差无几,但博士在时间管理上更加自由,可以在家办公等。有人在工作之后才看到这些差异,于是决定回去继续读书。一位重返学界的硕士工程师表示,尽管在工作中已经拼尽全力,但还是有人跟 Ta 说,「如果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选择(薪水、职责范围等)」。因此,他觉得自己被学历限制住了,所以痛下决心重返学界,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继续读书。尽管读博之路可能非常辛苦,但有人觉得,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 35 年的马拉松,现在不应该贪图压力较小的生活,而应该将这种生活留到以后。「尽管职业生涯已经过半,我还在考虑回去读博。」如果硕士毕业后就离开学界,这没什么问题,但你需要做更多才能展示你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博士期间辍学,那么就需要在简历上解释这一段经历,解释为什么没能完成博士学业。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也会引起很多顾虑。所以先准备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就继续读博吧。观点 2:不读博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表示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一位 ML 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核心机器学习工作了。幸运的是,Ta 刚入行时,这个领域还没有那么火。Ta 觉得业界经验更加重要,你可以在业界学到关键的沟通和业务逻辑技巧,公司也更加注重这些。而且,积累模型部署整个流程的上手经验比拿到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更有价值。Ta 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放弃攻读硕士学位,是因为 Ta 看到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并很快意识到,只要你工作出色,无论学历高低,公司都会欣赏你。Ta 告诉自己,「你的工作很出色」,而且 Ta 也不喜欢纯研究环境的节奏,因此选择去了私企。Ta 表示,这也许是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当然,Ta 也不否认博士学位的好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正规第二学历的人确实在写文档、做研究方面存在短板。Ta 建议题主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喜欢做研究、发表论文吗?还是愿意躬身从基层做起,构建系统并解决问题。对于不读博就进不了大公司的说法,有人也提出了反驳。Ta 表示,谷歌的很多团队都会雇佣软件工程师来做 ML 工作,即使这些人没有博士学位。Ta 个人认为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比学术研究更加有吸引力。有人说博士候选人可能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技巧,也可以用一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但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硕士毕业生差不多也有这些东西。博士毕业生可能起点和薪资都比较高,但硕士能早几年起步,利用这几年升到相同的职位,所以最后的差距就看不出来了。至于放弃读博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是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Ta 认为,6 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利用这六年同时了解业界和学界也很有价值。题主想要转战业界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而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当然,每个人关于是否继续读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前提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买单。如果选择继续读博,那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做好准备。一周多前,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表明现在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处于身体过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Nature 社论:读博有害健康?Nature 表明,过去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这种趋势,比利时 Flanders 的一些 PhD 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这些研究都揭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短期博士和博士后合同,会让雇主和导师根本不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本来就是学校与导师的义务。而且目前学术界经常会对长时间工作持鼓励态度,这会极大助长过度劳动的状态和气氛。2)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和他们导师之间的权利平衡是有问题的。资深科学家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强力支持者,同时还需要成为独立的评估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阻碍学生分享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也会担心影响专业上的进步。总之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博士生的压力与心理状态,所以很多博士/博士生都会告诫学弟学妹们,读博之前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吗?Nature 表明,目前也有很多基金在帮助研究机构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研究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Nature 表示,其实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导师需要有一个全面、强制性的培训,从而识别、帮助和理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此外,学生也可以不止有一个导师,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担心职业生涯受阻的情况下得到支持。大学校园也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能帮助研究生和博士后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研究社区应该尊重研究者寻找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点。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不如拿到硕士文凭后就加入产业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以后读博并不会或很少影响健康,我们能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t0m8v/d_to_finish_or_to_master_out/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492-0
都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相信这个。原因是研究生真的不容易顺利毕业,想考博士的学生也不容易拿到名额。当然,有这样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以后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更加意识到当前的情况,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顺利毕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学业,否则他们可能面临清退。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列出了33名未联系到的拟作退学处理的博士生名单。根据公告,这些博士研究生是从2005年到2008年入学的,他们都属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这不,今年很多高大学动真格了,清退了很多博硕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计划让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59名博士生作退学处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官方网站上向一些研究生发布正式的退学通知;宁夏大学同意将17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6月28日,对125名不能在规定学习期限内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吉林大学有20多所学院发布了公告,有100多名超期的研究生,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他们答辩的机会。最终答辩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逾期未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在“清退”的博士生中,学习时间最长的竟长达15年!已经严重超过了博士的最长学习时间,成为一个真正的“过期博士”。事实上,早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公告之前,许多高校就已经为研究生念了一个"紧箍咒",“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为什么要“清退”?1.有据可循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有条例情形之一的,学校可给予退学:2.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博士生,还可以畅通学生的进出机制,变压力为动力,促使学生和教师集中精力做好学术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保持学位的严肃性“清退”不合格博士生也是维护学位严肃性和含金量,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4.浪费教育资源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但是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师有限,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这些被“清退”博士的“长期失联”,甚至15年未毕业,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由此可见,大学做出清退硕博生的决定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和学校管理两方面。总而言之,多所高校清退多名博硕研究生,这对于所有在读研究生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我们应该保持最清醒的认识,不要简单地认为想毕业不是件难事,如果坚持这个想法,或许当你真的想毕业时,你会发现自己已被清退,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听文得学习网的话,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顺利毕业。
教育品文~科学世界博览~导语:在教育部最新一轮的“一级学科评估”榜单中,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26所高校集体出彩,稳居前列的高校多是享誉海内外的强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获评A+顶尖成绩,北大、对外经贸、南开、复旦、上海财大、南京大学、厦大获评A当高等成绩。而且,这些工商管理专业强校的MBA(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也是相关专业人才争相追逐的学业目标与人生梦想。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所以对高校的办学层级与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着重看一看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三所顶尖高校(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为新一轮的高校学子提供预测信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成绩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强校中山大学与管理学院作为中国第二家、华南第一家同时获得AACSB、EQUIS、AMBA三项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中山大学的管理学院早已享誉海内外。中大管理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机构。自成立以来,该学院依托中山大学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底蕴,并得到香港何氏教育基金会、霍英东基金会、培华教育基金会等海内外基金的大力支持,现已成为一所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广东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学、财务与投资、旅游管理、管理科学等6个系,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本科专业和27个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突出,成为了国内最为活跃的管理学前沿重镇之一。二、工商管理专业强校上海交通大学与管理学院尽管上海交通大学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工程强校,但是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实力丝毫不逊色于人文社科强校,再者,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复合型学科,并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属。上海交大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的“南洋公学高等商务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具有光荣的教育传统。在1996年,美国安泰国际集团出资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管理学院,并于2000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2006年3月29日,该学院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立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这种体制创新为国内首创,目的为在提升学院市场运营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2013年度中国最佳EMBA排名中,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居于前十。上海交大的管理学硕士项目在2017年Financial Times的EMBA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位,独立办学项目全球第1位,在2017年Financial Times的亚太商学院排行榜中排名第1位,其发展实力着实强劲。三、工商管理专业强校复旦大学与管理学院作为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复旦大学在1917年创设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商学院。经过百年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目前设有8个系、27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其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硕士(MPAcc)、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2017年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个项目全部蝉联全球50强。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7位,连续6年跻身10强。复旦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3位,自从参评以来,一直稳居40强。另外,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8位、在职MBA项目全球第5。香港大学-复旦大学IMBA项目位列全球第43位、毕业生薪酬增长率位列全球第2位。在2018年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中,复旦MBA项目位列全球第42位,稳居全球五十强,且排名成绩持续提升。从发展特色来看,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更侧重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品文~科学世界博览~导语:在教育部最新一轮的“一级学科评估”榜单中,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26所高校集体出彩,稳居前列的高校多是享誉海内外的强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获评A+顶尖成绩,北大、对外经贸、南开、复旦、上海财大、南京大学、厦大获评A当高等成绩。而且,这些工商管理专业强校的MBA(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也是相关专业人才争相追逐的学业目标与人生梦想。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所以对高校的办学层级与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着重看一看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三所顶尖高校(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为新一轮的高校学子提供预测信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成绩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强校中山大学与管理学院作为中国第二家、华南第一家同时获得AACSB、EQUIS、AMBA三项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中山大学的管理学院早已享誉海内外。中大管理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机构。自成立以来,该学院依托中山大学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底蕴,并得到香港何氏教育基金会、霍英东基金会、培华教育基金会等海内外基金的大力支持,现已成为一所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广东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学、财务与投资、旅游管理、管理科学等6个系,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本科专业和27个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突出,成为了国内最为活跃的管理学前沿重镇之一。二、工商管理专业强校上海交通大学与管理学院尽管上海交通大学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工程强校,但是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实力丝毫不逊色于人文社科强校,再者,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复合型学科,并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属。上海交大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的“南洋公学高等商务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具有光荣的教育传统。在1996年,美国安泰国际集团出资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管理学院,并于2000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2006年3月29日,该学院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立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这种体制创新为国内首创,目的为在提升学院市场运营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2013年度中国最佳EMBA排名中,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居于前十。上海交大的管理学硕士项目在2017年Financial Times的EMBA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位,独立办学项目全球第1位,在2017年Financial Times的亚太商学院排行榜中排名第1位,其发展实力着实强劲。三、工商管理专业强校复旦大学与管理学院作为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复旦大学在1917年创设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商学院。经过百年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目前设有8个系、27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其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硕士(MPAcc)、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2017年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个项目全部蝉联全球50强。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7位,连续6年跻身10强。复旦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3位,自从参评以来,一直稳居40强。另外,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8位、在职MBA项目全球第5。香港大学-复旦大学IMBA项目位列全球第43位、毕业生薪酬增长率位列全球第2位。在2018年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中,复旦MBA项目位列全球第42位,稳居全球五十强,且排名成绩持续提升。从发展特色来看,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更侧重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