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家对话|林江:以高水平制度创新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简兮

专家对话|林江:以高水平制度创新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

以高水平制度创新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林 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十四五”开局起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州如何走出有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专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他认为,广州应瞄准更高目标:追求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广州应该从营商环境着手,转化优势,吸引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说到底就要靠制度创新。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广州要重塑优势,重在顺应变化。林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双驱动,从两头在外转向自主与开放兼容。未来,中国经济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不同于四十多年前“借你宝地一用”,如今想要继续吸引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除了人力、土地、租金、税收等传统优势之外,关键还在于“软环境”,即营商环境,比如维护知识产权、促进消费等。对比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城市,林江认为,广州享有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这的确是硬件优势,但当下吸引力还不够。目前,高水平外商投资需求正在突破硬件条件,需达到更高层次,即能否消除要素流动的阻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在这里赚到钱了,能不能便捷地‘拿走’?”林江指出,这取决于市场潜力和规模,需要营商环境来留人,说到底就是制度创新。如何做到制度创新?林江认为,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广州需要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势,以“对内开放”促进对外开放。一方面,把发展国际物流优势转化为畅通国内物流通道优势。林江指出,5G应用不只是在通信领域上,真正的5G应是万物互联,应充分发挥广州乃至广东发展国际物流通道的优势,协调推动物流通道省际合作、区域合作,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助推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广交会在畅通内外循环中的作用,加大境内采购商邀请力度,线上线下全方位驱动,助力供采双方精准对接,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各地驻广州商会与穗企开展对接合作,为广货走向全国提供便利和支持。另一方面,把全球产业链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优势。林江表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一方面需苦练内功,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推动高端海外消费回流、本土品牌崛起、新消费模式兴起;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广州优势企业开展全国产业链条布局,带动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广州、广东;促进广州优势产能转出去,并带动相关设备、技术和服务的贸易增长。引领示范,畅通多层次国内大循环林江认为,广州要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势,还应在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创新优势转化为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优势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改革自主权大、牵引集成功能强,是广州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培育壮大新优势的关键抓手。目前,广东与泛珠各省区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投资、商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很大突破。未来,广州要以泛珠区域合作空间为基础,继续强化差异性经济合作及互联互通,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提高生产效率。具体来说,要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更大范围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实现高端科技资源整合;依托广州“新基建”和数字经济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到产业的全链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助力企业更精准地联动消费者需求,从而降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充分利用广州网络和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新兴服务业优势,推动“互联网+直播+社群”等新零售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模式,推动新消费模式崛起等。林江指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重要结合与对接区,广州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把原来适用于自己的模式“扩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建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载体的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市场循环体系,建立一致且有执行力的政府行为准则和市场规则,打破各类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加快促进财政、教育、医疗等融合发展;同时,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实现各种要素在大湾区内的自由流动,促进大湾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畅通国内大循环。“如果没有‘对内开放’,那么对外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林江认为,时不我待,紧扣新时代新命题,广州不能先做“省内一流”再做“世界一流”,应该以追求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为直接目标,以高水平制度创新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冉冉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文杰

彼故知之

“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今日召开

南方网讯(记者/郑彤彤 通讯员/穗宣)12月3日,“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在市新闻中心举行,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力,广州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文谦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丁力谈到,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夯实质量基础,推动技术创新,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勇担当、作贡献。据介绍,广州正在积极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培育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业。为促进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要打造政策、检测认证、标准、产业“四大优势”。2019年,广州市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约1310亿元,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位居广东省前列。丁力谈到,市市场监管局将发挥市质量强市办作用,围绕“政策、检测、标准、产业”四个方面,深入开展广州智能装备(机器人)质量提升工作,推动广州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下属技术机构——广州能源检测院已获批设立省级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丁力表示,下一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将以“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先进,积极谋划推进创造性、引领型改革,创造出更多市场监管“广州样本”,为“双区驱动”“双核联动”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广州市政务数据管理局: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梁文谦着重介绍了广州市政务数据管理局2020年的工作亮点,包括媒体舆论一直非常关心的市政务服务工作改革发展情况。梁文谦提到,广州市政务数据管理局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难点和推动超大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的“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取得了较好成效。“穗好办”移动端页面。通讯员供图今年初,面对突发疫情,广州迅速上线“穗康”小程序,在全国首创口罩线上预约模式,率先推出“复学码”和国际版健康码,开创了“一场一码”模式应用等,成为了全国健康码应用的排头兵。在深化“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审批流程革命性再造、跨城通办等方面,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布2020年“穗好办”事项清单,包括“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等16个主题,涉及53个市级业务部门及市政公用事业单位2892个事项。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将分散的政策兑现纳入“一网一窗”集成服务,实行线上一网申办、线下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手续全搞定的新模式。梁文谦表示,下一步,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将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智慧政务”平台的支撑能力,大力提升全市“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水平,加快“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建设,让数字政府更加智能高效,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企。

地下室

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以科技创新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丁旭光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商贸服务业尤其明显。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支撑下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优势在非常时期得到充分体现。不难看出,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企业经营、政府管理、大众生活、教育培训等领域渗透和扩展,并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而在疫情结束后,生命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强市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集聚优势,初步建立起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实力持续扩大,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应该说,广州具有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且有待充分释放,在经历疫情考验之后,这一潜力必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广州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州着力聚焦科学发现,抓好技术发明,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城市创新生态,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华南地区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创新人才。(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校区。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苏俊杰 摄) 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0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约114万,拥有良好的人才储备。科学发现能力占优,2012~2018年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27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7项,包揽全部9个突出贡献奖,仅2018年就有2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47%。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广州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的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而根据2018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名,广州居第25位,科技创新实力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二是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大幅提升。2018年底,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达600.17亿元,研发强度达到2.63%,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46家、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28家,占全国入库总量6.9%、全省入库总量45%,居全国城市之首。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2015~2018年,专利授权量累计23.8万件,年均增长33.7%。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7年的357亿元翻番至2018年的719亿元,占全省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增速提高10.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2%,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广州GDP的拉动效应明显。三是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丰富完善。目前,广州已建成了3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2019年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在增城区举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乔军伟 摄) 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5%,年营业额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956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4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5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8个。众创空间总数214家(其中国家级5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306家(其中国家级26家),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三城一区十三节点”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在积极建设之中。四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备。近年来,广州陆续颁布《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建立科技创新“1+9”政策体系,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良好。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深入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3月,颁发了《广州市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前者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龙头,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基础研究重大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后者将握紧创新资源集聚的拳头,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国家亟待解决的前沿领域和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创新。2019年8月,广州出台“广州科创12条”,包括减轻境外人才税负、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建设保障型人才住房、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和加强科研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创新的效果日益显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广州地区医学医疗资源丰富,医学院、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又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镇,广州国际生物岛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生物技术企业。(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作业。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摄) 疫情当前,要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步伐,加强病毒、疫苗、试剂的联合攻关,及早推出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更早更快控制疫情。可以预期,今年全社会将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生物医药技术研究,对病毒的识别、判断、应对,必将推动整个医药、医疗技术的攻关尤其是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广州在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优势定将迸发。- 广州科技创新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依靠科技创新,全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同时,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均是广州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老城市新活力赋予广州强大创新动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老城市实现新活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也是广州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为广州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独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赋予了广州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广州有底气、有能力,也有责任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广州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 “三城一区十三节点”各具特色的创新核,全面强固广州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力。三是穗港澳协同创新空间广阔。推进穗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创新要素在大湾区的自由流通。广州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申报,实现广州科研资金成功跨境;与香港科技创新署、香港应科院、香港科技园、澳门高教局科技厅、澳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协会等单位建立工作联系机制。中科院在广州重新布局,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设立新校区等重大举措,推动穗港澳三地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创新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决定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力的,是“长板”是否足够长,在这方面广州存在若干短板。必须清醒认识到,和京沪深等兄弟城市相比,广州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保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少,缺乏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需要提高,研发强度与京沪深三个科技创新一线城市相比差距不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核心位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创新驱动制度设计,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创新力,推进全域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一要加大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工作,强化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政府支持科技企业成长系列组合,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努力完善对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围绕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瞄准技术密集型、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真正实现从“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转变。(第十七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正式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 摄) 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主导进行,广州的创新资源应向企业倾斜。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区别用力,善用财政资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银行科技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创设科技创新保险、风险资金池等财政及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发展,真正形成大型科技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型科技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占广州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国有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善资本结构,实行产权多元化,从制度上确保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资。三要加快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通知识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与技术发明(研发机构)、产业发展(企业)之间科研成果转化的顺畅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作用于广州的重大产业,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规模、快速成为支柱产业。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要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提升广州创新能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创新资源转化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广州地区研究型大学设置独立的商业化运作技术转移办公室,将大学科研产出与企业创新需求紧密连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举措,加快南沙创设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意识,科学应用新兴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运营的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四要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以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5G产业、大健康、现代供应链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2019·5G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信息通信行业企业家年会”在广州举行。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骆昌威 摄) 适应5G、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形成广州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撑。五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必须以人才核心。广州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包括研发人才、产业技术人才、科技中介服务人才、科技企业家等的规模宏大、素质精良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同时要重视储备青年创新人才,尤其需要制定大力吸引青年创新人才在广州创新创业的特殊政策,增强广州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在广州南沙区政务服务中心揭牌。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黎旭阳 摄) 要改变制定政策“见物不见人”的僵化思维定式,以人才为中心制定创新政策,落实已出台的人才政策,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配置全球创新人才,从构建全球人才网络的视角来谋划发展,从“集聚全球人才”向“配置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实现从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向建设全球人才枢纽的战略跃升,着力集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产生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原始创新成果。建设国际人才市场,以积极的姿态和气魄参与世界人才竞争。建立适应国际化的人才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着力从人才服务环境以及营商环境、城市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提高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落实好现有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穗工作生活提供优惠待遇。建设更多高档次的人才公寓,重点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形成国际化高端人才社区。完善人才公寓、共有产权住房、廉租房等人才住房保障体系,采取租房补贴、购房补贴、贷款贴息等做法,增强毕业大学生来穗创业创新吸引力。六要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良好的制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完善协同创新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实现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修订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制度、科研业绩评价制度、科技项目认定制度等,以有效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作用。长远看,广州必须着力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创新文化,将创新融入城市血液、成为城市基因。须知,“在人类的创新过程中,最具杀伤力的因素不是失败,而是环境对于失败者的苛责。”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文杰联系我们:gzrbllzk@126.com

无用

专访郑永年:广州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变老为新”和“走出去”

12月18日,中共广州市委举办市委中心组广州学习论坛,邀请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作《总书记经济思想和广州高质量发展》辅导报告。会后,广州日报记者专访郑永年,他深入阐述了对广州深化改革开放、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广州如何实现向“质量经济”转变?创新是关键▲广州日报:在“十四五”时期,您认为广州要如何实现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郑永年:当前我们遇到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大环境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广州的开放是从全球化的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世界格局一变化,广州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这也不是从近年才开始的,而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就开始了。目前,中国正从数量型经济发展阶段走向质量型经济发展阶段,广州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3万元,那该如何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就是关键所在。▲广州日报:您能谈谈广州要如何平衡“老”与“新”的关系,进一步激发老城的新活力吗?▼郑永年: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老”不是负担,但弄不好是个历史包袱,弄好了才是资产。广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组织,但当我们说“老城市新活力”,创新还是第一位。城市为什么会衰落?就是因为不创新,吃老本。资本一流进城市就兴旺,资本流走后城市就衰落,经不起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世界强国给我们的教训。广州因为历史悠久,要创新起来确实很难,但还是要做。如果老的载体接受不了,我们就要创新载体,要靠资本、技术、人才,升级成一个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从而吸引更优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广州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开放才能带动改革▲广州日报:您认为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广州应着力突破的短板是什么?▼郑永年:开放是最重要的,广州应该考虑如何更深度地开放。城市一旦封闭,就什么都看不到,只会坐井观天,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城市才知道自己缺什么,该补什么。所以我认为,广州应该多召开国际城市论坛,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进步。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应该要借鉴比自己先进的城市。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广州是一座千年商都,商贸是本色。我认为广州要提升国际视野,可以学习借鉴像纽约这样的商贸城市的经验。我们要看到,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城市已经没有优势了,广州应该要更重视技术、管理层面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开放。自主创新也不能关起门创新。开放可以带动改革,对广州来说,“走出去”就是改革的动力。▲广州日报:目前广州比起国内国际的大都市,在政策、科技和人才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郑永年:我们最缺的其实是原创性。比如广州是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汽车产业十分发达,但有多少核心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现在的世界不缺资本,技术也挺多的,但这些的背后都离不开知识密集。我们不仅要打造优质的教育系统,还须有科研系统、智库系统。像美国有很多企业智库,中国也需要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智库群,跟进世界的趋势潮流,从技术应用大国转向原创大国。关联的技术不够,就会受制于人。广州要建一个智库群,除了在高等教育上下功夫,也应该在政策和技术上下功夫。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亦霖 通讯员 穗宣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

烤鸭香

提升综合城市功能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

扫码即可观看文章全文近期,北上广深等我国一线城市陆续发布了2019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按可比价格计算,广州2019年的GDP比上年增长6.8%,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为6.1%、6.0%和6.7%。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19年GDP增长率为6.1%。从增长率数字背后的逻辑关系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一线超大型城市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机制在于综合城市功能在配置境内外市场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推动了结构调整及新动能培育。尤其是广州的GDP增长强劲,位列一线城市的首位,充分说明一年多来广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城市功能提升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信心和预期。首先,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功能就是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大量的人口集聚、工作通勤和文化旅游能够促进消费服务业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够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中心城市代表国家或区域参与全球分工能够促进以高端服务业为特征的总部经济发展。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广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整体服务业和各行业都获得了快速增长。根据2019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56.50亿元,增长12.6%。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6923.23亿元,增长7.5%,高于GDP的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占服务业比重达67.5%,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06:27.32:71.62,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日益巩固。其次,枢纽门户功能不断强化,促进了客货运的快速增长。广州是综合性枢纽门户城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自贸试验区战略,近年来围绕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大投资,提升了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航运枢纽的能级,为境内外要素便捷流动提供了硬件支撑,更好地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国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项目持续推进,广州全市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9.5%、25.5%和21.6%。最后,科技创新功能不断提升,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科技创新功能是世界城市的基本功能,主要的世界城市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布局建设了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装置;引进中科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落户南沙,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家,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等4家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加速集聚。科技创新功能的提升促进了先进制造、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三新”活动,“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19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排全国城市第一。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全球治理变革和新技术革命等全球化新趋势,广州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和迈向全球城市充满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综合城市功能培养和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对于广州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助于我国在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经济体系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州要继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统筹陆海空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区。同时,要以高质量建设南沙自贸片区为契机,加快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广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还要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进一步强化就业、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作者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栩栩如生

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一座城市的经济韧性

当前,广州正朝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目标努力实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老”与“新”之间释放出发展的活力。□ 杨露近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2019年,广州经济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2019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3628.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增长、产业调整等结构性剧变,广州也一直在探寻经济实践的自身逻辑。第三产业发展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速、高端产品进出口占比提升等,是广州2019年经济增速上行的“杀手锏”。当前,广州正朝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目标努力实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老”与“新”之间释放出发展的活力。▼ 产业结构支撑城市经济韧性探究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增长的动力到底在哪里?事实上,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到一定体量后,第三产业会陷入增长的困境之中。对于广州这样一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至关重要。从近几年广州第三产业的经济数据来看,2017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2018年增长率为6.6%。而2019年的数据显示,广州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16923.23亿元,增长了7.5%。亮眼的数据得益于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其中,现代高端服务业中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同比增长35.2%,以总部经济管理投资为基础的综合管理服务和组织管理服务业发展加快,同比分别增长11.2%和29.6%,同比分别提高23.1个和15.6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应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广州,技术已经成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琶洲地区、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金融城、鱼珠将“合体”建设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加速推进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和生态系统。同时,广州的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对于广州来说,工业占比已经不算高,加上地价、人工等成本的上升,稳定发展已然不易。为了提升工业制造层次,实现智能化升级,广州正在发力。相比2018年,广州第二产业的数据仍然是在增长的,可见广州先进工业制造业的韧性。数据显示,2019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4%,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增长15.1%,医药制造业增长16.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广州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了不少奖项——26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52%,同比增长23.8%。由广州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有9项,占全省的90%,同比增加了28.6%,包揽了全省牵头完成的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获奖成果在质量上大幅度提升。广州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推动城市产业经济加大创新投入力度。2019年,广州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3%提高到2.8%,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16%和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城市广州排名由2018年的32位提升到21位。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广州市积极布局建设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占全省的24%,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之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雏形,也是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阶段的必然产物。广州作为湾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必须要在高端服务业上焕新,才能在湾区突围,在全球突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是中央赋予广州这座千年老城的新使命。▼ 从“三驾马车”,看广州经济基础广州的企业群体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大企业群体。它们之中,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共同掌控着城市经济的核心版图。2019年,广州民间和国有投资齐发力,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7.8%,增速比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在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项目的带动下,国有投资同比增长36.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广州一直是国资企业重镇。面对蓬勃发展的民企,位于广州的国企一边“自省”,一边“借力”,形成清晰的产业链条。如广汽专注于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广药则深耕医药、健康领域的经营,珠江啤酒、珠江钢琴、广州浪奇等国企亦不仅是追求规模的壮大,更着眼于做强、做优企业的质量。与此同时,广州本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不断尝试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不断攀登高附加值环节。广州的传统老牌制造企业整顿旗鼓,逐步在科技上发力,互联网新贵则本身就靠科技傍身,迸发出巨大的动能,顺应全球宏观趋势的转变。因此,在2019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广州固定资产投资表现颇为亮眼。2019年,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增速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是201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在“投资”的三大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8%,工业投资增长9.1%。今年年初,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了《广州市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广州市2019年重点项目达59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0个。比如南沙,在靠实业拉动经济上行,同时解决就业、税收、产业聚集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国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项目持续推进,全市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9.5%、25.5%和21.6%。此外,5G网络及基站建设带动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22.7%。在消费这一块,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项指标体现了城市经济健康程度。与全国内地主要中心城市比较,广州主要商贸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2019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7.7%,住宿餐饮业增长8.1%。限额以上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5%、9.9%和34.0%。同时,品质化类消费增长势头好,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和28.9%。 当前中国虽然受到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从广州的出口数据来看,高端产品进出口占比在不断提升。2019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值9995.81亿元,增长1.9%,对欧盟、日本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进口总值4737.83亿元,增长12.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占商品出口总值比重分别为15.8%和51.3%,占比分别提高0.4个和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进口总值占商品进口总值比重分别为31.5%和48.6%,同比分别提升3.1个和1.5个百分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1.43亿美元,增长8.1%。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不断地提高,传统产业的革新与新产业的新活力将比翼齐飞,应对国际大环境变化的韧性也将会更强。▼ 居民消费力表现强劲广州经济数据向来在民生领域表现良好。在第三产业的增长数据中,与居民服务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增长较快,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12.9%,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0.9%,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了16.1%。GDP数据稳重有进背后,税收收入、本外币存款、机场吞吐量、国际大港辐射力等各项指标的持续提高直接反映了广州经济的韧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飞机融资租赁等外贸新业态增势良好,突出了广州经济的活力。2019年,广州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5052元和28868元,分别增长8.5%和10.9%,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可见广州经济“藏富于民”的特质。目前,从全国城市的发展来看,尽管新一线的城市锋芒初露、引人注目,城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但是未来的时间里,广州仍会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居民收入上,广州拥有强大的优势。归根结底,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显然不是为了把GDP做得越来越大,“人”才是最终的目的。用十九大报告的说法,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商贸模式创新见长的广州,新零售、新消费等业态变革带来的发展令人眼前一亮。这与居民的消费能力密切相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最终转化为实体企业的收入。并且,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活跃度将愈发成为互联网创业的凭借和优良土壤。这正是城市经济活力、城市经济多样性的基础。广州的新业态在不断涌现。集聚区块链企业超过300家,上线全国首个电子发票区块链平台。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3%,带动快递业务量增长30%。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1.7倍,增速提高82.5个百分点。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在如今新的发展阶段,广州城市经济发展成绩的评判指标正在逐渐转变——看它是否拥有增量财富的创造空间,以及是否让实体企业和市民真正受惠。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新登记企业32.13万户,增长14.9%,增速高于全省11.05个百分点,日均新增企业880户。其中,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446家;新增中国500强企业4家,增量全国第一;净增“四上”企业超过6400家,是历年最高。与此同时,就业稳步提升,新增就业超过33.7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8.7%。目前,全球各大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的国内一线城市,在争夺优质要素上,所有人都不遗余力。因此,对广州来说,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让老城市迸发新活力,营商化境的不断优化提升,是这座国际大都市最关键的凭借。来源 | 广州日报

帝王之功

坚定不移走好广州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报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对广东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并指明了行动方向和路径。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下大力气激发创新活力,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不断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富士康、乐金、思科等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广州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卓有成效。当然不可否认,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绝非一片坦途。当前,广州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一篙松劲退千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力量,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极大激励。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把心聚起来、把神提起来、把劲鼓起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推动广州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取得新突破,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广州而言,能否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能否加快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广州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新显示度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着科技型企业总量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等问题,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距离。广州将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最优先位置,对照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敢闯敢试,动真碰硬,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核心技术求不到、买不来,广州将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创新“土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州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多多益善,广州要加快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深度激发广州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根深才能叶茂,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当前,广州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经济质量效益向好,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仍面临较大挑战。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广州要把握好节奏、力度,不断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尤其要在“破立降”上下硬功夫。“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立”,就是着力培育新动能;“降”,就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当前,广州一个个低效闲置的旧园区、旧厂房等华丽转身,一批批效益低、能耗大的落后产能正被加快淘汰,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新动能正加速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支柱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广州要保持战略耐心、战略定力,不焦虑更不急躁冒进,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等具体工作抓实抓好;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服务意识,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痛点”继续推出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继续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以“零距离”的服务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广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作成效逐步显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治理成果仍然脆弱,如果虎头蛇尾,势必前功尽弃,如果懈怠畏难必然寸步难行。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市委决策部署狠抓落实执行,尤其要注重将治气、治污与治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结合起来,加强考核督查,严肃问责追责,要以敢于担当、较真碰硬的行动,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让“广州蓝”更蓝、河涌水更清,促进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在广州,“微改造”让社区焕然一新,校内课后托管破解“三点半难题”,“长者食堂”全覆盖提升着老年人的幸福感……广州推进一大批惠民措施落地实施,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而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范围更广、要求更高,广州也要在民生观上与时俱进,更精准、精细地对接群众需求,着力解决好旧楼加装电梯,优化学校、医院布局,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持续不断地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是奋斗出来的。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逐一对标对表,一项一项抓好抓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开创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带以常山

院士齐聚“把脉”广州城市创新发展

4月10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指导、广州大学主办的城市创新发展院士峰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峰会以“创新推进城市高质量建设,实现广州城市创新发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峰会上,十余位在城市建设发展领域的院士、专家,纷纷把脉广州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预计2030年广州优质中学比现状翻一番本次峰会汇聚了何镜堂、周福霖、崔愷、郭仁忠、杜彦良、孟建民、陈湘生、吴志强、岳清瑞、庄惟敏等院士在内的城市建设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教育局、文化广电旅游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和广州大学部分专家学者参会。“(广州)预计2030年可提供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3.4亿平方米,50%以上的就业人口可在30分钟内到达工作场所,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平,可新增107所优质中学,98家三级医院,比现状翻了一番。”广州市政府杨伟强副秘书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广州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全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城市打造创新高地,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高强度补齐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希望各位院士专家继续积极支持深入参与广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共同助力广州高质量加速度发展。“城市更新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齐怀恩表示,广州存量资源庞大,新增用地指标紧缺;必须盘活存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走节约集约内涵式发展之路。当前,城市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存量更新为主线的新发展阶段。据了解,新时期广州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广州划定三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圈层,第一圈层产业建设量原则上最低占比为60%,第二圈层产业建设量原则上最低占比为40%,第三圈层由所在区结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自行制定指引。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在致辞中指出,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共成长。面向“十四五”,广州大学将主动聚焦和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和“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两大创新枢纽,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数字技术与岭南文化艺术等六大交叉创新平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强化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建设,让大学智慧更深度地对接广州城市建设、城市创新与城市开放,更好地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广州城镇化亟需智力化转型峰会上,何镜堂院士主持交流讨论环节。围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轨道交通、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和智慧城市等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与会院士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广州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创新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说,城市竞争已从单个城市竞争转变为创新城市群落的竞争,全球创新城市为区域创新群落参与国际竞争核心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创新相关总量具有领先地位,但与世界顶级科创区相比,经济与创新均量仍有明显差距。对于广州来说,吴志强说,广州城镇化发展虽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梯队,但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广州城镇化亟需智力化转型。吴志强院士提出“和板理论”,他认为,应该对大湾区内的城市进行创新要素的人工智能配置,用一个城市多余的长板去补其他城市的短板。“广州具有极佳的高等教育人才储备,具有百万级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人口创新规模优势明显。”他建议,广州应加强与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汕头等城市的创新合作,建立城市创新联盟。同时,他建议广州以电子电力与智能装备创新为创新联盟重要抓手,以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树立永不松懈的城市防灾意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则特别提到了城市安全问题。“随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量集中,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若是碰到灾害,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周福霖说,联合国曾提出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的三类灾害: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灾等;二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等,三是公共卫生灾害,如现在的新冠疫情等。“这些灾害的特点是低概率、高风险,很容易造成重大的社会动荡和损失。”他说,广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永不松懈的城市防灾意识和安全意识。他希望,广州能建立完善的基于大数据的安全评估和立法体系,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哪些建筑遇到地震等灾害会存在安全问题。他还希望,科学家、工程师等人员对保障城市安全的研究要久久为功、永不放弃。“希望广州不单是一个有内涵的历史城市,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也是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老百姓生活在这里能非常安康。”周福霖还说,广州市政府对建筑安全问题很重视。在地震研究方面就投入了5亿元建造了世界领先的实验室。据悉,该实验室建设在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将于今年底投入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城市孕育创新氛围从孩子抓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广州是一个特别有人文情怀的城市,而且处处见绿,是“很透气”的一个城市。他也非常喜欢这里豁达的市民。崔愷认为,城市需要孕育创新氛围,而这件事要从孩子做起。他说,很多小孩除了上课,就是去培训班,要接触现代科技一般要去科技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现代科技的机会非常有限。他建议,在城市空间中,应该有一些随处可见的小展览,让孩子们随时可以学习了解现代科技。“在城市更新中,不仅仅要把一个项目打造得好看,成为 ‘网红’,还应该把城市的内在科技含量展示给市民,这对未来城市创新和国家创新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做好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创新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特聘教授杜彦良则提出,广州应该做好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创新规划,以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他说,城市规划发展要“一盘棋”,要把交通发展规划列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他建议,要积极推进地下交通建设,释放地面空间,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品质。他认为,不宜再在核心区建高架桥。杜彦良还提出,应该统筹陆海空综合交通一体化的规划,打破行业界限,“绘制一张图,建设一个网,形成一个票”。同时他建议积极推进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构建多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此外,他还建议加快筹建广州交通大学,大力培养现代交通体系人才。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广大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宽伟

好之不厌

留住广州城市“老”印记,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广州因以“千年商都”、“海丝之路发祥地”而闻名,也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而勃发,作为一座拥有两年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工业文明成就同样值得骄傲——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我国第一个机场,我国第一家橡胶厂和机器缫丝厂,这里还生产出诞生了我国第一台柴油机、第一架我国自主设计并生产的飞机……。图1灿烂的工业文明深厚的工业积淀也为广州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仓库码头、工厂车间、机床设备、奋斗故事……它们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和技术价值体现着城市特色;它们凝聚形成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州人民求实创新的品格和形象。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视察永庆坊时指出,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如何让这些城市记忆留下来,让工业遗产“活”起来,?广州市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保护为己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做出了大量积极探索。图21959年5月全国各专区冶炼企业代表学习广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图3广州纺织机械厂庆祝建厂32周年坚持以保护为己任,摸清家底建立台账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升级改造,大量宝贵的工业遗产被夷为平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全市开展全面筛查,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摸查了约200余家企业,形成了填写177份工业遗产调查表,建立起广州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逐个绘制形成工业遗产数字化数据库,并纳入全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截至2020年底,累计将200余处工业遗产建筑,以及和40余片工业历史风貌区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查阅量年均超2.8万次,为工业遗产下一步的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此外,广州市还成功推荐柯拜船坞、协同和机器厂等9处工业遗产入选中国工业遗产名录。图4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广钢公园现场进行摸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政策破解难题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活力是“老城市新活力”的应有之意。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往往遇到部门职责不清、利用方式不明、管控要求不实等堵点,使得“保护工业遗产会妨碍经济发展”、“不拆掉厂房就没办法提升环境品质”等声音层出不穷。2020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起草并推进力促《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在功能上,办法鼓励引入众创空间、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新兴业态;在空间上,允许增加面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也允许在建筑外部按比例增加附属面积用于满足消防、市政等管理要求;在审批上,制定了适应历史建筑特点和保护需要的消防管理方案作为管理依据。广州通过政策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有效激发了多方的动力,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双赢”的局面。“诚志堂货仓旧址”是中西结合式货仓的典型代表,曾经,其但旧址建筑损毁,无法正常使用。如今诚志堂货仓旧址被活化利用改造为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百年仓库内尽情嬉戏。图5破败的“诚志堂货仓旧址”变身幼儿园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广州纺织机械厂”,保存有大量保存完整、建筑形式多样的工业厂房。如今改造为以“时尚、创意、科技”为主题的T.I.T创意园园区,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时尚科技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已成功孵化出微信总部、MO&CO等知名企业,2017年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产值超150亿,税收超6亿,使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创新的新高地。图6往昔的广州纺织机械厂被改造为TIT创意园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全力打造“工业秀带”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24日在视察广州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市的工业遗产主要沿163公里珠江两岸和35公里废弃铁路线分布,目前滨江已经全程打通60公里道路,未来将全线打通。我们通过“补牙式”缝合工业遗产和城市空间,规划滨江碧道和铁路绿道,串联城市主要公共节点,共保护和活化了廊道沿线66个、共9.2平方公里的工业遗存。同时,我们还策划了11公里的“工业拾遗”文化步径,串联15处工业遗产,保留城市工业文化记忆,让“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图7广州市“工业拾遗”步径策划示意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幸福生活“希望广州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仅在博物馆和在书上,应该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多活化利用,多经典传承。”“我们一家三代都为广钢服务,希望可以建造一个广钢的微缩模型,让后代能看到我们一家三代奋斗的地方。”“工业遗产可以改造成创意产业园,也可以建成博物馆和公园,拆了好可惜。”这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中听到的群众心声。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规划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愿景,更凝结着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和期待。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图8 2019年7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广钢观鹤小区请广钢老工人建言献策图9 2019年5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荔枝湾蒋光鼐广场开展社区规划知识宣讲活动坚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建引领、汇聚专家、动员群众、引进企业,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目前,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下,多位大师级规划师团队已积极投身到广钢新城、广州造纸厂、广州造船厂、黄埔临港等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中;组织20余名“社区规划师”深入工业遗产地块现场开展地毯式摸查登记造册;开展数多场“规划路演”并累计收集389份群众填写的诉求和建议;组织全市12家厂区产权人、承建运营商、属地政府部门就多个重点项目多次开展座谈充分协商;若干来自市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的专家、规划工作者和媒体代表在学术论坛上为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言献策……如今,珠江啤酒厂已改造为城市观光列车站点及艺术休闲区,增城糖纸厂改造的1978电影小镇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海珠区大干围码头改造为的B.I.G海珠湾艺术创意园成为集艺术、时尚、运动的潮流网红打卡地,珠江钢琴厂将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广钢公园也即将开工建设,“广州药醉之旅”、“广州观星康美之旅”2条省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已上线,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成为了潮人“爆款”打卡点,市民在这里游玩自拍、骑车轮滑、观景赏花、畅享美食,体验幸福美好生活。图10 旧世界的印记与新时代希望在这里交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创新的源泉。“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呈现更新城市新面貌,不断满足市民新体验,不断探索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推动广州这座千年古城迈向更加光明更有活力的未来。【来源: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告之海曰

市政府研究室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开展专题调研

为落实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谋划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近日,市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文新同志带领综合处全体人员,先后到琶洲、鱼珠、大学城等片区,实地调研了中国软件CBD、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广州)、科大讯飞、有米科技等企业,并分别与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就试验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了解掌握了一线情况和基层心声,进一步拓宽了以文辅政的视野和思路,打下了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献力献策的坚实基础。【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