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裴嘉琦 通讯员 刘晟近日,第一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谱系性研究展之一“亮色——冯玉琪作品展” 及之二“艺术机制生产——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在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期至2020年11月2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检索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学术谱系,冯玉琪不可不提的人物,他是徐悲鸿徒弟,利用其最具有南方油画色彩风格的艺术实践作品,奠定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学术发展史以及后辈学者们在其油画谱系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冯玉琪作品《向日葵》。冯玉琪作品《自画像》。冯玉琪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是上世纪建国后该校绘画系毕业的第一届大学生,1953年毕业后不久南下,参与创办广州美术学院。此次展览其一的“亮色——冯玉琪作品展”展出了冯玉琪自1955年到2012年的代表作品。其大部分风景画作品在后期的创作中普遍呈现了北方山水油画中少有的灵动,清透,流畅的特质,用相反的使用蓝绿色调,追求颜色之间的互补与衔接性,营造一种写意的抒情氛围。虽身为北方人,但冯玉琪数十年扎根于南方,艺术创作已然将他塑造成为了一名典型的南方油画家,作品中时刻渗透的清新与平凡的气息,把看似朴实无华的风景日常勾勒出些许“人情味”。他对于色彩独特运用,光影技巧的独特把控和创新也为广美谱系研究学术理论奠定最初的基础。广州美院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可表示,冯玉琪是中国承接印象派色彩最为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一代人里面承接的最好的绘画大师。他在创作中往往选择以色彩为主体,寻绎独特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充满个性化的视觉感受。通过冯玉琪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案梳理,带出一部美院的油画发展史,是这一次两大展览同期举办的策展思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正式成立于1956年,形成以多元艺术观念为主导的工作室制,现有6个工作室,它们分别是:第一工作室(肖像与大型绘画)、第二工作室(观念绘画)、第三工作室(表现与抽象)、第四工作室(新绘画艺术)、第五工作室(当代艺术实验)、第六工作室(油画修复与材料研究)。油画系各工作室简介。本次展览中的第二个部分——“艺术机制生产”涵盖了广州美术学院6个工作室、38位教师在考察与区域谱系研究密切相关的油画系教学实践中的作品成果展示,展现广美在多元艺术层次中的推陈出新。【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最近有一位教授火了,与他一起火的还有米菲兔。广州美术学院冯峰最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鸭兔元旦》,但是这个卡通人物形象却与米菲兔高度相似,就是除了颜色和嘴巴,其他地方都一样。还有网友为此制作了表情包,真的是太厉害了。鉴于这二者的形象如此相似,米菲兔官方也连发多条微博,还说一旦时间更新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位冯峰教授对此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说鸭兔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是很早就有的一个典型图例,对此他研究了30多年。但是米菲兔的卡通形象诞生于1955年,是由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一笔一笔画出的,这个形象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一名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他自己很清楚自己创作出来的和米菲兔有极高的相似度。但是冯峰教授并不在乎,又或者说认为这个米菲兔的形象和自己想的兔子形象一样,就直接拿来用了,至于为什么有鸭嘴,拜托人家研究的是鸭兔,不花鸭嘴难道画鸭翅膀吗?关于是否抄袭的问题上,冯峰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米菲是公共符号之一,而艺术创作就是对于公共符号的社会研究,所以既然是公共符号,那就可以拿来用了。至于侵权的问题,他表示“如果侵权会有法律制裁我,大家不用担心”。冯峰教授现在丝毫不慌,甚至有点想笑的原因,不外乎有这几个。一是原作者已经去世了,而且都创作出来很多年了,把米菲这个形象理解成公共符号,就像生活中常见的鸭子形象一样,这样就可以随便用了;二是原作者及版权方都在国外,维权很麻烦的,在加上国外现在都忙着对付新冠呢,哪有功夫理你;三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还画了20多幅画,不止几乎完全一样的那两幅,画得多不代表对,但是看起来有点说服力。最后就一句话:这就是艺术,你看不懂就对了。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分三个时间段举行,地址有两个,想去参观的朋友要看清楚下图的时间和展览地点啦。展馆开放时间: 09:00~17:00 票价:10元/人 凭学生证可享半价记得带现金,只支持现金支付!!!幸亏那天我包里还有20块钱现金,帮一学生支付了五块~~,剩下五块~~~我这次去的是第一期,展览的是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现场还是挺火爆的以下是展览的部分作品,分享给大家。上面这幅作品是相当于在网面上作画,前面打了射灯然后投影在白布上的,个人感觉可以借此思路在网面做些自己喜欢的画,然后放在窗口,这样太阳或者月光照射下应该别有一番韵味~上面这幅画,个人也很喜欢,像波光粼粼的大海一样,真美~你们以为这是书架,其实都是画出来的书架,重点是上面画的书名,个个都高逼格的,孤落寡闻,才疏学浅,不明觉厉的样子,没有拍到细节,有点可惜,不然可以分享给大家猪的雕塑拍了三张,这猪有莫名的活跃感,也很可爱~~参观完作品后,顺便游荡了广州美术学院,当天真晒,不知有没逛完。我猜应该差不多吧。校区不会很大,但是进去之后发现虽然在闹市之中,但是校门外是车水马龙,校内很静谧,学生都没怎么能看到,难道周末同学们都出去玩耍的缘故还是都在搞创作了呢?这个老爷爷在坐着睡觉,周围很安静,风也很舒服,不会闷热,老爷爷睡意昏沉的样子,有种岁月静好的感叹~如果我爷爷也在就好了,希望他在别的地方也能安稳开心幸福!我相信他也一定能好好的,我爷爷他是个善良淳朴、忠厚,很能吃苦、坚强的、勇敢的好党员、好长辈!我又想你了,亲爱的爷爷,我相信你一直陪伴着我们!
陈永锵,广东南海西樵人,1948年生于广州。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州画院院长、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等。陈永锵:颂扬自然,赞美生命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博导陈永锵是当代“岭南画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画作真正接续了表现岭南地域植物风貌和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而且在他笔下深入刻画了古代画家不曾尝试的亚热带地区特有的花卉植物,例如热带雨林中生长的榕树、木棉花乃至榴莲、木瓜等花木都进入了他的视野。陈永锵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以“生命·大地·阳光”为题,这六个字全面概括了他的精神追求与艺术理想。其花鸟绘画并不是完全表现客观对象,中国传统花鸟画常常是表现文人画家特有的冷漠品格与孤高气节,而中国文人花鸟画中之所以没有南国花木,并不是因为来自岭南一带的画家群体中没有文人画家,而是岭南地域的文人画家在抒发孤高、冷逸和愤世嫉俗的精神时,同样是以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作为表现对象,从而很少会涉及木棉、木瓜、榴莲等热带地区特有的花木景象。而且,隐藏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画家描绘木棉、榴莲和木瓜等物象又能借此表达出什么内涵?于是,在解读陈永锵的艺术探索中可以发现,他明确体现了中国花鸟画在20世纪所进行的现代性转型,即是把文人花鸟画转变成为人文花鸟画,表达了当代人对于自然的颂扬和生命的赞美。也就是说,当代人们生活在一座高度物质化的城市中,往往会感受到一种物质文明对于人性的挤压,但在自然世界中便会得到情感的释放与解脱。所以,陈永锵笔下描绘的高大木棉以及丰硕的榴莲和木瓜等物象,实际上都饱含着一种关于生命意识的关怀,因此,“生命·大地·阳光”才是陈永锵花鸟画中追求与灵魂的所在。而在花木物象的具体表现上,陈永锵又需要与传统文人花鸟画的笔墨语言进行对接。例如在描绘灌木、榕树等巨大的树干时,通常会当作山石加以处理。但在大家的印象当中,热带地区的雨林植被都非常繁茂和丰富,多是几种植物和蕨类自然地生长在一起。所以,陈永锵表达的并不是某一种植物,而是在描绘热带雨林植物的自然生存环境,使得他的墨彩语言也与生态结构有机地结合一体,例如其画面中的墨色大部分运用于灌木丛林的表现,只有少量会出现在枝叶和花卉上,从而构成画面中特有的画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永锵不仅开拓了传统花鸟画没有的题材,而且在如何把传统花鸟画转化为现代花鸟画的过程中,汲取了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并与南国花木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和转化,从而形成了“陈永锵式”的花鸟画图示。也就是说,他对于传统花鸟画的现代发展、题材开拓以及南国花木的写照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陈永锵:用画笔寻觅生活的诗意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陈永锵是一位极具艺术气质的画家,生活中的他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爱好作诗、喜欢吟唱,为人热情慷慨,乐于结交朋友。虽然年逾古稀,但大家都以“锵哥”称之,体现了众人对其性情的一致认识——随和可亲,一见如故。陈永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而且在艺术创作上也是如此。例如他笔下鸿篇巨制的灿烂木棉,让我们为之而感动的,绝不单纯因为木棉象征英雄,而是他在赋予红色木棉激情与热烈的同时,兼融着一种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这一点既是陈永锵绘画作品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个人气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层投射。从绘画题材上看,陈永锵始终坚持着对岭南风物的不断深挖,其笔下的多种植物在传统花鸟画中都十分罕见,例如荔枝、芭蕉、美人蕉、木棉花、紫荆花、水葫芦等表现题材都与岭南地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构图形式上看,陈永锵在花鸟画中采用了极具生活性的铺满式布局——宛如照相机取景之下的生活截面,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近景山水画中“截取一角”的团块性构图样式,使得从生活中得来的朴实物象具有了现代的设计美感。当然,陈永锵在创作中也体现出较强的取舍意识,在忽略次要的同时突出重点,彰显了别出心裁的艺术智慧与能力。尽管陈永锵长期致力于写意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但真正铸造其辉煌成就的却是深厚的塑造能力。1981年,陈永锵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科班出身的他得以将西画的造型手段与传统写意画的表现形式相互融合。因此,即便是绘制较大尺幅的作品,陈永锵仍旧是在守持住宏大气势的基础上,使用细小笔触进行精微塑造,而非运用简练概括的大写意用笔。与此同时,陈永锵还借鉴和挪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笔法和墨法,在与西方写实技法的结合中淡化了传统花鸟画双钩填彩、写意渲染的技法,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样式。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虽然陈永锵执着于技法的表达和突破,但从未舍弃或弱化对主观情感的抒发,这是我们在欣赏陈永锵写意花鸟画时应着重注意的独特之处。20世纪以来,在中国传统绘画向西方写实绘画学习与借鉴的历程中,“塑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表现技法,而这一点恰好在陈永锵的花鸟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做到“依象造形”,其笔下的物象能够让观者一目了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生活感;另一方面,他又没有仅仅停留在客观再现的肤浅层面,而是通过熟悉的题材重新建构和创造出陌生的新鲜感,让观者与物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了绘画与生活既融为一体又各自独立的艺术境界。“塑造”也使得陈永锵在创作中进一步加强了传统绘画中的主体意识,例如他在色彩运用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就与强调主体意识有关。他画的木棉红色没有完全依照客观的自然色彩,而是融入了他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为了更加浓烈地彰显出木棉的英雄气概,陈永锵不仅挥洒出大片的红色,而且以传统绘画中积色的技法来进一步渲染氛围和抒发情感。因此可以得见,面对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转换,陈永锵始终坚守着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塑造和诗意追求,展现了一种十分切实的自然之美、客观之美和生活之美。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画家,陈永锵一方面在中西融合之中强调意境,另一方面在写意花鸟画中强调塑造,这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既丰富而坚实,又亲切而唯美。当代花鸟画家往往有个困惑,那就是强调塑造就很难体现出传统花鸟画的笔墨之美,而陈永锵恰恰是在这个矛盾与冲突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切合点,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表现出花鸟物象的自然特点与客观之美,而且凸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陈永锵:木棉峻骨,岭南雄风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20世纪以来,各地域画派写意花鸟画的风格面貌,主要是以水墨笔质和现代构成因素呈现各个地域的自然风物。尤其是生长于热带雨林气候的花卉鸟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国画家群体热衷的表现对象。而在当今画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画家群体中,作为当代广东花鸟画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陈永锵的绘画造诣也呈显着当代岭南地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水准。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领域,陈永锵是最富激情的创造者和革新者之一,是以笔墨与色彩抒发心怀的“豪放派”诗人。他继承了岭南画派的优秀传统,使传统写意花鸟画的抒情路数从缠绵走向奔放,由虚幻走向真实;他的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文人笔墨的田园风格和现代西方科学观影响下的自然写实,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求诸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主观意识的加工再现自然造化之美对于人心灵的冲击。陈永锵早年师从于岭南画派传人梁占峰,197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当时的导师是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林丰俗、陈金章、梁世雄等一批岭南画派的传人。与当年岭南画派的创作宗旨相一致,陈永锵写意花鸟画的个人艺术特色很大成分来源于中西、古今艺术资源的融合以及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化合作用与文化张力。在早年从学时期,陈永锵特别重视写生,他的创作吸纳了多种西方现代绘画因素,尤其借鉴了19世纪西方现代派、印象派和表现主义注重画家主体内心情感抒发的创作理念,勇于强化视觉美感本身的力量,大胆使用鲜活的色彩、营造斑斓的画面,从而构建出一种浑厚刚健、恢宏大度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画风。如此一来,陈永锵的写意花鸟画艺术虽然来源于岭南画派的嫡传,却超越了后者清新明丽、雅致婉约的境界,而呈现出一种热情浓烈、浑厚粗犷的精神气质。在表现南国风物的众多绘画题材之中,木棉一直象征着吉祥与美好的寓意。虽然以传统花鸟画的写意笔墨来表现木棉的绘画古已有之,陈永锵“木棉”系列绘画的问世,仍是对这一主题的再次探索和总结。他以个性鲜明的语汇符号和强烈的概括性笔墨,赋予了木棉以热烈活力和蓬勃生机。因此,只要提起陈永锵,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他笔下一簇簇热情如火、绚烂多姿的木棉花。如在其作品《木棉落朵不飘英》中,陈永锵将树枝用山的纹理加以描绘,把木棉花的雄风充分地表现出来,画面中从树上落下几朵木棉花,题诗“木棉落朵不飘英,掷地闻其声”,既强调了木棉阳刚坚韧的另一面性格特征,也显示了画家观察的独到和富有诗意的才情。实际上,陈永锵的性情品格既像其名一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又如木棉花一样豪放爽直、旷达慷慨,始终蕴含着充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由此再观陈永锵描绘的山茶花、海棠花、鸡冠花、油菜花、紫荆花、紫罗兰、文殊兰、向日葵、凤梨、荔枝、芒果、椰子等各种花卉蔬果的画面中,都带有木棉作品中相对铺张而充实的饱满构图,营造出一种似乎将要溢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由此而观,这种饱含着热血浓情与文人诗意的艺术面貌,正是陈永锵写意花鸟绘画的重要特征。回望中国美术史中的写意花卉作品,明清时期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海上画派”的几位重要画家都曾表现过故园蔬果题材,只是倾向于一种自然清淡、亲切熟悉的日常物象,很少运用强烈的色墨对比来凸显它们饱满的生命活力。但陈永锵却将木棉意象作为突破口,赋予了写意花卉以一种现代性转型的风格样貌,使得画面物象都迸发着生机茂盛、昂扬向上的气象。陈永锵曾在题为《张扬生命》的文章中说:“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使我有缘与原野上的生命(包括人、草木、禽兽和鱼虫)接触,以至作或深或浅的感情交流,他们首先是以外在的朴素美感唤起我的关注,继而是以他们内在的,具‘人格化’的深层美感,构成我与他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震和鸣!从而便产生我想表现的此时此刻心绪的创作欲望和艺术灵感。严格地说,我并不是纯粹地表现审美对象的自然美,而是在表现我自己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和呼应。愿望就是:对生命的张扬!”在陈永锵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饱满张扬的热情、那种亲切浓郁生活气息,和沉郁壮美的诗意。正如美术史家陈少丰评价陈永锵时所说,“他不像有的画家那样俯视自然或仰视自然,而是以劳动者的朴实心态平视自然,所以笔下的草木更可亲可爱”。的确,面对自然造化,陈永锵的一腔热情在执著、投入的艺术创作中得以抒发和升华,因此他对于自然的态度不是浏览欣赏般的轻松,也不是敬畏式的严肃,而是怀抱着一种感恩的、亲和的、炽热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农民对于土地的情结相近。这种情结更扎根于陈永锵对南粤自然风光与岭南地域文化的眷恋之中。艺术家作品陈永锵 春枝雀跃动金玲 中国画 181cm×97cm 2015年陈永锵 春枝上的音符 中国画 180cm×97cm 2015年陈永锵 故里冬深中国画 180cm×97cm 2015年陈永锵 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画 180cm×97cm 2015年陈永锵 幽峪生灵中国画 180cm×97cm 2015年陈永锵惠风和畅中国画 70cm×137cm 2016年陈永锵 家园 中国画 69cm×69cm 2016年陈永锵 百代繁荫 中国画 137cm×69cm 2018年陈永锵 奔绿流红 中国画 139cm×69cm 2018年陈永锵 红荔当头中国画 138cm×68cm 2018年陈永锵 家园乡韵中国画 138cm×68cm 2018年陈永锵 春暖香江中国画 124cm×225cm 2019年陈永锵 皓洁白衣护绿荫中国画 180cm×97cm 2020年陈永锵 新晴初声中国画 136cm×68cm 2020年美术研究|霍春阳:以简胜繁,以轻写重!美术研究|郭石夫:意之大者,苍润雄强!美术研究|朱良志|《石涛画语录》中的“蒙养”与“生活”!美术研究|郭志光:写意传统与现代格趣!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
刘光炜 《背影》 布面油彩 80×80cm 2020年闪烁的光影文 / 刘光炜自15世纪初凡·艾克兄弟发明调色油以来,油画创作一直以自然光作为主要创作光源环境,画家所表现的题材或作品也大多数是自然光下的人物或景物的组合造型,其间对于光线的利用也历经了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室外回归室内这样一个过程,绝大部分画家遵从自然光进行创作,比如古典主义风格作品、巴洛克风格作品、印象主义作品以及表现主义作品等,很少人去描绘夜景。瑞士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结束其名著《古典艺术》时写道:“没有光,宝石也会失去光彩。”目前一般公认夜景油画由卡拉瓦乔所开创,这里,复合词中的“夜”表示的是同“日”的对照,就绘画而言,它也可以表示使用人造光源。黑夜,因为没有光,或者光线较为黯淡与晦涩,也就成为油画家较为难画的题材。历史上却有少数的画家利用夜光(烛光)进行创作,大胆地向自然与绘画媒介的局限性挑战,以自然的夜为主题,采用烛光或其他间接光源,运用明暗对比手法,刻画夜的感觉,或风景或人物,在艺术史上迸发出了一道独特的光芒。《某日黄昏之二》 布面油彩 50×50cm 2017年夜景油画不仅局限于有关夜光的风景,还包括夜色中的人物活动。在漫长的油画发展历史中,夜景油画并非主流绘画形式,却也产生了很多擅长夜景表现的画家,创作出了众多震撼人心的艺术精品,比如卡拉瓦乔、拉图尔、伦勃朗、梵高等。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夜景画家是17世纪法国画家拉图尔,他被称为“烛光画家”,他一生的作品都在描绘神秘的光影。拉图尔强调画面构图的单纯性,反对巴洛克式运动感与装饰细节的刻画,给予画面崇高的精神性。他独创地将人物受光面处理得非常明亮,背景深褐,明暗对比极为强烈,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非常细腻,或庄严肃穆探讨生死,或平静温婉抒发神秘。无论如何,拉图尔在夜光的范畴之内,在有限的色彩域度里创造出了独特而深刻的风格特征。梵高也是一位描述夜景富有开创性的画家,比如《罗纳河畔的星夜》《星月夜》《夜间咖啡屋》等作品,他擅长使用不同的蓝色来表现层次与空间感,并搭配橙黄色调的强烈对比来表现夜色的宁静、幻想或者孤独的情感特征。除此之外,卡拉瓦乔、伦勃朗、蒙克、列维坦等画家也创作了大量以夜景为光源环境的作品,他们不同的夜景油画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魅力,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某日黄昏之三》 布面油彩 50×50cm 2017年近两年来,我也创作了很多夜景油画作品,无关质量或大小,大概有三十幅,我试图在夜景的主题上找到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和谐共生的完美表达,以期达到精神愉悦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到达的原点。我的夜景创作围绕都市而作,我关心冰凉的街灯下是否有温情相伴。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表达内心的某种冲动,让自己创作的状态亢奋,那便是找寻一个独特的感动瞬间。相对于白天,黑夜充满了未知与神秘,也充满了惶恐与孤独。现代人习惯在白天以光鲜的面孔穿梭在城市人潮里,喧嚣似乎可以掩盖人们麻木的情绪,而黑夜却更像一个真实的自我,它让人放松并卸下伪装,于人于景,一切如此自然、和谐生长。另外,我特别钟情的两位画家给我无穷的力量与暗示,一个是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一个是丹麦画家哈莫修依。霍珀在美国大工业萧条时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无数次地描绘午夜清冷的街道、孤寂的男女,他着力于富有情绪化的色彩与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营造了那个时代纽约大都会的冷感与疏离。而哈莫修依近乎偏执地数十年如一日的描绘室内一隅,人物只有背影或模糊的侧面,以北欧冷峻理性的思维表现人物悲欢。基于以上几点,我对于夜景油画创作充满了激情与欲望,我渴望带给观者一种安详、静谧的诗意之美,轻轻抚慰着游子之心,又似乎将你带入一个另外的情境之中,让我们的灵魂悠游于此。《某日黄昏之一》 布面油彩 50×50cm 2017年对于夜景表现,我习惯于用一个色调赋予一种氛围,然后选取一个焦点进行描绘,我愿意选取我们寻常的景象来创作,以寻常表现不寻常,街道、天桥、归家的行人、马路上急匆驶过的汽车等等,这些都是我画面中的元素。比如在《某日黄昏之一》中,我以天桥作为表现的中心,在构图上以方直的线条来分割画面,以紫灰色作为整体色调,再辅以暖灰色与橙黄色,用笔触在理性中寻求感性的画面魅力。比如在《冬至》中,我使用特别强烈的构成关系来强化画面的视觉中心,运用棕灰的色彩统领画面色调,在天空搭配孔雀蓝对比色,并在光线集中区域强化细节,使得整体与局部达成较丰富的画面关系,单纯而静谧,赋予画面一种神秘的精神性。《冬至》 布面油彩 70×110cm 2016年艺术创作最可贵的是艺术表现语言的个体性、私密性,夜景油画创作与自然光线下的油画创作相比,显示出很多别样的魅力与情绪,契合更多现代人的心境与孤独的状态。当华灯初上、星空点点之时,独自徜徉在都市夜空里,人与景、亮与暗、动与静、虚幻与现实,不断地演绎出人文的气息与温暖的情绪,通过画笔、油彩的叠加创造,通过画面关系的对比,最后使画面呈现出神秘而内敛的力量。黑夜的光璀璨而耀眼,孕育着对温暖与光明的无限向往,描绘夜景,为现代都市人抒写心境与性灵,促使我在闪烁的夜光中不断前行。《零点风景之一》 布面油彩 50×40cm 2016年《零点风景之二》 布面油彩 50×40cm 2016年《零点风景之三》 布面油彩 50×40cm 2016年《同行》 布面油彩 25×20cm 2017年《午夜广花路》 布面油彩 40×60cm 2015年《秋夜三弄》 木板油彩 30×72cm 2015年《旧厂区的月色》 布面油彩 50×60cm 2017年《有便利店的夜景》 布面油彩 60×60cm 2017年《夜跑者》 布面油彩 50×40cm 2017年《搁浅的船》 布面油彩 60×80cm 2018年《立夏》 布面油彩 40×50cm 2020年《古堡夜色》 纸本水彩 18×26cm 2020年《黄昏的码头》 纸本水彩 26×38cm 2020年《收工》 纸本水彩 26×38cm 2020年《午夜的村口》 纸本水彩 26×38cm 2020年刘光炜,1974年生,湖南桃源人。199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秘书长,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副教授,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委员会理事。多幅油画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油画》《艺术界》《美术界》《湖南油画》等美术专业期刊。文章来源澍雨画馆
【独家评论】没有批判性转换,是一个问题文/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冯峰的创作一向和流行符号有关系,所以容易把他的作品和“挪用”联系起来。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对于流行符号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要有某种明确的“说明”,而且最好是一次性的。比如,他以麦当劳符号为对象将之颠倒过来使用的作品,我以为就可以成立。这一作品所针对的符号是众所周知的商标,代表了某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冯峰将之颠倒后,显然改变了原来的含义,把人们的联想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他的作品不属于“挪用”,而是以公共符号为对象的一次批判性转换。冯峰最早的“鸭兔系列”使用的是一个与知觉心理学有关的著名符号,并生发其中自相矛盾的内容,来源一直有明确的交待,尽管反复使用,也还可以被人们所理解。我对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的疑虑是,手法有简单之嫌,不如他针对麦当劳符号的创作更有明确的意义。这一次冯峰延伸他对“鸭兔”矛盾图形的解释,但却使用了与“米菲兔”形象高度重合的形象,不仅手法太过简单,而且说明也一直暧昧不清,有让人以为是其“原创”的联想的嫌疑。即使用“鸭嘴”对之改造,也已经有先例。因此,作品出来后引发质疑,是理所当然的。冯峰的解释是,任何人都可以针对公共符号进行创作,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一般而言这是对的,但对具体作品要做具体分析。他运用麦当劳符号的创作就明显和利用米菲兔图形有根本的不同。关键是,按照这一逻辑,人们是否也可以直接采用冯峰曾经的符号去创作,然后公开宣称这创作属于“原创”?这应该说不过去吧。这一次事件的确严重地提醒了我们,从批评和理论的角度仔细区分现代艺术中诸如“挪用”“借鉴”“拼贴”等概念的含义,区分有针对性的创作与简单照搬甚至模仿的差别,是有现实意义的。【新闻追踪】“广美教授涉嫌抄袭”持续引发艺术界激烈争议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日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涉嫌抄袭”事件受到公众关注,持续发酵。挪用与抄袭的区别和边界在哪里?事件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教育有何意义?引发艺术界业内争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1月15日,微博网友质疑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鸭兔元旦”展览中部分作品和家喻户晓的“米菲兔”惊人相似。18日,冯峰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就是在用大众熟知的卡通娱乐形象,再做严肃艺术创作。”20日,冯峰与多位业内人士通过媒体再度回应本次事件。冯峰《合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记者在“荷兰旅游局官方微博”及“米菲兔中国官方微博”上看到,荷兰艺术家、“大黄鸭”之父弗洛兰泰因·霍夫曼于2015年创作的“鸭兔”作品,冯峰部分《鸭兔》系列作品与其相似。据核查,霍夫曼的“鸭兔”作品曾作为“米菲兔”60周年巡游活动的展品,公开陈展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上。网络截图:荷兰艺术家、“大黄鸭”之父弗洛兰泰因·霍夫曼于2015年创作的“鸭兔”作品挪用和抄袭只是一线之差挪用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和方式。“冯峰特别明显地具有这样后现代的特征。这与抄袭有本质区别,不是简单的剽窃,而是故意的戏仿,利用大家熟悉的、带有商业性的流行形象进行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又和冯峰的思考和他的系列创作结合在一起。”策展人冯博一认为,网友提出的“抄袭”争议是在集体式的进行道德层面上的判断,而冯峰的作品《鸭·兔》应该放在后现代艺术的框架和思潮中进行讨论。不愿具名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挪用和抄袭只是一线之差。该教授认为,当代艺术创作使用的挪用手法,目的在于彻底转换原有的文化、商业符号,其效果也是与原来的符号拉开距离,颠覆原来的隐喻和语境,形成新的风格和观念。在创作策略上,选择公共产品为挪用对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保护年代有必要距离。如果是针对当下符号的创作,需要慎重选择,更要进行更多的加工。“让观众能够看到、感受到艺术家长期研究、创作的效果和高度。”独立策展人崔灿灿认为,挪用已经是当下的艺术创作另外一种创造。“这是一个编辑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的时代,我们都是在处理过去的信息,给予这些信息新的处境和意义。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很难去创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事件。改变、挪用、戏仿是另外一种创造,就像故事和经典形象一样,它可以有无数个版本,也可以被黑化,也可以被恶搞化,这在互联网中非常普遍,为什么艺术不能?”中山大学教授冯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界定挪用的内核和边界一一第一,挪用必须是公开的(在意图上),第二,挪用要区别无主体的“公共符号”和有主体的商业符号和个人创作,否则,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也难免会成为被挪用的对象。如此,艺术家挪用他人创作若是可以成为创作手段,那他也应该回答以下问题:被挪用的符号到底属于谁?谁有资格对“挪用”的“符号”拥有“原创知识产权”?艺术家“有意挪用”符号,是否就剥夺了符号的“原创知识产权”,使其直接成为是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大黄鸭米菲”(Miffy Ducky)灵感来源Hofman的系列作品“大黄鸭”事件像是一场很高性价比的推广有时候,引发争议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冯原告诉记者,当代艺术发生于两个层面,其一是作品层面,即“本体论”,这是界定是否是抄袭的主要层面;其二是社会反射层面,即“建构论”,这个层面上,作品的目标就是通过行为、策划、造势,以扰动社会大众的神经。针对本次事件,冯原认为,在“本体论”上是否构成侵权必须要有被侵权者的投诉,并由法律说话,而在“建构论”层面上,艺术就是要引发关注,这与流量经济没有不同一一所有网络争论都是在结果上制造“网红”。冯原强调,除非“米菲兔”版权方投诉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否则整个事件仍然很像是一场很高性价比的推广。媒体市场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争夺,不管是成为被骂还是被赞,总之,不管愿意与否,网络上的道德审判在客观上其实就是在制造“网红”,而当代艺术创作者有时候就把这个结果当成创作的成功了。艺术评论家姜俊直言,如果冯峰的“抄袭”争议没有被大众看到,这个作品反而是失败的。“观念艺术最重要的是挑衅,要挑衅观众对于某一观念的固定认知,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讨论,在不同的争议的发酵当中,艺术作品的价值会达到最大化。如同汉娜·阿伦特所说,观众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作品其实是给观众打开一个讨论的话匣。可能也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到了——大众媒体的传播、人们对某些议题认知的加深,促成了这场争论。”可能让公众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此次事件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教育提供谈论的空间。冯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件是一场公共教育的大课堂现场,一堂关于艺术、关于法律、关于“创造力”的公共教育课。他认为大众对抄袭的痛恨,对版权的维护意识,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和肯定,但创造力也需要被读懂,否则,“被商品捆绑的观念,贫乏而粗鄙的语言,杀死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还有,我们想象力表达的自觉。”而有广美教授认为:“事件可能让部分学生、乃至公众对知识产权、艺术创作方法论产生误解:只要有了观念上的自圆其说,就可以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投机取巧?”有市场人士及业界专家同样呼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迫在眉睫。有业内人士表示,美术作品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但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艺术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中,多数人都只对“游戏”感兴趣,忽视了“规则”。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崔宇航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示,艺术界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全程留痕,一旦创作完成,可及时去版权协会或其他机构进行版权登记。使用他人作品时,要注意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如果因无法取得授权擅自使用了他人的作品,当著作权人主张权利时,也应当积极应对,注意核查主张权利一方是否为著作权人,停止侵权的行为并积极与著作权人协商解决方案,避免进入诉讼阶段、扩大侵权的成本。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李力 朱绍杰 审签 | 陈婉允实习生 | 翁东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日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涉嫌抄袭”事件受到公众关注,持续发酵。挪用与抄袭的区别和边界在哪里?事件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教育有何意义?引发艺术界业内争议。1月15日,微博网友质疑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鸭兔元旦”展览中部分作品和家喻户晓的“米菲兔”惊人相似。18日,冯峰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就是在用大众熟知的卡通娱乐形象,再做严肃艺术创作。”20日,冯峰与多位业内人士通过媒体再度回应本次事件。记者在“荷兰旅游局官方微博”及“米菲兔中国官方微博”上看到,荷兰艺术家、“大黄鸭”之父弗洛兰泰因·霍夫曼于2015年创作的“鸭兔”作品,冯峰部分《鸭兔》系列作品与其相似。据核查,霍夫曼的“鸭兔”作品曾作为“米菲兔”60周年巡游活动的展品,公开陈展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上。网络截图:挪用和抄袭只是一线之差挪用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和方式。“冯峰特别明显地具有这样后现代的特征。这与抄袭有本质区别,不是简单的剽窃,而是故意的戏仿,利用大家熟悉的、带有商业性的流行形象进行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又和冯峰的思考和他的系列创作结合在一起。”策展人冯博一认为,网友提出的“抄袭”争议是在集体式的进行道德层面上的判断,而冯峰的作品《鸭·兔》应该放在后现代艺术的框架和思潮中进行讨论。不愿具名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挪用和抄袭只是一线之差。该教授认为,当代艺术创作使用的挪用手法,目的在于彻底转换原有的文化、商业符号,其效果也是与原来的符号拉开距离,颠覆原来的隐喻和语境,形成新的风格和观念。在创作策略上,选择公共产品为挪用对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保护年代有必要距离。如果是针对当下符号的创作,需要慎重选择,更要进行更多的加工。“让观众能够看到、感受到艺术家长期研究、创作的效果和高度。”独立策展人崔灿灿认为,挪用已经是当下的艺术创作另外一种创造。“这是一个编辑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的时代,我们都是在处理过去的信息,给予这些信息新的处境和意义。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很难去创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事件。改变、挪用、戏仿是另外一种创造,就像故事和经典形象一样,它可以有无数个版本,也可以被黑化,也可以被恶搞化,这在互联网中非常普遍,为什么艺术不能?”中山大学教授冯原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界定挪用的内核和边界一一第一,挪用必须是公开的(在意图上),第二,挪用要区别无主体的“公共符号”和有主体的商业符号和个人创作,否则,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也难免会成为被挪用的对象,如此,艺术家挪用他人创作若是可以成为创作手段,那他也应该回答以下问题:被挪用的符号到底属于谁?谁有资格对“挪用”的“符号”拥有“原创知识产权”?艺术家“有意挪用”符号,是否就剥夺了符号的“原创知识产权”,使其直接成为是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事件像是一场很高性价比的推广有时候,引发争议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冯原告诉记者,当代艺术发生于两个层面,其一是作品层面,即“本体论”,这是界定是否是抄袭的主要层面;其二是社会反射层面,即“建构论”,这个层面上,作品的目标就是通过行为、策划、造势,以扰动社会大众的神经。针对本次事件,冯原认为,在“本体论”上是否构成侵权必须要有被侵权者的投诉,并由法律说话,而在“建构论”层面上,艺术就是要引发关注,这与流量经济没有不同一一所有网络争论都是在结果上制造“网红”。冯原强调,除非“米菲兔”版权方投诉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否则整个事件仍然很像是一场很高性价比的推广。“媒体市场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争夺,不管是成为被骂还是被赞,总之,不管愿意与否,网络上的道德审判在客观上其实就是在制造“网红’,而当代艺术创作者有时候就把这个结果当成创作的成功了。艺术评论家姜俊直言,如果冯峰的“抄袭”争议没有被大众看到,这个作品反而是失败的。“观念艺术最重要的是挑衅,要挑衅观众对于某一观念的固定认知,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讨论,在不同的争议的发酵当中,艺术作品的价值会达到最大化。如同汉娜·阿伦特所说,观众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作品其实是给观众打开一个讨论的话匣。可能也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到了——大众媒体的传播、人们对某些议题认知的加深,促成了这场争论。”可能让公众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此次事件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教育提供谈论的空间。冯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件是一场公共教育的大课堂现场,一堂关于艺术、关于法律、关于“创造力”的公共教育课。他认为大众对抄袭的痛恨,对版权的维护意识,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和肯定,但创造力也需要被读懂,否则,“被商品捆绑的观念,贫乏而粗鄙的语言,杀死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还有,我们想象力表达的自觉。”而有广美教授认为:“事件可能让部分学生、乃至公众对知识产权、艺术创作方法论产生误解:只要有了观念上的自圆其说,就可以存在某种意义或程度上的投机取巧?”有市场人士及业界专家同样呼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迫在眉睫。有业内人士表示,美术作品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但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艺术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中,多数人都只对“游戏”感兴趣,忽视了“规则”。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崔宇航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示,艺术界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全程留痕,一旦创作完成,可及时去版权协会或其他机构进行版权登记。使用他人作品时,要注意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如果因无法取得授权擅自使用了他人的作品,当著作权人主张权利时,也应当积极应对,注意核查主张权利一方是否为著作权人,停止侵权的行为并积极与著作权人协商解决方案,避免进入诉讼阶段、扩大侵权的成本。编辑:空明
涉事教授无须多言,更没必要用貌似专业学术的词汇来应对网友的“语言贫乏”,仅仅那一句“侵权与否,请大家相信法律”就足够了。▲冯峰在个人微博对此事的回应。图源微博。文 | 韩浩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被指作品涉嫌抄袭一事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近日,冯峰在广州举办了名为《鸭兔元旦》的作品展,因其展览作品与米菲兔存在相似之处,因此有网友质疑其展览作品涉嫌抄袭:“给米菲兔加鸭嘴巴就当作自己的作品了?”对此,冯峰回应称,“一切我们熟悉的商业符号都属于公共知识和信息”,并认为网友的质疑是“谩骂”,是“语言贫乏”的表现。诞生于1955年的米菲兔,是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创作的经典动画人物,66年来凭借动漫作品与周边产品,赢得大量受众喜爱。对于这次形象涉嫌被抄袭,米菲官博也进行了回应,在感谢网友的同时,称“会在第一时间更新事件发展动态。”▲米菲中国官博对此事的回应。图源微博。米菲官博的反应,给人以一种态度很淡定的感觉。但有一个事实是,米菲版权拥有方这些年来在打版权官司方面一直没闲着。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日本凯茜兔在荷兰被法院判决侵权米菲兔;2012年上海二中院判决三家公司侵权米菲兔的行为成立;2019年,某电商平台上一些卖家的账号被冻结,原因也是接到米菲投诉,认为这些卖家销售的产品侵权。在商业领域,著名的商业品牌在捍卫版权方面从不手软。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对于侵权与否的认定,则有一定的宽松度。比如可口可乐,作为“快乐肥宅水”,就经常被网友进行二度创作,哪怕有调侃讽刺的意味,也并不用担心收到诉讼。从这点看,著名的商业符号,的确成为了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应允许普通人在一些领域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使用。但须注意的是,网友的二度创作,之所以被默许甚至是鼓励,是因为这些行为还停留在“消费”的范畴内,并没有商业企图,对著名商标的形象维护与商业收益构不成威胁。而一旦“借鉴”行为超越边界,借鉴者的企图心太过明显,且有了实质上的侵权证据,则会迅速触动版权方的敏感神经,官司便会一触即发。米菲兔相关的版权注册信息与版权维护案例表明,哪怕只是侵权者使用了米菲兔部分耳朵的造型曲线,凭借相关截图,版权方就可以追责。那么冯峰教授这次的《鸭兔元旦》作品展,会不会被推到打官司的阶段,这其实已经是件不受他控制的事情。在众多网友质疑其展品涉嫌抄袭的时候,冯峰已经站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面对舆论,他有进行解释的必要。解释的重点,除了要表明自己作品的原创成分之外,还要清晰地说明,对于著名商标的“研究”,应该到哪里为止,对于“浸入记忆”的熟悉符号,创作者究竟该怎么使用才能避免侵权指责。▲网友制作的米菲兔与冯峰作品“鸭兔”对比图。图源网络熟悉的商业符号,是一种商标也是一种文化,由商业符号延伸出来的商业文化或者潮流文化,是可以展开讨论、加工、批评、完善的。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商标,成为公共文化组成部分的品牌故事与文化影响,是比较虚拟的,不那么容易被侵犯——所谓法律“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严格说来也是这个意思。通俗地理解,要把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变成自己的私人作品,就必须要经过复杂的、智慧的、有创意的系统转化,而不能够“拿来主义”,直接复制粘贴、粗暴模仿。目前冯峰的回应,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看上去比较含糊其辞,导致网友“看不懂”。其实他无须多言,更没必要用貌似专业学术的词汇来应对网友的“语言贫乏”,仅仅那一句“侵权与否,请大家相信法律”就足够了。这句话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自信,更能表达对法律的信任。在法律层面,对于版权保护与侵权惩罚,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与细节措施,一旦到了认认真真打官司的地步,会很快水落石出。□韩浩月(专栏作者)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赵琳
▲冯峰在个人微博对此事的回应。图源微博。文 | 韩浩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被指作品涉嫌抄袭一事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近日,冯峰在广州举办了名为《鸭兔元旦》的作品展,因其展览作品与米菲兔存在相似之处,因此有网友质疑其展览作品涉嫌抄袭:“给米菲兔加鸭嘴巴就当作自己的作品了?”对此,冯峰回应称,“一切我们熟悉的商业符号都属于公共知识和信息”,并认为网友的质疑是“谩骂”,是“语言贫乏”的表现。诞生于1955年的米菲兔,是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创作的经典动画人物,66年来凭借动漫作品与周边产品,赢得大量受众喜爱。对于这次形象涉嫌被抄袭,米菲官博也进行了回应,在感谢网友的同时,称“会在第一时间更新事件发展动态。”▲米菲中国官博对此事的回应。图源微博。米菲官博的反应,给人以一种态度很淡定的感觉。但有一个事实是,米菲版权拥有方这些年来在打版权官司方面一直没闲着。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日本凯茜兔在荷兰被法院判决侵权米菲兔;2012年上海二中院判决三家公司侵权米菲兔的行为成立;2019年,某电商平台上一些卖家的账号被冻结,原因也是接到米菲投诉,认为这些卖家销售的产品侵权。在商业领域,著名的商业品牌在捍卫版权方面从不手软。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对于侵权与否的认定,则有一定的宽松度。比如可口可乐,作为“快乐肥宅水”,就经常被网友进行二度创作,哪怕有调侃讽刺的意味,也并不用担心收到诉讼。从这点看,著名的商业符号,的确成为了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应允许普通人在一些领域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使用。但须注意的是,网友的二度创作,之所以被默许甚至是鼓励,是因为这些行为还停留在“消费”的范畴内,并没有商业企图,对著名商标的形象维护与商业收益构不成威胁。而一旦“借鉴”行为超越边界,借鉴者的企图心太过明显,且有了实质上的侵权证据,则会迅速触动版权方的敏感神经,官司便会一触即发。米菲兔相关的版权注册信息与版权维护案例表明,哪怕只是侵权者使用了米菲兔部分耳朵的造型曲线,凭借相关截图,版权方就可以追责。那么冯峰教授这次的《鸭兔元旦》作品展,会不会被推到打官司的阶段,这其实已经是件不受他控制的事情。在众多网友质疑其展品涉嫌抄袭的时候,冯峰已经站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面对舆论,他有进行解释的必要。解释的重点,除了要表明自己作品的原创成分之外,还要清晰地说明,对于著名商标的“研究”,应该到哪里为止,对于“浸入记忆”的熟悉符号,创作者究竟该怎么使用才能避免侵权指责。▲网友制作的米菲兔与冯峰作品“鸭兔”对比图。图源网络熟悉的商业符号,是一种商标也是一种文化,由商业符号延伸出来的商业文化或者潮流文化,是可以展开讨论、加工、批评、完善的。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商标,成为公共文化组成部分的品牌故事与文化影响,是比较虚拟的,不那么容易被侵犯——所谓法律“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严格说来也是这个意思。通俗地理解,要把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变成自己的私人作品,就必须要经过复杂的、智慧的、有创意的系统转化,而不能够“拿来主义”,直接复制粘贴、粗暴模仿。目前冯峰的回应,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看上去比较含糊其辞,导致网友“看不懂”。其实他无须多言,更没必要用貌似专业学术的词汇来应对网友的“语言贫乏”,仅仅那一句“侵权与否,请大家相信法律”就足够了。这句话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自信,更能表达对法律的信任。在法律层面,对于版权保护与侵权惩罚,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与细节措施,一旦到了认认真真打官司的地步,会很快水落石出。□韩浩月(专栏作者)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赵琳
这两天看到了一个自杀式抄袭 ,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艺术撞衫 ,一个看完满脑子“ 这是在干什么 ”的展览。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广州美术学院冯教授的《鸭兔元旦》展览中的卡通形象与米菲兔惊人的相似!刚看这条微博文字的时候,我还没觉得怎样,觉得也许是撞灵感了吧,直到看完配图???脑瓜子上的问号快放不下了。拿这么个基本一样的设计出来办展览,还是广美教授,猛一看以为洋葱新闻呢。。。米菲那么出名,到底是什么人这么big胆,来了波这么鬼迷日眼的操作。于是我又去找了这段采访视频看了看,体会了一下当时说话的语气,看完真是。。。挺佩服教授的。。。。这个,这玩意儿查重都过不了吧?这是咋混到教授的。。。所以现在教授是一个很低级的职业吗?怎么什么人都要来分一杯羹?不信,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还不知道冯教授的,下面隆重的介绍一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进行当代艺术、实验设计、小说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并在多地举办了个人艺术展览。顺便说一下米菲兔:诞生于1955年,是世界上图画书作家之一的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创作的经典动画人物。它的风格简朴、亲切,深受全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喜爱。最后,我想表明一下立场,我谁都不服,就服冯教授,他的经典名句我一口气读了十遍!以下为冯教授的经典名句10年前,冯教授谈论抄袭:“什么不上流不下流,就是下流!”可见,冯教授早就表明心志,对抄袭是痛恨的!10年后的今天,一切我们熟悉的商业符号都是属于公共知识和信息,都是艺术创作的词汇...语言文明是讨论的问题的基础,你说出的话语就是你自己。各位年轻人,你要懂教授的意思啊,我们做个文明人。不然,你说出的话语就是你自己!不过就这跟米菲衍生品似的还说搞了20年,还不如说是米菲创始人托梦给他的呢。 本以为一个兔子加上一个鸭子嘴就够过分了,结果发现这鸭子嘴好像也不是原创的。。。这脑子也是够喝一壶的,做了二十年的心理建设,抄袭全国人民都认识的米菲。至于会不会涉及侵权,他表示“如果侵权会有法律来制裁,大家不用担心”。嗨,与其看这个不明所以的当代兔鸭,不如来瞅瞅米菲兔的可爱治愈吧!毕竟是从1955年流行至今,就是要比“20年磨一剑”更有说服力一些!一二三最后还是插播一下,不管是米菲兔还是“兔了鸭”,只要是小主你喜欢的图案,都可以来小由这里定制哦!我们后台还有超多腾讯联名插画素材,不说多,咱们是有版权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