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广州建空天信息研究院产业园,进行太赫兹技术研究,投资4亿裹以四时

广东广州建空天信息研究院产业园,进行太赫兹技术研究,投资4亿

据悉,在去年9月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与广州市相关负责人等共同为空天信息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进行了揭牌仪式。近日,从广州市相关部门发布的消息可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将在广州市黄埔区护林路以北,丰乐北路以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园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园区总投资40000万元,规划用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新建5个主要单体建筑,另有动力房、气体房等配套小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据悉,该产业园主要是进行太赫兹技术研究、推广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通过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从微波和光学两个方向瞄准太赫兹核心技术的突破,力争产出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凝聚国内外优秀太赫兹人才。待园区建成投产后,年实现产值(营业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太赫兹【THz,频率在0.1~10 THz(波长为3000~3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是波动频率单位之一,又称为太赫,或太拉赫兹。通常用于表示电磁波频率,是一种新的、有很多独特优点的辐射源。太赫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雷达、遥感、国土安全与反恐、高保密的数据通讯与传输、大气与环境监测、实时生物信息提取以及医学诊断等领域。目前,我国民用太赫兹技术已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最突出的就是机场,客运站等使用的安检仪——太赫兹安检仪。这种安检仪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非接触、无电磁辐射、并且能对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类违禁品实现成像检测等优点。据悉,太赫兹安检成像能做到分辨率小于1厘米,即一个硬币大小的物体都能被辨识。同时,太赫兹探测技术具有普适性,人体衣物内藏匿的陶瓷、液体、粉末、炸药乃至体积较小的打火机都可以被太赫兹探测出其形状与位置。

其来无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破土动工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1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冯毓璇)5月28日,广州黄埔区2020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作为“重大平台、产业及科技创新项目”位列其中,正式破土动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蔡木灵,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西电党委书记查显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小龙,副校长石光明参加开工仪式。仪式由广州市黄埔区区长陈勇主持。查显友首先致辞,他指出,学校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思路,主动服务国家急需、区域急需和一流建设急需,与广州市携手共建研究院。一是服务我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需求,成为汇聚电子信息领域急需创新人才的特区和“卡脖子”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二是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成为产教融合的新标杆。三是服务创建电子信息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需求,将研究院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开放新平台、成果转化转移的示范区、拓展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为一流建设提供新动能。仪式结束后,校领导一行立即前往中新广州知识城海丝中心,查看过渡期场地情况。在现场,校领导认真检查了师生学习、工作、科研和住宿等场地的装修工程进展情况,要求施工方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零污染,为师生提供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工作和生活条件。28日下午,学校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召开现场工作会议,研究加快推进西电广州研究院建设的相关事宜。党委书记查显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小龙,副校长石光明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筹建工作相关人员关于当前研究院建设和拟开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当前研究院建设的重要和紧要任务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会议强调,西电广州研究院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电广州研究院的建设必须要举全校之力、统筹推进,校内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对接,为研究院建设积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西电广州研究院要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对接和协调工作,加快推进硬件建设、团队建设、政策体系建设、管理服务机制建设,为研究院九月份正式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据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所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要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重大载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等多项内容列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被赋予“推进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建设知识创造示范区”的重要使命。

文王

五大世界顶级设计机构云集,赋能升级海珠创新湾

2021年1月22日,备注瞩目的《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在海珠创新湾城市展厅举行方案遴选阶段专家评审。ZAHA HADID LIMITED(主体)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建筑设计事务所、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的竞赛方案入围。前期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效果图(注:以最终实际落地为准)据悉,此次的竞赛范围是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位于中轴南门户,濒临珠江后航道,北侧为广州最大的生态湿地万亩果园,西有沥滘古街坊,东靠大学城,占据珠江后航道20公里岸线的黄金地段。ZAHA HADID LIMITED (主体)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设计效果图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效果图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未来将呈现规划总建面约436万㎡集办公、商业、住宅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南中轴滨水城市综合体。而在2020年10月份,珠光集团发起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域城市设计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全球顶尖的四十多家设计院踊跃参与。按照活动流程,竞赛最终将评选各大奖项,从片区规划与城市创新上为海珠创新湾赋能升级。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设计效果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设计效果图此次竞赛围绕海珠创新湾设计范围内的建筑群组概念设计,主要是空间形态和立面概念设计。资料显示,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地上建筑面积共约47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产业)的指标240多万方,内容包括打造城市地标型超甲级写字楼、云生态甲级写字楼等多元复合的产业载体,超 30 万平米集旅游与娱乐元素汇聚的重量级文商旅目的地,配以标杆住宅、品质寓所、超豪华酒店等全方位人居服务空间以及开放灵活的舒适型生态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发展的广州城市新中心,定义湾区未来城市标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设计效果图作为此次设计方案遴选阶段评审,主办方派出了一个堪称大神级的评审委员会,共由6位专家及主办方代表共7位成员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哈佛大学博士俞孔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潘忠诚以及业主代表珠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捷先生。本次国际竞赛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及主办方代表据主办方透露,2021年2月1日起,此次大赛将启动线上大众评审环节,请大家持续关注,为海珠创新湾沥滘商业核心区未来设计投出宝贵一票,此外,线下作品展也将在海珠创新湾城市展厅同步开启。

达道之塞

广州将建30家 高水平企业研究院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鹏程)近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广州市推进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建设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下称《方案》),提出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全市将在3年内培育不少于30家在行业内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高水平企业研究院。高水平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依托广州市具有较强综合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建设的,能为广州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可以是独立法人或企业内设机构)。《方案》对研究院寄予了厚望。例如,研究院应加快重点产业瓶颈技术研发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问题,提高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自给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尖端产业竞争中,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是企业地位的重要体现。《方案》要求,研究院积极加入国际行业组织或联盟,争取国际标准制修订主导权,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鼓励研究院主持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院的建院“门槛”具有较高要求。《方案》显示,企业应当拥有至少1个已批准建设或已验收的市级(含)以上创新载体。同时,企业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亿元,且上一年度经税务部门审核的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不低于5000万元。研究院还应当具备基础研发条件和设施;研究院负责人(院长)应具有正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等等。为了支持研究院的发展,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中,设立了高水平研究院建设专题,向完成登记的研究院开放申报。每年每家研究院可提出1项项目建议,由研究院自由选题、 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10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 200 万元。此外,广州市政府还将对研究院承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创建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参加国家和省级科技奖评选等,给予优先推荐权。同时,广州也将支持研究院带动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推动研究院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建立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

韩国版

广州黄埔区构建“院地全作”高地 集聚中科院13个项目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黄埔区构建“院地全作”高地 集聚中科院13个项目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代表一行到广州市黄埔区考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调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进展。一年多来,黄埔区高度重视与中科院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5G滤波器项目从启动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时10个月,展现了“黄埔速度”。目前,黄埔区已集聚中科院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1个成果转化母基金,共计13个重大项目。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沈阳金属所等8家中科院直属单位均在黄埔区设立了研究院,形成“院地合作”的新高地。“院地合作”项目落子“黄埔实验室”黄埔实验室园区是黄埔区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启动集聚区。目前,落户黄埔的中科院项目正在该园区筹建。未来,各共建研究院总部项目将集中入驻位于黄埔港的院地合作总部园区,其中广纳院、空天院、腐蚀科学研究院已启动总部建设。广纳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黄埔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广纳院聚焦技术创新链4—6级,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转移转化工作,包括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理性设计平台、精准制造平台、纳米检测平台、应用评价平台等重大基础设施,填补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此外,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的“中国纳米谷”,规划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按照“一区四园”模式分期开辟建设,包括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纳米生命与健康技术科技园、纳米创新能源与环境科技园、纳米超级复合材料科技园四大园区,聚集、服务全国纳米科技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纳米生物安全中心包括医疗卫生防护纳米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病毒检诊治纳米技术研发平台、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机器人研发平台等,形成集纳米生物安全、疫情防检治于一体的“一中心三平台”布局。目前,我国纳米科研成果数量在世界保持领先,但转移转化率低。纳米科技包含很多基础研究,涉及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纳米科技与产业化应用的联系紧密。广纳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保持技术和人才高水平发展,把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成立一年时间,广纳院研发人员从最初4人已经发展到220多人,五大科研团队加盟广纳院共同开展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有21个科技项目落地。其中,5G滤波器、汽车电池防火隔膜材料等项目即将投入中试和产业化,解决产业瓶颈问题。未来,广纳院计划形成千人以上的国际化高水平研发队伍,专门服务纳米科技成果转化。 三个行动贡献“黄埔科创力量”2019年以来,黄埔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项目密集落地,在资金、土地、人才服务3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保障。目前,黄埔区正全面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以三个行动作为载体,将与中科院的合作落到实处,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贡献“黄埔力量”。除了与8家中科院直属单位建立了大湾区研究院,黄埔区还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院校共建研究院。目前,全区共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集聚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2019年以来,全省认定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有2/3落户黄埔区。黄埔区今年财政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十四五”时期在每年100亿元的基础上还将持续增长,对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予以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企业研发环节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计划到2025年黄埔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超过6%。 创新服务,科技研发有了“助推器”为打造“院地合作”高地,给创新主体插上腾飞的翅膀,黄埔区近年来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升级“金镶玉”系列政策,推出“高端生物制药8条”“纳米10条”等创新政策,不断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投入,全力助推科技企业壮大和新兴产业集聚。黄埔区制定了吸引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专门政策,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模式,为科技人才“到黄埔去”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三年来,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到黄埔发展。目前在黄埔区集聚各类高端人才超过1000人。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磅科技活动在黄埔区成功举办,搭建起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科技力量对接交流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黄埔区紧紧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前沿产业。当前,区内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600家,上市企业6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占全市八成以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中,以生物岛实验室等科研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黄埔科技,形成疫情“防、检、治”一体化体系,反映了黄埔区通过构建“院地合作”高地,聚集科研力量,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数据来源:广州市黄埔区科学技术局

死生存亡

建研院国家重点建筑实验室考察,原来大兴机场是这样做出来的!

ASRI 2020 冬令营第五天下午为大家组织了一场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参观活动。本次我们邀请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教育创新中心主任 - 金海带队,与抗震实验室 - 曹进哲主任,建材实验室 - 张敬主任共同为我们讲解和参观了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及实验室情况。参观活动安排1.下午1:30——2:15,抗震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抗震试验的流程,分享中国尊等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抗震试验情况;2.下午2:15—3:15,风洞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3.下午3:10—4:00,建材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材料试验的流程,分享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4.下午4:00—4:30,总结交流,参观结束。指导领队专家 - 金海主任 介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秘书长,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核心编委,参与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研究成果获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参与新广州火车站、呼和浩特大剧院、大连万达广场等数十项大型项目的工程咨询工作。介绍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建筑科学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建研院结构所,抗震所,软件所,建材所改制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建研院旗下核心优质品牌及资产。建研科技在国家标准,课题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学术组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众多地标性建筑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实验室介绍“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简称“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2008年4月批准组建,于2011年9月通过建设验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该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市通州区科技创业园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目前已在园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建筑风洞实验室、建筑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实验设施。刚开始,金海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整个实验室的情况以及注意事项。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抗震实验室,抗震实验室曹进哲主任为我们讲解了整个抗震试验室的研究成果和介绍建筑抗震试验的流程,分享中国尊等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抗震试验情况。抗震实验室介绍建筑抗震实验室于2000年初筹建,2004年9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实验室建筑面积2500m2,主要试验设备包括大型六自由度振动台及双向反力墙。实验室内的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系统由美国MTS公司生产,是目前国内尺度最大(6m×6m)、承载能力最强(标准负荷60吨、最大负荷80吨)、技术最先进的三向六自由度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其技术指标及控制精度在国际上均居于领先地位。与振动台配套的控制及测试设备包括:469D控制系统,STEMⅢ数采系统,Setra 141A型加速度传感器,Temposonics Ⅲ型位移计等。该振动台可对平面尺寸6m×6m以内、高度16m以内的大型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进行足尺或者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实验室内的双向反力墙高13m,配合门架及电液伺服做动器,可对大型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进行足尺或者缩尺模型的拟动力、拟静力试验,可进行单向或者双向加载。振动台实验室以研究复杂建筑结构及城市基础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映规律为主,研究解决我国抗震防灾事业中的前沿性和基础性问题。实验室立足科研,服务于工程项目,可用于各种建、构筑物的原型和模型动力试验,也可用于进行机电、通讯等设备产品的振动考核。研究范围1.各种复杂结构的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2.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3.村镇房屋抗震性能及其加固方法的研究4.隔震及减震技术的研究及开发5.各种设备、产品等的振动台试验6.用于进行机械、电力、通讯等设备产品的振动考核试验。介绍完抗震实验室,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的测试现场,为我们讲解了各个实验仪器,以及如何测量超高层建筑抗震实验。介绍完各个实验仪器之后,大家踊跃提问,曹进哲主任也热情的帮大家解答疑问,在解答疑问的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了建筑在抗震测试中更多的知识。参观完实验室,我们回到实验室大厅,曹进哲主任为我们播放了某超高层建筑实验视频和抗震测试及抗震知识。抗震测试从小震,中震,大震,在这三种不同测试中建筑是如何抗震及抗震后建筑的损坏程度。讲解完,曹进哲主任带我们来到院外,为我们展示了抗震实验室测试过的超高层项目模型,其中包括:上海文化中心,国贸三期,中国尊,丽泽SOHO等等中国超高层建筑。参观完抗震实验室,我们来到了风洞实验室。金海主任带我们参观了风洞实验室,介绍了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了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原来,大兴机场是这样做出来的。风洞实验室介绍建筑风洞实验室于2007年初筹建,2009年5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风洞实验室建筑面积4665m2,技术领先,设备优良,拥有大型建筑风洞、高性能工作站、电子压力测试系统、激光测振仪等精密设备。风洞实验室在硬件和软件条件上的特色和优势在于:1.风洞尺寸较大实验室的风洞总长96.5m,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建筑风洞。布置在长108m、宽27m、高16.8m的封闭实验大厅内,利用大厅空间作为气流循环通道。在实验大厅大门开启之后,还可使风洞以外循环方式运行,以开展雪荷载模拟、污染扩散等环境评估试验。风洞包含两个试验段。高速试验段为主力试验段,主要进行结构抗风试验研究;低速试验段截面尺寸较大,可满足地形模拟和小区风环境评估等大尺寸模型试验的要求。2.设备精良实验室配备的美国Scanivalve电子压力测量系统可实现1280点的同步测压,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高频、大规模的压力测量可满足绝大多数建筑物模型脉动压力测量的试验要求,尤其是在进行压力瞬态积分时能够保证计算的精度;配备了4台德国Polytec激光测振仪,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内嵌独立的位移解码器,可实现非接触式的振动速度与位移的测量,测量精度大大超过其它同类产品;美国NI的高精度、高动态范围的数据采集系统配合美国PCB的超小型加速度传感器(重仅1g,频响范围2~10kHz),可满足风洞气动弹性模型试验要求;美国ATI公司的多轴力/力矩传感器可作为高频底座天平进行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洞试验测量;此外还配备有用于丹麦Dantec公司的四通道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Irwin地面风速探头等风速测量设备。3.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积累,实验室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现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工程师7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近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长期从事结构咨询、设计工作,能深入理解设计需要,且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主编单位,出具的风工程实验研究报告能很好的满足设计方的要求。研究范围风洞实验室可开展各类风工程研究:1.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2.高层建筑的高频底座天平试验3.风洞气动弹性模型测振试验4.有限元风振分析5.行人高度风环境评估6.CFD数值模拟7.环境噪声分析8.雪荷载的数值模拟9.其他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实验在参观实验室的时候,金海主任带我们参观了风洞实验室测试过的建筑模型,实验室测试了很大一部分中国建筑风洞模拟测试。在这里,大家估计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建筑。参观完模型,我们进到实验室内部参观,参观结束后金海主任为我们分享了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了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实验室将风荷感知元件分部到大兴机场的每个曲面模型。将感知元件与风洞实验室相连,通过多种参数变量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风压、环境、空间、时间等)计算主要受力结构及围护结构。分享完设计项目风雪测试后,我们来到了建材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有张敬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建材实验室,介绍建筑材料试验的流程,分享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建材实验室介绍建筑材料实验室2007年3月开始筹建,2010年3月投入使用。建材实验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面积2851m2。作为建筑材料研究所的下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在混凝土技术、高效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及各种再生建材产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检测与评估&绿色建材检测、新型泡沫混凝土技术、加固材料技术、高效防渗材料与建筑渗漏治理技术、高性能外加剂、砂浆技术、信息与软件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和广泛试验。根据功能划分,建材实验室由胶材试验室、骨料试验室、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室、混凝土长期性及耐久性试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防水材料试验室、墙体及保温材料试验室、加固材料试验室、砂浆试验室、综合展示厅等10部分组成。建筑材料实验室现有各类仪器设备百余台(套),其中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总价值近500万元,如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慢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碳化箱、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机、混凝土非接触式收缩变形测定仪、碱-骨料反应试验箱、万能材料试验机、200T和300T压力试验机、徐变仪、电化学工作站及各类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等。可满足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防水堵漏材料、加固材料、墙体和保温材料、干混砂浆等建筑材料的检测及研发需要。建筑材料研究所涉及先进混凝土技术、外加剂、加固材料与工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防水与防护技术、测试仪器设备制造等专业领域,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普通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检测鉴定,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和耐磨系统研发、工程渗漏治理咨询等为特色的业务板块。研究范围1.水泥、砂、石、矿物掺合料、外加剂、钢筋等砼原料的性能检测;2.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及有特殊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3.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耐久性能的检测、鉴定与评价;4.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与评估;6.加固材料、墙体材料及节能保温材料、干混砂浆等性能检测与鉴定;7.外加剂、防水材料、干混砂浆等产品的研发及配方优化;8.建筑物渗漏治理咨询;9.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及性能检测;10.、绿色建筑技术咨询;11.先进建材检测仪器研发、制造与销售。张敬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各个建筑材料实验室,讲解了每个实验仪器的功能及作用,建筑材料在实验中是怎样的一个流程,以及他们在研究的新材料。参观完实验室后,张敬主任为我们大家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也为同学们介绍了怎么样才能将材料的功能提升到最佳使用时间。今天我们一共参观了三个实验室,分别是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大家也感受到了从建筑设计初期到建筑落地之间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也了解到建筑中结构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建筑是如何应对的,还有我们在使用建筑材料的同时明白了如何将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使其材料性能利用到极致。我想大家经过了今天的访问和参观,应该更能明白建筑的重要性和建筑背后那些默默付出每个人的重要性。ASRI 2020 冬令营正在进行中,关于大家后期的设计,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泠然善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重庆分院

央广网重庆11月4日消息(记者陈鹏)记者今日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获悉,该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旨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与两江新区合作,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新城。1中心8平台1基地 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据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其中,在中心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其下属“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两江新区设立“国检中心重庆分中心”,投资建设实验环境,布局中国建研院的科研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开展桥梁隧道、结构工程、地基工程、建筑防火、建筑节能、建筑设备系统、建筑幕墙、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检测业务,在两江新区内搭建西部地区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在平台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中国建研院下属的生态城市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数据中心研究院、建筑地下空间研究院等4家双创平台研究机构,在两江新区内搭建生态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绿色建筑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建筑工业化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数据中心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技术平台、既有城区改造与技术管控平台等8个平台;同时,充分应用中国建研院在以上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既有城区的优化、提升、改造,促进待建设区域的绿色、生态、智慧城区建设,为重庆的建设提供建筑领域全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在基地板块,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并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国建研院将在两江新区建设新技术和产业孵化基地,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的形式,实现中国建研院科研成果在两江新区的落地与转化。“选择落户两江新区,充分发挥中国建研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和多年来参与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与两江新区一起精诚合作,做两江新区的智库,落实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城区、绿色发展和创新领地,将两江新区建设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新城,打造城市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宫剑飞研究员认为,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战略性合作。两江新区非常重视与中国建研院的战略性合作,将其作为重要的引智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注册登记、资质备案、人才保障、业务运行、办公环境、科创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立足重庆两江新区 建新型城市示范区据了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研院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研究与开发。记者获悉,在创新创业高地两江新区,中国建研院在两江新区的工作将在建设8个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中国建研院在西部地区现有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在两江新区建设中国建研院的西部总部基地,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力争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能应用、能复制、能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两江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西部创新中心的核心展示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本底,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发展,积极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其科研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前沿,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应用于两江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实现建筑行业国家级重要科研成果的集中落地和转化,引领建筑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建研院在建筑领域的综合技术优势与两江新区的定位于发展目标存在着良好的契合点。通过合作,中国建研院将在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筑工业化、数据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既有城区改造、建筑工程质量评估鉴定等新兴的专业技术领域,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将两江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端现代、创新引领同时又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为央企与新区政府合作探索创新模式,为建设行业建设新型城市树立示范和典范。

石蒜

广东将迎来一批“高大上”的新高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19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将在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系统、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培育人才,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学产研合作,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基于清水湾校园以学科主导的学术基础,港科大(广州)将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多个前沿研究领域纳入其独特及非传统的枢纽结构(功能、讯息、社会、系统),清晰实现并有效提供跨学科学术制度的建设成果。港科大(广州)在首阶段将聚焦研究生课程,时机成熟后将会开展本科生招收工作。港科大现正招收第三届港科大(广州)先导计划研究生,将于2021年9月开课。目标招收共150名全日制哲学硕士(MPhil)或哲学博士(PhD)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师资力量,根据研究院的定位设置研究机构,分批入驻研究院。鼓励各研究机构针对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首批入驻的研究机构包括金融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中财大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政府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一直扮演着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11月21日,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在南沙举办,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华南植物园等新建科研院所、迁建科研院所以及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标志着明珠科学园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定位为面向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将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学校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21.58亿元。目前,国科大广州学院(北部组团)正加快推进配建地块出让工作,计划12月进场开展软基处理施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宣布正式启动,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校园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市委书记王伟中等出席中科院深理工选址具体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邻近地铁中山大学站和科学城东站,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光明主校区于今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项目已正式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据承建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预计2022年10月实现主体封顶,力争2023年底达到交付使用条件。

工头儿

广州南沙加速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4月8日,广州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会上,南沙区科技局重磅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据介绍,“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该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广州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今年年初,中共广州市委全会提出了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由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南沙科学城成为热议焦点。据悉,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2018年11月,南沙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作,着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表示,南沙区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南沙担当,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大湾区创新发展上做出南沙贡献。卢一先要求,南沙区要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君火

总投资45亿,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开建,预计2023年底竣工

9月23日下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横琴新区中心医院)暨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开工奠基仪式在珠海横琴新区举行,横琴医院和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雷于蓝,珠海市市委书记郭永航,市委常委秘书长吴轼,副市长阎武,市委副书记赵建国,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区管委会主任杨川,澳门卫生局局长李展润,横琴新区区委副书记李伟辉,珠海市卫健局局长徐超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院长黄锦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珠海至和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柏贤,HD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许赤士等领导参加活动。项目概况横琴医院及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由HD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其中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分为14万平方米的5个专科医院部分及37万平方米的康养园区部分。横琴医院与专科医院的方案设计由HD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联合美国Payette公司设计,康养园区方案设计由澳大利亚Marchese Partners公司完成。横琴医院按照三甲综合医院标准设计建造,由大横琴置业进行建设管理,广医附一医院进行托管,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分为综合医院和配套用房两部分,规划总床位500床,日门急诊量2700人次。医院部分裙房共5层,建筑高度23.80米,北侧为医技用房,东侧为门诊,南侧为体检中心与科研楼。北楼主要功能为病房(含裙房层数一起)共17层,建筑高度70.90米(屋顶构架高度:72.75米);南楼主要功能为科研用房,(含裙房层数一起)共9层,建筑高度39.70米(屋顶女儿墙高度:41.80米)。共设置两层地下室,地下室预留出口与未来专科医院连接。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由珠海至和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预计45亿元。项目占地132557.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5216.92平方米。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5家国际专科医院(由肝胆医院、肿瘤医院、肺科医院、心血管医院和康复医院组成)、1个国际化健康养老社区和护理中心,1家抗衰老中心、1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家度假健康管理中心及健康养生会所,将与横琴医院组成“多学科、多体制”的高水平医疗园区。目前,横琴医院已经基本完成土建施工图设计,各专项设计方案与初步设计也获得通过,将进入专项设计的施工图设计过程,预计2023年底建成。专科医院及康养园区则处于初步设计向施工图设计过渡的阶段。本文资料来源:湖南设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