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再添1家,全国首个中医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陈蔡之隘

再添1家,全国首个中医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

近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建设规划论证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宣布,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落户广州并正式启动建设。至此,我省共拥有5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该实验室的建立,与此前已建立的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我国日臻完善的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陈可冀院士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受聘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周岱翰,以及王一涛、王喜军、吕玉波、吕爱平、刘建平、陈士林、郜恒骏等受聘担任委员。来源:锐动源、广州中医药大学

天乎人乎

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落户广州高新区

广州高新区形成了以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为核心的生物医药集聚区,图为广州科学城。(央广网发 李剑锋 摄)央广网广州9月17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焦婵娟 范敏玲)9月16日,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与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签约,联合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此次共建的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将瞄准生命科学与健康前沿问题,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支撑,立足于中医药特色优势,以跨界融合科技创新为驱动,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健康医学模式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生命科学,它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水平仍有待提升。将高新技术应用到中医药来,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守正创新,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视频连线祝贺。“‘创新联合’这四个字很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论证传统中医药的很多规律,推动我们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走向智能化。”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表示,共建中医药联合研究院将形成中西协同作战、多学科合作的平台,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悉,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将在中医理论与标准、慢病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数字化时代中医药发展解决方案、产品检验检测及大健康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系统性攻关能力。同时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及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大健康产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共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当天还举行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圆桌会议。参会嘉宾围绕更好建设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聚集和培养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机构多学科人才、搭建跨界创新研究平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正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该区将围绕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整合全国中医药及信息领域知名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高端资源,集聚区内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优势力量,建设国内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本垒打

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落户广州高新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弘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落户广州高新区。落户当天,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与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签约,联合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传统中医药理念与现代高科技技术跨界融合创新,打造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视频连线表示祝贺。他说,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生命科学,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水平仍有待提升。“将高新技术应用到中医药来,把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守正创新,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以及整个健康产业发展上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创新联合很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论证传统中医药的很多规律,推动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走向智能化。”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提到,多学科联合,是中医药创新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疫情期间,中医药进入抗疫主战场,中西医协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圆桌会上,嘉宾围绕“推动中医药与信息多学科协同融合,建设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主题,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建立,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背负着历史使命。此次中医药创新研究院的建立,是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国家科技部的推动下,围绕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了全国中医药和信息领域知名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并集聚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优势力量。当前,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正致力于全力培育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区内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4家,营业收入约占广州市的60%,形成了以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为核心的生物医药集聚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惨惮之疾

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来源:央广网揭牌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央广网广州3月19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徐洁芹 吴衡 范敏玲)3月19日下午,由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院三方共建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简称“黄埔联创院”)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正式揭牌成立并举行第一届理事会。作为全国首家跨领域多学科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黄埔联创院的正式成立,将促进实现中医药领域从未有过的多学科资源跨界融合以及从未有过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昕欣,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力以及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共建方代表出席活动现场。当天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院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张伯礼院士担任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下一步,研究院将正式启动支撑新业务模式下应用场景的首批中医药装备研发项目申请、答辩及立项工作。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跨界融合 据悉,黄埔联创院主要在中医理论与标准、慢病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数字化时代中医药发展解决方案、产品检验检测及大健康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系统性转化能力。同时,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及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大健康产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共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创新”是黄埔联创院的发展重点。该院将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支撑,立足中医药特色优势,瞄准生命科学与健康前沿问题,以跨界融合科技创新为驱动,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健康医学模式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未来,黄埔联创院将集聚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以及省内外的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优势力量,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跨界融合、强强联手,构建起中医药健康医学新模式。黄埔中药制药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 当前,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正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该区中医药产业涵盖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在广州市69家拥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中药制药企业中,黄埔区占18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区内更是涌现出香雪制药、一品红、康臣药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持续引进、建设中医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广东省郭氏医学保健研究所、郭程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落户该区,以广州高新区为基地建立广东畅气通络智能佛手研究院并建设黄埔人才健康驿站。另外,该区还与广东省中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进中医药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依托香雪制药与澳门大学建设“中药创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及“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创新转化中心”,进一步加快国际型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随着黄埔联创院的正式成立,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生物医药集群再添高含金量科研院所,将带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拓展。

梦哭泣者

经验交流|广东省中医院:传承创新引领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

▲202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院长作题为《传承创新引领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的经验交流发言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综合医疗能力全国领先。“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连续7年排名第一;6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2个专科入选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纳入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成立全国首家“传统疗法中心”,中医经典病房是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牵头制定19项中医医疗技术。援鄂医疗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显著疗效。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全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建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高层次平台。广东省中医皮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唯一的中医类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中西医结合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A-评价。科研实力在第三方评价位列全国中医医院之首。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岐黄学者”3人。一批人才入选广东省医学(中医药)领军人才、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项目和省特支人才项目等。获批建立陈可冀院士专家工作站。二、大力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办院方向。建设优势病种,致力于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患者的首选。针对古今文献成果、全国名中医和本院名医经验、不同流派、特色疗法、民间单方验方开展挖掘整理,建立文献知识数据库。二是坚持构建中医科技创新体系。以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提升创新能力;以开展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汇聚创新资源;以实施各类科研专项培育创新成果,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坚持培育高水平中医人才带动可持续发展。首创跨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的师承模式,以及开展杏林寻宝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各类人才实施不同的培育计划;加强名医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四是坚持制度创新激活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不断激发医院发展活力。■【来源:广东中医药】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祖罗

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揭牌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通讯员 徐洁芹 吴衡 范敏玲19日下午,由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院三方共建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简称“黄埔联创院”)正式揭牌成立,并举行第一届理事会。作为全国首家跨领域多学科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黄埔联创院的正式成立,将促进实现中医药领域与多学科资源跨界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昕欣,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力,以及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共建方代表出席活动现场。张伯礼院士担任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下一步,研究院将正式启动支撑新业务模式下应用场景的首批中医药装备研发项目申请、答辩及立项工作。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跨界融合据悉,黄埔联创院主要在中医理论与标准、慢病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数字化时代中医药发展解决方案、产品检验检测及大健康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系统性转化能力。同时,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及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创新”是黄埔联创院的发展重点。该院将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支撑,立足中医药特色优势,瞄准生命科学与健康前沿问题,以跨界融合科技创新为驱动,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健康医学模式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未来,将集聚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以及省内外的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优势力量,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跨界融合、强强联手,构建起中医药健康医学新模式。此外,黄埔联创院将重点建设中医理论与标准研究中心、数字中医药应用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慢病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型(互联网)医院,以及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其中,数字中医药应用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发系列中医药化技术装备,实现中医诊疗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将中医诊疗经验标准化,实现诊疗经验可复制、可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中医诊疗辅助决策模型、算法,助力中医诊疗智能化。此外,黄埔联创院还将突出中医特色,借助互联网技术,中西医结合,建设中医实体医院及线上互联网医院,科研与医疗服务并重,通过集中会诊与分布式服务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黄埔中药制药企业数量广州第一当前,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正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该区中医药产业涵盖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在广州市69家拥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中药制药企业中,黄埔区占18家,数量位列第一,区内香雪制药、一品红、康臣药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林立。审读:谭录岗

贾晋蜀

广东:将建中医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广中医一附院医护人员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患者。通讯员供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然而,尽管中医药抗疫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但是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如何让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日,好消息传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中医一附院”)获批建设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这在广东中医院里是唯一一家。广中医一附院副院长林丽珠透露,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招标环节,将按照“平战结合”的设计要求进行建设,计划于明年年底建成。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医院将有200张重症病床的收治能力,补齐中医参与传染病防控救治的短板。走访项目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地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短板中医院的传染病收治能力偏弱走入广州三元里的广中医一附院,门诊广场上人头攒动,帐篷里医护人员正在给来院人员派发问卷,测量体温;急诊室里,医护人员穿戴着三级防护装备,忙碌地接诊患者。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医院已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广中医一附院急诊量常年排在广州市前列。1月21日,战疫号角一吹响,医院就迅速建立隔离病房,设置急诊病区为第一隔离区,呼吸科作为第二隔离区。发热病人在第一隔离区排除了新冠肺炎后,就转入第二隔离区直到出院,阻断了任何可疑发热病人进入住院中心楼。历次疫情中,中医药一直冲在前线。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广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经验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可,推广到全国。作为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广中医一附院率先制定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案,收治的73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创下患者零死亡、零后遗症、院内零感染的成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也大显身手。广东所有确诊病例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范围,全面落实中西医联合会诊;从预防、治疗到康复,从轻症到重症救治,中医药实现诊疗全覆盖。广东各级中医医院还派出377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荆州。然而,目前我国中医院的传染病收治能力偏弱,几乎没有一家中医传染病专科医院。大部分综合性中医院不开设传染病区,中医药难以第一时间大范围介入重大疫情的救治。以广东为例,30家新冠肺炎省级定点救治医院里,没有一家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温敏勇表示,该院目前仅有2个负压病房和1台负压救护车,2间负压手术室,ECMO和呼吸机设备也相对有限,暂时还不具备收治大量传染病患者的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建议把中医药常规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融入到流调、监测、预防、救治、康复、研究等传染病防控全过程。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就建议,在传染病防控规划中,要将传染病救治体系健全的中医类医院纳入定点医院。行动增设ICU病床,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补齐中医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的短板,广东已经开始了积极布局。今年6月,广中医一附院成功申报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是全省唯一一家中医医院获批此项目。广中医一附院不仅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重点专科,而且拥有华南唯一的岭南温病专门研究机构,汇聚了一批中医温病学、中医急诊学名专家,这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林丽珠介绍,医院将按照“平战结合”原则着手建设,平时为市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能迅速变身,集中收治传染病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其他医院诊疗服务的冲击。改建病房是第一步。医院将按照重大疫情传染病隔离要求设计“三区两通道”。其中,独立成栋的6号楼将用于收治轻症患者。而5号楼部分楼层将改建成平战结合的ICU病房,设置200张重症监护病床,在重大疫情发生后,收治重症患者的能力将大大提升。病房建好了,还要配备专门的医疗设备。林丽珠说,尽管该院目前配备负压救护车,拥有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P2实验室等等,但远远不能满足重大疫情的救治需求,需进一步完善建设,提升检测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购买专用CT、ECMO等检查抢救设备。同时,医院将按照“平战结合”思路培养中西医复合型人才,既熟练掌握重症与传染性疾病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用中医药诊治传染性疾病的扎实功底。“尤其是在医学生的教育上,如何让西医学生去了解和接受中医,尤其是在急性传染病上的作用,还需要不断沟通磨合。”林丽珠说。快评中医药在历次传染病防控中都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要有中医药参与。病房和设备配置不难,更重要的是,要畅通中医药参与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渠道,更好发挥中医药的预防和应急处置作用。在一次次实战中检验疗效,中医药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李秀婷 实习生 张艺洁通讯员 粤卫信 张秋霞

冷聚变

广东大湾区中医药科创联合研究院启动建设,张伯礼任理事长

据央视新闻报道 9月16日,广州高新区管委会、 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院签订《共建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协议》,打造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这也是国内首次在中医院创新研究方面联合多个前沿学科。这次三方共建的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将集聚中医药、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优势力量,在中医理论与标准、慢病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数字化时代中医药发展解决方案、产品检验检测及大健康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构建中医药健康医学新模式,形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系统性攻关能力。通过与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及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大健康产业的孵化器,以共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动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将担任研究院理事长。

爱缤纷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挂牌成立

广深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再有新动作。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于7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挂牌仪式。出席挂牌仪式的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岱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之虹。该研究院落户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未来将整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卫生医疗“三名工程”团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和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研究平台”,使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逐渐从临床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的转型,初步形成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据了解,依托该研究院的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将进一步升级发展,下一步将创建代谢综合征中医整体辨治体系,组建中医代谢病实验室,建立代谢病防-治-管-控四位一体新模式;组建以中医药肿瘤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药学研究,阐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学性并研发新药;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利用目前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深入揭示证候、中药方剂等中医药关键问题科学内涵,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及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能力提升等研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将知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辨证逻辑、症状关系和处方经验进行大数据应用,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等。(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马晓群)

道德于此

广东中医药强省局面初步形成

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88名抗疫英雄全体平安回家。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国药馆,执药师为病人准备中医药方。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广东青蒿素抗疟团队与当地民众合影,村民们都十分欢迎他们。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岭南膏方节深受“膏粉”欢迎。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朋友在接受推拿。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新华社发千百年来,岭南人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实现了传统中医药的继往开来,形成独树一帜的岭南医学流派。在广东,每年有2亿多人次向中医这块“金字招牌”寻求健康诊疗服务,看中医已成为了广东人的一种习惯。2006年,广东认真充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强省建设。14年来,广东中医药政策机制日趋完善,率先实现由中医医疗单线发展向医疗、产业、科研、文化系统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中医药强省局面已初步形成。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如今,广东中医药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推动我省中医药转入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轨道。一建高地 强基层广东中医门诊量占全国15%站在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卫生院中医馆前,红白主色调中式装饰,外墙上粘贴着中医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中药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大医馆中。走进中医馆,中医康复室、诊疗室、理疗室应有尽有。如今在广东基层,中医馆已成为百姓养生调理和康复治疗的首选场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服务。在家庭医生的“医药箱”中,中医药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广东目前有部分地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了小儿咳嗽、哮喘等13个中医诊疗特色的服务包,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3年各级财政统筹投入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软硬件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其中,就包括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历时三载,广东强基层从规划布局到蓝图落实,逐步显现效果。至2019年末,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2.1万个,其中中医医院184家。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广东正努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一个贯穿县(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说。补短板、建高地,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018年6月,“登峰计划”的出台备受瞩目。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进入建设名单,分别获得3亿元资金。建设中医诊疗高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启动建设来,两间中医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省中医院脑病科等6个专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使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针灸科成为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区域针灸诊疗中心。在广东,全省中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2个,省级重点专科142个,国家中医药特色专科80个。共有19个中医专科被纳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9家中医医院进入全国中医医院百强行列。每年,全省中医门诊总量达2亿人次,约占全国中医类总诊疗量的15%。在广东,看中医成为民众的一种就医习惯。二重经典 抓临床354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设师承项目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广东构建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强化师承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回归经典,培养了一批批“铁杆中医”。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入选省部局共建“双一流”高校。学校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施中医经典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融通的床边教学;既提高了学生中医临床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中医自信。学校开辟人才培养试验田,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开办“铁涛班”“岭南班”“黄帝内针班”以及长学制“精诚班”“国维班”,推进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验。如今,广东8所本科高校设置中医药本科专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达1.23万人。更多莘莘学子,踏上中医征途。在广东,岐黄之道薪火相继,杏林妙手、名医大家不断涌现。——全省先后涌现出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4名,省名中医316名,7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2019年,邓铁涛、吕玉波、禤国维、周岱翰4人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殊荣。——广东创新设立“邓铁涛中医医学奖”,挖掘培育15名专业领军人才,还为354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设立师承项目,培养709名学术传承人。——广东充分挖掘民间中医人才,将“民兵”变成了“主力军”,共有2566名民间中医人员获得相关资格,1835名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人员中,895人取得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基层,各地千方百计,填补基层中医人才的缺口,让老百姓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广东推进农村中医药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工作,招录1237名中医专业定向医学生;中山市中医院邀请国医大师禤国维、唐祖宣等人,设立名医工作室,带徒传薪,手把手教学;云浮市引进了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直接纳入编制管理,至少服务基层5年,同时给予数额不等的人才补贴费。未来,广东将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眼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量身定制”一套鼓励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让“真中医”脱颖而出,注重发现推介中青年骨干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人。铁杆中医,生生不息。三通古今 联中外广东方案助科摩罗抗击疟疾2018年年底,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上,三地代表签署了4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并围绕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名师带高徒计划”和“中医治未病服务合作项目”两大主题,交换了九大合作项目文件。如今,广东成功举办两届中医科学大会和两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大会,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2011年起,澳门与珠海横琴共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一带一路”的国际窗口。粤港澳合力,促进中医药的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疟疾、艾滋病和肺结核并称为全球三大传染病。2007年,在非洲国家科摩罗,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设计了“快速灭源灭疟”的方案,仅花费8年时间,就成功帮助科摩罗三岛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减少了98%。“月亮之国”迎来了广东“驱魔人”。科摩罗的抗疟成功,形成了适合非洲国家、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药为主的快速清除疟疾“中国方案”,为不少国家带来了福音。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把草药香飘世界。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拉伊说,广东省青蒿素抗疟药物已经取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刚果(金)等2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并上市销售,“以医带药”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初见成效,广东中医药享誉海外。四抓科研 强产业50多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2020年1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消息传来,广东针灸界为之振奋。这些年来,广东中医坚持科研攻关,努力提升创新水平,有50多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产出与平台建设紧密相关。近些年,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相继落地,1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开展4类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创新是一套系统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互动,打通创新链条,释放技术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如今,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中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14.27亿元,占全国中药市场规模的10%以上。广东拥有广药、香雪、中一等中成药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国家中成药保护品种69个。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朝万历27年,是“全球最长寿药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青蒿素复方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建设了12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中药材交易的核心区,商品经营规模、交易数量与金额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出口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华佗再造丸成为出口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中成药产品。——全省170家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囊括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广药集团、全国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一方制药、全国最大的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中智药业、全国销量第一的中药饮料品牌广东凉茶……当前,中药越来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为了规范行业,我省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中药材资源保护地方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全面保护当地中药材资源。擦亮南药品牌,推进中药产业集聚化、规范化发展。广药集团开发出王老吉刺柠吉复合果汁、刺柠吉润喉糖、刺柠吉龟苓膏等健康、时尚、美味兼具的刺梨产品,实现了中医药产业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健康时尚消费的有机统一。五治未病 重预防184个医疗机构建立治未病科这些年,广东各地兴起膏方养生热潮。每逢霜降立冬,街坊们纷纷到附近的中医院、中医馆,看中医、辨体质、听建议、尝膏方,抓紧时机调理身体,全省各地中医膏方节出现“人潮汹涌”的场面。“上工治未病”,其核心要义就是重视增强体质,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广东是全国第一个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试点省份。目前,全省有184个医疗机构建立治未病科,2019年全省治未病年服务总人次超1000万,全省65岁以上老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8.47%和60.68%,高于国家要求。广东还制定了治未病行业规范标识和中医治未病数据直报与绩效评估平台建设方案,让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加规范。药食同源,是治未病的一种方式,更是广东人把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展示,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粤菜传遍世界,靓汤配方也不再仅限于妈妈厨房里的口耳相传,已经配好的煲汤料在网络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一系列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目前,广东已建成11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这些基地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地区,成为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东,“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渐成习惯,中医成为了岭南人养生首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正焕发勃然生机。策划:谢思佳 陈戈 统筹:赵杨 李秀婷●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李秀婷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