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龚世平课题组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科学)上,以Letter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China's wild turtles at risk of extinction”的文章。这是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来,在国际顶级期刊呼吁加强野生龟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中国龟类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位居世界第三,目前已知现生龟类共有34种,包括陆龟3种、海龟5种、淡水龟26种。然而,近30年来,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非法贸易、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中国大部分龟类的野外种群下降超过90%,物种已经普遍濒危,大型龟类及闭壳龟类野外已经极度濒危。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结果,除3种缺乏数据外,其余龟类全部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等级。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中国野生龟类将普遍面临灭绝的风险。龟类是与恐龙同时代,具有 “活化石”美誉的爬行类动物,在探索生物进化、长寿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类与“龙、凤、麟”并称为“四灵”,且是“四灵”中唯一真实存在的动物,是吉祥、长寿和力量的象征。因此,龟类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宠物,也被视为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食物和药物。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对野生龟类资源的获取已经成为龟类最大的威胁。尽管一些种类已经可以大规模人工繁殖供应市场,但对野生龟类资源的获取从未停止。虽然中国龟类全面濒危,但是仍有近2/3的物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导致法律保护力度不够。加强中国濒危龟类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基于长期对龟类生态和保护研究,该文提出几点保护建议:加强生态教育,发扬传统文化对龟类的喜爱,将人们的意识从强调消费转化为强调保护;将所有濒危龟类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强保护执法,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严控外来有害龟类物种入侵。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966)、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2019–2023)以及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2018GDASCX-0107)的资助。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军为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龚世平为通讯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摄影:龚世平
南方网讯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沙仔场社区内,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候鸟。经广东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现场核查,确认出现在区域的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一共9只。珠海市观鸟协会会长郭竣工说,12月8日,江门市新会区的会员发现有一群以前没有见过的候鸟。12月11日,经现场辨认,郭竣工初步确认候鸟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并立即将情况向省林业局汇报。得知这一情况后,省林业局马上组织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珠海市观鸟协会的鸟类专家以及具有丰富野生动物拍摄经验的团队,前住沙仔场社区开展现场调查。在一片莲藕塘里,发现了9只美丽优雅的白鹤正在觅食。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敏介绍说,这是广东省历史上首次观测记录到白鹤,9只白鹤里有8只成鸟和1只幼鸟。据了解,白鹤全球仅存4000多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白鹤的主要越冬地是鄱阳湖,这9只白鹤往南多飞800多公里到达新会区,极为罕见。据了解,沙仔场社区的连片稻田沿用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割后的水稻田和莲藕塘非常适合候鸟停歇觅食。另外,沙仔场社区的群众具有很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常年自觉开展巡护工作,使得这片绿洲成为了候鸟的乐园。每到冬季,黄胸鹀、黑鸢、黑翅鸢、大白鹭、白鹭、苍鹭、灰头麦鸡、绿翅鸭等40余种野生鸟类都会来到这里,与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一起构成了一幅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美景。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广东省观测到候鸟的数量稳中有增。张敏指出,广东在保护地以外的候鸟观测点逐渐增多,是广东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力证明。今年,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秋冬季严打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代号为“2019护飞行动”的专项行动,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林业局还与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联合开展“相约在广东—飞羽悦瞬间”宣传活动,组织约3000名观鸟爱好者,以及超过百名志愿者,在全省各地开展观鸟及摄影活动。这次白鹤的发现,就是政府和民间力量携手保护候鸟的重要成果之一。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通讯员 林荫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飞抵江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央广网广州12月16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林荫)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近日,群众反映有以前没有见过的候鸟来到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沙仔场社区。经广东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现场核查,确认该区域的9只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珠海市观鸟协会会长郭竣工介绍说,今年12月8日,江门市新会区的会员发现有一群以前没有见过的候鸟。12月11日,经她现场辨认,初步确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于是她马上将这一情况向广东省林业局汇报。得知这一情况后,广东省林业局马上组织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珠海市观鸟协会的鸟类专家以及具有丰富野生动物拍摄经验的团队,前住沙仔场社区开展现场调查。在一片莲藕塘里,发现了9只美丽优雅的白鹤正在觅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飞抵江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敏介绍说,这是广东省历史上首次观测记录到白鹤,9只白鹤里有8只成鸟1只幼鸟。全球的白鹤仅存4000多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夏天在北极圈西伯利亚苔原进行繁殖,然后沿西、中、东三条线路进行迁徙。目前,白鹤的迁徙主要集中在东线,中、西两条线路都很少观测到。白鹤的主要越冬地是我国的鄱阳湖,这9只白鹤往南多飞800多公里到达新会区,极为罕见。据了解,沙仔场社区的连片稻田沿用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割后的水稻田和莲藕塘非常适合候鸟停歇觅食。另外,沙仔场社区的群众具有很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常年自觉开展巡护工作,使这片绿洲成为了候鸟的乐园。每到冬季,黄胸鵐、黑鸢、黑翅鸢、大白鹭、白鹭、苍鹭、灰头麦鸡、绿翅鸭等40余种野生鸟类都会来到这里,与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一起构成了一幅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美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飞抵江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广东省观测到候鸟的数量稳中有增。张敏指出,广东在保护地以外的候鸟观测点逐渐增多,是广东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力证明。今年,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秋冬季严打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代号为“2019护飞行动”的专项行动,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林业局还与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联合开展“相约在广东~飞羽悦瞬间”宣传活动,组织约3千名观鸟爱好者,以及超过百名的志愿者,在全省各地开展观鸟及摄影活动。这次白鹤的发现,就是政府和民间力量携手保护候鸟的重要成果之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飞抵江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苏佳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冬季候鸟南飞,广东省各大湿地公园、滩涂地、海岸线等迎来了大批候鸟落脚“歇息”。各地观鸟爱好者拿起“长枪短炮”到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广东观鸟胜地观鸟、拍鸟。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每年吸引近10万只候鸟栖息过冬,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据了解,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主要有8条,其中3条从我国经过,分别为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印度迁徙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广东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有多处国际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简称IBA),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春秋迁徙季节途径广东,并有部分在广东越冬。“据初步监测估计,目前飞临广东的候鸟总体数量超过20万只,种类超过300种。在1月中到2月初这个时间段,飞临广东的候鸟数量将大量上升,达到峰值。”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张强表示,飞临广东沿海的候鸟中,珠江口超过10万只、湛江和汕头各有3万~4万只。此外,广东省有大面积的农田和林地,也是多种陆鸟的越冬地。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敏透露,自7月中旬以来,受持续少雨和长江水位降低的共同影响,江西鄱阳湖及上游5大河流水位持续下降,受鄱阳湖大旱等影响,今年冬季,很多以前没有记录或在广东很罕见的候鸟也飞来广东越冬。特别是大型水鸟,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等。“近几年,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世界性珍稀物种也逐渐在我省有稳定越冬记录,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图片由主办方提供野外监测发现,广东省记录有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小青脚鹬、勺嘴鹬等珍稀濒危鸟类。其中黑脸琵鹭数量逐年增加,除深圳湾外,2014年,广东省记录到159只,2017年升至192只,2018年263只。2019年10至12月期间,湛江发现黑鹳、灰鹤新记录;12月13日,江门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9只,是广东历史新记录。为了给候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栖息环境,切实保护好候鸟等野生动植物资源。2019年9月27日起,广东省启动大规模秋冬季严打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19护飞行动”。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立刑事案件107宗、破案83宗、抓获犯罪嫌疑人108人,刑事拘留74人,逮捕28人。清理整治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加工经营场所、车站港口、野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共7384家/处;收缴野生动物11382头/只(其中收缴鸟类2590只),收缴野生动物制品169.1公斤,拆除捕鸟网14676米。严厉打击了猎捕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犯罪活动。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积极推进部门间以及各地建立健全候鸟等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针对出现的非法猎捕、采集、利用野生动植物的行为,通过建立层级保护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迅速反应机制等,切实做好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旅游文化)(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者停留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央广网发 林业部门供图)央广网广州1月9日消息(记者郑澍 见习记者廖开迪 通讯员林荫)冬季候鸟南飞,广东省各大湿地公园、滩涂地、海岸线等迎来了大批候鸟落脚“歇息”。据初步监测估计,今年广东省冬季候鸟的总体数量将超过20万只,种类超过300种。据了解,广东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有多处国际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简称IBA)。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春秋迁徙季节途径广东省,并有部分在这里越冬。野外监测发现,广东省记录有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小青脚鹬、勺嘴鹬等珍稀濒危鸟类。其中黑脸琵鹭数量逐年增加,除深圳湾外,2014年广东全省记录到159只,2017年升至192只,2018年263只。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张强表示,飞临广东沿海的候鸟中,珠江口将超过10万只、湛江有3-4万只、汕头有3-4万只,海丰、阳江等地水鸟数量也已过万只。专家预测,1月中到2月初,飞临广东的候鸟数量将达到一个峰值。2019年10-12月期间,湛江发现黑鹳、灰鹤新纪录;12月13日,江门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9只,是广东省历史新纪录。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敏:“自7月中旬以来,受持续少雨和长江、江西鄱阳湖及其上游5大河流水位下降影响,今年冬季很多以前没有记录或在我省很罕见的候鸟飞来我省越冬,特别是大型水鸟,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等。”为打击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2019年9月27日起,广东省启动了“2019护飞行动”,并取得亮眼成绩。截止12月31日,广东全省共出动林业执法人员13218人次,立刑事案件107宗、破案83宗、抓获犯罪嫌疑人108人,刑事拘留74人,逮捕28人;清理整治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加工经营场所、车站港口、野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共7384家/处;收缴野生动物11382头/只(其中收缴鸟类2590只),收缴野生动物制品169.1公斤,拆除捕鸟网14676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者停留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央广网发 林业部门供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者停留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央广网发 林业部门供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者停留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央广网发 林业部门供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丝光椋鸟、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迁徙到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大量停留于南沙湿地景区补充能量或者停留于此越冬,漫天飞羽蔚为壮观。(央广网发 林业部门供图)
6月23日,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恩生物)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型农业微生物技术在作物逆境治理领域展开紧密合作,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作物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签约仪式,前排:慕恩生物董事长蒋先芝(右)、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作物逆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孙东磊(左)过往我国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由此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2017年公布的国家一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化肥农药减施重大科技任务”,并由科技部、农业部牵头成立了“药肥双减”项目。而农业微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推广,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组之间的互作关系,这些来自天然土壤中的活体微生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逆防病能力、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作物的提质增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慕恩生物作为一家拥有国际先进的微生物组发掘和产业化平台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通过高通量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持续为种植业提供绿色高效的微生物解决方案。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是广东省内历史悠久、科研实力强大、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产品的基础性研究及作物逆境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方面都拥有独特优势。慕恩生物董事长蒋先芝(右)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作物逆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孙东磊(左)签约后合影留念在签约座谈上,双方积极响应国家“药肥双减”、“科技兴农”、“可持续农业”等号召,就关于新型农业微生物技术在作物逆境治理领域相关合作内容及合作方式达成了共识。双方将立足于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种植基地、“菜篮子”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的品质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解决方案。此次合作,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自在农业功能菌株筛选、微生物资源利用、作物逆境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领域的资源优势,紧密开展合作,加快双方研发进度及产业化速度,共同开发新型农业微生物产品并进行工业化生产,实现互利共赢。未来,双方更将携手共进,持续为中国乃至全球农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关于慕恩慕恩生物是国内专注于将微生物资源商业化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核心团队由一批跨学科的优秀博士和跨国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组成。公司致力于通过国际先进的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发现、保存、鉴定新的具有开发价值的微生物多样性资源,旨建立全球最大的标准化微生物资源中心。在深度的微生物组研究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针对急切和关键的社会市场需求(人体健康、生物农业)高通量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合作伙伴携手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微生物产品及其解决方案。2018-2019年,公司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2019年,公司荣获“融资中国2018-2019年度最具发展潜力企业”、“2019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榜”。关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前身为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 1951 年。研究内容涵盖生物育种、生物能源与材料、生物炼制、绿色制糖、资源与环境、食品检测与信息等六大领域。拥有一支由生物育种、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农学、化学工程、机械、塑料加工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是行业综合科技实力最强、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作物逆境治理团队围绕南方高秆作物和藤本果树,针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开展绿色防控与生物逆境治理、资源利用与非生物逆境治理、药肥互作与逆境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农业逆境治理技术体系。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逐步发展成为引领广东生物工程技术创新、推动生物产业发展、促进制糖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建成广东省生物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检验与标准化中心。
随着夏季到来天气开始变得炎热各地又陆续出现了多起食物生虫事件“刚买回来的酱油,才吃了两天,打开的时候就发现里面很多蛆,真的太可怕!”这样的情况在近年来并不少见令人们“谈虫色变”苍蝇在新鲜肉类上产虫苍蝇幼虫在酸奶中活动刚打开不久的酱油生虫了我们通过查阅往年的新闻资料可以发现,每年夏天,江西、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地都会出现多起食物生虫事件,生虫的食物范围涵盖酱油、酱料、鱼肉、饭菜、奶制品等,其中又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酱油,发生生虫现象的频率最高。导致食物生虫的“元凶”到底是谁?在炎热的天气里该如何避免食物生虫?近日,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通过长期对苍蝇这一时常入侵厨房的讨厌生物的研究,有了最新的科研发现,首次揭开了炎热夏季食物生虫现象高发背后的真相。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昆虫研究所,是主要从事动物科学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省级公益一类科研机构,在昆虫生活习性研究上有丰富的经验。专家简介:丘雪红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昆虫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第十届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导致酱油生虫的“元凶”是谁?酱亚麻蝇!以往,人们通常认为食物生虫是苍蝇在食物上产下虫卵,虫卵孵化成虫出现的现象。其实这样的答案并不完全准确。根据最新研究发现,苍蝇的种类繁多,导致不同食物生虫的苍蝇种类是不一样的。丘雪红:蝇的种类繁多,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蝇科、丽蝇科、麻蝇科等。一般而言,蝇科喜欢产卵于麸皮类培养物或粪类上;丽蝇科、麻蝇科喜欢产卵或产虫在肉类培养物上。酱亚麻蝇则比较特殊,喜欢产虫在酱类产品中,譬如豆瓣酱、酱油之类的。这也是酱亚麻蝇名字带“酱”字的原因。酱亚麻蝇具有比较特别的“卵胎生”方式,“卵胎生”是指幼卵直接在母体内发育,母体生产的时候直接产虫。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生活中食物暴露时间并不长、也没有看到虫卵,但却发现食物生虫的原因。酱亚麻蝇在残留有酱油的酱油瓶口处产虫因此,夏季酱油生虫现象高频发生,罪魁祸首就是这种叫“酱亚麻蝇”的苍蝇,在于这种苍蝇能够直接产虫的“卵胎生”繁殖方式。虫卵在酱油中可以孵化成虫?不可能的!有一些媒体报道称,酱油生虫是因为酱油生产厂家在生产酱油时质量管理或者灭菌措施不完善,导致酱油本身携带了虫卵,时间长了,虫卵就在酱油中孵化成虫,导致好端端的酱油在使用几天后就出现了生虫现象。这种说法又是否有科学依据呢?丘雪红:普通苍蝇的卵在高盐分的液态食物比如酱油中是无法孵化的。而“酱亚麻蝇”直接产出的幼虫,却能够在高盐环境中生存并生长。普通苍蝇产出的蝇卵,无法在高盐环境中孵化酱亚麻蝇产出的幼虫,能够在高盐环境中生存并生长因此,生活中常见的比如酱油生虫这一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酱亚麻蝇的这种能够直接产出幼虫的“卵胎生”繁殖方式。而普遍怀疑的酱油本身携带蝇卵并孵化成虫是不可能发生的。相关新闻资料,也印证了丘教授的这一说法。消费者普遍投诉的酱油生虫现象,都是在酱油开封后使用过程中才产生的。最新的科研发现,酱亚麻蝇身上的两个触角,可以帮助酱亚麻蝇快速找到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质量较好的酱油,富含氨基酸,酱油开封后使用过程中,残留在瓶盖、瓶身等处的酱油,就会很容易吸引到酱亚麻蝇。同时,酱亚麻蝇的生长繁殖速度也很快,如果未开封的酱油本身就携带幼虫,消费者在购买酱油的时候肉眼很明显就能发现。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酱亚麻蝇,研究所根据最新的科研发现,对酱亚麻蝇的档案进行了整理。如何避免食物生虫?防虫有攻略!基于对苍蝇生活习性的研究分析 ,丘教授也给出了以下几条“防虫攻略”:1.酱油等容易招引酱亚麻蝇的酱类食品,在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将瓶口、瓶身擦拭干净并盖好瓶盖,有条件的建议存放冰箱保存。2.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厨余垃圾。3.存放食物的时候加上食物罩,防止苍蝇在食物上产卵、产虫。4.肉、牛奶等容易招惹苍蝇的食物要及时放在冰箱内进行保存。酱油使用完毕后及时将瓶口、瓶身擦拭干净,并盖好瓶盖有关食物生虫的报道,在每年的夏秋两季,屡见报端,并引发不少的争议。厂家有厂家的说法,媒体有媒体的说法,说法可以有一百个,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不传谣、不信谣,相信科学,用科学、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事实,这才是无论作为消费者、作为厂家,还是作为媒体,对待事实、对待争议应有的态度。点击视频,专家为你解析食物生虫真相↓↓03:00本期编辑:石磊、杨翘楚
南方网讯(记者/邹长森)10月30日,2019年广东省“蓓蕾计划”活动(番禺站)暨广东省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分别在番禺区红郡小学、番禺区市桥草河小学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广东省科普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番禺区科学技术协会、番禺区教育局主办,旨在促进科普与研学融合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普及与提高,激发中小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活动现场,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农工党暨南大学总支、广州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安全用药宣传服务队、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十余个科普教育基地共同组织了科普大篷车展品互动体验、民航空管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广东青少年科普研学、3D打印展示及互动体验、VR科普体验、安全用药15个科普科普教育体验活动。华南理工大学文尚胜教授作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报告。另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已确定在广州市内的三条研学线路,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通讯员 林荫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近日,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架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被称为“四不像”的中华鬣羚的清晰影像。视频中一只相貌像羊的动物从镜头左方闯进来,红外线相机受到感应,闪光灯自动亮起,照亮它的大半个身子。它受到刺激,前蹄紧急刹车,警惕地对望镜头后,转身逃跄。它背上的鬃毛、尖尖的耳朵和角都清晰可见。中华鬣羚,又叫明鬃羊,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目前中华鬣羚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级(VU),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东白盆珠莲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均有中华鬣羚监测记录。据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介预测,目前,全省中华鬣羚数量有3000-8000头。“80%以上山地森林类型的省级保护区都分布有中华鬣羚,数量一般有10-20头,全省保护区内的数量粗略估计2000-5000头。此外,保护区以外的区域预计有1000-3000头中华鬣羚。”据了解,2008年 ,广东省启动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利用网格化红外相机布点搜集野生动物,先后在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30个植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布设了51条动物监测样线,截至目前全省共收集到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视频超过50万份,拍摄记录到野生动物110多种。近日,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监测到斑灵狸、中华鬣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在河源监测到穿山甲活动痕迹,发现多处穿山甲洞穴,专家判定河源市存在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分布。来源 | 羊城晚报 羊城派编辑 | 王丹阳审签 | 谢哲实习生 | 何际红
02:18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快来围观!你关心的大国重器怎么过年?新华社记者海报设计:殷哲伦大年初四,“天问一号”传来火星的最新问候,一个漂亮的“转身”,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国家航天局举行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亮相的月球样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挡中国创新的脚步,一批科技成果惊艳亮相,成绩斐然。新春佳节,这些国之重器“放假”吗?它们和它们背后的科研人员在干啥?新一年,还将有哪些新突破?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天问”探火: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2月1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航天科研人员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新春伊始,行进在探火征途上的“天问一号”接连传来好消息: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华社发制动捕获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环绕器能否精准点火制动,关系着任务的成败。“天问一号”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环绕器部分携带的中分和高分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环火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火星捕获时只有一次机会的一脚刹车如何踩准?上亿公里外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一批批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集智攻关,不舍昼夜。得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环火轨道,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牛俊坡自豪地说:“深空是等待人们探索的未知领域,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工作人员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搬运月球样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天外忙碌:北斗高悬引路明天问问天上九重,北斗高悬引路明。这个春节,在天外忙碌的还有北斗卫星。北斗全球组网示意图(动画演示)。新华社发前不久,天津港运用北斗技术实现了对传统集装箱码头的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改造后的集装箱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在河北雄安、新疆喀什和贵州多地,北斗应用在电网建设、监测运行等业务领域成效显著……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半年来,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北斗的身影。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敏捷地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矫健地浸润到每一个社会场景。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春节前夕,在轨运行的52颗北斗卫星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以确保北斗系统在春节期间平稳运行、精准服务。“卫星就像人类一样,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小病小痛’,需要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卫星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吕朋亮说。凝望苍穹:“中国天眼”24小时不停歇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平塘县的群山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迎来落成启用后的第5个春节。总控室里,赵青杰伸伸懒腰,他的除夕“守岁”任务结束了。这是2020年1月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90后”科技工作者赵青杰是“天眼”控制组成员,前几天刚刚新婚,除夕夜就留守观测基地负责望远镜控制,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基地过年,媳妇也赶来陪我,让我心里特别踏实。”“天眼”每天24小时运转,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每年此时,都有一批科研人员坚守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山里,陪“天眼”过年。他们中有刚毕业两三年的“90后”,也有扎根大山十几年的博士,平均年龄不到35岁。“天眼”台址周围方圆5公里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峦,可这些年轻人从不喊苦。“除了静下心来工作,没想过其他的事,也不觉得辛苦。”赵青杰说。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天眼”已发现279颗脉冲星,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多次捕捉到极罕见的快速射电暴爆发;参与揭示的一种快速射电暴起源机制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按照规划,“天眼”确立了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将于今年4月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满足今后更多的观测需求,“天眼”团队正在持续优化算法、完善升级,以提升观测效率。“既要准又要快”,这是望远镜观测的要义,也是“天眼”人的不懈追求,他们用扎根深山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守护着观天巨目凝望苍穹。“人造太阳”:向“终极能源”更高目标迈进同样是大年初一,距“天眼”1500公里的安徽合肥,一百多名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也放弃了回家团圆,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上,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升级、检修工作。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多吨,这个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承载着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曾于2019年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今年它将改造升级,向更高的科学目标发起挑战:高温中更长时间运行。这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EAST(2018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马启兵摄)“人造太阳”结构复杂,上万个零部件若有一点瑕疵,未来的实验就可能失败。春节是项目的第31周,本来标着“放假”的排班表,又被科研人员用笔填上了新的加班内容。“每个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螺丝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研制‘人造太阳’是几代人接力的事业,“必须马不停蹄,才能实现超越!”探索深海:发现海底世界的奥秘10909米!去年,“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奋斗者’号研制结束后又有新装备研发、新科学计划,我们将继续战前沿、补短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透露,未来科研方向将涉及极地深海,挑战冰下的海洋。这是“奋斗者”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现在,这个大家伙回到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椰林树影中迎来了第一个春节假期。而之前与它并肩作战的保障母船“探索二号”仍在忙碌,年前刚刚结束一次科考任务,从南海返航三亚。在“探索二号”的实验室里,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生物学专家张海滨和科研团队,一边分类整理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沉积物、水体样品,一边探讨下一步南海深海生物的研究重点。“这些南海深处采集到的宝贝,为南海深海生物资源库的建设,以及生物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张海滨说。接下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两船和“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两潜器,将为2021年双船双潜探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和劳盆地做好充足准备,以此开启全球海沟科考计划。(记者温竞华、胡喆、齐健、赵颖全、徐海涛、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