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2019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开始啦!一、建设要求工程中心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和培养面向产业的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防范化解科技领域技术风险的重要抓手。工程中心建设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面向对象本通知面向范围是广东省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面向高等院校的将另行通知)。每个单位当年只能申报1个工程中心,对已建有工程中心的单位原则上不再受理申报。三、申报条件(一) 单位规模。依托单位在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单位上一年度主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企业研发经费不少于100万元且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研发经费超过3000万元的,不受该比例限制)。科研院所单位近三年在该领域的研发经费总额不少于1000万元。(二) 科研条件。依托单位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具备进行工程化研发、设计和试验的综合能力,有必要的场地和实验、检测、分析的工艺设备(不含生产设备),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队伍,专职科研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含)以上职称的人员不低于专职科研总人数的50%。(三) 科研成果。依托单位在本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具有较高的成果产出和转化水平,拥有5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其中科研院所单位近三年牵头承担过本领域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且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不少于3项。(四) 管理机制。研发机构有完善的管理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有健全的研发体系和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五) 鼓励有较强创新实力的新经济企业建设工程中心。新经济企业获得股权投融资500万以上或上一年度研发经费投入高于500万元的,不受申报条件(一)、(二)限制。(六) 对粤东西北地区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粤东西北地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共建单位在该领域的实验设备和研发人员可纳入条件(二)核算。(七)对近三年牵头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解决产业技术重大问题的企业,给予优先认定。四、申报程序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后,经专家评审后,择优认定。(一) 网上注册登记。首次申报的单位可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或省网上办事大厅注册,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负责人开设用户帐号的权限。项目负责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进行申报。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帐号进行申报和管理。(二) 申报。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注册后通过网络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后完成系统申报。申报书纸质材料一式1份(含通过系统上传的所有附件和真实性承诺函)在认定公示通过后送交所属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汇总审核后统一交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三) 审核推荐。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择优推荐。五、需提供的附件及证明材料附件材料包含以下内容:(一)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上一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上一年研发经费投入证明材料(由第三方出具的审计报告、专审报告、税审报告等)。(二)研发仪器设备原值证明材料(购置发票或专审报告)。(三)知识产权材料证明材料。(四)研发活动及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科技项目立项证明、企业自立研发项目证明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等;成果来源可从知识产权、技术诀窍、项目立项证明等方面提供证明材料;转化结果可从生产批文、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证明、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方面提供材料。(五)工程中心专职研发人员在职证明材料(近三个月社保或纳税证明);学历及职称证明材料;(六)研发机构成立文件或市(区)级工程中心的证明文件。(七)产学研合作证明材料:科研院所需提供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的标志性成果证明材料,且不少于 3 项。(八)新经济企业需提供股权投融资或者上一年度研发经费投入证明材料;技术先进性证明材料(成果鉴定、科技奖励、创新团队等)。(九)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的,需提供联合共建协议并附上实质性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证明材料。六、工作要求(一)各申报单位和申请人须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原则上应由本单位、本人亲自填写。对不符合申报规定,或申报书填写内容不全,印、章、签名不全,未按要求填写、报送等,将被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送专家评议和评审。(二)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真实性承诺函。各单位要严格杜绝弄虚作假或委托“黑中介”虚假包装、伪造材料行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科技厅将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一经发现并查实有关行为,将对有关单位纳入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实施联合惩戒。(三)省科技厅及地市科技部门未授权或委托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代理申报事项,各申报单位若遇有有关情况,可向科技厅举报。七、申报时间申报单位申报截止时间:2019年9月20日17:00各地市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截止时间:2019年9月27日17:00八、联系方式(一)联系人:产学研结合处:田文颖,020-83163268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蔡建新,020-83163264(二)网上咨询知识库:http://www.gdetrc.net(三)系统技术咨询电话:020-83163338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以省科技厅官网和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公布为准。制作:省科技监测中心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有关项目承担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广东省省委第十二次全会关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的精神,省科技厅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要求,以“强化项目实施绩效、提高科技治理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目标,以“降低频次、创新方式、聚焦重点、注重实效”为抓手,在以往日常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年度随机抽查工作机制。根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随机抽查工作方案》的工作安排,省科技厅拟对2018、2019年度立项拨款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开展随机抽查,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项目抽取原则拟在2018、2019年度立项拨款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研项目中进行随机抽取,抽取比例严格控制在立项拨款总数5%的比例以内。此外,为落实检查瘦身行动的减负要求,近3年接受过财政厅、审计厅现场监督检查的项目,不纳入抽取范围。二、时间安排本次随机抽查现场工作拟于即日起至4月底陆续开展,每个项目现场工作时长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安排,原则上不超过2天,被抽取项目的具体检查时间将随后通知。三、人员安排本次随机抽查现场工作由省科技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牵头组织,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和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具体实施,并邀请省内外专家提供专业支撑。四、检查内容本次检查重点围绕项目整体进展情况、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人员到位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等方面开展。五、检查要求(一)人员要求请被抽取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事、财务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尽早安排专人对接,同时通知所有项目参与单位做好远程音视频准备。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到场,若因疫情滞留等客观原因无法到场,负责人应向检查组提交书面说明(须签名),授权项目骨干人员负责对接检查工作以及检查结果签名确认等,并提前做好远程视频准备。(二)材料要求请被抽取的项目承担单位提前做好现场考察相关准备工作,整理、归档好项目材料,无需另外装订。为进一步减轻被检查单位负担,本次现场检查不听取PPT汇报。材料准备要求请留意检查组的后续通知,请项目对接人务必保持联系畅通,并及时查看邮箱。(三)保障要求请于现场检查前确定检查场地和有关出席人员,调试好远程音视频设备,做好防疫措施等准备。(四)纪律要求检查组人员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均由检查组自行负责,请勿和检查组人员和专家交换名片或互留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 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王 蓓 020-83163894黄家健 020-83163634
为进一步推进植保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实施,集中展示植保所在草地贪夜蛾监测和绿色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12月7日,植保所在阳江召开“周年繁殖区(广东)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交流与现场观摩会”。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热科院环植所、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科院环资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阳江市科学技术局、阳江市农业农村局及阳江市农科所等十多家单位70余名领导、专家和技术骨干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午,与会领导和专家赴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新塘村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章玉苹研究员和阳江市丰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仕高分别介绍了示范基地概况和田间青贮玉米草地贪夜蛾为害与防控情况。随后,植保所6位科技人员分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本所在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迁飞规律、越冬情况、天敌、病原微生物、性诱等多方面研究进展及技术示范结果,并现场演示了植保无人机释放天敌。 下午的交流会由植保所副所长李振宇主持。所长何自福代表植保所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在百忙中来广东阳江参加本次技术交流与现场观摩会表示衷心感谢,希望项目组借此机会与同行深入交流与学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张杰希望各兄弟单位一起努力,把中国防治草贪的技术集成后应用到世界。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专员强调,项目组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和合同指标,并结合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大力推进技术示范与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阳江市农业农村局科长周天炳介绍了阳江农业种植情况和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情况,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更好的指导当地草地贪夜蛾防控。 随后,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植保所副所长张振飞代表植保所详细汇报了广东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草地贪夜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张永军研究员介绍了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情况。各兄弟单位专家也分别介绍了当地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热科院环植所所长易克贤肯定了广东农科院植保所在草地贪夜蛾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介绍了国际上草地贪夜蛾防治的困难,希望将来各单位共同努力,更广泛更深入的协同创新,为国际草地贪夜蛾防治做出贡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王振营研究员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控制工作对于减轻玉米主产区虫害发生的重要性,并指出各区域需科学用药,减轻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防治指标;希望形成草地贪夜蛾治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向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输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不但向与会领导、专家汇报了植保所在草地贪夜蛾防控方面的工作,还促进了国内草地贪夜蛾防控团队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全国范围内联防联控、共同阻击“妖蛾子”局面的形成。【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发布2020年度第一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对于认定条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在工程研发创新能力、技术检测能力、盈利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具有“硬核”要求。经过层层筛选、专家评审,以数位、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200多家深圳市企、事业单位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优秀企业。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省内行业、领域具有科技实力的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建设,部分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工程中心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有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位——全域动态大数据领军企业数位由蚂蚁金服、赛富等知名机构投资,是线下人、场大数据领军企业。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实时洞察人和场的智能动态数据,为企业提供用户分析、用户理解及需求预测等全方位产品与服务,让大数据成为新引擎、新动力,引领线上及线下进入普惠智能大数据时代。ELBS服务——让互联网企业更懂用户作为国内全域动态大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多年来,数位在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其中数位自主研发的ELBS服务可以打破GPS壁垒,利用人工智能场景识别算法,为APP平台(移动互联网客户)提供人场大数据引擎,实时生产数据、建模分析,帮助平台通过独特的线下人场大数据了解用户需求及偏好,为平台提供产品优化、用户运营、市场营销、商业变现等决策支撑。动态人场大数据——让大数据普惠线下企业作为拥有海量动态人场大数据的领军企业,数位已沉淀一定行业优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近两年保持非常快的增长态势。数位利用人工智能场景识别算法,实时洞察人和场的智能动态数据,帮助企业解决开店选址、经营分析、管理监控、市场营销等大数据决策需求。目前已为房地产、新零售、大金融、医药、智慧城市等多个行业提供数据支撑,并受到合作政企事业单位、合作客户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数位此次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的官方认定,充分体现了数位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未来,大数据分析即将成为每个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数位将继续深耕优势技术,以宽广的视野,强大的全域数据整合及运用能力,以科技赋能,为企业提供产品优化、用户运营、内容推荐、市场营销、商业变现、经营决策分析、选址分析、管理监控、危机预警等多维度决策支撑,帮助更多的企业顺利进行数字化转型。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任首席导师。易楚阳摄南方网讯 4月10日,伴着明媚的春光,广东省碳中和管理师培训班(第一期)在广州顺利开班。碳中和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永章任培训班首席导师,多名广东低碳机构的负责人、研究专家任授课导师。碳中和是全球政治共识,是中国“十四五”的重要执政理念。如今,它正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出一股巨大的能量,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特别是资本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激流。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能源所所长、副研究员于文益进行授课。易楚阳摄广东省碳中和管理师培训班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主办单位以原有广东省碳审计师培训班、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培训班、国家碳资产管理师培训班等办班经验和专业沉淀为基础,培养具有宏观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从事碳中和管理人才。课程要求学员理解碳中和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掌握碳中和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熟悉碳中和与碳资产的管理技能和商业模式,积极参与碳中和实践。目标是增强学员个人素质,拓展视野,培养在碳中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群体。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审核员聂兵进行授课。易楚阳摄培训班的第一课《碳中和政治经济学》,由首席导师、碳中和研究专家周永章教授开讲。周永章从各国利益、碳中和的科学共识、政治共识以及碳中和经济学分析、国内外企业与资本市场实践案例等重要维度,分析、展示碳中和的宏大视野、挑战和机遇。“碳中和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会。碳市场是个蓝海市场,在其中大有可为。”周永章表示,碳中和为经济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其背后的技术革新与观念革新要求,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学员认真系统地学习碳中和相关知识。易楚阳摄广东省碳中和管理师培训班由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和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由广州碳中和科学研究院承办,学员来自碳排放控排、能源重点监管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涉碳中和管理的领导、干部;相关投资机构的精英;自愿参与碳中和的单位和精英等。通过学习考核,毕业学员合影留念。易楚阳摄经过两天学习,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碳中和管理师培训班学习,提高了政治站位,拓展了国际视野,培养了精英思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广东掘金万亿氢能产业: 佛山领跑、茂名“氢变”、 广州建研发中心犹如一颗石子入水,光伏巨头隆基股份进军氢能产业的消息,旋即在资本市场搅动了一池春水,带动氢能源板块整体上涨。氢能风口叠加“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各地纷纷加码氢能产业。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有望达到万亿规模,到2050年将达到4万亿-5万亿水平。作为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广东在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方面占据了先发优势。截至目前,包括佛山、广州、深圳、茂名等多个城市均已制定出台了氢能规划。广东日前公布的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涉及氢能产业的5个项目合计投资超600亿元。受访专家指出,广东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研发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发挥当前在氢能产业集群方面的优势,广东氢能产业有望在5年内走向成熟。超前布局万亿氢能产业氢能产业大热并非一日。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及,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规划一出,北京、上海、武汉、大连在内的城市纷纷布局氢能产业。佛山氢能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燕希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佛山很早就认识到了氢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颠覆性意义,并敏锐捕捉到了氢能产业的巨大潜力。2018年,佛山出台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提出到2020年,佛山市氢能源相关产业累计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建设加氢站28座;到2030年,产业累计产值1000亿元,加氢站57座。“佛山之所以瞄准氢能产业,是看中了氢能技术带来的巨大产业机会。氢能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产业链上下游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都可以产生几个千亿级的市场。”燕希强说。佛山通过政策补贴,并配合引进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技术研发平台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在氢能产业上处于了领跑阶段。目前,佛山已建成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三大氢能产业基地,汇聚了超过90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佛山还建成并运营了加氢站15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开通氢能源公交线路28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400辆,氢能终端应用推广规模全国最大。佛山还将氢能产业逐渐辐射到隔壁云浮市。数年前,佛山、云浮联手跨区域布局氢能产业,通过共建氢能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联合推广应用,抢占氢能产业制高点。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其氢能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上游有制氢储氢企业,中游有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模块生产厂商,下游则是终端用户以及运营公司。如今,云浮从氢能产业荒地变身氢能产业高地。除佛山、云浮外,“南方油城”广东茂名也对氢能产业情有独钟。茂名“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将绿色石化、化工新材料和氢能源产业培育打造成支撑茂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南方石化重镇,茂名不仅拥有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和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且从制氢、储氢装备制造到管输系统,相关基础配套十分完善。仅茂名石化一年产氢量就达到80多万吨,年化工副产氢气量超过7万吨。在业内专家看来,茂名本身是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不少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化工副产氢,有望为当地带来大量廉价氢源,一旦形成规模,将辐射粤桂琼三省的氢能产业高地,促使茂名由“油城”向“氢城”转变。而广州则希望通过打造氢能枢纽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成为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2020年,广州发布的《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集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产值2000亿元。重点建设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南沙氢能产业枢纽、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和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目前,广东市场占据了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普及量的38%,今后也将成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社长李光国表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现代汽车集团设立的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放在广州。多城联合打造氢能走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底,广东省发改委印发的《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要鼓励省内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等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开发具有自主技术的氢燃料电池高性能电堆,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燕希强看来,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加快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应急电源、储能等领域应用,通过规模应用才有可能降低电池电堆和系统制造成本。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卡在氢能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水良也表示,当前恒运集团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校、企业已经掌握了氢能关键技术,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产业化上。“与锂电池相比,氢能发电机生产成本大概是他们的一倍多,这与使用场景少有关,如果使用量能够起来,按照估计,氢能源系统的成本会以每年20%~30%的速度下降。”周水良说。其实,已经有不少地市开始通过建立产业联盟,解决签署成本问题。此前,广州市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自愿发起成立了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旨在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打造一个有利于氢能产业链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方案》还提出,依托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高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支持茂名发展以氢源供应、氢气储运及设备等为特色的氢能产业,培育形成错位竞争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广州鸿基创能、深圳通用氢能、佛山济平和东材科技四家公司共同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四方分别代表了膜电极、气体扩散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在广东的顶尖水平,这种合作将有效带动广东乃至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提出近期将重点建设广州-深圳、广州-珠海、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氢能运输走廊,逐步在沿海经济带打造氢能高速通道,包括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在专家看来,氢能运输走廊的建立将有望发挥当前广东在氢能产业集群方面的优势,串联各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氢能各环节的规模化应用,拉低氢能应用成本,推动广东氢能产业率先在全国走向成熟。(作者:李振,李嘉炜 编辑:周上祺)
新华社广州1月23日电题:比学赶超有了新标尺——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叶前 看谁的动力转换更快、发展效益更好,生态环境更美、营商环境更优,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多……经济总量跃上8.9万亿元的广东,在全省开启十九大精神“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行动,正显现出比学赶超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小标题)靠什么:“科技波”牵出的含金量 “世界工厂”东莞因“三只手机”成为“世界连接器”:全球每4台手机就有1台来自东莞。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华为、OPPO和vivo出货量分别位于世界第三、第四、第十位,增速超过苹果、三星。 比数量更反映问题的是,过去中国手机“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不再,这“三只手机”的利润率以及占整个行业利润的份额均在提高。 格力电器预计2017年收入1500亿元,净利润率15%。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盈利能力的背后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量。”截至2017年底,格力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万件、授权总量近2万件,是业内专利申请和拥有量最多的企业。 这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一个有力注脚。在广东最新完成的2017年“发展答卷”上,事关百姓、企业、政府“钱袋子”的几个数字均很抢眼。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广东省财政厅负责人说,三个“钱袋子”同步增长说明,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进一步加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近两年来,先进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成为广东制造的新名片,也是发展的新引擎。 在备受关注的芯片行业,海思已跻身世界半导体设计企业十强,广州开发区一个12英寸晶圆制造厂破土动工,预计2019年建成投产后将带动上下游千亿元产值。 广东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65%,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2.5%和68%,“科技能量”不断释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有比学赶超的劲头,进入新时代,比的内容改变了,不再停留在速度和规模上,而是比谁的动力转换更快、发展效益更好。”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小标题)有什么:“两个环境”都要好 四年前,茂名市区西北角有一个被废弃的油页岩大矿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今,“城市伤疤”变身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在广州中心城区,占地10平方公里的海珠湿地是大城市中唯一位于商务区的湿地。漫步其中,总能看见成群的跑步者,桂花香扑面而来,不时有白鹭划过水面…… 海珠区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级湿地,这里禁止任何开发。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保持生态无疑“十分昂贵”。 “昂贵的生态”最终换来了“昂贵的产业”,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一批互联网科技“大腕”扎堆,成为广州开放创新的高地。 如果说生态是“颜值”,那么营商环境无疑是聚集高端要素的“内涵和气质”。 25岁的大学毕业生林婉慧最近在揭阳的农业银行网点领到了自己的电子营业执照,广州万艺商贸公司通过全程电子化仅用时10分钟就领到执照。 随着工商注册越来越便利,广东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超过1000万户,每千人企业数达36户,珠三角地区超过60户。 过去,企业投资多看地方政府是否有土地、税收优惠、绿色通道;现在,企业最看重的是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深圳吸引了很多中外来寻梦的人。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封昌红说,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是“不需要找任何人”就能把事办了,优质企业受益于此,同时淘汰了劣质企业,市场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高质量发展还要看谁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更优,这是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为此,广东正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全球价值链坐标的中高端迈进。 (小标题)为什么:有奔头就有幸福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惠州市博罗县松树岗村最近一到周末就热闹起来,上千名来自深圳、东莞的“城里人”来这里逛农家店、吃农家饭、买农家产…… 农旅融合实现农村变景点、农产品变旅游产品、农民变旅游从业者。“接下来,村里将重点发展农家乐、民宿、‘企业+农户’生态立体种植等业态,乡村振兴发展更有奔头。”松树岗村党支部书记朱见聪说。 对广东而言,农村、区域协调、扶贫,这三者很多时候是重叠的。面积和人口都过半的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20%。 在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五一村,这三个难题因为新理念、新产业得到了解决。种植特色紫米收购价比普通米翻了一倍,搞光伏发电让每户可增收1000多元,农产品地头网上直销把好东西不仅卖得出还能卖得好价钱。 “找好人、找对路、找足钱”,乡村振兴就有了抓手。到去年底,新兴县预脱贫人数超过1.2万人,有望将贫困村整体脱贫。 不久前举行的广东省委全会将乡村振兴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明确持之以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把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建设沿海经济带,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关键民生领域,精准施策。 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无论城乡、无论先发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都离不开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增强,把力气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完)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2021年1月12日羊城晚报A7版报道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愿景和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和做法。正值“十四五”开新局之际,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表示,省科学院将打造卓越的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廖兵形成孵化载体,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羊城晚报:自2015年重组以来,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目标定位,开展了哪些工作?廖兵:省委省政府对省科学院的定位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因此,我们提出了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愿景,要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高端平台、产业技术孵化的组织载体、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方面,省科学院启动了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七大行动计划,分别是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创建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支撑性战略性研究能力提升行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科技合作水平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其目的是要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高端平台,形成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省科学院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开展高端技术的孵化。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专注于技术育成与孵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由技术经纪人团队专业运营,院属科技资源提供支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采用初创公司的模式,推动高新技术的前期育成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省科学院还建设产业创新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创新与企业科技合作的机制,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枢纽。此外,省科学院整合信息、情报、科技、专家资源,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端智库。自重组以来,省科学院严格落实省委制定的组建方案,完成了21家独立法人研究所的组建工作,建成了生物与健康、材料与化工、装备与制造、智库与服务、电子与信息、资源与环境六大创新板块。目前,省科学院拥有国际专利菌种保藏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国家专利菌种保藏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其他国家级服务平台4个,部委级科技服务平台16个;省重点实验室14个、省公共实验室8个、省工程中心47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对科学家赋权,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羊城晚报:省科学院提出要将自身打造成为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个提法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廖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是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其抓手是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支撑。因此,省科学院着力构建能够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组织机构模式、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考核激励方式以及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高效机制等内容。只有这样,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省科学院作为地方科学院,主要的使命是要立足于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聚焦产业实际需求。因此,省科学院提出,要成为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就是要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除了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外,省科学院还要打造平台、引进外力,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对于企业自身的技术需求,省科学院也要提供尽可能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省科学院正在打造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公益性的知识创造和转移体系,市场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以及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体系。目前,科技供给侧改革显得迫在眉睫。科研成果如何真正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课题。科技供给侧改革目的就是要促进四链融合,科技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打通从技术创新、技术育成、技术服务,到最终技术成果转化及商品化的整个过程。科技部最近也在探索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赋权改革,全国共有4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选,省科学院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的科研机构。这一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就科研成果对科学家进行提前赋权,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收益。赋权改革本身,也是要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通道。羊城晚报:目前的成效如何?廖兵: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第三方的评估,省科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省级科学院,走在全国地方科学院的前列,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根据《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省科学院在全部5项支撑指数排名上都位列第一;所有在穗科研院所中,省科学院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大。近五年,省科学院“四技”合同总金额超过27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0%。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省科学院已连续蝉联在粤研究机构榜首,在全国近两千家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可以说,省科学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正逐步显现。省科学院研发的智能制造机器人效果卓越牵手地方政府,个性化定制孵化体系羊城晚报:如何来理解省科学院所提出的“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的理念?廖兵:“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构成了省科学院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对产业链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院”就是指省科学院,重组以来,省科学院整合了21个科研院所,首先要做的就是品牌的打造。“两制”是指不同的创新阶段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技术的原始创新或者研发阶段,需要的是公益性的体制机制;而在技术育成孵化和技术服务阶段,需要的是市场化的运作体系。“三体系”分别是知识创造与转移体系、技术育成孵化体系和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四融合”就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这四链融合。羊城晚报:省科学院已经陆续在佛山、梅州、江门等地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这种做法意味着什么?廖兵: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技术育成孵化体系的组成部分。省科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技术育成孵化体系进行布局,在布局的过程中,将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定制,区域不同,内容也不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目的是打造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平台,探索出最科学、最高效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这一体制机制必须是市场化的,所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叫作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能够激发出那些从事推动技术育成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最大热情的机制体制,最为有效。这必须有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省科学院探索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实现利益捆绑和利益共享,让大家都认识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而是所有从事技术成果转化的人的事。技术转化到商品化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牵涉到系列复杂的要素,譬如工程验证、资本、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等。技术的属性是经济性的,其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技术育成的过程已经不只是技术创新的过程,而是多方面创新要素的集聚。我也提出,要实现利益捆绑、利益共享,需要做到“制度在保障,流程来规范,让组织来保驾护航”,一定要有明晰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让组织来保驾护航,所有的制度和流程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形成规范,以此保障创新机制良性运作。羊城晚报:省科学院提到了“技术经理人”的概念,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廖兵:在不同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协调和组织的方式是要随之变化的。在创新阶段,要以科学家为主,依靠他们的专业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产生技术成果;而技术育成和孵化是一个商品化的过程,一项技术即使在某些指标上达到了世界领先,也并不意味着就必然能够成为好的商品,需要考虑到用户需求、产品质量、成本、稳定性等。协调各种市场化要素就是技术经理人的作用。羊城晚报:省科学院成立了广科控股(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家机构?廖兵:省科学院本身是一个省属事业单位,广科控股是省科学院负责市场化运营的机构,同时又负责整个科学院系统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育成体系和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对外,它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对上,它是一个管理运营机构;对下,它是按照企业、市场化的理念打造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公司,承担着整个体系的规划、发展、管理和运营。服务广东产业,补区域创新能力短板羊城晚报:“十四五”期间,省科学院将有何新作为?廖兵:在未来的五年里,省科学院将打造卓越的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我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培育发展“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围绕着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合理布局创新资源和力量。广东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使得很多地方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人才集聚不足,带来系列问题。接下来,省科学院根据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努力去弥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积极去梅州、江门、阳江等地进行布局的原因之一。我们相信,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外延效益,对于招商引资、创新氛围的营造、技术人才的集聚等都有好处。省科学院会根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为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产业集聚提供服务和支撑。未来,省科学院还将着力解决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问题。要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需要拥有大批高技能技工人才。这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院所培养,要探索出符合科技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方式。我们将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产业高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研发人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梁泽铭审签 | 梁泽铭实习生 | 温倩雯
1月28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兴瑞表示,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快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扎实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大力引进优质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抓紧谋划推进集成电路等研发制造。加大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再推进3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新筹建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继续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推动83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开展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试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建设质量强省。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马兴瑞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在人工智能综合研究、芯片制造、智能电子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珠三角城市群启动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大力发展4K超高清视频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模式拓展应用。
原标题:培育新动能 焕发新活力广东经济加快升级广州南沙,美的集团智能工厂,200多台机器人在生产车间忙碌,仅蒸发器一条生产线,员工就从11人减到2人;而一台空调从下单到出货,周期则由原来20多天缩到9天,小型定制客户最快只需3天。东莞南城,诺基亚黯然撤离,空出的地块全无闲置,聚大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背靠“世界工厂”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开园后已进驻的98家企业,产品行销全球,忙碌更胜往昔。深圳南山,代表性创新企业不断出现,家电时代的康佳、手机时代的科健、智能时代的华为、互联网时代的腾讯,都起步于此。如今,“独角兽”奥比中光登场:两秒可获取28项身体数据;1分钟生成体型报告;一对一服装定制7天左右可交付……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三维人体测量仪,将3D人脸识别技术落地服装定制行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生产总值近“10万亿量级”的广东,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综合实力连续实现新跨越。同时,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东经济正加快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1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减量提质:大块头跑出加速度清远,离广州仅几十公里,占地13.6平方公里的广清产业园内,富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正为日本汽车品牌丰田、本田生产关键零部件。工厂注塑车间内,39台拓斯达智能取件、剪水口机械手来回忙碌,不仅省了人工,生产效率还提升20%。别瞧“拓斯达”名字洋气,却不是什么洋品牌,而是东莞土生土长的机器人企业拓斯达科技。眼下,拓斯达自主研发的新型六轴协作机器人即将面世,它像人手一样灵活,在工程师的牵引下,随意完成升降、翻转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后,还能依托记忆学习,将全套动作一丝不差地再现出来,改变了机器人“一切行动听程序”的单一模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1年前,一场罕见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中国南部,几个月后,国际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令挺立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南粤大地早早感到刺骨寒意。特别是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东莞制造”,顶着初夏的骄阳一夜入冬: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代工企业倒闭,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关停搬迁转移,经济增速一度告“负”……把脉问诊,产业整体水平不够高,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并存等症结剥笋见芯。临困谋变,广东以危为机,顺势踏上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之路。“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东莞顶住压力,壮士断腕,坚决清退低端落后产业,实施机器换人举措、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工程、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引进、培育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补齐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今,除了拓斯达这样的智能装备产业,华为、OPPO、VIVO扎根东莞,扬名海内外。从全球每3件玩具就有1件产自东莞、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产自东莞,到每4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产自东莞,一个世界级的智能终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加速崛起。减的是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的“量”,提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质”。东莞的涅槃,是整个广东从30多年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18年1月25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当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广东2017年的经济增速为7.5%;过去三年均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之下,“7%左右”看似减量,实则是为结构调整优化留下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正如省长马兴瑞所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5万家,形成电子信息和绿色石化2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网络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形成广州、深圳、惠州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4K产业集群,4K电视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18年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1/5,新能源汽车产量13.27万台、占全国11.5%。就连地处粤北山区、发展意愿强烈的清远,也坚决不做淘汰落后产能的“收纳桶”。拿广清产业园来说,以每亩“投资强度350万元、税收35万元、产值1200万元”三个高门槛立园,成立以来先后拒绝50多个低端或高污染项目。粤语戏称身形高大、健壮结实者为“大只佬”。减量提质注入的持续动能,让广东这个经济体量的大块头,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而无丝毫笨拙缓慢之态。继上年GDP同比增长6.8%,今年第一季度,广东又实现生产总值2.38万亿元,实际增速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存量升级: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央的要求、外部市场的倒逼,更是自身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求变图强。这一点,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的佛山体味颇深。在禅城区,号称“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镇一度拥有建陶企业75家,生产线400条,产能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然而,这里同时也是高污染高耗能重灾区,粉尘排放占了全市九成。为了彻底走出产业困局,南庄打出“组合拳”:研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引入微波供热、3D打印造型等新工艺,应用低耗水、不排尘、反置式抛光、全自动化的新生产线,同时腾出土地,进军以陶瓷物流、会展、研发、总部等为主的现代陶瓷服务业。如今,南庄经关停并转仅余9家陶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陶瓷产业非但没有空心化,更升级走上金字塔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控制的产能占到全国近六成,带动全镇GDP不降反升,去年同比增长6.3%;与此同时,污染排放水平大幅回落。在高明区,年产1亿件成衣的溢达集团面对用工成本的持续攀升,没有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一转了之,而是选择就地转型,先后投入19亿多元实施工业自动化改造,自主研发制衣自动化设备1500多台套,将梭织、针织自动化率分别提升至77%、39%。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曾经的广货风靡世界。陶瓷、制衣,都是最典型的传统产业,也是广东的优势产业,为改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面对逐渐褪色的人口红利、日趋紧迫的资源环境约束,这些过度依赖要素驱动的产业何去何从?在广东看来,没有落后产业,只有传统产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通过产业升级,老产业也能焕发新生机。为此,广东坚持把转型升级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省财政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惠及3万多家企业。一边造血,一边减负。广东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今年1—5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327亿元;制定实施涉企惠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建立与粤商面对面沟通协商、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机制,推动解决制约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给力,企业争气。说到TCL,很多人立马条件反射:那就是个做电视机的。而在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看来,“我国显示行业正迎来新一轮蓬勃发展期,企业必须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将技术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住半导体显示行业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升级的战略机遇,TCL旗下华星光电建成我国首条高世代面板线。目前,华星光电已建成和在建的生产线共6条,合计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产品全线覆盖大尺寸电视面板和中小尺寸移动终端面板,形成了在国内液晶面板领域的竞争优势。增量智变:新科技孵化新动能近年来,用手机“扫一扫”支付已成为国人的生活日常。可是,如果某一天手机没带或不便带,怎么办?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云从科技告诉你,搭载人脸识别技术的自动贩卖机,通过与身份智能识别相对应的账户信息,刷脸即可实现快捷支付。安全不?记者亲身示范,拿照片刷,亮红灯;拿立体的人脸模型刷,亮红灯;哪怕刷的是真脸,表情不自然,机器也会亮红灯。为啥?怕你是被坏人胁迫的呀。“这借助的是我们的‘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各项关键指标领先国际水平。”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云从科技开发出的大规模动态人群特征检测系统、人脸识别自助通关机等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已服务400余家银行、8.8万家网店、31个省级行政区公安、60余家机场,实现银行日均比对2.16亿次、公安战果超3万起、机场日均服务旅客200万人次。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原始研发、核心创新又急不得、虚不得,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指出,必须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恒心和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为此,广东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十二条”、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一系列创新政策,组建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广东坚持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有效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广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此外,“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人才优粤卡等人才政策的落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支撑。针对科技创新依然存在的“缺核少芯”问题,广东在做大做强存量的基础上,瞄准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东方风来满眼春。“大只佬”还在加速。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二期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继两批7家广东省实验室部署建设,今年广东还将谋划启动第三批省实验室。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相继落子,广东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正打开新的无限想象空间。(记者 刘 磊 贺林平 李 刚 邱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