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来韶调研:韶钢经验可看可学莫不出焉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来韶调研:韶钢经验可看可学

1月1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国增、副所长于云江、科研处处长陆俊卿、研究员任明忠等一行来韶关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就韶关市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建设健康城市、双方交流与合作等进行了座谈交流,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谭启源、副局长方贵平、沈步亮、各业务科室及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后,吴国增一行调研了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韶钢园区布局及智慧中心,并听取了韶钢的公司情况介绍、园区建设和碳排放相关情况。谭启源向调研组介绍了韶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大气、水、土壤及固废存在的问题,以及“十四五”期间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谋划,综合施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思路。谭启源表示,在具体工作上希望继续得到华南所的指导和支持。吴国增提出,环保引领经济发展,污染控制应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治理”转变,全面正确理解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使小环保变成大环保。韶关作为省委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生态发展区核心区,华南所将继续提供专业支撑,共同推动韶关生态环境保护,为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于云江表示,发展才是硬道理,环保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结合2020-2035年规划,韶关应建设健康城市,转变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路,实现污染治理到建设健康城市的跨越。思考通过开展哪些工作,持续保持“好山好水”,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会后,调研组一行来到韶钢,了解韶钢的厂区布局、观看韶钢宣传片,参观智慧中心。调研组和韶钢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组指出,韶钢经验可看可学,小屏幕蕴藏着大智慧。【全媒体记者】范永敬【通讯员】欧阳群丽

肌肉派

这位985院士正值盛年,却因何带领团队加盟广东工大?别有内情!

引言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在中国高校,人才流动十分常见。进入双一流以来,人才流动更是进入白热化,其中尤其是高端师资更是倍受青睐。人才流动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因为薪酬待遇,有些是为了更好的平台。一般而言,个别人才出走对于学校而言还可以承受,而团队集体出走对学校造成的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2018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院士团队集体出走,加盟广东工业大学。在这个团队中,包括一名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和3名国家优青。如此优质的团队集体出走,在我国高校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北京师大可谓损失惨重。那么,杨志峰院士为何选择加盟广东工大呢?接下来我们来一探究竟:杨志峰院士人物梗概杨志峰,河北石家庄人。1978年,他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毕业后,他先后获得大连理工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杨志峰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从此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科研能力突出,他先后获得国家杰青等多项荣誉,成为环境领域的知名学者。2015年,杨志峰教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1月,杨志峰院士带领团队加盟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校园一景杨志峰教授在北京师大工作多年,成为水环境领域的知名学者。杨志峰,1963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1978年,杨志峰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就读于水利工程系。本科毕业后,他先后考取大连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并顺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杨志峰到北京大学力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北京大学校园一景1992年,杨志峰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被聘任为副教授。在北师大,他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绩。由于科研能力出色,杨志峰很快就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在此期间,他曾经到香港大学进行方向研究两年。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杨志峰教授逐渐成为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在北京师大,杨志峰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此外,他科研成果丰硕,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景杨志峰教授科研成绩出色增选为工程院士,执掌北师大环境学院多年。由于科研成绩突出,杨志峰教授本人也获得诸多的个人荣誉。他先后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得国家杰青项目资助,成为我国水环境领域内的一位领军人物。他还牵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此外,他还担任包括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等多个重要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并出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2015年,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绩,杨志峰教授顺利增选为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景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杨志峰教授也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1995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和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环境学院院长多年。2016年,杨志峰院士卸任环境学院院长,成为一名普通的教授。如何看待杨志峰院士团队集体出走广东工大呢?2018年11月,一则人事任命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公告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带领团队加盟广东工业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成员还包括多名杰青和优青。该消息一出,引立刻起了坊间的热议。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景至于为何杨院士会带领团队离开北京师范大学,转而加盟实力并不突出的广东工业大学,坊间也是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直指学校管理层对该学科重视不够密切相关,也有人认为是学院内部学术竞争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北师大虽然整体成绩非常不错。但是其中,传统强势学科生态学仅获评A-并列第十。要知道在2012年评估中,生态学位居全国首位,学科实力下滑之大可见一斑。反观广东工业大学地处南粤之地,经济实力非常雄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整体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环境学科,更是成为学校大力发展的方向。2016年,学校整体引进中科院国家杰青安太成教授团队,大大增强了环境学科的实力。广东工业大学校园一景2018年,正值广东工大成立一百周年。在安太成教授的牵线搭桥下,当年杨志峰院士团队得以加盟广东工大。为此,广东工大方面诚意满满,为杨院士团队专门成立了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并由其出任名誉院长。杨院士团队阵容堪称豪华,团队成员中包括一名院士,2名国家杰青和3位国家优青等多位教授。杨院士团队加盟广东工大,对于该校环境学科而言堪称质的飞跃。结语杨志峰院士作为北京师大环境学科的标志性人物,曾经担任环境学院院长多年。如今,由于诸多原因,杨志峰院士带领团队离开北师大,选择加盟广东工业大学。他的离开对于北师大而言可谓损失巨大,而对于提升广东工大环境学科实力则意义重大。对此,你怎么看?祝愿杨志峰院士工作生活顺利!广东工业大学校园一景

夫德

被中央环保督查组“痛批”一年半后 练江华丽转身成治污样本

来源:华夏时报12月4日,谷饶溪溪水现场取样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汕头报道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白练”素来是中国诗人用来形容澄澈清明的意象,发源于粤东的练江也正是因此得名。近年来,由于二十多年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持续污染,练江成为“黑水”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当地政府治污不力、漠视整改的问题更被中央环保督查组痛批。不过,这一切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机制的真正起效发生了改变。12月4日,在练江支流谷饶溪的一座小桥上,《华夏时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从溪水中现场取样,检测出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7.34毫克/升。而就在同一地点,去年6月中央环保督查组对第一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时,取出的河水溶解氧含量仅为0.05毫克/升,颜色浑浊如刚刚涮过墩布的脏水,鱼类根本不可能存活其中。经过500多天的真抓实干,练江的污染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今年1-11月,练江入海口海门湾桥闸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32毫克/升、氨氮平均浓度3.26毫克/升、总磷平均浓度0.225毫克/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述三个主要污染指标分别下降11.1%、23.7%和64.6%,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符合地表水V类标准要求。此前,练江的水质近二十年来一直是重度污染的劣V类。沉重的历史欠账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凭借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贸易港口的地理优势,汕头兴办了一大批“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大大小小规模近千家纺织印染企业沿着境内的练江分散布局。尤其是针织内衣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街巷当中也时常可见打枣、拷克等不同细分工种的私人小作坊,更不用提数量巨大的印染厂。甚至有人说,全国三分之一的内衣都是“汕头出品”。然而,在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曾凡棠看来,这一产业布局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练江的自然禀赋非常差,这么耗水的产业理论上讲是不应该在这里搞的,但是历史上老百姓自然选择了这个行业。”他说。整治前的练江高水耗、高排放的印染业给练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由于长期无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纺织印染企业长期非法排污,导致练江长期发黑发臭。污染物当中大量的氮、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滋生了大片的水浮莲,一度把海门湾桥闸变成了“草原观景台”,几百米的江面上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此外,潮汕地区生活着400多万人,练江流经的潮阳、潮南区却一直没有垃圾处理厂,人们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甚至扔进河里,进一步加剧了污染。如今每日在练江各支流,都有清理水浮莲的船只作业“以前走到溪边,老百姓也跟我反映说水太臭了,我就说,接下来可能要整治了,但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也不知道有没有资金过来。”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溪美村党支部书记、谷饶溪村级河长张楚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除了钱以外,治污更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尽管所有居住在河边的人都不会对污染视若无睹,但他们赖以谋生的工作也同样依靠着这条河。汕头市委领导在总结此前的失败教训时也指出,对群众来说,污染再重都可以忍受,可动了他的奶酪、他的利益就不行。如果不能把群众的思想统一了,即使有钱也干不成。被“震醒”的练江2016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对广东的环保督查过程中重点考察了练江的污染治理,留下了13个整改项目。然而,一年半时间过去,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领督查组“回头看”的时候,却发现这13个项目无一落实,汕头市财政局仅投入600万元用于练江治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督察组听取汕头市委市政府汇报时,有关区县、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项目建设等基本情况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一问三不知,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的漠视程度令人震惊。”在给广东省的督查反馈中,中央环保督查组罕见地严辞斥责。而这震醒了汕头市的领导班子。督查组6月16日离开后,6月22日汕头市长郑剑戈就住到了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谷饶溪。当天,他召集谷饶镇党政班子连夜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从晚上9点开到半夜1点,明确了整治违法违章建筑等工作的具体安排和分工。郑剑戈的驻点是溪美村村政府背后的一座老年人活动中心,距离河边只有两三米的距离,一打开窗子便是溪边。“市长他自己选了这个地方,要离河边近、能闻到河水味道的(房子)。”潮阳区谷饶镇镇委委员黄楚文告诉记者。记者现场看到,屋子里的书桌上摆着一本“驻点日记”,记录了每次来驻点工作的点滴,封面已经被翻得微微发黄泛卷。此外,书桌上还摆放十几个蓝色的文件盒,分别写着工业污染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干流支流监测等等字样,以及电脑、打印机等成为驻点后才慢慢添置的物品。驻点办公用品啃下“源头截污”的硬骨头截至2019年11月底,汕头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驻点居住193人次,现场办公,督促各项整治工作落实。今年5月7日,汕头新任市委书记马文田到任,第二天就到练江进行暗访,一个星期后开始在包干的峡山大溪边驻点办公,组织研究部署练江污染整治工作。曾在广州市担任副市长分管环保工作的他,亲自组织研究、论证和推动“雨污分流”,将此前的沿河治污推进到源头截污。所谓“雨污分流”改造,指的是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然而,这项工作做起来困难不小。潮汕地区的民居极富特色,被称为“下山虎”和“四点金”,无论是山墙式样还是地坪排布,都与“风水”相关。并且,这些建筑历史非常悠久,有的可以追溯到清代甚至更远。要建一条新的管道,势必要将居民家里的地坪打开,仅仅这一点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做去动员工作。雨污分流工作推进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得解决人的问题。最终,“雨污分流”的示范工作成功完成,并在整个汕头市全面铺开,切实从根子上解决污染治理问题。广东省生态环境督察办公室主任赖海滨表示,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当地企业百姓,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有了很大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振聋发聩,唤醒了当地整治练江、保护母亲河的主体和责任意识。”另一个“治本”的工作就是治理企业排污问题。截至今年11月底,练江流域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043家,升级改造903家,搬迁60家。即使183家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印染企业,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汕头市也不再其许可证进行依法延续。企业全都停了产,要搬进印染工业园区后才能复产。而对这些企业来讲,搬进园区不仅意味着禁止偷排污水,还意味着设备的提升。丰城织染是一家已经在园区调试设备的印染厂,其负责人钟进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停产前厂里曾经购进一批新的工艺设备,发现以前染一吨布要产生100至130吨污水,而现在只排放30吨。园区的一位负责人则表示,进入园区的企业将使用这些全新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实现入园聚集同时产业升级。“以前是靠偷排、靠污染环境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以后就不存在这个情况。”不过,偷排是绝对禁止的,目前已经有4家企业因为在等待入园期间因私自生产偷排污水被取消入园资格。据了解,自2018年6月后,汕头市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断然之策,全力攻坚最棘手最难啃的垃圾焚烧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三大山头”,在建的主要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39亿元,2018年以来市级财政已拨付两潮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资金也达到27.6亿元。尽管距离恢复到“澄江如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练江的整治已经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鬼仙沟

杨广丽副主任带队赴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专题调研

调研组召开座谈会3月17日上午,省发展研究中心杨广丽副主任率生态文明研究处一行6人赴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就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了该所李开明副所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在推动广东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及相关成效经验介绍,并就推进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痛点及应对思路进行了深入交流。供稿单位:生态文明研究处【来源: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泊车殿

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选址知识城

2020-11-04 11:07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黄埔区了解到,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等重要科教创新平台落子知识城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和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也相继选址知识城,并于日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选址知识城10月28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与广州市政府、黄埔区政府分别签署《关于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四个出新出彩”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省生态环境厅与广州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双方将抓住“双区驱动”和“双城联动”战略机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广州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省生态环境厅支持广州市黄埔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与广州市、黄埔区合作共建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全力支持广州的绿色发展。根据协议,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选址中新广州知识城,按照“一中心两园”进行近远期总体布局,将立足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聚焦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需求,汇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专家人才,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平台和环境智慧决策核心智库,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创新中心。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示意效果图 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将建设综合科研总部(基地)、生态环境部分平台、产业孵化基地、粤港澳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中心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应急技术与物资中心等。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选址知识城,将实质性支持黄埔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未来成为粤港澳三地环境科技聚焦区,高端科技成果输出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引领大湾区的作用。◆ 知识城科创教育版图不断扩大早在今年5月,知识城启动科教创新区、大科学装置区与中试和应用推广区等重大平台。9月份,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出炉。科教创新区计划引进14所高等院校,依托张景中、杜彦良、郑志明等八位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团队,聚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经济、5G应用、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等领域,依托中新合作平台,强调国际创新资源对接与高端人才输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教育产业生态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知识城的战略定位是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我们将紧紧抓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一核两心多园”城市格局,重点发展知识经济,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园区,打造成为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表示。目前,知识城已引进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院,三所高校9月陆续开学,1600名学生、200余名科研人员以及教职员工正式入驻知识城。未来,科教创新区将发挥研究院校集中优势,发展集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和职业培训三大功能,打造国际化共享式科教创新区。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缪璟、何瑞琪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缪璟、何瑞琪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苏琬茜【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变种人

省科学院土壤环境所召开广东省科学院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进展汇报会

2月4日,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省院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进展汇报会。省科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环境所贺斌研究员、刘芳华研究员、院士团队成员及科研管理部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院士团队代表、贺斌、刘芳华分别对杰出科学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协同治理和系统修复理论技术和工程示范”、百人B项目“南方丘陵区典型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物迁徙转移转化与调控”、百人B项目“电能微生物驱动的甲烷产生及镉砷形态转化新机制”进行了汇报。省科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高度评价了项目实施进展效果,并从不同的业务角度,对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献言献策,希望项目加强院属相关单位的合作,力争在合成生物学,光谱设备研发等方向有所突破,加强与省资源厅等部门的交流,推广项目组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领域的工作,加强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的能力,力争为省政府决策提供更好服务。 近年来,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环境所通过以上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很好地开拓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廖迎新/供稿)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地之下也

2020年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广州举行

11月24日,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十四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先生出席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金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广东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铣成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邵敏、生态环境部环境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傅宁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就环境与能源、二噁英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信息化等领域作特邀主旨报告。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侯雪松在致辞时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十分及时和必要。他高度评价广东在连续31年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成绩,对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利用科技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表示赞赏,充分肯定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在助力科学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应发挥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学术共同体作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一是要提升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污染治理和管理的现实能力,二是要重视发挥科学普及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利用学术品牌和学术交流平台发挥好智库作用。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金銮充分肯定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及此次年会在繁荣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近年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指导下,在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科普助力公民环境素养提升、科技成果筛选推荐与成果转化、举荐青年人才、为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陈金銮表示,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攻坚效果全面显现。2019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9%,比2015年提升8.4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PM2.5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在全国排第3,率先达到世卫组织二级标准;臭氧浓度改善至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阶段性清零。“十四五”时期,广东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计划聚焦水、大气、土壤、固废、核与辐射、低碳、监测等领域重点科技问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攻克臭氧污染治理、地表水溶解氧超标等“卡脖子”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会议实现零碳的同时还精准扶贫本次年会邀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核算了整个论坛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通过购买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在零碳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会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向论坛承办方代表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颁发碳中和证书。年会期间共设置9个专题论坛,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负责人等围绕流域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农业农村环境、海洋生态、自然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毒理、污染物暴露与健康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使命与担当等方面做了7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为助力广东探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广东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年会现场还设置有环保科技成果展厅,展示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创新成果,介绍学会各分支机构,推广优秀生态环境技术和应用示范案例,宣传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和新项目等。来自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省环境科学学会各分支机构,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环保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粤环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今未珠曰

广东省环境保护微生物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召开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微生物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和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主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院士、南京大学任洪强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9位委员专家出席了会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亚南、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周舟宇、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陈桂红应邀出席,实验室部分骨干成员参会。 李亚南和周舟宇分别致辞,向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各位委员专家表示感谢,并对实验室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表达了殷切的期望。随后许玫英做2020年度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实验室在平台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实验室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杏娟研究员、刘飞副研究员和梅承芳正高级工程师也先后做了学术报告。 与会的各位委员专家认真听取了报告,充分肯定了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实验室在科研突破、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开放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曲久辉进行了总结发言,建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广东省科学院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更进一步发挥实验室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明确了实验室下一步的重点建设任务和目标,还极大激发了实验室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热情。 (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周少锋/供稿)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从“光说不练”到“真抓实干”,“污染典型”能否变“治污典范”?——广东练江污染治理追踪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广州12月11日电题:从“光说不练”到“真抓实干”,“污染典型”能否变“治污典范”?——广东练江污染治理追踪新华社记者 高敬“水体污染触目惊心”“垃圾遍地令人震惊”“整改任务严重滞后”……这是2018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练江污染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后发出的通报。督察组称当地治污“光说不练”,提出让汕头市领导去黑臭河边“住一住”,直到水“不黑不臭”。一年多后,这条曾经被督察组点名批评的“污染典型”整改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赴当地调研发现,曾经“光说不练”的汕头市开始真抓实干,练江水质正呈现好转态势。变化:多少年来终于出现“V类水”“7.4毫克/升”。12月4日上午,工作人员从谷饶溪里取水样,现场检测水中溶解氧含量。这个数据让现场人员都感到欣喜,要知道2018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在同一地点取样检测,当时溶解氧仅为0.05毫克/升。谷饶溪是练江流域的一条小河,从人口密集的谷饶镇穿过,最终汇入练江。练江,粤东地区第三大河流,是汕头、揭阳两市的母亲河。近二十年来,练江流域纺织、印染、电子拆解等行业迅猛发展,加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以前我们都不敢开窗户。”溪美村支部书记张楚镇说。他工作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就在溪边,夏天溪水臭味难当,村民纷纷跟他抱怨,他也无计可施。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曾凡棠说,以前练江水质别说是“劣五类”,“劣十类”都有了!河面上铺满水葫芦,看上去倒像是草原!其实,练江污染问题很早就被督察组盯上了。早在2016年11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就指出练江治理计划年年落空,一些早该建成的环保基础设施迟迟未能建成使用,每天数十万吨生活污水直排练江。2018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再次督察练江。督察组随机检查谷饶溪、北港河等,水体均严重黑臭。督察所到之处,水里、田里、岸边、路边、屋边随处可见垃圾。“我们知耻后勇,迎难而上,全面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各项整改要求加速落地,练江水质逐步好转。”汕头市市长郑剑戈说。“数据显示,今年10月、11月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已达到V类。”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主任赖海滨说。阵痛:以非常之举攻克工业污染督察“回头看”时,督察组副组长翟青提出,建议汕头市领导带头住到练江边,“和沿河老百姓住在一起,直到水不黑不臭”。市委书记马文田的驻点就在练江重要支流——峡山大溪旁几米远的一座小楼上。驻点工作情况登记表显示,今年5月15日,他刚上任几天后就带队来这里驻点,督导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进展情况。截至今年11月底,汕头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驻点居住193人次,现场办公,督促各项整治工作落实。住在江边,是为更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地认为,印染企业是练江污染的主要工业污染源。今年1月1日起,汕头市对练江流域183家印染企业持有的排污许可证依法不予延续。这意味着,企业全都停产,等待进入工业园区后才能复产。“这一年是很痛苦的,但我们对搬入园区非常积极。”丰城织染的负责人钟进丰告诉记者。企业以前用老工艺,染一吨布要产生100至130吨污水。若采用新设备,一吨布只排放30吨污水。他说,搬入园区也是一次机遇,企业已经引入4000多万元的新设备,将瞄准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相信3到5年就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治污不是要让企业死掉,而是要让企业活得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郑剑戈说。为留住印染产业,汕头市在技术改造升级补助、服务外包运输补助、金融支持、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职工就业帮扶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印染企业在入园过渡期间及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汕头市2个印染园区正加紧推进,预计2020年底所有企业可以投产。期待:练江如何实现“长治久清”污染容易治理难。积累20多年的污染问题,不会一朝一夕就彻底解决。练江如何实现“长治久清”?汕头市有关领导认为,攻下印染企业这座“山头”,是练江水质能在一年多时间内实现好转的原因之一。同时,汕头市还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断然之策,向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两个“山头”攻坚。汕头市练江流域10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二、三期及配套管网项目于2018年8月16日全面动工建设,截至目前,10座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试运行。练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已建成74万吨/日,新建配套管网840.13公里,污水直排问题大大缓解。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不再“河边堆、水上漂、大风吹”。河道里难觅垃圾的踪迹,不时有工作人员驾着小船打捞河道里的垃圾,做日常维护。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从政府官员到当地百姓,一些人认为练江“没法治”“没必要治”,甚至想放弃治理。如今人们对练江治理越来越有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当前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企业百姓,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有了很大转变。”赖海滨认为,这是中央环保督察给练江整治带来的最大、最根本的变化。当地党委政府从过去“等靠要”“光说不练”到现在领导驻点包干治污;群众从过去“事不关己”“抱怨埋怨”向现在主动参与、积极建设转变;企业投资建厂首先会考虑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许多乡贤还捐资治理练江。一个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局面正在形成。今年10月底,汕头在全市1157个自然村铺开“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建设,2020年6月底完成。潮南区峡山街道桃陈社区已经实施了改造,村里每家每户分别接入雨水、污水管网,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后排入河道。“现在路过村口的桃陈小溪几乎闻不到臭味儿了,有时还能看到白鹭。”村民陈迎辉说,“希望小时候能游泳的河水能早日重现。”【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英

法显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十四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广州举行

南方网讯(记者/陈伟峰 通讯员/粤环宣)11月24日,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十四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先生出席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金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广东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铣成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邵敏、生态环境部环境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傅宁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就环境与能源、二噁英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信息化等领域作特邀主旨报告。侯雪松在致辞时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十分及时和必要。他高度评价广东在连续31年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成绩,对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利用科技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表示赞赏,充分肯定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在助力科学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应发挥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学术共同体作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一是要提升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污染治理和管理的现实能力,二是要重视发挥科学普及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利用学术品牌和学术交流平台发挥好智库作用。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金銮充分肯定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及此次年会在繁荣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近年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指导下,在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科普助力公民环境素养提升、科技成果筛选推荐与成果转化、举荐青年人才、为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陈金銮表示,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攻坚效果全面显现。2019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9%,比2015年提升8.4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PM2.5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在全国排第3,率先达到世卫组织二级标准;臭氧浓度改善至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阶段性清零。“十四五”时期,广东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计划聚焦水、大气、土壤、固废、核与辐射、低碳、监测等领域重点科技问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攻克臭氧污染治理、地表水溶解氧超标等“卡脖子”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本次年会邀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核算了整个论坛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通过购买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在零碳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会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向论坛承办方代表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颁发碳中和证书。年会期间共设置9个专题论坛,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负责人等围绕流域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农业农村环境、海洋生态、自然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毒理、污染物暴露与健康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使命与担当等方面做了7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为助力广东探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广东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年会现场还设置有环保科技成果展厅,展示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创新成果,介绍学会各分支机构,推广优秀生态环境技术和应用示范案例,宣传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和新项目等。来自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省环境科学学会各分支机构,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环保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