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綦宇 导读外资迅速在广东抢占赛道,和政策红利分不开。“政策的大门一旦打开,嗅觉敏锐的外企就立刻进来,先表达投资建厂的态度,然后再慢慢开展具体项目的推进”。距离巴斯夫决定百亿美元投建湛江化工一体化项目不到两个月,又一家全球石化巨头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于惠州建设化工综合体项目。近日,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伍德伦访华期间,广东省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广州签署系列协议,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见证签约。9月11日下午,美孚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与广东省的合作,但有关合作金额方面,与目前媒体报道情况有所出入。“项目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也有可能达到百亿。”美孚方面表示。“但目前还处于相对前期的阶段,无法确定一个最终投资数额。” 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包括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化工综合体项目初步投资协议。该框架协议同时确认了埃克森美孚参与广东省予以支持的惠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包括供应液化天然气的意向。美孚方面表示,因其他两项合作内容“尚在特别初期的阶段”,所以无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具体的合作内容与投资数额,是以合资还是独资的形式在中国落地也不得而知。仅从目前透露的消息中看,该化工综合体项目包括年产120万吨乙烯的灵活性进料蒸汽裂解联合装置,两条高性能聚乙烯生产线和两条差异化的聚丙烯生产线,预计2023年投产。“最终投资决定会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获得各项批准许可以及项目竞争力。”他说。从合资到独资距离上一次美孚在华的化工投资,已经整整过去11年。2007年,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以50%、25%和25%的比例,共同出资400亿元人民币于泉州建设福建联合石化。这是美孚迄今为止在华运营的唯一一个石化项目。11年后,从未在华进行过独立投资,也没有广东石化项目运营经验的美孚,突然宣布在广东大举投资,让许多业内人士颇感意外。“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政策开放的一个转折点。”安迅思中国研究总监李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表示,在外资入华投资的石化项目中,福建联合石化、扬子石化(中国石化和巴斯夫1:1股比投资)是典型的例子,“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才能在中国开展业务,这可以说是行业的惯例。”在这一“惯例”模式下,大量外企进入中国,均选择与“三桶油”进行合作,既保证了原料的供应,生产的化学品在国内巨头的加持下也不愁销路。但是,市场环境在这十几年内的变化,让外资企业开始考虑扩大在华的影响力。随着近年来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举措进一步落地,尤其是在油气上下游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为外商在华独资建设重化工项目扫除了障碍。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化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占据全球化学品市场40%份额的第一大国,乙烯又是化学品中产量、消费量第一的品类。近年来,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需求的快速增长远远大于供给的增加,外资在华布局化学品深加工产线顺理成章。在李莉看来,外资迅速在广东抢占赛道,和政策红利分不开。“政策的大门一旦打开,嗅觉敏锐的外企就立刻进来,先表达投资建厂的态度,然后再慢慢开展具体项目的推进,”她说,“对于企业高层的决策能力和速度要求是很高的,谁先进来谁就抢占了先机。”一位石化类外企的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外资投资建厂的习惯来看,一般这样的投资计划都经历过非常缜密的研究,包括选址、市场容量、建成后的现金流情况等等。“选择独资进入,一定是对这一生产基地的未来前景有着十足的信心。”他说。广东化工版图无论是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石化企业,广东已经成为全球竞相投资的热点,或是新建或是扩建,近几年产能的扩张速度令人侧目。2017年,中国年产乙烯超过1800万吨,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国内来看,广东省年产乙烯248.18万吨,位居榜首。省内坐拥湛江、茂名、惠州和揭阳四大石化产业基地,均布局百万吨级别的乙烯产能,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化工龙头省份。在这四大化工基地中,有两大(茂名、湛江)被中石化纳入囊中。其中茂名对于中石化尤为重要,其年炼化能力超过2000万吨,乙烯110万吨。中石化近期公布的新一轮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中,茂名成为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炼化基地,还将会有进一步的扩建计划。湛江则是中石化和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1)合资的中科炼化一体化所在地,总投资590.13亿元,年加工原油1500万吨,生产乙烯100万吨。该项目是目前中石化最大的在建项目,将于2019年建成投产。惠州是中海油在全国布局最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在去年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炼化能力超过2000万吨,乙烯超过220万吨,同时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七大化工基地之一,近年来共吸引石化产业投资超过1600亿元。揭阳则是中石油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合资(60%:40%)的中委石化项目,在谈判超过七年后,于去年中旬敲定最终合作协议,预计在2020年底投产运行,年炼化能力2000万吨,目前并无配套化工项目。而在整个广东的化工产业布局中,已经可以见到不少外资企业的身影。2018年第二季度,荷兰皇家壳牌与中海油联合投资的中海壳牌乙烯扩建工程正式投产,年产能翻倍达到220万吨/年,建成后成为广东省单体最大的乙烯产线,也是壳牌全球最重要的三个石化中心之一。另一大化工品类PTA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投资方为国际石化巨头BP和珠海港(92%和8%),三期工程共投资120亿美元,年产能高达235万吨。算上两个月前在湛江宣布投资100万吨/年乙烯产能的巴斯夫,和近日宣布投资广东的美孚,外资石化龙头企业可以说“云集”广东,带来的不仅是资本,还有更高端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政策红利护航在去年底公布“外资十条”政策后,广东省吸引外资的步伐骤然加快。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790.7亿元、增长3%,比全国1.1%的增速高1.9个百分点。就在9月6日,广东省外资十条的《修订版》公布,据本报此前报道,包括在市场准入部分,由原来的“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变为“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在保障用地部分,新增对2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全额奖励用地指标;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部分,委托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对部分外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进行审批和管理。在外资十条的政策支持下,巴斯夫百亿美元的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落地湛江,两个月后美孚又以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设厂。两大公司都对广东省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与广东省政府签署的协议充分表明埃克森美孚推进该项目的意愿,积极将项目从概念转化为具体实施及竣工投产,”9月11日,埃克森美孚全球化工公司总裁魏若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高度重视政府的支持及其推进此类大型项目的宝贵经验。”“在过去的合作中,广东省政府和各地区政府在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提升营商环境的同时给了巴斯夫很多的支持,为我们在当地的运营保驾护航,”巴斯夫方面一位接近高层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次的商谈,各级政府的高效、务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在伍德伦结束在广东的行程后,9月7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见面。李克强总理表示,为中外企业提供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是中国政府的职责。(编辑:林虹)
许志晖刘芳出席入驻暨签约仪式3月1日上午,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入驻仪式暨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签约仪式在茂名高新区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市政协主席刘芳出席。入驻仪式上,许志晖宣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式入驻,并与其他市领导一起为研究院、中试基地入驻揭牌。据悉,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是经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平台,目前已经引入了10支中试创新团队及10位领军、紧缺拔尖人才。随后,许志晖、刘芳等市领导见证茂名高新区管委会与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茂名高新区合作建设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形成集材料研发、孵化、产业加速于一体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共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定位高、市场效益好的新材料企业。许志晖、刘芳等市领导还前往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项目选址现场,实地了解中试基地、加速基地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并参观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展厅和实验室。许志晖强调,要做细做实中试基地项目,进一步细化项目资金、合作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内容,学习借鉴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经验,打造共性技术和专业功能性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打造全国有名气的中试试验场所。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加速基地项目落地见效,同时把加速基地项目的合作模式总结好、概括好、宣传好、推广好,吸引更多先进新材料项目来茂名,推动高新区产学研一体化有新突破。要在软硬件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和资本“双孵化”,大力提升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吸引力。市领导王创、吴刚强、李多民、崔锡明,市政协副厅级干部、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法定代表人、常务副院长章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院长纪红兵出席活动。记者 赵艺 通讯员 茂新 胡炜杰【来源:茂名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坚持创新引领,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1月28日,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茂名迎宾馆召开。市领导李多民、崔锡明,市政协副厅级干部、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法定代表人章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院长纪红兵等出席会议。据介绍,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是服务、支撑和引领茂名及周边地区在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变革一体化的基础技术创新、先导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当天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管理团队、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战略与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管理制度、成立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子公司、扬帆计划建设目标和资金使用计划事项。会上,李多民当选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并对绿色化工研究院建设提出工作要求。他强调,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建立灵活体制机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打造世界级的绿色化工园区。二是强化平台支撑,要整合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资源,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投入,助力高新区冲刺国家高新区百强。三是强化柔性引才,发挥省“扬帆计划”资金的引导作用,柔性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四是强化产学研结合,主动“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先进成果和经验,向世界标准看齐,加强与清华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记者 张越 通讯员 胡炜杰【来源:茂名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9月29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王杰副院长一行5人到访化工研究所。省科学院市场拓展部有关同志陪同调研。所长文武、学术带头人曾炜、科办主任张磊及新材料研究博士团队参加交流。 会上,文武介绍了化工所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及未来发展规划,曾炜介绍了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以及能源采集系统项目情况。王杰介绍了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的总体建设目标、运行机制保障、建议进展等情况。双方就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科技项目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交换了意见,均表示要加强信息沟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共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省科学院化工所 彭丽芬/供稿)【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可以看到中科院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清北复交浙科南领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科研界强势崛起。让中科院系统的各大研究所深感压力,只能加快步伐努力前进。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中科院化学类各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设备一流、成果丰硕,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6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理研究所(大连)中科院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于1948年12月。现有职工10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1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长春应化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主要突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和电分析化学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领域的综合集成开展研究工作,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中科院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8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9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中科院过程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研究所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化所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具有一流且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亿余元。截止到2017年年底,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主要包括973项目2项、973课题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支撑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1项;重大研发项目1项、重大研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2项,专题4项;STS项目1项。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国家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定位: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面向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亚科技合作和国家航天与海洋需求,加强维药现代化学科建设,推进维吾尔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电子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学科建设,为各类元器件抗累积辐射效应加固和可靠应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能力;加强敏感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为我国航天、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探测装备所需的温度传感器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保持优势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维哈柯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为新疆长治久安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强化中科院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强化与中亚等国家交流与合作,强化院内合作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研究所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和中亚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据南方日报18日消息,广东已建立化工园区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无法封闭管理、安全风险高等无法整改的化工园区将陆续退出。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方案》。截至目前,方案及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的重点任务中,化工园区确定安全管理机构、重点化工装置在线监控等17项重点工作完成。今年来,广东省保留的31个化工园区除主动退出1个外,其他4个由于无法封闭管理等无法整改原因,将在近期陆续退出、取消化工园区定位。
“汕头建设省实验室意义重大,汕头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高地,作为省实验室的实验启动区,发挥了省实验室开放式科研创新平台作用,同时提高了汕头大学学科建设的科研水平,带动地方产业的经济发展,两者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昨日,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汕头筹建广东省实验室化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机遇难得,届时,实验室学科研发方向重点为先进化学制造领域。汕头建设省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经济特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知名度,吸引高端人才入驻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发展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城融合、相得益彰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省实验室的部署,我市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紧锣密鼓开展前期筹备工作。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先头部队,我市省实验室今年内启动建设,并初定挂牌成立时间为今年11月份。汕头筹建广东省实验室承载着特区二次创业、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实验室以先进化学制造(暂名)为重点建设方向,主要考虑汕头市乃至粤东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主导产业基础较好,化学制造方向将对粤东和广东产业起明显支撑作用。据统计,去年我市化工塑料产业规上产值642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8%;创税20多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收入14%,粵东化工塑料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汕头塑料原料进口量排名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最大的化学试剂供应地、中国三大化妆品产业制造基地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拥有西陇科学、光华科技、拉芳家化、名臣健康、美联新材、星辉化工、龙湖科技、贝斯特等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材料+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装备水平对材料制品的性能和产业应用至关重要。我市轻工机械装备产业也主要是化工塑料、高分子薄膜等化学化工材料的加工、制造,同样聚集了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金明精机、达诚机械、汕樟轻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规模达80多亿元。同时,化学是现代产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及酵母,玩具、服装生产都用到,纳米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牵一发动全身,带动辐射作用强。目前,汕头省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究团队的对接工作逐步开展,据悉,中科院过程所、应化所团队积极表示合作意向,将于5月下旬来汕具体考察洽谈落户汕头事宜。下来,我市将计划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和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集中时间完善《汕头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方案》,争取7月份将相对成熟的方案提交省科技厅,适时向省政府申请建设汕头省实验室。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科技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工作,逐项抓好推进与落实,全力推动省实验室建设,按照11月份挂牌的目标倒排工作时间。”据目前建设方案,结合专家的意见,初步按照省关于实验室建设争取多中心、分布式的构建方式,汕头省实验室建设载体初步考虑选址为汕头高新区核心区、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东海岸新区。高新区分中心侧重于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公寓配套等,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所设分中心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东海岸新区作为化学化工企业联盟产业创新实验中心用地,主要是鼓励引导大企业投入实现技术和产业对接。“去年底,汕头大学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人员配备,目前,学校已把原医科楼腾出来作为实验室启动区,共1.2万平方米的研发空间”,林丹明副校长说。汕头日报记者 陈文惠(来源:汕头发布)
茂名,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矿产资源、轻工纺织、医药健康、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在茂名这个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坐落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这所高校就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源于1954年创办于广州石牌的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92年7月,学校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与广东省茂名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茂名学院;2010年,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数十年的办学历史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5.96万平方米,分官渡、西城、光华3个校区。校园景色优美,设施齐全,环境非常幽静,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2017年11月,在增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协议签署仪式上,广东省教育厅分别与茂名市、江门市签署省市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8-2022年将获得茂名市政府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18亿元用于学校西城校区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经费2.5亿元。共计30.5亿元。计划到2020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领域相关学科专业水平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提升100位左右,并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到2025年,争取办学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理工类院校60位左右。因为学校不在珠三角,学校特色在石油化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录取分数在广东省内总是公办本科院校垫底的,也因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是个潜力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如今获得省市重点支持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入选了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很快。如今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他,就像一头老子的智慧青牛,博学多才。踏着坚实的潮汕大地,仰望浩渺无边的灿烂星空。他,又像一头无私无畏的拓荒牛,默默耕耘,在苍茫的潮汕大地上,拉着厚重的铁犁,弯着魁梧的身子,一步一个脚印,负重而行,艰难前进……终于,他顽强地掀翻了这片坚硬而又干涸的耕地,撒下了饱含生机、充满希望的种子。如今,看到这金灿灿、绿油油、沉甸甸的累累硕果,他从容地摇动手中的羽扇,欣慰地挥去咸涩的汗水,意味深长地露出了满意、但不满足的微笑。他出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成长于日新月异的新社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攻坚克难。作为一名共和国培养起来的新中国大学生,向新时代递交了一份知识改变命运的优秀答卷;从农耕文明走出来,他以坚定的政治觉悟,严谨细致、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和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成为潮人工业文明的带头人。他倡导实业与人才并重,所到之处,地方经济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的一个缩影;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他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溯源追根,倡导精神回归。教育后人,尤其子孙后代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是一名考验合格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人正直,德行优良,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拓荒与奉献——记原汕头市副市长杨辟明先生2020年的夏天,笔者慕名拜访德高望重的杨辟明先生。先生今年85岁,身材魁梧,面部轮廓刚劲柔韧,目光坚定而柔和,有大丈夫气概。一身唐装,一顶礼帽,纸扇轻摇,微风轻送,颇有儒者之风。他思维敏捷清晰,记忆力强,就像一部装备精良的电脑,只要接上“插口”,几十年来的生活、学习、从政经历,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都可以随时调出精准资料。他赠送一本和夫人编撰的《博古轩集珍》,笔者花了很长时间在其《诗词寄怀》中阅读他所创作的300首诗歌。《诗经》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按老人家的说法,他编撰该专辑时,是类比诗经的,他认为诗经有305篇,但该书选取300篇,不谮越。不过,从他的诗歌专辑中,笔者却看到“诗圣”杜甫的影子。就像杜诗把自己的一生都放进去一样,杨辟明把从揭阳到汕头从政经历的感触,他的生活片段,几十年来关于他的个人,家庭,以及游历,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300,可谓一部名副其实的“诗史”。他的诗,笔下生辉,深邃隽永。随着他思路的脉络与他的诗歌、他的年龄一起阅读,便觉得抱诚守真,心存社稷。情当境而发,意则内涵成体。这种真实的写照,就是人生的大道,学做人的大智,学做事的大端。读他的诗与人生,方才明白,那是因为有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心胸境界高远,才能担负如此重大的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了解其成长历程,从拜读他撰写的诗歌《人生轨迹——足印》开始。人生轨迹足印余诞海滨邹鲁地,清清河水绕屋矶。五龄朦胧进私塾,十六县城诵书诗。十八负笈投理工,廿二奉派回梓里。人生长饮榕江水,哪敢忘本不思归。一、学习改变命运,从放牛娃到高级工程师杨辟明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成长于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年代,他亲睹外族入侵时期人民的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祖国落后、山河破碎的满目疮痍。他立志成才,努力奋斗,报效祖国。他从小聪颖好学,过目成诵,读过私塾,后进入普通学校。虽然成绩优异,可惜家境贫寒,读小学三年级时为贴补家用,不得不被迫中断学业,帮人家放牛赚取口粮。虽身处逆境,但他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学业。一年后重返学校,直接超级升读五年级,从此便心无旁骛,更加努力学习。杨辟明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1954年初中毕业后,他考上揭阳最好的高级中学——揭阳一中。他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同窗好友,后来成了他的人生伴侣。高中毕业,在面临人生重要抉择的关口,中国院系调整,将中山大学工学院、湖南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学院、广西大学工学院等四个工学院整合在一起组成华南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学院就设在中山大学原校址,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的工程师。为改变民族的面貌,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追赶世界技术前沿,需要完善工业体系,需要现代经济理论,需要培养年轻一代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他报考华南理工学院化工系被录取,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见到上面写着:恭喜你成为中国未来的工程师。心中甚为激动。风华正茂的杨辟明在这所新兴的高校看到民族工业光明的未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时间已经过去64年,但博闻强记的他还能够清晰记住1957年到广州读大学的情景。“那时乘坐木炭车,车后背着煤气发生器。从揭阳到华工,必须历经两日一夜。当车到鲘门已近黄昏,没有电灯,只有一盏昏暗的街灯照见四周,影影绰绰。稍事休息,半夜有人唤醒起床,我们迷迷糊糊起床,又出发了。现在乘坐宽敞明亮的动车,到广州只需四个多钟。这种动车速度、巨大变化靠的就是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大学期间,他为人正直、品德优良,刻苦拼搏的精神深得大家的赞赏。毕业后,他不负众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从助理工程师晋升到高级工程师,从揭阳县长、普宁县委副书记、中国广澳开发公司总经理、汕头市副市长到中共汕头市委常委兼汕头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再到成为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奋进。他孜孜不倦,探究经济典籍,由他工作实践创作的《论汕头高新技术的发展战略》一文被刊登在《市场经济》刊物,首次在全国提出“高科技区内区外联动,筑巢引凤”的发展思路。二、改革初试,揭阳“剪刀县长”喜忧参半广东省揭阳县从明朝到清初,以农业为主,对外贸易主要是稻米和蔗糖。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落后,几近瘫痪,解放后,市区榕城得到了发展。但到1978年,揭阳县城榕城的范围,也就是管辖着今天的中山、西马、新兴、榕华四个街道,而新兴也只是在榕华大道以西地区为城镇居民区,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城郊农村。1984年,杨辟明任揭阳县长时,改革开放正处于第一阶段的摸索期,即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这个时候,需要在保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引入某些市场因素,完善和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促进市场化进程的演进。但如何演进,还须摸着石头过河。善于学习的他对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工业化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套理论认为,即发展中国家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去,整个社会生产力就会增加;赫希曼将其不平衡发展战略建立在“联系效应”论基础上,认为发展中国家把资本投入到联系效应最大的部门使有限的资本产生最优的效果。这一时期,普雷维什、维克斯等人认识到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指出在工业化初期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善于学习、善于取法的他对如何建设现代工业、如何引进外资有着成竹在胸的战略思考。(一)西装革履,政府官员招商引资在其职必谋其政。当时揭阳县人口一百多万人,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干部的工作生活,都要县长杨辟明操心。而当时,揭阳的财政收入大概只有5千5百多万元,主要用在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其他用于水利基本建设,日子总有捉襟见肘的局促。他意识到,必须调整工业布局,转变思路,完善交通,才能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当时不少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依然一头雾水,还保持着以往流行于潮汕一带腰系浴布蹲田头的习惯。他意识到,要干好一项工作,特别是推动揭阳经济的转型创新发展,必须善于团结、带领、激励同事们干事创业。必须通过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大家施展才华、多作贡献,让更多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崭露头角。他多次跟干部强调,“要改变揭阳纯农的状况,必须工业兴县。现在改革开放,你们要穿上西装系上领带,以良好的形象去招商引资。”他的话如醍醐灌耳。在他的引领示范下,一群干部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到港澳等地招商引资,以亲情乡情打动企业家。他们良好的精神面貌,暖心的话语,让远走他乡的华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不少人表示了回家乡建设的意愿。揭阳工艺厂、荣泰塑料厂等一批企业就这样应运而生,杨辟明在位期间,揭阳涌现了许多社队企业,收入超过农业,揭阳的现代化建设开始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因为有大批企业落地,杨辟明经常应邀参加企业的剪彩,被称为“剪刀县长”。离开揭阳四十年后,以上所提的企业,今天依然推动着揭阳支柱产业的发展。(二)路通财通,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发展工业,必须交通能源先行。揭阳是水网地带,到县城要乘船,交通极为不便,一旦碰上刮风下雨,大事急事,更是束手无策。在杨辟明任揭阳县长的三年期间,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致力于桥梁建设,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使揭阳桥梁从无到有,崩口大桥、北河大桥、南河大桥三座大桥如三道彩虹,让揭阳桥通、路通、财通。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枢纽的建设,只有交通便利,才能够将地方经济的特色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所以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方公路的建设。改革者必定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既有来自于旧观念与新观念的碰撞,来自于不同维度者同频的艰辛,也有对既得利益者的威胁等等因素。但改革必定如洪流般一往无前。为了改变揭阳面貌,让揭阳走上一条光明大道,杨辟明做了许多开天辟地的举措。他继续为揭阳谋篇布局,延伸公路,拓宽公路。“交通既是经济建设中的一环,也是让人民出行安全与便利的重要保障。”他把揭阳的一些老公路从8米宽扩大到16米宽,许多人不理解, 认为他不珍惜土地。他说:“不是我不珍惜土地,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必须修建公路,路通才能人通财通。”修建公路、扩宽道路又涉及到拆迁问题。他通过种种途径做通老百姓的工作,外面广播一直不停呼吁大家配合迁拆,老百姓不理解,埋怨不断。在学校当老师的妻子听到群众的骂声很害怕,要求他罢手。但站在更高层面的他,明白揭阳县建设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观念问题。作为一县之长,必须从县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他的做法不是盲干,而是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方面的概况,而积极推进的具有较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县城。这种理念,执政者有,但大多数干部还没有,更别说普通老百姓。如果当一个县长没有这种远见性、预见性和全局观,又如何做好功在千秋,利在后代的好事。只要能让揭阳的明天更美好,杨辟明将自己的名誉置身度外,克己奉公,一心为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一代代的改革者继往开来,致力于市政建设的发展。 1987年揭阳县第一次扩容,紧跟着县城东部的崛起,原来的过境公路迅速改建为市政道路,称榕华大道。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县城建成区已经扩展至东二路。一批批企业学校相继在这里落户。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第二次扩容,2012年揭阳第三次扩容,一次次的变化,揭阳不断成长。几十年后老县长杨辟明重回揭阳,见家乡的跨江大桥如彩虹般美丽,道路纵横交错,宽阔平坦,以前颇有成见的老乡亲不停夸奖老县长有眼光,有魄力,他殊为激动,于是撰诗一首巨变依稀别梦卅春秋,忆昔观今故里游。古邑追思进贤阁,新声吟咏揭阳楼。银鹰展翅腾天宇,广厦如林耸岸陬。车水马龙桥上望,心潮滚滚涌江流!(三)暖心政策,吸引华侨兴学育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将落实侨房政策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任务。杨辟明是这项政策的有力执行者。他更希望通过政策落实,安抚海外华侨的心,请他们回家乡发展,造福桑梓。但此举也让老百姓不理解。杨辟明做大家的工作 :“要落实政策归还他们的房子,意义重大。这些海外华侨经济实力好,大多数都在外地做生意,他们不愿意回来。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去感动他们,让他们回家乡建设。”杨辟明组织县干部置买服装、礼品,带队到深圳住了三夜,并带去一场连接乡情乡音的潮剧,跟华侨推心置腹,请他们回家乡看看。海外华侨见到县长等人穿西装系领带,形象端庄,谈吐文明,抛弃了故乡落后的成见,激发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爱国爱乡热情空前高涨。于是不断有爱国华侨回揭阳投资办厂,兴办教育。教育是培养家乡人才,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十年浩劫,知识分子与教师沦为臭老九,受到诸多不公平待遇。改革,需要人才。作为知识改变命运受益者的杨辟明,在推动落实侨房政策中,不忘跟华侨畅谈家乡的教育现状。任职三年来,在他的呼吁下,华侨捐资建校,统计达到三千多万元。揭阳一旅港企业家,在家乡有一套百鸟朝凰的建筑老宅,位于老市政府背后。当杨辟明跟他说房子要归还他,他甚是高兴。见到房屋破烂,决定花四十万元重新修缮,并以每年一元的租金租给县政府,他自己拥有产权,但承诺可以作为教师宿舍,还在外面再建五层楼给老师当宿舍。临走时他意犹未尽,愿意再捐建一座中专学校,培养人才。县政府很快给他划出了 45 亩地,由他捐资四百万元兴建一座学校。为解决编制问题,杨辟明专程去省有关部门申请几十个农转非的指标。一年后学校落成,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旅外华侨的关注。另一华侨看到学校环境优雅、书声琅琅,也萌生捐建一座学校的想法,以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在杨辟明的斡旋下,一座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学校也竣工了。一位来自泰国的华侨在接到政府归还他的三栋老宅后,甚是激动,他把老宅建成一座学校,后面还建了一栋大楼。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学校,成了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解决了当时学校破烂,办学条件差、教师没有归宿感等问题,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广大学子从华侨爱国爱乡的义举中找到榜样的力量,勤奋学习,回报社会。杨辟明在揭阳任职三年,以新观念改变旧观念,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拓荒牛的拼搏进取精神促使揭阳从农耕时代迈进工业文明,为改革开放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三、振兴普宁,为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打开网络,关于广东省普宁县的描述甚多。这里是全国的人口大县,今天的普宁,多次被评为最宜居县级市。也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市场、服装市场的集散地,经济繁荣。普宁市的发展,得益于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普宁人敢为人先,拼搏进取。而普宁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杨辟明在位时为普宁所做的贡献。作为一个改革者,杨辟明在揭阳一任县长,业绩显著,但揭阳群众还没法完全接受他的超前思维。1987年组织安排他到普宁县当常务副书记,他在普宁任职只有一年六个月。当时普宁财政收入比揭阳落后,一年才三千多万元,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没有像样的工业,主要是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口大县,这里人口众多,城市规划滞后,能源不足,严重阻碍普宁的发展。作了一番调研之后,结合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推进,他提出了振兴普宁的大战略。一是一定要规划普宁的能源布局,交通布局,而且要紧锣密鼓落实到位。二是针对普宁加工工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促进加工企业,增加收入,扩大规模,从而提升普宁经济。杨辟明通过研究政策,发现当时国家外汇储备很低,已经不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于是政府出台了将来料加工转化为补偿贸易,以出口退税的方式增加外汇储备的方案。当时这套政策还很少人能够读懂,更谈不上利用政策。将来料加工转化为补偿贸易,出口产品可以退税,普宁的服装加工等企业就是在国家鼓励出口退税的政策中受益而迅速发展。“一定要用好国家政策。将来料加工改为补偿贸易,出口产品可以退税,这种思路了不起。”他在开动员大会时耐心为企业家分析讲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为企业的发展和普宁经济的发展呕心沥血,废寝忘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一系列的举措,普宁从一个落后的县变为汕头地区最先进的县,仅用一年多的时间,普宁县财政收入翻一翻,达到六千万元。当时,普宁电力工业由农业管辖,电压等级只有三万六千伏。对能源建设工业发展深有研究的杨辟明认为能源不足将会成为普宁发展的畔脚石。他提出普宁电力要升级,并表示要跟汕头电力局领导沟通。 他的意见遭到很多干部的反对,有的干部认为普宁有三个电站已经足够,有人甚至认为书记是在要权,此举是画蛇添足,自寻麻烦。杨辟明用一套具体数据予以反驳, “三个电站实发电力怎能满足普宁工业的发展?目前还要靠上边电网来送电,电力不足,企业如何发展。”最终,他找到汕头市电力局的领导 ,分析普宁的经济发展情况,请他们将农业用电划为工业管,成立普宁电力局,将三万六千伏的农电变为工业用电,并由汕头电力局出资,升级为十一万伏。通过这种改造方式,普宁将拥有三个新的三万六千伏的变电站,每一个有二万千瓦 。他怕因为自己调离普宁而使计划搁置,便要求电力局领导说“ 一年后一定要建好电站,把三个农电的变电站移到山区。”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普宁建造了三个变电站。变电站建成后,原来的农电站移到山区,占陇的移到大怦,大坝的移到南洋山,里湖的移到船埔。为普宁未来的发展做好能源布局。至今,普宁的电力仍沿当年的基本布局。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便利的交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当时普宁的路道基本都是沙路,经汽车长期不断碾压变得崎岖不平,每到刮风下雨,道路更是泥泞坑洼,出行甚是艰难。杨辟明希望将普宁的公路修为水泥路,使普宁的经济发展提速。于是他到省交通厅请示领导:“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在揭阳任职,道路大部分修成硬质公路,普宁要发展,也应该建硬质公路。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因为他在揭阳期间的政绩,给省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当交通厅长到普宁考察时,了解到普宁的变化和短板。杨辟明提出修一条从流沙到揭阳县城的水泥路,需要大额财政拨款,厅长答应了。鉴于洪阳是普宁的老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城镇经济发展不错,棉湖则是工业重镇,也是潮汕地区著名的集镇,杨辟明提议在普宁和洪阳以及棉湖之间修一条路,也得到落实,改变路险山头多,骑单车艰难的困局,促进三地协同发展。一年六个月,转瞬而逝,但对于人民公仆杨辟明来说,却是随时随地发光发热。当年年底,他到普宁最贫穷的乡村考察慰问,看到当地路道破烂,一雨成灾,村民都无法出门,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坐不住了,立刻让当地政府打报告申请资金用于修建道路,随后他再一次亲赴地方公路局领导。当时已接近年终,财政已经拨完,领导劝他等明年再申请。但他还是不罢休,强烈要求申请指标,得到指标后即刻动身到汕头联系汕头相关部门,直至收到拨款。路修好了,听到老百姓的欢声笑语,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郑板桥有诗云“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以说形象表达了杨辟明对老百姓的生计温饱、快乐忧愁的殷殷关切之心。正当杨辟明准备在普宁大展宏图时,汕头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调他来汕头任职。普宁的干部群众都舍不得让他走。这是一头具有无限开拓精神的拓荒牛,所到之处,必然生机勃勃,硕果累累。试想想,从道路、电站到工业、经济,普宁整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单纯说电站,普宁不用花一分钱,就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按现在的投资,建一个电站就需要资金上亿元。为了留住杨辟明,普宁县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还组织了二十多人到汕头找市委书记林兴胜,强烈要求让杨辟明继续留在普宁任职。面对这么多殷切的面孔,林兴胜书记说:“你们回去吧,汕头有更重要的事要他来做。”作为一个化工专业的精英,杨辟明在普宁的工业梦想得到拓展,也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他也多么希望能留在普宁工作,让普宁的工业布局真正形成起来。他的内心一直在描绘普宁工业大发展的蓝图,普宁人民也在他身上看到一个无限的美好前景。但林书记坚决地说:“你一定要来,否则大石化谁来推动?”当时汕头要推动大石化,而全汕头拥有有本科化工系学历的,只有杨辟明。未来,等待着他的,将会是什么呢?那一片浩渺的大海,时而温柔,时而狂飙,是如此的难以琢磨。但作为人民的公仆,他必须顾全大局,服从组织的安排。四、 助推改革,做好汕头特区发展的急先锋汕头于1860年开埠,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汕头,人文浸润,温雅积邹鲁之厚重;江海交汇,浩荡育翰海般胸臆。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汕头以百载商埠,经济外向而闻名。1980年,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汕头的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精神与改革开放波涛汇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设置汕头为经济特区,从龙湖西侧1.6平方公里的沙丘起步,把握先机,经济腾飞,奇迹屡创。最终成为234平方公里的新格局。四十年特区建设,百业兴,宏图展,广厦摩天,获得中国城市综合50强、中国环境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荟萃科技、文体精英,拥有外贸、港口、旅游等优势,成为华人、华侨商贸热土,为贤士展示的舞台。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特区建设者,杨辟明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一) 临危受命,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广澳杨辟明多次提到了学习这个很传统也很现代的问题。他说了一番话:“知识在不断更新换代,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以半导体为例。五七年读大学时, 接触到一种材料,叫电路板。 现在叫半导体。如今已经达到第六代,第七代,如果我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正是他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善于通过学习和创新来调整自身的优势,善于出色地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而得到林兴胜书记的赏识。汕头要发展,必须站在新的学习起跑线上,朝发展沿海化工工业的道路去铺开改革开放的蓝图。初来咋到,市委书记林兴胜找杨辟明谈话,推给他一个烫手山芋,组织决定杨辟明任中国广澳开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当时因为经营不善,广澳开发公司已经负债一个多亿。从政界走进商界,意味着角色的巨大变化。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凝视创建于清朝时期的日夜守护的助航标志广澳灯塔,杨辟明意识到,将企业家这个角色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且积极创造、创新,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技术进步,都必须有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应用,对未来做出独立判断。杨辟明刚到任,碰上政工大会,有人请他发言,他扫视大家一眼,说了三点,表明自己的立场:“组织让我来发展企业,既来之,则安之。首先,我没带来一个干部,依靠大家来帮忙,大家团结一致,其利胜金,不要给我制造困难。第二,广澳企业,当前情况我还不熟悉,还需要做调查。但我认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有企业精神。我给广澳提炼了企业精神:团结,奋发,开拓,创新。团结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致,不要搞分裂。奋发,不要因为欠债而垂头丧气。开拓:每个人要有开拓精神,把广澳做好。创新,要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最后,他呼吁大家:“当前,一般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工作岗位都应该创新。财务部门要开拓财源,建设部门要搞好建设。技术部门要搞好科研。希望大家围绕这个精神来发展。明天开始,你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的,带我去广澳各处看看,每一个山头我都要去爬,要深入了解。”调查后,他提出几点思路:“必须搞好基础设施,第一,我们首先要建一个发电厂,买两台一千匹的柴油机。第二,要修路。第三,要引水。只有三者具备了,才能解决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其实接下来如何做好企业,他已经心中有数。广澳的资源除了荒山,再无其他,但在他眼里,荒山也是财富。他曾在礐石最高处登高望远,遥望汕头市区的南岸——广澳,只见海天一色,江河入海,碧海银波,当然也能见到风景区清代英国驻汕头的领事馆,领略汕头商埠由来的腥风血雨。他坚信,有强大独立的国家,广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金色的海岸线,有未经开发的天然良港,这里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何摆脱广澳困境?他通过学习西方出色的市场技巧,有了一种“智者察于未萌”的非凡远见。一套组合拳下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建造销售别墅,积累了广澳的第一桶金。随着振兴广澳第一仗首战告捷,广澳开发公司又在南湖征用了土地,修路引水,做好基础生活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投资者。广澳的建设步入正轨,并在经营中逐渐积累经验、资金和财富,不但还清了广澳一亿多元的欠款,而且公司得到迅猛发展。广澳开发公司成为拥有多家直属公司、以及生产性企业的集团性公司,广澳片区的开发形成规模。在广澳开发公司如火如荼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杨辟明没有忘记解决广澳公司周边七个村庄的群众生活难题。他深深懂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你是一县之长还是企业总经理,立党为公、一心为民,这种基本底线始终不变。广澳三面环海,淡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也极大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老百姓梦想着自来水,梦想着幸福。帮助解决当地百姓饮用水难题成为杨辟明的燃眉之急。当广澳集团的自来水接通后,他便着手帮当地农民付自来水的开口费,让农民可以来泊水,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德兴之时,必有亲民之举;政通之日,定现为民之善。”打开自来水开关之时,群情激昂,欢呼雀跃,老百姓纷纷涌向水边,争相捧饮清澈自来水。他的心滚过阵阵的暖流。因教育而受惠新生的他,无论从政或者从商,从来没有放弃以教育改变贫寒子弟命运这一人生使命。他考察到当地学校已经破烂不堪,深感教育是培养农家子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树立一个坚忍不拔志向从而走向一条理想道路的不二法门。于是,广澳开发公司又为每个村修建一座学校,解决当地孩子读书难的问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至此,杨辟明终于以良好的业绩来回报组织对他的信任。他的业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体现在助推改革发展上,敢于破冰;体现在增进内部团结上,把管人、管事、管思想、管作风统一起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服从和服务于广澳发展为己任,建功立业;体现在关心民间疾苦、增进民生福祉上。(二)开拓进取,勇于承担艰巨任务一个人只有多加历练,才能不断提升境界、品质和能力素养,在历练中补好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在历练中增长知识才干。敢于承担艰巨任务,锐于做开创性的工作,从而理性、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历练中磨砺意志品质,努力做一名开拓进取、勇于当担、积极向上的领导干部。在广澳公司脱颖而出的杨辟明,就被汕头市委市政府委任为市政府副秘书长,时任汕头市委书记林兴胜布置他三项任务:第一,汕头现在三家企业,众说纷纭,一个是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总公司,现有员工3000多人。一个是汕头罐头厂,2000多员工。第三是海洋集团公司,都是欠了一大堆债,影响汕头经济发展。林书记限定15天的时间,让他调查实际情况,作汇报。期间,汕头酒厂要转让给大印象,市委领导让杨辟明同行,在没丝毫准备的情况下,要请杨辟明上台讲话。久经历练的他意识到,这是组织对他的考验,于是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刚来市政府,许多情况还不了解,我只能政策性表个态,发表三个原则意见。第一,国营企业欠债严重,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妥善处理;第二,承接者须妥善安置好原企业职工;第三,企业必须依规依法向国家纳税。你们得按这三个原则意见执行。”他直言不讳,指出了企业赚钱就得向国家交税,企业有职责养活职工,必须偿还欠债。他的发言充分展现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赢得了参会人员阵阵掌声。十五天调研完毕,他跟市委书记林兴胜汇报三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其中情况最严重的是“公元”。外面听到的总是说“公元”一年向国家缴纳了很多税,赚了多少钱,但由于外汇风险和数字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实“公元”的发展前途非常艰难。公元感光厂的105样化工产品都从日本进口,当时企业内库存物资只能生产半年,生产完卖出去,银行会截留销售款项,以抵债务。杨辟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林书记汇报情况,“半年后,公元厂的工资将发不出去,成为汕头首家特困企业。”听取杨辟明的一番数据分析,林书记心情很是沉重,“那应该跟群众讲明。”于是,他们一行抵达公元厂,林书记首先对公元全体职工进行表彰,表扬他们在企业困难时期仍然坚持生产,做出很多贡献。随后杨辟明上台讲话:“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公元为汕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但是我要如实的告诉在座诸位,公元前景堪忧,可以说已经面临灭顶之灾。第一,引进的1.2亿美金是以日元计算,之前1元美金换算140日元,现在是1元美金换86日元,实际上引进成本已经是3亿多美金,按我们的汇率算,已经接近20亿人民币。之前说一年生产胶卷8000多万卷,一卷3元,三年就还完了,现在过了多少年都没还清。银行不肯提供贷款,我预计半年后将发不出工资。”一言既出,一片哗然。厂长和工人都不相信,都认为公元是全汕头最了不起的企业,也是全国的骄傲。“怎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真话是最难听的,在座的员工都开始抱怨杨辟明,但杨辟明对这些怨言责骂没有任何回应,他知道大家不理解,不能怪他们。半年后,生产停止,工资也发不出来了,大家才相信他的预测是准确的。如何拯救这家在汕头人心目中的明星企业,如何给员工找到一条出路,杨辟明提出转让企业的意见,得到林兴胜书记的认可。几番寻找,有一个印尼的银行家要收购这家企业。当时公元剩下的库存材料价值大概7000万元,有105个品种,但不配套,不能生产,没钱怎么办?市政府让杨辟明去找钱买材料。刚刚用一年多时间为广澳偿还一亿多的债务,才缓过气来,现在又让他来帮困难企业排忧解困,这是很棘手的问题,而工厂的出路又在何方?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他来到汕头,但如何勇立潮头,破解难题。杨辟明一直在苦苦思索。公元厂原是省政府与汕头市合作创办的,后来交给汕头市独办。于是,杨辟明找到卢瑞华省长汇报公元的情况和救扶良策,并提出借贷7000多万元帮企业度过难关的请求。卢省长让杨辟明去跟省银行贷款,省银行不借。卢省长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北京跟工商行的行长申请一个指标给广东省,几经周折,磨破嘴皮还是不借。最后卢省长问杨辟明:“7000万元能保证救活企业吗?”杨辟明拍着胸脯说:“我能保证。”于是卢省长让省委财政拨款7000万元到汕头市财政用于帮扶公元。正是这一笔7000万元的拨款,使濒临倒闭的公元厂又度过了三年时光,使3000多员工的生活得到保障。天有不测风云,当时恰逢金融风暴爆发,印尼这家银行倒闭了,收购公元企业便没了下文。杨辟明只能另外寻找新的收购公司,最终成功将公元转让给美国柯达公司,完成了这个艰巨的救厂使命。在数字化的浪潮面前,“公元”这个在中国感光工业史上创下诸多第一,令汕头人引以为豪的感光巨人却黯然退出时代的舞台。(三)筑巢引凤,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汕头高新科技这天,如日中天,到处洋溢猛进如潮的激情。汕头人的目光,聚焦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正在开业的高新电脑城,聚焦未来中国互联网的梦……此时,杨辟明——汕头市委常委兼汕头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心潮澎湃。科技兴国的五彩梦想,如婉转、悠扬的旋律穿越时空,自在飞翔......筑梦,追梦,圆梦,一颗充盈而光明的心照亮来时的路径。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直接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1980年以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科研人员率先在中关村建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了北方方正集团、联想集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样板。高新区是时代的新产物,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1988年8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汕头积极结合特区优势筹划创办高新区。1992年,杨辟明被任命为汕头市委常委兼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个新项目,杨辟明认为高新区可以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提升科技实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他一头扎进去,一直跑北京申报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项目。当时的高新区只是一片沙滩,芦苇飘扬,杂草丛生。没有资金,如何发展?杨辟明认为,高新区发展应该注重创新驱动,注重科技支撑作用、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为此,他撰写了一篇题为《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的文章,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如何聚集顶尖技术人才;第二个问题是技术来源,国外有许多前端技术,所以要引进技术;第三是经济问题,当时汕头的经济困难,但有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以他提出区内区外联动,虽然企业是在高新区之外,但可以享受区内的政策,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新区在引进创新资源、鼓励创新活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制定了配套奖补措施,比如说设立设计院,邀请北方的科技人才,并为每人配置一套120平方的住房,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汕头电脑尚未普及之际,高新区引进电脑人才,兴建汕头第一个电脑市场。电脑市场筹建期间在香港设有一个办事处,年轻的工作人员要买电脑学习,一个电脑几万元,特区不敢批,杨辟明拨出资金支持他们,要他们学到技术之后带回来,运用到特区建设中来。1993年汕头有了第一个三层楼的电脑市场,并请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题写“汕头电脑市场”。获悉IBM的电脑最先进,杨辟明鼓励他们去引进来商场卖,通过销售电脑宣传电脑,使包括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普及电脑。汕头高新区围绕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支撑作用,坚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筑巢引凤,区内区外联动,吸引人才、机构和项目集聚,成为汕头科技创新一面引人瞩目的旗帜。杨辟明写过一首诗——《论资本》。论资本马氏著名资本论,剩余价值显至尊。人与工具生产力,科技资本被鲸吞。资本主义定垂死,缘何百年返青春。计划经济死胡同,市场调节扭乾坤。可以说概括性阐述了他在改革开放初期锐意改革,既坚持政治底线又善于学习借助西方优秀文明成果。1992年至今,中国经历了第二次改革,进入经济改革的后期,这一时期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国内经济发展进一步市场化,中国经济正在同世界全面接轨。五、 心系桑梓,一身正气耀教坛杨辟明敢想、敢干、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有陶朱公一样的敏锐市场触觉,这使他无论在哪里,在哪个岗位上,总是能够迅速抓住机会,乘胜出击,为国家赚取财富。但作为一个人民公仆,他将这些财富用之于社会,用之于民。在揭阳是这样,普宁是这样,广澳是这样,来高新区依然如此。南澳修环岛路修一半没钱了,找财政和银行都没法解决。南澳书记知道高新区资金充足,来找杨辟明帮忙解决,最终拨了300万元支援南澳。困难企业汕头罐头厂归杨辟明管。罐头厂领导也找来了。汇报说:“企业上一年亏了700万元,希望能借800万元,年底还清。提出的发展思路是购买制罐设备生产八宝粥,八宝粥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利润可观。制罐和装罐生产线的产量一分钟是120罐。”杨辟明了解后,很支持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又拨了800万元给他们购买设备进行生产运营,一年下来罐头厂赚了1000万元。作为汕头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选择留在汕头。因为那时有一个愿望,发展汕头大石化,改变汕头的落后面貌。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央批准石化项目落地前夕,他就被调到汕头市政协任职,最终这个石化项目未能启动,这使他遗憾终生。但对于人生的高低起伏,他虽抱憾但不抱怨。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平平稳稳,一路顺利,而没有历经风霜考验,那就不是完美的人生。“把我扔到哪我都会生长,顺境逆境于我而言无碍,顺境可转化为逆境,逆境通过努力也能成为顺境,这是辩证法,物极必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的生命就如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不抱怨、不强求、安于现状,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发展的环境条件。”他举了一个例子,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作为工程师还要上山接受贫下工农再教育,在山上开公路、修水库、建电站,历经三年。虽然他所读的是化工,要去建电站,他便攻读了半年电力相关书籍,变成电力专家。这也为他后来从政重视电力发展打下根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为党和人民多干实事,初心不变,廉洁奉公。他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作绿叶,扶持红花向太阳。他先后主持修建了几十座学校,其中揭阳6所,广澳7所,高新区建了两个幼儿园,走进汕头政协之后,也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办了3个希望学校。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的时候,他在七尺讲坛上为学生们讲授几十年奔波在一线积累的人生经验,奋斗动力,勉励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灿烂明天而自强不息。他所讲述的,都来自于平日的积累、经营的诀窍和手法。在谈到如何当好一个总经理时,他强调:第一,你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第二,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物理化工都得懂,有丰富的知识才有锐敏的触觉,才有决策的动力;第三,必须有非常锐敏的观察力和捕捉时机的能力,捕捉经济的转接点,然后不遗余力地努力,不然是无法成功的。讲完,学生都在鼓掌,因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授,是一个以积极的担当精神来回报社会的典范。他始终明白,组织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是让他扎扎实实干事的。干事都会遇到困难,但他敢于迎难而上。组织赋予了他职责和权力,他担当责任、不辱使命。他有一种我来、我上、我干、我行、我成的勇气,冲破改革的险阻、化解发展的难题、办好民生的实事。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六、 传承家风文化,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杨辟明从书法、诗词等方面修炼自己,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并加以研究和传承。他认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有着莫大的关系。杨辟明说:“ 道德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儿媳郑妙卿在离开揭阳二十多年后,回家乡创办的礼韵幼儿园,是以‘国学经典’为根基,以‘心灵成长’为主线,培养‘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孩子。蒙学从读《三字经》开始。《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大学》等多部经典百遍成诵,不仅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国学素养,同时培养孩子的宁静、专注,增强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及想象力。我的观点,三纲五常虽然形式上很多都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但其内涵‘仁义礼智信’,就像《三字经》说的‘此五常,不容紊’。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如果你不仁就违法伦理道德,不义就会破坏社会秩序,无礼就不能尊老敬贤。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备,你就不可能获得智慧,就是无智,那你就不可能有任何信用,就是无信。我始终认为‘五常德’不能遗忘,特别在道德缺失的今天,更应该大力推行。”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家族血脉的传承,他着手筹划编撰家谱。应家乡人的邀请,为族谱作序。他教育子孙后代:“一定要认真学习,学以致用。要爱国爱乡,报效家乡,建设祖国,为国家争光。爱国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杨辟明的夫人林婵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和老师,她不仅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工作,尽心尽责照顾好家庭,努力培养好子女,还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最好的自己。共同的志向和愿望使他们夫妻琴瑟和谐,白头偕老。作为知识分子的家庭,他们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培养诚实、善良、守信的优良品质。教道孩子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循规蹈矩。发现儿子杨飞鹏从小有绘画天赋,一有机会就请专业老师教授其国画技艺。并于九零年送往中央美术学院修读国画专业,发现兴趣、培养爱好,让儿子的艺术天赋得到升华。最近,儿子与华为公司合作创办了“汕头领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是由华为与领华公司共同承接运营的第一个项目。该“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助力汕头数字新基建发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为智造城市做出贡献。女儿杨飞凰,原来在汕头团市委工作,后随先生到广州创办“益民服装批发城”,并将业务延伸到地产投资及酒店等文化产业,辅助先生成就一番事业,缔建幸福美满家庭。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杨辟明夫妇严格要求子女自力更生,励志图强。他告诉子女:父母只教给谋生的基础能力及基本方法,但不会提供现成的职位及物质享受。你们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改变命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不断超越。儿女们不负重托,时刻铭记父母的教导:第一,做人要真诚,胸怀坦荡;第二,必须勤奋读书,努力工作;第三、夫妻和美,家庭和谐。青出于蓝,代代相传。辟荊棘路遥道阔,明日月云淡天高。展望未来,这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力搏击的老人家,面对大海的碧波和巨浪,面对大海的深沉和蔚蓝,他仿佛看到一条逶迤壮丽、耀眼辉煌的光带正在无限延伸……海面上,新的巨轮又出港了。【人物档案】杨辟明,广东揭阳人,1936年出生,1957年考入华南理工学院,1961年化工系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揭阳县长,普宁县委副书记,中国广澳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汕头市副市长,中共汕头市委常委兼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汕头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撰稿:常平 洪展伟主编:陈旭波来源:《直规访谈》
我国有很多大学,校名从一开始就定了,比如清华大学,早在1928年,就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了。然而还有一些大学,名字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多达数十次,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位于茂名市茂南区官渡二路139号,是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本科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54年,当时名为“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5年10月改为“石油中等专业学校”。1956年1月,石油中等专业学校改名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58年8月改名为“广东省石油学校”。1960年6月,广东省石油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校名改为“华南石油学院”。1960年11月,更名为“广州石油学院”。1961年11月,校名改为“中南石油学院”。1963年7月,中南石油学院又改回了“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65年9月,改名为“广东石油学校”。1975年1月,校名改为“广东石油化工学校”。1979年7月,校名再次改为“广东石油学校”。1992年7月,广东石油学校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升格为本科“茂名学院”。2010年5月,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从一开始的“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到最后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一共经历了13次改名。未来还会不会改名呢?不一定,也许,只是说也许,会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大学”,哈哈哈!(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