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海洋大学将在南沙建研究生院毕加索

广东海洋大学将在南沙建研究生院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实习生李慧颖 通讯员梁缘)南沙又将迎来一所高校,昨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海洋大学在南沙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和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第一,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打造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第二,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重点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控与防灾减灾、传统水产养殖技术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七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第三,共建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第四,共建高端人才流动站,构建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打造高端人才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第五,共建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

疏瀹而心

又添一所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要在广州建研究生院!地址在……

新消息~继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后广州南沙又又又将迎来一所优质高校!日前,南沙区与广东海洋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等5个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形成人才、技术、资源、产业的全方位共享与互动。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围绕五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研究生院、研究院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广泛形成人才、技术、资源、产业的共享与互动★ 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为大湾区开展海洋领域紧缺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打造南沙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的“两区两平台”;★ 共建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科技型企业、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科技成果推介展示、技术转移转化、专利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共建高端人才流动站,构建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打造高端人才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共建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结合南沙海洋产业方向和区域优势,深度探讨南沙海洋产业发展新机遇,推动南沙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高端技术产业领域发展。资料图此外去年十月南沙区举行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项目签约活动9所重磅名校集体落户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聚集9所重磅名校落户,家门口就能读名校这9所重磅名校分别为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美国林肯中学、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学校、广州恒鑫斯坦福实验学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2所)、南沙朝阳中学、英国威尔森学校(2所)等。(戳我看各学校的特色)这么多优质学校以后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名校~编辑 | 禤志杰来源 | 广州日报、广州南沙发布、南方+

得其两见

新年迎新,广东海洋大学将在南沙建研究生院

南沙又将迎来一所高校,1月2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海洋大学在南沙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和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为湾区开展海洋领域紧缺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据了解,此次签约活动是双方加强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南沙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和广东海洋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助力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南沙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蔡朝林,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副校长宁凌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勇、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南沙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侯静敏主持签约仪式。围绕五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研究生院、研究院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广泛形成人才、技术、资源、产业的共享与互动: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为湾区开展海洋领域紧缺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打造南沙“两区两平台”,即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重点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控与防灾减灾、传统水产养殖技术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七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科技型企业、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科技成果推介展示、技术转移转化、专利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共建高端人才流动站,构建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打造高端人才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共建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结合南沙海洋产业方向和区域优势,深度探讨南沙海洋产业发展新机遇,推动南沙在海洋高端技术产业领域发展。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表示,与南沙区人民政府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探索具有海大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和“广东所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目标的现实需要。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将以海洋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化为导向,本着“立足南沙,服务粤港澳,面向全球”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把研究生院建设成为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涉海新技术研发的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据了解,2019年8月、11月,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两次率队拜会南沙区领导,双方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就合作方向、合作模式、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和探讨。2019年12月,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率队赴南沙区调研考察,双方就如何加快推进重点合作项目落地进行了研究部署。2019年以来,广东海洋大学大力推进科研机构建设,新成立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南沙研究生院等科研机构,其中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获得省社科联挂牌为省级平台。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正全力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研发中心华南(湛江)中心建设。去年10月,南沙区举行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项目签约活动,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美国林肯中学、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学校、广州恒鑫斯坦福实验学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2所)、南沙朝阳中学、英国威尔森学校(2所)等9所重磅名校集体落户,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聚集。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梁缘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黎旭阳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雅诗

其虚言与

广东海洋大学“冲补强”三年成效:海大的发展有目共睹!

2018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的通知》(粤教科函〔2018〕182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粤教科函〔2018〕181号),我校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同时列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入选重点建设学科。这是广东省对我校发展成绩的肯定和强有力支持,是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良好机遇。广东海洋大学因海而生,因海而兴,2018-2020年,学校全面总结上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继承海洋兴校使命,重点建设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培育船舶与海洋工程潜力学科,拓展学科“海空、海面、海边、海下、海底”方向领域覆盖,推进了学科建设从“高原”向“高峰”的提升。学校肩负南海区域海洋开发利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使命,在建设期内,全校上下以一种“误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全力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将论文写在大海上,学问赖之已成,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现将立项建设以来的学校亮点工作总结如下:学科建设ESI学科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我校“植物与动物学”“工程”“农业科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接近度,从2018-2020年逐年提高。以水产学科为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2020年7月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实现我校在2020年末新增1个ESI前1%学科的目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依托的“工程学”进入ESI前1%的接近度在2020年7月为70.34%,如果接近度每年以10%的速度提升,有望在下一个建设周期内成为ESI前1%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水产为依托的兽医学连续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根据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之一的软科发布的2019、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校以水产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为主要依托的兽医学连续2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位段从2019年的201-300提升为101-150,是粤东西北高校唯一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高校。4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根据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入选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步情况对比2017年,没有ESI全球前1%学科,2020年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实现突破,增幅100%对比2017年,没有世界一流学科,2019-2020兽医学连续2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0年排位段从2019年的201-300提升为101-150,在国内海洋类高校中排名第二;广东省有14所高校进入该学科排名,我校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实现突破,增幅200%队伍建设加大引才力度,人才集聚成效凸显。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的刚柔相济引进机制,围绕学科发展需求精准引才,国家级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建设期间,我校引进教师478人,其中柔性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杨德森、潘德炉为我校特聘院士,聘任麦康森、陈宝国、徐祥德院士为我校双聘院士;全职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俊良为我校领军学者;引进国(境)外优秀博士、博士后251人。专任教师岗位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30.7%提高到45%。强化人才培育,人才梯队蓬勃发展。经“冲补强”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引领效应逐步凸显,人才培育紧紧围绕领军人才领衔团队,后备人才积极快速融入团队,以团队为依托,以领军人才示范与传帮带等形式不断培育和激发后备力量快速成长。建设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喜人成绩,人才项目不断突破,其中入选“珠江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珠江学者岗位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2人、“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南海学者岗位计划”59人。整合人才资源,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学校积极推动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深度度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现有团队有机融合,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拍,行动上合力,凝心聚力共同将团队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建设期间,学校突出高端团队引领、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培育造就12支素质优良、创新力强的创新团队,其中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领航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个。进步情况对比2017年专任教师1369人,2020年专任教师数达1437人,增幅4.97 %;对比2017年博士教师比例31.2%,2020年博士教师比例达44.3%,增幅13.1%;对比2017年,2020年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分别新增51/5人,省级人才进步幅度达9.2倍,国家级人才实现重大突破;2018至2020年省级教学名师新增2人,该项受上级申报时间和指标限制,无法与2017年存量对比已100%完成任务;对比2017年,2020年省级教学团队新增3个,该项受上级申报时间和指标限制,无法与2017年存量对比,与目标任务对比,增幅为1.5倍;对比2017年,2020年省级科研团队新增3个,增幅达2倍。本科人才培养思政文化育人成效显著。把“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与海洋特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蓝”文化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涌现出了在不同地区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学生志愿者、在公交车上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青年学生、冒大雨收国旗的国旗护卫队队员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南方日报》以《广东海洋大学打造“红色文化+海洋强国”思政教育新模式 提升“大思政”水平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为题报道了我校着力提升“大思政”工作水平,服务海洋人才培养的思政工作成果。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推进新农科建设、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促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提升内涵建设,2020年获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目,实现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零”突破。目前学校本科专业80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覆盖44个专业大类,是全国专业数量最多、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涉海高校,也是广东省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现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2019年,水产养殖学专业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等4个专业获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获批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有省级课程59门,2020年《食品分析》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实现学校国家级一流课程“零”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以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7个、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个、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推进,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项、省级项目280项。学生获课外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活动国际级奖20项、国家级奖864项,省级奖629项。获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权威媒体报道。创新创业亮点纷呈。学生团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成绩稳步提升。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团队参与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角逐,最终夺得金奖,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2018年《深水网箱养殖服务机器人》获银奖、《用于水产养殖的水下机器人——仿生海龟》、《海红香米》获铜奖;2019年图灵智能服务团队、海红香米团队分获高校主赛道和红色之旅赛道铜奖;2020年《海水稻-中国新饭碗》获红旅赛道金奖、《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红旅赛道铜奖;《贝贝鲜杂交扇贝》、《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系统的菠萝采收机器人》、《基于AI和SLAM的智汇居》获得主赛道铜奖;尹喜获得省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海水稻-中国新饭碗》获红旅赛道金奖进步情况对比2015-2017年2项,2020年新增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增幅300%;对比2015-2017年0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8-2020年有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增幅100%;对比2015-2017年18门,2018-2020年,新增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增幅5.56%;对比2015-2017年1188项,2018-2020年,学生共计参加2805项省级/国家级大赛获奖(项),增幅27.36%;对比2015-2017年获批省部级3项,2018-2020年,获批省部级9项/国家级1项规划教材,增幅省级200%,国家级100%。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2018年新增机械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和风景园林、法律2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共14个领域)。获批有港澳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资格。2018年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第一志愿上线率、报考率较大幅度增长,生源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累计招收各类研究生1413名,年度招生总规模平均年递增34%;累计授予研究生学位785名,其中博士学位19名、硕士学位766名。2018年度硕士论文抽检优秀率在全省2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名列第7,2019年度硕士论文抽检没有不合格论文。毕业的博士生均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生均SCI源期刊论文3.3篇,生均影响因子9.5。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功举办5次省级研究生学术论坛,2次省级研究生暑期学校,获批11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4门省级研究生案例库,获批18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建有6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研究生思政树立德树人典型。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把学术诚信教育贯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开展与地方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和争创研究生“标杆党支部”“特色党支部”等活动成效突出,水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成为全省8个研究生党支部之一,获省教育工委推荐参评教育部“百名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活动。水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食品科技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分别获评校“标杆党支部”和“特色党支部”。《以“党建+”争创活动为引领,有效提升党支部组织力”》获省委教育工委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水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获得广东高校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立项。立德树人工作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研究生挂职社会实践进步情况对比2015-2017年平均数,到2020年,本科生就业率97%,硕士生就业率95%,博士生就业率三年均保持在100%,增幅分别为1%、4%;对比2015-2017年,到2020年,授予硕士766名/博士19名学位数增幅46.7%/37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与袁隆平院士合作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建设;作为三个共建单位之一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获批,该实验室的建设是湛江市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础平台,重点从海洋装备、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等领域进行建设布局,对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12个,其中,新增省部级平台8个,其中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获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广东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实验室与广东省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工程实验室,实现了我校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与广东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新增市厅级平台4个。全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增加至38个。湛江湾实验室在我校霞山校区揭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以来,校外科研项目到账经费3.23亿元,连续七年突破亿元。新增国家级项目89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5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3001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1项)。新增省部级项目163项,其中主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4项,涉及精准农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种业,获得省财政专项经费2000万元;主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重大专项2项,合同金额2394万元。学校先后与中海油、LNG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合作协议400余份,2018年以来横向经费到账1.07亿元。在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海洋生物全产业链支撑、南珠产业振兴、海水稻创制、海洋牧场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种质和成果,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果质量明显提升。2018以来,我校获得省部级奖励17项(主持11项)。其中“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和“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冷藏对虾黑变酶学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单位),“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多鳞鱚人工养殖技术”荣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海红香米”获得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我校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这是我校继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之后又一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标志着我校水产育种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犇优382”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授权专利514件;发表各类论文380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034篇;学报连续16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兴海1号”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进步情况对比2015-2017年平均年高水平论文220篇,到2020年平均300篇,增幅36.3%。对比2015-2017年ESI高被引论文1篇,到2020年7篇,进步幅度600%对比2015-2017年新品种2个,到2020年,新增新品种2个,增幅0%。对比2015-2017年专著14部,到2020年新增专著75部,增幅435.7%。对比2017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到2020年,新增省部级科研奖17项,增幅142.9%。对比2015-2017年省部级科研项目79项,重点项目4项,到2020年,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162项/重点项目26项;增幅105.1%、550%。对比2015-2017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重大项目1项;新增其他重要科研项目5项,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89项/重大项目19项;新增其他重要科研项目26项,增幅229.6%、1800%、420%。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大幅提高。(1)与10多个国家的高校签署20余项MOU。(2)组织办理出国(境)交流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8批318人。接待多个国家驻穗总领事、合作大学校长代表团等国境外来访37批331人。国际学生“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规模扩大。(1)组织13批138人次参加海外寒暑假文化交流活动,派出交换生23批198人次前往合作院校参加课程学习。(2)承办首次老挝和多米尼加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3)境外交换生8名(新西兰、台湾)香港本科生10人。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共派出6批次120余人次骨干教师分别赴美国北卡莱罗纳格林斯伯勒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境)外高校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派出访问学者74人。目前在校外籍和香港籍教师共20人,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2018年,外籍专家、海洋药物研究所宋采教授和拔尖人才讲座教授Ravi Gooneratne教授获“湛江市荣誉市民”称号。进步情况对比2015-2017年聘任境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60人,增幅21.6%对比2015-2017年承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6项,增幅116%。对比2015-2017年中外合作联合培养校际交流项目共6项,增幅133%。对比2015-2017年本科生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20人次,增幅500%;对比2015-2017年研究生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15人次,增幅86.6%;对比2015-2017年来校留学生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8人次,增幅700%。来源:广东海洋大学 发展规划处编辑丨黄嘉杰责编丨秦 逍 詹前程 罗逸骏 杨鸿业审核丨欧卫军 张艳梅 杜 壮

不贱贪污

广东海洋大学又有重磅好消息

教育部将论证设置“海洋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支持有关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区域经济和自身发展需要在相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海洋经济管理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坐落于海滨城市湛江市,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目前有经济学院的应用经济学招收海洋经济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也有交叉学科招收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海洋工程学院也有海洋科学专业,但还没有一个海洋经济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就更没有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海洋科学是一级学科,现在设置海洋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和其他一级学科并列,将相关研究教育工作独立出来归为海洋经济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再设置若干二级学科。同时,教育部也将继续支持有关单位加强涉海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力度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

不贱贪污

广东海洋大学将与广州南沙区共建研究生院

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与广东海洋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广东海洋大学供图人民网广州1月2日电(陈育柱、张艳梅、梁缘)1月2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海洋大学在南沙区行政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南沙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和广东海洋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助力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南沙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端人才流动站和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其中,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将重点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控与防灾减灾、传统水产养殖技术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七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将以海洋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化为导向,本着“立足南沙,服务粤港澳,面向全球”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把研究生院建设成为海大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涉海新技术研发的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豫让

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通知

各位考生: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和工作安排,广东省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预计将于2月20日下午17时正式开放查询。届时,请考生登陆研招网成绩查询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apply/cjcx/)自行查询,我校不再另寄纸质成绩通知。我校研招办已对报考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认真复核。个别考生如仍有疑问,可向我校研招办提出成绩复核申请。根据教育部教学司〔2009〕26号文中有关试卷保密的规定,复核试卷时,考生本人不接触试卷。按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有关规定,复查范围只限于试卷的答题有无漏评、漏记分、加错分、登记错误等情况,不涉及评分标准的掌握宽严问题。一、申请成绩复核安排:1、复核范围:报考广东海洋大学考生的所有初试科目(统考科目客观题实行机读卡评卷,不列入复核范围)。2、成绩复核申请时间为2月20日18:00-2月25日18:00,逾期不再受理。3、复核申请办法:填写表格(见下表或附件,请做成EXCEL表格形式,作为附件1),再提供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的照片(可标记只供查分用,作为附件2),邮件主题:姓名+科目名称+科目代码复核申请,发送到指定邮箱:gdouyjs@163.com。4、复核结果将于2月底开始在研究生院网页逐批公布。二、复试安排我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及时公布复试安排等相关事宜,请考生注意查看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的通知。以上是爱启航小编提供内容

桓团

再添一特聘院士,广东海洋大学近一年内聘任三名特聘院士

2020年7月24日下午,广东海洋大学在霞山校区第一会议室举行聘任仪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海洋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国家海洋信息化技术专家组组长潘德炉院士为特聘院士。潘德炉院士表示,将以此次受聘为契机,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建设多做实事,为海洋工程技术、海洋遥感信息技术、物理海洋学等方向提供有力支撑,为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湾实验室联合打造“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南海资源信息中心”、“综合海洋实验与响应中心”,助力广东海洋大学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作出应有贡献。潘德炉院士是卫星海洋遥感专家,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化技术专家组组长、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专家。他突破性地发展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反演算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辐射模拟仿真理论,是我国海洋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开创人之一,并为国际海洋水色遥感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海洋大学截至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有袁隆平、杨德森、潘德炉等3位特聘院士,近年来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2019年12月18日上午,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从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手中接过鲜红的聘书,正式受聘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袁隆平院士在聘任仪式上表示,他希望能与广东海洋大学教授专家共同努力,研究选育耐盐碱高产水稻,并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尽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袁隆平院士表示,能跟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一道,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一些工作,感觉很高兴和满意。广东海洋大学以本校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研究团队为依托,挂牌成立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聘任袁隆平院士为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2020年3月27日,由广东海洋大学参与执笔起草和多次修改完善的建设方案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由广东海洋大学负责建设。2019年11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杨德森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主楼多功能厅举行,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为杨德森院士颁发了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聘任证书并佩戴校徽。杨德森院士在聘任仪式上表示,他愿意发挥自己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为海大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推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海洋人才作出努力;愿意同海大师生一道,为实现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推动国家海洋科学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广东海洋大学近年来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上屡创佳绩,向着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敖

五大共建项目!广东海洋大学与广州市南沙区全方位合作

南方网讯 2020年1月2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海洋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活动在南沙区行政中心举行。南沙区、广东海洋大学决定双方建立战略性、紧密型全方位合作关系,形成人才、技术、资源、产业的共享与互动。双方将实施五大共建项目,即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端人才流动站和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这是继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之后,该校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又一个重要布局,将全面推进南沙区、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共建研究生院等五大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第一,广东海洋大学筹资,与南沙区合作共建非营利性的公办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将结合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为大湾区开展海洋领域紧缺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第二,双方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院,重点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控与防灾减灾、传统水产养殖技术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七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增强南沙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南沙打造“两区两平台”,即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人才汇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服务综合平台;第三,双方共建南沙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科技型企业、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科技成果推介展示、技术转移转化、专利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第四,共建高端人才流动站,构建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打造高端人才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第五,共建海洋高端技术南沙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结合南沙海洋产业方向和区域优势,深度探讨南沙海洋产业发展新机遇,推动南沙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高端技术产业领域发展。探索具有海大特色办学模式与南沙区人民政府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探索具有海大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和“广东所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目标的现实需要。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介绍,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将以海洋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化为导向,本着“立足南沙,服务粤港澳,面向全球”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把研究生院建设成海大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涉海新技术研发的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广东海洋大学高度重视与南沙区人民政府的合作,去年8月、11月,潘新祥两次率队拜会南沙区领导,双方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就合作方向、合作模式、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和探讨。2019年12月,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率队赴南沙区调研考察,双方就如何加快推进重点合作项目落地进行了研究部署。潘新祥说,在随后的合作中,广东海洋大学围绕南沙区海洋事业的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智力和人才支撑。南沙区根据双方另行协商签订的具体协议为广东海洋大学提供政策、场地、项目和资金支持。双方建立“广州市南沙区——广东海洋大学全面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杜玮淦【通讯员】张艳梅 梁缘

四时殊气

广东海洋大学:生源充足,满档率高!文科510分;理科484分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该大学坐落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校园总面积4892亩。现有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大学濒临大海,绿树长青,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近3.3万人,独立学院2.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1万人。2020年8月18日,广东省普高本科批次文理科类投档完毕。从投档情况来看,广东海洋大学生源充足,满档率高,远超本科最低投档线。广东海洋大学文理科类专业投档情况公布如下:【文科类】最低录取分数线:510分最低排位:35539高出省最低录取分数线80分现计划数:1526投档人数:1526【理科类】最低录取分数线:484分最低排位:125938高出省最低录取分数线74分现计划数:5980投档人数:5980(注:最终结果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广东海洋大学环境是很相当不错的,景色优美,特色专业主要就是:农业,水产,海洋气候等,这些专业优势很强。广东海洋大学依山面海,环境优美,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广东海洋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海洋学科为主体,理、工、农、文、法、经、管、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应用学科见长,兼有理论学科的综合性海洋大学。目前有31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其中农学航海水产学科方面是发展很好。师资力量一流,学习氛围好,学校有5个饭堂,具备多种菜色,还挺好吃的,完全能满足我们的正常需要。湛江素来有天空之城的美称。每天在学校都可以欣赏不一样的天空和晚霞,再者,湛江靠海,这边去海边很近,海鲜也很好吃。大学绿化面积也很大,空气清晰。由于地处回归线内,这里的冬天还是挺温暖的。广东海洋大学真的是一所性价比很高的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航海学院,水产学院,食品科技学院那是真正的大院,实力是挺强悍的。广东海洋大学作为广东省第二大高校,拥有将近5000亩的校园面积,湖光校区位于广东省AAAA级景点——湖光岩附近。环境十分优美宁静,是一个令人沉下心学习的地方,图书馆藏书丰富,借阅方便,环境舒适!广东海洋大学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湛江的发展了,湛江的定位是广东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所以未来发展机遇是非常可观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