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技术应用、融合传播、产业合作等多个维度着重发力,作出一系列亮眼成绩。实现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的规划与目标。2020年以来,总台从技术应用、融合传播、产业合作等多个维度着重发力,作出一系列亮眼成绩。“5G 4K/8K AI”战略格局初步成型,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今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其中就包括“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2020年正是总台着力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的一年,5G、4K/8K、AI已成为总台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撑。7月20日,总台发布《5G媒体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总台基于5G技术,面向4K超高清、VR和移动生产场景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媒体行业首次对于5G技术应用提出的技术规范。《白皮书》面向基于5G网络的4K采集传输、4K移动生产、VR制作分发三类媒体应用,提出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关键指标描述准确,对于5G 4K超高清移动传输系统(5G背包)的技术规范充分满足了安全性、可靠性、便携性要求,适配了媒体行业对5G 4K直播场景的应用需求。7月22日,总台承担的国家新基建项目“5G 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台”启动建设。“5G 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台”项目启动会现场该项目涉及总台北京总部和上海传媒港建设5G 4K/8K超高清制播系统、5G超高清业务传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便携式5G 4K/8K直播编码传输系统、AVS2/AVS3标准超高清电视影院直播系统、5G和超高清相关测试体系等五方面内容,项目总投资为4.2亿元,计划未来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根据计划,今年12月前,总台复兴路办公区和光华路办公区将完成5G专网建设;2021年3月前,完成上海传媒港的5G专网建设;2021年5月前,完成边缘计算平台和网络切片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2022年5月,完成项目的整体验收,实现项目落地。该平台按照“云、管、端”一体化的方式,意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将总台体育演播室群升级为4K/8K超高清电视制播系统,将总台体育节目电视制播能力从高清升级为4K/8K超高清;同步建设上海国际传媒港4K/8K超高清电视演播厅,在上海国际传媒港举办的大型活动将全部采用4K/8K超高清电视制作或直播。二是具备5G接入功能,采用自主研发的5G 4K/8K移动传输系统(俗称5G背包),可快速部署4K/8K超高清电视直播。三是将对接总台4K/8K电视频道、4K/8K互动电视平台、“央视频”及“央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国际传媒港电影城,可实现4K/8K超高清电视电影的直播点播,上海国际传媒港影城将是世界首个将电视直播常态化引入电影厅的影城。另据悉,2021年5G 4K/8K制播示范平台建成后,总台超高清电视节目年制作能力将达到1万小时。11月2日,在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上,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表示,2020年总台确立了“央视频”和“央视新闻”两个旗舰客户端。在总台自主新媒体客户端提供总台原创的超高清电视节目,是总台新媒体的一大特色。有5G赋能,在新媒体端提供超高清电视已成为现实。第一,为加快提升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产能,解决原创超高清电视节目稀缺的瓶颈问题,总台提出了4K伴随HD的超高清电视制播模式;第二,为加快提升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质量,丰富超高清电视精品节目,总台提出了原创混合现实IMR(Idea Mixed Reality)超高清电视制作模式;第三,为加快提升“VR视频 三维声”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满足新生代对超高清视听的需求,总台研发了虚拟网络交互系统(简称VNIS);第四,为加快运用AI创新超高清电视生产流程,丰富视音频的表现形式,提升节目的制播效率,总台不仅基于科大讯飞的AI语音技术开发了智能语音转写平台,还与上海交大合作,运用AI视频增强技术研发了超高清视频智能生产系统。每年春晚都是总台集中展示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最佳场景。在2020春晚中,“5G 8K/4K/VR”的创新应用已经带来了全媒体环境下春晚的多个“首次”:首次实现春晚全要素4K超高清电视智能直播,首次通过“央视频”实现春晚VR直播,首次制作8K超高清电视版春晚,首次发行《春晚2020》直播电影。而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春晚,总台也将开展4K/8K/VR直播。首先,2021春晚将4K和HD同步制作和直播,4K电视信号还将接入上海国际传媒港电影城进行影院直播。其次,2021春晚将开展8K制作,并在总台内部的IPTV平台以8K频道方式进行直播试验,直播将在明年2月连续试验播出。最后,2021春晚将采用VNIS技术在“央视频”和“央视文艺”两个客户端进行VR直播,为提升2021春晚VR直播的沉浸式效果,声音将采用三维声制作及呈现。在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总台还着重加强人才建设。10月20日,总台召开全国重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供需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总编辑慎海雄指出,总台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一批懂语言知文化、会讲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一批精通互联网制作、传播、运营、技术的全媒体人才,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做到精心育才、广泛聚才、人尽其才,不断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打造一支既能“守正”又善“创新”的人才队伍。平台建设迈出实质步伐,融合传播数据均创新高2019年是总台加速融合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改革之年、关键之年、实干之年。在中央批复的总台“三定”方案中共下设25个中心,伴随着总台多部门成立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总台融合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20年,无论从打造“央视频”为代表的自有平台,还是在“两微一端”及短视频领域的布局来看,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都是总台2020年的重要目标。1月9日,在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干部宣布会议上,慎海雄强调,视听新媒体中心要紧紧围绕“央视频”“日活千万”目标,将新媒体创新发展的步伐迈得再大一些、再快一些,频率更高一些。他指出,2020年是“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打出影响力、做出美誉度、实现千万日活的关键之年,要放开手脚,以攻为守,大胆创新,把正面影响力做到极致。要打造好总台新媒体生态圈,充分利用总台强大的广播电视资源和影响力,塑造属于央视频的晚会和网红明星。6月17日,“央视频”产品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关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5G新媒体平台项目成交公告,该项目成交供应商为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成交额为54784.82814万元。采购文件明确提出:供应商承诺开放腾讯系相关资源,实施针对“央视频”的重点支持政策,与采购人合力打造“央视频”专业品牌,保障扩大“央视频”的影响力;供应商承诺通过提供腾讯系下微信等相关社交产品资源,全平台场景化助推,为“央视频”进行用户拉新和客户端激活,助力“央视频”客户端快速成长;客户端上线后一年内,在采购人不断优化内容生产和内容质量的同时,供应商亦持续投入技术、产品、算法等方面的优化,并提供营销推广策划方案,帮助“央视频”在预装、应用商店投放等渠道进行推广,结合大事件联运,有效利用腾讯系流量平台的推广资源,保障“央视频”客户端在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达到并保持月度日均活跃用户不少于1000万。8月17日,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慎海雄指出,融合发展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总台落实中央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总台内设机构成立的收官之举。他表示,融合发展中心的核心任务,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当好总台党组抓媒体融合工作的“参谋部”;二是抓好统筹推进,切实发挥媒体融合“总枢纽”的作用;三是抓好生态建设,夯实总台在视音频原创领域的权威地位;四是抓好项目突破,强基固本并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业务。此外,无论是在“两微一端”还是短视频领域,总台的融合传播成绩都非常突出。据CTR对8家主要央媒和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网络传播力进行的持续常态监测,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总台的网络传播力位列央媒总榜第一名。在自有App产品上,38家广电机构持续运营的自有App数量超220款,下载量过亿的有8款,其中总台就有5款App累计下载量过亿。在微博端,总台上半年活跃账号共获得超8亿人次互动,排名首位。在微信端,总台上半年获得的累积阅读量超13亿人次,位列榜首。在38家广电机构的近1500个活跃官方公众号中,总台上半年获得的累积阅读量超13亿人次,位列榜首。总台的“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央视网”“新闻联播”4个微信公众号的累计阅读量均过亿,这些公众号共计发文超1万篇,累计阅读量超8亿,阅读量“10万 ”的文章数达5320篇,其中“央视新闻”公众号累计阅读量超3.5亿。在短视频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总台共有9个粉丝量千万级以上的头部(短视频)账号,其中“央视新闻”抖音、快手号粉丝量分别为8600万和4200万,在总台账号中位列前茅,9个账号上半年累计获得近30亿人次互动。在春节、疫情防控等重大时间节点,总台融合传播数据亦均创新高。数据显示,今年的总台春晚,海内外观众总规模达12.32亿人,相对去年提升约5900万人,其中新媒体端直播用户规模为6.06亿人,相比去年增加了7900万人。用户通过总台新媒体平台及快手、腾讯、爱奇艺、优酷、微博等第三方合作平台对春晚内容的点播总到达人次为30.66亿次。快手抢红包、淘宝清空购物车等新媒体互动活动参与人次也刷新了春晚的既往纪录。疫情期间,总台在新浪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媒体积极进行跨平台融合传播,成绩显著。以最具“破圈”价值的B站而言,截至3月9日,总台在B站上传发布275个疫情报道相关视频,单个视频最高点击量410.7万,最高弹幕量7.3万,同时打出移动直播、视频产品、互动活动等一系列“组合拳”,积极抢占年轻人的“注意力”。1月20日22:14,B站“央视新闻”UP主上传视频《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内容为当晚播出的《新闻1 1》节目中白岩松连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这是在疫情尚未引起全面广泛关注阶段,国家权威专家在国家媒体的电视采访中第一次对新冠病毒肺炎做出“人传人”的科学判断,立即成为舆论爆点。这条不足3分钟的视频在B站获得高达276.5万次播放、10260条评论、6166条弹幕。广告经营加强融媒体传播力度,产业合作构建一体化生态体系2020年,总台加大了对广告经营的重视力度。1月15日,总台任命了总经理室总经理。慎海雄指出,总经理室干部任职是总台经营工作和产业发展一个新的起点——要强化“宣传报道是生命线、经营创收也是生命线”意识,做大做强“品牌强国工程”,大力拓展多元化经营,改变单一依靠广告创收的现状,推动版权与广告整合经营,深挖优势资源潜力;要立足总台“5G 4K/8K AI”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总台全媒体全渠道整合营销优势,利用好新闻、新媒体等优质资源的杠杆撬动作用,大力拓展新媒体营销;要通过深化经营理念和机制创新,推动广告产业经营转型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全面释放总台品牌资源的价值优势。2019年8月,总台联合有关部委、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推出“品牌强国工程”,依托总台的全媒体资源,培育新时代的国家级品牌。在9月24日的2021“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副总编辑、总台总经理室总经理彭健明指出,2021年的“品牌强国工程”将在第一年良好运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传播服务方案进行优化升级。2021年“品牌强国工程”是一个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涵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各类资源,尤其加大了新媒体资源所占比重。据介绍,2021年“品牌强国工程”以“1 N”传播模式为总方针,并对其进行了“一三三一”的优化与提升。第一个“一”是指一个全新的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它包括核心资源、固定配置、品牌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四部分;第一个“三”是指推出了三个融媒体产品,分别是“TOP品牌——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带货顶级合作平台”“TOP品牌——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中国独家融媒体合作伙伴”和“领跑品牌—2021年央视新闻正直播独家合作平台”;第二个“三”是指推出三个品牌解决方案,分别是品牌触达、品牌渗透和品牌转化;最后一个“一”是指建立一套入选企业用于一站式购买总台资源的品牌币。2019年以来,总台依托自身媒体资源和品牌价值,与产业上下游、社会各界深入合作。如与上海市深化战略合作,设立长三角总部和上海总站,建设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打造上海国际传媒港,联合上海交大依托超高清视音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媒体智能处理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深化战略合作,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广东总站,建设大湾区新闻采编中心,打造强大的区域新闻传播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浙江省深化战略合作,围绕2022年杭州亚运会赛事直播、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国际动漫节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建设面向国际、亚洲领先、国内一流的主流视听新媒体高地。同时,总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攻关,在4K超高清电视、5G 4K传输、AI智能剪辑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全媒体生态体系。2020年总台春晚与淘宝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携手为受众带来春晚史上最大力度独家电商补贴,推出春晚首个文化衍生品“团圆舂碗”,发起“团圆饭”活动,将贫困县农产品变成年轻人创意团圆饭,覆盖全国800多个贫困地区的16.8万款特色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今年3月以来,为助力复工复产,总台联合国资委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共同推出“春暖花开国聘行动”大型线上“云招聘”活动,共吸引包括十大军工企业、三大航空公司、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拼多多等大型国企、知名民企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入驻,近百所高校参与,发起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湖北等多场专场招聘活动,联合各企事业单位为今年应届毕业生等提供超过百万个岗位,积极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可以说,2020年总台在政务服务、媒体电商、版权开发、产业拓展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成为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共融互通的推动者。(林沛)
2019年8月19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作品质量更加精良;广电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不断满足政用、民用、商用多样性多层次的视听需求和信息需求。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和突破性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传输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39%,基本都实现了人口的全覆盖。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2.07亿户,其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1.94亿户。高清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亿户。网络视频业务收入增长快速2019年,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持续增长,实际创收收入增幅较大。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8107.45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6766.90亿元,占比为83.47%,同比增长19.99%,增长速度最快。广播电视实际创收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下降,新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明显。2019年全国广告收入2075.27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新媒体广告收入828.76亿元,同比增长68.49%。另外两类广告收入较2018年均下降9%左右。2019年,持证及备案机构网络视听收入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生力军。持证及备案机构网络视听收入1738.18亿元,同比增长111.31%。其中,用户付费、节目版权等服务收入达609.28亿元;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其他收入达1128.90亿元。网络视听行业发展趋势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人,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可见短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的主力军,并且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并在中老年群体中加速渗透。网络视听行业未来主要有三大发展趋势,分别是:1)政府组织能力持续加强,主题主线精品力作绽放,即在广电总局的指导下,各平台将认真参与、提前策划,开设专栏专区,讲好故事,推出精品。2)精准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内容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懂用户。网络视听行业要迈入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各平台有一个共同的、最根本的努力方向,就是依靠稳定、持续的提供优质精准内容和高质量服务体验,把用户留在平台。3)协同发展能力持续加强,良性竞合激发行业增长新动能。而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网络视频的内容方面又有六大趋势:一是家庭类、悬疑类网络剧题材被看好,挖掘好故事成为行业共识;二是短剧代表“泡面剧”前景被看好;三是访谈脱口秀类综艺最被看好,原创文化类节目“逆袭”突破;四是“微综艺”认知度近六成、“微型化”或成为行业趋势;五是网络纪录片促使纪录片受众结构转变,网络电影期待破圈;六是超过五成被访者看好竖屏内容,内容单一化成为Vlog发展挑战。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20年,广电政策主要从机构改革、媒体融合、产业建设、技术创新、视听内容等五方面着力。《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801.87万小时,与2018年基本持平;播出时间1553.40万小时,同比增长1.75%。电视节目制作时间345.58万小时,同比下降3.40%;播出时间1950.99万小时,同比增长1.35%。另一方面,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也在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用户继续保持增长,截至今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IPTV总用户数超过3亿,同比增长6.9%;互联网电视终端激活规模达2.6亿台,同比增长21%,覆盖用户超过6.11亿人。有的视听平台付费会员数已经过亿,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可以说,无论广播电视还是网络视听行业,都已经进入盘活存量、发掘增量的阶段,或者“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引领市场向良性发展的“看得见的手”尤其重要。时值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时间节点,政策所起到的引导作用与规范价值就更加明显。基于此,2020年,广电政策主要从机构改革、媒体深度融合、产业建设、技术创新、视听内容等五方面着力。▍机构改革:精简精办、做优做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推动频率频道高质量、融合化发展,广电总局近年来持续鼓励支持播出机构精简频率频道数量,提升频率频道质量。2020年从年初至8月中旬,广电总局先后批准撤销7套电视频道和1套广播频率,分别为:西藏广播电视台停播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撤销时尚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撤销东广新闻资讯广播,广州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少儿频道、购物频道3个频道整合为南国都市频道(4K超高清),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影频道与影视频道整合为影视频道,浙江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和教育科技频道整合为教科影视频道,厦门广播电视台撤销少儿生活频道。此外,在加快推动广电频道频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精简精办之外,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成为“减量”之外做“增量”的最主要模式。今年上半年,广电总局批准 70个电视频道高标清同播,13个卫视频道的高清同播频道通过直播卫星传输,调整开办1个4K超高清频道。截至当时,共批准526个高清电视频道,包括471个开路高清频道(含3个4K超高清频道)、55个付费高清频道(含2个4K超高清付费频道)。11月4日,广电总局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电视频道建设管理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开展考核评价、强化激励惩戒措施,积极支持优秀专业电视频道做优做强,对严重偏离频道定位、内容导向不正、节目质量低劣、综合效益低下或不具备开办能力的专业电视频道坚决实施退出。与此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播出机构及其频率频道的设置管理被进一步下放至省级管理部门,意在提高频率频道的监管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11月6日,广电总局网站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下放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设管理,着重就播出机构变更名称、频道频率设置调整等行政审批下放至省级广电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以上两个文件几乎同时发布,11月5日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是一份从整体上推动广电机构优化整合、建立退出机制的方案。在具体业务层面,《意见》提出了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广播电视服务升级、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推动文艺创作“双效统一”、完善扶持引导举措,以及深化结构性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聚合发展等多项措施,涉及技术推动、内容引导、主体(平台)改制等三大方面,也对智慧广电、转企改制、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广电行业的新鲜命题作了高屋建瓴的总结与概括,是近年来推动广电做优做强的纲领性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推进产业聚合发展。在10月举行的2020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孟冬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广电系统要“深化协同合作,构建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的紧密度、协同度、融合度,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通过积极谋划提出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不断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区域高质量发展探新路、出经验、做示范”。▍媒体融合:积极推进、具体落地,挖掘可借鉴样本从官方态度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广电总局来说,2020年是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年。4月7日及15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先后两次前往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调研广电视听融合传播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项目。7月,聂辰席于规划院听取该平台情况汇报,并要求平台适应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新形势新情况,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推动项目落地应用等。9月,聂辰席出席中国(湖北)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充分肯定了“长江云”平台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的探索,并于同月赴河北衡水调研媒体融发展工作。9月,朱咏雷在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启动式上为中国(京津冀)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10月,朱咏雷调研了陕西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并出席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仪式,期望陕西广电“为全国省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样本”。媒体融合发展司的工作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总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度与思路。2018年9月,总局新设媒体融合发展司,机构职能主要为“负责拟订广播电视重大改革措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协调推进三网融合,推进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创新融合发展;管理发放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承担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的审批工作”。时至2020年,这些宏观理念正在具体落地。6月4日,朱咏雷在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工作的专题研究中提出“高度重视”“适应变化”之外,着重强调了“精准施策”,要求媒体融合发展司“深入分析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找准问题根源,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且下一步,“要尽快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调研,摸清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制订好《关于加快推动广电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意见》,筹备好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推进工作会,扎实做好创新中心创建和典型案例评选推广工作,树立标杆和典型,建好用好广电视听融合传播基础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准入政策。”11月26日,广电总局网站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对加快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方向与要求、阶段目标与重点任务,释放出多方面的新的政策信号,针对性强,创新多、亮点多,是当前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各具体部分将适用的中央文件与行业既有政策供给有机集成,力求最大力度支持行业在服务大局中充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比如,第17条“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第19条“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奖励”“中长期激励”,第21条“加大培训投入预算,强化系统性技能培训”等,都是对中央政策精神的直接落实。第18条“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则是为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行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指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征集和评选工作”是成立近两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司的重要工作。在征集要求中,除了政治性、创新性外,也格外强调实效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对其他地区媒体融合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成为这一征集和评选的重要目标。2020年3月,在广电总局公布的2019年度评选结果名单中,共评出江苏省苏州市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CGTN 融媒中心、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江苏省邳州市融媒体中心等10家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的“芒果模式”、浙江省安吉县广播电视台媒体智慧化融合案例、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 Knews”、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长江云移动政务融媒体平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国蓝新闻——蓝媒号”、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MCN 案例等15个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成都云上新视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云上新视听项目、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西藏之声”App、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智慧城市”项目等14个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2020年终评会在南京举行,15家先导单位、22个典型案例和23个成长项目共计60项入围终评。终评名单于12月3日在广电总局官网公示,包括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台、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10家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客户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战‘疫’”不间断直播项目、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我们在行动”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MCN模式等15个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编辑部、湖南广播电视台5G智慧电台、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集团)长沙广电融媒体生态体系建设项目、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赣云平台等15个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产业建设:规范行业、助力复工,开展“十四五”规划2020年,广电总局深入一线,通过规范行业、助力复工、广泛调研等方式,发挥产业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规范统计数据,打击数据造假2020年是广电总局充分规范行业统计数据的一年,为此还专门颁发了“6号令”即《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该规定于5月5日起正式施行,“适用于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和提供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统计资料(包括大数据统计资料)的广播电视行业统计活动”。一方面,《规定》意在为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提供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则为规范市场数据统计、发布和管理工作,开展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及打击数据造假行为等提供法律依据。“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由此,该《规定》也可看作对行业收视率(点击率)造假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法律规范。作为贯彻6号令的具体举措,广电总局于4月印发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统计调查制度》,增加并强化了网络视听、手语栏目、高清、超高清、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园区)等统计指标,是对6号令的再细化与再落实。11月4日,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防范和惩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的通知,“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健全落实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统计工作责任制”,并点明“零容忍”,再次为打击数据作假上弦。《规定》指出,要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统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实行‘零容忍’,严格落实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制度,严肃追究统计人员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党纪政务责任”。■ 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8月2日,广电总局公共服务司指导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直播助农活动,邀请淘宝直播明星主播薇娅为湖北农副产品特产助力销售,助力湖北经济复苏,湖北省滞销农产品葛根粉成交金额达80余万元。3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平稳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而从2月到4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还多次传达复工复产措施。在创作层面,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题材主题重点项目创作,并动员引导制作机构投身防控疫情题材的策划创作。在服务层面,一方面做好向湖北省、武汉市捐赠优秀电视剧播出版权工作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网上办公手段,为行业企业申报备案、内容报审、上星播出等提供方便迅捷的政务服务。在4月份的远程视频会议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对华策集团、新丽传媒、浙江横店集团等行业代表开展了具体调研。■ 加强“十四五”编制,广泛展开调研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广电总局深入一线,对广电机构、视频平台展开广泛调研。6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与江苏广电局组成调研组,就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台、网发展和智慧广电、应急广播、网络视听产业园等有关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发展政策、媒体融合、智慧广电、广电5G、推动市县广电做强做优等方面的意见建议。7月,广电总局规划财务司赴北京台、爱奇艺、快手、利亚德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产业发展情况、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技术创新:提振区域、加速智能,推动广电5G一体化2020年,广电总局通过建立区域高新区、推出典型试验田,推进智慧广电、打造应急体系,以及建设广电5G、落地超高清应用等方面,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新技术应用。■ 建立区域高新区,推出典型试验田去年5月,广电总局与四川省政府签署《推进四川省超高清视频应用与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建立部省协同、高位推进四川省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2020年,产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等多种区域合作形式出现,显示出广电总局更高规格建立区域高新区、推出典型试验田的思路。在湖南,3月31日,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国(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举行,成为广电5G网络建设的实验田;作为广电总局和湖南省政府部省共建合作协议框架下推出的具有政府背景的视频行业发展指数,2020视频文创产业发展指数也以湖南为名,亦称为“马栏山指数”。此外,10月18日—19日,朱咏雷在调研湖南广电时,着重考察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乐田智作五矿演播厅、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芒果TV、4K超高清演播室,现场观摩了云上栏山视频产业云、千博电视手语、4K修复、广电总局5G重点实验室、5G智慧电台、4K+全景声展示、《舞蹈风暴》“时空凝结”技术等应用。在广州,广电总局规划财务司于10月批准设立“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区”,聚焦5G+4K/8K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带动能力。在吉林,广电总局与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广电5G创新应用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将以“数字吉林智慧广电”建设为驱动,力争用3~5年时间,在吉林省推动广电5G创新应用、超高清视频业务发展和智慧广电建设。在成都,聂辰席于10月前往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成都影视硅谷)考察调研,了解4K/8K超高清视频研究成果、沉浸式8K超高清裸眼数字体验系统等科研成果与创新应用进展情况。■ 推进智慧广电,打造应急体系在疫情的影响下,智慧广电体系与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都进入了加快步伐的阶段。5月,广电总局公共服务司与阿里云召开座谈会,围绕运用阿里云新技术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进行研讨。会上指出,双方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完善广播电视内容需求反馈机制,实现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变革,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同月,朱咏雷在专题研究智慧广电建设工作中指出,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体现技术进步,也要提升用户体验、强化问题导向,并贴合行业需求、服务视听机构。11月5日,在专题研究TVOS(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研发应用工作会议上,朱咏雷指出,要“积极贯彻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率先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探索开展基于TVOS智能终端的智慧广电生态建设示范”。11月6日,广电总局科技司公示智慧广电示范案例评选结果,共评选出组织管理、生产制播、传播分发、运行监管、生态建设等5个类别的优秀、先进、入围等3个等级141个案例,对智慧广电建设给予了较大范围的支持与鼓励。依托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应急广播体系与智慧广电同频共振。“推动卫星、5G、融媒体在应急广播体系中的应用,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应急广播调度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在方案设计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应用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力争打造智慧化、智能化、精准化、技术先进的业务平台。”7月,广电总局规划财务司编制的《应急广播平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发布,被批准为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推荐性行业标准。11月19日,广电总局、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见》,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分级负责,坚持平战结合、模式创新,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实效,坚持精准高效、安全可靠”四大原则,力争到2025年完成全国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工作,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中央—省—市—县—乡(街道) —村(社区)”六级应急广播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基本确立,应急广播在城市、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基层应急广播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全国省市县应急广播平台全部建成,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广电5G建设取得实质进展,超高清落地进入应用阶段2020年是广电总局着重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年份。2月2日21:00,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联合全国38家主流媒体40多个端口组建的战“疫”集结号报道联盟,通过中国广电提供的5G信号向全网直播了湖北省抗疫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700MHz +4.9GHz广电5G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实现全球首次实战应用。3月17日,朱咏雷研究部署广电5G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至9月,广电总局科技司已将“发展5G高新视频新业态”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门《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为加快培育和打造5G高新视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营造了相应的宏观政策环境。3月2日,广电总局召开贯彻落实《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实施方案》电视电话会议;9月,朱咏雷先后前往湖北广电网络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及华数集团走访调研,期望它们“输出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先进模式和管理经验”。10月,在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成立大会上,聂辰席指出:“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了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广电5G网络建设及业务创新有序推进,全国广电网络统一运营管理体系初具雏形。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已平稳驶入快车道。”此外,5G+4K/8K超高清也进入落地应用阶段。5月17日,中国广电联合北京歌华、浙江华数、东方明珠、广科院、规划院基于广电5G+8K技术实现北京、杭州、上海三地联动直播,是首例应用5G中低频段8K超高清直播。在5月出席8K超高清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工作研讨会,以及6月调研北京市5G+8K超高清视频发展情况的过程中,朱咏雷也提出了诸多实操性建议,如完善8K技术体系、打造8K端到端产业链,以及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支持北京市打造8K产业示范园区等。在11月2日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上,聂辰席将大力丰富超高清视频内容供给、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以及持续完善超高清视频生态等,作为“超高清视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做法。▍视听内容:重申边界、扶持优质,引导重点片创作2020年,广电总局持续以“禁令”、扶持及引导三种形式,规范视听内容,管理相关平台。■ 针对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领域,以“禁令”重申边界针对广播电视领域,广电总局的两项“禁令”分别针对广告和晚会。1月份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强化元旦、春节期间广告播出管理,期间传媒司集中梳理了2019年10月以来各卫视频道和部分地面频道广告播出违规问题,下发《违规播放广告整改通知单》;1月17日,广电总局副局长高建民、党组成员在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例会上,就加强卫视鼠年春晚录制播出管理作出安排,强调抵制过度娱乐化、追星炒星、奢华包装等问题。5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停止播出“减肥传奇瘦身贴”等部分版本广告的通知》,指出这些广告存在宣传治愈率有效率、以医患等形象作疗效证明、以节目形态变相发布广告以及广告时长超时等问题,要求立即停止播出。而针对网络视听领域,“禁令”聚焦网络直播。6月,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八部门集中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对“皇冠直播”“嗨够直播”“UP直播”“月爱直播”等44款传播涉淫秽色情、严重低俗庸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络直播平台,分别采取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部署查办了一批利用色情低俗直播内容诱导打赏案例,对“幺妹直播”“触手直播”“9158美女视频”“喵播”“么么直播”“蜜桃直播”“啵比直播”等平台传播网络低俗直播内容作出行政处罚。11月,广电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强调了主体责任、平台管理等,并具体提出了主播标签分类管理、“打赏”用户实名制等要求。■ 从常态化与主题化两个方面,扶持优质节目人才在常态化方面,广电总局已经形成了年度与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体系、年度少儿节目精品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评审体系、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体系、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播映工作体系、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体系、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评审体系、年度及半年度“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评审体系,以及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工程推荐选拔工作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起,广电总局还启动了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工作。在专题化方面,广电总局与已经建立了季度重大题材网络影视剧项目库入选作品体系、年度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重点扶持项目体系、“理想照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体系、年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体系等。其中,重大题材网络影视剧项目库为今年新设,意在紧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推出相关精品力作。■ 以播出规划与选题引导两种方式,服务重大时间节点在播出规划方面,广电总局发布了多份相关通知文件,如广电办发〔2020〕191号《关于做好重点广播电视节目、纪录片、动画片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广电办发〔2020〕170号《关于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的通知》、广电发〔2020〕44号《关于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的通知》、广电办发〔2020〕50号《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等。7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召开全国广电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调度抗战题材、抗美援朝题材、抗疫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9月,电视剧司召开重点项目宣发调控会议,邀请重点项目出品方,向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哔哩哔哩等5家新媒体平台进行项目推介,并提出播出和宣传方面的指导意见。7月左右,在广电总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一批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在各卫视频道播出,其中,广电总局确定的《兴乡计(第二季)》《决战美丽乡村》《最是一年春好处》《“七仙女”唱出致富经》《温暖在身边深爱圳帮扶》《大搬迁》等多部重点主题片目在湖南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深圳卫视等播出。在选题引导方面,2—8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分别针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及“一带一路”、北京冬奥等展开重大选题策划工作。3月,广电总局宣传司召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理论节目沟通推进视频会。4月,高建民主持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重大主题纪录片、电视节目创作推进和播出部署视频调度会。此外,广电总局于6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三批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的通知》,并于7月开办了“三个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暨2020年电视剧高端策划制作人和导演编剧培训班,意在组织好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导语:进入新时代,全国各地广电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智慧广电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带动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着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摘编《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2019)》《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2019)》中有关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内容,今天是第三篇。2018年是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出台技术政策、技术规划、技术标准数量最多的一年,在媒体深度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智慧广电”、超高清电视、大数据应用、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等广播电视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取得多方面的突破,有力支持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工作大局。一、颁布实施“智慧广电”发展指导意见总局组织编制并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广电”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国“智慧广电”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引和基本遵循。总局还批准设立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在贵州召开推进全国“智慧广电”建设现场会,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加快广播电视技术革新与转型升级,全国“智慧广电”建设迈入了崭新阶段。各地“智慧广电”建设亮点纷呈,智能内容汇聚、大数据应用、AI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无感支付、智能主持人等新技术加快得到应用推广,“智慧广电”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二、编制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系列标准和规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技术规范关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败。在中宣部领导下,总局主动承担起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标准编制任务,联合中宣部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维护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这些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明确了技术系统要求,为各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省级技术平台提供指导和依据。三、编制实施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发展规划总局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向好。指导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力度,完善技术系统和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和值班值守,圆满完成各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工作。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制定颁布《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三方面推进全行业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制定颁布《广播电视媒体网站IPv6改造实施指南(2018)》,指导行业内各相关单位按照要求有序开展IPv6升级改造工作。四、大力推动有线网络技术升级改造总局大力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同步推进网络升级改造工作力度。组织编制发布了有线电视IP智能机顶盒、《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系统技术规范》和互联互通平台云数据中心系列标准,提升标准化对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支撑能力。各地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承载能力。国网公司进一步加快互联互通技术平台、业务平台、全国“五横五纵”干线光缆传输网、广电宽带数据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宣部牵头成立了网络整合发展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施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式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方案列入2019年工作要点,全国网络整合实质性推动,为广电科技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五、推进面向5G的交互广播电视网研究总局深入贯彻移动优先战略,组织研究既体现广电特点又与电信形成优势互补的组网方式。牵头成立“无线交互广播电视”工作组,开展广播无线覆盖与数据交换方式融合的组网研究,由广科院牵头积极参与国际5G广播标准研究制定。深入研究5G技术、频率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国网公司开展5G移动通信业务资质、牌照和频率申请的相关工作,研究编制清频方案,积极筹备广电5G网络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六、启动高清超高清视频发展总局积极推动高清电视成为电视台主流播出模式,鼓励支持各地电视台实现高标清同播,全国高清电视频道获批数量达到240个,高清数字用户近1亿户。支持总台和有条件的省级台加快4K超高清电视技术规划设计和系统建设,支持总台和广东电视台开播4K超高清电视频道。截至2018年年底,CCTV~4K超高清频道覆盖全国有线网络4K机顶盒用户1593.5万户,广东省4K机顶盒用户达到1499.76万户。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发展。建立部际协调机制,促进4K技术研发、节目生产、终端普及、网络传输和监测监管同步推进。2019年2月,工信部、总局、总台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的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完善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推进4K超高清电视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发布《4K超高清电视技术应用实施指南》《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交换参数值》《高动态范围电视节目制作和交换图像参数值》《用于节目制作的先进声音系统》等超高清电视系列标准,分别在广科院和规划院建立4K/8K技术应用与标准研究实验室,加快8K超高清电视技术跟踪研究,参与“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8K电视直播提供技术支撑。七、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系统开通试运行2018年12月26日,总局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建成并开通试运行,为有效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收视数据采集难题提供了支撑平台,对于建立科学、真实、有效的收视评价体系,提升广电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总局组织制定并发布3项收视数据调查基础技术标准,明确标准规范;建设“视听媒体收视大数据实验室”,开展中国特色收视评价小范围规模试验;设立总局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建设专项,落实项目资金,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各地广电机构积极开展大数据应用。广东、黑龙江、吉林、江西、贵州等省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平台具备收视行为数据采集和分析、新闻智能舆情分析等功能,广播电视台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精准推送内容,为有关部门提供舆情分析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作者许家奇,总局科技司司长;周力上,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编辑)轮值主编:陈林后期编辑:王羽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同心战“疫”广播剧人在行动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2020年度工作报告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高坦2020,对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肆虐,“疫情就是命令”,全国广播剧人在研究会的号召下,团结奋斗,统一行动,同心战“疫”,战绩辉煌。这一年,欣逢新中国广播剧诞生七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四十年,我们回顾历史,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下面我代表本届常务理事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一)“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在行动2020年初,新冠肆虐。“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紧急行动,同心战“疫”,众志成城!大年初一的清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率先吹响了冲锋号!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全国广播剧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行动迅速,汇“剧”力量,同心战“疫”,创作了500多部(集)广播剧和微广播剧。为全民科学抗疫、鼓舞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这500多部(集)的广播剧呈现了以下特点:1、战“疫”剧高速高产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放弃了春节假期,主动返岗,多省市电台紧急筹建创作组。大年初二开始,就制作完成了第一批的公益类广播剧。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前方医护人员在和死神赛跑,广播剧人也在和时间较量!例如沈阳原创基地的一个夜晚写出10个微剧的提纲,3天录制完成五集。2、齐心接力、隔空制作疫情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是阻隔不了团队的合作。这些制作团队从创意策划到录制、制作,很多广播剧的主创人员全部是在互不见面、拉群讨论的环境中完成,开创大规模“云端联手、隔空制作”的广播剧生产方式。3、资源共享,抱团取暖1月底的“广播剧人”群里有一段文字一直循环——“请有资源的各台广播剧人跟进,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共克时艰!”面对疫情大考,广播剧人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所有单位制作的音频都直接发在广播剧人的大群里,让全国各台按需下载播出。让每一集广播剧都能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向当时的暴风中心湖北台积极发送战“疫”剧。湖北台主动作为,搭建了一个“八方声援 汇‘剧’力量”的网络专题页面,有专人负责平台搭建和对接各台,收集整理上传剧集和海报并将音频打包提供给“云听”和有需求的电台,避免各地重复工作,提供了战“疫”广播剧统一的展示窗口!4、形式种类丰富、有理性有温度500多部(集)广播剧中,生动讲述抗疫故事,热情歌颂平凡英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传播科普知识,一批主题鲜明、富有创意、隔空制作的广播剧力作,为抗击疫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5、大量新晋创作单位应运而生很多之前没有涉足广播剧门类的机构、高校、地方台,这次也被创作热潮感染,共同投入到广播剧的生产制作中。他们感受到在突发性事件中,广播剧等文艺作品既是对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更有贴近性、吸引力、感染力,更能引发情感共鸣,传播核心价值观。6、多屏传播,影响广泛在众多抗“疫”主题广播剧的背后,也体现了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如湖北的沙画战“疫”广播剧,舞台剧广播剧。用别样的形式给广播剧更多的呈现方式。“云听”牵头制作的音视频广播剧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觉冲击。苏州台的情景剧还进行了动画配图,分发到苏州各智慧社区和公共交通等社会电子屏播出。这场疫情给广播剧正常制作带来很大困难,但全国广播剧人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创造性工作,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运作体系,可谓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一系列融合式、沉浸式的广播剧精品,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在新媒体端所取得的不俗成绩,也让广播剧人从中看到了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希望和活力。汇“剧”力量,同心战“疫”,广播剧人用实际行动在2020年开端,为新中国广播剧七十年书写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二)“与时‘剧’进、‘声’生不息”举办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的 “2020年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展播以“与时‘剧’进、‘声’生不息”,庆祝新中国广播剧诞生七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四十年为主题。活动自5月下旬启动以来,得到研究会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经历“报送-初选-审听-包装-推广”五个阶段,精心筹备3月有余,自9月份开始在近百家会员台集中展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方好评不断。本次参与展播的广播剧精品共70部、227集,时长达132个小时。目前全网播出访问量将近700万次。今年的展播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1、精品荟萃、时代感强展播作品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特色突出。生动反映了新中国广播剧70年来走过的璀璨历程。创作于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中外题材广播剧《猫与水暖工》、《杜十娘》是用声音塑造人物的典范;戏曲广播剧《汉宫秋》显示了当年广播剧人对广播剧形式的拓展创新;《小岗新传》、《春风又绿岭南镇》等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景象和新成就;《爸爸的冲锋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述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中共中央在香山》、《淬炼》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2、制作精良、大腕云集展播作品的创作班底群星闪耀,演播队伍高手云集。既有全国广播剧界不同年代的著名编剧、导演、音乐、音响、录制等主创,又有北京人艺等著名话剧院团,电影译制片厂等各界演播艺术家的倾情加盟。3、全网联动、融媒呈现本次展播作品同步登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并以专题推荐的形式在首页醒目呈现。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是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接收整理各地电台报送的参展作品,并严格审核审听,确保播出作品符合活动要求。“听听FM”为活动开设融媒体专区,并为每部作品单独开发H5页面以供移动端传播,设计了带收听二维码的精美海报供展播单位转发宣传。活动期间,展播作品在融媒体专区的访问量超过30万次。活动还得到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的报道。北京广播电视台牵头成立的“融媒体声音联盟”中,已有天津市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吉林延吉广播电视台、福建省永安市融媒体中心等30家会员机构加入展播活动,北京各区县电台也在节目中播出了相关内容。中广联节目交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赵德全表示,本次展播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等主题宣传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前,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广播剧人应抓住时代机遇和发展空间,让新时代、新职能、新技术、新平台为广播剧创作出更多精品剧作纪录时代、服务人民。在这里,让我们对承办这次展播活动的北京台所有领导和编播人员,对参与展播活动的全国所有广播剧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你们点赞!(三)战“疫”促进创作,广播剧创作再度“井喷”2020年,对于广播剧创作的促进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广播剧专家评析时间比往年后延,但在研究会的努力下,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20届广播剧专家评析暨第12届论文评析会依然于9月12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举行。安景林、熊生民、李京盛、赵德全、何善昭、何梁漳、黄云鹤、周文凯、高坦、王莹、马国华、潘海琳、陶青、吕卉、徐国春、王锐、郭戴云、蒋倩、王海燕、牛力共20位评委参加了本次评析会。评委们经过紧张的初评和终评,对98部广播剧以及28篇论文进行现场评议投票,最终6大参评项目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作品和8个最佳个人单项,以及4首“最佳主题歌”。评委们肯定了本届参评作品数量在疫情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多,精品剧质量保持较高水平,题材十分广泛,主旋律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可圈可点。今年在新冠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全国广播剧人创造性地采用“云录制”方法,制作出500多部(集)抗疫广播剧,在参加评析的98部广播剧中战“疫”剧比重很大。此外参评的28篇论文质量和数量均创近年新高。在此,让我们对大力支持研究会工作,成功承办本次研究会专家评析会议的广东东莞大岭山镇文广中心等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四)抓培训 开微课 知难而进多年来,研究会在业务培训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果。无论是集中授课+导师辅导的实战培训班,还是利用年会期间举办的专家培训和高峰论坛,无论是大课堂还是分组教学,无论是专家点评还是导演、主创人员分组和与会人员结合每年的参评剧目现场分析互动,效果都很好。由于大家集中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从2018年开始,我们利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开讲“微课”,把年会讲课专家的课件陆续在微信公众号刊登,让更多的广播剧人分享,今年因疫情开会时间缩短,暂时取消“培训课”,但是广播剧和论文专家点评仍就进行,四位专家都做了认真准备,下午的“点评”请大家认真聆听。年会结束后我们准备把专家点评发言和各位老前辈为祝贺七十年,四十年写的发言陆续上公众号“微课”,让更多人分享。(五)攻坚克难,群策群力,保障工作多年来研究会一直坚持借助融媒体发展优势,依托“中国广播网”研究会网站和研究会公众号的平台,扩大广播剧的影响,同时也为会员台开辟了更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根据研究会工作的特殊情况,为了发挥集体领导、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优势,我们坚持采取灵活的手机微信群办公机制,更加便捷高效,很多重要决策和意见都在办公群里形成。每年年底,研究会都要集中召开秘书长办公会,总结当年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下一年工作思路,与会代表围绕5G时代的来临,从多方面探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应该开展的工作,如何引导广播剧健康、繁荣发展。2020年,不仅是新班子开展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广电总局对所管辖的社会团体继续严查严审的一年。研究会在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一边办交接,一边接受审查、审计,开会、填报表、写汇报等等已成常态,研究会除了正常规定动作之外,承载了更多更繁杂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会日常工作坚持开展,公众号到目前为止,推介了53期,最近的高峰期是一周五期。现在研究会公众号推介的广播剧,凡是制作成品的都要求制作方提供完整音频,供手机客户在机收听。从这个角度解决广播剧上手机的问题。会费收取情况虽受疫情影响也基本顺利,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半以上的会员单位按规定缴纳会费。今年又有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台、厦门集美区广播电视台、海口广播电视台、东莞市大岭山文广中心、西安艾丁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台州电影电视制作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申请加入研究会,目前研究会会员单位是101家。回顾一年来的工作,除了办公室常务工作人员攻坚克难的努力之外,研究会理事会工作群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里请大家对这些不计报酬,勇挑重担的理事们和热心的广播剧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六)办年会 促交流 谋发展研究会每年按计划组织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颁布评析成果、点评研讨、交流业务、商讨下一年计划。来自全国各地会员单位的广播剧同仁,欢聚一堂,共商大计。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工作、增进了感情、体现了社团的凝聚力,年会已成为全国广播剧人相聚的盛会。特别是中央发布八项规定以后,简约办会已成制度,如何既简约简朴又要把每次年会开好,给每年的接会台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今年是疫情年,接会工作更加困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勇于攻坚克难为研究会承办本届年会的吉林台表示衷心的感谢!广播剧人大联欢活动始于10年前的万州年会,至今已成为凝聚广播剧人气,展示广播剧人才艺,激发广播剧人热情参与的保留节目。今年的年会“盛典”晚会,精选的庆祝七十年、四十年的广播剧精品片段和本届广播剧评析最佳主题歌将一一呈现。藏龙卧虎的广播剧人将为年会奉上一台向新中国广播剧诞生70年致敬的高水准节目。晚会上还将为抗疫广播剧颁发纪念证书,全体与会代表还将齐声合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新“会歌”《光荣的广播剧人》,让我们一起期待!回顾多年来中国广播剧发展状况,确实令人振奋。从1996年中宣部设立“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奖后,我们的广播剧人,经过20余年艰苦拼搏,多方探索,终于取得了目前的成绩。通过“三贴近”创作题材的拓宽,我们广播剧的创作从小繁荣逐渐到大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我们广播剧的受众从小群体逐渐向大范围扩展;通过业务培训和微剧创作实践的学习,我们广播剧的从业队伍从老化凋零逐渐向年轻化拓展;通过自我宣传意识的日益增强,我们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从自娱自乐逐渐向全社会、多媒体拓展;通过内合外联、新科技手段,我们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同志们,本届年会结束以后,我们将面临新一年的工作。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广播剧人要用行动来迎接这个重要的年份,一方面仍然要围绕促进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工作重点,不忘初心,坚守为人民创作的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大力促进广播剧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提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文艺繁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剧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社团组织,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科学有序地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应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2020年广播剧研究会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今后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推动,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大好形势,使广播剧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中国的广播剧人,要不负众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创作,用声音为时代放歌!为广播剧的繁荣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广播剧人,请继续行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同心战“疫”广播剧人在行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2020年度工作报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高坦2020,对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肆虐,“疫情就是命令”,全国广播剧人在研究会的号召下,团结奋斗,统一行动,同心战“疫”,战绩辉煌。这一年,欣逢新中国广播剧诞生七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四十年,我们回顾历史,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下面我代表本届常务理事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一)“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在行动2020年初,新冠肆虐。“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紧急行动,同心战“疫”,众志成城!大年初一的清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率先吹响了冲锋号!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全国广播剧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行动迅速,汇“剧”力量,同心战“疫”,创作了500多部(集)广播剧和微广播剧。为全民科学抗疫、鼓舞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这500多部(集)的广播剧呈现了以下特点:1、战“疫”剧高速高产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放弃了春节假期,主动返岗,多省市电台紧急筹建创作组。大年初二开始,就制作完成了第一批的公益类广播剧。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前方医护人员在和死神赛跑,广播剧人也在和时间较量!例如沈阳原创基地的一个夜晚写出10个微剧的提纲,3天录制完成五集。2、齐心接力、隔空制作疫情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是阻隔不了团队的合作。这些制作团队从创意策划到录制、制作,很多广播剧的主创人员全部是在互不见面、拉群讨论的环境中完成,开创大规模“云端联手、隔空制作”的广播剧生产方式。3、资源共享,抱团取暖1月底的“广播剧人”群里有一段文字一直循环——“请有资源的各台广播剧人跟进,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共克时艰!”面对疫情大考,广播剧人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所有单位制作的音频都直接发在广播剧人的大群里,让全国各台按需下载播出。让每一集广播剧都能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向当时的暴风中心湖北台积极发送战“疫”剧。湖北台主动作为,搭建了一个“八方声援 汇‘剧’力量”的网络专题页面,有专人负责平台搭建和对接各台,收集整理上传剧集和海报并将音频打包提供给“云听”和有需求的电台,避免各地重复工作,提供了战“疫”广播剧统一的展示窗口!4、形式种类丰富、有理性有温度500多部(集)广播剧中,生动讲述抗疫故事,热情歌颂平凡英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传播科普知识,一批主题鲜明、富有创意、隔空制作的广播剧力作,为抗击疫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5、大量新晋创作单位应运而生很多之前没有涉足广播剧门类的机构、高校、地方台,这次也被创作热潮感染,共同投入到广播剧的生产制作中。他们感受到在突发性事件中,广播剧等文艺作品既是对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更有贴近性、吸引力、感染力,更能引发情感共鸣,传播核心价值观。6、多屏传播,影响广泛在众多抗“疫”主题广播剧的背后,也体现了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如湖北的沙画战“疫”广播剧,舞台剧广播剧。用别样的形式给广播剧更多的呈现方式。“云听”牵头制作的音视频广播剧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觉冲击。苏州台的情景剧还进行了动画配图,分发到苏州各智慧社区和公共交通等社会电子屏播出。这场疫情给广播剧正常制作带来很大困难,但全国广播剧人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创造性工作,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运作体系,可谓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一系列融合式、沉浸式的广播剧精品,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在新媒体端所取得的不俗成绩,也让广播剧人从中看到了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希望和活力。汇“剧”力量,同心战“疫”,广播剧人用实际行动在2020年开端,为新中国广播剧七十年书写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二)“与时‘剧’进、‘声’生不息”举办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的 “2020年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展播以“与时‘剧’进、‘声’生不息”,庆祝新中国广播剧诞生七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四十年为主题。活动自5月下旬启动以来,得到研究会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经历“报送-初选-审听-包装-推广”五个阶段,精心筹备3月有余,自9月份开始在近百家会员台集中展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方好评不断。本次参与展播的广播剧精品共70部、227集,时长达132个小时。目前全网播出访问量将近700万次。今年的展播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1、精品荟萃、时代感强展播作品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特色突出。生动反映了新中国广播剧70年来走过的璀璨历程。创作于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中外题材广播剧《猫与水暖工》、《杜十娘》是用声音塑造人物的典范;戏曲广播剧《汉宫秋》显示了当年广播剧人对广播剧形式的拓展创新;《小岗新传》、《春风又绿岭南镇》等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景象和新成就;《爸爸的冲锋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述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中共中央在香山》、《淬炼》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2、制作精良、大腕云集展播作品的创作班底群星闪耀,演播队伍高手云集。既有全国广播剧界不同年代的著名编剧、导演、音乐、音响、录制等主创,又有北京人艺等著名话剧院团,电影译制片厂等各界演播艺术家的倾情加盟。3、全网联动、融媒呈现本次展播作品同步登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并以专题推荐的形式在首页醒目呈现。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是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接收整理各地电台报送的参展作品,并严格审核审听,确保播出作品符合活动要求。“听听FM”为活动开设融媒体专区,并为每部作品单独开发H5页面以供移动端传播,设计了带收听二维码的精美海报供展播单位转发宣传。活动期间,展播作品在融媒体专区的访问量超过30万次。活动还得到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的报道。北京广播电视台牵头成立的“融媒体声音联盟”中,已有天津市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吉林延吉广播电视台、福建省永安市融媒体中心等30家会员机构加入展播活动,北京各区县电台也在节目中播出了相关内容。中广联节目交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赵德全表示,本次展播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等主题宣传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前,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广播剧人应抓住时代机遇和发展空间,让新时代、新职能、新技术、新平台为广播剧创作出更多精品剧作纪录时代、服务人民。在这里,让我们对承办这次展播活动的北京台所有领导和编播人员,对参与展播活动的全国所有广播剧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你们点赞!(三)战“疫”促进创作,广播剧创作再度“井喷”2020年,对于广播剧创作的促进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广播剧专家评析时间比往年后延,但在研究会的努力下,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20届广播剧专家评析暨第12届论文评析会依然于9月12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举行。安景林、熊生民、李京盛、赵德全、何善昭、何梁漳、黄云鹤、周文凯、高坦、王莹、马国华、潘海琳、陶青、吕卉、徐国春、王锐、郭戴云、蒋倩、王海燕、牛力共20位评委参加了本次评析会。评委们经过紧张的初评和终评,对98部广播剧以及28篇论文进行现场评议投票,最终6大参评项目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作品和8个最佳个人单项,以及4首“最佳主题歌”。评委们肯定了本届参评作品数量在疫情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多,精品剧质量保持较高水平,题材十分广泛,主旋律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可圈可点。今年在新冠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全国广播剧人创造性地采用“云录制”方法,制作出500多部(集)抗疫广播剧,在参加评析的98部广播剧中战“疫”剧比重很大。此外参评的28篇论文质量和数量均创近年新高。在此,让我们对大力支持研究会工作,成功承办本次研究会专家评析会议的广东东莞大岭山镇文广中心等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四)抓培训 开微课 知难而进多年来,研究会在业务培训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果。无论是集中授课+导师辅导的实战培训班,还是利用年会期间举办的专家培训和高峰论坛,无论是大课堂还是分组教学,无论是专家点评还是导演、主创人员分组和与会人员结合每年的参评剧目现场分析互动,效果都很好。由于大家集中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从2018年开始,我们利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开讲“微课”,把年会讲课专家的课件陆续在微信公众号刊登,让更多的广播剧人分享,今年因疫情开会时间缩短,暂时取消“培训课”,但是广播剧和论文专家点评仍就进行,四位专家都做了认真准备,下午的“点评”请大家认真聆听。年会结束后我们准备把专家点评发言和各位老前辈为祝贺七十年,四十年写的发言陆续上公众号“微课”,让更多人分享。(五)攻坚克难,群策群力,保障工作多年来研究会一直坚持借助融媒体发展优势,依托“中国广播网”研究会网站和研究会公众号的平台,扩大广播剧的影响,同时也为会员台开辟了更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根据研究会工作的特殊情况,为了发挥集体领导、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优势,我们坚持采取灵活的手机微信群办公机制,更加便捷高效,很多重要决策和意见都在办公群里形成。每年年底,研究会都要集中召开秘书长办公会,总结当年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下一年工作思路,与会代表围绕5G时代的来临,从多方面探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应该开展的工作,如何引导广播剧健康、繁荣发展。2020年,不仅是新班子开展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广电总局对所管辖的社会团体继续严查严审的一年。研究会在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一边办交接,一边接受审查、审计,开会、填报表、写汇报等等已成常态,研究会除了正常规定动作之外,承载了更多更繁杂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会日常工作坚持开展,公众号到目前为止,推介了53期,最近的高峰期是一周五期。现在研究会公众号推介的广播剧,凡是制作成品的都要求制作方提供完整音频,供手机客户在机收听。从这个角度解决广播剧上手机的问题。会费收取情况虽受疫情影响也基本顺利,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半以上的会员单位按规定缴纳会费。今年又有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台、厦门集美区广播电视台、海口广播电视台、东莞市大岭山文广中心、西安艾丁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台州电影电视制作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申请加入研究会,目前研究会会员单位是101家。回顾一年来的工作,除了办公室常务工作人员攻坚克难的努力之外,研究会理事会工作群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里请大家对这些不计报酬,勇挑重担的理事们和热心的广播剧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六)办年会 促交流 谋发展研究会每年按计划组织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颁布评析成果、点评研讨、交流业务、商讨下一年计划。来自全国各地会员单位的广播剧同仁,欢聚一堂,共商大计。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工作、增进了感情、体现了社团的凝聚力,年会已成为全国广播剧人相聚的盛会。特别是中央发布八项规定以后,简约办会已成制度,如何既简约简朴又要把每次年会开好,给每年的接会台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今年是疫情年,接会工作更加困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勇于攻坚克难为研究会承办本届年会的吉林台表示衷心的感谢!广播剧人大联欢活动始于10年前的万州年会,至今已成为凝聚广播剧人气,展示广播剧人才艺,激发广播剧人热情参与的保留节目。今年的年会“盛典”晚会,精选的庆祝七十年、四十年的广播剧精品片段和本届广播剧评析最佳主题歌将一一呈现。藏龙卧虎的广播剧人将为年会奉上一台向新中国广播剧诞生70年致敬的高水准节目。晚会上还将为抗疫广播剧颁发纪念证书,全体与会代表还将齐声合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新“会歌”《光荣的广播剧人》,让我们一起期待!回顾多年来中国广播剧发展状况,确实令人振奋。从1996年中宣部设立“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奖后,我们的广播剧人,经过20余年艰苦拼搏,多方探索,终于取得了目前的成绩。通过“三贴近”创作题材的拓宽,我们广播剧的创作从小繁荣逐渐到大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我们广播剧的受众从小群体逐渐向大范围扩展;通过业务培训和微剧创作实践的学习,我们广播剧的从业队伍从老化凋零逐渐向年轻化拓展;通过自我宣传意识的日益增强,我们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从自娱自乐逐渐向全社会、多媒体拓展;通过内合外联、新科技手段,我们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同志们,本届年会结束以后,我们将面临新一年的工作。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广播剧人要用行动来迎接这个重要的年份,一方面仍然要围绕促进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工作重点,不忘初心,坚守为人民创作的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大力促进广播剧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提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文艺繁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剧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社团组织,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科学有序地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应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2020年广播剧研究会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今后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推动,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大好形势,使广播剧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中国的广播剧人,要不负众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创作,用声音为时代放歌!为广播剧的繁荣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广播剧人,请继续行动!
201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801.87万小时,播出时间1553.40万小时,同比增长1.75%。电视节目制作时间345.58万小时,播出时间1950.99万小时,同比增长1.35%。2019年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持续增长,实际创收收入增幅较大,全年总收入达到8107.45亿元,同比增长16.62%。新闻资讯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时间稳中有升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作主线,大力实施“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新时代精品”、“智慧广电”建设、“视听中国”播映、“管理优化”五大工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加快高质量创新性发展。201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801.87万小时,与2018年基本持平;播出时间1553.40万小时,同比增长1.75%。电视节目制作时间345.58万小时,同比下降3.40%;播出时间1950.99万小时,同比增长1.35%。2019年全国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41.88万小时,同比下降0.93%;播出时间302.15万小时,同比增长0.91%。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08.61万小时,同比增长0.61%;播出时间279.72万小时,同比增长0.27%。农村节目制作时间持续增加2019年国农村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28.68万小时,同比增长3.24%,占广播节目制作总时长的16.05%;播出时间451.64万小时,同比增长2.31%,占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总时长的29.07%。2019年农村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7.60万小时,同比增长1.59%,占电视节目制作总时长的19.56%;播出时间424.83万小时,同比增长1.69%,占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总时长的21.78%。服务类节目制作播出加强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节目聚焦群众关切,加强专题服务类节目制作播出。全国专题服务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17.99万小时,同比增长0.60%,播出时间333.29万小时,同比增长2.30%。2019年专题服务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87.03万小时,同比下降3.00%,播出时间256.20万小时,与2018年基本持平。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降幅大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不断增长。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持续增长,实际创收收入增幅较大,全年总收入达到8107.45亿元,同比增长16.62%。2019年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新业务、新业态,广播电视实际创收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下降,新媒体广告收入3增长明显。2019年全国广告收入2075.27亿元,同比增长11.30%。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998.85亿元,同比下降9.13%;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新媒体广告收入828.76亿元,同比增长68.49%,其中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广告收入194.31亿元,同比增长25.11%;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楼宇广告、户外广告等取得的其他广告收入247.66亿元,同比下降9.41%。2019年全国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近四年来首次实现下降,仅为497.66亿元,同比下降22.55%。表明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竞争力在下降。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15年7月30日下午,在上海ChinaJoy的N2展馆M42会议室的中国电视互联网峰会会场,国际电视联盟主席殷建勇发布了《2015中国电视业发展研究报告》摘要,剖析了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视频竞争格局与三网融合发展情况,提出了“电视互联网”的概念,诠释了“T2O”的意义和内涵,第一次将“电视+互联网”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一、中国电视业的市场背景电视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业的时代大背景,目前是广播电视、IPTV(也有叫宽带电视、电信电视)、OTT(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以及手机视频共同构成了中国电视业,之前是广电行业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但现在广电只是中国电视业其中的一部分,除了广电,还有电信和互联网,都在觊觎中国这有着13-15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视频市场,争夺着4-5亿户家庭地址(3-4人组成一家庭)里的5亿多台电视机。广播电视有三驾马车,号称小三网,分别是地面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共同组成了广电网。地面无线电视又分除了模拟无线广播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一般分在城郊结合部和近城的农村,是广电发展的早期模式。其次是卫星电视,也叫直播星、户户通,覆盖更为广阔的山乡村镇,现在也在向城郊结合部、城镇蔓延,正规用户接近4000万户,但同时被盗版的山寨锅也有6000万户之多。有线电视是广电网的主力和代表,目前总数2.3亿,年底2.5亿,其中有线数字电视1.7亿户,2015年年底之后会开始下降,被电信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分流,从100%降到60-70%,基本以老旧盒子为主。IPTV有3700万户,目标是6000-8000万户,有老盒子,也有ANDROID新盒子,OTT包括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机,都能连上互联网,前者4000-5000万台,后者3000-4000万台,总数7000-9000万,但激活率约为总数的30-50%,活跃率仅为激活数的10-20%,宽带是电视互联网的瓶颈,没有宽带,搞视频是然并卵,目前固定宽带2.1亿户(/4G移动宽带6.7亿户,这是移动互联网发达的标志)。其中电信1.1亿、联通6000万、移动2000万、鹏博士1000万、各地有线等1000万,宽带的天花板也是2.5亿户,因为有线进不去的地方,宽带也拉不进去。二、中国电视业的机会有线电视虽然回落到1.7亿户,但仍然是第一大份额,关键比宽带便宜,所以是有庞大基数的低端人群的首选,也是高端用户的必选,除了老头、盘头和萝卜头再看电视,高端人士有能力安排自己时间和掌控生活的人士也是必看电视,看新闻联播、看时政和财经新闻,除了在家里看电视,一般有独立办公室,办公室里也有电视机,目前这些盒亟待子更新。如果电信+联通的宽带总数能达到2亿,考虑到高昂的组网成本,按照复用用户30%的转换率,IPTV能发展到6000万以上,优点是有直播、开机率高、用户活跃,还能跟宽带捆绑、合并计费,也面临盒子更新换代。没宽带,OTT是然并卵,在2.5亿宽带用户总盘子里,电信联通IPTV分走6000-8000万户,2M以下占40%,约1亿户,也就剩下7000-9000万户,但困惑是搞盒子还是搞电视机,盒子没有忠诚度,扔机如扔鞋,电视机个太大,扔起来费劲,所以一窝蜂开始做电视机,因为现金流大、资产重,融资或被收购时可以高估值,如今智能电视机被搞成了房地产模式,找到代工厂垫资、开个发布会就卖图纸,网上预售,玩的都是资本游戏。三、中国电视业的政策监管与新媒体发展困惑二是政策监管,监管从来滞后于创新,但监管从来不缺席,监管没有扼杀创新,而是重新分配利益,搏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博就没有机会。2010年开始有OTT的概念,联想在尝试,到了2011年才出的181号文,联想还在尝试,2012小米、乐视开始做盒子,联想仍在尝试,市场2013年井喷,2014年被规范,2015年卷土重来。但监管整体趋严,党开始讲究群众在哪儿、舆论阵地就在哪儿,除了广播电视,也准备放开IPTV,因为关系理顺了,建立了二级播控体系:央视举旗、省台拔毛、电信和联通买单并传输。OTT集成播控也不会是七个,因为最初只有三个,不断递条子,才加一加一加一变成七个,要么七合一,给国网,要么分三十二,每省一个,你懂的!但所有内容都必须通过监控。因为新媒体也是媒体,国内的媒体不对民资、外资开放,开放的是广告和发行环节,不是出版、播出环节,即使制播分离,放开的制作也要有制作许可证,播出肯定在控制之下,如今中国电视业形成了怪圈,做电视的都想去做新媒体,做新媒体的都想做成电视台,前者想的是我的待遇和空间,后者想的是公司的地位和资产。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不是转型,老用户还在;不用拥抱,直接优衣库;不需融合、多路输出即可;不用担心人才流失,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但要想好怎么干新媒体?为什么要使用新媒体?考虑用户的时间、地点、终端、使用环境,提供网上直播是饮鸩止渴,要给也只能给片花、给预告片,除非你掌握了新媒体广告的定价权和分账体系。新媒体新在何处,就是要在“摄、录、采、编、制、播、传”全环节引入互动,把内容做生动,把互动做成内容,其次是用好网厅、微博和微信,力争客户在哪儿,服务就在哪儿。新媒体怎么干,要搞清楚谁来干?视频网站发了牌照660张,其中广电机构仅占30%,民资、外资占70%,是新媒体的主要力量,即使是手机视频,也多由视频网站开办,其模式是购买版权内容(制作公司、电视台)、自制内容,再接入播控平台、提供给宽带用户,可以发自己单独品牌的盒子或电视机,也可以植入其他品牌的盒子或电视机。四、T2O是什么?TV2ONLINE&OFFLINE的简称,把互联网从闭环到开放通路,激活5亿电视终端,全面涵盖广播电视、电信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引入电视观众的巨大注意力和流量,是传统电视广告的2.0升级。但T2O不只是广告,很久以前没有广告,只有内容,但在内容里植入品牌,就成了软文,在内容里植入联系方式,或者只有品牌和联系方式、没多少内容,那是硬广。T2O是广告+电子商务,把单纯的信息传递变为信息互动,再加上购买或预定的服务,使千亿广告市场变成万亿电子商务的市场。T2O是广告+社群,除了受众的单向接收,T2O更在受众之间构建了社交群体,群体成员可以相互互动和分享,提升参与的数量和热度。T2O是广告+支付,亦即有消费行为的产生,把广告的影响力转化为购买的冲动,利用支付,把冲动转化为订单,为电子商务或线下服务场所提供订单。T2O是有前提的,要以优质的内容来吸引海量观众,否则就做成了电视购物,要把高收视率转化为社交话题,对应可以购买或预定的产品和服务,在中间进行映射。如何在话题与产品之间进行映射是T2O的核心,可以摇一摇?可以扫一扫?可以听一听?皆是手段。T2O的目的是为广告主、电商网站和线下服务场所提供延伸服务,商业模式是UBER的模式,一定要有支付行为的产生,收取的是佣金,才能在提供广告服务的基础上,不管是硬广、还是软文,还是内置广告,都能为广告主送去直接的订单,所见即消费,引爆媒体市场。面对T2O,你准备好了吗?
导语:当前,全国各地广电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智慧广电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带动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着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将摘编《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2019)》《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2019)》中关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内容,今天是第一篇。即将到来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时代拓宽了媒体融合的维度,广播电视将拥有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平台,5G高速智能的传输网络将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的节目制播、传输、呈现等能力。广播电视行业应紧抓5G带来的发展机遇,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一、媒体行业成为5G在垂直行业应用的重要探索方向全球范围内,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几十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发展规律。其中一个就是,移动通信只在偶数代(比2G、4G)取得巨大的商业化成功,而奇数代的1G、3G则相反。移动通信业界认为,5G要想打破这一移动通信经典发展规律,应该通过与相关垂直行业协作来创造出5G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生态系统。其中,“媒体行业”成为“5G+垂直行业应用”的重点探索方向之一。欧盟把“媒体及信息娱乐”作为5G应用的八大垂直行业之一。我国IMT-2020(5G)推进组把“新媒体”作为5G应用发力的一大重点垂直行业。国际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规范《5G系统业务需求》提出,5G网络将会无缝地集成包括单播、组播及广播在内的各种网络技术(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卫星及光网络)及其他能力(比如于网络边缘的媒体内容高速缓存),将具备满足正常运营各类媒体业务所需的移动数据传输速率、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相同服务的相应系统容量、更为严格的QoS(服务质量),以覆盖媒体行业的所有应用场景。二、5G会应用到哪些媒体应用从目前全球已经提供的5G商用服务来看,视频等媒体内容是早期5G系统业务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沉浸式应用和虚拟现实(VR)。远程沉浸式媒体可以实现位于不同地点的用户进行多方实时交互,增强人们在视频通信/会议、电子医疗、视频广告、在线游戏等活动中获得一定的“身临其境”之感。当下,在VR基础技术发展演进的推动下,各类基于VR的下一代通信应用开始出现,并有望逐步成为未来网络世界的主流业态。沉浸式媒体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挑战在于“可用性”以及“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以确保提供流畅平滑的用户体验。沉浸式媒体应用中,对于原始物体的立体(3D)影像重建,具有很高的视觉质量要求,需要以时变网格(TVM)的形式进行创建,然而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异构数据,就需要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网络方案。因此,远程沉浸式媒体应用对于底层网络系统的要求包括:极大带宽、极低时延、甚小抖动、超高可靠、超高容量。这些需求采用5G网络技术都能实现。二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智慧制作”。目前,在广播电视台的“智慧制作”中,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生在远程。传统上,远程制作在实操方面需要建立从远程现场到广播电视台演播室的专用网络连接,把高质量(比如4K/8K超高清内容)的内容及时回传到演播室,对于回传链路的要求相当高,需要达到“广播级”质量。5G则为广播电视节目“智慧制作”中的远程制作新增了一个用于节目素材回传等的可选项,有望对现有专有解决方案形成补充甚至替代效应,具有降低复杂性和成本的潜力,还可以开发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智慧制作”用例,比如在结合5G、移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现场直播等。总之,5G系统的大带宽传输能力有望成为实现灵活的媒体素材获取与制作、审核与传播的方式之一。三是视频内容的更高效分发。近年来能够接收视听内容的终端设备种类与数量都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视听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和以及屏幕质量等性能在稳步提高。这些发展演进,加上不断扩大的内容提供和创新服务也在持续推动用户期望的上升,尤其是在选择、质量、可用性以及可负担性等方面。5G时代,主要类型的视听终端在性能、渗透率方面将会有进一步提升,而且终端硬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创新(比如可折叠屏幕、显示屏从液晶屏LCD向柔性AMOLED屏幕的规模换代、电池容量更大等)以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与使用体验,这些关键因素将可能进一步提升人们在便携式智能终端上的视频内容观看时间。在可行的商业模式支撑下,可能有多种形态的5G视听内容传输分发,包括但不限于热门电视频道直播、视频点播、体育赛事/综艺节目/公共活动的个性化/定制化直播等。爱立信在2019年发布的移动报告预计,到2024年(5G商用的早期阶段),宽带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将有高达74%是由视频内容产生的。三、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必须紧抓5G机遇从5G媒体应用来看,广播电视的节目制播、传输、呈现都可以利用5G技术来增强,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今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获得工信部颁发的5G商用牌照,将推动全国广电行业建设一张汇集广播电视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服务的高起点、高技术的5G网络,为智慧广电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布局新一代无线广播电视技术。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成立无线交互广播电视工作组,研究5G背景下的新一代无线广播电视技术,共同推进落实智慧广电战略,推动无线交互广播电视技术研究、制定标准、开展国际化交流并引领行业发展,打造新一代无线交互广播电视网。工作组确定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基于5G/无线交互广播电视技术的超高清电视广播服务。二是谋划广播电视5G网络发展。2018年11月,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5G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部署和应用,加快建立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技术体系。一些省份的广电网络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抢抓机遇。如,湖南、广东、山东等省网公司相继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5G创新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在5G端到端系统建设、物联网、4K等5G视频业务孵化、全媒体云平台、5G人才培养以及共同开展5G行业应用示范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一些地方政府也发文大力支持广电5G发展。三是广播电视台大力拓展5G渠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把5G作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重要支撑。2018年7月,总台下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移动正式启动在5G技术研发、4K超高清频道建设、内容分发、大数据以及资本等六大领域,从技术、内容和资本三大层面开展深度合作。2018年12月,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启动“5G媒体应用实验室”的联合建设工作,积极开展5G环境下的视频应用和产品创新。(作者李远东,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业务部业务管理处主管)轮值主编:陈林后期编辑:王羽
文/王禹如果说报纸率先进入艰困期,那么,广播电视作为与市场最近的媒介之一,则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依然保持较大规模的机构建制,忧的是网络视听产业的迅猛发展带给广播电视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依然巨大。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以建构优质内容生产为基础,加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综合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为新时期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传统广电播出机构仍保持较大规模,网络视听产业则保持强劲势头。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广播与电视均实行分设,进入到21世纪以后,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逐步合并成为主流。《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91家,其中广播电台62座,电视台72座,教育电视台35座,而合并后的广播电视台高达2422座,占播出机构总量的93%。应当说,相较于融合,广播与电视的整合是最为顺畅的,两个物种之间的耦合性给予了整合的便利性,虽然广播的低成本高利润与电视的高成本低利润形成反差,但同宗同种相连下的竞合以及相对有关联规律的物种整合相对容易,也为两个媒介的整合打下良好基础。《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共有4659个,其中广播频率3067个、电视频道1592个(含各级教育电视台开办的38个教育教学类频道);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13%、99.39%。与机构规模成正比的则是内容生产的多样性和生产数量,《报告》显示,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超千万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超250万小时。201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长达到801.87万小时,播出时长高达1553.40万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长为141.88万小时,播出时长302.15万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长345.58万小时, 播出时长1950.99万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节目制作时长108.61万小时,播出时长279.72万小时。积极的体制整合与内容不断创新,也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持续性地收入增长,收入构成也呈多样化。《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8107.45亿元,同比增长16.62%。其中,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为2075.27亿元,同比增长11.30%;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新媒体广告收入828.76亿元,同比增长68.49%。有线电视网络收入753.35亿元,同比下降3.35%,其中传统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收视维护费、付费数字电视等)637.23亿元,同比下降4.62%。与此同时,2019年,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平台分成收入121.23亿元,同比增长20.69%;互联网电视(OTT)集成服务业务收入62.53亿元,同比增长33.16%。持证及备案机构网络视听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收入达1738.18亿元,同比增长111.31%,其中广播电视机构网络视听收入152.82亿元,同比增长49.38%。在网络视听收入中,用户付费、节目版权等服务收入增长迅猛,达609.28亿元,同比增长172.07%;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其他收入大幅增长,达1128.90亿元,同比增长88.58%。广播与电视的媒介整合发挥了扬长避短的功效,既实现了控成本、功能互补的要求,同时为行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实施媒体深度融合打下良好基础。(二)如果说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而以视频、直播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行业,则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创业初始环境,成为新时期媒介创新的新风口。应当说,网络视听产业的崛起为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广电媒体通过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持续发力“直播+短视频”领域,构建起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其中,正式上线于2019年11月20日的“央视频”,是肩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度融合实践重任,并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集全台之力建设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定位于视频社交媒体,以短视频为主,兼顾长视频和移动直播。与此同时,“央视频”打破传统单一的发布模式,将总台既有的视频优势与用户喜爱的社交方式相结合,成为主流媒体中首个“视频社交媒体”。总台意图将“央视频”打造成主流媒体与广大用户的连接者、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者、主流价值的传播者,更好地推动主流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举全台之力生产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同样肩负着上海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转型实践,并意图打造成为华语世界最优质的以原创视频新闻为核心竞争力的融媒体新闻IP。“看看新闻Knews”的一大特点是覆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三种渠道,从传统的东方卫视新闻节目到SMG所属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的IPTV、手机电视和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具备的手机客户端功能,不局限于视频新闻呈现,更是以原创视频深度报道为核心竞争力,以具备新闻性的直播互动为产品亮点,使“看看新闻”客户端成为整个“看看新闻Knews”IP的内容首发平台和关键组成部分。该客户端在开设的新闻、看点、直播三大版块中,“直播”是最大的亮点,包括可以随时引入各路信号的互动视频直播间和一条持续更新的视频新闻流Knews24,2019年平均每月开展约200场互联网直播,每月直播时长150个小时左右。除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实践之外,广电行业还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并先后设立了中国(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更名)、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等基地(园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首次纳入试点统计范围的国家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共41个,入驻相关企业4015家,就业人员12.74万人,产业园区总收入约1120亿元。2019年,全国持证及备案的620家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新增购买及自制网络剧1911部,其中,新增自制网络剧498部。网络视听机构用户生产上传节目(UGC)存量达到16.73亿条,同比增长61.64%。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达5.47亿户。(三)在体制整合与构建新媒体转型实践之后,也为进一步的媒体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14年8月中央提出媒体融合以来,媒体融合得到不断落实和深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引领中国广播电视领域的融合发展,各级广播电视台积极因地制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媒体融合全面进入纵深发展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广电媒体加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综合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取得了不错效果。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着力打造传媒航母,2019年深化机构融合、业务融合、队伍融合,设立25个中心,组建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国际视通”平台,与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的336个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覆盖全球1974个电视频道和1188个新媒体平台。湖南广播电视台2019年已成为一家拥有广播、电视、电影、新媒体等业务的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湖南广电所布局的“一云多屏两翼齐飞”战略,促使芒果TV与湖南卫视实现了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的充分融合,不仅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同时也使新媒体成为最大增量。2019年,芒果超媒营业收入达到125.23亿元,实现净利润11.57亿元,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新媒体收入超过传统媒体,形成“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会员+IPTV+OTT”全新经营模式。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则通过吸收全省90家市县(区)媒体加盟集团广电融合传播协作体“蓝媒号”,200个政务机构入驻“蓝媒号+”。“中国蓝云”平台已与全省45家市县(区)媒体签约,上线36家。江苏广播电视台的“荔枝云平台”,内部助力整合电视新闻版块、广播新闻版块和新媒体版块,组建融媒体新闻中心,形成一体化融合传播格局,同时作为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省级技术支撑平台,为全省13个市、63个县区的媒体提供大量内容资源。在媒体融合脚步逐步加快的同时,智慧广电建设也是方兴未艾。该建设是以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协同承载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Pv6、人工智能等综合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广播电视智慧化生产、智慧化传播、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监管,着力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高质量广播电视服务,更好地肩负起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的重大职责使命。《报告》显示,2019年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十多个省(区、市)已经出台省级“智慧广电”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了一批建设项目。上海依托广电网络积极布局智慧城市物联网业务,搭载教育、医疗、养老等垂直应用服务,拓展了智慧广电新版图;四川实施“高清四川智慧广电”重点项目建设,智慧广电+旅游、交通、扶贫等领域深度合作全面展开;广东则以技术创新引领广电智慧转型,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广电生态圈,依托智慧广电南粤云,为政企客户提供各类“智慧广电+”服务。应当说,包括广电行业在内的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这场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涉及体制机制、内容创新、媒体融合等多元素结合下的革新,关乎媒体变革的兴衰成败。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顺利进入新的发展赛道,是否能够赢得持续长久的发展源动力,并以最大的努力和勇气积极占领主战场,显然,全国广电媒体在解答这个时代之问上起笔态势初显。
获取《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应用调研报告》完整版,请关注gongzhonghao:vrsina,后台回复“AI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025。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应用案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播电视科技人员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免接触录制,发布疫情动态,精准辟谣,传播正能量,服务百姓居家生活,支撑中小学在线课堂,服务社区和各单位疫情监测和防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1 智能制播以“5G+4K+云+人工智能”为解决方案的内容生产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的优质内容制作。平台依托5G网络,提供画质更高、延迟更低的视频实时回传,结合云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快速的拍摄、剪辑、存储、分发等内容生产模式,改变传统内容生产的局限性,实现多地免接触录制,有效解决疫情防控期间人员不能聚众导致节目无法正常录制的问题,实现广电内容生产的智能化革命。1、上海东方传媒“云制作”解决方案上海东方传媒研发的“云制作”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让艺人、主持人、观众在家中通过PC端、APP端等接入节目录制现场,完成节目制作。云直播在保护好版权的同时,接入的多路实时画面信号可以按照节目制作要求,实现分屏展示、实时调度、缩放等以适应各类节目制作需要;同时实现嘉宾端的Tally提示、实时返看及通话功能,实现“可控式多人实时交流”等全民云端互动功能。同时,可以通过投票、笑脸、点赞等方式与现场进行实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