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立身工会、心系大局,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工运事业面临的机遇挑战、思路举措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增强政治定力,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群众,用政策建议推动工会改革创新。提高政治站位,聚焦研究重点突出思想性,聚焦工运理论创新。要始终围绕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以党中央关于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为主线,通过深刻领会、研究阐释和融会贯通,不断掌握研究问题、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提升善思善谋、善作善成的能力水平。彰显时代性,聚焦工运实践发展。要围绕在实现“两个阶段”战略安排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问题;围绕工运时代主题,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如何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位置、彰显作为、体现价值的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方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工会组织如何进一步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阐释转化。注重实效性,聚焦工运现实需求。要明确一批研究阐释专题,列出一批工作实践专项,力争结合实际产生“化学反应”;深入了解掌握劳动关系新变化、职工队伍新特点、工会组织新形式、工会工作新手段,切实增强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系职工、贴近基层的契合度。体现前瞻性,聚焦工会自身改革。要把握工会发展实际、聚焦工会自身短板弱项、回应职工关切,为推进工会工作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体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工会改革方向,落实强“三性”、去“四化”目标;围绕创新工会工作方法,扭住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环节;围绕改进工会工作方式,做大做强引领、服务、联系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创新研究方法坚持上下结合。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的全局性。聚焦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盯本地党政出台的重大决策,发挥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的诠释和支撑作用。聚焦坚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工会的先进经验、成功做法、典型案例,体现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的开放性。坚持统分结合。做好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必须整合内外智力资源,内强统筹、外强协调,建立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协同高效网络。坚持“借外脑”,既有效激发工会系统的内在动力,又充分发挥有关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形成自主研究和委托研究互补互动的协同研究模式。坚持点面结合。要与基层工会构建理论政策研究共同体,赋能基层工会理论研究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工会“试验田”作用。要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推进,既要注重“面”,重视对基层创造的好经验进行系统集成和有效推广;又要注重“点”,善于运用蹲点调查等方法进行典型个案研究,形成一批立得住、看得见、传得开的理论政策研究成果。坚持虚实结合。做好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既要重理论政策研究,又要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准确了解职工所思所想。紧扣基层面临的急迫问题开展调研,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调研结论和对策建议,有力促进工运理论成果与工会工作创新融合发展。提高转化质量,拓展研究成果把研究成果作为提升工作成效的“助推器”。工运理论政策研究要始终坚持研以致用,努力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上下功夫。要以工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调研,与基层工会干部、职工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办法、解决难题的实招。把研究成果作为辅助决策咨询的“指南针”。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成果要在精准、易用、可行上下功夫,及时为工会决策提供行动指南。“精准”要求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成果注重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有较强的针对性;“易用”体现在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成果看得懂、做得到,便于进行推广和复制;“可行”要求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成果操作性强,符合工会实际和自身条件,可以实现直接转化甚至就地转化。把研究成果作为强化制度建设的“原动力”。只有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才能通过理论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分析,提出制度建设的计划建议,推动制度“废、改、立”工作。要创新一批高效、务实、管用的更好服务职工的制度办法;不断优化完善与时俱进、协同精准的工会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工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工会组织治理效能。(作者单位:重庆市总工会)【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并提出立足新时代,要更好地研究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推动工人运动历史与现状研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加强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为党和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对推动我国工运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理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纪念建党100周年有必要回顾中国工人运动走过的百年历史,中国工运百年历史是艰难、光荣和辉煌的,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工人运动研究的发展。研究要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新方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紧密围绕巩固工人阶级主体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激发提升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开展研究,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和制度实施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李忠杰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核。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核心要义包括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正义观、劳动幸福观、劳动教育观和劳动实践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努力打造一个属于劳动者的时代,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让人更有尊严、更加智慧、更加优雅、更加幸福地生活。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鼓励劳动创造,在社会分配中更加重视劳动要素,在社会关系中更加尊重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劳动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必须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一项神圣事业,大力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幸福劳动,谱写新时代的劳动之歌。——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 陶志勇劳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关于劳模理论的研究,在研究范式确立方面,应重点对劳模及其运动发展规律进行本体论研究、认识论探索、价值论深化。其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劳模作为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按照劳模发展的客观实际揭示劳模发展规律。其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及方法论。突出劳模的先进性,深刻揭示劳模创新的本质,充分认识劳模的积极性对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三,辩证的方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劳模的成长、发展以及彰显其先进性,是同党的领导、国家以及工会组织等社会团体密切联系中实现的,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存在最直接联系;发展的观点认为,劳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其总体趋势上,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四,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深刻揭示劳模的历史地位和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五,系统研究方法。建构劳模理论体系要求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劳模的成长、发展以及各种关系,科学揭示蕴含于其中的规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原总编辑 赵健杰(张菁 整理)
2020-08-31 13:06:38 来源:劳动午报劳动午报讯(记者 白莹) 8月28日,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和领导机构。北京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世春出席并讲话。据了解,2003年9月,北京市总工会成立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主要承担组织对工会工作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撰写工运理论研究的文章、书籍;开展工运理论的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等。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大局和工会中心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党政部门和工会领导机关提供了决策参考。今后,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将围绕中国工会十七大和北京工会十四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职工群众和基层工会的需求,围绕劳动关系领域突出问题,广泛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促进首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会上,韩世春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首都工会理论实践研究和历史研究提出了希望。他指出,研究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政治上更加坚定,在理论上更加清醒,牢牢把握工运理论研究工作政治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责主业,坚持服务大局,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推动工运理论研究精准发力。要聚拢各方资源,搭建研究、资源、交流的平台,加大研究成果转化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不断提升工运研究能力和水平。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研究会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来自北大、人大等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以及全市基层工会代表共19人组成。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二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第二届监事会工作报告》,并表决通过《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章程修正案(草案)》。编辑:葛文琦
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深圳新的崇高使命,深圳市总工会及时提出了“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争做全国工会尖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的奋斗目标。为科学谋划深圳先行示范工会建设蓝图,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及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广东省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总工会决定于近期开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活动,有关事项如下:一、征文及评比时间2020年5月—7月。6月30日截止投稿,7月底前完成征文评比,对获奖成果奖励。二、征文主题及稿件要求征文主题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提纲如下:(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工会应该如何围绕这一中心和大局,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和作出贡献。(二)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关要求,着重阐述当前深圳工会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在哪些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回答好深圳工会应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工运事业的创新发展当好探路先锋、如何更好地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等理论问题,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工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三)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的目标任务,着重阐述先行示范工会的主要内涵、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及工作举措,尤其要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深圳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特点及建设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等工会工作实际,分析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工会的必要性、可行性,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工会先进工作经验,研究先行示范工会建设重点及需要的政策支持,从实践上回答好深圳工会要具体从哪些领域和方面如何开展先行示范工会建设。(四)围绕推进新时期深圳工会改革创新发展,分析研究深圳工会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参与基层治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竭诚服务职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典型工作案例,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参加活动者可以围绕上述提纲进行研究并撰写文章。文章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围绕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要求来稿必须观点正确,紧扣主题,既有理论研究和形势任务分析,又有具体工作建议和举措,体裁以论文形式为主,内容翔实,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字数不低于4000字。三、征文对象(一)全国各级工会干部和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工会会员;(二)高校和社科界专家、学者和理论研究人员。四、征文评选及奖项设置征文截稿后,深圳市总工会将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来稿进行分类评审。一类为各级工会工作者和工会会员类别,另一类为高校和社科界类别,分别设置一等奖2篇,奖金10000元/篇;二等奖4篇,奖金8000元/篇;三等奖6篇,奖金6000元/篇;优秀奖若干,奖金2000元/篇;鼓励奖若干,奖金1000元/篇。特别优秀的来稿,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特等奖1篇,奖金15000元。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同时发放奖金和证书。五、其他事项(一)征文活动由深圳市总工会办公室负责,来稿以WORD文档的形式提供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建设先行示范工会征文稿件”。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话、地址等)和身份证号码。活动主办方联系方式: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11号工会大厦A座416室;联系人:葛先生,电话:0755-83130327;邮箱:zgh@shenzhen.gov.cn。(二)来稿必须是作者原创且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不得抄袭、剽窃或一稿多投。来稿内容、作者提供的图、表及引文等,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与法律责任,由作者解决或承担。深圳市总工会不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因名誉权、著作权等纠纷产生的法律责任。(三)所有获奖稿件的著作权归深圳市总工会所有,投稿即视为同意征文活动结束后可由深圳市总工会结集出版,且无须另行支付稿酬。(四)除获奖作品外,活动主办方不再逐一通知评审结果及退稿。深圳市总工会2020年6月1日《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1日 15 版)
2020年10月28日,省地方志办组织2020年全省地方志理论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卫出席会议,中山大学邱捷教授、暨南大学张晓辉教授,省情专家马建和、吕克坚、曾新等参加评选。与会专家认为本次理论研讨论文数量多;题材范围广,涉及志鉴史编纂、方志馆建设、方志文化传播、地方志开发利用等内容;论文内容特别是资政报告能够契合实际,服务党委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导向鲜明;论文规范性与论文质量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经专家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24篇。从2006年起,省地方志办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至今已举办6次,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研讨活动从去年开始发动,经广泛动员,省直和各地级以上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共报送论文261篇,为历次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之最。【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工人日报客户端8月7日电 近年来,青海省总工会大力实施“工运理论进党校、工会干部上讲台”行动,推动工会理论纳入青海省委党校各期培训班学习课程,实现工运理论进党校教材、进党校课堂、进党政干部头脑,将党校打造成新时代工会干部宣讲工运史和工会会情的主要阵地、宣传工运理论的重要窗口、研究青海工会理论的有效平台。去年,青海省总工会与省委党校达成“工运理论进党校”共识,将群团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开启“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新模式,全年举办15期主体班,设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非公企业建会、企业民主管理等专题,培训1000余人次,在党校学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党政干部对工会理论的浓厚兴趣。青海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志忠作出表率、身体力行,在省委党校全省州厅级干部培训班上讲授了首堂工运理论知识课,并先后在党校中青班、青干班、金融高管班等班次授课6次,系统总结了工会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责主业。据悉,青海省总工会党组各成员、省总干校负责同志围绕省委党校学员关注的工会经费用途、工会的职能、工人阶级地位作用等热点问题,先后讲授了工运史和工会会情、工会经费服务职工群众、工会和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工会助力脱贫攻坚等课程,宣讲政策、解疑释惑,强化了党政干部对工运理论的理解,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工会工作的认识,扩大了工会工作的宣传面。此外,青海省总工会与省委党校创新教学方式,在采取现场教学、互动研讨、情景模拟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延伸至企业、车间、班组等劳动实践课堂,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目前,工运理论已进入8个省委党校班次,培训学员300余名。今后,青海省总工会与省委党校将建立健全合作机制,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力推工运理论进党校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工人日报记者邢生祥)
青羚网讯(记者 钟自珍) 5月21日上午,全省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在省总工会召开。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马吉孝出席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五一”前夕看望慰问劳模代表和一线职工时的讲话精神。马吉孝指出,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把牢方向、守正创新,促进工会工作形成了新优势、激发了新动能、取得了新实效,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马吉孝强调,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纲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肩负起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基本内涵,全面把握实践要求,推动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取得新成效;必须把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作为使命担当,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付诸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作为实践要求,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五一”前夕看望慰问劳模代表和一线职工时的讲话精神,紧扣省委作出的决策部署,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在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必须把全面深化工会改革创新作为前进动力,探索推进基层群团“一体化”模式,把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必须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马吉孝要求,全省各级工会要持续深化工作创新、持续推动重点工作、持续开展宣传活动、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强力推动青海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会上,玉树藏族自治州总工会、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会等8个工会进行了交流发言。各市(州)总工会,省级各产业工会、省总各直属工会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作者:钟自珍 来源:青海羚网
关于征集第二十二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暨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年会论文的公告第二十二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暨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年会拟于2021年5月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对2035年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自觉把检察工作融入“两个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全面理解党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考量,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要义,准确把握发展格局之变,在新发展历史阶段更加主动把牢检察机关宪法法律定位,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把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紧盯事关检察事业长远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强和深化检察理论重大问题研究,在自觉应变中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以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检察力量。请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理事、检察人员、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检察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本届年会主题开展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交年会交流。入选的年会论文将在会后择优结集出版。本届年会参考选题如下:一、检察工作现代化研究二、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三、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平安中国建设研究四、刑事检察办案监督与司法政策引领五、民事检察办案监督与司法公信力提升六、行政检察办案监督与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七、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监督与强化公共利益保护八、检察权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研究九、检察官业绩考评机制研究十、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研究十一、加强高素质检察队伍与办案团队建设研究年会参考选题只设定研究方向,作者可以自拟论文题目和研究视角。格式要求如下:1.论文名称为二号宋体,加粗。正文为五号宋体。全文单倍行距。页面上下左右边距皆2.5厘米。论文内各级标题序号依次采用“一”、“(一)”、“1.”。2.论文所有注释均采用每页页下脚注,注释序号为小五号阿拉伯数字,不加圆圈或者方括号,每页单独编号。脚注文字为小五号宋体。论文末尾不用列举参考文献。3.作者所在单位及姓名标于论文标题下一行,居中,四号楷体。作者职务、职称以注释的形式在第一页下脚注注明,注释序号为“*”。论文请于2021年3月3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nianhuilunwen@163.com,邮件主题请依次注明“所在单位、姓名、论文标题”。每篇论文最后单页依次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会议将根据论文入选情况决定参会人员。联系人: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科研管理部 许慧君联系电话:(010)86423807。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等事项另行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2020年11月24日(检察日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10月16日电 日前,青海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志忠应邀到青海省委党校,分别为青海省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讲授工运理论知识。陈志忠授课内容以“加快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强力助推青海‘一优两高’战略实施”为题,围绕工人阶级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新时期青海产业工人在参与社会管理、青海经济建设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等重点内容作了系统阐述,高度总结了工会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责主业。“工运理论进党校”是青海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有力拓展,是把群团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纳入党委工作总体格局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生动”的体现。在省委党校开展工运理论授课,强化了对工运理论的宣传,加深了党政干部对工会工作的认识,在党校学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大家对工会理论的浓厚兴趣。今年,经青海省总工会与青海省委党校协调沟通,达成“工运理论进党校”的共识,工会理论知识作为党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纳入省委党校各期培训班学习课程,开启了工运理论进党校教材、进党校课堂、进党政干部头脑的良好局面。据悉,“工运理论进党校”后续还将在青海省委党校金融高管班、全省州厅级干训班等班次陆续授课。 (记者邢生祥)
就目前而言,常见的理论研究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实践中的某一现象进行理论性的评说;二是对同类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为理论;三是从概念、理论节点出发形成新的理论见解。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从现象、事实开始比从理论节点开始要容易些。因此,赛恩斯认为,研究学术者除了阅读文献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实践,抓住实践中值得研究的现象,探求其中的道理。由于论题产生的途径,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可以有所不同,所以下面所说的几种方式虽然不是完整的概括,但都是可以进行尝试的。一、直觉。通俗地说,直觉就在读书、思考甚至是休息时刻突然冒出来的某个念头、灵感。艺术创作领域比较重视直觉,其实在学术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直觉。直觉是自然的、本真的、纯粹发自内心的,是人的本能感受在刹那之间的综合。它看似突如其来,其实还是以研究者长期的积累、思考作基础。当然,学术研究是有深度、有系统的理性思维,仅仅靠直觉是不够的,但是把直觉轻轻放过去也很可惜。妥当的方法也许是:紧紧抓住“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点,以此为起点,把问题发散或延伸,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二、评说。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已有的实体对象进行评说,比围绕一个理论节点展开逻辑话语要相对容易些。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读过的书、文章,看到的社会现象,其中就有很多可以评论的东西。可以围绕书或文章进行评价,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评说某人的思想、成就,还可以对某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发表看法。三、关注。即密切关注学术动态、理论热点问题。新观点、新见解常常产生于信息的碰撞中,在对别人的观点的了解和关注中,才能不断激发思维。如学术界近来讨论的学术规范问题,取消高校职称评定的问题等,都能够引发人思考,从中也能够找出一些有价值的话题。可以说,一个经常关注学术动态的人,头脑中的信息才会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才有可能不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四、联系、比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开发性,也有人称为联系性、迁移性,指的是思路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事物或问题,而是积极寻找它与其他事物、问题的联系。世界是充满联系的,理论领域的许多话题也是彼此相互联系着的。很多情况下,孤立地就一个话题说理时,不容易发现特点,话语不容易展开。这时就需要把此一话题与别的话题相联结,在比较、对照中看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开拓研究的视野。比较对照往往是建立深刻见解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有关信息进行联结、组合、比较、对照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五、补充。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延伸性,即不满足于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有一种探究不止的愿望。别人的论著、论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固然是应当吸收的可贵营养,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式的接收,而是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也许就会发现,其中还有某些地方没说透、没说全、没说清楚。这就给自己找到了学术言说的空间,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要做到补充,关键在于思维的主体性,即使是面对专家、名家的见解,也应当不被动、不盲从,敢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阐述自己的看法。六、质疑。是比补充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学术讨论中常有商榷性文章。与人商榷,通常是发现了别人理论上的不准确,甚至是谬误,或是要发表与之不同的见解。商榷在学术研究中很能活跃气氛,也比较引人注目。在一定意义上,有疑也就是有异,但异不一定就是完全对立,它也可能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产生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和体会。总之,质疑是要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能人云亦云、毫无怀疑地接受他人的思想成果。七、综合。是合众为一的思路,它是从多个事实、现象、问题的概括和综合中寻找联系,这种联系更广泛,因而也更容易产生新见解。如同一类事实、现象、问题关注得多了,就容易发现其中共同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学术研究找到了新的话题。有时候,围绕同一研究课题,学术界有许多论文、论著发表,从中可以概括出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出理论的进展程度,同时能在比较中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增加理论研究的深度。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种方式不是各自孤立、彼此不相关的,它们往往互相渗透,比较常见的就是,各种研究中都经常要运用比较、联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