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亚利聊政采(300):竞谈项目,未被书面推荐的供应商可以质疑吗?不亦甚乎

亚利聊政采(300):竞谈项目,未被书面推荐的供应商可以质疑吗?

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采购这类非招标采购项目,如果采用采购人和评审专家书面推荐供应商的方式产生参与供应商名单,那么,未被推荐的供应商可以提出质疑吗?最近,有供应商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某地一个印刷服务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刚一公告,一家供应商了解到该项目采用的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人和评审专家从当地供应商库里书面推荐了几家供应商参与谈判。该供应商认为,自己完全符合条件,却不能参与这个印刷项目,有失公平,遂提出质疑。那么,这个质疑理由成立吗?我们知道,《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 ,以下简称74号令)和《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14〕214号),对供应商参与非招标采购活动,规定了三种方式:一种是公告方式,即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通过指定媒体发布公告的方式邀请不少于3家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与项目竞争;第二种是随机抽取方式,即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从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的供应商库中随机抽取不少于3家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与;第三种就是推荐方式,即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分别书面推荐、邀请不少于3家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与。采购人和评审专家书面推荐选择供应商的,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应当各自出具书面推荐意见。采购人推荐供应商的比例不得高于推荐供应商总数的50%。实践中,采用指定媒体公告方式公开邀请供应商,业界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最符合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种方法从供应商库里随机抽取,较少使用,较少争议。第三种书面推荐的方法业界讨论得不多,但争议较大。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书面推荐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社会代理机构操作的项目书面推荐方法使用较多,而集中采购机构很少使用书面推荐供应商的方法。究其原因,法规虽然明确规定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可以推荐供应商,但采购人或专家推荐供应商需要出具书面推荐意见。落笔担责,集中采购机构因此很少采用这种方法。但集中采购机构仍然认为,这种供应商推荐方式还是比较灵活的,遇到特殊项目还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涉密程度达不到密级的采购项目,有些数据不方便对外公布。再如,紧急采购项目达不到紧急程度,但按照通常的操作流程耗时较多。又如,一些特殊内容需要采购专业团队服务,处理不好极易产生争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有类似服务经验的供应商。一般情况下,如果采购人提出要用书面推荐供应商的方式,采购代理机构就会采用书面推荐的方式。推荐流程也是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各自推荐供应商。当然,评审专家对本行业的优秀供应商一般是比较了解的。如果对供应商情况不是很了解的话,采购人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获知主要供应商的情况,专家则可以通过相互沟通知悉主要供应商的情况,然后再分别出具书面推荐意见。公告成交结果时,同时公告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各自推荐供应商的情况。回到开头的问题:未被书面推荐的供应商可以提出质疑吗?亚利认为,不可以。未被书面推荐的供应商没有参加该项目的政府采购活动,无法获取采购文件,不是潜在供应商,不能对采购文件提出质疑。对于推荐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未获推荐的供应商无从知道。当然,采用书面方式各自推荐的前提必须是程序合法合规,操作准确到位,经得起检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采购人,还是采购代理机构,都应当遵循政府采购的利害回避原则。

天有历数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方向

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供应链管理从最初相对简单但劳动密集型的流程改进为如今异常复杂的全球工程网络。萌芽期:工业工程和运筹学都源于物流被认为是工业工程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rick Taylor)于1911年撰写《科学管理原理》,他的早期研究方向主要在如何改善手动装载过程上。运筹学始于1940年代,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杂要求,科学家需要分析研究军事的后勤问题。尽管过去工业工程和运筹学研究都在试图保持各自的身份,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在集成框架中使用它们来解决供应链和物流问题时,它们取得较大的突破。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其称为“供应链工程”。早期:仓储、物料搬运和货运的出现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物流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用机械化来改善劳动密集型的物料搬运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货架和仓库设计来更好地利用空间和布局。“单位装载”的概念越来越流行,货盘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1950年代中期,随着联运集装箱以及轮船、火车和卡车的发展,此概念扩展到了通过运输管理来处理这些集装箱,“仓库”和“材料处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960年代,“物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势。供应商更依赖于依赖于卡车货运而非铁路上。这导致需要衡量考虑在“物流”标签下出现的仓储、物料搬运和货运。物流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驱动物流技术创新在196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交易和记录保存都是手动完成的,1970年代计算机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仓库数据从随机存储到计算机存储,为物流计划创新和路线优化提供了巨大机会。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美国不少研究型大学,比如佐治亚理工学院就创建了生产和分销研究中心、物料搬运研究中心和计算优化中心,为物流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1980年代可以说是供应链管理历史上物流业发生巨变的开始。1980年代初催生了大量新技术,其中包括电子表格和基于地图的界面,从而使物流计划和执行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而最重要的趋势也许是它在业界获得认可。凭借昂贵的成本和复杂的管理,公司需要投资专员人员和新技术,加大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力和概率。全球化与供应链:物流战略需求加强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全球化是对“供应链”一词的广泛认可。同时,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业的繁荣。2000年大部分公司已经安装了ERP系统,尽管在安装和运行ERP系统方面都会遇到一些重大问题,但是使用ERP系统的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可用性和准确性。随着技术不断革新迭代,新的ERP软件还大大提高效率,让人们对计划和整合物流组件之间的需求有更好的认识。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从1995年的每年约45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每年超过2800亿美元。世界对全球化的关注加剧了对物流战略的需求。供应链和物流的未来:数字化变革自19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远远领先于供应链和物流领域充分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些技术进步可为解决传统供应链和物流领域提供巨大价值,例如仓储和分销、运输和制造物流。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的外包已逐渐成熟,快消品、食品及酒类等行业也逐步提升供应链管理外包的比例,从而为供应链管理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到来,供应链的重塑与升级成为新零售时代最好的发力点。增进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加强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进行数字化变革等都成为当下供应链升级的必经“战”道。

露西亚

大数据助力 智慧供应链建设需求迎快速增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制造商开始重新审视其现有业务,并开始规划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背景下,制造商如何保持业务可持续性?如何开拓新市场以满足内循环发展需求?在运营过程中如何降低供应链带来的风险?供应链的发展意义重大。自2017年以来,政府不断推出政策激励供应链创新发展,并不断加大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以降本增效,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而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更是8次提及供应链。从某种意义而言,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闭环,是未来产业新格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十四五”规划重点要解决的问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供应链系统带来了严重冲击,给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IDC调研结果显示,疫情已对近六成的受访企业制造业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在尚未受到实质性影响的企业中,29%的受访企业对未来不乐观,认为疫情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经营。因此,供应链转型刻不容缓,构建具有抗风险能力、弹性的供应链成为后疫情时期,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智慧供应链的打造是制造业制胜的关键。疫情之下,传统供应链的弊端显露,其单链型结构难以实现对复杂风险的快速响应与高效管理。IDC认为,智慧供应链将是未来制造商之间竞争的重要一环。智慧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具有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特征。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呈多场景特点。供应链的业务包括采购、管理(订单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物流三大环节。对应这三大业务环节,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长期项目包括:智能采购、供应商管理及质量管理、优化的仓储管理和物流数字化等。针对每一个长期项目,又有若干个落地的应用场景。如采购情报、需求和消费信号洞察、生产过程可视化、智慧仓储等。制造业供应链市场主要包括供应链控制塔、IT服务商、车队管理、人力管理及系统集成咨询五大方面。在每个细分的市场均已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目前国内的厂商在仓储管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等领域较为活跃,如唯智、京东物流、富勒、科箭、科捷等。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离不开新兴技术的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在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运营效率以及弹性修复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IDC2020年供应链调研》,大数据分析、物联网、5G是受访企业认为的当下在智慧供应链打造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技术。而对比新兴技术当前和未来三年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可以看到数字孪生、SaaS/云应用在未来供应链应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本文转自:人民邮电报原题:《智慧供应链建设需求迎快速增长》

蔡文姬

深度调研|对标国际巨头克诺尔,华铁股份再发力,目标打造全球轨交零部件头部供应商

图片来源:BVV为打造完整轨交核心零部件大平台,对标国际巨头克诺尔,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轨交零部件供应商,华铁股份(000976.SZ)选择同业并购的方式快速突破行业“天花板”,并购德国BVV迈出关键一步。外延战略清晰 华铁股份发展之路暗合国际巨头克诺尔成长路径 克诺尔成长为一家突破千亿欧元市值的公司,主要依靠“同心多元化”的战略,以自主研发创新为核心,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战略性合作,通过不断地兼并收购、各板块的协同效应突破行业天花板,解决了成长持续性和行业周期性的问题。这与华铁股份的战略与近年来的并购举措暗暗相合。华铁股份自2016年转型成为高铁配件生产销售服务商后,不断深化打造完整“轨交核心零部件大平台”战略,拓展业务边界,通过一系列的外延并购,现已构建了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维修的全产业链布局。2016年并购香港通达,产品以给水卫生系统、备用电源系统、检修系统、制动闸片为主,其中给水卫生系统在动车组领域的份额稳固在 50%以上,并在2020年初步涉猎民用市场、航空市场等全新业务领域,并已在部分领域取得小批量销售订单。2017年与西屋法维莱成立合资公司布局空调、车门系统、制动系统和撒砂系统等新产品业务;2018年与全球知名的轨道保养设备制造商美国哈斯科展开合作,开始涉足轨交运营维护领域,深度布局轨交后市场并于2019年实现检修业务领域的快速突破,全年贡献营收占比16%同比增长75%;2019年通过收购山东嘉泰切入高铁座椅市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2020 年座椅业务取得船舶市场小批量订单,进一步扩展公司业务范围。而纵观克诺尔集团(Knorr-Bremse)的成长路径,克诺尔于1905年成立于德国,发迹于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在1985年公司面临发展瓶颈时,将公司划分为轨道交通板块和商业车辆板块,并开始其并购扩张之路,在2018年于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突破千亿欧元)前,经过十余次的兼并收购,在轨道交通板块已拥有完备的产品谱系,包括制动系统、门系统、暖通系统(HVAC)、辅助电源、控制元件、雨刷系统、摩擦材料、转向架诊断系统、司机辅助设备和仿真驾驶设备等,这些产品广泛用于高铁、火车货车、火车机车、火车客车和城市地铁中,其中制动系统、门系统和HVAC三大主要产品均处于全球第一市占率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不断地同业并购与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华铁股份在轨交领域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盈利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4.19亿元,同比增长43.59%;归母净利润为2.80亿元,同比增长30.25%。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约为 4.2到4.7亿元,同比增长可达38.77%至55.29%。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38.14%,较上年同期提升1.64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22.89%,较上年同期提升1.90个百分点。拟收购轮对巨头德国BVV 华铁股份开启国际化进程3月11日,华铁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青岛兆盈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兆盈”)100%股权,以获得富山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富山”)的全部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香港富山的全资子公司BVV集团(BVV Bahntechnik GmbH)以及香港利合贸易有限公司100%股权。BVV集团持有德国波鸿交通技术集团公司(Bochumer Verein Verkehrstechnik GmbH,以下简称“BVV”)94.99%股权,而香港利合则是BVV集团在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境内客户)合法销售代理平台。图片来源:BVV值得注意的是华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募集配套资金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生效和实施为前提条件,但募集配套资金成功与否并不影响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实施。”足见公司对此次并购计划的决心。BVV的生产基地位于德国波鸿、伊尔森堡和布兰德-艾比斯多夫,是全球知名的轨道交通五大轮对制造商之一,有近180年历史。其主营业务是为全球主要铁路公司提供高铁、货车、机车、轻轨在内的各种轨道交通车辆车轮、车轴与轮对产品,并提供后续服务,具有全产品线生产与服务能力,其客户囊括了全球各大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公司,如中国中车、阿尔斯通庞巴迪、西门子等。世界上各大轨道交通运营商,如国铁集团、德意志铁路公司、瑞士联邦铁路公司等都是BVV的长期客户。“收购BVV之后,华铁股份将成长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这是华铁股份开启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华铁股份董事长宣瑞国表示“通过不断地跨国并购,提升全球化业务在华铁股份整体产值中的比例和贡献,成为全球铁路运营商和全球轨交车辆制造企业的优质供应商。”公告披露,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测算因香港富山2020年审计工作未完成,故采用2019年财务数据作为基础,2019年,香港富山营业收入约为15.09亿元,归属净利润0.76亿元,而华铁股份2019年营业收入约为16.72亿元,归属净利润3.03亿。也就是说,其并购标的的轮轴、轮对业务整体营业收入约占2019年华铁股份营业收入的九成。据悉,BVV 拥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铁路公司准入许可,以及面向全球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浙商证券分析团队认为华铁股份此次并购不仅可以丰富公司产品线,拓宽收入利润来源,将业务拓展到高门槛的轨交车轮、车轴及轮对的生产销售,扩张收入规模,也可借助 BVV 品牌影响力,开拓海外市场。 动车组关键零部件生产有望本土化 高铁动车组车轮、车轴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需要较强的连续锻造技术和大规模热处理工艺、高密度、高强度硬质钢材的配方和冶炼技术。即使是行业领先的车轮、车轴和轮对制造企业,也需要通过长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和工艺提升才能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可靠。而且高铁动车组车轮、车轴和轮对制造企业必须获得各国铁路主管部门资质认证才可规模化供货。高铁动车组轮对的规模化生产一直是中国高铁面临的难题之一,此前,中国一直不能规模化自主生产,而高铁轮对产业集中度极高,全世界可以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该部件的主要厂商屈指可数,因此高铁动车组轮对属于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国内能够同时拥有高铁动车组合格供应商资质和批量供货业绩的企业,仅有BVV与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智奇铁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与意大利路奇霓钢铁机械公司合资公司)。宣瑞国曾在采访时说“BVV是全球知名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具备独特稀缺性的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进入华铁股份之后会极大地提升华铁股份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门类。我们要在中国建设BVV的工厂,实现中国高铁轮对的强备份。”本土企业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808.SH)和太重集团下属的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0169.SH)也于2016年前后双双获得了CRCC的高铁车轮生产资质,但尚未获得国铁集团和中国中车的批量采购订单。国内市场规模广阔 亦是百年德企新机遇早在2017年3月,宣瑞国和其团队就以香港富山为主体全资收购了BVV。此次并购预案中也表明,“本次交易对方之一重庆兆盈轨交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宣瑞国先生控制的公司。根据《重组管理办法》《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据相关产业人士介绍,“BVV在2012年-2015年这短暂的四年时间里,一度占领了中国高铁可观的市场份额。但不幸的是,在随后的2015年和2016年,BVV轻视了中国高铁用户的需求,遭遇危机。”正是在这个时候,宣瑞国抓住机会,一举收购。BVV 在中国股东的助力下,自 2017 年起国内收入开始取得快速增长,并助力 BVV 扭亏为盈。预案显示,BVV 集团自被国内企业控股以来,在中国的市占率与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前 7月香港富山公司的收入分别为 1.9 亿欧元、2.0 亿欧元、1.3 亿欧元。中国轨交建设增量占全球轨交建设增量的 80%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轨交市场,这对于百年德企BVV来说是发展的新机遇。截至 2020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14.6 万公里,其中高铁 3.8 万公里,根据 2021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 2035 年全国铁路网将达 20 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未来三年,中国的新造与修造市场有望为 BVV 业绩增长贡献主要动力,浙商证券分析师团队预测“未来每年国内外轨交车轮、车轴及轮对市场总规模(包括新造市场、后市场)有望达 60-70 亿元。”对于BVV集团来说,领先的车轮、车轴和轮对制造技术将成为其开辟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利好政策意味着,其在高铁动车组车轮、车轴和轮对后市场领域,或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BVV车轮和车轴产品在新造领域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其在修造市场或将迎来突破。“公司发展思路清晰,经历近年多次外延并购,公司已具备良好的业务资源整合能力及丰富的外延并购经验。”银河证券分析师团队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协同效应,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巩固行业竞争的优势地位。”

振鷺

零点有数IPO供应商疑似空壳 中原证券基础工作质量遭“质疑”

来源:富凯IPO财经原创 宋旭光 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公共事务和商业领域的客户提供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此次,零点有数拟募集资金2.97亿元,用于“零点有数云评估”项目 5,157.74 万元、2“知识智谱”项目 16,569.28万元、“有数决策云脑”项目 8,067.86万元本次保荐机构为中原证券,保荐人铁维铭,郭鑫。 制图:富凯IPO财经 来源:零点有数招股书富凯IPO财经了解,宁波智数持有零点有数2,997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55.32%,为零点有数控股股东。袁岳直接持有零点有数3万股股份,直接持股比例为0.06%。同时,通过控制闯亚投资间接控制宁波智数、宁波锐数、宁波品数等三家合伙企业,上述三家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闯亚投资。袁岳持有闯亚投资98%的股权,为闯亚投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制图:富凯IPO财经 来源:企查查袁岳通过宁波智数、宁波锐数、宁波品数合计间接控制零点有数4,408.7646万股股份,占零点有数总股本81.37%。袁岳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零点有数股份数为4,411.7646万股,占零点有数总股本81.43%,为零点有数实际控制人。值得注意到是,从新三板挂牌到转战科创板止步,再到如今进军创业板,零点有数保荐机构信息披露真实性值得”怀疑”。富凯IPO财经了解到,零点有数2020年年度前五大供应商为“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泰和汇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库润信息技术有限公公司、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引起富凯IPO财经注意。招股书显示,广州市时代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时代”),成立于 2003 年 12 月,注册资本 200 万元,由陈水木持股 100%,实际控制人为陈水木。广州时代主营业务为:市场调研、项目外包、业务外包、劳务派遣等,年营业额3亿元左右,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主要客户包括:经纬市场调研、广东精地规划、箭牌家居、百事可乐、白马广告等。广州时代自 2018 年 10 月开始与发行 人合作,与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供应商真实性存疑“皮包公司”富凯IPO财经“质疑”中原证券·保荐人对供应商是否尽到“核查义务”?零点有数上会稿披露时间为2021年4月9日,而富凯IPO财经通过企查查查询显示,“广州市时代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2020年3月已变更公司名称为“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市时代共创”),企查查历史高管显示,2015年3月18日前的股东为梁怡和罗英凯,执行董事同样也是罗英凯。制图:富凯IPO财经 来源:企查查零点有数2020年向“广州市时代共创”采购1,105.54万元占比12.51%,为第一大供应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20年年报披露人数为“0”人。请问中原证券·保荐人铁维铭,郭鑫。2020年“广州市时代共创”怎样实现3亿元营业额?2020年谁有为零点有数提供服务?制图:富凯IPO财经 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根据招股书,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精诚”),成立于 2014 年 2 月,注册资本 200 万元,陶雁翎持股 60%、黄燕虹持股 20%、罗英凯持股 20%,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陶雁翎。广州精诚自 2016 年开始与发行人合作,与发行人及其控 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零点有数2020年向“广州精诚”采购352.12万元占比3.98%%,为第二大供应商。巧合的是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3月18日前的执行董事为“罗英凯”,“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巧合的也是“罗英凯”。上述两家供应商均为零点有数2020、2019、2018年第一、二大供应商,以上两大供应商中居然出现了同名同姓的人,这难道是巧合?中间是否有其它利益输送,中原证券招股书信披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保荐机构的基础工作质量令人“质疑”。

反以相天

“创业之父”袁岳旗下企业闯关IPO陷质疑,两大供应商同属一人?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 北京报道4月16日,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零点有数”)IPO申请将接受创业板上市委的审议。据悉,零点有数于2020年7月6日提交创业板上市申请,拟发行股票不超过1805.99万股,募集资金约2.98亿元,将用于“零点有数云评估”项目、“知识智谱”项目、“有数决策云脑”项目。相对于零点有数,袁岳的名字可能更有知名度一些。他有着“青年创业之父”的称号,是零点有数的实控人。不过,记者发现,零点有数不仅曾因增持上海贯信留下1678.16万元的商誉,而且两大供应商曾出现同名同姓的高管。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袁岳与P2P“近距离接触”据天眼查显示,零点有数成立于2012年2月13日,目前的注册资本5,417.98万元,主营业务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公共事务和商业领域的客户提供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此次IPO,零点有数聘请的保荐机构是中原证券,审计机构是天健所。据招股书显示,零点有数实控人为袁岳,合计控制81.43%的股权。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得到有效运行,但并不能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对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和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作出与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相违背的决策,产生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的风险。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49亿元、3.81亿元、3.7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76.14万元、4053.98万元、5136.06万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报告期内,零点有数不仅面临营收增长较为缓慢的问题,而且相较于2019年营收,2020年同比甚至还有所下滑。从收入构成来看,零点有数公共事务业务收入与商业业务收入基本相当;但在产品交付形式上,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以咨询报告形式交付为主,2017年至2019年的收入占比均在90%以上,而数据智能应用软件销售与服务业务则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除了2020年营收出现下滑外,记者还发现,零点有数的应收账款也在持续增加,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5,272.55万元、7,729.73万元和7,943.11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未来出现部分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发生坏账的情况,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现金流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据记者了解,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零点有数先后3次增持上海贯信至持股51%。虽然实现对上海贯信的控股,但也给其留下1678.16万元的商誉。上海贯信主营业务为数据智能应用服务,在鞋服和时尚领域积累了较多知名客户,拥有较好的数据资源。不过,某券商人士表示,由于上海贯信业务领域较为单一。如果未来上海贯信经营状况不达预期,则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进而对其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2019年8月,零点有数全资子公司北京远景以12.66万的价格收购上海聚零政50%股权,实现全资控股。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聚零政规模小业绩差。招股书显示,2019年末及2020年6月末,其总资产分别为24.91万元、24.32万元,但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95万元、0.58万元。零点有数表示,在实际运行中,上海聚零政业务拓展困难,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出现经营亏损。另外,据天眼查显示,袁岳共在59家公司任职,是117家公司的实控人。可以看出,袁岳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他本人创办的一家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据悉,飞马旅隶属于上海东方飞马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创业项目专业管理支持机构,专注于创新服务业,下属有飞马旅创业支持机构、飞马创业基金、飞马投资基金联盟、飞马国际君子会。在零点有数提交招股书的前一个月,2020年6月,袁岳将其持有的上海东方飞马企业服务有限公司5%的股权转让给杨振宇,并不再担任该公司的执行董事。虽然袁岳已经不再是飞马企业服务的实控人,但由于该公司结构复杂且关联公司较多,仍遭到了发审委重点关注。据企查查显示,目前袁岳仍直接和间接持有飞马企业服务的35%股权和表决权。据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飞马旅投资P2P作为股东之后,2017年6月黄浦区互联网治理小组给车能贷发出整治通知之后,8月飞马旅就要求车能贷回购股权,并支付了部分款项,但法院的判决书显示,法院冻结了飞马旅账户。事实上,根据互联网整治的规定,股东是无法逃避必须的还款的,根据法院的判决书,截至案发,尚有797名投资者共6200余万元投资款未予兑付。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8月,干建君因涉嫌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到宁波市仑分局大派出所投案后,案件侦查过程中,宁波市公安局北仓分局于2018年12月28日以甬公(经)冻财字[2018]50036号、50037号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冻结了飞马旅投资账户中的部分存款227.24万元和上海伯藜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账户中的部分存款227.32万元(该等款项为干建君案发前支付的股权回购款),并于2020年1月3日进行了续冻(冻结期限为六个月)。2020年6月18日,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出具执行裁定书[(2020)浙0206执611号之一],继续冻结上述款项,冻结期限一年。飞马旅投资已于2020年10月19日向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提交《执行异议申请书》,申请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解除上述财产冻结,并返还飞马旅投资上述财产。据媒体公开报道,袁岳曾经在一个公开活动中给车能贷站台。两大供应商同属一人?事实上,除了上述问题外,近年来随着国内咨询行业发展,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毛利率下滑正困扰着整个行业。零点有数的毛利率则一直低于同行平均值。对此,零点有数给出的解释是,公司2018年、2019 年毛利率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为成本核算口径差异所致。如果综合考虑营业成本、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支出等因素,发行人与可比公司差异不大。与此同时,记者翻阅招股书发现,零点有数2020年年度前五大供应商为“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泰和汇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库润信息技术有限公公司、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最为引发外界关注。据招股书显示,广州时代自2018年开始和零点有数合作,2018年至2020年一直是零点有数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零点有数对广州时代的采购金额分别为564.40万元、1,328.47万元、1105.54万元。招股书称,广州时代主营业务为市场调研、项目外包、业务外包、劳务派遣等,年营业额3亿元左右,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主要客户包括:经纬市场调研、广东精地规划、箭牌家居、百事可乐、白马广告等。广州时代与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天眼查显示,广州时代成立于2003年12月,注册资本200万元,陈水木持股100%。广州时代2015年3月18日前的股东为梁怡和罗英凯,执行董事也是罗英凯。这与广州精诚的现股东出现重名,且该公司的曾用名为“广州市精石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与广州精诚的商号相近。2015年3月18日之后,广州时代的股东变成了陈水木一人,在2018年8月17日,更名为广州时代。与此同时,广州精诚成立于2014年2月,注册资本200万元,陶雁翎持股60%、黄燕虹持股20%、罗英凯持股20%,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陶雁翎。广州精诚主营业务为市场调研、项目外包、劳务派遣、人才租赁等,年营业额3亿元左右。业务范围主要在全国一线城市,主要客户包括:益普索、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埃森哲、爱施德(002416.SZ)、 全家便利店、耐克等。招股书称,广州精诚自2016 年开始与发行人合作,与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广州精诚是零点有数2018年至2020年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零点有数对广州精诚的采购额分别为2,129.30万元、874.42万元、352.12万元。正如招股书所示,广州精诚的年营业额在3亿元左右。不过,此前,广州精诚2018年年报显示,当期营业总收入仅4,166.48万元,利润总额则为-1.51万元,社保缴纳人数为251人,企信网披露的2017年年报和2019年年报都没有公示各期的业绩,仅显示社保缴纳人数均为193人。此外,巧合的是广州市时代共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3月18日前的执行董事为“罗英凯”,“广州市精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巧合的也是“罗英凯”。某券商分析师表示,上述两家供应商均为零点有数的第一、二大供应商,以上两大供应商中居然出现了同名同姓的人,这难道是巧合?中间是否有其它利益输送?记者会持续关注。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化妆室

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行业规模小而散 面临产业升级挑战

来源:经济日报上图 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人员用口径规测量吸管内径,确保产品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王春燕摄下图 3月22日,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消费者使用超市可降解材料购物袋购物。 本报记者 袁 勇摄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时隔一年后,这部新规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相关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密集布局。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有人提出,假设其中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增长空间,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规模仍然“小而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塑”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不少大型连锁商超、餐企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但一些路边小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多地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严防“白色污染”。去年1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在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购物袋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其中,大号购物袋售价为0.8元,小号购物袋0.5元。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一般塑料袋售价分别为大号0.3元、小号0.2元,但从今年1月1日起不再销售。因价格上涨,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中老年消费者大多会自备购物袋。除家乐福外,北京的盒马鲜生、便利蜂、超市发等商超和便利店都已全面推行可降解购物袋,且售价均有明显上升,个别超市的大号购物袋售价甚至超过1元。在北京西红门欧尚超市收银台前,记者遇见了因没有自备购物袋而选择临时购买超市可降解塑料袋的牛女士。她告诉记者,平常去线下超市购物的机会较少,未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总以为超市里的购物袋也就3角钱左右,没觉得有多贵。现在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确实比以前贵了些,但材质更加环保,以后我争取自己备好购物袋”。“降塑”革命在新茶饮行业更显新意。记者尝试在外卖APP上下单一份喜茶饮品,其点单页面中设有吸管类别,细分为“PLA可降解吸管”“纸吸管”“不使用吸管”三个选项。拿到手中的PLA可降解吸管看似与普通塑料吸管无异,实则暗藏玄机。据喜茶方面介绍,喜茶于今年1月1日前已将全国所有门店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打包袋统一替换为聚乳酸(PLA)材料制品,该材料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PLA材料又避免了普通纸质材料在塑形、耐高温、耐浸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从源头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一次性废弃物,是外卖行业践行限塑令的关键。记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致电北京西城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已从去年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盒打包,“平台要求我们从去年12月逐步完成替换原有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并推荐了可降解包装方案,有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和产品可供选择”。但也有部分商家表示并不清楚新版限塑令政策,没收到过相关通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完全普及,而是呈现“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记者在北京中关村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水果店店主坦言,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左右。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不过该店主也表示,近几个月普通塑料袋越来越不好买,“现在用的还是以前的存货。等这一批用完,也要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了”。竞逐“黄金赛道”但别一哄而上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挑战下游需求的提升以及各地限塑措施的密集发布,助推众多上游生产企业纷纷加码可降解材料产能,竞逐这一“黄金赛道”。1月19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将大幅缓解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缺口。作为全球可降解塑料原料龙头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以出口业务为主,公司原料有八成销往国外。新版限塑令推行后,金发科技的生产线一直保持满产满销状态。随着国内需求的提升,该公司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在建6万吨共聚酯(PBAT)生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3万吨PLA生产线也将于四季度投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全球中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郑月明告诉记者,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记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杜欢政说。产能激增的背后,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郑月明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郑月明认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其中PLA项目,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郑月明说。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2020年,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还针对冷热饮特性,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直到确认供应方案。严德平感慨,“4个月里,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随即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企业一致响应新版限塑令要求,从普通塑料转产生物降解材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2020年,承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原料短缺、出口货柜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可降解塑料产品仍能保持23%的市场增长率。”严德平说,如今公司接到来自新茶饮和大型连锁餐饮领域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多听取下游客户的需求建议,以消费者需求助力行业工艺持续升级。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巨大,之前储备的原料产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建设,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说。“可降解塑料产品要降成本,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应用面,强化多方主体的限塑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建议,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原题为《替代品跟得上吗》)

喜福会

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行业规模小而散,面临产业升级挑战

上图 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人员用口径规测量吸管内径,确保产品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王春燕摄下图 3月22日,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消费者使用超市可降解材料购物袋购物。 本报记者 袁 勇摄经济日报报道 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时隔一年后,这部新规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相关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密集布局。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有人提出,假设其中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增长空间,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规模仍然“小而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塑”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不少大型连锁商超、餐企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但一些路边小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多地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严防“白色污染”。去年1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在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购物袋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其中,大号购物袋售价为0.8元,小号购物袋0.5元。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一般塑料袋售价分别为大号0.3元、小号0.2元,但从今年1月1日起不再销售。因价格上涨,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中老年消费者大多会自备购物袋。除家乐福外,北京的盒马鲜生、便利蜂、超市发等商超和便利店都已全面推行可降解购物袋,且售价均有明显上升,个别超市的大号购物袋售价甚至超过1元。在北京西红门欧尚超市收银台前,记者遇见了因没有自备购物袋而选择临时购买超市可降解塑料袋的牛女士。她告诉记者,平常去线下超市购物的机会较少,未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总以为超市里的购物袋也就3角钱左右,没觉得有多贵。现在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确实比以前贵了些,但材质更加环保,以后我争取自己备好购物袋”。“降塑”革命在新茶饮行业更显新意。记者尝试在外卖APP上下单一份喜茶饮品,其点单页面中设有吸管类别,细分为“PLA可降解吸管”“纸吸管”“不使用吸管”三个选项。拿到手中的PLA可降解吸管看似与普通塑料吸管无异,实则暗藏玄机。据喜茶方面介绍,喜茶于今年1月1日前已将全国所有门店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打包袋统一替换为聚乳酸(PLA)材料制品,该材料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PLA材料又避免了普通纸质材料在塑形、耐高温、耐浸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从源头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一次性废弃物,是外卖行业践行限塑令的关键。记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致电北京西城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已从去年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盒打包,“平台要求我们从去年12月逐步完成替换原有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并推荐了可降解包装方案,有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和产品可供选择”。但也有部分商家表示并不清楚新版限塑令政策,没收到过相关通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完全普及,而是呈现“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记者在北京中关村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水果店店主坦言,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左右。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不过该店主也表示,近几个月普通塑料袋越来越不好买,“现在用的还是以前的存货。等这一批用完,也要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了”。竞逐“黄金赛道”但别一哄而上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挑战下游需求的提升以及各地限塑措施的密集发布,助推众多上游生产企业纷纷加码可降解材料产能,竞逐这一“黄金赛道”。1月19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将大幅缓解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缺口。作为全球可降解塑料原料龙头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以出口业务为主,公司原料有八成销往国外。新版限塑令推行后,金发科技的生产线一直保持满产满销状态。随着国内需求的提升,该公司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在建6万吨共聚酯(PBAT)生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3万吨PLA生产线也将于四季度投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全球中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郑月明告诉记者,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记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杜欢政说。产能激增的背后,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郑月明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郑月明认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其中PLA项目,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郑月明说。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2020年,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还针对冷热饮特性,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直到确认供应方案。严德平感慨,“4个月里,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随即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企业一致响应新版限塑令要求,从普通塑料转产生物降解材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2020年,承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原料短缺、出口货柜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可降解塑料产品仍能保持23%的市场增长率。”严德平说,如今公司接到来自新茶饮和大型连锁餐饮领域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多听取下游客户的需求建议,以消费者需求助力行业工艺持续升级。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巨大,之前储备的原料产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建设,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说。“可降解塑料产品要降成本,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应用面,强化多方主体的限塑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建议,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

见辜人焉

市场研究机构:联发科去年向主要智能手机厂商供应3.5亿颗处理器

来源:TechWeb3月29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5G网络覆盖范围为的不断扩大,智能手机厂商大量推出5G智能手机,对5G智能手机处理器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进入5G之后,联发科的存在感明显增加,已推出了多款5G智能手机处理器,还在不断推出新品,他们的处理器也已被多家智能手机厂商采用,出货量也相当可观,联发科的营收也在大幅增加。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由于小米、OPPO等多家智能手机厂商大量采用联发科的处理器,联发科在去年也首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处理器供应商。从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20年,联发科向主要智能手机厂商供应的处理器达到了3.518亿颗,较2019年的2.38亿颗增加1.138亿颗,同比大增47.8%。向主要智能手机厂商供应的处理器大增,联发科在智能手机处理器市场的份额也大幅增加,由2019年的17.2%增加到了27.2%。英文媒体在报道中表示,出货量大增之后,联发科在2020年,也首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处理器供应商。(海蓝)

大明

发现了“便宜货”?一大波国际投资巨头组团调研A股

近期,A股市场走势震荡,不过多家全球知名投资机构公开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在明确发声的同时,不少知名机构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在A股上市公司调研名单中。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POINT72,与对冲基金界教父级人物罗伯逊密切相关的老虎太平洋基金,掌管超万亿美元的威灵顿、富兰克林邓普顿等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出动……这些国际投资巨头具体调研了哪些A股公司?鞍钢股份4月以来,鞍钢股份两次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参与调研的机构几乎都是外资机构。具体来看,4月12日,威灵顿基金的AnhNguyen,Jun Oh,AaronKoh参与了电话调研。值得一提的是,威灵顿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其官网信息显示,当前公司管理的客户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为60多个国家的2300多家机构担任投资顾问,客户包括中央银行和主权基金、养老金等。4月13日,鞍钢股份迎来了更多外资机构的扎堆调研,包括千禧新加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富敦资金管理有限公司、富达国际、联博集团等。从这两次调研情况来看,外资机构较为关注公司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计划以及行业发展情况。鞍钢股份表示,公司已委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进行低碳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引导公司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目前冶金规划研究院正在为公司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就行业发展情况而言,从供给侧来看,超低排放改造将深入推进行业绿色发展,产能置换标准趋严将有利于国内钢铁产能调控;从需求侧来看,地产投资保持韧性,基建投资继续回暖,制造业加快升级步伐,带动需求保持良好局面。坚朗五金4月,威灵顿还调研了坚朗五金。4月8日-4月10日,坚朗五金迎来了9波机构调研,中外知名投资机构可谓蜂拥而至。从外资机构来看,有华尔街“最疯狂的赚钱机器”之称的POINT72连续两天参与调研;此外,与对冲基金界教父级人物罗伯逊密切相关的老虎太平洋基金,以及富达国际、瑞银集团等多家外资机构均调研了坚朗五金。多家本土知名公私募也参与了调研,包括睿远基金、易方达基金、高毅资产、景林资产、淡水泉投资、敦和资产等。从调研情况来看,坚朗五金未来的拓展情况成为被大家频繁提及的问题。坚朗五金表示,从新品类的拓展来看,公司定位是建筑配套件集成供应商,坚持围绕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有节奏的导入新产品,扩充集成配套产品线。就人员拓展情况而言,公司人员的扩充会按照业绩增长目标进行,但总体上人员增长会低于销售增长,更关注人均效率提升,未来销售团队将有序增加。例如当年计划30%的收入增长,人员增长基本按照15%规划。对于海外市场拓展,公司海外市场拓展还是比较顺利的,逐步将国内销售模式有选择地复制到海外去,实现目标市场的员工本土化。迈为股份4月12日,POINT72马不停蹄地参与了迈为股份的调研,与POINT72一起调研的还有富兰克林邓普顿、霸菱、JP摩根等多家外资机构。截至去年6月底,富兰克林邓普顿的管理规模超过1.4万亿美元。霸菱的品牌历史更是近260年,当前管理资产也超过3450亿美元。此外,淡水泉投资、高毅资产、拾贝投资、星石投资等知名私募也出现在调研名单中。从调研内容来看,机构较为关注迈为股份未来在OLED、半导体等领域的布局情况,迈为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布局真空、激光、印刷图形化技术,也不会过多拓展,真空是个大技术,在泛半导体技术领域空间很大,在三个技术基础上拓展光伏、平板显示、半导体方向的设备。外资机构纷纷发声看好A股市场从外资机构近期扎堆调研的公司来看,其中一些公司业绩表现较为亮眼,例如,坚朗五金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7.37亿元,同比增长28.20%,实现归母净利润约8.17亿元,同比增长86.01%。另一些被调研的公司则是3月以来股价表现较为亮眼,例如,3月15日以来,迈为股份股价涨幅超过45%,鞍钢股份股价涨幅超过27%。某外资机构中国股票投资组合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资机构非常强调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重视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在之前内资机构追逐一些消费、医药类股票的时候,我们对这些板块已经处于低配状态,转而增配了原材料和工业类企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基本面数据不断上调。我们买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因而在选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企业的盈利以及接下来发展情况。”事实上,面对近期A股市场的调整,不少外资机构嗅到的是机会。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主管施斌表示,近期市场回调是良性的,继续看好中国股市长期前景。“全球投资者可能会继续大幅增持中国股票,短期波动性提供了以更好的价格买入优质股票的机会。”贝莱德董事长劳伦斯·芬克表示,中国市场为实现国内外投资者的长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机会。“我们许多全球客户都希望贝莱德能帮助他们投资中国市场,希望通过中国资产把握取得投资收益的机会和实现投资组合多样化。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海外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和债券的比例仅占3%。”(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