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哪家强?苏州工业园区 VS 苏州高新区大数据视角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住及通勤研究前言本文研究观察到的三个总体现象: 1.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口的区内职住比例高于苏州高新区。 2.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口的近距离通勤比例低于苏州高新区。 3.苏州工业园区不同收入的工作人群呈现出居住地相对分离现象。研究方法: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及通勤距离研究本文依托手机信令数据和相关分析技术,研究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内工作人口的工作地点、居住地点、通勤距离等因素,重点关注园区职住比和工作人口的通勤距离比例两个指标,并将其与面积、定位、区位、发展时间相似的苏州高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来初步研判园区的产城融合程度。图1:园区/新区区位图图2: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图3:苏州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数据样本本次研究采用2019/3/1-3/31之间苏州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以园区/新区行政范围为电子围栏进行工作人口(研究样本)筛选,将区内工作人口长期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距离大于500米的数据作为样本对象。经过数据筛选:园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38.2万;新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24万。职住比的对比分析观察0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约为63%,高出新区约4%。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为63%,新区内为59%;2.园区各类收入层次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均高于新区。图4:两个园区职住占比职住空间集聚分析观察02:园区和新区均呈现出产业体系向高端转型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性特点,其中科技研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工作人口空间集聚度高,而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集聚度低。园区和新区就业密度均呈现由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的递减趋势,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及周边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产业的发展,显著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快速集聚。从地理条件看,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内工作人口主要布局于东接苏州古城的一侧;园区地形地貌更加规整,区内工作人口空间分布的多中心结构更加清晰和均衡。图5:新区/园区工作人口工作地空间分布示意观察03:园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分离,新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混合。新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整体呈现混合居住的特征。图6:新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园区低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分布相对较散,主要聚集区域为园区周边乡镇的安置小区。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聚集程度明显,主要集中在湖东片区,并形成多个聚集区域。与新区相比,园区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区域相对分离的程度更高。图7:园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职住通勤距离分析观察04:园区工作人口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人数比例低于新区,5公里以上通勤距离的人数比例高于新区。图8:新区/园区各类职住通勤距离占比观察05:园区形成多处近距离的工作通勤集聚区,其中胜浦工业园和独墅湖高教区的近距离通勤特点更为明显,产城融合度更优;作为园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湖西CBD及湖东商业中心,中远距离工作通勤的特征明显,产城融合度相对偏弱。注:工作人口居住地、工作地聚合度采用KMeans算法进行优化:(1)分别从新区和园区工作人口的工作地/居住地经纬度坐标中随机选出300个数据作为质心坐标(聚类中心);(2)测量每个数据经纬度坐标到每个质心坐标的距离,并将其归之于最近的质心的类别;(3)重新计算已经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质心坐标;(4)迭代(2)~(3)步,直至新的质心与原质心相等或小于指定阈值,算法结束。即最后得到300个工作地/居住地的聚合点,并基于此计算职住通勤距离。图9:园区通勤OD示意本文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城研究中心和山川大数据共同完成
(记者 蒋凯)12月11日下午,市委书记刘志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聚焦虹桥工业园区抢抓大桥机遇、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在抓住大桥机遇、跨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有新作为,在港口产业城镇联动、生产生活生态并重上有新突破,在虹桥园区主动作为、全市上下共同支持上有新成效。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坤等出席会议。虹桥园区组建10年来,始终坚持港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实现跨越”的虹桥精神,从“一年突变、三年大变、五年巨变”到十年辉煌,走了一条十分不平凡的路,特别是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承载能力持续完善,发展速度、发展态势令人鼓舞。常泰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为虹桥园区跨江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园区将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以“江苏中轴枢纽港、沿江产业新高地、跨江融合生态城”为目标追求,大力实施“1234”工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登新台阶。会议指出,要在抓住大桥机遇,跨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有新作为。常泰大桥的建设,对于虹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要有更强的机遇意识、更高的目标追求、更优的发展方式、更好的精神状态,推动虹桥高质量发展,实现“1234”目标。要有更强的机遇意识,立足虹桥较好的产业基础,抢抓大桥建成后空间上与苏南融为一体的机遇,在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有一番作为。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以“江苏中轴枢纽港、沿江产业新高地、跨江融合生态城”为目标,打造江海换装、江河换装的重要港口,不断提升产业层级能级特色,做出美丽泰兴、宜居泰兴的新样板。要有更优的发展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用好岸线、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彰显港产城联动发展的特色优势,做到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要有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机遇、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创一流,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要在港口产业城镇联动、生产生活生态并重上有新突破。优化布局,围绕未来城镇扩容、产业选址定位,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深入研究谋划,进一步优化布局。集聚人口,充分发挥常泰长江大桥以及生态、产业的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产业支撑,集聚人才和人力资源,推动人口提升。特色培育,在产业、城镇、港口等特色发展上做深做细做实。突破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头版头条,特别要在突破重特大项目上下功夫、求实效。保护生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虹桥生态特色,充分利用生态城的优势推动发展。跨江联动,用更宽的眼界,通过跨江联动的方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在虹桥园区主动作为、全市上下共同支持上有新成效。推动虹桥园区发展关键在于园区党工委、在于园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突出围绕重点措施、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组建专班、集中攻坚,在实现突破性发展上体现出担当作为。全市上下要共同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推进机制,推动虹桥园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对虹桥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委常委会将不定期组织协调,挂钩领导加大联系指导力度;建立赋权赋能机制,对虹桥园区能够给予的各种行政权力做到能放尽放,已经赋权的抓好对接落实,需要进一步赋权的抓紧研究;建立帮办督办机制,对虹桥园区梳理出的重大问题,要明确牵头领导和部门,帮助推进落实,市级机关部门要建立专门队伍进行帮办协调,党政督查室要跟踪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与会人员还实地调研了虹桥临港产业片区发展规划、远东智慧能源圣达电气高精超薄铜箔项目建设、宝能长江生态城规划等情况。虹桥工业园区汇报了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今后五至十年发展的定位、目标、思路和举措。
产业园区招商一直是各地区重点关注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如何招商?按照联合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我们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家对于中国产业园区运营现状了解多少呢?在对产业园区招商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产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01产业园区的演化产业园是我国未来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产业园区从成立之初经历了传统、聚核、聚链、聚网四个主要阶段。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02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产业园区从以政府主导为到多种模式并存,这期间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继出台了如下政策措施:03产业园区的分类及数量、规模总体产业园区的一般分类:产业园总体状况▼产业园的数量状况:从整体上来看,国家级全国产业园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在总体数量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居多,总体数量占比达70%以上。根据2019年全国产业园总体状况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201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主要产业园类型生产总值情况:近几年,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主要产业园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占据了全国产业园的大部分产值贡献:04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从产业园区的历史进程来看,单一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用经济的发展,现在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以复合的模式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产业园区盈利模式▼05 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产品模式将由“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过去单一的产品模式已不再适合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园将更强调“城市经济”,即产业建设与城市生活配套的有机结合;二是盈利模式将转向合作共赢思维:过去园区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思维,未来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通过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模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合作共赢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三是运营模式将由“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未来,在众多的产业园中,政策、服务、产业配套合适度将是竞争的发力点。虽然全国各地区都在加大园区运营,紧抓产业园区发展及招商,但由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的各项发展不尽如意。其中,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便是招商引资难。面对产业园区招商难的局面,最为常见的痛点如下:招商现状:招商难,精准招商更难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园区招商作为关键环节,只有做到精准招商,锁定符合园区/区域发展的优质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园区增强竞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很重要,但招商引资也很难。这已成为了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化解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纵观整个产业园区招商情况,影响招商的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01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在于依托区域内专有优势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有不少产业园区盲目跟风,无规划无体系无创新,“三无”让区域内企业失去了对园区的兴趣度,最终导致招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02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园区政策优惠是吸引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只靠优惠政策,不仅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还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发挥出优惠政策应有的效益,反而桎梏了产业园区的发展。03园区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园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导致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利于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面对以上问题,产业园区招商应如何做?链接产业资源,大数据助力精准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固然难,需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联合外脑智囊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园区招商的精、准、快。链接产业资源:要想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关键点是园区内的产业企业要集聚,即同一产能的企业要少,不同产能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全。应要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展开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可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后台数据整合及需求分析,快速精准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及园区,从而使园区与企业达到无缝对接,实现精准招商。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是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和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园区已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律,未来可能会有八大趋势。趋势一:园区战略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园区经济只有20或30年的发展,但它却每隔几年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园区内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使中国园区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中国公园的发展模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例如,增长方式已经从注重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资源分配已从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产业结构由制造业转向制造业,结合了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环境建设从相对艰苦的环境转变为更加柔软的环境。可以说,现有的大多数工业园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趋势二:公园产业的“精简”和“增长”随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到处绽放,工业定位的同质化和工业投资的盲目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工业园区都有“有企业却没有工业”和“高工业点低表面”的工业困境。集群效应不明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背景下,促进产业升级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基础。园区产业的转型可以概括为“缩小”和“增长”两个词。“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分类上,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分类,优化,升级”,建立园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产业链经济。“增加”主要体现在产业升级上。从绝大多数工业园区的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园区产业的“增长”可以依靠产业整合来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构建园区产业的“微笑曲线”,增强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趋势3:工业园区正在向综合城市地区发展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演变,园区所承担的功能日益多样化。该地区大量城市元素和生产活动共存和聚集,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逐渐融合。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工业园区积极进行战略转型,逐步计划从单一的生产园区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城市。趋势四:行业投资运行良好产业投资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投资约定,项目结算,运营支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投资参与部门权益的设计。当前许多公园投资模式仍陷于突破性的“游击战”中,具有强烈的个人动机和快速的项目引入,但是投资体系不完善,投资方法过时,整体营销工作不足以及难以形成公共平台的情况仍然存在。不利于未来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5:园区的品牌和“连锁经营”如今,随着园区经济的“泛滥”,“软实力”已成为构建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由于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够,因此还必须具有质量和品牌。高质量公园的单位输出不知道普通公园的单位输出多少倍。创建优质园区和建设品牌园区已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趋势六:产业资本战略促进园区战略资本问题是公园的发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公园的发展中经常会成为问题。园区的发展具有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到产业孵化和产业支持,园区发展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资金的推广。趋势7:从吸引投资到吸引智慧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智力资源。许多工业园区在注重“吸引投资”的同时,也着眼于“吸引投资”,积极吸引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室和博士后工作站进驻园区。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国家和地方“计划”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公园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以参加海外留学人才的竞争。只有加强人才招聘,才能实现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的三维驱动。趋势八: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竞争工具从园区层面看,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上。随着园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园区的发展已从孤立的房地产开发逐渐发展为综合的工业发展,从单面的艰苦环境建设到全方位的产业培育。在创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它开始重视公园的文化氛围,建设软环境,例如创新机制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已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并已被列入园区的工作时间表。如今,在公园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公园经营者正在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宣传和投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经常出现在地方政府的各种年度计划中。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园区品牌,吸引投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效增强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020年12月24日,工业园区召开一年一度统计工作会,总结2020园区统计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21年工作打算。园区管委会经济运行科向会议通报2020年园区统计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并对2021年工作安排提出建议性计划。会议组织了交流讨论,与会人员纷纷畅所欲言,总结本年度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2021年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倪谦同志代表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就2021年统计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完成好工作任务,提高数据报送质量;二是要依法开展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强化统计分析对企业运营的参考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四是要遵守统计纪律,依法做好统计数据保密工作。【来源:园区管委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优秀论文展示:摘编自杂志文章《泰州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 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3198)2018年13期,作者高伟玮(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本文为全文】摘要: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泰州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泰州全市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工业园区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泰州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泰州市工业园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主引擎,但随着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型,园区旧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明显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积极探寻泰州市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刻不容缓。一、泰州市工业园区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园区建设在我国蓬勃兴起,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园区的成功经验证明:不论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角度看,还是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看,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泰州市工业园区的创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泰州设立经济开发区,1993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潮。到2016年止,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共形成大小工业园区36个,分别是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市级科技创业园和21县区级工业园区。截止2016年12月,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共计2355家(其中开发区709家),累计投资额约305.7亿元(其中开发区189.7亿元)。泰州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园区布局分散,载体规模不大。泰州全市大部分镇有2个以上工业集中区,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好的村里,有的远离集镇,有的只有几家企业,沿路而建,沿河而建,一字排开,块状成片较少,呈点、线状分布较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特征明显。即使块状成片的园区,规划面积普遍较小,规划也大多是本世纪初编制的,长期没有修编;且园区内有住家,居住区有工厂,分布混乱无序。二是园区主题缺乏,企业关联不紧。大多数镇级工业集中区的产业主体不鲜明,门类多,产业杂,形成主题明确、产业类企业集中的园区不多。园区中机械、化工、纺工并存,机械中有纺工、化工中有纺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尽管也集中到园区了,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产业的互补性不高,园区缺乏主题,没有个性,是一个企业集中的大拼盘。三是园区基础薄弱,配套功能不全。大部分镇由于财力有限,缺乏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不强,导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计标准较低,有的园区内路灯、绿化配备不全。此外,园区的功能“只图当前有、不求今后久”的现象较普遍,尽管项目入驻时具备“五通一平”的要求(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信、通道路和场地平整),但功能配套不完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行政服务、商务、商业服务平台不全,园区形象、层次较低,已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速度。二、泰州市工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分析上述现状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属于园区发展过程的初级阶段,泰州市工业园区在过去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和根本性的问题。1、规划及其执行的问题。首先是市级层面的园区发展战略不够明确,重点打造的园区平台没有清晰的定位,尽管也提出了“一区四园”的构想,但对四个园区发展的方向、目标、要求没有正式的规定和明确,园区的规划建设并未提到市级层面来统筹谋划和推进,依然是由镇(区)“各自为政”。其次对一般镇级园区没有提出具体发展要求,任其发展,我行我素,不管有条件发展的还是不具备发展条件的都建立了工业集中区,镇级工业集中区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比较陈旧,起点和层次偏低,园区功能设计不完善,由于缺乏准确的产业定位,加之没有完整的产业规划,致使园区产业布局散乱,各类企业混杂。2、管理体制的问题。目前各镇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园区管理办公室的形式,部分镇机构、职能、人员不能完全到位,有的园区管理出现真空现象。部分园区行政管理职能、公益性服务职能和经营性服务职能不明确,导致园区组织目标多元化,运行受阻,监管松散等问题。尤其对于全市重点打造的曙光工业园、双登科工园和民营产业园,管理体制也是传统的乡镇园区管理模式,管理力量和资源配置能力与重点园区的发展要求严重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层次和空间。3、经营机制的问题。泰州全市各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主要倚靠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不够,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银行融资和项目包装上争,投入不足以及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入园项目管理方面,也普遍缺乏效益观念,有的项目没有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的规定;有的项目享受的优惠政策没有与协议规定的投入产出效益挂钩;低效项目的清理退出机制也不健全,这些项目白白占用了宝贵的资源而无贡献,清退时往往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4、政策配套的问题。除经济开发区之外,泰州全市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扶持政策不完善,市财政没有设立支持重点园区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园区在税收分成、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也没有得到政策倾斜。各镇工业园区的扶持政策也仅限于对新建标准厂房的土地指标奖励和租金补贴。此外,对于各类园区的目标管理及绩效考核也不到位。由于未能有效发挥政策激励和考核导向作用,难以形成园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动力。三、促进泰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科学规划产业平台。要立足现有基础,调整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培育亮点,提升薄弱点,大力推进园区布局调整,推动园区转型升级,“集聚兵力办大事,集约资源办好事,集中力量抓弱势。”第一,举全市之力打造重点园区。要科学决策重点平台的布局,可在现有大平台——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级智能电网电器产业园区基础上(目前是省级基地),举全市之力再着力打造1-2个重点板块:一是以现在的白米镇曙光石油装备产业园为基础,以东部干线为轴线,在城东布局一个“高新技术装备产业园区”,以此向北可带动娄庄、向南可拉动大伦、蒋垛东南地区的发展;二是以姜堰民营经济产业园为基础,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制造向高端转型,大力推动现代2.5产业总部经济、软件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一个“现代科技产业园”,将产业做轻、做精、做尖。第二,培育发展特色园区。深度挖掘现有镇级产业的比较优势,规划提升优势产业,依照“一镇一品”的要求,突出主体培育特色,将培植特色产业与建设特色园区结合起来,以产业的专业化推动园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将现行镇级综合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园区转变。要着力培育华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张甸工业热处理装备产业园、俞垛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园、娄庄波纹管换热器产业园等4个特色园区。第三,改造提升一般园区。其他镇级工业集中区要在填平补齐、提档升级上下功夫。重点在“强村工程”上做文章,以建设标准厂房为抓手,大力鼓励本外地能人来镇创业,大力吸引中小企业落户园区。要加大现有入园企业的提档升级力度,加大闲置、低效贡献率企业的盘活力度,努力提高园区的运行质态和入园企业的贡献份额。要稳步有序地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设施功能,提升园区品味。2、创新管理体制。体制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根本,没有体制设计的科学化就没有管理成果的高效化,因此体制的设置决定了工作的开放度和重视度。要改变现有园区的管理模式,积极实施园区分级管理体制。实施重点园区市级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地区“区镇一体化”的模式,加大市委、市政府管理重点园区的力度,提升重点园区的行政管理层次,由市领导挂钩联系向市领导主抓主管转变,由镇级主管向市级主管转变,由自行发展向集中全市资源重点发展转变。实施特色园区市镇联合管理体制,强化特色园区培育力度,采取市镇联动、以镇为主的管理模式,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园区制度,加大市级对特色园区的引导扶持力度。实施部门包保帮扶薄弱园区制度,明确帮扶部门,强化帮扶重点,突出帮扶成效。要进一步理顺“飞地入园”企业的服务管理体制。“飞地入园”企业实施属地服务管理,厂建在哪里,哪里就必须服务管理;企业贡献的效益谁受益,企业因“飞地”而给所属地带来的直接成本就由谁承担。为鼓励属地的服务管理积极性,可实行柔性指标两边计算的办法。3、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园区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着力推进重点园区做大、特色园区做专、一般园区做优。园区建设要按照“产城(镇)合一、工贸相济、产研相促”的思路和理念,完善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制定“促进园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园区实施差别化鼓励政策,鼓励不同的镇(区)差别发展,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不可千镇一面、千镇一业。要建立完善“飞地政策”,强行实施项目入园制度,鼓励镇(区)引进项目入驻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镇级工业集中区。要严格执行“扩大重点主园区、提升特色园区、严控一般园区”的政策,坚决防止乱铺摊子、乱改规划、乱搞一套。要建立“引进项目(含技改)复评价”制度,每年对上年竣工投产的项目进行一次复评价,不断提升项目的质量和贡献率。要建立“工业项目转产及退出”机制,理顺项目可进可退的通道,加大闲置项目转型、腾笼换鸟的力度和速度。要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引导招引主导产业、税源产业、新兴产业和腾笼换鸟项目,鼓励偏远镇(如通南地区镇)以土地盘整的指标来替代招商引资项目,让盘出的土地指标为市级重点平台作贡献。要力争从政策引导的层面强力推进园区发展,努力使园区从区域规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粗犷发展向精细优质发展转变,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增速、产业规模增效、园区贡献增长。4、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园区的考核,针对不同类型的园区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对于重点园区和特色园区可以根据园区特点,围绕培育产业特色、招引重大产业项目这一主题制定考核办法;对于一般工业集中区可以围绕建设标准厂房,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平台这一主题制定考核办法,也可以鼓励这部分镇将招引的重大项目、特色项目推介到开发区或重点、特色园区落户,制定有吸引力的“飞地开发”考核奖励办法,确立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的考核思路来促进开发区和重点、特色园区快速发展。此外,要进一步严格对落户项目的考核,切实解决有项目无土地和长期占用土地无效益这对矛盾,制定项目准入门槛,对于签约项目收取项目达产达效承诺保证金和项目建设施工保证金,严格执行项目投入产出与奖惩政策挂钩,从源头上杜绝低层次、低效项目的进入;对长期占用土地而无效益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强制淘汰低效项目,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留给起点高效益好的项目。参考文献[1]工业园区与区域发展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雷鹏, 2012[2]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M]. 苏州大学出版社 , 赵大生, 2012[3]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谢明, 2011实习编辑:杨寒 李欣欣(欢迎进入中国知网~现代商贸工业杂志阅读和参考引用原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颜智慧)4月16日,县委书记李小军深入县工业园区调研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县政协主席李久南、副县长段旭东、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刘清华参加调研。李小军一行先后深入s209公路工业园区段、勋兴电子声学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现场察看建设情况,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县直相关部门和项目业主关于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并与大家面对面深入交流,对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会商、现场解决。李小军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抓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要做大增量体量,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壮大靠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是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项目为王,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发扬大干快上、奋勇争先的精神,要对每一个重点项目列出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一项一项地往前推,使之形成更多的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李小军强调,s209公路工业园区段、勋兴电子声学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是涉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点项目。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抢抓当前施工黄金期,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要针对滞后项目,逐个分析原因,专题研究,有的放矢制定对策措施,依法依规依程序推动问题逐一化解,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园区和县直相关部门、镇村要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做好施工组织、要素保障等工作,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精准化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责编:李嘉芳][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售电网讯:编者按: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城市能源规划咨询中心主要聚焦于园区级和区县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商业模式分析、体制机制分析以及配套展示宣传等领域,根据城市能源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功能,重点从电力、热力、建筑、交通等专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实现从理论研究到落地应用的贯通。本专栏将围绕园区级和区县级综合能源规划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模型方法和经验实践等方面展开,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文章导读:自1979年我国设立第一个工业区—蛇口工业区以来,我国工业园区已历经40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2500余家,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其中,仅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占全国的11.3%。随着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园区也成为了高耗能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十四五”期间,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园区能源生产消费将面临诸多挑战、发生诸多变化,基于此背景,关于工业园区能源规划提出一点思考和建议。(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ID:ELECTRIC-POWER 作者: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孙志凰)一、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规划园区能源系统,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基础好、负荷聚集且负荷类型多元,具有能源梯级利用的客观优势。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和能源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园区电、气、热等综合能源系统,是提升园区综合能效的重要手段。合理选择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供应方式,协同规划电网、热网等能源传输网络,促进多种能源形态高效协同转化。发挥储电、储热、储冷等灵活资源的调节能力,挖掘需求侧响应、辅助服务市场潜力,抓住碳交易等新兴能源市场发展机遇,创造更多增值收益。重视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园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推动园区工业节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能源资源利用2016年7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按照“源头减排、末端治理、技术优化、全程监控”的系统性思维,重点做好工业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改造等工作。明确产业转型升级途径,鼓励园区造纸、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企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重点用能行业积极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坚持生产集约化、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立足园区自身发展实际,将产业能耗指标纳入产业准入条件,实行工业园区绿色准入,有偿使用环境资源,执行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污染收费制度等。三、推动园区交通节能,建设集约高效、智慧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推广使用节能交通工具,优先发展园区公共交通,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规划,做好充电设施预留接口与停车场区域总体布局;鼓励园区内部物流车、私家车使用电动汽车、LNG、油电混合动力等节能车辆;有港口的园区,大力推动岸电布局,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装卸机械“油改电”;推广节能型路灯,提高园区照明系统节能水平;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全面开展电子站牌建设、无线视频监控、及时更新园区道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推动智能化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监控等)和智能化交通服务(停车服务、综合枢纽换乘、动态导航等)。四、推动园区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能、智慧宜居的特色建筑集群2017年,我国建筑总能耗为9.47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11%。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预测,我国建筑部门总能耗将在2042年达峰。建筑能耗一直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动园区建筑节能,是优化园区能耗指标的有效途经。一方面,对既有建筑实行建筑能源审计,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根据实际建筑负荷特性,充分利用园区本地工业余热、清洁能源,积极使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储能等技术,提升建筑能效;另一方面,对新建建筑,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等环节严格把关,明确其绿色建筑星级及能耗标准要求,从源头上推进建筑节能。同时,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示范项目,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五、推动园区清洁能源使用,建设本地清洁能源充分利用的绿色供应体系根据国家2018年能源局统计数据粗略推算,我国工业园区新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重不足5%,新能源消费提升空间巨大。园区应加快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常规能源融合发展,发挥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供给。充分挖掘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潜力,积极利用柔性电力技术、热泵技术、储能技术,推动园区建设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六、推动园区智慧平台建设,建设实时监控、协同管理的智慧管理平台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正在兴起。园区需加强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点工业用户、重点建筑、交通枢纽站等能耗监测,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能源审计、节能服务等能源管理工作。长远考虑智慧管理平台对各类能源管理系统的兼容和扩展能力,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做好技术准备。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售电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8月23日,株洲市规委会召开今年第4次会议,审议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升及规划审批指南、天台工业园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规委会第一主任毛腾飞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市规委会主任阳卫国出席会议。市领导刘光跃、蔡溪、何剑波、谭可敏,株洲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振湘参加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株洲市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升及规划审批指南》。日前,有关市直部门对全市17个工业园区进行调研,梳理出园区空间布局存在的普遍问题,编制了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升及规划审批指南。会议指出,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升是园区升级的重要内容,要明确目标定位,优化完善现有规划,着力实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园区“颜值”等目标,以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好项目。要创新园区发展理念,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科学布局园区道路、绿化景观及选择建筑风格等,加快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要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一把手”责任意识,加强督查指导,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务必主动作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工作落实,争取早见成效。会议听取了政府债务化解相关情况汇报,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实基础工作,摸清债务底数及相关资产情况,进一步明确责任,精算平衡,加快壮大产业、做强企业,加强土地利用和管理,持续做好政府债务化解各项工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会议审议了《株洲市天台工业园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会议强调,要加快天台工业园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效益,更好地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尽快完善转型发展方案,明晰园区功能定位,加强项目策划,秉承整体开发原则,积极引进实力强、产业开发经验足的战略投资者,努力将天台工业园打造成为株洲市城市发展新名片和产业发展新支撑。会议还审议了《株洲枫溪生态城01、02、03、04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定位,策划好招商引资项目,吸引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株洲日报记者 陈正明)
作者:东滩顾问 · 莫金玉本文基于东滩顾问产业内参《云计算产业投资趋势及发展模式》部分内容整理。依托弹性扩展、费用低廉、速度快捷等优势,云计算成为颠覆传统IT架构的存在,未来将成为IT行业的主流趋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云计算产业已经形成了从上游基础硬件到下游平台+行业应用的产业生态,东中西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云计算产业布局。一、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由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资源池组成,该资源池提供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等多种软硬件资源,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用户只需要少量参与就可按需获取资源。1、产业分类按照部署方式,云计算技术分为混合云、公有云和私有云。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一直在不断演进,目前业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是NIST提出的三大类:IaaS、PaaS、SaaS。2、市场和格局全球云计算市场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PaaS市占率最小,增速最快;SaaS市占率最高,但增速较缓。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在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363亿美元,其中PaaS市场规模占比12.25%,SaaS市场占比63.90%。纵观全球云计算市场,亚马逊一家独大,市场率超过45%;近年来,阿里云发展迅猛,2017-2018年市场规模增速超过90%,且阿里云在亚太地区表现良好,市占率超过微软和亚马逊的总和。我国公有云市场总体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内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IaaS具有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壁垒高的特点,社会资金更倾向于流入,目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参考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预计未来PaaS、SaaS市场将高速增长。3、发展趋势“上云”已成为各类IT应用的发展趋势。以企业上云为例,对标欧美等国家,我国企业上云率偏低;随着2018年工信部《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文件的发布,企业上云已经成为IT行业的发展趋势。除了各类企业资源和运营管理“上云”,研发上云成为更深层次企业上云的标志。云计算利用虚拟化技术对软硬件资源采取集中式、动态化管理,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集成端到端管理工具服务,覆盖云中协作、需求分析、编码调试、测试、部署、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二、云计算细分产业环节云计算产业分为核心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应用四个环节,其中核心硬件包括存储、内存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数据中心等,平台按照服务类型分为IaaS平台、PaaS平台和SaaS平台,应用按照行业分为金融云、制造云、电信云等。1、上游-核心硬件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是我国IT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云计算领域也是同理。芯片设计环节的核心技术被美企垄断,中国企业鲜有涉猎;芯片制造环节的最先进工艺7nm被欧美的跨国企业垄断,制造设备被荷兰、日本等国家垄断,我国的工艺还停留在16nm和22nm的层面,显著落后。云计算同样为我国的CPU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在云时代,数据中心由大量低端X86服务器堆积而成,不再盲目追求单个CPU的计算速度;算力的高度集中使得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的推广不再由单个的客户端决定,龙头供应商负责推广和普及应用,从而快速搭建起产业生态圈,实现内部良性循环。2、中游-IT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包括IDC、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IDC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个特殊基础设施,是承载计算、存储、网络等各种IT资源的场所,也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流量爆发和云计算的发展,IDC市场快速发展,一线城市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政府加强对IDC的布局规划,新建数据中心(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北上广深周边地区、西部地区转移。服务器、存储设备厂商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除核心芯片外其他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0%,带动相关厂商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位置。3、下游-云平台(1)IaaS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当前云计算的技术更加成熟、服务更加稳定、规范和便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业务迁到云端,行业业务量快速增长,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纵观2016-2018年市占率的变化,阿里云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市场占有率不断上涨,而中国联通、世纪互联等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趋近于无。(2)PaaS细分市场多、碎片化发展,IaaS、SaaS厂商向中游拓展生态。PaaS是面向应用的核心平台,提供一体化应用开发、部署、运行、管理和监控的托管环境,是沟通IaaS和SaaS的桥梁,细分领域众多,呈现碎片化发展的趋势,缺少统一的龙头整合市场。IaaS厂商的基础计算、存储、网络等业务的同质化程度高,厂商之间通过降低基础服务的价格进行竞争;SaaS厂商的应用可以满足客户的单点需求,但是要争取到定制化程度高的客户还需要在PaaS层面发力,双方都有向PaaS领域发力的技术和需求。(3)软件企业天生带有做SaaS平台的基因,未来的爆发点是外部性强的板块。SaaS是应用软件的云化,传统的软件厂商具备多年的业务积累、客户积累、技术积累、产品积累,拥有天生的优势,能够快速实现存量客户转化。外部性越强的板块,诸如销售、客服、营销等领域,其对外沟通和移动办公需求大,涉及企业隐私少,上云后有助于提升外部连接的便利性且不担心机密泄露,未来越可能实现云化。4、行业应用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金融、医疗、教育、制造、交通物流、政务等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型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开始选择云计算技术作为其核心的IT资源,市场前景广阔。三、云计算产业园区布局分析云计算产业园的分布受到自然资源、市场需求、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呈现三级化布局的态势。· 以基础设施(如大型IDC)为主的产业园,具有高能耗的特征,发展更多受到土地、水、电等资源环境的限制,更倾向于向温度适宜、资源禀赋好的地区布局。· 以平台服务为主的产业园,发展受到技术要素的约束,园区集中分布在科技实力强劲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北京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等。· 以行业应用为主的产业园,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更多,主要集中在应用需求大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园已逐渐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据东滩顾问不完全统计,东部地区有产业园23个,西部地区有产业园18个,中部地区有产业园7个。1、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应用市场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各地发达的产业对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服务有需求。适宜发展平台服务、应用类的产业。东部园区总体呈现出占地面积小、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的特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程度高、土地压力大、人口密度大,在布局园区的时候首先考虑产业适配程度和城市经济发展,园区以服务现有产业为主,倾向于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因此以小型、单一功能为主,零散分布在现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中。2、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能源、气候优势明显,能够为大型云计算园区/基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优势独特。西部园区总体呈现出占地面积大、布局高度集中、功能多元的特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于中部和东部略显不足、城镇化水平低,发展大型园区有利于带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培育龙头、完善生态、吸纳就业。目前,西部地区的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建设,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多元,借助产城融合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和相关企业形成集聚。选址在城市外围地区,也便于集中管理和服务。3、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西部和东部之间,既没有西部的自然条件优势、又缺乏东部的产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弱。但在如武汉、长沙、郑州等IT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有人才和技术的保障,也为云计算产业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四、云计算产业园区案例解析1、云栖小镇——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概况:云栖小镇位于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杭州,是国内首个以云生态为主导,云计算为核心科技,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的产业小镇。目前小镇已累计引进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中航工业、银杏谷资本、华通云数据、数梦工场、洛可可设计集团等在内的各类企业600多家,其中涉云企业400余家。产业覆盖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发展策略:创新创业生态+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云栖小镇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培育,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工程院等合作,培育、储备科技型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小镇吸引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大企业开放核心能力,结合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2、市北·云立方——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 概况:市北·云立方位于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内,项目以滨水办公为主,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A、B两栋研发办公楼和C栋数据中心构成,搭配有亲水平台、生态走廊、中心景区等配套设施。发展策略:园区成立之初,便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吸引优质的国家云计算行业龙头入驻,通过东方通、中标软件、达梦数据库等龙头带动努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并引进科达华盛在园区设立数据中心,实现“基本服务架构-云计算操作平台服务-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发展。3、天津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概况:天津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于2011年在泰达服务外包产业园揭牌。产业基地总体占地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研发场地100万平方米,公寓、学校、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50万平方米。发展策略:园区通过“搭平台-引龙头”的方式完善产业生态,努力打造形成“超级计算—云存储—云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园区积极搭建公共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运营服务、投资融资服务、科技资讯服务、政策解读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园区内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引进的业内知名龙头企业包括:提供IaaS服务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腾讯北方数据中心;提供SaaS服务的渣打科营中心;以及惠普全球首家云计算展示中心、中国一重天津研发中心、唯捷创芯、猎聘网等重量级机构与企业。4、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天山云”计划的核心基地概况: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是新疆“天山云”计划的核心基地,规划用地10.84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5平方公里。园区围绕“电子制造-软件开发-IT服务-内容服务”四大板块,服务“石油、智慧城市、旅游、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金融、物流、农业”等八大行业,形成“云计算、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创意、地理信息、物联网和教育培训”等七大产业集群。截止2017年末已有70个从事数据服务的企业和项目落地,2万个机柜、近25万个服务器在运行,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拥有3.5万个机柜数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集聚区。发展策略:选址在自然禀赋优越的地区,易于吸引龙头企业/项目入驻,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煤炭及新能源资源异常富集;气候偏寒,降低了数据中心冷却所需的能源消耗。园区内集聚如华为云数据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新疆自治区重要信息系统异地灾难备份中心、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多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和业内重要企业,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周边市区医疗、金融、制造等产业上云,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文分析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细分产业特征、产业集聚模式和园区发展借鉴。云计算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IT行业发展的重点,多地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及由云计算带动的产业生态将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