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工业品B2B报告:2023年市场规模1.58万亿 震坤行发展势头强劲分水岭

工业品B2B报告:2023年市场规模1.58万亿 震坤行发展势头强劲

近日,第三方咨询机构艾瑞咨询发布了《2019年中国工业品B2B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品B2B市场规模约为2700亿元,线上渗透率约为2.7%。中国工业品B2B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未来五年工业品B2B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3%,预计2023年中国工业品B2B市场规模约达1.58万亿元。伴随着国内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政策、经济以及技术等因素驱动,工业品B2B电商平台成为了工业品B2B市场主要玩家。虽前路看似风光无限,但风险与机遇并存,各平台企业需要不断构筑竞争优势,才能续增长。《报告》中详细解读了中国工业品B2B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现状:工业品B2B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玩家全方位构建竞争壁垒中国工业品B2B行业发展历程总体可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及成熟发展期。探索期阶段,工业电商平台完成了产品及采购流程的标准化,但工业品采购线上渗透率非常低,不足1%。中国工业品B2B行业当前处于成长期,本阶段中,各平台将着重布局全国服务能力,并逐步实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数字化。当行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工业品B2B电商平台规模优势将会凸显,行业将由被动匹配采购方需求转向主动识别采购需求,平台的自主性将会极大加强,商业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中国工业品B2B市场产业链图谱现阶段,国外工业品赛道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诞生出百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营收水平较为稳健。从毛利率来看,国外工业品巨头毛利率水平均维持在30-40%以上;而现阶段中国工业品电商平台毛利率水平整体低于国外企业,自营模式均值约在18%-22%。(中外工业品电商毛利情况对比图随着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各平台已经从探索标准化流程的阶段迈向了供应链能力的数字化阶段。在此阶段,各平台的军备竞赛主要体现在:产品齐全程度及其数字化程度、产品品控、供应链能力、客户黏性、融资能力等几方面,可将其称之为“工业品B2B企业建设竞争壁垒五大抓手”,以产品数量为底层基础,逐步向上走,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壁垒金字塔。整体来看,工业品电商对于传统供应链条的改造升级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未来成长机会巨大,市场空间可期。趋势:次终端争夺加剧 玩家决胜关键词从产品转向服务传统线下经销商与零售商离客户足够近,并且在长期与采购企业合作过程中沉淀了服务优势,所以经销商与零售商难以被电商平台完全替代。但通过此种采购方式耗时耗力;同时在质量、价格与采购效率上都很不稳定。从短期来看,电商平台更容易通过提升产品线拓展能力增强一站式服务能力,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的同质化必然也加大,玩家胜出的关键将从产品的比拼到服务的比拼。尤其是对本地化服务的及时响应。因此电商平台整合经销商与零售商的供应链优势,加快区域渗透速度,打造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这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商平台如何处理与次终端的合作竞争关系,将对电商平台的发展速度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站式服务能力演变逻辑图震坤行:累计融资超20亿 平台化打造MRO服务生态体系震坤行工业超市(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震坤行)的定位是“数字化引领的工业用品服务平台”,通过商品数字化、采购工具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提供透明、高效、降成本的一站式MRO产品采购服务,帮助中国工业企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成立之初以自营模式为主,现正快速实向平台化转型,这将进一步加强给客户的一站式采购的服务能力。目前已完成 D轮融资,累计融资额 超20 亿人民币。截至2019年8月底,震坤行拥有28条产线,200多万种SKU,在不断提升产品库数量的同时严格把控质量及服务。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是震坤行对客户的承诺,能为客户带来一站式的服务是震坤行对客户的价值。同时,震坤行在全国布局了9大联合总仓,50个区域服务中心,期待能够达到离客户足够近的距离,提供最及时的响应,保证交付和服务效率。此外,震坤行正积极布局同次终端的合作。为此,第一,震坤行特别成立业务加盟部门,针对客户需求密集的区域,针对性寻找优质传统线下经销商与零售商,用震坤行能力为之赋能,联合对方优势加强自身区域服务能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震坤行今年特别成立VPI部门,在迈向“自营+第三方”进程中不断加速。VPI团队通过引入实力强劲的供应商,不断提升产品端的供应能力及服务能力。通过震坤行现有的IT技术能力及供应链能力,赋能区域供应商,也将拓宽区域供应商的服务范围,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传统贸易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三,震坤行加快了行业并购步伐,2018年震坤行收购了主要专注于工业安防用品、个人防护设备(PPE)领域的上海航利实业;2019年5月,震坤行和矿业的建龙集团达成战略合作;9月,宣布与爱瑞德股份、乐扣科技股份签署战略并购协议。震坤行的定位是“数字化引领的工业用品服务平台”。商品数字化、采购工具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将是震坤行在数字化进程中的重点方向。并且,震坤行也将加快平台化转型步伐,引入更多的优质供应商共同合作。“互相成就,共赢未来”这一行动目标,是震坤行对公司使命“让商业更美好”的有力践行,也将是震坤行掀起一场“平台革命”的真正开始!

石蒜

《2019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发布

《2019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报告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系主任芮明杰教授和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王小沙主任带领的研究团队主持编写。本报告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对2018年第4季度至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报告。《2019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由主报告与副报告组成,主报告为年度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副报告主要研究上海建设与发展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符合上海未来需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探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期对上海经济与产业的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稳增长、调结构,2019年度经济工作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词2019年度是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遇到重大挑战的年度,稳增长、调结构依然是本年度经济工作与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宏观基本面看,从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增速维持上一年度的放缓态势,继续下降,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速为6.4%、第二季度为6.2%、第三季度为6%,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2019年全年GDP增长速度保6%应该可以。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增幅下降,失业压力依然。CPI上升、PPI下降,通胀通缩压力显现。从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继续增长,第三产业增速稳中有升。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产业投入使用与产出效率还有待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效率、产业链核心技术需要关注,从技术关联视角来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不强,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价格关联视角来看,由于我国上游多国有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价格波及效应可能会损害下游中小企业的利润。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有效果,但需要与时俱进调整。2019年度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增长喜中有忧,继续增长不均衡,总体上我国各省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为主,未来需要大力调整发展方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全球产业新一轮竞争箭在弦上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产业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别当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时,产业革命就会爆发,而产业革命直接导致了生产力的更大规模发展,导致了经济大规模的增长。进入21世纪后各类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的进步,以至于许多学者开始讨论新一轮工业革命爆发的可能。尽管,全球对此尚未取得共识,但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未来对谋求未来全球经济、政治、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了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战略。芮明杰认为,现在至不远的将来新一轮全球新兴产业竞争会有以下几个新特点。第一是产业标准制定的竞争,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最大特点是新兴产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建立者的争夺,即谁能够建立起新兴产业的标准尤其是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生产标准,并获得足够大的市场,那么这个国家的产业就赢了,企业就赢了。第二是产业链、价值链治理权的竞争。所谓产业链、价值链治理权是指能够掌控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与供应商的软实力。在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分布的今天,产品尤其是高端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际上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相关产业供应商合作的结果,虽然这种合作是基于全球市场与多边贸易信用的,但拥有产业链、价值链治理权的企业往往是他们掌控了产业链或价值链上的关键资源、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第三是产业发展的平台竞争。平台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组织者。产业发展的竞争已经表现为平台的竞争。从平台支撑从产业规模的增长来看,从2017-2018年的产业规模增长率来看,社交型电商平台支持该行业增长了2.5倍,短视频平台行业增长率超过100%,共享单车、第三方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网约车、O2O外卖平台等等的发展,其行业增长率也是十分可观的。例如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者领先者是GE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最重要平台。我国从2018年开始推进这一平台的建设发展。产业发展的平台竞争已经全面展开,未来会更趋激烈。第四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竞争。新兴产业发展与竞争的背后首先是产业新技术与创新的竞争,是新技术新产业创新的效率竞争,也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效率的竞争,好的制度可以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合作巨大积极性,激励多出创新成果快出成果。第五是产业创新人才的竞争。以深圳为例,深圳已经宣布海外人才到深圳工作,可以减免(补贴)个人所得税至15%。粤港澳大湾区都可以应用此政策,加上香港几所世界级大学的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培养,可以预计未来发展不可限量。2020年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展望报告认为,今年新冠疫情使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生产、消费等活动被打断。防治疫情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尽量减少经济损失,稳定经济大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社会发展,为 2020 全年经济增长奠定基础。首先,2020年成为战略转型关键一年,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我国新一轮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补短扬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2020年就经济总量而言应该能够保持正增长。随着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2020年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恢复正常是可以期待的。据统计,有6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在上半年超过两万亿元,19个省份超过一万亿元。可以估计,我国2020年全年GDP增长为正数。第三,2020年四大区域经济有亮点,但依然是不均衡的。从趋势看,今年各大区域经济增长正在从负转正,下半年随着疫情状况好转,双循环战略、新基建战略的实施,预计经济将会更有好的表现。第四,2020年将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展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一方面是要重新考虑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治理权与安全问题,一方面是要以国内需要为主要导向,以未来全球产业竞争力为考量,通过新基建推动现行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整理,扬长补短,而这就是今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与目标。

擎跽曲拳

工业软件深度报告:软件为体,工业铸魂

观点聚焦工软件是支撑工业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伴 随着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目前我国工业软 件的发展仍和世界一流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呈现出“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 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现状。我们在本篇报告中从各条工业软件赛道入手, 解构行业背景、剖析中外差距、展望发展趋势、揭示投资机会,相信中国的本土 厂商能够奋起直追,发展出可用、好用的国产工业软件,在工业 4.0 阶段来临之 际,以“中国软实力”支持中国工业迈入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软件“四问四答”: 工业软件包含的范畴有多大?工业软件应用的范围覆盖制造业内产品的全 生命周期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具体分为研发设计类、信息管理类、 生产控制类及嵌入式公司软件。 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全球近四千亿美元的市场,国内近两千亿元的 市场,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与经济体量并不完全匹配,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工业软件的中外差距有多大?中外厂商在技术、产品、经营上都有较大差距, 其中研发侧 > 工控侧 > 管理侧。但我们相信目前中外工业软件的“鸿沟” 并非不可逾越。 工业软件的投资机会有多少?我们认为中国工业软件厂商将在未来智能制 造、国产替代、软件上云的“三浪叠加”之下迅速崛起,而国产工业软件的 大发展将在资本市场创造出诸多投资的机会。工业软件“四问四答”工业软件包含的范畴有多大?工业软件这一概念的范畴较为广阔,一切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软件都属于广义工业软件,应用范围覆盖制造、采掘、能源等行业。从底层架构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嵌入式工业 软件主要指嵌入于设备控制器中用于数据采集、逻辑判断、控制运行等功能的软件,软 硬件紧密耦合(例如在工业通信、能源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电子硬件产品中内嵌的软 件);而非嵌入式的工业软件是能够在通用计算机或工业计算机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软 件,本篇报告中我们主要聚焦的是非嵌入式的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应用的范围覆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非嵌入式工业 软件按照具体应用的环节可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信息管理类。从横向看,工 业软件伴随着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从纵向看,工 业软件自上而下地对企业决策管理、生产执行、生产控制的三个层面进行支撑,而嵌入 式工业软件则属于设备层。可以说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各个流程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参与, 工业软件也是工业 4.0 时代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包括 CAD、CAE、CAPP、CAM、PLM、EDA 软件以及集成研发平 台等,覆盖前期的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行业中包括 Dassault Systemes(达索)、Siemens Digital Instry(西门子工业软件)、Autodesk、 Ansys、Cadence、Synopsis 等海外龙头企业,以及中望软件、浩辰软件、数码大方等 国产企业。 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包括 ERP、CRM、BI、HCM、OA 等,服务于产品的进销存环节 以及企业整体的业务管理,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 SCM、SRM 等供应链、供应 商管理系统也负责对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管理。主要玩家包括 SAP、Oracle、Salesforce 等全球性管理软件巨头,以及用友、金蝶等国产厂商。 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包括 MES、DCS、SCADA 等,负责产品的生产调度、生产执行 及过程控制环节,助力工业自动化升级。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含 ABB、HoneyWell、 GE 等海外企业,同时和利时、中控技术等本土企业也有布局。不同类别的工业软件之间底层逻辑差异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从最底层的逻辑来看,研 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是基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具有较浓的“理科”属性而属于工具 类软件;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模型,是出于“商科”思维的管理类软 件;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则是基于工业生产的流程,是偏向于传统“工科”的工业控制 软件;而嵌入式工业软件则更类似于硬件的附属产品。不同赛道之间工业软件的底层设计逻辑以及上层的应用场景有较大区别,所以也很少有企业能够跨越多个赛道。不同类别的工业软件都围绕核心工业场景,相互彼此关联。如下图所示,研发设计、生 产控制、信息管理以及嵌入式工业软件在服务工业制造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都会有数据、 指令以及信号的传递,最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不同赛道的工业软件在底层逻辑 上差异较大,但在具体应用中又相互关联,而且任何一个赛道单拆出来都有众多的细分 软件领域,背后都有广阔的市场,并支撑起了诸多优秀的工业软件企业,故在后面的章 节我们也会分别来进行讨论。工业软件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工业软件代表的是数千亿元级别的宽赛道。根据 Gartner 和赛迪智库数据,截止 2018 年, 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 3,893 亿美元,同比增速在 2013 年-2018 年期间维持约 5%水 平。根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等数据源,2019 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 达到 1,720 亿元,在 2016 年-2019 年期间基本维持 15%~20%的增速,高于全球市场的增 速(5%左右),工信部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但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 模仅占全球的 6%,远低于我国 GDP 的占比(接近 16%),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方兴未艾。细分赛道:由于我国过去的工业数字化路径偏向于“重硬轻软”,而嵌入式软件大多与硬 件集成销售,因此从销售额来看嵌入式工业软件目前的市场规模最大,接近千亿元;生 产控制侧及信息管理侧的工业软件受益于工业自动化、企业数字化升级,过去几年实现 了较快的发展;而研发设计类软件过去受到国内软件行业环境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市场 规模较小,但随着工业 4.0 时代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心进一步从制造侧向研发侧偏移, 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增速近年来领跑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在未来数年内 仍将延续。客户结构:根据赛迪智库的数据,2018 年大型企业在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中的占比超过 50%,而中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各占 28%及 20%。与我国当前的企业结构相比(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2019 年我国共有 9,103 家大型企业,总收入为 46 万亿元;49,778 家中型企 业,总收入为 24 万亿元;391,559 家小型企业,总收入为 43 万亿元),小型企业的占比 明显偏低,中小企业的需求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国内现有软件环境对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市场规模造成限制。管理软件及工控软件主要直 接服务企业客户,以项目制、场地制的形式部署,目前已基本不会出现盗版。而 CAD/CAM/CAE 软件较常安装于通用计算机,较易受到盗版问题影响,尤其是通用型的 2D CAD(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我们估计目前国内 2D CAD 正版化率不到 20%)。我们结合 e-works与CIMData的研究数据以及专家调研,测算出2019年国内泛CAX (CAD/CAM/CAE, 不含 PDM/PLM)市场规模约为 80-100 亿元,这与我国 1,700 万名设计师1的从业人员规 模不相匹配(平均下来单个设计师在设计软件方面的开支仅为 500 元,远低于市面上任 何一款正版软件的价格)。未来随着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 企业正版意识的提升,我们相信研发类软件的市场规模将会快速释放,将会是工业软件 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赛道。工业软件的中外差距有多大?差距明显,研发侧 > 工控侧 > 管理侧。从近几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脉络来看,先是注 重量的发展,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迅速扩张,带来了大量对于财务、业务管理软件 的需求,“商科”先行;而后开始注重质的进步,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高端,国内工业自 动化、智能化大发展,工控软件也逐步成熟,“工科”跟进;最后是从“中国制造”走向 “中国创造”落在了研发端,而我国在基础“理科”上的积累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 距,且过去该领域的主要从事企业大多是院校出身,技术能力强而商业经验弱,导致技 术产品化进度滞后,部分企业市场化经验困难,而与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也被逐步 拉大。国产工业软件处于“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现 状。从个体公司层面分析,整体上看全球工业软件市场中存在较多海外巨头,如达索(Dassault Systemes)、西门子工业软件(Siemens Digital Instry Software,原名为 Siemens PLM Software)、 Autodesk、SAP、Oracle 等,其发展时间、收入体量以及市值规模均远超国内 公司。但具体到各个赛道,信息管理领域已经成长出了用友、金蝶等能够在国内市场与 SAP、Oracle 直接竞争的公司;而在生产控制领域也有宝信(MES)、和利时(DCS/SCADA) 等龙头国产企业;但在研发设计领域的国产企业仍比较弱小,和国外龙头差距显著。 信息管理类——攻守易位:从产品角度看,目前用友、金蝶等国产 ERP 厂商在核心 模的功能上与海外厂商基本已无差距,并开始大力推进云转型。从市场角度看, 2019 年用友、金蝶等国产厂商已经占据了国内 ERP 市场五成以上的份额,市占率实 现反超。而在国产化的历史性机遇下,用友等企业也开始向上进攻高端市场,抢占 Oracle、SAP 在大型企业,尤其是在央企、国企市场的份额。可以说目前国内的 ERP 市场国产厂商已经占据上风,而在 CRM 领域由于国内外企业需求的差异,暂时还未 成长出能够与 Salesforce 对标的企业。 生产控制类——分庭抗礼:国内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较为分散,且 MES与 DCS/SCADA 软件两大方向重合度不高(前身偏向于调度管理、后者偏向于流程控制)。根据赛迪 智库在 2018 年的数据,国电南瑞、和利时、中控技术(DCS/SCADA)以及宝信软件 (MES)等厂商都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研发设计类——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从事研发设计软件开发的企业主要包括中望软 件、浩辰软件、数码大方等,在技术和商业层面与国外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 技术上看,国内厂商大部分仍处于 2D CAD 的阶段,3D CAD 以及 CAM 刚刚起步,而 涉足商用CAE领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从商业上看,国内规模最大的中望软件2019 收入不足 4 亿元,与达索、Autodesk 等海外龙头差距近百倍。研发设计软件能否参照管理软件的经验,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认为管理软件的门槛 不在技术,而在于对行业和客户需求的理解,因此用友、金蝶等厂商在服务中型企业的 过程中也能不断积累,再凭借本地化服务的优势,乘国产替代的天时向上切入高端市场。 而研发侧的软件从底层的内核,到上层的应用都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并且需要在客户实 际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很难找到捷径而一蹴而就。与管理软件相比,研发设计 类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技术和产品并行,因此国产厂商仍需从基础的通用 2D CAD 领域做 起,在不断打磨产品、积累用户、壮大规模的过程中充实 3D CAD/CAM/CAE 的技术储备, 结合国家政策的支持逐步切入高端市场。国产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全面崛起仍需时日。工业软件的投资机会有多少?当前中外厂商在技术、产品、经营上都有较大差距,其中研发侧 > 工控侧 > 管理侧。 但我们相信目前中外工业软件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中国工业软件厂商将在未来智 能制造、国产替代、软件上云的“三浪叠加”之下迅速崛起,缩小与国外工业软件巨头 之间的差距。而国产工业软件崛起的过程,将在资本市场创造出诸多投资的机会。机遇一: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牵引自主工业软件迎头追赶产业数字化时代,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变革的主要方向。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科技为支 撑,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进行数字化升级再造。落实到制造业上,我们认为产业数字 化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工业 4.0 阶段,以高度自动化、柔性化生产为主要特征 的智能制造将成为行业升级的大方向。不同于过去围绕设备、工艺等展开的制造业发展 脉络,在工业 4.0 时代,我们相信软件将成为支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产业数字化不能“重硬轻软”,工业软件急需“补短板”。过去我国的信息化、数字化建 设客观上有“重硬轻软”的问题,在工业软件领域的投入力度存在不足。根据 Gartner 的数据,2019年全球3.8万亿美元的IT支出中有4,310亿美元为软件支出,占比约为11%; 而中国 2019 年 2.9 万亿元的 IT 支出中有 878 亿元为软件支出,占比仅为 3%,远远低于 全球平均水平。而具体到制造业上,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工业软件发展和应用水平却与 地位不符,上一阶段的工业自动化建设也偏向于硬件设备端,工业软件的发展落后于整 体产业升级的进度。因此为了自主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升级,就必须要尽快弥 补在工业软件层面的“短板”。政策加持,推进国产工业软件重点突破。面对上述情况,今年来我国政府对工业软件的 重视程度迅速提高。工信部自 2015 年提出“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之后,稳步推进 智能制造落地,先后在标准体系、信息安全、试点示范项目等方面发布了专门的政策文 件,要求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领域的发展。而在 2019 年工信部召开的全国软件 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要抓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工业 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自动化、流程管理等环节的工 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解决方案。在 2020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 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也提到了要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 件、应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国产工业软件有望伴随本土制造业的升级,在产业数字化时代做大做强。我们认为我国 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给予厂商更多的机会,牵引自主工业软件加速发 展。根据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预测,到 2025 年的“中国智造”时代,我国将形 成自主的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及其标准体系,自主工业软件具有满足市场 50%的供给能 力,自主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普及率超过 60%,工业软件市场空间可达 数千亿元。我们认为自主工业软件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桥梁,国内厂商必将在产 业数字化时代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机遇二:国产化替代进行时,给予本土厂商历史性机遇国际局势多变,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如果说生产设备及相关硬件是制造业的“躯 干”,那么工业软件就是制造业的“大脑”,缺少了自主可用的工业软件的国内制造业无 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而过度依赖国外工业软件,会存在丧失产业发展主动权和影响 产业信息安全的风险。而近年来多变的国际局势下,EDA 等相关工业软件的“断供”案 例也不鲜见。因此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体系,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本土工业软件厂商是 从产业发展,甚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必然考量。各赛道国产化方向一致,但进度不同。我们认为国产软件产品力的提升是国产替代的重 要前提,如果在功能上不能支撑制造业的需求而一昧追求“国产”是舍本取末。正如我 们之前章节中的分析,目前国产管理软件在核心功能上已较为成熟,因此在市场中的占 有率也已处于较高水平,并在向高端市场“进攻”;而生产控制类软件由于较强的行业性, 在部分国产厂商的优势行业,国产化的也推进较快;但由于目前中外研发设计类软件在 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国产替代也是刚从最基本的二维设计软件起 步,等待国产厂商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向高端领域进发。“中国软实力”渐起,部分国产厂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已具备竞争力。我们认为“信 创”等相关的工作更多的是给予了国产厂商一个“磨刀石”,那么最终能不能抓住机会向 上突破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产品储备、服务水平,取决于产品最终能不能 得到企业用户的认可,甚至于走出国门,服务全球更多的市场。我们看到一批工业软件 和基础软件领域的国产软件厂商的产品已经在海外市场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并产生了相 当体量的收入和利润,反哺其不断提升产品力,撷取国内市场的份额。如用友网络、金 山办公、福昕软件、中望软件、浩辰软件等厂商通过多年的产品积累和创新,凭借本土 的工程师红利,已具备和海外竞争对手并驾齐驱,甚至在部分方面超越的产品能力。我 们认为,在这一阶段能够抓住国产化机遇,并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实现产品力蜕变的公 司,有望在未来更长远的竞争中胜出,成就真正的“中国软实力”。机遇三:软件上云,或将是国产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云化是整个软件行业的趋势。软件上云带来的是软件部署、应用及开发方式的变革,也 为企业用户带来更灵活、更开放、更具协同性的软件应用方式;同时往往与之相伴随着 的订阅制转型也能够帮助软件厂商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软件的云化是近年来行业的大 趋势,而工业软件的云化也在快速推进,尤其是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的大发展,未来的工 业软件或将会进一步云化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的工业 APP。各赛道与云化的契合度各异。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功能更多地是实现业务流程,且更具有 对外数据交互的强烈需求,因而更适合也更易于采用云端部署;而研发设计类软件由于 内部需要调用更复杂的数据分析算法以及物理模型,目前尚无完全成熟的云化产品,全 球范围内具备战略前瞻眼光的厂商正积极布局,部分创业企业也在积极把握相关机遇。 截至目前,云化的设计侧软件更多的还是以展示和轻度编辑、协作为主要功能点的轻量SaaS 应用;而生产控制类软件的云化则与工业互联网密切相关,目前行业中主流工业 互联网平台上都搭载了丰富的生产类工业 APP(云 MES 为主)。各赛道目前的云化进度: 信息管理类:全面云化,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市场,以及 CRM/HCM 等应用领域。 研发设计类:轻量级应用 SaaS 化(如看图类软件),云端在线协同 CAD 也在初步探 索(海外 Onshape 云原生 CAD,国内华天软件 CrownCAD)。 生产控制类:围绕工业互联网,以工业 APP 的形式实现云化。云化是否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客观上看,海外工业软件巨头目前与国内厂商的差距或许 是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追上的,但双方上云转型上的起步时间却仅有几年的差距, 甚至在某些领域国产厂商还走的更快(如国产管理软件厂商在国内的云转型步伐要更为 坚决)。云转型推进较快的国产软件企业能够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架构提供更优的用户体验, 同时以更敏捷、更开放的软件开发方式推进产品的迭代。另一方面,云技术不能直接弥 补软件在功能与成熟度上的差距,在完成云转型后的国产厂商还需不断打磨产品功能, 深度整合行业 Know-how 以维持用户粘性。因此我们认为云转型是国产厂商追赶海外巨 头的加速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捷径。三浪叠加下,我们看好哪些赛道和哪些公司?从赛道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看好研发设计类和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赛道,特别关注其 中高度产品化、标准化的细分赛道。目前国内的研发设计软件市场受困于盗版,市场仍 有较大的释放空间,国内企业的市占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随企业正版化意识的提 升,以及龙头企业产品力及市场认可度的提高,有望实现市场规模及市占率的双升。管 理类软件目前的市场规模较大,且国产厂商已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龙头企业在国产 化和云化机遇下有望更进一步,同时通过生态建设成长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从公司的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各个赛道均有值得布局的优质标的,这些公司将受益于智 能制造、国产替代、云化转型的机遇,在未来数年实现快速发展。研发设计类:高技术门槛后的潜力赛道CAD/CAE/CAM:数字化研发创新的主要工具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可简单理解为人机交互制图软件,负责 产品最初的结构设计以及制图环节。按照产品功能可分为 2D CAD、3D CAD,2D CAD 属于 通用型产品,可用于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平面图、剖面图绘制;3D CAD 技术难度更 高,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动画等领域的三维建模,实现对象的实体造型、曲面造型。 CAD 是最基础的研发设计类软件,是通过数字建模来将设计对象虚拟化的第一步,后续 的 CAE/CAM 软件都需要读取 CAD 的制图及建模数据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CAD 发展至今已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在上世纪 50 年代,MIT 的几位学者就已提出 CAD 这一概念,开始技术的探索;1957 年,Patrick Hanratty 编写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数控编 程程序 Pronto,也是 CAD 最早的前身;上世纪 70 年代,CAD 进入技术商业化阶段,Patrick Hanratty 成立 MCS 公司发布 ADAM 人机交互制图软件(时至今日大部分的 CAD 仍有使用 其源代码),达索等企业也开发出基于大型机、小型机,软硬件集成的 CAD 系统(1981 年达索发布 CATIA); Autodesk 于 1982 年发布可安装于个人计算机的 AutoCAD,开启 CAD 的泛用时代。之后的几十年间,CAD 业界百花齐放,目前业内领先的企业包括达索、西 门子(工业基因浓厚,3D 建模能力强),Autodesk(2D CAD 起家,在通用性上领先)以 及 PTC 等企业。3D CAD 区别于 2D CAD 的核心难点是几何建模内核。2D CAD 在内核上的门槛相对较低, 除自主开发之外,也有部分公司通过付费成为 ITC 联盟2的成员,对 IntelliCAD 进行“包装” 并推出 2D CAD 产品。其实 3D CAD 发展之初其实并没有内核这一独立概念,内核是作为 CAD 软件的底层与其紧密耦合。但 3D 对象的实体建模、曲面建模本质上是数学问题,算 法要求较高,中小厂商很难进行独立开发。因此达索等厂商也看到了单独销售 3D 内核的 商机,于是陆续将自身的内核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生意,目前世界上共有三款主流的商 用 3D 内核:Parasolid、ACIS、CGM。3D 几何内核决定了 3D CAD 的核心性能。实体造型和曲面建模是 3D 建模的两个方向,也 是衡量内核建模能力的两个维度。Parasolid 长于实体造型;CGM 长于曲面建模而多应用 于高端市场;而 ACIS 优势为资源和算力的节约,同时 API 完备,市场应用广泛。除了这 三块内核之外,还有 PTC 的自用内核 Granite,MATRA 的开源内核 OpenCasCade。一些中 型厂商及 BIM 厂商也有独立开发的内核,但部分是整合在产品之中,部分后来被巨头收 购,所以目前仍活跃的内核种类已经较为稀少,而在国内的中望软件、华天软件分别拥 有 Overdrive、CRUX4 内核。如何理解 2D CAD 与 3D CAD 的并存?我们认为两者的使用场景存在区分,2D CAD 的优势 在于通用性和易用性,能够快速便捷地完成 2D 制度,可应用于平面设计、装修设计等日 常非工业场景,以及简单模组剖面图设计等轻度工业场景;而在设计到实体或曲面建模 的更复杂的场景,自然需要 3D CAD。实际上普适的通用设计市场也是不可忽视的, Autodesk 是凭借 AutoCAD 这款以 2D 设计为主的通用 CAD,就稳居业界三强之一;而达 索、西门子更具工业企业的基因,自然是从 3D 入手,而对通用性的 2D 领域几乎没有布 局。因此 2D CAD 对于国产企业来说也是进入门槛较低,且国外竞争对手较为单一的领域。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负责产品的加工与制造环节。CAM 的 主要功能为根据产品的设计建模、几何造型对加工制造流程进行 NC 自动编程,以输入 CNC 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而 CAPP 主要是对产品加工的步骤进行规划,生成工艺路线 并进行工序设计,大部分的 CAM 也都集成了 CAPP 的功能。CAM 与 CAD 的高度集成是大趋势,CAD 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再输 入机床进行加工,可以说 CAD 是将设计师的产品构思数字化,而 CAM 是进一步将数字化 后的产品建模转化为机床能够读取的数控代码,以执行下一步的加工制造。最初的 CAD 软件生产的设计信息需要转录到 CAM 系统中,严重影响效率,因此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 始 CAD/CAM 技术就向着一体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目前行业内的主流产品都是集成型 的 3D CAD/CAM(CATIA、Solidworks、Siemens NX、Creo、Inventor)。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主要用于在研发过程中对产品的强 度、刚度、热传导等物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及数值求解,基于分析结果对产品的设计方 案以及工艺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CAE 相较于 CAD 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主体包括前处 理模块(实体及参数化建模、布尔运算、网格剖分)、有限元分析模块(结构、流体、热 力、电磁等多领域求解器)、后处理模块(数据处理、物理量展示)。其中有限元分析模 块是 CAE 软件的核心。多物理场的耦合仿真是 CAE 的核心技术难题。CAE 具有众多的仿真分析和求解方向,包 括结构分析、流体分析、热分析、电磁分析等。目前单一学科的仿真已较为成熟,而多 学科仿真、多物理场耦合则是下一步更高的要求。Ansys、西门子、达索等巨头多是采用 外延收购的方式,来补充在多个仿真方向上的能力,同时集中自身的研发力量在多学科 仿真、多物理场耦合上。主流 CAD/CAM 软件多会集成 CAE 模块,满足轻度仿真分析需求。比如像 CATIA、Solidworks、 Siemens NX、Inventor 这样的主流产品也都集成或外挂了 CAE 模块。但这些集成的 CAE 模块在模拟仿真的能力上与专业 CAE 软件仍有较大的差距,一般仅会用于结构分析等简 单的单学科仿真,在专业的仿真分析及求解场景中仍主要应用 Ansys、SIMULIA 等 CAE 软 件。CAD/CAE/CAM 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技术层面来说,CAD 与 CAE 是两大技术方向,CAD 的核心是基于几何模型的造型建模, CAE 是基于物理模型的数值模拟和求解,而 CAM 是将 CAD 的建模转化为数控加工程序的 一种功能。从应用层面来看,三者环环相扣,一般是由 CAE 软件读取 CAD 的初步建模, 进行仿真分析,将结果反馈给 CAD 优化产品设计,再由 CAM 进行自动化数控编程。最后 再会结合 ERP 等信息管理软件生产的作业计划,下发给生产控制系统进行具体的加工制 造。PLM/PDM:研发设计端的管理软件PLM 本质是一种理念,是在 PDM 基础上的延伸。PLM(Proct Lifecycle Management) 是对产品从创建到使用,到最终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的理念。PLM 的理念是 PDM(Proct Data Management)的延伸,PDM 软件的主要作用是对产品研发 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及管理,而 PLM 是将对产品数据管理的范围从研发端进一步延伸 至后续的生产、营销、服务、维修层面,对产品从创建到使用,到最终报废等全生命周 期的产品数据信息进行管理。PLM/PDM 的产品形态类似于研发端的集成平台或集成框架。PDM 系统对产品结构和配 置数据、零件定义及设计数据、CAD 绘图文件、CAE 工程分析及验证数据、制造计划及 规范、NC 编程文件等数据进行存储及管理,需要对接或集成 CAD、CAE、CAPP、CAM、 EDA 等软件,可以理解为研发侧的 ERP 管理软件(因此像 SAP 等管理软件厂商也有相关 产品)。而从 PDM 升级为 PLM,从产品上是着重强化了与 ERP 对接的集成接口,以实现 对后续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产品数据的管理。PDM 是狭义的 PLM,而广义的 PLM 涵盖 CAD/CAM/CAE,甚至涉及 ERP。在产品层面,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 PLM 的核心仍为 PDM 软件,侧重在研发端的数据管理;但在解决 方案层面,就是以 PDM 为核心,并对研发端的 CAD/CAE/CAM 软件,以及管理侧的 ERP 软件进行双向的集成对接的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整个研发设计侧的工业软件,并涉及 到信息管理端,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 PLM/PDM 软件。PLM/PDM 的市场规模与空间 全球:根据 Quadrant 的数据,2018 年全球 PLM/PDM 市场规模为 186 亿美元,预计 将于 2023 年达到 263 亿美元,对应 7.2%的 2018-2023 年 CAGR。 中国: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CIMData 的数据,2018 年中国 PLM 市场规模为 14.9 亿美元(约合104亿元),但CIMData统计的PLM中包括了PDM,以及CAD/CAE/CAM, 是广义的PLM概念。其中PDM软件2018年的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约合24亿元), CIMData 预计其未来 3-5 年 CAGR 在 12%-14%左右。EDA:CAD/CAE 在电子设计领域的进化形态EDA 软件是芯片行业的最上游。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是芯片设计辅助软件, 从功能上看属于广义的 CAD/CAE/CAM 软件在芯片设计领域的分支,应用于 IC 芯片设计、 布线、仿真、验证等多个环节。IC 设计是将集成电路系统、逻辑与性能的设计要求转化 为具体的物理版图的过程,分为前端设计(规格制定、详细设计、HDI 编码、前仿真验证、 逻辑综合、静态时序分析)和后端设计(可测性设计、布局规划、CTS、布线),这其中 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到 EDA 软件中的不同模块。三大寡头垄断 EDA 行业,中外差距尚未缩小。根据 Dataquest Market Share 的数据,2016 年 Synopsys、Cadence、Mentor 三强已占据全球 EDA 市场 85%的份额。而根据中国关键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的数据,这三家企业在国内 EDA 市场的占有率在 95%以 上。在中国的十几家 EDA 工具公司,如华大九天、芯禾科技、广立微、九同方微等,技 术上仍以16nm和28nm为主,2018年合计销售额不过3.5亿元,全球市场份额仅为0.8%。 国内厂商虽然在点工具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华大九天具有全流程 FPD 设计解决方案, 在平板领域具备优势),但在产品线齐全度和集成度上,目前和海外巨头仍不具备可比性。信息管理类:企业数字化的主要受益赛道ERP:企业数字化的核心与底座ERP 负责企业内部财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管理。从产品结构上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一般是由核心的财务管理 FRM、生产资源管理 MRP 及进销存/供应链管理 SCM,以及其他模块(人力资源管理 HR、客户管理 CRM)打包而 成的管理软件套件。ERP 套件的功能基本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目前大部分 主流的 ERP 系统还会集成 MES 生产控制管理的功能。理解 ERP 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MRP 阶段:ERP 是由 MRP 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MRP 负责企业物料信息的集成, 保障物料的及时供应同时降低库存。具体的工作流程为,首先由主生产计划(MPS) 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再形成物料清单(BOM),接着集成现有的库存 信息后,最终生成采购供应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 MRP II 阶段: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信息与生产计划相互集成的需求愈 发凸显,MRP 也进入了 MRP II 的阶段,将财务、销售等资金信息管理系统集成至原 有的 MRP 系统,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ERP 阶段:ERP 在 MRP II 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横向上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管理 到下游的客户关系管理;纵向上从底层的跨业务、跨部门数据互通到高层管理决策 支持;行业上从制造业为主到适用全行业,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仍是 ERP 的核心。 ERP II 阶段:发展至 21 世纪的 ERP 又继续搭载了 CRM、HR 等适应新时期企业商务 需要的模块。ERP 涵盖的管理软件范围进一步泛化,几乎能够搭载任何企业需要的 管理软件模块,而平台化也是 ERP 发展的重要趋势。财务管理是 ERP 的核心,也是企业普适性的基本诉求。MRP 最初仅用于大型的传统制造 业企业,实现对物料信息的管理集成,离生产侧更近而离管理侧稍远;而财务信息贯穿 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本质性 的需求。因此 ERP/MRP 也是在集成了财务管理功能后,才成为通用性的企业管理软件; 而 SAP 等头部管理软件厂商也均是从财务软件起家,切入这一领域。时至今日,财务模 块仍是 ERP 系统最为核心的组件。ERP 不仅仅是企业应用软件,更是企业数字化的底座。财务软件往往是大部分企业优先 部署的,也是处于企业核心位置的管理软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问题的增加, 其自然而然地便会升级为 ERP。而 ERP 作为套件型产品,内部的各个模块之间天生相互 对接,且大部分系统都内置了集成平台。因此企业在进行后续的数字化升级时,新增的 模块大多都会接入至 ERP 系统。所以对于企业来说,ERP 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系统, 同时更解决了企业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 新一代 ERP 系统架构上发展的趋势是平台与应用 的分离,内部模块之间松耦合,向 SoA、微服务架构升级,更像是统一平台+多个模块+ 众多插件的平台+应用型产品。一方面,高内聚、低耦合的 ERP 系统各个模块的升级与扩 展彼此独立、更为便捷,提升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弹性、灵活度和迭代效率;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基于 ERP 内置的二次开发平台进行应用开发,满足其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也为生态伙伴提供了原生开发的平台,通过生态产品充实 ERP 系统的企业数字化服 务能力。目前例如 SAP S/4 HANA、Oracle EBS、用友 YonBIP、金蝶云苍穹都是平台+应用 型的产品,而云化部署后则成为 PaaS+SaaS 的 ERP 系统。ERP 的市场规模与空间 全球:根据 InstryARC 的数据,2018 年全球 ERP 市场规模为 539 亿美元,2011-2018 年 CAGR 为 3%,我们认为市场基本饱和。 中国: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 年我国 ERP 市场规模为 276 亿元,2015-2018 年增速处于 10%-15%的范围内,保持平稳增长。我国 ERP 市场未来三年的机会主要 在于大型、巨型企业 ERP 的国产替代,长期的增长驱动来自于企业数智化的进一步 升级。ERP 的国产替代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是历史性的机遇。2019 年,我国共有 97 家一级央企, 3,056 家二、三级央企,而目前 SAP、Oracle 等国外厂商占据了大部分的头部央企市场, 用友产品的覆盖率不足 10%,金蝶等厂商则更低。SAP 等企业大多是在 21 世纪初进入中 国,彼时用友、金蝶等国内厂商仍十分弱小,产品不足以支撑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导致这部分市场被国外巨头所占据;同时由于 ERP 系统替换的成本及风险较高,所以即 使现在国产 ERP 在核心财务等功能上和国外企业相比已较为接近,且具有本地化服务的 优势,但国产厂商仍然很难去向上夺回这块市场。ERP 的国产替代能够带来多大的市场?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大型央企、国企的 ERP 替代 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次性进行系统的整体替代。第一种方式是增量建设,是在现有的 国外厂商的系统上接入国产厂商的模块,比如财务共享中心等新增模块;第二种方式是 从底层平台切入,以国产厂商提供的集成平台去对接现有的国外厂商的各个管理软件模 块;第三种方式是从各地区的分公司入手,先完成分支机构的 ERP 替代,再考虑向总部 入手。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央企、国企的 ERP 替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分厂商来看,由于 SAP 对于制造业有很深刻的行业理解,尤其是在 MES 以及 ERP 和 MES 集成上的能力相较国产厂商仍具备优势,替代难度较大,因此现阶段更多的项目是对 Oracle ERP 的替代。我们保守估计一级央企的 ERP 替代在未来三年能够提供 105 亿元的 增量市场,结合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后整体的市场空间在 677 亿元左右。CRM:企业客户获取及客户运营的助力CRM 帮助企业获取增量客户,运营存量客户。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指 代的是客户关系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CRM 的能力 主要在于日常作业流程的处理(营销流程、销售流程、客户服务流程),和数据分析两方 面(销售数据分析、市场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分析),按功能偏向来看也可以分为流程处 理型,以及数据分析型。CRM 能够从市场营销,到销售管理,再到后续客户的运营各个 环节协助企业获取更多增量客户,同时挖掘存量客户价值。全球范围来看,CRM 是一条成熟的百亿元级别的赛道。CRM 相较 ERP 是更偏向于前端的 管理软件,ERP 是为企业“节流”,而 CRM 是负责为企业“开源”,所以企业对于 CRM 的 付费意愿实际上是较高的。CRM 不仅可以作为 ERP 的子模块,其作为单体产品背后也是 近 400 亿美金级的大赛道(2019 年),也培育出了 Salesforce 这样的巨头企业。从市场格 局上看,Salesforce 稳固头名,而 SAP、Oracle 作为传统管理软件巨头紧随其后。同时由 于 CRM 的标准化程度高,且需与外部客户数据对接,CRM 的云化也走在管理软件的前列, 特别是在 Salesforce 的助推下 CRM SaaS 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中国的 CRM 市场存在什么问题?根据海比研究院的数据,预计 2020 年我国 CRM 市场规 模也不到 100 亿元(在全球市场中占比不到 4%,而 ERP 占比为 7%);同时业内也并未发 展出聚焦于 CRM 软件的头部企业,我国 CRM 市场相比 ERP 呈现出规模小、碎片化的现 状。由于在欧美地区企业的销售规范、客户管理流程都较为标准化,且行业对此有较为 明确的规定,因此 CRM 是欧美企业的刚需,市场也较为成熟,而 Salesforce 实际上是对 存量市场进行了一个重新划分。而在中国,企业的销售管理偏向于结果导向而并无定式, 目前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规则,CRM 在国内仍处于市场教育,开垦增量市场的阶段。国内 CRM 的蓝海市场仍充满变数。当前国内 CRM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 Salesforce、Zoho 等国产厂商,用友、金蝶等传统国产管理软件厂商,以及纷享销客、红圈营销、销售易 等更偏向于营销端的中小厂商。而由于国内企业对于营销端应用软件较强的付费意愿, 我们认为以营销为核心的 CRM 软件增长速度会快于注重于销售流程管理的产品,而后者 同时也会向智能客服、智能售后等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国内 CRM 市 场仍有较大的空间,目前来看市场集中度较低;同时 CRM SaaS 在国内起步较快,给予了 从云端切入的厂商更多的机遇。HCM/OA:围绕于核心平台的垂直类软件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与 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 化系统)属于细分领域的管理软件。ERP 系统会自带 HCM、OA 等功能模块,(国外大部 分的 OA 自动化模块都集成于 ERP 中,很少有企业会部署独立的 OA 系统,OA 实质上是 一个偏向于“国产”的概念),但同时也有很多专精于单一领域的垂直类厂商。HCM/OA 系统由于标准化程度较高、数据敏感性较低,同时需要高度协同性,其云化程度较高; 而 OA 则进一步向协同办公、智能办公发展。HCM 和 OA 均是典型的“小而美”赛道。根据海比研究数据,2019 年 HCM SaaS 市场规 模为 17.7 亿元;而根据《2018 年 OA 办公系统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18 年 OA 系统市 场需求量为 75 万套,假设每套 5,000 元的均价(市场上的低端 OA 软件一般价格在数千 元,高端则上万),则市场规模在 35-40 亿元。垂直类产品易于做细做精,各条赛道均有 精品企业。目前市场上泛微的 OA 系统、北森的 HR 系统都在各自的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 碑与一定的客户基础。从单个模块角度上看,这些头部垂直类厂商的产品可能会比 ERP 自带的模块功能更全面、更精细。互联互通是根本性需求,垂直类模块离不开与 ERP 的集成。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之间数据 的互联互通是企业数字化最基本的要求,但却不容易实现。因此在实际部署时,这些垂 直类模块都必须与 ERP 系统进行集成,垂直类厂商会主动去和 ERP 厂商进行集成(比如 泛微 OA、北森 HCM 系统与 NC 的集成解决方案)。通常的做法是垂直类厂商根据用友 ERP 开放的标准化 API 去开发一些集成插件,但从整体的集成度来看还是会和 ERP 原生的模 块有一些差别。所以在整体的管理软件生态中,垂直类厂商仍主要是围绕着核心的 ERP 厂商,双方的地位实际上并不平等。ERP 厂商无法大包大揽,生态建设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企业管理软件赛道繁多,单凭 ERP 厂商也无法把每个小模块的功能都做好,所以最佳的状态是 ERP 厂商和垂直类厂商合作 共建生态,前者给予后者更开放的接口,甚至是直接提供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后者依 托平台去完善自身专精赛道的产品。SAP、Salesforce(基于 CRM 的 SaaS 生态)等国外龙 头在成长的过程中均频繁进行对垂直类厂商的收购,而用友、金蝶等国内厂商也在尝试 对应用类厂商的收购,深化彼此之间产品的整合,围绕核心产品进行 SaaS 生态的构建。管理软件上云:不仅是趋势,更加是必然企业管理软件的上云成为大的趋势。根据海比研究和中国软件网提供的数据,2018 年我 国企业管理软件 SaaS 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110 亿元,过去数年增速均保持在 30%以上;预 计未来市场规模的增速将进一步上行,2020 年将接近 200 亿元。从 SaaS 在整体企业管理 软件市场中的占比来看,这一比例已从 2015 年的 8.3%持续上升至 2018 年的 13.3%。海 比研究院预测 2020 年 SaaS 将会占整体市场规模的 20%,企业管理软件云化持续加速。各细分赛道云化程度有所差异。CRM、HR 等系统由于标准化程度高、数据敏感性相对较 低,因此云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由于财务、业务数据的敏感性,很多企业在部署云 ERP、 云财务软件时仍会存在一些疑虑。2019 年我国云 ERP 市场规模达到 30.2 亿元,云 ERP 的占比在整体 ERP 市场中的占比仅在 10%左右,ERP 的上云仍有很大的空间。从商业的角度看管理软件为何上云对于企业用户,SaaS 在成本上的优势体现在三点:其一,企业无需维持庞大的 IT 团队以 及硬件设备,减少成本,尤其是对于集团企业,可以有效减少子公司、分公司的 IT 支出; 其二,改为订阅制付费,减少一次性支出(对于具有管理软件持续更新迭代的企业来说, 订阅制和买断制在总价上差异并不明显);其三,服务模块化、弹性化,企业可以按需灵购买,提升 IT 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软件服务提供商,SaaS 也能够优化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其一,订阅制收费提升可 持续收入的占比,保障稳定的现金流;其二,公司主推标准化的 SaaS 产品,能够减少定 制化服务及人工实施的收入比重(ERP等大型系统仍需实施),长期来看能够提升毛利率; 其三,如果软件厂商能够在产品上云的同时将客户的数据上云,由于较高的数据迁移成 本,客户将不得不与厂商“绑定”,提升用户粘性;其四,基于公有云部署的 SaaS 软件 必需联网使用,能够从本质上杜绝盗版。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管理软件的云转型对于软件公司和企业客户来说是“双赢”,但是可 能对于软件厂商的利好要更多,因此大部分的软件公司是乐于将软件产品上云的,而大 部分企业用户在充分理解 SaaS 的模式后也会乐于接受。从技术的角度看管理软件为何上云云化代表着基础设施的进步,指引了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软件的发展趋势是架构从巨 型架构,单层架构,SOA 架构发展向微服务、无服务器架构;开发流程从瀑布式发展向 敏捷开发、DevOps;部署方式从单一应用服务器发展向云端,从虚机发展向容器。而微 服务架构与 DevOps 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部署方式的云化,实际上架构的微服务化、交付的 敏捷化正是针对云的特点而设计。软件上云,机遇与挑战并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云转型落后的厂商会在产品架构的及交付方式上落后于时代,最终被时代所淘汰。而云 转型成功的企业也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弯道超车”,缩短在传统软件时代与头部厂商之间 的差距。云原生或将代表软件的未来。云原生是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其内涵包括微 服务、持续交付、DevOps(开发与运维同步)以及容器化(敏捷基础设施),最终的目标 使应用程序从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云的环境而原生为云而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 弹性+分布式优势,使应用在云上以最佳状态运行。IDC 认为到 2022 年 90%的新应用都将 采用微服务架构,35%的生产应用程序的将是云原生的,而未来的软件发展的趋势就是针 对云的特点而进行设计。企业上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于管理软件上云后 的数据安全性仍存在顾虑;另一方面,标准化的SaaS产品无法满足企业用户的一切需求, 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依然普遍存在。所以目前以私有云、混合云部署的管理软件是有其 存在的意义的,且在短期内仍将占到较大的比重,尤其是涉及到核心的财务、业务数据 的 ERP 系统。云原生也并非完美无缺,企业要将传统的 IT 架构升级为云原生架构需要大 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在改造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业务稳定性的问题,同时如果企业并 不具有与先进的架构相匹配的 IT 能力,云原生的价值也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认为企 业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仍需循序渐进,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案。国产厂商或能通过云转型实现弯道超车。在传统管理软件领域,用友、金蝶相较于 SAP 晚起步了十年,且在头部客户的积累上差距较大;但在 SaaS 时代,国产管理软件厂商云 转型启动的步伐并未落后太多。而在中国市场,由于 SAP 和 Oracle 需要考虑到本土代理 商,其在云转型上的发力更为滞后,目前其大部分客户仍是以本地部署为主。而用友、 金蝶目前已开始逐步停售传统软件,一切以云为优先。两相对比下,我们认为国产厂商 在国内起步更早,在未来的云时代的竞争中能够“转守为攻”,进一步蚕食国外厂商在中 国市场的份额。生产控制类:助力智能制造的先行赛道MES:生产执行侧的管理软件MES 负责车间级的生产过程执行管理,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的主要功 能包括生产数据管理、生产计划排程、生产计划调度、工作中心及设备管理、项目看板 管理、数据集成分析等。MES 处于信息管理层与生产控制层中间,建立起物料、设备、 人员、工具、半成品、成品之间的关联关系,保证信息的继承性与可追溯性;通过双向 的直接通讯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产品供应链中提供有关产品行为的关键任务信息,对从订 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3。MES 的主要作用是填补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的信息断层。MES 向上对接 ERP/MRP 生成的 生产计划与物料计划,向下对接生产控制层的 DCS/SCADA 系统,既自动承接 ERP 业务定 单、排产并下达生产指令给操作人员或下层设备;又负责在车间发生实时事件时,根据 实时数据作出反应、报告,并向上传递至企业管理决策层,在企业的智能制造整体架构 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流程型 MES 与离散型 MES 有何差异?流程制造业(化工、石油、钢铁)与离散制造业(汽 车、机械、电子)对于 MES 系统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流程制造业的生产计划、生 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能力相对固定,MES 系统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整个生产过程,并专 注于物料的数量、质量和工艺参数的管控;而离散制造业最终的产品是由各种物料装配 而成,各个部件之间生产的排序是更为灵活的,MES 系统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的、最优化 的排程。因此离散型制造业对于 MES 系统的要求更高,实施难度更大。而目前宝信软件 等国产 MES 厂商在钢铁、冶金等流程制造行业颇有建树,但在离散制造 MES 领域,西门 子、Rockwell 等国外龙头仍占优势,国产厂商所做的工作仍偏向于实施。MES 是一条重实施服务的赛道。相较于 ERP,MES 的实施牵涉业务管理部门、IT 部门以 及生产执行部门,且由于 MES 处于管理软件和工控软件的中间集成层,项目的范围很难 界定,实施难度较大;同时 MES 实施的效果又较易于量化,可以通过客户实施后的订单 响应时间、供货时间、库存水平直接体现出效果,因此实施能力对 MES 厂商来说尤为重 要。MES 又具有很强的行业性,不仅是流程制造 MES 和离散制造 MES 截然不同,汽车、 机械、电子等细分离散制造领域对于 MES 系统的要求也有一定差异。因此相较于 ERP, MES 又具有更强的行业型特质。中国 MES 市场现状之一:渗透低、空间大。根据立鼎产业研究中心及 e-works 数据,2019 年我国 MES 市场规模仅不到 50 亿元,占全球近 150 亿美元市场的 5%,而根据观研天下 的数据,国内制造业 MES 渗透率在 5%左右,其中我国目前流程制造业 MES 渗透率略高, 但是大多仅为标准模块,存在升级改造和国产化需求;而离散化制造业仍存在大规模铺 MES 的需求。根据《2019 中国统计年鉴》,2019 年我国共有 9,103 家大型工业企业, 49,778 家中型工业企业,结合市场订单数据我们简单测算得 MES 市场天花板超过千亿元。中国 MES 市场现状之二:集中度低、群雄并起。MES 兼备管理软件及控制软件的属性, 目前国内市场的主流参与者按企业属性可以分为四类:西门子、Rockwell、Honeywell 等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海外龙头;施耐德电气、Wonderware、中控技术等工控软件厂商;以 宝信软件、石化盈科为代表的从大型国企自动化部分独立出来的企业;以及艾普工华、 易住信息等专注于 MES 领域的国产厂商。由于 MES 重实施、行业化的特点,大部分国产厂商都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渐进式地开发自 主 MES 软件,根据行业客户的需求“摸着石头过河”;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厂商强项 也各不相同。根据 e-works 的数据,2018 年我国中国市场上提供 MES 软件或实施服务的 供应商超 150 家,前十供应商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为 28.3%,市场集中度较低。当前国内 MES 市场的现状类似于 10 年前的 ERP 行业,行业的整合仍需较长的时间。DCS/SCADA/PLC:工业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工具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以通信网 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主要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等流程制造业,实现对 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DCS 系统从架构上可分为管理级(负责数据监控及 指令下达的管理计算机),监控级(负责人机操作的操作员站、负责系统参数配置的 工程师站),控制级(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现场级(传感器、执行器)。其基 本的操作流程为上层计算机对现场检测仪表传输过来的信号发出指令,现场执行设 备接受到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DCS 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DCS 是由传统的仪表盘控制系统发展 而来,集中式控制系统当规模过大、点位过多时,其中关键路径的问题会导致整个 系统的瘫痪;因此 DCS 将控制功能分散,而由中央监控系统负责整个生产区域的衔 接和协调。DCS 发展的下一步是 FCS,FCS 总线控制系统将控制功能进一步分散及下 放,其架构相较 DCS 更为开放,同时在结构和性能上更为标准化,我们认为其有望 成为新一代工控系统的主流产品。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是用于 收集现场信息、控制分散工业资产的组态监控软件。SCADA 与 DCS 在功能上的相似 度较高,但其更偏向于数据监控、数据显示、数据处理,所以 SCADA 一般指向的是 上位监控及管理占比较大的系统。相较于 DCS,SCADA 可以快速地收集广域的子系 统信息并且发出控制命令,因此其主要应用领域除了与 DCS 的重合行业之外,更侧 重于电力自动化监控、大型基础设施监控(油田监控、输油管监控),同时可应用于 离散制造业。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具有微处理器的用 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运算控制器,适用于工业现场的测量控制。PLC 更贴近于现场 设备,不提供人机界面而单纯地实现逻辑控制功能。PLC 可以作为底层控制元件与 SCADA 系统结合使用,SCADA 负责 SCADA 上位监控,而 PLC 实现单机控制。DCS/SCADA/PLC 属于工业自动化的范畴。工业自动化系统涉及底层的硬件以及上层的软 件,厂商所提供的不单单是软件而且是软硬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其商业模式和纯粹的软 件公司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国过去数年大力推进工业 4.0 建设,工业自动化实现了较快 的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智研咨询的数据,2019 年我国 DCS/SCADA/PLC 都已发展 成为了百亿元左右的成熟市场。但由于该赛道工业属性和硬件属性较高的特征,近年来 已经进入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且在 2020 年受到了疫情的一定冲击。从市场格局来看,DCS 偏向于整体工控解决方案,市场中的和利时、中控技术等国产工 业自动化系统提供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腰部市场快速放量,从市场份额看已超过 Honeywell、西门子等国外工业自动化巨头,根据中控技术的招股说明书,目前流程制造 业 DCS 国产化率已接近于 50%;而在 SCADA 组态软件领域,力控科技、亚控科技等国产 厂商也快速成长,与 ABB、Honeywell 等厂商展开竞争;但在 PLC 模块市场上,西门子等 在自动化设备深耕多年的海外龙头的优势仍较为稳固。因此我们认为工业自动化市场未 来的发展趋势是由国产企业主要提供整体的集成解决方案,但在部分硬件上还会对国外 厂商进行采购,但硬件上的国产替代也会逐步推进。实施服务商:工业软件赛道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实施服务:不仅是必选项,更是增值项各类工业软件或多或少都需要配套的实施服务。总体上看,标准化程度高的赛道实施的 占比较高,而反之定制化程度高的赛道就更需要实施服务。DCS/SCADA 等工控类系统天 生是以软硬件集成、项目制的模式来建设;而 MES/ERP/PLM 等带有管理性质的软件,其 实施服务不仅包含了系统的安装,还涉及到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后续的技术支持,部 分 ERP 厂商更将咨询包含在了服务的范畴中;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 CAD/CAE/CAM 的形态 更偏向于纯粹的软件,对于实施服务的依赖度较低,但系统之间数据的打通仍需要部分 实施工作。从研发设计类,到信息管理类,再到生产控制类,大的趋势上是定制化和实 施服务占比变高,毛利率降低。服务并非简单的“脏活累活”,其同样也是厂商竞争力的一部分。随着工业软件技术和产 品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不同厂商之间在软件本身上的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小,在这样的趋 势下,服务在厂商整体竞争力中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 SAP 基于过去数十年服 务全球 500 强企业积累下来的行业理解,总结出了一套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并整合到了 其咨询服务中。SAP 的全球最佳实践被众多企业管理者奉为圭臬,也造就了 SAP 在全球 管理软件领域的强劲影响力。实际上,现在用友、金蝶等国产厂商在软件功能上的差距 与 SAP 已经大幅缩小,但很多企业还是愿意相信 SAP 能够为其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并 愿意为其付出溢价,因此服务能够巩固领先企业的竞争壁垒。服务也能提升客户粘性, 创造溢价。厂商通过服务为用户提供软件之外的附加价值,而绑定了服务的软件也能够 成为用户的生产力工具,造成较高的迁移成本而很难被替代,尤其是在那些原先并不是 十分重视服务的赛道。比如达索在针对以波音为代表的大客户时,会设立专门的服务团 队,围绕 3DExperience 平台(集成了达索旗下各类软件产品)为客户提供各类细致的运 维服务工作。2017 年,达索与波音签订了为期 30 年,总价值 10 亿美元的大单,我们认 为结合了服务的达索工业软件已经成为了波音公司的生产力工具,实现了对其长期的“绑 定”。本土服务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望成长为“服务+产品型”公司。国外工业软件 厂商在进入中国后,出于成本的考虑大多不会组建大规模的本地服务团队,而会将这部 分工作交给更了解中国企业需求的本土服务商;同时部分服务商也会作为国外软件的代理经销商,为其软件产品打开销路。在过去十多年国外工业软件在中国迅速渗透的过程 中,这批本土服务商也迅速成长,发展出了汉得信息、赛意信息、能科股份等企业。这 部分企业也在实施国外厂商先进产品的过程中积累自主开发的能力,逐步推出自研产品, 大多是从底层的集成平台出发,再逐步向上层的应用软件发展,头部服务商未来发展的 规模也是以实施+产品“两条腿走路”。本土软件厂商与头部服务商长期来看也存在合作 的可能。目前国产工业软件厂商整体上还并非发展到“拼服务”的阶段,大部分精力仍 集中在产品力的提升上,因此部分实施工作也需要第三方来承担。但由于汉得、赛意等 国外软件代理商与用友这样的国产厂商实质上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国产厂商往往会选择 一些中小型的服务商合作伙伴。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国产厂商实力的进一步壮大,其与 国产服务商之间也会具有合作的可能,两股国产工业软件“势力”或将走向合流。工业互联网:互联与赋能,工业软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 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 通,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5。工业互联网作 为全新工业生态,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 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从架构上看,工业互联网包含了 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层级。网络通讯技术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层支撑。工业互联网的要求是要实现人、物品、机器、 车间、企业之间的泛在互联,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之间数据的 实时交互,因此打造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 泛在深度互联的前提。而我国 5G、工业 PON 等先进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工业互联 网的构建提供支撑。 边缘层是基础:基于传感器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大范围、深层次的泛在感知以及数 据采集,对异构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并在云端汇聚,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 平台层是核心:工业 PaaS 为上层工业应用软件提供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及基础平台, 将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模型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并封装为可重复 使用和灵活调用的微服务,提供给工业 App 的开发者调用。工业 PaaS 平台是平台核 心能力的体现,也是平台汇聚开发者,构建生态的保障。 应用层是关键:平台通过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 APP 为各个领域赋能,这 其中的工业 APP 既包括传统的 CAD/CAM/CAE、ERP、MES 等工业软件云端改造后的 轻量化版本,更有平台汇聚的海量开发者通过对工业 PaaS 层微服务的调用、组合、 封装和二次开发,形成的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 APP 应用。安全保障体系为工业互联网“保驾护航”。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工业系统与互联网天然 隔离的边界,互联网安全风险渗透到制造业关键领域,这对其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主要涉及数据接入安全、平台安全以及访问安全等方面,通 过工业防火墙技术、工业网闸技术、加密隧道传输技术,保障数据在源头和传输过程中 安全;通过平台入侵实时检测、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恶意代码防护等技术实现工业互联 网平台的代码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以及网站安全;最后通过建立统一的访问机制, 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所能使用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保障访问安全。如何理解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其一,工业软件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缘层,生产过程控制、数据采 集、边缘计算等环节需要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DCS/SCADA/PLC)的支持;在平台层,工 业 PaaS 上的微服务是由工业技术、原理、知识封装而成,实质上也是组件化、模块化的 工业软件;而在应用层,很多工业 APP 本身就是传统工业软件的云化、轻量化形式,在 功能上也是工业软件面向特定场景的简化形式,例如目前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会架设云 MES、云 CRM 等工业 APP。其二,工业互联网为工业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工业互联网以统一的架构 将研发设计、信息管理、生产控制及嵌入式的工业软件彼此联通、集中管理,能够一次 性解决不同环节工业软件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及功能协同问题;工业 PaaS 平台将传统架 构的工业软件拆解成独立的功能模块,解构成工业微服务,能够帮助工业软件实现灵活 化、敏捷化开发;我们认为未来工业软件的部署、应用与开发或将围绕着工业互联网而 进行8。其三,但工业软件并非工业互联网的子集,两者仍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工业互联网所承工业软件并不能包含所有工业软件门类,其主要还是以轻量化的应用为主,且偏向于 生产控制侧的工业软件(云 MES 是最常见的工业 APP 之一)。对于专业的 CAD/CAE 等研 发设计软件以及大型企业 ERP 软件,工业 APP 及云化的形式目前并不适用。我们认为工 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虽有所联系,但目前仍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中金公司,于钟海、钱凯)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弟也

工信部工业4.0报告:所有现有工厂都将Out!

智东西 编 | 十四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工业4.0不谋而合的是“中国制造2025”。中德两国都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强调信息物理系统(CPS)作为智能制造基础。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来自工信部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博士的制造业报告,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出发 ,探讨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形式。以下为智能内参整理呈现的干货:一、八大动因和六大改变事实上,德国自2011年就在德国科学-产业经济研究联盟(Forschungsunion Wirtschaft-Wissenschaft) 的倡导下,开始了工业4.0的研究。该理念脱胎于2010年的《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及其重点推出11个“未来项目” 。2012年3月,《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行动计划发布,11个“未来项目”缩减为10个(投资84亿 欧元),“工业4.0”一词 首次出现(投资2亿欧元)。随后,工业4.0发展战略由德国科学-产业经济研究联盟与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共同制定。2013年4月,工业4.0发展战略发布,由VDMA、 BITKOM、ZVEI组成秘书处,组建工业4.0平台。次年4月,工业4.0平台发布白皮书(实施计划)。▲智能工厂▲工业4.0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应用工业4.0的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其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实现关键是信息技术应用,以期解决能源消费等社会问题。德国如此重视制造业的转型,主要又以下8点原因:1、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减少;2、资源匮乏,能效仍需提升;3、产业转移带来的国内制造业空心化;4、发展中国家技术实力不断增强;5、经济全球化中,需要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6、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生产;7、保持制造业国际领先地位所需的标准化;8、制造业占据全国GDP的25%、出口总额的60%,影响极大。▲工业4.0与工业3.0的不同换言之,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庞大的制造业需求,以及来自发达国家(如美国互联网巨头对制造业的吞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推进了德国对更敏捷、高效的工业形态的追求。相比于依赖中央控制器的工业3.0,工业4.0依靠着信息物理系统,对物料/工具实施信息化调度,以完成降本增效的多个种类,而非单一种类的大规模生产。王喜文所长指出,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以下六大改变:▲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1: 工业4.0时代企业要转型升级,改变思维1、制造业思维的改变:当前的工厂是部门制,设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都是垂直的部门分工管理,这种垂直的部门分工管理的组织架构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组织架构有它的弊端,就是资源没有百分之百的调动起来,生产周期很长,效率很低,各管一摊。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未来市场上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未来的企业要通过“互联网+工业”的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制生产。2、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早在80年代的时候是OEM的方式,也就是贴牌。比如说大的汽车企业,不可能方向盘、车轱辘、轮胎都自己生产,所以找一些中小企业生产零配件,这样可以化解投资压力,降低管理难度,减少风险。2000年以信息化系统在制造业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把更多的环节分包出去,进一步化解了投资压力,管理的压力。工业4.0不是OEM的生产模式,而是开放的价值链,所有的环节都是通过网络整合资源。比如苹果公司,无论是生产iPhone、iPad,没有一个零配件是自己生产的,都是找合作企业,但是获得的利润却是最高的。工业4.0时代的生产制造模式,结果是投入人力物力最少获得的利润最多。我们传统的制造业要向工业4.0这种开放制造、开放价值链上贴近。3、创新模式的改变:以前的创新是政府主导各种创新,投入很多资本,现在这种模式要改变,但政府主导有局限性,很多技术有不确定性。创新还是以企业为主体,工业4.0明确提出了新的创新模式,政府的共性技术,搭建行业平台。▲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2:制造业互联网思维,组织架构要调整4、企业构成的改变:以前创新创业的门槛很高,都被大企业垄断了,以前是金字塔型,大企业有话语权,大批量的生产产品,批发给承销商,承销商卖给最终用户。工业4.0到来之后,这种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金字塔型会变化沙漏型。未来大的企业要开放平台,开放接口,因为市场是多样化的,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大的企业不可能一一跟消费者打交道,不能灵活的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以前是大批量生产,生产一大批产品卖给消费者,未来会诞生服务提供商、定制商。这些企业跟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搜集完需求之后委托给大企业生产。5、商业模式的改变:以前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大企业把定单委托给中小企业生产,大企业面向市场做推广。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中小企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汇集多需求之后,委托给大企业,让大企业生产。6、产品的改变: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更多智能产品,改变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所以智能硬件这个领域也是创新创业的重点。比如说一个智能手机,不仅仅是手机的概念了,可以在里面装很多的APP应用软件,围绕智能手机有很多人做游戏的开发、大数据的分析、商业智能。以前老百姓买汽车看是不是省油,安全性能是不是强,未来更多考虑是不是能装更多的游戏,是不是能实现无人驾驶等等。▲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3:传统制造业专项升级的四个方向二、CPS 工业4.0的基石▲信息物理系统(CPS)是工业4.0的基础▲信息物理系统(CPS)释义智能工业或者工业 4.0,是从嵌入式系统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发展的技术进化。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工业 4.0不断向实现物体、数据以及服务等无缝连接的互联网 ( 物联网、数据网和服务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同时,分散型智能利用代表了生产制造过程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构建智能物体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 4.0体现了生产模式从集中型到分散型的范式转变,正是因为有了让传统生产过程理论发生颠覆的技术进步,这一切才成为可能。未来,工业生产机械不再只是“加工”产品,取而代之的是,产品通过通信向机械传达如何采取正确操作。 工业 4.0通过将嵌入式系统生产技术与智能生产过程相结合,将给工业领域、生产价值链、业务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如智能工厂),从而开创一条通往新技术时代的道路。▲工业4.0智能工厂通道(基于云计算的安全网络)智能工厂(生产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和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是通过在生产系统中配备CPS来实现的。相对于传统生产系统,智能工厂的产品、资源及处理过程因CPS的存在, 将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实时性,同时在资源、成本节约中也颇具优势。智能工厂的生产相对于传统制造工业有如下优势:由CPS形成最优化的生产过程:1、智能工厂的“单元”决 定其活动范围、设定选项以及生产条件,可与其他单元进行独立的无线通信。2、理想的生产系统,智能编辑产品特性、成本、物流管理、安全、信赖性、时间以及可持续性等要素,为每个顾客进行最优化的产品制造。三、工业4.0的战略意义▲工业4.0能产生的价值(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的预测,到2020年,工业4.0带动下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达约90万亿美元)美、德两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拥有绝对优势。新工业时代,美国推出“制造业回归”战略(由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提出),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可以说,两国都在制造业上发力,以期抢占制造业变革的主导权。所谓的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发达国家实现“再工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重新认识制造业的价值,积极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直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积极争取标准化的主导权,以保证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形成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持续领跑制造业。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互换性保证;信息技术时代,标准化将人力、物料、信息等资源融合,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有序化,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利用标准,进行简化、优化和统一化,才能形成各种标准化模块,为产品的大规模定制奠定基础。这种行业整体层面的合作创新,既保障了标准化,又化解了企业的单打独斗,对我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很大的启示:引导行业整体层面上的创新。▲微笑曲线(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研发、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低利润区的生产与制造环节)相较于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的发达国家,我国在产业结构、产品附加价值和能源消耗方面都有劣势。▲中国制造业30年发展历程▲中国机械行业的崛起但是,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向制造业环节渗透,网络协同制造已经开始出现。制造业的模式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它会打破传统工业生产的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构成了闭环,彻底改变制造业以往仅是一个环节的生产模式。中国互联网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很大,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引领时代,中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工业4.0时代的新价值链▲从资源驱动转向信息驱动为此,2007年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思想;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战略思想;2012年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思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目标▲中国版工业4.0的十大重点领域智东西认为,“工业4.0”是数据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的时代,将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从资源驱动转向信息驱动,故而将涌入一批来自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新玩家。庞大的实体经济效益将引导发达国家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网络协同制造也将对信息、技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弱化,结合庞大的消费市场,促使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升级,弯道超车。

法琳

工业软件行业103页深度报告:中国制造崛起的关键

(报告来源/作者:华西证券,刘泽晶)报告综述:一、核心观点:推荐逻辑一:全球唯一完整工业体系国家,工业软件渗透率仅5.73%,直面千亿市场空间纵观全球,工业软件巨头均诞生于工业制造强国,我国作为全球唯一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具备诞生全球工业软件巨头的基础。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为1680亿元,市场规模仅占全球5.73%,远低于工业产值规模在全球28.4%的占比,渗透率提升空间非常大。推荐逻辑二:“工程软件弱”叠加“高端软件少”现状,中国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国产工业现状:“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研发类软件(10-30亿级)-生产管控类软件(50-100亿级)-管理运营类软件(100-300亿级)。国产化核心: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当前研发设计类软件国产化率最低(5%-10%),生产管控类次之(中低端50%,高端30%),管理运营类软 件最高(中低端70%,高端40%)。推荐逻辑三:工业软件具备“过程不可压缩特征”,30年大赛道,具有数十倍成长空间工业软件的本质是工业知识的软件化,具有的“过程的不可压缩”特征。海外巨头如西门子、达索等市值普遍在500亿美元以上,伴随欧美日工业崛起而成长,经过长期的know-how沉淀,追求精益求精成为行业巨头。投资建议:我们遵循“市场空间大”和“替代空间大”2个维度进行投资主线筛选:1)市场空间大,CRM和ERP均为国内超过100亿元的细分 赛道,这个赛道我们重点推荐企业级服务龙头用友网络。2)替代空间大,研发类工业软件目前国产份额小于5%,可替代空间极大,这个赛道我 们重点推荐智能制造龙头能科股份(与电新组联合覆盖)。其他受益标的包括:中控技术、中望软件、广联达、金蝶国际、明源云、宝信软件、 鼎捷软件、赛意信息、柏楚电子、芯源微、芯愿景等。二、报告摘要:工业软件的本质就是将工业知识软件化,沉淀行业know-how:工业软件的运作过程,本质上就是工业知识沉淀的过程。工业软件在工业生产、制造、仓储、销售管理等环节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收益巨大。以MES和ERP系统为例:MES系统显著减少企业制造执行成本:比如减少制造周期45%的时间,减少18%的产品缺陷,减少24%的半成品等。ERP软件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从企业经营角度看,ERP软件有望提升10%-15%的生产力,降低12%的制造业成本,使得库存下 降30%-50%等,对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助力明显。当前我国工业软件存在的四个主要短板:1)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2)创新不足:产业政策缺位叠加资金配套不足。3)人才短缺:专业人才断档叠加互联网行业虹吸效应。4)应用困难: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不足,长期know-how有待沉淀。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产业进入后工业时代当前中国仍处在制造业价值链底层。中国制造业集中在全球中低端位置,即主要是原材料、劳动力密集型的基础加工服务,整机 的加工和组装,以及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原件的制造。美国、德国的制造业则处在高端地位,主要是研发 打造品牌核心技术标准以及专利。中国于2020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转型时期,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移,自粗放型向信息化、精细化 企业管理技术改革,工业软件的广泛运用将助力后工业化进程。工业软件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选择:“工业4.0”项目有三大主题,而这三大主题的实现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工业软件。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广阔,发达国家工业软件渗透率高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庞大。自2014年以来,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以每年5%-6%左右增速增长。 2019年全球工业软件规 模突破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5.49%,整体规模庞大。发达国家在工业软件领域有着较强的先发优势。发达国家在全球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软件在北美和欧洲的市场 份额分别为39%、32%。随着工业软件技术趋于成熟,为了更好的发展,工业软件提供商需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渗透。中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不断提高中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显著增加。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为1680亿元,较 2018年增长13.74%。2016-2019年,我国 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 16%。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将实现1900亿元。未来五年中国工业产品收入将持续增长。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工业软件应用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扩大。未来五年 ,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保持10%-13%的增长速度。至2024年,中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将达到2950亿元。中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装备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前景广阔。据赛迪顾问预测,至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37亿元,是 2017年市场规模的两倍多。自2017年至2021年,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保持在15%以上。中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稳步扩张。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2019年智能制造装备市场 规模达17775亿元,同比增长18%。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预计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将达20900亿元。……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华西证券,刘泽晶)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带之适也

工业软件行业深度报告:国产工业软件的机遇和挑战

1、 工业软件:软件化的工业技术1.1、 工业软件定义与分类工业软件应用于工业领域,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工业软件指应用于工业领域, 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应用软件,其核心作用 在于帮助工业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并增强企业在高端制造的竞争力。工业软件 应用于计算机硬件、工业设备和基础软件或平台之上,支撑企业业务与应用,其 内含工业知识与流程,以软件形式赋能工业企业,本质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我 们总结工业软件功能主要有:1)信息流(数据)的采集与管理;2)工艺模型 的构建与优化;3)设备的控制与调度。由于不同的行业生产流程与工艺差异明 显,企业核心痛点不同,因此工业软件通用性较低,面向不同行业工业软件通常 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工业软件之间存在明显壁垒。按用途分类,工业软件分为信息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 类,每类工业软件均有其代表产品和企业。信息管理类软件主要用于提高企业管 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代表产品有 ERP、CRM、SCM 等,代表企业有 SAP、 Oracle、Saleforce、用友网络、金蝶国际等;研发设计类软件主要用于提高企 业产业设计和研发的工作效率,代表产品有 CAD、CAE、PLM 等,代表企业有 达索系统、Autodesk、中望软件等;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应用于提高制造过程 的管控水平、改善生产设备的效率和利用率,代表产品有 MES、APS 等,代表 企业有西门子、GE、宝信软件、中控技术、鼎捷软件等。ERP、MES、PLM 分别是信息管理、生产控制、研发设计三类工业软件中最具 代表性的产品,也是三类工业软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产品:ERP(企业资源计划):EPR 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 以管理会计为核心, 将企业物质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提供跨地区、跨部门、跨公司实时信息整 合。ERP 软件一般包含库存、采购、营销、物料、车间任务管理、工艺、成本、 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经营决策、总账、自动分录、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功 能模块。国内 ERP 市场代表企业有 SAP、Oracle、用友网络、金蝶国际。MES(制造执行系统):MES 是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 统,一般位于上层 ERP 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MES 是从工单、生产、设备管 理、保养、质量管制到出入库、进出货等整合的系统,对原材料上线到成品入库 的整个生产过程实时采集数据、控制和监控,并能实现对设备层的直接管控。 MES 通过控制物料、仓库、设备、人员、品质、工艺、异常、流程指令和其他 设施等工厂资源来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工厂智能化的核心软件之一。国内 MES 市场代表企业有西门子、GE、宝信软件、中控技术、鼎捷软件等。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企业能够对产 品从构思、设计、生产、到最终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数据及信息进行高效和 经济的应用、管理。PLM 产品构成一般包含三类:1)CAx 类产品,包括计算机 辅助设计(CAD)、辅助分析(CAE)、辅助制造(CAM);2)cPDM,主要用 于储存和检索产品数据;3)数字化制造车间,主要用于计划和模拟整个制造过 程。PLM 一般与 ERP 和 MES 系统相连,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智能研发、生产 模式,持续指导改善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形成往复循环、持续优化的研发过 程。国内 PLM 市场代表企业有达索系统、西门子、能科股份。1.2、 工业软件工业属性强,需产业协同推进工业软件具备强工业属性,软件是载体,工业是内核。工业软件与消费级软件 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消费级软件是 IT 产业发展内生的产物,往往是软件 出现挖掘并引导需求,例如微软、淘宝、滴滴等;而工业软件源自于企业提质增效降本的真实需求,是长期工业化过程中知识与工艺的结晶,其本质是将工业技 术软件化,软件只是其外在载体,工业才是其内核。工业软件在需求、知识、应 用、数据等方面依赖工业体系,因此相对一部分全球工业软件巨头来来自于工业 强国和工业企业,例如:PLM 全球三大主流厂商为法国达索系统(航空领域)、 德国西门子(汽车、通用机械领域)和美国 PTC(船舶、电子领域)。其中,达 索本是飞机制造商,在产生自用工业软件需求后开始研发工业系统并推向商用, 西门子 PLM 也是由工业企业研发并被西门子收购。工业软件发展受产业上下游制约,需要产业协同推进。工业软件的工业属性注 定其对工业产业有着极强依赖,而工业本身是复杂度极高的行业,上下游互相依 存度高,工业软件同样受到上下游产业制约,因此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协 同推动。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站在工业的视角才能更好的理解工业软件行业的发 展逻辑与未来趋势。我们认为,产业对工业软件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工业软件实施在设备、网络、平台等之上,对上游基础设施依赖度高;2) 工业软件是企业内部管理与生产流程的代码化表达,需要在下游应用中不断迭 代优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高度依赖设备、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工业软件产业链由设 备、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共同组成,工业软件需要实施在设备、网络、平台 等基础设施之上,受到基础设施影响。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量与精度、工厂内外 部网络接入情况、服务器算力大小等均会对工业软件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上 游基础设施的进步也会带动工业软件的发展,例如 5G、云计算、AI 等底层技术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工业软件向着网联化、云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工业 APP 为例。工业 APP 又称工业互联网 APP,是在云计算技术渗透下,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的工业应用软件,是传统工业软件的新表现形式。传统工 业软件企业本地部署,基于单一系统开发,一般承载通用工业原理、基础建模、 计算、仿真、控制与执行要素,不以提供特定具体的工业技术知识为主。工业 APP 采用云端部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用微服务软件架构和基于 PaaS 平台多语言开发方式,实现共建、共享和网络运营,面向特定的工业应用场景, 在传统工业软件基础上实现工业知识的封装、共享、交易和复用。工业 APP 是 是传统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结合形成,基础是 5G、云等在工业企业的应用, 体现了工业软件在底层基础设施赋能下的升级进化。工业软件是工业知识的代码化表达,并在应用中不断优化。工业产品复杂度高, 行业繁杂,不同行业的产品复杂度和制造流程差异化明显,行业分类上既有钢铁、 化工等流程工业,又有电子、航空、汽车等离散工业;产品上既有服装、玩具等 较为简单的制造业,也有航空、航天等复杂制造业。工业生产过程涵盖了研发、 生产、营销、运维、供应链管理等众多业务环节,专业上涉及机械、电子、光学、 声学、流体、热处理等多个学科,同时工业生产产业链长且厂商协作困难,而又 对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工业软件作为工业知识的代码化表达,工业自身的高 复杂度使得其对工业软件要求十分细化。工业软件的开发需要与企业管理与生产 流程紧密结合,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最终形成满足工业实际需求的软 件产品,在这其中下游工业企业支持与应用十分关键,这也众多工业软件巨头来 来自于工业企业的原因。以 EDA 为例。EDA 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 主要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摩尔定律下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处于新制 程和新工艺推进一线的晶圆厂从材料、化学、工艺过程控制等各种制造细节来创 新、调试和求证;EDA 软件需要借助晶圆厂积累的大量测试数据探索物理效应 和工艺实施细节的准确和高精度模型化。顶尖 Fabless 公司将基于此模型和工具 进行芯片设计与试产,并且依托强大和丰富的芯片设计不断发现和排除新工艺节 点在模型和制造中的各种量产问题。在此期间,需要晶圆厂、Fabless、EDA 等 产业链环节的通力合作,反复迭代,以将达到商用和量产要求的工艺节点推向市 场。EDA 软件对晶圆厂及设计公司依赖性及强,高复杂度和集成度下芯片设计 与制造同样无法离开 EDA 工具,EDA 软件是典型的产业系统推动型工业软件, 因此跟随美国半导体产业一同成长的美国 EDA 厂商在技术和市场上均占据绝对 优势,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s 三家厂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64%,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 95%。软件定义制造,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业软件被看作是智能制造(第 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性工具,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自动 化)相比,智能化是工业 4.0 新的内涵,而软件承载着从设计、制造和运用阶段 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并根据数据对制造运行规律建模,从而优化制造过程, 软件是智能化的载体,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为例,CPS 是通过集成先进的感知、计算、通信、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构建了物流空间与信 息空间中人、物、环境、信息等要素相互映射、适时交互、高效协同的复杂系统, 实现系统内资源配置和运行的按需响应、快速迭代、动态优化。数字孪生是 CPS 的技术实现。CPS 本质是构建数据自动流动的规则体系,在信息空间建立与物 理空间相对应的虚拟模型,以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日益复杂的制造系统的不确定 性。CPS 闭环体系包含感知和自动控制(硬件)、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工业云 和智能服务平台,其中工业软件代表了 CPS 的思维认知,是感知控制、信息传 输、分析决策背后的方法论,可以说是工业软件定义了信息物流系统。1.3、 工业软件市场:大行业、高增长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美欧为主要市场。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8 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3893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 5.19%,智能制造大背景 下增速出现拐点。市场结构上看,全球工业软件以欧美市场为主,其中北美市场 规模 1277 亿美元,欧洲市场规模 1261 亿美元,欧美合计市场占比 65.2%,亚 太市场规模 927 亿美元,同比增速 7.6%,亚太地区引领全球工业软件市场增长。2018 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 1678 亿元,处于高增长阶段。近年中国工业软 件市场增速大幅超越全球平均水平,2018 年增速达到 16%。一方面中国在积极 推进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开始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相对 于大体量的工业产值,中国工业软件整体渗透率极低。各类产品结构上看,研发 设计类软件市场规模 143 亿元,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规模 286 亿元,信息管理 类软件市场规模 287 亿元,嵌入式软件市场规模达到 963 亿元。嵌入式软件多集成在自动化设备中,其市场规模高占比与国内工业企业重硬轻软意识有关。研发设计软件:PLM 为主要产品,外资占据市场和技术优势。PLM 用于产品全 生命周期管理,其内部集合了 CAD、CAE、CAM、PDM 等设计类产品,是主 要的研发设计类软件产品,2018 年市场规模达到 38.6 亿元。国内研发设计类产 品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广联达在建筑领域具备绝对优势, 达索、西门子 PLM 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均大幅领先,Synopsys、Cadence 几乎垄断国内 EDA 市场生产控制软件:外资主导 MES 市场,国内企业在流程工业已有优势。2018 年 中国 MES、DCS、SCADA 三种产品市场规模分别为 82.7 亿元、66.1 亿元、50.3 亿元,三种产品占据生产控制类产品 69.7%的市场。中国生产控制类软件多用 于能源、钢铁、石化流程工业,国内企业如国电南瑞、宝信软件、和利时、中控 技术等已具备一定优势,但在汽车、电子等离散工业 MES 上,西门子、GE、 霍尼韦尔等外资优势明显。信息管理软件:传统市场格局较为稳定,云化+国产化给国内产生带来发展机遇。以 ERP 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类软件在国内已具备较高渗透率,整体格局较为稳定。 大型企业以 SAP、Oracle 的产品为主,用友在中小企业市场具备较高份额。目 前信息管理类软件云化趋势明显,龙头产生纷纷转云,用友、远光产品等在大型 集团化的企业应用也有突破,云化叠加国产化浪潮下国内厂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 国产工业软件的机遇与挑战2.1、 智能制造+国产化,国产工业软件迎黄金时代2.1.1、 智能制造:我国大工业产值是土壤,高端制造是转型方向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端制造匮乏,行业利润水平低。根据经典的微笑曲线 理论,制造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位于设计和销售两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加工生产附加值最低。凭借充足的劳动人口和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业在近十几年有 了长足的发展,2019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第一,占全球比例达到 24.06%, 占国内 GDP 比例达到 38.97%。然而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更 多的以全球代工厂的身份,从事原材料的基础加工和中间产品的制造,在关键器 件与核心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高附加值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不足,工业企业利润 率低,例如 2019 年浪潮信息净利率仅 1.85%(对比 intel 净利率 29.72%);工 业富联净利率仅 4.55%(对比苹果净利率 21.25%),2019 年我国工业企业整体 净利率仅 5.86%。大而不强、高产值低利润、高端制造匮乏是目前我国制造业 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充足劳动人口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长期优 势。然而近年来我国在劳动力和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减弱,计划生育人口开始转 化为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增速逐年放缓,并在 2018 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时代,人 口红利期接近尾声。与此同时,中国受教育人口逐年增加,2018 年中国普通高 等学校毕业人数超过 787 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近 387 万人,工学本科毕业生 近 127 万人,中国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为我国制造业高端转型提供人 才基础。我国推进智能制造,“中国制造 2025”瞄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又称工业 4.0,其内涵是以智能化手段改革工业生产流程,目前包括 中国(中国制造 2025)、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 4.0 战 略)、英国(英国工业 2050)、日本(日本再兴战略)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均国 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中国制造 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在 2014 年被首次提出,2015 年正式确认实施,“中国 制造 2025”瞄准高端制造,其目标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软件是智能 的载体,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高端制造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具,国内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推进将 显著提升工业软件行业景气度。2.1.2、 外部环境倒逼关键产品国产化,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可期中美加速脱钩,外部环境倒逼关键产品国产化。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商务部 “实体清单”中的中国企业快速增加,众多中国科技公司被限制出口。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国商务部升级对华为限制,规定“只要采用到美国相关技术和设备 生产的芯片,都需先取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意味着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在内 芯片制造厂商为华为供货必须经过美国政府许可,同时华为海思购买的 Synopsys、Cadence 的 EDA 软件也将无法使用,该限制条例即将在 9 月 15 日 开始执行。8 月 7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在 45 天后,禁止美国 企业或个人,与字节跳动(TikTok 母公司)和腾讯控股(Wechat 母公司)进行 交易。从最初的贸易摩擦开始,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由贸易延伸到科技,由硬件拓 展到软件,由 IT 拓展到互联网行业,涉及的行业与公司不断增加,外部环境的 变化倒逼核心产品国产化。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卡脖子”情况依旧严重,高端研 发设计、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被外资占据,典型例证为 EDA 软件,中美加速脱 钩下国产替代的必要性凸显。国务院出台软件产业扶持新政,工业软件国产替代。2020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 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 8 个方向出台 了 40 项支持政策,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从软件层面来看,相比于 2011 年出台的上一个十年期鼓励政策,此次政策在延续各项支持政策的 同时,在税收减免、融资支持、正版保护上加大了支持力度,并提出“新型举国 体制”,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基础软 件、工业软件外资市场占比仍较高,国产软件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但软件作为信息产业核心,外部环境变化大背景国产化重要性凸显。工业软件是 智能化生产的核心工具,在我国工业向智能化及高端化方向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看好未来国产工业软件在政策支持下的技术和产品提升,看好工业软件市场 国产替代。2.1.3、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加强,民众软件付费意愿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加强,软件正版化是长期趋势。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法律、政策、群众意识等社会各个层面推进,近年来我 国不断加强知识产品保护。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要求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标力争 到 2022 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 2025 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 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2020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020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政策》,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利于国产软件发展。盗版软件泛滥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包 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工业软件在内的软件产品均存在破解版本和大量的盗版 用户,例如 Windows、Office、Adobe、AutoCAD 等等。虽然盗版软件在一定 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但其严重侵害国内外相关公司利益,也造 成了国内软件公司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力缺乏的客观现象,长期来看对我国国产 软件产业发展不利。软件著作权保护制度化,并引导政府、企业、民众使用正版 软件是我国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利于国产 软件发展,一方面,使用盗版的用户转向正版,正版软件付费用户和付费率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国产软件售价普遍低于海外同类产品,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海外产 品盗版用户会转向使用国产软件。SaaS 加速软件正版化。传统软件将文件全部放在本地计算机,公司以 License 授权的方式进行正版软件销售,软件盗版相对简单,且软件公司通常缺乏对盗版 软件检测和控制手段。SaaS 服务模式将部分文件数据存放云端服务器,通过用 户账户进行管理,用户通过月费、年费方式付费。SaaS 云端服务器文件部署模 式,将从根本上杜绝盗版软件产生,迫使盗版用户向正版转化。与此同时,SaaS 以服务替代软件,为用户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软件获取和升级方式,订阅制实际 上平滑了用户使用正版软件的成本,减少用户的一次性支出,用户付费意愿较强, 也利于软件正版化。2.2、 挑战:基础薄弱、应用较少、人才稀缺国产工业软件面临基础、应用、人才三方面挑战:基础层面:技术上看,早期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多以海外产品本地化实施起家,在 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国产化,因此国内工业软件在技术路径上多沿用海外产品经 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市场上看,我国制造业以组装生产的低附加值产业为主, 对自动化生产等硬件需求较多,对研发生产的软件的需求相对较少,重硬轻软现 象严重,导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小,软件产业价值链失衡。因此我国国产工 业软件整体呈现软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局面。应用层面:由于我国未经历过完整的工业革命,工业管理流程、生产工艺多借鉴 海外成熟方法。海外工业软件伴随工业体系一起成长,其内涵的工业知识更加贴 合工业生产实际,因此海外工业软件往往在可用性和先进性上大幅领先国内产品, 甚至能引领工业企业发展方向,国内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会倾向于海外产 品。与此同时,我国航空、电子等高端产业发展不足,难以支撑高端软硬件产业 生态。工业软件的发展受产业制约,需要在产业的不断的应用反馈中优化迭代, 国内应用环境的缺失使得国产工业软件竞争劣势更为明显。人才层面:工业软件研发需要工业和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端工业软件人才 严重缺乏。以 EDA 软件为例,国内只有约 1500 名 EDA 研发人员,其中约 1200 人在国际 EDA 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工作,从事国产 EDA 研发人员只有 300 人 左右,且分散在各个公司、高校和研究所。全球 EDA 巨头 Synopsys 和 Cadence 分别拥有约 14000 名和 8100 名员工,对比我国国产 EDA 厂商华大九天仅有约 400 名员工,其余厂商员工数均为超过 100 人,我国 EDA 软件人才十分匮乏, 在其他工业软件领域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我国发达的互联网应用产业对软件人 才形成虹吸效应,传统企业级软件高端人才匮乏。产业协同助力国产工业软件破局。整体来看,我国工业软件面临的挑战是我国工业体系的系统性挑战,核心在于为技术没有领先性、高端工业产业匮乏、软件应 用生态缺失,但我们认为破局时点已来:1)5G、工业互联网正推动工业软件向 工业 APP 方向进化,技术变革将带来新机遇;2)智能制造助力我国制造业转 型升级,高端制造的产业生态将逐步完善;3)国产化将为国产工业软件提供更 大的应用土壤,政策扶持将在财税、融资、人才等多方面助力国产工业软件成 长。3、 中望软件:横向拓展的国产 CAD 龙头3.1、 国内 CAD 领导者,业绩加速增长国内 CAD 软件领导者。中望软件成立于 1998 年,成立之初专注 2D CAD 软件 研发与销售,通过 20 多年的发展,公司以自主可控的底层架构和几何建模内核, 打破了国内 2D CAD 市场欧美企业垄断的局面。2010 年公司收购美国 VX 公司的 VXCAD/CAM 技术及研发团队,摆脱 ITC 的 IntelliCAD 平台限制,推出基于 自主可控 Overdrive 内核的 3D CAD 软件,2019 年公司面向智能制造和高端制 造,开始新一代 3D CAD 几何建模内核的研发。2018 年公司成立 CAE 研发中 心,进军 CAE 领域,2019 年推出首款全波三维电磁仿真软件。目前公司拥有 ZWCAD(2D CAD)、ZW3D(3D CAD/CAM 一体化)、ZWSim-EM(CAE)三 类产品,实现了工业设计、工业制造、仿真分析、建筑设计等关键领域的全覆盖。 除基础性的平台产品外,公司基于 2D、3D 两大平台衍生出教育类软件产品,同 时拥有二次开发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版产品。目前公司产品覆盖了全球 90 多 个国家,正版用户超过 90 万。CAD/CAM/CAE 是基础性的设计研发工具。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计算机快速的数值计算和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辅助工程 技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工程绘图、数据管理、仿真分析、智能制造及智能建造 的计算机软件技术。CAD 主要传统应用领域包括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农 业、轻工、工程建筑等行业,目前延伸到电影、动画、广告、娱乐和多媒体仿真 等艺术行业。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指利用 计算机辅助完成从生产准备到产品制造整个过程的活动,通过计算机与制造过程 和生产设备相联系,进行制造过程的计划、管理以及对生产设备的控制与操作的 运行,处理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控制和处理物料的流动,对产品进行测 试和检验等。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通过对 CAD 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反馈数据对原设计或模型进行修正,节省设计及 研发成本并提升设计效率。EDA 即是 CAx 在集成电路行业的具体应用。公司业绩加速增长,自产软件收入占比超过 96%。公司将主营收入划分为自产 软件、外购产品、受托开发及技术服务三类,其中自产软件指公司 2D、3D CAD 和 CAE 系列产品;外购产品指公司应客户需求采购的 CAD 软件相关的其他产 品;受托开发及技术服务指公司应客户需要提供的产品定制开发和技术服务。 2015 年以来公司业绩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3.61 亿元,同 比增长 41.6%,其中自产软件收入 3.47 亿元,同比增长 39.0%,自产软件收入 占比达到 96.5%。2018 以来公司利润实现跨越式增长,2019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 利润 8907 万元,同比增长 100.2%。毛利率水平较高,费用率明显下滑。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2019 年为 97.79%, 毛利率的波动主要有外购软件和技术服务毛利率不稳定造成,核心产品自产软件 毛利率稳定维持在 99.7%以上。公司自产软件成本包含产品发货耗用材料(加 密锁、光盘、包装盒等)及授权中心(密钥生产)人员薪酬,总体金额较小。费 用情况看,授权类软件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边际成本低,随着公司软件销售规模 的持续扩大,公司费用率水平持续降低,2019 年整体费用率79.72%,其中销 售费用率 41.11%、研发费用率 29.91%、管理费用率 8.77%。3.2、 智能制造和云转型推动 CAx 行业爆发CAx 行业小而美。CAx 产品是主流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产品,广泛用于建筑、 机械、汽车、航空等工业领域。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18 年中国 CAD、CAM、 CAE 市场规模分别为 19.4 亿元、15.1 亿元、13.7 亿元,三类产品合计市场规 模约 48.1 亿元。研发设计类软件是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生 产工具,我们认为未来 CAx 软件行业发展将受益于全球智能制造的推进,同时 云计算也将拓宽行业的成长边界,成长性极高。CAD 行业竞争格局:Autodesk 垄断 2D 市场,达索和西门子在 3D 领域具有优 势。Autodesk 是 CAD 行业引领者,AutoCAD 是其起家的明星产品,最初版本 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此后的 30 多年,Autodesk 在全球 2D CAD 一直维持 统治地位,2010 年 Autodesk 开始进行云转型并获得了巨大成功。Dassault Systemes(达索系统)脱胎于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拥有自主的 3D 内核 和多款明显 3D CAD 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Siemens(西门子) 工业软件业务由 Siemens PLM Software 开展,其 CAD 软件产品 NX 来源于对 Unigraphics 公司的收购,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广泛领域。国产 CAD 向上突破,中望软件产品领先。中国有影响力的 CAD 软件公司有中 望软件(2D、3D)、浩辰软件(2D)、数码大方(2D)、华天软件(3D),其中 中望软件通过收购 VX 拥有自主可控几何建模内核,产品涵盖了 2D、3D 领域, 产品覆盖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版用户超过 90 万,是国产 CAD 龙头。浩辰软 件主要从事 2D CAD 产品研发销售,是国内最早进行移动化和云化转型的 CAD 公司,产品覆盖 100 多个国家,正版用户超过 40 万。数码大方 CAD 产品源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备高兼容性和简单易学的特性。CAD 行业成长性:智能制造带动下游需求,云转型扩展成长边界。全球视角来 看,我们认为 CAD 行业的成长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智能制造、高端制造 对工业软件尤其是 CAD 等设计类软件依赖程度更高,智能制造将带动下游需求 增加;2)相比于传统软件的 License 交付模式,SaaS 模式具有更加稳定持续 的收入和现金流,同时可以限制破解盗版软件应用,云转型趋势下 CAD 行业将 具有更优商业模式和更好的成长性。3.3、 公司竞争优势突出,横向拓展打开成长空间推出教育版 CAD 软件,创办青少年创客社区,产学合作培养早期用户习惯。由 于不同软件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方式,用户在形成使用习惯后通 常会对软件形成较大粘性,windows、office 等均是例证。在工业软件领域, Autodesk 之所以能多年垄断 2D CAD 行业,除技术优势外,其早期布局形成的 用户粘性也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中望软件教育版软件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涵 盖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竞赛活动、创客空间,在获取了学校学生的市场外, 更是在学生阶段培养了用户早期对中望 CAD 软件操作习惯,从而在学生工作后 获得用户的青睐。中望软件在创办青少年创客社区,给青少年提供 CAD 课程, 举办 CAD 建模大赛,同时中望软件积极响应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我们看好公 司青少年、学生等早期用户的转化。公司拥有自主可控的 3D CAD 几何建模内核,技术壁垒高企。CAD 内核全称几 何建模内核定义了图形数据的存储格式以及大量的图形算法,是 CAD 软件的核 心基础。目前全球商业化的 CAD 内核主要有 Parasolid、ACIS、CGM 三种,其 中 Parasolid 是成熟应用最广的几何建模内核,主要由西门子支持应用;ACIS 最早由 Spatial Tech 开发,后被达索系统收购,Autodesk 购买了 ACIS 内核的 全部源代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产品;CGM 内核最初达索系统内部使 用,后来独立并商业化,主要由达索支持应用。OpenCasCade 是全球唯一的开 源 CAD 内核,基于该内核发展出 FreeCAD 等多款产品。值得说明的是,几何 建模内核虽是 CAD 核心基础,但其本身市场容量较小,需要和 CAD 应用紧密 结合,商业化价值较低。目前大多数国产 CAD 软件厂商采取租用第三方几何内核(ACIS、Parasolid、 OpenCasCade)进行 3D CAD 产品开发,自主可控程度低,存在“卡脖子”风 险,例如 2014 年 ITC 就曾停止中国租用 IntelliCAD 内核(2D CAD 平台软件), 中望、浩辰等国产 CAD 厂商均受到一定影响。2010 年中望软件收购美国 VX 公 司的 VXCAD/CAM 技术及研发团队,拥有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建模内核 Overdrive。Overdrive 是国内少有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工业设计领域被大规模 实践验证过的三维几何建模内核技术,中望软件也是是国内少有的拥有自主可 控内核的 CAD 软件厂商,大大提高了公司研发的自由度,帮助公司形成较高技 术壁垒。募投项目着重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 IPO 募投项目主要有四大类,投资重点是 公司核心产品 CAD 和 CAE 软件的升级,以及公司新一代 3D CAD 内核的打造。 其中公司 2D、3D CAD 平台优化项目约投资 2.12 亿元,3D CAE 电磁分析软件 模块增加约投入 9919 万元,新一代 3D CAD 内核投资约 1.37 亿元。此外公司 国内外营销升级项目计划投资约 1.37 亿元。我们认为,产品是 CAD 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公司募投项目对核心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将减少公司产品与外资的差距, 提升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CAD 国产化+CAx 一体化,公司有望实现超越行业的成长。我们认为,智能制 造和云转型将给 CAD 行业高增长机会,公司有望实现超越行业的成长:1)中 美技术摩擦持续,IT 产业加速脱钩,同时国产软件产品力提升,工业软件国产 化是必然趋势,中望软件是国产 CAD 龙头,产品涵盖二维和三维 CAD、CAM、 CAE,拥有自主可控的几何建模内核,是 CAD 国产化最受益公司;2)中望软 件砸死 2019 推出首款 CAE 软件 ZWsim,产品矩阵从 CAD 设计拓展到 CAE 仿 真领域。CAx 一体化是中望软件未来发展方向,其通过 CAx 一体化产品为制造 企业提供全流程的研发解决方案,公司也将从 CAD 单一产品向研发设计全领域 拓展,打开成长空间。4、 中控技术:智能制造时代的弄潮儿4.1、 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国内 DCS 龙头,转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控技术成立于 1999 年,以 集散控制系统(DCS)业务起家,2006 年以前公司业务以中小型流程工业企业 DCS 国产替代为主;2007 年后公司产品线由 DCS 拓展到现场仪表、APC 软件 等自动化产品,并成功进入大型国企中高端市场;2016 年开始公司转型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迅速扩张。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控制系统、现场 仪表、工业软件三部分,形成了完备了“工业 3.0+4.0”(自动化+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架构体系,为化工、石化等流程工业企业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 方案。目前公司已经服务了超过 18000 家企业,DCS 装置稳定运行套数超过 3 万。公司在我国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市场有着较高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 DCS、 APS 市占率稳居第一,SIS 位居第二。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在化工、石化等流程工业领域。流程工业与离散工业相对, 指利用化学反应、分离或混合等技术手段制造新产品、改进已有产品或处理废弃 物的工业,生产过程连续,炼油、石化、化工、制药、建材、冶金冶炼、火电、 核电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均是流程工业。公司 DCS、SIS、APC、MES 等产品 主要应用于化工、石化、冶金、制药等流程工业。实控人曾任浙大副校长,员工股权激励平台为第二大股东,中石化、中核参股。公司创始人和实控人褚健原为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目前在 公司但在战略顾问,与公司董事长褚敏为兄弟关系,其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持 有公司 25.3%股份。公司第二大股东杭州元骋是公司实控人褚健和 41 名高管及核心员工的员工股权激励平台,褚健为杭州元骋控股股东。公司第三大股东为正 泰电器,主要从事低压电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 年 9 月,中石化资 本、中核基金通过增资方式参股中控技术,分别持有中控技术 4.95%、3.00%股 份。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杭州云栖、联想分别分别持有公司 4.95%、1.13%、 0.59%股份,公司股东背景强大。公司业绩稳健增长。智能制造方向转型显著扩张了公司主营业务,公司业务由原 来的 DCS、APC、SIS 单一产品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在此期间公司 业绩稳健增长。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25.37 亿元,同比增长 18.9%,近三年 CAGR 为 19.57%;2019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3.65 亿元,同比增长 28.33%, 近三年 CAGR 为 92.71%。公司近年利润大幅增长源于智能制造驱动下公司毛利 率水平提高。工业 4.0 业务驱动公司成长。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自 动化仪表和运维服务,但自动化控制系统本身具有成套定制的特征,尤其在公司 四项产品整合提供时(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基础、包含工业软件或自动化仪表或 运维服务),合同中不单独区分类别,因此公司把这种项目型业务作为工业自动 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并以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类别计入收入。 公司定位于从主要服务于流程工业的“工业 3.0”需求向“工业 3.0+工业 4.0”需求转型,对应到公司具体产品上,工业 3.0 主要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工 业 4.0 指工业软件业务。2019 年公司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现营收 20.32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 80.1%,同比增长 17.08%,毛利率 47.93%,其中 属于工业 3.0 业务收入 20.03 亿元,同比增长 27.6%;工业 3.0+工业 4.0 业务 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37.9%;工业4.0业务收入1.88 亿元,同比增长32.5%。 工业 4.0 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毛利率提升,费用率水平稳定。公司近三年毛利率水平持续小幅提升,2019 年 为 48.1%,主要源于智能制造驱动下公司工业 4.0 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近年公司 净利率水平明显提升,系毛利率提升和政府补助增加共同影响。公司各项费用率 稳定,2019 年整体费用率 38.49%,其中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率分别为 17.4%、9.2%、12.0%,公司展现出优秀的内部管理水平。4.2、 面向流程工业,公司是国内工控系统市场龙头我国 DCS 市场规模约 87 亿元,SIS 市场规模超 20 亿元。根据睿工业数据,2019 年我国 DCS 市场规模为 87.4 亿元,同比增长 7.2%,化工、电力、石化是主要应用行业,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80.7%。睿工业预计 2020-2022 年,DCS 市 场保持稳定增长,2022-2027 年平均年增长率在 5%-6%。根据 ARC 数据,2019 年国内 SIS 市场规模为 3.2 亿美元,炼化石化、化工、石化是下游主要应用市场, 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80%。我国政策文件要求所有新建化工装置、危险化学 品存储设施应设计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未来随着石化、化工行业对安全系 统要求提高和智能制造的推进,SIS 市场将维持快速增长。ARC 预测我国 SIS 市场规模将以 8.3%的年符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4 年达到 4.76 亿美元。我国 MES 市场规模 82.7 亿元,APC 市场规模 5150 万美元。MES 是主要的生 产控制类工业软件,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18 年我国 MES 市场规模为 82.7 亿 元。根据 ARC 数据,2019 年我国 APC 及 RTO 整体市场规模为 5150 万美元, 化工、石化、电力及冶金等流程工业领域是目前最大的行业应用。ARC 预计未 来 5 年我国 APC 及 RTO 将保持 10.8%年符合增长率。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市场份额主要被中控技术、 和利时、霍尼韦尔、横河电机、艾默生等企业所覆盖,另外市场主要参与者还有 西门子(离散工业)和宝信软件(钢铁有色领域)。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 统国产化程度已经较高,中控技术在化工石化领域、和利时在电力领域、宝信软 件在钢铁有色领域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地位领先,关键产品市占率较高。DCS、SIS、APC、MES 是公司主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产品。DCS 主要应用在流程工 业中,其中化工、电力、石化是三大主要应用方向。根据睿工业数据,公司技术 DCS 产品在化工、石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占率分别为 40.7%、29.7%,公 司在整体 DCS 市场市占率达到 27%,连续 9 年蝉联第一。根据 ARC 数据,公 司 SIS 市占率为 24.6%,排名第二;工业软件市场整体较为分散,各类供应商 凭借行业积累,在细分行业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根据工控网数据,公司 APC 市场占有率 26%,位居第一。4.3、 智能制造产品体系完备,下游客户优质智能制造赋能流程工业。炼油、石化、化工、电力、核电等流程工业通常具备生 产规模大、能耗物耗高、危险系数大、工艺复杂的特征,因此安全生产、节能降 耗、提高质量、降本增效、绿色环保是流程工业永恒追求的目标。智能制造通过 融合工艺、装备和运营技术,以工业软件为载体驱动制造工艺、设备和运行的迭 代升级,提升业的资源配置与决策能力,与流程工业需求吻合。在智能制造转型 时代,我们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1)涵盖设备、单元、车间的完 备的智能制造产品体系;2)拥有数量庞大且优质的下游客户;3)公司参与多 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应用经验丰富,行业地位高。公司拥有较为完备的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体系。公司由 DCS 等工控系统产品起 家,对流程工业应用需求与客户痛点理解深刻。目前公司拥有自动化仪表、工业 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大类产品,现场仪表对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进行监 测、反馈和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物理生产流程,工业软件优化生产计 划和执行,分别对应智能制造中的设备、单元、车间架构层级。完备的产品体系 使得公司能满足下游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公司具有数量庞大且优质的下游客户。工业企业客户通常对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软 件产品粘性较强,产品使用寿命长且客户一般不会更换供应商。以自动化控制系 统为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寿命通常在 8 到 10 年左右,在自动化系统使用期 间又能带动工业软件、自动化仪表等产品的销售。公司已累计在超过 18000 家 工业用户现场应用了 3 万多套控制装置,客户包含众多大型国企,其中中石化连 续三年为公司第一大客户,中石油、中核连续三年为公司前五大客户。公司客户 质量高且较为稳定,同时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低,体现公司竞争力。公司参与多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应用经验丰富,行业地位高。公司作为工业 自动化行业领先企业,近几年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自动化平台+智能制造新模式的 典型项目,同时承担了众多化工、石化等行业的控制系统首台套应用任务,其中 包括有机硅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石化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大宗原料药及医药 中间体智能制造新模式等 7 项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技术的 全面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公司在 DCS 国内市占率达到 27%,排名第一;SIS 国内市占率 24.5%,排名第二;APC 国内市占率 26%,排名第一。与此同时, 公司牵头或参与了 2 项国际标准和 19 项国家标准,在工业自动化行业地位较高。5、 福昕软件:国内 PDF 文档软件独角兽5.1、 国内 PDF 文档领导者,业绩加速增长国内 PDF 电子文档领导者。公司自 2001 年成立以来深耕 PDF 电子文档领域, 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逐渐形成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PDF 技术体 系;公司于 2004 年发布第一代产品“福昕 PDF 阅读器 V1.0”。2007 年开始公 司主要产品线向跨平台、多终端方向发展,形成了 PDF 产品套件、SDK 开发工 具及 PDF 文档自动化解决方案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适用于 PC、平板电脑、 企业级服务器、智能手机、嵌入式设备等应用终端。2016 年公司积极推进云转 型,基于浏览器平台的 PDF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发布福昕互联 PDF 1.0。2015 年 5 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20 年 8 月公司科创板 IPO 注册生效。目前福昕软 件已成为全球领先的 PDF 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商和供应商,产品覆盖全球 200 多 个国家,服务主要客户包括戴尔、加拿大共享服务局、亚马逊、微软、英特尔、 康菲石油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机构。在国内市场,公司拥有中国移动、中建、中 铁建、联想、腾讯、百度等国内客户及合作伙伴。2019 年公司参加中央供应商 集中签约大会并签署了中央企业联合采购框架协议。覆盖 PDF 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公司提供涵盖 PDF 文档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 和服务,具有生产、显示、转换、编辑、搜索、压缩、打印、存储、签章、表单、 保护、安全分发管理等完整功能。公司主要拥有 PDF 编辑器与阅读器、开发平 台与工具、企业文档自动化解决方案、PDF 工具及在线服务产品等四大类产品 及服务:1)PDF 编辑器与阅读器:公司核心产品,包括 Foxit PhantomPDF(编辑器)、 Foxit Reader(PC 端阅读器)和 Foxit PDF Reader Mobile(移动端阅读器), 可实现跨平台的 PDF 文档无障碍阅读。公司采取 PDF 阅读器免费+PDF 编辑器 收费的业务模式,一方面能够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了 PDF 文档的分发量;另一 方面在编辑器收费模式下可支持额外的高级功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高阶需求。2)开发平台与工具:包括 Foxit PDF SDK 以及其他独立产品的 SDK。Foxit PDF SDK 是公司主要 SDK 产品,产品具备跨平台特性,可在各类平台实现 PDF 显示、编辑等多种功能。开发人员通过开发平台与工具,无需经过研发过程,即可 直接在自有软件中嵌入福昕软件 PDF 相关技术,快速添加相关功能。目前 Foxit PDF SDK 已在亚马逊、微软、MobilSign 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机构中得到 应用。3)企业文档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有 PDF Compressor、Rendition Server 两 类产品,用于实现企业用户对大量 PDF 文档的自动化批量处理,满足不同用户 在文档索引、文档转换及文档压缩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优 化工作流程,节约文档存储空间。4)PDF 工具及在线服务产品:其中 PDF 工具为公司根据客户特定需求提供的 专有产品,在线服务主要为 PDF 文档处理服务(PDF365 在线转换编辑平台) 以及广告服务。公司业绩加速增长。近年公司业绩呈加速增长趋势,主要源于 PDF 软件正版付 费率提高,以及公司核心产品 PDF 编辑器竞争力增强。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3.69 亿元,同比 31.35%,实现净利润 7414 万元,同比增长 92.62%。PDF 编辑器授权和订阅收入高增。PDF 编译器与阅读器是公司核心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 PDF 编辑器授权和订阅收入高增,驱动公司整体业绩增长。 2019 年公司 PDF 编辑器与阅读器实现营收 2.86 亿元,同比增长 55.56%,占主 营业务比例达到 77.7%,其中 PDF 编辑器永久授权收入 2.46 亿元,同比增长 50.96%,PDF 编辑器订阅收入 3568 万元,同比增长 100%,体现出 PDF 软件 云转型趋势。采用直销和代理结合的销售模式,以线下直销模式为主。公司采用自有渠道直 接销售和通过代理渠道销售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其中直销模式分为非在线商店销 售(电话、E-mail、派遣销售人员等)和官网在线商店销售两种;代理销售分为 第三方在线应用商店销售(Amazon store、Apple store、Google play、Windows store 等)和代理商销售两种(戴尔、联想等)。线下直销使得公司服务机构客户 时,在采购量、价格上具有更高的灵活度,是公司主要销售模式。2019 年公司 非在线直销收入2.10亿元,占比57%;官网在线直销收入0.71亿元,占比19.26%; 代理销售收入 0.79 亿元,占比 21.41%。欧美市场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营销网络,在美国硅 谷、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均有子公司。由于欧美国 家个人和机构软件付费习惯更好,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海外,2019 年公司海 外收入占比为 91.6%,以欧美区域为主,来自中国大陆收入占比仅 8.4%,但随 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民众软件付费意识增强,公司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呈 现快速增长趋势。毛利率稳步提升,费用率逐年降低。PDF 软件作为标准化程度高的消费级软件, 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低,因此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增加,公司核心产品 PDF 编辑器与阅读器毛利率持续提高。2019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94.8%,其中 PDF 编辑器与阅读器毛利率 96.5%。费用率方面,员工工资是公司主要费用构成, 公司费用率持续降低主要是因为公司研发、管理人员数量相对固定,边际变化较 小。由于公司采用以线下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产品推广宣传费用高,同时公司 主要面向欧美等发达市场,本地销售团队薪酬较高,因此公司销售费用率维持在 较高水平。2019 年公司整体费用率 73.5%,其中销售费用率 40.0%、管理费用 率 17.1%、研发费用率 15.4%。5.2、 PDF 行业技术门槛高,潜在市场空间巨大PDF 文档应用优势明显,技术门槛较高。PDF 全称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便携式文档格式),PDF 文档以 PostScript 语言图象模型为基础,能在不同的 设备环境中忠实地再现原稿的每一个字符、颜色以及图象,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电 子文档发行和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理性文档格式。PDF 能在不同设备与操作系统之间保持文档显示一致性,同时拥有文件体积小、速度快、多功能的特性,技术 优势明显。PDF 格式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全球仅有少数软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 的方式掌握了完整的 PDF 格式生成、渲染、转换与版面识别等关键技术,因此 可以预测短期内的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现有的 PDF 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之间。Adobe 创造并引领 PDF 文档市场,福昕软件地位提升。PDF 标准由 Adobe 在 1993 年发布,一直到 2006 年,PDF 技术标准均由 Adobe 维护,因此可以说 PDF 文档由 Adobe 创造,Adobe 在技术实力和实现功能上处于领导地位。目前 PDF 市场主要参与者有 Adobe、福昕软件、Kofax、Nitro、万兴科技。Adobe 在 2012 年云转型后又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2019 年 Adobe 总营收 111.71 亿美 元,其中 PDF 产品收入 12.25 亿美元,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福昕软件凭借产品 优化,以及产品、价格、销售模式差异化竞争策略,近年在欧美及中国大陆市场 快速拓展,竞争地位不断提升。PDF 潜在市场规模 53 亿美元,成长空间巨大。目前全球范围内盗版软件仍然大 量存在,根据 BSA 数据,全球 PC 软件盗版率为 37%,中国更是高达 66%,因 此 PDF 软件市场规模要远远小于实际需求规模,但随着未来技术手段提升、软 件消费意识提升,盗版软件需求将向正版转化。Adobe 数据显示 PDF 文档相关 业务的潜在市场规模(TAM)2020 年可达 53 亿美元,2021 年可达 75 亿美元。 潜在市场规模指的是在理想情况下所有有需求的用户均购买其产品情形下的市场规模,包括了未付费使用、存在需求但尚未购买产品等情形。Adobe 作为 PDF 行业的龙头企业,2019 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其预计的 2020 年潜在市场规模的 比例仅为 23%,PDF 文档相关业务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5.3、 差异化竞争突围,云转型打开成长空间公司差异化竞争找到突破口。Adobe 作为 PDF 标准的创造者,产品线丰富且资 金实力雄厚,长期统领 PDF 市场。福昕软件在掌握 PDF 文档解析与渲染、跨平台、PDF 文档转换、文档高压缩、互联 PDF 等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外,通 过差异化经营策略寻找突破口。与 Adobe 相比,福昕软件在产品特性、授权模 式、产品价格、销售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产品特性方面,福昕软件 PhantomPDF 集成了更多企业应用,例如与微软 RMS 深度集成,同时可以提供互联 PDF、 PDF 表单功能,在文档安全可控领域也具备优势;在授权模式方面,福昕软件 提供永久授权和期间授权的灵活授权模式;在产品价格方面,福昕软件产品售价 较 Adobe 同类型产品定价低 26%-36%;在销售模式方面,Adobe 以代理商渠 道销售为主,结合官方商店销售,福昕软件以线下直销模式为主,给客户提供更 优质和更灵活的服务。募资重点投向云计算。公司 IPO 计划募资约 4.07 亿元,主要用户 PDF 领域多 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对前沿文档创新的探索以及全球营销网络的建设,其中云平 台建设和 SaaS 服务转型是重要的方向。公司 PDF 产品研发及升级项目一方面 要升级公司现有产品,另一方面要在企业版产品中搭建云平台;公司文档智能云 服务项目将进行云服务增值模块的开发,将云增值服务与公司企业版产品结合, 目标实现从软件授权业务模式向 SaaS 服务模式转型。云转型将打开公司成长上限。云给产品型软件公司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方 面云技术能进一步催生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文档交换的需求,增加 PDF 文档管 理产业需求;其次 SaaS 服务模式能从很大程度上杜绝盗版,并推动盗版用户向 正版转化;同时订阅制商业模式也提高企业收入和现金流的持续性、稳定性。我 们认为,云转型能打开公司成长上限,帮助公司更快速的发展。对标 PDF 行业 龙头 Adobe,Adobe 自 2012 年开始云转型,其客户按期订阅软件服务,实现了 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在云转型后期也同样实现了净利率的快速提升。Adobe 的其 Document Cloud(即 PD 文档管理业务)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从 2012 年的0.49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10.9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5.76%。作 为 PDF 领域绝对的领军企业,Adobe 的业绩表现已充分印证上述转型逻辑。……(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海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盗窃之行

SAP携手亿欧、中国工研院重磅发布《2020 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报告》

2020年10月29日,北京讯——近日,亿欧智库、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思爱普(SAP)重磅发布《2020 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借助亿欧智库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对于工业互联网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成果,结合SAP在工业4.0领域的全球经验与成功实践,全面地揭示了工业互联网的最新发展形势,评估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情况,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化变革动能。该报告指出,中国工业互联网正在面临来自技术、产业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层面的挑战,比如亟需攻克工业软件研发、设备联网率、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业系统互通等技术痛点。同时,产业信息化水平不均导致的产业协同难题,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模式也急需加强,这都对工业互联网的加快发展与长远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该报告提出了创新的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效果评级模型,对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五大行业进行了落地研究。报告表明,实施工业互联网的最终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达到价值链重塑,助力各行业实现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与设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本增效,并打通上下游信息窗口,实现供应链协同。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发展概况亿欧智库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表示:“历经半年,亿欧从技术、政策和产业需求等角度展现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围绕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该报告从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的角度,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效果的评级模型,并通过专家打分的形式,对现阶段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情况进行评估,希望可以为工业互联网的落地行业研究提供相应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晓彤表示:“工联院致力于开展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标准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旨在打造世界知名的工业互联网智库。借助此次合作,我们期望从全球视角和中国市场特色入手,给企业和市场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工业互联网全景图,从政策、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和行业落地等多个方面给与更多的参考。”SAP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表示:“该报告通过分析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比较中德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不同路线与特点,为中国走出独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解决行业落地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洞察与建议。一直以来,SAP希望利用自身在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经验与解决方案,在后疫情时代帮助中国企业明确实现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企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持,持续地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出谋划策’!”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领导企业和新基建积极参与者,SAP 凭借自身在工业 4 0 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智慧企业战略,为客户提供具备可实现全要素链、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面连接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也是SAP智慧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SAP 业务技术平台、SAP HANA大数据平台、SAP S/4HANA智慧管理系统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标准化平台,帮助更多中国客户在不同细分领域打造成功实践案例,向数字化转型迈出积极的步伐。关于 SAPSAP的策略是帮助每一家公司成就“智慧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致力于帮助各行业领域的、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全球77%的交易收入都与SAP 系统有关。通过我们的机器学习、物联网和先进的分析技术,SAP助力客户成为智慧企业。我们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深入的商业洞见,促进协作,帮助其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SAP为企业化繁为简,让客户能用适合企业自身的方式运行软件。利用端到端应用套件和服务,SAP支持全球25个行业的企业和公共机构客户实现运营盈利并持续创新。通过构建包含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及意见领袖在内的全球网络,SAP致力于让世界运转更卓越,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如需了解更多SAP资讯,请访问:SAP中国新闻中心。

不拜

SAP携手亿欧、中国工研院重磅发布《2020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报告》

2020年10月29日,北京讯——近日,亿欧智库、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思爱普(SAP)重磅发布《2020 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借助亿欧智库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对于工业互联网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成果,结合SAP在工业4.0领域的全球经验与成功实践,全面地揭示了工业互联网的最新发展形势,评估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情况,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化变革动能。该报告指出,中国工业互联网正在面临来自技术、产业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层面的挑战,比如亟需攻克工业软件研发、设备联网率、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业系统互通等技术痛点。同时,产业信息化水平不均导致的产业协同难题,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模式也急需加强,这都对工业互联网的加快发展与长远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该报告提出了创新的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效果评级模型,对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五大行业进行了落地研究。报告表明,实施工业互联网的最终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达到价值链重塑,助力各行业实现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与设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本增效,并打通上下游信息窗口,实现供应链协同。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发展概况亿欧智库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表示:“历经半年,亿欧从技术、政策和产业需求等角度展现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围绕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该报告从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的角度,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效果的评级模型,并通过专家打分的形式,对现阶段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落地情况进行评估,希望可以为工业互联网的落地行业研究提供相应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晓彤表示:“工联院致力于开展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标准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旨在打造世界知名的工业互联网智库。借助此次合作,我们期望从全球视角和中国市场特色入手,给企业和市场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工业互联网全景图,从政策、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和行业落地等多个方面给与更多的参考。”SAP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表示:“该报告通过分析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比较中德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不同路线与特点,为中国走出独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解决行业落地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洞察与建议。一直以来,SAP希望利用自身在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经验与解决方案,在后疫情时代帮助中国企业明确实现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企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持,持续地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出谋划策’!”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领导企业和新基建积极参与者,SAP 凭借自身在工业 4 0 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智慧企业战略,为客户提供具备可实现全要素链、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面连接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也是SAP智慧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SAP 业务技术平台、SAP HANA大数据平台、SAP S/4HANA智慧管理系统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标准化平台,帮助更多中国客户在不同细分领域打造成功实践案例,向数字化转型迈出积极的步伐。关于 SAPSAP的策略是帮助每一家公司成就“智慧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致力于帮助各行业领域的、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全球77%的交易收入都与SAP 系统有关。通过我们的机器学习、物联网和先进的分析技术,SAP助力客户成为智慧企业。我们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深入的商业洞见,促进协作,帮助其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SAP为企业化繁为简,让客户能用适合企业自身的方式运行软件。利用端到端应用套件和服务,SAP支持全球25个行业的企业和公共机构客户实现运营盈利并持续创新。通过构建包含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及意见领袖在内的全球网络,SAP致力于让世界运转更卓越,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如需了解更多SAP资讯,请访问:SAP中国新闻中心。(文章来源:砍柴网)

接班人

制造行业深度报告:“智慧工厂”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智慧工厂”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智慧工厂”德国政府首次提出工业 4.0 概念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领域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信息控制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德国政府于 2013 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公布“工业 4.0”理念与计划,其同时被确定为《高技术战略 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获得政府 2 亿欧元的资助。工业 4.0 同时也被认为是以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CPS 为工业 4.0 的基础,其深度融合计算、通信以及控制技术,有效实现柔性生产线的实时感知、实时控制以及信息实时存储。工业 4.0 强调在自动化、信息化基础上的高度网络化,其中,自动化体现为大规模采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人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信息化通过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加以实现,单一软件相互间的协同融合成为趋势;而高度网络化作为工业 4.0 区别于前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大数据的挖掘与再增值。工业 4.0 包括九大技术支柱,分别为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 打印、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工业4.0关键词工业 4.0 可简单概括为“一个核心、两大主题、三项集成”。一个核心即互联,具体为生产设备间、设备与产品间、虚拟与现实间的互联互通。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完成“制造”向“智造”升级,机器、存储系统与生产过程构建成相互交织的工业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与储存。作为工业 4.0 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贯穿产业升级全过程。其中,智能工厂主要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指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 打印等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下载本文完整报告,请在PC端访问乐晴智库网站 www.767stock.com工业 4.0 的三项集成分别为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以及端对端集成。其中,纵向集成为企业内部的集成,主要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实现生产设备间的互联;横向集成为企业间的无缝衔接与合作,为企业纵向集成的外向延伸;端到端集成为贯穿全社会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个性化定制,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下载本文完整报告,请在PC端访问乐晴智库网站 www.767stock.com智慧工厂的成长路径有三步,依次为包括执行层自动化、管理层信息化以及最终的智能化。作为工业 4.0 的实现途径,智慧工厂的主要特征包括:(1)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高效的信息互联,数字工厂向“物联工厂”升级,操作人员可实时获取生产设备、物料、成品等相互间的动态生产数据,满足工厂 24小时监测需求;(2) 基于庞大数据库实现数据挖掘与分析,使工厂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能源消耗的优化、生产决策的自动判断等任务;(3) 引入基于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生产线,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需求,有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并同时大幅降低产品成本。(4) 配套智能物流仓储系统,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输送分拣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实现仓库管理过程中各环节数据录入的实时性以及对于货物出入库管理的高效性。(5) 工厂内配备电子看板显示生产的实时动态,同时,操作人员可远程参与生产过程的修正或指挥。德勤在《2016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就先进制造技术在未来重要性的选项按国别进行排名。从结果看,“智能工厂”在美国、欧洲、中国三大地区的重要性排名分别为第 4 位、第 1 位与第 2 位,突显出其在未来智能制造技术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预测分析、智能互联产品等技术同样排名靠前,事实上,它们都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的重要组成元素。工业 4.0 在各国相继获得实践2015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 2025》,其为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被视为中国版 “工业 4.0”指导文件。文件提出我国制造业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1) 第一步:力争用 10 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第二步:到 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3)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由于我国相当部分的制造型企业仍处于“工业 2.0”阶段,工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与德国提出的“工业 4.0”概念相比,“中国制造 2025”更注重产业与政策升级,而“工业 4.0”对于技术与模式给予更多关注。作为五项工程之一的智能制造工程,文件中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30%、不良品率降低 30%。到 2025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50%、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50%、不良品率降低 50%。除我国的“智能制造 2025”外,英国、美国也相继提出类似德国版“工业 4.0”概念,其包括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工业 2050 战略等。 “智慧工厂”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从智慧工厂的必要性讨论,其需求驱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包括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以及节能环保。一方面,在物联网技术愈发成熟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发生了高度的融合,为智慧工厂的实现创造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绿色制造要求趋严等系列因素的倒逼,企业具备足够动力主动升级自动化生产装备,以此提升生产制造综合竞争力,在节能降耗前提下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就我国具体情况来看,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对我国未来 5 到 10 年的制造业主要指标提出要求,从创新能力、质量效应、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四方面对国内制造业企业给出规范建议。举例来说,至 2025 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应提升至 85.5,较 2015 年的 83.5上升 2 个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应提升至 64%,较 2015 年上升 31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应较 2015 年下降 34%等。我国“智慧工厂”发展动力之一:产业升级需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智能测控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 打印、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根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 年,我国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逾 3,000 亿元,但在高档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的市占率低于 5%。《规划》提出,至 2015 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 1 万亿元,至 2020 年实现销售收入 3 万亿元。我国“智慧工厂”发展动力之二: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消退自 2008 年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速明显快于工业生产效率增速,尤其是2010 年以来,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速均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过去的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而逐步消失。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测算,2013 年至 2020年,国内的劳动力年收入平均增速将保持在约 12%左右,中国在印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优势已基本不再。权威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我国的制造业劳动成本在 2019 年将为越南的 177%、印度的 218%。当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处于相对低位,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工业 4.0 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观察 2015 年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劳动力成本,德国以 40.5 美元/小时排名首位,而中国为 3.3 美元/小时,行业平均值为18.7 美元/小时。在全球制造业继续向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升级转型过程中,制造业强国有望全面受益于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持续投入,根据德勤的报告,2020 年美国有望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排名第一的国家。我国“智慧工厂”发展动力之三:节能减排约束推动绿色制造为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中之重。《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到 2020 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 20%。到 2025 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2016年,基于《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的《绿色制造 2016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 进一步细化了对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要求。我国工业节能市场占比最大为钢铁行业,其后分别为建材、电力、化工等,其中钢铁、建材与电力占比分别为 18%、13%与 13%。2013 年,国内投入与工业节能技改的总投资额为 246 亿元,其中来自国家财政补贴 18.44 亿元,补贴有所下滑主要由于国家加强了项目审核的力度。从潜在市场来看,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测算,我国通用领域、电力、钢铁等行业的节能潜力分别高达 13,428 万 TCE、5,906万 TCE、2,111 万 TCE,加总主要子行业市场的潜在规模,工业节能市场的容量预计可达 8,863 亿元。“智慧工厂”的三层架构智慧工厂的三维:计划层+执行层+控制层智慧工厂拥有三个层次的基本架构,分别为顶层的计划层、中间层的执行层以及底层的设备控制层,大致可对应为 ERP 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MES 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制造执行系统)以及 PCS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 过程控制系统)。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其中 MES 系统为架于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的重要桥梁,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一方面,MES 系统对于来自 ERP 系统的预算、采购、生产等各项任务进行再处理,经过细化、分解后及时传递至控制执行层。另一方面,MES 系统通过收集、处理、分析 PCS 系统实时反馈过来的生产数据对下一次可能的生产任务进行优化,并将其及时反馈至顶层计划层。“智慧工厂”下游应用行业分布广泛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按MES系统分类,智慧工厂下游行业可粗略划分为离散型与流程型。其中,离散型主要包括机械、航空航天、汽车等,指生产过程被分解为诸多加工任务分步完成,一个完整的最终品的装配成品需要以各环节多个零部件在不连续工序下的生产为前提。流程型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等,指产品生产过程为不间断流程作业,在通过系列的化学、物理变化后最终成品。2015年~2017年,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上榜数量共207个,其中,2017年共98个,示范项目正加速落地。“智慧工厂”三层架构以及对应的市场空间计划层:2016年,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3,2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国内市场1,247.30亿元,同比增长15.50%。MES系统联结计划层与控制层/设备层,为工业软件核心。控制层:工业以太网技术未来或将逐渐代替现场总线技术成为工业通讯主导。2016年,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行业市场3,686.47亿元,同比增长9.71%。其中,2016年,国内PLC市场规模约59.6亿元,国内DCS市场规模约60.52亿元。设备层: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8.7万台,同比增长26.90%,占全球总销量29.59%。同时,在国产工业机器人大发展背景下,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迎历史机遇。数控机床方面,消费电子等下游行业需求旺盛,看好CNC设备未来的稳健增长。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柊镜

2021版工业物联网行业报告

我国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附报告目录)1、工业互联网概述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及人的网络互连互通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及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安全三大要素构成。其中,“网络”是工业系统互联和工业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数据在生产系统各单元之间、生产系统与商业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无缝传递,从而构建新型的机器设备有线与无线连接方式,支撑实时感知、协同交互的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网络包括网络互联和数据互通两个层次。数据互通是指数据和信息在各要素间、各系统间实现无缝传递,异构系统在数据层面能够相互“理解”,从而实现数据互操作与信息集成。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工业互联网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工业行业的稳定发展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互联网直接面向工业领域。2010年-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保持7.52%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317,109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2.00%,我国工业行业的稳定发展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放缓等挑战。2009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2,244元,2019年增长到90,501元,十年内城镇就业平均工资增长180.68%,复合增长率为10.87%。劳动力成本的飞速上涨带来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放缓等问题,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急需进行转型升级。2015-2019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放缓资料来源:普华有策3、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抓手我国较早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政策,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更是将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作为应对工业发展挑战、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抓手。2020年3月4日指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并于4月20日首次明确了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七大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我国经济调结构、补短板的改革背景下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工业互联网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稳固支撑。4、我国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工业互联网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行业间差异较大等问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于2017年发布报告显示仍有4.5%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尚未启动、22.7%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40.9%的企业处于逐步推进中。工信部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指出“2018-2020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起步阶段,对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神经中枢,在工业领域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市场规模在未来将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普华有策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为4145亿元,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到6100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同时,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地、下游领域的投资增长和数字化改造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市场空间有望加速,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未来三年将以1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到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960亿元。5、行业发展趋势(1)工业互联网通信将实现网络进一步融合传统的OT网络和IT网络相互隔离的网络架构对信息互通的效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工业设备和工业数据的增加,大数据分析对工业现场实时数据的采集需求提高,IT网络与OT网络将会走向融合。IT网络与OT网络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对支持高速率、高规格通信产品的需求。工业互联网业务对于生产全流程、无死角的网络覆盖需求,无线网络将进一步与有线网络融合,工业无线通信产品的大规模部署成为行业趋势,对工业无线通信产品的需求将随之增加。(2)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将支持更丰富的网络管理功能未来工厂内网络将能够根据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业务灵活调整形态,快速构建出生产环境。随着工业网络化深入发展,工厂内的网络管理都将变得复杂,新的数据互通和软件定义技术应用将提供网络系统的可呈现度,具备复杂运维管理功能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将得到更多应用。综上,工业互联网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将带来海量设备联网需求、大规模工业数据交换需求,“组大网”的趋势将对大速率、高规格、支持智能管理、智能运维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的需求将带来进一步提升。(3)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细分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未来总体在通信技术上将呈现大速率、高带宽、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在软硬件技术上将朝着更加集成,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更高,对工业环境适应能力更高的方向发展,具体如下: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细分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资料来源:普华有策整理报告目录:第一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概况1.1 工业互联网产业概述1.1.1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分析1.1.2 工业互联网与相关概念比较(1)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的关系(2)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关系(3)工业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4)工业互联网与两化融合的关系1.1.3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分析(1)工业互联网业务需求(2)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1.2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1.2.1 产业经济环境分析1.2.2 产业政策环境分析(1)产业相关标准(2)产业相关政策(3)产业发展规划1.2.3 产业社会环境分析1.2.4 产业技术环境分析(1)物联网技术发展分析(2)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3)大数据技术发展分析(4)互联网技术发展分析1.3 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第二章 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应用状况分析2.1 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2.1.1 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历程分析2.1.2 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2.1.3 全球工业互联网经济效益分析2.1.4 主要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1)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2)德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3)日本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2.1.5 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预测2.2 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2.2.1 工业互联网状态描述总结2.2.2 工业互联网发展历程分析2.2.3 工业互联网发展动态分析(1)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国家)(2)上海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地区)(3)黑龙江2025年实现“龙江智造”(4)青岛推广发展互联网工业(5)江苏工业企业集体“互联网化提升”2.2.4 工业互联网硬件市场调研(1)传感器市场发展分析(2)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分析(3)3D打印设备市场发展分析(4)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发展分析(5)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发展分析2.3 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应用状况分析2.3.1 能源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1)能源互联网发展概述(2)能源互联网发展模式分析(3)售电公司市场发展分析(4)智能电网市场发展分析(5)智能用电市场发展分析(6)能源金融市场发展分析(7)能源互联网发展潜力与趋势分析2.3.2 铁路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1)铁路互联网发展概述(2)铁路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3)铁路互联网应用案例分析(4)铁路互联网发展潜力与趋势分析2.3.3 国防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1)国防互联网发展概述(2)国防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3)国防互联网应用案例分析(4)国防互联网发展潜力与趋势分析2.3.4 工业互联网其他应用市场调研第三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之“网络”发展分析3.1 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框架简析3.2 工厂内部网络发展状况分析3.2.1 工厂内部网络发展现状分析3.2.2 工厂内部网络现存痛点分析3.2.3 工厂内部网络发展趋势预测3.2.4 工厂内部网络目标规划分析3.3 工厂外部网络发展状况分析3.3.1 工厂外部网络发展现状分析(1)传统互联网发展分析(2)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3)工业专用网络发展分析3.3.2 工厂外部网络现存痛点分析3.3.3 工厂外部网络与内容网络融合分析3.3.4 工厂外部网络目标规划分析3.4 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撑体系发展分析3.4.1 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撑体系概述3.4.2 工业互联网应用使能技术分析(1)应用使能技术现状(2)应用使能技术趋势3.4.3 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分析(1)应用服务平台发展现状(2)应用服务平台市场格局(3)应用服务平台发展趋势3.4.4 工业企业服务化集成发展分析(1)服务化集成市场发展现状(2)服务化集成市场格局分析(3)服务化集成市场发展趋势第四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之“数据”发展分析4.1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概述4.1.1 工业大数据的内涵分析4.1.2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功能架构4.2 工业大数据整体市场发展分析4.2.1 工业大数据市场发展周期4.2.2 工业大数据市场发展规模4.2.3 工业大数据市场竞争格局4.2.4 工业大数据市场趋势预测与趋势(1)市场趋势分析(2)市场趋势预测4.3 工业大数据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分析4.3.1 工业大数据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特征4.3.2 工业大数据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4.3.3 工业大数据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趋势4.4 工业大数据在网络化协同中的应用分析4.4.1 工业大数据在网络化协同中的应用特征4.4.2 工业大数据在网络化协同中的应用现状4.4.3 工业大数据在网络化协同中的应用趋势4.5 工业大数据在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分析4.5.1 工业大数据在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特征4.5.2 工业大数据在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现状4.5.3 工业大数据在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趋势4.6 工业大数据在服务化延伸中的应用分析4.6.1 工业大数据在服务化延伸中的应用特征4.6.2 工业大数据在服务化延伸中的应用现状4.6.3 工业大数据在服务化延伸中的应用趋势第五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之“安全”发展分析5.1 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概述5.2 工业设备安全市场发展分析5.2.1 工业设备安全市场发展现状5.2.2 工业设备安全市场格局分析5.2.3 工业设备安全市场发展趋势5.3 工业网络安全市场发展分析5.3.1 工业网络安全市场发展现状5.3.2 工业网络安全市场格局分析5.3.3 工业网络安全市场发展趋势5.4 工业控制安全市场发展分析5.4.1 工业控制安全市场发展现状5.4.2 工业控制安全市场格局分析5.4.3 工业控制安全市场发展趋势5.5 工业应用安全市场发展分析5.5.1 工业应用安全市场发展现状5.5.2 工业应用安全市场格局分析5.5.3 工业应用安全市场发展趋势5.6 工业数据安全市场发展分析5.6.1 工业数据安全市场发展现状5.6.2 工业数据安全市场格局分析5.6.3 工业数据安全市场发展趋势第六章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6.1 工业网络领先企业案例分析6.1.1 A(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1.2 B(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1.3 C(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1.4 D(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1.5 E(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2 工业大数据领先企业案例分析6.2.1 A(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2.2 B(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2.3 C(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2.4 D(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2.5 E(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3 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先企业案例分析6.3.1 A(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3.2 B(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3.3 C(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3.4 D(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6.3.5 E(1)企业概况(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3)公司运营情况分析(4)公司优劣势分析第七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分析7.1 工业互联网产业趋势预测分析7.1.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7.1.2 产业市场容量预测7.1.3 产业发展趋势预测(1)产业整体趋势预测(2)市场竞争趋势预测7.2 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潜力分析7.2.1 产业投资热潮分析7.2.2 产业进入壁垒分析(1)资质壁垒(2)人才壁垒(3)技术壁垒(4)其他壁垒7.2.3 产业投资主体分析(1)产业投资主体构成(2)各主体投资切入方式(3)各主体投资优势分析7.2.4 产业投资前景预警(1)政策风险(2)市场风险(3)宏观经济风险(4)其他风险7.3 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前景研究7.3.1 产业投资价值分析7.3.2 产业投资机会分析7.3.3 产业投资前景研究与建议第八章 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8.1 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结论8.2 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