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速途研究院: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调研报告牧渔人

速途研究院: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调研报告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资本寒冬下的一个特例。随着以滴滴为首的一大批企业在共享经济领域的成功,中国的共享单车市场在2016年也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2016年4月22日,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推出,标志着共享单车行业诞生。随后短短一年时间,市面上就先后出现了几十家共享单车企业,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入局者,累计吸引了数十亿风投资金。速途研究院通过对共享单车市场发展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并配合数据调研结果,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态势。共享单车潜力巨大,全年市场规模逼近25亿我国的公共自行车市场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7-2010年,政府主导将兴起于国外的公共单车模式引进至国内,在各主要城市进行投放,均为有桩单车;2010-2014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段主攻单车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例如国内老牌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商永安,但单车仍以有桩为主。2014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摩拜单车2015年正式成立,同年开始试运营;并于2016年4月在上海投放单车,标志着“共享单车”这一新兴事物的横空出世。在摩拜的带动下,最初局限于北大内部的OFO于2016年底走出校园,开始向多个城市积极扩张。此外,酷骑、哈罗、小蓝等共享单车品牌也相继创立。国内公共自行车市场逐渐形成了有桩与无桩两种服务形式并存的格局。速途研究院统计了无桩共享单车诞生至今的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8.3亿元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或将增长至24.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6%;到2019年,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共享单车用户规模持续上行 争夺大战全面打响共享单车用户的规模方面,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激增至1886.4万人,预计2017年,我国的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将逼近5000万。而到了2018年,我国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或将突破一亿,到了2019年将会增长至2亿。就目前来看,摩拜单车与OFO两家企业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且市场份额显著高于其他品牌。两家公司均宣称,其用户量已达到数千万量级。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单车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城市市场作为发力点;而OFO一开始局限于北大校园、专注于校园市场,2016年底开始走向社会。速途研究院认为,这决定了两家公司的用户群存在明显差异:摩拜单车以城市白领为主力用户群,对于品牌、品质和安全更加看重,用户黏性较高;OFO以学生群体为主力用户群,更偏向价格敏感型,因而对于促销和“免费”有更高的认同度,但品牌忠诚度较低。单车APP累计下载量排行 摩拜OFO高居前两位速途研究院通过对包括360手机助手、应用宝、百度应用平台等7家知名Android软件分发平台(不包括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公开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单车APP累计下载量排行榜。其中,摩拜单车以5719万次的累计下载量夺冠;第二名OFO累计下载量为3303.5万次,与第一名差距较大;而之后的永安行、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哈罗单车等,都以近似同样的差距落后于前一名。企业加大车辆投放规模 摩拜OFO遥遥领先共享单车的投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在用户有用车需求时,需要耗费多大的时间成本去寻找车辆,会直接左右用户对服务厂商的选择。因此,各大共享单车企业都在加速布局,不断扩大车辆投放规模,以博取用户。根据各大共享单车平台公布的数据,摩拜单车目前在市场上投放了超过365万辆智能共享单车,单日产能超过10万辆,占全球自行车产能的45%。其中,北上广深蓉等五大城市的投放量均超过20万辆,北京超过30万辆,覆盖密度行业居首。另一方面,OFO投放了250万辆,永安行和哈罗单车分别投放了80、70万辆,酷骑单车投放了10万辆,小蓝1.1万辆,由你5000辆。可见,摩拜和OFO两家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动权。覆盖城市数量:摩拜52城OFO46城调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摩拜覆盖城市为52个,城市数量行业第一;计划今年覆盖全球100个城市。OFO紧随其后,为 46个城市。而其他企业的覆盖城市则相对较少,分别是酷骑30城、哈罗16城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济南和泰安、四川德阳等地,OFO曾多次出现未经批准就将车辆投放至某城市当地市场,最终车辆被没收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单车城市扩张面临的潜在风险。各企业日均订单量差异明显 领头羊之争结局初现根据各家公开数据显示,摩拜单车日均订单量超2000万单。OFO日均订单量为1000万。此外,哈罗单车日均订单320万,小蓝单车日均订单100万,与第一名的差距颇为明显 。基于日均订单量、用户规模、交易规模、车辆规模和地域规模等多方面的数据,速途研究院综合得出各家市场份额状况。数据显示,共享单车行业内,摩拜单车的市场份额达到56.56%,OFO位列第二为29.77%,永安行、由你单车等其他企业则瓜分了剩下13.67%的市场。主流共享单车企业媒体关注度对比对比各个品牌的媒体关注度,通过对比截止到4月20日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两个数据来综合考量。百度指数能够反映PC端网民的关注度,而微信指数则可呈现移动端网民的关注所在。数据显示,摩拜单车的百度指数为42862,微信指数为745万,排在首位;第二位是OFO,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均不足摩拜的一半。永安行、酷骑、小蓝、哈罗、由你等单车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均不算太高。共享单车品牌认知度、好感度调查针对用户对共享单车的品牌认知度和好感度两个维度,速途研究院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获取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在5001名受访者中,知道摩拜单车的占到了24.3%,将近1/4,OFO认知度为19.4%,不足1/5。酷骑、小蓝、哈罗、由你等单车品牌的认知度均不足5%,最高的也仅2.9%。用户对于共享单车的好感度方面,摩拜单车再度领先。从用户的反馈来看,OFO极高的损毁率和复杂的机械式密码锁是其屡遭诟病的症结所在。此外,近日发生的儿童骑OFO不幸被卡车碾压致死的恶性事故也影响了OFO在用户心中的好感度。市场上共享单车的厂商甚多,有些受到资本青睐,有些获得了用户的追捧,亦有厂商在边缘垂死挣扎。从上述报告来看,可以预见,共享单车的市场可能也会延续共享出行的逻辑方式,千帆竞逐之下共享单车或将走向强强联合。对于行业而言,市场会通过各平台的调整,朝着更有益、合理、规范的方向发展,共享单车平台需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的方式争取用户关注,整个行业将进入到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中,而用户无疑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坏东西

领骑报告:2018上半年共享单车消费者调查分析报告

图片Qicycling2018年7月19日,领骑(qicycling.cn)发布《2018上半年共享单车消费者调查分析报告》(注:此报告原为给第三方参考报告)。总体来看,2018年上半年共享单车经历了自诞生至今最大的洗牌潮,大量中小共享单车品牌退出市场,委身美团的摩拜;风雨飘摇中的ofo;快速扩张的哈罗单车成为目前市场的三巨头。领骑历经两个月的时间,在领骑网网站和社媒群体中发布该问卷,共计获得有效样本2010份,现将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展示给用户,借此一窥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实际使用情况。图一:受调查者使用共享单车的频次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平时基本不用共享单车,每天必用和每周必用的高频次用户总共占到三分之一,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辅助交通工具。图二:每天必用共享单车用户的使用品牌分布而每天必用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使用摩拜单车的占到36.84%,后起之秀哈罗单车也超过了ofo小黄车约5%。图三:2018年以来受访者使用最多的共享单车品牌总体来看,小黄车ofo依托庞大的投放量,仍然占据2018年上半年的使用之冠,摩拜单车紧随其后与ofo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哈罗单车虽然与ofo仍有9%左右的差距,但已然跻身共享单车三强。其它品牌正逐渐湮没,目前可能对三强略有挑战的主要是滴滴系旗下的青桔和小蓝等品牌。图四:2018年上半年使用最多的共享单车品牌的使用频次分析每天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摩拜,稍微领先哈罗,超ofo 10%;每周使用频次哈罗胜过两位老大哥;每月和每年若干使用次的范围阶段里,ofo均为第一。图五:消费者心目中共享单车领域影响度最高的品牌有趣的是48.76%的受访者认为摩拜才是共享单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支持ofo的落后摩拜超过14%,至于哈罗单车使用量虽接近双雄,不过品牌影响力尚不能比肩。图六:不同使用频次的受访者眼中的品牌影响度在36.23%的非共享单车使用者以及18.84%的共享单车轻度使用者眼中,ofo是最具影响力的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和哈罗则恰恰相反,认可摩拜和哈罗单车的用户是共享单车使用者当中相对最频繁的群体。图七:受访者心目中目前共享单车市场的领头羊(主要指企业规模、企业实力)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摩拜单车是目前市场上的领头羊,可见在消费者心目中不是产品投放量最多就是最强的品牌,哈罗单车也以大约4%的小范围差距落后ofo。另有28.86%的用户投给了“差不多”。图八:产品质量或骑行体验摩拜能成为消费者相对认可的品牌也是因为较佳的产品质量或者不错的骑行体验,这方面哈罗单车也超过了ofo,同时也有接近两成的消费者认为都很差。图九:使用频次最多的产品中,质量最被认可的品牌使用ofo最多的用户有超过38%认可ofo,摩拜为21.53%;但是使用摩拜和哈罗较高频次的用户有高达三分之二对摩拜和哈罗抱有更高好感。图十: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整体印象观感持有正面观感的接近三分之一,负面为四分之一,接近一半人士对共享单车无明显好恶。图十一:不同使用频次用户对共享单车观感的倾向对共享单车印象偏正面的受访者使用共享单车频次较高,中性的略次之,不太使用共享单车的受访者多以负面看待。有超过20%每天使用共享单车的人群对它待以正面,而负面的同类型骑行者仅有2%。图十二:对各地政府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的措施是否认可今年以来各地政府陆续对共享单车实施限制投放政策,包括限制投放区域和数量等,对此受访者认可的接近四分之三,不认可的约占四分之一。可见乱停乱放已经成为用户对共享单车的诟病之一。图十三:对限制共享单车投放政策认可度的共享单车使用用户分布ofo的用户普遍对此政策不满意,摩拜用户相对支持限制政策。图十四:是否通过对共享单车的使用进而增加对自行车骑行的兴趣超过70%的用户没有因为共享单车而喜欢骑行。图十五:对骑行兴趣增加与否的用户分布共享单车对骑行爱好的转化率一般,三强中各有三成左右用户认为能通过共享单车来增加他们对骑行的兴趣。图十五:对骑行兴趣增加与否的用户骑行频次分布略值得欣慰的是增加转化率较多的是高频次使用者,而愈发讨厌骑行的多为较少骑行者,所以如果能长时间坚持高频次骑行,还是有相当部分的用户会成为自行车骑行的爱好者。图十六:用户以后是否会购买自行车虽然按照图十四来看超过7成的用户没有增加对自行车的兴趣,但也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以后会考虑购买自行车。图十七:对自行车骑行兴趣度和购买欲的对比对自行车兴趣增加的用户当中71%会考虑购买自行车,保持中性看待的用户中想要购买和不会购买的比例大致为6:4,而讨厌骑行的用户里67%不会考虑购买自行车。图十八:是否习惯和接受共享单车消失有64.68%的用户可以接受共享单车的消失。图十九:基于图十八,共享单车消失是否会买自行车如果共享单车消失,那么无论是否能接受,都会有6成左右的用户愿意购买自行车,其中不可以接受共享单车消失的用户会去买自行车的比例稍高于可以接受共享单车消失而考虑买自行车的用户。图二十:对共享单车的整体印象观感评价的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共享单车消失可以接受共享单车消失的消费者普遍对其是中性或负面评价,不可以接受共享单车消失的用户有52.11%对其是正面评价。图二十一:未来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共享单车仍然表示会继续使用的占比超过6成,但是高频次使用者小幅下降4%左右。图二十二:受访者目前使用频次和未来使用计划每天都使用共享单车的94.74%用户会继续保持高频次使用,每周和每月若干次使用的用户也流失不大。整体来说无论下半年共享单车会经历怎样的波折,用户流失情况处于可控之中,可见大部分受访者还是认可和习惯于共享单车的服务。图二十三:是否看好共享单车未来的发展有高达43.28%的用户不看好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这也为共享单车以后的发展敲响警钟。如何实现营收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未来都是他们所要考虑的议题。注:本报告调查范围覆盖全国,基于第三方“问卷星”技术支持和数据图形展示,共获得可靠样本2010份。

赵王

共享单车行业去泡沫,用户体验成企业竞争关键

12月10日,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体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伴随行业不断去泡沫,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出用户在高增长后趋稳、用户对单车骑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运维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等特点。《报告》显示,在经历前期的无序扩张后,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出现乱停乱放、押金挪用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也造成用户信任度降低等问题,再加上一部分用户因押金难退、坏车增多等问题转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共享单车的活跃用户从2017年7月起的1.25亿人开始回落,2018年用户规模稳定在9300万人左右。通过对稳定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习惯进行调查后,《报告》发现,居民区和交通站点周围,仍然是共享单车主要的使用场景;共享单车绿色环保、健身的特性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呈上升趋势。用户体验成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关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共享单车逐渐普及,现在的共享单车用户,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在使用中的实际体验来锁定共享单车品牌。换言之,在资本“冷静”后,共享单车企业也由当初拼数量,转变为拼服务、拼用户体验,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和红利,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比达咨询调研的数据显示,影响中国用户选择共享单车品牌的因素中, 2018年共享单车的骑行舒适度最能影响用户的选择,有超过5成(54.2%)的用户将骑行舒适度视作选择共享单车品牌的首要因素。报告插图一:54.2%的用户将骑行舒适度视作选择共享单车品牌的首要因素用户体验调研:青桔单车第一,摩拜、哈罗并列如果说共享单车的1.0时代的特点是资本“烧钱”,那么当下拼服务、重体验则预示着共享单车已进入2.0时代。在共享单车的下半场,各家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希望用更好的体验来吸引、留存用户。为了让用户更便捷的找到共享单车,各家企业都在尝试利用交通大数据,实现共享单车的精准投放。《报告》显示,2018年用户对寻找单车容易度体验中,摩拜单车投放时间较早,早期投放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运营难度,很难做到即时调度和维护;OFO则在与摩拜过度后,服务质量、用户体验上投入不足,整体服务运营水平下滑。青桔单车借助滴滴出行在数据方面多年积累的优势,通过分析和预判城市短途出行需求点和时间段,提高共享单车运营效率;哈啰单车在与永安行合并后,精细化布局深耕三四线城市,在中小城市占优。报告插图二:共享单车用户更注重骑行体验,青桔单车评分最高另据《报告》显示,在针对用户骑行舒适度满意度的调研中,摩拜、OFO、青桔以及哈罗单车分别得到35.6、35.4、36.2和35.6分。市场最晚入局者青桔单车,在充分吸取“前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性推出优质产品,提高用户骑行舒适度,获得第一名,摩拜、哈罗并列第二,OFO垫底。一线城市高峰期无好车可骑共享单车前些年的野蛮生长,造成了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挤占公共资源的状况,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在经历了市场过度竞争、无序投放后,总量控制和“禁投令”给了政府和企业一个缓冲之机,监管和平台也进入磨合期。这期间,共享单车企业开始加强对单车的运营、管理力度,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合理规划投放时间地点,提升运维效率。比达咨询在对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随机调研中发现,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运运维满意度较此前进一步提高。《报告》显示,青桔单车(包括滴滴托管的小蓝单车)在单车停放秩序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北京、成都、昆明、南昌等多地政府部门“点赞”。以成都为例,青桔单车在主管部门的考核中,6个月(3、4、5、6、9、10月)名列全市第一。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尽管目前共享单车仍存在投放运营不协调问题,但超过四成的用户仍建议增加投车量。报告插图三:超四成用户呼吁增加投车量另据媒体公开报道显示,包括上海、深圳、广州、北京4个一线城市在内,全国共有12个城市先后宣布暂停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但在高峰期,上海、广州等城市却出现“好车难寻”局面。针对该问题,接受调研的用户建议,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更加合理规划,增设维修点,增加维修人员,提高车辆维修速率与质量,保证单车的安全、舒适性,配合城市管理部门保持城市秩序;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清除无法使用、破损的共享单车,及时清退已无运营、维护能力的企业;用户自身也需要增强爱车、护车意识,有序、按规停放。

老铃铛

共享单车行业就业报告发布:运维岗位为更多零就业家庭提供机会

央广网北京4月9日消息(记者佟亚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带动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最新发布的《共享(电)单车平台人力资源组织现状和特点研究报告》显示,共享单车行业为更多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在调研样本中,近五分之一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共享电单车部门从业者家庭为零就业家庭。这份由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课题组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共享单车的运营和维修等工作内容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门槛低、技术技能学历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如线下换电池、维修、调度等现场操作人员,以及线上平台建设、程序设计管理等技术人员。根据报告对美团单车进行调研的样本数据显示,39.9%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学历为初中;38.42%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36.21%的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的学历为高中或中专;仅有5.91%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6.9%的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拥有本科学历。此外,共享单车企业也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报告中显示,在进入共享(电)单车平台工作前,有19.7%的共享电单车部门从业者,42.1%的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为个体户、打零工、从事自由职业或者自主创业,工作时间不规律、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不稳定等问题得以解决。图为报告所显示共享(电)单车各部门从业人员属于零就业家庭的比例报告研究发现,共享(电)单车平台运营与维修团队从业者主要以外地农业户口从业者为主,包括相当一部分农村零就业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即仅靠一人工作支撑全家生活的家庭。在调研样本中,19.7%的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22.22%的共享电单车部门从业者家庭为零就业家庭。图为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就业困难人员比例其中,单车维修部门的就业困难人员最多。约55%的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为就业困难人员。报告显示,单车维修部门一半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人员,约21%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约21%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神动于外

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及用户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  1. 共享经济风口来袭,以租代用冲击传统消费观;  2. 中国市场成为共享经济发展沃土,动力强劲,表现亮眼;  3. 细分领域百花竞放,出行场景稳坐共享第一名;  4. 消费者参与度较高,但对信任安全问题仍忧心;  5. 新思路呼唤新模式,共享经济扩大想象空间。  1、全球共享经济行业发展概述  什么是共享经济?  商业实践中,共享经济概念得到进一步探索和延伸  共享经济的概念在诞生之初,强调的是大量闲置资源的相互流通,这一行为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抑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目的在于寻求供需平衡,减少产能过剩的危机。但当这一概念演变为真正的商业模式后,以往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共享,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诸如信任、服务标准化、资源限度等一系列的阻碍。于是在商业环境中,共享经济的概念逐渐延伸至B2C自营(例如分时租赁)、C2B(例如手机回收)、C2B2C(例如二手服装寄售)、B2B2C(例如服务众包)等形式,本质上还是强调“使用而非拥有”的核心,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环境  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将成为发展共享经济的沃土  2015年全球共享经济规模为2519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33%。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千禧一代的崛起、消费特征的服务化转变以及互联网巨头搭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因素,预计到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将达2300亿美元,占比超4成,年复合增速高居54%,将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领军力量。  出行共享问鼎估值榜首,中美市场遥遥领先其他经济体  据2016年11月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共享经济领域有32家企业入选。其中金融领域以7家企业的数量领先,其次分别是出行、物流、空间共享等。共享经济领域企业的总估值超过2314亿美元,其中出行领域估值1169亿美元,占据绝对优势,Uber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具体到国家来看,中美两国分别以12家和11家企业数量的绝对优势领先其他经济体。  3、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共享经济行业产业链图谱  美中领跑全球出行市场,滴滴、Uber双雄并立  2012-2016年,全球线上叫车市场集中在美国、中国、印度、德国、新加坡等国,主要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崛起的人口大国。其中美国占比接近4成,居于其次是的占比16%的中国,两者之和超过50%,领跑全球出行市场。与此对应的企业融资情况,同样呈现双雄并立的局面。滴滴和Uber的融资金额占据绝对优势。但随着其他出行共享平台的崛起,投资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出行共享:两种解决方案  随着共享概念在商业化领域中的延伸,也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常出行经济、环保的诉求,目前出行共享领域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平台模式,即由个人车主或传统出租车公司提供车辆对接需求方,平台扮演的是交易撮合的角色,代表企业有滴滴出行、嘀嗒拼车等。另外一种是分时租赁。即由企业主自行研发或购买车辆,租用给需求方使用。区别于传统的分时租赁,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租赁搭载了移动互联的信息化优势,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车辆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高效便捷。代表企业有Car2Go,盼达用车等汽车共享,以及摩拜单车、ofo等单车共享。  传统车企、新兴势力分庭抗礼,竞逐分时租赁市场  目前,分时租赁市场主要分为汽车分时租赁和单车分时租赁。从主要参与方的角度来看,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创业企业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开疆辟土。汽车分时租赁领域中,主要参与方有戴姆勒、盼达这样的传统汽车厂商、也有首汽租车、宝驾出行这样的租车平台,创业企业途歌也通过资源共享参与其中。另一边的单车分时租赁市场,在摩拜、ofo两家创业企业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互联网巨头阿里、老牌车厂永久自行车、公共自行车运营商永安等也纷纷加入战局,将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向新高度。  空间共享:两类消费场景  空间共享根据消费者实际用途又分住宿共享和商业空间共享两类消费场景。住宿共享中,通过C2C的个人提供闲置房源或者B2C的企业自行购置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公寓服务。代表企业有Airbnb、途家、小猪短租、木鸟短租、you+青年公寓等。与此同时,创业热潮催生了商业地产的需求,但由于初创企业往往呈现小型化、移动化的特点,原有的写字楼租赁方式,价格昂贵,成本太高。因此出现了以单个工位作为最小标准化空间的出租模式,代表企业有WeWork氪空间、SOHO3Q等。  空间共享 - 住宿场景 C2C vs B2C  类似出行领域,市场中的共享企业,根据房源的不同,分为C2C模式和B2C模式。前者由个人业主提供闲置房屋资源,平台承担中介商角色。优势在于房源丰富,个性化突出。但标准化程度低,加上国内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给平台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代表企业有小猪短租、住百家等。另一种房源来自地产开发商、房屋中介等。平台通过统一装修管理,提升标准化程度,用户体验有保证,但相对较重的模式使得成本较高,发展速度受限。代表企业有途家、安途等。这两种模式在后期发展中,针对自身弊端,逐渐有融会贯通之势。  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中美发展背景差异明显  目前住宿共享领域处于行业监管的灰色地带,法律依据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行业本身在发展中也存在对用户体验关注不够,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痛点。对比中美发展背景,国内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且不同于海外酒店价格昂贵的特点,国内大部分的经济型快捷酒店,拥有标准化设施和服务,价格低廉,将成为住宿共享企业的有利竞争对手,但随着城市地产租金增加,连锁酒店价格上的优势会有所下降。另外,从供给端来看,由于国内的房源结构、房屋结构特点,导致住宿共享的房源数量、多样化方面有欠缺。最为关键的是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决定国内住宿共享市场今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充电宝共享:三种解决方案  继单车共享之后,充电宝共享成为目前最吸金的投资领域之一。2017年3月底至4月上旬,腾讯、金沙江创投、IDG资本等超过20家资本巨头纷纷入局,融资金额接近3亿元。所谓的充电宝共享是指企业定点投放充电宝租赁设备,用户支付一定金额后即可快速借到充电宝,使用完毕后定点归还。目前该领域一共有三种解决方案——大机柜(移动场景下的移动共享)、小机柜(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和桌面式(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  方便安全的背后是资金实力、团队经验和研发能力的体现  充电宝共享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使用门槛,使用户自然融入到消费场景当中。将使用过程拆解来看,即消除或减弱押金及产品获取/归还方式等,对用户消费造成的阻碍。前者可以通过芝麻信用分解决。后者则由网点密度决定,即企业能否进行场景的快速拓展和铺设,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团队经验做支持。除了使用便利,产品的安全保障也是用户担心的重点,包括产品和信息两个维度,这又是对企业研发能力和供应链基础的考验。与单车共享类似,充电宝共享也是通过押金、租赁费用、广告等获得收益。因此,从盈利模式角度来说,网点铺设的密度以及单点效率的提升同样是企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重点。  4、共享经济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   单一领域走向生态化布局,多样化场景增加变现途径  共享经济发展至今,企业逐渐从单一领域的深耕走向更大范围的生态化布局。例如出行共享,在传统的线上打车、租车场景上,又延伸出汽车金融、新车销售及车后服务等。直播平台也从单纯被动的内容传播,走向内容制作,主播培养,互动传播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多样化的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同样增加了企业变现的途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广告收入占据企业大部分的收入来源。如今,金融、电商、佣金、其他增值服务等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纯共享还是分时租赁,资产性质和商业模式相匹配  由于商业实践的需求,共享经济已由人人共享的纯平台模式,逐渐分化成偏C2C和偏B2C的两类。偏C2C模式下,企业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扩张速度快,难点在于两端消费数据都需要打通,获客、黏性、管理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难点。偏B2C模式下,产品经过统一标准化,易于广泛铺开,并降低管理难度。但随之而来的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高,地域扩张速度受到限制。两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前者适用于重资产场景,后者适用于轻资产模式的运营。

桂心

2018共享单车行业盘点共享单车出行已成日常生活方式

报道:影响共享单车用户决策的核心因素主要在产品的功能层面。近日,哈啰出行发布《2018共享单车行业报告》,该报告委托全球知名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执行完成。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出行已成为用户日常的生活方式,休闲时用车是用户占比最多的使用场景;高学历年轻上班族是共享单车的主要用户,中小城市成为近半年内主要用户的增长来源,而好骑成为共享单车品牌致胜的核心因素。在各个品牌使用者中,哈啰单车在“好骑”这项得分最高。本次调研尼尔森选取全国28个城市和区域共计3400个共享单车用户样本,主要采用定性、定量问卷调研等方法。共享单车出行已成为日常生活方式共享单车越来越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出行方式。报告数据显示,用户认可共享单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且对共享单车的使用需求较大,被访者平均每周使用共享单车超过5次。有意思的是,在拥有自有汽车的共享单车用户中,一半以上用户平均每周使用共享单车超过4次。共享单车成为他们灵活出行的重要补充。休闲时用车逐渐成为用户占比最多的使用场景。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在去超市、卖场、购物中心、随便逛逛、聚餐聚会等休闲场景时使用共享单车,其中女性与16-25岁的年轻人占比略高;通过骑行来运动健身的比例为45%。尽管如此,上下班仍然是用车频次第一的场景,人均每周使用频次可以达到3.19次。超五成用户为上班族哈啰数据显示,单车用户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超过65%年龄在21-35岁之间。在本次受访中,21-25岁的用户认为共享单车新鲜时髦,代表了年轻与活力,31-35岁的用户则更多把共享单车当作减肥锻炼、健康生活的工具。超52%的共享单车用户为上班族,其中有63%的受访者拥有大学学士以上的学位。中小城市是近半年主要用户增长来源近半年以来,共享单车的用户增长在四五线城市较迅速(23%为近半年新增用户),明显高于一线城市(12%),四五线城市的用户更肯定共享单车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且认为使用共享单车是一种环保的出行方式。但对于一线城市用户而言,面对过度投放的共享单车,他们表示会更关心共享单车的旧车处理和社会管理等问题。好骑是共享单车品牌致胜的核心因素该报告还发现,影响共享单车用户决策的核心因素主要在产品的功能层面。受访者最看重的功能因素是产品是否好骑,其次是车辆是否足够多。相对而言,影响决策的情感类因素较弱,但品牌是否安全可靠和人性化依然会对用户选择产生一定影响。超过61%的受访者在提及新品牌尝试的原因时,认为更好骑是其尝试新品牌最大的动力,其次则是价格便宜或者有一定优惠力度(59%)。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年轻人来说,外形好看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48%)。报告显示,基于各品牌的试用者(过去6个月使用过该品牌的单车),其中71%哈啰单车试用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哈啰单车;且有57%的哈啰单车试用者表示哈啰单车是自己最喜欢的单车品牌;不仅如此,最愿意推荐的品牌也是哈啰单车,占比达60%。(文章来源:投中网)

彼正正者

艾媒发布2020年共享电单车研究报告 安全建设成市场拓展关键

随着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2019年4月15日落地执行,共享电单车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安全管理建设成为市场拓展的关键。本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共享电单车安全管理专题研究报告》主要聚焦于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安全管理建设,对用户的安全体验以及平台安全建设进程展开分析,并探索中国共享电单车行业安全建设路径。5年后,共享电单车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亿元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的聚集, 城市公共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共享单车市场培育下,针对3—10公里中短途两轮出行需求提升。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共享电单车应运而生。共享电单车,即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又称共享助力车、共享电动自行车。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数量已超过100万辆。未来五年,随着各大平台稳步推进共享电单车投放布局,用户共享电单车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共享电单车投放车辆可达到800万辆,收入规模将达到200亿元。用户安全成行业发展关键作为共享电单车运营的重要环节,用户的安全建设成为行业安全管理建设不可缺失的部分。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共享电单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近四成用户表示车辆容易出现打滑、刹车失灵问题。此外,电池安全、骑行人安全意识薄弱、道路交通安全等也较为突出。2018年5月,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发布,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执行。新国标将安全性放在首位,从整车安全、电气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相较于民用电动车而言,共享电单车在车辆标准、电气安全、骑行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优势也逐步展现。相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单车行业起步较晚,行业标准尚未明确。在此背景下,随着新国标的落地执行,共享电单车有望以新国标为重要参照,从车辆性能、电池管理、骑行者安全管理等层面展开安全建设。此外,针对共享这一特殊使用场景,共享电单车运营商也需结合入驻城市的消防安全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基层场站建设和管理方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在人身安全建设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也将成为更重要的安全建设要点。青桔电单车安全管理综合实力行业领先共享电单车运营商主要从硬件技术、电池安全、场站建设运营以及用户安全建设四个核心要点逐步完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目前,青桔电单车、美团助力车等主流共享电单车平台,其运营车辆普遍获得新国标及3C认证。此外,在新国标要求基础上,主流共享电单车平台还在进一步提升自身产品安全标准,以新技术运用提升车辆安全性。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硬件技术安全层面,青桔电单车以4.3的分值占据首位。青桔电单车自主建立APQP分级递进式开发流程把控产品质量,在硬件设计上引入“失效安全概念”,实时识别各功能模块工作缺陷,并依托BMS电池控制系统、滴滴智能安全充电柜以及滴滴电池综合管理平台,多维度管控电池电力安全。在场站建设方面,青桔电单车表现突出,不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城市模型制定了《场站选址、改造以及管理标准》,同时配备了自上而下的专职安全人员,在消防应急处理上设置青桔mini消防站,与消防联合输出个性化、实战化的青桔场站应急预案。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安全管理综合实力方面,青桔、美团、哈啰为电单车平台管理综合实力前三位,并和后几位的电单品牌得分拉开较大差距。

橙路

共享单车就业报告:运维岗位为失业及就业困难人员带来新机会

记者 | 陈晓珍1近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课题组联合发布了《共享(电)单车平台人力资源组织现状和特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共享单车的运营和维修等工作内容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门槛低、技术技能以及学历要求也相对较低的岗位,如线下换电池、维修、调度等现场操作人员,以及线上平台建设、程序设计管理等技术人员。其中,通过对美团单车进行调研的样本数据显示,39.9%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为初中学历,38.42%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36.21%的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为高中或中专学历,仅有5.91%的共享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和6.9%的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拥有本科学历。报告称,共享单车也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数据显示,在进入共享单车平台工作前,有19.7%的共享(电)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是个体户、打零工、从事自由职业或者自主创业,而该比例在共享(电)单车维修部门的从业者中达42.1%。相较于有固定单位的就业人群,这部分人群的工作时间不规律,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不稳定。同时,共享(电)单车运营部门也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失业或无工作的就业者,包括部分退休人员重新就业,不仅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也为解决社会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数据显示,共享(电)单车运营与维修部门从业者中,约38%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失业人员占比25%。报告研究也发现,共享(电)单车平台运营与维修团队从业者主要以外地农业户口从业者为主,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农村零就业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即仅靠一人工作支撑全家生活的家庭。其中,在共享(电)单车运营部门的从业者中,家庭为零就业的从业者占比19.7%,而在共享(电)单车维修部门的从业者中,该比例达22.22%。共享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就业困难人员比例报告称,单车维修部门的就业困难人员最多。数据显示,约55%的单车维修部门从业者为就业困难人员,其中,26.32%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人员,21.05%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21.05%的就业困难人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在单车运营部门从业者中,城镇“40、50”失业人员占比31%,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人员占比16%,12%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正如报告指出,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所带动的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正在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事实上,据界面职场查阅,2017年正是共享单车开始在全国各个城市蔓延覆盖之时,同年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也显示,共享单车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其中,共享单车带动了智能锁制造企业50%的就业岗位。不过,2020年疫情的发生使灵活就业开始走俏,数字经济的兴起也为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共享单车带动的运维岗位则成了灵活就业者的重要选择。

赵衰

自行车行业报告:市场规模达1838.1亿 本土品牌利润率低 中高端市场转型空间大

受2020新冠疫情刺激,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自行车这种集代步、健身、娱乐、时尚于一身的器材将备受大众欢迎。对此,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2021年中国自行车产业市场趋势与头部企业布局研究报告》主要从2020年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情况和2021年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特别关注到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中路股份、信隆健康等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结合对2020名用户的问卷调研,对行业总体发展趋势进行解读并深入研究其商业运作模式,预测2021年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运营模式。市场规模达1838.1亿元,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完善在1995年前后,随着中国公共动力交通的普及,自行车的保有量不断下降,到2004年左右,各地放开对自行车的限制,自行车的产量随即有大幅度的跃升,自行车逐渐成为民众流行的出行方式,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波动。同时,共享单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拉动自行车企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排挤了部分自购自行车民众的需求。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约1589.3亿元,2019年为1838.1亿元,预计到2020年自行车市场规模达到1852.7亿元以上。此外,2017年中国自行车产量、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60%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口的自行车当中有70%以上都来自中国。目前,中国自行车产业链已较为完善,以自行车品牌制造商为核心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自行车零部件及衍生装备产品制造企业,以及一些高科技的自行车车载设备的制造商;下游主要是自行车整车销售企业、相关零配件销售企业,以及城市公共单车服务领域,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提供平台服务的企业,如共享单车APP,运动信息管理平台等。上游方面,2019年,随着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模式的诞生,自行车产业的上游业态也不再仅仅是零配件制造、相关装备的生产企业,更是扩展了新技术车载设备的生产企业、以及跨界的新技术开发企业。下游方面,其呈现出多模式并行发展的趋势,包括品牌制造企业的专卖店与二级卖家、品牌制造企业代工生产的共享单车和市政单车、平台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各类单车出行APP、以及跨界融合的商业模式,如“体育+旅游”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骑行文化的发展,作为通勤的自行车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作为体育竞技的自行车市场在现阶段渐渐显露出巨大的增长空间。多元的业态发展模式一方面迎合了消费者日益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搭建了自行车行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有利于刺激自行车的需求增长以及促进自行车企业产能释放和转型升级。行业进入发展成熟期,提高服务技术水平或成破局关键如今,中国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形成了包括长三角产业基地、天津自行车产业基地、深圳自行车产业基地的三大产业基地,这三大生产基地含1600余家企业,产量占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的九成以上。另外,在2017年,自行车制造商的收入受共享单车的需求变化影响有较大的波动,一方面说明自行车行业已经成为一个买方市场,自行车的产量供过于求,自行车制造企业的营收受下游需求的影响很大,下游购买者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自行车行业的集群发展,一方面形成规模效应能带动整体行业的前进,另一方面,这会拉大一线与二线品牌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会加剧行业内竞争。而当行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同类竞争企业数量大,这就更看重企业的渠道控制能力,导致既掌握成熟销售渠道,又有强劲资源整合能力的新进入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传统的自行车企业在2019年前三季度的利润率均处在较低甚至亏损的水平,而主营自行车系统信息技术服务的永安行的收益率表现较好,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在未来也许是自行车企业突破白热化竞争市场,获得较高利润率的策略之一。本土品牌利润率低,中高端市场转型空间大利润率方面,低利润确实是目前行业的困境之一。国内的自行车行业已完全市场化运作,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国内竞争企业数量众多,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行车行业发展迅速,加大了中国的同类中低档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等掌握着高端产品市场,构筑高端市场较高的技术壁垒,导致中国大部分自行车自能依靠降低利润来获取市场。如此一来,利润低与竞争力恶性循环。国内自行车的内需巨大,但是行业竞争白热化导致许多企业被拉入价格战的漩涡之中,其中的中小规模企业在这个过程被迫淘汰,而规模较大的厂商又由于利润水平低,对新产品的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行业技术水平更显速度较慢,在与国际品牌厂商竞争中渐渐失去优势,形成恶性循环。那么,企业要想脱离中低端市场低价竞争的漩涡,争取技术壁垒较高、外资产品竞争强势,利润较高的中高端自行车领域,就需要采取差异化、品牌化的战略方向,不断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而挖掘自行车高端市场领域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同行与之竞争的门槛,同时也能扭转在中低端市场获利较低的局面。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都加装在自行车车体上,从整个外部大的环境来看都有助于自行车市场的快速升级发展。来源: 艾媒网

红舞鞋

共享单车用户体验报告出炉:一年减少3000万人 高峰期无车可骑

提到共享单车,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大街小巷等公共区域内停放的或黄或蓝的单车。这种以分时租赁的单车,解决了我们从地铁、公交车站到居民区、商业区或校园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过,从2017年7月起,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开始去泡沫,乱停乱放、押金挪用、乱收费等问题突出显现。与此同时,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退出市场。那么,共享单车行业到底怎么样?现在的活跃用户还有多少人?使用中普遍的问题又有哪些?12月10日,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了《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体验报告》。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比达咨询公司位于北京,自以来一直致力于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和研究,并从2013年开始将重心投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而《报告》显示,伴随行业不断去泡沫,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出用户对单车骑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运维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等特点。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共享单车相关补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使用频率明显下降。仅仅一年时间,活跃用户减少了约3000万人从2017年7月开始,随着媒体曝光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押金挪用、乱收费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关注到共享单车行业。并对此衍生出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和用户信任度降低等问题。由此带来的影响,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来说是巨大的。上游新闻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2017年11月和12月份,共享单车活跃用户明显下滑。据统计,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押金和安全等问题引起的,并使用户转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还有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从2018年开始,共享单车涨价,导致部分用户卸载了APP。从2017年7月开始到2018年7月这一整年的共享单车活跃用户数呈现出了明显下滑的趋势。从2017年的12504.3万人到如今的9171.2万人,活跃用户减少了约3000万人。与此同时,共享单车使用频率也在下降。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补贴逐渐停止、行业积攒的问题爆发,2017年有24.3%的用户每天至少2次使用共享单车出行,但这一数据在2018年下降至18.2%。反之,每月使用10次左右的用户从2017年的42.4%上升至2018年的48.4%,平均每月1-5次用户也从2017年的4.8%上升到2018年的8.7%。除了用户数量,共享单车的质量也被诟病。《报告》通过调研发现,曾经在各地被塞得铺天盖地的共享单车,如今想找到一辆好用的却要“拼人品”了。接受比达咨询调研的用户中,超过四成用户希望共享单车企业能增加单车投放,满足高峰期出行需求。一线城市高峰期无好车可骑,四成用户呼吁增投在对共享单车用户进行抽样调查后,《报告》认为,影响中国用户选择共享单车品牌的因素从2017年以收费和查找容易度为主,转变为今年以骑行舒适度最能影响用户的选择。在2018年,有超过5成(54.2%)的用户认为骑行舒适度非常重要。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对于倡导绿色出行,缓解城市出行拥堵,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而言,却出现了数量锐减、市民“找车难”“刷车难”的窘境。不可否认,共享单车前些年的野蛮生长,造成了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挤占公共资源的状况,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很多麻烦,政府主管部门介入实行总量控制和“禁投令”。这一方面给了政府和企业一个缓冲之机,另一方面增量为零、存量不断减少,也最终导致了一些城市出现共享单车数量锐减。比达咨询在对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随机调研中发现,随着各地对共享单车管理的加强,企业更加注重自身运营和维护,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运运维满意度较此前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共享单车的投放地点、单车管理满意度,高于投放时间和单车维修。针对共享单车现存的问题,接受调研的用户建议,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更加合理规划,增设维修点,增加维修人员,提高车辆维修速率与质量,保证单车的安全、舒适性,配合城市管理部门保持城市秩序;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清除无法使用、破损的共享单车,及时清退已无运营、维护能力的企业;用户自身也需要增强爱车、护车意识,有序、按规停放。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