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以后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方向,你值得收藏!毋意

2020年以后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方向,你值得收藏!

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开拓新的征程。在黑暗和厄运的环绕下,传统金融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们也开始注重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没有理想投资回报的,以及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业务。很快,它们开始调整刻板的运营模式,使其更具创新性,来满足用户需求。事实上,在大多数加速器项目中,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信念几乎成为其信仰,目的就是有一天用户可以大声地宣布:“我已经获得了极佳的用户体验,这正是我一直期望的。”我个人认为,这是金融科技公司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种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以进一步让用户觉得,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工作,并且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远远超出了仅提供数字体验的范围。最初,投资界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潜力和它们带来的颠覆趋势持怀疑态度。但近期的成功案例和许多初创企业变成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等一系列事实,使得投资者也疯狂希望从下一个“微软”那里分得一杯羹。与“某款应用程序可以实现这一点”同义,很快就开始出现“这项业务有初创公司在做”。在5年内,许多初创公司的出现动摇了市场,它们通常会为会为金融业务提供某种既可以使业务更简单,也可以改变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初创企业内部的重叠开始增加,尽管有很广阔的竞争环境,但初创企业只能为特定细分市场中的小的企业提供服务,这一点必然如此。此外,有多家公司提供类似的功能,这导致行业内部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初创企业不能够兼顾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不能挑战传统金融公司。仅美国就有100多家支付类初创企业和50多家贷款类初创企业。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初创企业之间必然会陷入争夺客户的竞争。这样的后果就是少数初创企业获得成功,而多数初创企业濒临破产。后来,一些一度成为独角兽的初创企业也遭遇了“滑铁卢”。尽管如此,投资者依然对金融科技的投资热情不减,甚至在2018年第四季度有所增长。尽管有一些投资表现比较疲软的季度,也是因为一些初创企业业绩下降而偶尔出现投资下滑,但总体而言,市场情绪乐观。当然,金融科技行业正在迅速从这些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更正,并不断从中学习。挑战者银行和保险供应商引起的颠覆,让人们注意到了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的影响和威胁。因此,金融机构、大型零售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希望以与初创企业合作或收购初创企业的方式来扩大业务范围,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消除竞争。因此,成功的初创企业成了理想的收购目标,因为它们拥有客户基础、特有技术和专有引擎(如信用检索等)。许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收购最有前途的初创企业,以支持自身业务扩张。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急于以较高的收购价格来收购这些初创企业。尽管这些机构已经准备好支付大笔资金,但收购过程并不容易。已创立的初创企业不接受并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并可以尝试利用这些资金将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非被大型机构并购。这些大型金融公司很快意识到,利用早期融资参与初创企业比在晚期进行收购更有意义。此外,一些金融公司也在探索与初创企业合作,而不是仅为它们提供资金或控股。到目前为止,合作是最成功的方法,双方能实现双赢。合作伙伴关系通常包括向初创企业提供访问银行客户数据的权限,并与初创企业联合开发产品,或将初创企业产品(业务或技术)作为银行的单独产品引入。同样,财富管理公司也通过与初创企业合作,使用研究和评级引擎,从而在应用程序中提供传统服务,并通过与初创企业其他渠道的合作提供颠覆性服务。虽然迄今为止业界对金融科技公司仍持怀疑态度,但它们仍将长期存在,并在未来不断瓦解现有的金融体系框架。即使是在银行和保险高度成熟的国家,金融服务业长期以来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而像印度和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式的金融体系尚未普及。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技术将一同重塑传统金融行业,并形成新的业态。因此,从乐观主义者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公司对金融行业的影响等同于iPhone对整个音乐、电话和相机行业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悲观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点,那么这些创新可能会远远超前于时代,并可能会遭遇崩溃的命运,或者最终会像“掌上电脑”一样,在数十年后被改造成iPad。即使金融科技可能经历破产,但它的影响力足以让人们继续冒险进入这一领域并创造新的业态。

泰也

2020年金融科技的4个重点发展方向展望

2019年金融科技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跟据预测,金融科技的年增长率将很快达到24.8%,无论对于金融机构、投资者,还是用户,金融科技都将成为金融业未来的中流砥柱。跨入新的2020元年,结合现在的科技水平,金融科技将极有可能在四个方向加强建设和渗透,大展身手。一、区块链技术前途无量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金融科技行业的焦点。过去几年中,这些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行业的经营效率,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这些领域的潜在发展即将成为金融科技行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在2020年区块链技术仍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重头戏和战略高点。目前包括腾讯、蚂蚁金服、百度、金融壹账通等头部金融科技机构,都在近期加紧了区块链落地的动作,且均在“区块链+金融”领域争相布局。尽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客户服务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优势,但是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数据保护、网络安全和金融交易等方面广泛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的数字货币,在早几年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狂潮。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前景相对更有无限空间。二、传统银行转型开放式银行开放银行是指银行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将服务嵌入更多的线上线下场景,为不同的客户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银行以往的信息化进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开放银行不只是把银行业务搬到网上去,而是重塑了业务流程和底层技术架构,创造了更贴近客户的产品。场景生态、平台化服务、融合发展是银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大方向。目前不仅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民营银行,超过6成银行都在布局开放银行,这已然成为各银行之间竞争的战略高地。与此同时,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携手银行业,提供技术赋能,共建开放银行。全银行业积极探索以用户为中心、运用金融科技变革服务模式、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很多金融机构已经着手收购金融科技公司,或者与它们合作,金融科技的行业并购规模开始不断增长,而开放式银行将作为传统金融业向金融科技方向转型的典型代表。三、支付行业百花齐放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但是支付技术的创新将不止于此,人脸识别支付、指纹识别支付等种种概念已经开始展露头角,等待技术成熟之后向用户普及,它们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另外,我们也可能看到很多科技公司开始进入支付行业,它们将对现有的金融行业带来挑战。这些科技公司拥有完善的技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它们已经获取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2019年,网约车公司优步推出了Uber Money,社交平台脸书推出了Facebook Pay,它们都围绕着个人用户的支付行为,预计2020年会有更多科技公司加入这一行列。四、监管科技应运而生监管科技是指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改善金融行业内部的监管流程的方法。在2020年,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将和监管机构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加强合作,从而使监管科技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重点。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将改变金融科技行业的法规框架,为初创公司提供支持。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向社会公示了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总共包括6个创新应用项目,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10家机构。主要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涵盖数字金融等多个应用场景,旨在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等。最高层面已经开始积极部署,金融科技在金融监管方向领域也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研究金融公司的基本面?——浅谈银证保的研究方法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银行、券商、保险从不同维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在追求经营效率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大金融的财务报表构成不同于一般企业,我们如何研究金融企业的基本面、有哪些指标可以关注、在不同的市场行情阶段呈现什么属性。雪球联合机构间市场投资者教育基地请到了华西证券 非银金融组组长罗惠洲来聊聊银证保的研究方法,以下为演讲实录:各位投资者大家下午好,我是华西证券非银金融组组长罗惠洲,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大金融,我们按照银行、证券、保险的顺序来介绍一下这三个最重要的金融领域的业务模式跟实体经济的关系、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指标和投资策略。一般来说在经济下行周期实体经济比较艰难的时候,要么在经济极度繁荣甚至泡沫化的时候市场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就是金融不从事生产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确实制造业会生产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或者是消费类商品,但是金融是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实现了跨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价值的交换,提高了资产资源配置的效率,实际上能够通过市场的手推动资源向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加速流动,进而服务实体经济。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主要的金融领域来分析大金融的研究框架和当前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今天主要的内容,就包括业务介绍、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的因素,几板块的估值方法;观测指标,就是跟踪哪些指标可以帮你确定现在这个板块的水位;配置的节点,就是在怎么样的一个周期或者什么样的位置配置银行、券商和保险会是比较好的配置节点。另外就是优选标的,我们今天不推荐个股,但是我们会分享一下选择标的的方式 。首先来看银行,我们分析银行基本上就是像半个宏观研究员一样,银行被称为“百业之母”,因为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对资金有源源不断的需求,那银行则是持续不断地为实体经济、为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同时获取利润。我们从宏观经济到微观指标我们来便利银行的业务本质基本面、总量研究和估值框架。首先就是银行是现代经济当中货币供应的主体,央行提供信用基础,商业银行通过信用派生增加货币供应量,截止到今年7月末我国的流通货币是7.99万亿,基础货币是接近30万亿。商业银行通过信用派生提供了183万亿左右。不仅是信用派生,银行还为整个经济提供了流动性。我们看到其实从职能部门来讲,财税、央行和外管局都是会参与到流动性的创造过程当中,他们各自是通过实施财税政策、吞吐财政收支,央行则是通过货币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流动性。外管局是通过调解外汇帐款,影响基础货币量,当基础货币流入到金融体系之后主要就是通过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这种信贷业务,外汇、债券交易、类信贷业务进行信用扩张,然后把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扩大到M2。如果比较笼统的把M1看作是企业客户,把M2-M1准货币当做是潜在的购买力或者是投资需求的话,那资金的供需双方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实现了资金的流动,为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创造了流动性。银行在信用扩张和流动性提供的过程当中他的收益来源于系统性风险的承担和整个银行对于经济环境的预判。首先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他的收益就主要还是体现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在净息差收入,再加上一个中间收入,包括服务的佣金和一些费用。从宏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收益是来源于信用性风险的承担和经济周期的则时。承担了存款久期,小于贷款久期这样一个期限错配的风险,以及负债端无风险存款刚兑,资产端有风险贷款信用的一个空间上的配置风险。对于未来经济周期其实银行都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团队来研究当前所处在的经济周期的位置、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和监管取向,对这些都会有判断,他会根据这些判断来进行择时。比如说贷款投放的结构性调整。其实整个大金融的财务报表就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都和一般企业不一样,而且大金融里面银行、券商、保险还各自不一样。其实普遍会认为银行的研究会比较简单,因为每个人几乎都会去银行存款,包括贷款,企业贷款,觉得银行可能就只研究这两个指标就行,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再细致一些去看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话,其实能够帮助我们来研究或者是进行银行板块的投资。银行的资产类科目大概分为五类,包括:现金、信贷、同业、债券、非标。当中的风险收益的排序情况就像这个图里面的右侧。现金类的风险最低,信贷类业务的风险最高,如果看这个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块,负债科目大概可以分为五类,包括:客户存款,向央行借款,同业负债,发行债券和其他负债。负债类业务实际上贡献了银行近半数的利润,这里面占比最高的就是低成本客户存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高于存款成本的这部分实际上就是负债类业务给银行贡献的利润。我们可以从右边这个图看到,我国大中小型银行的负债当中存款占比最大,除了普通债、普通股以外,银行还使用了大量的夹层资本工具,这些工具的损失吸收特性不同,资本层次不同,偿付优先级也有差异,就是在这个上面的箭头表示的,偿付的优先级是存款高于普通债务及可转债,最后都会高于普通股。分析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就会把他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跟利润表的科目进行匹配。银行资产端贡献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端的利息支出的差构成了银行净息差收入。资产端的客户贷款业务带来的信贷成本是记入了资产减值损失。银行的盈利驱动因素主要就是净息差收入、非利息收入,主要就是手续费和佣金,也包括一些投资的损益、汇兑的损益。后面我们会详细的来分析这个净息差收入可以观测哪些指标,又有哪些宏观经济的因素会影响它。至于说进入到营业收入之后,影响他最终利润的就包括着业务以及管理费,因为银行的网点非常多,也会培养非常多的支部或者分支公司、分支网点的工作人员。整个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就是ROE。这里面其实银行是一个通过加杠杆来提高自己盈利能力的行业,净息差受到资产负债久期、存贷款结构、期限错配和风险偏好的影响,这里面也会有一些政策因素,比如说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推的利率市场化对于息差的缩窄可能对银行都是一个挑战,加息、降息以及营改增、价税分离都会对银行的净息差带来影响。杠杆要素是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情况有关。中间业务收入是主要受网点的数量、表外资产相关。这里面其实从2017年开始的资管新规,包括金融去杠杆,都会对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大类资管类的业务产生一定的制约。我们把流动性当作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生命线,流动性风险一般就是,虽然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是没有办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这样的风险我们把它称之为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风险。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来管理流动性,来管理存贷款的久期。安全性。因为商业银行属于负债经营,而且更多的会接触到储户的存款,那这一部分其实从储户的角度来讲他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或者说承担风险的预期是非常低的。大家把钱存到银行里,其实几乎没有考虑到将来取不出来的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安全性是银行的第一经营原则。安全性原则就要求银行首先要做好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其次要合理安排资产规模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国内企业融资现在还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经济体最大的债权人,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与我国GDP增速高度相关。有的时候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其实从下面这个图也能看出来,就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比如说今年疫情以来,其实能够看到经济形势放缓的时候银行的利润增速是会明显下降的,而且是稍微有点滞后于经济的走势。当国内经济形势复苏,银行是有望加速复苏,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估值上还是从业绩上会形成一个戴维斯的双击。社融环境其实对银行股的影响是通过这样的路径来实现的,就是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会导致企业资金流的回暖,它的经营情况也会有一个大幅的提升。整个产业链条的抗风险能力的增加会让银行的资产质量稳健向好,银行的业绩表现就会得到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跟银行股走势也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我们会把社融规模的增速看作是银行股走势的一个绿色信号。当社融环境企稳或者是改善的时期银行股其实是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刚刚讲了,从微观层面上来讲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还是存贷款业务的净息差以及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那我们看存贷款业务的净息差,它主要是从三个维度:量、价、质。宏观环境对量、价、质的影响都是怎么样的方向作用呢?这个主要是一个汇总图。当GDP增速升高的时候,企业盈利情况改善,资产质量提升。这样的话,从银保监会的一个要求还是从银行自身的资金管理上,他的准备金提取比例或者是规模都会有下降。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放贷,贷款规模就会有所提升。当然在经济回暖或者是复苏上升期间,企业他随着复工复产、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他的资金需求也在提升,贷款需求也在提升,所以贷款规模会受到准备金提取下降和贷款需求提升的双向作用。从量上就会提振整个银行的息差收入这块。利率环境对于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因为不仅有存贷利率还有同业市场利率,再包括债券的利率,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银行的净息差。这个图主要讲的就是社融以及M2在微观层面上对银行规模的一个变动。息差收入其实也有一定的顺周期的属性。净息差其实它就是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再除以升息资产的平均余额。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净息差和贷款利率水平正相关,对债券市场利率不是特别敏感。在利率上行的时候,资产端收益明显,负债端利率成本变动有限,利率上升往往伴随着较大的融资需求,银行的溢价能力有所提升。在质上其实一般来说银行的贷款他是有分类的,比如说超过一段时间,到期并没有还款的这部分资金,他会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类就被视为不良贷款。银行在进行五级分类之后按照监管要求是需要确定各级的具体比例。银行放贷的资产质量和经济长周期的相关性比较高,和短周期的相关性相对来讲不是那么明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基本上从2019年开始就长期维持在2%以下,不良率也是我们研究银行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我们看一下银行的估值周期。因为银行受到严监管,无论是从央行的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还是利率、准备金率,包括资本充足率的考核,其实银行的经营是有一点同质化的,包括银保监会、政府的产业导向,其实银行受到的监管,从监管这个角度是有点同质化,但是在经营层面上现在也越来越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他现在的业务侧重、资产结构会有比较大的变化,那么银行的估值其实也受到无风险利率、无风险溢价的一个双轮驱动。无风险利率上行,银行估值就会得到一定的提振。信用利差上行会抑制到银行的估值。经济的名义增速和无风险利率上行时,银行股表现的比较突出。名义经济一些指标下行风险,溢价上行时,银行股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以上就是银行的一个分享。接下来我准备用比较长的时间来详细讲一讲证券行业首先来看一下券商的基本面。根据证券业协会,我国现在是有券商牌照的134家,上市的48家,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合计实现营收2100多亿元,净利润830亿元,利润增长25%。可以看到整个这个图里面的行业ROE在2015年达到了高位之后一路下探,在2018年的时候差不多触底3.52%回升,在今年上半年我们如果进行年化的话是接近有8%的水平,已经是五年来的最高。上半年,因为有一些券商他的净利润如果规模比较小的话,他这个同比有可能会非常大,所以我们选择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0个亿的上市券商来看一下这个增速的排名,超过10个亿的上市券商有19家,就是净利润超过10个亿,其中增幅靠前的有越秀金控,当然他这个主要是事件型触发,是广州证券的股权变更,东方财富、中信建投、国金和华泰证券。从业务结构上来看,因为投资者可能对于证券公司都比较熟悉,主要的业务划分就是经济资管、投行这些属于轻资本业务。那自营和资本中介,资本中介它又分融资融券也叫“两融”和股票质押。自营和资本中介包括现在投行里面大投行里面的直投或者是项目跟投就属于重资本业务。除此之外还有海外和其他。右边这个图就是39家上市券商的一个整体的营收结构。这个每一年都会变化。在2012年之前实际上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也就是通常讲的经纪业务可能会占到50%以上,投资净收益加上公允价值变动一般用来表征自营业务收入对营收的贡献。这块如果市场行情好的话也会贡献超过30%甚至50%,这个需要看当年的市场环境,如果市场交投活跃度也不高、市场情绪也不高,那这两项基本上营收贡献就会略有下降。那么利息净收入一般来表征资本中介业务,就是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带来的利息上的收入。承销性收入代表着投行业务。一般来说普通的年份投行净收入行业的平均水平大概是在8%-13%左右,当然不同券商他的营收结构不一样。在2012年之后随着“两融”以及股票质押的崛起,我们看到经纪业务+自营的占比逐渐在下降,资本中介业务的规模在提升。我们可以分业务条线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情况。不同业务条线它也有一些指标可以观察。比如说经纪业务相当于贡献了营收的大头,它的收费方式就是股票、股基的交易额乘以佣金率。佣金率,去年年底应该是在万分之2.84左右,因为各家券商现在已经开始推,无论是互联网券商还是线下的,佣金率的下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经纪业务除了代理买卖股票和基金以外,它还有帮基金公司的代销,代销金融产品。基金的销售他除了自己的渠道、银行的渠道或者第三方,像天天基金网这样的,还包括证券的营业部也会帮忙代销金融产品。这个占比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但是未来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投行主要是股权承销、债权承销和并购充足。这个承销保荐费率跨度会比较大,有的公司承销费率只有1%,或者是百分之一点几,有的会收到百分之十几,12%都有。后面就是资管,我们可以观察券商资产管理规模,然后再估算一下他往年的管理费率。信用中介业务其实值得重点说一下。融资融券它相当于是券商为散户在场内提供一定的融资,就是资金和券源的融通。股票质押主要还是面向上市公司主要大股东,这块其实在2017年-2018年构成了证券行业的主要风险,就是当市场快速下跌的时候或者是长期保持在低位的时候,曾经在高位做的,就是市场比较活跃的时候做的股票质押业务都会有很大的风险暴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到后面的时候会看到券商的整体估值会在2018年的10月份达到最低,然后再提出股票质押纾困政策之后它会有一定的提升。再往下就是自营。自营主要就是权益类和固收类,固定收益债券方向的。这个主要还是看规模收益率,但很多券商不会披露,需要通过风控指标的表格,半年度会有一个表格出来,来估算它的规模。我们现在看到的证券行业实际上和2012年之前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般来说会把2012年作为证券行业的创新元年,为什么呢?那一年开了券商大会,提出了很多现在来说比较成熟但当时是完全的创新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甚至转融通、股票质押这些重资本业务。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证券公司就基本上告别了纯粹靠天吃饭,就只靠牌照然后看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景气程度来影响当年公司盈利能力的那么一种现状。现在证券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表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资金收益,来更多的参与到资本中介、股票投资、FICC就是固收、大宗商品和外汇以及另类投资,就是也包括了地产、股权投资和VC。可以看到净业务贡献营收的占比是逐年递减的。这个一方面是其他业务的增加,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从2014年开始因为互联网券商的崛起导致佣金价格战的加速。自营的占比,这个有点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当年市场表现比较好的话,它这个占比会比较高。但是利息收入一直是在稳健增长的。2014年有一些配资,当年配资需求很大,但现在又不是,现在就比较稳健。怎么来看券商的发展趋势呢?我觉得是需要放在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观察。我国的GDP体量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二,但是资本证券化率还是非常低的。在宏大的趋势背景下我们怎么看证券行业的发展空间呢?首先就是需要了解的就是我国金融领域在今年的1月1号以及4月1号分两批对外开放,全面的牌照向外开放。它其实一方面是被动的这种积极履行入市的承诺和贸易协定,另外一方面也是主动的,就是我国金融市场融入国际市场,深化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包括深港通、沪港通、沪伦通,其实都是为了主动的融入国际市场。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在资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尤其是内资券商牌照,很多外资实现了由参股转为控股。很多知名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7家外资的金融集团拥有了内资券商牌照的控股权。这7家金融集团他在他自己的主体的辖区,有一部分他是可以开展商业银行业务的。也就是说从事实上来看,内资券商已经向外资商业银行放开。那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如果我作为内资的商业银行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我和外资商业银行一起来竞争的话,有没有内资券商牌照那就成为可能影响我们竞争实力的一个要素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的商业银行去争取券商牌照或者说部分券商业务的开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政策背景,可以看到从2018年10月份开始整个的资本市场的战略定位是持续提升的一个状态。然后我们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动能的转型,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更快的发展高科技或者新兴产业,那传统依靠抵押品,无论是厂房还是土地、房屋的这种间接融资可能就和我们的发展需求不匹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发挥直接融资的功能。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价格已经完成了。我这里面基本上是对应的。下面的这个图就是A股市场各个板块的一个成立时间的排序,包括它改革的排序。但上面文字部分主要还是,可以看作是一个对应关系吧。我们现在从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精选层,包括我猜想的可能未来还会有一个国际板,会一一对应的承接新兴产业包括科技龙头,像蚂蚁金服或者是国盾量子。主办就对应的是大中型企业,创办板对应的是一些新兴产业,也有一些高科技的公司,而中小板和新三板会更多的承接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为了应对美国在第一岛链以外的这样一种威胁,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那沿线的一些国家他也会有一些优质资产,那他的上市其实未来也是可以构想的。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内资券商需要有一个航母级投行,一个或者几个航母级投行。我们目前内资券商的实力又稍微有点弱,截止到去年底内资券商的总资产规模是7.36万亿,而外资投行基本上是我们的4倍。在营收方面外资投行也是内资券商的5倍以上。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在银行领域,工行、建行、农业银行其实基本上打平甚至是超过国外的商业银行,从保险上来看我们的规模体量也基本上匹配,甚至于说超过。但是当我们比到券商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证券公司,外资可能称之为投行,其实在规模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就能看出来摩根大通相当于中国排名前10的券商的市值之和。但我个人理解内资券商其实不必跟随外资投行的评价体系,因为外资投行他所处的环境是过度追求金融自由,他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为主导,然后他想来自由市场。比如说他们会在交易、信用衍生品会消耗非常多倍的杠杆,这样就难以避免资金会在金融体系里面空转,从功能性的角度其实并不一定能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的需求。也就是说,其实不必追求规模上,我们只需要在功能上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就可以了。那么我们现在时代对证券行业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首先就是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扶持新兴产业。另外一方面为什么会把居民财富增值放在这里面?首先当居民财富增值效应比较好的话,其实他能够通过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来实现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我们不光要发展一级市场去给企业进行融资,就没有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其实你一级市场也没有源头活水,就是资金的源头活水。所以说我觉得从2015年6月份之后,无论是资本市场里面的投资者还是监管层,其实都想清楚了,就是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也不会有一个直接融资功能充分发挥的一级市场。除此之外,国内核心资产的定价权,包括从过去一个月我们看到外资北上资金一会儿流入一会儿流出,那么他对于他们重仓的股票股价的影响其实也是会有比较大的波动,这个时候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主要的中介方证券行业他应该怎样来保持或者说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金融稳定,来维护国内核心资产的定价权,其实都是当前整个行业在研究的一个方向。当我们看未来三年或者是过去两年的政策研究的话,就绕不开深改12条。这个是2019年9月9号到10号证监会在北京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来的这12条。它的原话就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12个方面。我们看到从2019年9月份提出这12条,其实很多都已经落实了,而且基本上是箭无虚发,每一个提法他都有在推进。所以我觉得与其研究一些个股上或者投资者会去猜测哪些公司会有什么合并预期、混改预期,不如我们直接研究整个政策的明牌,就是未来三年都会指导整个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一个深改12条,其实每一条都有在落实。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其实都不用看政策影响,其实目前政策就是利好证券板块。在这样一个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我们看证券行业的行业趋势,就是业务上在积极转型。之前比如说我们的投行业务主要就是承揽,找项目。承做这块因为定价被限制在那里,主要的承做还是为了应对证监会对于文件的一些格式化或者是一些内容上的要求。承销主要还是看你的机构客户以及渠道。现在的投行是向上下游进行延伸,大中小券商的差异化竞争(41:28)。比如说有一些券商当他竞争不到一些非常优质的投行项目的话他可以转向新三板或者是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项目。那是怎么向投行的上下游进行延伸呢?向前延伸基本上就是股权投资,比如说PE,通过证券公司的直投子公司或者是另类投资子公司对一些还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进行投资。另外就是在做保荐承销的过程当中,现在科创板有要求,创业板不强制要求的这种保荐跟投,甚至于说会投资比较大的比例。项目孵化是在比较前期,也会帮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之后就相当于原来投行,就是狭义投行的下一个。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再融资和增发或者发债,或者说沿着我们企业客户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对他进行并购重组的财务顾问服务。这样对投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之前定价就是23倍市盈率卡在那里,现在你可以定更高的价格,更高的发行价。当然你也要考虑自己的承销能力,就是你定了一个很高的价格,你能不能发得出去。而且为什么这里会有证监会会有要求,某些项目会要求跟投呢,就是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来制约保荐机构的定价上限,因为你定得特别高,然后你又跟投了,当你这部分股份解禁的时候可能你就需要亏钱出场。除了大投行以外对应的就是大资管,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我们除了一级市场要为整个经济动能的转换进行贡献或者是努力的时候,其实我们二级市场也要服务居民的财富增值。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买房投顾业务,现在叫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从去年9月份,5家公募基金试点,去年年底是3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试点,今年2月份有7家券商和2家银行试点。这个其实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年初的时候某基金发了某一款产品,当时差不多有一万个投资者进行申购,到去年6月底的时候,这个产品的收益率是60%。但这一万多个投资者里头有多少人享受到了60%的一半呢,就是30%以上的收益率,这一万个人里面只有10个人,也就是说只有千分之一的基民享受到了基金产品收益率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可能基金产品赚钱,但是基民没有赚到钱,那么现在大家就通过买方投顾来想办法,能不能在基民追涨杀跌的时候提供一定的投资的建议,当然也有另外一种买方投顾的方式就是全权委托投顾,当然这个就需要履行信义义务,包括九民纪要制度上和激励设计上的一些绑定从业人员和投资者的利益。从监管层的角度还是希望二级市场能够带来真正的财富效应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服务经济的内循环。另外,除了大投行和大资管以外就是大交易类业务。这个其实就越来越考验券商的资产定价能力和资本金的实力,这个主要就是体现在股权投资,固收,权益以及FICC。FICC不是作为单向投资,更多的是作为做市商的一个服务。当然股票市场也呈现出来这种非方向化投资的规模在扩大,从融券业务规模的扩大其实能够看出来。刚刚讲的是业务发展方向,现在回过头来看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大的方向还是集中度提升的,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这样的大型的全能型券商和特色精品券商共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是有并购整合机会的。客户的机构化这个也能看出来,其实各家券商纷纷搭建研究所,一方面是通过卖方研究服务机构客户,一方面是整合企业资源服务投行资管形成协同。下面可以看到这个竞争格局,其实马太效应还是一个集中度提升的。因为无论是什么创新业务,它都从风险管控上,监管的要求,都是有一个业务资格的试点。那试点几乎都是从大型券商开始。这个标榜的就是刚刚提到的买方投顾业务。今年调整了券商分类评级,那在新的评级方法下,大型券商也是比较占优的。这个也是从集中度上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排名前三和排名前五的投行的市占率都是提升的趋势。但是我们只能说是大的方向是集中度提升,这个短期实际上集中度和景气度会存在一定的翘翘板。比如今年5月份以来市场的交投活跃度有提升,情绪有回暖,风险偏好有提升的情况下,所有券商的零售经纪业务还是回暖态势。当春江水暖的时候,你前期做的这个业务结构的优化,那些比较小的努力,就有点被整个大的趋势性的市场转暖来冲淡。所以说在景气度提升,就是整个行业景气度提升的时候,集中度往往会下降。当整个行业的景气度下降的过程当中,只有那些整合资源能力比较强的龙头型券商他才可以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会过得比较好,盈利能力会超过其他券商很多。我们最后来看一下券商的一个估值方法。刚刚也讲了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跟资本市场波动率息息相关,然后资本市场又波动幅度很大,那这个时候市盈率就不能体现公司的实力和板块估值。比如说在券商利润非常高的时候他往往市盈率比较低,那大家是不是觉得他现在被低估了,但实际上下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之后他的净利润又下来了,同比下降,他这个市盈率就没有办法体现公司真正的实力和板块估值的水位。反过来看,券商的净资产流动性非常好。我们看左边是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右边是券商。因为券商他几乎没有什么厂房、流水线,就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这部分占他总资产的比重非常小,所以说我们可以认为券商的净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好。而且你看他这里面很多项目他的价值是随行就市,几乎就是每次披露财务报表他都是最新的,根据这个季度或者这半年最新的估值来给你一个价值。也就是说券商的净资产,几乎就可以看成是他的清算价值。除了清算价值以外,券商还有他的牌照价值,牌照价值主要体现就是零售经纪与客户资源、投行团队,包括团队的研究能力、产业链的企业项目资源,还包括研究所的研发能力,企业客户资源,就是这些可以看成是券商牌照价值以及自身发展的积累的价值。所以说在极度悲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1.1倍市净率,就是PB,看成是券商。当然我们说的这个是整个行业的。对个股可能并不适用。如果我们观察整个板块整体的市净率或者是大型综合类券商我们选五六家来算他平均的PB的话,如果是1.1倍或者1.2倍可以当成是绝对的底部。我们后面也有个图可以看到,但凡跌到1.2倍以下,他基本都是快速反弹。用这个板块整体的PB来判断现在估值的水位,现在就是2.1倍,我们看到今天收盘之后整个券商板块整体的市净率是2.1倍。他在历史的估值里是什么水平呢?就是在中位数和平均数中间,就是差不多是中游水平。我们看到这里,在这个时点,就是2018年10月18号,当时因为资金对于券商的股票质押风险非常担心,觉得一旦这一块出问题比较大会直接影响到券商的净资产,会侵蚀到券商的PB里面的B,也就是说分母都有可能会侵蚀到的话,他不会给你一个非常高的估值。当时是1.06倍PB,但是很快就反弹上了。从2014年以来,整个板块的平均PB是2.01倍,中位数是1.86倍。如果我们再往前年,2014年之前为什么没有放呢,因为他会有一个非常高的,把他划进来的话这些差别就不是特别大了。为什么中枢会下移呢?有两点。第一点就是上市的券商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多,他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板块的估值影响就不是特别大。另外一个就是重资本业务的开展。你已经开始有一些类似于存贷业务,你开始往外融资了,资本中介嘛,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股票质押,你开始收利息了,那整个市场对于你的估值水平就会下调一个台阶。而且你这里面股票质押业务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会认为券商是“牛市旗手”,一般在牛市之初,它像报喜鸟一样会有一个快速的响应,快速的上涨,然后从感受上来讲一般会先于市场结束。在这里举了中信证券的例子,是因为他上市比较早,他经历了2006年的阶段,以及2006年底到2007年中期的这么一个大盘整个上证指数表现也比较好,我们看到中信证券的表现是接近3倍于上证指数的涨幅。在2014年11月开始,也就是说上一轮牛市,就是比较大的牛市,这49天中信证券上涨了148%。其实他就是到1月7号基本就结束了,之后就再调整,他最后一波不到20%的涨幅,但是那一轮上证指数一直涨到6月12号。我们可以看到时长上来讲,券商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他的上涨的时间也会短,很短很快,但是上涨的幅度很大。最近的一次可以看到从6月16号到7月8号这15天中信证券上涨了48%,上证指数是在整个上涨结束会更晚一些,上涨的时间会更长,上涨的幅度会小于券商的幅度。所以说如果我们人为的,当然这个不一定科学,只是以我的入行以来经验上来讲,券商板块在牛市里面会呈现四个阶段,首先就是主题概念引导的估值修复,这个阶段差不多幅度在30%左右,比如说你观察今年2月份到3月6号的涨幅,可能券商上涨幅度不超过20%,那基本上就不符合第一阶段的特征。那这个阶段是什么特征呢?主要就是政策托底,或者说是主题概念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度。比如说像漫长的熊市之后,在2014年3月份到10月份,整个券商指数上涨了接近33%,或者说股灾之后,他这个相当于一种出清,负面影响的出清。再包括2018年10月19号到11月19号,差不多20个交易日上涨32%。这个阶段领涨的基本上是前期负面因素压制最大的,或者说符合这个主题概念的个股会最先反映。当然我这里面补充了今年5月25号到7月9号就是快速上涨,涨幅超过30%,我们一般把它认为是券商行情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整个市场受到券商板块的情绪上的提振,市场进行回暖,估值提升,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券商的基本面就发生变化,成交放量,指数上涨,两融增加。也就说从经济业务,自营和资本中介业务,券商的基本面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拐点。业绩确定性和估值弹性就相当于戴维斯双击,资产关注度也比较高,是快速上攻的这么一个方式。当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间可能会有调整。第三阶段基本上就是业绩兑现,业绩兑现之后走势就开始分化,整体可能会有回调,幅度在15%-20%的下跌幅度。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热点扩散。其实这个阶段券商的配置价值,就是券商或许还会上涨,但是他上涨的幅度相比于其他板块或者其他行业性价比就不一定那么高了,所以一般来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券商相对收益最高的时候。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可能热点就会向,比如说科技成长或者说金融地产内部板块都出现了轮动,就是热点扩散到保险、银行或者地产。我这里面要强调一下,这个不能作为投资的依据,但是我们可以类似的进行分析。因为我这里面还提到了,每一轮券商上涨他的不同阶段,比如说四个阶段,他这四个阶段里面的主线都是一致的,他不会涨着涨着换方向了。我们看到2014年其实他的主题概念就是互联网+券商,然后我这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当然我们是采用后视镜回过头来看可以给它清晰的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相对于整个指数和其他行业,就是整个宽基指数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超额收益,但是第三阶段就开始板块调整,个股分化。分化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炒小、炒估值低,估值低的、前期涨幅小的、市值最小的可能会在调整阶段他会在板块内进行领涨。第四个阶段基本上就是当业绩兑现之后他是一个加速赶顶的过程。第二轮其实我们是从2018年10月19号开始。但为什么这一轮就没有第四阶段呢?因为到2019年3月8号因为贸易谈判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行情就提前结束了。当然最近的就是进入到今年,其实可以看到2月3号,也就是春节假期回来之后第一个交易日一直到3月5号,券商上涨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如果没有3月6号那一周的美股流动性风险,很有可能这一波也可能称之为券商上涨的第一阶段。但是这个相当于行情提前结束,所以我们把5月25号或者说你要稍微短一点从6月22号开始,就是6月底到7月初的这波行情当成第一阶段的话,它是符合这个特征的。这一轮的主要逻辑就是混业加上大投行,它是站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资本市场以及证券行业要求的角度,就是说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证券公司提供哪些职能哪些就是这轮券商上涨的主线。从7月9号到9月17号就是上周其实可以看到它是一个板块调整的过程。在这之后,其实我们是比较期待后续的一个行情的。这个其实就是上一轮牛市的复盘。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上涨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配置价值,你就可以把资金从券商板块彻出来去投真正的牛市的主题行情。我刚刚说的这个主题是券商自己的逻辑。这一轮券商的逻辑就是刚刚主要提了,就是服务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的方向就是大投行,然后我把39家上市券商他披露承销净收入的营收占比给它列出来,这个就是今年中报上半年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承销净收入代替保荐、财务顾问,来代表投行业务贡献营收的比例。可以看出来,国金、天风、中信建投和光大都是今年6月底到7月初涨幅比较大的。除了大投行以外就是混业还有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就是刚刚提到的,一级市场的承接能力它需要一个活跃的不断有增量资金的一个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发展主要依托对居民的财富管理,刚刚也提到了这一块。混业其实近期,无论是资金炒作还是投资者的猜测,都会往这个方向想,就是哪些券商会有合并的预期,会不会商业银行拿券商牌照。我觉得现在可能在监管层都在研究不同路径,因为我们确实是要打造航母级投行,这个是比较确定的。因为这个相当于一个时代的要求,那我们看混业,在前面讲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时候其实也讲,现在7家外资金融集团已经控股内资券商牌照,这7家里除了高盛以外都可以做存贷款业务,实际上已经有外资商业银行拿到内资券商牌照了,所以说内资商业银行想要拿券商牌照也是一个合理的想法,当然我觉得可能不会马上放开,它会以试点的形式,比如说选两家先开展券商的某一块业务,从资本市场功能型需求,是不是我们从投行开始介入啊,因为银行的企业客户资源是最丰富的,他首先掌握企业客户他的项目资源,另外他还有企业客户的经营收据,他知道这个公司每个月的流水,或者是每个季度的订单,到底有没有应收到帐,这些数据银行还是掌握的。所以从企业资源和风控或者说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银行其实对接券商的投行业务是会比较搭,从资源整合上会是比较有效的。目前来看我们从2017年开始已经在调整金融领域的监管的顶层架构。2017年我们就正式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他主要就是弥补之前长期的分业监管存在的监管套利、监管竞争或者是一些业务上的监管空白,业务之间协调困难等问题,而且他主要的核心目标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说2017年我们就成立了金委会,2018年的时候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所以之前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现在就变成了“一委一行两会”,就是从监管的顶层架构上来讲我们的这个混业基础已经具备了,那现在无非就是混业要不要做、怎么做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就是大投行混业、财富管理,就是未来一到两年券商如果有上涨的话都会是他的主要逻辑。第三部分讲一下保险。保险就是诸多假设,因为他很多精算假设,这里面就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关于保险行业的基本面、估值方法、股价的影响因素以及行业趋势。一般来讲我们存钱取钱会频繁的接触到银行,炒股开户又和券商密集的进行互动,包括投顾,但是保险产品,尤其是商业保险产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频繁的接触到的,所以说大家对于这个子板块可能会更陌生一些。简单来看,保险公司如果我们笼统一点看,其实就是负债端和投资端。负债端就是卖保险产品收保费,投资端就是把我收来的保费当中的一部分资金投出去,无论是投固收、非标还是权益来实现一定的收益,其实目的都是,比如说未来某一定比例的投保人出险了,保险公司他要有资金进行赔付。首先来看这个负债端,卖保单收保费。按渠道分有个险、银保、团险、电销和互联网。缴费方式有期缴和趸缴。趸缴就是一次性交齐,期缴比如说一个季度或者一年交一次。而产品特征它是有传统、分红、万能和投资连结险。这里面个险渠道的利润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润率相对比较高,银保渠道的利润率低就是通过银行销售的,最近几年其实从中国人寿的这些大型的内资险企都是有大力发展个险的战略。期缴这种缴费方式,就是期缴可以给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每一年或者每一季度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保费收入。趸缴就是一次性缴费。传统险就是只具备保障的功能。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同时会具备一定的投资属性,我们从保障属性来看它分:终身、定期,意外和健康险基本都是以生命终止或者是疾病残疾的发生来作为保险责任,这个属于保障型产品。两全和年金还包括晚期返还和保险期间内生存给付。因此两全和年金还有储蓄的性质。我们如果分析负债端就需要了解保险责任准备。因为不能收来钱了就全部投到久期特别长的投资渠道当中去,因为你需要留一部分资金来为支付未来保险义务来进行准备,这里面就包括四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和长期险责任准备金。保险如果要是个险的话它就需要搭建产品代理人团队,我们可以观察到2015年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门槛之后,代理人规模快速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险行业也是第三产业能够提供比较多就业岗位的这么一个行业。接下来看一下投资端。投资端就可以分流动性资产、固收、权益还有一些非标甚至是举牌等。权益类资产,几家大的险企公司的投资比例差不多是10%-13%,中小型保险公司他可能会投20%或者20%以上。其实我们从投资收益上来讲可以看出来险企的投资会很保守,因为偏保守就是他的投资风格。刚刚讲了行业,那么现在看一下国内的这几家保险公司。目前上市的一共是A股有5家,H股有1家,这6家公司里面只有新华保险他是单一的发展人身险的业务。国寿集团既有财险也有寿险,但是他上市的这部分是人寿公司。然后我们从市占率上可以看到或者说从规模上可以看到,国寿和人保分别在人身险和财产险领域具有领先的优势,但是平安集团总保费的收入是最高的。正是因为保单的特殊性,比如说交十年他可能在第二十年需要赔付,那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保费记到现在,既使是期缴也不能完全把保费收入当成是公司的当前的价值。当然你也不能给他推到20年之后,如果赔付了,根据是否出险来判断这个价值。所以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行业他的估值方法就非常特殊。他是基于复杂的精算假设对利率、生命表、费用、理赔支出的概率、退保概率,都进行精算假设。一般来说理论上是需要根据实际经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现在就获得未来的实际经验,所以进行定价假设,只能采用最优估计假设来代替实际经验,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剩余边际和有效业务价值,这两者都可以用来理解成未来利润的贴现值。这里可以看到保险公司的估值体系,就是内含价值的估值体系。就像刚刚提到了银行和券商都可以用总市值比上他的净资产来算他的市净率,或者说用你的股价除以没股净资产也是市净率。保险公司他真正的净资产一般说是用内含价值来体现。内含价值就是有效业务价值和调整后的净资产的总和,这块来评估。当时有的时候,因为这个内含价值不包括新业务,就是当年销售的保单带来的价值,所以有的时候把新业务价值也考虑在里面。这样的话我们如果用内含价值来当成是保险公司真正的净资产的话就用P/EV,也就是市值除以内含价值来表征保险公司现在的估值水位。当然这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公司可以不披露他评估方法用到的诸多假设,而且这个P/EV适合寿险。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影响新业务价值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一般来说会考虑代理人团队、人均的保费,包括产品的结构,基本上是以这三个因素考察的居多。其他的有一些保险集团的价值,因为它除了寿险以外还会有财险或者说集团运营他就会可以用分拆估值法进行估值。回过头来看最直接的保险板块的历史表现。其实从2007年到上个月,13年的时间,保险指数累计上涨了162%。相对收益还是有跑赢的。而且可以看到2009年之后大部分年份保险板块表现都有超额收益,这里面就是保险的利润来源,利差、死差和费差,这三个要素,分别就代表了他的利润来源。跟利差相关的,会影响到利差就是利率水平和投资收益。当利率上行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明显收益。因为他的负债成本就是保单这块负债端成本基本是稳定的。利率上行就意味着他这边投资端的固收类的投资收益率就会提升。高投资收益率就意味着利差益,利差对他来说有收益,而不是利差损。利率下行就会导致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都会降低。所以我们看到近期一个参考,就是750是国债收益率涨回到3.14%以上,是从4月份底的2.5%已经上升了60个BP,但是保险板块的估值其实并没有完全体现这个利率上行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一个利好作用。所以过去半个月保险板块表现比较好也会有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死差就是寿险保费周期性变化。险企的保费稳定的增长。这一块就是负债端的改善会提升估值,比如说保费的高增速,公司战略转型对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费差主要还是源于综合成本率的控制。我们看到几家上市险企的综合成本率都稳定低于100%,除了因为保证保险,就是陆金所业务涉及到的保证保险,今年上半年的赔付率有一点提升,所以平安的上半年综合成本率略有上升。但是整体上来看,其实财险行业发展非常有利。我们来展望一下行业的发展方向,来评估一下现在保险板块的估值是在哪一个位置。首先我们看到国内的保险深度,也就是保费收入比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其实我们看到是到这个位置,2018年、2019年的时候都是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美国、日本的数据。保险密度就是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会更低。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三年的保险保费的复合增速是11%。可以预期未来三年仍然是保险行业的红利期,因为保险产品它有一定的可选消费的属性,就是它不是必须的商业保险产品,它只有在你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了或者说你对健康和保障有更高的需求,可能保险的需求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它呈现一种顺周期,当经济向好的时候,保险的需求也会提振。代理人团队开单也会越来越多。然后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也在提升,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和保险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比如说10年前大家可能不太信任保险代理人,但是过去这些年其实代理人团队他的专业化、服务流程化越来越规范,所以大家对于保险公司的观感和保险产品的观感也会越来越好。最后就是用这个表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银、政、保他的业务跟经济的互动、政策的影响、估值以及现在的配置时点。这里面主要讲一下,这个配置节点刚刚在里面没有讲太多。银行就是在宏观经济指标转好的时候,银行会受到经营数据明显的改善,就是他的贷款质量、不良率下降或者说贷款规模、升息资产规模的提振。那为什么说年底呢?比如说这一年公募基金它的产品收益率已经非常好了,到四季度它可能想要保住胜利果实,他会有一部分资金配置在低估值的银行里面。因为很多公募基金它是有权益类的仓位要求的,它不能低于80%或者60%,这个跟股票类的基金和混合类的基金,他的仓位会有要求,就是不能空仓。这个时候他会在四季度或者年底,保住前期的基金收益率,他会挪一部分仓位到银行比较安全的低估值品种里面来。券商我们是看好未来两年的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觉得这个上涨幅度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整个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当然不是说现在买啊,大家还是要把握买入的时机,或者说你要是长线投资者的话没有问题,短线的话你要看好股市后面的表现,因为券商他会呈现出来非常高的一个弹性,他的β属性非常高,他和市场共振且幅度大于市场。保险公司为什么说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初会是比较好的配置时点?因为这个时候会涉及到保险行业以及保险公司整个的年底估值切换,就是它的P/EV,因为平时他也不披露他的诸多假设是什么,然后到年底的时候他会今年的P/EV或者这半年的P/EV跟明年,因为他又有新单了,内含价值,一般来说也会有比较好的增长,所以到年底的时候他的估值明显会又降一个台阶,这个时候就会显得很便宜,他的配置价值和安全性就体现出来了。而且在行业轮动风格切换的时候,比如说如果说你觉得现在整个市场策略在板块之间进行轮动,如果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其实有一部分机构资金也会先从前期涨得比较多的撤出来,转投到银行和保险里面,相当于打一下底仓。从标的上来选,券商刚刚讲得比较多了,就是这一轮的主线,就是宏观经济以及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需要什么,需要哪个业务条线,我们就看哪个业务条线比较突出的券商。银行他就是金融科技和零售为主线,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零售业务做得比较好的银行,他虽然估值比较高,但是他经营的前景也会比较好。保险从短期来看,寿险的弹性会比较大。刚刚讲到保险,其实四季度也会迎来下一年的保险销售的开门红,各家都会制定一些产品上的代理人的一些策略,这个时候也是板块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当然这里面提到了一下,你要注意外资的比例。因为10月份、11月份外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会加大,外资流入还比较好,如果流出的话可能有一两个标的,就是外资持股比例比较高,然后流动性又非常好,虽然公司质地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短期还是要注意一下这个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分享。

来者勿禁

英国金融专业研究方向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

英国有著名的十大商学院,这十所商学院不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影响力上口碑爆棚!每年的申请量也是不断攀升!而金融专业申请的小伙伴居高不下,国内的学生如果想要留学英国金融方向专业,一定要提前规划,对课程有一定的了解!那么问题来了:英国金融专业研究方向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英国金融专业的研究方向:1、FinancialEngineering 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强调数学和计算机背景,申请较为困难,而且就业方向主要为期货、证券等相关高薪但就业机会不多的行业。2、Finance金融金融专业申请相对难度要小,但是理论性强、就国际学生而言,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两个方向。3、FinancialAnalyst金融分析金融分析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不同,它的hard skills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可以通用,同时该专业的国际学生在美国不仅就业率高,薪水高,而且还相当受人尊重。此外,该专业的硕士学位申请难度要比其他金融类硕士要小得多。但是整体来说,金融专业申请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由于将来的资金回报比较高,竞争的比较激烈在加上这个学科本来的奖学金设置就很少,所以拿奖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想要拿到奖,必须有一个很强的背景来支持。*田同学诺丁汉大学工商管理(MBA)成功案例在英国,有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总部或办事处、分支机构(如汇丰银行,荷兰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美国花旗、高盛、美林及摩根士丹利等)。世界排名前10的律师事务(如高伟绅、年利达、富尔德等),以及超过200个外国律师事务所坐落在英国。强大的全球贸易传统、公开透明的贸易政策及国际视野等是英国经济的特色。因此英国鼓励外资持股,给外国公司公平的竞争基础。其一致的、政治中立的法律体系,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赋予英国独特的商业地位及对英国投资的信心。亚洲和美洲之间的时区的中心位置,以及作为欧洲、非洲、中东的中心枢纽,让英国的工作几乎昼夜不停。开放的经营环境,推动市场的发展和机遇,以及人才和专业知识,支持创新。75%的财富500强企业,在伦敦设立经营网络。三分之一的500强企业将欧洲总部设立在英国。与亚洲、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有着强大的历史和经济联系,并与北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英国金融专业细分及课程设置 :英国的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细分比较明确,分别为会计与金融、纯金融、银行与金融、金融分析、金融投资、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数学特别好的学生,也可以考虑金融数学、金融经济学等专业。金融专业设置较为实用,大多是与财会、经济或投资相结合的。特别是由于金融专业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所以很多的金融专业是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的。数学或统计学是英国金融专业中最重要的课程,并且将逐步演化成为一门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专门技术。学习金融专业不可避免的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一个工具,就像计算机英语一样,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简单点说,计量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就是把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领域,试图从大量经济数据中找到统计规律。英国的金融专业,有的属于学校的经济系,有的属于商科或管理系。前者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而后二者则不用学习这个课程。英国金融专业的就业走向 :金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主要面向的公司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研究调查表明,在中国留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英国课程中,金融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约占总数的50%。英国金融专业课程是既丰富又灵活,学成之后,你会发现就业的前途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金融企业逐步跨入中国市场,国际型的金融管理人才日渐抢手,所以到英国读金融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英国商科比较好的大学有很多,比如: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杜伦大学、伦敦城市的大学、雷丁大学、拉夫堡大学、利兹大学等。英国的很多课程设置很多都是与金融分析师的考试大纲相结合,课程学习期间,可以获得CFA考试的培训及免考机会,例如:英国排名第7的埃克塞特大学,是唯一英国大学里面可以同时获得CFALevel 1 、Level 2 两个阶段免考的院校,同时曼大、斯特灵等也是可以免考第一阶段考试。英国留学定位选校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英国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如下小程序)一键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寒号鸟

央行金融研究所招博士后,含潜在经济增长率等12个研究方向

3月10日,央行网站发布了央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招聘简章(以下称招聘简章),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简章显示,此次招聘涵盖12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货币政策与审慎政策相协调的宏观金融政策框架;2、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研究;4、压力测试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5、潜在经济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研究;6、宏观经济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7、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及其对金融的影响;8、数字经济及其治理;9、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机制研究;10、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研究;1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12、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与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对比近几年央行金融研究所的博士后招聘信息可以发现,每年的研究方向都会发生变化,而像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居民资产负债表变化、人口老龄化等研究方向则是近年来延续的研究重点。具体来看,2019年招聘的研究方向只有5个: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的宏观金融政策框架研究;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数字经济及其治理;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体系的演变;国际收支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前面四个研究方向均在2020年得以保留。2018年招聘的研究方向有10个:中国储蓄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体系的演变;养老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医疗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金融与财政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比较;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法律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央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委员会的学术顾问为黄达、刘鸿儒;主任委员为周小川;委员为(按姓氏笔画为序):卜永祥、马骏、马德伦、王宇、王信、王华庆、朱民、刘萍、孙国峰、纪志宏、纪敏、杜金富、李东荣、李若谷、李波、吴晓灵、张晓慧、张涛、张健华、张雪春、陆磊、陈雨露、邵伏军、范一飞、易诚、周诚君、金中夏、金荦、金鹏辉、胡晓炼、姜建清、宣昌能、姚余栋、姚前、徐忠、葛华勇、焦瑾璞、谢平、潘功胜、穆怀朋。央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01年,是我国金融界第一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的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流动站以服务于中国人民银行基本职能和中心工作为宗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学术民主、思想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发扬理论扎实、服务实践的业务作风,打造中国金融界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培养最高素质学术人才的基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白樱桃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典型企业研究

来源:格隆汇来源: 艾瑞咨询核心摘要:金融科技市场分类: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参与企业按各自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金融业务开展方,这类企业主要指持牌开展金融业务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第二类,技术提供方,这类企业主要指专注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底层技术的科技研发公司;第三类,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方,这类企业主要指将前沿科技与金融业务相结合,为金融机构提供可落地的业务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也带动了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融合,目前这三类参与者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技术提供方正努力补齐金融业务能力的短板,为金融机构提供从单一技术到整体业务的科技升级服务;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方一方面在加强前沿科技的研发,一方面在申请金融牌照,在金融业务与技术两方面发力;而金融业务方正加大前沿科技的研发投入,部分头部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面向同业的技术输出服务。融合的开始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不再泾渭分明金融科技产业图谱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服务商蚂蚁金服聚焦“BASIC”战略,服务全球个人与企业用户蚂蚁金服致力于用科技让普通人和小企业享受平等的金融和生活服务。通过科技开放,打造共赢的生态系统,实现全球收,全球付,全球汇。蚂蚁金服持续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计算五大领域(BASIC)的探索,不断驱动新金融的发展。旗下主要品牌包括支付宝、网商银行、蚂蚁金融科技、蚂蚁区块链、蚂蚁财富、芝麻信用、余额宝、蚂蚁森林、花呗、借呗等。截止2018年12月底,蚂蚁金服约有11000名员工,技术岗位员工占50%以上,高级技术专家的人数约占30%。蚂蚁金服积极进行全球化生态建设及技术输出,服务全球个人、商家和小微企业,如:蚂蚁金服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高效、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蚂蚁金服为践行目标,成立了“移动支付、数字金融、全球化、智能科技”四大事业群,其中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事业群,致力于用区块链技术拓展商业的边界。蚂蚁区块链由阿里巴巴达摩院提供研发支持,自2017年开始,连续3年位居全球专利数第一。通过蚂蚁双链通、蚂蚁BaaS、蚂蚁摩斯(MORSE)等平台,蚂蚁区块链已为商保快赔、联合风控、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保险、可信存证等金融相关领域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落地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已有80余个。用安全和保护隐私的方式打通数据孤岛 - 蚂蚁摩斯蚂蚁摩斯安全计算产品利用多方安全计算、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打造数据安全共享的基础设施。解决企业之间数据合作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打通数据孤岛,将计算移动到数据端,达成数据可用不可见,安全促进业务创新。截止2019年8月,蚂蚁摩斯已服务40余家政府、银行、保险、基金等多行业客户。天冕天冕“3+1”整体解决方案助力风控、营销决策智能升级天冕大数据实验室是亚洲领先金融科技集团WeLab旗下的提供金融风险技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获客推广等一站式服务的科技公司。天冕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核心技术基础,自主研发出风险管理系统。天冕团队拥有多年的业务实操经验,反复验证的线上风控和营销策略,助力金融机构的风控和营销决策更精准、更智能。WeLab是亚洲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为超过4000万用户提供纯线上金融服务。截止2017年11月融资规模已达26亿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马来西亚国家主权基金、长江和记旗下TOM集团、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红杉资本等等。天冕助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e贷”业务落地客户介绍:中国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在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全部设立了省级分行。截至2019年6月末,邮储银行服务个人客户多达5.89亿户;不良贷款率仅为0.82%,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合作背景:中国邮储银行为了增加业务类型、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维持资产的高质量水平,经过多轮筛选,选择天冕共同打造了移动互联网信贷品牌——“邮e贷”。截至目前,天冕是唯一一家为其提供定制化线上信贷全流程服务的科技公司。苏宁金融技术业务协同:“5+1”核心业务战略、技术投入逐年增加苏宁金融依托苏宁集团八大产业体系,为国内四大金融科技集团之一。定位于“O2O融合发展的金融科技公司”,聚焦“5+1”核心业务战略,涵盖供应链金融、微商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输出。苏宁金融现有2600余名员工中,科技人员占比64%,涵盖博士、硕士等专家级专业研究人才,包括来自高通、腾讯、华为等知名公司的经验丰富的金融科技实践人才。近4年苏宁金融科技投入占整体财务支出情况:2016(21.93%);2017(24.41%);2018(34.68%);2019Q1(44.02%)。微商贷:Fintech+微商金融的全流程应用苏宁金融依托农业、新能源汽车、便利店、电商、物流承运商、经销商等服务与业务场景,基于微商风控体系和物联网+区块链动产质押,及线上风控体系,打造有O2O融合特色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供应链模式下,为供应链上末端的小微企业如零售云商户、物流承运商、售后服务商提供服务;平台模式下,苏宁银行通过平台整合的开店经营、交易、客户评价等信用数据及销售采购数据,为技术服务类SaaS企业、物流类、电商类、线下连锁小店上的商户提供基于订单、应收账款或基于采购消售行为的融资服务。拉卡拉金科通过金融科技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拉卡拉金科作为拉卡拉集团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自主研发了“天穹”反欺诈平台和“鹰眼”风控引擎,已建立起完善的线上全流程用户信贷风控能力,并在多年信贷业务实践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和反复验证,可用秒级速度完成对用户的风险画像和风险评估。三大数字化风控科技推动金融机构风控转型拉卡拉金科自主研发的“天穹”反欺诈平台、“鹰眼”风控引擎及小蓝催管大师,三套数字化风控体系,目前已经实现秒级速度完成对用户的风险画像和风险评估。“天穹”反欺诈平台运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金融科技技术,可精准判别用户特征,降低平台反欺诈风险。“鹰眼”风控引擎通过自动化的决策分析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对用户进行更具象化的二次评估,最小化用户信用违约概率。“小蓝”催管大师应用于贷后环节,通过电话机器人可以降低公司的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拉卡拉金科通过天穹反欺诈系统、鹰眼风控引擎和小蓝催管大师三大数字化风控科技,打造线上全流程风控平台,助力银行建立风控能力,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已为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金融科技赋能服务。随行付以技术创新为基石,全方位将小微商户需求纳入生态系统随行付支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作为国内领先的线下场景智慧支付平台,随行付致力于以技术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将小微商户的需求纳入生态系统,随行付一方面专注于渠道下沉,一方面以“智慧支付”赋能线下场景。随行付作为首家登陆开源中国的支付企业,其技术团队独立研发的数据同步中间件(Porter)系统,可为基于大数据的一系列前沿应用,包括为智慧新零售解决方案、AI智慧营销、企业级SaaS系统等开发提供基础底层架构支持,技术研发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三大智慧科技解决方案覆盖新零售、智慧医疗及校园等场景以随行付主要提供的三类智慧科技解决方案为例:一,提供智慧开放平台,整合线下场景,布局新零售;二,提供聚合支付解决方案,以开源中间件(Porter)及随行付分布式配置中心(ConfigKeeper)为基础,提供覆盖多种行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三,深入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对接联调、资金账户体系建设、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交易处理与运营等,为合作伙伴赋能,为教育、医疗、餐饮等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快钱根植丰富线下场景,构建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数据驱动,风控、产品、运营全面提升宝付金融科技在支付业务中全面渗透通过支付+金融科技的形式,串联消费金融产业链的资金、资产、科技服务、流量平台等上下游生态,助力银行、信托、持牌消金、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持牌金融机构,解决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等场景下涉及的扣款、放款、分账、资金归集、资金调拨等资金管理难题;通过支付+金融科技平台+消金平台,助力零售行业打通线上、线下交易,跨屏交易,打通产业的上下游资源,助力平台型零售企业完善生态闭环,将积累真实的交易数据,有效的形成信用资产,以便扩大经营规模。金融科技带动支付业务增长,开放平台促进企业生态发展拍拍贷坚持金融科技“自身业务赋能 + 技术对外输出”的双重战略拍拍贷坚持以赋能消费金融业务为核心、孵化金融科技对外输出的双重科技战略,致力于实现在科技、用户、机构和资本上的“双头”良性循环,其将业务经验、科技能力、客户沉淀、品牌塑造、产品积累等各方面赋能金融机构,目前已经实现了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对业务的全流程赋能。此外,拍拍贷于2018年成立了智慧金融研究院,在智慧金融研究院下成立人工智能、区跨链、金融云、大数据四大研究中心,推动整个行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普惠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开放原有生态,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落地解决方案拍拍贷基于自身12年信贷能力与科技的积累,开放原有的业务生态,形成了系统性的开放生态,与合作的金融机构优势互补。截止目前拍拍贷已为5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提供了针对消费金融业务的全流程落地解决方案。极融专注信贷领域金融科技,国内外双轨拓展极融继承了母公司嘉银金科(纳斯达克:JFIN)多年深耕金融领域的获客、风控、运营等多项经验能力,致力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消费场景内连接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助力金融机构业务高速增长.目前已为50多家持牌合作机构提供了50亿以上的放款辅助服务。2017年起,极融开始布局东南亚金融科技市场,服务助力国内出海东南亚小贷企业,至今已帮助多家客户落地印尼、印度、越南等消费金融市场。以助贷云为核心,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与科技的“双助” 服务充分考虑互联网业务的弹性和客户体验的苛刻要求,通过容器化部署的微服务架构,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保障在互联网流量爆发下水平拓展和高频迭代的需求,满足外部多场景、多资金方接入要求,目前可确保一个月内新接入5-6 家资金方。每2-3天通过云端微模型迭代不断输出集团在网贷业务上积累的运营经验,结合在客户现场本地化建模的方式辅助机构业务运营。金融AI服务商云从科技覆盖400+银行、50余行业场景解决方案,云从科技领跑同行云从科技是孵化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参与了人工智能国标、行标制定,成为拥有国家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应用平台、芯片平台的AI企业。云从科技核心技术先后获得10次国际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领域冠军,获得158次行业POC冠军、胜率78.4%。其中,国内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打破苹果公司等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跨镜追踪(ReID)商业应用技术,一次性刷新3项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人体3D重建技术,实现从0.1秒到0.005秒的跨越,并将世界纪录准确率大幅提升30%。云从凭借“集成生物识别平台”助力中国农业银行智能升级云从科技自2015年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业,云从科技通过人脸识别、人群密度分析、跨境追踪、动作识别等AI技术,实现了柜面、手机银行、网银、智能柜台、ATM等银行全渠道、全流程的身份核验场景落地,并且在智慧网点的改造方面,积极探索VIP精准营销、网点智能化运营等新兴场景的开拓,助力银行业进行全面AI智能化转型。我们以云从&中国农业银行的合作为例展开介绍。方案简介: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采购云从科技集成生物识别平台,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柜面、超级柜台、ATM机、食堂刷脸吃饭等场景进行用户身份核实、开卡时身份验证以及免携带银行卡进行刷脸取款应用、小范围的刷脸支付应用,目前已应用于全国范围内37个省分行,30000多台自助柜员机,日均交易量达200万笔,在用户身份核实、工作人员审核效率、用户交易体验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两髀为肋

建议收藏:谈谈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方向

每年有很多学生都报考金融专业,但是在报考人中有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金融专业到底怎么样?选专业这件事,对于准备上大学的大学生们确实是一个难题,今天就为大家讲讲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方向,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金融学专业。什么是金融学?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和团体是如何获得资金、支出资金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一些金融产业,我们中国人所讲的金融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指国际金融,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汇率、收支等问题,第二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研究银行的货币问题。为什么选择金融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学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收入较高的一个专业,被很多人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在众多薪酬专业排行榜中,金融毫无疑问占据了第一名,不管是如何去统计数据,都是金融行业位居前列,中国经济正在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资本的力量以后会越来越凸显出来,而现在在金融行业有所作为的人,将来都会成为高薪阶层,也是无数人渴望达到的目标。就业前景怎么样?银行:无论怎么样,金融毕业的学生进入银行,第一个工作就是从柜员做起,主要负责现金业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增加,一年后可以申请转去做理财经理,专门销售一些银行相关的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在学历上,本科生就已足够。保险:这几年保险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使得从事保险相关工作的人压力越来越大,这里有一点建议,如果从事保险工作千万不要去做业务岗位,压力实在太大。公务员: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很多本科生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考上公务员也占不少数,回家当个公务员为祖国添砖加瓦,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除了上述所说的就业以外,同时还有创业和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部,都是非常不错的就业。金融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说白了,金融学的本质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数学模型,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关于金融相关的问题,所以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一些相关的软件进行建模。以上就是我对金融学的全部了解内容,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欢迎关注,我后期会持续为您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第二号

金融科技深度报告:四大技术方向、六大细分领域剖析

1、金融科技概况1.1 金融科技基本内涵及生态体系金融科技指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帮助金融行业提质增效的一种新业态。根据金融稳 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定义金融科技为“有潜力改变金融服务行业的各种创新的商 业模式和新兴技术”。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由市场主体、监管机构、孵化及融资机构三方组成。金融科技公 司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科技公司为 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客服、风控、营销、投顾和征信等领域提供新技术服务;监管科 技公司提供金融合规科技应对方案;再加上传统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金融科技的市场主 体。它们与金融科技融资机构、商业模式孵化器、金融监管机构、科技监管机构和金融 科技监管机构,共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1.2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期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04 年-2012 年)市 场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 年-2015 年上半年)高速发展期、第三阶段(2015 年下半 年-2018 年)市场调整期、第四阶段(2019 年至今)稳步增长期。第一阶段市场启动期(2004 年-2012 年):金融科技公司萌芽,科技开始渗透进金 融核心业务。2004 年前后,第一批第三方支付企业出现;2007 年,我国首家网络借贷 平台“拍拍贷”成立,采用纯线上模式运作,平台本身不参与借款,而是通过信息匹配、 工具支持和服务等功能实现借贷,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 p2p 网络信用借贷平台; 2011 年 5 月,央行颁发首批 27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民营第三 方支付获牌,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纳入监管,也为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 政策支撑;2012 年 5 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 见》,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 臵的持股比例适当放宽至 20%以上,民营银行开闸;同年 7 月,扫码支付试水,之后迅 速线下推广,科技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从线上互联网金融扩展至线下零售支付。我们认为, 2004 年至 2012 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市场启动期”,期间,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 虚拟货币等纷纷萌芽,监管鼓励民营银行开闸及第三方支付发展,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 用由此前辅助性的“IT 工具”开始渗透进支付、借贷等核心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发展正 式启动。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期(2013 年-2015 年上半年):各机构开始大规模互联网化布局。2013 年 6 月,支付宝推出增值服务平台“余额宝”,上线不到 6 天用户数量即突破 100 万,互联网金融概念大火,活期宝、现金宝等类似的“理财宝”纷纷现身;同年 9 月, 北京银行首次建立直销银行,计划以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提供服务,2014 年,全国首 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获准开业,也是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p2p 网贷也迎 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新成立 p2p 平台高达 1600 多家;2015 年 3 月,全球市值最大的商 业银行--工行推出“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高调发力互联网金融,标志着互联网金 融进入“大象”起舞时代。我们认为,2013 年至 2015 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 传统银行纷纷开始直销银行探索和互联网转型,理财平台和 p2p 网贷平台数量大幅增长, 资本市场也对互联网金融保持热情,金融科技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监管发展脚步未能跟上行业发展速度,导致这一时期行业发展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行业乱象频生,急需 监管落地。第三阶段市场调整期(2015 年下半年-2018 年):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发展趋于 缓慢。2015 年末,e 租宝事件爆发,引发公众对 P2P 理财安全的质疑;2016 年 4 月, 国务院组织 14 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 治,为期一年,推动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规范和监管;同年 8 月,《网络借贷信息中 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对网贷客户资金实行第三 方存管,禁止网贷机构发售金融理财产品,禁止 p2p 开设线下门店、线下宣传及推介融 资,标志着 p2p 网贷正式进入监管时代;同年,央行牵头开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 整治工作,2017 年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 台处理的通知》,取缔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互联网支付公司正式告别直连时代。 经历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后,2015 年下半年至 2018 年,行业进入市场调整期,监管趋 严,行业发展趋缓,伴随金融科技领域数条监管政策落地,网络借贷、网络支付等细分 领域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行业规范度进一步提升。第四阶段稳步增长期(2019 年至今):监管压力减小,行业健康稳步发展。一系列 监管政策落地使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行业清理洗牌后,不合规平台已淘汰出局,留 下的重合规重风控的金融科技公司将迎来增长红利,监管压力逐渐减小。2019 年 8 月, 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明确提出到 2021 年建立 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业内认为,《规 划》的出台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是行业重大利好。整体来看,《规划》给予金融 科技的定位具有相当的政策高度,对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金融发展给予高度认可。根据经 济观察网报道,度小满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对金 融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所有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者都是巨大的 鼓励。在《规划》的指导下,金融科技发展将进入健康有序、稳步增长的新时期。1.3 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从融资规模看,2018 年全球及中国金融科技融资都达到历史高点,2019 年热度有 所减退,但全球融资规模仍在千亿美元以上;从融资阶段看,近年金融科技领域投融资 呈现集中化趋势,交易份额逐渐转向中后期(B 轮以后)融资;从融资领域看,支付领 域为全球及中国金融科技融资热点,保险科技与区块链表现强劲。1.3.1 金融科技融资规模:2018 年达历史高点,全球融资突破千亿美元毕马威报告《Pulse of Fintech H2’19》显示,2018 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VC, PE 和并购)规模已达 1410 亿美元,2014-2018 年 5 年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年复合增 速在 20%以上。2019 年融资规模相较于 2018 年略有下降,但规模仍在千亿美元以上, 突显出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强大实力。从不同融资方式来看,并购仍是金融科技领域交易规模最大的融资方式,2019 年 更是创下 973 亿美元的新纪录。其中,两笔大额并购交易功不可没:美国金融科技公 司 FIS 以 350 亿美元收购支付平台 Worldpay,为史上最大宗电子交易平台收购案;金 融科技公司 Fiserv 以换股方式收购美国支付服务商 First Data,交易价值达 220 亿美元。 这两笔并购交易均发生在支付领域。三种融资方式中,VC 增速最快,2014-2018 年 VC 融资金额年复合增速高达 40% 左右。2019 年 VC 融资金额相较于 2018 年有一定幅度下降,主要原因为 2018 年蚂蚁 金服140亿美元的大笔融资使得基数较高。若不考虑2018年蚂蚁金服的大笔融资,2019 年 352 亿美元的 VC 融资仍创下了历史记录。中国金融科技融资规模在 2018 年达到历史高点,主要因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在 2018 年迎来快速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子公司,发力数字化;以 BATJ 为首的互联网巨头纷纷表示“去金融化”,着重金融科技;各路资本对金融科技领域保持 强烈的兴趣。经历了 2018 年的大规模投融资后,2019 年中国金融科技热度有所减退, 但中国企业在 2019 年全年仍位列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科技交易之列。1.3.2 金融科技融资阶段:交易份额转向中后期(B 轮以后)融资2013 年,全球三分之二的金融科技领域风投交易都发生在早期阶段(种子轮和 A 轮融资)。但随着公司不断发展,不同领域赢家逐渐显现,几个主要金融科技垂直领域 日益拥挤和过热,金融科技早期交易量开始逐步下降。根据宜信研究院援引 CB Insights 的数据,2019 年金融科技早期融资交易份额降至 5 年新低(59%),投资者逐渐将目 光从早期融资轮企业转向具备更多发展潜力的企业,交易份额也逐渐转向中后期(B 轮以后)融资。但是,伴随着融资交易份额的下降,近 3 年种子及天使轮的交易投前估值中位数 却逐渐上升,这说明投资者对金融科技的理解逐渐深入,对目标企业的筛选更加严格, 将投资限制在表现最好和发展最成熟的企业,也因此促使了更大的单笔融资规模,体 现了金融科技领域投资愈加集中化的趋势。1.3.3 金融科技融资领域:支付领域仍为热点,保险科技与区块链表现强劲从融资领域来看,支付领域仍是金融科技融资热点,2018 年、2019 年融资金额 (VC,PE 和并购)分别为 446 亿美元和 778 亿美元,遥遥领先其他领域。根据前瞻 网数据,从 2018 年全球金融科技前十大融资项目来看,支付/交易类项目占了 6 个,投 资热度远高于其他细分赛道。保险科技领域已经相对成熟,因此,虽然早期融资减少、 交易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巨额交易增加、总交易规模仍保持强劲,这也是一个成熟细分 市场的迹象。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多家初创公司正着力挖掘商业化潜力和突破技术及监管障碍,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交易量。在这一过程中,投资可能会 保持强劲。2018 年中国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达 2297 亿元,支付业务投入占比最高。2018 年我国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达 2297 亿元,其中投入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 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资金为 675 亿元,占总体投入比重为 29%。从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 入结构来看,支付业务因其受众最广、交易最高频的特性投入占比最高。据智研咨询预 计,到 2022 年中国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将达到 4035 亿元,其中前沿科技投入占比将 增长到 35%。2. 金融科技四大技术方向解读:ABCD金融科技的四大关键技术为: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和大数据(BigData)。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 等方面,能够替代人工重复性工作,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拓展金融机构的销售和服务 能力;区块链能够有效节约金融机构间的清算成本,提升交易处理效率,增强数据安全 性;云计算主要应用在 IT 设施的管理方面,帮助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及时有效的提高运 维效率,降低银行的 IT 基础设施成本;大数据能带来大量数据种类和格式丰富、不同领 域的大量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精确评估、预测提供 了新手段。2.1 人工智能: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为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等。在智能风控领域,人工智能在客户群体筛选、欺诈风险鉴别,信用评定等环节起 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业务过程中的安全度;在智能支付领域,人工智能通过生物识 别身份认证为客户带来更快捷的操控体验,通过现实人脸图像与联网核查图像、客户身 份证图像交叉比对、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完成身份认证,从而加强了金融服务供给、提高 了支付运营效能;在智能投研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对 数据、事件、结论等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为金融机构的专业从业人员提供投研 帮助,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分析能力;在智能投顾领域,智能投顾能够对用户与资产信息 进行标签化分类,从而精准匹配用户与资产。2.2 区块链:解决安全、信任、效率三大痛点根据 CCID Cousulting,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构造技术,可以在去中心化的系 统中构建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并保证系统中各个节点所拥有账本的动态 一致性。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臵合约等特性可以为金融业务中的痛点提 供解决方案,解决金融业务中的安全、信任、效率三大问题。2.3 云计算:在信息获取、资源配臵、IT 运营三方面发力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为: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通 过云计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按需从可配臵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网络、服务器、存 储器、应用程序等资源。云计算按照服务交付模式分为 IaaS、PaaS 和 SaaS。云计算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三方面: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获取成本;减小金融机 构的资源配臵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 IT 运营效率。这些应用价值主要通过私有云和行业 云两种落地方式来实现。2.4 大数据:应用于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大数据近年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在银行行业,大数 据可以助力银行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帮助银行进 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实时欺诈交易识别和反洗钱分析;在保险行业,大数据可以 基于企业内外部交易和历史数据,实时或准实时预测和分析欺诈等非法行为,还能通过 识别客户的风险偏好来进行差异化服务和精细化营销;在证券行业,大数据可以应用于 股价预测,以及结合人工智能助力智能投顾。除此之外,大数据还能应用于支付和互金 等领域。总结来看,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多维度、多角度、全 方位助力金融行业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 顾等多个领域为金融行业赋能;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臵合约等特性可以 为金融业务中安全、信任、效率三大痛点提供解决方案;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获取、资源 配臵、IT 运营三方面发力,帮助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及时有效的提高运维效率;大数据 近年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 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创新 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3. 金融科技六大细分领域剖析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渗透进金融行业各细分领域,应用 场景各异、全方位助力金融行业提质增效。3.1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指移动客户端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电子货币支付,属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3.1.1 行业格局:行业增速放缓,监管收紧;C 端呈双寡头格局,B 端具发展潜 力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扩大,监管政策收紧,行业增速放缓。2014 年移动支付交易规 模仅 8 万亿元,2019 年便增长至 204.9 万亿元,五年时间交易规模增长了近 25 倍。随 着交易规模的扩大,移动支付对国家金融生态稳定的影响逐渐增强,因此政府开始加强 行业监管。2017 年,人民银行相继发布 217 号、281 号、242 号、296 号文件,加强对 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整治,对条码支付等业务进行规范。其中 296 号文件指出:银行、 支付机构应根据《条码支付安全支付规范(试行)》关于风险防控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 户的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同时支付机构不得基于条码技术,从事或变相从事证券、 保险、信贷、融资、理财、担保、信托、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受到交易限额等 监管因素的影响,中国移动交易规模增速开始放缓。2019 年移动交易规模增速仅为 20%,同比下降 64%。C 端呈双寡头格局,B 端具发展潜力。移动支付属于第三方支付,作为中介连接着 用户端和商户端,处于典型的双边市场。目前 C 端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激烈,支付宝和 腾讯金融占据了超过 9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双寡头的竞争局面。在 C 端竞争白热化 的情况下,部分支付机构选择在 B 端进行垂直化和增值化深耕。一种路径是为垂直细分 行业提供多元服务,如为商旅、批发、物流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典型企业有快钱、通 联支付、汇付天下等;另一种路径是在基础支付上提供投资理财、精准营销、供应链金 融等增值服务,典型企业有苏宁金融、易宝支付、拉卡拉等。我们认为,目前 C 端移动 支付流量红利已见底,B 端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潜力。3.1.2 金融科技应用:服务模式向全场景数字化运营转变;科技助力支付机构深 耕 B 端市场支付机构服务模式由多场景单一服务向全场景数字化运营转变。在互联网时代,移 动支付具有极强的场景属性。各支付机构不断针对旅游、医疗、交通、校园等细分场景 进行布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支付机构开始集成不同支付场景,将 线上和线下支付结合,发展多元服务,同时引入 SaaS 服务商、银行、聚合服务商等外 部机构,基于场景网络构建全场景数字化平台。例如快钱公司结合各类消费场景,运用 前沿科技打造创新型金融科技平台,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定制化行业解决 方案、金融云等金融科技服务,将金融科技辐射至更多产业和场景,从而赋能企业和用 户。场景集成带来的协同效应会逐渐体现在支付机构的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上。当规模 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依托于全场景数字化平台的支付服务和增值服务也能在收入上得到 增长,提升支付机构盈利能力。通过平台生态化战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逐渐成为支付行业发展主流。平台化模式 有别于传统的服务佣金模式,在这种业务逻辑中,平台通过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来实现综 合性收益,要同时满足 C 端用户和 B 端商户的需求。对 C 端用户来说,平台需要开拓 更多的场景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吸引流量,提高消费者规模和活跃度,以实现平台的规 模经济效应。对 B 端商户来说,平台要增强为商户提供多元服务的能力,满足商户数字 化经营需求,优化商户的服务品质。3.1.3 展望:支付机构将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利好释放,跨境支付成新竞争点支付机构将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支付产业市场发展。2018 年,我国支付业务技术 资金投入达 1033.6 亿元,其中前沿科技投入为 152.6 亿元,占比约 15%。虽然当下前 沿科技投入的占比较低,但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移动支付和前沿科技的结 合是大势所趋,支付机构在未来会加大对前沿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前沿科技资金投 入中,AI 与云计算占比最高。2018 年,投入 AI 与云计算领域的资金为 85.4 亿元,占 前沿科技资金投入的 56%。由于刷脸支付等功能与 AI 联系紧密,我们预计 AI 与云计算 仍然会是支付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我们预测 2021-2022 年中国支付业务对 AI 与云计 算的资金投入会保持 23%左右的增速,2022 年将达到 212.4 亿元。政策利好释放,市场“双向开放”深化,跨境支付成热点。2018 年,人民银行发 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鼓励合规开展跨境移动支付业务。Paypal 等外资 移动支付机构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支付宝和微信等支付巨头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天秤 星产业研究院预测 2019-2023 年跨境支付规模将保持年化 50%的增速,2020 年第三方 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我们预计,在政策利好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引进来” 和“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将继续深化。随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逐渐饱和,跨境支付 将成为新竞争点。3.2 数字征信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征信模式时效性低、手续繁冗等问题不断暴露。数字征信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通过对个人和企业交易行为等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 析,评估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等级,有效预防风险。3.2.1 行业格局:八大机构业务转型,第三方征信机构补充完善征信体系百行征信成为国内唯一双牌照征信机构。我国征信体系由政府主导,根据人民日报, 截至 2019 年末,央行征信系统收录 10.2 亿自然人,2834.1 万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我 们预测仍有 3.8 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由于央行征信中心对缺乏信贷记录的长尾用户 群体覆盖率受限,2015 年,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应其 要求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但经过两年后,其资质均未通过认可。2018 年 2 月, 百行征信获得个人征信机构设立许可;2020 年 7 月,央行完成对百行征信企业征信业务 经营备案,使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业务双牌照的征信机构。截 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机构达 1768 家,接入数据共享协议签约机 构近千家,信贷记录超 24 亿条,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 1.3 亿人。个人征信属性弱化,八大机构业务转型。1)个人征信业务并入百行征信后,芝麻 信用业务场景和服务范围发生变化。通过信用科技赋能租赁、购物、商旅出行等场景, 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支付权益优惠、房屋租赁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企业信用三大领域。2) 腾讯征信借助用户群体在社交网络上产生的行为信息,专注于身份识别、反欺诈、信用 评估服务,助力企业挖掘潜在客户,提高风险管控水平。3)中诚信征信定位信用科技 服务商,将其二十多年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 沿技术相结合,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定制化信用风险解决方案。4)鹏元征信定位 于信用服务机构,以打造数据+科技智能信用生态圈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呈现专业化、 个性化的综合信用服务。八大征信机构主营业务及服务内容不尽相同,公司定位不相一 致,但大都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加速业务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加持,社会第三方机构补充完善中国征信体系。1)截至 2020 年 7 月末, 全国共有 22 个省(市)的 133 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金融科技 加持下,企业征信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入挖掘包括信贷能力、财务状况在 内的企业经营信息,为需求方提供信息支持,降低金融机构投资借贷风险。目前,国内 已初步形成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2)不同于企业征信,个人 用户信用评级维度广,信息来源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由征信机构主动调查获 取用户信息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个人征信机构往往依靠母公司庞大的流量资源 以及与厂商进行合作的方式获取用户信息,对用户人际关系、资产状况、交易记录等数 据进行分析,评估用户信用等级。芝麻信用作为蚂蚁集团旗下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率 先推出芝麻信用分,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呈现个人信用状况,信息来源涵盖电 商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数据、公共机构与合作伙伴数据,以及用户上传的数据。3.2.2 金融科技应用:征信范围拓宽,数据时效性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的运用有利于解决传统征信存在的不足,为征信行业发展 描绘新的图景。1)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拓宽信息采集维度,扩大用户覆盖范围。与央行征信的用 户数据来源于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不同,数字征信用户信息涵盖网购、租房、 生活缴费等各个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产生的碎片 化数据,能够从多个维度勾勒出用户的信用状况;传统征信模式主要覆盖在金融机构有 借贷记录的人群,大数据征信作为传统征信模式的有效补充,能够通过互联网使用痕迹 捕获长尾用户,扩大用户覆盖范围。2)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数据传输过程各方分离,数据时效性、真实性低的问题。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介绍,传统征信模式中,信息使 用各方分离,数据流通手续繁冗。将用户信息存储于区块链中,能够解决数据确权难题, 确保金融数据流通合规;信息上链可汇聚多源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不可篡改的特性可提 高数据质量,避免客户欺诈行为的发生。2015 年蚂蚁集团推出芝麻信用作为征信机构, 收集支付宝、淘宝等自家平台数据以及外部合作机构数据,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 进行分析处理,评估用户信用等级,每月 6 日更新用户信用分数,相较于传统征信模式, 数据来源更广、时效性更高。3)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应用于反欺诈领域,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根据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在反欺诈领域,将不同来源的大数据整合在一起, 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可能存在的欺诈疑点;在信用管理方面,运 用知识图谱刻画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综合评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3.2.3 展望:市场格局改变;更多长尾用户有望加速纳入覆盖范围寡头垄断现象凸显,垂直细分领域互补。1)征信服务行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 数据原始拥有者凭借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处于市场有利地位。目前,天眼查、企查查、 启信宝占据企业征信大部分市场份额。我们预计随着二八效应日益凸显,资源集中将成 为必然趋势,征信行业将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2)八家征信机构中,芝麻信用通 过科技赋能租赁、购物、商旅出行等商业场景;中诚信征信业务重心在于反欺诈领域, 基于万象智慧平台,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前海征信数据来源多为 平安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个人征信产品更加侧重于对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应用。 我们预计不同征信机构将各自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信用服务场景将渗透到每一个 行业。创新数据结合传统数据,征信覆盖范围继续拓宽。社交网络化、支付方式多元化等 变革使得包括银行信贷、个人资产在内的传统金融数据不足以反映个人信用真实水平, 社交、客户评价等创新数据正逐步纳入决策体系,对征信评价机制做出补充。随着建模 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我们预计征信覆盖范围将继续拓宽,更多长尾用户将被 纳入征信体系。3.3 消费金融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互联网消费 金融则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在传统消费金融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电子化和信息化应用。随 着金融科技的推广,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发展,带来新的行业景象。3.3.1 行业格局:监管强度升级,行业增速放缓;风控和流量成消费金融发展关键点互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大,监管强度升级,行业受政策影响增速放缓。2015 年, 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自此各互 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开启消费金融布局,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5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消费放贷规模首次超千亿,同比增长 546%。2018 年互联网金融放 贷规模达到 9.8 万亿,是 2015 年规模的 82 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催生出了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银监会于 2017 年发布指导文件,提出要稳 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做好校园 网贷和“现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由于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消费行业进入整顿期,整 体增速放缓,2018 年增速为 123%,同比降低 86%。风控和流量成消费金融发展关键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催生出许多违规行 为,倒逼了监管政策的收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风险。但从央行数据来看,信贷逾 期规模仍在上升,行业内逾期风险并未得到控制。2020 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 信贷总额为 918.8 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 1.27%,较上季度末增加 0.29 个百分 点。从行业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风险控制仍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 关键点。随着监管政策收紧,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 高。2016 年初,消费金融平台用户的注册成本仅在 10 元至 20 元之间,而 2019 年用户 的注册成本已经接近 100 元。在新客获取成本如此高昂的情况下,挖掘现存用户价值和 争夺存量用户成为市场主流。因此我们认为流量是各消费金融机构抢占先机的关键点。3.3.2 金融科技应用:强监管下消费金融投资趋理性;金融科技助力全流程风险控制随着监管的持续升级,消费金融投资趋渐理性,长尾效应明显,资本向头部项目集 中。据 199it 援引 36Kr,截止至 2019 年 8 月 15 日,市场上共有 1327 个消费金融相关 项目。其中种子轮至 A 轮项占比 22%,A+轮至上市项目占比 10.3%,合计占比 32.3%, 仍有大量项目处于未融资阶段,长尾效应显著。我们认为在严监管的环境下,投资者态 度较为谨慎,更偏向于较为成熟的头部项目。随着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 识别等前沿技术,对用户的数据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基于消费金融的生命周期进行全 流程赋能,建立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生态链。贷前建立审核模型,识别用户违约风险。在贷前审核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借助 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从大数据端口获取央行征信、芝麻信用分等个人 信息,完成用户画像,更加精细地管理用户数据,识别潜在违约风险,获取有还款能力 与还款意愿的优质客户。贷中跟踪用户交易行为,防范欺诈风险。在贷中追踪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利用 智能算法检测异常交易行为,基于大数据建立用户黑名单,防范欺诈风险。京东消费金 融的“天盾”系统便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账户历史行为模式、账户关系网络、当前 操作行为和设备环境进行分析,评估账户安全等级、环境安全等级和行为安全等级,防 范账户被盗、恶意攻击等风险,形成反欺诈网络,增加恶意用户的作案成本。贷后提高老用户复贷率,智能催收。在贷后还款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大数 据和智能算法,构建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老用户的复贷率。在贷后催收环节, 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催收体系,比如增加智能客服的应用,利用智能 算法制定精细化的催收策略等,提高催收效率,降低人工成本。3.3.3 展望:风控与流量各有所长,多元主体将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目前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 消费金融机构;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的拥有合法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三类是依托于 电商、网贷平台的消费金融机构。我们认为三类机构在风控与流量方面各有所长,未来或将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1)风控优势+客户存量优势:商业银行将继续占领行业主导地位。在风控方面,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经验充足、标准严格,风控系统经多年迭代已十分成熟。银行在监管 收紧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正常经营节奏,具有较强的风控优势。在客户存量方面,商业 银行客户存量较大,获客成本较低。仅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就在 2019 年末达到了 3.61 亿,潜在贷款群体庞大。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拥有较大的资金成本优势,能 提供“低利率、高额度”的消费贷款,促进存量用户向流量用户的转化,因此我们认为 商业银行会继续占据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2)风控要求提高,获客能力受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将加剧。消费金融公 司的风险容忍度比商业银行高,授信客户门槛较低,因此用户覆盖面更广。但我们认为 随着监管政策收紧,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合规要求不断提高,相关客户群体的探索空间 会受到影响。从 2019 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排名前三位公司的净利润之和 占所有公司的净利润总和的比例已超 50%,马太效应显著。在行业严监管基调不变的形 式下,我们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分化会持续加剧。3)流量优势+风控潜力:电商平台发展潜力较大。我们认为,在流量方面,电商平 台自带线上获客渠道,原有平台用户可以转化为消费金融使用者,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 在风控方面,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商平台可以利用积累的用户数据对业务 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跟踪用户消费信用行为,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风控潜力优 秀。电商平台本就与互联网科技相伴而生,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接纳程度较高。从 流量优势和风控潜力来看,我们认为电商平台在互联网消费市场上的发展潜力较大。3.4 网络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银行业的变革,推动传统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吸引互联网 企业积极探索银行业。3.4.1 行业格局:传统银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开展银行业布局传统银行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银行科技子公司纷纷成立。1)传统银行开启数 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直销银行,更加注重客户管理和线上线下业务相融合,探索智慧 银行新模式。2)开放银行以共享、开放为理念,通过 API 架构驱动,将多种能力输出, 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形成跨界金融 服务,构建开放、综合的银行生态系统。3)各大银行纷纷设立银行科技子公司,推动 银行内部技术变革,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8 月 25 日,交银金科成立。根据财联社统 计,国内已有 12 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建信金科注册资本高达 16 亿元,居 于首位,金融壹账通注册资本为 12 亿元。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银行业,互联网银行、虚拟银行应运而生。1)不同于传统银 行机构,互联网银行不设立实体网点,可全天候、无间断远程服务。目前,国内运营的 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2)虚拟银行以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提供零 售银行服务。7 月 30 日,香港汇立银行正式开业,成为继众安银行和天星银行后香港第 三家虚拟银行。互联网银行中,微众银行占据龙头地位,其他多家银行营收亦实现较高增长。1) 微众银行 2019 年营业收入 148.7 亿元,同比+48%,与其余八家互联网银行营业收入之 和相当。2)网商银行营业收入 66.3 亿元,同比+5%,营收规模仅次于微众银行。3) 苏宁、新网、亿联银行营收均实现三位数增长。其中亿联银行 2019 年上半年加强与互 联网平台合作,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快速增长,2019 年营业收入同比+488%,实现扭亏 为盈。3.4.2 金融科技应用:传统银行走向数字化、开放化格局;互联网银行实现技术 赋能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在金融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传统银行聚焦“数字银行”、“开放 银行”建设,逐步走向数字化、开放化的格局。1)数字银行以人工智能支撑交易体系、 营运体系,简化交易环节;以大数据技术支撑信用体系、决策体系,挖掘潜在客户价值, 提升核心竞争力。2)开放银行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平台共享信息与服务,运用区块链等 金融科技实现技术赋能,聚合多种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互联网银行全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实现技术赋能。1)以大数据、云 计算技术为基石。互联网银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频次不断提高,通过大数据、云 计算技术分析、整理海量数据,挖掘潜在客户价值。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安全等 级。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银行领域,进行客户身份认证,简化交易流程, 为客户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服务。3.4.3 展望: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推进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建设提升行业 竞争力四大行金融科技资金投入破百亿,招行投入占比遥遥领先。1)2019 年国有四大行 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均超过 100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 2%。其中建设银行资金投入 科技资金投入 176.33 亿元,占比高达 2.5%。工行科技人员数量达到 3.48 万人次,占全 行员工的 7.8%,远高于其他各行。2)各大银行科技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区间为1.97%-3.72%,其中招商银行最高,高达 3.72%。招行于 2019 年将金融科技投入纳入 公司章程,推进向“金融科技银行”转型,要求每年金融科技投入整体预算不低于上一年 度经审计营业收入(集团口径)的 3.5%。3)由于规模差异,其他各行金融科技资金投 入不及国有大行,营收占比不相上下。我们认为庞大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推动传统银行 及互联网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预计未来几年,该趋势仍会持续,银行将持续大规模 投入资金引进科技人才,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力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提升 行业竞争力,在科技变革中站稳脚跟。聚焦开放银行平台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开放银行以服务用户为中心,将金融功 能嵌入其日常生活,实现用户、银行以及合作机构三方互利共赢,我们预计开放银行建 设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着力点。2018,中国进入开放银行元年。截至目前,部分传 统银行、互联网银行均已搭建起开放银行体系。在未来发展路径中,大型银行能够依托 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科技能力,自主探索开放银行平台建设;相较而言,中小型 银行难以承受较大的成本压力,可选择与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合作,提高服务水平、扩 大客户规模,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3.5 证券投资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证券的概念逐渐流行。国内从事互联网证券投资业 务的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传统券商,如华泰证券、国金证 券等;第二类是以线上经纪业务为主的纯互联网券商,如主打港美股市场的富途证券、 老虎证券等。第三类是开展证券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如同花顺、东方财富等。3.5.1 行业格局:互联网金融服务商自带流量优势;用户思维成行业竞争核心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平台用户活跃度高于证券公司 APP,同花顺一骑绝尘。从 APP 活跃用户数来看,同花顺依然稳居龙头,与东方财富、大智慧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牢牢 占据前三,构成互联网证券 APP 第一梯队。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自带流量优势,原有 线上用户规模庞大,证券公司 APP 相较之下整体表现稍显逊色。在证券公司自营 APP 中,华泰证券的涨乐财付通表现亮眼,月活用户规模是其它自营 APP 的两倍左右。用户思维成为互联网证券行业竞争核心:随着互联网证券行业的发展,证券 APP 层出不穷,根据易观分析公众号援引券商中国,目前证券行业移动端开户数占比已超 过 95%,线上用户资源竞争激烈。用户思维逐渐成为互联网证券行业的竞争核心。各 类证券机构从自身情况出发,以用户思维为导向,采取了不同的用户转化策略。同花 顺、东方财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通过社交平台、投资论坛、内容分享等形式,让用 户之间形成自服务的粘性关系,再进一步将平台流量变现。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证 券机构在线上通过降低服务单价、提升交易便捷度等方式挖掘互联网长尾用户,在线 下对营业部进行扩张,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提高用户转化效率。富途证券、 老虎证券等纯互联网券商通过主打欧美港股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牢牢把控细分市 场客群。3.5.2 金融科技应用:前沿科技投入加码,助力用户服务升级在金融科技的风口下,各大券商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投入金额均超 亿元。华泰证券 2019 年信息技术资金投入 14.3 亿元,同比增长 31%。东方证券 2019 年的信息技术投入涨幅更是达到了 61%。我们认为,高投入的背后是金融科技正在向证 券行业各业务线全方位渗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助力下,证券机构从开户流程、投资辅 助、交易体验等维度实现了用户服务升级。1)简化开户流程:开户流程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缩短开户时间,二是 提高客服效率。在开户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多家券商实现 了 7x24 小时线上 3 分钟开户,大幅度降低开户难度,节省用户时间。在客服方面,随 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证券公司纷纷引进智能客服,如国泰君安的“灵犀客服”、方正证券 的“小方必应”等。智能客服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客户服务,精准快速地解决客户问题,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2)投资辅助服务:投资辅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用户决策效率, 二是提高用户决策质量。在决策效率方面,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机构相继推出相似 K 线功能,基于大数据模型和智能算法,对数千只股票进行历史 K 线与成交量的形态识别, 找出具有量价相似特征的个股,从而回测出上涨概率、平均涨幅、最佳持有周期,提高 投资者决策效率。同时中泰证券等多家证券机构推出智能盯盘、智能股票诊断等功能, 实时监测市场异动,利用大数据对个股进行综合分析,减少用户重复性劳动。在决策质 量方面,证券机构相继推出智能财富管理系统,如华泰证券的涨乐智能家族、光大证券 的智能魔方等。智能财富管理系统基于智能算法对用户的行为模式、历史交易、风险偏 好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完成用户画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投资顾问服务,大幅度 提高了用户决策质量。3)优化交易体验:交易体验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交易功能,二是 降低服务延时。在交易功能方面,多家券商基于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推出“一键打 新”业务,集智能新股申购提醒、新股中签提醒等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全新新股申 购体验。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纯互联网券商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实现了“单账户覆盖 多股市”功能,借助海外丰富的衍生品市场,推出期权、涡轮、牛熊证等交易业务,为 用户交易提供更多选择。在降低延时方面,富途证券研发出了业界领先的超低延时、超 高并发的港美股交易系统,交易速度快达 0.0037 秒,在特殊峰值交易时也保障了用户 交易体验。3.5.3 展望: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下滑,用户端增值业务成新发展方向、互联网 证券投资业务可全面迎合需求代理买卖证券的经纪业务原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行业平均 佣金率下降,券商的经纪业务占总营业收入比迅速下降,由 2015 年下半年的 45%下滑 至 2020 年上半年度的 25%。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增值业务的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15 年上半年券商增值业务收入只占总营收的 10%,与经纪业务收入相差较大,而在 2019 年下半年度,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赶超经纪业务,亦达到了 25%左右。在经纪业务收入下滑,增值业务显示出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各互联网券商开始加大 了对增值服务的投入,寻找新的盈利点。现阶段增值服务主要围绕用户端展开,发展方 向有内容付费、软件付费和产品付费。1)内容付费:内容包括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推文、财经推文等。在互联网时代, 关联数据条理化、碎片信息逻辑化和公司研究深度化都是投资者的迫切需求。由于需求 端较大,我们认为内容付费市场潜力存在挖掘价值。2)软件付费:软件付费的主体包 括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由于 B 端市场已被软件开发商占据较大份额,我们认为 C 端辅助用户决策的付费业务是下一个竞争点。3)产品付费:产品主要指理财产品。现 阶段理财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市场仍旧以产品为核心。我们认为当前的互 联网证券投资平台可有效将用户思维植入理财产品的开发,能更好迎合市场需求。3.6 保险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渗透,互联网保险发展已进入崭新阶段。 保险科技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网络营销,更加侧重于条款设计、产品定价、内部管理等流 程的优化创新,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着新机遇。3.6.1 行业格局:主体多元化发展;保费收入回暖保险行业格局发生改变,参与主体实现多元化。1)传统保险公司把握行业发展动 态,将保险科技引入其发展战略,利用牌照优势及品牌优势,吸引客户投保。2)互联 网保险公司主营线上业务,相对于传统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的线上渠道优势。3)保险中 介公司积累大量客户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实现精准营销。4)互联网企业利用平台所 具备的流量优势,将保险销售作为其分支业务,参与保险行业竞争。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大幅上涨,行业渗透率回暖。1)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保费收 入持续增长,2019 年增速高达 42.7%。2015 年商车费改开始,车险市场拥有更大的自 主定价权,网销渠道费率优势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自 2016 年以来,银保监会高频强调“保险姓保”,加强对投资理财性保险产品的监管,进而影响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在保险科技加持下,经历两年阵痛期后,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 大幅增长至 2696 亿元。2)互联网保险保费渗透率有所上升。由 2015 年 9.2%大幅下 降为 2017 年 5.0%后,2019 年呈现出上升趋势。2015 年受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影响, 代理人大幅增长 36%,我们认为代理人渠道挤占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导致其保费收入 有所降低。过去两年,互联网保险经历从线上销售到保险场景化转型,保费渗透率逐步 回暖。3.6.2 金融科技应用:科技促进行业变革,业务流程升级优化;融资助力研发投入, 科技领域探索持续加码前沿科技不断应用于保险行业,保险公司依托金融科技探索新的保险模式。1)人工智能促进保险业态场景化发展。智能客服通过与客户深度交流实现保险公 司信息搜集工作,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智能综合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保险方案;理 赔环节中,通过对客户索赔信息真实性进行审核,智能核保、智能定损,防止骗保行为 发生。2)区块链技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保险行业互信。区块链使得智能合约变为现实, 出险信息自动采集,无需客户操作,简化核保流程、避免保险欺诈的产生;通过区块链 技术,将保险标的信息存证上链,同业之间建立反欺诈联盟,对标的资产全程追踪管理, 防止重复投保、虚假理赔,有效解决保险行业互信问题。3)云计算技术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升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云上实践,实现业务 流程线上化运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环节,实现保险产品定价的动态化、差异 化与精确化,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定价模型,评估和防控风险;在承保理赔方 面,提高营运效率和产品针对性,构建标准化工作流程,加快了保险的审核、理赔环节 的速度。4)大数据技术在产品研发、保险营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是保险企业预测风 险、厘定保费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识别、量化,提升保险定价及风险管理 能力,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对海量数据分析、整合,进行专业化建模,以此预测 客户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多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进行融资,加强保险科技领域探索。众安在线于 2018 年进行 1 亿美元战略融资,用于扩大科技业务;2019 年研发投入 9.8 亿元,同比+14.6%。慧 择保险计划 IPO 募集的 35%资金用于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包括保险极客在内的其他互联 网保险公司均将融资金额用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保险科技推动保险领域重大创新, 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公司加大科技投入为大势所趋。3.6.3 展望:保费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保险与科技加速融合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及渗透率近年来持续回暖,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长期仍存在很 大发展空间。1)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保险需求有待释放。我国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仍 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保险市场存在极大潜力。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不断重塑保 险产业价值链,保险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潜移默化地代替传统保险模式。面对庞大的保险需求,互联网保险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2)保险行业经历重大变革,互联网保险迎来 新机遇。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服务创新方面呈现显著变化,跳出保险传统固有领域,着 力打造各领域联动的保险生态圈。经历 2017 年保费收入急剧下降后,2018、2019 互联 网保险保费收入有所回升。完成线上销售到保险场景化的转型后,我们预计保险科技的 应用将会助力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3)保险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互联网保险 全面升级改造。包括众安在线、慧择保险在内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进行融资用于人才引进、 保险创新,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推动产品定价、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的升级, 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将迎来较大发展。不同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加速保险与科技相融合。1)传统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主 要产品供应者,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的产品设计体系。保险产品的基础在于根据客户数 据厘定保险费率,传统保险公司将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精算技术相融合,优化保险定价技 术,提升费率优势。2)互联网保险公司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产品多样化有待丰 富。 我们预计,互联网保险公司未来发展路径在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群体进行细 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定制个性化保险方案,吸引客户进行线上投保,扩大业务 规模。3)保险中介公司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和运营方式,通过大量闭环数据及持续数据 完善人工智能系统,提高服务质量。4)互联网企业依托平台资源,具有大量潜在客户。 丰富产品种类、优化理赔流程有利于其吸引平台用户投保,扩大市场份额。……(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海通证券,孙婷、李芳洲)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鸷曼

美国金融专业介绍:研究方向、申请条件、规划提升……选专业必备

除了理工科是研究生申请的热门以外,商科也是一大热门领域,所以我们依然按照汇总——详细分析——排名的方式,为大家详解一系列商科专业。今天我们就以金融专业为例,来谈谈金融专业的专业选择。作为商科中的老牌专业,并且是商科专业中的一大类,金融专业就像是商科中一直存在的一个老牌贵族,低调,热度不减,人人想学,但是并不好考。金融(Finance)专业专业热度:★★★★★简介:金融专业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MSF与商业分析以及金融工程相比,对申请者的要求没有那么严厉,所以申请难度要小一些,但是理论性较强。研究方向:美国金融硕士(MSF)项目主要的分支方向为资本市场,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等。申请条件:本科首先保持好的GPA;托福/雅思成绩最好达到100/7的分数GMAT/GRE申请前50的分数需达320+,720+软件:最好有两到三个实习背景: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SPSS或者R)或者微观宏观经济学学位设置: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MSF)Master in FinanceMBA Specialization in Finance(NYU)时间规划:MSF的申请截止时间分为大概四轮,第一轮时间一般在10.1/10.15/10.31;最后一轮最晚在4月份。GT分数最好在9月份前考出来。大二大三的暑假做大段的实习;大三的实习需要找能出推荐信的实习公司。针对非商科申请者,如可以在校内选第二专业。名校推荐:专业介绍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申请形势MSF作为商科专业中的大类,也是大热门的申请专业。MSF与商业分析以及金融工程相比,对申请者的要求没有那么严厉,所以申请难度要小一些,但是理论性较强。本科申请者大多来自商科各个专业,经济学,数学,统计等。虽说并不严格要求金融背景或者商科背景的学生才能申请,但是要求同学们有较好的数理背景,建议学生完成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SPSS或者R)或者微观宏观经济学这些先修课。对于工作经验同样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高质量的实习或者工作经历在申请中会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选择实习的时候,一方面注意实习的企业,尽量选择国际知名企业,另一方面注意选择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岗位。就业分析MSF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可选的范围非常广泛,金融,财务,咨询行业都有很多适合的岗位。比如金融类的机构,股票经纪人,交易员,金融分析师,投行的兼并收购M&A 或者IPO部门,PE/VC fund: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部门。申请条件硬件:GPA是申请学校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所以,作为想去美国读研的学生来说,本科要好好保持GPA,特别是专业课。托福/雅思成绩申请前100的学校都最好达到100/7的分数,前30的学校的录取平均分基本都在110以上,所以想要冲刺前30的学生还是要把英语成绩考的高高的,特别是口语,23分是最低要求;GMAT/GRE申请MSF基本都能接受,申请前50的学生分数需要达到320+,720+软件:MSF的软件提升基本是在实习上,申请者最好有两到三个实习,实习可以是外资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世界500强的财务部门,国内大型银行,国内大型基金公司,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相关职位,可以从基础到高级来安排。另外,就是校内可能会有的商科竞赛,可以参加增加经历,提高领导力。背景: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SPSS或者R)或者微观宏观经济学申请规划MSF的申请截止时间分为大概四轮,第一轮时间一般在10.1/10.15/10.31;第二轮时间在11.31/12.1/12.15;第三轮时间集中在1/2/3月;最后一轮最晚在4月份。一般国内学生会赶第一轮和第二轮申请,所以,GT分数最好在9月份前考出来。国内本科申请者需要至少在大二大三的暑假做大段的实习(实习可以按照软件背景里的实习做);大三的实习需要找能出推荐信的实习公司,所以要找含金量较大的公司。针对非商科申请者,如可以再校内选第二专业,可以选择金融或者经济专业来补充商科背景,实习也需要做金融相关的实习来增加背景。推荐院校金融专业一般开设在商学院内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名校之一,课程很注重数学以及金工,就业是极好的,申请要求也很高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MSF)学位设置相对而言,MSF比M.Fin更偏理论研究一些。在典型的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更多的集中在投资分析、公司金融、金融管理或者财务管理方面。课程设置常见专业课程Finance theory(金融理论)Corporate Financial Accounting(企业财务会计)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thematics(金融数学基础)Analytics of Finance(金融分析)Capital Markets/Investment Management(资本市场/投资管理)Corporate Finance/ Investment Banking(企业金融/投资银行)Entrepreneurial Finance(企业财务)Options and Future Markets(期权及期货市场)就业方向1商业性质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国有四大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金融硕士专业的毕业生常有涉猎,而且往往是广大考生的最佳选择。稳定的收入、不大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银行的工作经常给人很大的吸引力。2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或者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也是考生的常去之处。明德建议:要在保险方面就业的考生可以考虑保险精算专业,现在是非常热门和吃香的。另外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这些单位福利也非常好,但是稳定的同时缺少灵活性,不安于现状的考生最好避开这些就业方向。3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工作的性质更加接近公务员,因此其没有很大的灵活性。4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5金融业相关委员会如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进入监管部门做政府官员一般是广大金融硕士专业考生的理想,但是要进这些部门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广大考生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支撑以及专业的经济管理水平。6投资公司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等。7基金公司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等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及财务部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这些专业在金融硕士就业的边缘,是一种综合的职业。就业前景及薪资中位数以南加大MSF 为例:著名薪资网站PayScale也给出了平均薪资:明德立人经典案例金融专业拥有一个高薪水,高压力但是体面且接触面广的职业方向,需要大家在研究生阶段就针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学习相关知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会觉得很有趣。

利用

「深度」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5大痛点及解决路径

来源:互联网金融文/郭晓蓓,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九卦金融圈摄影/侯本旗,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恒丰银行人力总监编辑/蔡天昊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金融需求不断变化,为银行公司金融提供新的发展机遇1传统产业“互联网+”转型迅速,对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需求强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开始融入各产业的发展和变革。从需求侧来看,企业业务范围日趋广阔与复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等金融综合产品将成为客户的主要需求。预计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可达到15万亿元。从供给侧来看,银行为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投入巨资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意图抢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先机。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对公业务发展重点,工商银行凭借拥有众多大型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持续完善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打造核心企业信用跨层级流转工具“工银e信”,覆盖全产业链客户融资需求。交通银行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早,目前推出“快易贴”、“快易收”和“快易付”等系列产品,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底,交通银行境内累计拓展达标产业链网络超3,000户,供应链金融重点产品融资余额超人民币1,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42%[3]。2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投贷联动市场空间广阔当前产业升级和金融改革为投贷联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市场发展空间来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落地,大量新兴科技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投贷联动金融服务需求旺盛。据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创业孵化机构总数达到11808家,近41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7697.42亿元。从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方面,不断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2019年7月29日召开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上,明确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有扶有控差异化信贷政策,对制造业倾斜增加中长期贷款,根据轻资产行业如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3国际化战略有序推进,跨境业务迎来历史机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战略的落地和实施,商业银行跨境业务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一是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我国与眼线国家的加大贸易往来,加强紧密合作,为商业银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融资和贸易需求巨大,将有效带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业务增长;三是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逐步向“融资+融智”模式发展,提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各家银行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8年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11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7个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4]。摄影:侯本旗新技术应用驱动了金融服务创新和变迁金融依赖于量化、计算以及数理的推算。从历史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是新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之一,可以说是新技术应用驱动了重要金融服务创新和变革。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广泛运用在工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最为紧密,近年来积极运用新技术抢占创新制高点,不断推进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和完善风控体系。1提升业务效率,完善风控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代表,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效率显著提升。因为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银行内部信息与企业征信、司法诉讼以及POS流水记录等第三方机构数据深度融合,借助机器算法构建专家决策系统和信用评分模型,基于对客户的综合信用考评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能够最大程度提升银行贷款审批的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流程,升级客户体验。2降低运营成本一是人力成本。智能投顾、机器人以及智能客服可有效替代商业银行的简单基础营销、人工客服以及厅堂办理等岗位,减少银行对基础岗位人员需求,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影响,到2025年银行业将有25%的岗位被削减;二是运营成本。生物识别技术的引入推进了电子签名、电子凭证在银行的应用,从而降低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对纸质材料的需求,减少了纸质凭证的消耗,有效控制银行运营成本;三是客户成本。客户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产品不再需到网点办理,而是采取全流程在线模式,即在线申请、提贷以及自动还款的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3促进供应链金融升级和金融产品创新供应链金融是近年金融理论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筹资困难、降低供应链风险等一些问题。作为一种可以被信任的技术,区块连可以溯源和共识,并且上面的数据都存在时间戳,即便某个点的数据被改动,也不会影响全局,它能提供完全可信的环境,有效降低资金风险控制成本,使银行不再怀疑数据信息被改动[5]。而且核心企业信任被传递后,中小企业能够使用其授信额度,获得银行给予的约8%-10%的利率融资,能够实现资本降本增效。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发行数字票据,能够使票据更容易流转,帮助很多不具备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实现融资。相关统计显示,传统的金融模式仅能为15%的供应链企业提供服务,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85%。摄影:侯本旗商业银行经营逻辑发生改变,需要依靠数字赋能加速转型1增长逻辑发生改变在外部需求充足的情况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增长逻辑很简单只需要通过短期资源投入扩大规模就可以,因此其惯常做法是对内争资源博弈政策,对外打价格战。但是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增长逻辑变为如何洞察客户需求,有效满足目标客群的服务需要。通过数据赋能,形成数字引领,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分析客户客户,智能化提供客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2策略逻辑发生改变一是经营策略的逻辑变化。以往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重心是信贷扩张,走的是粗放式资本消耗型的道路。随着形势变化,国家收紧了相关监管政策,商业银行在利润增长乏力内源性补充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等外部渠道补充资本金空间十分有限;提高杠杆受资本金约束和MPA考核政策限制;通过表外业务“提杠杆”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经营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二是对市场响应的策略逻辑发生变化。以往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主观式决策,商业银行内的信息沟通链条太长,信息衰减和滞后问题十分严重,决策和市场反应非常容易脱节。在当前,客户需求变化非常快,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决策”,必须要进行数字转型,通过数据赋能经营的各级人员,让业务前线成为市场的发现者和相关服务产品决策的设计者。3服务逻辑发生改变一是服务产生逻辑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都是以自我为主,自成体系,产品、服务的创新都是“关起门自己搞”,搞好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大规模推销,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先有产品再找市场的推销做法,缺乏客户需求挖掘和深耕。在买方市场,这种做法显然行不通,需要通过数据引领来洞察客户需求然后针对性设计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先找准需求再有产品和服务的转变。二是服务的提供逻辑发生变化。以往的银行服务主要在网点进行,等客户上门被动式提供服务。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万物互联,银行服务主要依赖场景进行,更需要银行以开放的姿态,加快数字转型,由原来的独立提供服务转变为第三方合作场景的服务嵌入,变成客户整体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打破原来的边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开放的生态中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6]。三是服务的评价逻辑发生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对优质服务评价有种误解,把本来属于生产属性的金融服务当作娱乐消费性服务,注重每个服务环节及细节的精致,比如网点的装修越来越高档,但是服务的流程长,整体效率较低,排队等待的客户抱怨较多。服务转向场景化后,更注重的是金融服务的泛在,随手可及。这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改造现有的服务才能做到。摄影:侯本旗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1战略认知较为模糊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本质依然是金融,转型不仅是技术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金融业务及商业模式转型的深刻理解。目前,较多的银行对商业模式转型认识不到位,仍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其数字化转型自然难以发挥较大作用。麦肯锡公司研究中国TOP40家银行发现,2018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组合依然未创造价值,RAROC为11.83%,经济利润为负173亿。其中对公贷款规模占整体规模的60%,却对贷款经济利润造成4,987亿元的巨大损失,RAROC仅为5.12%,在20个主要对公行业投放中,2018年 有农林渔牧、采矿、住宿和餐饮业、商业贸易、制造和批发零售6个行业的RAROC为负,而且制造和批发零售两个行业连续4年排名垫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同质化规模增长的模式还没改变。在此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只是被动跟随,很难发挥大的作用。2基础体系建设落后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业务流程、风控机制等基础设施支撑,以便及时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反应。但传统商业银行现有半手工化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导致业务开展缓慢。在风险管理方式方面,银行主要依靠线下调查的方式搜集客户信息,信息获取方式较为被动,信息内容比较局限,一定程度上降低审批效率,应对市场竞争较为乏力;在交叉销售开展方面,银行公司业务尚未建立共享、联动、高效的内部协调体系,绩效评价系统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待成熟,导致客户需求分析停留在表面,无法提升交叉营销效率。此外,银行传统的储备人才以金融、经济、管理为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银行产品的升级转型,凸显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人才的缺口,导致新产品创新速度慢、开发迭代不及时、安全技术存在风险,在客户界面上不易操作等问题,对商业银行整体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弊端。3客户开发渠道单一,数据对营销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发展客户,批量获客能力不足。一是缺乏场景嵌入能力和融合营销手段,尚未开发制定与“轻资产”行业特征契合的产品体系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科技、医疗、教育、养老等新兴产业开发不足;二是客户需求挖潜不足,业务协同不够。商业银行营销团队凭借经验和个体判断开展营销活动,缺乏客群分层经营能力和对客户需求的深耕细作,限制了银行客户群体的增长,导致营销效率低下;三是数据体系相互独立,无法实现销售管理数据化。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客户信息数据,但对数据的应用分析和再输入不足,不能快速适应未来基于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求,对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支撑不够。4生态合作建设存在瓶颈一是银行对自身生态圈战略目标不清晰。不少商业银行尚未对生态圈打造的商业模式和目标定义清晰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平台建设,开发出来的API脱离实际,没有场景和客户使用。一些银行尽管对IT系统进行了改造优化,在技术上实现对快速迭代的平台支撑,但在组织机制上,仍沿用银行传统的产品交付模式,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二是端到端营运维护生态圈客户的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的构成和行为特点了解不足,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千篇一律的大众化。较多银行忽视外部金融科技创新的力量,没有和第三方技术力量共同为客户打造创新产品和服务。三是对金融监管政策变迁趋势掌握不足,一些合作存在不确定性。比如,银保监会要求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这些监管规定直接导致了合作方式受限,相关银行的线上获客流量锐减。5缺乏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文化理念和环境银行具有较为普遍的风险厌恶、严谨保守的文化特点,在业务发展上习惯分板块条线各自身发展,不愿意跨条线、跨部门以及跨界合作。而数字化转型需要开放心态,部门条线要从“囤积数据”转向“共享数据”,通过不同部门不同条线组建跨职能的敏捷团队产生新的价值[7]。同时,银行的容错试错机制较为匮乏,等待观望心态严重,不愿下大力气和决心去用金融科技尝试解决传统业务的“短板”和痛点。而数字化转型需要开放心态,敢于试错,善于“测试学习”。这种新的文化环境,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摄影:侯本旗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1明确公司银行转型方向,指导业务协同发展一是依托实体渠道优势,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融合营销体系。通过线上线下互相结合互动的营销渠道,为客户打造贴身服务系统,将金融服务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营销、后勤等各个方面,真正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二是借助贸易金融的优势,建设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利用银行互联网门户和手机APP门户的流量优势,汇聚基金、保险、信托等公司的产品和客户源,构建银行、客户、第三方服务商三位一体,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客户需求为导向、开源服务为支撑的新型服务模式,形成广泛的金融业务生态圈。三是打造全能型公司银行业务产品体系,融合交易银行、投资银行及金融市场等全能化产品,打包销售存款、投资、融资等产品,一站式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四是深化改革,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OCR识别等新兴技术手段,以“交易银行+供应链+风控”为突破点,为企业提供风险可控、一站式的全供应链、全交易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有效支撑公司金融生态圈的构建。2建设专业高效的市场销售前台,构建公司金融差异化竞争力制定聚焦客户群的专业化开发策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对于存量客户,运用大数据技术估算业务量及区域分布,按照客户需求及自身产品特色发掘价值提升空间并制定明确的销售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客户钱包份额。对于潜在客户,需深入研究战略重点行业,发掘行业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行业内目标客户转入原则,根据业务区域覆盖及侧重,按照区域、行业及规模等不同维度制定潜在客户名单,并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详细制定营销计划,步步为营拓展市场规模。确定四位一体的客户顾问式服务模式,增强战略客户粘性针对战略客户定制化、复杂化的信贷需求建议银行构建产品、客户、风险和审批“四位一体”的市场营销团队。对大中型企业客户,根据其需求复杂程度,可设置灵活组合的客户服务团队,共享产品销售经理池、风险经理池和风险审批经理池,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对于中小型企业客户,实现在标准化的产品销售工具及信用分析工具的帮助下,客户经理能高效管理客户组合。打造场景化平台,促进公司金融业务全面提升一是搭建重点行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形成家电、建筑、汽车、白酒、物流等行业解决方案,协调和谐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第三方参与机构、资金提供方,搭建产融生态体系。二是构建开放银行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输出金融、安全、数据等银行服务,连接外部场景,共同打造开放银行生态。三是是优化完善客户管理(CRM)系统,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图的同时,为销售管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支撑市场拓展。3打造综合一体化平台,全方位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围绕线上供应链金融打造开放式平台,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针对其业务特性协同风险管理和运营作业,架设全新IT支持平台;面向服务“1+N”供应链,聚焦研究“1+N”链条不同于单个主体客户的需求差异和组织特性,紧跟电子商务发展与创新步伐,在线提供综合化服务;通过“融资切入+结算支付与现金管理黏客+数据增值服务留客+综合金融”的组合方案来大力拓展供应链。又如投行及金融同业而言,可以着力搭建银银平台和非银平台,为同业及大型项目主体提供“投行+商行”服务,配套完善网银、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渠道的产品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微信、异业合作等新兴渠道[8]。4构建防治结合的信贷风险管控体系,夯实公司银行发展基础高度关注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等方面带来的新变化,改进和优化现有全面风险管理规则要求,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领域、各环节的、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督促商业银行在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建立开放合作关系时,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风险框架之下,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名单管理和持续监测,承担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摄影:侯本旗5积极引入新兴科技,打造强大的数字化银行智慧服务能力一是在客户营销领域,利用互联网、VR/AR等技术,对客户提供远程金融服务,延伸了固定营业场所的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效率,也给客户带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感知;二是在中台领域,通过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集约化模式,大大降低银行的信息领域投资成本;三是在后台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陵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机器的自学习,逐步代替人工对数据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分析,提高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四是利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将现有交易规则在底层协议中进行固化,利用其分散化和不可更改的特性,大大降低审批、信用评级等领域的风险,较少相关人工核实的成本,有效提升各企业运营效率。五是建设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在银行内部,要打造良好的数字人才成长环境,实现与员工共生成长。既要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员工成长的新模式,又要向科技公司学习,真正设立管理和专家“双轨”发展路径,提供轮岗、外部培训学习机会以及薪酬福利待遇保障,确保数字人才能够潜心研究,成为专家型人才。参考文献[1]顾志娟.区块链促供应链金融升级与金融产品创新[N].新京报,2019-11-20[2]欧丹.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应用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8.[3]李岩玉,吴强.区块链与金融服务升级[J]. 中国金融,2016(24):37-38[4]张莫,郭倩.新兴产业迎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N].经济参考报,2019-08-01[5]张石.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之路——从ING银行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J].新金融,2019(05):41-44[6]李健.场景化金融时代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及策略[J].武汉金融,2017(8):56-58[7]武安华.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重构[J].银行家,2017(11):24-27[8]潘小明,屈军. 金融服务需求模式演变与商业银行渠道管理 [J].南方金融,2018(12):84-93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Finance: drivers,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rising proction costs,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raditional instries have carried ou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e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made positive changes in their corporate banking busin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models represented by Transaction Banking and supply chain finan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strategic layout and lack of forward-looking awarenes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banking.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situation to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business logic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ve advantage.Key words: Emerging instry; financial innovation; supply chain finance; strategic cognition; cultural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