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份报告,让你了解供热行业2020年度发展状况!小罪犯

这份报告,让你了解供热行业2020年度发展状况!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记者近日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供热学会年会(2020)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北方供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约131亿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约110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约85%。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江亿在做《我国供热行业2020年度发展状况报告》(下称《报告》)发布时介绍,根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广泛取样统计分析,截至2018年底,北方地区城镇供热热源结构为: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占45%,电供暖、燃气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供暖均为3%。其中,2013—2018年,北方供热热源结构中,燃气锅炉增加了7.7个百分点,燃煤锅炉减少了15.5个百分点,热电联产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是较为明显的热源变化,显示了减煤去煤、清洁供热取得了一定成效。”江亿表示。管网规模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运营的热水管网为48.8万公里,北方县级和以上城市管网普及率超过90%,是世界上热网最普及的地区。在建筑面积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如何推动清洁供热?江亿认为,热电联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热电联产具有远高于燃煤锅炉的热效率。在大比例发展风电光电背后,仍需要8—10亿千瓦的火电厂来解决冬季清洁供暖电力不足的问题。北方地区有4—5亿千瓦的火电,利用余热就可以满足供暖基础负荷,再用燃气末端调峰,发展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为主要热源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是低碳能源结构的选择。”他表示。《报告》显示,集中供热是当前的热门投资领域之一。自2015年开始相关投资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全年供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截至目前,太原、银川、济南、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郑州等北方7个省会城市都已相继研究规划和建设了大型热源管输工程,投资热电联产输热。江亿指出,供热企业相关投资持续增长,是清洁能源改造、低碳能源结构变革的重要内容,并将成为疫情后新一轮投资拉动领域之一。然而,尽管有大量资本进入供热领域,当前供热行业依然面临亏损问题。数据显示,2018—2019年供暖期,列入统计的企业供热面积31亿平方米,热费收入约775.6亿元,平均供暖费25元/平方米,而投入供热成本为992.71亿元,平均亏损率达22%。江亿分析,低热价和报停户热费收缴率不足等,是供热行业普遍亏损主要原因。这背后是我国供热系统矛盾的二元状况:一方面供热企业要承担保民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作为企业寻求盈利与持续发展。如何摆脱供热事业严重亏损困局?《报告》指出,我国供热行业面临环保、民生、热源涨价、热价不变等多重压力,需从技术、系统、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江亿认为,若供暖单价平均增长20%,并且提高报停收费率和收费标准,同时进一步优化运行,降低热耗和水耗、电耗,将大大缓解供热企业的亏损问题。“供热体制改革将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需分离供热企业的二元矛盾,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涉及民生的供暖补贴直接补到消费者,统一资产的所有权、维护权、运行权,充分发挥资产的盈利性。”江亿指出,供热行业需转变观念,打破垄断,建立多种热源竞争的工作机制,方能发展先进、淘汰落后,促进我国清洁供暖事业更好发展。责编 | 齐琛冏实习生 | 李昕竹本文为《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原创首发,经授权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010—65369458或直接在后台留言。猜你想读9万户,这座南方城市为分户式供暖开了好头智慧供热来了,河北率先探路城镇清洁供热是一场能源消费倒逼供给的革命!关于我们《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社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版;是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的核心刊物。于2019年3月4日正式创刊,全彩,双周刊,每期4个版面,每周一出版,随《中国能源报》发行。通过行业组织和权威媒体互动的平台连接力、专业的舆论引导力,打造城市与能源的舆论高地,引领城市能源转变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报纸、网站、微信为一体的融媒体新闻载体。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城市能源周刊,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挈之百围

《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京发布 至2017年底北方地区41%实

5月28日,首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在北京开幕,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央广网记者孙冰洁摄)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打好“蓝天保卫战”,让公众能够更经常地看到蓝天白云,推广清洁能源为大势所趋。5月28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主办的“首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达232亿平方米,已有41%实现了清洁供热。清洁供热是指供热全程清洁化,热源组成多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供热管理智能化,室内温度舒适化。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室内舒适温度的需要,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次峰会以“清洁供热新机遇,万亿产业新蓝海”为主题,会议内容主要围绕优秀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等展开,涉及清洁供热政策解读、院士观察、经验分享、技术推介、报告发布等环节。峰会上,CHIC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对产业政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技术、企业最佳实践及融资模式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2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供热面积159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3亿平方米。41%实现了清洁供热,面积达95亿平方米。全国涉及清洁供热的企业共7700家,实现年总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报告同时还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前瞻性预测,这也是有关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首部权威性报告。会上,CHIC分别与国家节能中心、中教能源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五份合作协议。还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北京燃气能源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清洁能源站项目成功签约。“清洁取暖事关民生、民心,民生问题无小事。”CHIC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希望能借此次峰会,为社会各界创造一个把握政策导向、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银衔接的交流合作机会,推动我国清洁供热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蓝天保卫战。

钢琴手

这个寒冬,把温暖送到家——来自供暖保障一线的调查报告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这个寒冬,把温暖送到家——来自供暖保障一线的调查报告新华社记者寒冬将至,北方地区供暖季陆续拉开序幕。这个冬天,我们的供暖有保障吗?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各地,走访小区、农户,走进企业,与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面对面,带来供暖保障一线的举措和声音。(小标题)集结号吹响 供暖保障全面启动近期,伴随北方地区新一轮降温,供暖集结号正式吹响——10月30日10时,陕京四线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和张家口三座压气站如期进气启机,正式开始发挥冬季保供作用;11月1日,大连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极速开启冬季保供运行模式,当日天然气管输量近2000万立方米,进入高罐位冬供运行状态;11月6日,“呜…呜…”,随着汽笛响起,10340次煤炭专列在大功率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驶出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西站,48个小时后,这列编组60多辆载着4000多吨电煤的列车,到达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惠天热电厂;11月12日,吉林省松原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在进行送气前的测试,12月初,这条新的能源大动脉将开始供气,为这个供暖季再添一分温暖……供暖保障是冬季北方地区的民生大事,国家高度重视。10月11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是一项重要议题——北方取暖季节即将到来,要切实抓好保暖保供工作,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做实做细天然气产储运销统筹协调,多渠道保障气源供应。对今年北方重点地区新增的“煤改气”用户,要落实好气源安排,坚持以气定改。突出做好东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举,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围绕天然气产储运销,一系列组合拳精准出击——一手抓国内增储上产,一手抓多元进口;推进管网互联互通,有效增加“南气北送”“东北入关”等供气能力;储气设施应储尽储;做好调峰准备,供暖季用气高峰期根据需要有序启动错峰生产等措施,确保民生用气需要。针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供应,提前着手、多方努力——妥善解决蒙东地区部分主力保供煤矿因土地即将用完面临减产停产的问题,保证煤矿连续稳定生产;通过多方筹措煤源,加大冬煤夏储力度,保障东北地区民生用煤需求;东北三省政府负责同志带队赴内蒙古和主要生产企业对接煤源,积极增加下水煤采购,并出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存煤。“预计今年供暖季,能源需求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供需总体平衡,但可能受持续大范围极寒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品种、高峰时段供需平衡可能存在一定压力。通过前期充分扎实的保供工作准备,以及供暖季期间针对性加大调节和保障力度,可以保障顺利迎峰度冬。”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主要负责同志说。真正把温暖送到百姓家,一头是能源供应稳定充足,另一头是送暖到家扎扎实实,不打折扣、不出纰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全面排查,查找群众反映突出的供暖问题。特别是对于投诉比较集中的供暖不到位、室温不达标等问题,要求供热管理部门、供热企业通过入户走访、宣传咨询等方式,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客观掌握供暖情况第一手资料,实地解决供暖存在的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持续低温等极端天气,各地应及时及早作出预案。要本着优先保障居民供暖的原则,在持续低温天气中适当减少机关、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写字楼等公共建筑的供暖量,特别是加强夜间公共场所的供暖调控,尽最大能力满足居民采暖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说。(小标题)清洁高效 中国供暖“版图”嬗变寒意初起,北方城市山西省太原市在11月1日开始冬季供暖。一大早,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堡村村民张红兵家已是暖意融融。“昨天暖气就通上电了,今天开了一会儿,这热乎气已经上来了,你脱了鞋踩踩看。”张红兵热情地招呼记者。张红兵家过去靠烧燃煤锅炉取暖。2017年太原市在农村地区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张红兵家拆了大锅炉,换上空气源热泵,还把房间全铺了地暖。每到供暖季,专用电网就开始供电,张红兵只需启动自家热泵,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暖气”。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供暖体系加快向更清洁、更高效转变。煤炭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数据显示,2017年北方地区大范围实施清洁取暖以来,清洁煤比重加快提高,“煤改气”“煤改电”比重加快提升。到今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超过50.7%。京津冀及周边“2+26”个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72%。冬季长达六个月的乌鲁木齐,是全国较早实现集中供暖的城市之一。过去,因集中供暖面积大,以及三面环山、城市狭长的特殊地理位置,每到冬季,乌鲁木齐上空就会笼罩着“黑帽”,群众出门一趟,鼻子、衣服、鞋子都会蒙上一层黑灰。为根治这一问题,2012年新疆开始推进“煤改气”工程。2013年,乌鲁木齐主城区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2014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从往年重点城市的末位跃至中游。“供暖改用天然气后,乌鲁木齐冬天的雪变白了,天变蓝了。”市民马春花说。清洁供暖,让百姓同享温暖和清洁,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供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能源资源禀赋、管网设施、调峰储备、建筑保温改造、资金成本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以及价格体制、产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在我国南方,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供暖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但南方地区差异大,供暖期短、热负荷小、负荷波动大以及建筑未考虑保温节能等特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照搬北方城市的供热方式。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看到,供能面积500万平方米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合肥热电集团副总经理高永军说,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多能互补型能源利用方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更长,有助于缓解城市的能源供应压力。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正在探索适合其自身条件的供暖模式:浙江杭州推出天然气家庭分户式供暖服务,用户可以自由设置供暖时长、温度,用热可单独计量;江苏扬州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网,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这份报告建议,要因地制宜实现区域集中供暖管网的优化和多元化,通过制定增加管网密度、增加分布式能源潜力的城市规划,大大提升集中供暖管网的水平;长期规划要更加系统化,并与余热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更加集约、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中国正在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未来清洁供热模式应把握三大原则,一是要充分挖掘余热潜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二是先近再远,在充分挖掘利用邻近热源后,再进一步考虑通过长输管线引入远处热源;三是要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规划机制,避免投资浪费。(小标题)下绣花功夫 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今晚又是没有暖气的一晚,飞机晚点会给补偿,暖气不来只能自己买电暖气,暖气费还照常得给……”北京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到一条没留联系方式、不是实名、只有“建材城东二里”模糊地址的投诉。功夫不负有心人,客服中心反复联系,辖区负责人从报修记录中寻找线索,终于锁定了投诉用户。经过上门查看,发现楼房的供热管线是串联的,以11层为分界点楼上热楼下凉。多方协调下,工作人员进入11层用户家中打开暖气阀门,解决了整栋楼的供暖问题。千根针万条线,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让处在“神经末梢”的每家每户的暖气暖到群众“心窝里”,功夫往往见于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中,而且还需要多部门配合,需要超前谋划。供流、回流、补气、瞬时热量、回水压力、蒸汽压力、泵前后压力……在北京热力集团的控制中心,百余平方米的检测屏幕铺满一整面墙壁,各种供暖相关数据不停翻滚跳跃。对于从事供暖保障工作的人来说,一年都是“供暖季”。北京热力集团供热生产部经理王嘉明告诉记者,设施建设、隐患改造、联通联调等保障能力建设,要“冬病夏医”,错季诊断、排查、解决。热源、管线、末端用户为供暖流程的三大主要环节。供不供得上、供得好不好,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经多年发展,我国供热领域高度市场化,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尤为关键。“未按要求点火试运行”“正式供热后温度不达标”“投诉之后维修不及时”“供暖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去年供暖季正式供暖刚三天,北京华远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接到2000多件投诉,并被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约谈。约谈后,华远意通紧急采取措施,成立应急小组,针对不同小区问题逐条整改。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供热办将继续把这个公司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北京市供热单位有1200余家。“供热是服务行业,老百姓的获得感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北京市城管委供热办主任王爱民说,政府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在安全监管、服务监管、节能减排三个重点领域对供热企业进行考核,考核业绩直接跟企业能否获得政府补贴挂钩。尤其重点加强对百姓投诉问题的追踪,投诉率高的企业要采取约谈、曝光、整改等一条龙监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供暖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不少问题的形成还具有一定历史性因素。真正“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还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各方多下绣花功夫,真正把百姓的冷暖放在首位。老旧小区供热往往是群众“吐槽”的多发地。专家建议,在老旧小区改造上,要更加注重暖气管网这样的“里子”改造,把这件民生大事办好办实。(记者安蓓、王优玲、董博婷、魏玉坤、关桂峰、符晓波、周生斌、刘羊旸、樊曦)(完)

目无所见

《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1月23日,由国际能源署(IEA)、SUC示范项目办公室、陕西燃气集团、陕西省燃气设计院共同举办的“SDE能源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在西安召开,国际能源署《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在论坛当天全球首发。据悉,《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正式成为国际能源联盟国以来,《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能源署三年合作方案》(2017-2019)下以清洁供暖为专题所出的最新成果,该报告对中国的供热布局及技术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以及在中国国情下实现区域能源系统低碳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推动地方层面更切实了解本报告的各项成果,为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能源利益相关者提供改善中国区域能源系统和供热系统所需的最新信息及技术解决方案。本次论坛包含“开场致辞”、“报告发布”、“专家讲坛”和 “研讨对话”四大环节。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副主任David Benazeraf先生主持发布《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讲解。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高耀洲做“致力天然气清洁能源推广与利用 发挥产地优势 造福三秦百姓”的主题演讲。研讨对话环节由涂建军主任主持。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巡视员郭伟首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就国家能源局牵头编制由十部委共同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19年)》的相关过程及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西安市燃气热力监管中心主任马江波、陕西省城市燃气热力管理中心原副主任李直、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恒进相继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就清洁供暖相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政策等问题进行研讨,对与会嘉宾、媒体代表的提问一一作答。据了解,此次SDE能源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结合陕西省尤其是西安市的发展战略,旨在剖析及探索清洁供暖在地方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助推城市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创时代

公用事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生物质直燃发电到热电联产,供热回款消除行业痛点

来源:格隆汇机构:兴业证券投资要点 现金流,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阿喀琉斯之踵。2019 年 7 月 31 日, *ST 凯迪发布公告, 公司逾期债务共计 161.66 亿元。我们复盘公司发展历程后发现,公司扩张战略(大 量投资支出)+项目运营情况不理想(经营现金流恶化),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受限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走向违约的结局。我们搭建的 30MW 生物质直燃发 电项目模型显示,生物质直燃发电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现金流压力: 超 40%的燃料成本/收入情况下,燃料供应稳定性以及价格波动显著影响现金 流(*ST 凯迪燃料成本/收入从 2015 年的 43%攀升至 2018 年的 68%,拖累项 目利润及现金流); 电价补贴形成的应收账款规模大且返还时间存不确定性(项目模型中,运营 初期净利润约2,000万元/年,但电价补贴带来新增应收账款约5,400万元/年)。 从敏感性分析来看,直燃发电项目现金流对生物质燃料价格敏感度高,即燃 料成本提升 15%,项目运营前两年经营现金流/净利润从-17%下滑至-68%,经 营现金流从-687 万元下滑至-1,898 万元。考虑到生物质燃料“入厂-堆放-掺配” 过程的复杂性及非标准化特性,若没有高效的管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项目 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难以保持稳定。 热电联产消除行业痛点,用热需求及原料管理共同决定项目运营质量。因行业内 类似*ST 凯迪现金流压力导致公司经营困难等问题大量存在,2016 年 1 月,国家 发改委在《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鼓励农林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分布式 热电联产,推进新建热电联产项目,对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为县 城、大乡镇供暖及为工业园区供热。相比于直燃发电,热电联产供热业务收入可 填补部分电价补贴带来的应收账款,现金流压力大幅缓解: 对比相同参数下生物质热电联产及直燃发电项目财务模型,热电联产项目由 于热效率更高,营业收入规模较直燃发电高出约 12%。虽然净利率水平并无 明显提升(项目初期净利率约 15%-17%),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运营前两年 经营现金流/净利润为 27%,相比直燃发电的-17%现金流得到大幅改善。 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热电联产项目对于项目选择要求更高,主要是因为 除去燃料管理单一因素外,下游用热需求增长及稳定性等因素也将决定项目 运营质量。我们搭建的模型显示,1)如燃料成本上升 15%,项目前两年经营 现金流将从 1,253 万元下滑至-33 万元;2)如热负荷下滑 15%,项目前两年 经营现金流从 1,253 万元下滑至 1,084 万元。 符合能源结构转型背景,农林生物质能利用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我国生物质资 源储量丰富,可作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约 4.6 亿吨/年的标准煤(其中农林废弃 物资源量折算后约 4 亿吨/年标煤),2017 年生物质发电中农林生物质发电机组约 700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 397 亿千瓦时(1,160 万吨标煤),利用量仅占农林生物质 资源量的 2.9%。我们统计发现,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分布与大气污染所在地存在 一定匹配关系,发展生物质有助于减少北方地区雾霾污染,通过生物质发电或热 电联产集中燃烧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建议关注:1)长青集团:满城项目投产大幅改善公司业绩(19H1 增速+208%), 19 年 9 月鄄城项目正式转入商业运营,在建的茂名、曲江、雄县等 11 个热电联产 项目有序推进中,在建项目陆续投产将显著增厚公司业绩。2)联美控股:公司立 足供热核心业务,领域涵盖城市集中供暖及工业供暖,现金充足支撑外延扩张, 供热面积稳步增长,同时公司精细化管理及规模化效应使得盈利远高于行业其他 公司。 风险提示: 生物质电价下调、补贴回款不及预期、燃料价格波动风险、天然气价格大 幅下行、*ST 凯迪如终止上市引发股价大幅波动风险

六极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南方供暖应采取一城一策的原则

近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成果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滢发布了报告研究成果。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网站消息,报告对秦岭-淮河以南到长江沿线、属于“夏热冬冷”地区的133个城市进行了供暖市场和整体影响评估,提出南方供暖应采取一城一策的原则,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各自的供暖模式。报告以需求、供给、政策环境为一级指标构建供暖市场指数,对南方供暖市场进行了评估分析。从区域上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供暖市场指数最高,华中地区次之,西南地区的供暖市场指数较低。从城市上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镇江、常州、武汉、宁波为前10名,具有较大的供暖潜力。报告指出,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不适用于南方城市,南方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经济水平、居民区集中度、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尝试供暖模式。报告认为,供热行业应该纳入到政府监管体系以及能源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区域供暖纳入城市规划进行整体优化,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地方和中央政府应该差异化功能定位,地方政府应遵循一城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降低南方供暖市场交易成本为目标,做好全局性、前瞻性的统筹工作。地方政府应将供暖纳入城市综合能源服务体系规划和管理之中,对区域供暖的热力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灵活的监管;并利用政府公信力,促进企业和客户的沟通协调。中央政府需要给南方供暖市场松绑,下放监管权力,让各城市找到适合各自城市的发展路线。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周洪宇出席了上述成果发布会并讲话。自2018年来,周洪宇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为南方供暖建言。2018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我国集中供暖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的建议》。2019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南方供暖问题研究与实施的建议》。2020年全国两会,周洪宇结合疫后重振的工作实践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成果发布会上,周洪宇肯定了上述研究的科学性和扎实性。同时,他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把供暖投入的分类承担、分步实施问题进一步明确,在推进过程中打消政府的诸多顾虑。二是供暖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德政、民心工程,不提则已,一提则应努力促成,应当综合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具体来说,我国目前的集中供暖地区是指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这几年舆论聚焦的“南方”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两亩地

《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京发布 至2017年底北方地区41%实现清洁供热

5月28日,首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在北京开幕,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央广网记者孙冰洁摄)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打好“蓝天保卫战”,让公众能够更经常地看到蓝天白云,推广清洁能源为大势所趋。5月28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主办的“首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达232亿平方米,已有41%实现了清洁供热。清洁供热是指供热全程清洁化,热源组成多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供热管理智能化,室内温度舒适化。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室内舒适温度的需要,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次峰会以“清洁供热新机遇,万亿产业新蓝海”为主题,会议内容主要围绕优秀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等展开,涉及清洁供热政策解读、院士观察、经验分享、技术推介、报告发布等环节。峰会上,CHIC发布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对产业政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技术、企业最佳实践及融资模式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2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供热面积159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3亿平方米。41%实现了清洁供热,面积达95亿平方米。全国涉及清洁供热的企业共7700家,实现年总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报告同时还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前瞻性预测,这也是有关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首部权威性报告。会上,CHIC分别与国家节能中心、中教能源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五份合作协议。还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北京燃气能源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清洁能源站项目成功签约。“清洁取暖事关民生、民心,民生问题无小事。”CHIC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希望能借此次峰会,为社会各界创造一个把握政策导向、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银衔接的交流合作机会,推动我国清洁供热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蓝天保卫战。

老斗士

这个冬天,我们的供暖有保障吗?看一线的调查报告?

【原标题】这个寒冬,把温暖送到家——来自供暖保障一线的调查报告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寒冬将至,北方地区供暖季陆续拉开序幕。这个冬天,我们的供暖有保障吗?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各地,走访小区、农户,走进企业,与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面对面,带来供暖保障一线的举措和声音。集结号吹响 供暖保障全面启动近期,伴随北方地区新一轮降温,供暖集结号正式吹响——10月30日10时,陕京四线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和张家口三座压气站如期进气启机,正式开始发挥冬季保供作用;11月1日,大连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极速开启冬季保供运行模式,当日天然气管输量近2000万立方米,进入高罐位冬供运行状态;11月6日,“呜…呜…”,随着汽笛响起,10340次煤炭专列在大功率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驶出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西站,48个小时后,这列编组60多辆载着4000多吨电煤的列车,到达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惠天热电厂;11月12日,吉林省松原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在进行送气前的测试,12月初,这条新的能源大动脉将开始供气,为这个供暖季再添一分温暖……供暖保障是冬季北方地区的民生大事,国家高度重视。10月11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是一项重要议题——北方取暖季节即将到来,要切实抓好保暖保供工作,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做实做细天然气产储运销统筹协调,多渠道保障气源供应。对今年北方重点地区新增的“煤改气”用户,要落实好气源安排,坚持以气定改。突出做好东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举,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围绕天然气产储运销,一系列组合拳精准出击——一手抓国内增储上产,一手抓多元进口;推进管网互联互通,有效增加“南气北送”“东北入关”等供气能力;储气设施应储尽储;做好调峰准备,供暖季用气高峰期根据需要有序启动错峰生产等措施,确保民生用气需要。针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供应,提前着手、多方努力——妥善解决蒙东地区部分主力保供煤矿因土地即将用完面临减产停产的问题,保证煤矿连续稳定生产;通过多方筹措煤源,加大冬煤夏储力度,保障东北地区民生用煤需求;东北三省政府负责同志带队赴内蒙古和主要生产企业对接煤源,积极增加下水煤采购,并出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存煤。“预计今年供暖季,能源需求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供需总体平衡,但可能受持续大范围极寒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品种、高峰时段供需平衡可能存在一定压力。通过前期充分扎实的保供工作准备,以及供暖季期间针对性加大调节和保障力度,可以保障顺利迎峰度冬。”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主要负责同志说。真正把温暖送到百姓家,一头是能源供应稳定充足,另一头是送暖到家扎扎实实,不打折扣、不出纰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全面排查,查找群众反映突出的供暖问题。特别是对于投诉比较集中的供暖不到位、室温不达标等问题,要求供热管理部门、供热企业通过入户走访、宣传咨询等方式,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客观掌握供暖情况第一手资料,实地解决供暖存在的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持续低温等极端天气,各地应及时及早作出预案。要本着优先保障居民供暖的原则,在持续低温天气中适当减少机关、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写字楼等公共建筑的供暖量,特别是加强夜间公共场所的供暖调控,尽最大能力满足居民采暖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说。清洁高效 中国供暖“版图”嬗变寒意初起,北方城市山西省太原市在11月1日开始冬季供暖。一大早,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堡村村民张红兵家已是暖意融融。“昨天暖气就通上电了,今天开了一会儿,这热乎气已经上来了,你脱了鞋踩踩看。”张红兵热情地招呼记者。张红兵家过去靠烧燃煤锅炉取暖。2017年太原市在农村地区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张红兵家拆了大锅炉,换上空气源热泵,还把房间全铺了地暖。每到供暖季,专用电网就开始供电,张红兵只需启动自家热泵,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暖气”。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供暖体系加快向更清洁、更高效转变。煤炭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数据显示,2017年北方地区大范围实施清洁取暖以来,清洁煤比重加快提高,“煤改气”“煤改电”比重加快提升。到今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超过50.7%。京津冀及周边“2+26”个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72%。冬季长达六个月的乌鲁木齐,是全国较早实现集中供暖的城市之一。过去,因集中供暖面积大,以及三面环山、城市狭长的特殊地理位置,每到冬季,乌鲁木齐上空就会笼罩着“黑帽”,群众出门一趟,鼻子、衣服、鞋子都会蒙上一层黑灰。为根治这一问题,2012年新疆开始推进“煤改气”工程。2013年,乌鲁木齐主城区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2014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从往年重点城市的末位跃至中游。“供暖改用天然气后,乌鲁木齐冬天的雪变白了,天变蓝了。”市民马春花说。清洁供暖,让百姓同享温暖和清洁,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供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能源资源禀赋、管网设施、调峰储备、建筑保温改造、资金成本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以及价格体制、产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在我国南方,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供暖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但南方地区差异大,供暖期短、热负荷小、负荷波动大以及建筑未考虑保温节能等特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照搬北方城市的供热方式。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看到,供能面积500万平方米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合肥热电集团副总经理高永军说,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多能互补型能源利用方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更长,有助于缓解城市的能源供应压力。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正在探索适合其自身条件的供暖模式:浙江杭州推出天然气家庭分户式供暖服务,用户可以自由设置供暖时长、温度,用热可单独计量;江苏扬州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中国区域清洁供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网,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这份报告建议,要因地制宜实现区域集中供暖管网的优化和多元化,通过制定增加管网密度、增加分布式能源潜力的城市规划,大大提升集中供暖管网的水平;长期规划要更加系统化,并与余热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更加集约、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中国正在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未来清洁供热模式应把握三大原则,一是要充分挖掘余热潜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二是先近再远,在充分挖掘利用邻近热源后,再进一步考虑通过长输管线引入远处热源;三是要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规划机制,避免投资浪费。下绣花功夫 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今晚又是没有暖气的一晚,飞机晚点会给补偿,暖气不来只能自己买电暖气,暖气费还照常得给……”北京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到一条没留联系方式、不是实名、只有“建材城东二里”模糊地址的投诉。功夫不负有心人,客服中心反复联系,辖区负责人从报修记录中寻找线索,终于锁定了投诉用户。经过上门查看,发现楼房的供热管线是串联的,以11层为分界点楼上热楼下凉。多方协调下,工作人员进入11层用户家中打开暖气阀门,解决了整栋楼的供暖问题。千根针万条线,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让处在“神经末梢”的每家每户的暖气暖到群众“心窝里”,功夫往往见于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中,而且还需要多部门配合,需要超前谋划。供流、回流、补气、瞬时热量、回水压力、蒸汽压力、泵前后压力……在北京热力集团的控制中心,百余平方米的检测屏幕铺满一整面墙壁,各种供暖相关数据不停翻滚跳跃。对于从事供暖保障工作的人来说,一年都是“供暖季”。北京热力集团供热生产部经理王嘉明告诉记者,设施建设、隐患改造、联通联调等保障能力建设,要“冬病夏医”,错季诊断、排查、解决。热源、管线、末端用户为供暖流程的三大主要环节。供不供得上、供得好不好,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经多年发展,我国供热领域高度市场化,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尤为关键。“未按要求点火试运行”“正式供热后温度不达标”“投诉之后维修不及时”“供暖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去年供暖季正式供暖刚三天,北京华远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接到2000多件投诉,并被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约谈。约谈后,华远意通紧急采取措施,成立应急小组,针对不同小区问题逐条整改。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供热办将继续把这个公司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北京市供热单位有1200余家。“供热是服务行业,老百姓的获得感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北京市城管委供热办主任王爱民说,政府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在安全监管、服务监管、节能减排三个重点领域对供热企业进行考核,考核业绩直接跟企业能否获得政府补贴挂钩。尤其重点加强对百姓投诉问题的追踪,投诉率高的企业要采取约谈、曝光、整改等一条龙监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供暖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不少问题的形成还具有一定历史性因素。真正“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还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各方多下绣花功夫,真正把百姓的冷暖放在首位。老旧小区供热往往是群众“吐槽”的多发地。专家建议,在老旧小区改造上,要更加注重暖气管网这样的“里子”改造,把这件民生大事办好办实。(记者安蓓、王优玲、董博婷、魏玉坤、关桂峰、符晓波、周生斌、刘羊旸、樊曦)

老唐头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供暖和制冷系统市场报告(四)—转型的5条路径

生物质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能源是目前最大的可再生供暖能源,2018年提供了全球21%的热能消费。然而,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生物质的低效利用,如木材、农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用于在缺乏能源的地区做饭和取暖。这种使用通常与砍伐森林以及室内空气污染和苦役有关,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向更有效地利用生物质的过渡将包括采用改进的炉灶和现代生物燃料。许多国家已经在实施政策,增加生物质的可持续利用。一些撒哈拉以南国家,包括埃塞俄比亚、加纳、马拉维、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和乌干达,正在发展资金的支持下,启动或扩大国家炉灶方案。同样,西非清洁烹饪联盟的目标是到2030年向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所有公民提供清洁、高效和负担得起的炉灶和燃料(如颗粒或煤球或酒精燃料)。还可以通过贷款、小额贷款和现收现付的商业模式,鼓励使用更清洁的烹饪替代品,用于炉灶设备和可再生燃料。同时,标准、认证和测试在确保清洁烹饪解决方案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空气质量标准并得到可持续燃料供应链的支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更广泛的能源获取方面,认证计划同样重要,因为生物能源可用于建筑供暖--包括通过区域供暖系统--以及工业流程。这种支持性的政策和监管制度对于确保生物质原料的可靠和稳定供应以及避免增加生物质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后果至关重要。生物能源认证制度往往与其他生物产业已经建立的制度相一致,例如森林管理委员会和可持续森林倡议的制度。此外,财政激励措施可以帮助克服现代高效生物质锅炉与燃气或燃油锅炉相比较高的资本成本。例如,法国的Fonds Chaleur(热能基金)为住宅、商业和工业可再生热能提供补贴,包括小规模的生物质应用。总的来说,本报告强调,需要在更大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战略中对生物能源采取一致的长期政策方法。这些因素是为投资者和项目开发商提供信心所必需的。直接利用太阳热能来自太阳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于空间和水加热、工业过程、食品干燥和废水处理等用途。当太阳能集热器与吸收式或吸附式制冷机配套使用时,太阳能也可用于制冷。单户住宅和多户建筑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代表了太阳能热利用的最大用途(2018年几乎占总容量的90%),而区域供热网(以丹麦为首)、工业过程和空间供暖和制冷只占装机容量的4%。太阳能热能在空调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因为制冷需求最大的地方恰好是太阳能潜力最大的地方。将太阳能热能用于制冷和工业过程需要研究和示范项目的支持,以克服技术障碍。虽然根据地区和应用的不同,太阳能热系统在生命周期内具有很高的成本竞争力,但大多数系统的前期成本都很高。有效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和金融激励措施,如贷款、赠款、税收抵免或补贴,并结合目标、任务和建筑规范来扩大市场规模。例如,丹麦利用税收激励措施帮助建设大规模的太阳能区域供热工厂。在卢旺达,通过SolaRwanda方案提供的赠款和贷款,到2018年有3 000多个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公众意识的提高,如南非的太阳能热水器运动,可以增加消费者对现有太阳能热解决方案及其好处的了解。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大幅降低能源费用,同时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产业。2018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占据了超过81万个工作岗位。以制造和安装1万户单户家庭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例,分别需要41 280和130-560个工作日,而所需的技能在任何国家的劳动力中都是现成的,很容易被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如水电工和电工所掌握。地热的直接使用 储存在岩石和地球表面下的水中的热能可被广泛利用,从空间加热和冷却到水产养殖和其他商业和工业过程。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地热能是目前最小的可再生热源,总容量约为30千兆瓦。其中,75%仅在中国、冰岛、日本和土耳其四个国家。2019年,约44%的热利用总量是用于洗澡和游泳。如果能够克服障碍,这一用途可以大幅增加。这些障碍中最主要的是前期投资成本高,地热资源的规模和最佳位置不确定(导致勘探和打井风险高),以及政策和监管框架不完善。政府鼓励收集和分享关于地热资源的详细而全面的数据的倡议和计划有助于吸引投资者,贷款担保、赠款和直接支持示范项目也是如此。支持在农业中使用地热能可以带来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最近的例子中,2019年肯尼亚安装的一台地热谷物烘干机将农民的烘干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

夺命屋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供暖和制冷系统市场报告(六)—行动呼吁

部署政策必须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制冷的整合和扶持政策齐头并进。与总体能源使用一样,平衡的一揽子政策将使各国能够克服障碍,最大限度地扩大过渡的社会经济足迹。- 可再生能源供暖和制冷需要积极的政策--既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持成本的竞争力,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效益。- 扩大可再生供暖和制冷规模的措施可以而且应该与广泛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目标相一致。这些政策和目标可以包括改善弱势群体的条件,发展关键经济部门,制定长期能源计划,以及追求国际气候和可持续性目标。- 可以对长期存在的区域供暖和制冷网络进行调整,以适应可再生能源份额的增加。地球的未来取决于社会转型的低碳化,而这又取决于使用清洁、可持续、可再生能源来满足世界人口的供暖和制冷需求。解决办法和承诺的回报都是现成的。然而,一直以来缺乏的是政治意愿和长期的全面规划。采取行动的必要性是明确而紧迫的。各国政府、民间社会、消费者、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引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