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公派又去国外读博!回国能去本校或相同的学校任教吗?可以,但是比例不高。不管是国内或国外读博,想进入一所985大学任教都极为不易,尤其是不少大学已采用5年(部分高校是3+3考核)考核制的"非升即走"模式。进校后给予"校聘"的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的待遇和福利,5年内论文、国家级课题、奖项等考核合格,则转为正式副教授或教授。小西同学院的师兄,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博士一年级时走留学基金委(CSC)渠道去国外顶尖研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依托母校顺利拿下"青千",已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小西2019年还看到他们团队发布的招聘公告,招聘2-3名师资博士后。-出国留学-小西看到部分人对于公派留学有不同"看法",小西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是不少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机会,是国内公开选拔、录取和排除留学人员的方式,具有多个项目类型,如提问中涉及的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公平研究生项目"。相对来说,有3-4年的攻博博士学位,或是0.5-1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出国留学的三种常见模式(自费、全奖或公派出国)中,学生公派出国并不比全奖或自费的差。在小西看来,有留学的想法,走哪个渠道都可以,关键是有合适的学校、导师接受。不过,公派出国在获得资助的同时,需签订协议,毕业后得回国工作至少2年。但是,对于读博之前就有回国工作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件好事情,科研成果够牛,申请"青年千人"是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极佳选择。国内名校对于"青千"或有潜力申报"青千"的博士(依托本单位),给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如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职称(特聘教授)、组建团队的特殊政策等。往往这些不是国内普通博士或青年教师有机会获得的。-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演讲-小西之前有师妹申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博,导师是鼓励她走CSC渠道的。类似情况的导师不少,一是国内申请出国的学生增加不少,二是国外高校的经费一样有限。当然,也有不少人科研成果丰富、较大几率拿到全奖的学生放弃走公派出国渠道,但是普通学生提出可申请国内CSC来支撑自己读博的费用,有较大概率获得更好学校或研究团队的offer。同样,也有学生申请公派出国留学被拒,国外导师依然愿意提供资助让其继续读博的。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后,想回国内985母校工作,关键得看之前得硕导或团队有没有引进你回来的意向。若是硕导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得行政职务,你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团队缺少且急需的补充,就有较大的几率引回之前读研的团队工作。-研究团队/课题组-就小西了解的,不少大牛团队就有类似的"培养方式",将自己的硕士生送到国内顶尖研究团队读博,学习他人的长处后再引回团队,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甚至是导师间联合开展一些前沿研究或共同发表一些高水平文章。当然,小西熟识的博士生中,同样有去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无法毕业而被劝退回国的。自己无法毕业,就谈不上有机会回国进高校工作的。这也是小西想说的,能去什么学校任教的"硬通货"都是自己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学新进教师试讲-就小西观察的情况,国内不少专业毕业的博士,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比"海龟"差,想进985大学任教仅仅是缺少海外学习经历。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的途径后,这些"土"博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点不比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差。因此,小西想说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国内一些大牛导师邮件沟通后彼此满意的,建议尽快回国办理入职手续。加油!
博士是专业性研究型高级人才,含金量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公派留学生海归博士,其含金量一般都会更高!随着国内读研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博士人才也不再稀缺了,无论是海归博士还是国内顶尖高校自产博士,关键是要看他的学术成就,学术成果比较丰硕且国内各行各业特别急需,其含金量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竞相高薪争抢的对象。去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海归”一词源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作为一个独特词语被普遍使用,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特别高的报酬,于是“海归”成了高学力、高收入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社会地位超然!在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效凸显,国富民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家庭子弟纷纷走出国门,组成留学大军,留学生的含金量就已经开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起来。于此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不断降低入学门槛,使得留学生的数量激增,而质量却更加差强人意;甚至出现了不少国外的“野鸡大学”留学生、滥竽充数,直接让海龟的含金量直线下降。这一时期,国内的大学也是异军突起,我们不仅打造了“211工程”建设大学,而且提出了更精英的“985工程”建设大学,着力打造本土优质人才;2017年又更加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大学,不断挖掘国内高校教育的潜力和筑牢自身高级人才的培养。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的水平差异越来越小!目前,海归博士优势现象依然还在不少用人单位大量存在,这只是人们的思维定式在起作用罢了。近年来,欧美等国经济很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许多自费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以后也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特别优厚待遇工作的“海待”了,海待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而我国这些年却高速发展,各方面条件急剧改观,赶超欧美列强成为了现实,本土教育也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海归博士的学术优势几乎荡然无存,仅有几个傲慢与偏见大型私企还把他们当回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历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以后,原本优越感十足的欧美国家,与我们各方面的差距迅速被放大,国内优越性更加彰显;原来我们求着的海归人才,需要好好调整心态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沦为“海待”的几率会大幅提升和新常态,本土人才的优势却会更加突出,此消彼长,恐怕会出现反转了!
今天我特意查了一下公派留学,公派留学是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是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出国深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中“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人才强国”这几个字眼格外显目,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力量却不容小觑,它们能够让我们产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更有浓浓的爱国情感。个别留学生价值观已经扭曲那些能够公派留学的人,国家资助你们留学的初衷是为祖国培养人才,能够为国所用。国家资助你,你拿着国家的财产在外读书,难道不应该心存感恩之心吗?最近引起网友愤怒的某公派留学生的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拿着国家的资助出国留学,学没学成暂且不讨论,对国人心生厌恶,把自己的本事用在了对付国人身上,在国家遇到困难时,还雪上加霜,亵渎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这样扭曲的价值观是否能够为国所用?答案显而易见:不能!公派留学的申请条件有一条就这样写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学成后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爱国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公民素质。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不论是在外求学或是科教单位自费或者公派出国,出国逾期不归的人数超过半数。“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隔空喊话成了呼唤滞留不归人员的基本方式,滞留国外的人员常年联系不上,国家只能取消这些人在国内的编制,可是他们哪会在乎这些编制!甚至有人在国外呆了半辈子,等到自己退休了,回国向国家要自己的退休补助,这种人也有不少,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还有人甚至说:“等国家强大了,我再回来。”,这种极不负责任的话,这哪是高素质人才说的话,简直是人类的蛀虫。作为普通人,简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1、中国不要利己主义者,而是需要德育兼备的人才那些公派出国,选择在国外定居发展的“人才”,其实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需要的是具有爱国爱人民的人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连养育自己的故土都不留恋的话,那怎么可以为国所用,建设国家。2、等到中国越来越强大,改回国籍恐怕不容易中国近几年发展迅猛,经济实力突飞猛进,不再是以前的经济小国了,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中国是只承认一个国籍的国家,那些追求新鲜空气、追求财富移居国外的人,想回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对祖国应该心存感恩之心,公派留学的人更应该回报祖国,建设社会良好风气,我们人人有责。
近些年来,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好,许多国货品牌也都纷纷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才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纷纷复苏起来,同时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非常大,特别是专业人士,于是国家当初就打算培养几批留学生来填补我国行业的缺口,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当时就选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在这些留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也都成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大多数的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自己的祖国建设出一份力,但是有一位留学生却留在了美国,也许在他看来留在美国可能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当时美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发展非常迅速,之后他进入到白宫为美国政府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他也许是不敢回国的,那么这位公派博士生如今过得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位公派博士生叫余茂春,他毕业于南开大学,在毕业之际因为文化课都特别优秀而被选择到国外留学,然而在学成之后却没有回国,与他一同留学的同学都对他嗤之以鼻,在那些同学看来,余茂春这一做法是不道义的,祖国为他提供留学机会,然而他却忘记了本心,迷失了方向,这一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不爱国的恶劣行为,但选择权在余茂春手里,是谁都没办法的事。抛开其他不说,余茂春在学术方面还是很优秀的,他起初在当地的一所大学里当老师,之后也成功获得了美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人,之后他进入到白宫工作,还受到了美国总统的肯定,在美国指定针对于中国的战略计划时,他也出了不少力,还受到了美国国防部部长的认可,在白宫之中,每个人都对这位余教授非常尊重,这样的生活也许就是余茂春所追求的吧!成为一名美国人,为美国政府工作着,得到美国人的尊重。也有人觉得余茂春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祖国尽心尽力的培养他,他却改了国籍留在了美国,这样一种行为是为世人所唾弃的,也许现在的余茂春早已忘记自己的初衷,已经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了,也许曾经他也有过满腔热血,但是这一切也许都抵不过美国诱惑,他逐渐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他在改掉自己国籍的那一刻有没有一丝后悔过,是否后悔没有回归祖国拥抱。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年轻时梦想,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心。
对于我们在读的博士而言,出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旅行,更多的是认为出国留学可以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优势和砝码求,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下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于是很多博士。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公派留学交换计划。申请去本专业领域水平较好的世国外高校做一年交换生,以此增加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无论从长远的科研道路发展而言,还是短期的能力提升而言。似乎出国留学是一条为自己添砖加瓦的大好事。但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是否真的有用,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先举个例子,塔主读博期间所在的科研团队中有2名博士生先后申请了去国外某高校交换,交换期为一年。在他们出国之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在国外有更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平台。等一年的交换结束后再去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可以做到多份工作摆在面前,可以去挑。可当一年的交换期结束后,两个博士却灰溜溜的回了国。其实,在这一年期间,两个人也仅仅是发表了一篇中等水平的SCI论文而已,并没有较多的科研产出,但同时因为出国交换一年,导致他们博士毕业的时间被延期一年。可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原本给自己镀金的优势,却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博士期间是否有出国经历并不关心。而另一些对出国经历有要求的单位,大多要求两年或三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才认可。对一年的留学经历并不看重。最后两个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比土博士有多少优势。因此,有人会问:那么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塔主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博士期间一年的出国经历,还是有一好处的。这一年至少会增加许多你海外生活与学习的阅历。你这一辈子出国次数不可能就这么一次,在你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上,你有过这一次留学经历,那么你在下一次出国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如果仅从博士毕业和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出国交换一年就意味着博士被迫延期一年。这是出一个时间机会上的损失。同时,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博士期间的出国留学经历只是为你简历上添了一笔,仅仅证明你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科研水平而言,论文还是硬指标,出国留学经历并不能给你带来这方面更多的优势。如果你真想在这方面要占有优势,那么塔主建议直接攻读留学学校的博士学位,而不是仅仅出国交换一年。所以说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大家自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对塔主的关注和支持。
爱国一直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也是中华民族屹立5000年的基石,古有杨门忠烈,近有无数抗日英雄,这些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的榜样。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爱国志士;相反,背叛国家、利欲熏心的人也层出不尽,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位公费留学却留在国外,为他人做贡献的“高材生”。清华才子林烨林烨1920年出生于北京,他从小就展露出不同常人的才华,很小的时候就将许多初高中的课程学会。罕见的天赋外加自身的努力,让他20岁的时候就被清华大学录取。1943年,林烨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取民国推荐的美国公费留学。与他同时期出国的还有梁思成,钱学森,邓稼先等后来闻名全国的大家。所有人都曾发誓学成后一定会回来,报效国家、鞠躬尽瘁,让满目苍夷的祖国再次繁荣昌盛。到美国后,林烨选择了当时最前沿的导弹设计专业,最初他还希望着有一天能够造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当时林烨与梁思成,梁思礼因为爱国之情私交甚好。几年过去,这群顶尖人才都学到了当时最顶尖的知识,而国家也在期待着他们的归来,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巨变。他而当林烨面对美国波音公司开出来的条件时,他动摇了。任梁思成与梁思礼数次劝说也没能阻止他留在波音公司,为美国服务。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很林烨就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宣誓效忠美国。曾经作为公费留学生,用中国的钱去接受教育,却把自己的毕生所学贡献给美国。曾经亲人朋友引以为傲“天才”“神童”,如今却变成了地道的美国人,还为美国创造了新一代的洲际导弹——民兵。而晚年内心空虚,得不到周围人发自内心尊重的林烨想落叶归根时,得到是永远为他紧闭的国门,客死他乡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高考状元袁钧瑛袁钧瑛出生于上海,她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当年恢复高考后她立即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成为高考状元。凭借优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大学后还考成了一名研究生。为了能够继续深造学习,她便报名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 并成功获得公费资格赴美资格。在美期间,袁钧瑛顺利完成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学业,那年她才32岁。就在大家盼望她学成回国为祖国做贡献时,她却选择了加入美国国籍,毕业后她进入哈佛大学,短短十年里,从最基层的助教逐渐升职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并成为第一个发现细胞死亡基因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发现,她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家。中科大超级天才尹希尹希1983年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尹希12岁时,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选拔活动,并于成功从北京八中考入中科大96级少年班。由于他参加少年班选拔分数太高,太令人瞩目,使得当年尹希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事情还登上了《人民日报》。2001年,17岁的尹希就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完成中国科技大学的五年制本科学业,后来更是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的资格,而他也是被公派前往美国留学生当中的年龄最小的一位。2006年,年仅22岁的尹希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这位天才少年的求学之路仿佛“开挂一般”,令我们所有人羡慕又惊叹不已。在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还打破了哈佛大学一个惯例,就是哈佛大学之前规定的本校博士不得继续在本校继续研究学习的惯例。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之后尹希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究竟是人各有志还是利益当前?所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这些人大可说自己的一切是靠努力和天赋得来的,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全人类做贡献,毕竟所谓科学不分国界。但从道义和为人来讲,你们拿着国家给的钱去留学,学到了知识后不思报国却选择更舒适的生活,这是为任何人都所不齿,钱学森等一众爱国科学家难道不知道美国的物质条件更好吗?我们无法要求这些人改变想法,但我相信,林烨的经历也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清华北大,这两所院校,一直是国人心中的“求学圣地”,孩子向往父母憧憬,但清华北大就在那里,能不能考得上,就看你的本事了。近年来,录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确实丰厚,几十万上百万,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说,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光凭这笔钱,就能过得很滋润,甚至四年后还有盈余。但是,在几十年前,就不是这样的光景了,比如1966年出生的陈雪梅女士。陈雪梅的求学生涯中,虽然没出现“跳级”的学神操作,但也算是超级学霸了,学习成绩始终保持领先,最后的高考中,如愿过了清北线,接下了北大的橄榄枝。而她在小时候,对身边的小动物,充满着极强的好奇心,非常喜欢去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比如有一次看见蚂蚁搬家,便直接趴在路上,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导致错过了饭点,她的奶奶急得一团乱转,赶紧发动邻居四处寻找。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小学的自然过渡到初中的生物之后,陈雪梅就更加迷恋生物学了。因此,陈雪梅果断选择北大的生物学专业。北大的4年,陈雪梅稳扎稳打,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的生物学环境并不成熟,想要深造,只能去国外留学。可陈雪梅的家庭普通,根本承担不起巨额的留学费用。不过,陈雪梅所在的生物学中,有一项公派留学项目,名为CUSBEA(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只持续了8年,总共招收了400余名顶尖的中国学生,陈雪梅恰好踩到CUSBEA的尾巴,顺利获得了一个名额。额外碎嘴一句:CUSBEA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如今都成了国际一流的生物学家,比如王小凡、董欣年、骆利群、袁钧瑛等人,只是国籍一栏上,他们四个都是大漂亮国。而去往漂亮国深造的陈雪梅,貌似也没有例外。攻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罗格斯大学的助理教授、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并最终在2013年,陈雪梅47岁那年,成功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当然,国籍栏上,就不用多说了!国家公派留学,却墙内开花墙外香,老实说,这番作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才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年,陈雪梅就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了。尽管国籍栏上依旧让人心里不舒服。现如今的陈雪梅,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双聘院士。所谓的双聘院士,就是指一名院士同时被两个或以上单位聘用,原单位称其为“院士”,其他院校称为“双聘院士”。只是,双聘院士的名声,其实并不好,中国工程院明确表示,不接受“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因为双聘院士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实际利益,是功利化的产物。陈雪梅当了双聘院士,到底是好是坏,不得而知。反正她现在是引进的海外人才,带领着团队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发光发热,探索生命的奥秘。
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来说,发展教育可以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人才则是一国发展与进步的保障;从家庭与个人的层面来说,通过接受教育这条途径可以让人在未来得到想要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价值,同时使家庭得到荣誉感。纵观近些年的教育现象,越是成绩优异的人越是有机会出国留学,而出国留学的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选择不再回国发展。很多人都说留学生们丧失了爱国心与民族使命感,但是就个人层面而言,他们考虑更多的则是事业的发展前景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不过,也并非是所有出国留学的人都遗忘了祖国,也有学者在国外积累到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后选择回国做贡献,施一公就是其一。他早年和很多优秀的留学生情况差不多,从国内名校清华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用了10年的艰苦奋斗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专业知识过硬受聘于国外大学,从助理教授到终身教授,这中间又是10年的勤苦耕耘。到此,施一公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结构生物学家了。原本他可以继续留在国外享受高薪待遇,但是在2008年,他决定回国,到自己的母校任教,为国内生物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他放弃了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他也确实没有违背自己的这一初衷,从颜宁到万蕊雪,再到白蕊,都是他最为骄傲的学生,在30岁不到的年纪就成为国内顶端生物学继承人,未来的成就不言而喻。除了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在生物学科研方面的成果同样令人羡慕,光是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影响巨大的CNS上面就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如此研究成果就连国内一些知名高校都是望尘莫及。尽管在学术研究与培养人才方面都取得了傲人成果,然对他的负面报道仍不间断,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他因为一句话被围攻,围攻的人中不乏一些社会名人。因为他说: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这世界可能真的有神。网友瞬间展开了讨论,有人批评他身为专家不应该散播迷信思想,有人指责他身为科学家,不能如此误导舆论。实则,这句话只是有心人故意歪曲的,他的原话是说,宇宙中只有4%的质量,剩余的能量与物质可以称之为暗能量、暗物质,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于是就有人借此添油加醋,将之曲解为:既然世界上有96%的物质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么第六感就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灵魂与鬼也有可能是真的。介于此事,各种关于施一公的负面内容充斥网络,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他的名声。其实,既然我们呼唤与渴望人才回国报效,那么就应该对他们保持足够的尊重与保护。
这几天,一个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因为“一边拿着中国公费留学,一边发表瞧不起、诋毁中国的事”而迅速“走红”。她的微博被一片骂声以百万的搜索量被推上微博热搜。这个被骂上热搜的许可馨,到底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记忆的互联网。许可馨,江苏苏州人,是中国医科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我们来看看她的照片:从她的微博上看她是走CSC的国家公派留学生。CSC是什么,简单的概括,就是奖学金的意思,CSC的限制是毕业后必须回国服务两年。而这位,却一边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国外享受,一边天天骂中国人,称勤劳节俭的中国人是“贱骨头”。有网友留言要她不要乱说,不要再给留学生招骂了,她却回怼网友,是下跪得起劲的软骨头,还说,我才不要给国家做螺丝钉,你们想给国家当奴才别拉上我。一想到这样的人学成之后,要回来“服务”她看不起的这些“贱骨头”、“软骨头”就不寒而栗,她回来一旦手里握有任何一点权力,只怕就是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主子”了,服务?那是不存在的。当然了,人家可能“主子”也不想当,她大言不惭地在微博上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想回国,不是什么大局为重,老娘从来不把集体利益放在眼里。后来更是称:放心吧,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自称“老娘”的96年生的小屁孩,引发了全网愤怒。网友直接举报,花着国家的钱,来骂国家,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的。结果许可馨反而更得瑟:你来打我啊!甚至于,她还以此为荣:给我涨流量啊!这让网友们直接原地爆炸,由此炸出骂声一片。她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在接到举报之后很重视,连夜发文表示,学校并没有公派她出国,她是自费的。经过证实,后续的出国机会确实与她的母校无关。那么,她这个CSC,就很有可能是走后门出去的,利用了苏州的资源。那在苏州是谁推荐的呢?难怪微微博优越感爆棚,果然她父母的钱和人脉是真的厉害,确实值得她炫耀一把!以为自己凭爸妈的钱和人脉去了美国,就“老娘”天下第一了?就连小号都这么恶心。在国外学到所谓“民主”,就反过头来骂供养你的祖国,这种又蠢又坏的留学生,从根子里坏了,没有祖国给你做后盾,你看你还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么?不让留学生随意回国,是经过综合考虑的,祖国并不是担心回来之后带来的可能风险,而是在回国的途中,他们可能碰到比在原地隔离更大的风险,然而,这种货色她并不能理解。当事情终于发酵到让她背后的关系也撑不住的时候,她终于认怂了,写了一篇心不甘情不愿的假大空“爱国文章”。文中一味的表白自己爱祖国,爱同胞,却对自己各种恶心的话语用一个“忽视”、一句“不该用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轻描淡写的揭过。这种双面表演的白眼狼,实在是让人打心底恶心。而更让人恶心的是,这样的留学生蛀虫,“它”背后的关系还在国内,他们还期望着,我们过了三天就忘记了,然后,“它”继续回来甚至可以担任要职。而更可怕的是,这类的人还不少!千万不要说她的父母无辜,能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不是从小耳濡目染,会有这样的效果吗?父母的责任无论如何无法推脱的。这种人,就象网友所说:国内疫情爆发鼓励别人外逃,国外疫情爆发赶着回国。被扒皮了,赶着绣红旗。假惺惺的发了一篇爱国文,还想三天以后别人都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双面人迟早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而她的代价,也许不是她一个人能付得起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国势日益颓败,一些中兴名臣力图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国,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革新派发起了变法图强的洋务运动,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flag,其中一项是派遣留学生“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留学第一人耶鲁大学的高才生——容闳很早就在酝酿出了“派遣适龄幼童前往美国留学”的计划,经过多次劝说并最终说服了曾国藩,曾国藩奏请朝廷,很快得到了批准,容闳的计划是这样的:从1872年至1875年4年间,每年选派30人12岁-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共计120人。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派留学的大幕就缓缓拉开了,为什么说缓缓而不是轰轰烈烈,因为容闳在全国发出政府选派公费留学生赴美的电视宣讲后,全国没有多大反应,上海口岸运送留学生赴美的轮船就要启程了,留学的幼童还没着落。大清国的国民为什么对留学这事那么冷淡呢,公费留学美国镀金不用参加高考,回国政府直接聘任为公务员解决就业问题,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阵势。高考誓师大会的学生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天朝上国国民历来看不起外邦人,四方为蛮夷要来我朝朝贺,让孩子去饮毛茹血的鬼地方可不是给多少钱、提供多好的工作的事,一句话,咱得要脸,去花旗国丢不起人,当时话说叫“有辱门楣”。2.一直有谣言,幼童去了美国,先被扒皮,然后套上狗屁供动物园、马戏团展览用,看来古代的人扯起淡来、造起谣来,也是妥妥的大神。3.幼童年幼,连ABC都不认识,一去要15年,去时与政府协议在先,“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这哪是留学分明是玩命。容闳老前辈看动员宣传没有效果,无奈只能回广东老家"杀熟",先从身边认识的亲朋劝起,在让亲戚朋友转介绍,后来赴美留学幼童120人里,广东籍竟占了84人,另外上海、香港占36人(粤、港、沪现在为什么这么发达,至少在148年前人家的眼界已经超乎大部分国人了)。120人中无一名达官显贵子弟,全是贫寒之子。这未经层层选拔、海选贫民之子,后来怎么样了呢,留学行动1881年因受清政府顽固派的攻击与阻挠被迫叫停,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都出自这群“留美幼童”。京张铁路总工程师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初第一位国务总理并且是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全是出自留美幼童。最重要还不止于此,留美幼童虽最终搁浅了,但是它让中国自费、公费留学蔚然成风(虽略有夸张),它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渴求民族独立富强的仁人志士勇敢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