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功能调研应该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本篇文章中,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分享了关于产品调研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学习。市面上很多产品看起来不同,但追究到产品底层逻辑,其实有着本质的共性。这些共性是市场教育、用户反馈和竞争要求的结果,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同样大环境下的互联网用户。01 为什么做产品功能调研基于上述的共性,做产品设计时,观察其他竞品就非常有必要。尤其对于初级产品经理来说,当自身产品经验不足以支撑你构思出足够完善的功能架构、业务流程和交互设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产品调研,快速找到和了解竞品。因为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功能,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大幅度的创新,主要是帮助产品经理缩短产品设计的过程,提高性价比。可以在模仿竞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产品业务做适度的创新。做产品调研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竞品表现层元素和交互设计的分析,这是新人比较容易走进的误区,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底层逻辑和业务流程。就如一句老话:不要以貌取人。这是十分片面的角度。产品调研分为针对一个功能点的调研和一个独立产品的调研,那么这两种调研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产品调研:会集中于相对比较新的,独立完整的产品,没有很多交错的产品。例如:不适用于支付宝,太庞大繁杂,会导致调研周期太长;功能调研:集中于业务逻辑、功能逻辑的细节示意图:功能调研与产品调研的异同02 怎么做功能点的调研首先要明确调研的目的,一定要带着目的去做调研,否则没有调研结果也是无用功。(此篇文章只展开谈论功能调研)明确了调研背景,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功能调研呢?我就以下面三种调研类型展开来说。背景一:竞争对手上新功能了,对竞品新功能的调研目的:能抄么,有没有竞争壁垒?要抄么?首先考虑核心问题:目标用户:都有会谁用这个功能?罗列出可能的所有类型用户。用户需求: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功能?能满足用户什么样的需求?功能逻辑: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该功能的行为路径。梳理出功能流程和底层逻辑,应当先理清业务,再谈交互;观察该功能相关的数据表现(如果有条件的话);输出结论,让老板做决策:要不要抄:和自己产品的用户群、整体业务框架是否符合?数据情况是否可观?能不能抄:是否有技术壁垒或特殊门槛得出结论,并给出结论的分析理由1/2/3条等,最后汇报给老板,让其做决策背景二:自己产品要上新功能,对竞品相似功能进行调研搞清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先确定目标用户。产品功能的现状如何?要调研哪些产品?尽量去找行业领先、产品口碑领先的软件。先梳理出功能流程和底层逻辑,再谈交互设计;竞品和自身产品有关此功能的差异点是什么。背景三:从学习的角度去做功能调研准备调研的那个产品的新功能有哪些?整理最近2/3个版本的新功能;产品设计三要素(用户、场景、需求)是否都会满足了?先梳理出功能流程和底层逻辑,再谈交互设计;产品的亮点是什么(功能逻辑或交互设计)?观察其数据表现。03 功能点调研实战以下是我对“快看漫画”和“腾讯漫画”详情页的简单调研。梳理并分析了两者的异同点。1. 两者阅读页的功能模块分解1)快看漫画阅读页V5.47.02)腾讯漫画阅读页V5.24.52. 两者功能模块异同点1)相同点两者的阅读页均分为导航栏和标签栏2大模块。功能点:章节名称 、漫画详情页入口、弹幕开关、发弹幕、查看目录、夜间模式、阅读模式、设置2)不同点分享的位置:快看把分享放在标签栏里,弱化了分享,导航栏突出了详情页入口;腾讯把分享和详情页入口放在一起,突出了分享,并且这两个功能均是在用户结束阅读时可能进行的操作,简单说是对漫画的设置,而不是阅读设置,属于同一性质。因此这两个功能放在同一区域更合理。收藏:快看将收藏按钮放在标签栏区域,引导用户在阅读页可以直接收藏,突出收藏功能;腾讯在阅读页没有收藏功能,可能是出于不打扰用户的目的,若用户喜欢该漫画,会在结束阅读后去详情页收藏(克制 ,毕竟微信是它的老大哥,hahaha)发弹幕、发评论:快看将发弹幕和发评论放在一起,可切换,引导用户快捷发评论,可增加评论转化率,既多了一个功能却又不影响整体排版设计,与标签栏的评论入口相呼应;腾讯只有发弹幕,且在初始状态下隐藏了弹幕的“发送”按钮,既保证了标签栏排版的简洁和美观,又没有牺牲发送功能操作的便捷性。因为两者发送弹幕的步骤数是一样的。因此快看在初始状态下的“发射”按钮显示多余。切换章节:快看可以在一级页面直接切换上一话、下一话,增加切换章节便捷性。也与快看在阅读下一话时必须手动切换页面的交互有关。评论入口:快看在标签栏上放置了评论入口,引导用户评论互动,促进活跃。亮度调节:鉴于腾讯标签栏已经有“夜间模式”,设置里的“亮度调节”是画蛇添足,有点多余(不信看埋点数据,它的点击应该没有标签栏的夜间模式高)。我能想到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设置弹窗若去掉了它,降低了弹窗高度,影响美观翻页模式:由于历史背景问题,腾讯的漫画库中,左右翻页阅读模式的日漫、国漫较多,所以存在日漫模式;快看的大部分漫画都是近几年流行的条漫形式,均是上下翻页。翻页开关:快看提供了点击阅读页底部区域进行翻页的开关,顾全到了某些用户的操作行为路径,用户可跟随自己的漫画阅读喜好调节。横竖屏:切换阅读的模式,可是手机的重力感应也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这个功能可以去掉了单章节评论开关:用户可跟随自己的漫画阅读喜好调节。弹幕自动播放:快看的亮点功能,快看的弹幕展示区别于传统的左右滚动弹幕,但是让用户可以在漫画内容上的任意位置放置弹幕,固定不动,给予用户极大的主动控制感。由此弹幕的交互设计衍生出了许多有趣的互动形式。例如:编辑一个箭头的弹幕,放在漫画人物旁边,就意在指向它。言归正传,弹幕自动播放开关,可以调节弹幕聚在一起,不影响纯阅读体验;可以把弹幕扩散开,在原定的位置显示,增加弹幕互动性。更多弹幕设置:由弹幕特殊的交互设计衍生的设置功能。增加趣味性3. 结论综合快看漫画和腾讯漫画的漫画阅读页而言,快看做的更胜一筹。前者突出弹幕趣味性和评论,更注重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活跃和粘性,但又不牺牲阅读体验。另外阅读页的交互设计也呼应了快看的产品战略方向——内容+社区。这是拓展用户增长点的一个战略方向。后者突出阅读的沉浸式体验,更注重阅读相关操作的便捷性和阅读体验。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更好一点。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多多指点哟~本文由 @Zs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橙言本文在PMCAFF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情境X月,我设计了一个功能,由于功能对现有网约车业务线的司乘奖励机制造成了影响,总监建议对该功能进行灰度发布,先从少量用户的使用情况查看功能效果,若灰度发布期间,用户大量反馈问题,可及时停止灰度发布,即刻恢复原有功能;于是,领导让我去调研一下灰度发布方案,这个版本的功能迭代范围将灰度发布也考虑进去。运营平台当时是有灰度发布功能的,不过整个功能极为简单,只能对app前端的某一个页面进行灰度发布,且没有用户分流策略;每次灰度发布进行用户分流时,需要多次手动从列表中选中用户,在一次次保存,才能完成大批量灰度用户的标记,最终被标记的灰度用户才能体验到我们设计的新功能,其他非标记用户仍然会按照老版本正常使用。冲突在对灰度发布进行一番调研后,我根据调研得出的结论,最终完成了功能的设计;当拿着产品方案进行内审时,领导发现功能中关于灰度发布的设计方案与现有运营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几乎没有区别,认为我灰度发布的调研没有任何价值,要求我重新调研;什么是调研的价值价值:在经济学中,价值被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的一种衡量;调研的价值:我们可以借用价值在经济学中的概念,将客体具象为调研的结论,主体具象为调研人员的目标,调研的结论对调研人员的目标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便是调研的价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调研的价值是基于调研人员的目标产生的;而于功能调研的目标,便是通过了解功能背后的原理,逻辑,甚至是功能的交互方式,为我们是否要做这个功能提供决策依据,为如何做好这个功能提供设计思路。现有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虽然可用,但每次繁琐的操作,侧面反应了这个功能并不易用;因此,了解灰度发布的相关信息,在可用的基础上提出易用的灰度发布产品方案,便是这次调研的目标;显然,自己在调研后提出的关于灰度发布部分的产品方案,并不匹配调研的目标,自然没有调研的价值。哪些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调研的关键节点经过对调研流程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整个调研过程分为4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呈递进关系,上一个节点决定了下一个节点的具体动作调研目标是整个调研过程的基础,我们的每一步动作都是在为了达成调研目标做铺垫,清晰的调研目标,才能让我们明确调研渠道,划分出信息“有效”与“无效”的边界,这样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不至于在庞大的信息茫然无措,不断的纠结看似有关的信息是否都要记录;当每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完毕后,我们才会进入到论点的提炼阶段,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对信息进行过滤,最终通过演绎推理或是归纳总结出一个个有效的论点。最后对论点进行整合,结合我们的调研目标,得出我们的调研结论;节点中什么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1)对有效信息的收集,没有划分边界为了尽快的落入到调研的执行层面,我并未对平台现有的灰度发布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不知晓现有方案不易用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调研目标,便迅速的进入到了信息的收集阶段;互联网上关于灰度发布的信息堆积如山,是否所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都要收集整理?信息具体收集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适的?由于没有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划分有效信息的边界,在杂乱的信息中我难以确定哪些信息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举例:灰度发布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我通过知乎,CSDN,博客园等渠道,以灰度发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到了关于蓝绿部署,滚动发布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我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对我接下来的分析有没有价值,只能统统将信息收集起来,导致信息的收集量非常大,也让信息的收集变得非常低效。事实上,收集的蓝绿部署,滚动升级的信息,对我想着重了解“如何在灰度发布中进行用户分流的策略”没有直接关系,完全属于本次调研的信息干扰项,而这些干扰项,在中期的信息分析,对个人的思考,论点的归纳提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不清晰的目标导致错误的决策在经历过一系列对信息的收集,过滤,提炼的过程后,最后我整理出了几个关键的论点:灰度发布的原理,灰度发布适用的场景;灰度发布有哪些可用且易用的用户分流策略,它的具体方案是怎么样的 ;当得出这2个论点后,我最后的调研结论,还是选择了套用现有可用但不易用的灰度发布方案,是什么让我对有效的信息点做出了如此“异常”的处理?不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为自己提供正确的考量维度进行灰度调研之前,由于没有使用过平台灰度发布的功能,我自己并没有确定此次调研的目的,对现有灰度发布的操作繁琐问题没有清晰的感知;因此我的脑海里并没有“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不正确的考量维度,导致错误的决策。人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有明确清晰的考量维度,根据维度的优先级做出判断,最终才会做出有效的决策;举例:到饭点了,我准备出去吃饭,此时我需要决定去较远的地方吃麻辣烫,还是直接去公司楼下的食堂随便吃点;在做出去哪里吃饭这个决策前,我必须要有供我决策的依据;例如:距离,味道这2个对于吃饭的考量维度;当我想找个近的地儿,我会选择楼下食堂,但如果我更想吃点带劲的,那么即便距离较远,我最终还是会选择吃麻辣烫;而当我有一天吃饭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时,我可能会按照潜意识的维度做出决策:例如更便宜的价格,最终我会选择在楼下吃饭;而我正是缺乏“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最后基于3个常规的维度可用性:当前运营平台的灰度能否满足此次功能的灰度发布需求;方案设计的成本:自己剩余设计时间的紧迫性灰度发布产品方案的研发成本:因为本期功能涉及范围已经较大,如果灰度发布在本期做迭代优化,研发工期会过长做出了直接套用现有灰度发布功能的“错误”决策。如何保障调研结论是有价值的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坚持发生某类行为的驱动力,无论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还是对于产品而言,目标都是引领事物发展的风向标;举例:假如在我面前有一个可爱又美丽姑娘,每次见到她,与她交流,我都会身心愉悦,起初我并没有追求她的目标,如果没有外界因素,我几乎不会主动的与她产生交集,双方的距离上限也将限定在朋友;而当我确定了要把这个姑娘变成我家公主时,即使担心因为直男的聊天思维言行不当而被她讨厌,害怕最终的失败,我的目标仍然会不断的驱动我与她接触,尝试各种方式让她开心,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便是目标的作用。而调研过程中,缺少清晰的调研目标时,我们无法为后续的信息分析提供清晰的考量维度,最终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所以,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是第一要务。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要想有效地找到相关信息,调研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因此在调研之前,我们需要根据调研目标,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举例:小学老师给我的弟弟小杰布置了一个作业,需要总结出猫科动物的一些共通特征;调研渠道:动物园于是我带着弟弟在北京找到了一座动物园,准备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来让弟弟总结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信息边界:猫科动物机智的小杰从哥哥身上了解了哪些是猫科动物后,拉着我绕过了可爱的羊驼和麋鹿,径直对狮子,老虎,猎豹进行了观察,最后回到家中,迅速的总结出了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高效的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当我们明确了调研渠道,对信息划分“我”与“非我”的边界,即可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避免将与目标弱相关、甚至无关的信息记录到调研信息池中,进而干扰中期的信息分析,得出错误的论点。因此,在第二次对灰度发布重新调研之前,我先搭建了调研的整个信息边界图最终根据新的调研结论设计的产品方案,成功通过了内审。行文总结关于功能调研的思维路径,已整理成一张流程图:如果你期望高效的完成某个功能调研,按照这个思维路径,你不妨试一试。
编辑导读:功能调研作为一种产品功能验证的手段,在产品开发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功能、新业务设计前以及类似方案对比上。功能调研应该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本篇文章中,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对如何高效完成功能调研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大家分享。01 情境X月,我设计了一个功能,由于功能对现有网约车业务线的司乘奖励机制造成了影响,总监建议对该功能进行灰度发布,先从少量用户的使用情况查看功能效果,若灰度发布期间,用户大量反馈问题,可及时停止灰度发布,即刻恢复原有功能;于是,领导让我去调研一下灰度发布方案,这个版本的功能迭代范围将灰度发布也考虑进去。运营平台当时是有灰度发布功能的,不过整个功能极为简单,只能对app前端的某一个页面进行灰度发布,且没有用户分流策略;每次灰度发布进行用户分流时,需要多次手动从列表中选中用户,在一次次保存,才能完成大批量灰度用户的标记,最终被标记的灰度用户才能体验到我们设计的新功能,其他非标记用户仍然会按照老版本正常使用。02 冲突在对灰度发布进行一番调研后,我根据调研得出的结论,最终完成了功能的设计;当拿着产品方案进行内审时,领导发现功能中关于灰度发布的设计方案与现有运营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几乎没有区别,认为我灰度发布的调研没有任何价值,要求我重新调研;03 什么是调研的价值?价值:在经济学中,价值被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的一种衡量;调研的价值:我们可以借用价值在经济学中的概念,将客体具象为调研的结论,主体具象为调研人员的目标,调研的结论对调研人员的目标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便是调研的价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调研的价值是基于调研人员的目标产生的;而于功能调研的目标,便是通过了解功能背后的原理,逻辑,甚至是功能的交互方式,为我们是否要做这个功能提供决策依据,为如何做好这个功能提供设计思路。现有平台的灰度发布功能虽然可用,但每次繁琐的操作,侧面反应了这个功能并不易用;因此,了解灰度发布的相关信息,在可用的基础上提出易用的灰度发布产品方案,便是这次调研的目标;显然,自己在调研后提出的关于灰度发布部分的产品方案,并不匹配调研的目标,自然没有调研的价值。04 哪些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1. 调研的关键节点经过对调研流程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整个调研过程分为4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呈递进关系,上一个节点决定了下一个节点的具体动作调研目标是整个调研过程的基础,我们的每一步动作都是在为了达成调研目标做铺垫,清晰的调研目标,才能让我们明确调研渠道,划分出信息“有效”与“无效”的边界,这样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不至于在庞大的信息茫然无措,不断的纠结看似有关的信息是否都要记录;当每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完毕后,我们才会进入到论点的提炼阶段,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对信息进行过滤,最终通过演绎推理或是归纳总结出一个个有效的论点。最后对论点进行整合,结合我们的调研目标,得出我们的调研结论;2. 节点中什么问题导致了调研的无价值(1)对有效信息的收集,没有划分边界为了尽快的落入到调研的执行层面,我并未对平台现有的灰度发布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不知晓现有方案不易用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调研目标,便迅速的进入到了信息的收集阶段;互联网上关于灰度发布的信息堆积如山,是否所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都要收集整理?信息具体收集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适的?由于没有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划分有效信息的边界,在杂乱的信息中我难以确定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举例:灰度发布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我通过知乎,CSDN,博客园等渠道,以灰度发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到了关于蓝绿部署,滚动发布等与灰度发布相关的信息;我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对我接下来的分析有没有价值,只能统统将信息收集起来,导致信息的收集量非常大,也让信息的收集变得非常低效。事实上,收集的蓝绿部署,滚动升级的信息,对我想着重了解“如何在灰度发布中进行用户分流的策略”没有直接关系,完全属于本次调研的信息干扰项,而这些干扰项,在中期的信息分析,对个人的思考,论点的归纳提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不清晰的目标导致错误的决策在经历过一系列对信息的收集,过滤,提炼的过程后,最后我整理出了几个关键的论点:灰度发布的原理,灰度发布适用的场景;灰度发布有哪些可用且易用的用户分流策略,它的具体方案是怎么样的 ;当得出这2个论点后,我最后的调研结论,还是选择了套用现有可用但不易用的灰度发布方案,是什么让我对有效的信息点做出了如此“异常”的处理?1)不清晰的调研目标,无法为自己提供正确的考量维度进行灰度调研之前,由于没有使用过平台灰度发布的功能,我自己并没有确定此次调研的目的,对现有灰度发布的操作繁琐问题没有清晰的感知;因此我的脑海里并没有“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2)不正确的考量维度,导致错误的决策。人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有明确清晰的考量维度,根据维度的优先级做出判断,最终才会做出有效的决策;举例:到饭点了,我准备出去吃饭,此时我需要决定去较远的地方吃麻辣烫,还是直接去公司楼下的食堂随便吃点;在做出去哪里吃饭这个决策前,我必须要有供我决策的依据;例如:距离,味道这2个对于吃饭的考量维度;当我想找个近的地儿,我会选择楼下食堂,但如果我更想吃点带劲的,那么即便距离较远,我最终还是会选择吃麻辣烫;而当我有一天吃饭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时,我可能会按照潜意识的维度做出决策:例如更便宜的价格,最终我会选择在楼下吃饭;而我正是缺乏“避免现有问题、寻找better”的考量,最后基于3个常规的维度可用性:当前运营平台的灰度能否满足此次功能的灰度发布需求;方案设计的成本:自己剩余设计时间的紧迫性灰度发布产品方案的研发成本:因为本期功能涉及范围已经较大,如果灰度发布在本期做迭代优化,研发工期会过长做出了直接套用现有灰度发布功能的“错误”决策。05 如何保障调研结论是有价值的?1. 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坚持发生某类行为的驱动力,无论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还是对于产品而言,目标都是引领事物发展的风向标;举例:假如在我面前有一个可爱又美丽姑娘,每次见到她,与她交流,我都会身心愉悦,起初我并没有追求她的目标,如果没有外界因素,我几乎不会主动的与她产生交集,双方的距离上限也将限定在朋友;而当我确定了要把这个姑娘变成我家公主时,即使担心因为直男的聊天思维言行不当而被她讨厌,害怕最终的失败,我的目标仍然会不断的驱动我与她接触,尝试各种方式让她开心,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便是目标的作用。而调研过程中,缺少清晰的调研目标时,我们无法为后续的信息分析提供清晰的考量维度,最终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所以,调研前,明确调研目标,是第一要务。2. 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要想有效地找到相关信息,调研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因此在调研之前,我们需要根据调研目标,明确调研渠道,划分信息边界:举例:小学老师给我的弟弟小杰布置了一个作业,需要总结出猫科动物的一些共通特征;调研渠道:动物园于是我带着弟弟在北京找到了一座动物园,准备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来让弟弟总结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信息边界:猫科动物机智的小杰从哥哥身上了解了哪些是猫科动物后,拉着我绕过了可爱的羊驼和麋鹿,径直对狮子,老虎,猎豹进行了观察,最后回到家中,迅速的总结出了猫科动物的共通特征,高效的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当我们明确了调研渠道,对信息划分“我”与“非我”的边界,即可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避免将与目标弱相关、甚至无关的信息记录到调研信息池中,进而干扰中期的信息分析,得出错误的论点。因此,在第二次对灰度发布重新调研之前,我先搭建了调研的整个信息边界图最终根据新的调研结论设计的产品方案,成功通过了内审。06 总结关于功能调研的思维路径,已整理成一张流程图:如果你期望高效的完成某个功能调研,按照这个思维路径,你不妨试一试。本文由 @橙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编辑导语:产品调研是产品经理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内容了,产品调研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功能调研了。本篇文章种,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以及产品调研和功能调研的区别,最后通过实战案例为我们总结了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做好产品功能调研。前些天,微信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悄然上线,互联网产品圈里一边倒说是“鸡肋”。到底这个功能“鸡肋”不“鸡肋”,我们作为“立志要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不能“随大流”被大众情绪裹挟,抱怨说微信又抛出来一个“鸡肋”!理由是什么呢?我们得有理有据啊!OK,我们来YY一下!假如回到微信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调研阶段,你是某信某部门产品经理,假如Tony马给你下达这样的需求:Tony马:视频号上线这么久,数据好像不怎么样!看能不能从朋友圈做做引流?小龙(产品总监):恩…..(视频号就是一个累赘)要不试试“话题标签”功能,我让他们调研一下………(新入职一个产品经理,正好没啥事安排)………小龙(产品总监):小明啊,你看看我们微信朋友圈能不能做一个“话题标签”功能,为视频号导导流量啊?小明:啊,这个….这个…..我先调研一下,晚点回复你,总监。一、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因为“创新起于模仿,精于超越”,20世纪80、90年代的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产业,无不从模仿开始。温州人的模仿不是简单“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用心模仿,下功夫研究,不仅学到了家,而且还青出于蓝色而胜于蓝,温州产的打火机风靡世界就是一个成功模仿的典型样本。从模仿到超越,这条路径也是最省时、最保险的高性价比路径。再说互联网产品,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在同样的市场大环境下,看似玲琅满目的互联网产品,却在产品底层逻辑上,有着本质上的共性。经过市场与用户验证过的产品/功能,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暂时不需要也没必要做颠覆式创新,只需要快速找到竞品、并且从视觉到交互、业务流程、功能逻辑、需求逐层“解剖”产品,吃透产品。然后在模仿竞品基础上,结合自身产品适度创新就好。现在明白了,“调研”与“抄”的区别么?二、产品调研&功能调研什么产品调研、功能调研傻傻分不清楚?产品调研分为针对某一个功能点的调研和某个独立产品的调研,那么他们的异同时什么呢,一张图让你明白:产品调研:针对独立完整的新产品,做产品结构、运营逻辑的调研。而像微信、支付宝这种平台级体量的产品太庞大复杂,很难做产品调研,周期不可控。功能调研:针对产品某个或某些功能、业务逻辑做调研。三、如何做产品功能调研产品功能点的调研,又分为三种场景:四、产品功能调研实战“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上文以《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为例,做产品功能调研:1. 微信产品定位2. 微信用户画像3. 用户、场景、痛点分析4. 可调研的产品:微博、抖音的相同与不同5. 结论目前,微信朋友圈每天有大约7.5亿人打开,平均每人每天要看十几次,每人每天耗时30分钟,所以朋友圈每天的访问总量高达100亿次。1)平台业务上可见朋友圈汇集了大量的流量,而微信内容版块沉淀了海量的优质内容却缺少流量,内容创作红利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视频号更是缺乏更精准的流量入口。今年7月份,微信公众号文章上线了话题标签的功能,辅以朋友圈“话题标签”为视频号、公众号甚至是搜一搜导流,将内容有效精准分发给消费者。从而进一步打通微信的内容生态,为微信内容生态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展示渠道,这可以满足平台业务的需求!2)内容消费者“话题标签”功能可以类似“微博”、“抖音”为内容浏览者优化搜索。但话题聚合页面有视频号、公众号、搜一搜等版块内容就会像“微博”话题聚合页面一样“搜索结果类型复杂不可控”。3)内容生产者“话题标签”并不能提升内容生产/创造者“自我表达”的情感动力,暂时不能为他们提供价值,更没有消除他们的“痛点”。内容创造者为何要在发朋友圈时添加话题标签呢?需要进一步挖掘。五、最后微信“话题标签”对微信业务上而言,可能会盘活朋友圈为自己内容生态建立一个引流渠道。但用户层面目前还未看到很多价值,没有用户会为了那抹忧郁的蓝色而添加「#+文字」的话题标签,况且还没有趣味性。或许微信在下一盘大棋,我们吃瓜群众只是初见端倪,可不能随意评头论足。本文由 @安子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一、调研目的分类:分类模块提供用户一种按照出版商和图书类别搜索书籍的方法。优质出版专区包括理想国、上海译文、果麦、磨铁等,分类维度多达27种,囊括了历史名著、互联网经管、心理社科、影视小说、漫画绘本等类别的精品书。书桌:展示用户在读书籍和今日剩余阅读时长,特点之一是书桌上仅呈现三本在读书籍,其余书籍需进一步点击进入书桌查看。2.2 “网易蜗牛” VS “微信读书”“网易蜗牛”和“微信读书”的产品逻辑均遵循读者阅读书籍的基本环节来设计,即“找书—阅读—输出”,接下来围绕这三个环节对两个App功能上的异同点进行梳理:找书“蜗牛阅读”可通过分类、领读推荐和搜索查找书籍,查找到的书籍可加入书桌。书桌上最多呈现三本书籍,其余书籍需要将书桌展开才能看到。这里向用户传达专注阅读的理念,专注于在读的三本书,避免因为书架上太多书籍而给用户造成选择困难。而“微信读书”的找书过程则加入更多社交成分,如通过好友在读为用户推荐书籍,或者直接通过查看好友的书架发现好书。阅读不同于其他按书本付费的阅读App,“蜗牛阅读”按时间付费进行阅读,且用户每日可登录App免费领取不可累计的1小时当日阅读时长。在这个万物互联、信息量爆棚的时代,书籍和知识唾手可得,难得的是用户能够花时间沉浸下来去阅读。生活中经常面临场景是:书架上满满的书籍中,读完的确寥寥无几。因此用户阅读的时间是痛点之一,“蜗牛阅读”贩售时间的概念是一个亮点。而“微信读书”遵循传统的书籍售卖方式,以书籍为单位,并通过阅读时长兑换书币的形式鼓励用户多阅读。缺少“微信读书”强大的社交背景。“蜗牛阅读”推出“共读”功能满足用户组队读书,共享批注的需求,而“微信读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看到各页面上所有用户的批注并进行交互。输出 读者通过输出内容的方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沉淀。“蜗牛阅读“的领读者输出内容以推荐书籍为导向,而”微信读书”中的分享则以社交互动为基础。2.3 「写书评」功能点差异对比「写书评」模块的功能点比较:“蜗牛读书”在App中多处设置了「写书评」入口,鼓励用户输出内容,而“微信读书”的入口相对少且更隐蔽。“蜗牛读书”拥有内容丰富、强大的文字编辑器,甚至提供PC端同步编辑的功能,为用户高效输出长篇幅书评提供支持,鼓励用户自由发挥内容。而“微信读书”更加注重编辑的简洁性,所以功能相对简单。“蜗牛读书”可在书评中添加多本书籍,促进书评的丰富度,鼓励用户对读过的书籍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归纳,“微信读书”仅支持添加至多一本书籍,鼓励用户针对一本书籍进行专注地分析。三、蜗牛阅读「写书评」需求分析按领读者、阅读者、运营人员归类需求点如下:按领读者、阅读者、运营人员归类需求点如下:四、业务流程分析“蜗牛阅读”对「写书评」设置了4个入口(如下图)适用于一些作家、某些领域的KOL以及关键用户快速进入书评编辑器,这类用户写书评带有强的目的性(推广新书、分享观点、博得眼球等),并且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输出能力;书本详情页面除了书本详情外,还有一些高阅读量的书评,考虑到用户在阅读了这些优质书评后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因此在这里设置一个写书评的入口,并利用“写本书书评,获时长鼓励”的方式鼓励用户写书评;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点击右上角icon进入写书评界面,方便用户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不断记录想法优化书评;“我的”中,用户可以新增、完善书评。以上四个入口满足了多种用户在各类场景下快捷地进入书评编辑器地需求,可以侧面反应出书评功能在“蜗牛阅读”功能模块中的重要性。而“微信读书”写书评的入口相对比较隐蔽,有以下两种途径:书本详情页;阅读过程中点击右上角icon。五、业务逻辑分析由业务逻辑可以看到,领读人输出书评,网易蜗牛运营人员对书评进行把关,并将优质书评推送至领读页。通过优质书评、赠送阅读时长等激励形式鼓励阅读者向领读人转化,形成一个生成优质UGC的正向循环;同时阅读者通过关注、评论、点赞等方式与领读人进行沟通,逐渐生成一个基于书评的社交模式。六 、“微信读书”是否应借鉴「写书评」功能微信读书不应该借鉴蜗牛阅读的「写书评」功能,以下通过产品定位、用户需求、运营逻辑这三方面概述分析结果:6.1 产品定位微信读书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阅读App,用户通过微信读书可以和好友一起发现优质好书、和好友讨论交流碰撞、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等。产品重点是精心打磨基于熟人社交的移动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评论功能自然也是服务于这种基于社交的阅读体验,因此微信读书中,评论的形式偏向于短篇幅甚至碎片化的讨论。因此蜗牛阅读的长篇幅优质推荐评论并不适用于这种基于社交的产品定位。原因在于难以刺激用户持续生成UGC,因为要引入名人大咖创作优质的书评在先,从而达成用户生成UGC的冷启动,但是如果引入名人大咖的书评则显得与微信读书基于熟人关系的阅读定位相悖。6.2 用户需求从对网易蜗牛的用户需求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普通用户到领读者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毕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具备输出优质书评的知识基础和写作能力,也就是领读者和阅读者是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这两个群体虽然有所重叠,但是每个群体待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蜗牛阅读写书评的功能更多地满足作家、某些领域的KOL等领读者的输出需求。而对于阅读者来说,对书评功能的需求在于获取推荐和泛读。而“微信读书”的用户群体是普罗大众,用户更多以阅读者的角度使用App,而输出内容多以精短的评论为主,需求点在于获得好友点赞、通过与好友阅读时长比拼获得成就感等等。而且“获得推荐”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查看好友在读,以及微信读书本身的个性化推荐得到满足。“泛读”的需求也已经通过每本书籍详情页下的相关公众号文章得以解决。6.3 运营逻辑蜗牛阅读最初通过蜗牛小编和大咖领读的优质PGC来刺激、培养、转化用户成为领读人,从而形成不断生成UGC的良性循环,完成写书评的冷启动。并且,蜗牛阅读中书评无处不在,这也极大刺激用户的输出需求。而“微信读书”的运营逻辑不同,微信读书已经拥有微信用户这一庞大的流量基础,不需要利用优质的推荐文章来吸引流量。同时,微信读书在产品设计中也没有过多书评的入口,因此微信读书的用户对于长篇优质书评推荐的需求不容易被激发。从推荐方式的角度看,微信拥有一套完善的基于社交的推荐机制来满足用户找书的需求,这也与其产品定位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微信读书的“想法”界面会推送一些来自公众号的长文阅读,用以满足用户泛读长文的需求。七、其他思考虽然对于“微信读书”来说,「写书评」功能没有照搬模仿的意义,但是还是有以下可借鉴之处:7.1 个性化推荐如上文运营逻辑中提出,微信读书的“想法”界面会推送一些来自公众号的长文阅读以满足用户的泛读需求(如下图所示)。但是在两位阅读偏好截然不同用户的微信读书上,同一时间段多次刷出相同的推荐文章,因此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并非个性化推荐,而是一种按照某一时间段文章热度进行推荐。其实这里可以效仿“蜗牛读书”对书评的个性化推荐以增加点击率。7.2 内容运营“蜗牛阅读”的成功之处不仅在其特色领读功能,更在于其对于优质内容的运营。“微信读书”虽然定位于社交,但是热爱阅读的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一定不在少数。其实用户希望看到优质推荐文章的需求场景是存在的,如果微信读书中无法满足用户对优质推荐内容的需求,用户也许会将部分时间花在去“豆瓣”“蜗牛阅读”等竞品中寻找推荐。而对于移动产品来说,用户的时间是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能提高上诉“想法界面”推荐内容的质量,并结合中7.1所说的个性化推荐,将更大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用户粘性,同时使用户花更多时间在“微信读书”。本文由 @Vicky 虫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很多小伙伴经常会听到竞品调研或者竞品分析这个词。无论是在互联网公司任职还是在传统行业任职的小伙伴亦或者是创业的朋友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一些竞品分析的事情。那么,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下竞品分析:什么是竞品分析?竞品分析就是去了解和自己处于竞争地位的产品的情况,分析对方的各个服务、功能的优劣和目的。竞品分析有什么用?竞品分析实际上就是看竞争对手身上有没有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自己是否可以抄袭、模仿。怎么做竞品分析?不管是做整体调研还是做单一功能的调研,都需要带着目的进行分析。没有目的的盲目调研会让你抓不住重点。不管是做整体调研还是做单一功能的调研,都需要得出分析结论。如果自己分析到最后都没能得出结论,只能说明调研不到位,需要重新调研。如果是做整体调研宏观分析1. 调研竞品目前的市场份额、发行以来得业绩走势。2. 调研竞品的目标定位、主发展方向以及核心优势、分析其商业模式。用户分析调研服务人群的职业、性别、年龄、地域、使用场景等。调研使用竞品的人群特征及原因。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就是分析竞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功能、数据流向、有哪些页面、哪些页面是主要页面等。可以通过图示的形式来进行分析,更加清晰明了。业务流程分析竞品所服务的各类型用户的使用业务流程(比如电商平台的卖家使用流程、买家使用流程)。产品迭代产品迭代就是分析产品每次更新出了哪些新功能,做了哪些改版。通过产品迭代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再结合一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出该产品在什么阶段做了什么改进使得产品整体发生什么变化等。产品结构产品结构分析。该产品分为几部分、这几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数据流向、数据汇合点是哪里、关键页面是哪些。可以通过画图得形式来分析这些数据,会更加清晰。运营策略再次要做的是运营策略的分析。他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运营手段,效果怎样。比如请明星代言、综艺节目广告、地铁铺广告等等之类,这些一般通过百度搜索和官方文章查找,再找其他渠道了解,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采用这些手段之后的运营效果。如果是功能调研功能调研不用考虑宏观,应该着重于功能本身。这个功能上线后竞品是怎么运营的,效果怎样?实现起来有没有什么壁垒等。功能定位对于整个产品来说是核心闭环、还是锦上添花?或者只是其他一个功能的辅助?需求调研这个功能满足了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新功能上线之后有多少用户使用,用户的评价怎样。交互逻辑调研竞品的交互逻辑是怎样的。交互的流程是怎样的。亮点调研调研这个功能有什么亮点。壁垒调研实现这个功能有没有什么壁垒,比如技术难度大,或是需要特殊的资源等。运营如果这个功能上线之后,有做围绕这个功能的运营,也应当去调研。做了什么运营,效果怎样。最后,大家一定要记根据调研目的写出调研结论。比如某功能该不该抄,怎么抄。某个新产品对我们的威胁大不大,应该怎么应对等等。这里整体列出了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会需要调研的方面。但真正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需要根据调研目进行舍取,关键的点详细调查多调查,无关紧要的点少调查甚至不调查,只有紧扣调研目的,写出来的调研报告才是真正的好报告。产叔:无论是做产品运营,还是自身创业都少不了进行竞品分析。一个好的竞品分析报告对自身的决策、生产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定期进行竞品的竞品分析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感觉国产一波智能手机发的有点猛,接下来应该会暂停一段时间吧?毕竟新机出来就要忙着开卖,还要考虑产能和售后等问题,研发也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得出新的科技新的亮点,其他硬件配置迭代升级也需要技术支持。接下来是时候在手机系统方面进行研究了,看到ColorOS 6有了新的变化,就连vivo X27也开始升级到Funtouch OS 9,应该是都在往软件方面进行优化的时段了。国产Android定制系统还有很多不足和小毛病,但是国产定制UI除了在界面风格上进行改造,还修复了一些bug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其中最为“勤劳”的应当属于小米的MIUI系统,橙色星期五是米粉比较熟悉的MIUI开发版/内测版每周尝鲜的权利,从2010年开始MIUI坚持努力带来新的功能。纵观整个国产手机厂商的UI改造,还是MIUI稍微比较舒适,扁平化的风格延用很久,图标字体壁纸都产生了变化。虽然MIUI之前加了动态壁纸功能,可以随着使用者的时间进行手机桌面壁纸动态改变,例如云朵飘动、日升日落等,但很多米粉觉得这样会耗电太严重。新的MIUI功能即将上线。从MIUI官方了解到,MIUI继续在手机主题方面进行更好的交互,这一次新功能是“变色融景壁纸”,这个功能是为了突出手机的壁纸与众不同。看到周围不同景色可以自行调整手机壁纸,如之前那张图一样纯色的是最简单实现壁纸和景色一致。大家出去游玩的时候随手带上手机,随手拍的照片也可能在手机上被“留下来”,这样好看的景色就能和好看的壁纸融合在一起,具体这项功能实现原理还不太清楚,还有新功能上架MIUI官方也没给出答复,那么米粉喜欢这样的设计方案吗?
编辑导语:产品调研,这对产品经理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内容了,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做产品调研。本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指出了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并且总结了产品调研应该怎么去做。“坚持长期有效的调研,是提升产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窘境。”产品调研重不重要?几乎每个从业1-3年的产品经理都会遇到的问题。人人都说知彼知己方可百战百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80%的产品经理很少重视产品调研。不可置否,尽管各个产品流派都在强调产品调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产品调研这项工作往往就会被忽略。各种因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资源。归根到底还是在大多数产品经理心中对于产品调研,觉得是个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为什么要去做产品调研?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场景:竞争对手上新的功能了,我们要评估一下,要不要跟进;要上新的功能,之前没有经验,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是可以参考的;日常联系自己对产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三个场景几乎我们都会遇到,然后也会用一些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产品调研。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产品调研呢?第一点:竞品上线新功能之后,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一般需要考虑用户有哪些、用户分别是怎么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了用户什么样的需求以及用户得到了什么好处。其次,我们还要看一下数据表现,也就是功能的使用情况。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的业务类型选着合适的数据指标。功能的数据表现主要看覆盖率、打开率、成交量等等。一般特别精确的内部数据我们是拿不到的,我们只需要关注公开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即可。最后,需要思考对于自己的产品有什么意义。调研产品是为了给设计产品做决策提供依据,所以要结合自己的产品去思考要不要抄,能不能抄,给出自己的结论。第二点:我们自己的产品准备上新功能的时候,一般会去借鉴其他产品的功能。那么针对这一类调研,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以下几点:在调研之前,我们一定要思考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还有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了解自己产品目前的现状。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迭代,做迭代主要是希望达成什么目的?然后最好带着目的去做功能点的具体调研。我们在选择调研产品时,要尽可能的去调研国内外优秀的产品,譬如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或者周围用户都在使用,口碑很好的产品。具体在分析时,可以去关注,对方产品功能的核心关键点是什么,他们的功能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背后可能满足的用户场景是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调研几款产品时,通常来说相同点都是关键点,差异点都是亮点。最后,通过梳理功能逻辑,给出自己的结论。第三点:为了个人学习和积累,我们要先明确都有哪些功能点,在这些功能点中,哪个是最关键的。与之对应的用户场景需求是否都被满足了,产品的底层逻辑和流程是怎样的,其中的亮点有哪些,最后,数据表现如何,是否跟我们的分析相符。其实上面的的三种情况仅仅是我们在做产品调研中比较初级的功能点的调研,当我们产品经理比较丰富的时候,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产品是,我们就不能仅仅考虑功能的本身了。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一些,来关注独立产品的设计。二、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么,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目的性明确的调研,注重产品底层的逻辑流程和产品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功能调研注重的是业务流程的梳理,交互体验和功能中的突出亮点;产品调研则注重功能的迭代过程、产品结构以及运营逻辑。简单一点来说,可以把功能调研,理解成是点的调研,而产品调研,是面的调研。功能调研更倾向于在单点进行深入,而产品调研,更注重调研的深度和广度。三、产品调研如何做?产品调研怎么来做呢?在讲产品调研之前啊,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黑白盒子”理论,所谓黑白盒子理论就是一套产品分析的方法。所谓黑箱,套用测试里面的定义,就是不去考察产品内部的线路、流程和设计思路,而是直接按照他的交付预期去测试。比如这个产品就是让100个人站上去不会垮,他的黑箱测试就是让100个人站上去,看看会不会垮,如果不会就成功了。至于里面是水泥做的还是塑胶做的,统统不管。所谓白箱,就是看产品里面的设计逻辑、线路结构、流程等细节是否符合设计方案,我们套用这里理论进而推导出了一个产品调研模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第一点:用户场景需求,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场景)会使用产品或者功能,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明确“用户、场景、需求”是怎么被满足的,这点特别重要。假设我们有个功能特别棒、特别酷,但是呢?如果功能跟用户的使用场景没有关联,对用户需求解决没有帮助,尽管这个功能很好,但是对产品而言也是个无用功能。第二点:产品逻辑,就是产品是怎么运转的,都有哪些用户,用户和用户之前是如何发生了联系,产生的数据是如何流转的,用户和数据是在哪个页面汇合的。这里我们可以具体到几个工具:产品业务逻辑图、产品业务流程图、产品功能结构图、产品页面流程等。第三点:关键页面与交互,这一点相对容易一些,我们都下载使用过不少产品,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多留意一些好的交互设计,遇见不好的交互也可以多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第四点:了解产品的迭代路线。一款产品爆红一定是有发展历程的,所以要关注产品的迭代与发展,通过分析产品的迭代路径,可以知道哪个功能点的优先级会高一些;然后再结合这个产品的数据,还有用户的反馈,帮助我们判断用户的喜好,然后我们以后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少走弯路。第五点:前面我们看了用户需求、产品逻辑、页面交互、迭代路径等等,基本上就把产品分析的很透彻了。再下来有个很关键的点,判断产品好不好,还要看一下他的数据表现怎么样。产品表现我们主要看两个指标,数据表现和用户表现。尽量看产品本身公开、有用的数据,比如用户的评论数、评论内容、产品内的内容相关数据,数量、用户点赞评论转发等。第六点:运营路径与关键运营点,通过我们得到的数据去复盘运营路径与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我们避免踩坑。得到数据后,我们可以简单复盘一下。四、总结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目的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在我看来,无非两个东西:提升所谓的产品感,我们的产品感好的话,设计起产品来就会更加顺手一点;提升工作效率,当我们要做个一事情的时候,有前人经验和案例可以参考。对于提升产品感,理解行业新趋势,并获得和同行交流的谈资。通常每半年都会有新的产品形式,要思考新的趋势跟自己产品的结合;此外,你体验和思考的多了,也可以帮助自己积累谈资,跟圈子里的同行交流时有话可谈。第二种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抄时选择性的抄,知道哪些该抄、哪些不该抄,需要结合产品本身及当前形势判断的。归根结底,所谓的产品调研其实就是让我们去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创造产品。认识产品:就是充分理解产品,怎么理解产品,我们通过体验、使用产品,通过产品的数据表现、版本迭代,去理解他的运营动作,看看他的官方动作或者其他人的调研报告来深入理解。还原产品:就是对产品的分析和归纳,我们首先要看到产品背后的功能结构和流程,这是必须要理解的,否者我们只是产品的一个用户而已。版本迭代的过程,整个产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我们要站在对方产品经理的角度去理解产品设计迭代的逻辑的;再然后我们梳理出运营大事件的时间轴,最后呢通过前面三个,我们得出一个产品增长曲线。通过增长曲线我们就可以看出产品增长背后的理由,它是由功能带动的呢?还是由运营带动的呢?还是因为市场的问题?当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产品增长的时候呢,眼光也会更加透彻了。再然后就是创造产品:在调研部分的创造是比较粗糙的,这里我们只要确定,别人做的什么、是不适合我们、抄不抄、抄哪个。最后,我们所有东西都要做吗?也不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基于我们的目的,基于目的去分析产品,这样产出的报告也会非常的聚焦,可读性非常强。这就是我对产品调研的理解,最后用一句鸡汤来作为结束:坚持长期有效的调研,是提升产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窘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由 @kiw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停云本文在PMCAFF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一.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场景1.自己没有产品,想做产品。这类产品调研主要是想问三个问题。1.这是一门好生意么?——分析客情、行情2.如何这是一门好生意,现在都有谁在做,他们是是怎么参与这门生意的?——分析敌情3.我要如何参与这门好生意?——分析我情场景2.竞品分析:自己有产品,但自己所在的位置不是最理想的,想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这类产品调研是第一个场景的细分深入。主要想了解的是:1.整体市场行情如何?我在什么位置?2.我如何构建独特竞争力和自己的护城河?二.产品调研具体调研什么?具体根据调研目的和场景拆分成内容1.判断是否是一门好生意使用价值:是否真实解决用户问题,解决了多少用户的问题,用户反馈如何。市场规模:产品的增速和规模、天花板。投资价值:用户是否会为解决的问题付费或者这些用户能否被转化,盈利如何,能不能持续盈利。2.判断市场玩家和竞品情况--市场上下游供应链重点企业的参与模式与核心产品--主要竞品产品理念:产品的理念是怎么样,是如何通过功能和信息体现的目标用户:产品选择了哪些目标用户主要资源:有什么资源是这个产品成立的基础功能架构:有什么功能,功能是怎么组织的信息结构:有什么内容信息,信息是怎么组织的使用流程:产品是怎么使用,用户体验如何--运营运营推广策略:内容、产品。发展动向--财务成本构成:主要成本如何收益模式:如何收费,买断、租赁、按时间、按次付费...3.竞品做得如何用户情况:用户量、留存率、转化率、口碑NPS盈利情况:销售额、成本、毛利、净利市场情况:市场占有率做竞品对比的时候,根据需求,抽取国内2-4家,国外1-2家典型公司做对比。4.自己是否可做SWOT5.自己怎么做资源、机会、竞争力优势突破点竞品借鉴点定位与规划具体可以参考以下艾瑞咨询的报告,或者加公众号停云记回复【产品调研报告】看具体案例分析。三.如何调研?如何获取上面这些信息,有两个来源:1.二手信息来源,如果有人做好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不重复造轮子。2.一手信息来源,如果没有,那就自己组织收集信息,这一步是最难的,要很多资源协调。那如何更好的获取二手信息?推荐以下文章和信息渠道(见公众号停云记):【感知力提升】4步法快速提升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查找网站集合同时如果报告很多,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开头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市场的三个问题:1.这是一门好生意么?——分析客情、行情2.如何这是一门好生意,现在都有谁在做,他们是是怎么参与这门生意的?——分析敌情3.我要如何参与这门好生意?——分析我情通过这三个问题去掌握重点信息。2.一手信息来源,如何收集信息,重要有的两点:成立调研专题,争取所要的资源:人、钱、物。如果缺乏资源保障,很难做好一个有效的调研,更多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浮于表面。深入一线场景:专业的问题找专家,用户需求找用户,竞品就找竞品公司体验。“ 记得当时我做生鲜O2O那一会,每周都要逛超市、小店了解竞品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情况,做农业那会农忙时节一周三天以上在农村田间工作,后来我做到家服务O2O做新品调研,又应聘竞品公司的服务小哥,使用他们的上门服务和APP使用。”“想赚一个群体的钱,你心智必须高于这个群体,你经历过他们的阶段,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一针见血满足需求获得回报。——海贼·王路飞”
强化责任 迅速行动 确保政府工作报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九江新闻网讯(记者 袁东来 沈明杰)3月1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谢一平深入中心城区实地调研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他强调,对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做了全面部署,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时间节点都很明确,要主动担当,迅速行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进九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谢一平先后实地调研了庐山北路立面改造、前进新村老旧小区改造、湖滨小区及边街小巷改造、中心城区长江排水口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琵琶湖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和邹家河景观绿化提升项目,并听取了城区道路白改黑及立面改造项目情况汇报。每到一处,谢一平都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他指出,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是推进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满足人民高品质更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全力以赴打赢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攻坚战,不断增强城市实力和发展后劲。谢一平强调,蓝图变现实,关键靠落实。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我们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狠抓落实,认真完成。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强化精品意识,突出权威性、强制性、严肃性,以科学的规划框定城市整体美,从而呈现出“分明似画图”的九江美。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担责履职,围绕目标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建设,确保进度、确保质量、确保安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市领导戴晓慧、孙金淼,市政府秘书长鲍成庚分别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