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木偶戏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毕业已经三年有余,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三年前的现在,小编找工作有过盲目、有过迷茫。今天小编总结一下自己的求职之路,希望能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有一些作用,不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小编博士最后一年除了写毕业论文,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由于一开始工作规划不清晰,面试了几十家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显然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主要是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及住宿费),但一个好处是通过接触这些企业小编明确了自己真心喜欢什么职业。小编大学在北方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小编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的IT公司。一开始小编目标瞄准了大大小小的IT公司,主要原因是IT公司收入高、团队合作可以与人打交道、科研可以大批量转换为实际应用。于是在找工作的第一个月,小编几乎每天不是在做网络笔试就是在进行电话面试。细数下来,小编面了大约12家IT公司,也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在这些面试中小编发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加分太多,反而,会随之带来年龄、婚姻、后代等问题。此外,IT公司的高强度加班也与小编的期望有所出入(仅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明确IT公司不适合小编后,也许是逆反心理作祟,于是小编开始转向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单位小编均尝试过,得到了一些offer,但与之前博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事业单位的优点是可以朝九晚五、工资固定,对小编而言的不足是收入不高且几乎要放弃掉之前所学的知识(依然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思量再三,小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于是小编开始转向高校面试。每个城市可选的高校只有几所,所以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小编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发展前景、专业在学校受重视程度、科研平台、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小编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高校。虽然大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不低,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与学生接触,小编很满足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小编找工作之路有多么纠结。小编回头想想,自己当初找工作一开始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工作规划,走了很多弯路。建议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仅代表小编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不为福先

2018年理工博士对找工作的心路历程

2018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3月份了,找工作差不多3个月了,然而一个offer都没有,说不着急那是假地,咱可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呐,压力那是相当的大。回头看看自己找工作所走过的路,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中电集团合肥38所,中电集团成都10所,L G上海研发中心,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合肥先进所。10所、L G已经杯具,38所、医工所、先进所还没具体消息,估计也很可能杯具。前天投了中电集团29所,面试都没入围。唉,赤裸裸地被鄙视,心拔凉拔凉地!现在似乎都已经习惯被拒的感觉了,虽然不至于自信心跌至谷底,一蹶不振,但心里还是很不爽地。我学的是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三,中科大土著,本硕博一路走来基本算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对待学业。虽然也曾为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使本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而苦恼过,为博士课题迟迟不得进展而纠结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靠着一股韧劲把学习和科研的难关一一攻破。虽然找工作一路走来,一路杯具,但我自认为作为一个重点高校工科博士,我不是混过来的,真才实学是有的。不过,为什么作为一个名校工科博士,在今年就业形势如此之好的大年,却一个offer都没呢?这两天认真总结了下,我没成功把自己“兜售”出去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说出来给后来者做个参考。其一,没有项目经验。这是个死穴,现在的公司或者研究所招人,都是看专业对不对口,有无实际项目经验。因为做的课题方向一直都是偏理论的,所以导致很多公司都不愿意花血本投资在一个他们认为产生价值比较慢的博士身上。公司或研究所对博士的定位与硕士或本科生大不一样,希望招的博士能够在尖端技术上有所突破,故博士若没有项目经验,便是劣势。这里也给正在读博的各位同学提个醒,在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最好还是做些实际的项目,这样工作会好找很多。其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求职目标。我虽然学的机械专业,但对软件计算机很感兴趣,平时也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在投简历的时候机械和软件都投,不明确将来要进入什么行业,也不明确要做什么方向。得到了一个百度的笔试机会,当时也没在意,忙于搞博士课题,笔试裸考杯具。要找一个感兴趣的行业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当你感兴趣的方向与你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时候。所以,还在学校的师弟师妹,一定要早点明确职业规划,这样找工作时目标明确,好好地准备目标行业所需要的能力,集中精力面试几家公司或研究所,胜算较大。第三,找工作前期过于乐观、挑剔。今年的就业形势要好于去年,对于招聘信息仅关注了校园招聘,且只把工作地点限定在长三角地区,去大的公司研发中心或研究所,对薪资待遇期望有点高,故错过不少公司的招聘。第四,笔试和面试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在经历了几次笔试面试之后,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公司或者研究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了一些了解。一般外企都需要先用英文PPT介绍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大约5~10分钟,并且有30分钟的问答,基本上都是英文。国内有些研究所也会需要用PPT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是回答。PPT内容上要能体现适合于应聘单位相应职位的研究或项目经历,偏技术的,正所谓投其所好。笔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所以最好还是把专业书看下,熟悉下基本概念,有些面试里也会问一些基础的概念问题。其五,表达能力欠缺,没有正确地审视自己。首先既不能自视清高,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几次面试,也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简单交流,应届毕业生,全国同一档次学校的学生,没有谁比谁更厉害多少,或者差多少。但是因为不同的专业,做的不同课题方向,项目的多少,同时还有一些因素造成相对的强势或弱势。我自认为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其他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面试的失利跟自我推销能力欠缺有很大的关系。面试前需要准备,了解招聘职位和公司文化,按需备料,扬长避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少要表达清楚,回答正确。针对不同的应聘岗位要有不同的侧重。这两天,把简历再次进行了修改,凸显自每到9月份,大学生们就开始忙碌工作的事项了。当下研究生也不例外,也开始准备简历,到处打听,四处奔波,就像是撒网一般,只求一个称心的职位。己课题当中偏技术层面的东西,同时把面试的PPT做一些修改并试讲一下,找同学当面试官给自己挑毛病,把基础的专业知识再复习一遍。争取早点拿到满意的offer,把自己“卖”到一个好地方,当然,希望价格也高一点,好与“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相媲美。投简历主要以研究所为主,再考虑合适的企业,最后是高校。其实研究所、企业和高校各有利弊,关键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具体到某家单位的综合考量。选什么都不要有遗憾,人往往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有种超出理性的好感和幻想。在没有offer之前,先广撒网吧。怎么样,上文的内容是否对你关于求职工作学习有所帮助呢,其实这些问题看似简单,总觉得没啥,也看过大家关于找工作的经验之谈,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远比看别人的面经来得深刻,被教育得透彻,继续努力,好好加油找工作才是王道。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高校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关注重庆育路网。

臣以神遇

谁说读书无用?学历很重要:聊一聊博士毕业后的工作与工资

最近,多所高校扎堆招博士,招聘信息十分劲爆:“急招博士,年薪80万,求转发,求扩散,求推荐。”待遇更是一家比一家有吸引力。博士,意味着走到高端教育顶层的精英。博士工资待遇与分配去向与所学专业有关,排除一些“顶级水准博士”,仅谈工科博士在毕业后一般有四种去向。一、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和其它重要部门是博士最适合的去处,这类岗位对学历要求高,级别也高,往往是国级直属机关,或者是省属机关招聘。要求高,但招收人员少,竞争相对激烈,往往出现数百里挑一人,甚至是千里挑一人的局面。工资待遇,当然是国家公务员级别待遇,而且有走向重要领导岗位的机会。二、高校到高校任教,这是许多博士比较喜爱的选择。学校的教授、博士、硕士的数量是学校评估和今后办学考核的硬指标。经济发达地区和普通地区,对博士的要求标准有所不同,现在一些“双一流”高校,引进博士的标准是具有国外留学经验,或者是985名校毕业博士,但是三四线城市高校则要求稍低。高校引进博士,一般会给安家费和启动经费,刚毕业的博士会配给周转房,基本工资在万元以内,普通年收入在十万以上。如果大学档次较低,科研项目稀缺,则工作相对轻松;但重点大学有科研项目,有一个好的研究平台,博士的工资收入会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也有博士会到高中教学,但是待遇远不能与高校相比。三、研究所研究所也是博士扎堆的地方。待遇好的研究所,博士一年的工资在二十万三十万都有可能,差一点的也会在十万左右,但是听过最低的一位北方博士吐槽,因为选所的研究科题偏颇,年薪只有五万,维持生计都有问题。选择科研机构的博士是把科研做为职业,研究所的工资标准与自身的研究成果能否实现“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如果能够被企业买断,更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收益。四、企业薪资待遇最高的首推金融、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比如计算机博士的年薪会达到五十万以上。金融专业博士年薪在二十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且涨薪幅度很快,一些金融公司给的更多。工科类专业和传统类行业的博士则低一些,一般会在15万左右,好一些的岗位会在20万左右。当然企业也分国企和私企、外企,国企的工资要低一些。总之,博士在企业的待遇相差很大,遇到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股票期权的后续收益相当可观。从事不同专业领域工作的博士,彼此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地域同样也影响博士的工资收入。一线城市找工作的博士,基准线在10万,可能帮助解决户口问题。因此,一些单位的工资虽然低一些,但如果可以解决户口指标,对博士而言,也很有吸引力。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在吸引博士方面提出相当优惠的政策,比如会有安家费,人才配套基金等,可以解决部分博士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博士的个人能力、学历资历、科研成果,都会对工资待遇产生影响,但总体而言,博士的收入整体较高,特别是随着政策监管的趋严,博士入学、毕业关口进一步收紧,各高校的优秀博士争夺战将更加白热化,只要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别出现大问题,博士的后续发展要更好。所以,多读书还是有很多好处。

青宁生程

985高校博士求职被拒,只因本科就读“非211”?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求职被拒,因本科就读‘非211’高校”的信息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该信息显示:一名学习算法的某985高校博士,工作三年后辞职,本以为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两个月过去,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称,一名猎头曾联系了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读院校为“非211”大学时,表示公司对学历有规定,委婉地拒绝了他。评论区的两千多条评论中,有的认为本科出身很重要,单位看重第一学历,普通院校本科生即便考取了名校研究生,依然会面临“就业歧视”;更多的人则认为,既然能考取985高校博士,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那位拒绝录用该博士的HR,要么是短视,要么是担心名校博士会抢了自己“小领导”的位置,故意刁难不用;还有一位高校教师,提到了自己单位的两个同事,他们都是985高校博士,只是本科均毕业于“非985”高校,其中有一个本科就读的还是“三流”院校,然而这位本科出身“三流院校”的博士,科研水平却相当出众,现已拿到国家优青。有人调侃“人家只是想招录一个本科学历普通员工,你一个985博士凑什么热闹?”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所谓的本科出身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不否认,那些本科能考取985或211高校的大学生很优秀,但也不能就此断定那些没有考取985或211高校的本科生不优秀。很多认为本科出身非常重要的人,其实是认同高考这个制度,他们认为高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无可替代,所以本科学历比较容易评价一个人的硬实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也不完全正确。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位高考成绩相当的高考生,他们均只能进入“非211”大学就读,其中一位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取了211高校,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校读研;另一位没有选择复读,大学四年后也考取了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这两位考生第一次高考的水平是差不多的,选择复读的那位考生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均打上了“211高校”的烙印。没有选择复读的那位考生,只能拿“非211”的本科学历,这能说明第二位同学211高校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就没有第一位同学的高?显然不能,只不过第一位考生把第二位考生在大学里付出的努力提前一年用在了复读上。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没人会质疑,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不一定就比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水平低。很多时候,高考成绩差个五分、十分,甚至十几二十分,差距并不明显。可差几分就可能与211高校失之交臂。另外,高考志愿填报也不容忽视,由于地域和专业选择等原因,就读211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不见得就比就读“非211”大学的学生高。话说回来,就算在高考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它不是永久的荣耀。我们身边不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考成绩优秀的学子,进入名校后却荒废学习,最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吗?而那些在高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是永远与成功“绝缘”,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赢得荣光。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是个真真切切的例子,他本科就读一所“非211”省属师范大学,经过自己的拼搏,如今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还兼任一所985高校研究生导师职务。一个本科就读“非211”大学的学生,不仅得到了顶尖学府的认可,还成为了985高校研究生的导师,这不正是“本科出身决定不了未来”的最好例证吗?单就文中开头提到的这位博士“求职被拒”经历来说,他被HR拒绝显得很不合情理。如果事情确实如描述那样,说明HR水平不高,亦有可能是HR所在的公司底气不足,觉得自己给不出与三年工作经验985高校工科博士相匹配的待遇,干脆以本科出身不合适为由拒绝,好给自己台阶下。一位朋友的评价很精辟,“不是HR不要他,而是不敢要他,庙小容不下大和尚”。

炼气

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网友:很心酸

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网友:很心酸这几年经常有一个讨论的就是硕士和博士哪个就业更好的问题,或者说出现了一些看起来似乎硕士的发展比博士好的情况,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对于博士有过高期待的人群开始质疑读博的选择。大部分博士都是先经过科研体系洗礼几年,然后再跳到企业的,当然,现在无论国企、民企,都意识到员工学历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战略、研究、调研、算法的重要性,也会直接招收博士进行培养。小编身边就业的博士有的接着读博后,有的去学校当老师,有的去公司做事过去就是经理,博士确实就业方向比本硕要窄,但是人也更少,所以决定就业质量的还是供需。一般来说,博士的年薪不会超过30万。网上有一位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他们公司里的一个硕士生,和他同个专业,却能拿到比他多出几万的工资,网友:很心酸。我们来看其他具体的评论:“一定要先收集各种信息,自己想清楚了再读博。不适合的人,非要读博,这真不是一个好选择,极端的甚至会以悲剧收场,这种事也发生过不少了。关于读博这个问题,不同专业,不同家境,不同生存环境和朋友圈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读博如果是为了就业,专业真的很重要。”“就理工科而言,博士找工作还是比硕士难得多,但找到之后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工业界提供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企业可以接受硕士转行,却接受不了博士没有相关研究背景。好在大部分企业还是尊重学历的,博士以技术面为主,小部分企业邀请参加群面,压力面,直接拒绝。”“博士期间看重的是能力培养,包括逻辑思维深化,技能学习,到达可以“刨根问底”,见微知著的一个过程。不是说博士生掌握有那么多技能,而是说一名博士生拥有在短时间内学习并适应绝大多数工作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意义。”“先不说读不读博,终身学习,读书的能力是必须的,如果你想度过一个比较有质量的人生。你只有上了一个平台,才会发觉那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广袤的。如果读博,这几年当然不会白废,很多企业需要的就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是肯定可以大显身手的,就业薪资和发展前景很好。”你们对于读博的问题如何看待的呢?请发表你的意见吧!

名实不入

读完博士干什么?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经验

这几个“工科专业”不仅难找工作,就业满意度也不高,报考要慎重

“我孩子是个理科生,都说理科生选专业选择面很广,我其实也没有要求他以后有多大的出息,只要能够自己找到工作,平平稳稳的,能够养活自己就足够了。但是我没太高的文化,实在是不知道应该给他选择什么专业。”很多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对于填报志愿也不一定有多放在心上,这两天都有家长说孩子已经跑出去旅游了,但是学生不怎么关注,家长肯定不可能不关注,毕竟填报志愿毕竟关系这学生的未来,要很重视。当然很多学生其实不是不关注,只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真正有规划有想法的比较少,多数都处于一种很迷茫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报考什么专业的状态,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来给孩子把关,所以也不要怪家长们帮孩子做决定。当然言归正传,说到理科生能够选择的专业,还是挺多的,很多工科专业都很好找工作。但是有些专科专业不仅难找工作,而且就业满意度也不高,所以不要看到工科专业就觉得一定好就业,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多了解下:1、生物工程——生物类专业之所以就业率不高,除了几年前的国内热捧成热门专业之外,国内目前整体需求量很低也有关系。虽然不排斥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朝阳专业,但短时间内很难成为计算机那样的热门专业。2、化学工程与工艺——其实化学工程类专业的满意度也不算高,主要是很多人觉得这类专业的就业环境不是很好,特别是女生还是不太建议报考。毕竟化工类的专业,工作的环境也不算是特别好的,报考还是要慎重。3、农业电气化——属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有人将农业电气化和电气专业弄混淆,其实农业电气化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和电气专业基础类的东西差不多,但这个专业报考的学生比较少,前景不太明朗。4、船舶与海洋工程——学船舶专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听到很多“劝退”的言论,很多人不以为然,等想转行的时候也比较晚了,这类专业短期内前景不好,所以报考这个专业比较适合不缺钱有抱负的学生报考。5、采矿工程——这个专业本科毕业生刚毕业都是从技术员开始做起的,虽然专业却是就业率高,工资高。但是说真的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不多,有因为工作压力大很辛苦,毕业后转行率也是比较高的。研究生毕业会好些。6、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都说不建议男生报考,但是这个专业很多单位却不太喜欢招女生。这个行业本科毕业的起薪非常低,工作也不太稳定,所以转行率比较高,就业满意度也不高,目前发展还是比较差的。7、石油工程——目前来说石油工程其实不太建议报,或许在几年前石油工程类专业还是与热门好就业高收入的专业,但是目前已经达到了饱和了,即便是各大油田的子弟就业都不是特别好,报考这类专业还是要想好。最后,今天就暂时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填报志愿、高考、大学、专业、家庭教育等相关的信息,可以关注我;预祝各位高考生旗开得胜,考出最理想的成绩。

不贱贪污

4个不适合就业的工科专业,本科生不好找工作,只能读研读博

一般来说,工科类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是优于文科生的,因为工科对于如今社会的建设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尽管工科类毕业生的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文科生的差,他们的工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如今高校设立的专业中也以工科为主。但并不是每一种工科专业都容易找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的工科类工作都将被淘汰,而这些注定被淘汰的工科专业都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又苦又累的重复工作,本身也没什么前途。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四个本科生不好找工作的专业,除非读研读博,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坑。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其实一直让人诟病,该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他们大多只能选择考研究生或者读博士,毕竟国内连一家像样的生物工程公司都很难找到。并且该专业在很多学校的实力都不强,课业负担也重,发展前景还不好。而我国的生物科学方面的发展一直有所欠缺,本科毕业的学生就算找到对口工作也不会有很高的薪资待遇,所以大多数只能选择出国或者读研读博。由此可见该专业还是很不受欢迎的。采矿工程从这个专业的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该专业主要是培养矿业相关的技术人才。而矿业生产的环境和工作强度大家都是了解的,环境差、强度高,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迟早会没落。近年来,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许多矿业公司都面临倒闭或是转型,尤其是煤矿企业更是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能源产业在不断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以后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还真是困难。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是我国最常见一个工科类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选择读研、读博,那么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如果你只是本科毕业,就只能去化工厂工作了。化工厂员工基本都是“两班倒”工作制,非常辛苦。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会在一线了解工艺后学习操作。化工厂目前的操作工也有很大的缺口,但是要求比较低,只要是男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相对而言女生就比较吃亏了。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的高校中并不多见,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找到对口工作的人却是非常少的。其实环境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本科阶段只是笼统地学习,并没有细分出具体的方向。这也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广泛却不精通,很难被用人单位看中,所以该专业的同学大多也只能选择考研读博。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四个不适合就业的本科工科类专业,大家还知道哪些工科类专业有类似的情况,欢迎积极留言评论!

普通院校博士毕业后,能进什么大学?答案非常真实

2019年10月11日,小西一个去华南理工大学读博的师弟回长沙参加会议。晚上几个在长沙工作的同门进行了个小规模聚餐,期间还喊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在读硕士师弟、师妹。今年还有个师妹在犹豫何处读博,刚好提起"读博"的话题。我们聊到有不少学生硕士毕业出去工作1年后,发现找的那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又返回学校进行读博,期望有不小的改变。之前曾有个985本硕博的师妹,博士毕业去广东一所二本大学工作,薪资待遇水平比中西部高一倍。当时,他也有机会去中西部的几所211大学,导师也帮忙做了推荐,但是和广东二本高校能给的待遇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一般博士生能进什么大学做老师,要细分不少情况:1.双非院校为主。记得,有个朋友8月曾和我聊过他们双非学校,工科专业的博士要求是2篇论文,其中一篇是Sci三区以上、一篇是一级学报即可。而且,不少导师还是挺好的,在自己博士生达到哦条件后,早点将他们送毕业。可是,以这个科研成果(一中一英)找工作非常难,普通双非院校大部分引人标准都也得是"123",即一篇一区、二篇二区或三篇三区(要求三选一)。越是地区位置好、竞技好的大学,标准越是高。他博士毕业后,就去一所双非大学做了1年不到的博士后,用课题组之前的数据整理了2篇不错的文章,见刊后才参加试讲后入职。2.留本校同样难。和之前的"近亲繁殖"不同,如今双非院校博士生想要留本校任教难度很大,这类院校同样在引进985、211大学的博士。不少人其实科研成果很好,但是本科双非对于他们限制不小,而且双非院校"解决配偶"等福利对不少已成家的博士具有很大吸引力。比如说,长沙的一些双非大学不错科研成果的博士毕业后,不少人选择去其他地级市的高校,通常地域的限制会降低这类高校的要求。这类地方院校常见的方式是:1.提高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2.降低引进标准。不过,一些院校在发现类似引人效果不少后,将这几人、十几人的引进费用组合,吸引一些优质的教授/具有潜力的副教授来校工作,比如双非大学的A类引进条件。3.迫切需要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院校。当然,不少博士也会选择进入福利不错的高职院校、专科院校,这类学校发展中"科研"不是核心,反而是需要提高教职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比如说,专科学校升本、学院更名大学都需要博士学位的教职工达到要求。对这些学校来说,具有博士学位即可满足发展的需求,并不会硬性要求名校博士。还记得之前临沂大学,拒绝和不少未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续聘合同,引发不小的热议。不过,对于有心读博的在职硕士教师,学校会给予报销学费、不影响评优评奖、正常发放工资等政策,鼓励他们去读博深造。往往一些老师已失去了读博中拼搏的心,等需要博士学位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4.年龄非常重要。高校引人对于博士的年龄有限制。大部分招聘公告上是男生35周岁以下、女生40周岁以下。这样限制的出发点在于期望年轻博士可以拿到第一个国家级课题"青年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限制32周岁、35岁,留出足够时间。其实,很多二本高校、专科高校,不具备科研条件和氛围(以教学为主),能收获的国家级课题非常有限,引进博士新人申报青年基金是不少学校的选择。而且,新进教师有个青年基金起步,对她自己的科研发展也至关重要。5.导师的影响力、推荐。单独将导师列出来,是因为博士的导师非常重要,不少人的工作单位是自己导师帮忙做的推荐。相比自己投简历求职,导师的电话推荐,更加有效直接。当然,越是大牛导师,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层次和数量都会高不少,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也很显著,也有利于自己日后工作的"上手"。综上,优秀的博士求职关键是几个方面:本科、博士学校层次,主持/参与的课题,导师的影响力,科研成果,年龄等。之前也有不少优秀的博士,破格逆袭进入985、211任教,甚至是以"特聘副教授/教授"的绿色通道引入。在我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工作几年后辞职读博,面临的生活压力非常大。毕竟,高校读博的待遇不算高,每月合计仅有2-3000元/月的补贴,成家有孩子的博士只能依赖之前的积蓄或对象养家。你觉得读博期间,最大的压力什么呢?

古今不代

理工科专业,有没有必要读PhD

理工科专业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是有必要读PhD的。博士起点更高硕士读完直接工作固然可以比读博士省去至少4年的时间,但这4年的时间里,自身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受到岗位职责的限制更是难以达到更高的专业度。此外,工作固然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短短4年想要达到和博士一样的薪资几乎不太现实,而选择读博不但在这4年里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知识,毕业后的薪资起点也是很高的。博士的地位更高在私企或是企事业单位,博士能够承担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前端开发人员,而硕士和本科学历的员工更多是做工程实施部分。例如做人工智能,算法和创新大多数是博士来做,而平台搭建、训练、调优、数据处理和准备往往是硕士和本科来做。博士的就业机会更多很多工作单位对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有工作年限的要求,但是对博士是没有的,所以博士找工作的范围更广。在单位中,博士往往能够收到老板重用,委任要职和接触大项目的机会,从晋升角度来说也往往比硕士更快。博士的知识水准更高硕士只有1-2年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专业学习的,然后便走入工作岗位,并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例如SCI,也不需要对某个方向做深入研究。而博士不同,4-5年的研究过程中,发表文章的压力对于专业理论的研究会有本质上的提升。博士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比硕士强,但是专业理论方面一定比硕士的知识水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