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陈琛)5月12日上午,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据了解,该讲坛在网上的报名人数高达1300余人,远远超过了现场的最大容纳量,为了让更多听众第一时间获取讲坛内容,主办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在学院礼堂开展了网络实时直播。讲坛现场,主办方在加了几排椅子后,依然有不少听众没有位置,选择站着听讲。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琛 摄一个学术讲坛为什么这么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公共管理的理念体制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做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不仅如此,放眼全球学界,中国的快速发展为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作为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第一阵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设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可谓恰逢其时。此外,如此大的吸引力背后,也体现了讲坛的高专业性、高规格性和高特色性。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办,邀请担任过重要公共管理岗位、参与过国家重大决策、长期研究公共管理理论的领导和专家,深度分享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理论思考,深化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对中国模式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提升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针对性,推动形成“立足中国大地、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治理规律”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为全球公共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作为首场报告会,讲坛邀请到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博士作为首讲嘉宾。在讲坛中,周小川基于他在国家重要治理岗位上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围绕“数学规划与经济分析”,结合大量实例,讲解了数学规划在设定目标、分析行为及“三部门模型”等经济分析工作中的应用,以达成获得最优解、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治理能力的目标。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博士作为首讲嘉宾,图为讲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琛 摄记者观察到,作为一个校级讲坛,讲坛的首场报告会却已经超出了一个学校的范畴。据了解,现场的听众中不仅有清华大学的师生,更多的是在京高校、科研机构的师生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希望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持续地办下去,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交流对话的顶尖学术平台。陈旭说,公管学院开设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邀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论思考的领导和专家,深度分享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理论思考。这种高层次的交流、分享和对话,不仅有助于推动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深化公共管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对话、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解和认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湖南客户端11月15日讯(通讯员 李晓飞)11月14日,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中南大学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基地、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风险与治理”高端论坛暨第四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研讨会,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世纪楼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源源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教授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校长分别致辞。中国行政学界泰斗、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以网络视频方式专门寄语论坛,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探讨和研究“风险治理”“区域治理”重大问题尤为重要,鼓励公共管理学界同仁以人民为中心,更具学术想象力和社会关怀,聚焦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潜心钻研,加强交流,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良治中国”和“善政天下”作出更大贡献。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教授到会听取了论坛主旨报告。 此次论坛分为11月14日上午的主论坛和下午的分论坛。主论坛题为“社会风险与地方治理现代化”。湖南农业大学徐晓林教授、湘潭大学颜佳华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倪星教授、山东大学张乐教授、中山大学张紧跟教授、武汉大学王德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贠杰教授、复旦大学李瑞昌教授、南开大学杨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采取线下现场演讲和线上视频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风险与应对”“改革攻坚期的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干部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的困境与出路”“指标陷阱与绩效博弈:地方治理中的新风险及其治理”“新发展观下中国地方政府间新型互助关系建设”“两种国家治理单元的综合使用”“风险制造与风险规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为因素及交互作用”“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研究的新视阈”“城市社区建设 20 年:反思与再出发 ”“三起三落与能上能下----官员问责的历史及其现代反思”为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分论坛分别围绕“大数据与技术治理”“城乡社区治理”“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容错纠错与行政改革”“政府过程与基层治理”“生态环境与区域治理”“国家级新区容错纠错机制”等七个议题召开。来自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相关领导,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余专家学者参与了分论坛并做专题报告。 [责编:胡泽汇][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来源:新湖南】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山大学发布2018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大数据报告。央广网广州12月7日消息(记者郑澍)昨天,由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广州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2018年公众福利态度调查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对2018年广东省、湖北省和陕西省公众福利态度调查的各项数据和结果进行发布,并邀请了国内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公众福利态度进行了专题讨论。谭安奎院长致辞。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广东省、湖北省和陕西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也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设计研究”的部分成果。谭安奎院长在致辞中表示,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此次报告以一项重大项目为依托,融合了一种国家和时代的视野、一种科学的态度。岳经纶教授介绍研究成果。岳经纶教授表示,相比去年的调查,此次调查的范围更广,覆盖了广东、湖北和陕西三个省份共44个地级市,获得了13816个有效样本。据介绍,本次调查主要有四个发现:第一,破除“伊斯特林悖论”,探寻政策新着力点;第二,粤港澳融合意愿强,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第三,精准识别致贫源头,瞄准精度东强西弱;第四,工作家庭关系失衡,社会照顾赤字凸显。庄文嘉副教授主持发布会。庄文嘉副教授介绍,此次问卷调查是中山大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团队于2018年6月至8月在广东、湖北和陕西三个省份开展的。调查结果将为国家精准把握人民需求、解决主要矛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在讨论环节,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陈广汉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增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佳源副教授、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李琴讲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范昕副研究员等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基于调查报告的内容展开了讨论。
人民网成都11月14日电 (王波)今日,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年会暨第六届青年学者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此次活动围绕“智慧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全国数十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学者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在由主旨报告、主题论坛、院长论坛,以及26场次小组研讨会组成的分论坛上展开交流与探讨。主题报告环节,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寇纲院长和徐亮教授就“借鉴MBA经验,推动高质量MPA认证发展”做了主题报告,他们从发展形势与现状、认证定位与核心理念、主要工作考虑、推进工作计划四个方面介绍了MPA专业学位的国际认证情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就“公务员推动公民电子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做了相关主题报告,提出了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独到见解。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就“赋权与协力:城市社区善治的路径分析”做了相关主题报告,提出了通过社区赋权与政府协力的复合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具体路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就“风险偏好不对称性:反思有限理性决策的‘满意原则’”做了相关主题报告,从有限理性模型出发分享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主旨报告之后,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帮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亮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学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会平教授等围绕“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研究”这一主题分别发言。学者们还就行政体制与政府职能、公私合作与协同治理、政务公开与公共治理、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治理理论与政府变革、公民获得感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精准治理与政府行为、基层治理与法治政府建设、政策过程与政策扩散等议题展开讨论。
19考研到底有多难?看最新全国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一 、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每年都创历史新高,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18考研(238万)较17考研(201万)直增37万考生,增长率达到18.4%,有人预计说19考研有可能达到270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呢?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考研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选择考研的原因有: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进入名校、通过考研更换专业、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寻找备考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其中占绝大多数的为以下三个方面:1. 本科就业压力大,考研可提升就业竞争力;2. 名校情结;3. 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加。(你考研的原因是哪一个呢?欢迎留言哦~)二 、多省市研究生考试报名持续增长1、山东:山东作为生源大省,2018年考研人数达213803人,同比增长14.54%,为历年最多。其中,2018全国报考山东大学的考生共23018人,突破两万,创下历史新高。2、四川:2018年,四川省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再度飙升,有效报名人数达到了119523人,较2017年增加了37583人,增幅为45.87%。去年四川报考点一度爆满,导致一部分考生无法在本地报名,最后增加考点才得以解决。小编也在这里提醒大家,到报名时,尽量不要往后拖,每个报考点所能容纳考生数量有限,确定了之后就尽早提交,以防带来不便。3、黑龙江: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计报名79242人,比2017年增加了12053人,增幅为17.9%,这是该省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第三年增长。4、河北:2018年河北省共报考120580人,比2017年增加17525人,增幅为17.0%。报名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除以上地区外,安徽、湖北、江苏、内蒙古、重庆、辽宁、河南、天津等多地,报考人数均创下新高。三 、往届生报名增幅明显根据教育部公布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显示:238万考生中,应届考生131万,比17年增加18万,往届考生107万,比去年增加19万人。以湖北和河北地区为例,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往届生报考人数逐年增长。原因是因为从2016年起,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不少在职人员为提升自身竞争力或工作需要,也加入考研大军。湖北河北四、部分省市专业硕士报名人数超过学术硕士随着专硕培养规模壮大及认可度提升,瞄准专硕的考生比例逐年提升。以北京为例,北京2015年为43%,2016年为46.3%,2017则首次超过50%,达到52.2%,到了2018年,这个比例则高达54.7%。其中,多地甚至出现专硕报考人数超过学硕的现象,以湖北和河北为例:河 北湖 北2019年考研的人数将继续增加的同时,报考专业硕士的比例也会保持持续增长。在2016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中,专业学位考取概率为0.27,学术学位考取概率为0.35。从这分析来看,同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考取难度更大,且随着专硕越来越火,其考取难度有持续增长的态势。五 、女生读研占比超过半数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女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不断提高,女生成考研群体主流。六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招生自2016年9月起,在职研究生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并轨统考。这对于在职考研人来说,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相应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也必然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将拥有“双证”(学历证书和研究生学位证书),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了众多在职考生的首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招生两年以来,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占比逐年增多。以北京、河北为例:七 、MBA、会计、法律硕士等依然是报考的热门专业以北京为例:2018年,工商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居首,为19749人,随后为会计专业的13124人和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12957人,报考人数居第四至十位的专业依次为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硕士(法学)、广播电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八 、热门高校各专业报录比报录比指的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报录比越大说明该专业考研难度越大。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使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竞争度变小 ,录取率提高。但是,一些热门专业,如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报录比相对较高,考研难度依然很大。研招网给出了4所热门高校(人大、复旦、南开、浙大)报录比排名前10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整理资料时发现,近年,硕士研究生报名的显著特点是院校及专业选择分布不均,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金融等专业是考生首选专业。相比之下,工程类硕士专业招生不容乐观,甚至出现多个专业零录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非全日制招生中被进一步放大。管理类受热捧 多数高校超额完成计划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计划录取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200人,实际录取320人,完成率达到160%。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非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均超过招生计划10%左右。数据来源:高校研究生院南京大学2017年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200人,实际录取231人,完成率115.5%。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录取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359人,超过招生计划80%。数据来源:高校研究生院工程类硕士招生难 部分高校出现零录取从高校发布的录取数据上看,部分重点高校多个专业没有招满或招不到人。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录取人数为零的的专业分别有7个、11个、12个、36个。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录取,从一定程度上增加非全日制录取难度,出现大量专业有报名但无人上线情况。另外,从报名热度上看,工程类专业报名在逐年减少,向经济管理类专业转移。数据来源:高校研究生院山东大学2017年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1640人,实际录取997人,约40%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在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中,有36个专业没有招到人,其中包括化学工程、软件工程在内的 26个工程类硕士专业。数据来源:高校研究生院云南大学2017年非全日招生专业中,会计、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均未完成招生计划,其中软件工程专业完成率仅为25%。数据来源:云南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共录取1362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录取数量为零,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录取完成率不到一半。数据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已于4月1日,经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本市将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该项目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借鉴雄安新区模式 全力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搞政绩工程,不搞房地产开发,不搞过度商业化。项目借鉴雄安新区模式,聘请国际国内顶级团队进行设计,充分融合五大团队设计优点,形成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发布会上,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说,“体现‘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全力打造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建筑的胜地、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消费的场所、市民乐活的家园,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坚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突出大运河天津段文化特色、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完善提升《天津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建设“三岔河口”“杨柳青古镇”两个核心展示园和三岔河口集中展示带。目前,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编制完善了《天津市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元宝岛及岛西地块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调整为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已报市有关部门审批;编制完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建议书,现正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了元宝岛地块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文化学镇板块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评估审批工作。 文化引领 解决“怎么保护、传承什么”的问题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规划设计的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等都是对杨柳青历史文化的反映。坚持保护优先,挖掘保护好考古勘察过程中发现的800余座古代墓葬群,作为研究古代大运河的考古实证。完善空间格局,通过研究历史典籍,梳理杨柳青古镇形成过程,确定河道范围、渡口位置、历史街巷格局,不断恢复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重塑建筑风格,按照“留古、承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风貌,并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展现手法,实现历史场景再现。文旅融合 解决“怎么运营、发展什么”的问题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引进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白凤祥说:“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见习记者刘嘉成)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2020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未来政府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2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以推动“整体联动、高效惠民”网上政府建设,促进各级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参与度和服务能力为目标,从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在线服务、互动交流、展现标识、监督管理和传播应用7个方面对各级政府网站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对象包括53家国务院部门网站、32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门户网站、32家副省级和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301家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263家区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评估结果如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取完整报告,提取码【1731】)一、领先网站排名情况1.国务院部门网站国务院部门网站中,税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商务部位列前三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并列第八名)、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列四至十名。得分如下:2.省(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省(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中,广东和贵州位列前二名,四川和海南并列第三名,湖南、安徽、湖北、陕西、浙江位列五至九名,吉林和内蒙古并列第十名。得分如下:3.直辖市政府门户网站直辖市政府门户网站中,上海和北京位列第一和第二名,得分如下:4.副省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副省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广州、深圳、济南位列前三名,西安、成都、青岛、南京、杭州分列四至八名,武汉和宁波并列第九名。得分如下:5.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省会城市政府网站中,广州、济南和西安位列前三名,成都、南京、贵阳、长沙、杭州、武汉、海口分列四至十名。得分如下:6.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中,东莞、佛山和郴州位列前三名,苏州、惠州、威海/温州/珠海(并列第六名)、鄂尔多斯、宿迁分列四至十名,烟台、江门、黔南、洛阳/泉州(并列第十四名)、宜昌、常德、安顺、三亚、马鞍山分列十一至二十名。得分如下:7.区县政府门户网站本次区县政府网站的评估范围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县。其中,深圳罗湖区、上海宝山区、北京西城区位列前三名,西安未央区、广州黄埔区、深圳福田区、北京海淀区、杭州余杭区/广州增城区(并列第九名)、上海杨浦区位列四至十名,深圳南山区、成都新都区、北京朝阳区、广州白云区、青岛市南区、深圳大鹏新区、南京江宁区/西安雁塔区(并列第十七名)、济南历城区、武汉武昌区位列十一至二十名。得分如下:二、政府网站发展梯度情况根据评估综合指数,将政府网站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层级,分别用“卓越、优秀、良好、中等、待改进”进行标识。其中,综合指数在0.9(含)以上的为“卓越”,指数在0.8(含)至0.9之间的为“优秀”,指数在0.7(含)至0.8之间的为“良好”,指数在0.6(含)至0.7之间的为“中等”,指数在0.6以下的为“待改进”。(注:以下各梯度内政府网站按单位名称汉语拼音的升序排序。)1.国务院部门网站国务院部门网站中,9家网站位于“优秀”梯度,17家位于“良好”梯度。国务院部门网站梯度分布情况如下:2.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省级政府网站中,11家网站位于“优秀”梯度,13家位于“良好”梯度。省级政府门户网站梯度分布情况如下:3.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中,27家网站位于“优秀”梯度,139家位于“良好”梯度。分布情况如下:4.区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区县级政府门户网站中,11家网站位于“优秀”梯度,83家位于“良好”梯度。区县级政府门户网站梯度分布情况如下:供稿丨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3月12日,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联合召开成果发布会。会上,耗时一年完成的《全球标杆城市:国家战略与深圳使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与公众见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是何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何以可能,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何以可为?《报告》通过分析国际标杆城市的领先优势和深圳的主要差距,研究探讨深圳在未来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功能,构建了一整套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为深圳加快实现城市能级跃迁指明了发展方向。《报告》指出,全球标杆城市愿景是中央为深圳设计的鲜明而亮丽的形象依托,不仅承载着对国家富强的向往,也有着对人民福祉的价值诉求。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要有打开一个都市圈、一条经济带和一个民族的眼界与视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扬深圳特质,保有世界情怀“许多西方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制度性困惑,产生诸如‘1%’等问题。”课题组主要成员、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胡冰介绍,“1%”问题,指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经济和政治只为前1%的人群服务。“这显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这必须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这个操作系统的语言应该是:‘特’深圳+‘最’中国+‘倾’世界。”“特”深圳,意为结合深圳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城市魅力,有深圳韵味。《报告》提出,最能体现深圳特质的也是创新。深圳要比过去更加坚定走创新之路,举创新之旗,把创新驱动摆在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核心位置,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金融中心”构成的创新之城。“最”中国,意为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展现社会公平正义。《报告》建议,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必须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互相友好的道路,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倾”世界,即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报告》认为,伦敦、纽约等城市目前仍怀有优越感,但也逐渐显现出不可持续性,普遍困扰于贫富差距加速扩大、中产阶级萎缩、老龄化等问题。“深圳如果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不一定能做到每项指标都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整体最优,致力于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始终保有世界情怀。”课题组专家说。具多重优势,凸显发展潜力愿景决定前进方向,但仅有愿景是不够的。对于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报告》不仅描绘了蓝图,也给出了现实依据。研究表明,深圳兼备青春成长之势、发展积累之基、开拓创新之魂,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课题组主要成员、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龚建华说:“深圳正处于生命周期黄金升势,兼具‘双区驱动’新形势;在过去三十年的积累中,自主培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本土企业,已具备发展基础条件。”然而,实现愿景,不能单纯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和轨迹为依据,更应该立足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整体发展趋势。《报告》认为,未来30年,有五个大趋势,即“新人类”成为世界主导者、世界经济重力点东移、新科技革命塑造全球城市等。这些整体趋势正好为深圳提供了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先决条件。例如,多家全球重量级智库、战略学家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表明,“新人类”,即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的Z世代将成为世界主导者。深圳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2.5岁,正是Z世代最多的城市。同时,全球经济活动重力点东移至亚洲,为深圳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功能提供更强大动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通信等领域的新科技革命也是深圳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所在。对于深圳如何把握趋势,并自我提升,《报告》提供了详细解读。课题组主要成员、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吴晓琪介绍,依据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报告》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包括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等多个方面。未来,深圳需要在发展进程中,将指标逐步一一实现。“在世界整体大趋势和深圳自身的优势积累下,在中国崛起的全球城市中,深圳最有条件最先成为全球标杆城市。”课题组专家表示。设阶段目标,补齐治理短板《2019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近年来城市位序变化中,深圳处于第三梯队,距离成为全球顶级城市差距两个台阶。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不能一蹴而就。《报告》提出“三级跳”登顶战略:2020年至2025年,以提升经济硬实力为主,完善法制环境等软实力为辅;2026年到2035年,以提升法治环境软实力为主,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36年至2050年,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国际领先水平。三个阶段对标不同层级的全球城市,短中期冲击第二梯队,到本世纪中叶,跻身第一梯队。然而,全球城市实力指数近10年来的演变曲线说明,几乎没有城市能够自下而上进入上一梯队。“这是个急迫的问题,目前来看,发展城市群是必然选择。”吴晓琪认为,“我们必须依靠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社会共联共享发展大湾区城市群,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加强深圳都市圈的发展,再将深圳的发展内生于粤港澳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之中。”此外,深圳还需扬长补短,提高城市群竞争力。《报告》建议,以一专多能零缺陷、秀出“酷炫范”、折叠空间、巧“入圈”智“出圈”等四大方法补齐特大城市治理的短板。龚建华说:“针对每一项弱势,深圳都需有应对之法。例如,针对深圳土地难以为继,我们提出‘上天入地,下海进山’的折叠空间构想,向空中、向地下、向大海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的人会说,深圳甚至不是省会,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底气在哪?”胡冰说,“回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就是出奇迹的地方。我相信,以深圳人民的勇气,和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基因,一定可以再创一个奇迹。”(责编:肖锟、陈育柱)来源:人民网深圳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准备上岸2021考研的小伙伴们,你知道吗?2020考研全国总报考人数突破300万,创下341万的新高,相比2019年增幅17.59%。而且考研报考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其中,有些院校的报考人数已达一万以上,准备报考这些院校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谨慎报考哦~20考研报考人数超过2万的部分院校数据统计:20考研报考人数超过1万的部分院校数据统计:20考研报考人数接近1万的部分院校数据统计: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虽目前未查到20考研的报考人数,但也都是报考人数非常多的院校,基本都在2万以上.这类学校基本要么是国内一批最热门院校,无论是专业性还是知名度,大都是一流的。要么地理位置优越,专业实力强,因此,人满为患也不足为怪。附上:2020考研报名人数/院校/专业分析报告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报名人数增幅达21.85%。继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打破纪录,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59%。数据来源:教育部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渐完善,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从2016年到2020年,辽宁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从34.5%上升到41.8%。数据来源:辽宁省教育考试院从2016年到2019年,湖北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逐渐上升,从34.45%增加到39.43%。数据来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2020年各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全国各省研究生报名人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20年,42.5万考生报考北京市硕士招生单位,较去年增幅达到11%,在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中约占12.5%。据统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7个在京招生单位报考人数过万人。数据来源: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020年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为11.9万人,较2019年增幅超过8.7%。同时,全国报考辽宁省域内45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总数为13.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19926人,增幅为17.9%。硕士研究生考试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一些报考者只是把考研作为选项之一,当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没有准备好,便会选择放弃考研。此外在职备考的考生也容易在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放弃考试。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深圳大学2019年网报确认16019人,实考14083人,弃考人数近2千人,弃考率达到12%。数据来源: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双一流”院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张“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计划招生人数较2018年4000人,增加了300人。在2020年,招生人数再次上涨200人,达到4500人。数据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南大学在2017年至2020年招生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0年招生数量达到5100人,比2017年增加了1100人。数据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各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幅存在明显差异。近十年来,各学科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从各学科招生人数来看,与10年前相比,哲学、文学、军事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他学科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历史学虽较10年前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仅为11.6%。教育学增长幅度最大,为294%;其次是农学,增长率达225%。医学、管理学的招生人数较10年前翻了一倍以上。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工学在各学科门类中招生人数占比最高,在2018年占比达34.29%。其次则是管理学,所占比例在2018年上升至16.01%。从变化趋势来看,工学、医学、艺术学招生人数占比变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占比从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农学、管理学招生人数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高校专业报考热度差异明显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使得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在高校的报考热门专业中,社科类专业常常占据前列众多席位,而工科类专业寥寥无几。湖南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其后依次是金融、法律(非法学)、新闻与传播等专业。而在这前十专业中,理工科类专业仅有两个,即计算机技术和化学专业,其余8个专业皆为社科类专业。数据来源:湖南大学暨南大学2019年报考热度最高的前十专业中,金融专业的报名人数最多,达到1290人。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仍然榜上有名。只有计算机技术是工科类专业。数据来源:暨南大学苏州大学2019年报考的热门专业中,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两个专业是法学类专业。十个专业中有两个是理工科类专业,即化学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其他为社科类专业。数据来源:苏州大学南开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金融学院报录比14.1:1,法学院报录比为12.7:1,经济学院报录比10:1,而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报录比6: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4.1: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3.5:1。数据来源: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相对薄弱,但仍然出现了类似现象。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建设工程学部3.3:1,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报录比2.8:1,能源与动力学院报录比2.6:1,相比之下社科类学院报录比更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7.3:1,外国语学院6.2:1,管理与经济学部5.3:1。数据来源: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安全工程学院报录比2.9: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7:1,矿业工程学院2.1:1,而管理学院报录比达到了5.5:1,公共管理学院4.5:1,马克思主义学院4.2:1。数据来源:中国矿业大学云南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社科类院系的报录比明显高于工科类院系。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1.2:1,建筑与规划学院报录比3.6:1,软件学院报录比4:1,社科类院系中的法学院报录比8.1:1,公共管理学院报录比7.5:1,经济学院报录比更是达到10.6:1。数据来源:云南大学社科类专业分数线上涨幅度高于工科类专业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增长而招生计划增长稳定,使得分数线整体呈上涨趋势,而相比之下工科类专业的分数线有所下降。从2015年至2019年,社科类专业分数线全部上涨了5分至25分不等,其中历史学上涨了25分。工学分数线从2015年起逐年下降,2019年虽然相较有所增长,但整体看近五年间下降了10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考研人数激增,与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是密不可分的。目前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200年研究生调查报告——2020考研报名人数/院校/专业分析报告》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内容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