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之治”开辟了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阐明了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任务。这既给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公共管理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必须顺应中国与全球公共治理实践的新形势新变化,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治理成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高频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更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做出新规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阶段的总体目标,强调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13个坚持和完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9年11月,国家社科基金围绕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列出了100个重大项目招标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问题。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创新经验和世界意义,等等。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也列出了大量有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这一核心主题的研究,突出对“公共管理或公共治理的制度前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制度执行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地方治理、基层治理以及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就地方治理而言,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和政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改革不仅要关注中央政府层面,还要注重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成为全球政府治理变革的焦点之一,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到地方就是地方治理的现代化。因为治理的层次不同,政府的职能差别和治理的内容也就有所不同。目前学界需要加强对地方治理实践模式转变与地方治理理论范式建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从而推进地方治理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就基层治理而言,从基层政权建设、村(居)民自治等到基层治理及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则反映了我国基层管理实践模式与理论范式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之后,各地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五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社区治理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当代社区不断扩展公共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的重要力量。社区治理涉及社区公共事务与社区服务的供给及其合作网络的治理。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过去一年更是未来基层治理以及社区治理研究的重大课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治理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在总结本学科70年的发展变化,作为70年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话题讨论中。今天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实践课题与理论主题。全球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题中之义,然而却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关注度略显不足的领域。根据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发展调研报告的资料,除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几家培养单位之外,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及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中设立“全球治理”研究方向的院校并不多。全球治理是公共治理的最高层次,在它之下依次是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和基层及社区治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创新发展应该高度重视全球治理领域的研究,直面全球公共治理的新场景、新实践和新问题。以此在学界突出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维、新范式以及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与作用、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新技术革命与政府治理变革随着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展开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的更高阶段。总结过去一年的相关高频词,人类社会正走向所谓的“后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社会”“智能化时代”“智能社会”或“超智能社会”。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和量子化推动政府治理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这催生了新一轮政府治理变革浪潮,迎来了“数字政府”“政府3.0”“智能化政府”“智慧政府”或“智慧治理”。尽管公共管理学界已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技术与政府”并没有成为公共管理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已有的“电子政务”属于这个领域的内容)。事实上,技术与政府属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性分支或主题领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进而推动包括国家或政府治理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从公共管理研究“技术与制度”的二分法或“观念—技术—制度”的三分法中就可以领悟技术与政府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公共管理学必须重视技术与政府这一基本主题的研究,密切关注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家或政府的体制、机构、职能、流程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驱动的政府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及其催生的数字化政府或智慧政府及智慧决策的新实践模式。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关系,也是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配置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我国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和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推动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以增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阶段我国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是政府职能履行的重中之重,这也正是“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的落脚点。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市场、企业及社会的关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和安排者三种基本角色中做出选择与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能,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政府机构及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是公共管理学界持续关注的主题。2019年,“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则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例如,2019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的主题就是“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的《中国行政管理研究》杂志在第4期和第7期设专栏探讨这一话题。公共管理学需要更宽广的视野,需要加强对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社会关系)基本理论的研究,并总结提炼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这一实践领域的经验,建构中国特色的政府理论及政府职能理论,为公共管理学奠定更宽广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公共服务与美好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前提,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作为保障。民生是人民最大的福祉,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载体,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支撑。“美好生活需要”折射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更高期待,而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个施政重心。当前,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增长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构成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公共管理学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与美好生活”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加强对公共服务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完善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美好生活的内涵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评价,公共服务提供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的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协作,抓民生和抓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抓重点、补短板等议题。另一方面,必须推进公共服务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致可将公共管理学科划分为三大领域或板块:一是公共组织(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国家或政府的体制、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公共政策(政策分析)——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质性公共政策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三是公共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以公共服务的供给或民生改善以及事业单位管理等为研究对象。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涵的不清晰,制约了该学科领域及其人才培养的发展。在新时代,随着公共服务重要性的凸显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需要推动本领域由“公共事业管理”向“公共服务”的范式转变,构建起公共管理学中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与历史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以及政府治理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政策与治理实践创新,创造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形成鲜明的国家治理的执政品格与政策风格。党和国家特别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治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蕴含着许多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继承、发展、扬弃与借鉴。例如,在吸取古代吏治的经验教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而吏治腐败更是我国历代王朝走向衰亡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一方面,必须学习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或国家治理思想,这是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及其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要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话语的创新之路,必须总结和提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取得的创新经验,以此丰富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必须以史为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就需要国内学界高度重视古今中外公共管理的实践及其经验,尤其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历史传统与经验的研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国外公共治理的实践与范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新变化并呈现出新趋势。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治理变革继续深化的基本动因在于:一是一系列新变革的涌现,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科学技术进步、新工业革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危机或金融危机;二是官僚体制的失效,如: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日益复杂化;三是西方社会中公民对政府不满的加剧与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和要求。在实践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注重的财政效率和政府内部运作以及所强调的代理、竞争和选择等原则,正在被“新公共治理”所关注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强调合作、谈判、参与等原则所取代。《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主编安德鲁·梅西(Andrew Massey)在2017年第4期的主编导语中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公共部门的改革与全球化问题的变化不断冲击着公共行政领域,公共管理者所面临的任务更复杂,更难以应付。在理论上,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途径、学科范式与理论形态也正在发生转变,出现由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治理”的范式转变。在西方,继“新公共管理”之后,公共部门管理进入了所谓的“后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或“公共价值管理”时代,出现了诸如“(新)公共治理”或 “新治理”“合作治理”“网络治理”“数字化治理”“整体化治理”一类的“新”模式。其中,“公共价值管理”“新公共治理”和“合作治理”是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新”理论范式或知识综合。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需要跟踪国外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及其前沿,批判性地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及有益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发展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解决中国问题,又要树立全球视野、密切关注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前沿、积极探索重大全球或国际问题、增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公共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基础公共管理学的创新发展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前沿,特别是科学方法论、数据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量子理论、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及虚拟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成就。从当代科技发展及其知识与方法中吸取营养,强化公共管理学自身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采用新的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出现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及研究途径。格雷在“eScience:科学方法的一次革命”的演讲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概念,指出科学研究的四次范式变化——从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到计算模拟再到数据科学或数据驱动的知识增长。当代社会科学也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其标志则是社会科学的兴起,这是一门基于大数据的人类行为计算的科学。当代科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对公共管理学产生重大影响。例如,部分生物科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的内容正有效地转变为社会科学的内容;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是自利”的观点并不成立,平等观念有其基因基础;进化性的生存更依赖于集体性交往,而非自我疏导。数据化和智能化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今天,人类行动的数据可以被系统地、规模化地掌握,人们的行为踪迹都可以在某个数据库中找到线索,这使得研究个人、团体及全人类的行为规律成为可能。“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标志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2018年的《科学》和《自然》杂志都有文章论及这个话题,《管理科学》编辑部则宣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是管理科学的新主题。机器学习技术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它与传统分析工具结合,可以检验传统方法无法检验的假设,拓宽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界。今天,行为、实验、预测和数据驱动已成为新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知识增长方式,也成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2019年国内学界召开了多次相应主题的研讨会,论著也明显增加。因此,公共管理学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行为、实验、模拟、预测和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技术、虚拟技术(数据挖掘、现实挖掘、虚拟现实/现实增强、机器学习等)的应用,增强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公共管理学中的多学科知识融合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的涌现以及知识融合成为当代科技进步的一个主导性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分野日益模糊。作为心理学与公共管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行为行政学采用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微观视角,以心理学和实验方法为其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心理学及个体行为研究的新成果为依据。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知识也日益交融。近现代社会科学走过从整体到分化或专门化的历程,如从政治经济学、精神科学(道德哲学)和国家学(官房学)到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新)史学等。当代社会科学发展则由专门化到整体化演变,如知识产生方式由学科导向转入问题导向,进入所谓的“后学科时代”。如加里·金在《重构社会科学》一文中所说:随着社会科学跨学科性增强和更具合作性,社会科学的实际定义拓宽了,不能再基于过去特定学科领域 (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了。公共管理学学科的核心主题是人类的集体行动、冲突与合作、选择或决策、管理或执行之类的问题。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领域,具有综合性及应用性的特点。大量学科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因此必须倡导和推动与公共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转型与重构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与重构同样成为国内外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美国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主编詹姆斯·佩里在2016年第2期的寄语中,提出了“公共行政学正在消失吗?”(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anishing?)的设问,强调必须高度关注公共行政学的未来。布尔贡(Jocelyne Bourgon)在《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7年第4期发表的头条论文《反思、重构与重塑》中认为,影响未来治理模式的挑战性趋势正在形成,政治及国家在构建民主社会中的角色正在改变。现在是时候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来反思公共行政学了,公共行政需要一种新的“统一的理论”,它将国家、公民和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视作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与之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给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国家治理(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推进,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转型与重构以及知识体系更新提出了历史性任务。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界有大量关于本学科转型与重构的讨论,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形成了一系列的论著,观点精彩纷呈。“第四次管理革命”“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中国管理(范式)”“百年变局与管理科学”等也成为管理科学的热门话题。例如,曹仰锋在《第四次管理革命》一书中认为,管理的百年历史上发生了四次管理革命,即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精益管理到价值共生。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转型与重构涉及大量问题。例如,怎样把握和处理好学科发展中的学术与政治、科学与意识形态、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关系;如何凸显中国公共管理学自身的主题领域、问题意识和本土知识;如何促进中国场景、中国话语与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增长;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转型与重构的重要内容。总之,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公共管理学在我国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且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学科,其地位也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在中国,公共管理学可以称为治国理政或国家治理之学。因此,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必须顺应迅速变化着的中国与全球公共治理实践,立足现实,回望历史,直面中国与全球公共治理的新场景、新实践、新趋势和新问题。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必须加强其理论创新,拓展公共管理的学科内涵与主题,夯实公共管理的科学基础,彰显公共管理学的中国特色。(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陈振明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1、MPA是什么?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2、MPA的适合人群MPA一般适合一些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做HR或行政管理的人读,主要培养从事公共事物,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为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关和非盈利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政策、公共事物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行政分析者。3、MPA的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专科毕业5年及以上;(5)本科毕业3年及以上;(6)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2年及以上;*MPA入学年份=你毕业的年份≥3,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专升本的同学:如果本科毕业年限≥3,即可按照本科学历报考;如果本科年限小于3年,则按专科学历报考。*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都可以,即全国统考、自考、成考,当然你的学历必须是学信网上可以查到的,如果查不到,可以去学历认证中心做认证。*海外学历,留学生学历回国后要在留学中心做学历认证,通过后也可以报考。4、MPA专业学位有什么特点?MPA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5、MPA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年限有哪些规定?全日制即“脱产”学习指脱离工作岗位,与一般在校学生一样,全时在学校学习的学习方式。非全日制即“非脱产”学习指不脱离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学校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非脱产”学习时间一般为周末、晚上,也可以是集中安排的一段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3年,具体详见院校招生简章。6、MPA的就业方向行政管理: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主要到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主要到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等。除了公务员以外,公共管理硕士还可以选择相关的咨询公司以及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等工作。目前,从我国公共管理专硕报考人数的职业分析来看,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协会、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上述人员大多是为了单位内的提升,此外也会有人毕业后选择相关咨询公司或者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7、企事业单位、政府员工考MPA有哪些优势?1、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比较对口,有利于更好从事企事业、政府工作;2、能结识到更多的企事业、政府相关的朋友;3、提升个人能力(知识结构,学历层次);4、在职获得研究生学历、学位。8、MPA能给你带来什么首先,提高竞争力。我们要知道,随着我国公务员招录政策的调整,公务员队伍越来越趋向年轻化,队伍充满生机的同时,也充满了竞争。在职公务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而MPA正是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报考它是非常符合他们的需求。其次,提高管理能力。MPA源自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更注重应用性。参加MPA学习的人都能提升自己在实际管理领域中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管理能力,因此,对于在职公务员来说,普及MPA教育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再次,有利于自身的事业发展。在职公务员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通过MPA学习,在提升自我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如果通过了一月联考的人员,还可以获得双证。在公务员队伍中,是十分看重学历的,因此,证书的取得在他们升职、加薪、评职称等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复杂问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需求,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深入研究我国治国理政历史传统与经验,尤其是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拓展与深化,人类社会正大踏步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创新全球公共治理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很多国家的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大幅提升,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应对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实践变革,有效回应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改进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公共治理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管理学应在聚焦国内公共治理实践创新的同时,紧跟全球公共治理新趋势,直面全球公共治理新场景、新实践、新问题,努力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解答,进而推动研究范式与理论创新。强化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分野日益模糊,知识融合、研究方法互鉴已经成为各学科实现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知识日益交融,基于特定学科领域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越来越显示出难以描述问题全貌的狭隘性,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日益增多。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性学术领域,尤其需要强化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必须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沿,主动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它们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从有关学科的创新发展中吸取营养。比如,积极引入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把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量子理论、预测学、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及虚拟技术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之中。(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09 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复杂问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需求,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深入研究我国治国理政历史传统与经验,尤其是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拓展与深化,人类社会正大踏步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创新全球公共治理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很多国家的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大幅提升,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应对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实践变革,有效回应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改进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公共治理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管理学应在聚焦国内公共治理实践创新的同时,紧跟全球公共治理新趋势,直面全球公共治理新场景、新实践、新问题,努力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解答,进而推动研究范式与理论创新。强化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分野日益模糊,知识融合、研究方法互鉴已经成为各学科实现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知识日益交融,基于特定学科领域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越来越显示出难以描述问题全貌的狭隘性,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日益增多。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性学术领域,尤其需要强化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必须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沿,主动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它们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从有关学科的创新发展中吸取营养。比如,积极引入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把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量子理论、预测学、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及虚拟技术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之中。(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09 版)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12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公共管理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贺耀敏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召开今天这场研讨会,一方面是希望大家从公共管理研究的角度深入学习和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共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思考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和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更好地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使命和任务。从制度层面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大家的使命,公共管理学界责无旁贷。鲍静代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致辞。她指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密切合作交流,我们有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道再出发的未来。学会期待未来在和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中,更好地讲述和书写新的中国故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我们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代表会议承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言。他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次研讨会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管理出版2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共同成长,出版了数十个系列、近千种公共管理教材和学术著作,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公共管理出版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郭晓明、编审刘晶分别主持会议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迎来新契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扎根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实践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新机遇、新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总体来看,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易承志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既迎来了宝贵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时代公共管理学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找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亟须公共管理学科更好地发挥实践应用功能,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要实现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易承志认为,首先,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在扎根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面向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孙柏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流程再造、一站式服务等。但目前我们还缺乏中观理论的学术概念集成,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显示出中观管理机制优势。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应该聚焦两点,一是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加强治理能力建构,又要在能力建构中推动和谐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郅强看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迅速变化着的实践要求相适应,坚持在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要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强化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研究,应多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理解社会运行方式。王郅强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管理学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纳来自国内外各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努力跻身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和解释全球公共治理新实践、新问题,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易承志认为,作为一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更加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积极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宝贵机遇,弥补传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促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第二,推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不断挖掘公共管理学科的增长点;第三,在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局限性。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卫思谕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2021考公共管理硕士(MPA)发展前景好吗?就业方向有哪些?MPA深受国人追捧,今年更是成为在职人员报考的主流学科之一。那么它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到底如何,下面就由必尚考研为您解答。首先,mpa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国也已经发展了近十年。并且,由于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培养大量适应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精英的需要,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社会上广大的在职人员对提高自身学历的渴求,正处在一个高峰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深造,即便是公务员和公共管理这些更加专业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可见,当前国家的重视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是MPA发展前景良好的重要保证。在这种环境状况下,社会对MPA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在职人员通学习深造,培养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更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领相关政策领域事业发展。就业服务范围具有十分宽阔,几乎所有企业社会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MPA这类型的人才。因此,未来几年mpa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会大有用武之地。MPA适合人群一般适用于政府、机构和机构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或行政资源的管理。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和政策研究内容,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理论知识的公共部门,特别是中国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掌握先进的分析教学方法和技术,掌握特定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行政分析师。近年来,即使是公务员也有很多人在学习 mpa,取得mpa的硕士学历学位已成为晋升高级公务员的重要保障。MPA能学什么?MPA核心课程:理论和社会资本主义文化建设,第一外语,公共资源管理,公共服务政策环境分析,政治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定量研究分析,信息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方向必修的应用实践。MPA选修课程:公共服务机构,微观经济学,公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公共伦理,安全改革和社会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导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管理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国人民政府的政治和项目风险管理和评估,比较政府和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国家公务员,医疗机构管理,管理会计系统,IT,土地利用的资源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学。MPA的就业方向公共资源管理硕士:行政管理: 主要是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管理和科学研究;公用事业管理:主要的公共机构或行政部门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管理岗位;劳动和社会生活保障:主要的政府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业,也可以从事劳动和社会发展保障工作。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主要是土地,建设,农业,房地产公司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地籍管理和土地管理。除了公务员,公共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也可以进行选择与工作以及相关的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咨询|考研|择校|备考|经验|资料|研招指导|复试调剂私信:研究生
一、专业课分析考研成功并不是看一个人的绝对分数,毕竟过国家线/校线的大有人在,一抓一大把,像中大公管今年过线人数90多人,390分都得排三十名开外了,但最终只录取11个人。而是看其在这所学校这个专业的相对排名,一半看你自己的实力、努力情况,另一半要看你今年的竞争对手强弱情况。因为现在二战、三战考生越来越多,和你竞争的都不一定是同届学生,人家就算再笨,比你多积累一年、两年的时间备考,最后你也很难说一定能够超过对方。其次,专业课今年考试较为中规中矩,多是课本知识,答题时尽可能发散思维,做到观点鲜明有层次。但尤其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3小时18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一张150分的主观题试卷,这意味着每道题的分值也就是你所用掉的时间,不要眷恋于名词解释、简答这些拉不开差距的题型,多给研究设计、论述题、案例题留出额外时间用来向老师展示你的知识积累、思想深度及多层次的观点。关于公共管理学,总体来说都是背诵记忆型的科目,尽可能多想几点,将最重要的观点放在开头或段首,让老师更好get你的得分点。17年的专业课二,最后除了20分的计算题外,还有一道60分的stata大题,专业性非常强,绝对的定量研究。但近两年没有直接涉及到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对统计学的考察也只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看趋势之后应该是以定性为主,当然统计学的概念、公式也必须有所掌握,不然遇到后试卷上一片空白,得分自然是惨不忍睹。二、复试介绍笔试考的是两道论述题,每个人发一张A3纸。笔试和初试差不多,除了个别bt学校专业或者是实在太差了,否则拉不开多大差距。面试方面,每个人不低于10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一个人。中文题目也就是专业课,有同学抽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反正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话题都有可能,我的是谈谈PPP模式的情况和效果。没想到的是英文题目问的也是专业知识,有如何处理城市内涝洪水的,有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我的是“为什么要把health consideration纳入中国政府政策之中?”,然后用英文现场回答。并且抽过的题目不会再被抽到,前面几个人出来都觉得自己要凉了,可见随机性及难度之大。三、是否联系导师至于联系导师的问题,人文类专业要看情况。如果联系的话,可以在3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发邮件,笔试考完之后、成绩公布之后以及院线/复试名单公布之后,第1种情况适合那种对自己分数把握非常大的学生,第2种适合那种知道排名,或者是确定自己分数远高于去年分数线的学生,第3种时间最晚,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这个时间尝试联系,只不过时间紧迫,老师也不一定会回复,有没有用不知道。我个人的情况是并未联系导师,尽管出分当天晚上就已经把邮件写好了,但是迟迟没有给老师发,直到现在这封邮件还躺在我电脑的word文档里。
据悉,在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报考人群中,在职公务员比例高达 80% !实际上,MPA 不仅受到很多体制内人员的青睐,还有很多私企的在职人士在准备提升学历时,也会将公共管理专业作为首选。这也导致近年来 MPA 的报考人数激增,名校的复试线也水涨船高。以北大 MPA 为例,虽然管理类联考的国家线是 170 分,但是要想通过复试,起码得考到 220+ !随着名校 MPA 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学们究竟该如何备考,才能稳妥上岸?接下来,宗师君将从 MPA 专业概况、报名条件、就业前景、近年分数线、院校推荐、专业课备考建议,这几方面为大家解析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概况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1 报考须知值得注意的是,MPA 不接受应届生报名,以下是 MPA 的报考条件:(1)大学本科毕业后 3 年或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专科毕业后 5 年或有 5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 5 年或 5 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 2 年或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学历方面: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话,一般要求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科毕业的话,则需要有专科毕业证书。工作年限:其算法是截止至院校 MPA 开学报名的那天(一般是 9 月 1 日)。举个例子,假设你本科毕业,那么只需要在 2021 年 9 月 1 日前满 3 年的工作经验。那么,即便现在的你还只有2年的工作经验,也可以参加 2020 年 12 月底的研究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笔试)。2 就业前景MPA 学位获得者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一定比例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就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智库或咨询公司,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 MPA 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3 考试科目初试只有两门(均为统考):1、管理类联考综合(199)(含数学、逻辑、写作,满分200分)2、英语二(满分100分,部分院校考小语种)复试为各高校自主命题近年国家线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 年 MPA 的国家线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 175 分。分数上涨的原因也包括近年MPA 的热门趋势,报考人数激增,所以备考 MPA 的同学们需要更加认真复习,因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当然,还要强调的是,国家线不等同于院校分数线,许多院校划线是高于国家线不少的,大家也要去看一下报考院校的近年录取分数线以作参考。院校推荐1、首批 MPA 试点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2003 年新批 MPA 培养单位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湘潭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山西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中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3、2014 年新批 MPA 培养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4、2018 年新批 MPA 培养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梯度排名▼第一梯度:1.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难度系数:5☆3.简评:这类院校无论综合排名还是专业排名,均为全国前列,并且对于在北京、上海的职场人来说,也便于搜寻相关复习资料;对外地考生来说,难度会更大。▼第二梯度:1.学校: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2.难度系数:4☆3.简评:这类学校也是属于顶尖的 211、985 高校,并且地理位置也有一定优势,学校、社会资源都比较丰富。▼第三梯度:1.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2.难度系数:3☆3.简评:这类院校有一定知名度,专业排名也不低。此外,公共管理硕士还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但无论报考哪一类,含金量都是一样的,考试内容与难度也都是一样。大家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工作情况与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授课形式。备考建议由于报考 MPA 的考生,都是在职人士或者已毕业的脱产人士,所以大多数备考MPA 的同学,都将复习时间集中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当你决定备考 MPA 后,一定要先理性思考,衡量自己的工作强度与时间。如果工作忙,并且可能需要时不时加班的话,请这部分同学尽可能越早的开始复习;。如果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稳定(比如朝九晚五,不加班),那么复习节奏可以不用那么紧凑,但是也要保证 4 个月以上的复习时间。整个备考 MPA 的复习周期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需要大家好好评估一下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1、英语二复习建议应届生每天都会或多或少接触英语和相关课程,但是对在职考生来说,如果工作中英语利用率低的话,那么需要格外注重英语的复习,培养自己的语感和做题手感。词汇&语法英语词汇的积累,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做好准备。在职考研党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复习,比如下载一些英语背单词的软件,在通勤路上学习。阅读阅读是英语二的重中之重,词汇量和长难句解析是其中的基石。在工作日期间,每晚可以做一篇阅读理解(计时),提升手感。在周末的时候,每天可以做一套阅读理解(参考真题卷,英语二有几篇阅读就做几篇),结合答案解析,归纳知识点和总结错题。作文这一块可以放在复习的中后期进行,同学们可以搜集好历年考试的写作范文,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虽然“背模板”不会让你拿到特别高的分数,但却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输出一篇平均分上下的作文。对于时间充足的考生来说,可以再仔细进行推敲,结合范文和金句,内化成自己的作文框架和思路以应对不同作文主题带来的挑战。2、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复习建议工作日下班后,可以分数学、逻辑、写作去单独复习,周末建议整合起来做题,提前模拟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类联考的考试时间并不充裕,我们平时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提前适应,在提高做题正确率的基础上,再慢慢提升效率。数学因为涉及考点都是初中和高中知识点,对于在职考生来说,前期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复习一遍,唤起对高中数学的记忆。学起来并不难,但不可以忽视,还是要多练习题目和真题,总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逻辑这一块对应届生来说是很新的知识点,但对于许多在职考生来说,不一定陌生。因为在许多求职招聘的笔试中(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四大等),很多都会涉及逻辑的考点,大家之前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在复习的时候,掌握逻辑规律,搭配真题的训练,培养做题速度和手感。写作这一块是非常讲究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的,如果想短期内高效的掌握,建议还是可以找靠谱的老师进行辅导,能够更针对性且更有效率地备考提分。3、最后几个小建议▲ 利用好平时的碎片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平衡复习、工作以及社交三者之间的时间,备考期间,工作以外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周末和平时下班后的社交活动要减少减少再减少。当学习累了,可以去吃顿美食、刷个美剧英剧或者运动一下,注意劳逸结合。▲ 乐观的心态+加倍的努力,不要过于纠结自己的第一学历以及院校背景,而是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考研的备考过程中,同时调整好心态,用一个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无论考研的结果如何,都不悔此行。无论是在职考研党,还是脱产考研党,大家都需要合理安排安排好自己的复习时间,并且多总结错题,提炼出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做题的准确率。在这里,宗师君也预祝大家都能高分上岸!本篇原创文章由“宗师考研”发布,我们将会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如何择校?三大院校供你参考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如果你是体制内人士,报考MPA对自己的职业晋升有很大的帮助噢!接下来,必尚教育给大家介绍一下MPA的三大院校考研情况!浙江大学是全国首批24所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的大学之一,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招收MPA研究生,至今共招收了4100多名学生,生源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民族。浙江大学MPA教育项目依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全校之力办学,覆盖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国内优势学科。项目坚持“需求导向、质量为重”的办学方针,经过18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初试考试科目:204英语二(满分100分)、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200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由面试成绩(含英语听说,60%)和笔试成绩(含公共管理专业英语,10%、思想政治理论笔试,30%)组成。MPA总成绩计算:统考成绩/3*60%+复试成绩*40%。厦门大学是我国MPA专业硕士学位的发起、论证以及最早进行MPA教育自主试验的高校之一。MPA教育目标是为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与技术的专业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我校MPA的主要培养方向为:1. 政策分析 2. 政府改革与治理3.公共服务管理 4.公共部门人力与绩效管理 5.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 6.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7.公共资源管理。初试: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外语、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复试采用笔试、面试和实验技能考核等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公共管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华南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二批MPA培养院校,2003年获得MPA试办权,2004年正式开始招生。2012年,顺利通过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合格评估。截至目前,累计招收2745名MPA学生,其中1559名学生已经顺利获得了MPA硕士学位。初试外国语:采用英语二试题(英语二重点考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公共管理硕士采用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题。复试院校自主命题。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对于体制内人士是非常友好的,而且已经是一个大趋势,含金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种地方,学历多重要我就不啰里巴嗦了,考MPA会是你最快提升学历的性价比超高的选择。有任何考研上的问题,都可以咨询必尚教育噢!必尚教育是不二选择。咨询|考研|择校|备考|经验|资料|研招指导|复试调剂私信: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