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成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组织行为学》复习题色恶

成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成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_____________规律性的科学。2.____________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稳定评价。3.影响个体行为的两大基础性因素:生物学因素和_____________4.组织承诺有三种类型: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的行为的表现为: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此气质属(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2.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 能力3. 无论是强光下还是阴暗处,我们总是把煤看成黑色,雪是白色。这就是说,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具有( )A. 相对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4. 在群体的凝聚力较高、消极诱导的情况下,群体的生产率一般是(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5. 按照赫塞—布兰查德领导模型,对于那些具有承担工作责任的能力、愿望或自信心的高级科技人员,应当采用的领导类型是( )A.命令型 B.说服型 C.授权型 D.参与型6. 王先生是某公司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一年前被调到公司企划部任经理,考虑到自己的资历、经验等,他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运用菲德勒德领导权变理论试分析下列哪种情况下,王先生的领导风格最有助于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 )A.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好但职位权利弱。B.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差同时职位权利弱。C.企划部任务不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差但职位权利弱。D.企划部任务不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好但职位权利强。7. 根据沟通理论,属于正式沟通渠道的是(   )A.小道消息 B.社交场合 C.食堂的午餐 D.员工会议8. 在性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性格类型是( )A.内向性格的人 B.外向性格的人 C.A型人 D.B型人9. 在信息沟通网络中,信息沟通的中心人物居中,其他成员通过这个中心人物进行信息沟通,这种信息沟通网络类型是( )A.轮式 B.链式 C.Y式 D.全通道式三、简答题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 简述目标设置的原则3. 简述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的区别。四、论述题1.谈谈人不同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特点对管理的启发。2. 结合佛鲁姆的期望理论谈谈在组织管理中如何运用期望理论激励员工?答案一、填空题1.行为 2.价值观 3. 社会环境因素 4.规范承诺 二、单项选择题1~5:D B D B C 6~10:D D C A A 三、简答题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了五个等级: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以层次形式出现,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时候,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久随之减弱或消失,人们对已满足的需要不会再起大的激励作用。2、目标设置的原则:(1)设置具体目标:(2)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目标;(3)目标应该为员工所接受;(4)目标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反馈。3、内在工作价值观指的是关注工作本身特点的价值观。拥有内在工作价值观的员工往往希望得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能从中学到新东西,体会到责任感和自主性。外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结果有关,拥有外在工作价值观的员工看重工作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所带来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为个人带来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以及带薪假期、工作安全感等。管理者应对不同的工作价值观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1)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症四种气质类型影响管理工作,管理者需要考虑个体的气质差异。首先在职业选择上,一般典型多血质、胆汁质的人从事需要进行灵活反应的职业比较合适;而典型粘液质、抑郁症的人从事需要耐心、持久、细致的工作较合适,尤其是一些特殊岗位的选拔和工作安置气质类型需要得到重视;其次在管理教育上,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2)能力是招聘和选拔人力资源的重点,能力和岗位要匹配;注重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培训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员工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情绪智力和元认知能力对管理工作很重要(3)从工作要求看要把性格和工作进行匹配,在进行人员招聘和选拔时,一定要重视对人性格特征的考察;对不同性格的人采用不同的沟通和管理方式(4)在工作和管理中,要认识到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要动态管理。2、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以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三种关系:(1)努力-绩效的关系;(2)绩效-奖励关系;(3)奖励-个体目标的关系。根据期望理论,管理者需要(1)发现员工重视的报酬或奖励是什么;(2)设置合理的、有一定难度且被员工认同的目标(3)设计有效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确保绩效评定结果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设计薪酬支付制度以奖励期望的绩效,并确保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 (4)设计任务和工作以便员工通过工作满足自己的需要(5)将组织个性化,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6)形成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建立员工对组织奖赏的正确预期。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2.( )是由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工作领域、具有不同技能和经验的员工组成的一个团队,其目的是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A.问题解决问题型团队 B. 自我管理型团队 C.虚拟团队 D.多功能型团队3. 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4.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A. 遵从行为 B. 服从行为 C. 从众行为 D .响应行为5、( ) 可以定义为个体通过感官对自己所处环境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A.知觉 B.个性 C.情绪 D.气质6、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 能力7. 个体的行为的表现为:情绪变化激烈、主观易于冲动、性急脾气暴臊,此气质属(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8. 我们从高楼上向下看,看到的人虽然很小但我们也不会把人误认为是蚂蚁,这反映了知觉的( )A. 相对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9.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 )A.人际关系导向型 B.任务导向型 C.目标达成型 D.任务结构型10. 在双因素理论中,下列不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职务保障 B.工资待遇 C.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D.工作条件11. 根据沟通类型的划分,下列属于非语言沟通的类型是( )A.电子媒体沟通 B.示意行为 C.会议讨论 D.信件往来12. 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综合型激励理论13.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的现象被称为( )A. 社会助长效应 B. 社会惰化效应 C. 协同效应 D. 从众效应14.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营销部门经理同财务部门经理的沟通、销售代表同销售会计之间的沟通都属于( )A.纵向沟通 B.横向沟通 C.外部沟通 D.非正式沟通二.多项选择题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指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 )A.成就需要 B.认同需要  C.权力需要 D.奖励需要 E.归属和社交需要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 )A.群体规模较小 B.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较少C.群体凝聚力较高 D.个体缺乏自信 E.个体重视人际关系3.个性构成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指的是( )A. 气质 B. 性格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4. 下列属于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是( )A. 能力因素 B. 知识因素 C. 情感因素 D. 传统因素 E. 品格因素5.信息沟通的障碍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 信息发送者的问题   B.信息编码不准确   C. 信息接收者的问题D. 信息译码不准确   E. 沟通通道的问题三、简答题1. 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2. 群体内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是什么?3. 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四、综合分析题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上述实验说明了知觉的晕轮效应,请解释晕轮效应并说明在管理中如何克服该效应?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C D D C A 6~10: B B D B C11~15: B C B B 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CDE 3、ABD 4、ABCE 5、ABCDE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公平理论指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2)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报酬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所得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比较。如果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相等,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会通过调整自己的投入或产出等方法消除不公平感。2、群体内聚力和工作、生产效率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高内聚力的群体,其职工的士气和满意度都比较高,有益于群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但是不能绝对认为内聚力高,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就必然高。 实验证明,无论内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内聚力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消极诱导都能明显降低生产效率,而且这时高内聚力组的生产效率更低。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从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两个维度出发将领导划分为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1)命令型(高任务-低关系):(2)说服型(高任务-高关系)(3)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4)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同时他们认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应当适应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随着被领导者的逐渐成熟(极不成熟、不成熟、较成熟、非常成熟),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应做相应的调整(命令、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四、综合分析题答案要点1、该实验表明:(1)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3一、名词解释1.知觉 2. 性格 3.价值观 4.组织文化 5.情绪智力二、简答题1.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4. 什么是团队?团队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三.案例分析题 杰克约50岁,在一家大银行的分行做经理助理。他已经做助理经理11年了,但是他的表现实在平庸,以至于几乎没有哪个分行经理愿意要他做助手。通常他的现任行长都会设法将他派到新的分行去当助理,以便摆脱他。所以杰克在这11年里,曾在8个分行任职。在他现在工作的这第九个分行,经理很快就了解到了他的经历,虽然也曾想过将他转到别的分行,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来试着激励一下他。经理了解到,杰克没什么经济上的需要,因为他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拥有几套公寓房。他的太太在家里打理家务,两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有很好的收入。所以,他是一个衣食不愁的人。经理的尝试进展甚微,甚至有两次考虑想解雇杰克。杰克偶尔会鼓起劲儿干几个星期,但随后又变成了老样子。通过仔细分析杰克的情形,经理认为,虽然杰克对有形的物质需要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但他也许会需要更多的别人的认可。于是,经理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分行周年的店庆日,经理召集所有员工开了一个庆祝会。会上,经理订做的大蛋糕上写着分行最近颇爱好评的一个财务指标。这一指标是在杰克的努力下实现的。经理对此做了一番夸奖。杰克的情绪被这种赞扬以及很多同事善意的玩笑鼓舞。从此以后,他的行为彻底改观。经过不断的认可和赞扬,杰克有了极大进步,两年后成为另一家分行的杰出经理。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杰克之所以有进步是因为他的经理仔细分析了具体情形并运用了恰到好处的激励方式,例如赞赏等,由此取得了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请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杰克成功的原因进行评论。答案一、名词解释1、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2、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4、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内部成员共同认可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5、情绪智力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地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能力。二、简答题1、工作满意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1、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同事关系;5、个性与工作的匹配。3、群体决策优点主要有:(1)更高的决策质量;(2)更高的决策可接受性;(3)更高的决策合法性;(4)更强的决策一贯性;缺点主要有:(1)决策速度慢;(2)从众压力大;(3)少数人控制;(4)责任不清;(5)方案折中。4、团队是指一群为了共同目的而一起从事工作的人,他们必须相互依靠,以实现共同认定的目标。包括的要素有(1)一定的人数规模;(2)互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性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的技能);(3)具有共同的目标(4)共同承担责任三.案例分析题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了五个等级: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以层次形式出现,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时候,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久随之减弱或消失,人们对已满足的需要不会再起大的激励作用。2、说明杰克对低层次的需要(物质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已经满足,这些需要已经不能对他起到激励作用。而经理通过观察,恰当运用高层次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杰克进行了激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笨小孩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导论,管理类备考知识点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导论,管理类专业备考知识点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一、公共管理学概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从公共管理的内涵人手进行阐释,才能从理论形态上、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上和学科意义上准确地理解公共管理。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The 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1993年由波齐曼(Barry Bozeman)整理编辑出版了大会研究成果《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Public Management:The State of the Art)论文集。1993年美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由唐纳德凯特尔(Donald F.Kettl),和布里顿米尔沃德(HBrinton Milward)整理,编辑出版了大会研究成果《公共管理的现状》(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论文集。这两本论文集对公共管理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波齐曼在《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一书中,通过总结所收录的各篇论文的观点,指出学者们关于公共管理所达成的共识包括:第一,关心规范研究和规范理论;第二,焦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组织的明确特征尤其是政治影响上;第三,问题焦点甚于过程焦点;第四,强调组织脉络背景和经验知识;第五,关注战略和多元组织问题。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Jeffrey D.Strassman)1990年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在谈到该书为什么使用“公共管理”而非“公共行政”概念时,他们说原因在于公共管理涉及以往公共行政所无法包含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战略问题,即关于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它们更广泛的使命和目标问题;二是公共管理不仅在政府机构的背景上出现,而且也在其他公共机构的背景上出现,而公共行政总是与官僚机构相联系。他们还认为,公共管理注重组织的外部管理,而公共行政着眼于内部管理。唐纳德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是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公共行政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的研究成果,将公共管理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排斥公共行政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和政策执行研究这两种传统。这从主要的公共管理学者很少是公共行政学家或政治学家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说明。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各种学科背景,倾向于推进原有的知识背景而产生新的见识。他们把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研究抛在一边,因为他们认为前者对政策和管理没有多大指导意义,而后者则给人们描绘出一幅政策及项目很少起作用的灰暗、令人失望的图画。其实,公共管理更多的是从商学院的战略研究中成长起来的。第二,是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研究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或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政策执行研究的发起者普雷斯曼(Jeffrey L.Pressman)和韦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在《执行》一书中说:联邦的项目起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事;林恩(Laurence E. L ynn)在《管理公共事务))中则说:“政策执行者对于政府绩效的获得是关键的。第三,以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部门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在公共管理者看来,公共管理是要给公共管理者坚定的支持以便使他们取得结果,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公共行政学主要的任务寻找行政原则一这些原则很少对实践者有指导作用;政策执行研究则似乎认为执行难以有结果。第四,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公共管理者认为,难以做出预测和发展出模式,但可以靠观察来了解什么东西能起作用,什么东西不起作用,并从观察中提出管理者所能运用的命题,最终的目标是确定规范,以指导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第五,为管理研究取得与政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努力:在公共政策学院中,政策分析已取得支配地位。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学往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因为政策被当作更重要的问题;公共管理在政策分析中是次要角色。但是,成功的政策创新表明,它们很少是由政策分析的综合研究所产生的。相反,由于管理者最了解情况,管理实际更为重要。因此,公共管理者自觉地为管理能够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同等的地位而努力。费利耶(Ewan Fer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一书中列举了新公共管理必须研究的四个重要的且具有争论的主题:第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别和相似性;第二,组织变迁;第三,正在变化着的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与关系;第四,公共服务组织的战略顶层。从国外学者关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公共管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范式,它是公共行政 (public:administration)中重视分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它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因此,公共管理学的概念是: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二)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公共”是公共行政学最基本的范畴,管理主体、管理的目的与性质、管理所肩负与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与义务以及活动都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公共”。由此构成的概念体系和管理理念组成了公共行政学思想体系。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以来,不管出现了多少理论流派,都是围绕“公共”这个核心展开的。公共行政实践所进行的各种改革,也都是围绕公共组织机构的设置,公共组织职能及其行为方式,公共利益的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保证,以及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与市场、与社会之问管理体制的重新架构,体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能力提升等方方面面进行的。因此,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到公共行政实践,“公共”始终都是公共行政学各类问题的核心。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公共性”理所当然地也是公共管理的基本范畴,以“公共”为核心,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publi affairs)、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s)、公共部门 (public sector)、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和management(管理)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以至于人们经常将这两个词互换地加以使用,例如“business administration”(商业管理)、“administrative behavior”(管理行为)。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有明显差异的。公共行政的概念必须回答和解决由谁来进行公共行政、什么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内容与范围以及如何行政这三个问题,即公共行政的主体问题、公共行政的内容与范围问题以及公共行政的行为方式问题。在学术界,关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认为公共管理在实践上,就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改革;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就是为改革提供支持的理论与观点,主要包括管理主义、新泰勒主义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第二,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替代品,将公共管理看作一种不同于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即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第三,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属概念,公共管理范围更为广泛、公共行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研究来分析,主流的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结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等方面的总的看法。奥特(J.S Ott)、海德(Albert C Hyde)和沙夫里茨(Jay M Shamtz)1991年主编的《公共管理精华读物》中明确指出:“公共管理是更广泛的公共行政领域的一个主要部分……公共管理的焦点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公共行政和作为这种职业实 践者的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 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这些工具的能力包括职位分类、招募和选择程序、 影响管理、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长期或战略计划、项目和组织评估、反 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项目 管理和组织重构等等。”因此,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中一个涉及技术和方法 的子领域,关注的是效率、责任制、目标的获取以及大量的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 问题。罗森布鲁姆(D.H.Rosenhloom)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 途径》中认为,公共行政是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的应用和为全社会或社 会的一部分履行规制和服务职能而执行立法的和司法的政府法令的过程。这是 一种相当广泛的含义,涵盖了所有的公共部门及其管理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 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公共管理理论吸取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从“理性人”的假设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与交易成本分析理论中获得政府公共部门应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依据;从成本一效益分析中获得确定政府绩效目标,测量与评估政府绩效的依据;从私营管理中吸取管理的具体方法,提出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也应引进市场与竞争机制,采取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承诺制、决策与执行分开等方法。无疑地,公共管理学的出现给公共行政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公共行政获得了 实现其目标的新手段,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的自我发展。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认识公共产品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因为一方面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更多的是互补,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是逐步过渡的,即有一个可以称为准公共事务的中间地带;另一方面公共事 务通常是以一定的产品的形式来表现和实现的。因此,公共管理活动离不开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需探究采取什么样的提供方式会更加有效。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和目标。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把公共产品界定为“任何由集体或社会集团决定,为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萨缪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认为,与来自于纯粹的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于公共产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种产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 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 共产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有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被有效率地提供出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世界银行发布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认为,公共产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产品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产品相对应是的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公共产品的上述特征以及其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虽提供却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的效用边界清楚,市场是提供此类产品的最佳方式。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按照公共产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将公共产品区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严格满足和完全具备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等。只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都是准公共产品。按照是否具有形状,将公共产品区分为有形的公共产品和无形的公共产品。有形的公共产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按照受益范围,将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全国范围内居民都受益并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外交、全国性立法、国家行政事务管理等。地方性公共产品是指一定地区或社区居民受益、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性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地方性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政策等。一般来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大多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地方性公共产品则以准公共产品为主,有些实际上已属于俱乐部产品。关于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式,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在福利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它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以及科斯等人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德姆塞茨和戈尔丁从技术的角度讨论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即如果存在排他性技术,则私人可以很好地供给某些公共产品。例如,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入口处可以设置收费站,因此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私人投资、私人收费的方式来兴建。在认识公共产品时必须注意:第一,由于私有制国家也有公共产品,公有制国家也有私人物品,因此,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第二,在不同社会中,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产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例如,森林、土地、矿产资源等在私有制国家完全可以成为私人物品,公共性并不确定,而在公有制国家则成为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这点往往是通过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部门的重点不是直接提供公共产品,而是如何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营造环境。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公共政策以调节公共利益为目的,具有公共管理的性质,而且公共政策需要通过公共管理系统才能得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公共管理过程中,高级管理层常常要制定有关公共政策,而直接运用公共政策来管理公共事务是中、低层公共管理的常见方式。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但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就其政策的属性及其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内涵而言,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历史现象;就学科而言,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专门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它们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因此,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就二者的区别而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就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结果的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过程,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过程。因此,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有着某些相通或相同的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是公共性,其目标是提高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什么是这一社会的公共性,如何提高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以什么标准去评估公共管理的绩效,则必须依赖公共政策。可以说,公共政策使公共管理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公共管理必然也必须在相关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公共管理就会失去管理活动的目标,也失去中心,其公共性也就会在特定的社会中变成抽象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不仅如此,由于公共政策有法律、政令等各种表现形式,因而它还是公共管理机构及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即从目标确立到具体的实施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制约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使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把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去从事公共管理活动,即公共管理人员必须依法进行管理。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公共政策虽然总体上属于观念领域,其自身并不实施管理行为,但是,由于在根本上,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离不开公共政策,进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而使社会生活秩序化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宏观的调节和导引,因此,实际上公共政策具有其特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比较公共管理而言,公共政策是从宏观角度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生活的,公共管理则更加偏重依据一定时期的有关法律和大政方针来具体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现公共政策。所以,从对社会生活的调节和控制来说,公共政策具有宏观公共管理职能。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它具有宏观公共管理职能,但这种管理职能就公共政策本身来说,其功能的发挥还只是表现为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这种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才能变为现实。公共政策的现实化过程一般都必须依赖于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行为,表现为公共管理过程,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实现的基本途径。公共管理实现公共政策通常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公共管理活动就是直接针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和贯彻而设计和进行的,这一部分公共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要把有关公共政策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管理部门虽然不直接针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来设置和运行,但在其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作为行为准则与指导思想必须融人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中,其最终结果也就体现或实现了公共政策。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基本上是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在内的国家公共部门,制定和贯彻公共政策是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就公共管理来说,其主体系统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而其中的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政府,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在内的政府。因此,高层次的政府如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乃至市级政府,制定有关公共政策的行为就是公共管理的行为,其制定有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所以,一般在政府这一层面上,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合二为一的。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经验、方法和理论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来说,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都必须履行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和控制等在内的一般的管理职能。但由于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同、管理对象及内容的不同、管理行为的依据不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差异。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类管理活动。其区别主要表现在:(1)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的事务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因此,与工商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了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顾客导向是基于委托一代理而形成的,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民主、宪政理念;工商企业管理的服务导向、顾客导向是基于利润而形成的,是为了在竞争中争得更多的顾客和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3)效率意识的强弱不同公共管理所需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公共财政预算,公共管理者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和有效运作的诱因,成本一效益的观念和意识差;工商企业运作的经费来源于本企业的生产所得,以获取更多的企业利润为动机,成本一效益的观念和意识强。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工商企业主要提供私人物品,也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同与工商企业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一般而言,政府工作人员的雇用和解雇要困难得多。在公共部门,雇用和提拔雇员的功绩系统,包含了几种标准,这往往超出了技术效率的观点。5、公共治理与善治“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与“善治”(good governance)是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公共管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世界银行1992年度的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的题目是“转变中的治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用了一期来专门探讨治理问题。治理概念的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一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络等六种不同的用法。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治理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里,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有人把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的组织间网络”,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和跨国的地区性政策网络中普遍存在。全球治理委员会也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要进一步解决公共管理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包括从公共管理的产生中进一步认识它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的关系,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的关系中进一步认识公共管理学的特征,从而科学地认识现阶段公共管理是作为分支学科的学科定位还是独立范式的学科定位。(一)公共管理的兴起1.公共行政的反思(1)公共行政的发展演进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学自产生后100多年以来,经历7许多重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但迄今为止构成公共行政学研究背景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没有变,共同体信念没有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学(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behavior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上,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模型,但公共行政学研究仍零植于领导艺术、经济效率与政党关系等方面;以管理学为其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务员的专长也受高度重视。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技术视野是这两个阶段公共行政的标志,而平等与公正的问题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没有受到重视。这两个阶段的区别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着重从制度、体制的构架与研究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所以,成尔逊、泰勒、法约尔、韦伯、古利克、厄威克等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与原则以及分工、层级节制体系、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把专业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公共行政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总结概括出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理;倡导“理性化一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公共行政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公共 行政效率的途径。所以,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波齐曼、凯特尔、普雷斯曼、韦这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分析与执行学派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分析公共行政行为及其活动,使公共行政研究从体制结构的研究转向了公共行政行为的研究,将公共行政所关注的问题由体制结构转移到了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及其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上。以经济和效率为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粮本威胁,导致了各种社会危机,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集合在一起,以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苏韦克、高斯、雷格斯等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这种研究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使公共行政学发展到系统权变公共行政学时期。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Fre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r。)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将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70年代出现和兴起的政策科学(p01icy science)和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成为了公共行政中的主流学派。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以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学者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而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s),而不再重点研究机构(Institu1ion)。正如凯特尔(I)onald F.Kettl)所说,政策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总之,在当代,从科学知识的发展来说i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公共行政,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明显趋势导致了公共行政学多元式的综合(merger of p1Liralism)研销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问理论与方法的互补,运用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行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些不同的理论与方法都县存同公其行政学范式下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自我调整,例如罗森布鲁姆提出公共行政就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方法采履行对整个社会及各个部分进行规则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为代表的企业家政府理论(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主张把企业或私营部门经营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中来;以胡德等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了公共管理这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2.公共行政的反思为了迎合工业革命后社会对政府管理效率的需求,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威尔逊(w()odtow Wikson)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加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spheres)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根据威尔逊的观点,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有关,行政与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同时,他还认为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the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威尔逊所面临的基本难题就是如何调和这两|种思想或观念。正是从解决这一基本难题出发,威尔逊提出了把政府划分为“政治”与“行政”两个领域。继威尔逊之后,怀特(Leonard white)在1926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1)行政是一个单独的过程,无论从哪一级角度看,其基本特征是大致相同的;(2)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3)行政由一门艺术转化为一门科学的趋势日益具有重要意义;(4)行政已经成为,而且将继续是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怀特的这本书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了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并具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基本形成。但值得提出的是在美国,公共行政研究与专业培训的增长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公共行政学明显地表现为两种取向:一种是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new肌lblk:administration),它强调民主取向,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另一种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policy analysisor public sciences),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51年拉斯韦尔(H.Lasswell)等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政策科学迅速成长,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与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的推动,特别是前者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培育出了公共政策途径。由此可以看出,效率、公平公正、民主、秩序等共同构成了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从而使公共行政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管理主义的取向,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关注效率,强调工具理性;一种是宪政主义的取向,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公共行政从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是以管理主义为研究取向的;新公共行政学是以宪政主义为研究取向的。20世纪70年代由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发展而来的公共管理分支,表现出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例如,佩里和克雷默 (Kenneth L Kraemer)在《公共管理:公共的和私人的观点》一书中在界定什么是公共管理时明确表示,他们关于公共管理的灵感来自威尔逊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并将威尔逊的思想基础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以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脉络背景;(2)以执行功能作为合适的焦点;(3)以发现有效管理的原则和技术作为发展管理能力的关键;(4)将比较作为该领域研究取得进展的方法。因此说,公共管理学是新泰勒主义的复兴,或者说是古典行政学的回归。这样,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补充与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公共行政学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为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与厄威克(Lyndall Urwick)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古利克 (LutheI&,lick)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P()SIⅪORB”,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mg)七个原则或原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政治学行为主义的批判。在这些批判者中有西蒙、达尔、阿普尔比(Paul H.Appleby)、诺顿朗(Norton E.Long)和沃尔多等。行为主义革命从对体制(官僚机构)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从而使公共行政学失去了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然而,至今行政学的根基并未真正动摇,新的范式并未确立。尽管西蒙猛烈地抨击行政学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及其行政原则,并提出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行政理论,但他最终并未摆脱行政学框架的束缚。2、公共管理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波齐曼和凯特尔等学者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波齐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说: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the policy approach)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the business approach),简称为B途径。在波齐曼看来,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是一种以政策研究定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的一种新学科,公共政策学院部分地是以与旧的公共行政学院决裂的方式创建起来的。然而,这种新学院或新学派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停留于政策制定或部门管理很少要求正式的定量分析或重大的政策设计,而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更多的要求。公共政策学院需要某些与公共行政学相类似,但又与这个旧的学科有区别的东西。公共管理正是在70年代开始兴起的执行研究热潮中,作为这种解决办法而出现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所发起的政策执行研究,将项目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它自身所决定,而是由它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许多执行研究的学者将执行研究看作是一种新的东西(既不同于政策制定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研究)。凯特尔认为,执行研究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形成:(1)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尤其是结构和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这种研究焦点的转移具有深刻的含义,即学者们再也不能单一地看待组织及其对公共项目的贡献了。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对项目做出贡献。(2)执行研究首次使绩效问题变成了争论的焦点,公共行政学者们不能再自信地假定如果行政人员以正确的方式执行并调整行政系统的话,那么,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就能产生有效的结果。管理绩效问题超出传统行政学所能解释的范围,这就正如哈格罗夫(Erwin C.Hargrove)所说:在政策方案和政策结果的链条中缺少一个环节,那就是绩效管理。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也超出了政治学,从而具有了一个更广泛、综合的跨学科基础。这是因为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焦点留下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运动的学者们也想从绩效重要性的发现中创立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识基础。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这个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们为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作出了贡献。他们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和强调以过程为取向,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并把焦点集中在战略和组织管理上。1991年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大会论文集――《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可以看作是公共管理学派的“宣言”。这次会议的主要动机是“把不同公共管理途径的信徒们团结起来”,目的是:(1)评估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2)发表和交流最新最好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3)通过弄清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分歧来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4)为公共管理学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学逐步成为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共同进行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之一。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是三种不同的范式或途径,它们之间是相关的。然而在美国公共部门的研究中,这三个学派的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很少,他们有各自的追随者,有各自的学术会议和杂志。由于公共管理的特点以及其更适于当代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被部分学者看作是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它更具生命力,更有前景。(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方法论体系决定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固有规律。公共管理学应按照学术活动固有规律来开展其研究活动,才能揭示公共管理现象、各种公共管理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改变了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我们主张公共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结果,但政治学、行政学仍然是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切断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的内在联系,极容易导致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由此分析,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其服务的对象。这又使公共管理学研究具有了实践功能。公共管理学所包含的每一种理论与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具有重大的咨询参考意义。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是公共管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公共管理学研究应重视实践、注重现实。但现实并不等于现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现实是具有必然性的现存。公共管理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只研究现存的东西和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否则,其结果只会远离现实。公共管理学研究既遵循学术规范,研究和探讨各种公共管理现象、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又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因此,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也必然包括两个方面:在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各种公共管理现象、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与基本范畴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在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方面,公共管理学着力于为公共管理活动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要研究如何推行电子政务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公共管理方式、建立电子化政府;研究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研究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具体操作规程,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物品和提高公共管理绩效。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们对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与说明。因此,随着人们认识与说明的不同,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认为,公共行政学理论来源于公共组织理论、政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伦理学理论等,由此出发,他把公共行政学理论概括为:(1)政治与行政;(2)官僚机构与民主政治;(3)组织与管理;(4)理论与实践;(5)公共组织理论。美国杰克瑞宾(Jack Rabin)等教授编写的《公共行政手册》 (Handbook ofPublic Administration)一书,把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理论;公共人事行政理论;联邦与政府间关系理论;公共政策与分析理论;公共决策理论;比较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的法律规则理论;公共行政教育理论;司法行政理论;行政发展理论;行政环境理论等。美国詹姆斯佩里(James L.Perry)教授在他199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手册》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一书中,把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公共组织理论、行政责任理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理论、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公共行政伦理理论、公共行政技术与方法论。公共行政学者霍哲(Holzer)教授和盖布雷林(Gabrielian)博士将100年来美国公共行政学总结为五大理论:诚实、党派及像企业一样的政府;经典管理模式;政治与政策制定;人类行为;项目的有效性。与研究对象相联系,关于公共行政的概念,德怀特沃尔多在他早期研究《什么是公共行政?》中认为,公共行政存在着“两种典型定义:第一,公共行政是为达到政府目的而对人与物质的组织与管理;第二,公共行政是管理国家事务的艺术与科学”。他认为,关于公共行政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沦,其原因在于“‘公共行政’这个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知识探索的一个领域、一门学科或一种研究;二是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管理公共事务。这两种含义紧密相关,却又各不相同”。他还认为,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行政这一特定过程的学问”,而“公共行政就是政府持续不断地活跃着的业务工作,这种业务工作通过一系列组织和管理程序,同法律的执行联系起来”。FA.尼格罗和L.G.尼格罗认为,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而公共行政可以分解为如下内容:“(1)是公共机构中的一个协作性集体的努力; (2)它遍布于三大政府部门(行政、立法和司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 (3)它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是政治过程的一个部分; (4)在许多主要方面与私人行政不同;(5)在为社区服务方面与大量的私人团体和个人有着密切联系。”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Richard J.StillmanⅡ)编写的公共行政学教材《公共行政:概念与案例》,列举了12种关于公共行政的概念,并指出:这些公共行政概念中一般地都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行政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的活动,当然,它也与立法和司法部门相联系;第二,公共行政必须明确地表达和执行公共政策;第三,公共行政包含着涉及与协调人的行为和人的努力的广泛问题;第四,公共行政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私域管理;第五,公共行政担负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第六,公共行政执行法律的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对我国来说,在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中,“行政管理’’理论一般都包括行政环境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政领导理论、行政决策理论、行政职能理论、行政执行理论、人事行政理论、财务行政理论、行政法制理论、行政道德理论、行政监督理论、行政发展与改革理论等。我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与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在理论的具体内容上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在研究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时,有两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公共行政学应包含哪些基本理论;二是各个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也不能把以往公共行政学中各学派的理论观点就等同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是对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与说明。因此,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构成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的外延;系统地认识与说明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则构成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公共行政的认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20世纪80年代行政学在我国的恢复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研究生专 业目录的修改。在这段时问里,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是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进行专业设置的;相关概念“行政”、“行政学”、“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行 政管理学”,在含义上没有明确区别,都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从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提出修改一直到现在。在这段时问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获得了日益深入的发展,并处于由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转轨时期;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国家以政府改革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的思想理论大量传人中国。与体制转型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和受 外来新思想的影响,以政府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行政管理概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 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有行政管理的主体范围、管理对象范围、管理方式以及行政理念的要求日益强烈。显然,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尽管政府行政机关仍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但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也同时纳入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中。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我们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具体如下: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领导理论。二是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伦理、公共责任、公共管理法律和公共管理监督。三是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四是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危机管理、传统行政管理方法、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五是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治理新模式。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公共管理途径,与公共行政学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相比较而言,其基本特征在《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和《公共管理的现状》这两本论文集中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既不同于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公共管理途径的倡导者试图从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中汲取可以广泛应用的经验教训。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对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主要表现为:(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公共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公共管理学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途径的出现。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突破了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传统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的某些主题的基础上,在研究领域及主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涉及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多元组织等大量新主题;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从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问题,常常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从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同时,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一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重视从经验中汲取知识和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 “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5)更具现实性。公共管理学将其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体系,反过来又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研究途径或研究方法。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主要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途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政府制度、机构、法规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受“科学管理革命”的影响,公共行政学采用了所谓的“原则”研究途径,注重一般的行政管理原则的探索和概括;三四十年代,受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公共行政学推崇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观察、实验、模拟、抽样、访谈、调查一类的方法用于对行政行为的研究;二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之后,公共行政学者广泛地运用运筹学、系统分析、损益分析、案例研究、计算机模拟等新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可分为两种途径:公共政策途径(the policy approach,又称为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the hlsiness approach,又称为B途径)。波齐曼在《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的导言――“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则力图将P途径和B途径加以综合,认为公共管理途径应具有如下特征:(1)既关心战略,又关心过程,但以一种外部的焦点为取向;(2)在强调硬知识(管理方法、技术尤其是定量分析技术)的同时,继续关注“软知识(管理的政治环境、价值等);(3)以资深公共管理者(中层和高层管理者)为方向; (4)给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广泛的定义,以便将非营利组织、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包含其中;(5)关注理论和规范研究。P途径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P途径的公共管理对政策分析强调计量分析与经济学应用的思路不满,更看重政治和管理的层面。具体地说,P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眭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在这一派的理论中,许多概念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借鉴过来的,如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具体来说,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问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按照波齐曼的说法,公共管理这两个来源或途径有其各自的体制与职业上的背景或基础,P途径主要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并流行于“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中,其研究成果(论文)最常见于《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杂志;而B途径主要来自商学院,并为管理科学学院的公共部门管理学部以及美国公共行政学会所使用,其论著最常见于《管理科学评论》、《管理科学院院刊》和《公共行政评论》等杂志。波齐曼将这两种途径加以比较,认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点,如以组织外部定向(即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这两种途径又各有所长: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而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一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作为公共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P途径和B途径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的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对公共管理过程就会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他说:公共行政的研究有三条相对分明的途径,各自对公共行政有不同的阐述。一些人把公共行政视作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另外一些人则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还有一些人注意到了主权、宪法和管制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三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对于公共行政的运作,倾向于强调不同的价值和程序、不同的结构安排,也用不同的方法看待公民个人,而每一种途径对于如何发展公共行政的知识也有各自不同的主张。更为复杂的管理途径又可以分为两派:传统的管理途径和当代以改革为导向的“新公共管弹”。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以经济学为基础,因此,经济学途径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莱恩在《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第三版)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是通过来自公共选择、新制度经济学、政策执行、管理与评估等不同领域的模型或途径来进行研究的。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是一种新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它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目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官僚制);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2.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从学科归属来看,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又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与公共行政学有诸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既保留了公共行政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又注意随时吸收当代科学方法的新成果。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实践抽象法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管理职能,在长期的公共管理实践中,人们已形成一些较稳定、定型化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或思考方式。因此,如果将这些经验式的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这种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和抽象,以获得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方法,就是实践抽象法。实践抽象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如他们如何确立问题,如何搜集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寻求、判别与选择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如何实施最优的方案等等,找出公共管理过程或某一个环节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抽象出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等,用以指导新的公共管理实践。实践抽象法的基本取向,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不断反复。(2)实体分析法公共管理中的实体分析法,就是在进行公共管理研究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组织,如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等,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和规律等的认识。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熟悉、了解政府部门和相应的非政府组织及其行为过程,了解法律、政策等要素。例如,制约公共管理机构的主要因素、公共管理机构的目的、所开展的活动、所拥有的资源和权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去分析公共管理机构作为实体性存在的基本状况,获得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理论。实际上,实体分析法不仅仅是研究公共管理的方法,也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因为在公共管理中,通过这种实体分析法,往往可以形成一套理论和技术,帮助公共管理人员去分析本部门关于管理目的、制约因素、资源和权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情况,从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措施,提高管理的效率。(3)实验法实验法的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物的各个因素、事物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物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使用这一方法的必备条件是:实验环境必须是经过周密设计并排除与实验无关因素干扰的可控环境,实验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结果通常必须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为了得出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法最初来自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分析可以做到精确,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涉及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真正准确地加以预测的。因而严格地说,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分析更多的只是一种准实验分析。公共管理学中实验分析更多的是准实验分析,通过选择某些对象或领域,甚至人为地提供某些条件,推行管理实验或政策实验,以取得经验,全面推广或铺开。实验法也是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对象或领域,甚至人为地提供某些条件,进行管理实验或政策实验,以取得在更大范围推行某一类公共项目、实施某一种改革甚至整个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实验法可以采用典型实验法和跟踪实验法进行研究。(4)系统分析法就其本质而言,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公共管理学中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公共管理系统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鼓励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公共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同时的研究;引导人们注重这一系统中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整体分析、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方法为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管理知识的汇合、为各种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的统一创造了机会。系统分析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看待公共行政的途径,也为研究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同时,系统理论还为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提供了基础。运用这种研究方式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量变形态;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在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常是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与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或将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鉴别事物之间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等,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找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相应地,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公共管理学中的比较分析要求研究者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要求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从中既找到公共行政学的一般的或普遍的理论,又发现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特色,丰富整个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理论体系。比较研究法是公共管理研究和学习中的一个极为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对我国来说,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深入、加人WTO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背景下,这一比较分析方法更为重要。如运用纵向比较法,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共管理所包含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和方法等的比较,就能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公共管理的不同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出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实质,加深对现阶段公共管理的认识。又如,运用横向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公共管理系统和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特色,尤其是总结发现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而择优弃劣、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6)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也开始不断地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事物,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导致了公共管理学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互补,运用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7)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有关的情况,力图再现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供读者评判。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强调人际关系、政治等因素对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不是抽象推理或刻画细节,因而它特别适应公共管理学及工商管理学研究的需要。案例分析既是当代公共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公共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王雱

在职研究生网络班招生院校有哪些?

疫情当前,很多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同学,也是在犹豫能不能报考2020在职研究生。其实,2020在职研究生为了方便更多学员上课,在很多地区开设了异地办。那么,2020在职研究生有哪些学校有异地开班?2020在职研究生有很多院校有异地开班: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等。这些院校除了在院校当地外,还在很多地区开设了异地班。想要报考的同学,可以点击在职研究生学校查看各院校具体开班情况。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简章! 那么,这些院校是如何上课的呢?方便学员上课吗?这些院校上课的方式有三种:周末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周末授课:院校利用周六日上课,适合于周末休息的学员。集中授课:院校利用寒暑假或者长短假期上课。适用于有寒暑假的学员,例如教师等。网络授课:院校利用网络授课,同学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远程学习。不方便到院校上课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络学习。以上就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2020在职研究生异地开班情况。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中国传媒大学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靠谱吗?2020在职法学硕士报考条件是什么?

晨年礼

教育部官方公告,考研信息已定!(附热门管理类专业硕士介绍)

8月19日,教育部官方发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明确了今年的考研相关事宜。详细公告内容请进入网址查看: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1908/t20190819_395004.html沙雕在这里,帮大家简单整理如下:一、初试时间网上咨询周:9月19日-9月23日预报名时间:9月24日-9月27日正式报名时间:10月10日-10月31日打印准考证:12月14日-12月23日二、初试科目初试方式均为笔试。12月21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1日下午外国语12月22日上午业务课一12月22日下午业务课二12月23日 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请见《准考证》及考点和招生单位公告。管理类专业硕士考研七大专业项目随着考研人数逐年递增,管理类专业硕士因其应用性强,考试内容相对简单,一直是非本专业跨考研究生的热门,尤其是会计和工商管理更是被大家所熟知,其中:应届本科生或低龄毕业生常见报考的3个:MPAcc-会计专业硕士,MAud-审计专业硕士,MLIS-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很多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常见报考的2个: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以及比较小众的2个:MEM-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新设),MTA-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BA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MBA的培养方向是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旨在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主要是培养管理能力、先进的商业理念以及各种商务型知识和能力。简而言之,MBA课程范围较广,且不同院校对于课程安排有所倚重,形成不同的教育特色。1)基本报考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课程种类高阶工商管理硕士(EMBA);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MBA(其中还分IMBA、FMBA等)MBA:面向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旨在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MPAMPA是公共管理硕士的简称,主要是为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而建立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输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如果考生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机构工作,MPA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基本报考条件本科毕业三年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2)就业前景MPA学位获得者,主要是在:① 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少数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部门就业; ② 在地方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 ;③ 相关的咨询公司 ;④ 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MPA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所以想要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读MPA非常合适,尤其是体制内人士,可以考虑报考MPA,可以改变目前知识结构上不适应工作的被动局面,对职业晋升会有很大帮助。图文部分来自:研招网原创不易,坚持更难,关注支持一下

义兄弟

能源行业开启企业大学线上培训新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2020年,在全民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背景下,以新基建重点内容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线上办公、培训等企业运转模式快速形成新风潮。各大行业企业纷纷颠覆传统培训方式,3月20日,国网信通股份公司中电普华线上发布的——企业大学产品,再次引发热议,开启了能源行业企业大学的线上培训新模式。本次在线发布的中电普华企业大学,是能源行业围绕在线培训平台建设及企业在线培训新模式方面作出的创新性探索实践,该平台不仅包含传统的线上培训软硬件模块,也包含了培训规划咨询、计划编制等针对培训平台建设的相关服务,具备培训线下+线上实施,线下转化线上,线上资源拓展等功能。同时,该平台还可为企业打造私有化的企业大学在线平台构建工具,可结合企业实际,推动培训工作者自身的产教融合,推动员工学习行为转变,推动学习型组织构建,避开了传统企业大学建设对场地、人员、管理等成本要求,一站式建立企业大学,降低企业大学办学难度。“作为能源行业推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培训方式,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面前,是对于企业大学建设的很好探索与示范,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技术积累、模式创新,一定程度解决了特殊时期企业在信息沟通、知识传输、内部培训方面的难题,对包括能源电力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甚至包括传统的大学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许行明评价说。据统计,自今年1月底,中电普华企业大学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万人,直播课程累计观看人数近4万人次,累计学时超过7万学时。期间,企业大学初步建立9大课程模块、8个直播专栏、5个经验分享的课程体系。积累“企业文化、三台(云平台、数据中台、物联管理平台)业务、营销业务、公共管理、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等各类相关专业课件600余套,平台直播和录播课程200余门。来自国网北京电力检修公司的使用者黄楠,为记者介绍了她使用中电普华企业大学的感受:“我是看到朋友分享注意到的这个线上培训平台,注册后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在课程中心里面,企业文化、营销业务、专业技能、管理业务等很多模块的课程,我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在线选课进行学习,我差不多已经学了近20门专业技能类和通用管理类的课程,还观看了4次专家视角的直播,感觉非常有趣,我觉得通过企业大学在线进行培训对自己很有帮助。”

神笛

开学啦!清华公管师生在线同上新学期第一课

2020年2月13日是清华大学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采用“雨课堂”加“腾讯会议”的方式,全院330名师生员工连线同上新学期第一课。院长江小涓、党委书记彭宗超、副院长王亚华、副院长邓国胜、副书记兼副院长谢矜、院长助理慕玲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讲解学院新学期工作安排,并邀请授课教师代表刘志林、助教代表雷潞瑨分享线上教学的经验体会和助教服务在线教学有关事项,学堂在线吕秋亮老师来到现场为师生答疑。会前,学院班子全体成员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集体研究了新学期开学各方面问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并决定新学期第一天以在线形式举行学院师生第一课。学院副院长杨永恒、副院长朱旭峰、党委副书记周绍杰,全体春季学期授课教师和助教,以及学院部分师生员工以在线形式参与课堂。彭宗超首先介绍公管师生新学期第一课的组织背景。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老师和同学们不能正常返校。为贯彻落实学校延期返校、如期开课的总体要求,为新学期工作特别是防疫和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公管学院决定在新学期第一天以特别的网络在线方式连结遍布天南海北的师生,共同开启公管师生新学期课程。他重点介绍了新学期学院要做好的重点工作,也传达了校领导有关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重要要求。彭宗超老师介绍学校学院工作安排整体要求谢矜介绍学院近期疫情防控的工作进展与要求。学院的防控工作原则是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妥有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疫情爆发以来,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各专项工作组,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日常信息每日上报制度、与驻院物业联防联控机制等,保障疫情防控及日常工作平稳运行。目前已经做好办公环境消毒通风、配备防控物资物品、安排灵活办公值班等开学准备工作。谢矜老师介绍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邓国胜介绍学院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情况。在非典之后又一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院发扬明德为公的精神,积极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建言献策。依托国情研究院和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等多个智库,学院师生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三五规划完成的影响、国家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研究,已经提交内参报告20多篇,并有多篇研究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邓国胜老师介绍学院疫情防控科研情况王亚华分学校部署、学院教学应对、春季学期教学安排、在线教学事宜四个部分,介绍学院的教学工作安排与调整计划。他表示,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的要求,及时成立教学工作组,通过调整教学安排,保障新学期如期开课,尽最大努力保证学生如期毕业。他从课程和教务管理、培养环节、答辩和毕业、招生、国际师生教学工作、NASPAA评估、教师指导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的教学调整安排,并就在线教学中教师关心的问题做了回应并提出建议。王亚华老师介绍学院春季学期教学工作安排刘志林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介绍了参与雨课堂教学培训的体会,分享了在线远程授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她介绍了远程授课的技术解决方案:雨课堂、Zoom/腾讯会议、雨课堂+视频会议、PPT录屏播放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挑战与应对措施。她以自己开设的本科生课程《社会研究方法》为例,展示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并为全院师生演示了相关操作。刘志林老师分享线上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博士生雷潞瑨同学作为助教代表分享了服务在线教学的实践。她表示,助教在课程中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辅助教学,运用好协同教师和视频会议主持人的身份,及时收集同学们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二是作为学生的身份,及时向老师反映教学进度等。雷潞瑨同学分享服务在线教学的实践之后参与师生在线上进行了热烈互动,在线的老师们提出了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包括网络直播中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使用、慕课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应用、不同视频会议平台的功能效果以及PPT播放时录屏等问题,线上相关有经验的老师们及学堂在线吕秋亮老师现场一一解答。吕秋亮老师现场解答问题江小涓最后做总结发言及新学期寄语。她讲到,学院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开启新的学期,注定了这个学期教学工作的不寻常。学院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推进了大量日常工作和意外情况处置;多位师生夜以继日地撰写研究报告,以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还有许多老师和同学在国内国外为疫情防控募捐和购买物资,为尽早结束疫情做出贡献。学院教学办为新学期顺利开课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新学期第一课进行了精心筹备,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信息技术中心和学堂在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上新学期第一课,主要是希望全院师生尽早行动起来,提前测试、反复测试,师生共同测试,确保开课顺利。她强调,院训“明德为公”中的“明德”,首先是自身修养和自我要求,希望全院师生从防疫的点滴小事做起,遵守规定,绝不添乱;从线上教学做起,各自贡献所能,力求“同质等效”。她要求,新学期要重点做好防疫和教学两项工作,全院师生要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表率,体现清华公管人的责任和担当。江小涓老师新学期寄语课后,在党委书记彭宗超和党委副书记谢矜主持下,学院领导们专门与家在湖北的同学连线,深切表达了学院对同学们的关心和牵挂,认真了解每位同学家庭所在地的疫情防控、生活情况、新学期的线上听课方式是否存在困难等,叮嘱同学们做好居家防护,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安排好学业进度,有困难随时跟学院反馈。院长江小涓最后鼓励同学们要坚定信心,坚信不会太久我们就能够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学院等着大家平安回来。与身在湖北的学生现场连线活动结束后,学院多位教师表示,对新学期第一课印象深刻,收获很大。蓝志勇老师表示:课堂效果很好,学院领导们发言清楚明了,简明扼要,沟通效果比面对面有过之无不及;大家都被领导集体坚持在第一线工作感动,之后可以继续这样开会;选的发言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充足,大家受益良多;综合运用会议软件和雨课堂平台,的确可以节约大量重新设计课的时间。殷成志老师表示:春季学期第一课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关键时刻,求真务实,着力讲解防疫期间教学、科研和行政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力地支撑了全院师生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学习和工作;我们将坚决贯彻学校和学院的相关具体措施,把新学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得最好。参与活动的多位助教和学生,课后为活动的成效纷纷点赞。身在山西的2019级硕士生刘麟同学,课后这样评价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管新学期第一课;通过雨课堂和腾讯会议见到、听到各位老师的亲切笑容和熟悉声音,终于有了即将开学的真实感以及紧迫感;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我们不仅了解了学院新学期工作安排、疫情防控情况和教学安排,还听到了有关线上教学的宝贵分享,真的干货满满;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教学过程中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和推荐的一长列硬件设备,学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真的煞费苦心。期待开学与老师同学们雨课堂见!身在湖北的2019级博士生汪雨良同学课后说:清华公管师生共同新学期第一课,展现了学院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艰苦付出,展现了学院老师为实现“延期返校、如期开学、保质保量”目标的默默耕耘;清华公管全体师生不懈努力,共同抗“疫”,为结束疫情献言献策,这体现了公管人在国家困难时期“明德为公”的担当与使命;课后,学院领导与老师还与在湖北的公管学生一一交流,关注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相信在学院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定能共克时艰,早日结束疫情。身在广东珠海家中的2019级硕士刘梦滢同学,在课后表示: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我了解到学院关于疫情期间部署的各项工作安排和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各种贡献,虽然没有身在学院,但是却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浓郁团结的爱国心和认真专注的科研工作精神,感受到了集体浓浓的力量和鼓舞,相信公管人一定会把握好在家的这段时间,让自己的科研和学习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尽己所能,与所有人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御的攻坚阻击战。公管学院师生新学期第一课,是学院的开学在线动员会,也是新学期伊始的师生大联谊,不仅联系了遍布全球各地的师生,而且展示了雨课堂等在线教学技术的实战效果,增进了授课教师、助教和同学们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师生情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管学院按照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积极调整教学工作计划,春季学期将有82门课程安排线上教学,全院春季学期授课的55位教师和77位助教接受了雨课堂系列教学培训并完成了直播测试,各项开学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我们将迎来温暖的春天,重新相会在清华园的课堂!供稿丨教学办

狗十三

成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成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复习题公共管理专业主修课程《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 》 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2.政治改革3.民主二、简答题1.政治权利的特性2.政治管理的作用3.政治心理的特点三、论述题论述政治革命方略中战略和策略的关系。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地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2.政治改革: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3.民主: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二、简答题1.政治权利的特性(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2)法定规范性。(3)权利主体的自主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5)自由价值性。2.政治管理的作用(1)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2)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3)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4)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5)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3.政治心理的特点(1)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2)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具有潜在积淀性。三、论述题论述政治革命方略中战略和策略的关系。政治革命的方略是指政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总称,政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二者的区别(1)从内容看,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革命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的革命指导规律。(2)从时间看,战略运用于相对长的革命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3)从作用方式看,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内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它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4)从目的看,战略一般反映长远利益,策略主要反映眼前利益。 2.二者的联系(1)在一定范围内的政治革命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可能成为策略任务,反之亦然。(2)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它服从于战略,并为达到战略目标服务;战略任务又必须通过策略来一步步实现。《政治学原理 》 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政治2.政治权力3.政治统治二、简答题1.利益的主要矛盾2.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3.国家的历史类型4.政党的基本特征三、分析题简要分析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2.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3.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通过将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形成对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二、简答题1.利益的主要矛盾(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3)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2.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利主体利益。(2)有利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3.国家的历史类型(1)奴隶制国家(2)封建制国家(3)资本主义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4.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3)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4)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三、分析题简要分析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1)哲学研究方法;(2)历史研究方法;(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1)社会学分析途径;(2)经济学分析途径;(3)心理学分析途径;(4)政治系统分析模型;(5)政治沟通分析模型;(6)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政治学原理 》 复习资料3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2.政治权利3.政治管理4.政党制度5.政治革命6.利益关系二、简答题1.政治权力的特性2.政治统治的基础3.政党的作用4.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3.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4.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5.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6.利益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利益关系就是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二、简答题1.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2.政治统治的基础(1)政治权力基础(2)社会基础(3)公共职能基础(4)心理基础3.政党的作用(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4.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2)政治权力因素(3)政治权利因素(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社会文化因素(6)政治事件(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爱旬

人大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课程研修班即日起开始报名!

人大公共管理学院是目前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学科布局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科研成果最显著、人才培养最出色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目前下设行政管理学系、土地管理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学院。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7个博士学位点;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个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3个本科专业。目前,人大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课程研修班插班报名已截止,即日起,想报考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研修班的广大学员可报名2018级。

穿墙人

@考研族!2018考研网上预报名今天截止,这些事项要特别注意

2018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陆续启动,网上预报名已于2017年9月24日开始,9月24日至27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10月10日至10月31日网上正式报名,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接受的考试方式有几种?报考点都有哪些?考生们网上报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报考点情况说明报考点接受报名的考生范围和报考点的具体要求,请参阅《2018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报考点约束规则》。网上报名接受的考试方式共有七种:全国统考(21)、单独考试(23)、管理类联考(25)、法律硕士联考(26)、强军计划(27)、援藏计划(28)和农村教育硕士(29)。山东省的报考点共有34个,分别是:各市招生(考试)办公室(院、中心)(17个)和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和济南大学等17个招生单位。山东省所有报考点只接受在山东省高校就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工作或户籍在山东省的其他考生(报考山东省招生单位的单独考试及强军计划的考生不受上述限制)。报考点要求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并熟知报考点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单位网站上发布的有关现场确认的公告,并按照报考点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报考点选择报考全国统考和法律硕士联考的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且该校为报考点的,只能选择该校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本校但该校为非报考点的,或报考非本校的,须选择就读院校所在地的市招办为报考点进行报名。其他考生,报考工作或户籍所在地的招生单位且该单位为报考点的,须选择该单位为报考点进行报名。如工作和户籍所在地不一致,可就近选择所报招生单位或市招办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工作或户籍所在地的招生单位但该单位为非报考点的,或报考非工作或非户籍所在地的招生单位,须选择工作或户籍所在地的市招办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和审计硕士)的考生:所有考生按上述要求,可就近选择所报招生单位或市招办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选择报考单位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强军计划和援藏计划的考生:只能选择报考单位为报考点进行报名。报考业务课二科目代码以“5”开头(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生:所有考生只能就近选择山东建筑大学或青岛理工大学为报考点进行报名。网上支付报考费选择山东省各报考点的考生,提交网报信息后,在研招网报名(含预报名)期间,考生通过“网上支付”方式(不含选择济宁市报考点的考生)缴纳报考费。缴费成功后,方可持网上报名编号在规定时间到所选择的报考点进行网报信息确认,否则报名无效。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缴纳报考费,最迟须在(10月31日22:00)前完成网上缴费,现场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现场补缴费。所有考生均应到所选择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1.现场确认时间:2017年11月7日至12日。2.现场确认要求: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携带教育部、山东省及报考点规定的有关材料到报考点指定的地点进行信息确认、照相等工作。请考生务必提前了解报考点现场确认要求,一旦发现填报有误,须在10月31日网报结束之前予以更正。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强军计划报名校验码的领取1.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选择我省各报考点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考生,请于2017年10月10日至31日(周一至周五8:30-11:30,14:00-17:00)到省教育招生考试院306室(地点:济南市文化西路29号)领取报名校验码。考生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1份(原件)。2.报考强军计划的考生:考生请与报考单位联系,领取报名校验码。收费及退费相关说明所有报考专业中,业务课二科目代码以“5”开头(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专业收费标准为每人220元,其余专业收费标准为每人180元;除济宁市报考点的考生均实行网上缴费(济宁市报考点的考生由市财政代为缴费)。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前须提前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或报考点网站了解山东省各报考点发布的现场确认公告,以免错选报考点,造成无法进行现场确认。(消息来源: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诚意

「干部教育」一线实训拓思路 学干结合强能力 ──全市党政干部公共管理研修班开展第二次线下课程

7月24日至27日,全市党政干部公共管理研修班学员分成10个学习小组,采取“一线实训课堂”形式,围绕将线上课程内容复盘到线下应用,分专题开展了第二次线下课程,推动学员在“学”中选定主题,“看”中开拓视野,“谈”中创新思路,“干”中提升能力。一“学”中选定主题根据《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线上课程所学内容,以“区域经济学知识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为主题,课程设计从“配餐制”向“点餐制”转变,各小组结合行业领域、学员特点等自行确定本组研究课题,课前学有方向、研有目标。第3组结合本组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学员较多的实际,选定“以产业发展播种乡村希望”课题,组织学员探讨镇村经济发展路径。第5组学员多从事商务、投促、供销等工作,且有部分学员为街道主要负责人,选定“党建引领、项目带动,积极发展城区经济”课题,研究发展城区经济的思路举措,每个课题都成为一个研究项目,每个学习小组都成为一个课题组。 二“看”中开拓视野各小组根据研究课题精心筛选现场教学调研点,深入镇(街)、企业、重点项目一线开展调研,提升线下课程的“体验度”。第1组学员聚焦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深入邹坞镇派出所、司法所等,详细了解“诚爱+”信用积分乡村治理模式。第8组学员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山亭区冯卯镇作为调研对象,走进当地美丽乡村考察“湖畔风情游、湿地景观游、古村民俗游、美丽乡村游、观光农业游”资源和做法。各组共选定调研点39个,不少学员感叹“原来枣庄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既有效利用了市内教学资源,又改变了部分干部提起培训就希望到市外的惯性思维。三“谈”中创新思路现场调研后,各小组紧扣课程主题和调研感受,组织召开座谈会开展交流研讨,相互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切实将线上课程内容融入到线下调研。第6组学员杜大伟(市文旅局科技和政策法规科科长)结合岗位职能,从自然条件、文化品牌等方面中肯分析了张汪镇发展文旅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运用MR技术再现薛国故城、促进古薛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复制推广“故城+AR”商业开发模式等意见建议。第7组学员赵亚洲(市调查研究中心综合科科长)针对台儿庄邳庄镇地处“连苏接鲁”位置以及济枣高铁规划建设带来的交通优势,从集聚“人气”、启动高铁小镇规划建设等方面为镇域经济发展“支招”。四“干”中提升能力线下课程邀请调研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现场商讨学以致用的思路举措。邀请市委党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参加,为下步线上线下结合、统分结合、学干结合办好主体班次及设立现场教学点提供借鉴。线下课程结束后,要求各组学员结合所看所谈所感,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撰写调研报告,破解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同步优化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解决学与干“两张皮”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闭环培训路径。(供稿: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来源:枣庄组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