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揭晓其孰承翼

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揭晓

近20位来自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的知名学者10月10日云集中山大学,见证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揭晓。浙江大学毕业的黄飚博士所作《当代中国政府的试点选择》和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士王春晓所作《政策实验与卫生治理:基于福建三明医改的案例研究》荣获本届优秀论文奖。浙江大学毕业的黄飚博士获本届优秀论文奖今年102岁高龄的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是中国公共行政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的学术泰斗,被誉为“中国MPA之父”。2017年,中山大学创立“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旨在发掘和奖励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夏书章教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高度赞誉了夏书章教授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和人才培养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期待中山大学继续支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工作,继续和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在教学科研各方面密切合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颁奖仪式现场说:“夏书章教授的道德文章,启迪和教导了大量的后辈学人,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学习夏老认真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愈久弥坚的家国情怀,为治国理政研究继续奋斗。”陈春声向与会专家学者提议,通过兄弟院校和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打造成国内公共管理学界最权威的人才培养奖项。据主办方介绍,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总共收到来自全国的60多份参评博士论文,经过专家多轮评审,最终9位参评人进入终审答辩。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介绍,为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三轮评审均执行回避原则。10月10日上午经过严格激烈的答辩环节,评委现场打分,最终决出2名优秀博士论文奖和7名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谭安奎表示,与第一届评选相比,本次评选缩减了优秀奖人数,新设了提名奖。这种调整的目的,是在凸显该奖项的高、精、尖学术追求的同时,扩大该奖项的参与面与受益面,使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得到鼓励和承认。据悉,本次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将分别获得奖金10万元人民币,指导老师将获得奖金1万元。提名奖是本次新设的奖项,每位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将获奖金1万元,指导老师将获奖金0.5万元。“非常庆幸能在母校得到此奖,这是对我研究工作的肯定,我会继续将理论成果用于更好地服务百姓”,获奖者之一的王春晓博士说,他通过结合工作经验,以福建三明医改试点的案例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医疗改革和卫生治理问题,为推广卫生政策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士王春晓获本届优秀论文奖另一位获奖博士黄飙的研究,揭示了试点何以能够成功推动中国改革的内在原因,为更好地发掘地方治理智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他说:“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地方政府在试点问题上的种种考量与博弈,中央决策与地方智慧如何更好地互动结合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感谢评委对我研究的认可,我将继续努力。”夏书章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治国理政的事业。“青年学者不要忘记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掌握好真本领,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推动国家治理创新。”谭安奎表示,中山大学以开放、公正的态度,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定位为全国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术推进平台和人才发掘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角色们

本科论文,该不该取消?

编者按又到六月。“论文过了吗”,成为此时的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一句问候。从“题目定了吗”到“写得怎么样了”,从“老师让改了几次”再到“查重了吗”,毕业论文,贯穿了大学生校园生活最后一年,常常念叨、时时记挂。毕业论文能否通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学业相关,更与人生相关。而与此同时,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也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日前,某大学教授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该老师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赞同取消。巧合的是,记者日前也收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直指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已很难发挥原本的价值功能,未必能真正测度出一个本科生攻读四年专业后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又该拿什么测度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得?虽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山西某高校学生梁飞坦陈,自己花费在论文上面的时间确实有限,“写论文前后时间加在一起,没超过一个月。大四上半学期准备考研,成绩出来以后还要准备复试,各种事情堆在一起,很难再有精力去专注地写一篇论文。”梁飞的感受,在一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全国学业发展联盟日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的调查显示:从论文创作时间看,有46.2%的同学认为论文准备时间很紧,65%以上的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或设计花费的时间超过1个月,38.8%的人超过2个月。“虽然大四没课了,但同学们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总之,时间都很紧。更关键的是,即便有时间,好像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梁飞说。毕业论文怎么了还有几天,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昊超也要毕业了。在他的眼中,刚开题时,自己满怀信心要把毕业论文做扎实,“但很快,事情就有了改变。毕业论文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准备简历,备考,还要学习各种面试技巧,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我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好不容易等到工作落定,开始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时,刘昊超发现,论文指导老师对于自己的论文似乎并不关心。“除了上课,老师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平时只能依靠微信和邮件交流,有些想法很难深入沟通。后来,没改几次,他就说可以了,其实我自己知道论文还是存在缺陷。学长们劝我,毕业论文写得好不好不要紧,都能毕业。”因为顺利保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时间、精力,对于湖南某高校学生孟雪来说,都不是事。但她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其实,很多同学也都遇到了原创性问题。现在,毕业论文要查重,我们只能把重复的内容一遍遍改写,直到系统查不出来为止。这种方法,在人文社科专业尤为常见。”一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并不少见。近年来,一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时间冲突,仿写拼凑、剽窃抄袭、枪手代写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学术训练课程偏少、导师把关不严、答辩走过场等现象也导致毕业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情况发生。“以毕业论文为例,问题表现为选题宽泛或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文题不一、论文架构及逻辑混乱、字数拼凑注水多、图文格式不规范、过于依赖网络文本等等,可谓逻辑性、规范性、诚信性都不强。”“本科所学内容和科研所需的素质存在错位,所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科研性不强,更倾向于模仿和经验总结。受制于思维深度和专业能力,我们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做出具有创新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科研成果。”天津某高校学生耿雪说。本科毕业论文该取消吗?毕业论文,真的是“鸡肋”吗?“尽管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因问题不少而引起存废之争,但它绝非‘鸡肋’。”在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万圆看来,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其质量高低是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核心标尺。对本科生而言,不仅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对个人专业和通用双维度下知识、技能的检验,其创作过程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以及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等。而且,毕业论文作为属于终结性考核,课程成绩则属于过程性考核,二者相结合既符合测量学原则、又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因此,缺一不可。”万圆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知识结构、学术思维的一次锻炼和检验,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一环,如果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将会导致本科培养质量的下滑,本硕衔接会出现学术能力断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平指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撰写研究性论文即是精英所需,也是精英所能为。但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培养行业精英之外,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重要目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科学研究能力有则更好,但具有应用岗位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因而有很多专业以毕业设计替代了毕业论文。由此来看,毕业论文该不该留,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确定,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有可替代的其他方式,则没必要一定要做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无法被替代,则不应因为毕业论文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就断然取消。”“不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也已经成为政策共识。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也是狠抓本科教育教学的一项举措。”万圆举例说,教育部在2018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办在探讨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毕业论文没有达到人才培养与考核预期成效而产生的焦虑。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万圆介绍:在德国,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和答辩要求。在美国,多数高校的毕业要求为修满各类课程和学分,并不需要学生提交专门的毕业论文(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专门开设的写作类课程是课程类别中的必备要素,每门写作课学生都需要提交论文,而且不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以论文为考核载体。“解决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缺陷,万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其质量。”万圆说,一方面,从理念入手,一改“宽出”态度,肯定、重视毕业论文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当然,在微观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和定位,选取合适的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另一方面,抓好技术操作,包括引导学生处理好就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指导投入,强化制度规定的实施和过程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将修读写作课程纳入学分要求等等。林成华建议,构建多元弹性的毕业考核体系和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作为毕业考核单一项目,建构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实习实践报告、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毕业考核体系。林成华建议,同时要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通过教师指导、学术训练课程、论文盲审等方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可将大学四年的课程成绩纳入,但与毕业论文各自的权重由高校及各专业自行确定。另外,学生的获奖情况、教师评语等可作为参考指标。高校可以考虑和高中一样,为每位大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动态追踪其成长过程,既可真正测量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又可为雇主提供聘用依据。”至于多元化考核,万圆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举措。来源:光明日报

命迂

考上博士后,我想告诉你这些考博的捷径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作者:听雨 编辑:学妹2019年我考上了南京某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9月3日-2019年12月3日,我在博士征程中已度过了约90个日日夜夜,过上了“7117”的生活,真正体验了博士是什么、怎么做,不得不感慨一句:博士真苦真难啊。不过在这3个多月的日子里,博士生活虽苦,但我过得很踏实和充实,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我确定了为之一生而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还是比较支持考博和读博的,因为在读博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沉底自己,思想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此为正在犹豫不决或迷茫不知所措的研三即将毕业生提供一些考博的经验和建议,为你拨开考博迷雾见真章。报考报考哪所或哪几所学校?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什么时候报考?应该提交什么报考材料?一些列报考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关于该报考哪几所学校。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考上,在选择学校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老师或博士过来人。我认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是你的专业,根据你的专业去选择报考学校,首先去搜索一些有你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之后去逐一筛选;第二是你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招生都是申请审核制的,所以你学术水平必须过硬,必须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发表论文,而且还是核心期刊的论文,所以选择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是选择985,还是211或其他。其次,关于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就开始联系导师,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联系导师那就要抓紧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所谓适合自己的导师是指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自己相似的导师,我建议选择比较年轻的博导,一般年轻的博导比较有活力有能力,在学术上更能帮到你,年纪大点的博导一般都没有精力去搞学术了,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就要给导师发邮件,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再次,关于什么时候报考。可以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关注好报名时间,关注好报名时间不要遗憾错过。最后,关于提交报名材料。提交的报名材料需提前准备,可以参考往年报名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高校都需要提交报名信息表、专家推荐信、硕士成绩单、英语证明、学术成果证明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这个一定要提前认真准备,比较重要)。材料审核标准:科研计划书、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备考备考内容为笔试和面试的英语和专业课。备考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对笔试和面试英语的复习备考。笔试英语复习方式主要是获得报考院校的英语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参考和复习资料,通过做真题了解英语出题动态和主要出题源,充分利用英语真题高效复习英语。其次就是英语单词,坚持单词的记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因为句子是由单个词汇组成的,单词是基础。再次就是其他练习题了,做完真题就要做一些模拟练习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真题进行练手,可以选择考博英语各大院校考博英语真题,我是选择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复试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听力和口语,听力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星火英语或扇贝英语等APP,口语就要出声朗读阅读,大胆去说英语。其次,对专业课复习备考。学校没有指定专业课复习教材,专业课主要考试专业知识综合和研究方法两门。专业知识综合主要是借鉴该院硕士考试指定参考教材去复习的,我专业课所用教材为: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该教材比较厚,学科知识也比较全)、张成福的《公共管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欧阳康,张明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笔试是你进入博士的拦路虎和敲门砖,你必须通过笔试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另外笔试的成绩比例约50%,所以你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才能在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因此做好笔试的复习备考工作。此外,复习备考需要合理规划好考博时间,该怎么规划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具体安排,前期注重写毕业论文,后期注重考博。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所以在考核中你需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试,踏踏实实完成面试。首先,关于笔试。我报考的南京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英语题型为阅读、文献翻译和写作,和往年英语真题一样,考试时间3个小时,其中阅读1和2比较简单,难度相当于四级,阅读3和4比较难,难度介于六级和考研英语之间,1篇英译汉比较难,1篇汉译英比较简单,写作是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展望。笔试专业课主要考试内容为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的内容为理论基础,即让你用某一个或某一些管理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出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其次,关于面试。面试考察英语外语水平和培养潜质,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方式为面试导师提问英语问题(1-2道)。培养潜质主要考查学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要求以PPT(8-10分钟)的形式汇报本人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心得体会:笔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要构思好答题思路,尤其是论述题回答要有条理和逻辑,字体要工整和清晰。在面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在面试的过程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沉着灵活应对即可,重要的是要全程保持微笑。

嗅之

「经验分享」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考研日语口译考研真题+心得分享

政治参考资料:肖秀荣《知识点提要》《1000题》《四套卷》《八套卷》徐涛强化班课程“考前上岸计划”开始复习时间:9月末政治的大题得分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关键是要把选择题吃透,我的方法就是反复做~反复做。我的顺序是先做一遍《1000题》,对照答案标记错题。等到十月初肖秀荣老师的《知识点提要》出了以后,根据徐涛老师强化班的课程在书上做好笔记,在一个星期之内看完全部课程(我是2倍速看的,最多的时候一天看25节课,四天就能全部看完),并整理出四部分的整体大框架,确保自己能够对每部分都有所了解,能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基本的思维导图。接下来在《八套卷》出来之前就继续做选择题,每天20页左右,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标记好这是第几遍的错题,每天看一遍前一天的错题,尽量做完三遍。八套卷的选择题也是重复做三遍以上,确保每一道题一看见就能选出正确答案,把反复错误的题摘录出来每天做一遍。八套卷的大题我没有背,大家时间不是太紧的话尽量还是背一下。徐涛老师在考试前会在公众号组织一个“考前上岸计划”,19年是考前30天,20年是考前50天,每天早上七点一个知识点/真题背诵,我们图书馆正好七点半开门,在门口等待的时候刚好可以背完。这个也可以跟一下,虽然押的知识点不一定会出(涛涛对八起qwq),但对整体的思路和四套卷、八套卷的背诵也有帮助。四套卷没啥说的了,选择题重复做,保证全都会,大题使劲儿背,一个字不落全刻在脑子里。因为我本专业是政治系,专业课很多偏政治、公务这方面,又是文科生,所以准备这一科就比较晚,背诵的内容也基本以肖秀荣老师为主。如果是不太擅长政治的同学尽量还是早做准备,尽量不要拖到太晚,政治内容还是很多的。脑海里有一个整体框架,非常重要!213翻译硕士日语参考资料:标日初、中、高级课本标日高级同步练习题综合日语教程1-4开始复习时间:七月鉴于大家基本上都是日语专业学生,而我作为一名三跨考生,在这一科上面的建议就不多说了,主要讲一讲题型供大家参考。先简单说一下交大213翻译硕士日语的题型,分为助词填空、改错、语法选择、阅读和作文五部分。自我感觉比N1难一点,两篇阅读篇幅较长,作文是800字的,对于我这种没有系统学习过日语写作的人来说真的太困难了,这方面只能建议大家多练习,根据每年的热点话题自己每周写一篇,等到真的上了考场也就不会出现凑不够字数的问题。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能够指导大家的了,日语专业的话该学的上课时也都学过,跨考的小伙伴的话建议先打牢基础,必要时报一点课程,多听多看多做多写,这一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359日语翻译基础参考资料:《人民中国》1-12月刊《日语三级笔译》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实用汉日翻译教程》人民网日文版等开始复习时间:七月首先是30个热词互译,15个汉译日,15个日译汉。翻译一共有四篇,两篇汉译日,两篇日译汉,汉译日大概共700字,日译汉大概共1200字,题量较大。我是先做翻译,尽量每篇用时控制在40分钟以内(不然可能会做不完)。交大的翻译比较贴合时政,今年甚至直接出了一段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讲生态这方面的,大家可以多看看《人民中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日文版和中文版和人民网日文版等一些其他资料,我记得19年有一篇翻译就是人民网日文版公众号直接刊载过的。可以自己把关键的一些词记在本本上,经常拿出来看一看,时间久了看到这个词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它的翻译。另外就是不要间断地多练习,一旦有一段时间把翻译搁下了,手就会生,就算在考前专注背政治的时候也尽量保证每天做一篇翻译。我备考这一门的时候专门买了一套三笔的课程学习翻译技巧,以及陶振孝老师的《现代日汉翻译教程》(这本是交大的参考书目之一)和《实用汉日翻译教程》,每天边学习边练习,时间长了翻译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上来了。热词的话强烈推荐初心每个月的热词精讲训练营,结合了CRI、人民中国和人民网的每个月热词,价格也不贵。一方面不用自己费时费力地去找,另一方面能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有问题还可以找老师咨询,炒鸡好了~这一门的话,时间上很紧促,需要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翻译上面一定要积累一定的熟练度,考试的时候才不会毫无头绪,出现低级的语法错误。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参考资料:翻硕百科黄皮书翻硕百科蜜题app《中医内科学》《公文写作》高考满分作文开始复习时间:十月末交大的百科分为名词解释、应用文和现代汉语写作。名词解释共计20个,会出现7-8个医学相关的术语,包括中医、西医、常见病征,甚至今年考了一个“谷胱甘肽”,虽然不知道,但也一定不能空着!我当时联想到今年的疫情,就写的清热解毒巴拉巴拉~后来考完一查这个东西还真的有解毒的功效,可能还能给一分?(老师球球了像“谷胱甘肽”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词大家也不用太害怕,最多也就会出一两个,实在不行蒙上就好。19年准备的时候我没有接触到真题,就在交大学姐的推荐下从十月初开始背完了整本翻硕百科黄皮书,但实际到了考场才发现考到这本书上的内容非常少。人物考的很少,著作这两年也都只出了一个,19年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今年是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这两个一个是我在经济学专业课上记住的,一个是白鹿原电视剧记住的;政治、经济、地理和历史篇考到的也非常少。要是想复习的同学建议休息时间简单看看就好了,最好不要放太多的精力在上面;民俗、社会篇会出一两个,内容也不会太偏,都是能说上一两句的那种。名词解释的重点在于医学!医学!医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和科技,我使用的第二份资料“翻硕百科蜜题”是一个手机app,我是安卓系统,不知道苹果有没有这个软件,这个app需要开会员解锁内容,包括历年各高校的真题(这个准不准我不太能保证,上面有几套交大的前些年真题,但并没有考医学,如果确定了考西交,不开这个会员也可以)和习题库,习题库里将百科分为中西哲学、宗教信仰、中外历史、中外文学、艺术教育、自然地理、经济医学、常识法律等14大类,内容非常详细,建议重点背诵医学和科技相关的内容。最后一本《中医内科学》是我认识的中医大夫小姐姐推荐的,上面的病征名很多,根据这两次我“瞎编”的经验来看,名词解释的医学真题侧重中医学,并不要求我们把每种病理解释的多么详细、专业,但起码是有所了解,能说上几句的。我的建议是先看这本书的目录,把完全不了解的病征名圈出来,然后一一对照,记住大致的意思,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考前那一晚重点记一下难懂的。这个“完全不了解的”病征名并不是类似“心肌梗塞”、“脑梗”一类的词,因为这类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能够稍微接触到的,而是像“阴盛格阳”(西交19年真题)、“脾气燥”(西交20年真题)一类的词,自己编起来是真的困难......(我19年把阴盛格阳编成了类似格物致知的理论=A=)。所以尽量还是提前了解,首先搞清楚“阴阳”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方面可以去问一下中医,他们能够讲得通俗易懂。我这次就是考前让认识的中医小姐姐给我讲了一些中医的理论和不熟悉的病征名,恰好就押中了“亡阳”和“脾气燥”o(* ̄▽ ̄*)ブ应用文的话都不是很难,都是很常见的格式,本专业对考研唯一的帮助大概就是我以前上过一门叫“公文写作”的专业课,就讲了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模式,通常学校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学院的书架上也会有相关的书籍。我是在考试前几天才全部过了一遍,记住格式,考场上直接套用就好。关于现代汉语写作的话,基本上就和高考议论文差不多,围绕主题能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这方面能力欠缺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些议论文,多积累一些论据,以免在考场上无话可说。时间安排上因人而异,我个人的话是先用半小时左右写完应用文,然后15分钟构思大作文,40分钟写作,剩下的时间就在激情奋(xia战(bian名词解释,题量还是不小的,大家要充分准备,不要最后写不完大作文。写给跨考的同学选择了跨考并进过了考场,你真的很勇敢。无论最后成功与否,在仅凭着一腔热血走过的这一路上,无论是黎明破晓时的朝气蓬勃,还是夜深人静时的彷徨无措,都将成为我们未来人生的一块基石。我想你也和我一样走过了许多弯路,也曾犹豫过,试图后退过,但我们最终是走了过来。未来,如果想要继续这条路,希望你能坚持初心。如果感觉累了,也请不要过分勉强自己,在其他的路上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最后送给大家我以前在书上看见过的一句话:“我不怕天黑,不怕路远,不怕夜冷,只怕辜负了韶光,枉费了年华。”

车警官

我院博士毕业生周凌一获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10月10日,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怀士堂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周凌一入围终审答辩,其博士论文《层级体系下的协作:纵向干预何以影响地方环境协作?》获优秀论文提名奖,华宇副教授戴亦欣获优秀导师提名奖。今年102岁高龄的夏书章教授是中国公共行政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的学术泰斗,被誉为“中国MPA之父”。2017年,中山大学创立“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旨在发掘和奖励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夏书章教授为获奖学生及导师颁奖周凌一的博士论文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环境协作行为,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了纵向干预在地方协作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纵向干预为中国地方协作治理提供了合法性与可置信承诺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协作机制深化发展的必要因素。然而,一味目标导向的干预虽能建立协作机制并完成目标,却很容易挤出横向网络中的互动,使协作机制难以维系。这一论文系统剖析了层级体系下纵向干预对地方协作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深化了协作治理理论在中国情境的研究。周凌一和导师戴亦欣周凌一,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清华大学“清峰励英”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奖学金等,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协同治理、环境政策、公众认知等,研究成果发表于Energy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Sustainability、《公共行政评论》、《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经济与管理研究》等期刊。戴亦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政策所副所长,中国清华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亦欣2007年获得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学位, 2006年至2007年在南伊利诺伊州大学爱德华兹威尔分校任讲师。同年底回到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治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在环境协同治理、低碳治理、科技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领域从事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等11项基础性研究课题,并参与“973”、科技部专项基金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Climate Policy、Energy Policy、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Sustainability、《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等期刊,是《公共管理评论》、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Public Budget & Finance”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多家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编辑丨发展办

劫中劫

中传艺术学考研考纲变化分析,现阶段考研复习指南!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其中针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变动引发舆论关注,这些改革都旨在打破“唯分数论”,是中传对艺术类人才考核的先锋性尝试。它让考研变得更为自由和广阔,如果你曾经与名校失之交臂、现在还心存“名校梦”,你真的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了。此次初试自命题科目的变化,主要涉及到中传学硕中的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以及专硕的艺术类别。它们的科目三不再考专业课一,而是改成《主题写作》,根据给定材料按要求完成一篇论说文。学硕中的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以及专硕的艺术类别,科目四从专业课二改成《人文社科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与社会。一、备战期间要干什么备战期间除了学习和听课,更重要的是自我练习和自我总结。从考试内容来看,中传的初试考核变得更为开放和自由,这让往年以背诵取胜的考试,变成了自我思考的一场考试,所以,你要多多结合专业课内容,多多回顾自己本科的学习成果,多多挖掘新的专业知识点,然后思考、整合、练习、表达!二、明确初试考什么今年的初试改革,让所有人都恢复到起跑线上,所以你还来得及,所以人都才刚开始!783主题写作众多专业都采用同样的试卷,考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并写作,给足考生发挥的空间和自由,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的写作能力和论文观点能力。所以,你需要多多练习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对于专业的观点整合、提取能力。多上论文网站,多看别人的写作方法。①材料有可能会是各科内容拼在一起,而且材料字数不会太少,因为考核要点有个“主题提炼能力”。②字数要照着3000字写,不要照着2000字。③格式非常重要,考试要求给得很明确,要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而且明确规定每个写作要件的字数,所以格式是有分值的。④读至少100篇论文。中国传媒大学对新设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对所有研究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博士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50种;学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30种;专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20种。学校冀望这一制度为学生后续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储备足够的学术文献阅读量,同时确保学生知识面不会过于偏离一级学科而丢失学科意识。作为考生来说更是应该做好知识储备。⑤聚焦于一个专业,然后射及多个学科,比如电影专业,聚焦于电影,然后再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看过的文学史、哲学、文明史、媒介等知识,融会贯通。其实是反而减少了大家的学习量,电影给一个材料,你可以从自己准备的角度入手去谈,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就行。883人文社科基础考察文明史、文学史、哲学、媒介与社会等基础性的知识点。这一部分比较冗杂,但更多侧重的是专业整合能力。初试只是一个合格式的考试,毕竟国家线每年都不高,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1)小编预测,题干材料可能会出以下几大类:①业态类,就是行业内部态势,可能给电影、电视、产业等各个专业的一些数据或者现象,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材料,学生从中提炼。②史论类,各个专业的史论分方向组合成大材料。③文艺政策类,比如领导人说过的话或者是一些国家关于艺术的政策,十九大报告上文艺的部分、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综合上面所说,而且能够融合法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这四大类的材料也只能是政策,所以这个是最有可能出的。④文化现象类。和第一类有点像,业态类更偏重于现在的产业,可能业态类会给个去年和今年某个时段中国电影的票房比较表格。文化现象则是比较大的方面,比如说,中国电影越来越呈现出民族化的东西,你怎么看?再比如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繁盛,可能会举个例子——中国电影在法国举行展览,然后让你谈看法和分析,类似这种。(2)有可能会提炼出的理论点(预测)艺术源于人民、现实主义创作、继承与创新、中国梦、文艺体制建设、文化融合、文化自信、三效合一、时代性与世界性、艺术人才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等等。这些是极有可能是会考的论点,如果不是纯考,也会涉及,所以大家每个要提前准备相关专题。小编建议同学们最近在紧锣密鼓复习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官网院校信息,了解参考用书和考纲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节奏,保持心态平稳。要知道,改革是针对所有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生的,相当于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你顾虑的知识难点,烦心的课本内容,你的竞争对手们也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样非常有限的时间。这时候,拼的就是谁先冷静下来,谁先进入下一步的复习状态,所以稳住心态就尤其重要。也不要为了之前把时间浪费在了不考的专业课上而过于懊恼。大多时候,专业课虽然换书目,但是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你读过的书做过的题都是上岸的垫脚石。静下心来好好复习才是当下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甫田

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揭晓 江小涓院长致辞并揭榜

10月10日,近20位来自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的知名学者云集中山大学,见证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揭晓。102岁的夏书章先生为获奖学生及导师颁奖,并作总结讲话。我院院长江小涓教授在颁奖仪式致辞并揭晓榜单,我院副教授戴亦欣所指导的博士生周凌一荣获提名奖。浙江大学毕业的黄飚博士所作《当代中国政府的试点选择》和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士王春晓所作《政策实验与卫生治理:基于福建三明医改的案例研究》荣获本届优秀论文奖。夏书章为获奖学生及导师颁奖今年102岁高龄的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是中国公共行政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的学术泰斗,被誉为“中国MPA之父”。2017年,中山大学创立“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旨在发掘和奖励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夏书章教授江小涓院长揭榜并致辞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高度赞誉了夏书章教授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和人才培养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期待中山大学继续支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工作,继续和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在教学科研各方面密切合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颁奖仪式现场说:“夏书章教授的道德文章,启迪和教导了大量的后辈学人,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学习夏老认真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愈久弥坚的家国情怀,为治国理政研究继续奋斗。”陈春声向与会专家学者提议,通过兄弟院校和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打造成国内公共管理学界最权威的人才培养奖项。据主办方介绍,第二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总共收到来自全国的60多份参评博士论文,经过专家多轮评审,最终9位参评人进入终审答辩。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介绍,为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三轮评审均执行回避原则。10月10日上午经过严格激烈的答辩环节,评委现场打分,最终决出2名优秀博士论文奖和7名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谭安奎表示,与第一届评选相比,本次评选缩减了优秀奖人数,新设了提名奖。这种调整的目的,是在凸显该奖项的高、精、尖学术追求的同时,扩大该奖项的参与面与受益面,使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得到鼓励和承认。据悉,本次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将分别获得奖金10万元人民币,指导老师将获得奖金1万元。提名奖是本次新设的奖项,每位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将获奖金1万元,指导老师将获奖金0.5万元。“非常庆幸能在母校得到此奖,这是对我研究工作的肯定,我会继续将理论成果用于更好地服务百姓”,获奖者之一的王春晓博士说,他通过结合工作经验,以福建三明医改试点的案例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医疗改革和卫生治理问题,为推广卫生政策做出自己的贡献。与会人员合影另一位获奖博士黄飙的研究,揭示了试点何以能够成功推动中国改革的内在原因,为更好地发掘地方治理智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他说:“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地方政府在试点问题上的种种考量与博弈,中央决策与地方智慧如何更好地互动结合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感谢评委对我研究的认可,我将继续努力。”夏书章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治国理政的事业。“青年学者不要忘记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掌握好真本领,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推动国家治理创新。”谭安奎表示,中山大学以开放、公正的态度,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定位为全国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术推进平台和人才发掘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文章来源丨人民日报编辑丨发展办

倒霉蛋

我院数字治理研究团队在光明日报整版发表系列文章

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运用也成为重要趋势。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光明日报》智库版邀请曾在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言的我院院长江小涓担任学术主持,组织三篇专家文章,包括江小涓所著《“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孟庆国所著《数字化转型中政府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刘志林、陈济冬所著《数字技术 使城市治理更好回应人民关切》,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治理提出建言。三篇专家文章整版发表在《光明日报》2020年9月21日智库版。“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江小涓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近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由2011年的9.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3%提升到36.2%。数字技术支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护和提升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依托。发展趋势:全面发力,整体形态初步显现“十四五”时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先进机器人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新型数字消费、数字生产、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数字化网链、数字化产业生态、数字化资源配置等都将有显著提升。数字化消费将向新领域延伸,继续创造重量级新消费形态。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为强劲的增长潜力。在5G等新技术支撑下,数字消费将出现多个百亿级、千亿级的新突破,网络办公、网络会展、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数字传媒以及智能家庭居住、智能个人穿戴、智能交通出行等都将较快发展。数字化生产将加速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通过传感器接入大量设备和工具,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时效性精准性前瞻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外部多端延伸,连接供应链销售链,提升全链条资源配置效率。例如,数字化智能化可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低成本制造,客户可以实时提出需求,全程参与研发生产过程。精准制造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融合将加速推进。长期以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谁更应该优先发展这个问题上存在困惑。数字时代,两者很大程度上呈现融合发展之势,三次产业相互内置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将成为趋势。智能制造系统依托于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形成新型物—物、人—人和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服务等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促进生产制造和多种生产性服务紧密结合,其本质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业态的深度融合。例如,依托产业互联网的行业性解决方案,制造商主导形成包含制造服务全过程的闭环解决方案,各个环节交互匹配、全程数据实时反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程高效服务。数字化生态将跨界成长,提供全新消费场景。今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向场景化发展,期望能一站式获得智慧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学习、智慧娱乐等全场景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可以打破行业壁垒,跨界连接多个企业、多个产业和多种生产要素,形成提供解决方案的产业生态圈。生态圈内的消费者、企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彼此相连,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图谱,同步迭代,实时互动,动态满足用户需求。例如海尔智家体验云,通过海量数据形成用户实时生活画像,为生态圈内各方提供共同演进的机会和能力,共创共享。数字化连接将形成网链,提升全球产业分工的稳定性安全性。数字化网络平台能够聚合产业链上多环节多种类企业和多种生产要素,为各方提供多种类型的交互机会,提供业内所需的各种服务。在特殊时期,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原有的产业链断裂时,平台可以智能化地在供需双方之间进行匹配,迅速寻找替代或调整方案,快速补链接链。与线下单点连接的传统产业链相比,数字化平台能形成多点连接的产业网链,使全球分工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大大提高。数字化配置资源不断扩展,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方式。例如,互联网银行以各自的算法进行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再如,物联网互联网能够收集、识别和连接每台机器、每件工具、每位员工,并以他们为基本单位来管理生产过程,这将为生产从集中化到分散化并形成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开辟广阔前景。目前已有一些正在发展中的数字化社会化制造管理平台,这类平台本身没有制造能力,而是将区域内数量庞大的企业设备和信息接入平台,当接到制造订单后,就通过平台寻找闲置设备,智能规划生产线,组合出所需的制造能力。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设备资源组合的柔性化和智能化,生产组织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资源配置模式。治理重点:政策促进、有效运用、严格监管“三管齐下”治理数字经济与治理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积极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一要提供必要的应用场景。和外卖、网购等消费不同,许多新的数字消费应用场景在公共部门,例如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体育等,如果庞大的公办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和政府及学校所拥有的众多体育场馆身处其外,就无法全面推进。政府要积极稳妥地促进新的应用落地。二要推进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5G相关技术群及跨界多场景融合技术“一揽子”纳入眼界,鼓励以企业为龙头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三要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公开,在对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等信息做适当处置后,加快开放数据。数字政府建设应立足信息公开、服务输出、数据开放的要求,统一数据开放标准和数据质量,让更多机构和个人能够挖掘和创造新的数据价值,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四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多措并举,使其更好地共享数字红利。利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调控经济、监管市场。在经济调控方面,应利用数字技术探知经济实时状况,并通过不同来源数据的交叉复现把握事态真相。例如,疫情之下农民工返回就业地的实时情况,主要来自通信数据平台和就业者密集的网络平台;各地复工复产情况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来自数字化工程机械平台的“挖掘机”指数即这些设备的开机工作情况。这些数字指标不仅实时精准,而且能相互印证,可信度高。在市场监管方面,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市场主体的多方面信息,筛选出需要重点跟踪的企业和产品,并与更多已知信息进行交叉比对,识别异常现象,及时发现那些违规违法可能性较大的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依规依法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监管。一是对代码、算法等数字技术的基本规则进行监管。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机器学习能力快速增强,数据、代码和算法越来越多地决定着每位公民在信息方面的可知与不可知,在资源分配中的可得与不可得,在社会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数字技术如果被滥用,就会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观,例如因收入、地域、性别等因素被机器识别而导致的各种歧视行为。因此,需要引导形成数字技术的价值遵循和基本原则,划定出底线和边界并严格监管。二是在促进数据产业发展、数据权益分配和个人隐私保护等各方利益之间把握好动态平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要对个人隐私进行有效保护,明确数据平台企业的责任、数据权利的建构、数据治理规则的确立等。同时,对数字领域的新生业态,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封杀。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我国是数字技术应用大国,数字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和应用,既是我们的发展需求,也是我们的发展责任,要平衡好我们自己的发展、安全和与世界共赢的关系。数字化转型中政府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广泛、深度融合,数字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提升的重要方向,政府治理领域亦是如此。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数字化转型助力政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已成为各地各部门的普遍共识。数字化转型对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正在政务领域不断凸显。政府网站、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让政府更加高效地提供信息和服务;“浙政钉”“粤政易”等移动办公平台让政府办文、办事、沟通协作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摄像头、传感器的大量应用,让政府可以更加全面、及时地感知环境、发现问题;政务事项的“秒批”、智能问答机器人,让政府的办事程序、政民互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深入应用,政府治理正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更广的视角。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在政府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北京、浙江、广东、贵州等大量地方探索建设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领导驾驶舱”等新型政府治理系统,灵活运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让数据成为政府治理的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从更广阔的视角发现、分析、应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优化政府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模式,构建数据说话、数据决策的新型政府。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更优的环境。近年来,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数字化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健康码”“防疫行程卡”“同乘查询”等数字化应用快速上线并被公众广泛认可,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极大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以“整体政府”形态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政府治理在获得数字化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顺应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认识跟不上。部分地方和部门对新技术、新模式有一定抵触,畏惧创新、害怕变革,对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不足。二是传统治理模式与数字化的生产力不匹配。政府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制度障碍,需要提升对数字内容的认可度。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所作的尝试。同时,很多数字化转型创新需要打破政府内部的部门和层级边界,实现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以“整体政府”的形态协同推进。三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政务数据的采集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缺乏清晰的界定,应用过程中的权责关系等问题仍不清晰,不利于数据在政府治理中充分共享和应用。四是政府自身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亟待优化。各部门信息化独立建设、分散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数据重复采集、共享应用困难等问题,对数字时代的政府治理造成明显障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政府治理应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积极创新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政务模式。在数字时代,应重新审视现有政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更加科学、便捷、高效的政府治理模式,推动信息技术成为政府必不可少的履职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数字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数字化治理,弥补政府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时技术力量不足、响应慢、适应难等问题。充分吸纳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经验,加速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坚持需求导向,提升数字化转型“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密围绕政府治理的实际需求推进数字化转型,解决政府履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信息化手段与各项政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持续优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运作中的权责关系,推动实现数据多方共享、系统集约建设、资金统筹管理、业务协同开展的新型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以“整体政府”形态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数字技术 使城市治理更好回应人民关切刘志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治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传统城市治理技术和手段不精细的问题,使政府得以实时获取反映居民诉求与城市系统运行的海量数据,并做出精确研判、高效决策和及时回应。当前,数字技术运用于城市治理,已经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智能化建设、推进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精准化、提高突发事件预判与应对能力、建设智慧社区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展现了巨大应用价值,成为政府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数字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仍面临着多方面挑战。现阶段的数字治理工具往往停留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上,注重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直接应用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潜能,需要从管理手段创新转向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随着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借助数据共享与整合的契机突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将成为新时代数字化城市治理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需要在理念上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促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需重点关注。其一,数字治理工具的基础是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体行为和移动大数据,其应用必然面临着提升政府效能与保护公众隐私之间的矛盾。对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个体行为监视、个人隐私保护缺失,已成为国际社会关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伦理问题和关键治理议题。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之间寻求平衡,除了从制度层面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笔者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产方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缓解使用中对隐私问题的顾虑,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治理工具的接受度。其二,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必然要应对“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的社会公平问题。许多数字治理工具都依托于智能手机,而部分不会操作或无能力购买使用智能手机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很容易被忽视。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和本科以下教育程度的群体中,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小程序的比例较高。数字治理工具如能更好地考虑到不同人群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的差异,特别是积极回应弱势群体诉求,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精细和包容,使每个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文章来源丨《光明日报》(2020年09月21日 16版)编辑丨发展办

人虽有知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20年会召开 我院多篇论文获奖

2020年11月1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20年会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开幕式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主持。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行长刘桂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分别致辞发言。王钦敏致辞发言刘桂平致辞发言江小涓致辞发言本次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共收到来自150余所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部委和地方政府,各相关研究院所和智库的征文225篇。学会专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匿名评审,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6篇,优秀奖43篇,入选会议论文60篇。鲍静主持开幕式我院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孟庆国教授,崔萌博士后,吴晶妹教授,张楠副教授合作论文《政府公信力的伦理解释与建构——数字治理价值实现的基础理论》荣获年会论文一等奖第一名。孟庆国作主旨演讲江小涓等学会领导为获奖代表现场颁奖。颁奖仪式蓝志勇教授、吴件博士研究生合作论文《电子商务时代的协同监管理论之探》,姜李丹助理教授、薛澜教授、陈婧嫣博士研究生合作论文《“多中心协同-跨尺度联动”的适应性治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案例深描》荣获二等奖。蔡泽洲博士研究生、陈天昊助理教授合作论文《平台治理带来的新型监管挑战》,王泽博士后的论文《城市社会精准治理的逻辑与路径:基于技术嵌入的理论视角》荣获优秀奖。附获奖论文列表:排版发布丨发展办

李香君

清华公管硕士学位论文荣获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奖

近期,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批准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的决定》,批准12篇学位论文为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MPA校友赵鹏杰同学撰写、殷成志副教授指导的学位论文《中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以M市为例》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是MPA培养的重要环节,是MPA办学水平的集中展现。全国MPA教指委于2018年12月启动了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22所院校推荐了301篇优秀论文参评,经过国内专家严格评审,最终有12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励,我院赵鹏杰同学的学位论文脱颖而出。该论文研究了影响我国地级市政府投资项目领域协同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跨部门协同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迄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举办八届,清华公管一共有八篇优秀论文入选,在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中名列前茅。图为赵鹏杰(左)、殷成志(右)供稿|教学办编辑|发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