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的尾巴,我们送走了2020届的学子。在小贝的日记里,有他们的笑容,有他们的歌声,还有他们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在此,小贝向大家今年毕业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以此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毕业季,也祝愿所有的毕业生鹏程万里,不负芳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晓娜张晓娜,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行政管理研究生。参与分级诊疗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评价项目(市级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发表SSCI期刊论文 2篇、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编国家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版)部分章节、《中国健康政策与新医改研究丛书》及本科教材等。哲学学院 张迪张迪,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在业内权威著作《德国哲学》上发表了《论康德世界理论的超越意义》,参与了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年会的论文投稿,并获得了二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省级优秀论文。作为院兼职辅导员,参与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项工作,协助专职辅导员老师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工作等工作。文学院 张义明张义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在校期间两次获得校级学业奖学金,并于2019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省厅级、市级课题项目3项,参与《曹禺资料汇编·原野卷》《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等著作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次并担任队长,赴武汉市特色小镇、省内外农村“时间银行”调研。体育学院 黎萍黎萍,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学习生涯共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五类。研究生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三,三年共获得科研成果两项,院级以上荣誉四项。先后参与了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的筹备工作,并被多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骞张骞,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专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主持了湖北省2018年度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在英文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6篇SCI学术论文,截止目前其影响因子累计高达50,另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授权。同时,其“垂直阵列灯芯草基全方位太阳能水蒸发器件”在2020“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中被评审专家组推荐为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 徐琳徐琳,中共党员,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曾担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荣获“探究问题,启迪思想,交流碰撞,激荡智慧”研究生论坛提名优秀奖、湖北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颂与您听”朗读活动三等奖、湖北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导师省环境部项目,带领小组成员将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请为省教育厅高校育人项目并展开调研。三年期间,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篇专业论文,专业成绩排名前5%,连续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教育学院 邢晓邢晓,中共党员,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已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录取为2020年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她勤勉努力,学业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被评2018年度湖北大学“读书之星”,2019年获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考取雅思7.0,获湖北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截止2020年6月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硕士期间主持1项个人省级课题,并参与导师4项课题研究,论文《CIS在中小学校文化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被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文化学院 邓磊邓磊,中共党员,2017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全院前列,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2017—2018学年度“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和2018—2019学年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参与教育部课题项目《江汉关与晚清湖北区域社会变迁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场景理论视角下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路径研究》,在《文化创新蓝皮书》上与导师联合发表论文一篇,并独自发表普通期刊论文三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赵兴辉赵兴辉,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文章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文章一篇。获风云卫星创新算法大赛三等奖(9/508),湖北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等。生命科学学院 龚德勇龚德勇,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以优异的成绩在年度五四评优中荣获“优秀研究生会”称号。他在本科毕业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做实验并参与了武陵山区蜘蛛多样性调查、庐山山地艾蛛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曾在Functional Ecology、Behavioural Processes等优秀杂志上发表SCI论文数篇。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动当地大约100多农民种植辣椒,面积将近达到300亩。他满怀家国情怀,是首批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者。资源环境学院 郑粮郑粮,资源环境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中共党员。硕士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班级第一,获得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年国家奖学金、湖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EI 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其中一篇SCI发表在1区杂志 《Journal of Hydrology》上。2018年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参加“Esri 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遥感应用组”,参赛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毕业之际,拿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初试免试资格和一份工作offer。化学化工学院 伍忠汉伍忠汉,中共党员,化学工程专业2017级研究生。硕士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英语成绩尤其突出,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二区期刊《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以及省级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关会议论文。外国语学院 陈绍琦陈绍琦,男,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MTI2018级硕士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GPA位列专业第二,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评为“2020届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2019年经新华社选拔,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方新闻团队,与外籍专家合作,负责官方新闻团队信息服务部分中英稿件翻译,个人完成稿件达80份,期间信息服务团队受到国际军体主席赫尔维·皮奇里洛慰问。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小冉王小冉,中共预备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荣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在第三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比赛—英译汉组别(决赛阶段)获“优秀奖”;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研讨会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在《教育》期刊、湖北大学研究生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艺术学院 李安琪李安琪,中共党员,2017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作品《白瑶印象》获“湖北高校第七届美术与设计作品展”优秀奖;《首义魂》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启航奖学金;获“第三届湖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8年获湖北省第三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9年《大武汉小市民》入选“光辉历程·红色经典: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史智明史智明,中共党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2篇,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计信学院“学术之星”。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商学院 骆康骆康,中共党员,2017级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友旺奖助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现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考试。截至目前在中国软科学、地理科学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已发表或录用CSSCI、SSCI论文9篇;已参与课题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参加社会实践调研项目4项。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檀秋阳檀秋阳,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7级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硕士期间担任过校羽毛球队队长与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2018年7月获得全国师范院校羽毛球团体赛团体第四名。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两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江湖路远,一路珍重。来源:湖北大学 文图/ 湖北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刘曦
论文可以买卖,学术的良心在哪里编者按:将发表论文作为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些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作出的强制规定。尽管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求推进分类评价改革,但少数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评价中,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尚未完全改变。而强大的论文发表需求,催生出“论文买卖”行业,不仅导致学术造假和腐败等行为,而且也阻碍了学术创新,多年来持续成为学术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一些在读研究生反映,毕业前能否按照学校规定在期刊发表论文,成了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通过网络及电话暗访、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江苏部分高校在校学生、高校教职工、论文中介代理等进行了采访,围绕“论文买卖”问题,就学术论文发表机制、职称评价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交纳数百元乃至上千元,就能在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甚至论文的撰写都可以有人代笔。这在高校学生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多年前,就有研究报告称,我国论文买卖已形成产业,规模达10亿多元。学术论文本应是学术创新的核心载体,怎会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买卖论文”属于非法产业,中央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并多次予以严厉打击,论文买卖为何屡禁不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1.学生:不发论文毕不了业“之前总是听说有人靠编辑部给的稿费生活,没想到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每年在发表论文上就要花掉我5000多元,太心疼了!”东南大学研三学生刘晨光(化名)痛心疾首地说,“入学时得知要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我从研一下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但现在一篇核心论文都没有发表,哪有心情找工作,一门心思都在愁论文。”对于学院的论文发表要求,刘晨光颇为无奈。记者调研发现,将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高校,在江苏并非少数。有的学校仅要求在专业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如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公开发表一份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也有的学校指定了相关期刊范围,例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公开发表或正式录用学术论文1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并被会议论文集收录1篇”。同时,一些高校也将研究生发论文的标准下放到学院,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并没有任何论文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毕业答辩通过且修满学分,就能顺利毕业。但无论要求如何,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发表的论文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署名单位或通信单位。然而,记者深入学生群体调查后发现,原本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逐渐沦为沾满“铜臭味”的金钱交易。据报道,为获取不菲的奖学金,南京某高校文学专业研究生一个班上22人有1π人花钱发论文。同时,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学生发表论文挂钩。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向记者透露,学院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期间,将按照学生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来计算量化分值,一篇省级期刊2分,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5分,一篇南大中文核心期刊10分,以此类推,级别越高,分值越大。据了解,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有类似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奖学金就是买卖啊,花点小钱就能拿到1万多块钱的奖学金,大家都挤破了头,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南京某大学一名研二学生“得意扬扬”地告诉记者,她刚刚获得了班里的一等奖学金,奖金10000元。“没人愿意这样,但是周围有人买,你不买就吃亏。”2.中介和杂志社:有求就有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帆(化名)告诉记者,如今给期刊掏版面费已是“行规”,如果不给中介或杂志社“进贡”,文章基本上发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发期刊,不知道该发什么期刊,怎么办?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一大批发论文的中介代理活跃在网上和校园里,发论文找中介,这几乎成为在校学生发表论文的唯一渠道。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发论文”三字,搜索结果近300万条,全网结果更是多达1560万条。其中,期刊论文搜索排名靠前的是几家大型期刊网站,诸如“发论文网”“千里马论文网”“万方期刊网”等网站,经询问,这些网站均可代写代发论文。记者随意打开一家名为“千里马论文网”的网站,映入眼帘的是网站上各种类型的论文题目,不论是经济管理、工业工程还是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各学科论文数不胜数。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网页顶端,网站客服的联系方式,如邮箱、手机、QQ、微信等一应俱全。记者随机拨通了一个中介的电话,对方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论文市场非常火爆,基本上较为知名的期刊刚上架便会被抢购一空,有些杂志的版面甚至已排到了下半年。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家期刊代理,表示要找人代写代发管理类论文,客服“兰老师”很快便给出8家管理类期刊的名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期刊名称、版面、级别、收录网站、作者最低成交价、统一代理价、引用控制率等。比如,某省级刊物,2300字符一版,代发900元,代写发1450元;某国家级刊物则要求4000字符起发,代发3000元,代写发4600元。而核心期刊费用很高,基本是2.5万元以上,且要花费大概一年时间进行审核,同时还需先付一半定金。当记者询问,是否所有的核心期刊都可以投稿,对方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记者发现,在一份今年上半年的论文买卖价目汇总表中,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成为期刊买卖市场的“重灾区”。在这张汇总表里,出现诸如“某教育学院学报”“某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等学报的名字。以某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为例,汇总表中显示的“统一代理价”为2550元,而“作者最低成交价”是2850元。在这份表格中有一行红色小字:不得低于最低成交价成交,否则取消代理资格。原来,这些论文代理中介,正是通过赚取中间的差价来谋取利益。“兰老师”表示,这些刊物和学报都是有CN、1SSN号、邮发代号的国家正规刊物,既可以被研究生用来应付毕业,也可以被用来参评职称。交易的流程也很简单,由雇主确定论文选题和发表刊物、双方交付定金,然后就是论文写作阶段。如果雇主没有能力或不愿亲自动笔,还可以联系中介寻找写手。根据“兰老师”介绍,论文的写手都是专业领域的“权威老师”,不用担心论文质量问题。一周内,写手会写好提纲和论文正文,然后交给杂志社审核,录用后雇主付清余款。据了解,一家期刊与多家中介代理合作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多期刊和代理之间已经形成隐秘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杂志社在网上寻找中介代理;另一方面,较大的中介代理公司与许多期刊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客服“仇老师”模糊地说,“跟杂志社是包版合作的关系。”而另一家客服也是含糊其辞,“我们和杂志社是直接对接的,有些中介渠道的稿子优先录用,至于论文质量和重复率,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现在杂志社市场化运营,一般都委托我们来寻找‘客源’。”随后,记者在网上又找到一家质量管理杂志。这家杂志有多个网站可以发文,价格不一。记者联系上该杂志的一位编辑,当问到通过代理是否靠谱时,该编辑表示,可以直接和中介联系。“我们这儿一个编辑手里就有二三百个代理”。当谈及论文的内容、重复率标准时,这位编辑居然告诉记者,她不负责这些内容,如果对论文内容有疑问可以直接联系中介。“仇老师”表示,现在很多杂志都被整版承包出去了。“一些协会主办的刊物并不正规,会将出版物转包给公司或个人。这些中介每年交给刊物负责方一笔钱,然后对方给他们刊发论文。”据了解,材料、金融、医学、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是买卖论文的重灾区,“因为这类学科论文发表要求较低,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也多。”3.论文买卖乱象缘何屡禁不止研究生买论文以求顺利毕业,这种做法在高校已不是什么秘密。而作为科研指导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也心知肚明。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甚至有的导师以课题经费的名义,给学生报销版面费和中介费。有高校教师指出,教育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这种硬性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是将学校任务“下移”,把本该学校、教师承担的任务摊派到学生身上。据了解,不仅是在校研究生,现今多数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立项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在校福利和退休后的待遇挂钩,毕竟职称不同差距很大,这使得教师和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发不了核心期刊,发几篇‘水刊’也能折算成工作量,因此去低水平期刊‘灌水’的也多了,甚至有的老师一年发二三十篇,但大多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学术垃圾’。”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光辉(化名)说。掏钱“买卖”的论文总体上内容质量不高,大多是胡乱抄袭、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性及创新性。有院士曾直言,我国论文90%以上是垃圾论文。针对论文买卖,有关部门曾多次打击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对其作出停业整顿、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准利用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代写或变相代写论文,或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同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指出:“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之一。但这些政策目前陷入难落实的尴尬境地,买卖论文仍屡禁不止。论文买卖乱象究竟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一切指标看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当前,对教师、学术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评价,好多单位用论文发表、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以及发表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这在客观上导致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据统计,国内现有学术期刊5000多种,每年刊发的论文约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约为480万篇,如果再算上庞大的在校研究生数量,那么,论文发表需求和有限的学术资源就形成了极为尖锐的现实矛盾。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问题就因此而生。“没有人想贴钱发论文,但现在就是这种规定,短期内不可能变化,大家也没办法。”李光辉说。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单位重视论文发表没有错,因为论文能反映研究成果。但有些单位将发表论文与学位、职称等挂钩,却并不是重视论文本身,而是重视论文发表,甚至作者只需提供期刊封面、目录即可,全然不顾论文的创新价值、学术含金量的评价。同时,一些单位对于“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只是泛泛规定,对于学术失范、抄袭等的认定、惩罚缺少细化的可操作的条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买卖论文的风气。4.关于论文买卖的思考近年来,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已见成效,而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以论文论英雄”的现象,少数单位仍把发表论文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但“唯论文导向”不仅不能完全体现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还会遮蔽和抑制优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早在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也不再强行要求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复旦大学在部分文科学院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发表论文不再作为授予学位与否的硬指标。然而,反观各大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及公共卫生、医学类等专业,却始终难以走出发表论文的泥潭,甚至在某些方面越陷越深。多数受访者认为,论文买卖破坏了学术生态,造成了虚假、浮躁的科研风气,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对科研创新危害极大,有关部门必须予以规范和治理。——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宜作“硬要求”。学术评价不能只有一种方式,更不能硬性地将学位、职称晋升等于发表论文捆绑在一起。“目前不少大学不再‘一刀切’地规定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而是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继红指出,要将论文发表制度中的强制性变成引导性、鼓励性,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走向研究的道路,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公平、合理的研究生奖励制度,奖学金的评比应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强化对学术期刊的监管。目前,论文买卖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论文买卖催生出“灰色产业链”,严重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法规要求,严厉打击论文买卖行为,斩断当前中介和杂志社串起来的灰色产业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期刊黑名单制,进行有效管理,并禁止期刊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加大对论文写手、买方的打击力度。“长期招募论文写手”“兼职写论文”,这样的帖子在多所高校的贴吧、论坛等都可见。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楼、校园公共场所的公告栏也可看到此类广告。有报道称,有人全职做代写论文的“写手”,在接单较多的月份,月入可达3万元。有的写手是理科专业,但也帮写了不少文科专业论文。“其实专业性的都不太懂,都是网上找资料,为了保证短时间交稿,就将网上的资料摘抄、修改、拼凑一下,换个说法,能过关就行。”对于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行为,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要健全相关法规和学术诚信体系,形成完备的制度约束,实行论文造假“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进和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对于高校教师,要合理区分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其学历、工龄长短、工作业绩以及教学、科研获奖等相关情况,避免让不同类型的教师疲于“一锅炖”的评价机制。对于专业科研人员,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防止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压力,搞论文造假、抄袭或代写,鼓励和引导他们做那些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的课题。(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郑晋鸣、李亮逸)
原标题:本科毕业论文是“鸡肋”吗编者按又到六月。“论文过了吗”,成为此时的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一句问候。从“题目定了吗”到“写得怎么样了”,从“老师让改了几次”再到“查重了吗”,毕业论文,贯穿了大学生校园生活最后一年,常常念叨、时时记挂。毕业论文能否通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学业相关,更与人生相关。而与此同时,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也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日前,某大学教授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该老师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赞同取消。巧合的是,记者日前也收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直指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已很难发挥原本的价值功能,未必能真正测度出一个本科生攻读四年专业后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又该拿什么测度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得?虽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山西某高校学生梁飞坦陈,自己花费在论文上面的时间确实有限,“写论文前后时间加在一起,没超过一个月。大四上半学期准备考研,成绩出来以后还要准备复试,各种事情堆在一起,很难再有精力去专注地写一篇论文。”梁飞的感受,在一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全国学业发展联盟日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的调查显示,从论文创作时间看,有46.2%的同学认为论文准备时间很紧,65%以上的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或设计花费的时间超过1个月,38.8%的人超过2个月。“虽然大四没课了,但同学们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总之,时间都很紧。更关键的是,即便有时间,好像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梁飞说。毕业论文怎么了还有几天,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昊超也要毕业了。在他的眼中,刚开题时,自己满怀信心要把毕业论文做扎实,“但很快,事情就有了改变。毕业论文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准备简历,备考,还要学习各种面试技巧,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我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好不容易等到工作落定,开始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时,刘昊超发现,论文指导老师对于自己的论文似乎并不关心。“除了上课,老师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平时只能依靠微信和邮件交流,有些想法很难深入沟通。后来,没改几次,他就说可以了,其实我自己知道论文还是存在缺陷。学长们劝我,毕业论文写得好不好不要紧,都能毕业。”因为顺利保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时间、精力,对于湖南某高校学生孟雪来说,都不是事。但她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其实,很多同学也都遇到了原创性问题。现在,毕业论文要查重,我们只能把重复的内容一遍遍改写,直到系统查不出来为止。这种方法,在人文社科专业尤为常见。”一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并不少见,近年来,一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时间冲突,仿写拼凑、剽窃抄袭、枪手代写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学术训练课程偏少、导师把关不严、答辩走过场等现象也导致毕业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情况发生。“以毕业论文为例,问题表现为选题宽泛或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文题不一、论文架构及逻辑混乱、字数拼凑注水多、图文格式不规范、过于依赖网络文本等等,可谓逻辑性、规范性、诚信性都不强。”“本科所学内容和科研所需的素质存在错位,所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科研性不强,更倾向于模仿和经验总结。受制于思维深度和专业能力,我们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做出具有创新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科研成果。”天津某高校学生耿雪说。本科毕业论文该取消吗?毕业论文,真的是“鸡肋”吗?“尽管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因问题不少而引起存废之争,但它绝非‘鸡肋’。”在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万圆看来,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其质量高低是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核心标尺。对本科生而言,不仅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对个人专业和通用双维度下知识、技能的检验,其创作过程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以及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等。而且,毕业论文作为属于终结性考核,课程成绩则属于过程性考核,二者相结合既符合测量学原则、又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因此,缺一不可。”万圆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知识结构、学术思维的一次锻炼和检验,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一环,如果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将会导致本科培养质量的下滑,本硕衔接会出现学术能力断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平指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撰写研究性论文即是精英所需,也是精英所能为。但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培养行业精英之外,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重要目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科学研究能力有则更好,但具有应用岗位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因而有很多专业以毕业设计替代了毕业论文。由此来看,毕业论文该不该留,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确定,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有可替代的其他方式,则没必要一定要做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无法被替代,则不应因为毕业论文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就断然取消。”“不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也已经成为政策共识。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也是狠抓本科教育教学的一项举措。”万圆举例说,教育部在2018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办在探讨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毕业论文没有达到人才培养与考核预期成效而产生的焦虑。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万圆介绍,在德国,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和答辩要求。在美国,多数高校的毕业要求为修满各类课程和学分,并不需要学生提交专门的毕业论文(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专门开设的写作类课程是课程类别中的必备要素,每门写作课学生都需要提交论文,而且不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以论文为考核载体。“解决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缺陷,万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其质量。”万圆说,一方面,从理念入手,一改“宽出”态度,肯定、重视毕业论文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当然,在微观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和定位,选取合适的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另一方面,抓好技术操作,包括引导学生处理好就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指导投入,强化制度规定的实施和过程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将修读写作课程纳入学分要求等等。林成华建议,构建多元弹性的毕业考核体系和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作为毕业考核单一项目,建构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实习实践报告、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毕业考核体系。林成华建议,同时要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通过教师指导、学术训练课程、论文盲审等方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可将大学四年的课程成绩纳入,但与毕业论文各自的权重由高校及各专业自行确定。另外,学生的获奖情况、教师评语等可作为参考指标。高校可以考虑和高中一样,为每位大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动态追踪其成长过程,既可真正测量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又可为雇主提供聘用依据。”至于多元化考核,万圆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举措。(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吴昱汝)
“作为疫情期间公管学院第一个完成在线答辩的博士生,特殊时期以特别的方式完成答辩,我感到非常幸运!感恩老师们的无私付出,感恩我的导师胡鞍钢教授和国情院老师们多年来悉心指导,感恩父母的养育。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清华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负韶华,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其管理学博士学位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张君忆激动地说。张君忆同学在线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学校提出了“服从大局、精心指导、按时毕业”的毕业工作原则指导下,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根据学校毕业生在线答辩方案,周密规划组织了全院首场学位论文答辩,张君忆同学成为公共管理学院首位采用在线方式答辩的毕业生。在此特殊时期,学校研究生院经过认真论证后,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周密的在线答辩和在线投票方案,悉心设计了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为毕业生按期顺利毕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公共管理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高度重视,教学办公室为此次答辩的顺利展开做了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专门布置学位论文在线答辩教室做好技术保障,多次组织答辩秘书和预计4月毕业的毕业生认真学习在线答辩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在线答辩的流程,并就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准备了充分的预备方案,并在张君忆同学正式答辩会开始前,教学办组织了两次答辩流程预演,确保了答辩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熟悉答辩当天流程,保证了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线匿名投票环节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力地保障了答辩会的圆满成功。学院首场在线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正式答辩于3月10日早上9点准时举行,答辩委员会两位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绍杰副教授和高宇宁副教授在清华公管学院的主会场,另外四位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施新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军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罗楚亮教授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参会。张君忆同学在北京家中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答辩。与此同时,还有12名公管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旁听了此次答辩会。腾讯会议答辩现场在线答辩程序与线下答辩一致,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代表首先宣读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答辩秘书介绍张君忆同学基本情况,张君忆同学进行论文陈述,就劳动力市场、生育和女性就业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并逐一回答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罗楚亮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韩军副教授高度肯定了这篇论文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对于张君忆同学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表示赞许,并对于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答辩委员会委员对答辩过程和结果给予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并进行无记名投票。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于安教授宣布,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张君忆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管理学博士学位。历时两个小时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圆满结束。导师胡鞍钢教授在家旁听答辩会导师胡鞍钢教授在学位论文答辩会后交流中说到:“祝贺张君忆同学,开启了自己学术生涯一个较高的起点。虽然是在疫情中,但是学院学生培养工作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上形式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特别有意义,在我们学院开创了先例。再次感谢各位老师,能在疫情中,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了一场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讨论会。”疫情防控期间,公共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团队全力以赴,多措并举,为2020届毕业生形成了强大有力的支持。供稿 | 教学办
又到六月。“论文过了吗”,成为此时的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一句问候。从“题目定了吗”到“写得怎么样了”,从“老师让改了几次”再到“查重了吗”,毕业论文,贯穿了大学生校园生活最后一年,常常念叨、时时记挂。毕业论文能否通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学业相关,更与人生相关。而与此同时,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也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日前,某大学教授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该老师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赞同取消。巧合的是,记者日前也收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直指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已很难发挥原本的价值功能,未必能真正测度出一个本科生攻读四年专业后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又该拿什么测度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得?虽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山西某高校学生梁飞坦陈,自己花费在论文上面的时间确实有限,“写论文前后时间加在一起,没超过一个月。大四上半学期准备考研,成绩出来以后还要准备复试,各种事情堆在一起,很难再有精力去专注地写一篇论文。”梁飞的感受,在一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全国学业发展联盟日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的调查显示,从论文创作时间看,有46.2%的同学认为论文准备时间很紧,65%以上的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或设计花费的时间超过1个月,38.8%的人超过2个月。“虽然大四没课了,但同学们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总之,时间都很紧。更关键的是,即便有时间,好像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梁飞说。毕业论文怎么了还有几天,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昊超也要毕业了。在他的眼中,刚开题时,自己满怀信心要把毕业论文做扎实,“但很快,事情就有了改变。毕业论文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准备简历,备考,还要学习各种面试技巧,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我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好不容易等到工作落定,开始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时,刘昊超发现,论文指导老师对于自己的论文似乎并不关心。“除了上课,老师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平时只能依靠微信和邮件交流,有些想法很难深入沟通。后来,没改几次,他就说可以了,其实我自己知道论文还是存在缺陷。学长们劝我,毕业论文写得好不好不要紧,都能毕业。”因为顺利保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时间、精力,对于湖南某高校学生孟雪来说,都不是事。但她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其实,很多同学也都遇到了原创性问题。现在,毕业论文要查重,我们只能把重复的内容一遍遍改写,直到系统查不出来为止。这种方法,在人文社科专业尤为常见。”一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并不少见,近年来,一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时间冲突,仿写拼凑、剽窃抄袭、枪手代写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学术训练课程偏少、导师把关不严、答辩走过场等现象也导致毕业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情况发生。“以毕业论文为例,问题表现为选题宽泛或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文题不一、论文架构及逻辑混乱、字数拼凑注水多、图文格式不规范、过于依赖网络文本等等,可谓逻辑性、规范性、诚信性都不强。”“本科所学内容和科研所需的素质存在错位,所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科研性不强,更倾向于模仿和经验总结。受制于思维深度和专业能力,我们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做出具有创新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科研成果。”天津某高校学生耿雪说。本科毕业论文该取消吗?毕业论文,真的是“鸡肋”吗?“尽管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因问题不少而引起存废之争,但它绝非‘鸡肋’。”在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万圆看来,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其质量高低是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核心标尺。对本科生而言,不仅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对个人专业和通用双维度下知识、技能的检验,其创作过程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以及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等。而且,毕业论文作为属于终结性考核,课程成绩则属于过程性考核,二者相结合既符合测量学原则、又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因此,缺一不可。”万圆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知识结构、学术思维的一次锻炼和检验,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一环,如果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将会导致本科培养质量的下滑,本硕衔接会出现学术能力断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平指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撰写研究性论文即是精英所需,也是精英所能为。但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培养行业精英之外,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重要目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科学研究能力有则更好,但具有应用岗位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因而有很多专业以毕业设计替代了毕业论文。由此来看,毕业论文该不该留,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确定,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有可替代的其他方式,则没必要一定要做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无法被替代,则不应因为毕业论文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就断然取消。”“不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也已经成为政策共识。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也是狠抓本科教育教学的一项举措。”万圆举例说,教育部在2018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办在探讨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毕业论文没有达到人才培养与考核预期成效而产生的焦虑。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万圆介绍,在德国,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和答辩要求。在美国,多数高校的毕业要求为修满各类课程和学分,并不需要学生提交专门的毕业论文(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专门开设的写作类课程是课程类别中的必备要素,每门写作课学生都需要提交论文,而且不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以论文为考核载体。“解决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缺陷,万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其质量。”万圆说,一方面,从理念入手,一改“宽出”态度,肯定、重视毕业论文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当然,在微观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和定位,选取合适的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另一方面,抓好技术操作,包括引导学生处理好就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指导投入,强化制度规定的实施和过程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将修读写作课程纳入学分要求等等。林成华建议,构建多元弹性的毕业考核体系和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作为毕业考核单一项目,建构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实习实践报告、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毕业考核体系。林成华建议,同时要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通过教师指导、学术训练课程、论文盲审等方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可将大学四年的课程成绩纳入,但与毕业论文各自的权重由高校及各专业自行确定。另外,学生的获奖情况、教师评语等可作为参考指标。高校可以考虑和高中一样,为每位大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动态追踪其成长过程,既可真正测量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又可为雇主提供聘用依据。”至于多元化考核,万圆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举措。
编者按:将发表论文作为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些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作出的强制规定。尽管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求推进分类评价改革,但少数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评价中,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尚未完全改变。而强大的论文发表需求,催生出“论文买卖”行业,不仅导致学术造假和腐败等行为,而且也阻碍了学术创新,多年来持续成为学术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一些在读研究生反映,毕业前能否按照学校规定在期刊发表论文,成了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通过网络及电话暗访、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江苏部分高校在校学生、高校教职工、论文中介代理等进行了采访,围绕“论文买卖”问题,就学术论文发表机制、职称评价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资料图交纳数百元乃至上千元,就能在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甚至论文的撰写都可以有人代笔。这在高校学生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多年前,就有研究报告称,我国论文买卖已形成产业,规模达10亿多元。学术论文本应是学术创新的核心载体,怎会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买卖论文”属于非法产业,中央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并多次予以严厉打击,论文买卖为何屡禁不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1.学生:不发论文毕不了业“之前总是听说有人靠编辑部给的稿费生活,没想到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每年在发表论文上就要花掉我5000多元,太心疼了!”东南大学研三学生刘晨光(化名)痛心疾首地说,“入学时得知要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我从研一下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但现在一篇核心论文都没有发表,哪有心情找工作,一门心思都在愁论文。”对于学院的论文发表要求,刘晨光颇为无奈。记者调研发现,将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高校,在江苏并非少数。有的学校仅要求在专业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如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公开发表一份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也有的学校指定了相关期刊范围,例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公开发表或正式录用学术论文1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并被会议论文集收录1篇”。同时,一些高校也将研究生发论文的标准下放到学院,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并没有任何论文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毕业答辩通过且修满学分,就能顺利毕业。但无论要求如何,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发表的论文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署名单位或通信单位。然而,记者深入学生群体调查后发现,原本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逐渐沦为沾满“铜臭味”的金钱交易。据报道,为获取不菲的奖学金,南京某高校文学专业研究生一个班上22人有1π人花钱发论文。同时,有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学生发表论文挂钩。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向记者透露,学院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期间,将按照学生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来计算量化分值,一篇省级期刊2分,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5分,一篇南大中文核心期刊10分,以此类推,级别越高,分值越大。据了解,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有类似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奖学金就是买卖啊,花点小钱就能拿到1万多块钱的奖学金,大家都挤破了头,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南京某大学一名研二学生“得意扬扬”地告诉记者,她刚刚获得了班里的一等奖学金,奖金10000元。“没人愿意这样,但是周围有人买,你不买就吃亏。”2.中介和杂志社:有求就有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帆(化名)告诉记者,如今给期刊掏版面费已是“行规”,如果不给中介或杂志社“进贡”,文章基本上发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发期刊,不知道该发什么期刊,怎么办?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一大批发论文的中介代理活跃在网上和校园里,发论文找中介,这几乎成为在校学生发表论文的唯一渠道。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发论文”三字,搜索结果近300万条,全网结果更是多达1560万条。其中,期刊论文搜索排名靠前的是几家大型期刊网站,诸如“发论文网”“千里马论文网”“万方期刊网”等网站,经询问,这些网站均可代写代发论文。记者随意打开一家名为“千里马论文网”的网站,映入眼帘的是网站上各种类型的论文题目,不论是经济管理、工业工程还是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各学科论文数不胜数。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网页顶端,网站客服的联系方式,如邮箱、手机、QQ、微信等一应俱全。记者随机拨通了一个中介的电话,对方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论文市场非常火爆,基本上较为知名的期刊刚上架便会被抢购一空,有些杂志的版面甚至已排到了下半年。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家期刊代理,表示要找人代写代发管理类论文,客服“兰老师”很快便给出8家管理类期刊的名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期刊名称、版面、级别、收录网站、作者最低成交价、统一代理价、引用控制率等。比如,某省级刊物,2300字符一版,代发900元,代写发1450元;某国家级刊物则要求4000字符起发,代发3000元,代写发4600元。而核心期刊费用很高,基本是2.5万元以上,且要花费大概一年时间进行审核,同时还需先付一半定金。当记者询问,是否所有的核心期刊都可以投稿,对方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记者发现,在一份今年上半年的论文买卖价目汇总表中,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成为期刊买卖市场的“重灾区”。在这张汇总表里,出现诸如“某教育学院学报”“某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等学报的名字。以某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为例,汇总表中显示的“统一代理价”为2550元,而“作者最低成交价”是2850元。在这份表格中有一行红色小字:不得低于最低成交价成交,否则取消代理资格。原来,这些论文代理中介,正是通过赚取中间的差价来谋取利益。“兰老师”表示,这些刊物和学报都是有CN、1SSN号、邮发代号的国家正规刊物,既可以被研究生用来应付毕业,也可以被用来参评职称。交易的流程也很简单,由雇主确定论文选题和发表刊物、双方交付定金,然后就是论文写作阶段。如果雇主没有能力或不愿亲自动笔,还可以联系中介寻找写手。根据“兰老师”介绍,论文的写手都是专业领域的“权威老师”,不用担心论文质量问题。一周内,写手会写好提纲和论文正文,然后交给杂志社审核,录用后雇主付清余款。据了解,一家期刊与多家中介代理合作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多期刊和代理之间已经形成隐秘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杂志社在网上寻找中介代理;另一方面,较大的中介代理公司与许多期刊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客服“仇老师”模糊地说,“跟杂志社是包版合作的关系。”而另一家客服也是含糊其辞,“我们和杂志社是直接对接的,有些中介渠道的稿子优先录用,至于论文质量和重复率,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现在杂志社市场化运营,一般都委托我们来寻找‘客源’。”随后,记者在网上又找到一家质量管理杂志。这家杂志有多个网站可以发文,价格不一。记者联系上该杂志的一位编辑,当问到通过代理是否靠谱时,该编辑表示,可以直接和中介联系。“我们这儿一个编辑手里就有二三百个代理”。当谈及论文的内容、重复率标准时,这位编辑居然告诉记者,她不负责这些内容,如果对论文内容有疑问可以直接联系中介。“仇老师”表示,现在很多杂志都被整版承包出去了。“一些协会主办的刊物并不正规,会将出版物转包给公司或个人。这些中介每年交给刊物负责方一笔钱,然后对方给他们刊发论文。”据了解,材料、金融、医学、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是买卖论文的重灾区,“因为这类学科论文发表要求较低,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也多。”3.论文买卖乱象缘何屡禁不止研究生买论文以求顺利毕业,这种做法在高校已不是什么秘密。而作为科研指导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也心知肚明。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甚至有的导师以课题经费的名义,给学生报销版面费和中介费。有高校教师指出,教育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这种硬性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是将学校任务“下移”,把本该学校、教师承担的任务摊派到学生身上。据了解,不仅是在校研究生,现今多数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立项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在校福利和退休后的待遇挂钩,毕竟职称不同差距很大,这使得教师和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发不了核心期刊,发几篇‘水刊’也能折算成工作量,因此去低水平期刊‘灌水’的也多了,甚至有的老师一年发二三十篇,但大多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学术垃圾’。”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光辉(化名)说。掏钱“买卖”的论文总体上内容质量不高,大多是胡乱抄袭、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性及创新性。有院士曾直言,我国论文90%以上是垃圾论文。针对论文买卖,有关部门曾多次打击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对其作出停业整顿、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准利用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代写或变相代写论文,或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同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指出:“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之一。但这些政策目前陷入难落实的尴尬境地,买卖论文仍屡禁不止。论文买卖乱象究竟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一切指标看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当前,对教师、学术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评价,好多单位用论文发表、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以及发表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这在客观上导致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据统计,国内现有学术期刊5000多种,每年刊发的论文约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约为480万篇,如果再算上庞大的在校研究生数量,那么,论文发表需求和有限的学术资源就形成了极为尖锐的现实矛盾。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问题就因此而生。“没有人想贴钱发论文,但现在就是这种规定,短期内不可能变化,大家也没办法。”李光辉说。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单位重视论文发表没有错,因为论文能反映研究成果。但有些单位将发表论文与学位、职称等挂钩,却并不是重视论文本身,而是重视论文发表,甚至作者只需提供期刊封面、目录即可,全然不顾论文的创新价值、学术含金量的评价。同时,一些单位对于“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只是泛泛规定,对于学术失范、抄袭等的认定、惩罚缺少细化的可操作的条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买卖论文的风气。4.关于论文买卖的思考近年来,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已见成效,而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以论文论英雄”的现象,少数单位仍把发表论文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但“唯论文导向”不仅不能完全体现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还会遮蔽和抑制优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早在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也不再强行要求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复旦大学在部分文科学院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发表论文不再作为授予学位与否的硬指标。然而,反观各大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及公共卫生、医学类等专业,却始终难以走出发表论文的泥潭,甚至在某些方面越陷越深。多数受访者认为,论文买卖破坏了学术生态,造成了虚假、浮躁的科研风气,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对科研创新危害极大,有关部门必须予以规范和治理。——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宜作“硬要求”。学术评价不能只有一种方式,更不能硬性地将学位、职称晋升等于发表论文捆绑在一起。“目前不少大学不再‘一刀切’地规定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而是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继红指出,要将论文发表制度中的强制性变成引导性、鼓励性,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走向研究的道路,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公平、合理的研究生奖励制度,奖学金的评比应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强化对学术期刊的监管。目前,论文买卖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论文买卖催生出“灰色产业链”,严重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法规要求,严厉打击论文买卖行为,斩断当前中介和杂志社串起来的灰色产业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期刊黑名单制,进行有效管理,并禁止期刊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加大对论文写手、买方的打击力度。“长期招募论文写手”“兼职写论文”,这样的帖子在多所高校的贴吧、论坛等都可见。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楼、校园公共场所的公告栏也可看到此类广告。有报道称,有人全职做代写论文的“写手”,在接单较多的月份,月入可达3万元。有的写手是理科专业,但也帮写了不少文科专业论文。“其实专业性的都不太懂,都是网上找资料,为了保证短时间交稿,就将网上的资料摘抄、修改、拼凑一下,换个说法,能过关就行。”对于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行为,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要健全相关法规和学术诚信体系,形成完备的制度约束,实行论文造假“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进和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对于高校教师,要合理区分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其学历、工龄长短、工作业绩以及教学、科研获奖等相关情况,避免让不同类型的教师疲于“一锅炖”的评价机制。对于专业科研人员,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防止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压力,搞论文造假、抄袭或代写,鼓励和引导他们做那些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的课题。(来源:光明日报)
视觉中国供图看到查重报告显示,论文的文献复制比超过50%的时候,姚洪军一度觉得自己要举报的抄袭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位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的副教授,关注本院院长侯怀霞涉嫌“抄袭”已经9年。他提供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显示,侯的博士论文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达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别为97.8%、69.1%、55.4%、53.1%、47.6%。依靠这些查重报告,他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举报信,跟涉事学校反映情况,一一打电话给期刊和论文原文作者,也在网上发帖,结果是无一例外地碰壁。侯怀霞任职的上海政法学院回应“不构成学术不端”,授与其博士学位的母校中国海洋大学认定“不属于轻微抄袭”。海大学术委员会的一位教授明确表示,侯论文存在瑕疵,但绝非抄袭,“调查资料翔实,我们随时等待向有关部门汇报”。曾以272分通过司法考试、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的姚洪军困惑了。为了搞清事实,他电脑里的资料已存了几个G,但似乎掌握的资料越多,距离真理越来越远。事实上,不只是姚洪军,那些参与评议的专家,也面临难题:知网查重存在误差,人工评议不被信任,学术抄袭没有统一标准……面对这份“抄袭”鉴定,他们也在思考:当学术抄袭被讨论至铺天盖地时,什么才是最准确的评价标准?抄袭与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查重系统的结果专家“不认”作为同事,姚洪军第一次关注到侯怀霞“涉嫌抄袭”,是在2010年5月。读过她在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突然觉得“有些问题”。他已经看过侯怀霞的多篇文章。“她发的文章很多,领域也广,涉及诉讼法、广告法、环境法、知识产权、对外投资、企业责任多种多样,但她研究方向比较固定,而且法律领域的研究在2000年已经细分了。”在姚洪军看来,侯怀霞这样的“多面出击”,基本没有可能。姚洪军将侯怀霞的多篇学术文章放进了知网查重。其中,侯怀霞的博士毕业论文《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在知网查重报告中显示,与25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内容有重合。以各个章节来统计,侯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分别为:前言30.6%;第一章49.8%;第二章54.1%;第三章57%;第四章62.8%;姚洪军计算过,综合下来,整篇文章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约为55%。这份知网查重报告是在2015年生成的,侯怀霞则是在2008年6月6日通过的答辩,报告里列出的被复制的文章也包含了部分侯文刊发后发表的文章。为“防止误差”,姚洪军又进行了人工比对。他一页页圈出侯文中与他人雷同较多的文字,“最保守估计也超过6万字了”。侯怀霞的博士论文一共16万多字,按照姚洪军的算法,这些雷同的部分起码占到这篇论文的36%。侯怀霞毕业的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颁布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其中第10条写明:整段雷同内容占整篇学术成果30%以上,或将他人的学术成果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性部分,构成重度抄袭行为;占10%且非主要创新点,也构成轻度抄袭行为。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官网显示,侯怀霞2004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资源法方向)专业。2008年6月6日,她完成了毕业论文。姚洪军提供的知网的查重报告显示,侯怀霞另有5篇期刊文章也被指抄袭。2004年发表的《垄断涵义探析》、2006年发表的《我国信用制度的确立与完善》、2007年发表的《论宪法上的环境权》及《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2009年发表的《论人权法上的环境权》,这些论文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内容占比分别为53.1%、69.1%、55.4%、47.6%、97.8%。姚洪军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抄袭是再清晰不过的事实了。然而,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给出的结论是,侯怀霞博士学位论文不足以构成轻度抄袭;上海政法学院的认定结论也为侯怀霞的期刊文章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这则“事实”也遭到了侯怀霞本人的反驳。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复制比中常理和法律法规都会标记,且她对别人的观点不是直接引用,就是间接运用,“这个学术规范是允许的”。侯怀霞坚称:“我没以任何方式去侵害和套取别人的东西,是否抄袭目前学校已经有结论,这些结论都有依据。”她还表示,其中一篇期刊文章《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其实“是别人抄我的,是我先发表的论文集”。至于这本论文集的具体信息,她却称“时间太久记不起来了”。“我没有那些问题。如果真的构成抄袭,我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侯怀霞说。信机器,还是信人姚洪军想不明白:“我也是学法律的,白纸黑字的证据摆在这里,难道还不足以认定?”在他看来,居高不下的“复制比”是推不翻的事实。但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参与侯怀霞论文鉴定的专家李其眼里,查重报告里的数字并不一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李其承认“侯怀霞的论文存在缺陷”,但他同时强调,“这绝不属于抄袭”。按照他的说法,知网的查重会标记雷同的语句,但无法作出更加细微的划分。尤其像侯的博士论文为法学类别,涉及援引大量法律法条的情况。在他的印象里,侯文中被举报雷同的部分,涵盖科普性叙述、新闻类报道,也有相关的法律法条,而这些都要依照实际情况来综合判定。“一些历史性综述,有时候用自己的话概述反而不准,不如直接引用已有的说法。”李其说。“知网查重并不能作为评判学术抄袭的唯一标准。”从2007年开始,学术不端问题越发被重视,部分高校要求硕士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都需要进行知网查重,只有检测合格才能论文答辩,这个要求随后也延伸到了本科阶段。相比人工筛查,它的数据库庞大,筛查标准统一,工作周期短,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论文保证了审核速度,它逐渐成了学术问题筛查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又颁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知网查重的搜索指数从2012年开始出现升高。但即使知网查重是我国目前相对可靠的查重工具,机器检测与人为判别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有关学术问题判别的争议也往往因此产生。李其说,引入知网后,学术界往往将“复制比”作为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问题是,不少优秀论文是在既有的成果上推进的,有突出的创新点但可能也存在较多雷同之处,很容易被复制比这一个指标“一棒子打死”;另一部分人却因此找到了捷径——可以没有观点,但是要会用新鲜的写法包装。在李其看来,知网查重一方面的确保证了论文的原创性,同时却也“圈住了君子,放过了小人”。这个空子曾被不少人死死地盯住。在市面上,一种所谓的“反知网查重”开始流行,各式各样的论文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打开淘宝,一个月销量高达55万多笔的软件还能提供“降重”服务。拿这个软件来说,它可以根据论文查重情况,自动计算论文“降重”的价格,若需求紧急,24小时处理完还需再加钱。每逢毕业季,该店铺的论文查重及“降重”服务价格噌噌地上涨。有人总结,企图抄袭者能够用各种方法规避掉知网的查重,而潜心创作者因为引用问题却可能无法通过。“知网查重系统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并非绝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是不是学术不端应交由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作判断。”关注过多起学术抄袭事件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也认可这种说法。他表示,知网查重系统统计的相似度可以用作提示,是否构成抄袭必须进一步鉴别分析。在众多的学术不端行为中, 学术打假的对象多数来源于直接搬运他人著作的显性抄袭者。作为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软性”的抄袭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软性”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范畴——“隐性”抄袭。有国内知名高校在读学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透露,自己与导师合著的毕业论文被导师私自“霸占”:缩写为短篇论文,以个人的名字偷偷发表在期刊上。导师解释只出现一位作者是“期刊要求”;但期刊回应“基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对于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来说,鉴别分析抄袭也是道难题。比如对于界限并不分明的中间地带,什么能成为评判抄袭与否的标准?李其的方法是判定作者是否提出了新观点。但问题是,“观点机器无法识别,需要依赖人评。但人又很难被信任”。他们只能再次回归软件,这位教授无奈,“可软件不可能没有误差”。事实上,在国外,筛查论文也主要依赖这样的反抄袭检测系统。国外大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系统是Turnitin。Turnitin会将用户上传的文档与后台数据库里的文章作出比对,计算相似度的比例,以及包含大量相关信息的“原创性报告”。但这个系统,有着极其庞大的数据库:超万种不同的期刊杂志、数以百万计的图书、以百亿计的网页。它还采用了智能语料库技术——哪怕你改写了原文,一样会暴露。新技术能否检测旧问题被侯怀霞写入博士论文“致谢”中的刘惠荣,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党委书记。侯怀霞表示,刘是自己的朋友、曾经的领导和同事,读博期间曾给自己诸多鼓励。刘惠荣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在2008年,那时候,学院里的答辩尚没有查重手段。对侯的论文审查,是答辩小组成员通过几层评议对内容进行的审核。“这在当时没有任何问题。”她强调。在她看来,存在问题的反而是举报本身。“侯的博士论文是2008年发表的,举报人是2015年用知网的查重软件检测,这是用现在的软件和标准去检测过去的文章”。她表示,一来,知网检测到“借鉴”的文章里,涵盖了侯文发表后刊发的文章,谁借鉴谁还不好说;二来,时代不同,用现在的标准去追溯和定性过往的文章学术不端并不能说得通。“即使从法律角度讲,也存在不咎既往的说法”。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事实上,被指抄袭后,总有高校及当事人回应:“刊发的论文发表早于各项规范出台。”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这些论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对此,张世友给出的说法是,被举报的论文多发表于2005年之前,“构不构成所谓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真是10年前的标准不一样”。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红英曾被公开举报“学术不端”。她的两篇论文一半篇幅以上引用他人已发表的论文,博士期间发表专著与他人已出版的专著在部分章节上存在大量相似,还有两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但校学术委员会对此的认定是,蔡红英两篇论文发表时间在规定实施前,当时全国高校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管理尚未完全规范,引用不够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是刊登两文的杂志社所允许的。“存在学术不够规范问题,但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早已见怪不怪,但在熊文钊看来,“不能以新技术去追溯旧问题”,重点是要区分长期以来,判定抄袭的主要标准是不是未曾改变过——比如,无论什么时期,大面积的重合都不被允许。“在标准一定的情况下,这只是用新技术去检测曾经没发现的问题。”他说。抄袭与否到底谁说了算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李其记得,接到举报材料,学校就成立了专家小组,但研究侯怀霞博士论文的“工作量很大”。从分析论文到写完报告,李其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加上一些学校规定的流程,前后差不多花了一个月。他研究了所有国内、国外相关规范,但发现仍有很多条文覆盖不到的模糊地带。他甚至自创了一套评判标准,拿着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但论文是否抄袭,仍旧“是个非常难界定的事情”。“首先,国内外没有对抄袭的规范;其次,具体到每篇论文,硬性的标准也不管用,因情况而异。”他说,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讨论和商榷,没办法用查重系统来生搬硬套。他表示,中国海洋大学校学术委员会是“独立存在的”,按要求走完了所有该走的程序,关于侯论文详细的分析报告,他本人没有留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了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方称相关情况为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该办公室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但这样一份让李其费尽周折的评议结果,却并没有得到举报人姚洪军的认可。长期以来,高校教授被指存在“抄袭”行为交由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后,得出的结论多是“过度引用”或不规范,这也曾被人质疑是“降级处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学术委员会的独立与否对审查结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下设在校科研部门中,即使是独立机构,也有可能受行政因素干扰,对举报的审议难以保证足够地公平。而且,鉴定抄袭不只是高校面临的难题。姚洪军举报侯怀霞涉嫌抄袭的期刊文章不少刊发于知网查重系统问世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侯怀霞曾发表论文的《苏州大学学报》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核心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曾负责侯怀霞文章的编辑康敬奎说,按照现在的处理方式,投递来的文章首先用知网进行筛查,复制比低于20%才能进入编辑流程。而在当时,刊文的筛查流程为初步查重、外审专家提供意见,都通过,再由编辑部根据情况排版。如今,康敬奎已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查重操作,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看以前有没有其他人发过类似文章,是不是一稿多投,也会看看作者的学术背景。”“多数凭印象,根据平时对稿件的掌握情况”。他说,“顶多是这样。”同样是核心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学版块的负责人苏伟也给出了类似的回应。“那会儿查重系统还没出现,就干脆没有系统式的查重。”他解释,一般来说,编辑部会把投稿的文章全文在百度上搜索;之后是专家复审,依赖专家对作者和该领域的熟悉程度,有时候也看直觉,看看文章跟作者本人职称、学历和研究方向等相不相符。“我们也很困难。作者如果抄一整本书,我们很难知道。”他反复强调,“当时真的挺辛苦的。”“我国学术评估领域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不规范,首先是作者不规范,其次是学术期刊在刊发稿件时不规范。”储朝晖说。对此,储朝晖的建议是,加强校外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建设,让第三方机构来评判事实,之后,再由学校行政部门作出处罚。举步维艰的维权之路这些机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举报人,姚洪军说,在这场举报中,自己多数的时间都在等待。从2015年5月起,他就手中的材料开始举报。一年多过去了,姚洪军等来了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作出的《调查结论的告知函》。同年12月,姚洪军开始向侯怀霞任职的上海政法学院举报侯怀霞的学术不端问题。没想到,事情一拖又是一年多。“即使按照规定,处理期限也最多是90个工作日。”姚洪军说,实际上,《上海政法学院学风建设实施细则》第八条也阐明:接到举报后,学校要在30个工作日内正式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组应于60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实认定的规定。2017年6月9日,上海政法学院才给出认定结论,这份认定结论表示:“侯怀霞以上海政法学院名义发表的《我国信用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两篇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2017年7月5日,姚洪军再次对上海政法学院提出申请,要求其公开认定标准并重新作出认定。这一次,学校很快给出答复。两个星期后,姚洪军收到了结果,“再次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提起复核,重新鉴定等于重复程序和鉴定,浪费资源,校学术委员会对本次复核申请不予受理”,但并未对公开认定标准的要求作出回应。研究法律的姚洪军不能认可这样的结果,他仍然想要一个“绝对的真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国在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但美国论文的引用率更高。据AEIC学术交流中心统计,去年一年,我国高校发生15起被公开讨论的论文抄袭事件,其中不乏国内一流的名校。这也是他执着举报的原因之一。在姚洪军看来,弄清楚侯怀霞论文的模糊地带,不仅关乎个人,也关系到我国学术评价的整体标准。“在政法学院,特别是法学博士之间,所有的标准和规则,即使是潜规则,都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他说。(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其、苏伟为化名)
编者按又到六月。“论文过了吗”,成为此时的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一句问候。从“题目定了吗”到“写得怎么样了”,从“老师让改了几次”再到“查重了吗”,毕业论文,贯穿了大学生校园生活最后一年,常常念叨、时时记挂。毕业论文能否通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学业相关,更与人生相关。而与此同时,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也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日前,某大学教授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该老师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赞同取消。巧合的是,记者日前也收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直指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已很难发挥原本的价值功能,未必能真正测度出一个本科生攻读四年专业后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又该拿什么测度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得?虽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山西某高校学生梁飞坦陈,自己花费在论文上面的时间确实有限,“写论文前后时间加在一起,没超过一个月。大四上半学期准备考研,成绩出来以后还要准备复试,各种事情堆在一起,很难再有精力去专注地写一篇论文。”梁飞的感受,在一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全国学业发展联盟日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的调查显示:从论文创作时间看,有46.2%的同学认为论文准备时间很紧,65%以上的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或设计花费的时间超过1个月,38.8%的人超过2个月。“虽然大四没课了,但同学们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总之,时间都很紧。更关键的是,即便有时间,好像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梁飞说。毕业论文怎么了还有几天,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昊超也要毕业了。在他的眼中,刚开题时,自己满怀信心要把毕业论文做扎实,“但很快,事情就有了改变。毕业论文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准备简历,备考,还要学习各种面试技巧,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我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好不容易等到工作落定,开始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时,刘昊超发现,论文指导老师对于自己的论文似乎并不关心。“除了上课,老师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平时只能依靠微信和邮件交流,有些想法很难深入沟通。后来,没改几次,他就说可以了,其实我自己知道论文还是存在缺陷。学长们劝我,毕业论文写得好不好不要紧,都能毕业。”因为顺利保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时间、精力,对于湖南某高校学生孟雪来说,都不是事。但她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其实,很多同学也都遇到了原创性问题。现在,毕业论文要查重,我们只能把重复的内容一遍遍改写,直到系统查不出来为止。这种方法,在人文社科专业尤为常见。”一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并不少见。近年来,一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时间冲突,仿写拼凑、剽窃抄袭、枪手代写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学术训练课程偏少、导师把关不严、答辩走过场等现象也导致毕业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情况发生。“以毕业论文为例,问题表现为选题宽泛或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文题不一、论文架构及逻辑混乱、字数拼凑注水多、图文格式不规范、过于依赖网络文本等等,可谓逻辑性、规范性、诚信性都不强。”“本科所学内容和科研所需的素质存在错位,所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科研性不强,更倾向于模仿和经验总结。受制于思维深度和专业能力,我们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做出具有创新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科研成果。”天津某高校学生耿雪说。本科毕业论文该取消吗?毕业论文,真的是“鸡肋”吗?“尽管当下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因问题不少而引起存废之争,但它绝非‘鸡肋’。”在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万圆看来,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其质量高低是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核心标尺。对本科生而言,不仅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对个人专业和通用双维度下知识、技能的检验,其创作过程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以及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等。而且,毕业论文作为属于终结性考核,课程成绩则属于过程性考核,二者相结合既符合测量学原则、又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因此,缺一不可。”万圆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知识结构、学术思维的一次锻炼和检验,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一环,如果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将会导致本科培养质量的下滑,本硕衔接会出现学术能力断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平指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撰写研究性论文即是精英所需,也是精英所能为。但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培养行业精英之外,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重要目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科学研究能力有则更好,但具有应用岗位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因而有很多专业以毕业设计替代了毕业论文。由此来看,毕业论文该不该留,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确定,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有可替代的其他方式,则没必要一定要做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的功能无法被替代,则不应因为毕业论文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就断然取消。”“不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设计,也已经成为政策共识。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也是狠抓本科教育教学的一项举措。”万圆举例说,教育部在2018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办在探讨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毕业论文没有达到人才培养与考核预期成效而产生的焦虑。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万圆介绍:在德国,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和答辩要求。在美国,多数高校的毕业要求为修满各类课程和学分,并不需要学生提交专门的毕业论文(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专门开设的写作类课程是课程类别中的必备要素,每门写作课学生都需要提交论文,而且不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以论文为考核载体。“解决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缺陷,万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其质量。”万圆说,一方面,从理念入手,一改“宽出”态度,肯定、重视毕业论文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当然,在微观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和定位,选取合适的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另一方面,抓好技术操作,包括引导学生处理好就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指导投入,强化制度规定的实施和过程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将修读写作课程纳入学分要求等等。林成华建议,构建多元弹性的毕业考核体系和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作为毕业考核单一项目,建构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实习实践报告、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毕业考核体系。林成华建议,同时要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通过教师指导、学术训练课程、论文盲审等方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可将大学四年的课程成绩纳入,但与毕业论文各自的权重由高校及各专业自行确定。另外,学生的获奖情况、教师评语等可作为参考指标。高校可以考虑和高中一样,为每位大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动态追踪其成长过程,既可真正测量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又可为雇主提供聘用依据。”至于多元化考核,万圆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举措。(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吴昱汝)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08版),原标题《本科毕业论文是“鸡肋”吗》责编:王子墨编辑:宗小宁 孙岱
蔡文与杨会良等人的文章对比,标注下划线的地方为雷同部分。实习生 梅寒 乔永祯/制图拥有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多个头衔的蔡红英,被公开举报学术不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发现,蔡红英的两篇论文大量引用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篇幅皆在一半以上;她在博士期间发表的专著也与他人已出版的专著在部分章节上存在大量相似;同时,蔡红英的两篇文章还涉嫌一稿多投。公开履历显示,蔡红英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曾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优秀教师。她还是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值得注意的是,对蔡红英学术不端的举报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现,但截至目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未在任何公开渠道查询到该校对此进行过相关调查,也未见任何处理措施。记者联系到蔡红英本人,她拒绝回应抄袭一事并迅速挂断电话;湖北经济学院相关部门的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两篇论文引用一半以上湖北经济学院官网显示,蔡红英1995年获原中南财经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拿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12年,她又成为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在更早的时间点,她已经来到湖北经济学院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官网显示,从1984年至今,蔡红英一直在该校工作,历任基础课部副主任、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红英2007年与200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被指大量引用。她的《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一文,刊登在2007年S1期增刊的《财贸经济》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比发现,这篇文章与文末参考文献中出现的陆庆平等人的《美国、加拿大政府资产管理及启示》重合篇幅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蔡红英的这篇论文有些地方甚至“照搬”陆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陆文中7个不同地方,“拼凑”齐了蔡文“加拿大的经验”这一板块的内容。陆庆平等人的《美国、加拿大政府资产管理及启示》发表在2002年第12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上。按照蔡红英的行文顺序,她的“加拿大的经验”板块内容,分别可在陆文发表的刊物《国有资产管理》的第48页第二段、第49页第六段、第50页倒数第二段、第49页倒数第二段、第51页第三段、第49页倒数第一段、第49页第五段找到“依据”,共计约900字。在标注参考文献时,蔡红英将陆文的发表时间错写为2003年第12期。无独有偶。蔡红英在2009年12期《宏观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日、美、中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百年变迁及启示》也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其篇幅达到全文的三分之二。这些被“参考”的论文包括杨会良、梁巍发表在2006年第2期《日本问题研究》上的《日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与启示》,迈克尔·英伯2007年发表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析》,以及两篇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生闫福甜于2006年5月完成的《战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及启示》,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王微微于2006年5月发表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蔡红英的文章分为日本、美国、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以及借鉴和启示四块内容。在“日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1000余字的部分,除了“包括校舍、教师工资等”这9个字,其余内容连带表格均可在杨会良、梁巍的文章中找到与原文相差无几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篇未被蔡红英标注在参考文献中的文章也为她提供了这部分的借鉴——李祥云发表于2004年第2期《教育与经济》上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日本与美国模式》。此外,蔡文关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和“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两大板块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内容与上述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重合。蔡红英在“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板块中,甚至直接照搬了王微微硕士论文中的笔误。王微微原文中提到,“国内战争和自然灾害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紧紧依靠政府拨款很难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结合前文,可以看出此处“紧紧”应为“仅仅”,但在蔡文中,有关叙述仍然是“紧紧依靠政府拨款很难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红英该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项目《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09BJY092)、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地方财政制度创新》(T200808)、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B0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并得到国家经费资助。博士论文专著部分直接“借鉴”蔡红英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2007年3月,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以该篇论文为基础,蔡红英在学校的资助下,于2007年9月在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了同名的学术专著。这本专著也被指存在抄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对发现,蔡红英《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中的第六章第二节,即第304页至第325页内容,与参考文献中的李萍在2006年主编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的第一章第一节,即第3页至第17页内容雷同。在该章节中,蔡文与李文相似的篇幅超过三分之二。蔡文对于李文的处理主要为增减词语。如将李文中“实行‘固定比例包干’办法”后的“办法”两字删去;“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改成“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财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改成“中央要求以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她还将李文的语序、段序做了改变。蔡红英专著中第318页第二段第二句话,结合了李文中的三个短句。若将李文中的这三个短句按照“1、2、3”排序,蔡文则是将其变为“1、3、2”的顺序,并排列组合,用分号分隔成一整个长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专著的前言中,蔡红英提到,“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是在导师许建国教授的严格指导下完成的。许老师不仅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还使我懂得了何为学高为师,何为德高为范,何为治学严谨,何为诲人不倦……唯有在未来的岁月中,铭记老师的治学理念,传承老师的学术精神,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蔡红英的这本专著获得了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查询发现,蔡红英的博士生导师许建国系原中南财经大学财政专业毕业,是财政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原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湖北经济学院院长等职务。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此外,蔡红英的两篇文章还存在一稿多投的问题。她于1999年6月发表在《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的论文《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时隔一个月后再次发表在了《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对发现,前后两篇文章除了改动个别标点符号以及连接词:如“地”“又”“是”,将前文中“地市”改为“地方”,“‘图’钱”改为“‘圈’钱”等,其余文字完全一致。上述提及涉嫌抄袭的《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同样也存在一稿多投。这篇文章在2007年S1期增刊的《财贸经济》上发表后,又刊登在2008年第2期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统计发现,蔡红英2007年的论文正文内容约5200字,2008年的正文内容约4300字。相较于2007年的论文,2008年的论文新添了约1100字,删减了约2100字。两篇论文的重合内容约为3100字。2008年再次发表的论文,注释中标明“本文的研究得到财政部‘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机制研究’课题的经费资助”。该文并未标注参考文献。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了蔡红英本人,当记者问及论文被指抄袭的相关问题后,电话被挂断。记者再次拨打湖北经济学院科研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学位论文监督等相关部门的电话,一直未接通。湖北经济学院2009年8月31日公布的《湖北经济学院学术规范管理规定》,其中第三条指明,从事学术活动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等等。按照这份规定,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处理方式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暂停学术活动、直至取消申请科研项目、学术奖励、学位授予、职称评审资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行政处分等。这份规定还注明了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处理程序: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评判机构;学校监察处受理有关违规行为的举报,并与科研处、人事处、当事人所在部门联合开展调查;最后,学校监察处须将调查结果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判,如果对违规性质和程度存有异议,由校学术委员会决定是否聘请有关专家对举报内容作进一步鉴定,最后提出处理建议报学校研究决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红英目前还担任着湖北经济学院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26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公告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展示近年来山东省法学法律研究丰硕成果,激励更多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脱颖而出,近日,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省法学会组织开展第26次全省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经由山东政法智库、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匿名严格公正评选、认真研究,共评选出获奖优秀成果77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8项。现将拟获奖的名单予以公示。一、一等奖(15项)1.论宪法与国际法的互动作者单位:王德志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中国法学》2019年第1期2.广义抑或狭义:身份犯中身份概念的再界定——以身份的本质为中心作者单位:周啸天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人大法律评论》2017年卷第3辑3.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及其完善作者单位:孙光宁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4.论司法过程中的案件事实论证作者单位:武飞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家》2019年第6期5.《合同法》第167条(分期付款买卖)评注作者单位:郝丽燕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家》2019年第5期6.终身监禁之立法解读、法律性质及溯及力作者单位:吴玉萍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2017年第10期7.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作者单位:苗红培 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发表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8.构成要件保护目的与过失犯结果不法的规范限缩作者单位:李波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家》2017年第5期9.公司法民事责任的解释方法——以公司股东、内部法律责任分析为视角作者单位:杨志壮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律科学》2019年第6期10.中国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演进趋势与改革走向——基于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的研究作者单位:管金平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11.从私法范畴到政策维度——当代物权变动制度的哲学反思作者单位:刘经靖 烟台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12.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作者单位:李克杰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13.日本宗教法人制度作者单位:黄晓林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4.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研究作者单位:徐丽枝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15.比较法视角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作者单位:王维芳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结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9年10月结项二、二等奖(24项)1.警察即时强制权的规范化行使——以公民权利保护为线索作者单位:刘军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东方法学》2019年第6期2.医疗损害责任因果关系虚无陷阱及其化解——兼评法释〔2017〕20号第12条作者单位:满洪杰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2018年第7期3.犯罪学视角下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处理作者单位:侯艳芳(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论坛》2019年第5期4.法律漏洞补充行为的失范与规制作者单位:曹磊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论坛》2019年第4期5.立法解释的学理解构与制度重建——以刑法为视角作者单位:马凤春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发表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6.专断医疗行为的刑法规制作者单位:张爱艳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陈 灿 山东郓城法院法官助理发表期刊:《刑法论丛》2019年第1卷7.污染环境罪异质性的法教义学分析作者单位:安 然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8.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构建作者单位:王占启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杂志》2019年第9期9.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内涵与表达思路作者单位:管洪彦(第一作者)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发表期刊:《江汉论坛》(CSSCI)2017年第4期10.人工智能风险规制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单位:郭传凯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论坛》2019年第6期11.论法律解释的目标作者单位:解永照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发表期刊:《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12.我国绝对确定法定刑立法模式的历史考证及其现代意蕴作者单位:黄春燕《政法论丛》编辑部发表期刊:《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13.更换二维码取财行为的刑法评价作者单位:孙 杰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发表期刊:《政法论丛》2018年第2期14.继承人有无不明时的继承法完善作者单位:于 晓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发表期刊:《政法论丛》2017年第6期15.自动驾驶汽车风险的立法规制研究作者单位:侯郭垒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论坛》2018年第5期16.论作为新兴权利的代际权利—从人类基因编辑事件切入作者单位:钱继磊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发表期刊:《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5期17.检察机关检察权制度研究作者单位:李 震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马建华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8.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实证研究—以S省H市两级法院为例作者单位:王 玮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19.英国普通法权利保护研究作者单位:刘吉涛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20.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限制及其正当性作者单位:罗亚海 临沂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21.明代监察御史巡按职责研究作者单位:陶道强 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22.乡村振兴战略法律问题研究作者单位:王淑华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结项课题:山东省法学会2018年度“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十大课题”2019年7月结项23.国有企业类型化改革与监管的法律体系重构作者单位:封延会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12月结项 24.法治中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法治能力建设研究作者单位:韩 慧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9月结项三、三等奖(38项)1.法律漏洞的特征与填补路径作者单位:李秀芬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2.“立法”和“行政”概念的宪法解释作者单位:门中敬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政法论坛》2019年第5期3.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治的困境与对策作者单位:范冠峰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发表期刊:《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4.合宪性审查与法律规范审查体系的裂隙与衔接作者单位:张栋祥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5.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Public-interest Litigants in China: Evolution, Obstacles and Solutions(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演进、困境及应对)作者单位:翟甜甜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张晏瑲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SSCI一区,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年第3期6.两汉经律融合视域下“比”的法律意义作者单位:林 丛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7.论澳大利亚家庭法审查中的儿童程序参与作者单位:齐凯悦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民商法论丛》2019年第2期8.论新时代公安组织文化的再塑造作者单位:石 嵩(第一作者)青岛市市南区委政法委发表期刊:《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9.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法律制度的完善作者单位:姜爱丽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10.终止追究并不等同免予追究作者单位:祖丙山 平原县人民检察院发表期刊:《检察日报》2019年5月26日第三版11.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业探析作者单位:冷 帅(第一作者)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发表期刊:《中国律师》2017年第5期、第6期12.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的替代性解决方法研究作者单位:刘万啸 山东政法学院经贸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杂志》2017年第10期13.法教义学视角下的交通法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举措作者单位:张志文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发表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14.论“三权分置”下农村承包地上的权利体系配置作者单位:肖立梅 山东政法学院研究生处发表期刊:《法学杂志》2019年第4期15.法国破产重整方案中的债转股问题研究(译文)作者单位:种 林(第一作者)山东政法学院经贸法学院发表期刊:《政法论丛》2019年第1期1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基于 s 省试点实践调查作者单位:伊庆山 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发表期刊:《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17.中国近代遗产税立法及司法实践研究作者单位:郑显文 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王 蕾(第二作者) 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发表期刊:《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18.主权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作者单位:张亚丽(第一作者)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19.专利权的所有权构造方式及其功能作者单位:郭雪军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发表期刊:《电子知识产权》2018年第10期20.亲属法价值取向中的人性根基作者单位:李 伟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杂志》2017年第9期21.广播组织权客体研究作者单位:崔立红(第一作者)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论坛》2019年第3期22.“认罪认罚从宽”内涵再辨析作者单位:赵 恒 山东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评论》2019年第4期23.行政救济考核指标如何设计—以地权保护为例的分析作者单位:章彦英(第一作者)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4期 24.经济刑法机能的重塑:从管制主义迈向自治主义作者单位:张小宁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表期刊:《法学评论》2019年第1期25.Growth and Innovation of Land Trust System in China(中国土地信托制度的成长路径与创新实践)作者单位:于朝印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2019年第4期26.乡村法治社会建设研究的四重哲学维度作者单位:张 强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7日27.当代新法家研究及其主要价值作者单位:赵玉增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4期28.二审民事案件适用独任制审理的理性逻辑与进路探索作者单位:荣明潇 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表期刊:《法律适用》2017年第9期29.论正犯与共犯区分之中国选择作者单位:马 聪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发表期刊:《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30.涉外足球劳动合同争议中的国际私法问题的特殊性作者单位:董金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法学系发表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31.法律硕士人才培养中的六大关系研究作者单位:窦衍瑞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32.个人金融信息管理: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作者单位:朱宝丽(第一作者)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33.预防犯罪与矫正罪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单位:王立军(主编)山东省监狱学会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34.山东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作者单位:杨 永 菏泽学院政法学院出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35.要素式审判权运行机制研究作者单位:胡发胜(主编)莒南县人民法院出版单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36.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研究作者单位:李会勋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37.多维视角下的诉权保障研究作者单位:王岩云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38.美国私人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作者单位:周 煜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出版单位:法律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对上述名单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间内向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反映(信函以当地邮戳时间为准)。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电话和信函应告知真实姓名、地址。对线索不清的匿名电话和匿名信函,公示期间不予受理。公示期限至3月10日。受理单位:山东省法学会研究部受理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00-5:00受理电话:0531-82923349通讯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5743号邮政编码:250014来源:中共山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山东省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