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则招聘启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消息,保卫处的治安管理岗招聘条件要求“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看到这里,不少网友表示惊住了,留言称“不好好读书连保安都不能当”,“没想到交大招保安都要硕士研究生了”。然而,也有网友对硕士学历的要求表示不足为奇,“看清楚,这招的是管理岗”。针对争议,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人员也进行回应称,可能部分网友对该岗位有所误解,该岗位招的是治安管理岗,是学校行政机关管理人员,并非保安员,岗位职责在网站上写得很清楚。的确,一个岗位名称,或许难以涵盖一个岗位的全部职责,人们往往轻易就对一个行业或者职位“想当然”地下判断,进而得出“大材小用”的结论。比如,简单地将电竞行业视为网吧里打游戏的,将家政行业视为搞卫生当保姆的,进而每当有高校毕业生做电竞选手、月嫂、外卖员、环卫工时,就引发一阵对“学历贬值”的热议。殊不知,当年那位引发舆论哗然的北大才子,在选择卖猪肉多年后向母校捐款9亿元,也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评价一些职业或岗位的价值时,传统眼光中的学历,显然并不是一把十分合适的标尺。而另一方面,也有人会质疑这样的岗位是否“招聘门槛过高”了?事实上,对人才学历的高要求已经成为很多职业的趋势。就拿高校“治安管理岗”来说,早在2016年,浙江大学招聘安全保卫人员时就已经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硕士及以上学历,英语要求大学六级不低于425分。2015年,四川大学保卫处招聘工作人员,甚至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而之所以对应聘者有高学历的要求,一则很多领域和行业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向着更加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就拿保卫工作来说,校园面临的新形势更复杂,应用的新设备更多样,在当前的疫情防控阶段,运用数字化手段严把校园安全关,对进出校园的学生、来访者、快递员、留学生等不同群体做好管理工作,的确需要相对全面的职业素质,而学历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维度,去衡量应聘者在该领域的专业实力和综合水平。二则,放在社会大环境下看,拥有高学历者不在少数,尤其是一线城市人才高度密集,岗位竞争尤其激烈,一个启事就可能招来雪花般的求职简历,人事部门要经过一番爬罗剔抉才能确定人选。在就业市场整体学历提升的背景下,各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也就在情理之中,更何况是本就在与人才打交道的学府里呢?高校录用名校研究生做行政工作,中学录用名校硕博士做教师,也都是愈发常见的社会现象。尽管有种种铺垫,但当人们看到“招聘治安管理要求硕士学历”的类似新闻时,仍然会感到心头一震,这缘于人们对一些岗位的旧印象与其对学历的新要求之间形成了反差,而这个反差并不符合人们的心理期望。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到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不问出处”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逆袭”的机会总能点燃生活的希望。而“低就”的故事,则在无形之中给世人注解“人生不易”平添了一份佐证——这年头,不好好读书,连个“保安”都做不成,“我真是太南了”。但其实,不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抑或“英雄不问出处”的前提,都得是有真才实学,有汗水浇灌。远有国学大师陈寅恪,仅凭一张高中文凭就成为清华教授,这背后却是游学欧美13载从西方带回绵延不绝的东方学问;近有92年姑娘刘琬璐,27岁成为浙江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背后却是发表顶级期刊论文20余篇的废寝忘食。因而,再看到这样让人略感“刺痛”或者“惊诧”的招聘启事,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它至少在提醒你:再不努力,就真没机会了。(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将重点投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其中专升本预计同比增加32.2万人,将投向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主要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专升本扩招对于广大2020备考生来说是绝对的福音,那么作为即将扩大招生规模的专业,也一定有其特别之处。专升本扩招专业一: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专业是适应我国复杂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所设置的专业,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将进入公共安全研究领域,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从疫情可以看出我们的应急体系还存在问题,应急人才也比较紧缺。就专业本身而言,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公布2019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武汉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这是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转型之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该专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响应党中央对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布局,服务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应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将为培养实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急缺人才提供保障。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安全法律等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掌握风险管理、预案编制、演习设计、预测与预警、安全评价等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全面的协调能力和缜密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城市社区、职业安全健康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管理监察与管理、公共安全研究与管理、安全评价与咨询、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业前景: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应急决策等众多工作急需安全工程(应急管理方向)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大多到中石化、中石油、电厂、设计院等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政府应急管理等部门从事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监察、设计、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工作;约3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名牌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优秀学生可以免试推荐攻读校内外研究生。二: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2003年“非典”时市场人才流失严重,个别地方甚至变成了空壳,人才匮乏。如今这一块,不少学生都还是专科段,眼下应急之策,也就是扩大专升本规模,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专业介绍:本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主要就业去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如卫生部、卫生局等)、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就业前景:相比来说要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就业面广一些。而且就业后接触的行业领域要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丰富一些。总之,预防医学的学生在不同的学历阶段,就业面是不一样的。前景一:可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出版社,杂志社,从事医学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前景二:可以到高校,从事助教工作。前景三:可以到临床科研工作(流行病、地方病研究所),或者从事卫生防疫、卫生宣传普及,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研究等相关工作,非医领域可从事环境保护与监测、海关疫检等也是非常不错的。该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一共有三门,分别是解剖、生理和预防医学。前两项解剖和生理为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预防医学是专业课。三: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是指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俗称电商专业。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一直很火,这次被教育部点名想必以后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会更多。专业介绍:电子商务从英文的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的实质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及管理信息系统。再具体一点,它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说得通俗一点,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例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就业方向:本专业有六个专业方向: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网络营销方向、网络产品规划方向、企业信息化、个人网络创业及银行卡的研发,seo优化和网店运营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要求的课程也是不一样的,一些院校注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一些院校会把课程重点放在商务模式上面,这些主要体现在这个专业所在的院系,有的在管理学院,有的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的会在软件学院,商学院。在这样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长也会有一定的区别。目前,社会上将电子商务人才大体上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加速颠覆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的商业领域,另一方面又在倒逼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来说,这是一个由信息技术创造出来的难得的战略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则是适应这类企业的需要,要求具有互联网的思维,精通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能策划运营电子商务项目,懂得信息化经济体的管理规律。第二类是技术性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适应企业在信息化过程,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及企业信息化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再改造的要求。要求他们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应用,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根据商务需求,以最有效、最可靠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第三类是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这是对人才要求最高的需求类型。主要是服从于经济实体的电子商务决策。要求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以上的两种人才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企业家的特质,通晓电子商务全局,熟知行业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和特点,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趋势。第四类是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2014年11月21日,李克强考察义乌刘村,指出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发动机”。个体户、小微企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亟需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四:养老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相似的专业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需求量将直线上升,养老服务是基于老年化来临而言的,将来一定会强化。专业介绍:公共服务类下设的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熟悉国家养老产业政策法规,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健康护理、健康促进、机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成为一名懂得老年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者。就业前景:择业方向主要是养老机构,即各类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单位,包括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集中养老服务机构等;老龄产业相关机构,包括老年产品生产机构、老年产品销售机构、老年服务相关机构等。总的来说,被扩招的这些专业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或者未来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行业,通过上面对扩招原因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国家对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关注程度。还没有选定专业的备考生可以参考这几个专业。不管怎么说,扩招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希望大家可以抓住这次扩招的机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继续努力!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则招聘启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消息,保卫处的治安管理岗招聘条件要求“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看到这里,不少网友表示惊住了,留言称“不好好读书连保安都不能当”,“没想到交大招保安都要硕士研究生了”。然而,也有网友对硕士学历的要求表示不足为奇,“看清楚,这招的是管理岗”。那么就要说一下什么是管理岗,管理岗是学校行政机关管理人员,并非保安员!一个岗位名称,或许难以涵盖一个岗位的全部职责,人们往往轻易就对一个行业或者职位“想当然”地下判断,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切入,以偏概全,进而得出“大材小用”的结论。就像2015年的四川大学好像当时也是哗然一片吧,但是反过来沉思当下,社会进步的同时,本科学历遍地都是,优中择优确实是应该的长久之计。本科学历占比5%其实,我国的本科学历占比只有5%,但是这数据是全体中国人,也就是说中年人,老人,和没到18岁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时自然不会到去问一个10岁小孩读大学没,而中国,中老年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读大学的很少,比例自然就下来了。 再有就是大学扩招,年轻一代人读大学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与你的同龄人竞争自然感觉本科不如人。现在渠道多了统招,自考,留学,大专,成教,运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证书也都叫大学生。所以硕博学历以上,好像也无可厚非!一线城市人才高度密集,岗位竞争尤其激烈,一个启事就可能招来雪花般的求职简历,人事部门要经过一番爬罗剔抉才能确定人选。在就业市场整体学历提升的背景下,各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也就在情理之中,更何况是本就在与人才打交道的学府。社会形势,高学历意味着什么?高学历意味着什么?很多领域和行业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向着更加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高学历就意味着专业!以保卫工作为例,校园的新形势更复杂,应用的新设备更多样,尤其在当前的疫情防控阶段,运用数字化手段严把校园安全关,对进出校园的学生、来访者、快递员、留学生等不同群体做好管理工作,的确需要相对全面的职业素质,而高学历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维度,去衡量应聘者在该领域的专业实力和综合水平。因为你能证明自己能力的首件事,就是你的学历,当今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很少有人会在你的谈吐中,确定你的能力大小,学历就是你的检验报告,不管你在获得学历的路上有什么样的经历,至少它存在就说明你努力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吐槽的同时,你我应该思考什么?有网友说,不好好学习连一个安保都做不了了?实话实说,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一条捷径。你没有一个好背景,只能靠自己的时候,你是很迷茫的,这条捷径就是给你一个思考的时间,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马云不也才是专科吗?但是马云付出的努力你看到了吗?我们只也是看马云自娱自乐不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抑或“英雄不问出处”的前提,都得是有真才实学,有汗水浇灌。其实这样的招聘通告,对于你我而言只是一乐,但至少在提醒你:再不努力,就真没机会了!
每经编辑:步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20年春季保卫处治安管理岗” 的招聘信息引发舆论关注。招聘中说明,岗位职责包括:1、负责联系校内后勤各部门、商服网点、基建工地安全工作负责人;2、负责校内后勤各部门、商服网点、基建工地的治安信息收集工作;3、负责外来人口管理及信息登记工作;4、协助公安机关处理校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5、协助闵行区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闵行校区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并收集相关信息;6、做好学生治保队的管理工作,并开展对学生治保队的培训;7、完成处领导和科长交办的其它工作。该岗位仅招聘1人,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且具有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有网友质疑,保安岗是否真的需要硕士学历?对此,上海交大人力资源负责人回应中新网:该岗位系招聘保卫处的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学校后勤治安信息收集等相关工作,并非是招聘一名学校保安。(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中新网、公开消息)每日经济新闻
2021在职备考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NPA)山东省院校分析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一定比例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就业。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MPA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山东省开设公共管理硕士的院校不多,就让必尚考研为大家分析以下五所院校吧!1、济南大学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MPA非全日制(双证)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为两门:外国语(满分为100分)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均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培养方向:①政府管理;②社会保障管理;③公共安全管理。济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是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省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全省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引全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83人。创建于1938年10月,是全国建立较早地省级党校之一。前身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党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PA的学费总计36000元。3、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Qufu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曲阜师大,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拥有曲阜和日照两个校区,是198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重点建设的六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MPA的学制为2年,学费为36000元。MPA在职研究生专业方向:公共政策与城市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公共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社会保障与管理、财政与税收管理、国际贸易与金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物流与电子政务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4、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是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考试科目: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培养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面授为主、自学为辅,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5、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简称中国海大、海大,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MPA学生采取每月隔周周末集中上课方式,上课地点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6年。复试考试科目为①F2101公共管理学②F2102思想政治理论。面试侧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团结协作精神;录取总成绩=(初试成绩÷3)×50%+复试成绩×50%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则招聘启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消息,保卫处的治安管理岗招聘条件要求“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看到这里,不少网友表示惊住了。然而,也有网友对硕士学历的要求表示不足为奇,“看清楚,这招的是管理岗”。针对争议,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人员也进行回应称,可能部分网友对该岗位有所误解,该岗位招的是治安管理岗,是学校行政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在网站上写得很清楚。的确,一个岗位名称,或许难以涵盖一个岗位的全部职责,人们往往轻易就对一个行业或者职位“想当然”地下判断,进而得出“大材小用”的结论。就拿高校“治安管理岗”来说,2015年,四川大学保卫处招聘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而之所以对应聘者有高学历的要求,一则很多领域和行业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向着更加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就拿保卫工作来说,校园面临的新形势更复杂,应用的新设备更多样,在当前的疫情防控阶段,运用数字化手段严把校园安全关,对进出校园的学生、来访者、快递员、留学生等不同群体做好管理工作,的确需要相对全面的职业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一个维度,去衡量应聘者在该领域的专业实力和综合水平。尽管有种种铺垫,但当人们看到“招聘治安管理要求硕士学历”的类似新闻时,仍然会感到心头一震,这缘于人们对一些岗位的旧印象与其对学历的新要求之间形成了反差。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到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不问出处”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逆袭”的机会总能点燃生活的希望。而“低就”的故事,则在无形之中给世人注解“人生不易”平添了一份佐证。其实,不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抑或“英雄不问出处”的前提,都得是有真才实学,有汗水浇灌。因而,再看到这样让人“惊诧”的招聘启事,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它至少在提醒你:努力。第四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征集开始啦!共青团中央微信平台“疫情谣言粉碎机”上线了!编 辑 | 蒋佳林(辽宁大学团委)校 审 | 吴 笛值班编委 | 吴德祖
【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文:“中国15所警校在法治进程中,经过调整、升级,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那么,选择谁更合适呢”。值此文发布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教育部团队,诚挚欢迎同学们点击上方“关注”,触控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把握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探析4大警校的优势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顶尖专业高校。通常而言,公安技术类专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反映一所警校的发展实力,而在新一轮的“公安技术类学科评估”中国,共有19所高校,其中专业类警校有15所,居于前列的高校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期教育品文着重聚焦于中字头的警校,附加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看一看这些警校的综合发展实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公安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公安行业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开展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第一个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唯一的一个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国公大也是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完备、目前唯一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公安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交通部北京交通人民警察学校,组建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中国公大有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等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警务、法律、安全工程、公共管理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有13个专业、22个专业方向,全部为公安类专业(方向),涵盖公安主要业务领域。另外,中国公大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国警察和执法人员留学生,选派学生赴韩国、加拿大、德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司法、警察院校学习或短期访学研修,为7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警察执法人员、纪律部队等举办各类研修班190多期。近年来,每年举办一届“国际警务论坛”,有力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原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在2018年9月6日,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该校地处河北廊坊,临近北京、天津,地位位置优势明显。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隶属于国家公安部,为正军级单位,是中国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的现役本科院校,依托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成立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承担着维和警察、维和警察防暴队、常备维和警队培训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设有15个部系,设9个本科专业,6个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其硕士学位授权点具体包括: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安学、公安技术、军队指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先后有60余人担任任务区总部副总警监、行政人事主管和地区警察局长等中高级职务,7人担任联合国总部中高级职位官员,5人被聘请为联合国教官。经维和培训部培训的人员被派往国际刑警组织、国际禁毒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驻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20多个使(领)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司法部直属的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警察院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校园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作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高学府和刑事司法领军院校,是司法行政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和高级警官培训基地、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创新基地,被誉为我国“司法警官的摇篮”。在人民培养体系方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设有监狱学学院、法学院、矫正教育系、信息管理系、警察管理系、基础课教研部、马列教研部、警察体育教研部、继续教育部、培训部、研究生教育部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以及司法行政科学研究所、律师工作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和19个党政机构。学校图书馆藏书84.7万册,建有全国唯一的监狱戒毒文献信息中心、律师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司法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矫正技术实验室和戒毒康复技术实验室、司法信息安全实验室等16个现代化实验室,在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了40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地处辽宁沈阳,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是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该校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7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警界清华”、“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设有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技术侦查等1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3个。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分析化学、法医学2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对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知名警校的发展实力、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特色、就业前景,同学们有哪些补充看法呢?欢迎大家一同交流、讨论、学习。【本期“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文主编/林瑜伽老师】
校友会最新公布的2020中国特色大学排名中,公安警察类院校位居榜首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位居第二名到第十名的分别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江苏警官学院、云南警官学院、吉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福建警察学院和四川警察学院。公安警察类最好的十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位于北京市,是公安行业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开展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第一个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唯一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也是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完备、目前唯一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公安院校。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公安学、公安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安全防范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公安管理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位于辽宁沈阳,是公安部直属的本科高等院校。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被誉为“警界清华”“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信息安全。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位于河北廊坊,是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型警务人才、生成新质警力、培训高等警官的公安高等院校,是开展公安学历教育、公安创新力建设和推进公安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国际执法交流与合作、外籍警察培训、留学生培养的战略高地,是联合国维和警察亚洲区域性培训中心,被誉为“忠诚卫士的摇篮”。公安专业包括:出入境管理、移民管理、边防管理、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政治工作、公安情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数据警务技术、涉外警务。消防专业包括:消防工程、火灾勘查、电子信息工程、消防指挥、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核生化消防。广东警官学院广东警官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公安本科院校,是广东省公安机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公安民警培训基地、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外警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学科: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犯罪侦查。省级特色专业:经济犯罪侦查、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江苏警官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江苏省公安政法类本科院校,是中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秉持“无私奉献”校训和“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校风,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江苏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法学、公安技术学科、诉讼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部重点建设专业:治安学。云南警官学院云南警官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云南省教育厅与云南省公安厅共建、以公安厅管理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致力于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并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级特色专业:禁毒学。省级特色专业:禁毒学、治安学。省级重点学科:公安技术。吉林警察学院吉林警察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公安本科院校,历经吉林省政法干部学校、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和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侦查。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侦查,治安管理,刑事技术。吉林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交通管理,法律事务。湖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位于湖南长沙,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公安厅主管、湖南省教育厅指导的全省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10年升为本科。省级重点专业:侦查学、治安学、民商法学。省级特色专业:治安学、民商法学。福建警察学院福建警察学院位于福建福州,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公安、司法警察为主的全日制警察本科院校。实行省公安厅和省教育厅双重领导,以福建省公安厅为主的管理体制。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公安学、公安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刑事科学技术。省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四川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位于四川泸州,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公安厅与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公安厅与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导论,管理类专业备考知识点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一、公共管理学概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从公共管理的内涵人手进行阐释,才能从理论形态上、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上和学科意义上准确地理解公共管理。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The 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1993年由波齐曼(Barry Bozeman)整理编辑出版了大会研究成果《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Public Management:The State of the Art)论文集。1993年美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由唐纳德凯特尔(Donald F.Kettl),和布里顿米尔沃德(HBrinton Milward)整理,编辑出版了大会研究成果《公共管理的现状》(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论文集。这两本论文集对公共管理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波齐曼在《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一书中,通过总结所收录的各篇论文的观点,指出学者们关于公共管理所达成的共识包括:第一,关心规范研究和规范理论;第二,焦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组织的明确特征尤其是政治影响上;第三,问题焦点甚于过程焦点;第四,强调组织脉络背景和经验知识;第五,关注战略和多元组织问题。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Jeffrey D.Strassman)1990年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在谈到该书为什么使用“公共管理”而非“公共行政”概念时,他们说原因在于公共管理涉及以往公共行政所无法包含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战略问题,即关于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它们更广泛的使命和目标问题;二是公共管理不仅在政府机构的背景上出现,而且也在其他公共机构的背景上出现,而公共行政总是与官僚机构相联系。他们还认为,公共管理注重组织的外部管理,而公共行政着眼于内部管理。唐纳德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是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公共行政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的研究成果,将公共管理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排斥公共行政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和政策执行研究这两种传统。这从主要的公共管理学者很少是公共行政学家或政治学家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说明。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各种学科背景,倾向于推进原有的知识背景而产生新的见识。他们把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研究抛在一边,因为他们认为前者对政策和管理没有多大指导意义,而后者则给人们描绘出一幅政策及项目很少起作用的灰暗、令人失望的图画。其实,公共管理更多的是从商学院的战略研究中成长起来的。第二,是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研究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或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政策执行研究的发起者普雷斯曼(Jeffrey L.Pressman)和韦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在《执行》一书中说:联邦的项目起作用是令人惊奇的事;林恩(Laurence E. L ynn)在《管理公共事务))中则说:“政策执行者对于政府绩效的获得是关键的。第三,以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部门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在公共管理者看来,公共管理是要给公共管理者坚定的支持以便使他们取得结果,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公共行政学主要的任务寻找行政原则一这些原则很少对实践者有指导作用;政策执行研究则似乎认为执行难以有结果。第四,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公共管理者认为,难以做出预测和发展出模式,但可以靠观察来了解什么东西能起作用,什么东西不起作用,并从观察中提出管理者所能运用的命题,最终的目标是确定规范,以指导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第五,为管理研究取得与政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努力:在公共政策学院中,政策分析已取得支配地位。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学往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因为政策被当作更重要的问题;公共管理在政策分析中是次要角色。但是,成功的政策创新表明,它们很少是由政策分析的综合研究所产生的。相反,由于管理者最了解情况,管理实际更为重要。因此,公共管理者自觉地为管理能够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同等的地位而努力。费利耶(Ewan Fer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一书中列举了新公共管理必须研究的四个重要的且具有争论的主题:第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别和相似性;第二,组织变迁;第三,正在变化着的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与关系;第四,公共服务组织的战略顶层。从国外学者关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公共管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范式,它是公共行政 (public:administration)中重视分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它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因此,公共管理学的概念是: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二)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公共”是公共行政学最基本的范畴,管理主体、管理的目的与性质、管理所肩负与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与义务以及活动都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公共”。由此构成的概念体系和管理理念组成了公共行政学思想体系。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以来,不管出现了多少理论流派,都是围绕“公共”这个核心展开的。公共行政实践所进行的各种改革,也都是围绕公共组织机构的设置,公共组织职能及其行为方式,公共利益的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保证,以及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与市场、与社会之问管理体制的重新架构,体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能力提升等方方面面进行的。因此,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到公共行政实践,“公共”始终都是公共行政学各类问题的核心。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公共性”理所当然地也是公共管理的基本范畴,以“公共”为核心,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publi affairs)、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s)、公共部门 (public sector)、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和management(管理)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以至于人们经常将这两个词互换地加以使用,例如“business administration”(商业管理)、“administrative behavior”(管理行为)。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有明显差异的。公共行政的概念必须回答和解决由谁来进行公共行政、什么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内容与范围以及如何行政这三个问题,即公共行政的主体问题、公共行政的内容与范围问题以及公共行政的行为方式问题。在学术界,关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认为公共管理在实践上,就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改革;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就是为改革提供支持的理论与观点,主要包括管理主义、新泰勒主义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第二,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替代品,将公共管理看作一种不同于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即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第三,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属概念,公共管理范围更为广泛、公共行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研究来分析,主流的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结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等方面的总的看法。奥特(J.S Ott)、海德(Albert C Hyde)和沙夫里茨(Jay M Shamtz)1991年主编的《公共管理精华读物》中明确指出:“公共管理是更广泛的公共行政领域的一个主要部分……公共管理的焦点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公共行政和作为这种职业实 践者的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 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这些工具的能力包括职位分类、招募和选择程序、 影响管理、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长期或战略计划、项目和组织评估、反 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项目 管理和组织重构等等。”因此,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中一个涉及技术和方法 的子领域,关注的是效率、责任制、目标的获取以及大量的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 问题。罗森布鲁姆(D.H.Rosenhloom)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 途径》中认为,公共行政是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的应用和为全社会或社 会的一部分履行规制和服务职能而执行立法的和司法的政府法令的过程。这是 一种相当广泛的含义,涵盖了所有的公共部门及其管理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 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公共管理理论吸取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从“理性人”的假设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与交易成本分析理论中获得政府公共部门应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依据;从成本一效益分析中获得确定政府绩效目标,测量与评估政府绩效的依据;从私营管理中吸取管理的具体方法,提出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也应引进市场与竞争机制,采取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承诺制、决策与执行分开等方法。无疑地,公共管理学的出现给公共行政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公共行政获得了 实现其目标的新手段,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的自我发展。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认识公共产品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因为一方面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更多的是互补,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是逐步过渡的,即有一个可以称为准公共事务的中间地带;另一方面公共事 务通常是以一定的产品的形式来表现和实现的。因此,公共管理活动离不开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需探究采取什么样的提供方式会更加有效。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和目标。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把公共产品界定为“任何由集体或社会集团决定,为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萨缪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认为,与来自于纯粹的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于公共产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种产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 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 共产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有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被有效率地提供出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世界银行发布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认为,公共产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产品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产品相对应是的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公共产品的上述特征以及其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虽提供却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而私人物品的效用边界清楚,市场是提供此类产品的最佳方式。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按照公共产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将公共产品区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严格满足和完全具备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等。只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都是准公共产品。按照是否具有形状,将公共产品区分为有形的公共产品和无形的公共产品。有形的公共产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按照受益范围,将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全国范围内居民都受益并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外交、全国性立法、国家行政事务管理等。地方性公共产品是指一定地区或社区居民受益、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性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地方性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政策等。一般来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大多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地方性公共产品则以准公共产品为主,有些实际上已属于俱乐部产品。关于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式,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在福利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它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以及科斯等人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德姆塞茨和戈尔丁从技术的角度讨论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即如果存在排他性技术,则私人可以很好地供给某些公共产品。例如,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入口处可以设置收费站,因此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私人投资、私人收费的方式来兴建。在认识公共产品时必须注意:第一,由于私有制国家也有公共产品,公有制国家也有私人物品,因此,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第二,在不同社会中,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产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例如,森林、土地、矿产资源等在私有制国家完全可以成为私人物品,公共性并不确定,而在公有制国家则成为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这点往往是通过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部门的重点不是直接提供公共产品,而是如何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营造环境。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公共政策以调节公共利益为目的,具有公共管理的性质,而且公共政策需要通过公共管理系统才能得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公共管理过程中,高级管理层常常要制定有关公共政策,而直接运用公共政策来管理公共事务是中、低层公共管理的常见方式。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但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就其政策的属性及其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内涵而言,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历史现象;就学科而言,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专门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它们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因此,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就二者的区别而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就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结果的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过程,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过程。因此,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有着某些相通或相同的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是公共性,其目标是提高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什么是这一社会的公共性,如何提高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以什么标准去评估公共管理的绩效,则必须依赖公共政策。可以说,公共政策使公共管理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公共管理必然也必须在相关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公共管理就会失去管理活动的目标,也失去中心,其公共性也就会在特定的社会中变成抽象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不仅如此,由于公共政策有法律、政令等各种表现形式,因而它还是公共管理机构及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即从目标确立到具体的实施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制约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使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把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去从事公共管理活动,即公共管理人员必须依法进行管理。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公共政策虽然总体上属于观念领域,其自身并不实施管理行为,但是,由于在根本上,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离不开公共政策,进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而使社会生活秩序化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宏观的调节和导引,因此,实际上公共政策具有其特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比较公共管理而言,公共政策是从宏观角度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生活的,公共管理则更加偏重依据一定时期的有关法律和大政方针来具体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现公共政策。所以,从对社会生活的调节和控制来说,公共政策具有宏观公共管理职能。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它具有宏观公共管理职能,但这种管理职能就公共政策本身来说,其功能的发挥还只是表现为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这种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才能变为现实。公共政策的现实化过程一般都必须依赖于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行为,表现为公共管理过程,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实现的基本途径。公共管理实现公共政策通常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公共管理活动就是直接针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和贯彻而设计和进行的,这一部分公共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要把有关公共政策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管理部门虽然不直接针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来设置和运行,但在其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作为行为准则与指导思想必须融人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中,其最终结果也就体现或实现了公共政策。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基本上是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在内的国家公共部门,制定和贯彻公共政策是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就公共管理来说,其主体系统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而其中的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政府,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在内的政府。因此,高层次的政府如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乃至市级政府,制定有关公共政策的行为就是公共管理的行为,其制定有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所以,一般在政府这一层面上,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合二为一的。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经验、方法和理论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来说,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都必须履行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和控制等在内的一般的管理职能。但由于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同、管理对象及内容的不同、管理行为的依据不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差异。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类管理活动。其区别主要表现在:(1)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的事务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因此,与工商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了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顾客导向是基于委托一代理而形成的,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民主、宪政理念;工商企业管理的服务导向、顾客导向是基于利润而形成的,是为了在竞争中争得更多的顾客和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3)效率意识的强弱不同公共管理所需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公共财政预算,公共管理者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和有效运作的诱因,成本一效益的观念和意识差;工商企业运作的经费来源于本企业的生产所得,以获取更多的企业利润为动机,成本一效益的观念和意识强。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工商企业主要提供私人物品,也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同与工商企业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一般而言,政府工作人员的雇用和解雇要困难得多。在公共部门,雇用和提拔雇员的功绩系统,包含了几种标准,这往往超出了技术效率的观点。5、公共治理与善治“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与“善治”(good governance)是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公共管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世界银行1992年度的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的题目是“转变中的治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用了一期来专门探讨治理问题。治理概念的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一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络等六种不同的用法。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治理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里,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有人把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的组织间网络”,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和跨国的地区性政策网络中普遍存在。全球治理委员会也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要进一步解决公共管理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包括从公共管理的产生中进一步认识它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的关系,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的关系中进一步认识公共管理学的特征,从而科学地认识现阶段公共管理是作为分支学科的学科定位还是独立范式的学科定位。(一)公共管理的兴起1.公共行政的反思(1)公共行政的发展演进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学自产生后100多年以来,经历7许多重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但迄今为止构成公共行政学研究背景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没有变,共同体信念没有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学(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behavior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上,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模型,但公共行政学研究仍零植于领导艺术、经济效率与政党关系等方面;以管理学为其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务员的专长也受高度重视。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技术视野是这两个阶段公共行政的标志,而平等与公正的问题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没有受到重视。这两个阶段的区别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着重从制度、体制的构架与研究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所以,成尔逊、泰勒、法约尔、韦伯、古利克、厄威克等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与原则以及分工、层级节制体系、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把专业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公共行政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总结概括出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理;倡导“理性化一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公共行政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公共 行政效率的途径。所以,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波齐曼、凯特尔、普雷斯曼、韦这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分析与执行学派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分析公共行政行为及其活动,使公共行政研究从体制结构的研究转向了公共行政行为的研究,将公共行政所关注的问题由体制结构转移到了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及其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上。以经济和效率为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粮本威胁,导致了各种社会危机,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集合在一起,以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苏韦克、高斯、雷格斯等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这种研究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使公共行政学发展到系统权变公共行政学时期。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Fre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r。)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将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70年代出现和兴起的政策科学(p01icy science)和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成为了公共行政中的主流学派。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以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学者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而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s),而不再重点研究机构(Institu1ion)。正如凯特尔(I)onald F.Kettl)所说,政策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总之,在当代,从科学知识的发展来说i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公共行政,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明显趋势导致了公共行政学多元式的综合(merger of p1Liralism)研销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问理论与方法的互补,运用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行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些不同的理论与方法都县存同公其行政学范式下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自我调整,例如罗森布鲁姆提出公共行政就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方法采履行对整个社会及各个部分进行规则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为代表的企业家政府理论(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主张把企业或私营部门经营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中来;以胡德等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了公共管理这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2.公共行政的反思为了迎合工业革命后社会对政府管理效率的需求,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威尔逊(w()odtow Wikson)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加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spheres)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根据威尔逊的观点,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有关,行政与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同时,他还认为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the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威尔逊所面临的基本难题就是如何调和这两|种思想或观念。正是从解决这一基本难题出发,威尔逊提出了把政府划分为“政治”与“行政”两个领域。继威尔逊之后,怀特(Leonard white)在1926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1)行政是一个单独的过程,无论从哪一级角度看,其基本特征是大致相同的;(2)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3)行政由一门艺术转化为一门科学的趋势日益具有重要意义;(4)行政已经成为,而且将继续是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怀特的这本书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了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并具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基本形成。但值得提出的是在美国,公共行政研究与专业培训的增长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公共行政学明显地表现为两种取向:一种是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new肌lblk:administration),它强调民主取向,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另一种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policy analysisor public sciences),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51年拉斯韦尔(H.Lasswell)等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政策科学迅速成长,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与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的推动,特别是前者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培育出了公共政策途径。由此可以看出,效率、公平公正、民主、秩序等共同构成了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从而使公共行政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管理主义的取向,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关注效率,强调工具理性;一种是宪政主义的取向,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公共行政从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是以管理主义为研究取向的;新公共行政学是以宪政主义为研究取向的。20世纪70年代由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发展而来的公共管理分支,表现出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例如,佩里和克雷默 (Kenneth L Kraemer)在《公共管理:公共的和私人的观点》一书中在界定什么是公共管理时明确表示,他们关于公共管理的灵感来自威尔逊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并将威尔逊的思想基础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以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脉络背景;(2)以执行功能作为合适的焦点;(3)以发现有效管理的原则和技术作为发展管理能力的关键;(4)将比较作为该领域研究取得进展的方法。因此说,公共管理学是新泰勒主义的复兴,或者说是古典行政学的回归。这样,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补充与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公共行政学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为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与厄威克(Lyndall Urwick)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古利克 (LutheI&,lick)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P()SIⅪORB”,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mg)七个原则或原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政治学行为主义的批判。在这些批判者中有西蒙、达尔、阿普尔比(Paul H.Appleby)、诺顿朗(Norton E.Long)和沃尔多等。行为主义革命从对体制(官僚机构)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从而使公共行政学失去了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然而,至今行政学的根基并未真正动摇,新的范式并未确立。尽管西蒙猛烈地抨击行政学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及其行政原则,并提出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行政理论,但他最终并未摆脱行政学框架的束缚。2、公共管理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波齐曼和凯特尔等学者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波齐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说: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the policy approach)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the business approach),简称为B途径。在波齐曼看来,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是一种以政策研究定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的一种新学科,公共政策学院部分地是以与旧的公共行政学院决裂的方式创建起来的。然而,这种新学院或新学派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停留于政策制定或部门管理很少要求正式的定量分析或重大的政策设计,而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更多的要求。公共政策学院需要某些与公共行政学相类似,但又与这个旧的学科有区别的东西。公共管理正是在70年代开始兴起的执行研究热潮中,作为这种解决办法而出现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所发起的政策执行研究,将项目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它自身所决定,而是由它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许多执行研究的学者将执行研究看作是一种新的东西(既不同于政策制定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研究)。凯特尔认为,执行研究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形成:(1)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尤其是结构和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这种研究焦点的转移具有深刻的含义,即学者们再也不能单一地看待组织及其对公共项目的贡献了。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对项目做出贡献。(2)执行研究首次使绩效问题变成了争论的焦点,公共行政学者们不能再自信地假定如果行政人员以正确的方式执行并调整行政系统的话,那么,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就能产生有效的结果。管理绩效问题超出传统行政学所能解释的范围,这就正如哈格罗夫(Erwin C.Hargrove)所说:在政策方案和政策结果的链条中缺少一个环节,那就是绩效管理。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也超出了政治学,从而具有了一个更广泛、综合的跨学科基础。这是因为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焦点留下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运动的学者们也想从绩效重要性的发现中创立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识基础。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这个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们为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作出了贡献。他们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和强调以过程为取向,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并把焦点集中在战略和组织管理上。1991年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大会论文集――《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可以看作是公共管理学派的“宣言”。这次会议的主要动机是“把不同公共管理途径的信徒们团结起来”,目的是:(1)评估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2)发表和交流最新最好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3)通过弄清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分歧来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4)为公共管理学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学逐步成为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共同进行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之一。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是三种不同的范式或途径,它们之间是相关的。然而在美国公共部门的研究中,这三个学派的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很少,他们有各自的追随者,有各自的学术会议和杂志。由于公共管理的特点以及其更适于当代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被部分学者看作是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它更具生命力,更有前景。(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方法论体系决定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固有规律。公共管理学应按照学术活动固有规律来开展其研究活动,才能揭示公共管理现象、各种公共管理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改变了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我们主张公共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结果,但政治学、行政学仍然是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切断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的内在联系,极容易导致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由此分析,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其服务的对象。这又使公共管理学研究具有了实践功能。公共管理学所包含的每一种理论与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具有重大的咨询参考意义。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是公共管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公共管理学研究应重视实践、注重现实。但现实并不等于现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现实是具有必然性的现存。公共管理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只研究现存的东西和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否则,其结果只会远离现实。公共管理学研究既遵循学术规范,研究和探讨各种公共管理现象、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又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因此,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也必然包括两个方面:在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各种公共管理现象、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与基本范畴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在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方面,公共管理学着力于为公共管理活动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要研究如何推行电子政务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公共管理方式、建立电子化政府;研究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研究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具体操作规程,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物品和提高公共管理绩效。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们对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与说明。因此,随着人们认识与说明的不同,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认为,公共行政学理论来源于公共组织理论、政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伦理学理论等,由此出发,他把公共行政学理论概括为:(1)政治与行政;(2)官僚机构与民主政治;(3)组织与管理;(4)理论与实践;(5)公共组织理论。美国杰克瑞宾(Jack Rabin)等教授编写的《公共行政手册》 (Handbook ofPublic Administration)一书,把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理论;公共人事行政理论;联邦与政府间关系理论;公共政策与分析理论;公共决策理论;比较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的法律规则理论;公共行政教育理论;司法行政理论;行政发展理论;行政环境理论等。美国詹姆斯佩里(James L.Perry)教授在他199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手册》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一书中,把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公共组织理论、行政责任理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理论、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公共行政伦理理论、公共行政技术与方法论。公共行政学者霍哲(Holzer)教授和盖布雷林(Gabrielian)博士将100年来美国公共行政学总结为五大理论:诚实、党派及像企业一样的政府;经典管理模式;政治与政策制定;人类行为;项目的有效性。与研究对象相联系,关于公共行政的概念,德怀特沃尔多在他早期研究《什么是公共行政?》中认为,公共行政存在着“两种典型定义:第一,公共行政是为达到政府目的而对人与物质的组织与管理;第二,公共行政是管理国家事务的艺术与科学”。他认为,关于公共行政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沦,其原因在于“‘公共行政’这个词有两种用法”,“一是知识探索的一个领域、一门学科或一种研究;二是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管理公共事务。这两种含义紧密相关,却又各不相同”。他还认为,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行政这一特定过程的学问”,而“公共行政就是政府持续不断地活跃着的业务工作,这种业务工作通过一系列组织和管理程序,同法律的执行联系起来”。FA.尼格罗和L.G.尼格罗认为,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而公共行政可以分解为如下内容:“(1)是公共机构中的一个协作性集体的努力; (2)它遍布于三大政府部门(行政、立法和司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 (3)它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是政治过程的一个部分; (4)在许多主要方面与私人行政不同;(5)在为社区服务方面与大量的私人团体和个人有着密切联系。”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Richard J.StillmanⅡ)编写的公共行政学教材《公共行政:概念与案例》,列举了12种关于公共行政的概念,并指出:这些公共行政概念中一般地都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行政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的活动,当然,它也与立法和司法部门相联系;第二,公共行政必须明确地表达和执行公共政策;第三,公共行政包含着涉及与协调人的行为和人的努力的广泛问题;第四,公共行政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私域管理;第五,公共行政担负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第六,公共行政执行法律的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对我国来说,在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中,“行政管理’’理论一般都包括行政环境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政领导理论、行政决策理论、行政职能理论、行政执行理论、人事行政理论、财务行政理论、行政法制理论、行政道德理论、行政监督理论、行政发展与改革理论等。我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与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在理论的具体内容上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在研究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时,有两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公共行政学应包含哪些基本理论;二是各个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也不能把以往公共行政学中各学派的理论观点就等同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是对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与说明。因此,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构成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的外延;系统地认识与说明各种行政现象、行政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则构成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公共行政的认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20世纪80年代行政学在我国的恢复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研究生专 业目录的修改。在这段时问里,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是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进行专业设置的;相关概念“行政”、“行政学”、“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行 政管理学”,在含义上没有明确区别,都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从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提出修改一直到现在。在这段时问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获得了日益深入的发展,并处于由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转轨时期;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国家以政府改革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的思想理论大量传人中国。与体制转型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和受 外来新思想的影响,以政府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行政管理概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 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有行政管理的主体范围、管理对象范围、管理方式以及行政理念的要求日益强烈。显然,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尽管政府行政机关仍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但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也同时纳入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中。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我们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具体如下: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领导理论。二是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伦理、公共责任、公共管理法律和公共管理监督。三是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四是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危机管理、传统行政管理方法、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五是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治理新模式。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公共管理途径,与公共行政学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相比较而言,其基本特征在《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和《公共管理的现状》这两本论文集中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既不同于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公共管理途径的倡导者试图从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中汲取可以广泛应用的经验教训。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对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主要表现为:(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公共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公共管理学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途径的出现。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突破了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政策科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它在保留传统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的某些主题的基础上,在研究领域及主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涉及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多元组织等大量新主题;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从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问题,常常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从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同时,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一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重视从经验中汲取知识和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 “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5)更具现实性。公共管理学将其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体系,反过来又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研究途径或研究方法。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主要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途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政府制度、机构、法规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受“科学管理革命”的影响,公共行政学采用了所谓的“原则”研究途径,注重一般的行政管理原则的探索和概括;三四十年代,受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公共行政学推崇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观察、实验、模拟、抽样、访谈、调查一类的方法用于对行政行为的研究;二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之后,公共行政学者广泛地运用运筹学、系统分析、损益分析、案例研究、计算机模拟等新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可分为两种途径:公共政策途径(the policy approach,又称为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the hlsiness approach,又称为B途径)。波齐曼在《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的导言――“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则力图将P途径和B途径加以综合,认为公共管理途径应具有如下特征:(1)既关心战略,又关心过程,但以一种外部的焦点为取向;(2)在强调硬知识(管理方法、技术尤其是定量分析技术)的同时,继续关注“软知识(管理的政治环境、价值等);(3)以资深公共管理者(中层和高层管理者)为方向; (4)给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广泛的定义,以便将非营利组织、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包含其中;(5)关注理论和规范研究。P途径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P途径的公共管理对政策分析强调计量分析与经济学应用的思路不满,更看重政治和管理的层面。具体地说,P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眭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在这一派的理论中,许多概念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借鉴过来的,如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具体来说,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问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按照波齐曼的说法,公共管理这两个来源或途径有其各自的体制与职业上的背景或基础,P途径主要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并流行于“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中,其研究成果(论文)最常见于《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杂志;而B途径主要来自商学院,并为管理科学学院的公共部门管理学部以及美国公共行政学会所使用,其论著最常见于《管理科学评论》、《管理科学院院刊》和《公共行政评论》等杂志。波齐曼将这两种途径加以比较,认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点,如以组织外部定向(即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这两种途径又各有所长: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而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一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作为公共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P途径和B途径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的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对公共管理过程就会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他说:公共行政的研究有三条相对分明的途径,各自对公共行政有不同的阐述。一些人把公共行政视作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另外一些人则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还有一些人注意到了主权、宪法和管制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三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对于公共行政的运作,倾向于强调不同的价值和程序、不同的结构安排,也用不同的方法看待公民个人,而每一种途径对于如何发展公共行政的知识也有各自不同的主张。更为复杂的管理途径又可以分为两派:传统的管理途径和当代以改革为导向的“新公共管弹”。公共管理学更多地以经济学为基础,因此,经济学途径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莱恩在《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第三版)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是通过来自公共选择、新制度经济学、政策执行、管理与评估等不同领域的模型或途径来进行研究的。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是一种新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它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目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官僚制);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2.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从学科归属来看,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又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与公共行政学有诸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既保留了公共行政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又注意随时吸收当代科学方法的新成果。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实践抽象法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管理职能,在长期的公共管理实践中,人们已形成一些较稳定、定型化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或思考方式。因此,如果将这些经验式的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这种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和抽象,以获得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方法,就是实践抽象法。实践抽象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如他们如何确立问题,如何搜集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寻求、判别与选择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如何实施最优的方案等等,找出公共管理过程或某一个环节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抽象出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等,用以指导新的公共管理实践。实践抽象法的基本取向,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不断反复。(2)实体分析法公共管理中的实体分析法,就是在进行公共管理研究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组织,如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等,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和规律等的认识。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熟悉、了解政府部门和相应的非政府组织及其行为过程,了解法律、政策等要素。例如,制约公共管理机构的主要因素、公共管理机构的目的、所开展的活动、所拥有的资源和权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去分析公共管理机构作为实体性存在的基本状况,获得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理论。实际上,实体分析法不仅仅是研究公共管理的方法,也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因为在公共管理中,通过这种实体分析法,往往可以形成一套理论和技术,帮助公共管理人员去分析本部门关于管理目的、制约因素、资源和权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情况,从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措施,提高管理的效率。(3)实验法实验法的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物的各个因素、事物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物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使用这一方法的必备条件是:实验环境必须是经过周密设计并排除与实验无关因素干扰的可控环境,实验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结果通常必须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为了得出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法最初来自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分析可以做到精确,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涉及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真正准确地加以预测的。因而严格地说,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分析更多的只是一种准实验分析。公共管理学中实验分析更多的是准实验分析,通过选择某些对象或领域,甚至人为地提供某些条件,推行管理实验或政策实验,以取得经验,全面推广或铺开。实验法也是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对象或领域,甚至人为地提供某些条件,进行管理实验或政策实验,以取得在更大范围推行某一类公共项目、实施某一种改革甚至整个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实验法可以采用典型实验法和跟踪实验法进行研究。(4)系统分析法就其本质而言,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公共管理学中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公共管理系统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鼓励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公共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同时的研究;引导人们注重这一系统中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整体分析、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方法为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管理知识的汇合、为各种公共行政学理论流派的统一创造了机会。系统分析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看待公共行政的途径,也为研究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同时,系统理论还为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提供了基础。运用这种研究方式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量变形态;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在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常是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与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或将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鉴别事物之间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等,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找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相应地,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公共管理学中的比较分析要求研究者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要求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从中既找到公共行政学的一般的或普遍的理论,又发现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特色,丰富整个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理论体系。比较研究法是公共管理研究和学习中的一个极为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对我国来说,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深入、加人WTO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背景下,这一比较分析方法更为重要。如运用纵向比较法,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共管理所包含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和方法等的比较,就能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公共管理的不同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出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实质,加深对现阶段公共管理的认识。又如,运用横向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公共管理系统和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特色,尤其是总结发现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而择优弃劣、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6)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也开始不断地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事物,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导致了公共管理学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互补,运用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7)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有关的情况,力图再现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供读者评判。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强调人际关系、政治等因素对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不是抽象推理或刻画细节,因而它特别适应公共管理学及工商管理学研究的需要。案例分析既是当代公共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公共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法律硕士学位教育已成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丨北京大学MPA(2019)丨北京大学MPA教育中心是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主办单位。负责北京大学MPA的招生和教育,进行MPA教育的国际国内合作,主要为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 招生人数:180 名双证非全日制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 2 年MPA学费:7.8 万丨清华大学MPA(2020)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清华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国际公共管理院校联合会(NASPAA)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项目。清华大学MPA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强调“植根中国,放眼世界”,注重“价值、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的公共领导力提升。拟招生名额:190名主要招生方向:公共政策、政府管理、公益慈善、全球治理、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国际双学位MPA-SDG)、大数据治理(国际双学位MPA-BDG)等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方向后续将单独发布招生简章)学习年限:2.5-4年学习方式:1. 分段集中上课:即每学期集中1次,每次学习6周左右。课程学习共4个学期2. 晚上和周末上课:课程学习共4个学期学费:9.9万元丨北京航空航天MPA(2019)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首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授予权的24所高等院校之一。北航MPA依托公共管理学院而建,秉持“多元、创新、远见、卓越”的理念,旨在打造公共管理高端人才培育基地,培养公共事务领导者,共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大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A-”。8个特色方向: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与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技术转移政策与管理、 公共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文化传播与管理拟招生名额:拟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学生约500人学习方式:一般利用周六周日全天在北航授课。学习年限及学费:学习年限为2-4年,学费标准为2.4万元/生学年 丨(深圳)北航MPA丨特色方向:技术转移与商业化运营;行政管理;项目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拟招生名额:拟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学生约100人学习方式:灵活方式深圳研究院授课。学习年限及学费:学习年限为2-4年,学费标准为3.2万元/生学年丨社科院MPA(2019)丨培养使命: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效领导者;培养目标: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学习形式及学制:学习形式均为非全日制,学制为三年。(定向和非定向)拟招生名额:拟招收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150人MPA学费:22500元/年丨北京科技大学MPA(2019)丨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24所院校之一,学校自2001年起开始招生,于2006年11月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合格评估,取得了优秀成绩。培养目标主要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化公共管理思维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的分析方法与技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研究方向:行政法治与公共政策、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公共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等学习年限:1.校内在职不脱产学生,学习期限2-4年,周末上课2.与地方合作在职不脱产学生,学习期限2-4年,在地方上课 丨北京邮电大学MPA(2019)丨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PA)201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生,依托学校在信息通信与互联网领域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办学伊始,学校提出了“培养信息社会公共管理精英”的核心培养目标,坚持以“两化融合、低碳发展、创新引领、信息支撑”作为办学特色,目前已形成了以行政管理、网络空间治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为主体的学科发展方向。4个专业方向:行政管理方向、网络空间治理方向、公共信息管理方向、社会组织管理方向拟招生名额:约40人学习方式及就业方式: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就业方式分两类: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学费:4万元丨中国农业大学MPA(2019)丨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国家首批24所MPA招生试点高校之一,2001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MPA项目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的首批试办高校MPA专业学位教学评估,致力于培养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拟招生名额:拟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学生约110人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4年MPA学费:人民币3.6万元学习方式:招收非全日制学生(定向和非定向)丨北京师范大学MPA(2019)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原管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于2013年,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首批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之一,是2010年教育部确立的MPA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专业方向:非全日制MPA包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政府经济管理、公共服务与政府创新方向招生计划:非全日制135人;非全日制(珠海)135人;全日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40人左右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学生主要采用周末为主的形式上课学费:6万元注意: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01不区分方向实行正常批的报考方式。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02不区分方向(珠海)实行提前批与正常批相结合的报考方式。丨中央财经大学MPA(2019)丨中央财经大学有着“中国财经管理专家摇篮”的美誉。培养遵循公共价值与公共伦理,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卓越领导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战略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特色专业方向:开设政府战略与绩效管理、财税与公共政策等特色专业方向招生计划:拟招收普通计划公共管理硕士100名。其中,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拟招收20人,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拟招收80人。招生类别及学习方式:招生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年限及学费: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两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学费均为2万元/年。毕业生去向:我校MPA毕业生就业去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从事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行政实务、政策分析与咨询、学术研究、知识传播等工作。丨中国传媒大学MPA(2019)丨中国传媒大学MPA依托学校文化传媒学科优势,贯彻新时代公共治理、智慧管理与文化传媒相互交叉渗透的原则,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组织培养适应全球治理发展,熟悉国家宏观政策,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通晓文化传媒知识和智能管理技术,能从事基于智慧管理的现代(城市)公共治理,能应对公共危机与舆情管理,能开展公共政策分析下的全媒体与公共文化治理的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方向:公共治理与城乡智慧管理、传媒与公共文化管理、公共危机与舆情治理招生人数:全日制20人左右,非全20人左右培养方式:最低修业年限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为4年。学费:每学年2.9万元丨对外经贸大学MPA(2019)丨2010年,对外经贸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授权资格。本项目定位于服务中国开放经济发展。鉴于此,依托本校外语、外贸、国际法、管理等学科优势和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特色,以学生职业发展——“三业并进”(事业忠诚-专业过硬-职业有操守)为导向,开始两个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海关与国际贸易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海关方向与海关总署签订了“定向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公共行政管理主要面向政府涉外经济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招生规模: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一共74名,全日制名额6名,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学费:全日制学费合计4万元,非全日制学费合计5万元丨中央民族大学MPA(2018)丨中央民族大学支持MPA办学,与内蒙古、西藏、宁夏等地方政府展开合作,开设了政府治理与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建设了30多门MPA专业课程,范围广、数量多,为MPA研究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学习期限:学习年限为2-4年,非全日制不得少于2.5年。学费:全日制30000/人,非全日制50000/人丨中国政法大学MPA(2019)丨中国政法大学自2010年起开设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MPA教育以我校优质的法学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体现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具有“法大”特色的MPA教育体系。招生计划:全日制20人、非全日制142人学制:全日制基准学制为2年非全日制基准学制为3年就业方向:全日制(MPA):可选“定向就业”或“非定向就业”非全日制(MPA):仅限“定向就业”MPA学费:全日制3万元,非全日制5.5万元丨中国地质大学MPA(2019)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MPA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专业方向: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招收计划:我校2019年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双证)研究生30人学费:本年度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培养的考生全部学费4.5万元丨北京林业大学MPA(2019)丨北京林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面向重要地区、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培养集公共管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等知识、能力、方法于一身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招生名额:招收学生45名录取类别: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以周末学习为主。学 制: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 5 年学费:每年15000元(2.5年37500元)丨华北电力大学MPA(2019)丨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旨在为政府能源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及能源企事业等单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熟悉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规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专业方向:能源战略与治理和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学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费都是每年2万元招生名额:拟招收MPA全日制和非全日制MPA研究生50人左右学制和学习方式:全日制MPA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 年,全日制周一至周五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MPA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 年,非全日制采取定期集中学习方式。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MPA(2019)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适应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的工作需要,具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四个专业领域:公共管理(劳动关系领域)、公共管理(工会工作领域)、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学费与奖助金:学费标准均为15000元/学年,住宿费为1020元/学年招生计划拟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MPA双证)共60人。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类别;培养方式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