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的与西方接轨,其中高等教育随着几代留学回国人员进入高校成为各大高校的骨干教师力量,甚至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国内高等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和科研体系基本与西方接轨。科研方面,虽然国内研究者还鲜有能问鼎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但是人数众多的中间层级科研队伍和能力已经是世界重要的科研力量,应用层面成果部分领域已经领先世界,顶级科研团队的建设和成果,仍需要几代科研工作者的积淀。科学最高奖项作为进入科研领域的入门证就是获得相关领域专业的博士学位,国内大学生不仅考研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攻读博士学位也成为毕业后的一个热门去向。那么,应该怎么对待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期待得到什么,自己是否适合攻读博士学位呢?笔者以个人的经验,讨论分享一下经验。高等教育学位制度首先,笔者认为博士学位并不能证明你比其他人高人一等,各行各业顶端都聚集或者筛选了大量精英,这些精英没有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在他们的领域,他们获得成功,博士学位并不是必须的条件。但是,如果你选择科研作为你的职业,那么,你就必须有博士学位。换句话说,博士学位只是你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不是证明你比别人强,也证明不了你已经成功,仅仅是证明了你具备了从事科研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如果你只是想光门耀祖,向谁证明你成功,读博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李开复博士在工业界取得巨大成功因此,攻读博士学位最基本要得到的是,通过你在导师指导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过程,掌握理解科研工作方法,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可以做一个基本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这是攻读博士学位最低的目标,也是博士学位带给你的最根本的能力和素养。进一步,与硕士学位相比,攻读博士学位一般需要4~5年,一些特殊专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这个阶段与硕士学位又不一样。可以说,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种半读书半工作的一段经历,这个阶段,不仅可以提高你的专业知识深度,同时,也锻炼了你职业技术或者职场方面的能力,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管理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所以,你可以经常看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公司高管,政府官员都是出自博士团体。换句话说,获得博士学位,你不仅可以得到一般的科研职业培训,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职业、职场的培训。所以,博士毕业后不仅仅是只有一条科研道理,你可以重新选择。笔者周围接触的博士生,有很大一部分往往走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拿到博士学位,只能去做科研,如果做其他工作,就觉得丢人,是因为进不了高校或者其他科研院所,才去企业或者其他工作。这些同学把自己的路不仅没有通过读博变宽,反而更加窄了。笔者认为,攻读博士学位核心是培养自己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能力,有了这些方面的锻炼,可以拓展个人视野和边界,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当然,你可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你也可以利用这种能力从事其他的事业,只要能更加实现你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有贡献。简单来说就是,博士学位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服务的,而不是个人为博士学位而服务,本末倒置。另外,就笔者个人经验来说,攻读博士学位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你可以跟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学习和工作,因为每个专业顶级的课题组,导师还是团队,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顶级水平,肯定是包括了非常好的科研思维,方法论,团队高效管理等一系列的优点,在读博的几年内,你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使自己价值观,专业素养,方法论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对于出身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些智商很高,但是由于受到父母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性,并不知道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等等,如果能有机会与国内精英学习共事,会对自己有个质变。笔者回顾自己的读博的收获,比起那张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困扰很久的一些价值观,工作方法方面,格局方面的提升,真是改变了整个的人生轨迹,对于读博阶段和导师,满满的都是感激!总结一下,攻读博士学位你可以得到从事科研工作的入场券,给你更宽更高的视野可以选择,但是不要被博士学位束缚住,另外,对于寒门子弟,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与行业最优秀的人学习共事,解决底层家庭的一些价值观和思维的局限性。仅此而已,博士学位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人生需要不断地拼搏努力!正确认识,让博士学位助力自己实现人生目标!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该文件于1983年成为学校一级制度,此后历经九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4年。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召开了第24次和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清华大学还先后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博士生培养的改革举措,原《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恰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快速发展完善的时期,学校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开展了广泛的院系调研和师生讨论,组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师生代表、相关部处负责人等征求意见会10余场。因此,本次修订的《规定》凝聚了学校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集中体现了学校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以立德为出发点,以树人为落脚点,培养把个人追求融入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新人。《规定》的修订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教育理念,将博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博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同时,增加了“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倾向。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因此被列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需要首批修订的文件。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突破学科界限,推动交叉创新近年来,清华大学加快推进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既支持医工交叉等基于师生学术兴趣自发开展的交叉培养,也重点建设了一批学科交叉博士学位项目。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为与之衔接,《规定》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交叉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此类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可突破现有学科培养方案框架,在学位课程基本符合主修学科(申请学位的学科)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修所涉其他学科的课程和培养环节”。在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专家参加。引导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明确了博士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毕业后到主流的学术科研机构就业”。基于这一导向,新的《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2014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高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规范体例术语,适应综合改革2017年起,清华大学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八章二十六条。此外,学校综合改革的推进也使得《规定》中部分术语不再适用。例如,2016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因此有关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表述由“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修订为“经普通招考录取的普博生”;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教研系列的副教授、助理教授均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因此有关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的表述由“三至五位教授”修订为“三至五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新《规定》发布后,由在学研究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调研了博士生同学的反馈。被调研同学表示,新《规定》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而是由不同学科分别制定更能反映本学科博士生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的要求,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在普遍支持《规定》修订的理念的同时,同学们也期待各学科和院系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继续保持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标准。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为配合新《规定》的实施,目前学校已经启动相关配套文件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学科博士生学术创新成果的要求,配套文件预计从2019级博士生同步实施。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原标题: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中国科学报:【来源:天天读报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每一位博士生毕业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感想和经验;就如我们总是在课题完成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真正了解了这个课题。 对于课题的体会将会延伸到下一个课题中,但是读博士只有一次,延伸的方式就是传授给其他博士生们。作为一位带教了很多博士生的成功科学家、也是曾经受尽委屈的博士生,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Niamh Brennan把自己对于博士生成功的理解写成了两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分别是:100 research rules of the game: How to make your research world class; how to successfully publish in top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s100 PhD rules of the game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a doctoral dissertation基于这些经验,Brennan教授将其提取出关键的五条,也是准备读或者刚刚读博士生的学子最需要知道的建议。 这组建议发表在Natureindex。 相信这组建议将会影响一代代的博士生,使他们更有效率,成果更大。我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我调查现在的博士生的时候,发现他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显然,大学和导师们并没有传递博士生应该掌握的信息。所以在这里,我整理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五个关键成功秘诀,以帮助那些马上要步入博士学习生涯的同学们。1. Pick a research-active supervisor.选一位活跃于研究领域的导师如果你的目标是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及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那么,选择一位活跃的导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在交流时,都认为导师是影响博士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在读期间发表了4篇Cell的史上最牛研究生,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第一条列出的也是好导师共同点:他们非常友善并支持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们有独立的研究风格、却都有与人合作的哲学理念;他们拥有小型且专注的实验室,并且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融为一体。见:史上最牛研究生,总结出惠人无数的“十大经验”就读后,与导师及时沟通自己的期望也非常重要。明确自己的期望、需求,并及时与导师沟通,可以帮助你提升效率。诚实对待导师。如果自己有不懂的内容,实验没有做好,或者是他们忘记给你反馈,你都要及时地告知导师。越诚实,和导师的关系越好,他也能越多的帮助你。2. Avoid the flounder factor.选好题,不要动摇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选题。在确定课题之前,一定要大量阅读综述。读这些文献,无论是你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或是之后,对于设定研究目标、总结研究结论都非常有帮助。但一旦确定了题目,则就是一步步深入。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坚持自己的方法是否错误,必要时寻求别人帮助,一点点解决了问题,并随着你研究的深入,你就会成为最懂那个领域的科学家,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点。做科研切忌到处挖坑。如何选好课题?所有的科研课题,都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研究的必要性;2,研究的可行性。如果涉及到临床科研的选题又有所不同,更需要解决的是:临床重要而未解决的临床问题。我们之前反复提到过,在临床指南里面B或者C级证据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临床科研课题。3. Start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on the very first day of your doctoral studies. 从博士生的第一天就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这个建议听起来好像在制造恐慌,但却是最有用和最常见的建议。博士论文长达几百页,有必要尽早开始;从而根据论文要求,设定读博的目标及研究的问题。目标设定后可能会更改,但是明确的计划有助于保持专注。即使最后你没有使用前期所写的论文,尽早动笔并让导师审阅从而提供指导也是有意义的过程;写作的习惯更会促使博士生查阅文献和深入思考,从而帮助理顺头脑中的思路。如何开始撰写论文?这也是很多朋友后台留言的问题,可以参见我们的一个专题:见:SCI论文撰写与投稿4. Be determined, dogged and persistent. 坚定,执着和坚持不懈我们总说,G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Q(毅力比智商更重要)。因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遍布困难。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研究过程中注定会困难百出。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平复心情,休息一下再继续。毅力会使你坚持下去、笑到最后。另外,遇到困难时,不要独自面对。积极与同学,导师真诚交流。向别人求助一点也不可耻。5. Enjoy your doctoral studies 享受博士生学习享受读博过程!这可能很难,而且肯定有时候你会想,如果自己有一份“正常的工作”,而不是读博,该有多好。但是读博注定充满美好经历,而且是一次自己能专注于研究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宝贵机会,一个可以允许犯错从而成长的机会。所以,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平衡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以平稳地开展工作,比急功近利高强度工作要明智的多。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些克服了攻读学位过程中的重重挑战和艰辛的研究生,才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科学家。因为博士生不仅仅是智力的挑战、也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比拼。声明:本文转自“Hanson临床科研”,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申请博士学位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但是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它变得更简单。你现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将来也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你即将结束学士或硕士学位,现在是时候考虑申请一个博士职位了。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畏缩和紧张的过程(特别是如果你也在努力攻读你目前的学位)。但是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做,使你的生活更容易!这里是我的10大技巧和诀窍,来驾驭这个令人兴奋的时刻!011. 早点开始虽然大多数申请的截止日期要到深秋(春季之前仍有很多机会接受申请) ,但在学期开始之前开始考虑你的申请是个好主意。确保你理解了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然后利用任何休息时间来研究潜在的博士学位和课程。你很快就会开始对你想做的工作有所了解了。本文中的许多其他建议都假设你已经开始考虑你的博士申请了。你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的任务,所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022. 决定你想专攻的领域如果你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那么你显然对你的学科充满热情,并致力于做出改变。所以,确保你花几周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专攻的领域。记住,这可能是你未来五年(或多于五年)的主要收入来源。确保你不仅要考虑你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理论有多感兴趣,还要考虑研究它的实际方面。如果你是科学或工程专业的学生,想想你是愿意在实验室和研讨会上亲力亲为,还是愿意从事理论和概念原理方面的工作。你是愿意呆在学校里,还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实地考察上?如果你在艺术、人文或社会科学领域,你仍然需要决定如何平衡理论和实践。你想专注于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吗?你更愿意直接与人们互动,检查他们的观点和经验,还是在现有的记录和材料上工作?033. 花时间研究潜在的管理者决定和谁一起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你在这个阶段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此,花点时间去寻找那些可能监督你的人。他们是公认的学者吗?还是他们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他们的出版记录是怎样的?他们是在指导很多其他的博士生,还是你可以自己做主?你能和他们现在或将来的学生谈谈吗?你能和主管本人谈谈,提前讨论一下你的项目吗?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个固定的项目,那么研究主管就很容易(这在科学和工程学科中很常见)。但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仍然可以在他们选择的大学调查潜在的导师,也许可以联系他们讨论想法。事实上,这对于这类项目来说更为重要。毕竟,如果没有人监督你的项目,一所大学有多好并不重要。现在也是一个好时机去思考你对博士生导师的期望,以及你认为你的项目需要的支持。044. 也想想你的非学术生活博士学位显然是追随你的学术热情,了解其他学者,并开始考虑在你的领域可能的职业(如果这是你的目标)的理想时间。但是在你的博士生涯的3到4年里,你也会做一些与你的研究无关的事情。作为一名博士生,当你做出影响你生活其他方面的决定时,请牢记这一点。例如,如果你正在考虑去一个新的城市攻读博士学位,确保你会喜欢在那里生活!不要轻易改变你的社交生活和日常生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你需要保持快乐和稳定。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妥协也是可以理解的。055. 做一些侦察工作除非你住在同一所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意味着在新工作地点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新家。这意味着你需要在个人和专业层面上享受你的新大学和家乡城市。确保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自检查它们!这很容易(除非你在国外学习)。在许多情况下,你也可以利用研究生开放日和活动。但是不要仅仅满足于参观大学校园和在市中心快速散步。如果可能的话,给你正在考虑合作的学者发电子邮件,询问你是否可以非正式地参观他们的实验室或工作空间。很多主管会很高兴见到你并带你参观!另一方面,如果你确实去过那里并决定申请,那么在与你未来的上司见过面之后,在申请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课程时,你可以获得一个优势。066.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地方。你喜欢这个城市,学术研究很棒,你发现他们的工作既刺激又令人兴奋。你去拜访了老板,你感觉和老板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准备一两份申请,这种诱惑很强烈。但要抵制这种诱惑!申请尽可能多的地方!这将是一个耗时而且相当痛苦的过程,但是有几个备份选择会给你更多的信心。另一方面,确保你不会申请任何你实际上不会选择去的地方。你不想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情况: 你有好几个你不喜欢的工作机会,并且觉得有压力去接受其中至少一个。077. 问问自己,你对什么类型的课程感兴趣现在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很多博士学位的选择,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艺术或人文项目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原始的档案工作,或者它可能更关心重新评估知名的材料。一个科学或工程项目可以是非常灵活的,可以自由地继续进行具体研究,或者它可以更有条理,要求完成特定的“轮换”周期,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的不同部分)进行研究。一些项目将涉及正式的教学职责,其他将把这种工作作为一个可选择的专业发展机会。一些大学将为博士生制定具体的指导方针,包括他们与导师合作的方式以及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其他国家将更加灵活。确保你知道你在申请什么。088. 做好准备你以前的学位应该使你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资格,但是高级研究也需要更具体的培训。检查一下你研究领域的候选人以前的工作经验是什么是一个好主意。例如,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需要在申请之前完成至少3个月的实验室经验。你可能已经获得了这个作为你的硕士学位的一部分(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实验室工作作为你的论文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没有必要的准备,找出如何得到它!在某些情况下,在你准备好之前推迟你的博士申请可能不是一个坏主意。099. 问问题申请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很多人。你现在的导师和讲师,你在实验室工作中遇到的其他学者,你希望合作的导师,你申请的研究生院或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招生人员等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会非常兴奋地帮助你完成一个成功的流程。一定要问尽可能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你做出任何重要决定之前,比如推迟你的申请或者接受提议。1010. 在你实际申请时花足够的时间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可能是任何人都能给你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如果你开始的足够早,你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你的申请,并充分利用你正在做的额外的研究和准备。你有没有花时间参观过你的大学,见过你的导师?举例说明为什么你非常适合这个部门及其工作。你有没有找到其他机会为博士研究做准备。你是否仔细比较过不同的项目和计划?不要害怕表现出你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一些思考: 证明你决定申请这所大学的博士学位的正当性。最重要的是,确保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写你的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以及更新你的简历。而且,当你完成了,请几个不同的人阅读它们。从你信任的人那里得到尽可能多的反馈,并尝试将其应用到你的工作中。确保你选择了正确的人作为你的指导,并让他们知道足够的通知,以便他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东西。如果你被邀请参加一个博士面试,想想你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不要害怕排练,熟能生巧。
来源:募格课堂,作者:张晓报,教育学博士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学术之路而言,从一个长时间段去考虑个人学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选择一个可以长期做下去的研究主题,而不是做完硕、博士论文之后就没必要再做了,于是不得已重新耗费巨大的精力再去找一个“山头”。然而,一个人有规划意识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很多大学生考研。据央视网消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51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其中,又有很多人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根据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中所出示的招生人数统计,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博士招生人数仅大约在7.5人至8万人左右,可见难度之大。在这群考研、读研乃至硕士毕业的学生当中,还有很多人并非在一开始就有读博的想法,或者围绕读博的目标去做相应的准备。等到真正想读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或者没有足够的条件胜出。成功是送给有准备的人。凡是学业、事业成功者,都离不开很强的规划意识。那么如果打算读博,你该如何考研和读研,从而为考博打好坚实的基础呢?下面我将以自己和同学的亲身经历以及本人的研究,给大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考研报考高水平院校或科研机构,最好有博士点 要想拥有一个好的平台,受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教育,就要选择一个高水平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去读研。这个时候再去考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生,无疑就比那些在一般大学读研的研究生更有优势。“标签效应”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仅在于你是谁,而且在于你身上贴着怎样的“标签”。“985”、“211”大学的研究生,本身就是对你实力和水平的证明。这个时代,高校鄙视链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同样有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研究生考博,除非后者特别优秀,不然院校和导师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倾向于前者。再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读研时本院系就有博士点,想读博完全就可以考自家的,无疑就能得“地利”、“人和”之势:命题,可能是课上老师们讲过的;面试,都是自己平时的老师;考试的地方,都是平时上课、听讲座的地方,实在再熟悉不过。再者,人心都是肉长的,除非某个学生特别差劲,否则谁不向着自己的学生呢!2.慎重选择导师,最好是博导 读研有很多目的,如果想读博并计划未来走学术之路,在考察导师的人品和责任感基础上,最好选择一个学术水平高、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导师。导师水平高,一直在做科研,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指导你,也能够给你提供科研锻炼的机会。学术能力就在这平时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导师在学界有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间接证明你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你考博时给你有分量的推荐。比如我的博导之所以招我,主要就是看我硕导的面子。导师最好是博导。一来,能评上博导的,一般学术水平、学术成就相对更高。二来,考博时还可以直接报自己的硕导,这个时候就多了一条途径。而且,如果硕导答应接收,那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这比考其他单位保险的多。当然,有些研究生志向远大,当然可以考去更好的单位、跟随更有水平的导师。3.与导师处理好关系,表达读博意愿 不管是否读博,都应与导师处理好关系。但如果读博,更要对此引起重视,毕竟像上一部分硕导所能为你提供的有力支持,是需要建立在你们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你一定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潜质基础上的。都是成年人,你要问问自己:这么好的机会,凭什么要给你?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尊重无疑是首要的,见面有称呼,收到信息有回应,让你做事有反馈。其次,要拿出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足够的努力。如果只知道溜须拍马,却不务正业,肯定是不受导师喜欢的。三是对于老师布置的课题研究等任务要积极参与,不要当做负担,因为这既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跟导师相处的机会。四是师门活动积极参加,主动做下服务性的工作。表达读博意愿,是指当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要跟导师进行表达,请他指导。一般而言,志于学术的导师对门下的研究生考博都很高兴和支持。所以,当他们知道你想考博以后,往往会主动为你设计,看你还差什么条件,积极为你创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表现出你足够坚定的学术志向、努力向学的行动以及谦虚求教的态度。否则,导师们不会白白浪费实践和精力在你身上。4.读研期间安心学术,多发高水平论文 如果未来打算走学术之路,读研期间就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之上,在专业上多下工夫,多读书,多实践,同时踏踏实实做些研究,多发几篇高水平论文,这就为未来的考博、读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考博面试时,院里要求做一场学术报告,一同考博的一个女生在PPT上晒出了满满一页已发表的论文标题,实在令人惊讶。这个时候,有什么理由不上呢?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不再实行统考这种方式招博士生,而是实行申请-考核制,这个时候重点看的其实就是你的科研履历,尤其是参与过的课题、发表过的论文。这个时候是否能够胜出,直接取决于你读研期间的努力。什么东西都没有,又没有真才实学,说白了就是异想天开,太不拿考博当回事了。5.用心做好硕士论文,及时整理发表之所以强调硕士论文,一来考博时这一般是硬性提交的材料之一,报考单位和导师会查看,借此来衡量你的学术水平。二来对于硕士在读期间没有考上博士的同学来说,硕士论文是进一步发表论文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你论文比较少,或者还想再多点份量,你可以把硕士论文整理成一篇甚至拆分为多篇期刊论文去发表。硕士论文花了很多工夫,所以一般质量不错,可以发一个好点的刊物。但是要注意及时整理,因为硕士论文在毕业后很快就会被知网收录,而论文投出去之后,编辑部第一关就是查重,这个时候你投出去的期刊论文就会跟你自己的硕士论文重复,直接就会pass掉(虽然很不合理)。所以,想考博的研究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处理硕士论文,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资源,毕竟对很多研究生而言,重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很难的。6.熟知读博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特殊性 如果确定考博,要明白读博具体有哪些路径,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性,增加自身的优势和考上的几率。从学位类型来说,有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博士。相对而言,学术性博士含金量更高,社会认可度也更高,一般不要求工作经历和行政级别,有奖学金(一般可免学费,同时还有补助)。专业博士与此相反,比如教育博士,厦门大学要求报考者是高校管理人员,且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管理全职工作经历(至2020年8月工作满5年),全程学费(包括课程、培养及论文指导)共计12万元。从招生方式来说,有普通招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等。从考试方式来说,有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统考科目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他方式不能说就不考试,即使是申请-考核制往往也会安排一定的专业笔试。所以,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觉得发了几篇论文就万事大吉了。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性是指看自己与其他人有何不同,自己身上有的是别人没有的。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1.报考人员须为在编在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骨干。报考人员需经所在学校思政(或党务)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党务工作满3年,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受限制。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4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报考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然而,优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时候只能看自己相对而言哪方面更擅长。比如,面对更看重标签和成果的申请-考核制,如果你本硕就读的学校一般,也没有像样的成果,还是选择报考实行统考的院校为佳,至少你会有考试的机会!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该文件于1983年成为学校一级制度,此后历经九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4年。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召开了第24次和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清华大学还先后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博士生培养的改革举措,原《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恰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快速发展完善的时期,学校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开展了广泛的院系调研和师生讨论,组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师生代表、相关部处负责人等征求意见会10余场。因此,本次修订的《规定》凝聚了学校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集中体现了学校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以立德为出发点,以树人为落脚点,培养把个人追求融入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新人。《规定》的修订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教育理念,将博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博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同时,增加了“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倾向。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因此被列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需要首批修订的文件。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突破学科界限,推动交叉创新近年来,清华大学加快推进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既支持医工交叉等基于师生学术兴趣自发开展的交叉培养,也重点建设了一批学科交叉博士学位项目。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为与之衔接,《规定》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交叉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此类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可突破现有学科培养方案框架,在学位课程基本符合主修学科(申请学位的学科)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修所涉其他学科的课程和培养环节”。在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专家参加。引导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明确了博士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毕业后到主流的学术科研机构就业”。基于这一导向,新的《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2014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高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规范体例术语,适应综合改革2017年起,清华大学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八章二十六条。此外,学校综合改革的推进也使得《规定》中部分术语不再适用。例如,2016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因此有关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表述由“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修订为“经普通招考录取的普博生”;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教研系列的副教授、助理教授均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因此有关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的表述由“三至五位教授”修订为“三至五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新《规定》发布后,由在学研究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调研了博士生同学的反馈。被调研同学表示,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在普遍支持《规定》修订内容的同时,同学们也期待各学科和院系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继续保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标准。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为配合新《规定》的实施,目前学校已经启动相关配套文件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学科博士生学术创新成果的要求,配套文件预计从2019级博士生同步实施。(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号)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好!感谢您打开《周教授大讲堂》百家号,并品味我们的作品。相信您会有所思考和感悟或有所启迪和收获!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互动,也盼望您的关注、评论、点赞、推荐、分享和收藏,谢谢!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或空洞说教,有的是泣血真言或实用妙招!当您手握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信步踏上攻博征程之时,也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重新开始。在我国,2016年招收博士生的人数已经超过7万,毕业博士生人数也有5万。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潮流之中。显然,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持续和增强。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又出现了近半数博士生延期毕业的状况。因而,如何帮助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除外国家教育政策、大学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等等大政方针之外,博士生个人应该注意些哪些问题,采取哪些适宜措施来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对此类问题也可能同样值得思考。尽管从价值观、性格特征、认知偏好、习惯行为等方面来看,可能无法找到一个普适的、万全的攻博秘籍;然而,借鉴一些他人经验、选择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将有助于你在学海行舟。托马斯博士(phD.M.Thomas)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不乏有益的技巧与方法。现笔者结合一些相关资料和自己的认识将其编译如下,供有兴趣者参考。尽管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方法都适合于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其中某些部分一定能为你所用、让你受益! (1)不要在未确认的平台上保存详细的记录不要在任意一个平台保留详细的记录,除非你与该平台有经过确认的、有协议制约的合作。(2)备份一切在多个地方妥善备份所有数据文件。不要成为那些在硬盘崩溃时,失去某个时间段的重要工作的人之一。 (3)使用适合你的工作应用程序找到和使用适合你的工作应用程序。我喜欢Evernote,Mind Node和Caffeine。自从我最后一次收索以来,肯定又有超过一百个很酷的、新的应用程序出来了。(4)使用你喜欢的学校用品使用你喜欢的学校用品。比如文件夹、钢笔等,颜色也应该是激励你学习上进的那些色彩。(5)如果可能选择你喜欢的色彩环境对于攻博学生而言,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工作,尤其是在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呆的时间更长。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对色彩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绿色。倒霉的科学作家李赫尔(J.Lehrer)也说过,人们在蓝色墙壁的房间里最有创意。当然,他的主张是基于对单一研究的误解。不过,色彩环境能够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带来不同的影响,这几乎已是共识。因此,在你偏爱的色彩环境中工作,一定有所收获,也许是较高的工作效率,也有可能是智慧火花被点燃,甚至是研究成功盛开的鲜花将你的色彩环境装点得更加绚丽斑斓。(6)找到适合你的睡眠咖啡方程式人生总是觉醒和睡眠中度过。对于攻博学生而言,他们更要在觉醒、工作、休闲、睡眠中不断循环。不仅如此,在某些时候他们还需要应对有时间限制的极速挑战,因而他们不得不通过咖啡来有限缩短睡眠和提升自己在觉醒状态下的大脑工作效率。所以,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睡眠咖啡方程式,合理的调节自己的人生节律,充分发挥大脑的工作效率,确保自己的学业成功。足够的睡眠对记忆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要通宵达旦的工作。(7)打盹:应对疲惫在研究生院的时候,我在办公室里放了一条羊毛毯。这样当我的精力实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就在桌子下面小睡10分钟。当然,事前你得在你的手机上设置和启动闹铃应用程序。如果你被一位老师或学生抓住,只要假装你的行为是正常的就可以了。(8)应对失眠对于一个长期失眠的人来说,我曾经认为我花太多的时间躺在床上试图入睡。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我制定了一个规则,如果我在睡觉的一个小时内没有睡着,我就起床去上班。后来我从播客中得知,睡眠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支持我的实践。(9)不要盲目盯着电脑屏幕如果你已经在电脑旁工作了一段时间,此时此刻,因种种原因导致你无法继续工作。那么,不如站起身来走动走动,喝一杯茶,听一段音乐,或者打开一本书,甚至凝视一会儿窗外的风景,让你的眼睛和大脑都能得到休息。为继续有效工作提供准备。(10)将你的毕业日期告诉每个可能影响你学业的人将你的毕业日期告诉每个可能影响你学业的人,以便得到恰逢其时的帮助。比如,你的导师可能会加快对你的毕业论文的修改。这就像一个孕妇将自己孩子的预产期告诉家人和亲友一样,这样有利于家人和亲友在她怀孕期间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指导。(11)意识到你总是会有更多的学习今天,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电子芯片高容量存储技术已经成熟,人类脑机接口技术也初现端倪,一旦相关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实现人类大脑顺利对电子存储信息的链接、查询、理解、复制、传输和使用,那么人类取消学习的那一天就会到来。在此之前,人类还无法放弃学习行为。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不仅完成学业需要学习,未来的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就当前而言,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某些方面比你懂得更多。而且,你的工作和生活也促使你不得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无可否认的是,人需要不断学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依然是一条普遍规律。(12)合理饮食我在学校时的快速力量食物包括煮熟的鸡蛋、奥华甜(Ovaltine)和麦麸。这三种食物营养丰富,价格便宜,需要零准备时间。如果你想更具禅味的饮食,尽量坚持简单的食物,素食促进冥想。尽管如此,人对饮食的摄入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准备食物和餐饮的时间。(13)在办公室保存一些应急的方便食品无论是你专注于研究,还是醉心于论文写作,当你忘记进餐之时,你可以用办公室的方便食品充饥,不用外出购买食品,以免中断你的思路。(感谢托马斯博士支持,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好!感谢您打开《周教授大讲堂》公众号,并品味我们的作品。相信您会有所思考和感悟或有所启迪和收获!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互动,也盼望您的关注、评论、点赞、推荐、分享和收藏,谢谢!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或空洞说教,有的是泣血真言或实用妙招!当您手握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信步踏上攻博征程之时,也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重新开始。在我国,2016年招收博士生的人数已经超过7万,毕业博士生人数也有5万。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潮流之中。显然,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持续和增强。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又出现了近半数博士生延期毕业的状况。因而,如何帮助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除外国家教育政策、大学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等等大政方针之外,博士生个人应该注意些哪些问题,采取哪些适宜措施来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对此类问题也可能同样值得思考。尽管从价值观、性格特征、认知偏好、习惯行为等方面来看,可能无法找到一个普适的、万全的攻博秘籍;然而,借鉴一些他人经验、选择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将有助于你在学海行舟。托马斯博士(phD.M.Thomas)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不乏有益的技巧与方法。现笔者结合一些相关资料和自己的认识将其编译如下,供有兴趣者参考。尽管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方法都适合于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其中某些部分一定能为你所用、让你受益! (1)使用笔记系统找到一个有效的记笔记系统,你可以在所有桌面和手持等设备上进行文件同步。 Evernote是一个经典的笔记系统,可以直接在其中存入各种文件,并附加各种资料。 Evernote对于教学(如果你是教师)和研究工作同样适用。(2)坚持做好文书工作重视文书工作,做好文书工作及相关沟通与交流。博士培养程序包含大量的文书工作,诸如各种文本、表格等等。一个错过的表格可能会导致延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列出你从现在到毕业之间应提交的所有文本和表格清单,按照要求及时处理完毕,与你的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成为朋友,保持交流的畅通。(3)留下进步记录保存胜利日志,留下进步记录。记录你的每一项成就,尽管这样做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如果不这样做,那你可能很难知觉自己的进步,尤其是那些看来并不醒目的进步。斯卡络博士(ph.D.M.Schohlau)说过:“在读博的第二年,我开始在周末写下本周所完成的工作。我非常小心,经常重读过去几周的记录。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激励了我很多。有时,在本周中旬,我会意识到没有完成任何要记录的工作,我会确保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时至今日,我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4)建立一个音乐激励站用一个音乐盒播放能让你被激励和感染的音乐。你甚至可以创建一个激励音乐播放列表来为你的论文写作助兴。(5)涂鸦有助于回忆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让受试者们回忆他们刚刚听到的录音(播放录音时有的受试者在涂鸦,有的则没有涂鸦),结果显示涂鸦受试者的回忆明显高于未涂鸦者。该项研究的合作者、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拉德(J.Andrdae)说:“人们可能将涂鸦作为一种策略,以帮助自己集中精力。”适当的涂鸦练习,也可能有利于你思考问题。(6)寻求朋友间的互助只要条件许可,你可以尽量寻求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与协作。你的平面设计师朋友可以为你的文章创建图表,作为交换,你可以为他/她遛遛狗。你的精通语法的朋友可以校对你的论文,作为交换,你可以帮助他/她重新整理资料柜。当然,前提条件是你有这样的朋友。所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们不能只顾埋头于象牙塔,应该学习社会交际,广交人脉。同时,保持恰当的、主动地、积极地帮助别人的习惯。(7)不要为图书馆里的书籍花费太多的时间无论是在设计研究项目的前期,还是论文写作的初期,对于各种文献的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保存在图书馆里的大量书籍的调查研究而言,最好选择新近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或经典著作为主,因为同一主题的著作会有不同作者撰写许多版本,避免为此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于所选定的著作,使用手机拍摄书籍的版权页面和关键段落,这比使用图书馆的扫描仪或复印机或手写笔记要快得多。(8)向后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本领域的文献时,要注意出版日期。从最近的研究向后退到最老的研究。除非是经典,否则不要打扰旧的东西。(9)建立一个思维产品仓库利用媒体平台或笔记本电脑,创建一个自己所有的思维产品的仓库。将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评价、判断、讨论、交流的种种只言片语或鸿篇巨制,按照自己喜欢的文档管理模式,存储起来。同时,要注意其安全性和可利用性,确保需要时能随时随地加以利用。让您的头脑和桌子都整洁、清晰。(10)考虑他人建议但不要痴迷在研究生院,关于你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你可能会得到相互矛盾的建议。你对研究的追求以及在就业市场的努力,都有可能并非那么让你满意。不用气馁,仔细权衡,给予解释和澄清,理性思考,科学决策,做出你能接受的决定。毫无疑问,学术工作也和其它工作一样,是无限复杂的。你永远无法,也没有必要去取悦每一个人。(11)和家人朋友分享时光即使你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或办公室里工作,你也可以在早上吃半个小时的麦片粥,并和室友或同事聊一聊。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挤出时间和你的家人、朋友在一起呆上一个小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人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能够放松心情,还能缓解疲劳,交流信息,更新观念。记住,远离孤独。(12)花点时间让大脑泡泡氧吧无数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人会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去宁静自己的心智、或者为自己的大脑加油、或者为自己的精神思考添加一粒智慧的火花。对我来说,这意味着自然光和其他繁忙人们的来来往往。对你来说,也许这意味着一个山洞与点亮的燃气灯。这都没有什么,选择适合你的方式,不妨一试。(感谢托马斯博士支持,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大街上走的,十个有九个是大学生,所以也就很多人去追求更高的学历,去读研,甚至去读博,那么一路艰辛地去读博真的值得吗?读博士到底有什么用呢?从网上总结了一些网友们的讨论,答案或许很现实。一、读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学位,读书一路读到博士,别的不说,这个人的学识、知识面肯定是不小的,对于很多读博的人来说,比起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读博期间的成长:思维方式的训练、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考核是的认真、发表论文的辛苦。读博士,更多的是培养对问题的思考、表达和解决能力。二、读博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选择博士和硕士、学士显然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他们接触着更高层的事物。或许有的人觉得读完博以后他们的收入比同龄人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比同龄人少,他们的升值空间和速度往往比同龄人要快。现在博士学位已经是进入大学任职教授的必要门槛,学校也为高质的人才提供了更高的报酬和待遇,物质的回报只是时间问题。三、读博是从政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从政人员要有更高的学历要求。博士一般是通过选调,而不是公务员考试进入政界,也有许多省市也开启了博士引进计划,对博士的待遇还算不错。但是读博需要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如果只是抱着从政的目的去读博,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只能说,读完博以后从政是个不错的选择。四、读博的人已经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读博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恐怕在博士们面前就是个蠢问题。大概是如今社会风气不好吧,很多人在质疑读书的作用,高学历的人既不会在你面前保证能带来财富,也不能保证会带来地位,他们只会告诉你,读书得益的还是自己。经历过大学、考研、考博这些过程,博士们早已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如果说研究生还分为学硕和专硕,那博士就是直接和科研挂钩的,科研中的乐趣和诱惑,没有接触过的人恐怕不能随意下结论。不仅仅是读博,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是要认真读了才知道,只听别人说,那都是虚的。(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