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四川大学法学院官网公布了一份《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公告称,依据规定,经学校授权由分管副校长主持的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因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8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根据上述公告所附退学处理研究生名单显示,此番将被退学的研究生共有28人。10月23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其中提到:“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最长学习年限若教指委另有规定,则按相关文件执行;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之规定进行学籍清退处理。多所高校发布硕博清退通知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10月20日在官网公布了一则《关于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的公告》。学校对2013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2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GCT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作退学处理。东北大学10月20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或已达到18年。浙江财经大学今年7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也在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其中提到:浙江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除了严格执行最长学习年限的规定,还有的学校采取了学籍预警机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9月30日就公布了《关于对2021年6月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的通知》,研究生院对2021年6月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综自各高校官网、澎湃新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10月20日在官网公布了一则《关于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的公告》。学校对2013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2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GCT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作退学处理。公告表示,如对此处理决定有异议,可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上述公告所附的《2020年10月拟清退硕士研究生名单》共涉及56人,其中8人入学时间为2011年,已入校9年。多所高校发布硕博清退通知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近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或已达到18年。对于研究生超期学习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明确最长学习年限。四川大学10月23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其中提到:“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最长学习年限若教指委另有规定,则按相关文件执行;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之规定进行学籍清退处理。浙江财经大学今年7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也在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其中提到:浙江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予以退学处理。除了严格执行最长学习年限的规定,还有的学校采取了学籍预警机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9月30日就公布了《关于对2021年6月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的通知》,研究生院对2021年6月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综自各高校官网、澎湃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11月10日,四川大学法学院官网公布了一份《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公告称,依据规定,经学校授权由分管副校长主持的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因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8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10月23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其中提到:“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最长学习年限若教指委另有规定,则按相关文件执行;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将按照规定进行学籍清退处理。多所高校发布硕博清退通知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10月20日在官网公布了一则《关于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的公告》。学校对2013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2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GCT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作退学处理。东北大学10月20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或已达到18年。浙江财经大学今年7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也在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其中提到:浙江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除了严格执行最长学习年限的规定,还有的学校采取了学籍预警机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9月30日就公布了《关于对2021年6月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的通知》,研究生院对2021年6月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编辑:莫愁【来源:人民政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1月10日,四川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发布《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依据规定,经学校授权由分管副校长主持的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因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8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学生在校期间,需满足哪些条件才能顺利毕业?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是否合理?导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就这些热点问题,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12日独家采访了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清退学生有依据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业是主因实际上,川大此番清退的研究生不仅只涉及法学院,一共包括全校多个培养单位的上百名学生。如川大计算机学院也和法学院同日发布公告,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5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据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以法学院为例,并非一年内就清退28人,而是累积了一段时间,“如有的学生入学已经多年,依然没有取得毕业资格,因此成为此次的清理对象。”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公布退学名单?该负责人表示,之前学校其实给过学生时间和努力的机会。同时,他提供了一份依据:2017年2月4日,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其中就明确包括“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川大法学院本次被清退的学生,均属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况。对于“学习年限”,国内很多高校的规定是统一的。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官网10月23日公布的《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最长学习年限若教指委另有规定,则按相关文件执行;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2017年9月30日,四川大学对超过学习年限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给予了2年和1年的时间,在此期限内,虽然没有达到毕业和授位的标准,但是修完了规定学分,并提交了达到一定要求的毕业论文后,学生可以获得结业证书。截至2019年,有上百名博士生提交了论文,获得了结业证书,但是依然还有部分学生未提交论文,因此成为被清退对象。从培养规律和海内外高校惯例看4到6年的培养时间是合理的能够顺利获得硕士、博士毕业证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博士生申请毕业证书为例,学生完成学业后,需提交学位论文,先由导师审核,再提交学院审核,通过后交由校外专家“盲审”,待全部通过后方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答辩的公平。以上所有环节通过,学生才可以获得毕业证书。据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对任何学生都严格执行此项规定。记者了解到,在清退的名单中,也包括了学校的在校教职员工。“或许会有人认为,学校为什么不延长学业时间?4—6年是否具有科学性?”面对记者的发问,该负责人对此解释,从培养规律和国际国内高校的惯例来看,4到6年这个时间是合理的,作为学生,应该承受一定的学业压力,如果学业时间太长,学生容易懈怠,不利于学习。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如期毕业。若3年内有两名学生未毕业导师当年停止招生严把“毕业关”,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硕博研究生培养质量。据统计,此次川大清退的学生中,MBA(工商管理硕士)占到了很大比例,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在职定向生”。记者也注意到,教育部早在几年前就规定,高校招收的“定向生”不能超过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甚至还有高校已经不再招收定向学生。据一名川大博士生导师介绍,国家、学校对研究生的学业要求很高,需要通过学习时间保证质量,所以各高校都严格控制“定向生”的比例。不仅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学校也对导师作出了严格规定。在这方面,川大有的学院规定,导师在3年内,如果有两名学生没有毕业的,导师当年则停止招收学生。日前,教育部出台规定《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要求导师“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以及撰写等工作”。川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表示,学校从招生、培养、授位全环节都很严格,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对学位论文等结果的要求等,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川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举措。”(李子屯 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链接多所高校发布硕博清退通知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2013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2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GCT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作退学处理。10月20日,东北大学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或已达到18年。7月,浙江财经大学也在官网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除了严格执行最长学习年限的规定,还有学校采取了学籍预警机制。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9月30日就对2021年6月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第一次学籍预警。据《中国青年报》即时评读懂热议背后的公众期待近年来,硕博研究生被清退事件不再新鲜,但四川大学和国内多家高校的此举,依然引发公众热议。网络空间里,一个个疑惑从未消散,一个个直击核心:“招收标准是否降低?”“管理方式是否科学?”“相关学制是否合理?”……舆论的热切关怀,表明“清退”击中了现实和人心。公众的目光如此聚焦于一次常态化的学校管理行为,折射出群众对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期盼。川大作为放眼世界一流大学的A类高校,不仅有成果与光环,还有刀刃向内的气魄与胆量。高校类似的一次次“清退”举措,近年似已成寻常。但这样的常态里,恰恰隐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强大的密码。人生没有如果,却有因果。减少“清退”,功夫其实可以做在更前面——除了学生加强自觉与努力,校方与老师也责无旁贷。“期待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期待导师更加重视培养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清退”只是起点,优化没有终点。中国高校追求卓越之路,值得大家期待来源: 四川日报转自:新华网
转眼2020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都经历了不同寻常一年,还好大家都安安全全!作为学生党,大家是不是很关注明年可以参加哪些考试呀,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小编我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考试时间安排表哦。五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份,十二月份可是考试的“重灾区”呀!下面大家一起来康康吧!一月份考试时间表: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试 中旬 初试一般为每年1月中旬左右,复试一般在5月上旬前结束;2,中英合作金融管理/商务管理专业 12、13、14日 公共课与自学考试同时考;3,自考统考 13、14日 作为四月、十月考试的补充,由省考办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决定;4,MBA联考 20日 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缩写MBA,是源自美国的硕士学位;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21、22日。二月份考试时间表:LSAT(美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10-12日二月份考试是不是很少呢?三月份考试时间表:1,TEF法语 --- TEF (Test d""Evaluation de Francais)法语水平测试,是据法国驻华大使馆规定必需参加的法语水平测试;2,国际物流师 --- 每年的3、6、9、12月第三个周日;3,PETS 第二个周六周日 PETS,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分五个级别;4,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4日;5,预算员——2005年9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以建办标函[2005]558号文 将概预算人员资格命名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因此,预算员也就成造价员了;6,教师资格证---每年3月,个别地区每年两次(三月和十一月);7,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四月份考试时间表:1,速录师职业资格考试 ;2,职称英语 4中旬;3,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 20、21、22日;4,自考统考 21、22日;5,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五月份考试时间表:1,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 5月的第二个周日3,物业管理师4,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 5月和11月各考1次5,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12、13日6,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12、13日7,注册建筑师一级 二级 12、13、14、15日8,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9、20日9,调查分析师 21日10,企业信息管理师21日11,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6日12,广告师考试 5月26日至27日13,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6、27日14,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考试 28日15,棉花质量检验师 5月27日至6月2日16,银行从业资格考试17,二级建造师六月份考试时间表:1,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考试时间:通常6月末(某周六)上午9:00-11:20;CET-6考试时间:同一天 下午15:00-17:202,高考 7、8日3,GRE 9日 GRE是Graate Record Examination的缩写,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考试。4,J.TEST 10日5,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16日6,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19日7,全新标准商务日语jetro 6月30日开考七月份考试时间表:1,自考统考 7、8日 作为四月、十月考试的补充,由省考办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决定;2,中英合作金融管理/商务管理专业 6、7、8日 公共课与自学考试同时考,专业课考试时间在1月和7月;八月份考试时间表:1,JTest 8月5日 2012年新增的一次Jtest考试九月份考试时间表:1,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LCCIEB秘书证书 - 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ondon Chamber Commerce and Instrial Examinations Board,省略为LCCIEB)签订协议,合作开展伦敦工商会考试局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3,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9月下旬4,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 7、8、9日5,价格鉴证师 7、8、9日6,注册设备监理师8、9日7,注册安全工程师12、13日8,注册核安全工程师 8、9日9,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 9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10,助理会计师无纸化考试 20-25日11,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15日12,国际商务师 15、16日13,司法考试 第三个双休日14,注册土木工程师22、23日15,注册化工工程师22、23日16,注册电气工程师22、23日17,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22、23日18,注册结构工程师23日19,执业医师考试十月份考试时间表:1,GCT工程硕士(Graate Candidate Test)学位考试 倒数第二个周末 07年7月初、中开始网上报名,07年7月28日至31日为现场报名时间2,成人高考 29、30日3,10月第二周,注册会计师考试4,10月第二到第三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5,TEST 14日 J.TEST是鉴定日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试,由东京日本语研究社所属的日本语鉴定协会在1991年创办。6,TSE 16日 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提供的英语口语熟练程度的考试。7,市场总监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 18日8,执业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9,造价工程师 20、21日10,房地产经纪人20、21日11,企业法律顾问20、21日1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20、21日13,矿业权评估师20、21日14,房地产估价师考试20、21日15,审计、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1日16,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1日17,自考统考 27、28日18,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十一月份考试时间表:1,报关员资格考试2,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3,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4,物业管理师5,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6,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3日7,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 全国试点阶段,考试时间由劳动部通知8,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 25日9,教师资格证---每年3月,个别地区每年两次(三月和十一月)10,商务英语(BEC)考试(下半年)11,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十二月份考试时间表1,日本语能力测试 每年12月第一个星期日全球统一考试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3,英语四六级考试4,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15日5,J.TEST 16日6,公共关系职业认证 春季:每年六月十日之前 秋季:每年十二月十日之前7,心理咨询师 一年有两次鉴定考核(五六月或十/十一月,具体日期以每年年初国家职业鉴定中心公布为准)8,GMAT(GMAT,Gra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国外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2、3、4、5、6、7、8、9、11、12月从每月3号起所有的工作日9,物流师/助理物流师 处于全国试点阶段,考试时间由劳动部通知10,导游资格考试考试时间一般在10月至12月间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初试一般在年末的12月中下旬,但名义上为第二年的入学考试(如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在2015年12月下旬)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试 ,统考,复试一般在4月,2月出成绩,3月出国家线12,GRE(Gra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考试) 笔试 机考全年每个工作日13,托福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具体时间尚未确定,每月都可参加考试这就是2021年的考试时间表了,可以供大家参考,具体时间可能每个省份会有区别,由于疫情的原因,部分考试时间可能会调整,到时候大家再仔细确认一下时间会更好。如果大家需要电子版的考试时间表,欢迎大家私信我哦大家需要什么干货或者最近遇到什么问题,欢迎大家私信我,我会尽量帮助大家~下期见~
世界气象组织(WMO)第十七届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全体照片生态学和气象学分别属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是两门古老的学科,起源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托斯。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愈加严峻,一个融合了生态与气象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气象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作为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原“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胜扛起了中国生态气象学科的大旗,瞄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管理过程与定量描述、生态气象灾变过程识别与灾害风险管理、多时空尺度相互作用与耦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开发惠及全球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气象数值模式以及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从南京农村里懵懂的“小孩司令”,机缘巧合地步入气象科学的殿堂,周广胜用半生时光致力于生态气象理论与技术研究;他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业,实现中国生态气象研究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初窥门径:从“小孩司令”到“气象学新兵”1965年出生于南京的周广胜,打小在高淳农村长大。周广胜小时候的成绩并不好,但他性格直率,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小孩司令”,身边总有“小孩兵”。初一的时候,周广胜物理、化学都只考了58分,回家被父母责备;第二年,班里60人按成绩分成四个小组,周广胜毫无意外地被分到了成绩最差的第四组,还成了第四组的小组长。结果,这件事情被自己的“兵”拿来嘲笑他。这大大地刺激了周广胜的自尊心,他开始发奋学习,并逐渐找到了学习的窍门。两个月后,他的成绩就已经达到了第一组的水平,并成为全班考取初三/高中的十五人之一。善于总结的周广胜还发现,每次背诵之前先大声呼喊一下,有助于将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进入到更佳的学习状态中。上初三后,为了让自己少做小动作,第一天上课时他就坐在了第二排,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聚精会神地听课;上课的时候,为了跟上老师思路,他总是快速记录,不在乎笔迹潦草,等晚上回家后再重新认真整理笔记。而到了考试前,他却要把笔记全撕掉,以此来告诫自己,知识是要装进脑袋里的。高二分班时,周广胜的文科考了全年级的最高分,老师动员他去报文科班。周广胜却执拗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不是老师天天都在说的吗?”1983年,周广胜参加高考。学校老师鼓励年级前三名报考清华北大。周广胜没听,另两名同学也没听。结果,三人一个考了军医大学,另一个和周广胜一起考进了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在周广胜看来,南大离家近。尽管已经过去将近40年,当年的经历却仿佛历历在目,成为他青春时代的美好记忆。周广胜考了529分,志愿填报的是南大化学系与数学系,但没录取上,他服从调配,误打误撞地被分到了气象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中国的气象学是新中国成立前在竺可桢先生的领导下才逐步走上了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时,气象科研力量仍较弱。本科4年学习,不仅让周广胜爱上了气象科学,也逐渐在气象学科研究中初窥门径,成长为气象研究领域的一名“新兵”。1987年,周广胜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时称“中国科学院林业与土壤研究所”)攻读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是生态气候室的朱廷曜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防护林气象研究。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风沙灾害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1978年11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科学管理和发挥这些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需要建立系统的评价理论与技术。也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东北地区风沙灾害,中国科学院林业与土壤研究所筹建了生态气候研究室。农田防护林的核心功能就是减弱风力和缓解风沙灾害。但此前的防风效应研究多集中在单条林带或网格,且以对观测结果的定性描述或统计分析为主,难以用于大面积农田防护林网的规划、设计、评价与管理。网格化的防护林建设有着很深的学问,既要考虑林带最佳的防风效应,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带的胁地效应。因此,农田防护林建设究竟是采用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长和宽的比例多少才是最佳?所建林带又该如何实现林、草、灌木的有机结合?带着这些问题,周广胜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力学系的风洞实验室里,通过模型测算防护林的防风效应。到1989年,在前期艰辛实验的基础上,他们继续与北京大学展开合作,周广胜跟着导师在吉林乾安的农田防护林中连续蹲守、观察了整整45天。他们在林外建立了11米高塔,在农田防护林内立起19米的高塔,同时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系留气球等先进观测技术,结合农田防护林内部与外部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开展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对比观测、农田防护林地区边界层结构与防护效益机制研究,并发展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评价模型。这是周广胜将气象与生态结合起来的第一个生态气象科研项目。他的第一篇论文《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的关系》获1992年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硕士论文《林网化地区近地面层的湍流特征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博士论文《区域性农田防护林网的动力效应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他基于长期的野外系留气球、涡度相关观测和风洞模拟实验,创新性地从湍流谱特征揭示了林网防风效应机制在于对大尺度涡旋的破碎作用,发现林网地区形成了新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而其扰动边界层内风速遵守对数分布规律且不受距林带远近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基于新的大气边界层风速评价区域性防风效应的新观点,发展了林带阻力系数理论模型和大面积农田防护林地区区域性防风效应评价模型。成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农业奖。周广胜与团队研究生合影登堂入室:从“防风固沙”到“气候-植被关系”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中期,随着生态学与气象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就认识到植被与气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愈加严峻,一个旨在研究以植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生态气象也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系列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包括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IGBP,1985-2002)、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GCP,2002—2014)和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2014—2023)等,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气象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全球气候模式发展要求用数学方法描述大气与陆地景观的交界面以及陆地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这些过程受植被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和气孔导度等的调节,推动了大气科学家从地球物理研究领域扩展到生物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另一方面,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关注的空间尺度也从局地向区域甚至全球拓展,也更加关注天气、气候以及气候变化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影响。2002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关于气象部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的指导意见》,昭示着生态气象的科研与业务布局的开始。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与气象工作者密切配合,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科技保障能力,这一顶层设计也极大地推进了生态气象学科的发展。尽管已在“生态气象”领域小有成就,但博士毕业后何去何从,周广胜仍面临着艰难抉择。生态气象的学科交叉融合在中国相对滞后,也让气象学科班出身的周广胜备感“尴尬”。幸运的是,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新时院士的青睐,周广胜来到北京,跟随张新时院士做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后,主要开展植被-气候关系研究。1994年,周广胜抓住机会,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的首个全球变化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并主持专题“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特性研究”。通过这个项目,一举改变了外界对他“气象行、生态不行”的看法。植被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用于气候预测的中国气候-植被模型研究”中,为实现植被生产力气象监测评价,周广胜发展了新的自然植被生产力模型,解决了国际著名Chikugo模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不适用性。这一模型还被国内知名期刊冠名为“周广胜-张新时模型”。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周广胜研制了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业务系统,用于院士咨询项目和青海省气象业务,这在三江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了关键决策支持作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脆弱性评估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周广胜建立的植被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程技术体系,不仅发展了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与脆弱评价理论与技术,也为国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技术和决策支持,其成果还获得了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气象与生态,生态与气象,周广胜的科研曾一度在“夹缝中”生存,但却奠定了其在生态气象学这一交叉学科中的基础,而无论是气象还是生态,或者在生态气象研究领域,他已登堂入室,渐至佳境,最终厚积薄发。炉火纯青:从“数值模式”到“多尺度机制”1995年,周广胜担任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随后两年,他相继前往美国蒙大拿大学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实验室、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科学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了解学习国外科研机构在生态气象数值模式和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估与应对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1997年回国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组首席研究员,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自2008年至今,周广胜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1993年至2013年的近20年时间里,周广胜带领研究团队相继完成了包括“用于气候预测的中国气候-植被模型研究”“水热-生物-土壤养分综合影响的土壤呼吸作用观测与模拟”“全球变化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研究”“中国东北样带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与机理”“中国东北典型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等。以植被为核心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周广胜研究组将宏观的气候-植被关系与微观的植物生态生理过程相结合,从植被地理分布/作物种植分布与生产力两方面系统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创新性地组织并开展了中国东北样带(NECT)这一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前沿研究。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而中国东北样带是IGBP在全球启动的首批四条样带之一,也是采用空间代替时间获取全球变化相关信息并实现不同尺度过程耦合的重要方法。他与合作者基于样带选择标准,提出了中纬度半干旱区以降水梯度变化为主要影响因子的中国东北样带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在基金重点、杰青和科技部重大项目等支持下,利用国际先进的气象和生态观测模拟系统(涡度相关系统、地面和星载高光谱、星载多光谱、红外增温模拟技术等),创建了集多因子控制实验、原位模拟实验、长期定位观测、样带定位考察、遥感监测和模型模拟于一体的气候变化对植被多尺度影响的立体监测体系,填补了我国植被多尺度变化观测数据的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被作为全球变化研究范例在全球推广。他从分子、植物生理生态、个体到生态系统、甚至区域层次,阐明了气候变化各因子单独及其联合作用影响植被多尺度的碳氮代谢及其分配的新机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的机制在于改变了叶片氮化合物组分,填补了高温和干旱联合影响的研究空白,发展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碳氮关系影响的多尺度模式;阐释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综合影响机理,明确了决定植被地理分布的气候因子及气候临界值,构建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气候-植被分类模型,发展了耦合生物-物理-化学-管理过程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定量评估了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和国家尺度陆地的碳收支、碳固定潜力及其变化趋势,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研发了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系统,正在国家气象中心及全国31个省(市、区)业务推广应用。品学端正、作风正派、学风严谨……这是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项时,同事们对周广胜的评语。作为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生态气象专家组组长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周广胜数十年来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0余篇。他主编主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全球生态学”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近30年来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70余人;他被聘为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学委员会管理组委员和主席顾问,先后40余次应邀作国际会议学术报告,为推进国际气候变化政策与规划制定做出重要贡献。星光不问赶路人。从初窥门径的气象人,成长为生态气象研究领域内执牛耳的科学家,至诚至朴的周广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道路上耕耘不辍,无怨无悔。专家简介周广胜,1965年生,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同时,他还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第15和16届会管理组成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CNC-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GCTE-CNC-IGBP);亚洲通量指导委员会(AsiaFlux Steering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协联合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WGUNEC-CAST);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物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应用气象学报》等期刊的副主编;《科学通报》《气象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的编委。迄今为止,他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原“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点基金(4项)、面上基金(3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1项)、原“973”项目课题(4项)以及原“863”专题;中国科学院碳专项和创新工程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农业)科研专项经费;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系统性重大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合作专著15部。已经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70余名。曾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1项),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优秀奖各1项。
又一所高校对超期学习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10月20日在官网公布了一则《关于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的公告》:为保证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研发[2018]12号)文件,现对2013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2年及以前入学且至2020年9月仍未获得学位的GCT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作退学处理,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注销学籍,具体名单见附件。公告表示,如对此处理决定有异议,可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公告所附的《2020年10月拟清退硕士研究生名单》共涉及56人,其中8人入学时间为2011年,已入校9年。根据学校官网公布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院发【2012】30号)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博士生一般为三至五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能延长。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在经费落实的情况下,由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报所在院、系和研究生院审核,经主管校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此前,东北大学已经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果断处理。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布的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共有52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2002年入学,已经“读博”18年之久。此外,2003年入学,“读博”17年的还有2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华南理工大学,身为四大工学院、建筑老八校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学术积淀。一百多年前,华工师生将爱国主义精神注入灵魂,匡世救国共克时艰;新中国成立后,只争朝夕进军尖端科学,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改革开放时期,敢想敢做,从华工走出的“星期六工程师”以专利转让“论英雄”;进入新时代,对国家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华南理工大学校徽一、前世今生 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南理工”,也被本校师生亲切称呼为“华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创建于1934年,是以工科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52年,华南、中南地区理工科领域的精英共同组建为华南工学院,由此奠定了深厚的工学基础。1964年,有学子在华南工学院正门留影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1960年华南工学院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并且有4个学科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校园全景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官网校园共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国际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今五山),大学城校区位于番禺区大学城,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区国际创新城,与大学城校区隔岸相望。二、桃李英才 华南理工大学身上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其前身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被称为“红色甲工”,是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批知识分子用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努力站在学科的前沿,同时引领着这座古老校园不断向前。中国“海陆空专家”罗明燏,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他主持和审查的公路、桥梁、水坝、机场等大中型工程项目有200余项,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建设资金。贯通广州南北的唯一桥梁——海珠桥,在他的设计下,仅6个月就完成修复;中南某地下油库的重新修建,比原计划节省了一百个亿(旧币,折合一百万元);新丰江水库兴建、文冲造船厂船坞修建、南方大厦修复……罗明燏不仅拥有高超的学问,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罗明燏(一排右三)与师生在一起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华工东湖湖畔伫立着一座冯秉铨先生的雕像。1956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电讯系的师生员工和仪器设备几乎全被调到成都。在当时电讯工程系只有3名老师的情况下,冯秉铨不断努力,重建了电讯工程系,使之成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专业。1958年冯秉铨主持研制成功了华南地区第一台模拟式电阻网络电子计算机;1959年他又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俄汉文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在当时缺乏可供参考借鉴图书资料的情况下,冯秉铨以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带领着队员,一步步向尖端科学进军。冯秉铨先生雕像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前辈学者们不仅怀着赤子之心治学,还将师者情怀沉淀为精神的沃土,他们的楷模和风范直接影响到后学。何镜堂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华南理工第一批建筑学硕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世博中国馆的恢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肃穆、广州亚运馆的热情……他在各种风格中切换自如,用既严谨又浪漫的态度坚持创新!何镜堂:61届建筑学专业图片来源:互联网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在华工无线电技术专业曾出过传奇的50177“超级班”,在同一班级同一宿舍里走出了“中国彩电三巨头”——TCL总裁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他们三人互相学习、共同生活,毕业后先后走上创业的道路,被称为“华工三剑客”。这三家企业的极盛之时,彩电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40%。曾经的“华工三剑客”图片来源:互联网“超级班”除此之外还走出了京信通信系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霍东龄、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他们都是那个辉煌时代的缩影。“超级班”合影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黄冠2009年以高考状元身份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从大三开始创业,先后创办了电影FM网站、互联网公司等。2016年6月,黄冠与联合创始人陈劢成立“荔枝微课”项目,超过20万专业机构和100万优质讲师入驻,授权听课人次超过3亿,成为国内领先的大众知识分享平台。2018年8月,黄冠成功入选由《福布斯》美国总部发起的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即“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收集了600位青年才俊,黄冠脱颖而出,成为“消费科技”领域精英人物。荔枝微课联合创始人兼CEO黄冠图片来源:互联网华工在文体界也拥有众多杰出校友。被誉为“小邓亚萍”的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诗雯,2010本科入读华工工商管理学院,已经拿了2个女兵世界杯单打冠军、1个女兵世界杯双打冠军、1个亚运会女单冠军、1个奥运会女团冠军……“小邓亚萍”刘诗雯图片来源:互联网不管在哪一个时期哪一个领域,华工校友都将不服输的信念和严谨踏实的实干精神相结合,为学校、华南地区、乃至中国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三、榜上有名 这样一所老牌工科名校在全国目前的排名如何呢?根据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相较前几年基本维持不变,位列全国第20:来源: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另外华工在“成果转化”这个指标的排名中位列全国第7的好位置,这个成绩体现了市场对华工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华工一直以来在科研与产业之间努力的协调是分不开的。来源: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在世界上,华南理工大学排名总体不断向前。2018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华南理工位列世界排名201-300之间:来源: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四、本派绝学 华南理工的优势学科较多。软科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5门学科排在了全国前5%的位置,另有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等学科排名在全国也十分靠前,排在前10%的位置。来源: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最新发布的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华南理工共有7门学科进入了世界前50的位置,相比较2018年增加了3门,且全是工学学科:来源: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身为“四大工学院”之一,华工的工科实力果然强悍。关于“四大工学院”的其他更多消息,可以参考软科《曾经的四大工学院,如今依然炙手可热!》一文。五、锦绣前程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华南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共941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有5680人,就业率高达99.58%。(一)平均月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华工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2018 届达到7371 元,比2017 届(6687 元)高出 684 元,增幅达到 10%。随着经济不断走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华工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在今后几年应该仍会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二)留在广东就业的人数占80.3%2018 届 3488 名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2800 人在广东省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80.30%。除此之外,去京沪就业的总体比例不超过4%。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城市为广州(43.4%)、深圳(20.4%)。广州就业人数止跌回升,佛山、东莞就业人数略升,深圳占比下降。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三)一半的学子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2018 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个体占比最高,达到 51%,与 2017届(50%)基本持平;就业于国有企业的比例为 31%,与 2017 届(30%)基本持平。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经济占据了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例如华为、万科、碧桂园等也都在广东,加上“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政策的扶持,民营经济在广东十分活跃。自然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四)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据《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统计,华工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主要集中的领域是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2018 年,华南理工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入选的部属高校学校。这与华工一直坚持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五)升学人数持续增长2013-2018 年期间,华工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的人数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18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的人数为 2168 人,升学比例 38.17%。其中,国内升学占比 26.29%,出国(境)升学占比 11.88%。其中,国内升学的 1493 人中,1390 人选择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5 人选择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六、身在其中 (一)好玩!好燃!好厉害!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己的兴趣点上,不断挖掘,再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其变为现实恐怕是最棒的事了吧!华工有很多科研性的竞赛,“挑战杯”大赛就是其中之一。你可以制作前沿的科技产品,也可以进行社科类的调研,总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华工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的部分作品。炫酷的机器人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这是一只智能伴侣导盲犬。专为盲人出行提供GPS导航、转向提醒、有效避障,是一款可以保护并陪伴盲人外出的辅助工具。好一款兼具人文关怀与硬核技术的产品!智能伴侣导盲犬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未来的时代是人工智能辅助生活和工作的时代。图片里屏幕上的虚拟人,是多模式自主交互智能虚拟人系统,融合了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可应用于多场合的问询服务。多模式自主交互智能虚拟人系统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或许你已听说过华工的“华南虎”战队问鼎RoboMaster2018机甲大师赛(简称RM)冠军。RM作为一项面对大学生的机器人竞技比赛,凭借其热血的比赛方式、震撼人心的视听冲击、创新的电竞元素,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科技爱好者并掀起了机器人竞技领域的热潮。“华南虎”曾在2017年拔得了RobotMaster头筹,在18赛季里依然沉稳、灵活,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再次赢得殊荣。华南虎的英雄机器人图片来源:互联网打比赛、拿冠军不是最终目的。华工学子不仅用热血收获了成长,也用青春与热情感染了所有人。(二)来华工科研致富你以为的高校教授什么样?整天待在学校里搞研究?写文章?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足以颠覆你的想象。改革开放初期,从华工走出了一批“星期六工程师”,教授们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教书,一到周末就赶去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下来,越来越多的“科研CEO”同时活跃在讲台与市场两个舞台上。随后,华工出台了一系列如“华工十条”之类的文件,探索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难题,这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活跃在讲台和市场图片来源:互联网“以前我们做科研很少会考虑市场,很多比赛研发的机器人在赛后丢在仓库,白白浪费。现在可不一样了,在做发明之前就要先看看市场的需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张铁说道,以前自己研发的移动机器人,虽然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但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现在,他入股的公司已经卖出去十几台这样的机器人了,华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技成果转化、致富道路。(三)无论古典、现代都hold住华工的三个校区,每个校区都美到不行。华工北校区以前是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一部分,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现在校园内现在还有其雕像。雕像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中,与红墙绿瓦交相辉映,成为华园的标志性景点。中山像不仅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更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中山像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北区的校园被数个错落有致的湖泊所包围,校园里随处可见茂盛挺立的树木,娇俏可爱的花朵,颇显亚热带风情。但散落在其中的中国传统古建筑,更是为校园增添了另一番风味:栩栩如生的脊饰,精美的洗石米彩画,碧瓦红墙,绿树掩映,虽然饱经风雨,却依旧壮丽,充满生机。7号楼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华园星夜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官网位于番禺大学城的南校区是现代化的风格,蓝天白云下的红砖白墙,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大学城校区图片来源:互联网华工新建的第三个校区——国际校区是国内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目前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大批世界一流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建造中,预计将于2021年9月之前完成。国际校区效果图图片来源:互联网(四) 给你比亲妈还温暖的关怀!害怕离开家就没有了家人的关心?来围观一下华工的操作。今年5月底,华工的莲雾就开始熟了,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诱人的果实,看了让人垂涎欲滴。于是华工管委会发出公告:采摘品尝莲雾的公告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微博香甜多汁的芒果也为全校师生奉上。学生们品尝芒果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微博什么?居然还有鱼!?关于领取鱼的公告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微博上树可摘莲雾芒果,下湖可捕鲤鱼,国庆中秋还有免费餐券。所以,就算离开家也不用害怕,华工给你比亲妈还温暖的关怀。七、报考门槛 从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统计表可以看出:在大量省份,华南理工大学在理工类的录取线基本都要高于一本线100分以上,最高的辽宁省甚至达到了279分;文史类的录取分数线则相对理工类较低,分差主要在40-163分之间,平均为73分。不同地域的高考总分存在差异,考生可以查阅本地区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一个综合考量。数据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办公室2019年招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1、今年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开始本科招生,共招收400人,其中高考招生200人,二次选拔200人;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和临床医学五个专业。2、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大湾区建设、国家产业升级相关专业的需求,普通类增加计算机类、电气类、自动化类、工商管理类等招生计划;减少不适应社会需求、报考热度低的招生计划。3、普通类本科生(艺术类专业生、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外语保送生等特殊类除外)在校期间均能申请转一次专业。4、广东省文理科普通类计划总数将比去年大幅增加,预计新增计划240人,总计划约3200人。文理科前200名入选院士名师“菁英计划”。罗明燏院长曾鼓励学生要不怕累、不怕苦,“一个好的工程师必须下很大的功夫,不劳而获是极少的。”一代代华工师生正是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保有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国家的赤诚信念,坚定自信、不忘初心,不断完善“华工模式”,深化“华工路径”,以铿锵有力的步伐扎根华南、面向全球。本文中所有图表数据均为手工整理,如有纰漏,请以各校官网和招生网信息为准。资料来源:[1]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http://www.zuihaodaxue.com/[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3]华南理工大学官网https://www.scut.e.cn/ne[4]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http://www.scut.e.cn/academic/[5]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http://admission.scut.e.cn/main.htm[6]华南理工大学获2018年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冠军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8-08/02/c_1123211297_3.htm[7]听,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办学百年的雄浑钟声!https://mp.weixin.qq.com/s/gUee-nu20k82RHXkPYBf4g[8]围观“神仙打架”!看看华南理工学子脑洞有多大?https://mp.weixin.qq.com/s/KuoNc_HLSuTv-YgctLAq5Q[9]华南理工大学:专利转让为何位居全国高校第一http://epaper.southcn.com/nfzz/255/content/2017-03/20/content_167341046.htm[10]《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
1978年,赵争鸣走进湖南大学,学习电机及其控制。“电机专业是我父亲未能完成的梦想。”赵争鸣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机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个百废俱兴的年代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一个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如果没有以重工业为骨干并与轻工业相互协调的强大工业体系,就不可能建成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这一切都需要电!“我父亲那代人,以学习电机专业为建设国家服务为荣,他也报考过电机专业,但没有被录取,于是学习电机的希望就被寄托在我身上了。”但在当时的赵争鸣眼里,和正在中国起步的计算机产业相比,电机专业只是“一个陌生但老一辈人认为很重要的专业”。话虽如此,赵争鸣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这个“一无所知”的专业里。随后的40余年中,他从“纯正”的电机学起步,又将电力电子学与电机学交汇融合在一起,助力传统的电机学科向着更现代、更前沿的方向发展,变成一个“时髦而又重要的专业”。磨合越久,他越发现,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觉得,这是最适合我的专业。科研或许很苦,但能做我喜欢的事,心里充实就很好了,更何况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赵争鸣学科初探——走向电力电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争鸣飞往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接到的第一个课题是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新开发的第一代电动汽车“Impact”设计新一代高效电机及其电驱动系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设计基于半导体开关器件的电驱动控制器,并研发出与之匹配的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这需要充分的电力电子知识为基础,但赵争鸣当时对此所知甚少。怎么办?迷茫之下,他第一时间给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写了一封信。“电机必须与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紧密结合”,高景德在回信里谆谆嘱咐。“高先生1996年仙逝,写这封回信的时候,他已经住院了。”直到如今,赵争鸣仍为此感动不已。他迅速调整了学习和工作计划,想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补上电力电子学这一课。 从19世纪世界上第一台电机问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电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工业文明的进步。“随着等效电路的提出,到20世纪30年代,电机理论的‘大厦’基本落成,只是在它的上空还飘着两朵乌云——磁饱和与涡流。70年代之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伴生了如数值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这使得电机‘大厦’更上一层楼,我在湖南大学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一些数值分析方法在电机上的应用。而电力电子的发展使得电机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出现之后,令电机越来越往智能化方向迈进,电机学科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赵争鸣补充道。在赵争鸣本科时代,一位教师在“电机学”课上说了一句话:“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研究相当于电机领域中的诺贝尔奖课题,有望近期突破。”赵争鸣没想到,刚到美国,他就要直面这类课题了。调整好心态,他重整旗鼓,专门去选修了电力电子方向的两门课程。之后将电机设计与电力电子变换器特性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了一套基于变频器驱动的交流电机设计软件,提出了一套交流电机高频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为顺利完成与GM合作的项目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拉开了他在电机与电力电子集成理论和应用研究上的序幕,成为他科研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随着能源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机、变换器及其控制已不能单独地作为一个个孤立对象来对待,而应把它们置于整个系统之中,成为一个电机系统。”赵争鸣认为,这一发展趋势应该同时体现在学科发展中。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机教研室主任时,结合系里的改革需求,赵争鸣与同事们一起将“电机教研室”更名为“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2000年和2003年,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开设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电子电机设计与分析”和“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集成分析基础”,并撰写和出版了相应教材。直到今天,这两门课程仍然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的主要选修课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教材”和“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这只是一个开始。”赵争鸣说。在他看来,电力电子学科毕竟是一门新学科,很多方法和理论尚未成型,还属于实验性科学范畴。要真正使电机与电力电子和谐共进,还需要他们花大力气去钻研。结缘光伏——开启太阳能光伏发电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开发大西部”的大会发言,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而后,正在香港大学做研究教授的赵争鸣收到邀请,参加了卢强院士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上的研究工作,计划将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到我国西部。太阳能光伏发电被“盯上”并非无缘无故。到20世纪末,能源危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冲击。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集半导体材料、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蓄电池技术及电力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成为当今新能源发电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实验室进行学术讨论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充足,但缺电,缺地表水。在卢强院士的带领下,赵争鸣组织团队,扬长补短,提出将变频调速交流异步电机应用到太阳能光伏装置中的设想——一来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率;二来通过光伏发电将西部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调动起来进行农业灌溉。而后,基于该系列研究,他们在新疆和田地区建设了5座5千瓦级的太阳能光伏扬水与照明发电系统。这其中的原理就是将传统的分别独立的太阳能扬水系统和光伏照明系统合二为一,使得太阳能光伏阵列输出的电能得以最充分应用。由于光伏阵列的输出随日照而变化,太阳能扬水系统的输出也随太阳光的强度而变化。当光照强度较强时,太阳能扬水系统可以正常抽水,而光照强度较弱时,即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小于某一值时,系统将无法继续驱动水泵抽水。但光伏阵列仍将输出一定功率的电能,这部分电能可以储存在蓄电池中,留为夜间照明使用。在新疆地区应用该系统之前,他们就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建成了一座2.5千瓦太阳能光伏扬水与照明示范工程。这套“光伏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统”在当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1年,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内也建立了相应的太阳能光伏扬水与照明系统,获得了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高度评价和北京市市长的特别奖励,为北京市申奥成功做出了直接的贡献。2003年,他们又研制出太阳能高压钠灯式路灯控制器。2007年,完成了固定式10千瓦光伏并网系统和跟踪型40千瓦光伏并网系统。这些成果均在西部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两项主要专利转让给特变电工后,成立了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成为我国光伏发电行业龙头企业。“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统”科研成果于2001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赵争鸣与同事们撰写出版了著作《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很多工程,相关技术转让给国内外十几家公司进行产业化,直到2007年才告一段落。”赵争鸣补充道。出击前沿——在实践中再度转型将科研成果切实落地,是赵争鸣一直以来的重要理念。“我们当时坚持与企业合作,把成果做到产品级;建立了相应的基地,也为企业和学校培养了一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人才。但产学研做多了,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赵争鸣以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电南自”)为例,谈了他们的早期合作。2002年,他们与国电南自联合成立了“电力电子应用技术联合研究所”,开启了“基于IGCT的高压大容量三电平变频器研究”。该类技术和装置当时由瑞士的ABB独家拥有,国内尚属空白,研发难度大。趁着“光伏发电”成功的势头,赵争鸣团队开始阶段并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毫无顾忌地只管往前冲,很快就做出了一套试验样机。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来临。这套样机装置虽然经过了严格的实验室检验,但一到现场运行就发生各种故障,“可靠运行”成了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似乎不可逾越的屏障。“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炸坏IGCT。”赵争鸣还记得,当时发生了5次大型故障,每次都会炸坏8到10块IGCT,当时一块IGCT大约1.5万元,一次故障就能烧掉约15万元。“你就听到‘滋’的一声,一辆桑塔纳汽车就没了,又得重来!”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以及学生们总是垂头丧气,甚至一度不敢再做运行试验。“MOSFET,一摸就死!”他们自嘲道(IGCT是由GCT和MOSFET集成而成)。失败让他们冷静下来,他们发现电力电子技术似乎没有像教科书讲得那么简单。对故障反复排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那些被忽视的“异常脉冲”,其实与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开关瞬态过程、主电路上的分布杂散参数以及控制上的各种延迟和畸变紧密相关。“电力电子装置与电机一样,也是一种电磁能量变换装置,在开关状态下的电磁能量变换仍然要遵守能量平衡和能量不能突变的原则,但这个原则与电力电子开关机制构成了一对严重的矛盾。而我们教科书采用的理想开关器件、线性电路拓扑和信号级的控制算法都湮没了这个矛盾。”赵争鸣总结道。明确问题后,他们经过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基于IGCT的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系统的瞬态分析方法和控制技术,包括系统安全运行工作区定义和应用,开关瞬态过程建模分析,主电路分布杂散参数定义、建模和提取等新技术,解决了基于IGCT的高压大容量三电平变频器多项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2006年以后多台装置在现场运行后再也没有出现重大故障,至今仍在可靠运行。“我们原来不是研究半导体开关器件的,但因为这个问题,逼得我们花了一个学期找器件专家补课。”时隔多年,赵争鸣平静地讲出了那场成功背后的真相。这群执拗的人做的可不仅是补课,2006年他们与日本三菱公司成立了电力电子器件应用联合实验室,2008年专门在系里开设了一门“电力半导体器件原理和应用”课程,2011年又撰写出版了一部教材《电力半导体器件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也成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的精品课程。对赵争鸣团队来说,这又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们的研究从项目牵引、问题牵引过渡到更加主动的前沿牵引阶段。为了将电力电子深层次问题研究透彻,2008年起,他们先后申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容量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多时间尺度动力学表征和运行机制研究”。这也是电力电子方向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他们与浙江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其他国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深入研究了基于大功率器件建模和仿真的系统安全工作区、计及分布杂散参数的瞬态换流电路、多时间尺度的电磁脉冲瞬态过程和系统瞬态能量平衡关系等关键问题,开创性地从电磁能量变换、瞬态换流回路以及系统可靠性的新视角提出了一整套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关键技术。赵争鸣团队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先后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核心发明专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应用成果先后3次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他引2300余次,近5年6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出版著作3部,其中著作《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于2018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出版了其英文版;2019年赵争鸣领衔的“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分析与控制”成果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赵争鸣本人也先后因为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IET Fellow和IEEE Fellow。与此同时,赵争鸣团队的成果也广泛应用于荣信汇科电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国电南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POWERSIM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的相关产品研发项目中,研制出的相应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电力电子装置仿真、变频调速节能、电力牵引、光伏并网发电等领域,为生产厂家带来了数十亿元的利润,过去3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8亿元。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技术评价会,专家评价意见认为:“该成果在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并推进了国内外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和控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同成长——迎接可持续发展赵争鸣与我国电气传动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著名学者陈伯时教授是忘年交,他们相识于赵争鸣与国电南自合作的项目鉴定时期。“第一,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第二,我们不再从‘理想的角度’去看待电力电子,而是从能量变换的角度去形成系统的电磁瞬态变换分析和控制方法。陈伯时先生对我们的这两点十分赞赏,也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与高景德、卢强院士一样,陈伯时教授也是影响赵争鸣科研生涯的重要人物之一。一路走来,他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不断成长,也把这段成长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2000年,赵争鸣正式获得博导资格。至今,他培养毕业博士31位。所培养的博士中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者8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4位、清华大学首批“紫荆学者”1位;另外还有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者6位,获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者8位。“人才,首先要是一个三观正确的人,一个能够为人所信任、能够有志向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赵争鸣以导师的身份强调道,“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对科研工作有兴趣,能够积极阳光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都是可塑之才。”与科研历程同步,赵争鸣在培养学生时也经历了“项目牵引—问题牵引—前沿牵引”。尤其在2010年之后,赵争鸣团队逐步转型到前沿牵引的科研模式,围绕大容量电力电子与新型电力传输技术,确定了3个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研究,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能路由器和无线电能传输。这一阶段,他们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的支持,并与企业建立了前沿技术研究院,形成了一个好的前沿科研态势,为团队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个优良的创新平台。 与毕业博士们合影“我作为导师必须做好3件事情:开题时明确研究方向,课题中解决真正的关键性难题,课题结束后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赵争鸣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思考,认为这是创新的直接源泉。“还要有团队精神、做事精准坚韧”,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补充道,“知识面广、英语能力好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特别注重把博士生培养放到国际化平台上,并且将他们的知识结构引入到学科交叉层面”。目前,赵争鸣团队有7位教师,他们在团队的3个前沿方向上各有所长。未来,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能路由器和无线电能传输,他们期望在产业化上努力突破。而围绕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研究,他们列出了十余个有针对性和前沿性的难点问题,正逐一进行攻关。“团队当然是要携手并进,我们要为现有人员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不断引进新的人才,也培养更年轻的人才,为团队注入更新鲜的血液。”2019年9月,赵争鸣及其团队到美国参加全球电力电子领域最大的学术年会ECCE2019会议,作为中国唯一的特邀专题讲座团队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我们的理念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推动学科和行业往前走,并促使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ME)属于专业硕士学位的一种,是工程类专业学位,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学位的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也是很多人考研的选择,那么工程硕士有哪些适合报考的院校呢?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吧!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相关专业都不错,工程硕士的报考条件有: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包括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工作业绩较为突出者。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北京交通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旨在培养一批掌握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一般规律,适应各种规模的项目并且能够有效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复合型、开拓性高级项目管理领军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学制为三年,师资力量雄厚,适合报考。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全日制最多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最多不超过6年,修完规定学分,允许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学位与毕业证书。可采用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两种方法,基本以周末学习为主。考研难度不大,适合报考。4、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南京理工大学的工程硕士学制为三年,学费一年3万,在职研究生主要是在周末上课,南京理工大学的校区很大,而且学习氛围很好,在这里就读研究生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东西,适合同学们报考哦!5、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职研究生(工百程硕士)学费:30000元/人(包含课程学习度和论文答辩两阶问段费用),南京邮电大学的工程硕士相关专业都是很不错的,因为南京邮电大学是属于工科类院校,所以会比较重视培养工科人才上,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类专业是最好的,工程硕士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式也是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特色学科来培养的,很适合报考哦!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出来的同学,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适合社会所需。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总之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哦!如果有关于工程硕士考研的相关问题都可以来咨询付老师哦!2021备考工程硕士私信: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