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科学家:中国新冠疫苗已被证明有效日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加速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快方式,是确保所有国家都有人能接种新冠疫苗。”世卫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称,“世卫组织对中国的新冠疫苗很感兴趣,一直在密切关注,一些疫苗在现阶段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有效。”气候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天气变化能如何影响新冠病毒的传播,对秋冬季的防疫措施至关重要。在一项发表于《流体物理学》的文章中,科学家研究了相对湿度、环境温度和风速,对呼出的气雾中病毒的生存能力的影响。他们建立一个计算模型,用于评估含病毒飞沫的蒸发率,并发现在高温和低相对湿度下,含病毒飞沫的蒸发率较高,其中病毒的活性则较低;而高湿度将有利于气雾的远距离、高浓度传播。此外,高风速则会增加空气中病毒的传播率,因此风速也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做好对秋冬季节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的预防。揭秘SARS-CoV-2在人类机体中引发感染的热点组织区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A single-cell RNA expression map of human coronavirus entry facto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SARS-CoV-2在人类机体中感染的热点区域;SARS-CoV-2的感染会影响机体多个器官的健康,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引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胞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分析了多种人类组织中28个特定基因的活性,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绘制出整个人体潜在疾病相关因素的图谱。实验性药物具有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力由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梅西癌症中心的Paul Dent博士领导的一组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AR-12的实验性抗癌药物可抑制SARS-CoV-2病毒。他们的发现今天在线发表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杂志上。流感疫苗对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没有影响克利夫兰诊所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不会增加人感染COVID-19的风险或增加相关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杂志上,显示流感疫苗是今年秋天和冬季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单一干预措施。儿童免疫反应有效抵抗COVID-19在最近一项研究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蒙特菲奥雷儿童医院(CHAM)和耶鲁大学的科学家首次通过比较成年人和青少年的COVID-19免疫反应发现了关键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儿童通常比成年人的症状要轻。这些发现对遏制COVID-19的疫苗和药物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长期感染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长期有效反应产生影响-新研究表明,自然免疫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将成为影响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COVID-19)未来发展轨迹的关键因素。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做出的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研究表明,开发一种能够引起强烈免疫反应的疫苗可以大大减少未来的感染负担。《柳叶刀》:将对使用大型数据库的研究采取新的编辑规则近日,《柳叶刀》(Lancet)发布公告称,为避免羟氯喹撤稿事件再次发生,《柳叶刀》及所有旗下期刊将对使用大型真实数据库的论文引入额外的同行评审标准,并对作者权限和职责声明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公告称,针对这类论文,编辑将确保至少一位审稿人对论文使用的数据集有深入了解;对于使用非常大的数据集的研究,将额外需要一份数据科学专家的评审意见。在作者方面,期刊要求不止一位作者能够直接访问和验证论文报告的数据,并且对于学术和商业合作研究,必须有一位能够访问和验证数据的作者来自学术团队。此外,期刊还将要求所有作者签名确认他们有权访问其文章中报告的全部数据,并承担将文章提交发表的责任。科学家在体外培养出有功能的视网膜-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在培养物中产生了类似于人类视网膜组织的类器官模型,可用于研究遗传性眼病相关的细胞类型。该研究由巴塞尔分子和临床眼科研究所(IOB)的Botond Roska领导的团队以及诺华研究所的合作者完成,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ell》杂志上。即便患有慢性疾病,健康生活或许仍能延长寿命一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上的研究显示,即使考虑到多种慢性疾病的影响,保持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仍然能使女性和男性的寿命分别延长7.6年和6.3年。研究人员对48万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评估了他们患36种慢性疾病和4种生活指标(日常锻炼、吸烟、饮食和饮酒)对寿命的影响。研究显示,虽然生活方式和所患慢性疾病不同,但保持健康和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女性,寿命比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长6.4和7.6年;对于男性来说,这两个数字则是4.5年和6.3年。此外,研究也发现吸烟对寿命或有明显影响。相比于不吸烟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要短5~6年。近75万人研究结果揭示基因突变对机体血液特性的影响!不同人群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未来找出答案,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对全球来自数十万人的血液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参与者包括来自欧洲、非洲、西班牙、东亚和南亚近75万名参与者,研究人员旨在分析基因突变对参与者机体血液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每名参与者机体4500万个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人类DNA中发现了5000多个基因突变,其会影响全球各地人群机体的血液特征。本文研究与另一项专门针对欧洲血统人群的研究一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与血细胞相关的突变或许都在上述5个主要国家人群中所共有的。新研究助力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卓越创新中心陈跃军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文浩/熊曼研究团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张素春研究团队合作,通过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脑内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经元重构的神经环路,发现移植干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可以特异性修复成年脑内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环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020年9月22日深夜,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生殖细胞或许喜欢“吃甜食”并将这种特性传递给机体大脑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abolism上题为“Cellula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controls sugar appetite in Drosophil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葡萄牙Champalimaud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性细胞营养需求的改变或会使得雌性果蝇更加渴望糖分,截止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病理性状况下进行描述的,即癌症,研究者在卵子形成的正常生理学过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其或为后期阐明机体生育力和营养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基础。新型 3D 打印技术或可制造与人体相容的纳米级医学元件近日,在一项发表在 ACS Nano 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制作凝胶以及其他柔性材料的精密 3D 打印技术。由于大部分凝胶与活细胞相容,新技术有望用于生产可植入人体的柔性微小医学元件。古DNA揭示“维京”只是份工作2008年,在靠近萨尔梅镇的一片孤立的爱沙尼亚海滩上,人们在一处建筑工程中发现了40多具强壮男子的遗骸。他们在公元750年左右被埋葬在两艘船上,其中有维京武器和宝藏,显然,突袭失败为船上的海盗带来了惨痛后果。如今,研究人员通过遗骸的DNA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细节:四个拿着剑、肩并肩被埋在一起的男人其实是亲兄弟。新的数据来自于一项对整个欧洲维京人DNA的大规模测序工作。近日发表于《自然》的这项研究,追踪了北欧海盗是如何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家园扩展到整个欧洲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在各个地点采集的DNA序列和考古学发现,认为“维京人”只是对一种工作的描述,而非遗传上的划分。宽频光电探测器能快速“看见”多种色光光电探测器能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能应用在多种设备中。但目前的光电探测器在一个设备中只能探测到一种光色。据一项发表于《先进材料》的新研究,科学家用硫化亚锡为材料,制成了超薄高效宽频光电探测器,厚度仅为目前最小的商用光电探测器的千分之一。它能检测到从紫外到近红外波段间各种颜色的光,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比人眨眼的速度快1万倍)且对亮度低的光更敏感。这种新型光电探测器可以改进已有生物医学成像设备的性能,并缩小设备体积。木质基水凝胶压力传感器研制成功最近,《应用材料与界面》刊发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聂康晨等人成果,他们通过引入离子导电聚电解质后发现,一种复合材料便能够同时起到隔膜和聚电解质的作用,可用于研发柔性电容式传感器(CPS),未来在人机界面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地震波也能测海温中美地震学家合作研究发现,海底的地震声信号可以为他们提供另一种监测海水温度的工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的吴文波、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倪四道等人,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测量深海温度变化的新方法,在与物理海洋学家合作的基础上,获得了2005至2016年间的赤道东印度洋深层海水温度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北极海冰面积接近历史最低值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面积平均每十年减少13.4%。近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表示,今年的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今年夏季最低值,仅为374万平方公里。此前,这一数值只在2012年时跌落至400万平方公里以下。在今年5月至8月期间,西伯利亚热浪引发了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大规模的海冰融化;9月初,西伯利亚中北部气温较异常增温高达6℃,向北移动的暖空气使海冰流失进一步恶化。今年夏天极低的海冰面积或昭示着“新北极”气候(季节性降雪改为降雨)的来临。太阳涟漪有助于预测太阳耀斑的产生太阳耀斑的产生通常会造成日震。20世纪末,法国天文学家弗朗索瓦·罗迪耶提出日震全息摄影的方法,能用于分析太阳震动中产生的声波,进而估测日震或耀斑的源头。而在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论文,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日震全息摄影来探测太阳耀斑。他们发现,当耀斑产生的声波向太阳表面传播时,越来越高的温度会“掰弯”声波的传播途径,将它们“反弹”。这会使传播轨迹会形成涟漪,而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涟漪,追踪到了太阳耀斑出现的位置。研究提示如果能广泛运用此项技术,或许这些涟漪或能提供耀斑预警。导师让学生干私活或将被追责:教育部将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针对近年来导师与学生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有的导师让学生干私活等问题,9 月 22 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后续,教育部门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研究生教育迎来重磅改革21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6 所“985”高校自评报告出炉:北大全面实现“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今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6—2020 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期多所高校密集开展首轮“双一流”建设总结工作。目前,我国共有 42 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它们涵盖了 39 所“985”高校,外加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 3 所“211”高校。在 39 所“985”高校中,已公布首轮“双一流”建设自评和专家评议结果的有 26 所。其中,北京大学表示,全面实现了“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中国人民大学表示,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此前在 9 月 18 日,评议专家称清华大学已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欧洲地平线项目 5 项重大任务公布9 月 22 日,欧盟公布了欧洲地平线项目的 5 项重大任务的拟定目标,将集中研究经费解决 5 个领域的问题:癌症、适应气候变化、碳中性城市(carbon-neutral cities),水体健康和土壤健康。欧洲地平线研究计划为期 7 年,经费约 810 亿欧元(约合 6430 亿人民币)。5 个使命将每年分别从欧洲地平线以及其他欧盟计划获得数亿欧元。但是《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指出,目前仍不明确这些使命将如何组织管理以及它们分别的预算,因此这些项目能否在 2021 年 1 月欧洲地平线计划启动时准备就绪仍有疑问。NASA计划2024年再次登月,成本约280亿美元本周,NASA揭晓了新的载人登月计划,预计在2024年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并将本次登月的预算制定在了280亿美元(折合约1902亿人民币,而第一次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相当于如今将近1600亿美元)。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表示,由于大选临近,“政治风险”或是此次任务的最大障碍。此前,开销巨大的登陆火星计划曾被取消。他还强调,这次登月与阿波罗计划不同,只会考虑登陆月球南极。基于已有的观测,目前已能确认月球南极有很多的水冰(由水或融水在低温下固结的冰)。特斯拉发布无极耳电池,功率提升6倍,续航里程增加16%今日,特斯拉发布了最新的无极耳电池,相比于正在使用的汽车电池,其能量密度提升5倍,续航里程增加16%,成本也大幅降低。这款电池在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分别是电芯设计、电芯工厂、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和整车整合。无极耳电池尺寸为46X80mm,电池体积更大,但功率是已有电池的6倍。电极通过激光技术去掉了极耳(tabs),能缓解了电池过热的现象。阴极的使用材料将钴改用为镍,整体降低了76% 的成本,并实现了零废水排放。这款电池将会影响尤其是特斯拉旗下电动汽车Semi,Cybertruck和Roadster的长期生产,但要到2022年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202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因新冠疫情改为线上举行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海肯斯滕22日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2月将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颁奖仪式将改为线上举行。海肯斯滕当天在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诺贝尔基金会决定取消原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获奖者将不会按惯例被邀请至斯德哥尔摩,而是在各自国家获颁相关奖项。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人工心脏”进入临床试验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获悉,该院9月15日成功为一名63岁患者进行了“火箭心”心室辅助装置的植入。术后,患者心衰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这标志着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国产“人工心脏”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今天,该院又对第二位患者成功植入“火箭心”。1550米!我国刷新工业铀找矿深度纪录在科技部“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在广东南岭诸广地区实施的长江1号钻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项目负责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22日告诉记者,团队在95—1550米深度发现了8层达到工业品位的铀矿段,特别是在1550米处发现了我国目前深度最深的工业铀矿化,为开辟新的找矿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研发出经济适用型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美国科学院等三院12位院士和20余名业内专家在长沙召开作物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科技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一个“丰收”喜讯: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唐文帮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杂交水稻种子机械化分选技术和装备,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北京设计奖”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设立、主办的常设奖项,包含“经典设计奖”和“年度设计奖”。其中“经典设计奖”每年评选一次,“年度设计奖”每两年以年鉴的形式发布。“北京设计奖”是目前国内外设计奖项中评选领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专业性质强的综合性奖项。“经典设计奖”的评选对象为1949年以来,在中国境内投入使用的项目和作品及中国籍设计师在境外投入使用的设计项目及作品。旨在彰显创意设计在社会、经济、民生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大设计”理念,表彰为国家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产业促进、民生改善和城乡建设等作出重大贡献的设计项目和作品,凸显其创新性、影响力和中国智慧。终评专家(按姓名音序排列):何洁:原清华美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校刊《美术与设计》主编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建筑艺委会主任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王 敏: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原院长王明旨: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美院原院长王 鹏: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赵东鸣:北京国际设计周顾问,原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复评专家(按姓名音序排列):陈冬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韩 绪: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 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任北京市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常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设计专委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副理事长、秘书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副主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设计学会的创始人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重点示范工程。工程采用±800千伏特高压三端混合直流输电技术,输送容量800万千瓦,全长1452公里的直流线路途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工程建设伊始,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就集中优势技术资源,组建了昆柳龙直流工程技术攻关的“超级团队”,全力攻克特高压柔性直流、多端混合直流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并在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关键阶段开展“百日”攻坚,全力以赴确保工程安全优质投产。昆柳龙直流工程送端昆北换流站创新引领 抢占直流输电技术“制高点”创新昆柳龙工程集特高压多端直流、特高压大容量柔直、特高压混合直流、特高压柔直应用于长距离架空线路等最复杂最前沿的电网技术于一体,需要在新设备、控制保护策略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这些给设备研发和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统筹内部技术力量、打破组织分隔,抽选65名技术骨干组成了柔直换流阀、直流控保系统、柔直变压器及电抗器、直流开关与穿墙套管等四支攻关团队,并以此为基础,在主设备定标后牵头整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设备厂家骨干力量,扩充成立了四支昆柳龙直流工程关键设备联合攻关团队,围绕特高压多端直流、大容量柔性直流、IGBT元器件、柔直变压器等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全力开展攻坚。“虽然任务很重,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作为系统集成与控制保护团队组长,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计划部总经理胡蓉,这位参与了云广特高压直流等多个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建设的“老将”说,“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可以推进工程进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左右的时间,四支攻关团队不畏艰难,高速“超车”,在特高压柔直、多端混合直流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攻克换流阀黑模块可靠旁路技术、拓扑结构优化实现柔性直流远距离输电、首次实现特高压柔直功率器件国产化、首次全面梳理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运行方式,攻克世界电压最高容量最大桥臂电抗器设计研发制造难题、国际上首次完成HSS开关直流燃弧试验、首次启动柔直800千伏穿墙套管国产化研制……在解决世界技术难题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电力装备技术的提升,在电力工程建设史上竖起一座“新峰”。据统计,攻关团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63项技术标准、90件关键专利、8本专著和109册研究报告,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知识产权体系。昆柳龙直流工程开展双极低端调试破解难题 攻克特高压多端柔直技术“关键点”柔直昆柳龙直流工程受端两个换流站均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柔直换流阀是柔性直流输电的关键设备之一,这种设备被称为工程的“心脏”。据悉,以往的柔性直流输电,最高电压仅达到±500千伏,然而,昆柳龙直流工程的电压达到±800千伏,可以说,这是个超级强大的“心脏”,将承担着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清洁水电转换为日常使用的交流电重任。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常常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如何让这颗国产的“心脏”跳动起来,这是摆在攻关团队面前一个世界级难题。柔直换流阀攻关团队组织国内相关科研院及设备厂家,围绕柔直阀功率模块高可靠保护技术、提高柔直阀和阀控可靠性、特高压柔直阀阀控技术、国产功率器件应用等8个攻关方向开展攻关。柔直换流阀攻关团队组长、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基建部总经理任成林介绍,他们的团队把“高可靠性功率模块旁路技术的研究”作为攻关的重点,自主研究新的柔直换流阀拓扑,研发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得了21项核心知识产权专利,实现了“单一模块故障不导致系统跳闸”的攻关技术目标。“从概念到具体方案,从研究设计到实施,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50多次专题技术交流会,30余次现场试验见证,8次攻关组大会,解决了特高压柔直阀参数确定、设计、生产、试验等40余项关键问题。”任成林介绍,昆柳龙直流工程柔直换流阀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同类工程,一些先进技术不仅应用于即将建设的海上柔直项目,还将被国外厂家所借鉴,将引领柔性直流工程行业。如果说柔直换流阀是工程的“心脏”,那么工程中另一项关键技术——多端直流工程控制保护系统就相当于“大脑”,控制保护系统对设备的启停、功率升降、站间协调、执行保护等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工程建设者必经的“一道坎”。据介绍,系统集成与控制保护攻关团队成员从2018年开始长期驻厂,先后开展11轮次集中攻关,重点攻克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柔直阀组控制与阀控时序配合、HSS保护配置等技术难题。系统集成与控制保护攻关团队核心成员、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乌东德项目部变电分部高级经理甘宗跃介绍,昆柳龙工程控制保护系统试验项目总数超过1600项,较以往工程增加700项以上。“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46项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团队通过多轮深入讨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实现了全面突破,解决了三端混合协调控制等46项关键技术问题和956个一般性策略,为后续工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甘宗跃说。昆柳龙直流工程控制保护系统FPT试验依托工程 让“痛点”变为“突破点”攻关团队目标,就是推动关键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直流系统最关键的核心设备柔性直流换流阀,其中的IGBT器件,被称为核心中的“CPU”。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乌东德项目部技术工程师周竞宇介绍,由于IGBT产品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产品稳定性方面难度大,这种器件占柔直换流阀价格40%左右,3300伏以上高电压等级的IGBT主要由少数国外厂家垄断,价格高昂。而且厂家生产能力限制,供货进度也难以有效保证。攻关团队组织国内厂家在国产器件应用方面开展了多项联合试验和性能测试,推进国产IGBT器件设计及制造工艺改进,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国产器件功率模块已在昆柳龙直流工程龙门换流站投入运行,为国产IGBT器件逐步替代进口器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6月,昆柳龙直流工程昆北—龙门两端站系统调试全部顺利完成,实现了多项“世界首次”的技术突破。其中,国产IGBT柔直阀功率模块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功率模块国产化应用向前迈出关键一步。高压直流穿墙套管同样是直流工程另一个关键核心设备。“别小看这支穿墙套管,这是直流输电系统唯一连接换流站阀厅内外的设备,相别当于直流输电系统的‘咽喉’”。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科创中心总经理钱海说,“穿墙套管技术复杂度高、可靠性要求高,制造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家垄断,不仅技术上受到封锁,而且技术支持滞后,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我国高压直流技术的一个‘痛点’。”据介绍,攻关团队针对以往特高压直流穿墙套管的典型缺陷,优化了绝缘、载流、机械结构,突破柔性直流穿墙套管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并抓紧试制,力争早日实现特高压柔性直流穿墙套管的国产化。昆柳龙工程调试总指挥、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乌东德项目部副总经理胡雨龙说介绍,昆柳龙工程许多新设备要连过三关:研制关、现场调试关以及系统高电压、大电流下的长期严苛考验,必须通过多维度的科技创新确保设备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目前,昆柳龙直流工程进入双极低端系统调试阶段,工程先后实现了低端换流器成功解锁并首次送电、1250兆瓦常直和柔直满功率运行、世界首次柔性直流架空线路故障自清除,工程的关键功能特性得到了全面检验。据了解,昆柳龙直流工程输电量相当于4.5个黄河小浪底工程,可以满足广东好几个地市的用电量的总和。这样一个重大的工程如果发生“黑模块”跳闸问题,其损失和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胡雨龙说:“整个调试过程中未出现‘黑模块’,特高压柔直换流阀、混合多端控保系统、HSS高速开关、纯光测量装置、启动电阻、柔直变压器等众多世界‘首台套’设备带电运行正常!”昆柳龙直流工程柔直换流阀试验现场攻坚克难 把“难点”转为“亮点”昆柳龙直流工程作为一个“超级工程”,建设难度大,超乎常人想象。据悉,工程面临工期紧、任务重、建设难度大、外部协调复杂等困难和挑战。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估足困难、做足预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技术难点攻关、安全和质量管控。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专门成立了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组建了170余人的项目管理团队,形成了“1+6+N”三级管理体系,严格做好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管控。同时,总结以往直流工程管控经验,制定专项方案和专项行动措施,要求工程“一次成优”。在受端龙门换流站和柳北换流站,昆柳龙直流工程首次使用大跨度特高压柔直阀厅。据介绍,工程单个阀厅面积达到5514平方米,屋盖网架总面积达52000平方米,提升高度22.8米,提升总重量达到506吨,这又是创造一项电力建设纪录。“相当于把13个标准篮球场的钢结构网架提升到7层楼的高度”。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乌东德项目部质量安全总监付诗禧说,他们经过充分调研、反复技术论证,最后采取网架地面拼装后再利用“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将其整体提升到位,不仅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风险,也提高了安装效率与质量。这在电力建设史上尚属于首次,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周竞宇介绍,柔直换流阀作为换流站的“心脏”,设备安装也非常严苛。为了保障柔直换流阀安装环境的高洁净度要求,攻关团队创新采用阀厅六级防尘措施,将阀厅微尘成功控制在微米级,确保阀厅的洁净才能保证“心脏”强健有力的搏动。“看着现场一座座阀塔在换流站像‘积木’一样堆起来,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情不自禁要去呵护。”周竞宇说。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按照“错峰返程、分批复工”、“一标段一方案”等管控措施,科学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工程自2月12日复工以来,施工人数从复工开始的50余人增至高峰期的11000余人,上万人在跨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1452公里的建设现场开展冲刺攻坚。“通过全力以赴开展攻坚工作,直流线路提前16天全线贯通,8个柔直阀厅网架也全部提升完成”,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乌东德项目部副总经理甘运良说。自昆柳龙工程复工以来,一直在工地现场坚守3个月的昆柳龙直流工程“攻坚战”人员董跃周显得信心满满,“昆北-龙门双极低端投产送电,实现了鱼跃‘龙门’,这也是对我们攻坚团队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最好注释。”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江说:“这是我们首次在基建工程中探索以主动科研攻关来保障工程质量、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技术影响力、促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攻关团队连续克服站区集中降雨、线路攀山越岭、疫情防控等困难,把现场攻坚作为检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重要战场,稳步推进各项调试和后续施工,奋力实现工程各阶段工作目标!”【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责任编辑】李卓华 夏梦【文字校对】华成民【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按照计划,Nature杂志今年正式推出了其计算科学专业子刊《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目前,该子刊的编委名单已经公布,其中,一位华人面孔榜上有名,吸引了不少关注。据悉,这位新担任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副主编的学者名为Jie Pan。其于2020年加入Nature Research。编委成员介绍资料显示,Jie Pan于2016年获得肯塔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他在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材料科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加入Nature Research之前,他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系的助理研究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多个学科的计算材料设计,如电池、光伏、热电和水分离、量子计算。在关注细分领域方面,他尤其关注新的计算算法和新兴的量子计算如何帮助解决社会中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与新材料的发现有关的议题。能担任Nature子刊的副主编,其学术实力也可见一斑。据悉,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目前已经在线出版了3期。就在本月,Nature又宣布推出两本新子刊,分别是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Synthesis(自然-合成)。此前,2019年Nature宣布推出2本新子刊、2020年宣布推出3本新子刊,再加上最新推出的2本新子刊,Nature子刊总数已多达58本,其中研究期刊36本、综述期刊22本。参考资料:https://www.nature.com/natcomputsci/about/editorshttps://www.researchgate.net/scientific-contributions/Jie-Pan-2033620802
采访:李杰 李叶 受访:宗明明“宗明明,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2018中国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养老服务管理咨询专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好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共建“福祉文化与产业服务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 “Beyond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大赛国际专业评审团专家评委。从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三十五年,主要关注 与研究:设计基础与思维表达,德国工业设计教育,福祉文化与民生服务。2019年,“好设计珠海中心”是包豪斯100年德国官方纪念活动“超越包豪斯—塑造未来”国际竞赛及学术活动的中方合作伙伴。大赛共收集到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1500余件作品,最终有20项作品喜获殊荣。宗明明教授表示:“在这些获奖的项目中,我看到百年包豪斯所代表的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精神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实践和重构现代艺术技术教育体系范式的无限潜力。””《设计》:2019年是包豪斯建校100周年。作为现代设计教育探索的起点,包豪斯创立了构成基本范式的“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您认为包豪斯为何会产生这样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宗明明: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德国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发源地,以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 Werkbund)、包豪斯(Bauhaus)和乌尔姆(HFG Ulm)为代表的德国工业设计思想,赋予了工业设计强大的生命力,德国工业设计以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定向、凝聚和推动着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异军突起的姿态引领了欧洲工业设计的高潮,引导设计走向民主、走向进步、走向有利于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的和谐发展之路。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教育最核心的意义体现在,其创立的“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模式成为全球设计教育所遵循的基本范式。德国作为推进现代设计运动的主要国家之一,始终致力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德意志制造联盟促进艺术与工业结合的理想开始,到包豪斯强调设计造型与人的关系,以及乌尔姆所提倡的优良设计。这一系列的演绎和发展逐步确立了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理论。雷曼教授(Prof.Klaus Lehmann)曾经讲到,“包豪斯并非奇迹,也非偶然产生及发展,在他工作的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中,有一位杰出的教员阿道夫.赫尔策尔(Adolf Hoelzel,1853-1934),曾对艺术教育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他倡导的教育理念叫做“Bildnerischen Mittel”;在他学生中包括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威廉·鲍姆斯特(Willian Burmester)和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 ),其中后者将赫尔策尔的许多理论,特别是色彩理论带到了包豪斯,并将基础教学做新元素引入。”在包豪斯,他同纳吉一道,开创了著名的“包豪斯基础课程”。伊顿在1920年,曾阐述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基础课程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理解自然的形式以及基本的视觉表达语言。”伊顿与保罗·克里和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践行了一条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革新之路。后来包豪斯的设计基础课程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精典案例 。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育方法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及生态模式 。我认为,包豪斯划时代的意义就体现在其构建和创立的“基础课程的形成”,这也是包豪斯精神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特质。《设计》:包豪斯曾在设计教育基础课程中设置结合了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跨学科的授课内容,您认为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否适合当前本科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环境,重新思考课程设计中跨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宗明明:人才培养与课程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其目标手段应与教育机构的研究、应用,职业需求,以及同质化与差异性特点有关,其产生的原因应同所处的时代、历史、文化有关。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三方面,分别是:探索平衡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体系,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关系,建立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而我认为从更具体、更直观的角度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秉承包豪斯“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于为“人”的需求服务。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中国“一带一路”创举的开拓中,现代设计教育内容多元属性和多学科结合特质更为凸显,跨学科的基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包豪斯的理念已经对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过往历史进行了概括与凝练,而100年后的今天这个思想的要义正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着改变并被重新阐释。2019年9月,我参加了德国创意领地(Deutschland—Land der ldeen)举办的“超越包豪斯,重塑未来”国际设计大赛专家评审团的工作。大赛的主题有助于我们理解21世纪的包豪斯精神,其中之一就是“重塑未来”。2019年3月,“好设计珠海中心”作为包豪斯100年德国官方纪念活动“超越包豪斯—塑造未来”国际竞赛及学术活动的合作伙伴之一,有幸邀请到“德国创意领地”的文化交流学者Marin Rendel先生来华,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相关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超越包豪斯—塑造未来”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活动的主体分别是:一、过去。在历史上包豪斯是什么?包豪斯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二、现在。我们今天处于什么位置?我们社会的状况如何?三、未来。我们如何畅想未来?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将如何做更好的设计师?从汇总包豪斯过去的遗泽和现在的影响,到做好理解和激发创意做准备,最终形成了名为—“为了更好的未来”的整体概念设计方案。该工作坊共邀请25名不同专业的学生和部分企业设计师参与,同学们将他们各自的专业技能进行整合互补,在研究分析、概念推导、路演汇报、讨论和团队协作中完成了各自主题,工作坊的教学与交流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卓越的结果。由此可见,跨学科的合作、挑战和启发对于设计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包豪斯思想从百年前“以人为本”,发展到百年后的“重塑未来”,无不体现出包豪斯设计思想对人的需求的关注,这也是包豪斯的精神代代传承的表现。从历史、文化、社会各个视角来看,战争、和平之外,人类关注的焦点就是生存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生态的未来。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升级、科学科技的发展、替代品在市场上更迭、助力产品、新的时空变化、人工智能等等都影和响改变现代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百年之后,包豪斯的观点、历史、精神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对现在的设计人才培养,包括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的构建都依旧产生着深切的影响。如何实现以设计教育提升人类生存质量,从而培养足以承担未来人类需求的、高品质的设计人才,就是我所理解的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立的意义和价值。引自:《ulmer modelle modelle nach ulm》P65——三维几何变形,作者:托马斯·马尔多纳多引自:《bauhaus》P354《ENTFALTUNGEN》P24——源自斯图加特艺术学院雷曼教授基础课《设计》:您发表过题目为《乌尔姆设计教育体统研究》的论文,请您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乌尔姆设计教育体系如何延续包豪斯精神?宗明明:乌尔姆设计教育体系对包豪斯精神的延续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其对包豪斯的传承是建立在“批判与选择“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乌尔姆发展了包豪斯的精神并开创了系统设计方法。在20世纪初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及之后建立的包豪斯学校,明确阐释了其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民众,强调设计的理性与功能性、逻辑性与技术性。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创造性地提出了“设计在未来承担的社会角色”。在强调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核心价值的同时,把人的行为活动作为设计的基础,用理性与科学来引导设计实践。德国的功能主义是建立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之上的深层次人文关怀,这种人人都可分享产品设计的成果与产品良好的服务追求,奠定了设计伦理的一种思维传统,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运动所激发的社会民主意识在和平时期的进步和升华,是德国工业设计中的一个突出的特质。德国的功能主义之于设计理念的主要影响,在于三个方面。一、对功能的强调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主导理念。二、对社会民主意识的强调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突出观念。三、对道德责任意识的强调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核心原则。设计以使用者的幸福为目标,以义务与良知为基准,将设计关注的重点指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和环境需要。思考和总结产品的安全、寿命、质量、环境等问题,从而在最广泛的生活接触中,给予大众最深刻的美和秩序的道德重塑,这便是德国工业设计始终坚持的道路。而乌尔姆设计学院 ,正是通过了学院的理性主义设计教育 ,培养了新一代的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学院完善了包豪斯设计学校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 ,在批判与选择、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性设计的原则 ,开创了系统设计方法。1958年,当乌尔姆设计学院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自身特征时,第二任院长马尔多纳多在《乌尔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阐明了对包豪斯的教育观点,即艺术教育应通过艺术教育、通过行动教育和通过实践教育来实现。这就是我们能从包豪斯前辈的教育思想方式中获得的永恒不朽的遗产,这清楚地表明——包豪斯并不是奇迹。同时,它他还谈到:“这一教育哲学理论现在正处于危机中 ,它不能接纳新的、富有活力的科学进步 ,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应以实证为准则并作为基础,其倡导思想是以培养科学的合作者为目标。”至此,乌尔姆设计学院逐步成为德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迄今为止,乌尔姆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和设计观念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育方法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第一次全面构建证实了培养掌握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的艺术设计师的可行性,教学与工厂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设计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乌尔姆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汉斯·古格洛特 (Hans Gugelot ,1920~1965) 是系统设计理念的奠基者。1955 年他开始与布劳恩公司合作,创造了设计艺术教育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的成功典范。引自:克劳斯·雷曼(Klaus Lehmann)教授造型基础课程《设计》:乌尔姆设计学院实行“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当今设计教育在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哪些可以借鉴与创新的部分?宗明明:我对于包豪斯的“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模式的理解:设计本身就是思考,是思维表达的过程。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确立的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来源于德国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强调的是造型的原则与材料、工艺、技术有密切的联系。乌尔姆(HFG ULM)的设计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包豪斯的体系基础之上的,其更强调设计实践在设计基础训练中的作用。把抽象的造型训练与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更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尤其是在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合作中,设计生产出了一批至今仍可称为影响产品设计概念、体现德国制造的经典产品。功能主义的代表就是系统设计的体系,这也是应用学科典范。1951年到1960年期间德国工业化历程拉开帷幕,布劳恩案例开创的校企合作、产研结合模式顺时而生,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汉斯·古格勒特的工程师的背景,将设计创意同工业模块化相结合,使设计的工业化属性更为完整。如今的设计教育模式在秉承包豪斯精神的基础上,应提倡在教育过程中“用脑思考、用手实践、用心体验”,我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用手实践”不难理解,有句德国谚语,“在干中学”,就是这个意思。即很多的学习是在操作中实现的,人类的很多宝贵的知识也是在实践中总结的。而另一观点“用心体验”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格外关注的,在“研究-教学-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思考产品同人的需要的关联,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单一的依靠个人技巧,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错误。只有用心的感受产品、设计同人的关系,才能最终规避设计、产品的同质化,使产品与设计具备“创新、创造、创意”的灵魂。引自:宗明明教授传播与实践基础课课件《设计》:作为省级精品课《设计思维与表达》的课程负责人,您认为包豪斯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关于设计教育思维的启示? 这些思想如何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中进行扎根与传播?宗明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谭平教授、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为代表的海归专家学者们,三十多年来从不同视角对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及教育理念进行了传播与实践,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勤奋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起到了中国设计教育中西交融、承上启下的领军作用。此外,2010年以包豪斯作品为主体的西方现代设计收藏落户中国美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使中国民众和研究者得以全景式目睹西方现代设计流源轨迹;尤其是2019年,“第二现代性的颜值;博朗设计1951-1967”回顾展的成功举办,使得极具文化价值和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文献与展览为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及教育理念中国化研究及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和借鉴平台。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在的传播伟业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前院长克劳斯·雷曼教授(Prof.Klaus Lehmann),他自1985-2016年间来华讲学,30多年从未间断,通过工业设计的理念与设计基础教学经典案例教学,为德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德国设计教育重视全面的设计实践。设计基础训练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学”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实践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强调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雷曼教授的设计基础教学很具有现代德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代表性,其表现为:1.强调思维的扩展、方法的选择、语言的表达和对问题的分析与归纳。其宗旨是拓宽思维领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的目的是使观察敏感化,发展造型原理,并使其规范化,从而使其过程易于理解,拓展思考模式,提供有关技术知识,使学到的基础内容直接用于实践。3.倡导从思维、观念、材料、工艺及视觉表达上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地有步骤、有目的性的整体训练。4.课题设计应从本质出发,开发创造力,抛开形式条框的束缚,应是正确设计思维的引导过程。这些问题在设计基础中极具代表性和启发性,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有助于理解正确的设计思维方法,从而建构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体系。对我们而言:重新审视全球环境生态与社会问题,建立可持续的设计教育体系、明确设计教育与民生服务目的,为人类社会的生态发展未来的真正需求的“思维与表达”,已成为中国设计教育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北宋著名教育家李觏将为师者的作用评价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正如雷曼教授在《设计教育 教育设计》一书中所说,“教师是教育和文化发展的软件,只不过他们的价值被低估了。” beyond bauhaus参赛作品:ICD-ITKE1-1图片来源:斯图加特大学《设计》:包豪斯之所以被奉为现代设计的经典,其崇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现代设计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启示?宗明明:我想引用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参加“Beyond 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国际设计大赛的评委和组织者的采访发言来进行解答。赛会主办方,德国创意领地首席执行官 Villa女士认为,“对设计的执念所产生的冲动,带来了社会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伴随着对实验的热情。这就是包豪斯所代表的精神理念。即使是在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在许多文化圈内都一直保有着包豪斯的理想。在他成立100年后的今天,对于包豪斯的推崇者、追随者来说,设计意味着为社会的未来承担责任,使之可持续、开放、公平与更具包容性。包豪斯不仅成为德国自由与应用艺术、设计、建筑和教育学的实验领域,也在世界各地传播了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赛会评委,德国Elektro Couture事务所创始人 Lisa Lang女士认为,“我们需要新的设计和新的解决方案去克服未来的挑战。包豪斯赐予了我们灵感,但是我们不要去抄袭,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以上诸位观点充分说明,“以人为本”的包豪斯精神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后,时至今日已经升华为全新的理念。它要求设计的参与者们应当是“面向未来的”且对社会密切关照,为当前紧迫的生存问题提供有创意的答案。对包豪斯百年的精神,应当予以超越与重塑。其具体实践,涉及从观念到行动,从课堂到社会,从教育到服务,从民生到福祉。我认为:“在所有对包豪斯永恒影响的解释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包豪斯通过对形式和功能的探索和完善,产生了多种获得和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的途径。”beyond bauhaus主办方、评审专家与获奖者合影《设计》: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将包豪斯精神更好的中国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发展之路呢?宗明明:克劳斯·雷曼教授曾对我讲过:“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中国化”的设计教育,要有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要有作为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化自信。要认识到文化的差异,保证沟通的质量,对包豪斯精神的沿袭应建立在批判与选择的基础上。”2000年,我应雷曼教授邀请第一次赴德访学,教授对我所从事的德国设计基础教育的研究方向给予了肯定,并在我们驱车去往乌尔姆路上的交流中讲到,“中国设计教育对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尤其是包豪斯的精神的接受应该是一种变化的承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中国的学子数量众多,发展机会与前景亦为广阔。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事应该从细微处着眼,不要贪大,要明确自己所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对包豪斯精神的探索、实践与重构中,要拓展时代的视野,推进观点的交融,加快成果分享与转化,补充和完善设计教育的体系。从传播到接受,从实验到体验,应通过置换主题来改变设计课程的思维模式。beyond bauhaus参赛作品:IGNIS纵观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形成的轨迹,对于德国工业设计来说设计的责任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衡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是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对现代科技所引起的环境及社会问题而进行的反思。设计行为的选择与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面貌。德国工业设计思想主导理念是对功能的强调;其突出观念是对社会民主意识的强调;核心原则是对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强调。学习研究借鉴德国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兼收并蓄中外设计思想精髓,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成就和误区,这构成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设计教育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引导中国工业设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走向设计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beyond bauhaus参赛作品:浮动的农场beyond bauhaus参赛作品:盲人手机《设计》:当今人工智能、纳米科技等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就当下中国的设计教育而言,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项目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科技成果,思考和重塑未来生活方式?宗明明: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几个案例作为解答。为纪念包豪斯百年,2019年3月,在德国外交部、乐透基金和SAP公司的赞助下,由德国创意领地(Deutschland—Land der ldeen)文化空间、柏林Rosendahl文化管理机构、柏林通讯与设计应用科技大学、中国好设计珠海中心、以色列耶路撒冷贝扎莱尔艺术设计学院等机构的共同支持下,开启了“Beyond 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国际设计大赛的征程。此次大赛设定了4个探索方向: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世界、服务社会?;人们当下所面临的设计挑战会来自哪里?;设计师们(建筑师、时尚设计师、视觉传达设计师……)、技术研发人员对于可持续、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愿景是什么?设计作品如何引领时代发展的设计理念,如何作为设计领域对当下社会、生态、全球挑战的回应?并要求参赛方案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聚焦于一个或大或小的重要社会问题,帮助世界变得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续和更加美好。大赛宗旨是培育出面向创造美好未来的最优方案,并能帮助参赛者们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广泛的传播。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了6组选题,分别是: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成长?;如何保证人居及其生活质量?;如何实现流通人群中的环保可能?;如何减少塑制品泛滥所带来的污染?;如何既能舒适着装又不影响他人?;如何能产生创意的、前瞻的、潜在的、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大赛共收集到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1500余件作品,来自中国的有250余件。经过赛会独立专业国际评审团的专家评审,最终有20项作品获奖。我作为大赛评审团唯一的一位来自中国的评委参与了最终入围作品的评核工作。在最后获奖的20件作品中,中国唯一的获奖作品 “为残障者设计的智能手机”来自于中国SUWU设计工作室(图10 ),其中有三件作品让我记忆犹新。1985年雷曼教授应柳冠中教授邀请首次来到中国,并在中央工艺美院授课2019年8月中德工业设计教育四十年亲历践行者--师生重逢在德国斯图加特 第一件作品《以大自然为建筑设计蓝图》。他是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与建造研究所(ICD)和建筑结构与结构设计研究所(ITKE)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仿生学研究为德国海尔布朗的联合园艺展览研制的一个展示空间。这个空间造型宽23米,重量是与相应的钢结构装置的1/6,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高性能的轻量结构体。在材料方面,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依托仿生学技术,使用高密度生物结构纤维,金属与高密度纤维组织的完美结合使材料更为轻盈与牢固。在构建原理方面,这是一种由计算机人工智能于大自然中提取的构建原理组合而来的全新建构系统。其支撑结构是由机器人以一种加性制造过程的精准方式制作出来的纤维复合组件。这是一种高度创新纤维构建,它预示着建筑的未来。第二件作品《漂浮的未来-水面农场》(AYA)。来自德国和荷兰的项目团队充分利用了水耕和气耕的协同效应,将他们结合成为一个自主的、可持续的系统,实现水产饲养同果蔬种植在养分供给方面的循环利用。通过对水产饲养过程中富养废水的模块化生物处理形成营养液和净化水。其中营养液进行雾化处理以促进果蔬根茎的吸收,而净化水重新返回水产养殖水体,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生产循环。整个处理的模块系统可以轻易的拆卸、组装以方便运输与安装,能源系统由太阳能供电。AYA项目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人类解决食物生产问题的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可循环的办法与思路。第三件作品《为边远地区提供电力和照明》。这是一个通过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而提供电力的创造性的项目,旨在使全球近200万至今无法获得现代能源服务人群的生活得到改善。来自柏林艺术大学的产品设计团队研发的设备“IGNIS”(热电导体)可以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并存储、转化成电能。为偏远地区、应急区域或受自然灾害侵袭区域提供电力支持。这一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IGNIS”所依托的热源体的形态比以往更为多元和复杂,无论是燃烧的火炉,亦或是酒精和油脂的燃烧都可以为其所用,并最终转化成为电能。从以上三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该是一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以人实现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面向人类未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结合模式。部分研究内容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实践与重构》(项目编号:13GB059)资助。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 《设计》杂志社,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自2020年6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肖罡博士及其团队全身心投入,在学术与实践两方面同时发力,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多篇论文被领域内权威杂志收录。2020年7月17日,我校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肖罡博士及其团队成功在国际权威杂志<< 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上发表了名为<< Research on energy-saving proction planning of periodic forging resistance furnace >>的学术论文。肖罡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通讯作者单位。联合作者单位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注:“通讯作者”是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全责。“通讯作者”通常应具有更高的学术地位以及专业水平,在该项科研工作中居主导地位。注:为SCI、EI检索,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为7.246,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7.051,JCR分区为Q1,同时中国科学院SCI分区为双一区,是环境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等学科的TOP论文期刊,在工程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地位及影响力。不仅如此,肖罡博士另有四篇学术论文于近期相继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录用,分别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刊登发表。1论文《基于关键薄壁件成型历史的整车碰撞仿真》作者:肖罡,卜晓兵,郭鹏程,杨旭静,冯江华第一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该论文已被《塑性工程学报》录用,预计于2020年11月正式刊登发表。注:《塑性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同时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核心版,CSAD-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荷兰爱思维尔公司Scopus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等。2论文《燃料电池316L不锈钢极板熔覆成形工艺研究》作者:肖罡,李时春,谢志益,詹壮超,权思畅,许征兵第一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该论文已被《机械工程材料》录用,预计于2020年11月正式刊登发表。3论文《Al-Mg-Si-Cu合金双道次热变形流变软化行为研究》作者:沈元元,肖罡(通讯作者),李飞龙,李落星,曾建民通讯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该论文也被《机械工程材料》录用,预计于2020年10月正式刊登发表。注:《机械工程材料》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会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SA和PЖ等收录,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工程材料研究与生产应用的专业技术期刊。4论文《一种表面微观形貌的主动重构方法》作者:周炜,肖罡,唐进元联合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科技大学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高性能复杂零件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该论文已被《机械科学与技术》录用,预计于2021年3月正式刊登发表。注:《机械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主办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刊物。《机械科学与技术》被“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该杂志曾于2006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被评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2010年度期刊规范化优秀奖;2012年获得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2012年、2014年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审核 /何聪
10 月盛典刚过,就有往届诺奖得主接连翻车。继 2019 年诺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数十篇论文涉嫌造假后,2007 年诺奖得主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学术不端指控。10 月 19 日,《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JCTR)发表 “编辑部关注” 称,马丁伊文思团队在 2016 年发表的希腊心脏干细胞研究存在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数名研究人员还涉嫌未注明有利益冲突的任职。与格雷格塞门扎仅仅是 “纸上谈兵” 式的学术不端不同,马丁伊文思的研究涉及人体试验,其不端行为可以直接给患者带来健康乃至于生命的威胁。马丁伊文思与中国不止一家公司有合作关系,一位接受 DeepTech 采访的华人学者由此提出疑问:伊文思在中国这边的合作与 “布局”,是否也会存在类似问题?图 | 马丁伊文思(来源:《电讯报》)图 | 2016 年希腊临床试验论文截图。这项研究问题究竟有多严重?马丁伊文思 1941 年出生于英国,1963 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并于 1969 年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2007 年,他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因 “基因敲除” 而分享了 200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今,他在英国卡迪夫大学担任教授。伊文思是遭到指控的这项研究的第八作者,其在论文中的任职机构是卡迪夫大学。值得注意的是,他是英国 Celixir 细胞疗法公司共同创始人、总裁兼首席科学官,而上述希腊研究所用的干细胞正是该公司的商业化产品。Celixir 公司原名英国细胞治疗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由伊文思和曾任罗氏全球新兴技术部门负责人的阿詹雷金纳德共同创立,其技术优势在于能够分离特异性干细胞。迄今该公司已完成 5 轮融资。DeepTech 发现,《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论文背后并非简单的伦理问题,Celixir 公司在该研究中的系列作为正在遭遇利物浦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帕特丽夏默里的严重指控,包括学术造假。此外,该公司还被指控误导英国的医疗监管机构,以获得新一轮医学试验的授权。目前英国监管机构已经叫停了相关研究。《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是心血管转化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属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学术杂志。今年 2 月 18 日,《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主编接到关于伦理问题的举报,并开始调查,到 10 月 19 日方发出对此文章的关注,前后历经 8 个月。这项 2016 年发表的希腊临床研究称,在接受注射 iMP 细胞 12 个月后,11 名患者的左心室瘢痕面积显著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iMP 细胞是英国 Celixir 细胞疗法公司的干细胞产品,用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冠脉旁路手术中的一次性注射。“编辑部关注” 指出,该研究未获得希腊国家伦理委员会或国家组织的提前批准,而仅有 AHEPA 大学医院和亚里士多德大学医学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是不够的。“编辑部关注” 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数位研究人员与 Celixir 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未在论文中注明。论文共有 8 位作者,其中,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讯作者)、第六作者分别是希腊 AHEPA 大学医院心胸科的基里亚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心胸科的波利赫罗尼斯。安东尼奥以及核医学科的阿尔吉里奥斯杜马斯,三人均表示同意 “编辑部关注” 的声明。第三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比是 Celixir 公司的心脏科首席医学顾问,但他的论文署名机构是牛津大学医院。韦斯塔比是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和人工心脏专家。据《电讯报》在今年 3 月份的报道,韦斯塔比曾亲自到希腊考察,并认为参与研究的患者状况很好,随后该研究获得了英国监管机构的认可。他也认可 “编辑部关注” 的声明。第四作者雷金纳德、第五作者萨贝娜苏丹和第八作者伊文思均不同意 “编辑部关注” 的声明。第七作者、AHEPA 大学医院第一心脏病科的乔治埃夫希米亚迪斯尚未回应。雷金纳德是 Celixir 公司的 CEO,然而他有负面新闻在身。据《电讯报》在今年 3 月份的报道,雷金纳德在 2005 年被禁止从事牙医工作,因其被指控虐待数十名患者。雷金纳德是 Celixir 核心技术的发明者,他设计并领导了早期临床试验。他的论文署名机构为牛津大学。图 | 阿詹雷金纳德是 Celixir 公司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并设计并领导了早期临床试验。(来源:Celixir 公司)第五作者萨贝娜苏丹是 Celixir 公司全球研究主管,她的署名机构为牛津大学医院。同时,“编辑部关注” 指出,论文中的一些信息需要更正:“研究中使用的 iMP 细胞是在 GMP / ISO 9001 条件下制备的” 更正为 “用于研究的 iMP 细胞是在 ISO 9001 和 ISO 15189 条件下制备的”。这就意味着,这些 iMP 细胞没有满足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帕特丽夏默里看来,“编辑部关注” 姗姗来迟,且措辞远不够坚决,还回避了更为重要的问题。事实上,默里早在 2019 年就开始指控,马丁伊文思创办的 Celixir 公司有多种违规并涉嫌欺诈。帕特丽夏默里在利物浦大学的官方介绍中坦承,自己对科学的完整性感兴趣,并反对对患者过度使用细胞疗法。她告诉 DeepTech,她在 2019 年 7 月就联系了《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并在今年 1 月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默里认为,这篇论文应该撤稿,而不仅仅是被 “关注” 和更正。因为论文还存在其他未提及的问题。例如,该论文声称,注入患者的细胞是从骨髓中提取的,事实上却是提取自外周血。在 2018 年收到 “不当行为指控” 后,希腊监管机构展开了调查,发现其临床试验没有获得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也没有得到独立伦理委员会的支持。目前,卡迪夫大学针对伊文思的相关调查也在进行中。DeepTech 也向伊文思致函希望得到其对相关指控的回应,截至发稿未收到其回复。必须指出的是,伊文思与中国相关机构有多种合作。据中国新闻网 2013 年报道,内蒙古银宏干细胞生命科技投资公司与英国 CTL 等公司共同合作成立 “中英干细胞联合实验室”,主要以引进伊文思的 “自体外周血中胚层基质细胞治疗心脏衰竭等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利技术” 为主要研究内容。更早的 2012 年 12 月 10 日,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公司控股的和泽生物公司与 Celixir 公司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Celixir 公司将其拥有的自体中胚层基质细胞治疗心脏衰竭临床应用专利技术,以及与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的专有技术授予了和泽生物公司控股子公司。图 | 特里夏默里是利物浦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教授。她是利物浦大学再生医学网络的创始人,并且是英国再生医学平台(UKRMP)安全和功效中心的首席研究员。(来源:For Better Science)专访帕特里夏默里:患者面临巨大风险,马丁伊文思是骗局同谋DeepTech:你是如何关注到这项研究的?为什么会特别关注干细胞治疗研究?帕特里夏默里:有一天我听到 Celixir 公司(以前称为细胞治疗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雷金纳德在电台节目中表示,英国退欧可能会使英国能够发展自己的监管框架,从而使 Celixir 这类公司能够加速细胞疗法让临床患者获益。我本人是英国的干细胞研究学者,令人惊讶的是,我之前从未听说过 Celixir 或雷金纳德。我搜索更多信息,发现了一些有关雷金纳德令人不安的信息。DeepTech:为何希腊国家伦理委员会或国家医学组织的伦理审批很重要?这个审批是否会影响研究结果,或者有违当地招募患者的意愿?为何仅有 AHEPA 大学医院和亚里士多德大学医学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是不够的?帕特里夏默里:对于临床试验而言,获得国家法规和伦理批准非常重要。监管者需要检查来自实验室和动物研究的支持数据,然后判断该疗法对患者是否安全。他们还将仔细检查用于试验的细胞的制造过程,以确保细胞质量。国家伦理委员会将检查患者是否会遭受不可接受的风险,并将检查 “患者信息表”,以确保患者 “知情同意”。在没有监管、监督的情况下制造和使用细胞疗法时,可能会对患者构成严重风险,因为细胞可能会受到污染,从而可能导致败血症或传染病。此外,在 Celixir 的案例中,研究者并没有事先在动物中测试这种细胞,就直接将细胞注入到患者心脏。这是非常鲁莽的行为,因为这些细胞可能引起输液反应或心脏骤停,从而可能导致死亡。在欧洲,医院 IRB 的角色是评估单人患者(通常在 “同情使用” 情况下)未经证实疗法的适用性。“同情使用” 是针对患有严重生命危险的患者,允许未经批准的疗法在正式临床试验之外应用。医院的 IRB 不应批准进行临床试验。Celixir 案一个特别令人困扰的方面是,其所测试疗法是 Celixir 的商业产品,这意味着该试验的主要受益者可能是 Celixir,而不是患者。应当指出的是,希腊当局不仅惩罚了 Celixir,而且还对 AHEPA 医院和首席研究员施加了惩罚。DeepTech:作者们仅宣布持有股份而未注明 Celixir 公司的隶属关系,这件事为什么重要?帕特里夏默里:我认为 Celixir 的员工雷金纳德、苏丹和伊文思不想声明他们隶属于细胞治疗有限公司,因为当时他们的公司位于威尔士的斯旺西大学,无法获得临床细胞生产的 GMP。如果他们声明这个隶属关系,那么可能会问及有关细胞制造地点的问题。DeepTech:在你看来,这个干细胞研究暴露出的问题属于什么级别,这些遗漏或缺憾是研究人员的主动行为,还是不小心的无意之举?帕特里夏默里:我认为在干细胞治疗领域中普遍存在不道德行为,因为直接向患者出售未经证实疗法的诊所数量在持续增加。这是严重的问题,因为患者会受到伤害。当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与干细胞公司合作开展这样的行动,我会特别感到困扰。大多数情况下,我认为这些行动是有意而不是偶然的。在 Celixir 案中,雷金纳德、苏丹和伊文思一定知道他们的细胞不是在 GMP 条件下生产的,患者面临巨大风险。看起来 Celixir 的目标是在英国进行试验,然后申请市场授权,如果获得批准,这将使他们能够出售其疗法以赚取巨额利润。DeepTech:诺奖获得者伊文思不同意《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的 “编辑部关注”,这是否说明他对这些伦理规范不够重视?他不是通讯作者,是否意味着他在这个研究中不是重要角色?帕特里夏默里:伊文思不承认有任何不当行为,这令人失望。目前尚不清楚他为什么不同意 “编辑部关注”。作为 Celixir 的首席科学官,伊文思需要对试验中使用的细胞完全负责。可以想象,他完全意识到了这些细胞不是在 GMP 设施中制备的,而且在用于希腊试验之前,还没有在适当的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DeepTech:你是否与伊文思教授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过交流?他们的反馈是什么?帕特里夏默里:最初,当我找到有关雷金纳德的所有新闻报道时,我试图与伊文思联系以提醒他,因为我认为他可能对这些信息不知情。但是,我找不到他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但是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伊文思帮助制作了一段宣传视频,其中从威尔士医院的心肌梗死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细胞被错误地呈现为可以治愈心脏病的干细胞。然后我注意到,伊文思与雷金纳德为共同发明人,这是一项欺诈性专利,其中的数据被窃取和歪曲。我由此得出结论,马丁伊文思是骗局同谋。2019 年,一位英国记者设法与伊文思对话,他驳回了我的所有担忧。我还试图与论文合著者中的希腊外科医生联系,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我联系了论文第六作者阿尔吉里奥斯杜马斯,他负责心脏扫描。我希望拿到匿名的患者扫描数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怀疑合著者较早的论文中有某些数据被重复使用。我认为没有引用较早的论文非常可疑,扫描图像上会标有日期,我据此能够分辨它们属于哪个研究。结果杜马斯告诉我已将所有扫描件删除。我已将此告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但在 “编辑部关注” 中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我还联系了论文第三作者、英国心脏病外科医生斯蒂芬韦斯塔比。他告诉我,伊文思告之发现了针对心力衰竭的细胞,于是他将伊文思介绍给了对干细胞疗法感兴趣的希腊同事。他说,由于伊文思是诺奖得主,他们很高兴有机会与其合作,并相信其有关细胞的一切信息。最近,韦斯塔比告诉我,当他被告知该试验未经适当批准而进行,并且与良好临床实践(GCP)存在严重偏差,这会使患者处于危险之中(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细胞的生产不符合 GMP 标准),他感到非常失望。我注意到,与其他 Celixir 员工不同的是,韦斯塔比同意 “编辑部关注”。我希望韦斯塔能够与 Celixir 脱离关系,并解释他如何被诱导参与其中。因不期望其他人被欺骗,我联系了 Celixir 网站上的学者并警告他们。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的加里皮萨诺(曾担任 Celixir 董事会成员),麻省理工学院的费奥纳默里(另一位 Celixir 董事会成员)和伯纳德格什(梅奥诊所的心脏病专家,已被纳入 Celxir 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在我向他们提供了有关雷金纳德以前的行为以及该公司在希腊所为的信息后,加里皮萨诺和伯纳德格什很快辞职(加里皮萨诺于今年 5 月 27 日辞职)。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费奥纳默里没有回复我的电子邮件,因此我猜她对 Celixir 的不道德和欺诈活动无动于衷,即使它们正在伤害患者。然后,我注意到费奥纳默里是英国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而理事会向我们的政府提供建议的一件事是如何 “改善” 英国的监管框架,以使其对创新者更友好,并吸引公司前往英国。因此我感到非常担忧,因为当我第一次在广播中听到阿詹雷金纳德的名字时,他说英国脱欧是英国拥有自己的监管框架的机会,以便他可以更快地对英国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我担心费奥纳默里一直在推动 Celixir 的议程。我注意到,费奥纳默里并未将她与 Celixir 的联系列入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利益登记册。我将此事通知了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并询问是否应将诸如 Celixir 之类的公司董事任命为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他们回答说,他们将尽快更新利益登记册。因此,对于 Celixir 负责人向政府提供咨询意见,他们似乎很高兴。(编者注:费奥纳默里是英国人,在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15 年,她因其对英国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贡献而获得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图 | Celixir 公司官网首页截图。DeepTech:《电讯报》在 3 月份就发表了报道,为什么《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到最近才发表声明?是什么程序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帕特里夏默里:早在 2019 年 7 月,我就与论文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系,以提醒他们这篇论文的问题。2020 年 1 月,我向出版商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该试验是在没有适当监管和伦理获批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很失望出版商这么长时间没有任何作为,因为 Celxir 将该论文用于英国试验获批。《电讯报》报道发表后不久,英国监管机构就叫停了该试验,但不幸的是,此时已经有一名患者接受了 Celixir 伪造的细胞疗法。如果出版方及时采取行动,我认为在这名患者受到潜在伤害之前,有可能叫停英国的试验。我认为,期刊仅仅发表 “编辑部关注” 是不够的,这篇论文应该撤稿。论文还存在其他未提及的问题。例如,该论文声称,注入患者的细胞是从骨髓中提取的,事实上却是提取自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数据被错误地标注为来自骨髓细胞,实际上是来自外周血细胞。此外,他们在文章发表后不久便删除了核成像扫描数据(详见上文)。我认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正在传达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无论文章多么不道德和欺诈,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都不会撤稿。这对于欺诈者来说是福音,但对诚实的科学家和患者而言却是个坏消息。DeepTech:干细胞研究为什么会成为伦理重灾区?你认为,这个困境应该如何解决?帕特里夏默里:我认为这是因为该领域吸引了一些不道德的人,他们看到了利用脆弱患者谋取丰厚利润的机会。不幸的是,干细胞的炒作给患者留下了这样的错误印象:干细胞可以治愈任何疾病。这将影响到干细胞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1,为医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需要向受训医生告知该领域的问题,以便他们有能力向患者声明未经证实的细胞疗法的风险。2,各个国家 / 地区内的专业团体和协会(例如英国的皇家外科医学院)需要明确表示,他们反对通过给患者提供未经证实的疗法来谋利的医生。3,监管机构需要采取更严厉的行动。应该关闭诸如 Celixir 之类的公司,冻结其银行帐户,并起诉其董事。不幸的是,目前看来,无论多么严重,所有不当行为似乎都被掩盖了。4,来自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之间要有更多合作。当干细胞公司跨境运营时,这一点尤其重要。5,披露不良行为。Celixir 在希腊的不当行为之所以能暴露,是因为我根据《信息自由法》(FOI)向监管机构索取了文件。我认为患者有权被告知此信息,没有理由为其保密。DeepTech:在中国也有很多干细胞治疗研究,你对他们的伦理问题有关注吗?希望你能给出案例分析以及意见。帕特里夏默里:我不知道中国的具体情况,但我强烈怀疑在干细胞领域,不道德的做法在所有国家都盛行,因此中国也不例外。
5月5日14时,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发生明显振动,根据专家初步判断,虎门大桥悬索桥本次振动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桥梁涡振现象,目前桥面已基本恢复常态。作为献礼香港回归的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意义非凡,它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中国首座加劲钢箱梁悬索结构桥梁,其主跨长度居当时中国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副跨长度居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而作为虎门大桥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两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的李国豪,人们更是敬仰万分。毕竟,从钱塘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从南浦大桥到东海跨海大桥,这些传世工程中都曾留下过他的汗水,见证着他的智慧。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说起李国豪,人们就会联想起桥梁,就像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联想起数学一样。”寒门学霸,首名获得德国工学博士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里,由于父亲在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5岁上小学时,他便能利用课余时间帮母亲做农活;13岁时,因天资聪慧,插班读初二;16岁时,未读完高中,只身去上海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大学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1938年秋,李国豪由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进修,因学习成绩特别突出,被破例批准直接考博士学位。26岁的他,在《钢结构》杂志发表了博士论文,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李国豪以“悬索桥李”闻名于世。学有所成的李国豪准备回国,却遇上二战爆发,他只好留在德国继续做研究。期间,他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回国之心迫切,给孩子取名“归华”二战结束后,即便多人挽留,李国豪也毅然选择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那时候交通并不便利,回国之路漫长又艰辛,历时多月后,李国豪偕同妻子于1946年夏正式踏上祖国的土地。在途经法国马赛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为孩子取名‘归华’。”可见,他当时回国意念的坚定和期盼。到达上海后,他又回到同济大学教书,此后便再也未曾离开过。投身教育和研究事业,精忠报国1956年,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不久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1977年李国豪任校长,期间他倡导并直接组织了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从一所以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向国际化大学转变。这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多做贡献。”上世纪50年代至去世时,李国豪曾参与过国家几乎所有重要桥梁的建设。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后来的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他的学识,报答祖国。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20O5年2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日前,由公司董事长仇多宏与副总经理汪德共同撰写的论文《绿色装配式轻钢农房在乡村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被同济大学《建筑工业化》期刊收录并刊登在2020年3月刊中。论文结合公司吴山官府社区绿色装配式轻钢农房建设项目工程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绿色装配式轻钢农房项目设计、生产、施工情况,并重点介绍冷弯薄壁型钢轻聚合物复合墙体建筑技术应用及技术优势。合肥国瑞绿色装配式轻钢农房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节省工期等。具有成本经济、绿色环保,外观设计新颖、居住功能齐全,建设速度快,抗震、保温、隔热、隔音性能良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绿色农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极大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乡村风貌。2019年2月住房和城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推广应用农房现代建造方式,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由此可见,在农房建设中大力推广装配式绿色农房对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业化》是由同济大学主管,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行业杂志,季刊,是集资讯报道、人物和企业专访、国内外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介绍、行业深度分析等内容为主的实用型、专业技术科普类期刊。主要立足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技术应用和项目实践,解读行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促进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流。辟有《声音》《会 客厅》《工程实践》《观察》《特别报道》《视界》《企业专栏》等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与建筑工业化相关的的开发、设计、施工、 构件生产和工程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或联盟、政府机关、房地产商、装备制造商、资深建筑师和工程师。 附:2020年3月《建筑工业化》期刊
一、 Nature简介: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40.137(17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网站主页: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单及链接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简介:TitlesIntro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期刊之一,自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 Biotechnology提供生物科技及应用微生物领域中高品质研究论文。期刊收录范围涵盖生物学,生物医学,农业,及环境科学领域关系议题。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致力于在化学、生物学和应用学科的交叉领域发表顶级的原始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本刊创刊于2005年,其范围按照以下四个主题来组织: 化学和生物合成 通过化学扩展生物学 生物中的化学机制 通过生物学扩展化学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emistry是一个专门发表介绍化学所有领域最重要、最尖端研究工作的高质量论文的月刊。化学经常被称作是一门核心学科,它在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之间起一个桥梁作用,与工程和医学等多种不同的其他学科都有交叉。Nature Chemistry目的是将化学所有子学科的科学家聚到一起,通过提供一个关于这一学科的均衡观点、同时帮助推动不同化学领域之间的思想交流,从而成为化学界的一个重要资源。除了反应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这些传统核心领域的研究成果外,本刊还将介绍更大范围内的化学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催化、计算和理论化学、环境化学、绿色化学、药物化学、核化学、聚合物化学、超分子化学、以及表面化学。其他交叉学科的话题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等也将是本刊所要覆盖的内容。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多学科杂志,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本刊发表的论文代表对于每一领域内的专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进展。Nature Genetics提供基因学领域中最高品质研究论文。期刊收录范围涵盖人类基因及基因组,实验胚胎学,癌症,染色体生物学及基因科技。除了研究论文,还提供新讯观点,报导其他期刊上重要文章的研究聚焦(Research Highlights),概要讯息与探讨基因发展相关议题的专文,所涵盖的议题幅度广泛。Nature Geo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是一个多学科刊物,发表整个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工作。Nature Materials是材料科学领域最好的刊物,也是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表原始研究工作的所有刊物中最好的一个。本刊覆盖以下专业领域: 工程和结构材料 有机和软材料 仿生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分子材料 光学材料、光子材料和光电材料 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和电子材料 催化材料和分离材料 能源材料 纳米材料和过程 液体、表面和界面 计算、模拟和材料理论 设计、合成、处理和定性方法Nature Medicine目标和范围: Nature Medicine为生医研究期刊,致力于发表生医研究领域最新颖的进展议题。文章内容涵盖癌症生物学,心血管研究,基因疗法,免疫学及疫苗发展,神经科学。另外收录来自生医研究领域的新讯观点及评论文章,提供完整咨询。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Nanotechnology旨在吸引整个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读者,迄今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包括: 柔性纳米电子学 纳米线生长 基于NEMS的超灵敏悬臂 来自聚合物纳米线的激射 通过电子结构来对碳纳米管进行分类 共价键自组装 用碳纳米管进行肿瘤定位 基于病毒的生物催化剂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otonics是一个专门发表光发生,操纵和探测所有领域研究成果的月刊,覆盖范围从光的基本性质研究和关于光怎样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延伸到光电装置的最新设计及利用光子的新兴应用。Nature PhysicsNature Physics发表纯物理和应用物理领域最高质量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半导体和超导体,量子信息和非线性光学,器件物理学和黑洞;实际上我们涉及物理学的所有方面。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二、 Science简介:《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网站主页:http://science.sciencemag.org/ Science子刊名单及链接地址:http://www.sciencemag.org/journals?_ga=2.192765416.313427146.1529804705-1275651025.1529804705三、 Cell 简介:《CELL》(《细胞》)是一种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 [1] 。《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31.957,高于《科学》的影响因子(31.027),接近《自然》的影响因子(38.59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网站主页:https://www.cell.com/cell/homeScience子刊名单及链接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a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