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2018级开始执行大陆版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2018级开始执行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改革方案》自2018级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参照此方案做相应调整。《指导意见》自2018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参照此指导意见做相应调整。两份“新规”具体都有哪些内容?随小编一起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二、培养方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三、招生对象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四、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五、学位论文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4.水平评价: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六、质量保障与监督1.培养单位应建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培养定位及目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单位应在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二)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外语;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六、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七、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八、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速递!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来源:教育部)

大明星

博士毕业又有新要求,中科大的新规定得到各高校教授的认可!

如今的中国学术圈,全都是要求发SCI和SSCI论文,很多做学术的小伙伴都迫不得已去学好英文,要求用英语写作,这让很多学者都有异议,为什么中国的学者必须要发英文期刊,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也不难理解,如今全世界使用最广的就是英语了,可以很好的和国际上的学术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而且很多权威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想要在全球的学术圈成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这些权威的期刊杂志上获得影响力,这才能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就在全国上下都在沉浸在学术热当中的时候,我们有一所高校,却率先让博士生发一篇中文论文,这是什么情况呢?这所学校的是哪一所高校呢?带着疑问,小易给您好好聊一下。这立下新规矩的机构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该博士点发出消息称,从今年入学的博士开始,必须要发一篇中文文章和中文论文才能毕业,最低也要在媒体或者期刊杂志上发表一篇科普文章,甚至是科技新闻报道都行。即使拥有再多的英文论文,都不行。这样的规定算是开创了一个先河。该机构发出这样的毕业条件,是从多个方面考虑的结果,1.如今所有机构都要求英文SCI论文的时候,很多学生的中文水平实在太差了,这是让学生能正视中文,提高中文写作能力;2.提高中文期刊的质量,如今大家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都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了,对于国内的中文期刊来说,大咖都无人问津,这个现象是不对的,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变。如今国内多所大学的教授都非常有感触,就连清华和复旦的理工科高材生,在中文的写作上面都是比较弱的,这是和如今的应试教育分不开的,如今的语文教育是模式化的,应用类的写作比较少,在写作上面比较缺乏。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今一边是英文SCI论文写作,一边是中文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学术人,真是太不容易啦!如果你的英文论文写作有困难,可以和小易多交流分享,关于如何发表高被引论文,小易更有经验哦!希望你的论文发表之路能更加顺畅,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黄土地

加快工程博士培养的战略性前瞻布局

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突破10000人,与此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从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来看,现有工程博士存量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工程博士是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的主要类型,目前涉及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八个领域,可以说是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战略后备力量,对提高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程博士培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新期待,亟须从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培养的短板亟须破题一是我国工程博士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首先,从总量规模来看,我国工程博士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偏少。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五年(2015—2019)专业学位博士年均招生人数为4860人、年均毕业人数仅为2200人,除去教育、临床医学、口腔等专业学位博士人数,工程博士的数量还要少,而美国近五年工程博士年均毕业人数突破11000人(美国ASEE网站数据)。其次,从结构占比来看,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占比近五年平均值为5.2%,学术型博士平均占比为94.8%,专业学位博士的比例明显偏低。最后,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近五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但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从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来看,现有工程博士存量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不足。工程博士培养成本较大,案例研究访谈中有部分企业表示,工程博士一年培养成本10多万元,三四年下来就是四五十万元,对企业而言是不小的成本。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养周期较长,毕业后会不会继续留在本企业工作难有定论。因此,企业往往将参与工程博士培养视为间接的利益损失,参与意愿不强。部分企业认为“国家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好,但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配套财政政策和相关制度设计,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企业动力不足”。因此,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养亟待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高校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性不足问题长期存在。工程博士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强调学生能够利用前沿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工程实践问题。尽管不少试点单位在工程博士培养的实践性方面积极探索,但多数培养单位大体上依然沿袭传统学术型博士的培养模式,实践训练体系建设依然薄弱。首先,“学科型”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工程博士和工学博士无明显区别;其次,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和运作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工程实践,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程博士眼高手低;最后,试点单位和联合培养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导致高校和企业“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四是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战略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博士。当前,我国工程博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距离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当前工程博士在面向复杂问题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培养不足;其次,在实践环节上,亟待创新校企融合举措,打破课程和师资的弱联结,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新模式;最后,在平台保障上,亟待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学院、企业大学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高质量培养如何成就以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工程博士的规模及专业结构。一是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方向。瞄准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以关键技术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通过设立工程博士专项计划等措施,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人才培养。二是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提升工程博士规模和比例。工程博士教育应适应工业4.0时代前沿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工程博士在博士研究生中的比例。重点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产业领域扩大招生规模,打造一批工程博士“国家队”,重点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以企业工程博士学位点建设试点为抓手,有效发挥各类龙头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一是试点放开工程博士学位的企业授予权,推进企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探索以企业为主、高校协同的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二是赋予工程博士试点高校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高校为主的工程博士培养机制,强化高校和企业在博士生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和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研发和工程实践等关键环节上的资源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在工程技术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以政策创新和激励体系建设为突破点,充分激发企业参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积极性。一是探索出台相关税收、财政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导或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探索设计以财政补助或企业培训经费可减抵税收制度,支持企业和高校设立联合培养工程博士项目,激励企业主导设计工程博士项目实践情境,推动企业成为工程博士培养主体。二是充分尊重行业标准,鼓励试点高校深入行业企业,解决企业重大实践难题。鼓励试点高校围绕行业标准开展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深入企业生产制造环节,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激发企业参与工程博士培养的积极性。以长效化和专业化实践体系建设为核心,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体制。一是鼓励试点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载体建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资本等打造一批产业化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新兴研发机构等新型载体,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自由学习、前沿探索、实践应用、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性实践平台。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全面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新体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前沿能力、市场需求预测、平台资源提供”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深化校企协同的工程博士培养共同体建设,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为纽带,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指引,探索工程博士培养新模式。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行业标准和高校特色。立足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双一流”建设,鼓励试点高校结合学科特色,进一步优化工程博士培养目标。二是在课程内容上,鼓励高校推进交叉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鼓励试点高校面向前沿技术和重大工程实践问题,强调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融合,设置由通识基础、工程基础、专业选修、工程经济与管理等模块组成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三是在培养链条上,持续优化各培养环节的整合贯通和有效衔接。深化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海外研修体系和学生创新体系的复合衔接,积极探索集课程学习、实践实训、国际交流、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复合型工程博士培养新模式。四是在考核评价上,探索形成高校和企业协同考核模式,强调成果的前沿性、应用性。工程博士要以行业标准来考核,以解决行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问题为目标,强调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价值。(作者:林成华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施锦诚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博士生)

石蒜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2018级开始执行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改革方案》自2018级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参照此方案做相应调整。《指导意见》自2018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参照此指导意见做相应调整。两份“新规”具体都有哪些内容?随老师一起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二、培养方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 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三、招生对象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四、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五、学位论文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4.水平评价: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六、质量保障与监督1.培养单位应建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培养定位及目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单位应在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二)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外语;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六、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七、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八、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

九方湮曰

工程博士培养助力强国战略

有媒体最近报道称,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突破10000人,与此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从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来看,现有工程博士存量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在我国,工程博士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级,是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主要类型。工程博士人才通常指那些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缔造者,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新工业革命所必需的人才类型。工程博士培养涵盖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等八个类别,瞄准新兴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然而,自2011年国家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来,时至今日,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队伍总量规模和结构占比仍明显偏少,难以有效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2015年—2019年,工程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年均占比不足5%,年均毕业生人数未及2000人,这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需求量的百万量级相差甚远。加之,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养缺乏稳定性、企业动力不足,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和运作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工程实践等短板问题未得以根本性解决,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笔者首先想谈一下工程博士制度创新的问题。以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定位来说,一方面,既要考虑外部需求,着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行业高端需求以及区域发展需要;也要注重考虑工程博士培养的学习认知特点,伴随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孕育出富有挑战性的科技问题和引人入胜的产业、经济和社会议题,工程博士培养不但应注重系统的、跨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工程专业的创新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还要重视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人文哲学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的确定既要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和标准,同时,高校要在充分调研与实践基础上,结合企业对高端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行特色型人才培养。这既是高校逐步形成培养特色的重要起点,也是解决工程博士生源相对不足、潜在生源缺乏报考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其次,还要有效提升工程博士培养的治理能力。以工程博士培养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为例,高校通过采取开放办学模式,推进政校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采取前瞻的发展理念、组织形态、教育手段,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围绕智能制造基础、系统集成技术、标准体系方面,实现产教之间的资源转化与充分共享,形成由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共赢参与的“全链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一人一方案”的特色培养,以及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无缝对接。事实上,政府在立法、税收、财政等方面具有诸多政策优势,企业拥有先进设备、技术工艺、运行规范、研发人才等优势资源,双方应全面搭建行业企业参与工程博士培养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深度融合机制,主动承担起“教育者”角色融入制造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训练、论文指导等全过程,有效提升资源共享度、利用度,以及深层次互动性。(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8332257 2020-10-20 10:18:12:210 工程博士培养助力强国战略 4 100819 教育要闻 教育要闻 http://www.legaldaily.com.cn/Ecation_Channel/content/content_8332257.html null 中国教育报 1 /enpproperty-->

傅说得之

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才能毕业,有这个必要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最近立了个新规。“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告诉记者。(6月21日《科技日报》)虽然大学普遍要求博士生必须在C刊、SCI期刊等不同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撰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才能毕业,但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撰写的毕业论文,究竟是用英语撰写,还是中文撰写,并不做要求。换言之,只要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达到了大学要求,即便是全英文撰写的学术论文,并不影响博士生毕业。而且,不少专业博士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引用大量的英文文献,用全英文写博士毕业论文更方便一些。中科大对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除了按以前规定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之外,额外立了一个新规定,明确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或中文论文才能毕业。这个新规定看上去有点多此一举,是在为难、刁难博士生,毕竟光学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基本上是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期刊,需要用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用不到中文。但从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国语素养现状来说,中科大对光学工程学科乃至整个理工科博士生要求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这实际上必要的加负,并非多此一举。虽然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所谓的主课,中考、高考分值比较高。但由于在中考、高考中,语文科目的分差拉不到,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是很重视。在语文作业写作上,在应试导向下,普遍写“假大空”的套路作文。而且,进入大学阶段之后,理工科专业基本上不开设语文课和写作课,平时又很少进行中文写作训练。这直接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语文素养、中文写作水平和中文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断下滑,理工科大学生撰写的中文文章普遍存在语句不顺、标点符号使用错误、错别字连篇等现象,令人担忧。相反,由于英语成绩是中考、高考的拉分科目,特别是在考研中直接“一票否决”,而且至今仍然有不少大学将英语四六级与本科生学位证挂钩甚至与大学毕业证挂钩。另外,理工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更多、更习惯在国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普遍比较重视英语学习和英文写作。在这种状况下,中科大额外要求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发表一篇中文文章,这无疑是纠正过去大学不重视理工科大学生中文现象错误,值得其他大学、理工学科借鉴。同时,大学有必要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语文课或中文写作课,遏制中文写作水平不断下滑现象。

华新街

政策解读: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别!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本文是抽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据预测,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在2025年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达到4500万人。调整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的原因:一是建立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工程硕士、博士层次齐全,工程硕士先后设置了40个领域,工程博士设置了4个领域,已成为培养规模全球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且按领域授权的专业学位类别。二是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科技人才,累计授予工程专业学位80余万人,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探索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相衔接,与职业发展要求相衔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探索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子。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的调整:目前的工程硕士(共40个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工程博士也作出相应调整,从目前的4个领域调整为与之对应的8种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是否还能在类别下设置专业领域?在取得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的前提下,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重点等实际情况,按一定程序和要求,在类别下自主设置专业领域。鼓励培养单位提出新兴领域的需求,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发动机、微电子、智慧水利、新能源、网络空间安全等。培养单位按专业领域开展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质量保障等工作。我们将定期统计编制8种专业学位类别下设的指导性专业领域目录。调整工作安排: 一是调整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在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下,按照调整后的8种专业学位类别,组成8个分指导委员会。二是制定调整的操作性文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调整的条件要求、申请程序、专家机制等,以科学规范地指导调整工作。同时,制订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制订各专业学位类别指导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三是对现有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根据操作性文件规定的要求程序,有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重点等实际情况,自主申请调整到相对应的专业学位类别。我们将组织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及其8个分指导委员会,按文件规定的程序对学校的申请进行核查。四是将调整结果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关于调整过程中做好过渡衔接: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研究生2018、2019年按调整前的工程领域进行招生、培养、学位授予。2020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

老来俏

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

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加大,以及院校对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篇数有了量上的增加。那么,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教育部并没有特别规定,都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自己规定,甚至各个老师的规定也不相同。所以,博士生要看自己就读院校,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完成。一般来说,博士要发表2-3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中,少不了发表sci论文。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要求:1、理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2、工学、农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必须拿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成为博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若你完成了论文稿件,亦或者在选题上存在困难,可以找知实学术编审润色、推荐刊物,给予论文写作和发表上的专业指导,让你发表学术论文更容易。论文发表常识与技巧分享,关系百家号:知实学术,或发消息与我沟通。

想来浙大读博士?你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心心念念浙大求是园?想圆自己一个博士梦?小编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浙江大学2019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已经开始啦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并转发给身边需要的小伙伴们吧~2019 年浙江大学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报考说明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二、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境外获得学位须在2019年3月30日前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9月1日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名截止日前需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4.有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专家推荐信直接寄送给报考学院(系));5.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前四位代码为1051及1052)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还应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6.教育博士(代码前四位0451)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教育学院发布的“教育博士招生简章”;7.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招生简章》;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简章》;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专业仅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代码前四位:0305),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必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报名时必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递交一份《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录取的考生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单位至少保证考生有一年的脱产学习时间,考生毕业后保证回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1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需递交生源所在地教育厅盖章的《报考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报考条件查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点击查看通知);通过报考学院(系)审核的“少民骨干”考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三、学制普通招考博士生的基本学制3-4 年,具体请咨询报考学院(系)。四、申请报名(一)报名时间安排注册报名: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15日,务必填报完成基本报考信息。修改信息、缴纳报名费: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20日下午17:30,12月15日以后不能注册报名,只能进行报考信息修改和缴纳报名费。打印准考证:2019年3月4日至3月9日,登录后在网上完成(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各位考生务必在以上时间安排内登录报名系统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逾期恕不再受理。(二)报名程序进入报名程序前请先用手机号作为用户名进行注册,每位考生只能注册一次,注册后再登录报名。1.阅读学校公告和进行考生诚信考试承诺。2.考生信息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最好请事先浏览一下有关“报名采集数据”,对需要的数据做好准备,填表时可逐条对照。填写内容有以下几个页面,每页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以免信息丢失。(1)报考类别及学习方式:考生按照各类别下面的注释,选择全日制或非全日制、非定向或定向。(2)基本情况:每项下拉框内容都必须填写,填写的出生年月务必与身份证上一致。填写完成后上传身份证含照片页的电子版。(3)本科学历和学位:以下拉框方式选择毕业院校和毕业专业,正确填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毕业专业应先正确选择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再选择一级学科名称,最后才能选择毕业专业(其余类似)。(4)硕士学历和学位:应届毕业生请在第一栏打勾;请正确填写已获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如果硕士专业是学校自主设置的,请选择相应的一级学科作为硕士专业。填写完成再上传硕士学位(学历)证书。(5)报考信息:每位考生限申请一个专业,限选报3名导师。(6)学习或工作单位信息:按照目前所在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如实填写,如无工作单位请填写无,不要填写成人才交流中心(档案所在单位可以是人才交流中心)。(7)联系方式:正确填写移动电话和电子信箱并保持畅通和及时接收,以防贻误考试和录取。(8)学习工作情况:个人简要学习工作经历自高中开始填写。(9)家庭情况:填写家庭主要成员情况。(10)根据报考学院(系)“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细则)要求递交材料的清单打包上传所有材料(zip格式)。(11)上传报名照片:请上传标准证件近照(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30K以内,白色或淡蓝色背景)。若无近期证件照片,请到照相馆去拍照,然后让照相馆帮忙处理成150×200的jpg格式文件后上传。该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在校证件等用途,请认真准备。由于照片模糊、年限较长以及其他不合要求的因素,造成考生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其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3.缴纳报名费:报名费150元,请通过报名系统在线支付,建议用支付宝缴费或中国建设银行在线支付,缴费后等页面自动跳回,否则会导致缴费不成功(提示:缴费前请仔细考虑,考生缴纳报名费后,不能退费。未交费者将视为报名不成功)。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点击进入)浙江大学导师介绍(点击进入)(三)联系和咨询方式1.各类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务必用EMS邮寄,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洋大楼研究生招生处411室,邮寄联系电话:0571-87951349,邮编310058;递交截止时间:2018年12月20日。2.网络报名过程中咨询方式为邮件联系,邮箱地址:yjsy-zsb2@zju.e.cn。3.报考导师的联系方式请咨询相关学院(系)。各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联系方式见下表。4.报名前请务必登录报考学院(系)网站查阅2019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五、考核方式各学院(系)实施“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具体实施办法请关注报考学院(系)网上公布的招生信息(11 月份将陆续发布)。报考国家专项计划和选考小语种的考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其他考生(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考生除外)的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方式由招生学院(系)根据实施办法审核后确定,审核结果由报考学院(系)于2019 年1 月陆续在学院(系)的招生网页公布,考生也可于2019 年1 月底在报名系统中查询。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初审结果公布时间以及具体招生简章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另行公布。六、外语考试地点和时间学校初定于2019年3月9日(周六)组织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人员:经学院(系)审核后要求参加学校外国语水平测试的考生。七、报考资格审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在复试前由报考学院(系)按照报考条件进行审查。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需于2019 年3 月底前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八、学费与奖助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规定和浙江省物价部门的核准,我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非全日制定向教育博士学费标准为10 万元/生·全程,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学费标准为15 万元/生·全程,其他专业学费标准为1 万元/生·学年。研究生奖助方案请登录我校研究生院网页查询(网址: http://grs.zju.e.cn/-奖学金和各类资助)。此外,我校设立了面向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励标准为1 万元/人,获奖比例不少于录取人数的15%(包括各类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九、录取录取通知发放时间: 2019 年6 月底。 今日编辑:佳乐丨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明炜 李紫月责任编辑:金云云

假想敌

招370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2021年招生简章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清华大学在2018年首次开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教育旨在培养工程类别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在相关工程类别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所在工程类别做出创新性成果。2021年,清华大学继续面向国家重点行业、地区、创新型企业,在电子信息(0854)、机械(0855)、材料与化工(0856)、资源与环境(0857)、能源动力(0858)、土木水利(0859)6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招收攻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体招生信息公布如下:一、招生项目及培养定位二、申请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3、报考攻读工程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5年以上工作经历(到2021年9月);②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2021年9月)4、报考攻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符合报考项目对工作经历的要求:①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四期: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并主持或者作为骨干参与重要工程项目;②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长三角项目:在空天技术、微电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并主持或者作为骨干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③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重点领域项目:在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工程、航空发动机、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防、未来健康等重点领域具有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并主持或者作为骨干参与重要工程项目;④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并主持或者作为骨干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建设;⑤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西南地区项目:在电力与能源、资源环境、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高新材料及相关领域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突出成果、并主持或者作为骨干参与西南地区区域发展建设;5、有两位与申请工程领域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6、单位人事部门推荐申请证明(包括实际工作年限、参与科研及管理工作情况、对非全日制就读的意见等)。三、招生计划四、申请申请人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报名时须选定具体招生项目,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一个项目,项目之间不接受调剂。1、网上报名报名时间: 2020年11月1日中午12:00—11月30日下午16:00(逾期不予受理)报名网站: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yz.tsinghua.e.cn)报名费用:200元人民币,支付方式详见网上招生系统说明;报名费用不退还。2、提交报名材料申请人在网上报名系统上完成报名后,如下申请材料请于2020年11月30日下午17:00之前寄(送)达清华大学校本部或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详见报名材料邮寄地址),所有申请材料不予退还。①报名登记表;②《2021年报考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计划书》;见附件③ 所获各级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获得学位证书的申请人,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④ 本科阶段成绩单、研究生阶段成绩单;⑤《2021年报考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专家推荐书》(有两位与申请工程领域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见附件⑥单位人事部门推荐申请证明(包括实际工作年限、参与科研及管理工作情况、对非全日制就读的意见等);⑦《2021年报考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个人陈述》见附件⑧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同时招收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的香港、澳门地区申请人。申请人需持有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还需同时提供上述身份证件的复印件。五、选拔与拟录取本项目招生采用“申请-审核”制。1、材料审查相关类别/项目材料审查专家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条件、学术水平及科研潜能进行初审,选拔并通知部分申请人进入综合考核。2、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专员对通过材料审查的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根据招生简章 “申请条件”所列内容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审查。未参加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不通过者不准予参加综合考核。3、综合考核相关类别/项目综合考核专家组对已通过材料审查、资格审查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取。综合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的工程创新力和工程领导力。4、推荐拟录取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招生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招生计划确定推荐拟录取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我校与拟录取申请人签订《非脱产定向就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档案所在单位出具《定向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鉴定表》,经学校审核备案后发放录取通知书。六、培养所有录取学生均为非脱产定向培养,不转档案、户口、组织关系及工资关系等。学费共计15万元人民币/每生。校本部学费分两学年缴纳,入学后第一学年缴纳9万元人民币,第二学年缴纳6万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学费分三学年缴纳,入学第一学年缴纳9万元人民币,第二学年缴纳3万元人民币,第三学年缴纳3万元人民币。基本修业年限为3-4年,最长修业年限8年。七、信息查询、申诉及联系方式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院系、指导教师相关信息详见:《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2021年招生目录》(开始报名前公布)。其他未尽事宜参见《清华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申请、成绩、录取等信息可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tsinghua.e.cn进行查询;3、对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2021年招生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具名进行申诉,申诉联系方式: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办公室(李兆基科技大楼B223-1)邮政编码:100084联系电话:010-62771827电子邮箱:clgb@mail.tsinghua.e.cn4、报名材料邮寄地址:关于国内在职博士、国外留学博士、硕士等报考事宜,欢迎关注公号:百纳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