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留学干货」硕士毕业后读博,牛剑读三年还是北美top10五年?今夫此人

「留学干货」硕士毕业后读博,牛剑读三年还是北美top10五年?

本账号所有文章100%为牛剑在校硕博优质原创,相关音频发于喜马拉雅【牛津学长说留学】,更多教育相关可在小程序【九牛问津教育咨询】查看。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的版权保护计划,严禁任何形式抄袭或盗用,违者必究。我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材料系,几年前也面临过博士择校的问题。英国牛剑 vs. 北美Top 10确实各有各的优势。虽然我的博士导师在牛津,但博士期间有过两次去麻省理工访学的机会。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想跟大家分享以下几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考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英国牛剑注重培养学生的“Independence”和“Creative Thinking”的能力。对于博士生而言,他们的培养模式主要为“全面式”教育,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是在各领域发挥才智(科技行业居多)。相比而言,美国Top 10的高校更偏向于“专业式”教育,即把你培养成专业领域内的拔尖学者,毕业后继续做学术的人数比例较大。如果你未来想扎根学术圈,那么美国Top 10很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只想拿到顶尖学府的博士文凭,将来不太想做科研工作,那么牛剑会更占优势。在每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大学排名中,牛剑也都是稳居前五。这里不得不说,牛剑的博士并非三年就可以完成。牛津的平均读博年限是3.5年,区间是2.5-5年。学校官方设定的最长期限是4年。特别优秀的(比如博士前两年就发表了Nature, Science),经导师同意可以2.5年毕业。如果4年仍未达到毕业标准,要申请延期1年,并支付相应的费用。上述的这些情况我身边都有出现过不止一两例。剑桥的平均读博年限为4年,比牛津稍微长些。不过这点误差,完全在你导师的掌控之内……更重要的是跟导师沟通好,得到他的准许再开始写毕业论文。虽然美国多数大学的读博年限确实为5年,但Top 10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我哥伦比亚大学的学长就7年才毕业。其实美国这5年的博士,可以理解为2年硕士+3年博士,因为他们一般不承认其他国家的硕士文凭。如果你已经在国内读过3年的硕士,可以说再去美国读个5年的博士有点吃亏。不过在美国前两年的课程学习确实能够让你更好地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其实综合上面一点就可以体会到,在美国的读博压力是很大的。对于Top 10的学校,如果遇到要求较高的导师,7年毕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7年青春绝对是份不小的时间成本。特别是在前2年,白天上课晚上实验的日子可是不好过。毕业答辩是一个组委会来评审。在毕业条件方面,牛剑没有要求文章数量或质量,只看你的工作量能否写出体量达标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2-4个研究项目)。毕业的标准其实主要掌握在导师手里,最终的答辩是导师帮你邀请2名assessors(校内一名、校外一名)。英国牛剑和美国Top 10有个相同点是,博士期间会有多次examination。牛剑每年的形式不同,包括提交文献综述报告、现场答辩、展示学术海报。而美国Top 10的学校主要是第2年结束后的考试,通过了才能100%投入科研。总体来说,在这些考核中牛剑的淘汰率远低于美国Top 10,更适合稳扎稳打地毕业。在学术成果上,英国牛剑和美国Top 10的平均水平相当。个体差异主要在于导师的选择上。选择学术声望高、学术产出大的导师,会让你在毕业时有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那么怎样找到同领域内的学术大咖呢?大家可以去顶级期刊查找你研究背景的关键词,记录对应文章的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然后再通过Google Scholar详细看这位老师近几年的论文发表情况,确认一下产率和期刊的impact factor。我当时就是通过这样的渠道找到了我的博士生导师。怎样去量化评估导师的科研水平呢?不妨在Google Scholar里关注导师的h-index,这是综合导师学术论文质量给出的因子,可以作为参考。英国本来就是个很排外的国家,这次疫情更是对它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的银行存款汇率变成了以前的1/10)。我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都去周边的欧洲国家、澳大利亚,或者回中国内陆或香港地区工作了,只有少数人留在了英国。不过英国在签证方面一直对中国人还是挺友好的,而且近两年英国出台了一些移民的优惠政策,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九牛问津留学咨询一下。美国的就业形式整体较好。虽然说今年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博士毕业后留下工作的概率较高,我的很多朋友目前在美国读博士后或者从事IT工作。不得不说的是,有敏感学术背景(学校 & 专业)的同学需要注意,签证有风险,留美需谨慎。

大家伙

哥大教授:如果在上大学前知道这10件事,我将少走很多弯路

近日,作为前耶鲁大学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克里斯托弗·布拉特曼撰写的一篇文章一时刷屏。克里斯托弗教授在文中标明:“很希望在上大学前,有人曾告诉我这10件事”。“我是一名大学教授,有三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四年在耶鲁大学教学的经验。这10件事我曾对所有到过我办公室的学生建议过。我不认为这些建议只适用于名牌大学,这份建议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当然这些建议之中的大部分我自己已经没有机会遵从了,所以我把这些建议叫做‘我希望有人曾经告诉我的10件事情’。”克里斯托弗教授在大学之中主要教授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化发展。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社会科学专业就读,并计划进入商业,法律,或公共服务系统工作。所以这10条建议对与这些方向的学生最有意义,但是这些建议很可能对大部分学生都是有意义的。文中克里斯托弗教授没有宽泛地给出一个全面的教育,享受生活之类的泛泛之言,而是明确给出了一些能够切实帮助学生,从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取得更多实际收获的建议。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克里斯托弗教授的这些建议。1.一定要找到真正适合你的职业职业生涯会占据你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它是适合你的强项,你将会感觉充实而快乐,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在这方面有些人很幸运的,他们在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工作,在这方面我花费了三,四次的尝试去摸索。不要等到你已经完成自己在法学院或医学院的学习后,才发现你其实并不喜欢你现在这个专业将会面对的工作。尽早去尝试,在假期去尝试不同的职业,在你毕业之前乃至更早的时间。比起二十几岁时你获得第一份工作后再去抉择,早早地向这个方向进行努力会让你的未来舒服很多。2.获得那些校外很难获得的技能毫无疑问那些老师风趣幽默,内容愉快活泼的课程最受人青睐,大学时代课程带给我最美好回忆的就是历史和心理学课程,他们打开了我心灵给我带来了新的思想。但不要忘了,你还要用大学的时间来建立你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往往都来源于哪些很难由学生自学的专业课程。数学,统计,法律,会计都归于此类,这些课程往往都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才能真让你真正学会这些内容。而通常情况下,思辨能力也是大多数工作的基础。在绝大多数的社科类领域,统计学课程无疑都是学生最应该掌握的非本专业课程,在这些领域中,数据在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想要清晰明确地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你就需要统计学这门课程。3.写作是让你终生受益的能力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需要写作这项技能。无论你是律师,职员,博主亦或是医生,能够将头脑之中复杂的想法用简洁、直接、平实的句子表达出来绝对是一项实用技能。你要学会将清晰且有条理的思想呈现于文字之上。在毕业之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你的一生中竟然会写那么多提案、方案、报告和信件。即使你不是专职于此,电子邮件也一定是你生活与工作当中会遇到的,毕竟这将会是你与老板、同事、朋友乃至客户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如何写得更好?答案只有练习。博客和论文写作都是非常好的手段;你也可以考虑在创意写作、非小说写作、新闻写作或商务写作方面选修一门课程;读书并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撰写的文字内容也是非常好的途径。4.知识并非课堂上的唯一收获你能够从一位优秀的老师身上获得的东西,远远要比从课程内容之中收获的要多。当提到哪些课程对我影响最大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历史课,课程由一位社会主义理论家教授。事实上加拿大以外的国家对加拿大历史几乎没有需求,更何况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历史,不管你使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在这堂课上所学到的东西都很难有任何实际的应用渠道。但这位教授很擅长引导学生进行激烈并且充满激情的辩论,在这门课程上,我学会了思考以及质疑自己原本对社会的一些基本认知。5.尽可能选择就业广泛的专业如果你像你这个年龄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一样,不知道你长大后究竟想要做些什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擅自缩小你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坚持那些相对主流的专业课程,学习那些最后能够让你拥有很多选择的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历史、经济、政治等等。当然,许多人文学科的课程也是基础。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一名好的老师能够在历史或政治理论课之中将你的辩论、思考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计算机科学和写作技巧也同样属于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宽阔的专业范畴。6.尽量减少在外语上花费的时间这是我最具争议性的忠告之一,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语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除了母语之外你应该学习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这会一定程度上地辅助你未来的发展。但我认为最好是在暑假、大学前或毕业后,通过浸入式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语言的学习。也许你可以在大学里选修一两门入门课程进行学习,亦或选一两门高级课程来巩固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但大学阶段对于语言的时间付出应该仅限于此。当然思辨能力并不比语言能力更重要,但是跳过统计学等方面课程的补偿成本太高,毕竟很难在大学外找到学习统计学、数学等课程的渠道。学生在大学这段时间里,能修完的课程是有限的,但以后会有很多其他的时间和机会去地学习一门语言。大多数商业以及管理技能也雷同,它们对许多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但教室显然不是学习它们的好地方,因为实践比理论能教会你更多。7.离开你的舒适区域利用一个暑假或一学年的时间去国外生活,最好是一个与你目前所在的国家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你会认识当地人,真真切切地了解当地文化的风俗。由美国到加拿大,甚至到欧洲的一些地方,每周以一个国家的速度穿梭于那里的青年旅社之间,这样的旅行方式没能真正教会我另外的一种生活,直到我开始在印度、肯尼亚和乌干达从事研究项目,我才开始真正地对世界和自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我鼓励人们尽可能地离开他们的舒适区,我并不是向大家推荐这种选择,我只是鼓励美国的学生离开英语国家,毕竟这也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意义所在。8.与教授间的优良关系有助于学术发展如果你决定攻读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那么你就至少需要两至三份高质量的推荐信。而想要要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与你的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往往就意味着你的一个或两门小班课应该是由相同的教授授课,而你则需要多次在办公时间访问这位教授,谋求一个助研或助教的协助职位或问他是否可以做你的论文或独立研究的顾问都有助于培养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9.若非必要写论文要三思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可能是你大学生活的完美顶峰。可悲的是,我经常看到一些不值得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论文,对于这些人来说写论文的时间应该花在学习技术技能上。我曾经建议本科生,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写毕业论文。这一观点自然是产生了大量的分歧,我在采纳了相关的意见之后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调整——如果你专注于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你想学习如何进行研究并且加强与教授的关系;亦或是你正在研究生院学习并且希望尝试将研究和写作作为一种职业选择,那么本科的论文才是一项不错的投资。10. 保障你的思想时刻处于更新之中在每年大学课程结束时,你都应该回头看看你的想法和意见,是否发现12个月前的想法很过时。如果没有,那么很可能这一年里你的努力和探索还远远不够。我常常看一些可能被评价为离经叛道的书籍;我还试着阅读内容涵盖较为广泛的报纸杂志;我还会定期更换自己订阅的期刊,而不是多年来一直看同一种期刊;各类的政治资讯乃至推特上的新闻也都是很好的思想更新途径。另一种更新自己思想的途径是找到一个新地方,在哪里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最好能有一段全新的人际交往圈子。我很幸运,我的工作经常把我带到一些截然不同的国家,那里的点点滴滴都会改变我对社会的看法。最后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到那些对于正迷茫于学业与未来的同学们。

九朵云

深度剖析父权制下的婚姻:擦亮眼嫁给女权男的哥大博士,为何成为反婚主义者?

授权转载。笨妈是一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妈妈,读书做学术之余研究孩子教育问题,分享欧美主流的教育理念、传播有性别意识的育儿思想。同时不定期写作有关性别、家庭和女性的文章。我离婚了亲爱的读者,好久不见。你们可能不知道,笨笨的妈妈离婚了,已经做了一年的单亲妈妈。今天已经是2020年的年末。这一天,距离我开始想要离婚已经过去了4年;距离我坚定要立即离婚的信念并开启分居,已经过去两年;距离我终于成功离婚,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我早就成了一名坚定的反婚主义者。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找到时间和勇气,要来谈一下婚姻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很久很长,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个人的遭遇和创痛有些意义。文章分为三部分:几段对家人和朋友有感而发的语音,我个人走向反婚的经历,以及对父权制婚姻制度更一般性的剖析。请感兴趣的朋友慢读,也欢迎分享给您所认识的女性朋友。荐文:从浪漫爱-婚姻制度的牢窗里往外看是没有希望的约会故事与个人政治,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水深慎入)作者是广受尊敬的妇女权利工作者吕频。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对浪漫爱-父权婚姻体制分析最为透彻的一篇文章。三段语音:为什么说婚姻压迫女人?114:32来自硬核八卦思潮经历异性恋父权制婚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婚姻经历,那就是:一个独立且早熟的女人,在强大的父权制面前终究幼稚天真,还是陷入父权制婚姻罗网,最终经过浴血奋战,及时脱身的故事。所幸我从没信过“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没有过依靠男人的幻想,没有想过要“男主外、女主内”。所幸我事业干得好(姑且不谦虚一下),孩子养得尽心,才有资本拿到孩子抚养权,离婚自己过。很早的时候,我读到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看到追求自由爱情的子君从热恋到被嫌弃、被抛弃的经历。后来,我看到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看蒋雯丽饰演的林小枫为家庭放弃工作后,逐渐因为自卑和不安全感变得歇斯底里,最后被中年事业有成的丈夫嫌弃。从那时候起,我就坚定地相信女人要努力实现经济自立,并决心做一名独立女性。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独立了,无比独立了,而且成了女权主义者,一旦结婚,还是会那么惨。当然有遇人不淑的问题,但更多是制度性的原因——是制度支持和纵容男人成为那样的男人,支持纵容婚姻内的男人那样对待女人。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是男权的天,男权的地,到处都是任性作恶而不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男人。这一点完全不需要论证。如果还有不明白的,请参见热搜“家暴”、“杀妻”、“强奸”、“性骚扰”、“丧偶式育儿”、“抢藏孩子”、“逼婚催生”、“男人出轨”等等里的故事。那么,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体会到婚姻的恶的呢?从有了孩子以后,同样全职工作的我,开始了丧偶加诈尸式育儿。从与孩子有关的一切,吃喝拉撒病睡加读书,全都成了我的事。从劝也劝了,求也求了,吵也吵了,对方无论如何就是不带孩子。从为了及早毕业挣钱养家而忙工作时,被称为:“我和我妈在‘帮你’带孩子。”——何况这根本不是事实。除了极其偶尔的短期出差,孩子出生以来的每一天,无论是算精力还是算时间,我始终都是孩子的首要照料人。从不想亲密时被要求履行“妻子的性义务”。从生产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开始,便长期遭受婚内性胁迫、性骚扰。从同时承担主要照料人和挣钱养家者的双重角色,却没有任何功劳。从反抗不公却被称为,“要骑在男人头上”。从疲于平衡读博和母职、每天都是浮肿状态时,被拿去和同社区辛苦伺候男人、孩子的全职妈妈相比:“你不觉得自己比她们幸运吗?” Well, 人家至少不用操心养家问题,不必拖着孩子勉强与男性同行竞争。难不成,我还要感激命运,感谢你?参照:当妈半年:平衡读博与母职,女超人是出路吗?以及,从我发现婚前婚后都有做“好儿媳”的压力。从双方发生矛盾时,公公教育我说,“X 脾气不好,你要多担待他”——而且这还是在结婚以前。从婆婆认为这个充满冲突的婚姻的出路在于:你要像我当年一样多忍耐。记得第一次听到公公那句话时,我的本能反应是:我脾气还不好呢,你怎么不让他多担待我?发现了吗,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现在都开始对 “你的人生该怎么过”,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尤其是,从我开始考虑离婚时,首先想的竟然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离婚伤害善良且帮忙带了孩子的公婆怎么办。虽说公婆观念父权,但他们从未故意伤害过我,我对他们对笨笨的爱和照顾也充满感激。我意识到,这个婚姻不只是我自己的婚姻,更是父权家庭的婚姻。父权家庭的颜面和社会地位系于此,如果执意离婚,我会成为一个他人和社会眼中狠心的坏女人。最可怕的是,连我自己竟然也在承受道德感的责备,感觉自己才是那个伤害他们的凶手。我甚至想过为了勤劳隐忍的婆婆忍耐下去,因为我知道对她来说,这会是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还有,从我意识到,我和我的家人,都在不自觉地承受着 “做好女人”的压力。在考虑离婚到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家人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理由,以便向人解释,这个离婚是多么多么正当的。即便到了最后一刻,在我承受许多伤害以后,我的妹妹还在关心,如何能把这个离婚对我婆婆的伤害,减到最小。她建议我,离婚后,在父权家庭的亲戚那里假装没有离婚。。。一个朋友这样评价她的行为:“父权制的恶,很多时候都是由父权制下的好人作出的。你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父权制下的好人。在维护父权制的压力下,她没有意识到其中对你的不公平。假如你的公婆感到受伤害,那么,伤害他们的是父权的观念,不是你。”以及终于有一天,我自己也才想明白:假如他们感到受害,这个伤害也是由他们的儿子造成,与我没有关系。我明白我们的观念、行为是一种愚善,同时清楚这更是因为:父权制要求女人做好人;而做父权制下的好人,与争取女人的自由、公平,是冲突的。长期处在父权道德的要求下,作为女人,我们已经习惯了去时刻讨好他人,避免与人不便。哪怕错在他人,只要涉及到自己,我们也会去反省和责备自己,为他人的错误承担责任。实际上,生活在父权制下的每一个人,都在承受这种婚姻维稳的压力。在其他想要离婚的女性那里,这种压力也许不是来自公婆,而是担心儿女离婚伤及自己颜面的亲生父母。对于父权婚姻体制织成的这个坚固而无所不在的罗网,想必大家都有体会。总之,从这样的一个个时刻或处境开始,我深刻地体会到,婚姻把我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女性,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人,变成了一个父权婚姻制度里的妻子、母亲、儿媳。这些角色伴随着大量以无偿体力和情感劳动为基础的“家庭义务”,同时时时刻刻对女人进行控制和贬低。因着对方一句支持男女平等的空口承诺,我怀着追求平等婚姻的浪漫爱幻想,进入了一个新不新、旧不旧的婚姻体制。最终,两种婚姻形式的好处一点没有占到,两种婚姻的苦楚却一样没能幸免。越狱于是,我开始了非常漫长而艰辛的反抗和逃离。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条件:观念上的转变,金钱的基础,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的精神和经济支持。首先,没有观念上的觉醒,就不可能有反抗。女权主义是我反抗的思想基础。但是,父权婚姻对女人盘根错节的文化规训,并没有那么容易挣脱。我是在长久的痛苦加之不懈的思索以后,才慢慢实现了观念的转变。如上节所陈,即便成为女权主义者多年,一开始我也没能避免父权制的婚姻维稳思维。它已经内化到我的潜意识,它是顺文化的,不经艰苦的努力,难以克服。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是,我怕离婚会伤害对方,伤害对方的家庭,伤害孩子。很长时间以内,我没有超越父权社会对我的洗脑,一想到离婚,便以为自己是在伤害公婆,以及要把孩子的父亲从他生命中剥夺出去。费了好大好大的力气,我才想明白,应该对对方家庭的伤痛还是圆满负责的,不是我。以及,离婚不等于让孩子没了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参与多少,取决于这个父亲有多爱孩子,取决于他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去陪伴孩子,而不是这个婚姻的完整与否。对方对孩子爱与陪伴的多少,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也不会因我不离婚而自动获得。在美国,很多离了婚的人会选择联合抚养孩子。父母离婚后,很多孩子在父亲和母亲家里,各住一半,或者做出其他兼顾几方需求的安排。一对爱孩子的父母,不是非要生活在同一个household(家庭单位)来施加这种爱。对孩子的养育,也不必一起进行。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并无义务为了方便孩子的父亲见孩子,就要忍受长年的痛苦,让他继续留在我的生活里。而且,孩子的家庭观念来自大人,而家庭的形态本是多元的。两三岁的孩子也还没有一家三口或四口的异性恋核心家庭观念。我非常清楚,孩子必须成长在“完整家庭”是一个迷思。作为母亲,我需要确保自己生活得开心,确保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是没有压力的。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离婚才能实现。想明白这些以后,接下来是执行离婚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抚养权、律师费和离婚手续办理。第一个大问题,是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一开始,我不了解美国的抚养权判决惯例,一度担心可能完全失去抚养权。而这是我不能承受的。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非要亲自抚养这个孩子。争取抚养权的决心,出自对孩子的责任感。贸然把他带到这个世上,我很抱歉。他的生命源于我所做的选择,因此我要对他负责。但是鉴于孩子父亲一直以来的表现,我深知把孩子交给他会是多么灾难。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有足够的责任心、知识和能力,去给孩子他应得的好的养育。在与人交流和请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作为孩子的主要照料人,一个全面负责孩子医疗、教育、社交、生活等问题的一方家长,无论如何,抚养权不可能完全判给对方,最坏的结果是和对方联合抚养。这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才不再有这方面的顾虑。然后是离婚所需要的经济基础:从孩子的照料、单独租房生活的成本,到巨额的律师费。想要离婚的念头,从孩子不到半岁时就有了。但那时我是一个还没毕业的穷博士生,一没有钱另行租房生活,二没有能力送孩子去托儿所,更不要提离婚所需的巨额律师费。最绝望的时候,我考虑过带着孩子回国写博士论文。后来,我提前毕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一人肩负起孩子的生活开支加高昂的幼儿园学费。念及曾经的感情和对对方父母照顾过孩子的感激,我们约定在他毕业就业之前不提离婚。无奈虽然又带孩子又养家,却没有换来半点的尊重。关系的持续恶化、不堪忍受的性骚扰、金钱问题上令人无法忍受的低级纠缠,以及对方为了显示权力而时不时发出的离婚威胁(把孩子扔给我一个人),终于压垮了我最后的心理防线。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实在没有义务再这样下去了。此外,婚姻关系赋予对方太多的法律权利。哪怕他一丁点家务育儿劳动不贡献,我所挣的所有钱,他都有权分得一半。假如我突然离世,我的养老金,寿险、意外险等很多保险,全部都是他的。更为荒谬的是,婚姻存续的时间越长,离婚时他便越有理由向我索要配偶赡养费——从法律上讲,我有义务保证他离婚后的生活水平与婚内相比不减。这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与上一次坚定想离婚时情况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有了经济基础。养孩子的钱本来就是我在承担,孩子也上了幼儿园,我终于有了独立生活、独立抚养孩子的物质条件。何况我的人生也是宝贵的。正如一个朋友对我所说:“ XX, you are too young to be this miserable. You are too young to be this unhappy”. 我不能再这样浪费自己的生命。下定决心以后,我再没有过半秒钟的犹豫和动摇。接下来是律师费的问题。美国的律师费实在是太贵。已经把所有收入投入孩子的我,没有能力再支付高昂的律师费。所幸从始至终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向我伸出了经济的援手。就好像,我在一个沼泽里拼命向外挣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伸出手,将我打捞了出去。和中国一样,美国也有维稳的婚姻法体系,导致我的离婚手续办理也耗费了一年之久。好在赖着不离、抢藏孩子等暴力行为是没有出路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法律制度体系的保护下,我终于从婚姻的监牢里越狱成功。遇人不淑 vs 制度性压迫四年无比痛苦的婚姻生活,对我来说就像一场惨烈的人生实验。然而,我并不想仅仅把责任归咎于一个个体的“渣男”。我很明白,我的个体遭遇,更多是源于制度性的压迫。是制度让他能够那样肆意对待我。相信我,我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痛恨这个男人,绝对无意替他开脱。毕竟,不论我个人变得多么强大,他所带给我的伤害和创伤,都将伴随我的一生。我也没有办法尽数他已经、正在以及将来还会继续给我造成的麻烦。比如,即便获得了单独抚养权,有关孩子养育的一切我说了算,但是,由于对方尚未全职就业,两年来,我所获得的抚养费几乎是零。我因此被迫成为孩子在经济和照料上的唯一责任人。无论个中恩怨他那一版的解读如何,我都被迫成为了单亲妈妈,需要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里对这个孩子负全责。要知道,我是在世界上最贵的城市之一独自抚养孩子。这是怎样沉重的经济负担,养过孩子的人一定不难想象。没有人结婚、生孩子玩儿。作为女人,我更没有这个资本。这场婚姻对我来说不是一场游戏。我才是受害者,他和他的家庭不是。而且我没有机会改写孩子的父亲是谁,也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对笨笨同样尽心、负责的co-parent(共同扶养人)。然而,这里我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制度性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把性别对调一下,答案就很明显。假如我是一个男人,孩子我生我养我哺乳,我是孩子的主要照料人。然后我先毕业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中产家庭所能为孩子创造的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我的妻子会怎样看待和对待我呢?亲爱的读者,顺便说,你有见过又养家又负责带孩子的男人吗?假如和这样的男人结了婚,一个女人会对他吼叫、训斥、争夺他所挣金钱的支配权,外加性骚扰吗?我想大概率不会。大概率,我的妻子会非常感激我,爱我。大概率,我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所以,我的遭遇主要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他是一个男人,而这个婚姻体制和社会是男权的、男尊女卑的、女人不算大写的人的。所以,我特别不想你们在读了我的故事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睁大眼睛、找对男人,就可以避免我的遭遇。这不是一个事实。这只是一个幻想。除非你相信自己有中彩票的运气。更何况,所有异性恋婚姻都囚禁和剥削女人(在稍后的章节里,我会讲几个“嫁得好”的案例)。我不想眼睁睁看着那种以“嫁得好”为人生目标,以及以为嫁了好男人就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误观念,继续毒害女人。不会的。没有高枕无忧的轻松生活。因为你是一个女人,他是一个男人,而这个婚姻体制和社会是男权的、男尊女卑的、女人不算大写的人的。制度性压迫一二三父权制婚姻体制是怎么迫害女人的?我的个体遭遇又与制度有什么关系?除了上文离婚原因里所列的例子,这里我另做简单梳理。首先,当初我为什么要结婚?因为,在这个父权的社会里,对女人来说,结婚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要求。我们需要思考和向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结婚,却不需要思考和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结婚。结婚,顺理成章。不结婚,则需要反抗。它需要女人对父权社会和女性被设定的人生有清醒的认识,还要有勇气“大逆不道”、精疲力竭地去反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早已被洗脑驯化成乖乖女的中国女人来说。因此,在我们看清婚姻的陷阱之前,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其中了。所以,如下是我当初结婚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我“年龄已经不小了”。因为,当时的我被浪漫爱-婚姻体制所洗脑,视婚姻为浪漫爱的升华和必然。因为,迫于平衡职业和母职的压力,我听取了很多前辈的建议,想要在读博而不是做助理教授期间生育孩子。因为,尽管我自己已经开始有了不婚的念头,家人的观念还没有那么进步,他们不能接受非婚生子。以及,我不了解婚姻是一个以剥削女性为基础的、专横的经济、社会关系和法律契约。我幼稚地以为,婚姻可以是一场轻松的人生实验,不开心了大不了就离。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人。我们谁能说自己的择偶没有任何盲目和偶然呢?又有多少人的婚姻不是仓促结成?简单来说,那时候,我的女权思想还不够成熟。我不懂婚姻的本质,又太圣母,太缺爱。参见中国女人的缺爱症渣男是可识别的吗?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我的人生中,声称自己支持女权主义,共享男女平等的婚姻理想。我还以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以及,在结婚以前,他都是一个“暖男”。所有这些原因,背后都有父权制婚姻体制的操控。父权制要给每个男人分配一个女人,于是它四面围剿地把女人赶进婚姻。它让女人成为恋爱脑,利用女人在父权社会的被亏待(个个缺爱),贩卖婚姻=幸福=女人归宿的谎言,同时批量生产婚前孔雀开屏的“暖男”。它污名不婚的女人为“剩女”、“没人要”、“老处女”、“心理变态”,也不允许女人在婚姻之外生育孩子。其次,父权制婚姻改变女人的地位和男人的行为。一旦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他就不再把你当作一个完整的、同等分量的人来对待。这一点,我想结过婚的中国女人都有切身的体会。父权制的婚姻道德对男女持双重标准。它规定好免费而被轻视的妻职、母职,拱手送给男人一个免费的保姆、生育机器、性奴隶。它把养育孩子和操持家务的挑战转化成婆媳之间的矛盾,让女人陷人令人窒息的家庭关系和无休止的情感劳动里。具体讲,这种婚姻体制对女人有多不公平呢?母乳喂养了整整两年、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的我,没有任何功劳,却一再承受责备——“都怪你让孩子养成奶睡的习惯;都怪你给孩子断奶太晚,导致孩子不愿意要我(带)”。试想,如果是一个男人独自用奶瓶喂养孩子两年,那是多少时间,多少劳动,又会被视为是多大的一个家庭贡献?但是,换成女人来做,就什么都不算。女人十月怀胎生产,身体和职业都搭上,非但一分报酬没有,最后孩子还要随父姓,属于父权家庭。假如怀孕生产不是妻子承担,在美国,这个劳动至少价值5万美元。但是进入父权婚姻以后,这事就变成女人应该做的。如果不做会怎样呢?参见山东女孩方洋洋因不孕被家暴致死一案。记得笨笨刚出生的时候,只和我见过一面的公公在语音里高兴地说:“哎吆,我的宝贝孙子!” 那一刻,我感到特别受冒犯。要知道,整个怀孕期间都是我自己在纽约照顾自己,没有花对方和父权家庭一分钱,连产检都是自己去。我心想:你到底做了什么,这怎么成了你的宝贝孙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女人的子宫成为了谁的所有物。然后,孩子生下以后是谁在带呢?看一下各大育儿公号订阅用户的性别分布就可知晓。从“笨妈育儿育己”公号里的文章都是谁的创作,就可知道。那么,女人生养孩子理所应当,但是男人养家天经地义吗?过去兴许如此,今天已经不是这样。所以,生了孩子的中产阶级女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要么是中断或放弃职业的全职妈妈,要么是一肩上班挣钱、一肩养娃持家的职场妈妈。两者的工作内容或许有所不同,处境却差别不大:一样是不被尊重,没有地位,整天在担心丈夫出轨。一样是免费生养孩子、伺候男人的保姆、子宫、性工具。参见为何中国男人出轨这么普遍?最为不公平的,要数挣钱这事算不算数的问题。一个占有着妻子免费生育、养育劳动,吃着女人做的饭,穿着女人洗的衣的男人,只要比女人多挣一点钱,就可以叫着说:是我在养你!但是如果女人比男人挣得多呢?我猜没有女人敢对男人说:是我在养你。因为有绞肉机、化粪池在等着你。而且,被杀以后,新闻标题和评论区里还会一致认为是你咎由自取:#强势女挑战丈夫自尊,男子一怒之下激情杀人#。——杀妻当然都是男人迫不得已。在婚姻里,男人能欺负女人的花样太多。但是,一个女人,又能怎么欺负男人呢?你见过几个男人在痛苦地咨询#老婆出轨怎么办#,或是#老婆婚内强奸#?你见过几个女人喝酒、抽烟、打游戏?几个女人把孩子扔给男人、到家只顾翘着腿玩手机?几个女人不做饭、不洗衣、不盯孩子学习?以及,你见过几个女人打老公、杀男友,离婚后抢藏孩子?所以,即便像我这样明确追求男女平等的女人,在婚姻里也是那样的处境。一句话,整个文化和制度都是向着他的。他太得劲,太方便,太占便宜了。而我哪怕想要这不公减少一点点,都得精疲力尽地去斗争。结果是:我斗不过来。而且,即便耗尽自己去斗争了,结果也还是失败。在我的婚姻里,孩子的爸爸和奶奶一次次地说是在“帮我”带孩子。我不得不一次次去论证,去提醒他们:你们不是在“帮我”带孩子。这孩子是我生,跟你们姓,怎么会是帮我带孩子?再说孩子的姓氏问题。尽管我有全部的法律抚养权,孩子姓什么我说了算。但是,为什么一人养孩子的我,到现在都没有考虑给孩子改姓?因为这是逆文化的,会得罪父权家庭,让人不高兴。因为它会增加我与孩子父亲的冲突,而处理冲突是需要成本的。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事务性麻烦,而我没有精力去纠缠。随父姓是轻而易举、不需讨论的一个默认。改姓却要承受大逆不道、做坏女人的压力,还要去走繁琐的行政程序。看到了吗?男人在婚姻里得到的好处都是默认。简直太顺手了。话都不用多说一句,也不论自己配还是不配,女人和孩子一样自动成为自己的财产。最后,当你成了一个男人的妻子,他就不会再把你当人对待。拒绝性生活的时候,我大概说了有几千万个 “No,NO,NO!” 但是,他就是不听。HE JUST DOESN’T LISTEN.如果我不是一个“妻子”,他敢这样吗?这都是看人下菜。然后,父权制下的好人,一向和我关系很好的婆婆,在忌恨我反抗她的儿子时,也会对着我喊:“只要结了婚就不算强奸!”我的朋友B,夫妻双方都是亚洲某国的中产移民。因为不堪忍受僵尸一般的生活,她坚决要离婚。就在分居的过程中,在这个男人整天哭着求和的过程中,有一次他倒车差点撞到B。然后他是什么反应呢?他对B大声吼叫,责怪她为什么站在车后面。朋友B当时对这个男人说:“S,如果我不是你的妻子,换成另外任何一个人,你都得先下车查看我是不是受伤,然后说句,you are sorry.” --注,在这以后,朋友B把这个男人赶了出去,再也没让他踏进自己家门半步。在整个婚姻存续和离婚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受伤。这种痛苦不是因为什么爱情幻灭、关系不存(感情早都消耗殆尽了,失望透顶了),而是正义无处伸张的愤懑。婚姻里的是非黑白不分,才是最让我受折磨的。每一次长途飞行后痛苦的倒时差,半夜里都是我起来陪孩子。即便在孩子和我一起生病、夜里孩子哭闹时,我叫他、求他,他都不起,最后还是我起来安抚孩子。孩子湿疹严重时,那一篇篇的科普文章是我读的,每一次去见医生,都是我陪。每天晚上半到一个小时给孩子读书,全是我做的。孩子出生以来的1500多个夜晚,全部都是我哄睡的。但是,这些无数个日夜的辛劳、痛苦,又算什么呢?哪怕我像祥林嫂一样去到处诉说,在人们的眼里,他也不过只是一个不带孩子的男人。有什么新鲜,又有什么大不了?那些好不容易哄睡孩子以后只想去睡觉的夜晚,因不堪忍受骚扰而不得不就性妥协以后,那种失去身体自主的屈辱和不公平感吞噬我的时候,我能去哪里寻求正义?卖身者尚且得到了钱,同样是被迫的我这是为何?但是,在别人眼中,这又算得了什么?男人嘛,不都是这样。我无力反抗。我没有已被赋予杀伤力的厌男语言作为武器。这个男权社会里,并没有“这个男人太强势”,“这个男人要骑在女人头上”,“这个男人给老婆戴绿帽子”,“这个男人竟然强奸老婆”,“这个男人不是一个好爸爸”,“什么样的男人能不带孩子”,这样的观念和语言向着女人。整个文化,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是向着他的。信不信?这篇文章发出去,一定还会有人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讲出这些是侵犯了对方的隐私。“家丑不可外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不要把男人的丑扬出去。我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压力,直到一天我终于明白,这是你们的家丑,不是我的。我自己的生活,我想讲给谁就讲给谁。我受够了父权婚姻道德对我的宰制。我要这一切都去见鬼。“嫁得好” vs 女性权利这个问题在文初分享的音频里,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这里只做简单概述。作为一种由法律、习俗、文化、道德所支撑的社会制度,父权制婚姻制度这样安排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社会角色:社会资源由男性把持,女性只能通过与男性合作(试图)分得一小块蛋糕。这种合作是以女性出售或者赠送生育功能、生育养育劳动以及作为性工具的身体而实现的。通过打压女性在社会上的独立生存机会、污名非婚女性以及剥夺女性的性自由和独立生育权利,父权制成功地将“女性幸福”和“女性价值”与男性捆绑(一定要有男人爱,其他一切都没那么重要),实现给每一个男人安排一个女人的目标。即便今天的社会开始出现传统父权制婚姻的改良版本,例如城市女性不必再随夫居,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加入劳动力市场,父权衰落、核心家庭地位上升等,婚姻的本质还是父权的,女性的角色依然是受父权制道德和文化所约束的。【女权主义对女性的前述保护并不能解脱,反而强化了她们的羞愧和自我掩饰。这是因为女权主义并不能提供女性生存,而在生存所系的这个主流社会上,人必得假装自己美,成功,自信,满足,有足够男人的爱。这种幸福强迫症和得不到幸福的难堪是一种价值观的两面。】围绕浪漫爱-婚姻制度的一系列观念迷思(例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女人的幸福,幸福女人与幸福男人定义的不同)、法规、道德、习俗,都是男权本位的,是限制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尽管男性也同时被它囚禁,但其程度和女人所遭受的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这个体制中,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力,男性对女性施加的暴力是系统性的。在这个体系中,男性被赋予对女性施暴的权力,包括赖着不离婚、婚内强奸/性胁迫、荡妇羞辱女性、用母职绑架女性、心安理得地剥削女性的无偿婚内劳动等等。那么,这样一个以囚禁、捆绑一半人类为另一半人类做免费生育工具、保姆、性工具的野蛮野心要怎样实现呢?如果没有足够有吸引力的诱饵提供幻想,女性不会如此心甘情愿进入一桩桩赔钱的买卖。这个诱饵就是一部分“嫁得好”的“幸运/特权”女性。父权制要她们向其他不幸女性展示“好男人”、“钻石王老五”的彩票是值得期许的。然而,现实是:【渣男本来就是父权制度给异性恋女人的标准配给。】 【要破解女性不幸的难题,就一定要解散“女性幸福”的取向,从浪漫爱-婚姻制度的牢窗里往外看是没有希望的。实际上将女性分为不幸和幸运两种命运本身就是父权制的一种设置,要让女人永远幻想还有机会而不致于反抗,并且最大限度地剥削她们提供给男性的情感劳动。】前几天,一个女权博主谈到自己通过跨国婚姻、移民西方国家的经历。她论证自己从婚姻中的获利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的,在父权制的情、理、法下,这是再正当不过的,但我却不能说这是女权主义的。父权制奖赏男女之间的异性恋关系,但不会赋予非婚关系同样的好处。哪怕一对女性朋友有再深的姐妹情谊,也不会从这关系中获得任何制度性的利益。那些对女性而言成功的、幸福的异性恋婚姻,正是父权制最坚实的砖瓦。当人们举办一场婚礼、贴出一次婚纱照、晒出一次异性恋婚姻的幸福之时,都是在诱骗其他女性进入一个吃人的父权婚姻体制。正是这些习俗制造的幻想和迷思,在宣扬和维护男权的婚姻体制。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特权。对一些女性来说,婚姻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关系、个人价值感上的一系列利益。但对另外一些女性来说,婚姻却是一生也逃不出的地狱。“嫁得好”以后另外,我不相信有真正男女平等的婚姻,即便你遇到一个绝世仅有的好男人。所有的婚姻都囚禁女性,不幸与幸运的都是。这是因为:那个强大而无所不在的父权婚姻制度要把女人放在附属的位置,这个力量不是个体所能对抗的。而一旦成为附属,哪怕是一个幸福、安全、被尊重的附属,当事女性依然是痛苦的。这里我想讲两个朋友的例子。从世俗意义上讲,笨笨的朋友小Q的爸爸妈妈,是我所见过最幸福的婚姻之一了。他们像连体婴一样永远一起活动,妈妈略微强势,爸爸温和、体贴、勤快。妈妈本科毕业于常春藤某名校,但是生完孩子以后,一直没有足够的动力出去工作,一拖4年就过去了。爸爸倒是无怨无悔地养家,分摊一半的育儿,还负责做饭。家里的事情妈妈说了算。但是有一天,小Q的爸爸对我说,Q的妈妈一直有一种未能在职业上实现自我的痛楚。然而,她又没能走出婚姻的安乐窝。她缺少足够的压力,因为做全职妈妈太顺文化,太自然了。另外一个妈妈是越南人,在读大学时遇到已经身为某常春藤名校年轻教授的男人。男人开始追求她,帮助她从越南移民到美国,还资助她在美国读了研究生学位。一个典型的“嫁得好”的案例。这个妈妈本来也很优秀,但也是结婚后做了几年全职妈妈。现在她刚刚复出工作,与已经成为教授的丈夫相比,两个人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两个人结婚七年,在一起也幸福了十年。不过,男人早都开始性欲低下,不能满足妻子,他们的关系也渐渐失去激情。最近这个男人开始和一个女人调情,而且对方还把调情的聊天记录发给了她,明摆着要拆散他们的婚姻。她很痛苦,显然不想离婚。我能感觉到她很被动。这两个女人的婚姻,让我不禁去想,是什么让两个本来独立优秀的女性,走到了需要维护婚姻或被婚姻困住的境地?我认为是婚姻体制对女性自我及主体性的吞噬。不是有一句话叫,婚姻是一个小偷吗?对男人来说,他的主要身份是社会身份,他依据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经济强大的社会人,来安身立命。而对于女人来说,三十而立立的却是家庭的身份: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和一个或数个孩子的母亲,是一种可接受甚至被鼓励的社会身份。这种文化让很多本来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的独立女性,在结婚生子的年龄,很顺理成章地放弃了自己的社会位置。毕竟,为了孩子牺牲几年事业,在所有人看来和想来,都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尤其是当社会育儿设施缺乏、密集育儿倡导的亲子陪伴观念盛行时。这种自然意味着,你慢慢地变得依附、失去权力、地位降低,但是所有人包括你自己,却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你不会很警惕,不会觉得不对劲,也不怎么感觉得到危机。对女性来说,结婚生子后放弃社会位置,并不是一个决定。它是一个默认,不需要去考虑。于是,很多女性不假思索地就这么做了。然而,一个男人却不会做这样的选择,他永远把自己所有或主要的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上。几年后,不知不觉地,曾经平等的两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机会、性机会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地位,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悬殊。整个男权社会一直在向女性兜售这样一种骗局:找到一个好男人进行合作,女人便能通过这种关系,满足甚至终身满足自己经济和情感的需要。婚姻就是一个诱饵,它允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引诱女人放弃自己单独的人生。而如果一个女人不结婚,那么她就不会落入这个圈套,因为她永远都需要去努力确立自己在社会上独立的位置和生存。“平等婚姻” 没有存在的必要我知道,即便读到这里,还是会有女人说,如果我真的找到一个能和我一起认同和践行平等亲密关系的男人呢?首先这非常非常难。有权力而不利用,对特权者来说,是非常难的。这个人哪怕今天甚至几年、十几年不动用这个权力,也不保证他将来不会动用。一旦需要,他随时都可以动用整个男权系统赋予他的权力,来将你置于不利的境地。这个平等、幸福的泡沫是很脆弱的。这也是为什么,女人会有那么多的创伤、抱怨、痛苦和不满,为什么被家暴的、被情感伤害的、被贬低价值的女性在我们四周是如此普遍。没有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会被社会所限定,而这个社会是男权的。其次,如果一对异性恋伴侣真的能实现双方的平等,那他们也真的没有必要以及也会没有兴趣去结婚、去进入婚姻体制了。因为不平等和不公平,才需要去用婚姻互相拴住。浪漫爱-婚姻体制是一个囚禁女性的牢笼,如果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囚禁女性,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对浪漫爱-婚姻体制的揭示和挣脱,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可惜,现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叙事,几乎全部都是在这个浪漫爱-婚姻体制框架下的。连我们的情感反应都被它程式化。例如,我们对于一段有质量的亲密关系的想象,总是和一对一的婚姻或者围绕婚姻的隐喻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其实都是社会规范,是建构出来的观念。那些所谓幸福的婚姻、所谓好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结了婚,而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幸有条件、有能力去共同建设了一段好的关系。如果不进入婚姻体制,这段关系会更好也说不定。反婚不等于不要亲密关系回到我个人的生活来说,这是我对未来的计划:不再和任何人进入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谋自己独立的生存,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负责。遇到合适的人会考虑一起生活,但是对方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表现来换得和我一起生活的资格,而不是仅靠一纸婚约就享有一堆权利(特权)。如果没有,那么我 perfectly happy with being single.单身生活有它的难处,但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更是一堆啊。其实我在纽约见过很多看上去很幸福的婚姻,但我一点点也不羡慕。我特别庆幸婚姻这事再也和我没关系了,以及我也再也不会有什么老公、公婆和妯娌关系。我也再也不想让政府介入我个人的亲密关系了。婚姻有一百万种出问题的可能,而其中任何一种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也不愿再冒这个风险。我想要自由,一种不需要和男人被迫纠缠的自由。当我想让一个男人离开我的生活,我能立即让他走。下面分享几条关于婚姻的真相。My wife and I were happy for twenty years. Then we met.Daughter:"Dad! Dad! There is a monster under my bed!"Dad:"Enjoy it while you can daughter, when you get married the monster sleeps in your bed."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do it while you're single. Once you're married you can't even change the TV Channel. My wife and I have been married for 43 years and we've never even thought about a divorce. Murder, yes.But divorce, no.最后,下一次再听到人离婚时,请说:祝贺!附上朋友送给我的水杯:Fuck this shit!————关于笨妈:四岁男孩笨笨的妈妈,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于美国一所大学任教。在读书做学问之余,喜欢研究孩子教育问题,热衷分享欧美主流的教育理念、传播具有性别意识的育儿思想。同时不定期写作有关性别、家庭、女性成长和社会参与的文章。

身为刑戮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临终遗言:你们认为的迷信,会让中国大放异彩

《易经》 究竟是什么?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只是信之用之,公认《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但是由于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限制,众多百姓连识字都未能,真正理解《易经》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对众多百姓而言,《易经》成了部分圣人和众多神秘人士独有的玄物。《易经》包含五部分内容:象、数、变、占、辞。这五部分相互关联,研究《易经》必须综合这五部分一起进行,撇开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盲人摸象。时间倒退到30年前,在北京友谊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病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颜的老人,老人双手紧握着病床旁边的那只手,为后人留下了最后一句叮嘱:"中国以后能否大放异彩全靠《周易》了!"这位老人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的作者冯友兰老先生,他的这些著作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易"和现代科学理论一样,也是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各个时代的"易"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夏代、商代、周代的易是很不同的。就像科学理论,当代的科学理论往往证明过去的理论是错的,或者致少是片面的。和科学理论一样,不同时代的"易"之间也有相当多的联系。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指出:"易经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精华"。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易经赞不绝口,因为他的"相对论"的指导思想来源于《易经》。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凭借中国的易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他在自传中说,他的著名的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是受中国易经启发而写成的。并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系辞下》说伏羲氏根据"离卦"卦象发明了网罟,神农氏依据"益卦"卦象发明了耒耜。古代先贤在天文历法、气象学、中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和总结,充分阐释了《周易》的科学内涵。到了十七世纪,乾嘉学派的几位易学大师,开始树立"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思想意识。我国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从1982—1992年共预测国内外5级以上地震85次,准确率高达80%,他准确的预测了1966年3月8日的邢台大地震,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和李四光的任务。他预测到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的7.4级地震,翁文波所创造的"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就是受了易学的干支循环——六十花甲的启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也有学者将文王、周公合称周公而称三圣。可见《易经》背后作者多么强大力量。《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易经》中去寻找答案,将它称为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书中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每一个字都体现着古人们智慧的精华。但是事实却因为人们大多数读不懂易经而不了了之,最重要的还是读不懂《易经》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每当我认识的人向我说起这件事我都给他们推荐下面这一版《图解易经》,这本书中全文用白话文进行了翻译,只要是认识字的朋友们都能读懂,在有一些重点的地方还加了丰富的图片进行讲解。这本《易经》不是"天书",而是蕴含的是生活之道。《易经》的智慧非常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它更像一本做人做事、健康生活的人生指南。就是这么一本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在只需要56元,一张电影票的价钱,让自己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还是比较划算的。

慧南

棕榈大道留学offer捷报 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棕榈大道 2020 申请季录取战绩祝贺棕榈大道学员收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录取 offer!offer 展示▲点击大图查看申请背景项目介绍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简称哥大,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为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常春藤盟校之一。哥大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学之一,也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哥大校园里还走出 5 位美国开国元勋,奥巴马、罗斯福等四位美国总统,34 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 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哥大在 2020 年 US.News 全美大学排名第 3,2020年 USNews 界大学排名位列第 7,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第18名。▲图片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官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PhD in Economics),该项目在美国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排名中高达第7名,是很正统的经济学项目。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出身于这个项目(比如 John Bates Clark , Wesley Clair Mitchell , Harold Hotelling and William Vickrey ,他们都属于比较早期的经济学家,在学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学界影响深远。该项目全球每年录取 20-25 个PhD,一般来说,经济学博士项目录取的国际生数量本来就不多,想拿到常青藤院校的经济学博士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一般申请的中国学生都是抱着“买彩票”的想法来尝试申请,可以说是中奖了。辅导团队申请季主导师:Hui 导师南加州大学 电影学专业硕士北京大学 中文系专业学士大三去悉尼交换期间第一次选修了电影研究课,被课上播放的瓦尔达《拾穗者》深深打动,由此确立了对电影的研究兴趣。硕士期间如愿来到全美第一的南加大电影学院学习并担任助教,协助教授指导“独立电影”,“电影理论史”等课程。担任制片及导演的一部以嗜睡症舞者为主角的电影短片作品《小小的死亡》在圣迭戈女性电影节,加尔各答国际电影节,Brightside Tavern 电影节,处女泉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上展映或获奖。其他申请结果:纽约大学 Tisch 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电影学专业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影学专业杜克大学东亚研究专业……专业导师 G 导师纽约大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杜克大学 政治学硕士申请战绩:【杜克大学】 政治学博士【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政治学博士……擅长领域:政治学丨经济学等

万物群生

清华大学劝退博士研究生,美国名校“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和哭”

近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劝退两名博士研究生:两名学生违反《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未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失联”超过两个星期的两名博士研究生被清华大学以公告形式劝退了。作家李笑来说过:浪费生命、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不仅清华大学清退博士研究生,陆续已有近百名研究生接二连三被其它高校劝退,这些处理充分说明,高校对学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高校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国外的高校,特别是优秀留学生聚集的美国八所“常青藤盟校”,学生面临的压力不输于清华大学。在常青藤盟校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一个危机四伏的雨林,你要准备好应对禽兽般的教授、野兽般的同学,以及巨兽般的压力。”通过获得常青藤盟校录取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非常努力,但在这些高校里,即使从小的尖子生,不仅仅要认真应对学业、无休止的教师发问,还要在巨大的朋辈压力中谋求生存,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和哭。”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媒体新闻的清华大学留学生,自认为出国前已经做好万全的思想准备,结果入学后发现,在这里学习的压力,简直尤如“群狼环伺”,丝毫不能懈怠。虽然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但是,一周七天,三天校内上课,两天外出采访,两天写作或剪辑,根本没有休息日,疲惫的程度是留学前想象中的数倍:“一周总有个几天要在学校通宵。比我想象的累多了。”不过,能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多数会成为“走上巅峰的人生赢家”,他们在拼过“被痛苦崩溃与自我怀疑缠绕的日子”之后,日后的成就往往无可比拟:经历先苦后甜,最后笑的才是赢家。流多少汗,就会有多少薪资回报,这句话似乎有些落入俗窠,但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前几天,某地的一所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参加中介公司介绍的实习就业,结果1.6万元的中介费,淘换来一份“在列车上卖水果”卖水果的工作。这件事固然掩藏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但从另一方面证明:学历低,找到的工作岗位层次也不会高。但若以时下最热门、也是分数要求最高的“清北交复”金融经营专业分析,清北年薪的平均基数超过20万元,上交的平均基数在10万元,两相比较,再次说明:文凭的分量很重要,档次差一点,薪酬相差一倍有余。人生何尝不像稼穑一样!有其自然之道,也应验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清华学子如此,世界性名校的学生亦如此。

辩者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潜规则”

美国教育质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无论是想体验国外教育或是文化,申请美国高校都是一个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所以了解一些美国大学招生“潜规则”,多多少少能少走点弯路,多几分胜算。接下来就和立思辰留学云一起来了解下哥伦比亚大学招生“潜规则”。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申请要求(1)哥伦比亚大学托福要求不低于100分,成绩必须通过测试报告直接寄给哥伦比亚大学,使用报告代码2116。哥伦比亚大学雅思要求不低于7.0分,成绩必须通过测试报告直接寄给哥伦比亚大学。(2)SAT单项均分:阅读:740-800,其中阅读37-40,数学750-800;ACT均分范围32-35。(3)哥伦比亚大学不要求AP、IB、SAT科目考试和其他相关考试成绩,但如果您选择提交它们,我们将接受您的成绩。申请材料:The Coalition Application或Common Application申请表,应该包括:自我介绍基本信息。申请费:$85或免申请费学生成绩、活动、就业和暑期活动的清单和说明。个人陈述(Personal Essay)回答申请表中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具体问题。期中考试报告:必须提供的标准化测试。SAT代码为2116,ACT代码为2717。SAT/ACT考试成绩单:SAT+2门SAT II或ACT+写作,如申请工作专业,SAT II需包括SAT数学1或SAT数学2和SAT生物、物理或化学。英语能力考试成绩(如有必要):TOEFL/IELTS成绩单两封教师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必须来自教你学科的老师。对于工程申请者,其中一封推荐信必须来自数学或理科教师。额外的申请材料(可以使其更完整):如个人简历、个人作品、个人研究介绍等,非必须。面试:非必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背景要求:四年制正规大学毕业并且取得学士学位。语言要求:文理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科学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0分,雅思总分不低于7.5分。以文理研究生院为例,如申请者在美国或者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学习过2年以上,可无需递交语言成绩,但如果在上述国家修完硕士学位,但非本科或学士学位,仍需递交语言成绩。商学院要求递交TOEFL成绩,接受IELTS成绩,但是具体分数不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99分,雅思总分不低于6.5分,两者均无单项分数要求,计算机科学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0分,雅思总分不低于7.0分,两者均无单项分数要求,此外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还接受PTE成绩,总分不低于68分。对外英语教学硕士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2分,口语和写作单项分别不低于26分,阅读和听力单项分别不低于25分,雅思总分不低于7.0分,单项均不低于7.0分。法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5分,阅读和听力单项分别不低于26分,口语和写作单项分别不低于24分,不接受雅思成绩。艺术学院、建筑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0分,无单项分数要求,不接受雅思成绩。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00分,雅思总分不低于7.0分,两者均无单项分数要求。新闻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114分,雅思总分不低于8.0分,两者均无单项分数要求。社会工作学院要求托福总分不低于98,雅思总分不低于7.0,两者均无单项分数要求。GPA要求:美国院校研究生项目普遍要求申请者本科GPA不低于3.0。GRE要求:申请者需递交GRE,部分项目还要求递交GRE科目考试成绩,商科性质课程要求递交GMAT成绩,法学项目要求递交LSAT考试成绩,部分医学或公共卫生项目要求递交MCAT考试成绩。申请时间:立思辰留学云介绍,大部分项目接受秋季和春季学期入学申请,申请截止日期分别在2-4月份和9-10月份之间,部分项目还接受夏季学期入学申请,截止日期与秋季学期截止日期大致相近。一般PhD项目仅接受秋季学期入学申请,截止日期在12月初-1月末之间。申请材料:1、在线申请表2、申请费:各学院申请费有所不同,大约在$70-$120左右。3、成绩单:如成绩单为中文成绩单,需要翻译成英文,且须学校盖章或公证机构公证,中英文成绩但均需递交。4、GRE/GMAT:或其他成绩成绩单,如LSAT、MCAT、DAT,因项目不同,需要递交的考试成绩有所不同。5、托福/雅思成绩单,通常托福不低于100分,需要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美式语言项目,雅思一般要求不低于7.0或7.5分,不分学院或部分项目不接受雅思考试成绩。6、推荐信:一般是2-3封7、个人陈述8、个人简历9、其他材料:部分项目可能要求递交个人作品、写作样本、面试或试镜等。10、资金证明材料

段子

他们是北大数学顶尖人才,却纷纷去往美国,3点原因令人深思

数学是令很多学生很头疼的学科,因为数学对逻辑思维有着很强的要求,但是即便这是这样,我国在数学的基础教育方面在全球也是领先的。每年世界上都会举行很多数学竞赛,在这些竞赛当中,都离不开华裔的身影。如果说我国数学教育最高等的学府,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北京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文科要比理科强,但其实北京大学数学系是全国数学教育中的王牌,北京大学数学系在近些年当中发展很好,北京大学数学系为我国社会贡献了一大批的数学人才,例如许晨阳,张伟等等,他们都是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但是这两位数学天才却纷纷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发展事业。徐晨阳是我国流失的优秀人才,他是从国外名校留学归来,并且在母校任教。但是几年之后他又离开了自己的祖国。1999年,许晨阳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并且短时间内完成了本科数学系的所有课程,之后许晨阳用两年时间拿到了数学系硕士学位,在那之后,许晨阳又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许晨杨考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并且回国来到北大数学系任教,但是在回国六年之后,许晨阳却依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张伟是北大2000级的学生,他在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张伟又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没有回到国内发展。其实除了以上两位数学界的顶尖人才,还有很多国内的数学天才选择留在了美国发展事业,并没有回到国内,那么这些高级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回国呢?其实大致有以下3点原因1、学术造假问题比较严重,让无数的科研人员不断心寒。2、国家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扶持力度不足。3、对于资金申请上,国家无法满足年轻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档人才纷纷离开祖国定居国外,和中国的科研环境有很大关系,毕竟国内的科研环境并没有国外的专业,这对于那些一心一意为科研事业而贡献的人感到心寒,看不到希望。所以我国的教育部门针对目前所存的问题已经开始了改革,教育部也推出了各项改革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改善学术氛围和风气。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一定能改善国内的学术风气,使得我国更加适合年轻的科研人员发展,流失的人才也纷纷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对此,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是何言也

个人真实经历 体会如何进入美国顶尖名校

这篇文章是根据我个人的美国留学申请经验,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些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经历,包括我进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后见过的在美国名校读书,进入名企的学生的亲身经历而写。因为局限于个人经历,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不过相信可以给各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前天在一个论坛里写了一个哈佛难进还是清华难进的回答。之后看到一些很积极的评论,有不少评论是反对我的评论,不过很积极,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我也发现国内不少人对美国教育有挺大的误区。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深入写一下学校我对美国名校申请方面的体会。UCLA和斯坦福大学校队竞赛美国大学录取和中国大学录取不一样。中国大学录取是标准的统一录取制度,即考试成绩。一个人高考成绩好,可以进清华大学,也可以进北大。高考成绩差的学生就按排队制度往后排。美国大学录取没有高考制度。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也不需要提供高考成绩,只需要提供高中连续三年的成绩。现实中,有的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申请美国大学,在申请中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只能提供两年成绩也是可以,这样可以节省一年时间。美国大学的录取不是一次性的。就是说,如果你很想进入某个学校,但因为条件不足,被拒绝了,你下次还可以重新申请,当然你要有提高了,如果没有提高,还会被拒绝。美国的教育永远对所有人开放,永远都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这种精神贯穿在美国的很多很多方面,包括签证,一次签证被拒绝,下次再申请,如果条件提高了,说不定就通过了。在美国找工作,想进名企,没有好的经验,被拒绝了,下次又申请,可能就通过了。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有恒心,毅力,想在美国成功,绝对不难!我喜欢看俞敏洪的很多演讲,他以前讲过一个真实经历,一个人申请美国大学,他条件并不好,经常被拒绝,但他一直坚持写论文,不停地写,后来把他的所有论文都一古脑的发给美国的名校教授,教授看他这么能干活,就把他录取了,还给了丰厚的奖学金。优秀的机制!美国的大学教育是优秀的机制!如果你条件好,可以一步到位进入美国名校,毕业进名企,进华尔街,进世界银行!如果你条件不好,这个优秀的机制,给你持续努力的机会,坚持下去,有一天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好了,写给家长,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有打算让她/他以后进美国名校,那么可以仔细读读我的文章,应该怎么提前几年培养他,让她今后进名校。美国大学录取看综合能力!1,高中连续三年成绩。这个成绩不用要求有多苛刻,不需要每个成绩都是多么好,至少不能很多成绩挂科不难做到吧?其中数学,英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是一切的基础,数学是国粹,中国人将来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竞争最有优势的东西,是将来在美国学习高精尖段学科的最重要的基础。英文。英文是在美国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英文好,可以在美国做到‘畅通无阻!’英文又分听说读写。阅读能力:分为精度,和泛读。精读学习深入的知识,甚至强记,提高记忆力。泛读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快速吸收大量设计不同方面的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文化,科技,计算机,健康,生物,天文学,哲学,法律等等。将来在美国上学,美国的教科书都很厚,上课前,先能够快速阅读大量的背景知识,老师讲课的时候往往都是跳跃讲其中的重点,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上课,可以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把自己学的东西,结合社会实际,做成PPT,在班里做演讲,成绩是大家对你的评价!写作能力:这个能力是美国社会的需求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美国名校录取ESSAY为重中之重。美国商业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演讲力和煽动力。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通过各种演讲吸引自己的支持者。美国的律师考雄辩能力可以把一个案件彻底翻盘。美国著名的斯普森案件,基本是板上钉钉,辛普森是凶手,而著名律师抓住控方警官对黑人歧视这个问题大作文章,最后陪审团判决辛普森无罪。雄辩能力,你的观点是否鲜明,能否提出强有力的支持,论据是否有强大的逻辑。美国名校MBA录取普遍强调GMAT成绩,GMAT中有大量的逻辑题。我的GMAT成绩720,GMAT学习准备中,训练提高了我的很多思维,逻辑辩论能力。你想进入名企,写一封自荐信,怎么让老板认为你是他必须要录取的哪个人?国内的考试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哪年哪月?中国最高统帅是谁?美国的考试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如果你是最高统帅,你该怎么领导作战?听力:顺利完成在美国的课堂听课。我的感受,日常听力很简单,基本难度高点的就是在么过课堂听课,然后是听CNN等新闻节目,听力好,可以在很轻松的环境下通过听CNN非常漂亮的英文下,吸收各种知识。说:其实写作能力强了,阅读东西多了,说自然就很好了。是最简单的,不必特意学习,当然要专门训练发音,通过视频学习,尽量和外国人多交流学习标准发音。2. 美国学校录取,不光是平时的学习成绩。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上奥数班等发掘潜能的课外补习。这种叫特长。当然对人的培养要重视兴趣,在兴趣中发现特长,不能一概而论,东施效颦。3. 眼光。对比一下,我的表妹和我的一个同学的真实经历:我的表妹父母在美国做汽车旅馆生意,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属于美国层次比较低的群体,开汽车旅馆被黑人抢劫过几次。认为一定要花钱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从小送她去了私立的名校高中。学校是名校,很贵,但各种条件优越,很多有说服力的社会活动,包括姚明打篮球比赛,她是拉拉队的成员。之后大学进了纽约大学,毕业后22岁进入美国华尔街高盛公司,年薪75000美金,做分析员。但父母教育也很失败,完全的美式化教育,没有重视中国传统教育的培养,孩子很傲气,跟母亲说,以后你当我的保姆都没有资格!所以上面提到过中文的重要性,最好让孩子从小背诵三字经,学习灌输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在国外接受完教育最大的发展还是在中国。中国有多大的市场,连好莱坞都看中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电影让中国人担任主角。互联网中国市场有多大,马云为什么在美国那么受美国人尊敬,崇拜?马云在天猫的用户有5亿,美国总共人口才3亿多!所以对想出国留学的人来说,送给大家一句话: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继续努力实现中国梦!对比上面的案例,我的同学,14岁在美国读书,成绩很优异,学习比我表妹强很多,但家里的眼光,不想花费很多在纽约读书,让他读的普通的学校,而且在中部,便宜。本科也进了名校华盛顿大学,但当地没有金融方面的大公司,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我们学校继续读的MBA,另外又读了MBA里的医疗管理,之后还在耶鲁医学院实习,毕业后还是没工作,后来在上海和睦家找到工作,月薪6000.很多很多人,在美国这个丛林里挣扎,路走顺的,两三年实现美国梦,进名企,开好车,买豪宅,路走不顺的,40多岁在美国靠读博士,挣2000奖学金为生,在餐厅洗碗的,在肯德基炸鸡的也大有人在。如果你是一个三本毕业的,英文不好的学生,你问我可以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吗?我会回复你,现在肯定不可能,不过如果坚持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即使进不了哈佛,也应该可以进沃顿。我自己的GMAT成绩高,720,当年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面试,但学校让我去美国参加试听课程,可以和老师进一步交流(顺便套瓷),我当时还没有签证,就回复学校现在还过不去,之后就被拒绝了。在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读完MBA后,进入摩根史丹利工作,有了大公司工作经验后,联系过沃顿,老师就特想录取我,但我还是选择工作了。如果想继续读博士,也是可以进入顶尖的学校继续读博士。别忘了,你申请美国名校的时候,向我一样在美国50多名的学校的毕业生,很多也在申请这些名校。所以三本毕业生,不是没有机会,但一样要和其他人同样付出更多的努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只要坚持,就能实现美国梦!眼光放长远,争取实现中国梦!文章由高蓝出国(微信公众号同名)唐老师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钢铁山

学霸故事|从小城少年到哥大博士,她想为所有孩子补上这一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一个三年级女孩和她的妈妈忐忑地站在数学老师的办公桌前。老师拿着一本满是红叉叉的练习册,摇摇头,脱口而出:“你女儿真的不太行!”一个“不行”的标签贴在了孩子身上 —— 10多年后,那个天资不高的女孩,一路披荆斩棘,从浙江小镇的普通学校,走进了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26岁时,她拿到了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了哥大教育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博士。她就是李娜,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专家范”的教育专家。 “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成就了我”李娜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从小就没能给她什么学业辅导。但李娜说,这反倒是成就了她,让一些特别重要的思维能力在她脑中生根发芽。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到底怎么回事呢?她说,小时候爸妈会看她的作业,但没有指导的能力,经常也是弄不懂,所以经常问她“这是什么意思?”“你这题怎么做的?”“你作文打算写什么呀,说给妈妈听听?”印象当中,爸妈从来都不会高高在上地指点她要做什么、怎么做,也不会用质问的语气审核她做得怎么样,而是带着近乎于向她学习的态度来问她问题。李娜记得那时候,能顺利回答爸妈的问题,看着他们赞赏的眼光,是让她非常自豪的事。表达总是让她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学校里没得到的成就感,李娜在家里得到了,让她总觉得只要再努力一下下,她就会变得更好!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长型心态。“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我看上去平平无奇。等到一个阶段结束,我总会成为同辈中很闪亮的一个。”另外,跟父母这样特别的互动,更让她养成了学什么都要仔细想一想“这个怎么跟别人讲清楚?”直到长大从事教育认知研究才知道,这就是“费曼学习法”,是公认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因为带着一个“我要跟别人讲清楚这个问题的目标”,会学得特别全特别深,特别全。“我发现了拖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娜本科读的是浙大英语系。大二时她决定出国。“我一直有一个教育梦,所以选定了教育心理学。“ 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李娜自己看论文,做研究。大三的时候拿到了”挑战杯科研竞赛浙江省一等奖‘,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教育学论文,成功把自己送进了教育专业顶尖的哥伦比亚大学,硕博连读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李娜说:“小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平时课堂上有一部分东西是缺失的。大学时代这种感觉逐渐强烈。比如一堂英美文学赏析课,老师讲了大量作者信息,说考试要考。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文学赏析课’不考解读和赏析,却要背作者生平、故事情节。后来从事教育研究十几年,我接触了美国教育认知学研究、几个教育集团的课程研发,我终于明白了传统教学普遍却少的部分 —— 主动思考的培养。”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但很少会去培养高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好比是给了一堆食材,让你模仿师傅一步一步做,却没有让你领略到技巧的精髓,你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 李娜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老师会告诉你要多阅读,但大都不会教孩子在读书时如何提问,如何根据问题做出自己的解读和评价;又比如,老师会教各种写作技巧,起承转合,过渡衔接,却很少会启发学生通过不断问自己问题,靠思维去组织语言,创作独特、有深度的文字。“我想教会孩子最亟需的思考表达能力”“我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训练,都让我认识到,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同时要让孩子在思考、表达中建立起自我认知,构建成长型思维。”李娜研究教育十几年,也一直担任国内一些学校和教育集团的课程研发顾问,但之前并未想过要离开学术圈。一是觉得自己推崇的教育理念,在国内传统课堂实施阻碍太大,对她自己,要放弃美国优渥的研究生活,她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几年前,我终于决定离开学术界,打造我们自己的课程!”在斯坦福教育学院一次活动,李娜认识了准备回国投身教育创业的硅谷高管周枫,后来又结识了教学鬼才尔雅老师。 “我们带着各自的教育理想,萌生出做一个‘读写圆桌会’的想法。”那一刻李娜突然感觉到,集合整个团队的力量,或许真的可以开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我想利用这些年我发现最好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帮他们啃下‘阅读’和‘写作’这两块应试教育中的硬骨头。 “我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就深入了解过哥伦比亚大学引以为傲的本科‘核心课程’。”这套课程涉及科学、哲学、历史、人文等各个领域。所有的课都是围绕一系列核心问题展开,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大量材料,上课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学生表达讨论观点看法,不断加深认识,在课后学生需要通过写作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我会把‘读写圆桌会’看作是一个少儿版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课’。”李娜说,“我们在课程中特别设置了涵盖各个领域,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打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了线上线下,从4人到25人一个班,从45分钟到90分钟,最终发现8-10人小组,一堂课70分钟的最佳模式。”李娜分析说,这样的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平等交流环境,引导每一个孩子们完成“阅读输入-思辨讨论-写作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索发现、深度思考、激烈讨论、表达观点……最后再次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让孩子们发挥创造力进行写作。李娜展示了“读写圆桌会”的一堂课,主题是“生命是否平等”。在课上可以很明显看到孩子们从一开始基于生活经验的浅层认知,到之后在案例分析中能从法律、经济、个人、社会等等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再进一步讨论,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判断不应该根据人的出生、贡献、道德水平等等来决定。课程讨论的最后,提出一个让孩子继续深思的问题进行写作训练。 一位小学生最后写出了 “所有人在一条起跑线上,这是公平;让弱者先跑,这是公正。” 这样的精彩感悟。这中间的思维深度,让老师家长们都很惊喜。 “每次看到孩子在短短几周内,能有如此大的进步,我们和家长都很惊喜。”李娜说,“这证明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可以实现的,并且能帮助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取得明显进步。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进步,很多家长都很惊讶说,原来阅读和写作是可以这样学的。” 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为“读写圆桌会”吸引了浙大、台湾政大、伦敦政经、复旦、华师大、上外等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师资。“拓展细化我们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是我今年的目标。” 李娜说:“我越来越觉得离开学术圈,创办‘读写圆桌会’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是我一生中做的又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我从来都是这样一个倔强的人,一旦认定这件事,再困难也不会放弃。怎样培养引导孩子,成为有独立思想、且善于沟通表达的人,值得我倾尽一生去追寻更好的答案。”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