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暂停进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0日讯 说起蚂蚁,大家都不陌生。谁小时候还没看过蚂蚁搬家?但最近,济南一名高中生就凭借“研究蚂蚁”,从国内外400多所中学的1500多个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的生物金奖!丘成桐中学科学奖(S. - T. Yau High School Science Award)素有“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由中国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于2008年为全球华人中学生设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及经济金融建模六个学科。其理念为倡导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团体研究报告的形式参与,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黄一帆在比赛时提交了自己的研究题目和大纲---《探究蚂蚁基于视觉的巢间识别能力》(Ants’ Nestmate Recognition Ability Based on Visual Cue Perception),随后进行独立研究并在最终提交研究报告。前期经过三轮的论文评审,通过后获得进入决赛资格。进入决赛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黄一帆接受了来自国际顶尖高校包括美、英、法等国在内的20多位世界一流的教授组成的评审团的评定,并进行了英文答辩。这对国内中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和锻炼,不仅有对学术的要求,更需要对英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才可能流利的进行答辩。最终,黄一帆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评审团的一致认可,斩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全国最高奖项金奖。 黄一帆从八九岁开始关注蚂蚁,而且自己学习养蚂蚁,现在已经养了10多种。这些蚂蚁多是黄一帆去不同产地收集的,通过黄一帆多年来的观察,他发现蚂蚁身上藏着很多秘密,比如说“很多人以为,蚂蚁的触角就像人的手一样,是用来触摸东西的。其实它的触角功能更像鼻子,用来闻东西的。甚至有的蚂蚁可以用声音交流。”虽然蚂蚁长期生活在地下,但是它的眼睛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视觉和触觉等综合感官来识别外界。参加比赛的课题,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蚂蚁的识别和学习能力远超人类想象!”他对记者如此感叹。最初,黄一帆养蚂蚁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尤其是妈妈,妈妈说:“养蚂蚁和养蟑螂有什么区别?都一样很恶心很吓人!”最后在黄一帆的坚持下,家人还是妥协了,支持黄一帆的爱好。本次获奖黄一帆固然很高兴,但是黄一帆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如何自己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科学研究。坚定了我以后要从事生命研究或者行为学相关的研究,让我不是那么迷茫以后要干什么,坚定了对生命科学的热爱。”闪电新闻记者 葛一凡 张洪波 报道【来源:闪电新闻】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8日讯 2020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暨年度颁奖典礼,日前在清华大学顺利闭幕。国内外400余所中学的1500余支团队、近1700名学生报名参赛。最终,来自山东师大附中国际部的黄一帆经过重重考验一路过关斩将,闯入总决赛并斩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全国最高奖项金奖,而他的研究课题是《探究蚂蚁基于视觉的巢间识别能力》!丘成桐中学科学奖(S. - T. Yau High School Science Award)素有“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由中国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于2008年为全球华人中学生设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及经济金融建模六个学科。其理念为倡导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团体研究报告的形式参与,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本届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于今年4月启动,历时8个月,累计提交有效论文901篇,其中国内557篇,海外344篇,海外参赛论文较往年增加了1倍。经初筛、函评、桌评等程序,内地13个赛区、亚洲赛区、美国赛区共评选出252支团队入围半决赛。经过半决赛,来自内地的72支学生队伍,9支亚洲赛区团队和11支美国赛区团队,从1570余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参加总决赛的“入场券”,占比不到总参赛队伍的6%。与每组参赛队一样,黄一帆在比赛时提交了自己的研究题目和大纲---《探究蚂蚁基于视觉的巢间识别能力》(Ants’ Nestmate Recognition Ability Based on Visual Cue Perception),随后进行独立研究并在最终提交研究报告。前期经过三轮的论文评审,通过后获得进入决赛资格。进入决赛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黄一帆接受了来自国际顶尖高校包括美、英、法等国在内的20多位世界一流的教授组成的评审团的评定,并进行了英文答辩。这对国内中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和锻炼,不仅有对学术的要求,更需要对英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才可能流利的进行答辩。最终,黄一帆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评审团的一致认可,斩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全国最高奖项金奖。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大赛总主席、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勉励中国青少年说中国不仅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不断促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学生科学奖一定会持续办下去,希望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和发现科学的魅力,助力学生的成长。闪电新闻记者 张洪波 报道
3月11日,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在安华校区举行了2020-2021学年度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评审活动,全体高一和高二的同学们在安华校区参与了这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共有99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了本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54位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和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共利用22个不同的会场进行了中期答辩评审。在答辩过程中,评审老师和其他在场的同学认真听取了课题小组的同学答辩论证陈述,课题组的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课题开题以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进行较为详细的逻辑论证。从论证过程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过程材料更加丰富,研究逻辑思路更加清晰,研究方法的应用更加自如,研究内容更加具体,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得出更加科学规范。部分课题的同学还要求在假期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刘青华等指导老师不顾寒假休息,每天坚持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同学们的艰苦努力,这些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参加了2021年2月底举行的“中国高中生物理创新赛”,荣获二等奖。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答辩同学积极详细地回答了评审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的课题小组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还赢得同学们和评委的阵阵掌声。最后,评审老师们对同学们的中期报告给出了评审结论和评分,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课题中期研究所取得成绩,同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评审老师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和要求,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使用的方法、后续研究的任务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通过研究性学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同学们不仅自学了大量文献内容,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更好挖掘和展示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源: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来源:区教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普通高中多样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研究型高中被认为是高中教育转型改革的高层次产物之一。地处上海市西南千年古镇七宝镇的七宝中学自2015年正式确立这一办学新目标后,近年来在引领的路上不断迈进。在2月14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有请校长”节目中,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朱越表示,作为老校长仇忠海的接班人,她是“富二代”接班。“老校长是创业者,把七宝中学从一所普通的高中带到具有非常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所高中,我说我这个‘富二代’不会守,我肯定也会创业,因为只有开创,才能够把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朱越表示,老校长提出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之后,作为新校长的她很快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应该扛起大旗向研究型高中迈进。”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朱越也谈及了基础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所有高中来说,我们都必须完成基本的学业,毕竟孩子和家长选择了我们学校,他当然对整个高中的基础学业的学习、质量是有要求的。”她同时指出一种新的现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未来能够适应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七宝中学如何实现“两者兼顾”?朱越表示,“首先,我们进一步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七宝中学做得非常到位,首先我们的老师是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去精心呵护。”她提到,在非常细致、扎实、科学的校本化研究的基础上,七宝中学对于课改的理解、课程基本要求的把握,“能够内化为真正意义上适合七宝中学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教学,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完成同时,朱越表示,“我们可以挤出一点时间来保证老师和孩子有一定的时空去进行社团拓展,包括研究型学习、创新教育。”她对澎湃新闻记者强调,一定要把国家要求这块做到高效、扎实、科学,然后释放出一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到我们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的创新教育,“这两者之间应该要做到紧密结合,而不能够因为创新教育偏废了基础教育,也不能因为追求纯粹的学业质量而放弃了创新教育,这都不符合我们国家对于未来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诉求。”上海市七宝中学创建于1947年,地处上海市西南千年古镇——七宝镇。学校是上海市11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并于2000年起承办新疆内高班。2005年,七宝中学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年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现有核心学校16所,学生逾万人。1996年,时任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主张现代教育首先是塑造全人的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育人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在2007制定的《七宝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又正式提出“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这一育人目标,学校期望学生学成之后,能拥有一份大地情怀,从内而外始终保持一种平民本色;同时,又能成为祖国的栋梁,能够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2015年,“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这一育人目标的内涵得以继续丰富。当年,七宝中学正式提出了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希望通过5-8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朱越系化学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先后担任上海市七宝中学化学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以及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2016年4月起任七宝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其主持并参与的“闵行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和“十五年‘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教学改革与机制创新”分别获2013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和参与的“普通高中‘研究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中生生涯发展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分别获2017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二等奖。“有请校长”则是WLF打造的系列论坛。此前的2020年第三届WLF期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上海中心,携手国内千余所顶尖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科学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即是该教育联盟和科学T大会的衍生模式,汇聚全国知名中小学、重点高中校长,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分享科学教育新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未来教育模式发展趋势。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朱越。以下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和朱越之间的对话(经编辑):WLF: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七宝中学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办学的特色。朱越:在介绍七宝中学创新教育理念之前,我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七宝中学。七宝中学地处闵行区七宝镇,七宝镇是千年古镇,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我们学校创建于1947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七宝中学的发展最得益于仇忠海老校长。应该说,在我们老校长的带领下,七宝中学从一所非常普通的上海市重点高中,逐步成长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在1997年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2007年仇校长又提出了“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育人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怎么从一所普通的市重点,逐步成长为上海市一所有一定办学影响力、深受大家喜欢的学校呢?我觉得我们的学校、老师和管理团队非常有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多个科研的研究阶段。比如说上世纪末的感恩教育、人文教育的研究、实践与创新,到2002年开始的基于教师专业化背景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再到2009年参加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再到2015年3月,仇校长正式提出七宝中学要创建研究型高中。从一路发展过程来看,我觉得创新教育首先是扎根于我们的管理团队和我们的老师,只有管理团队和老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强烈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接受创新的引领和陪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这是七宝中学一直秉持的创新教育理念。我们创新教育的课程构建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课程结构是一个“大文”、“大理”双系列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它是一个金字塔型的课程。金字塔的最底层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的知识的一种积淀,包括学生兴趣的培养,包括学生在科创过程当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个课程是在高一的第一学期来完成的。金字塔形的第二层进入到知识的拓展期,是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和高二的第一个学期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走进人文书院、科学院,也会走进社会实践,通过两院平台课程的提供、学习和体验,能够逐步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平台、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进而来发现他真正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到了第三个层面,我们就进入到了研究创新期,时间段主要是高二的第二个学期到高三这样一个阶段,经历过全面的通识积淀和拓展学习,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研究一个他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来确立他今后面向高校专业的志趣,也通过课题研究让孩子能够真正能确立实事求是、确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确立科学精神,我觉得对于他后续的整体成长发展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在整个课程当中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因为首先他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全面的、正确的、人文的底蕴,将来才能够在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路径当中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加坚定,同时能够走得更加的准确。WLF:在听您介绍了七宝中学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办学特色之后,我们也很关心学校具体的做法和成效,请您介绍一下。朱越:要完成这样一个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教育,首先我们要有一支非常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七宝中学目前专门从事科创教育的大概有七八位老师,他们的学历非常多元,有博士后、博士,也有研究生、本科生,涵盖所有的学科,另外还有20多名老师是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复合型教师。除此之外,因为学生提出来的课题是非常个性化的,光我们自己20多名科创老师还不能够全部完成,所以我们还给学生的课题研究配置了双导师制的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课题研究一方面有学校的指导老师,同时根据课题的需要,我们会聘请高校,比如说像交大、复旦、中科院、天文台等等,做孩子的校外指导老师。在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紧密的合作下,帮助学生高质量、真实的完成课题。所以我觉得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我觉得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课题研究整体过程性的管理评价也是很重要。七宝中学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也是经过20多年探索形成的一个制度和机制。七宝中学是在1998年全国首创开放性主题实践活动的一所学校,当初我们是想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尝试以整个年级组为单位,让我们学生去进行一些主题教育。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建立了非常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学习的课题研究的制度。比如说开题立项、课题进行到中期时的评估、到后期结题的整个汇报,包括我们孩子开题项目书怎么写,结题论文项目应该怎么书写,怎么进行答辩等等,一整套我们都是有非常严谨、科学的流程。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一方面是对我们老师的评价机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孩子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的合理保障,能够确保我们整个科技研究和孩子的整个过程得到基本的、高质量的、学术性的一种保障。在成效方面,经过师生多年共同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大文”、“大理”课程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级教育成果(基础教育)的特等奖。另外我们普通高中“研究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另外我觉得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我们孩子的努力下、在我们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七宝中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我们参加上海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总数已经连续7年在全市名列首位,七连冠,今年我们要去争取八连冠。在取得的成果中,我觉得饱含着我们团队在过程当中的无私奉献,和在学生课题研究过程当中非常精细的科学的指导,但是我觉得更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骄傲,我们的学生确实在整个研究型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令人欣喜的真实的成长。WLF:请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学校在创新教育和科教方面近期的发展目标?朱越:刚才我提到了我们学校经过了大的四个阶段,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提出了要创建研究型高中。创建研究型高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通过5-8年的时间,把七宝中学办成一所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研究氛围、鲜明的创新特色,能够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高中。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根据研究型高中的创建目标,我们也从“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非常好的研究素养,同时也具备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生活,而且能够改造世界的创新型人才。WLF:您觉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什么?朱越:我认为最关键的应该是学校要有创新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以我们七宝中学对于创新文化的营造、建设,应该说是花了非常大的力气的,从我们老校长开始就一直不断地在营造这样一种浓郁的创新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校有八大主题文化节,比如说我们的狂欢节、感恩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爱生节、艺术节等等。这些主题节日活动看似好像跟创新没有什么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在八大主题文化节设计、组织、实施的过程当中,是把很多创新的思想、创新的元素放在这里边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读书节,我们所有的主题文化节都是由学生来主动设计和策划的。每一年同样的读书节,但它里边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内涵、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呈现的方式、呈现的内容,包括我们学生的一些思考是可以有独特的创新成分在里边。像读书节,按照以往我们总归是读一些经典的、人文类的各种各样的读本。我们怎么把研究型学习、学生的课题研究、他们的思想,在读书节当中有很好的体现呢?我们做到现在有四年了,我们通过人文书院和科学研究院,把我们学生前期在高二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感到非常精彩的这部分进行提炼、总结,然后通过跟着学长做研究的这样一种论坛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把他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些思想、一些灵感、一些困难,或者一些创新想法通过演讲的方式能够表达出来,然后让高一的学弟学妹们或者高二的同伴们能够去分享。我觉得这样一种创新的文化不仅仅是在精神层面,也同时存在于我们学生的主题文化节的设计、组织、实施的过程当中。所以我觉得创新应该是整个校园都蕴含着一种浓郁的创新气息。WLF:那学校是如何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开放式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朱越: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因为我们课题研究是高度个性化的,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的管理团队也好,包括我校长、包括我们每一位科创老师也好,我觉得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不瞒您说,我们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一直不断地在完善、在修改我们科创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像我们高俊老师(七宝中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他基本上每两周可能都会冲到我办公室,他会把他在科创课题研究或者拓展性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一个问题清单罗列给我们。WLF:直接到您办公室?朱越:对,也是扁平化的管理,虽然我是校长,但我也做了学生科学研究院的院长。所以他每次来的话,我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什么?我发现他有问题给我,因为有问题,我们就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创新。但是有的时候他提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也很尖锐。因为你在整个闭环管理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可能并不见得他发现的就是真问题,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它可能不带有普遍性,但对我这个校长而言,我要解决的是什么呢?解决的是普遍性的问题。如果我去解决个性的问题,我整个的管理效能可能会非常的低下,而且也不容易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严密的管理体系。所以我们每周都会很热闹,所以他说的头脑风暴、反头脑风暴,我觉得在我跟我们科创团队过程当中,一直是这样的一个局面。但是我觉得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支团队、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够使得七宝中学的科技创新不断地走在前面。WLF:朱校长描绘的画面感特别强,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可以保障创新培养的落地。同时还想请教您,研究型的高中又如何促进高中多样化的办学?朱越:这个问题我觉得也非常难回答。研究型高中是我们七宝中学的首创,是仇校长在2015年3月提出来的,但这不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我们从1998年到现在,一直通过我们研究性型课程的建设、学生的课题研究,不断地去探索从点到面、从线到整个的系统。所以到2015年我们老校长提出来的时候,我认为真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仇校长是我的师傅,我也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所以我跟仇校长说,我是“富二代”接班。因为他是创业者,把我们七宝中学从一所普通的高中带到上海非常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所高中。我说我这个“富二代”不会守,我肯定也会创业,因为只有开创,才能够把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所以他提出的研究型高中不是一个概念,是积累了七宝中学20多年的探索。所以老校长提了这个以后,我作为新校长一下子就明确了我的使命和责任。假如说他不提出这个研究型高中的话,我可能还要懵懵懂懂地在想学校到底向什么方向去发展?他一提以后,我觉得心里边就很清楚,我就应该扛起大旗向研究型高中去迈进,所以就有了我刚才提到的研究型高中5-8年的发展目标,也就有了我们研究型高中育人目标的再次丰富和再次提升。我觉得研究型高中不是一种特殊的办学类型,它也很好地回应了我们国家对于现在育人方式改革的这样一个问题。因为研究型高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不是说为创研究型高中而创研究型高中,而是主要通过这样一种创建,来探索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课题研究,或者是项目化学习,它都是对我们传统的经典的学习方式的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的拓展,使得我们学生既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同时他又有非常好的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确立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技能。WLF:还有一个问题,学校如何利用社会的资源来促进科创教育的发展?朱越:对于我们学校来说,科创教育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因为科创教育对我们学校来说,它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学生的课题研究也非常丰富、非常多元,从我们学校的师资管理团队来说,我们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科创教育学习的需求,所以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跟很多的高校,比如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包括其他很多的大学,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办学的联系,另外我们也跟很多的企业、研究所也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七宝中学在最近这几年已经跟40多家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社会实践研究基地这样一种紧密的合作联系,通过这样一种联系的建立,使得我们孩子在课题研究或者社会实践项目化学习过程当中,他可以走出校门,走进高校、走进实践基地,来获取他研究过程当中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知识、实验室、数据,包括导师等资源,我觉得对我们学校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WLF:最后我想请朱校长再谈一谈对于创新教育的未来有什么展望?朱越:创新教育的未来,我觉得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都应该能够成为我们创新教育的肥沃的土壤;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包括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成为我们创新教育的助力者或者是实践者。(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01我们先看两个案例:(说明:我们所引用的两个课题案例只作为学术研讨活动,如给教师本人带来不便,表示歉意。)案例1: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在2016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我校使用,它与传统教材不同,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言训练点很丰富,但因为是新教材,老师们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对语言的训练点把握不全面,在教法,重难点的确定上也有缺失。所以,低年级如果我们就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势必会给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瓶颈,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1.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关注度不够。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提问发言中,在平时的交流中,在作业的组词、写句子、小写话中,我发现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近70%的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较低的,体现在形近字、多音字,近义词的运用混淆;不会说、写完整,有条理的话,上课回答问题不完整;特别是小写话,很多孩子怕极了,家长辅导起来也是头疼;不喜欢读书,有的连课文都读不通畅,更别说爱阅读了。2.小学低段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我们时常会得到中高年级老师的反馈: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写作文,怎么那么难,有很多孩子不会写,离开家长的辅导就交不了作业。愁的他们反复地讲,一遍一遍改草稿。学生还是出现词不达意,句子表述不完整,不清楚,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等现象。这就是低、中年级语言运用的断层,问题就出现在“低年级语言理解与运用”的问题上。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不可否认,有一些低年级老师对《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把“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渗透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融入这一理念。老师们知道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教学。但其实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同样能渗透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教学。但很多老师轻视了这一点,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加大力度,致使学生全面发展中欠缺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夯实基础。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低年级学生入学时间不长,之前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只停留在生活的口语化。而有些家长重视语言发展的,可能在入学前上过于语言班,引导孩子开始阅读绘本,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与人交流,孩子语言发展就出类拔萃。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我们有必要立足统编教材对学生理解与运用教学展开有效的实践与探究,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案例2: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以我校学生为例,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多数作文课在课堂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评讲方法上也呈现单一化模式。基于此,我们课题组成员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求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思维品质。……02上述两个案例,是两名教师的立项申报课题。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仅节选了两项课题的微观背景部分内容。不难看出,两个课题的问题分析都相对比较具体、清晰。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这说明,该教师抓住了课题研究的“魂”,即课题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也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源头”。事实上,在课题《立项申报表》中,课题论证部分的第一项内容很清晰地写着: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这就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部分内容在表述时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问题和原因分析。而在大多数一线教师对该部分内容表述时,只表述了问题,而没有表述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一方面可能教师来不及分析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将来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或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原因分析。因此,原因没有分析对课题立项应该影响并不大。但是,问题是必须表述清楚的,这也是不可缺失的部分。然而,我们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课题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问题和原因“纠缠”在了一起——问题和原因分不清,而且是往往把原因分析当作问题进行了阐述。03我们先分析第一项课题:第一项课题的问题是:1.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关注度不够;2.小学低段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我们再看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从课题名称、问题以及课题负责人反馈的情况来看,课题组成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因此,该教师的问题表述内容,应该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了解和分析,“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显然,该课题的上述四个问题中,“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显然不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而是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换一句话说,由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所以“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由于“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所以“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显然,本课题研究背景中的问题:“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不是该课题的问题,而是该课题的问题产生原因。由此可见,课题组成员把问题和原因搞混淆了,原因和问题没有区别开来。我们再分析第二项课题:第二项课题的问题是:以我校学生为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多数作文课在课堂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评讲方法上也呈现单一化模式。我们再看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从课题名称、表述的问题以及课题负责人反馈的情况来看,课题组成员要解决的问题是“高中生作文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而第二个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恰恰是第一个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之一。换一句话说,由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所以导致了“高中生作文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由此可见,该教师研究背景中的两个问题之间关系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04那么,为什么我们部分教师在表述问题和原因分析时,不能区分问题和原因呢?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研究背景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问题是已经发生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情况,这个现象或情况往往是不足或者缺失或者无效等等,而且这种现象或情况已经制约或者影响了我们教师正常工作的开展。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在近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某教师尽管课堂上多次提问,但很少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往往只好点名回答问题。这个案例中,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显然这个问题是已经发生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是负面的或者不足的,已经影响了该教师的正常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了解和分析,该教师认为“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其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事实上,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原因。上述案例中,“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的原因有两个,即“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我们再换一种说法,即因为该教师的“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所以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当然,问题和原因有时是相对的,有时也是可以转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下,原因也可能会变成问题,问题也可能变成原因。如上述案例的原因之一“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在一定情境下就可以变成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原因就是该教师经常课前的备课不充分,而且课堂激情不够。由此可见,上述案例中的原因变成了问题。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就会发现原因“该教师经常课前的备课不充分”,也可以变成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了解和分析,其原因是该教师家务事太多,没有精力和时间备课……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问题和原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下,问题和原因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二者不可混淆。否则,就会影响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05所谓问题和原因,其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百度百科认为:“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不难看出,我们课题研究背景中的问题,其实质上就是“第二个事件,即‘果’”,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或现象,是我们通过观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而“一个事件,即‘因’”,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经过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也是能够认识和发现的。在课题的选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问题,然后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之所以部分教师的问题和原因不能区分开来,其主要的因素就是该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观察不仔细、不认真,认识不清楚、不深入和不聚焦。当然,部分教师表述的问题可能本身就是假问题,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而是往往臆想出来的虚假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和原因自然也就纠缠不清了。我们一贯主张,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原点。因此,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这是做真研究的前提。反之,没有问题,那么研究也就不存在了。只有课题的问题搞明白了,那么原因分析也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研究项目在近日举办的第三期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优秀项目展示汇报活动上,来自奉化中学的优秀项目《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痴呆症的早期检测与预防》引人关注。他们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由老年痴呆这一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研究成果获认可并登上国内专业期刊。关注老年痴呆 以老年人情绪为研究视角“来,我们先来做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手指操练习,伸出双手,左手伸出一个手指,右手伸出三个手指,接下来是右手伸出一个手指,左手伸出三个手指,这样一直交替着来……”奉化中学科苗展示汇报的同学董靖楠开场互动很有趣。“这个我在行,常常练。”“哎呀,我的手指不灵活跟不上节拍。”台下的同学开始活动手指,试着了解自己手脑并用的灵活度如何,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到底是干吗呢?面对大家的好奇,董靖楠解释道,他们课题团队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多做手指操能预防老年痴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截至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3%。步入老年后,随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老年人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例如情绪低落,情感脆弱),甚至会发展成为负性心理问题,影响晚年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就是让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健康、参与、保障,是三个关键方向。这个独特研究视角的项目,主要探究城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负性情绪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在老龄化趋势下更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供指导意见和实证依据。手指操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小小收获,接下来有望开发一套脚趾操。研究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有很大关联一年前,课题组余涌涛、董靖楠、郑俊侃、胡宸恺、许博涵、侯者也6位高中生在“大咖导师”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的张林教授带领下,随机抽取宁波市多个街道居委会及农村村委会的60岁以上老人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通过专业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孤独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询问的内容非常细致,包括“日常生活是否感到忧愁”“是否感到缺少人陪伴”等。结果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得分显著负相关。表明认知能力越高,其孤独感、焦虑情绪越少。一般而言,良好的认知能力是促进社会交往的前提。当认知功能出现退化时,老年人会做出回避社交的行为,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而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执行功能等基本能力,老年人在这些能力上出现退化会引起焦虑、情绪起伏等表现。“在负性情绪方面,城市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孤独、抑郁情绪没有显著差异;在认知能力方面,城市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另一位汇报项目的同学余涌涛补充道。虽说成果看上去还有些“幼稚”“不够专业”,但对于“科苗”们而言,第一次参与完成一项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心中那盏创新之灯被点亮了。“这个课题研究持续近三个学期,孩子们通过四处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老年人问题。老年痴呆症作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只是健康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奉化中学老师孙黎黎说。令孙黎黎欣慰的是,做问卷调查时,同学们在农村遇到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也不太标准的老人,都很耐心地用宁波方言一对一交流,读清楚调查内容就要一个小时。庞大的基础数据,光靠6个成员忙不过来,就发动周边同学一同参与,让活动变得更有意义。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就在项目回报展示以前,这篇研究论文已经被《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录用,并且获得宁波大学2019年度“科研之星”高中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等荣誉。“这一次的‘科技新苗’活动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挑战了自己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言论看法的缺点,也收获了许多进行科研调查的经验。最为重要的,学会了自行思考问题,而不是附和他人的意见。”同学董靖楠有感而发。“在医学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也没有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然而,站在社会层面上,老年痴呆症背后的孤寡老人问题、老年人的精神关怀问题、代际之间的交流问题都呼之欲出。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种心理关怀单靠医院与医生,即使再加上一些科研团队和专业人员,也是还远远不够。老年痴呆症不只是个医学问题,它更是个社会问题,每个人都终将面对,解决它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余涌涛同学也表示。课题组成员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研究课题,不管是对于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是对于国家的未来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也希望更多爱科技、科研的同学能加入其中。●新闻助读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科技新苗培养计划是市科协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在高中阶段推出的,一项培养未来科学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活动。第三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16所高中的94名学生与导师结对并确立合作培养关系,完成课题21个。收到研究报告、论文30篇,其中5篇论文被国家级期刊录用,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7篇论文被省级期刊录用。申报专利8项,其中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3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提交计算机应用设计程序3个。(记者 樊莹)
家长们可能会担心,如果他们的高中生孩子没有动力去好好上课、取得好成绩,那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点。但一项长达两年的对1600多名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经常会发生变化,而且通常会向好的方向变化。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是增强学习动机的关键途径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教育学教授谢奎(音译)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那些一开始学习动机较低的学生,指出了一个更有希望的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具适应性、更有学习动机。”研究发现,学习动机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学生往往拥有多种类型的动机,推动他们的学习行为。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喜欢学习,并希望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在学校努力学习。图片来自网络这项发表于《教育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俄亥俄州中部和东北部11所公立高中的就读于9-11年级的1670名学生。在连续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生们会完成关于学习动机的评估调查。调查人员通过一些状态描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我上学是因为我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满足。”或者“我上学是因为我至少需要一个高中毕业文凭,才能在以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在第一学年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会通过一些描述,例如“我感觉自己是这所学校的一部分。”来评估学生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图片来自网络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了六类,从动机最差——即那些根本没有学习动机的,到动机最强的——即有自主的、内在的学习欲望,不需要外界影响的。在这六种动机种类中,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两种是适应不良的,其中两种是适应性的,还有两种位于中间状态。适应不良的特征是:学生根本没有学习动机,或只是因为被迫才去上学。对此,谢教授说:“如果我们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对学校感兴趣,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可能辍学的学生。”两种最具适应性的调查对象,包括完全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而产生学习动机的学生,或者是那些把对学习的热爱与一些外部动机结合起来的学生,例如渴望进入一所好的大学。谢教授说,许多学生(40%-77%)在研究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确实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动机类别。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例如,在第一年有8%的学生处于最适应的自主激励学习的状态,在第二年,这个数据增加到了11.4% 。而最不适应类别的学生在第一年的数据为2.8% ,第二年则下降到了2.1% 。研究中的另一个好消息是,最具适应性的动机特征往往是最稳定的。谢教授说:“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如果我们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动机,他们往往就会停留在那里(为之而努力)。”图片来自网络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倾向于朝积极的方向前进呢?谢教授说:“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长了一岁,变得更成熟了。”同时,研究也确实发现了另外两个影响学生、让他们变得更有动力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先前的成绩。在第一年,平均绩点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在第二年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学习动机类别。另一个因素是对学校的归属感。在第一年感觉自己更像是学校一部分的学生,第二年也更有可能保持或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谢教授说:“这可能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变得更有动力的一个方法。归属感是学校可以着手干预的。我们可以找到方法,帮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中的一员。”参考来源:ScienceDaily作者有话说:编辑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了一段话,是我喜欢的一本小说里的,在这里送给有缘人吧!“你们想过自己想做什么吗?不是说非得学习。有些人好好学习是因为目前还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那就做好手边的事情,做好准备,去等待喜欢的事情在未来出现。”“有些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他们努力,为了走向未来。”“你们呢?想走去哪里。”“不管想去哪里,不能因为不知道,就在地上躺着。”
睡眠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当然早在多少年前,我们就有“早睡早起身体好”的说法,不过对于学习成绩而言,早睡早起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近期麻神理工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外界的关注。这项研究的结果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合作刊物《学习科学》上发表的,而这个研究的结论为:多数睡得早,起得早,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这个科学研究,再一次将睡眠对于我们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成功的展现在了各位父母的面前,当然这一研究也为我国的高中生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其实睡眠对于人类的额重要性,可能很多人都有所意识,毕竟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有睡眠不足的时候,在睡眠不足的时候,自己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状态都是不对的,但是睡眠睡多少合适,在什么时间段睡觉,这都是没有太多科学的指导的。当然麻省理工的这一科学研究,为很多学子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早睡早起,充分睡眠!在中国,有一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睡不够觉的,这个阶段就是高中阶段,就编者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高中下自习基本上都是在10点之后了,然后这个学生在回到宿舍或者回家之后,洗漱完毕就大概要到十点半左右,如果住校的话可能学校会督促他们立即入睡,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的话,可能一些父母还要准备夜宵,然后孩子可能还要挑灯夜读,在这样的情况,能够在十二点之前入睡,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在早上,中国的高中生基本上开始早读都是在6点了,这样的话,基本上就要求高中生在5点半左右起床了,这么看来,晚上的睡眠时长能够保持在6个小时都算是非常不错的了。但是就我们实际了解的情况而言,成人一般睡眠也是建议在8个小时,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对于部分高中生睡眠不足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归结到学校的时间上来,当然学校在自习等方面制定的时间确实是很紧凑,这是一个问题,主要问题出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意识上,很多人认为高中阶段对人生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阶段牺牲掉部分睡眠的时间,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多学习一段时间,从而利用时间差来拉开差距,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因为一旦睡眠时间不够的话,那么在学习的时候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结果自己的孩子一天学习十多个小时,还不如别的孩子一天只学习几个小时来的效果更好。另外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根据研究表明,当人的睡眠不足的时候,不仅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一个连续17个小时没睡觉的人,其认知能力大约和相当于一个血液酒精度为0.05%的人。所以根据这个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不睡觉持续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成绩而言,没有太大的作用,相反的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比较大的负面的影响,不好好睡觉的一些学生,往往看起来非常的努力,但是往往学习成绩一般,原因都和这个研究表明的一些结果有关系。那么可能很多人会问,究竟我们的孩子该在什么时候睡觉,又该在什么时候起床,一天睡多长时间的觉比较合适。这个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他们本校的一些大学生,这一作息对于中国的高中生而言,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但是基本上睡眠时长的控制时间应该是要超过7小时的,各位家长和学生,应该让自己一天的时间睡眠时间至少保证在这个时长之上,而且不要持续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休息,不要让自己的大脑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紧绷的状态。这一研究其实也佐证了之前我们已经论证过的“开夜车”不仅不能提高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成绩的一个可能,当然关于睡眠的很多研究,还处于一个经验论证的阶段,在部分对大脑展开研究的一些领域,一些科学家也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就目前的大部分的理论和调查研究结果来看,睡眠对于人类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尊重人类本身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睡眠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个事情应该成为中国高中生父母和学生之间的共识,当然如果放大一点,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最后希望在高三拼搏的你们,能够拥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来源:教师博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精彩,需要园丁倾注汗水与心力,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态度静候花蕾自然绽放。特级教师如何看待青春期“问题”学生?“教育惩戒”究竟该如何实行?一起来看↓↓↓方培君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上海市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二、第三期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课题成果多项获市级一等奖。多年来,她对思政课特有的整体教学结构“明理、激情、启思、导行”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对于如何提高中学政治课的“信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如何把思考的钥匙交给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潜能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实践。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有关“教育惩戒”的思考方培君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一时引起业内热议。每当说到“教育惩戒”,我脑海中就会闪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担任高三班主任时遇到的两位学生。自1987年我第一次担任高三教学后,由于教学工作得到学生的肯定,加之学生高考成绩优异,于是10多年中鲜有教学高一、高二年级的经历,基本都在高三留守,至今,我也只担任过高三班主任,一直是接替其他老师的班级。那年高三接班后,我遇到了两位比较特殊的学生。第一位学生的特殊,在于他在高一、高二时曾被学校处分过两次。高一时,不知怎么搞的,他“研究”出游戏机房不需要投钱就能获得游戏币的方法,还带着同班的几位男孩子一起去“玩”,被当场抓住,游戏店主直接告到学校,“性质”很严重,结果学校对其批评教育后给予警告处分。高二时,他爬到学校屋顶去掏鸟窝,违反学校不得爬屋顶(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因为房屋建筑是斜顶)的规定,再加之同时期还做了另一件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两件加在一起,又得了个警告处分。受处分的学生在我们那所当时的市重点中学里是极少极少的,被处分了两次的就更少了。我接班后,这位学生的家长曾多次和我交流,怒其不争,对儿子的成长异常焦虑。我仔细观察这位学生,实际上他和处于青春期年龄段的男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要说不同,那就是心智更不成熟点,但本质上并不坏。他仗义、遇事想得简单,做的一些事情不少是出于好奇,以显示他的与众不同。爬屋顶以体现他的勇敢,“游戏币事件”以显示他的“聪明”,当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是根本不考虑后果的。如果一定要以不少成人衡量被“处分”过的学生的眼光来看,并一味地“上纲上线”,那他肯定是“坏学生”。我曾多次找他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尽快改正,争取早日撤销处分。当然我的期待也是他本人的意愿,没有学生希望在毕业前还顶着处分帽子的。且孩子到了高三,心似乎也静了下来,主要精力大多是围绕高考在奋斗。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在他本人提出申请后,根据他处分后的表现,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讨论,撤销了两个处分。过了几个月后,他报考了警校,这类学校在录取之前都要到学校“政审”,作为班主任要写评价意见。在写这份意见时,我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他的优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没将他曾经两次被处分的经历落笔。我认为大多数老师都会做出如我这样的选择,那这是否是作为老师的我不够诚信呢?我不这样认为。除了教师普遍都有的“护犊”心理外,我是从心底里认为,学生未成年时期犯的许多“错误”,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未成年阶段,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是不成熟的阶段。犯错了改正了,学校、家庭、社会就一定要给机会。这位学生毕业后回来看我,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方老师,回想高中时期,我真觉得当时自己是脑子没有长好啊!”令人欣慰的是,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去年教师节他告诉我,这么多年来,他没有给我和学校丢脸,荣誉证书一大堆,还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个人嘉奖。同样在这个班级,我遇到的第二位学生的情况也挺特殊。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排球见长的老牌市重点中学,排球队获得的奖项从市级奖至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亚军,因而有一批排球特长生。那一届的排球队员,高一、高二时是独立编班,到了高三,因涉及“3+1”高考的选择,将他们分插到各班,我所在的班级里来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中运动员在高校录取时有特殊政策,只要运动成绩好,大学可以降不少分录取,他们的高考成绩也不计入我们的班级平均分。有一阵子,我班的这位排球队员总是在下午请假,说身体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他并非是身体的原因,而是和几位排球队员在他家里搓麻将。我立即向学校德育室主任汇报,在他又一次请假的时候,我和德育室主任准备到他家里抓个“现行”。到他家敲门后,没人应答。我当时的视力2.1,被称为飞行员视力。于是我们到他家对面那幢楼,从高处看他家的房间,看到客厅里有几个男孩。于是我俩进行了分工:德育室主任去敲门,而我则是站在他家的窗台下,怕这些男孩担忧被老师抓住一紧张,万一选择从窗口跳下来会引出新的问题。就这样,又是旷课,又是搓麻将,学校根据校纪校规,给予参与的学生处分。欣慰的是,学生很快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阶段及时进行了改正,最后终于在高考前撤销了处分。后来这位学生进入了上海很著名的大学预科,一年后转为正式入学。其间,他曾多次来看我,至今我俩保持了良好的联系,我和他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他,和上述第一位同学的情况不一样,他的处分完全是被我发现,我向上面报告后引出来的事情,如果我当时“压”一下,就不会有后面的“处分”,难道你不恨我吗?他的回答让我终生难忘。他说,这件事情是他们错了。排球队员们高三分到各班后,常常会议论各个班级的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比较下来,他觉得我是对排球队员和其他同学最一视同仁、最公正的老师,我的眼里有他。他进一步解释,由于排球队员的高考分数并不计入各班平均分,因而有的老师只要求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请假不请假并不当回事儿。再后来,他大学毕业后到武警部队服役,几年后,以团职干部转业。很多年前的两个案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因而当教育部出台了《规则》后,我即由此引发关于“教育惩戒”的思考:教育惩戒是手段,而非目的。惩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理解和感受教育惩戒应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必然组成。正如《规则》中明确的界定,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具体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此外,《规则》还明确了职责要求、实施原则,区分了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规定了教师的禁止行为。因而,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严格的界限。教育惩戒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纪律规范,不是为了教育者的自身教育权威,它只是途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惩戒如何有效?第一,合法合规,惩戒适当。“合法”,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致;“合规”,应与学校的学生守则、相关处罚规定一致,且学校的规则必须在学生入校后事先告知。惩戒适当,则是指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合法合规,有案可稽,而不是随意行为,这是使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认同各级各类惩戒,使家长能够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的处理,并配合学校共同帮助孩子的前提。希望学生尽快改正并以此为戒,这里有从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一个内在转化过程,由知到行是不能直接转化的,转化的第一步是“认同”,然后才是内化,最后才是外显,采取正确的态度,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第二,公正公平,一视同仁。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惩戒?对教育惩戒行为,学生如何解读?他是解读为关爱还是恶意伤人?是内疚接受还是怨恨仇视?是源于其错误行为还是“我今天倒霉,正好遇到了这位老师”?除了前面的有章可循外,平时教师的言行,尤其是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公正公平,是否一视同仁,这是学生非常关注的方面。这也是很多年前的学生告诉我的道理。如果我们常常仅以“老师是为了你好”的所谓“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式的良好预期,而没能建立一种长期的、彼此之间较为稳定、信任的感情基础,最终没有关爱的惩戒更可能会被学生解读为恶意伤人,而不是教育。学生最不喜欢“偏心眼”的老师。我们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必须坚持的是针对性原则,对事不对人。一个过错行为对应一个惩戒事件,不扩大过错行为,不附加惩戒事件。正视差异,一视同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应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不以学习成绩的好与差作为标准,努力做到“有教无类”。第三,关注身心,全面看待。一个学生犯错了,你可以批评、教育,学校甚至可以处理、处分,但你千万不要在心底里将这些学生“看死”,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烦恼。这是我常常和青年教师说的话。中学时期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他们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和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形态和技能、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同时,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每位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因素、自身成长等多种原因,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每个人会表现出其“长板”“短板”。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人人都去补上短板,但教育者应有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优点的眼睛,耐心等待,积极鼓励,努力将每位学生的优势挖掘出来。不仅是老师眼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曾经犯过错,接受过处分的学生或许应更加关注。本文节选自《静待花开——百位特级谈育人智慧》一书。本书是继教师专业成长类畅销图书《修炼》后的又一力作,和百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一起分享教育智慧。编辑:赵旭华【来源:上海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区域案例1.“开学第一课”:一堂感人至深的国家思政课2020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当天“开学第一课”等8个话题词登录微博热搜,“开学第一课”话题阅读量24.6亿,讨论量442.2万。节目同时登录央视频热搜等全网热搜榜,获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半月谈等千余家媒体持续推荐。2020年《开学第一课》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分“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以孩子亲历的抗疫故事为主线,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节目邀请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张文宏、吴尊友、毛青等,共同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让大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感受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是具体的、有方向的、有温度的,也把科学的公共卫生意识作为一份最好的开学礼物“送”到了孩子心间。(来源:教育部“微言教育”)2.四川凉山:面向教育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有7个在凉山;10个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有6个在凉山。近年来,凉山州发起了面向教育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措施如下:控辍保学方面,凉山州于2018年启动失学辍学问题全覆盖调查,2019年实施“六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制度,并创新采用户籍和学籍比对、移位点名等措施,通过司法途径保持控辍高压态势;同时采用随班就读、学业补偿、就地入学、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办法,助学生安心学习。目前,系统内60972名失学辍学学生已全部销号化解,如期完成了控辍保学目标。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后再进入小学,不再有因语言导致的学习障碍,失辍学问题获得根本解决。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上,除了大规模帮扶培训之外,凉山州下狠功夫为本地教师增量提质。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寻找最美教师”活动中,凉山支教帮扶团队获年度“最美教师团队”称号。(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9日,《人民教育》2020年第21期)3.上海:区域整体协调,优质完成线上教学任务2020年“停课不停学”初期,线上教学让许多学校和教师感到茫然。疫情初期,上海市迅速组建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即刻开发全学段全学科精品课程。首先,统一课表,开设“空中课堂”,共享精品课程,通过统一平台“上海微校”发布在线教学信息、分发学习资料、汇聚教学资源。其次,采用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网上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上海的课程资源采取先录后播的方式,播放以电视为主、网络为辅,在线互动则以网络为主。作为全国为数不多主要采用电视大屏进行中小学在线教学的省份,上海兼顾了教学质量的基本稳定和各学校自身的教学需要。再次,明确学习时长,减轻学生负担。上海明确要求学校要统筹规划上课、互动和作业时间,不得影响学生休息,统筹做好各科学习资源用量用时,尤其要关注低年级学生居家学习的实际情况,避免学生在线学习时间过长。调研发现,98.09%的学生对视频课表示满意。2020年9月,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团队。(来源:上海市教育新闻宣传中心)4.浙江:承“上”启“下”,“研”推“教学”疫情期间如何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浙江省“线上教研”探索出疫情背景下省域教研转型的经验,主要做法有:多渠道开发、征集课程资源并汇总。各地教研部门分学科进行空中课堂开发和推送,做到学科全覆盖,为更多教师提供借鉴,具体课题包括指导教师将疫情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如温州市的“高三小专题复习微课”征集、绍兴市的“援鄂医生线上访谈”实践活动等。除课程资源外,还将教学指导意见同步线上,供教师参考。活动形式多样化。各学科将“什么是好的线上教学课”作为网上教研的重点。其中,龙游县推出基于“学习资源包+直播”的“学议讲练”课,宁波市开启了云课堂、云教研、云推送的教研模式。教研核心针对线上教学情境。各地教研室通过线上教研引导教师合理定位线上教学,提供小学、初中、高中线上教学建议,配套出台相关的教学规范指导意见,对线上教学缺乏互动、网上教学无法顾及学生个体等问题展开具体指导。如嘉兴市南湖区确定“生活应用+视频学习+关键知识+我来试试”线上教学形式,杭州市推出小学音乐“云合奏”,平湖市推广新埭中学的直播课程+线上差异化辅导经验。(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3-14期)5.杭州拱墅: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新探索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具体实践中面临思想认识困境、法治困境、机制困境、胜任力困境等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调研与分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进行了体系化路径探索。一是推进学校党组织体系化。建立健全全区中小学校党组织横向组织架构。中小学校党组织设置一般以学校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未达到党员人数要求的必须联建。同时明确党组织成员架构和职责。建立“教育局党委—校党委(校党总支、校党支部)—学科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组织体系,构建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二至三级中小学校党组织工作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区、镇街、村社区、学校党建联动工作体系。推进区、镇街、村社区共享校内资源,学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者服务。二是优化党政组织模式设置。大部分公办学校已明确“党政一肩挑”。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分设,明确其合理分工。三是教育局党委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推进“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工作模式,在区教育局专设“党群工作科”,建立健全党群联席会议制度、群团组织服务中心工作运行机制等。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四同步”“四对接”。党的建设与学习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与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书记与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推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业务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四是建立健全党政议事决策制度。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拟定“三张清单”“一套流程图”。制定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校务会或者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积极探索和推进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议事效率。(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3-14期)6.浙江富阳:政府牵头破除劳动教育场地制约劳动教育对场地、条件设施、师资、课程和教学手段都有一定要求,对单个学校来说会是一个挑战,而政府牵头、区域协同具有显著优势。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于2017年成立了新劳动教育学校联盟。2019年,全区4.4万余名3-8年级学生参与“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如今,富阳区正致力于打造集大规模综合基地、乡村实践基地、农户体验点三位一体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新模式。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富阳区正努力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营地+农户”等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区每所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和基地。今后,富阳还将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精品村;培育1000个接待规范和教育有效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示范农户;建立“企业+”“农户+”“村镇+”“工厂+”等模式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更多学校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实现美好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来源:浙江教育报刊总社)7.江苏常州:体育课程也要“私人定制”江苏省常州市立足学生主体,打造个性化学校体育课程,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私人定制”。自2017年开始,常州市通过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六个一”行动,每一所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同时各校根据自身场地、师资条件创造适合学校的体育课程,3年参加体育课改学校达96所。体育课程“私人定制”即各校根据自身教育文化和学生需求,打通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打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同时以学生需要和发展为本,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创新体育社团,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比如,常州国英小学低年级实行教师走班,学生两年内体验12个运动项目;中高年级实行学生走班,在前两年选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修”,进修项目细分为“启蒙”“提高”两类,每次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体育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常州学生身体素质。2019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7%。全市培育了100所市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建有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学校超过90%。(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日)8.山东东营:构建城乡学校“美育对话”机制如何打破城乡美育资源不均衡,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而优质的美育?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开展了“城市—乡村美育对话”活动。城乡教研活动中,该区城市、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互相听课,共同研讨、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依托“互上”模式,区直学校和乡村教师进入对方校园上课。城区教师把“摄影课”等难度系数比较大的美术课带入农村学校课堂,农村教师则把“草编”课等特色课程带给城区的孩子,使他们感受“非遗”的魅力。这样的“美育对话”不仅加强了城乡美术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还让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教师带领城区和乡村的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观察、写生、交流创作心得,走入“非遗”继承人工作坊进行实地调研,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学习大师的作品……城乡学生之间“对话”开启。目前,全区有近30位美术教师参与了“美育对话”活动,为缩小城乡美育差距探索了新路径。(来源:《人民教育》基层联系点)9.山东潍坊:高精尖教育资源集约运营如何让一个地区的学生能有更宽广、更超前的眼光?2018年潍坊市就开发了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及学习管理平台,推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建设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开展未来教育体验活动。未来教育体验中心为潍坊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与交互式课程体验。学校结合综合实践和研学活动,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实践。小学3-6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每年到中心体验一天,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未来教育的魅力。潍坊市还组织各地中小学校开展STEAM融合应用试点,充分发挥中心孵化示范作用,促进课堂教学与未来教育体验的紧密结合。目前潍坊全市16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县域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平台注册学生数24万多人,共配备专兼职教师232名,提供电脑设计、人工智能、3D打印、VR/AR等11类课程体系,提供线上学习、虚拟体验以及市、县、校三级线上项目竞赛活动。全市已有2390名教师、570533名学生注册使用编程猫配套,上传学生作品达137万件。这在现阶段不失为集约地提供高精尖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3日)10.江西新余:“小荷工程”促进农村孩子健康生活为了让农村孩子吃上营养餐、洗上热水澡、穿上干净衣,江西省新余市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大力实施“小荷工程”。根据有关规定,学校膳食改善行动所需资金由市财政承担,免费淋浴经费由县(区)财政解决,免费洗衣服务经费由乡镇财政负责。大部分教学点的学生午餐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机构“颐养之家”搭膳,由村委会负责。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教师陪餐、食堂财务公开、菜谱公开等各项工作都制定了细则。以前一荤一素是分宜县新祉中心学校寄宿生的“标准餐”,为了让学生多吃几种菜,学校改变了供菜模式,给学生多样化选择。“小荷工程”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各学校不断拓展“小荷工程”内涵。如良山中学将其纳入中小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将学生的用餐记录、免费洗衣、热水淋浴表现情况等进行细化管理、量化考核,每月评出“节约标兵”“文明寝室”等予以奖励。据统计,“小荷工程”已经覆盖新余市6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惠及1.2万多名学生。(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30日)11.湖南长沙:“增值评价”改变区域教育生态教育评价改革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动,但这类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尤其在一个区域内实施难度较大。2013年起,长沙市开始探索“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学校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学业质量等各方面的增值变化,考查学校、教师对学生进步和能力提升影响的净效应。从2018年开始,长沙市连续3年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报告覆盖长沙市10个县市区的255所普通初中、78所普通高中,这份“教育体检报告”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个方面,之下建立138个二级指标。指标既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结果产出,也关注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净效应。“增值排名”让一些原来不出名的学校“扬眉吐气”,也让一些名校因“负增值”感受到了压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大大改善了教育生态,激活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各项指标也引领教育价值观的提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5日)12.山东青岛:“三张清单”探索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影响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明晰责权利。青岛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通过“三张清单”基本构建起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一是推进落实“学校权限下放清单”。聚焦学校办学最急需、校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诸项管理权限,将副校长聘任、教师选聘、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四个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全面实施“学校管理正面清单”,组织学校对下放的自主管理权限、重大决策事项和涉及师生利益的事项共计30余项,逐项梳理依据、工作流程、办理机构等,建立“一事一单一制度”,推动学校权限依法、民主、规范运行。具体包括学校授课时间调整、学生招录、内部机构设置、设备采购、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重要改革及建设项目等。三是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为中小学列明42项禁止事项,设置行为底线。如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活动监管不严、违背有关规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等行为纳入清单管理。(来源: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13.山西长治:电子学生证破题手机管理为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抓弱项,补短板,山西省长治市出台《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涵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实行教师“县管校聘”等10个方面。其中,为配套禁止手机进校园政策而开发的电子学生证是十大行动创新之举之一。智能电子学生证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与家长实现双向通话,解决禁带手机后学生与家长联系问题,同时作为学生在校的电子身份证件,实现出入学校的门禁考勤管理、校园消费、上课禁用、家校互联、SOS紧急求助、GPS定位等扩展功能。基于电子学生证建立学生安全管理平台,学校及家长可以对学生安全进行监管。在今年疫情防控中,结合测温设备,智能电子学生证还发挥了实时将测温数据自动上传、汇总、统计、分析的功能。据了解,电子学生证管理平台将来可形成管理、安全、教学覆盖面更加全面的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平台目前已涵盖所有区县,截至2020年12月已有学生用户11万、家长用户近30万,均对该平台给予高度认可。(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山西省长治市教育局)14.常州钟楼:引入“光盘”奖励,倡导节约光荣为了让孩子吃饱吃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在不断改进菜品的同时,通过引入食育课程、采取“大小餐盒”策略、建立自我管理组织等措施,取得了实效。引入“食育”,源头引导。荆川小学是常州市钟楼区“食育”试点校。学校一方面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如“食之有礼”“食之环保”“食之健康”等;另一方面开展食物生长环境、营养价值、食物制作等教育,探寻食之趣味,进行勤俭、自立、感恩等品格教育。采用“打卡”,倡导光盘。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开展了21天“光盘”打卡活动。采用实时记录、盖章、称剩菜桶等方式帮助孩子做到光盘。同时采取“大小餐盘”制,学生根据胃口大小自主选择餐盘。活动开展三周后,“光盘”的学生比例逐步提高到80%。餐饮“自管”,价值引领。常州市实验小学成立了少先队餐饮自管会,经民主讨论形成“节约粮食”评比方案。将“光盘行动”纳入学校守正德育课程体系。此外,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光盘行动”活动小组,从不剩饭、讲卫生、自觉清理桌面、摆正桌椅等方面评比奖励。(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2期)15.福建三明:“教师第一”总体战实现教育绝地突围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以“教师第一”为突围方向,创造了福建基础教育的“三明现象”。2017年,三明市出台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机制文件,核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教师超工作量发放奖励金,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该市三年新增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71亿元。秉承“发展教育,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三明举全市之力、多措并举为教师队伍蓄能。一是探索跨层级调剂事业编制,建立“全市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用后返还”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彻底解决基层教师入编问题。二是启动市级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加强师范生培养。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毕业后由县市区定向安排到辖区中小学任教。三是出台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拓宽教师来源。从2020年起新录用到该市乡镇及以下公办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在履行相关协议和符合有关要求前提下,任教满一年后退返学费。四是将基础教育10个学科以及教育学类全部专业列入市级年度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简化招聘程序,直接面试考核,累计引进省内外紧缺急需学科优秀毕业生700多名。2016年以来,三明市共招聘新任教师5866名,其中41.8%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56.5%补充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依靠强有力的改革实现了山区小市教育的绝地突围。(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8日)16.四川成都: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发“余热”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名优退休教师带动一批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2010年,成都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将其命名为“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该计划是以退休教师为突破点,全域协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地区流动的系统性构筑。计划创新老教师岗位设置,选拔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名优校长作为“学监”,全年驻守各设岗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注和指导整个学区教育,侧重培养乡村中小学优秀校长,并负责整个学区常青树计划团队的组织和牵头工作。选拔具有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名优教师作为“导师”,全年驻守乡村学校,根据“导师”专业优势和乡村学校需求设置导师工作室,培养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10年来,已有400余名“银龄”教师奔走于村小课堂,服务成都远郊9个区(市)县,设立38个导师工作室,惠及教师近2000名。据统计,“常青树计划”实施以来,成都市边远薄弱学校多名中青年校长(教师)成长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上千项。(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9日,人民网2020年9月9日)17.浙江台州:“静校行动”全力为学校减负近年来,手机应用进校园有泛滥倾向,给教师和家长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此,浙江省台州市出台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各部门职责以及如何规范进校园活动的审核程序,并规定每年每校的活动项目不超过5项。要进入校园的教育活动(包括APP和各类竞赛),需要事先经过教育局审批,明确每个学期前20天之内完成审批,应急性、临时性活动需要经过教育局把关。方案实施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认为,这一方案为学校在制度上设立了“防火墙”,还学校以宁静,让教师回到本位,让教育回归本质。(来源:中国台州网)18.山东寿光:打造全链条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但县域层面受城乡差异等因素影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存在薄弱环节。山东寿光集聚各方力量拓展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构建从学前到老年的全链条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学前教育向0-3岁延伸,力推公益普惠。成立婴幼儿养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19个婴幼儿养育服务中心,采取线上线下、医教结合形式,定期开展公益家长大讲堂。政府统筹刚性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农村学前教育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公民办幼儿园实行“五统一”管理,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2.75%。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实现优质均衡。把学校建设作为地方发展“一号工程”,实施学生接送、农村中小学塑胶操场、安全饮水、取暖改造等“四大工程”,通过“名校办新校”“一校长多校区”等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坚持“面向人人”构建“家校社”育人新模式,如羊口镇杨庄小学建设村庄学习小组,同村学生互助成长,按小组召开家长会,破解农村家教难题。普通高中实行划片招生,打造良性发展生态。高中根据生源地实行“划片招生+一考多取”,让学生各归其位,学校齐头并进。坚持多元化办学,将课堂教学与品行教育、社团培养、各类活动相结合,科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眼学生长远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校园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潍坊科技学院两所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校园+田园”“校园+企业”“校园+社会”职业教育新模式,成立1所市级社区学院、15所镇街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打造教育培训四级网络,依托校园面向社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技术人才、新型劳动者,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中教传媒智库)学校案例19.“时代楷模”张桂梅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校长。12年间,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1990年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来到云南大理任教,1996年丈夫去世后,她自愿调到地处边远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又先后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工作。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先后捐出40多万元助学。其间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却依然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直至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她腹腔切出的肿瘤已经超过2公斤。2002年目睹13岁的女孩因无法继续读书而辍学嫁人,她深切意识到,在当地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于是她立志要在当地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为此,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筹集经费。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学校不收任何费用,也不管学生原来的成绩如何,都可以来上学。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女孩有更美好的未来,她“变身”严厉的张校长,与孩子一起吃苦、奋斗、磨炼意志;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她四处寻找优秀教师,努力把最好、最适合的教育带给山村女孩……她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改变山村女孩的人生,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为此,她几乎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目标,她把所有的资金和绝大部分工资,甚至别人捐给她治病的钱都用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她还把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带来的痛苦抛在脑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0年12月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20.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帮扶“1+1深耕计划”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立“1+1深耕计划”,全体教师长时程精准帮扶一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其重点工作如下:做好“送”的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学科送课下乡,为乡村学校学生现场讲课,组织乡村教师评课研讨;组织一次全方位送培下乡,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教研指导;集中组织一次送教下乡,为乡村教师现场备课、命题、制作课件等。做好“请”的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乡村教师全学科驻校短期培训,一次骨干教师影子培训,一次中层管理干部跟踪培训,一对一配备学校领导担任导师。搭建互动平台:教研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联合教研活动,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同台授课、共同研讨;培训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题培训,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改进为主题的培训;德育平台——每学年开展一次德育交流活动,为乡村班主任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21.清华附小:816节直播课助力“停课不停学”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但线上教学对多数学校都是个未知领域,全国各地急需线上课程资源。为此,教育部开通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和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全国1.8亿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2月17日起,组织全体教师每天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教学,共承担春季学期小学阶段全部816节课教学任务。全国每天收看直播课的用户达2500万,直播及点播总量超过6.54亿次。为了保证每一节课的高质量和适应性,他们变教学为导学,变课堂“三环节”为课内外打通的预学、共学、延学三阶段,变单元逐课教学为大单元主题教学,形成“情境调动、问题驱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学习动力系统,创新直播教学新模式。他们还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党总支的统一指挥下,由特级教师带领建立了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资深教师捆绑年轻教师组成“第三方专家”咨询顾问组进行课前诊断和课后点评。正是一批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样的优质学校和一批优秀教师在抗疫期间勇于担当,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停课不停学”目标才得以顺利完成。(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1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22.武汉长春街小学:破解线上教学新问题面对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学习效果难追踪等线上教学的独特问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习中心课堂”研究,以教学上的多重改变,适应了线上教学形式,保证了教学质量:改变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变整体学习为分组学习,组建三类学习小组,化整为零,满足学生线上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变答疑方式,教师用“问题单”提前归类,变全体答疑为分层复式答疑,实现针对性强的控时答疑,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在线时长,有利于视力保护。变统一评价为分层评价,设计相应的阶段性A、B卷独立作业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让更多孩子“跳一跳”达成进步。改变跟踪方式,实时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漏洞,结合分层辅导答疑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解决教学的个性化问题。利用周作业设计,弥补学生整体知识缺陷。在教学内容上,学校还将疫情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各科教师找准学科知识与疫情的紧密联系点,将作业内容与居家隔离生活结合起来,将作业形式与亲子陪伴结合起来,将作业实践与关爱生命结合起来。(来源:《人民教育》记者基层调研)23.常德一中:卓越党建引领建设卓越学校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党建工作对学校发展的引领?湖南省常德一中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等活动,促进学校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通过支部建在科室和年级组,以支部建设助推科室、年级组建设,实现党建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互进。强化引领示范。全体党员签名承诺“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带头学习、带头实干、带头奉献,党员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者。以各项学习及活动营造良好党群风气。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员集中学习、银杏读书社交流学习、湘鄂省级示范性高中研讨学习等活动,融合党员与群众的学习活动,弘扬良好的学习风尚;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师德师风观察点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涵养教师德行,同时通过师德师风先进人物事迹提升学校整体风气。学校于2020年荣获“工人先锋号”称号。(来源:《人民教育》基层联系点)24.成都七中:理想信念教育为卓越人才培根铸魂成都七中以全域德育思维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增进德育实效。在育人主体方面,学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双培养”机制,把优秀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优秀教学骨干,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关于优秀学生标准的讨论,实现全员育人。在德育载体方面,以各学科课堂为主阵地,以各类德育课程为重要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分别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如初一年级争做“最红红领巾”活动、初二年级“青春·梦想”活动、初三年级“理想·拼搏”专题团会活动等。在时间维度方面,从每学期、每学月、每星期,再到每一天,精心设计学校、年级或班级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根据不同学月重要节日、纪念日制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将“理想、奋斗、责任、担当”作为教育主线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在空间维度方面,学校、家庭、社区通力协作,构建多维一体的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25.上海大同中学:落实“六育人”,链通知与行上海市大同中学在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过程中,以融合统整的理念构建了“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贯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必修选修,将学科德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整合,形成了四大系列12个模块内容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学校以“四体两翼”为德育课程链实施路径,即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为“四体”对接“规则立身”(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修身明理)、“生涯导航”(国际视野、生涯发展、课题研究)、“文化传承”(校史寻源、课程育人、感受经典)、“幸福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责任担当)四大系列课程链12个模块,统整学校德育课程资源,打通德育各环节,形成德育合力,实现德育资源的横向衔接;以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两翼”,为课程链的实施提供更多平台和载体以及更强大的支持系统。学校对德育课程链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分年级目标,实现互相衔接,分层落实。学校“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被列为区域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模式已被多所中小学共享,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26.徐州一中:“六全路径”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以“六全路径”作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抓手,带动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六全路径”即学生自接到录取通知书始,高中三年时间里,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全体学生每人参与至少一项社团活动,全体学生参与至少一项“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每人学会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全体学生每人完成100课时的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全体学生能参与编、导、演自我认知发展嬗变的心理剧。以“六全路径”的亮点——学生心理剧为例。全体学生需要自组团队,自选编、导、演角色,剧目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真实的问题,编、导、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助、互助、他助(师长等)的过程,也是全员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还伴随同伴合作、情感交流、异性相处、矛盾处理等问题解决,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集体中,以不同的角色体验来尝试感悟,调整自己,学习成长。“六全路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校园里自信自如、具备良好交往品质的学生多了,学生自主意识、集体意识日渐增强。(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8期)27.华南师大附中:学生发展指导渗透高中全课程体系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也是他们要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时期,而生涯规划指导往往与高中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关系不大。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尝试将学生发展指导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研发了一套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学生发展指导测评体系,打造了一支具备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构了一套符合校情学情的“五指导三助推”全面渗透式课程体系。“五指导”指课程内容涵盖“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五个方面,在学生的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部探索、目标建构、行动力提升上下功夫;“三助推”指课程推进要历时高中三年,各有侧重:高一助推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志远”;高二助推学生走向人生舞台以“求真”;高三助推学生践行人生目标以“致知”。学校为全校133门选修课程和43个学生社团编辑了“职业兴趣代码”,配套“兴趣与能力卡牌”,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转化为“学生发展指数”,对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当前发展情况,便于教师因生制宜进行指导。(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28.保亭中学:解决农村学生回家没书读、不读书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回家没书读、不读书的问题,海南省保亭中学将学校图书馆的10万册藏书放置到学校其他场所,实施“开放式自主阅读”。学校开设并编写了名为“阅读与成长——开放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设立阅读课、自主阅读和能力训练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阅读课和自主阅读课每周一课时,主要讲授选书和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注意事项等。能力训练则通过一系列课内课外活动加以保障,通过开展读书笔记展、读书报、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征文等活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项目实施5年来,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6年前,该校初一学生每学期人均阅读量仅2.6本,一年后提升到16.2本。2017年,学校荣获全国阅读示范学校。学校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更多中考高分生愿意留在县中读书。(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21期)29.临平城东中学:精细精准,作业管理不再难初中是学生学业两极分化的关键时期,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以作业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是明确作业管理规范。学生课后及时上交课堂笔记或课内练习作为常规作业,体现听课质量。对作业上交情况严格统计,作业质量纳入期末评优评先考核。根据学生学力的不同,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三个层次。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作业讲评前置于每堂课的初始环节,上课先讲作业,倒逼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作业讲评以学生互讲互评为主。二是在统一作业中融入个性化内容。学校运用网络平台的选题功能和自动化批改功能,推送个性化作业,杜绝作业抄袭。在批好作业的前提下,教师用纠错系统生成每个学生的错题集。错题平台可自动推送解析供学生学习,解决统一作业讲评中个性化不足的问题。三是大数据平台服务教师精准化教学。通过采集学生全过程的作业数据以及“集体网研+资源开发”“当堂检测+及时评价”等,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现作业精准设计和精准评价,服务精准化教学。(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1期)30.梓桐镇中心小学:为乡村学生减负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负担逐年加重的问题,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减负组合拳”。一是保证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大课间活动。除广播操等常规项目外,还有体验VR眼镜、乐高机器人、足球训练桩等新型项目。晚上准时熄灯,教室不留学生夜读自习。二是推行“睡前阅读半小时”和“听广播做好梦”等身心放松计划。学校为此增加了学生寝室的照明灯,添置了广播设备,购买了多套睡前故事。三是施行“作业一本通”计划。通过学科协调、家校携手、控制教辅等方式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教导处每周对作业布置进行监督,控制各学科作业量。四是为每间宿舍6名学生配备1名“教练”。“教练”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代理父母,也是成长路上的同伴,协助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五是“减负”同时还要“增趣”。这所农村小学为学生开设了14门趣味课程以及“田园少年宫”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来源:《浙江教育报》2020年7月8日)31.艾瑞德国际学校: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更“主动”针对“有教育但缺少劳动教育,有课程但缺少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教育课程但不系统,有劳动教育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经过9年的持续探索,构建了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校本体系。该体系包含四部分内容:“价值链”厘清了劳动教育内涵、目标等;“实践场”重点研究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个场域如何协同联动;“课程谱”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整体设计;“机制轴”包含组织运行、教师发展、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和家校共育五大机制。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无处不在。校园:营造校内劳动环境,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清洁区承包制,打造“无保洁工”的学校。田园:建校初即建设了“田园校区”,成立“少年农学院”,开辟班级“一亩田”。家园:家政作业单、“家务作业包”常态化走进学生家庭,研制了家校劳动教育手册。社园:设计“让城市在爱中醒来”等社会劳动主题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目前,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模式已辐射全国10个省份,在15所学校推广,受益学生3万余人,形成学生校本实践手册12本。(来源:河南教育宣传网)32.星河实验小学:五大劳动课程群架起“劳动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将劳动教育作为沟通“五育”并举的桥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群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一是小帮手·家园生活课程。孩子自己制订家务劳动清单,让家务劳动更有乐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二是小主人·校园责任课程。针对不同年段的孩子开展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劳动教育。如学校开设“小豆丁餐厅岗位课程”,每个孩子都有一天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美味午餐、配置食量、打扫餐厅、消毒餐具等,在校园里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三是小农夫·田园体验课程。学校每个孩子在四年级都会经历水稻、小麦两季从播种、耕种、除草、抽穗到收割、打谷、加工的全过程。四是小工匠·职园启蒙课程。学校通过衣工坊、食工坊、住工坊、行工坊等,让孩子从家政、厨技、农艺、非遗、创客等维度进行劳动体验,并开发了“学三十六技”劳动课程、“访三百六十行”活动。五是小创客·创园生长课程。学校为每个年级确定一个为期一学年的长线创新劳动主题,“做学玩创”一体。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普及型劳动课程占60%,如家务劳动等;旗舰型劳动课程占25%,如学会研究垃圾分类;定制型劳动课程占15%左右,如研究垃圾智能分类系统。(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33.麻田中心学校:在山区里办一所“摔跤”学校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学校积极响应“一县一品”工程建设,以摔跤这一传统项目为突破口,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把“摔跤进课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将每个班级的体育课安排两节连堂上课,每个班级每周都能上一次90分钟的摔跤专项训练课。另外,学校对大课间和课余体育活动课重新安排,确保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学校根据申报省级摔跤课题方案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订了学期总活动计划、周活动计划和每日各班级专业队的具体安排,编写了摔跤校本教材。举办摔跤艺术节,带动书法、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发展,体育类课程日渐丰富。学校还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14年里,这所村小走出了上百名摔跤运动员,56人被省、市级体校选中,1人闯进国家队。学校还挂起了3个“国字号”招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9月11日)34.明珠小学:增加“户外运动”擦亮眼睛从2017年起,上海市崇明区明珠小学开展了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为重点的“光明行动”。学校在确保每个10分钟课间及“四课二操二活动”(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锻活动课;每天1次广播操、2次眼保健操)常规户外活动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30分钟左右的大课间户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走到阳光下、亲近大自然,舒缓眼睛、保护视力、愉悦人心。为吸引学生走出户外,学校通过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分散式”即每周3天由各个班级分别开展30分钟大课间活动,内容有足球、篮球、田径、跳踢、轮滑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造房子、推铁环等民间特色体育游戏项目;“集中式”即每周有2天全校统一组织30分钟特色大课间操活动,具体有进出场队列、武术操、功夫扇、竹竿舞(操)等内容。“光明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校学生的近视率逐年下降。(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35.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激活学校内部治理“中间层”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机制难题的破解,很大程度取决于怎样激活中层干部。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进行了如下探索:一是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干部任期内,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自身岗位特点制定任期目标。三年任期结束时完成述职,接受全体教职工的民主评议。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使中层干部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学习伙伴和协调人。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横向学习制度。学校校长群体和各中层领导组成互动式学习小组,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具体的中心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举行两次活动,使中层干部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心中有数。三是试行轮值校长制度。轮值校长制是指由各部门主任轮流担任一个月的校长工作。轮值校长除了完成常规性工作外,还必须主持一次行政例会,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学校发展提出1-2个议案,这是一种“带职锻炼”培养干部的制度,也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有效方式。(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0期)36.郑州二中:班主任岗位成“香饽饽”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河南省郑州二中从2011年开始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班主任工作优先,效果显著。学校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建设班主任工作组织系统。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指导工作。整合政教处和团委成立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加强示范引领;二是建立班主任工作支持系统,明显提升班主任各项待遇,建立副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除可享受津贴和绩效工资外,晋升、入编、进修、评优评先也仅在班主任(包括副班主任)中产生;三是建立班主任工作竞聘系统;四是建立班主任工作行动系统;五是建立班主任工作研修系统,帮助班主任队伍提升;六是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系统。如今,班主任工作已成为学校最受关注的岗位,班主任骨干岗位每年的竞聘十分激烈,比例保持在1∶3以上,班主任成为学校最优秀、最具有引领性的先进群体和多数群体。(来源:河南省教育厅班主任研究中心官微)37.成都高新区实小:“人人有为,人人重要”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坚持教师“人人有为,人人重要”的人才观,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不仅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改进依据,同时也作为奖励依据。在绩效分配方面,学校大胆改进,每月除基础绩效奖励外,设超工作量奖励、班主任及名师奖励等;每学年除奖励绩效外,还专设了单项奖、特色奖、“金紫荆”校长奖等。学校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创设了十余种荣誉载体,如课程专家、教学能手、服务标兵等,教师的专业主张、教学特色、个性与风格在评价和激励中不断被释放出来,职业认同、专业自信不断增强。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学科标准工作量常模。从2018年开始,学校打破原有课时系数计算,建立起不同学科的标准工作量常模,将教育教学专任岗位与辅助岗位工作量分离,适当加大教育教学超课时奖励比重,凸显学科质量地位,辅助岗位单设岗位津贴,鼓励能者多劳。(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38.树人景瑞小学: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往“实”处走为帮助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角色,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问题,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开展线上专题课程学一学、主题研讨议一议等活动,更新教师理念;制定《景瑞小学一师一优课课堂有效诊测量表》,建立教师云档案,教研团队深入课堂进行数据观测,伴随式采集教师教学、研修数据,精准指导教师改进,打造优质课堂;构建教师研修资源库,所有教师随时取用。每学期末,教研组集体梳理下学期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完整教案;每周集体教研,开展学科组大教研,解决信息化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每日微教研,备课组每天30分钟开展小教研,完成复备;每学期轮番开展全体教师参加的信息化教学“展评课”和“录像课”活动,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目前,全校教师均获得国家级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学校《“兰韵”智慧学习模式构建实践》获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日)39.方志敏中学:学生参与,“菜单式”家长培训受欢迎为解决家长学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升培训效果,近年来,江西省弋阳县方志敏中学组织了名为“相约星期六”的家长学校活动。学校利用星期六组织开展“菜单式”培训。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列出“主题菜单”,让家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周六的培训学习。培训环节包括专家讲座、名师案例分析、现场答疑。针对青春期或学生对父母管教有争议的内容,还增加“面对面”环节:学生来到活动现场,当面向家长提出争论焦点,比如为什么不让自己放学后打篮球,家长与学生在现场进行沟通,表达各自想法,专家和教师从中调解,促使双方形成共识,化解亲子矛盾,也让参加培训的其他家长深感受益。“相约星期六”活动对改变家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增进了默契和互信,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来源:《人民教育》记者基层调研)40.新镇小学:“一家·一课程”创新家校合作新样态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一家·一课程”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创造个性化的家校连接。学校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发现我的教育经验”活动,鼓励家长反思陪伴教育孩子的经历,再聘请专家指导梳理,帮助家长从教育孩子的点状经验中提炼出家庭教育的一般原则;在“他经验互助”阶段,学校启动“从一家来、到千家去”的课程建设路径,鼓励每个家庭分享自己的经验,吸引更多家庭参与学习讨论,形成微型课程组,让好的经验形成“经验流”。具体做法包括:组织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开发同一主题的课程,形成同一课程多个版本,让全校每个家庭都能够从同类课程中找到自己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的资源,同时鼓励每个家庭自主超越,在小范围内交流异质经验。专家认为,“一家·一课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创设了新型的家校合作生态。(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日)总监制:翟博总指导:陈志伟、周飞总策划:余慧娟研制:任国平、程路、董筱婷、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