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大学:让所有研究生都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大病人

清华大学:让所有研究生都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24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到,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让所有研究生都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持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顶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意见》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共提出12条举措。其中还包括: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核心任务。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加强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和文科专业学位项目建设。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拓宽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实现学生学术志趣、学术能力的贯通培养和提升。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优化招生选拔体制机制,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大分流力度。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引导,完善就业和发展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2020年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合作论坛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刘星妤)12月5日,团甘肃省委、兰州大学共同举办2020年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合作论坛暨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周年纪念活动,全面总结回顾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经验和启示,围绕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青年志愿者工作长足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扶贫接力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志愿服务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们的奋斗终会有所收获。青年的力量在陇原大地汇聚成助力西部教育、关爱山区儿童的汩汩暖流。”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兰州大学服务队的董明东说。“作为一名西部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之于扶贫的重要意义,深知人才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生支教团为乡村学校和乡下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是耕耘教育、播撒希望的楷模。”对于研究生支教的意义,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峡门中学校长兰宏涛深有感触。兰州大学副校长曹红在致辞中指出,兰州大学将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团甘肃省委号召,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的窗口,让兰大学子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兰大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团甘肃省委副书记董安宁说,希望全省青年、广大志愿者和各级团组织认真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关心关怀和殷切期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各服务地团组织要积极配合研究生支教团开展工作,为志愿者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各高校团委要注重选拔与培训,将研究生支教团打造成志愿服务的品牌和青年成长的典范。据介绍,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情况交流、“金课”展示、品牌项目展示,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交流会等活动。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在甘研究生支教团指导教师和成员代表,兰州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指导教师和成员代表,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学校代表,专家代表,青年志愿者代表参加活动。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赐真经

研究生该如何与导师相处?6段真实经历突显选对导师的重要性

来源 | 大木虫综合整理编辑 | 学术君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本文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歌唱吧

研究生与导师相处的6段真实经历

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

臣有守也

微电子学院举行2020年研究生座谈会暨迎新春交流会

2020年12月30日晚,微电子学院举行2020年研究生座谈会暨迎新春交流会。微电子学院研究生骨干和研究生党员代表参加会议,微电子学院院长古元冬、党委副书记张桂杰、学院教授胡挺等参加。本次座谈交流会由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朱沁主持。会议开始,微电子学院研究生骨干和研究生党员代表交流了自己入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组织策划的相关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也表达了参与学院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首日教育、导师小组研讨等活动的感想。交流中,研究生代表们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对学院建设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学院建设进展的喜悦,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得到学院更多帮助和指导的意见建议。学院领导认真听取了学生代表对学院建设、管理、教育等各方面的意见。针对座谈会反馈的同学们关心的学院大楼建设情况、毕业和学位论文要求、硕博连读及直博政策、学生党支部党员活动经费保障及希望早些时间进入实验室、更多一些学术沙龙讲座活动等问题,学院领导都进行详细解答和记录。会上,古元冬院长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强调面对问题,要解决问题。读文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要正确认识科研和发论文的因果关系;调整好心态,不要急躁,要学好相关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开展学术研究,要有批判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不要人云亦云。胡挺教授建议要多读文献,磨刀不误砍柴工,厚积薄发,想清楚原理及过程再动手。张桂杰副书记讲到学院会继续搭建平台,定期举办相关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活动,希望全体研究生共同参与,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学院还会推动与相关学院间的联谊交流活动,增加不同学科和专业间的融合交流,同时建议研究生骨干和党员要带头参与组织更多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交流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不断提升学院凝聚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在元旦来临之际,会议最后同学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同学们都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日过去,家人们能够健康快乐,学习上能够取得更好成绩、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生活上每天过得更加充实,并共同祝愿微电子学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座谈会在大家的美好祝愿和祝福中圆满结束。作为微电子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子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反馈和互动交流,会定期举办师生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不断推动微电子学院建设。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相信在新的一年微电子学院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协力奋进,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撰稿:朱沁)

换子记

我院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交流培训会

1月28日,我院在创新大楼首次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交流培训会,全面推进我院与各大高校之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交流与合作。副院长易干军出席会议。华南农业大学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院等联培单位领导及院属各单位、院科研管理部等有关人员和研究生代表共39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易干军副院长主持。易干军副院长对联培单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联培单位多年来为我院研究生事业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院科研管理部全面介绍了我院联培研究生总体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未来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工作思路等。随后,院属单位分别介绍了研究所概况、科研平台、导师概况、研究生招收与培养情况、管理制度等。研究生代表也分享了在我院的学习、生活、科研状况。随后,联合培养高校分别按照学科结构与建设、导师队伍建设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等对参会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院属各单位与联合培养高校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各高校联培单位对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建议以科教融合、产学融合为途径,合力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最后,易干军副院长表示,我院具有仪器设备先进、生活条件优良、补贴待遇优厚、导师精心指导、科学研究接地气等五大优势,期待以研究生为桥梁纽带,通过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和人才团队融合共建等,与各大高校加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我院白云基地种质资源大楼、设施所温室大棚等。【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契嵩

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合作论坛暨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12月5日,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合作论坛暨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兰州大学举行。 蔡文正 摄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2月5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亚明 蔡文正)今天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团省委、兰州大学联合举办2020年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合作论坛暨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共同就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青年志愿者和支教工作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并对在甘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据了解,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1998年启动以来,先后有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来到甘肃支教,他们用脚步丈量陇原大地,用爱心温暖贫困学子,用青春梦想激励留守儿童,为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兰州大学是我省最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20年来共选拔181名志愿者先后在我省榆中、广河、两当等地的中小学支教,累计直接支教学生2万余名,义务支教20余万课时,同时还探索设立了“志青春”研究生支教团专项基金,开辟了“智慧课堂”“暖流教室”等特色项目,为服务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捐赠各类学习生活用品等累计达600余万元,得到了服务地群众的认可,为我省志愿服务工作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是谓反衍

餐桌上的交流解开研究生成长的困惑

■本报记者 吴金娇 让不同专业,素不相识的研究生和导师面对面坐在一起,他们会交流些什么?上海交通大学每周一次的“谁来午餐”研究生师生午餐会,如今成了学生中最抢手的活动。在这场餐会上,研究生面对自己父母都不愿意吐露的困惑、面对自己导师时的紧张都在餐会上得到了解决。 用餐会的组织方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龚强的话来说:“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导学关系也会不断变化,让导师和研究生增加了解,才能提升导学关系,从而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往往是研究生遇到困难时首选的“指路人” “跨学科研究这么火,我的研究方向该如何选?”“一路读书到现在,我的同学早毕业的都已经功成名就了,我很怀疑自己读博是否是错误的选择。”“我不清楚未来究竟想做什么,到底怎么办?”……日前记者参加的午餐会上,围坐在餐桌旁的不同专业研究生向并不相识的导师们提出的困惑几乎都与前途有关。 “新方向是实打实做出来的,不尝试永远看不到。”“我从没见过有人二十多岁就成为院士,做学问要基础扎实,更要沉得下心。”“当年我写论文时,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钻进文献堆,几乎看完了所有相关文献。”……五位不同学科的导师分别详细述说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感受,失败、波折和坚持后的成功,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研究生遇到困难时,首先希望向老师求助。有学生告诉记者,读大学后父母和自己的交流减少,尤其远离家乡更是如此,交流往往局限于“吃没吃饭”“缺不缺钱”等,但专家指出,研究生阶段,年轻人面对科研任务的压力,面对即将走向社会时的心理焦虑,往往更需要来自长者的引导,而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去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专门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充分沟通交流是导学关系的重中之重。”龚强表示,推出师生午餐会也是希望给学生提供疏导心理的平台,“我们希望学生和老师多谈点心里话”。 老师的看法也许比父母更理性 “同学都羡慕我手速超快。”今年研一的刘可也“秒杀”到了和导师一起吃饭的机会。她的最大困惑在于要不要继续深造读博。刘可的父母都是博士学历,但在未来规划方面,父母依旧无法解答女儿的疑惑。究其原因,或许是“父母”这一身份带来的“枷锁”。 刘可告诉记者,她曾经试探性地和父母讨论读博这个话题,但是父母流露出的是对她的年龄、就业前景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他们有点担心我博士毕业年龄有点大了,会影响婚恋,建议我成家或者工作之后读在职博士”。 这个话题也就此在家里戛然而止,但在她看来,读博的关键点在于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同专业的老师和学者才能客观解答。同为女性,刘可的迷惘和担忧,药学教授李晓波也曾经历过,李晓波选择了追随自己的愿望。“听了李老师的经验,我决定沉下心来做科研。”刘可说,就像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推出去了,她感到如释重负。 “并不一定是最熟悉的人才能解答我的疑问。”另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如果自己有关于人生规划的问题,首选学术大咖进行提问。但是一般两种情况下自己才能卸下心理包袱吐露心声,要么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师长,要么就是像今天这样,面对不熟悉但在校园内有口皆碑的老师”。 研究生对导师的期待不止科研指导 如今的研究生和导师对于导学关系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龚强告诉记者,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进行过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希望导师在科研之外,能够给予更多关于人生经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尤其期待自己迷茫无措时,导师能够“指一条路”。 然而,大多数研究生入学后因学业、就业等问题产生压力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学术问题就不好意思找导师”。尤其是新生,即便有人生中的困惑,也常常会顾虑“科研还没有眉目就有迷茫,简直难以启齿”。让研究生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同时让更多导师了解研究生究竟在想什么,是学校组织这次午餐会的初衷。 历史系讲师赵思渊也参加了午餐会。当时硕士新生宋胜男就抓住他提问:“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文科生就业会不会更难了?”“文科生的价值在哪里?”“怎么抓住潮流从事跨学科研究?”…… 赵思渊告诉学生,其实不仅文科生,他和不少理工科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更担心自己与时代脱轨。“毕竟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太快了。”赵思渊说,迷茫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走出迷茫。他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举例,在新文化史研究较热的情况下,自己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听从内心选择了热爱的经济史研究,“这样即便你要坐很长时间冷板凳,但是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感到迷茫”。他鼓励宋胜男,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必须理清自己的爱好和愿望。 对上海交通大学而言,午餐会的举办也像一场师生沟通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学校邀请的导师要不是由学生投票产生的“凯原十佳”优秀教师,要不就是获得教书育人奖项的教师,或者本身就是在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中成就颇丰的教师。据了解,未来学校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丰富午餐会的形式,加强研究生育人工作。

蛋炒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代表参加“彩虹桥”高校学生交流活动

10月14日至19日,由全国资助管理中心和中国银行联合举办的“彩虹桥”高校学生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带队,5位来自未摘帽贫困县的受助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这是学校师生首次受邀参加“彩虹桥”高校学生交流活动。该活动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效,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增强受助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受助学生的爱国情怀、感恩意识。10月15日上午,2020年“彩虹桥”高校学生交流座谈会于全国资助管理中心顺利召开。会上,全国资助中心陈淑梅副主任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七所高校同学的到来表示了热烈地欢迎,随后就全国贫困地区受资助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国家通过“奖、贷、助、补、免、勤”等资助政策,让每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而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让每一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句话既刻在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所在地——郑王府的墙壁上,也刻在了每一位受助同学的心里。随后,来自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的几位受助学生代表 ,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受助故事,对国家在教育上、生活上给予的帮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座谈会进行到尾声,陈淑梅副主任将“同学们虽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国家有能力让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未来”这句话送给所有受助同学,在场同学无不深受感动,备受鼓舞,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国家而感到幸运。国家资助让众多困难学生走出了大山、圆了大学梦,让他们勇敢面对自己所向往的人生,国家资助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给了更多人生活上的自信!活动期间,同学们游览了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古迹名胜,体会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绚丽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参观了航天研究所、北京华为研究所和中国银行,零距离感受到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参观完这些地方,我对中国科技企业、金融事业以及航天事业有了切身的认识和感受。“彷佛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慧世界,充满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同时也激发了我攀登科技高峰,献身国家科技事业的热情”。在天安广场观看完升旗,同学们更是无比激动。陆同学说:“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时此刻的我感到无比自豪。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要积极投身科研,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次最有意义也最有力量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大家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激发了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青春的热情。本次“彩虹桥”高校交流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学子们圆了看一看祖国首都的梦想。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切身体验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感到自豪,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经过本次活动,学校研究生代表们纷纷表示:自己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觉得自己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己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温暖。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受助学子突破自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坚定了受助学子勇于追逐梦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通讯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余飞 高宇来稿)

红缺蓝

优秀!双非高校研究生一作发表4篇SCI论文!

来源 | 南京工业大学、南工研究生、ISE学术前沿编辑 | 学术君沿着既定的目标从不放松,努力才不会被辜负。本科期间,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她在大三那年取得了研究生免试资格,面临人生的岔路口,“读研”还是“工作”,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深造,继续留在材料学院攻读材料学研究生,实现她与南工的七年之约。她就是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冰倩,于199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2014年9月本科考取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7年10月保送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材料学院硕博联合第七党支部书记。该奋斗的年纪不允许自己安逸的生活2014年,杨冰倩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来到南京工业大学。在材料学院读本科的4年里,她不断激励自己克服懒惰、抓紧时间提升自我。无数个奋斗的日夜让她斩获了特等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5次、国家奖学金等诸多荣誉。谈及本科阶段学习的秘诀,杨冰倩认为高效的时间管理、高度的自律和朋辈帮扶都很重要。“时间管理就是拒绝拖延症。每次接到任务,我都会立刻做好安排和规划,并强制自己按时按计划完成。之后,我允许自己适当的放松一下。”杨冰倩坦言,人都是有惰性的,克服并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复习课本知识,杨冰倩习惯在每一章节学完之后进行温习回顾,总结知识点,完成课后题。本科阶段,《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也曾让杨冰倩倍感压力,虽然尽力的记录整理了详细的课堂笔记,复习的时候依然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在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选择了其他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向他们请教难点和学习方法,听了同学们的方法和分析后,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回想起往事,杨冰倩感慨万千:共同前行比孤军奋战要容易很多,要与身边的同学多交流,互帮互助!遭遇拷打科研就是无所畏惧大二时,杨冰倩进入了胡秀兰教授的课题组参与大创,以第二主持人身份参加《溶液中等离子体法合成PtAu纳米材料》项目并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此,杨冰倩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由于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杨冰倩在大四的时候顺利拿到推免名额并选择了留在本校本学院继续深造。虽然有了本科阶段实验室和大创的科研基础,但当她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就遭受了科研的首次“拷打”。“着手写第一篇论文时,我完全没有思路。就在那坐在电脑面前,却想不出一个词。”杨冰倩坦言,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科研上的一个巨大鸿沟。一切都是从0开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导师、同门师兄师姐请教、讨论后,才开始撰写文章。在导师胡秀兰老师一次次的修改意见下,杨冰倩不断的对文章进行修改并在研究生入学前投稿。在研究生第一学学期的考试周,杨冰倩收到了期刊的审稿意见,为了保证论文进展,她每天下了课就往实验室跑,很晚才能回宿舍。“最初会感到有些无助,不知道这条路还要走多久才能看到希望。但经历了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才真正理解了做科研需要的品质和毅力。”目前,杨冰倩已经以一作身份发表4篇SCI论文,并且两度斩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杨冰倩分享自己发表四篇SCI的写作经验:“在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也是无从下手,当时是和导师、师兄讨论问题,从前辈那里吸取经验,同时多读文献,积累知识。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小习惯,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可以打印出来,在需要的内容部分做上一定的标记,在自己的本子做好记录。等到写论文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一翻,就有一定的思路和积累,词组、短句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论文先理清思路,这样写文章会轻松一些。”学生工作与科研并不冲突本科阶段,杨冰倩曾担任冶金1601班助理班主任,以及材料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等学生工作。在研究生入学后,忙碌的杨冰倩依然选择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科研压力,我也考虑过放弃承担学生干部工作,专心学术。”杨冰倩坦言,当时还是有一些纠结和担心的。但最终,出于一名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老师的信任,她做出了继续发光发热的选择。担任党支部书记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杨冰倩在空余时间主动思考,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疫情推迟开学的情况下,杨冰倩召开线上党支部会议,号召支部党员集思广益,精心策划了“一五十”、“同心战‘疫’,爱国力行”等主题党日活动。她和支部其他党员均主动参加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材料学院硕博联合第七党支部也因为在疫情期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学校2020“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杨冰倩本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合理规划时间,做实验时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来得到产物,我会利用这段等待反应的时间来处理学生工作。”谈及学生工作,杨冰倩表示自己收获了很多成长:在人际交往,工作统筹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奔赴未来你是星辰大海如今,临近毕业,即将离开校园的杨冰倩,内心有千万个不舍。“在南工大的七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快乐充实的一段时光。”杨冰倩表示,感谢导师和同门的激励,也感谢那个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年少的自己。未来,她将依旧不忘初心,在人生道路上继续拼搏,成就更好的自己。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杨冰倩表示:“很少有人会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感到迷茫其实是很正常的。我最初也是比较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就去多方面尝试。辅修第二专业、参加大创......正是这些多方面尝试,才让我明确了自己比较想要在实验室做科研。所以当自己迷茫的时候,不妨每个选项都去尝试,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啦~”本文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南工研究生、ISE学术前沿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