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火了,清华大学火了,高晓松也继续在火,其实即使《无问西东》不火,清华大学和高晓松似乎从来不靠这些热点而活,尽管网友觉得这部电影更像清华大学的宣传片,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无问西东》的热映把清华大学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高晓松在《奇葩说》Diss清华博士的视频也被网友疯传,不过这一切似乎更应证了那句话:“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晓松已不再少年。”大家还记得之前的一期《奇葩说》,来了一个叫梁值的清华博士生。节目中,他说自己喜欢表达,就去学了法律;后来朋友又和他说法律应该结合资本行业,于是硕士他跑去学了金融。再后来,朋友说这说那,他为了参加比赛,又去学了新闻学博士。 看似一个无敌的清华学霸,得来的却是一顿批评与失望。他在台上直接问评委老师:“我应该去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听到这里,第一个发言的是蔡康永,他在说话前就把灯灭掉了,虽然语气有些许委婉,但不难看出对这位清华博士前途的堪忧。接下来是高晓松,“矮大紧”丝毫没有给这位选手留面子,他更是直言对方的表现让自己太失望了:“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吗?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你在这问我你该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第三位嘉宾马东在旁边连连点头表示赞同高晓松的观点,那么真的是考清华没用还是学历没用再或者是名校毕业找工作没用吗? 当然不是,四叔觉得这些全部都有用!如果让我给你排个名次出来,我会给你的答案是:名校大于学历大于找工作,这不是打了高晓松的脸了吗?其实完全没有,高晓松可以清华辍学,但你,不可以。你似乎想去辩驳,在你辩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高晓松的家庭背景。爷爷:高景德,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的筹建人之一。外公:张维,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之一,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舅舅: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爸爸: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妈妈:张克群,著名的建筑学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也是清华大学毕业。他家最“差”的他妹妹也是博士毕业,老早就去了德国。难怪高晓松可以在媒体面前扬言:“硕士在我家都是低学历。”也难怪他可以把清华博士批的一无是处。 他说这一切需要建立在必须有这个实力之上,四叔没有,大多数人没有,高晓松有。 但我们反观,高晓松之前的话也没有错误,他指的名校毕业不应该找工作而是需要另一种“深造”,这种“深造”要凌驾于普通“找工作”之上,比如说出国深造,建设国家,改变人类,创造科技。总之,如果你清华毕业,还停留在只为找工作谋生的阶段,那你在清华毕业生里只能是不合格!高晓松想表达的那类精英群体,他们不会被工作所抑制,他们是这个国家的重器,他们在每一个领域都出类拔萃,他们甚至可以改变人类,改变历史,我想这类人大部分上到大三大四时已经被各种渠道“抢”走了吧,想在人才市场见到,也属难矣!我们反观电影《无问西东》里的四代清华人,在这座中国最顶级的高等学府里,这群最聪明的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捆得很紧。 20年代,旧朝代结束,军阀混战思潮交汇,学生吴岭澜的乱世命题是:生命是什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40年代,正值战乱,富家子沈光耀,心心念的是保家卫国,他最终选择了参加空军;60年代,陈鹏的心愿是建设国家。他后来被选入第九研究所,去了边疆研究原子弹;2012年左右,剧情变得有些模糊。张果果为了拿到奶粉合同,跑医院找到即将出生的四胞胎想做宣传。最后合作没谈成,他反倒救助了后者。这似乎是在探讨商业和人性——当金钱逐渐成为社会评判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最后回归到一个问题:清华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个答案不用去寻找,因为最好的答案是无问西东。 有人说,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时代,某些院校职称评审拉关系套近乎,某些毕业论文需要造假,学生成群结队网咖游戏,老师不重视教学质量。甚至“读书无用论”大肆而起,学习本身开始受到质疑。让很多潜心学艺的人没有拿到应有的荣耀,而不劳而获的人却斩获功劳。 看了《无问西东》后,我们大概就可以理解高晓松的愤怒。这样的顶级学府一直追求的是厚德载物,血脉传承。然而现在真实社会却充斥着浮躁和诱惑,但不管在哪个时代,那些苦心经营,用功钻研的人都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因为这个世界会悄悄犒赏会学习、在改变的人。如果你只是普通人,你没有高晓松那样显赫的家世,或者没有学霸那样的天赋,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学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学历是你立足的硬件,实力是你的软件! 四叔想说,以上嘉宾的对话和见解没有对错,电影里人物时代的缩写也没有是非,你活在哪个时代,就尽其责,知其命。但前提是你在哪个时代,就应该做哪个时代的事,别把大时代的事情做小了,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踏实走好每一步,无问西东。 四叔| 作者网络 | 插图网络 | 论点
一张杭州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在网友传播,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48个岗位清一色都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经证实,这份名单是真的,不过是2018年的。更令人惊诧的是,其中有8个岗位是在街道办事处,不仅仅全是清华北大的,而且都是硕士博士,学法律的生物的新闻的还有材料工程的!看到这份名单,我第一反应就是,铁饭碗的魅力果然是永恒的,清北的硕士和博士都来小小的街道办竞岗了。接着,我就想到了高晓松在某次节目中怒斥清华学霸的事,他说上名校不是用来找工作的,是要胸怀天下,让国家相信真理的。可现实把高晓松写着“诗和远方”的脸,都打肿了。这话说得是很好,但什么是真理?那就是得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才能放眼其他,饿着肚子谈理想总归心里发虚啊!所以,我觉得名校毕业选择街道办也没啥毛病,清北毕业生那么多,也不用个个胸怀天下吧,多几个脚踏实地的也很好。至少,像这种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部门,有了这么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应该不会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了吧?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名校硕博是真的对基层爱得深沉,还是专业没选好,就业形势严峻才选择了“屈尊”呢?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果名校生的就业都要“下沉”了,那么普通毕业生的工作又在哪里呢?
“你必须明白,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还没有准备好去拔掉他们身上的控制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如此习惯于、并且无望地依赖于这个控制系统,甚至会反过来维护它!” ——《黑客帝国》听到过一句问话,说“究竟是这代年轻人的抗压性不够,还是所受的压力实在太大”。我想到的,是这代年轻人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你知道,在发达地区,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普遍已经爬到了28、29岁。女性则相对小2-3岁。说白了,最年轻的八零后,也差不多都结婚了。虽然难用尘埃落定这类词来形容八零后的现状,不过相对而言,八零后确实都逐渐走到了缺少变化的阶段。我当然不会否认伴随着婚姻而来的生养问题,房贷问题,等等。我当然也不会否认大部分八零后肩上,仍扛着让人举步维艰的担子。但我想我们可以达成共识,九零后如今已经成了真正的“所受的压力太大的年轻人”。用年代去划分一批人,是不聪明的做法,但在这变迁的几十年里,我们无法否认,每个十年,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印记与环境。八九年出生的孩子和九零年出生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差别,从大环境考虑,应该是没有的。但是八零年代后的这一批人,和九零年代后的这一批人,确实将拥有两段差别鲜明的时代记忆。九零后从小到大,身上都不缺标签,但时至今日,种种标签都已经沦为笑柄,也很少有人再提及。而我以为的至今终于可以确凿说出的最让人无法反驳的标签,却鲜有人提及。九零后,苦逼,苦逼的九零后。有些话听着像段子,看似调侃,实则无可驳斥:说九零后身上缺少了七零后甚至是八零后身上的一种淡定,一种云淡风轻,根源在于八零后或是七零后买房早......我有两个表哥,大的一个生在八零后的尾巴,小的一个生在九零后的脑袋。大的一个,大好几年前,咬咬牙在上海买下了七千一平的房子,现在每平涨到一万好几了,而且还在继续涨。小的一个,看着杭州的房价无可奈何。房价,当九零后开始关注房价的时候,房价在很多发达的地方终于涨停了,触碰到天花板了。而未来,年纪更小的九零后,不可避免的是去拼一套或许是历史最高价的房子。不求降价,聊胜于无却也几近于无,至于真正有期待价值的房价下调或是共享房产,不好意思,那或许是给零零后们的福利。喝最劣的酒,买最贵的房,我们就是如此。一生奋斗一套房,这奋斗中多少带着不甘与无奈。然而一算工资,一算房价,得了,奋斗吧。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我们说大学生正变得越来越廉价。而九零后大学生,恰好是最廉价的一批。二零一六年,全国高校总量为2879所,哪怕撇开高职学生,仍有三成以上的九零后是大学生。二零一七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两百万,其中往届毕业生差不多占了一半。总的计算,有八成以上的考研者,是九零后。二零一七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逼近八百万。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有人和你抢,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群人。抢位子的人,从来没有像九零后这么多过。而这种现象最终也会蔓延到,工作岗位的竞争上。二零一五年,211和985毕业生总数约为55万,高校毕业生总数为750万左右。占比百分之七有余。精英大学生仍有着不错的出路,但是精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211和985高校是按比例招生的。说白了,优秀大学作为一块敲门砖,实际上是一种群体性竞争的结果,而不是个体性努力的结果。就好比一棵苹果树上,哪怕每一个苹果都甜美多汁,但最终能得到精美包装并卖出圣诞果价格的,一百个里面还是只有七个。最娇艳欲滴的那七个。竞争一直都存在,从恢复高考开始,教育就一直是一种竞争状态。我不会说这种竞争只在九零后身上存在,但是无可否认,九零后面临的是最严峻的竞争。不仅是竞争的压力更大,还在于竞争的后果更残酷。在我爸那个年代,走不了读书这一条路很正常,辍学经商,有头有脑的人如今身家千万比比皆是。但如今,走不了读书这一条路,经商?不好意思,你连条船都上不了。钱钟书数学15分上清华这件事常被人拿来做文章,其实那时候清华的招生门槛是很活络的,只要在国、英、算三门主课中有一门超过85分,就一定能被录取。钱钟书数学虽然只有15分,但是外文和国文都在85分以上,所以不论怎么算都属于正常录取。更何况钱钟书在当时清华录取的174名考生中,总分也排在第57名。初中在清华读的梁实秋,如果你看过一些关于他青少年经历的文章,也会觉得那时候上清华似乎并不那么困难。撇开当时读书的门第限制,事实上现今上清华的难度要比民国时候大上不少。要成为七颗圣诞果,在变得越来越难。但是与此相反的是,作为清华学生,精英光环却是在减弱。这其中,清华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只是一方面原因而已。《奇葩说》中高晓松曾对一名清华优秀学生只想着找一份好的工作大为光火,甚至悲哀愤懑,想来也正常。毕竟清华是大国重器,其中一名连校长都知晓的学生却只盘算着找什么工作好。但是说得现实一些,现在多少清华学生,也像所有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对未来迷惘与担忧。过去学而优则仕,现今呢?中国空巢青年达到五千万,什么是空巢青年?20-39岁未婚的“一人家庭”,而九零后的年龄尺度,是19-28岁。粗略地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空巢青年,是九零后。甚至远远超过一半,毕竟从比例上讲,19-28岁空巢的概率应当是要高于28-39的空巢概率的。无人与你立黄昏,无人与你粥可温。我不知道现在九零后中有多少人单着,毕竟最年轻的九零后,如今也才成年没多久。但是一些现象,不需要数据去诠释也让人看得清晰。在2015年的郑州,九零后的离婚人数占到了离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物质因素在婚姻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九零后婚姻似乎在变得越来越脆弱。与离婚率走高相伴随的,是九零后对于单身主义的日益向往。不论是出于主观上的向往还是被动的接受,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九零后开始接受一个人的生活。我当然不会说结婚是多么必要的一件事,婚姻生活对于个人能带来怎样的幸福,这都是扯淡。只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九零后在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一份美满的爱情。九零后甚至在变得越来越少谈及爱情,而将之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房价、工作、婚恋,一个人世俗生活最重要的三件事,九零后在这些方面似乎都受着不公的对待,很不如意。如若压迫的结果就是反抗与奋斗,负面的环境带来的是正面的对应,那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励志。然而让我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哀的是,我们九零后,拥有比任何一代都更多的避难所。社会的分化带来注定的人分三五九等,说来残酷却是事实,金钱成了对人的阶级进行划分的最好依据。然而,富有富的过法,穷也有穷的立锥之地。九零后,是互联网的原生代用户。在九零后之前,你找不到任何一代人,像九零后这样对互联网有着如此高的依赖度与利用率。互联网,也终于成了九零后逃避现实的最佳港湾。或者是,最廉价的港湾。哪怕月收入只有两千,你也能在游戏中排遣现实生活的苦恼。在房价高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北京,照样有三四百月租金的城中村可以居住。快乐可以很奢侈,却也可以很廉价。就像我们调侃的那样,哪怕是皇帝,在以前也不可能享受有空调的夏天。然而在北京假装生活的两千万人,没有一个不可以。从各色网络游戏,到各种社交软件,所有被现实击垮或是麻痹的心,都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修复与填充。如果社会的进步指标之一是让处在下层的人群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那么显然,社会进步得很成功。在生活的意义,奋斗的意义被越来越淡化与模糊的当下,小富即安也失去了诱惑力。我们越来越享受的,是纯粹的快乐的生活着。不被比较,各自安好,像一只狗或是一头猪的快乐那么简单。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表象,却总是让我不由联想到《哆啦A梦》的那个残酷的结局,还有《黑客帝国》里面被母体控制着的一个又一个沉浸在美梦中的胚胎。简单的小确幸,究竟是否存在?其实我很不愿意承认,我们是苦逼的一代,是衣食住行恋爱婚姻上都遭受不公对待的可怜人儿。我很想说这些都是我个人的YY,是子虚乌有的幻想。哪一代人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迷惘与痛苦,哪一代人,肩上没有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每一代人都有,都这样走过来。但是每当我看到我们身上特有的那种时代印记,看到带着九零后标签的网络丧文化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它们真实地在发生,绝不仅仅是九零后自我的调侃与嘲讽。我们是丧的一代,认真地丧着,绝不像网络段子那样轻松而幽默,而是倔强地忍受与故作无谓。好在,我们没有打算真的一丧到底,就像我说的,我们还在倔强,还在忍受,还在试着反抗。所有的无所谓,也是不服输的装模作样而已。
清华学霸手握博士文凭,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网友:愧对清华!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本科学的是法律,硕士学的是金融,博士学的是新闻传播。他名叫梁植,相信许多朋友对于这个名字似曾相识,没错的!他是奶茶妹妹章泽天的前男友,在清华这所中国最顶尖的高校里的表现,他确实是优秀的。可以说在清华的各种活动中,都能够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从学生会干部到各种晚会的主持人,舞台剧的策划者等,再到跨专业保送研究生,在学业上的成就可以说是让人羡慕不已,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是很符合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全部期待,在学业上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非就是如此!但用试卷考量出来的“优秀”,真的优秀吗?不见得一定经得起社会的考验。这不,在某一期的《奇葩说》上,梁植就说了,他在想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会让这三个专业都发挥作用,自己也很开心,他觉得三位导师比他熟悉的多,所以今天来挺想问问三位老师,觉得他可以有什么样的尝试,做什么样的事,能跟他之前的经历更有关系?就是这样的表现,手握三个专业的学位证书,却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情。让同样出身于清华的高晓松产生了不满,一顿批评:个都读到博士的人了,还要去问别人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嘛?”一个人读到博士还问这个问题,所以想了一辈子,其实啥也没干。高晓松对于梁植的表现感到非常的失望,他还说道: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不是用来找工作的你明白吗?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应该找个什么的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不知道是梁植个人想炫耀学业上取得的成绩,来获得优越感?还是他真的对于自己不够了解,对于未来感到很疑惑?但我想,但凡他是个有些思想的清华人,都不会这样浮躁的去炫耀什么,因为能在清华上学这件事情已经说明了一些东西,不需要再寻求什么优越感,他身上的优越感已经足够多。或许,这就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读了几年的大学还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多人尽管上了大学,还是按部就班的走着,也不去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大学的生活该上课就上课,该玩的就去玩,等到准备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的就去考研避避,从来也不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其实都忽略了,大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实是更加的了解自己!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疑惑和困惑,会经历许多迷茫,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们得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人又问了,我思考了还是不知道啊?那小白只能说,你思考的维度不够多,你还需要去广泛地阅读、看电影看纪录片、和相关领域的牛人多对交流,这样才能够是你更加地了解自己,从而能够把控自己的未来!我是小白,与你相遇,好幸运!愿我的文字,能够带给你成长,哪怕只是一点点。
前不久,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大学生的发言,登上了热搜,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高度赞扬。她叫张薇,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毕业生,在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这个95后作为唯一一位本科生学生代表,和校长邱勇同台演讲。她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甚至没有任何演讲技巧,却让无数人从中感受到了力量与希望。”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站在台上的她个子娇小、声音轻柔,但温柔的语气中传达的是骨子里永不服输的坚强。1、 从黄土高坡到首都清华一个寒门学子的饮水思源张薇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那里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当张薇第一次信心满满地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时,就迎来现实的迎头痛击,她甚至在之前都没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她在摸索半天,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也已经到了……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窘境,让她更有动力和决心去改变命运。终于,凭借着不懈努力,张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人才济济的清华。然而,接下来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她的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就连身体素质也比城里的孩子差,仰卧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从黄土高坡到首都清华,出生寒门的她,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巨大的差距与无力,自卑如影随形。《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沦!”是就此认命沉沦,还是站起奋勇直追?张薇选择了后者。她在日记中写道:“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不断地埋头努力,积极进取,生活终于给了她惊喜。后来,她参加了辩论赛,和小伙伴一起获得了“辩论好声音”的冠军。她的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也开始指导实践支队,还顺利拿到了奖学金。这几年,她获得了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她说:担当,就是要铭记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在学校里,她还参加发起了许多志愿公益项目,2017年在甘肃特困镇殷家城的一间土窑洞里,她遇到了1位母亲和她的3个孩子,经过她和同学们的努力,这个困难家庭最终得到了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在过去四年里,张薇曾前往甘肃、云南、陕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开展了8次公益实践。在毕业典礼上她说:我也始终记得,曾经想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懵懂初心。推研成功以后,我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们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不得不说,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盛行的今天,像张薇这样出身寒门,却依然心怀天下,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的人,真的很难能可贵。说到这里,小墨想起了张薇的校友,同样因为一个视频“走红”的梁植,两者相较,相形见绌。2、高晓松怒斥清华学霸,原来学霸之间差距也很大如果你喜欢看《奇葩说》,肯定对这一期印象深刻。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清华学霸梁植参加《奇葩说》海选,本来是头顶光环,万众瞩目,结果在抛出一个“幼稚的问题”后,被高晓松一顿痛批,尴尬得差点下不了台。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他最后问了三位评委一个问题:“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此话一出,嘉宾大跌眼镜,没有想到一个来自顶级学府清华,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居然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啥。梁植本来是希望3位导师支支招,缓解下就业焦虑,结果招来了一顿炮轰......高晓松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高晓松的毒舌开始频频出招:”一个都读到博士的人了,还要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干嘛”这样的问题,所以就是想了一辈子其实啥也没干。"“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吗,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最后,更是毫不留情地撂下一句重话:“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梁植淘汰,悻悻离开。让高晓松愤慨的,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传到了这一代,他们竟然如此浮躁和功利,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他们最后只关心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3、 真正的名校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钱理群教授说过: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清华学霸梁植学富五车,学历吊打众人,却只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温饱自己的胃。而在上个世纪国难当头的清华学子,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回到1925年左右,当时清华研究院享誉中外,而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格,每一位都是才高八斗、德才兼备、国之栋梁。当时的李济27岁,李济排列第五,是最年轻的讲师,仅仅五位学者,就组成了这个举世无双的团队。当年,李济27岁,与梁植同岁,他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这篇凝聚三年心血的论文,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旋即收拾行装,踏上了归国之路。从徐志摩在哥伦比亚给李济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个被徐志摩称作“刚毅木内,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的老兄,心中装填的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等一类的理想和抱负。若干年后李济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那时的清华学子,各个胸怀大志。反观如今这个时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未来,毕业后是进国企还是进外企,一个月拿多少money......如何改变这种风气?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他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其实,蜘蛛小墨推行的通识教育就是以培养全人为目的。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高尚和人格完整的人。毕竟,独立完整的人格是基础,否则读再多的书也只是白搭。最后,希望所有学子铭记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晓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一番话,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毕业后要胸怀天下,有所作为,这样才能对得起学校对他们的培养。的确,北大和清华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这里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毕业后肩负着相当大的社会责任,所有人对他们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现实中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北大的博士,毕业后四处碰壁,最终沦为低保户,在家待业18年,一事无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名叫张进生,1966年他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落后的农村,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他还有两个姐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张进生很聪明,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父母最大的心愿是让他考上大学、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两口再苦再累也愿意,她的两个姐姐同样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早早辍学嫁人,省下来钱供他上学读书。张进生很争气,他一路披荆斩棘,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医科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并不多见,农村出了一个大学生更是罕见的大新闻,当时全村张灯结彩,像过年一样热闹,所有人都断定张进生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他没有背景,没有有钱的父母,学习成了他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1989年他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天津一所医院,成了一名医生。他真的活成了村民们希望的样子,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一系列麻烦接踵而至。从小到大他只顾着学习,忽略了为人处世之道,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工作之后他和同事以及领导的关系非常不融洽,他独来独往,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大家都不喜欢他。更要命的是,他居然患上了晕血症,一看到血他浑身发抖,根本无法为病人做手术,他的职业生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知道自己应该主动辞职,还是继续呆在医院里混日子。他在医院工作了3年,在此期间他几乎没有上过手术台,也没有做出任何成绩,3年里他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工资一降再降,同时也错失了不少到国外进修的机会。说他无所事事并不准确,3年里但凡有空他就埋头读书,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摆脱这个让他厌烦的环境,到高等学府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来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研究生期间他一如既往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其他的事情对他来说都不重要。1995年张进生硕士毕业,他又考上了北大的博士,他继续快乐的学习,在他看来只要一直往上爬,未来一定会变得很美好。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读博的最后一年,他收到了英国皇家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需要缴纳20万留学保证金。这些年来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丝毫没有改善,别说20万,几万块钱都拿出不来,张进生想尽办法都无法筹足这笔钱,一气之下他退学了。这一年他32岁。退学是源于他的一时冲动,他是否后悔了呢?没人知道。生活还要继续,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跑到人才市场上求职。十多年来他一直和医学打交道,思来想去他只能去当医生。后来他在兰州一家医院工作,月薪只有1000块钱,他读博士的补贴高达5000多,即便如此他依然在那里落脚。他无法上手术台,无法和人正常沟通,这些老毛病在他身上再次表现出来,他又一次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张进生后来和一个护士恋爱,有了女朋友他的生活变得阳光明亮起来。在交往的过程中护士觉得他不是一个踏实本分、可以托付终生的人,最终他们分手了,张进生在苦闷中继续煎熬。2001年他混不下去了,他只好辞职回家。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陆陆续续又找了几份工作,可是接连受到打击,最终他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心安理得地住在姐姐家,靠姐姐来养活。村干部知道他的情况后为他办理了低保,他成了村里唯一一个领低保的大学生,这种日子他一过就是18年。现如今他54岁,一事无成,渐渐成了一个“废人”。在这18年里,张进生也没闲着,他住在出租屋里,每天自学数学和物理,他打算有朝一日到北大教书,做一名大学老师,然而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在很多人眼里,张进生聪明、好学、很有上进心,可是他为什么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从小到大他只知道读书,其他的事情从不关心。一路走来他太顺利了,他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遇到困难时他本能地选择逃避,最终他钻进一个笼子里,再也出不来了。他早就知道他有晕血症,他完全可以不做医生,到别的行业里去尝试一番,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他走投无路了,自己把自己困死了。张进生是北大的博士,他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可是他却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他的经历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有两夏子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号,火速关注吧!昨天去参加了一个学习会,感触良多。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以一贯之。这个观点高晓松也曾讲过。他讲的对象是一个很牛很牛的富二代。到底有多牛?这么说吧,别的富二代最多买买私人飞机,而他家买的是航母。大名鼎鼎的“明斯克号”就是他家的。他爸是大连永嘉集团的董事长,而他目前担任了某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拥有超过200亿的家产。但这位富二代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他爸很强势,他一直在爸爸的安排下生活,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说,富二代这个身份,给他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幸福感。我不是富二代,所以体会不了他的感觉……接着,他抱怨了很多关于他爸对他的控制。不但工作上被干涉,连他的生活、婚姻都没有选择权。生三个孩子,不能重样。这个怕是有点难啊……而他还不能有任何反对意见,只要反对,就是不孝。虽然他的遭遇还是让人有几分同情的。但我的想法是,我愿意替他去背负这200亿身家带来的压力。对此,高晓松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位富二代种种问题的根本:男人就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并且还拿自己的经历做了注解。像是他考大学时,他自己的想法是考浙大,但他爸希望他上清华。我不是学霸,所以体会不了他的感觉……然后他爸就说,你可以选择考浙大,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但同时也要承担选择的后果。学费你自己去交,生活费你自己解决,我不干涉。如果你按我的安排去做,那么你的学费我来负责,生活费我来负责,你读到博士我都负责到底。于是,高晓松选择了清华。换那位富二代来言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爸爸太过强势,自己不幸福、不快乐,想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去做,可以,放弃你那个投资公司总经理的位子和200亿身家,因为这是你爸给你的。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无可厚非的建议,因为你肯定不可能吃你爸的用你爸的还让你爸听你的。说通俗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双标。很多事情,只要用“以一贯之”的标准去衡量,很快就会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工作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都喜欢找工资高的,但工资高必然意味着压力大、事情多。于是又有人在上班之后拼命抱怨公司没人性,整天加班,事情多到做不完。每时每刻都觉得公司对不起他,全然忘了这就是自己当初的选择。人家招聘时明明白白写着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能力要求,你看清楚了才来的。面试的时候也说了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待遇,你考虑好了才答应的。怎么到最后成了公司对不起你了?除非是那种没人性,看到员工休息,哪怕国家法定假日,都觉得自己在白发工资的公司(这种公司也舍不得发高工资),一般按正常程序入职的公司,真不欠你什么。以一贯之,总不能说你拿了公司的钱,还要求公司按你的标准来安排工作吧?如果你想轻松一点,可以。请忽略别人的工资。情感很多人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都是把合眼缘、对我好放在第一位。所以帅哥、暖男,和美女、乖乖女,总是会受欢迎一些。而关于物质条件,往往是被忽略的。不是说不重要,而是没那么在意。觉得只要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就行,面包总会有的,房子总会有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可能你们在一起一辈子,也只有买面包的钱。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买车的买车,买房的买房,心里难免会有起伏。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仍然可以为了那个人不在意这些,请继续好好在一起。如果觉得自己更在意物质条件了,请果断承认。女方不需要指责男方不肯吃苦,没有担当,没有能力。男方也不需要指责女方不懂理财,乱买东西,养尊处优。以一贯之,在一开始,你们都没有把物质纳入考量条件。很多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没有谁对谁错,和平分手。下一次,把物质标准纳入考量条件即可。教育说起辅导孩子写作业,真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一本书来。哪怕你是清华硕士,一本小学作业照样能送你去心脏搭桥。我身在湖北,众人皆知湖北的高考难。到底是怎样的级别呢?有人做了个比喻,同样得一分,在别的省份,题:秋水共长天一色,你填:落霞与孤鹜齐飞。就可以得一分。而在湖北,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请你写出另外哪个作者的哪个作品里的哪一句诗,与这句诗表达的是一个意思?答出来了,才可以得一分。所以,为孩子们能考一个好大学,家长全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这里面也不乏之前一直提倡“快乐成长”的家长。我就曾遇到有人抱怨,怎么这孩子这么笨?别人学一下就会,他怎么学都学不会!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之前一直告诉他应该快乐嘛,但学习本身就是不快乐的。快乐确实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并不一定就能在学习上体现出来。你从没告诉他要牺牲一部分快乐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那当他的成绩比别人差,做作业没别人好的时候,你又凭什么去指责他?就算你自己,也不是只管玩得尽兴,随便学学就能考出100分的天才。以一贯之,如果你只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就不要去强求他的学习成绩。学习本来就是痛苦的,因为它是需要付出、需要坚持的,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习能力强,成绩名列前茅,一开始就要告诉他,学习很痛苦,但一定要坚持,因为它能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变得更优秀。做人做事,以一贯之,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就是这么简单。————————编辑:小龙夏 版式:真夏人 ————————▼· 你们要的精华原液来了!买两瓶就送水乳套装,我使出洪荒之力得来的福利!· 东亚三国演义:中日友好靠韩国,世界团结靠韩国!· 她死后,乾隆再也没让任何妃子留宿过· 请在今天跟妈妈说一声辛苦了· 呵呵!生产假疫苗,股票还涨停!删也要发!
文|玄枵无意之间,刷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谈高晓松写给一个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武大学生的一封信。我看了武大学生写的那封信,第一感觉是:这个学生还有希望。他在信里说:学姐和学长一般就两个方向:进国企,抱着铁饭碗过一眼就望到头的日子;或者离开武汉,在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打拼,当一辈子的外地人。这句话确实是命中了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可幸的是,这个学生思考了,在“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抉择两难。被点名的高晓松回复了。他的回信,其实表明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人以为,“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是矛盾的,解决了“眼前的苟且”,才能实现“诗与远方”。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里涉及的,应当是一个求知的问题。几乎对所有人来说,求知的第一目的是谋生,第二目的才是追求所谓的“诗与远方”,也就是求道。实际上,谋生与求道并不矛盾。我每每和学生谈及这一点,得到的都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回应,认为不能解决“眼前的苟且”,就无从谈及追求“诗与远方”。这是多数人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的误解。“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并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也就是它们可以共存。当然,这句话并不是高晓松说的,而是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说的。张克群我不太熟悉,但是知道她有一句教育名言:我教育孩子就两条:自尊心、求知欲。这句话虎爸和我也谈过。他说,教育孩子要唯一记得的一个关键词是:求知欲,其他的都不重要。看到了高晓松的那封回信,正好我也有空闲时间,便写了一篇萌生记,谈谈家庭教育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认识孩子的求知这个问题。文章如下:萌生记(节选):求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最近一段时间,虎的语言表达流畅度已经基本趋近大人,但仍然有很多不认识之物。于是,她开始主动问询,常常把“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什么声音?”“怎么了?”之类的问句挂在嘴边。这意味着,我和她的主要照顾人要打起十分精神随时回应她的提问。有时,回答不上来时甚至有点不好意思。植物名倒也罢了,她还爱问声音来自于何种鸟儿,这个就难了。显然,她对声音的敏觉程度是超出了我们的教育能力的。她对音乐,也很有兴趣,小的时候,就爱模仿各种动物发出声音,现在爱哼哼歌,开心时候,旁若无人就随心自编自唱起来了,有时,我们的对话即是以唱歌的形式进行的。于是我决定,要给她把古代诗谣编辑一下,给她教教,从富有音乐性的口头文学开始,感染这个正在长成的小人儿。子曰:成于乐,可惜我并不具备操琴度曲的技艺,希望她再大一点点与她共同精进。好在,作为一个文学老师,我对于音乐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的。中国最早的歌谣、诗经、离骚、古乐府、唐诗、宋词、曲子词……哪一样不具备音乐的特质?然而现在,我不能给这个未足两岁的小脑袋里灌输这些东西,显然超乎她的理解。当她发问:“这个是什么声音?”我只能以文学的口吻回应她:“好像…似乎”。虎呢,虽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对比喻用得却愈加熟练了。她总是能以孩子的眼观,说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喻体。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者,也是第一个引导孩子求知方向与兴趣的人。她来到了你的身边,冥冥之中就注定了要受到你的影响,得到的、得不到的,都是你作为原生家庭能够给予她的宿命。在爸爸的引导下,虎认识了不少常用的中草药,在妈妈的引导下,虎知道了很多植物的名字。而我所要说的是,知识的总量并不如知识的深度重要。当你的孩子饱览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她就能扎身其中,汲取真义。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也许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还会抛出更多的问题,向父母、向良师、向益友、向书本,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学识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回应她,也可以与她一起在生命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全力保护这求知的欲望。学习好比一个人孤身在暗夜的隧道里踽踽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能够让一个学习者终其一生都笃定求索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她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求知的欲望,就是那一束光,它比一切都重要。当你为自己的孩子铺平通往高等教育的路,但却忘记了打点她的求知欲,那所做的就是徒劳的工作。求知欲会带她去这路的终点,如果没有了求知欲,再多的教育经费,再贵的教育成本,再好的教育资源,都是一场空。有求知欲,便有希望,便有种种可能。作为一个老师,看到当下年纪或大或小的学生,有的甚至才小学几年级,就对知识的探索失去了兴趣,也许是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在求知的路上,为书本、老师、成绩所左右,为作业、试卷所累。孩子们求知,本来应该是天性所使,而在名利场上,求知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在这种怪圈效应的熏陶下,长大了的孩子们,只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求知只是谋生的一个工具而已,别无其他。等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知识便成了鸡肋。至于求知嘛,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做法或想法,是可憾、可悲的。更可悲的是,他不知道,自己通过求知所取得的那些所谓的东西,无法让自己在四十岁做到不惑,五十岁做到知命,六十岁做到耳顺,七十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看似通过求知,取得了很多,实际上,在求知的路上,他们一无所得。没有诚其意,没有正其心,没有修其身,没有养其性,因此又连锁反应,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身心健康,没有办法平衡自己的家庭关系,更枉谈立志谋事,在所在的时代抛洒出自己的光与热。他们求知的唯一目的,就是做一个寄生虫,取悦自己而已。知识,在他们看来,就是卸磨之后,该宰掉的那头驴。可是,求知的目的真的是这么低级吗?《礼记大学》早就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物,就是知识的承载体,而求知,就是从一事一物中洞察本质与真理,而后超物、御物、达物,最终成为一个与天地精神共相往来的“大人”。但是,倘若以功利的眼睛看待知识,仅仅认为孩子背了多少唐诗、考了多少高分、取得多少证书、达到什么级别就认为求知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自觉跌进知识的迷障,而迷途不返。这样的求知观,即便求知者终有一天得到侧目与艳羡,却是败给了知识本身,输得一塌糊涂。在知识面前一败涂地还沾沾自喜自己利用了知识,惘然而不自知,这是读书人的耻辱。真正的求知,是每格一物,每致一知,便能快活几分,自在几分,轻盈几分。而若不是这般,你所谓的求知是否是一种假象?
平时看娱乐圈的新闻,总是能看到不少明星,都说自己初中毕业,就出来演戏打拼,反而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搞得不少观众都以为,娱乐圈里的明星们,很多都是半吊子出家,纯粹靠着关系和规则上位,一炮而红,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然而,娱乐圈里也有着一批顶级的学霸,靠着硬实力走到的今天。高晓松曾说,一家之中他的学历最低。的确,出身高干子弟的高晓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深圳大学创始人之一。还在读高二的时候,高晓松就因为特长被保送了清华大学。包括后来的老婆,也是清华的博士毕业。一家之中,也的确是高晓松的学历最低,高晓松也笑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硕士文盲”。高晓松从气质上,就不难看出是名校毕业的。原来在某场公益活动中,不少明星捐钱刷人品。高晓松看了之后,一句话不说,一个人捐了1百万,仅次于郭德纲的120万。到了他发言的环节,他也没有说那些花里胡哨的,而是忍不住流泪到:希望这些钱,能够真正改变别人的人生。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武林外传》的主演们,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低学历,低文化的。不仅都是专业院校出身,还有好几个是 硕士毕业的。而其中隐藏着的秀才喻恩泰,当时就已经是娱乐圈里,最年轻的博士了。而在火了之后,喻恩泰也没有改变自己,先后去中央戏剧学院,拿下了导演专业和戏剧专业的双博士学位。也正是因为高学位,喻恩泰很看不起当今的娱乐圈。认为娱乐圈里不少的规矩,就是这些当红的明星自己遵守着。如果有人站出来打破这一切,就会变得干净很多。在一期访谈中,喻恩泰笑话了一下成龙的花心,说成龙就是这一类的代表。结果遭成龙回击,读书读坏脑子里,连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喻恩泰的微博除了写诗作文唱歌,偶有画作。我对画画一窍不通,并不敢妄自评价。他的微博内容,要么是旅行随想,要么是家庭亲人,要么是旧日好友。没见过有对时下社会百态进行任何评论或者发表看法的,我想,除了认为他是吕秀才活脱脱的范本之外,他也可称得上是一个爱家爱妻爱子爱诗词爱演戏的半隐士,很自由享受安静地活在自己的完美世界里,认真从事着自己的演戏生涯,和沉迷于自己的学术海洋里。当年与林俊杰齐称的王力宏,也是当之无愧的高材生。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拿下了双学位硕士。王力宏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取得了双学位,并且精通多种乐器的使用。不过,王力宏跟高晓松一样,是他们家学历最低的。从奶奶那一代起,最低的都是清华毕业。弟弟,弟媳更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父母分别是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副教授。
国外,因为facebook,大家开始重视个人隐私。那么在国内,中国互联网的个人隐私,该如何得到重视?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5元一份出售16万份简历,获利几十万。喜欢高晓松的人,也都知道,矮大紧代言了智联招聘。作为有着文化积淀的明星做背书的明星,大家在选择智联招聘投简历,找工作之后,没想到个人信息,被智联的员工给卖了。80后郑,2016年在淘宝开店卖日用品,从2016年开始转而买卖个人信息。那么上万份简历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个姓解的。解在庭审中称,一份简历,区域的2元,一线城市3.5元,全国的4元。他加价五毛到一块卖给郑某,获利60余万。那么解的简历是从哪里来的呢?智联招聘员工卢和王。利益链条,捋清了。那么智联招聘员工卢和王,是如何将上万份简历兜售出去的呢?按照“智联招聘”的正常信息销售流程,企业需要与“智联招聘”签订正式合同,待缴纳服务费用审批生效后再以企业账号的形式获得用户个人简历信息。郑伪造假企业营业执照,并提供给智联招聘工作人员卢和王,获得企业会员账号,从而获取大量公民简历,然后在淘宝上售卖。解某在庭审中称,一份简历,区域的2元,一线城市3.5元,全国的4元。没想到,简历的价格,也分城市和地域。这不是智联招聘员工第一次明知故犯。2016年6月22日,“智联招聘”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公司发现员工申某私下出售几十万条网站的个人简历,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薪资收入等个人信息。2017年6月2日,申某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在朝阳法院出庭受审。经审理,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判处申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而本次智联招聘员工参与的兜售个人简历行为,虽然没有当天宣判,但从兜售的简历数量来看,坐牢是铁定的了。也有网友爆料说:我记得早些年在智联上投过简历后,就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电话打进来,很早就有这种情况了,早该整治了。看来要换个靠谱点的招聘网站了。希望大家明白,兜售私人信息,属于犯罪行为。除此以外,大家还应当在上万冲浪时,留个心眼。比如,有的公司招聘的职位要求很低,工资在同行业还算挺高的。你一看,哇,赶紧投。但是从来没有过回复你。恭喜你,这是个皮包公司,专门套你简历的。这类公司的名称往往为“XXX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或者“XXX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的职位往往为“审核专员”“XX 助理”。当然,还是希望做人不哟啊为了金钱,丧尽天良。也希望相关法律,能够到位,对那些在法律边缘试探的人,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